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通话的由来范文

普通话的由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通话的由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普通话的由来

第1篇:普通话的由来范文

关键词:游学;普通话;教学

一、关于游学

(一)“游学”的由来

游学(Study Abroad),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圣经中记载的东方五学士,祝贺耶稣基督诞生的故事,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游历,都透露出古代东西方游学交流中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而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游学对人格养成和知识形成的重要作用,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弟子的学识,培养弟子的品质,开阔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是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20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大中院校、社会机构和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单位通力合作,面向国内外青少年,开设游学课程,同时承认本校学生在国外及校外选修的游学课程学分,积极鼓励并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到人类不同文明的文化环境中去探访(Adventure Travel)、并沉浸(Language Immersion)其中,通过亲自体验而学习和理解,非母语或非本地的文化历史传统,同时强化提高外语水平。

(二)“游学”的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游学”作为全民参与继续教育的多样化形式之一,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和理解力,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是终身教育理念的体现。游学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宽容精神,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本民族和本土的文化与历史传统,在语言强化训练、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养成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语言的教育学习功能在“游学”中更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本文“游学”概念

本文讨论的“游学”,主要指来中国内地的港澳台学生、海外侨胞以及来华的外国留学生,通过边旅游边学习的形式,了解华夏民族风土人情,学习汉语普通话,提高普通话水平,达到语言强化训练的目的。

文中“游学”作为国家推广普通话、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新途径,对普通话学习进行重新定位,在新型模式下重审与建构普通话的学习重点、教材编订、学习兴趣等若干要素。

二、“游学”中普通话学习的若干思考

(一)普通话教学的定位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已连续三年开展“”,也就是港澳台学生和内地学生的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观摩来增强体验,特别是提高海外学生对内地生活的感性认识以及掌握汉语的运用技能。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香港职业训练局签订合作协议,把普通话的学习作为交流的部分内容。学校外事处与英、美、法、俄、日、韩以及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近50所院校、培训机构签订合作项目,把语言学习作为重点,交换师资和生源。大部分海外学生来华“游学”,都希望提高汉语水平,在交际过程中熟练掌握普通话,而“游学“并不同于常规教学活动,不论是长期或短期行为,都需要参与者重新定位。

文化大学推广教育中心海外发展处处长叶眉生以欧洲为例,许多学校实施“三明治课程”,学生接受一段时间的正规课程后,需到国外印证所学,以补学习不足处,有些更是由科任老师带领,有制度有规划,成为正规教育的延伸,例如德国学生修法语课程,学生需有一年在法国上课,才能拿到学分。

众所周知,游学活动对提升语言水平有帮助,在普通话语言环境中有很多操练机会。但是课程设计与本地学习时间有限。通常将游学的团队分成几个班,根据师资情况开展文化课教学活动,普通话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语言能力参差不齐,课堂内难以掌握学习进度。作为语言教师,进行2个小时的普通话知识讲座,是远远不够的。普通话水平的普遍提高,只有当它成为教学语言和重要的交际语言时,才可能实现。

在教学实践上,我们利用本土资源,旗帜鲜明地提倡和鼓励用普通话交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当地居民之间都应当使用普通话。文中教学的概念泛指游学活动组织者、参与者进行的一切活动。学习普通话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参观展览、场景交流、课堂讲解、生活交际等。即使是普通话教师举办知识讲座,也要浓缩精华部分,对海外侨胞的教学以正音为主,对外汉语教学则提纲挈领式地简单讲解,以培养学说普通话的兴趣为主,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内教学,帮助学生梳理部分普通话知识,初步掌握运用普通话的技能。

1997年由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制订了《中小学普通话科课程纲要》,提出总的学习目标是:

1.培养聆听、说话、朗读等语言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2.增进与本科有关的语言知识,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3.提高对本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不妨借鉴《纲要》中的部分内容,根据游学对象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二)教学重点

普通话教学既包括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包含了言语技能的训练。游学更是突出普通话训练技能方面的体验。普通话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以言语技能的训练为中心,系统知识的学习主要为技能训练服务。在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以说为重点,受大众传媒的影响,游学学生听话能力明显优于说话能力。

(三)选用教材

各式各样的普通话培训教材层出不穷。传统的语言学习选择语音、语汇、语法三者合一、依次递进阶段性提高的教材;现代流行使用的教材则是包装精美,彩页图画,配MP3、CD光盘,有视觉和听觉双重体验,然后依据交际场景分生活篇、交通篇、旅游篇等专题,进行专题训练。无论采用哪种教材,提倡任课教师或组织者依据游学对象的实际水平和游学目的编写讲义,最好制作多媒体课件,随堂讲解示范,在游历过程中加以操练。

