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感恩节的来历范文

中国感恩节的来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感恩节的来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感恩节的来历

第1篇:中国感恩节的来历范文

清明节的来历与意义

清明

据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正是感恩,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然而,中国的清明节对感恩,好像专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却没有对活着的,对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将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一个充满感恩的社会,明了自己艰难的民族,明白恩惠的个人才能珍惜现实,珍视历史,敬重别人,敬畏公德。感恩节,在中国就是清明节,我们在感恩逝去的历史和人的同时,更应该感恩那些有益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人。真希望清明节对于中国人,不仅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

正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父母在世常孝顺,胜过死后空祭坟。山珍海味满灵桌,冥钱烧得满天昏。君生一饭知冷暖,君死怎能闻腥荤。活着不给父母钱,死后烧钱更愚蠢。世间为人儿女辈,父母健在勤过问。乌鸦尚知反哺乳,羊儿跪乳懂感恩。为人在世孝为先,免得亡后假殷勤。 请孝敬父母,善待活着的人。

清明节的来历与意义,你知道吗

据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第2篇:中国感恩节的来历范文

西餐是中国人对欧美各国菜肴的总称,常指欧洲、北美和大洋洲各国的菜肴。古代西餐起源于公元前5000年的古埃及。中世纪古西餐指中世纪欧洲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开始阶段,流行于欧洲意大利、法国、英国的菜肴。近代西餐则是从欧洲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末盛行于欧洲的菜系和菜肴。现代西餐是指二十世纪初开始直到当今法国、意大利、英国和俄国结合世界各地食品原料及饮食文化,制成富有营养、口味清淡的新派西餐菜肴。我们现在所说的西餐多指现代西餐。西餐传入中国可追溯到13世纪,据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中国旅行,曾将某些西餐菜肴传到中国。多少年来西餐在我国的发展很不平衡,许多中国人把城市里的洋快餐店提供的洋快餐当成西餐来看,认为西餐的历史不如中餐那样源远流长,饮食文化不发达,其实不然。每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是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西餐受西方文化影响,同时又能反映出西方文化的特点。西方人重视理性思维,做事态度严谨,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体现在西餐中的特点,首先非常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其次,选料精细,用料广泛;第三,讲究调味,注重色泽;第四,工艺严谨,器皿讲究。如鹅肝是法国的传统名菜,法语称为“FoieGras”。法国的鹅肝不是普通的鹅肝,挑选在春天出生的鹅,用混合了麦、玉米、脂肪和盐为主的饲料进行“填鸭式”喂养,4周后取重达700克至900克的鹅的肝脏。法国鹅肝的吃法通常是用小火微煎后,佐以波特酒或深色的调味酱。在小火微煎鹅肝时,火候掌握通常是一大考验,另外厨师只能将鹅肝翻一次面,这样才能充分保证肉质的鲜嫩和营养价值。

二、从西餐菜肴的翻译中探索西方文化

西餐菜肴也被称作欧美菜肴。欧美菜肴千千万,每份菜肴都是最早起源于某位勤劳聪慧的家庭主妇或者厨师,以后又经过其他无数主妇们或厨师们的多次重复、改良、发展,如此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才形成了今天作为人文宝藏之一的难以数计的西餐菜肴。

西餐菜肴从英文翻译成中文与中式菜肴译成英文相比较更容易一些,这是因为西餐菜肴命名比起中餐来可谓是相当直白。一般的模式不过是“配料命名的菜肴”、“烹饪法命名的菜肴”、“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如caviar鱼子酱、seafoodsoup海鲜汤、beefsteak牛排是用原料命名的菜肴;西餐的烹饪方法比较简单,一般使用boiling煮、roasting烤、simmering炖、frying炸、steaming蒸、baking烘焙、smoking熏、flambée焰烧等方法,如roastedlegofmutton烤羊腿、grilledrib-eyesteak扒肉眼牛排、smokedsalmon熏鲑鱼;Scotchmuttonbroth苏格兰羊肉汤、Annapotatoes安娜土豆、Spanishomelette西班牙蛋卷等则是地名和人名命名的菜肴。

菜肴命名简单明了,并不意味着西餐缺少文化内涵。一些菜肴的来源、典故、历史背景、民俗风情非常深厚,翻译时如果忽视了它们,再丰盛的佳肴也是枯燥无味的。翻译不单单是个语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有着重大关系,受其影响和制约。翻译时查阅一些文学典故,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对我们认识了解西餐很有必要。

1、Roastturkey烤火鸡的来历。这道西餐菜肴与北美洲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感恩节(ThanksgivingDay)联系在一起。感恩节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初叶。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到达北美洲,在历经了饥寒交迫,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依靠当地土著印第安人的帮助,1621年秋季,英国新移民们获得了丰收,为了感谢上苍赐给肥沃的土地和在新大陆取得的生存胜利,他们便用当地盛产的火鸡制作成大菜烤火鸡(roastturkey),还有南瓜馅饼(pumpkinpie)、玉米面包(cornbread)、布丁(pudding)等来表示感恩和庆祝,这一习俗逐渐扩大并且延续下来。感恩节是美国人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每年的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合家欢聚的节日。节前在外地的子女都匆忙地赶回家来,与父母同胞共享天伦之乐,其盛大、热烈的情形,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备感亲切。美国人吃火鸡时通常是把火鸡肚子里塞上各种调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后用烧烤袋包好,放到烤箱里整只去烤。香味扑鼻的烤火鸡是感恩节的主角。