(四)培养兴趣

有的游学团队配备随行老师,课程外的参观、用餐和娱乐活动安排得妥妥当当,学生没有机会独立自主,好像把学校的夏令营从一座校园移到另一座校园,把教室换成另一间教室。国家的语言文化是多层次的,真正的海外游学应该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一方面学生可以从建筑、音乐、体育等多个方面入手,深层次、多角度地感受该国的文化,另一方面,离开校园,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大有裨益。而在所有的交际活动和思想交流融合方面,语言作为关键要素发挥积极作用。

作为组织者,应明确定点深入、有主题的学习,对教与学都有帮助。既然选择到中国内地游学,就该深入体验中国的文化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丰富的语言文化,而不是上午去教室听老师讲语言课,下午走马看花游景点去游逛。如果组织得当,在短短几周的时间里,通过边旅游边学习的形式,足以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学说普通话的兴趣,增强学生说好普通话的信心。

参考文献:

第2篇:普通话的由来范文

前人对古音破读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观点不一。清初语言学家顾炎武认为,研究古音的目的是为“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主张用古音诵读古诗。清代音韵学家江永则认为,“古人之音虽或存方音之中,然今音通行既久,岂能以一隅者概之天下?”

当今学术界对古音破读问题也一直存在分歧:一种意见认为,为正确区分破读字的意义,准确理解古诗文的内容,能破读的字就一定要破读;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民族语言在不断发展变化,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古音没有必要再进行破读。

多年来使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对古音破读问题的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争论不休,最终也难以达成统一的认识,总是不了了之。这一问题长期以来给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因此,当前亟需解决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古音破读问题。

当代著名古汉语研究专家郭锡良先生认为,“那些已经进入现代汉语或书面语中,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一般字典或词典中也都注明它的读音,自然应当去学习它、掌握它;对那些由于语音变化等原因,没有保存在现代汉语里的破读,则不必特别加以区分,就照现代习惯的读音去读。”(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笔者认为,郭先生的这种处理古音破读的观点是十分中肯的,对我们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和推广普通话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郭先生所言“现代习惯的读音”呢?笔者认为,这个所谓“现代习惯的读音”就是我们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古音破读应为推广普通话服务,以推广普通话为目的,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言发展的需要。

国家语委、前教委、广电部曾联合下发了《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明确规定:“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此表为准。”修订后的《审音表》在“说明”中指出:“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

这就为解决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音破读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当前,我们推普或教学工作中的语音定位应以《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为标准,依托于当前通用的《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各类推普用书和教学用书应以此为依据,统一古音破读的标准。

根据多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按照以下几种方法处理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古音破读问题:

一、以《审音表》审订后的读音为规范读音,注明“统读”的一律统读

《审音表》注明“统读”的汉字,即使该字古时有破读现象,也应“统读”。不必再复古考证,非破读不可,给教师和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给推普和教学工作设置不必要的障碍。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②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③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④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北朝民歌《木兰诗》)

⑤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司马迁《陈涉世家》)

⑥翩翩两骑来是谁。(白居易《卖炭翁》)

例①、例②中的“胜”字曾破读为“shēng”,意思是“能够承担或承受”。而《审音表》中注明“胜shèng(统读)”;《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胜”作“能够承担或承受”的意项解释时,所列词条“不~”、“数不~数”等均注音为“胜shèng”。因此,我们再破读为“shēng”,已经没有根据,应当取消其破读音,统读为“胜shèng”。

例③中的“闻”字曾经破读为“wèn”,《审音表》中注明“wén(统读)”;《词典》中,“闻”也只标注一音“wén”,词条“~达”明确标注“wén dá”。据此,我们应将“闻”统读为“wén”。

例④、例⑤、例⑥中的“骑”字曾破读为“jì”,《审音表》中注明“骑qí(统读)”,《词典》中也只标注一音“qí”。因此,我们应当把此字统读为“qí”。

二、《审音表》没有列入,而《词典》中只注一音的字,在古诗文中也不再破读

例如:

①碧水东流至此回。(杜甫《望天门山》)

②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③远上寒山石径斜。(张继《枫桥夜泊》)

④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北朝民歌《敕勒歌》)

⑤《静夜思》(李白)、《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例①中的“回”字,例②、例③中的“斜”字,例④中的“野”字,例⑤中的“思”字,分别曾经破读为“huái”、“xiá”、“yǎ”、“sì”,但是《审音表》中均没有列入,《词典》中也都只注有一音,分别为“huí”、“xié”、“yě”、“sī”,我们就应当按《词典》中的注音去读这些字,不应该再去破读。

三、《审音表》没注明“统读”,而《词典》中列有曾用于破读的古音,可以继续破读,这说明破读音已经保留在了普通话中

例如:①贫者语于富者曰:……(彭端淑《为学》)

②此中人语云:……(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陶后鲜有闻。(周敦颐《爱莲说》)

④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

例①、例②中的“语”字,《审音表》没有列入,而《词典》中列有曾用于破读的“yù”音,便仍可破读为“yù”。

例③中的“鲜”字,《审音表》虽然审订“鲜(xiān)”,但未注“统读”;而《词典》中则保留有“xiǎn”的读音,该字仍可继续破读为“xiǎn”。

例④中的“王”字,《审音表》没有列入,而《词典》中列有曾用于破读的“wàng”音,便仍可破读为“wàng”。

四、《审音表》没有审订,《词典》也不再列有破读时义项的字,可以参照有据可查的破读音去读

例如:

①曾观弈者之不若也。(钱大昕《弈喻》)

②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愚公移山》)

例①、例②中的“曾”字,《审音表》没有审订,《词典》中虽注有“zēng”音,但没有列举破读音“zēng”的“竟、乃、并”的义项,我们便可以根据古汉语知识,继续破读为“zēng”,也可以读现在通用音“céng”,不必过多考究。

五、如果《词典》注音与《审音表》发生冲突时,应以《审音表》为依据

《审音表》是实施《国家语言文字通用法》的具体文件,任何词典的编纂、修订、出版均应以《审音表》为法律准绳。事实上,《词典》在历次修订再版中,也在逐渐纠正与《审音表》不一致的读音。

第3篇:普通话的由来范文

[关键词]奉化市 母亲 面称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030-03

奉化市位于浙江省东部,宁波市区南面。东濒象山港,隔港与象山县相望,南连宁海县,西接新昌、嵊州和余姚三县(市),北与宁波鄞州区毗邻。

在奉化市,有关母亲的面称词一般有6个:“姆嬷”“阿妹”“阿姆”“姆妈”“妈妈”“妈咪”。这类称谓由来已久,在奉化市有着非常高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将这6个称谓归为正式场合面称。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用语的影响,近几年也因此产生一些新式面称,比如:“名+姐”“姓+女士”“美女”、直呼其名等,因为这类称呼一般只会在私下场合才会使用,所以将其统称为非正式场合面称。对于母亲面称的差异性以及这些新兴称谓的出现,相信有其内在原因的,本文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够窥视该地区母亲面称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对母亲面称的调查概况

为了解奉化地区母亲面称的情况,采取问卷调查和询问调查相结合的形式搜集语言材料,考虑到年龄太小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将此次调查对象主要限定于10岁以上的奉化人,将调查对象分为7组:10-13岁,14-23岁,24-33岁,34-43岁,44-53岁,54-63岁,64岁以上。调查对象均居住在奉化市,排除了自幼丧母、在其他省市长大后才迁居奉化市以及常年不居住在奉化市的人,并且将调查对象分为城区和乡镇两大类。发放了150份问卷,均为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姆妈”的使用人数是最多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减小,这种面称词的使用也在减少,10-13岁的居民已经不再使用“姆妈”称呼母亲,而是选择用“妈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妈咪”这样的面称词也新兴起来。在10-43岁的年龄层里,是没有“阿姆”“阿妹”“姆嬷”的称呼方式的,这三种称呼只出现在44岁以上年龄层,乡镇居民使用这三类称呼的频率明显高于市区居民。

对于一些不在正式场合使用的母亲面称词也做了统计,这类面称词的使用人数较少,只出现在14-33岁的年龄层,所以调查表格不再列入其他年龄层。调查结果见表2。

参与本次调查的14-23岁的人数共有20人,24-33的人数共有25人,根据表2发现,使用这些非正式场合面称的人数占了一半以上。女性使用这些面称词的人数明显高于男性。“名+姐”和“姓或名+女士”基本上是女性,而“美女”这个面称词是对母亲的赞美,男性和女性都会使用。直接称呼母亲的名字在调查人数里只占了1例。