2、LobsterThermidor法国焗龙虾里的历史事件。这道法式菜肴以龙虾壳做外衣,内盛奶油熟龙虾肉、蛋黄,加入一点白兰地或雪利酒,菜肴的做法不复杂,但是这道菜却大有来历。1894年巴黎一家叫玛丽的餐厅制作出了一道龙虾菜肴。餐厅附近的剧场此时正在举行话剧《热月》的首场演出。剧中表现的是1794年7月27日(法国共和历八月九日,这一月也被称为热月)发生的,史称热月(TheThermidorreaction),大资产阶级了雅各宾派罗伯斯比尔政权,结束了在法国的恐怖统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热月党人掌权。这道菜由此得名热月龙虾,也叫焗龙虾(LobsterThermidor)。由于这道菜肴准备时间长,价格昂贵,在有特殊情况的场合,人们通常才会点这道菜。

3、Tilapia罗非鱼《,圣经》里提到的鱼。罗非鱼是一种蛋白质含量很高,野生数量少的淡水鱼,肉味鲜美,肉质细嫩,无论是红烧还是清烹,水煮还是烧烤,味道俱佳。它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在《圣经》里,它的名字叫做“St.Peter''''sfish”,译成“圣彼得的鱼”。《圣经》里描述耶稣基督选出传布福音的十二个门徒之一彼得抓住了一条鱼,当时鱼的嘴里叼着一枚谢克尔,谢克尔是古希伯来的钱币名称。谈到Tilapia,有数量不多但很珍贵之意。

4、Stonesoup石头浓汤,文学典故里的菜肴。这个古老的文学典故讲的是一个乞丐,除了随身带的一只锅,一无所有。一天到一贵族家门口行乞,遭其仆人的拒绝。于是,这个乞丐灵机一动,心生一计。他向仆人讨些水,准备做石头浓汤,这可是件稀罕的事。乞丐煞有介事地往平底锅里放些水和一块大石头,然后讨了些盐和胡椒。他一本正经地放在火上,搅了一锅。别人问他在做什么,他说正在做石头浓汤。搅拌完了以后,乞丐就自言自语地说,要是汤里再放些肉末和蔬菜味道就更鲜美了,仆人拿给了他。最后,他又讨了些番茄酱和别的佐料。接着,乞丐就请仆人品尝石头浓汤。仆人赞不绝口,连连说:“石头浓汤味道鲜美!”今天没有人真的去烹饪这个石头浓汤,典故的意义在于,人即使是在物质特别缺乏的时候,不要忘了团结协作,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切才有可能。

第3篇:中国感恩节的来历范文

论文摘要: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学习目标语言与目标文化的关系,强调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师生间互动,使得学生语言知识学习与运用有机结合。本文总结了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实施中学英语节庆文化教学的方法,旨在通过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使素质教育与学习目的兼容,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拓展立体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多元智慧素质。

一、引言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以下简称《课标》)指导性地阐述了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的目标、原则和学生应掌握的技能,明确了学习目标语言与目标文化的关系。《课标》强调英语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方法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之间应形成有效的互动,学生能运用其语言知识达到交际的目的。笔者认为,引人任务型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可尝试的教学途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课标》提倡“任务型教学途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笔者回顾和归纳了近两年来国内英语教学期刊上刊登的有关探讨“任务型教学法”的溯源、认识、课堂运用及误区的文章,重新认识和理解任务型教学方法,提出在中学英语节庆文化教学中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拓展中学生的中外文化认知,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多元智慧素质。

二、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思想

任务型教学法作为交际教学思想的发展成果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语言教学模式,是在外语研究者和应用语言学家探索二语习得的不懈努力之下,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来的。但它在20世纪50年代的职业教育中就开始应用了(龚亚夫、罗少茜,2003),并非一些教师所认为的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

一些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基本上是社会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产物(张伊娜,2006 )。然而龚亚夫和罗少茜(2003)指出任务型语言教学起源于多种学习的理论,如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心理发展以及教育理论,并阐明了其理论的主要依据是学习理论而不是语言理论。基于任务型教学不同的理念、认识、教学目的和对象,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其课堂应用褒贬不一,甚至提出质疑。

Nunan (1999)认为任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世界的任务,即目标型任务,这种任务是学生离开学校最终要做的事情,也是学生学习外语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另一种是教育型任务,指的是课堂内的活动,如:听录音并复述、小组讨论问题。这类任务可以使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最终达到在生活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设计这类任务的依据来自教育学与心理语言学。Nunan(1999)实际上强调语言使用中任务的交际性。