二、母亲面称的调查分析

根据表1表2可以发现,在奉化市关于母亲的叫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语言现象呢?语言是为整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服务的,没有阶级性,但是由于习惯及社会生活环境等的差别,不同的社会群体所使用的语言会存在一些差别。在如何称呼母亲这个问题上,奉化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之间都会有所不同,除了这些因素外,还与说话人的社会地位、文化程度以及父母的影响因素有关。

(一)年龄差异

陈松岑在《社会语言学导论》中说道:“语言随年龄不同而产生某些差异,几乎是一切语言的通例。”①不同年龄的人群因为所处社会环境、时代的不同,对于词汇的使用也会有所区别。在奉化地区,对于母亲面称词的选择和使用,不同年龄层的使用就有很大的差异。

在调查中,笔者对锦屏中心小学、锦屏中学以及奉化中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除了有三位学生选择称呼母亲为“妈咪”,剩下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无一例外地选择称呼母亲为“妈妈”,在所调查的高中生中,除了少数选择使用“姆妈”之外,其余都是选择称呼母亲为“妈妈”。我们通过表1可以发现,“妈妈”这个称谓只存在于33岁以下的人群中,而“妈咪”使用的人群范围更小,只有少数而年幼的孩儿才使用。“阿姆”“阿妹”“姆嬷”却在中老年人群中被广泛使用,而多数年轻人则表示都不会使用,甚至很多人表示没有听说过。

另外,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由于年龄差距,在同一户家庭中,同一位母亲的子女对他们母亲的称呼也有所不同。笔者调查了西坞镇上的一名邬姓妇女,1966年出生,共有兄妹6人,她为最小。据她说,她的姐姐们(最小1952年出生)称呼她们的母亲为“姆嬷”,而她和她的哥哥(1962年出生)则称呼她们的母亲为“阿姆”,她的丈夫与她同岁,也称呼母亲为“阿姆”,她生有一女(1988年出生),女儿叫她“姆妈”。她的哥哥姐姐们的子女(最大的孩子1973年出生)已结婚生子,她们全部称呼母亲为“姆妈”,而她们的孩子则全部称呼母亲为“妈妈”。

由此可见,年龄确实是影响选择使用如何称呼母亲的重要因素,通过以上调查发现在奉化对于母亲的面称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变化过程按年龄段划分大致是(从年龄小到大排列):“阿妹”“姆嬷”“阿姆”“姆妈”“妈妈”“妈咪”。

(二)地域差异

生活的社会环境也是造成说话人语言习惯差异的重要因素。市区和乡镇的生活环境不同,其语言喜欢也有所不同。

在被调查的150中人,有25人选择称呼他们的母亲为“妈妈”,其中有21人是市区居民,在选择称呼母亲为“妈咪”的3人则都是市区居民。虽然这种地域差异不同在年轻一代中似乎已经越来越小,但在中老年一代却尤为显著。

在44岁以上的人群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市区居民和乡镇居民之间的差异。调查的75个人里,30人称呼他们的母亲称呼为“阿妹”“姆嬷”,这30个人无一例外都是乡镇居民;另外,共有28个人称呼他们的母亲为“阿姆”,其中市区居民只占了35.7%,明显低于乡镇居民;而在选择称呼母亲为“姆妈”的20人中,乡镇居民仅占10%。由此可见,地域的差异确实会影响到如何称呼自己的母亲。

(三)社会地位的差异

社会地位的不同对母亲称谓的使用也有重要影响,比如父母的工作以及文化程度,这种差异主要存在于44-53岁的年龄层中。

出生于44-53岁年龄层的共计25人,其中“姆妈”使用者占了40%,使用“阿姆”“阿妹”“姆嬷”的分别占了32%、16%和1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化?据调查,这些人使用什么称谓,往往与其父母的工作和教育文化程度有关:父母如果有正式工作,领国家工资,文化程度较高,那么这个年龄层的人会选择称呼他们的母亲为“姆妈”;反之,如果父母没有正式工作而且文化程度较低,那么会选择使用“阿姆”“阿妹”和“姆嬷”。(相关数据见表3)

在20世纪60年代,在对母亲的称呼上很大程度地反映出了一个家庭的社会地位的高低,称呼似乎是身份的象征,当时的人们也能透过对母亲的称呼判断这个家庭的社会地位。调查发现,“姆妈”的使用者的父母无一例外都有着一份正式体面的工作,文化程度也较高;而“阿姆”“阿妹”“姆嬷”的使用者的父母都是以种田为生,所接受的教育也比较低。

(四)受教育程度和普通话普及程度的差异

在同龄人中,自己本身所接受的教育程度的差异也会影响母亲面称词的使用。对于那些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普通话的调查对象来说,他们不会使用“妈妈”的。

在被调查的150人中,35人表示既不会听也不会讲普通话,问到是否能够接受“妈妈”这一称呼时,20人表示不能,15人表示能接受但是不会使用。因为完全不懂普通话,所以从根本上是抗拒这一词汇的使用的。而对那些能够流利使用普通话的人来说,虽然大数人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称呼自己的母亲为“妈妈”,但在问到是否愿意使用这一词汇时,绝大多数表示还是愿意接受并去使用的。(相关数据见表4)

“妈妈”这一称谓词的出现明显是受到全国普通话普及的影响,通过调查,我们也可以发现,学校教育会影响普通话的学习,而普通话的掌握程度会影响“妈妈”的使用。

(五)性别和家庭氛围的差异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传统的母亲面称词外,近十几年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新潮的叫法,经统计,共有以下4种叫法:“名+姐”“名或姓+女士”“美女”、直呼其名。受访者表示,一般只会在私下场合使用。这些叫法的使用人群的年龄都在14-23岁,24-33岁之间,相信这个年龄层的人对外接触程度较高,而且容易接受一些比较时髦、洋气的叫法。另外,在对这些人的性别统计时,发现女性使用这些称呼频率明显高于男性(见表2)。男性表示不会跟母亲有太过亲密的接触,并且觉得这种叫法太过肉麻。由此可见,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会影响这种叫法的使用范围。

另外,根据调查,笔者也发现,家庭氛围也会影响这种差异。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权威占主导,父母与子女之间相处模式相对传统,双方相处与交流比较刻板,那么子女也不会选择这些比较看似违背传统伦理常规的称谓来称呼自己的母亲,相反,如果与母亲相处得比较像朋友,家庭氛围较民主、活跃,与母亲关系比较密切,则会使用这样的称呼,在他们看来,这种称呼能够拉近跟母亲的距离,显得更加友好。

三、母亲面称的发展趋势及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的分析,笔者发现,由年龄、地域、社会地位等原因所造成的母亲面称的差异逐步在发生改变,“阿姆”“阿妹”“姆嬷”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新兴时髦的叫法,会发生这种转变,笔者相信与以下原因有关。

(一)城乡之间的距离在缩小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之间将逐渐实现融合,城区的居民与乡镇的居民将实现资源共享,由城乡地域所造成的面称差异将也逐渐缩小。根据表1不难发现,“阿姆”“阿妹”“姆嬷”这些农村才有的叫法在中青年中已经不存在,“姆妈”虽然一度展现了城乡之间的差异,但是到了34-43岁和24-33岁的年龄层中,这种差异已经不明显,不管是市区居民还是乡镇居民都在是使用“姆妈”这一称呼,已经不能用此来区分城乡之间的差别。虽然在23岁以下的年龄层中,“妈妈”这一称谓开始造成这种差异,但是几十年后,这种差异也会跟“姆妈”一样逐渐消失,最终实现不管农村还是城市都称呼自己的母亲为“妈妈”。

(二)文化程度的提高及普通话的普及

当全国开始推行实施义务教育时,奉化市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受到了影响,不管是城区的居民还是落后农村的居民都开始能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在学校接受教育时,因为都是使用普通话授课,这无疑推进了学习普通话的进程,因为普通话的推广,在当地形成了强大的普通话社会语境,影响着当地的方言,在这种强大的语言环境之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使用普通话“妈妈”一词,从而放弃“阿姆”“阿妹”“姆嬷”。

(三)观念的转变

母亲的面称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的。20世纪60年代,由母亲称谓所表示的家庭社会地位是非常明显的,“姆妈”不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称谓,更是话语中一种有身份、有地位、有声望的标记,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身份等级标记的痕迹也越来越淡。因为不管是农村还是市区,不管是否是“皇粮族”还是务农者,都会称呼自己的母亲为“姆妈”。

在历史进程中,语言一直在发生变化,由“姆妈”带来的身份上的优越感将被“妈妈”所取代,越来越的奉化人表示,“妈妈”才是属于城市人特有的叫法。这种由称谓所表现出来的阶层差异不会到此为止,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由一个更加洋气的称谓来代替现阶段的称谓。

四、小结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奉化市关于母亲的面称词将会被“妈妈”普及,而“阿姆”“阿妹”“姆嬷”终将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市区和农村之间叫法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妈咪”这样的面称词虽然在现在仅仅是极少数人在使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融合,对外接触程度的提高,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并且使用。这种现象是社会语言发展的结果,也是当地时情、时展、观念转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注释:

①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参考文献】

[1]徐大明等.当代社会语言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2]葛燕红.南京市“小姐”称呼语的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2):196-206.