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内容上以课文为中心、练习以语法规则为核心、教法上以教师为中心、学法上基于行为主义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僵化模式可以归纳为:输人一重复一强化记忆一形成长效记忆和习惯,注重所学习语言的准确性和用法,却忽视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这种现象也使得一些学者对注重语言运用和交际的任务型英语教学途径提出批评和质疑。张伊娜(2006)认为任务型英语教学途径“将注意力集中在意义表达上而不是语言形式上,有悖于语言使用和学习的规律,不可能促进外语学习”。在目前高考的反拨效应主导下,这些问题反映了我国特定英语教学的现实和无奈。张伊娜(2006)提出,“学习者和与之交往的对象大致都在同一水平上,如何能达到通过意义协商获得更多的可理解输人,调整、修正他们的输出?”这些教师仍然只是从英语熟练水平上来看待学生的学习。这些因素在英语教学水平较差的地区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具有一定的依据,但笔者持不同的观点。

Nunan (1999)曾批评说,“即使能阐述语法规则的学习者也还是在语言使用中违背这些规则”。而龚亚夫和罗少茜(2003 )则进一步指出,“事实上语言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掌握。语法知识的记忆并不能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同样,Richards和Rodgers (1986)认为学习者语言技能的使用是获取知识最为重要的途径。学习一门外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行有效的交际,而语言使用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也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实践的过程。教材的编者分类设计和编排各类活动,使学习内容、方法和学习者三维互动来拓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多元智慧素质。

显然,任务型语言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受,强调语言运用能力。它引导学生在多重层面上学习语言文化知识,提出有意义的任务。通过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大量增加语言输人与输出的量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从而使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得到逐步发展。

任务型英语教学途径正是我们教学实践中所忽视的若干层面,这些层面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参与和合作,寓语言实践和能力拓展于自我学习、体验之中以及以共同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多维过程中。任务型英语教学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因而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提倡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资源,如课外阅读、网络学习等来认识问题和建构知识,深化学习内容。它注重每个学习者与学习元素的多层互动和交融建构,而非着眼于立竿见影。

从语言学习规律来说,学生本身才是学习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的个人学习经历都可以成为推动整个小组活动的动力。Littlewood ( 2002 )将课堂上获得交际能力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非交流的学习、交流前的语言练习、交流型语言练习、有组织的交流和真实交际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各自教学实际将其有的放矢地灵活运用。

三、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学习

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一方面需要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则需要学习目标语文化和本国文化以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问题。对文化的认知反过来能够促进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提高,在此很有必要提及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李光耀曾指出“了解了隐含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还语言的血肉之躯,使人感受到它是活生生的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负载着具体文化内容的语言”(转引自宋学侠,2002 )。怎样帮助学习者提高文化交际能力呢?遗憾的是目前英语教学中文化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语法知识和词句用法层面上,仅对具体影响语义和语用的文化因素作出解释,却未能真正引导学生综合掌握语言运用和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节庆文化教学融入英语课程是英语教师会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多数仅局限于介绍节庆的基本概念,如:节日的起源及庆祝方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第2版)高中英语教材中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第二册第三单元,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版)高中英语教材New Intermediate English for China第一册第六单元以及第二册第五单元中,都不同程度提及美国三大节日之一的感恩节,但编者并未对这个美国节庆文化内容展开进行介绍,并使之系统化地成为综合学习过程的延伸。事实上,我们初、高中学生很少有机会体验感恩节。如果教师有目的地策划,在内容和方法上多层面地引导,将感恩节的文化元素与任务型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如:感恩节大餐起源于英国清教徒抵达北美后一年秋收的庆祝活动,与中华民族秋收举办丰年祭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基于上述理念,笔者借用任务型英语教学原则,针对高中一、二年级学生设计和呈现下面教学活动,为高中生搭建一座英语文化知识的桥梁。教学活动延伸至对中美节日文化的了解和对比。活动设计寓英语学习于培养学生多元智慧和基本能力目标之中,正如王学华(2007 )指出的那样,“通过目标特定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具体学习任务感受英语文化,寓英语学习于体验、发现和参与的过程中”。同样,教师也借用相似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本民族文化精华,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意识。

四、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与步骤

Task 1讲解课文:以课文中感恩节的内容为基础,依照who/where/what/when/why ( how)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感恩节的由来有初步的了解。教师准备课文内容中重要事件的英文句子随意张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依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以确定学生对整篇文章是否完全了解。教师教会学生有关感恩节的歌曲,并请学生表述对歌曲内容的感想。

Task 2探索与思考:关于感恩节的更多背景知识并未在课文中出现,教师提出诱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阅读参考书寻找答案,在下一节课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1620年英格兰和荷兰的清教徒们背井离乡移民北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迁移去北美?

Task 3延伸教材:教师利用PPT幻灯片逐一呈现所有问题,请多位学生回答同一问题,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个人思想的能力,扩大他们参与分享不同见解的机会。教师利用PPT幻灯片将感恩节的起源、习俗、庆祝方式及其涵意完整地介绍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完成Crossword Puzzle来联想扩充词汇。

Task 4课外任务:感恩节是美国三大重要节日之一,但对中国学生而言,感恩节距离我们的生活时空遥远。本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并设计以下活动,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进而具备策划与组织能力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任务:介绍清教徒在大西洋航行中遇到哪些困难(海上恶劣的天气、人群中的疾病、食品困难和未来目的地的不确定性)。

以下活动都可以包括在“Task 4课外任务”之中,供教师参考。

Task 4—1寻根之旅:通过感恩节的节庆教学活动,学生已经知道首批到达美国的清教徒来自英国的Plymouth,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清教徒移民北美大陆和相继而来的移民潮对北美大陆有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Task4一2梦想满行囊:学生已经了解清教徒当年搭乘五月花号帆船前往他们的梦想之地。这是一艘装满他们的梦想之船。引导学生做小组活动:

·想象在航程中清教徒们遇到的意想不到的困难。

·描述清教徒们历经艰险登陆北美大陆时的兴奋心情。

·描述清教徒们看到的北美大陆的风景、天气、动物和植物等。

Task 4一3中西文化喜相逢:通过Brainstorming,让学生思考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与认知中感恩节的精神内涵什么?在中国文化中哪些节日可以与感恩节的精神相契合。可以参考The West Meets the East补充阅读材料等其他相关的阅读材料,学生通过问答练习进行有效的思考。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其他相关的英语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比较节日和庆祝活动中蕴涵的文化特点。

Task 4—4感恩岁月:感恩节是一个表达感谢与传达祝福的节日,让学生制作感恩卡片,写下感恩话语,并鼓励学生寄出感恩卡片,把爱传递出去。

Task4一5扮演角色:设计多个帮助他人的情境,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一段对话,并在课堂上表演。

应该指出的是任务型教学过程具有三维一体的特点,笔者寄希望于教师与学生、学习任务与内容及所学语言的形式结构形成立体交汇点,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智能、能力和促进学生整体人格发展的目标。教师或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全部和部分地使用“三维任务型教学互动板块评估表”,例如:教师或学生可使用表1记录自我评价与各纵向部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和问题,以便在以后的同类型教学中更加有的放矢。同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表1记录自我评价与多元智能横向部分在教学活动刚结束时对自己表现的反思和评估,从而认识和提高自己的多元智能,成为更有意识的学习者。

1.学生自我评价:教师除了评价学生每一个教学步骤的表现以外,学生自我评价也要列成清单表,让学生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自我表现,教师以此作为参考,提升教学效果。

2.知识拓展:学生对于感恩节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了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进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3。情感教育:由于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实施,学生由认识自己、关怀自己进而升华到认识别人、关怀别人。

4.技能训练:活动内容包含听、说、读、写,学生经过不同活动的经历和感受,这四项技能皆有所提高。

5.通过完成任务,学生培养了勇于接受挑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增强了自信心。教学活动的设计因具备多元性,所以也激发了学生多元智慧的发展。下表展示了通过任务型教学学生在以感恩节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所提升的“多元智能”。

五、结语

寓文化于任务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新尝试,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课外延伸,也可考虑作为学校文化节的表演内容,使之成为诱发学生思考、引导体验、扩大参与机会和提升英语学习能力的途径。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学习任务要精心设计,做到内容和步骤有的放矢;2)适当参考和引人教学资源;3)教师应清楚本学期哪些单元中有可挖掘的文化素材;4)教师应了解任务教学费时费力,要注意教学中的可行性。

王学华(2007 )指出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促进文化交流和学习,而当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却存在严重“人超”,即英语文化过于强势的现象,在英语教学中应当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与感恩节在形式和意义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除了感恩节的宗教意义和中秋节的民俗意义,两者都是家人和朋友的聚会,融亲情、爱情、友情于一体,表达祝福、思念,并有典型食物—感恩节的火鸡和南瓜饼,中秋节的月饼和茉莉花茶。鉴于此,笔者建议在每学期的教学中以中秋节为主题开展任务型教学活动,其过程同以上呈现的感恩节教学步骤,让学生分小组分别开展以下活动:

第4篇:中国感恩节的来历范文

一、课堂常规教学各环节见缝插针

课堂是学生系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因此充分利用课堂上的45分钟,在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文化的重视和了解是最为重要的。具体各环节的操作方法如下:

1.课前讲坛法。教师利用预备铃后几分钟举行值日生报告活动,为学生真实运用英语提供一个练习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然、有效地导入文化的渠道。比如,在西方节日期间,教师设计西方节日的专题,组织学生广泛收集该节日的相关信息和习俗。在课前讲坛时间由值日生口头汇报给大家。

2.词汇发散法。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也是经过长期积淀而成的。一些很有文化内涵的成语、惯用语、谚语、俗语和格言等都来自于成语典故、神话传说、文学名著,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其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以便他们理解其深刻内涵。许多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外语互译,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3.文化旁白法。中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往往涉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业、农业等,并且课文信息量大,能生动地再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可读性强,对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在课堂上可紧扣课文内容,借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等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也可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元素,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或摄取现实社会生活文化关联信息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在备课时和上课时若具有强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识,那英语课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流,就会变成具有很高欣赏品位的艺术赏析课。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高学生在教育观、文学修养、价值观、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丰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兴趣

课外活动是多渠道、多手段进行文化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因为活动需要学生各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学生的主体性更加明显,同时,活动也是同学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所以课外活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课堂教学收不到的效果。根据长期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感受西方生活。

1.身临其境,感受西方的节日。像中国一样,西方也有很多节日,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愚人节等,丰富多彩。如此众多的节日,学生是不容易记忆的,即使记住,也毕竟不是自己民族的,有一种隔膜之感。在节日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节日中来。比如感恩节到来之际,组织学生收集感恩节的资料,并以黑板报等形式介绍感恩节的来历。圣诞节时,让学生制作圣诞贺卡,准备一些圣诞树、圣诞礼物,用彩纸装饰自己的教室,使学生感受圣诞节的气氛。母亲节时可以给母亲制作小礼品,感谢母亲一年的辛劳,祝福母亲身体健康。愚人节可以开一些小小的玩笑。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活动中就感受到了西方社会的文化气息。

2.增加课外阅读,吸取文化养分。阅读是获取知识、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跨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个很好的补充。教学之余可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英文版的文学作品的简易读本,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希腊神话、圣经故事、天方夜谭等。

3.影视欣赏法。有些文化内容光是凭教师一张嘴、几只粉笔、一块黑板、一些文字资料讲解活生生的文化现象,有时也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生动再现文化的内涵及实质。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在平时注意收集有关的电影、录像、图片等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日常生活场景,如餐馆服务员与顾客的对话,机场工作人员与乘客的对答,打电话时的用语,及各种场合的谈话,引导学生观察谈话者的语调、音调、谈话风格、表情动作、服饰等,在观赏间隙或之后进行文化分析、评价,加深了解英语国家文化风俗和习惯。

三、设置选修课,系统介绍英语文化

教师可利用《英美概况》、《语言与文化》、《英语学习文化背景》、《美国文化探奇》、《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等材料以讲座的形式,分章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情况,如姓名、衣食住行、教育、金融、节日等情况,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当代人的思维形式和思想观念。也可以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例如,教师可开设有关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的选修课。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综上所述,英美文化不但是学好英语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而且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文化资源。一般说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可以采用课堂渗透和课外活动两种方式,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是西方文化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英语教师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加强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知识的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5篇:中国感恩节的来历范文

节日是一种历史文化,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习惯,节日也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产物和象征,它独特的内涵融入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通过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将这些灵魂和精神进行渗透,对人们的身心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发展和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融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受到了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的当代大学生大多受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他们越来越喜欢庆祝西方节日,而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传统节日。面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以及由此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所形成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消费观念,正确理解西方节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并呼吁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二、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中西方节日文化观

西方节日文化在中国受当代大学生青睐。一方面,西方自由和休闲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大量的中国当代大学生。另一方面,有调查资料表明,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强于20世纪 80~90 年代的大学生, 表现在他们思维活跃,对社会生活中新思想、新观点反应迅速。[1]

在中国,西方的节日已经发展迅速,吸引了很多中国年轻人。首先,西方的节日是以一种简单方便的方式庆祝的,很少有禁忌;其次,西方的节日对他们来说又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节日。以情人节为例,在2月14日这一天,可以看到很多的青年人以送玫瑰花、送巧克力以及举办烛光晚餐等活动庆祝节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情人节充满了新鲜、刺激和浪漫,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西方节日富有更多的娱乐元素,年轻人更热衷于庆祝和参加这些节日活动。然而,他们喜欢西方的节日多数不是由于节日文化本身的因素,有些只是满足于心理上的刺激和浪漫,而多数则是因为追求一种浪漫和时尚,追求一种纯粹的形式。

三、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面临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冲击, 传统文化陷入困境,礼崩乐坏,导致传统节日也丧失了存在的精神基础,逐渐衰微。”[2]与西方节日文化相比,中国的节日文化历史悠久,与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及传统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对于西方节日而言,中国的传统节日则更受到中国中老年人推崇。年轻的当代大学生们向往着新的与众不同文化,结果是他们越来越淡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节日文化背景缺乏了解;二是传统的节日是数千年代代相传的节日文化,对他们而言似乎缺乏新鲜感;三是中国的节日大多为传统的节日,强调家庭团聚和社会和谐,所以许多当代大学生把他们看做是一种责任;四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色彩、语言等方面还有一些禁忌,让他们感到压抑。

四、??代大学生的中西方节日文化教育策略

现在,大多数当代大学生不太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但他们有兴趣庆祝各种西方节日,尤其是沉迷于庆祝圣诞节和情人节,在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以此同时,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观念变得越来越冷漠。作为新一代的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当代大学生不应该忽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因此,我们的非常有必要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培养“文化自觉”。所谓的“文化自觉” 就是要对自己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来历、文化得失及其历史文化背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既要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优点, 又要认识到它的不足。[3]在面对不同的节日文化时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吸取西方节日文化优秀元素,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新一代的接班人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优秀成果。

1、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西方节日文化,吸取西方节日文化之精华

西方节日文化大多以纪念、庆祝、感恩等主题构成,我们应引导当代大学生从西方节日主题中更多吸取其精神内涵。例如:从圣诞节中我们可以更多了解西方的宗教文化以及人们不同的信仰,更重要的是从中了解早期西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再如:引导学生从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活动中懂得感恩,感谢给你生命并养育你的父母,感谢所有帮助过你的人,感谢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感谢国家和社会给你的一切,从感恩中唤醒他们的的责任意识,激发他们为自己、父母、国家和社会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此外,西方的许多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等都有家庭团聚的元素,也有节日的喜庆气氛,从西方的节日里我们也能看到他们非常重视家庭成员以及亲朋好友的紧密联系和友谊,从中也体现了集体主义的思想,这也是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吸取和借鉴的。

2、引导当代大学生加强中西节日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西方节日文化的文化交流也应加强。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加强自身素质,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中西方节日文化交流应建立在充分理解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基础之上进行。

西方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生存基础,其中大部分具有明显的宗教意义,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人更注重节日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和节日气氛。例如,在西方的万圣节,人们穿着个性的装扮,雕刻奇异南瓜灯,通过赠送小糖果和各种装饰品等方式营造节日的热闹气氛。

传统的中国节日如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都是家庭团圆的节日。在这些节日里,家庭往往聚在一起庆祝节日,并创造一个和谐的节日气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以交往、交流、凝聚力和彰显文化遗产为重要途径,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悠久历史、传统美德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因此,我们要引导他们多读有关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书籍,了解节日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所传承的文化精髓,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西方节日文化交流,在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在了解并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的各种优秀成果的同时,中国当代大学生还应接受国学教育,逐步将其纳入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拓展他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路径:一是教师应积极主动接受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任务,解释传统节日文化的含义、渊源和习俗等等;二是在继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应正确引导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三是用适当的方法宣传、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四是可以组织一些如表演、辩论等活动引导他们学会处理传统与现代、自主性和多样性的节日文化,并对不适合先进文化发展的观念及行为进行及时更正。

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将学校教育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相结合,将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参加一些如文化艺术节等有关与节日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他们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自豪感,引带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而优秀的节日文化。

五、结语

西方节日活动在当代大学生中越来越流行,西方的节日文化已被中国年轻人所接纳并受其青睐。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同时也看到其对当代大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和引导中国当代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西方节日文化所带来的的影?,我们应积极引导他们吸取西方节日文化的优秀成果,引导他们尽量减少西方节日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鉴赏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6篇:中国感恩节的来历范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英语教学 运用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它是一种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的学习方式。

它强调学生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强调学生通过个人探索和个人研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研究、探索的需要得到满足,使学生学会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的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鼓舞。”[1]而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照本宣科,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文化的陶染和人文的关怀。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

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这种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是教师提升自己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

因此,教师必须要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角色的转变。在教学中应做到:1.明确自己的角色――教师搭台,让学生唱戏;2.树立问题意识――提出问题,给学生留出思考空间;3.确立服务意识――走下神圣的讲坛,零距离与学生接触;4.确立对话意识――建立对话系统,创造和谐氛围;5.确立发展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关键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教师要从过去居高临下的“神位”上走下来,成为与学生平等的一员,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来号召、引导、感召学生,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学的主体,应当充分相信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主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和努力实践为目标;以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为基本内容;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课型以开放式为组织形式。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分析归纳和处理信息等实践活动来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了解社会,关心现实,关注人类发展,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态度和研究意识,提高实践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个人的独立研究,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研究(5―6人)。各组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好表演、欲成功、易满足等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体裁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如表演课、讨论课、欣赏课及多媒体制作等,采取问题解决模式(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或自主探究研究模式(即学生根据课题独立从事和完成某项任务的整个研究过程)开展教学。

为此,我把“研究性学习”带进英语课堂,在所教班级中,按照学生的意愿,将他们分成若干课题组。首先要求各课题组选题,选题要从实际出发,要贴近学业、贴近生活,能解决具体问题。学生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课题组的选题各具特色。如“Obstacles to speak English freely”(流利自如地说英语的障碍)、“How to make full use of our library and Internet?”(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中西方文化差异)等,一时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生们群策群力,对所做的研究课题都找到了满意的答案。其中,有一个课题组从“如何提高听力,如何顺利完成教学大纲对学生听力的要求”出发,设定了课题“How to slip into the good state of college English”(如何完成中学听力向大学听力的过渡?)。选题之后,需要解决问题。那么,如何解决问题?课题组成员走访了部分中学、大学,向同学和老师问卷调查,并与班级其他同学反复磋商,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如下观点:

1.必须增补一定过渡教材来强化听力;

2.以说代听,多练习口语,多交流。在交流中,培养语感,训练听力,提高听力。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效果较为明显。于是作为研究成果加以推广,使更多的同学受益。

同时,在教学中,我还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丰富而富有个性。英语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是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如Saving the earth(拯救地球),No Smoking(禁止抽烟),Feeding the world(世界粮食问题),Disability(残疾)等,其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事业成功、身体健康、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各方面。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本课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还要启发学生就课文中提出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新编实用英语》第一册中,Unit 9“Thanksgiving Day and Christmas”(感恩节和圣诞节),文章主要讲述了感恩节的来历、晚餐和圣诞节的活动,学生们对这篇文章很感兴趣也比较熟悉。因此,我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总结中外的主要节日,包括它的来历、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及有特色的食物等。我先列出几个大的话题:中国的节日、英美的节日、国际上的节日等,全班同学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组合,分成几个大组,然后由学生自己决定小标题,分工合作,派代表进行展示。对他们选取的材料,我从语言上把关,展示过程中通过提问的形式与台下的同学交流。大部分学生都能用英语描述节日的来历、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及人们喜爱的传统食物等。其中有一组学生将他们的材料做成了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整个演示的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中间还穿插着美妙的音乐,因此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好评。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教材内容,又使教材内容学以致用,使知识转化为学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加强,而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可见,有效的英语语言学习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在英语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经历过英语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学生,不但能牢固地掌握英语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了较强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2]。同时,还养成了善于发现、勤于思考、认真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把研究性学习带进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正如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vessel,but the kindling of a flame.)”[3]教师就是要成为“点燃火焰”的人,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使英语教学与学习迈上更高的阶梯。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第7篇:中国感恩节的来历范文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在《2020 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的规划方案(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20 年我们要跻身在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那么,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到全面的小康社会,是我们高校教育面临解决和思考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就需要高等教育大力加强我国学生创新的意识、创业的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们在毕业之后,能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能够有更多的选择权,不仅能够就业还能够自主创业,成为新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小学就已经开始,在大学教育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以及国际上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加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高校是担任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阵地。人才素质的高低、知识结构的多元、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要想成功地转型到创新型国家的轨道上来,体制改革很关键,体制改革的关键又在于培养人才的机制。人才的培养又源于教师。因此,教师的素养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

二、目前财经类高职院校师资的现状

(一)缺乏教育理论的专业背景

大多数的财经类老师,更多的是在学习自己的本专业课程,对于教师岗位应该掌握的知识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尽管在取得教师资格证时,需要考《心理学》、《教育学》这两门专业课程,但是考试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行记忆,并没有经过真正的系统学习,在这一领域并没有专业技能。所以,对于学生心理、教学规律、教学方式、教学技巧等专业知识方面都很欠缺。这种专业知识的缺失必然会影响与学生的沟通(这种沟通包括心灵沟通、语言沟通和知识沟通),这将直接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师队伍结构有局限

高职毕业的学生未来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于单位拿来就能用,工作拿来就能干。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学以致用。这样的就业要求必然导致教学要求的改变,教学要求的改变必然对老师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双师型”教师成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既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圆满教学要求。但现实情况是徒有“双师型”教师的名称是比较多,拥有专业的资格证书如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等,但是大多数取得资格证书的教师,并不在相应的岗位上执业,因此,尽管是双师型教师但在实践经验方面还是非常欠缺。2013年北京高职院校做过调查,有专业资格证书的教师26.7%,有在企业从业经历的教师不足20%。教师实践能力的欠缺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教师工作热情不高

就目前招生现状而言,高职学生的生源较差。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自主性、学习认真方面比起本科学生有很大差距。俗话说“教学相长”这就导致教师在工作起来积极性较差。虽然身为是高校教师,但是比起本科教师还是很遭受歧视。同时,现在高校评职称时,导向是倾向科研,在教学方面中的教学课时、教学效果、学生评价等方面均不考虑。这样大多数教师为了评职称,埋头钻研课题、撰写论文,而在教学方面投入的精力很少,大家都不愿代课,都不愿当“教书匠”。很多学校都有课程排不下去的现象,学校纷纷花钱外聘教师。对于外聘教师而言,对于学生的负责程度就大打折扣了。

三、提高财经类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

创新型国家必然要有创新型教育,创新型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要与社会力量进行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平台,这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走“产学研”的一体化道路。“产”就是建立在高校知识创新的基础上,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学”和“研”则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通过导师制聘请社会人士做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同时,通过科技孵化,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试验田。这样,学校和企业建立一个非常良好的沟通机制。

(二)加大培训力度

由于高职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有所缺失,学校要制定一个长期的培养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计划,让老师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鼓励教师多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培训让教师们由单一的教学型向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转变。考核是工作的指挥棒,要改变考核的风向标,考核体系多元化,充分调动老师上课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样,老师真才实学才能让学生们真正受益。

(三)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在专业设计方面,应突破专业和行业壁垒,拓宽涉及专业,丰富知识结构,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内容,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形式方面,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外,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头脑风暴、专家座谈等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除了本专业还可以讲解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来丰富学生的内心和知识结构。

如:笔者在讲投资性房地产这一章的会计核算时,要给学生们讲解投资性房地产这一准则实施的背景,我国目前房地产的市场情况和与国外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为什么采用公允价值和成本计量两种共存的模式。在讲解无形资产中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时通过“研发支出”这个会计科目来核算时,先要给学生梳理,为什么准则要改变这一内容的核算。要给学生讲目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国家要实施创新型战略,要从“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产品的研发能力是未来一个企业、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在这样一个大经济的背景下,作为会计也要与时俱进。通过,这种形式的讲解学生不仅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也能够把所学到的各门经济课程融会贯通。我们在讲授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文情怀。如:笔者在感恩节那天上课时,要给学生讲解感恩节的来历以及西方在感恩节的风俗习惯等。同时,还要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把第一课堂的内容有效的延伸到第二课堂当中,再从第二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中,融会贯通,达到完美的融合。

第8篇:中国感恩节的来历范文

【关键词】 美育教学 初中英语 渗透

美育是当前素质教学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其包含对品德、思想、素质等的教育。对美育的教学过程应贯穿于每个学科内,并融入每一节课程中。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对美育进行教学是就是利用英语课堂让学生了解善与恶、美与丑,同时利用美育渗透,培养学生的品德,激发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深挖学生的自身潜力。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在开展英语教学时,利用优美的语言词汇、浓厚的文化气息,灵活的教学方式及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进而帮助学生在收货英语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高尚的行为标准,陶冶自身文化情操。

1. 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取美的感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可以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画面,动听的音乐,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获取美的感受。例如:新课标英语七年级下册教材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 课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图面,让学生自行挑选搭档进行类似下列这样的对话: A:What is your favorite animal? B:I like koalas. A:Why do you like it? B:Because it’s adorable. 利用放映的图片及学生间的对话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动物的憨态可掬,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感受到美育的教育,一举多得。

2. 在口语练习中进行美育教学

英语的发音及语调较为自然,和谐,其书写舒展,流畅。初中英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让学生体会英语中包含的语言美。英国、美国等一些国家同中国一样有着文明礼貌的品德,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结合当地的民俗等文化常识进行教学,同时还要让学生体会英语中的文明。例如:“Excuse me”、“Sorry”、“Thank you”等词汇的运用。教师通过在对英语口语练习中进行美育指导,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及生活中都可以应用礼貌的语言进行交流,进而养成良好的美德品质。

3. 利用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

在初中的英语教材中,尽管一些文章内容较为短小,但其蕴含的内容却极为有深意,容美育及教学为一体。初中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深挖教材内容,帮助学生辨别善恶是非,增强自身品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材Unit 2 What’s the matter? 课文讲解中,有这样一段对话:A:What’s the matter? B: I have a stomachache. A: That’s too bad. You should lie down and rest. And don’t eat anything for two hours. B: I guess I should. 通过对这段对话的学习,教师让学生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文章A与B的交流汇中,让学生懂得关心周围的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再例如: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11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一个内容,即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让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完善自身成长。

4. 拓展课外知识,进一步开展美育教学

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课程讲解时,不应仅局限在教材本身的内容上,而是要进行适当的内容拓展,将国外的一些风土文化融入教学课程中,不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可以进一步使美育融入教学中。例如:国外的母亲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的来历,外国人都是如何庆祝这些节日的。还可以为学生拓展一些英国人及美国人的生活习惯,说话特点等,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外来文化的趣味,受到文化的熏陶,更好的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班级中,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报定期书写一些外国的幽默笑话,民族、格言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英语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及文化品德。

5. 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

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英语角活动,将一些喜爱英语的学生聚集起来,让学生利用英语相互聊天、问候,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体会英语的魅力。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让学生了解到学习英语并不只是为了考试,进而肯定他们对英语学习的信心,为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6. 结语

美的内容不仅包含自然之美,还有人类文明之美。但是,不管是自然还是人们创造的美,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学活动弘扬美好的事物,将教书育人同美育相结合,更好的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因此,对美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探讨是值得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事情。

第9篇:中国感恩节的来历范文

关键词:传统节日;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承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感的舞台,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瑰宝,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一、中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认同的现状

(一) 熟悉度渐淡,常识问题不清楚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种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然而在语文试卷中涉及到一些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时,学生或多或少或打结。例如:请你写出三个你熟悉的中国传统节日,并且说出他的来历。然而在答卷中答案各异,甚至会把圣诞节也写入其内,还有学生答道端午节,是一位叫离骚的诗人跳进了汨罗江。从而可看出当代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熟知度并不高。

(二)尊崇洋节日,对传统节日冷漠

洋节?在我们的眼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青青校园中的学生们,你来我往,洋节带来了无尽的浪漫、快乐,在学会的口中时常听到“平安夜老师要给我们送苹果。圣诞老人会给我带来什么礼物呢?”洋节也负载了许多忧愁和苦闷。在我看来,在市场经济浪潮疯狂席卷下的今天,人们都在怨声载道,民族文化和老祖宗留下的经典,都被西方“快餐式”的文化渐渐“蚕食”,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老人们和父辈们总是谨小慎微的恪守和推崇外,在中学生的心里已经淡化了。

二、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培育中学生的具体措施

(一)、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合力

就教育主体来说,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位教师所能单独完成的,需把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基础阵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本着载体与精神并重的教育原则,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对孩子加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起到模范性的“身教”作用。

学校是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决定了学校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的主角地位。扮演好这个主角,需要在涉及传统节日文化的课程建设方面努力,除了强化语文、历史等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外,学校可以开设传统节日文化方面的区域课程或校本课程。其次要开展一些融传统节日文化在内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2010年举办的“你到我家吃馓子,我到你家吃月饼”活动。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应将传统节日文化多渗透,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主要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过程中往往单纯地采用讲授方法,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陷入“我讲你记,我说你听,我考你背”的纯粹认知教学之中,作为教育主体的中学生既没有情感上的体验,又缺乏理性的思考,很难实现书本知识的内化和认知向行为的转化。同时,我们又长期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合而为一,常常导致四者的混为一谈,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被掩盖,教师的说教多而以身示范少,灌输多而积极引导少,使得中学生误认为传统节日文化也不过就是假大空的一套。因此,应该转变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理念,积极探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特殊规律,寻找与当代中学生接受心理相适配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既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认知教育,更要重视以感悟和体验传统节日文化为目的的情感教育,使中学生不仅知晓而且喜爱,并最终化为行动。

社会要积极营造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首先,政府部门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也是培养中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素养的最终责任主体。如政府将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其次,大众媒体是宣传传统文化、实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大众媒体享用着公共传播资源,应担负起对中学生进行人文教化的责任。

(二)、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