[3]付义荣.社会流动:安徽无为傅村父亲称谓变化动因[J].中国语文,2008(2):168-1722.

[4]陈琦敏.莆田方言母亲称谓的调查分析[J].莆田学院学报,2009(6):96-100.

第4篇:普通话的由来范文

一、海外华裔学生汉语教育的历史

问题的提出往往源于教学事实的产生,而教学事实的产生与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其中移民现象的影响占据重要地位。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可以追溯上千年,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海外移民始于四百多年前,范围从东南亚延伸至美洲。而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港台移民、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印支三国移民以及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移民潮, 使得欧美地区华人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华人一贯重视教育与文化传统,在华人聚居地区,为了子女教育和传统的延续,华人华侨都会组织华文教育团体。1690年第一所海外华文教育机构――荷属印度尼西亚的明诚书院成立,北美地区各国的华人华侨都陆续兴建了当地华文教育组织。

二十世纪以前都是传统的私塾、义塾、书院等。教师多从国内聘请落第秀才等。教学内容则有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也有如四书五经等。学习的方法和国内也相似,以吟诵诵读学习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课程,如书法、珠算、尺牍。

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科举被废除,教育出现巨大变化,新式学堂取代传统私塾,而读经科也从新学堂课程中被取消。北美陆续出现同样的变化。私塾、书院纷纷改为新学堂,采用新学制、学习新知识。文言文经典为主的传统华文教育逐渐被白话文为主的华文教育所取代。

进入信息化时代后,海外华裔学生汉语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设施,教学方法都有了进一步的革新。近年来华裔二代逆向留学升温,华裔学生大量归国就学,汉语教学的阵地也转向国内,对华裔的教学与对留学生的教学方法差别甚微。

二、海外华裔学生汉语教育的界定

1、几个概念的界定

(1)汉语、方言。“汉语”是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指普通话。

“方言”就是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2)母语、第一语言。“母语” 是指父母乃至多代以前一直沿用下来的语言。

“第一语言” 是指一个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2、海外华裔学生汉语教学性质的界定

海外华裔学生的出生地不在中国,他们的父母是持有各地方言或是普通话的华人华侨,据此,我们认为,海外华裔的汉语教学是一种以普通话为教学内容的母语教学。

三、海外华裔学生汉语学习的动因分析

为什么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后代要坚持学习汉语,有的甚至归国学习?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心理学角度的分析――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个体自身所产生的动力,来自个体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和认识。外部动机是受外部诱因而产生的动力,来自别人的影响或教师的肯定、表扬和鼓励。动机能对语言学习,尤其是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

海外华裔学生学习汉语往往会被较为强大的内外动机所驱动。虽然在国外生活,但他们却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会说汉语的父母沟通、与国内的亲人交流需要用汉语;在外国人眼中,有着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一定能说中国话,如若不会,华裔自己就会很羞愧。出于这些原因,海外华裔学生往往具备学习汉语的动机。

2、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和刺激。中国古代一直是一个农业自然经济的社会,人们爱土、敬土、安土、把土地当做自己的生命和依靠,因此,人们起居有定,耕作有时,总是祈求天下太平,丰衣足食,在战乱的时候便梦想有一个“桃花源”。由安土乐天的心理产生了一种浓厚的乡土情谊,凡是那些离乡背井的人,一个个都要思乡,怀旧,寻根,问祖。

任何文化传统都是历史形成的。传统一经形成,它就有巨大的惰性和惯力。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既有传统的制约下生存。

海外华人华侨是华夏子孙,受到中华文化传统的熏陶,越是远离故土越是思乡,越是要寻根,问祖。

同时,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及其子孙后代亦不例外。

四、海外华裔学生汉语教育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1、现状

华裔学生在海外学习汉语的历史由来已久,但一直未能发展成大气候,从目前的教学成果看来,海外华裔学生的教学并不优于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甚至在受关注程度上略逊一筹,教学活动收效甚微,学生汉语水平较低,我们归纳出华裔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问题如下:

(1)中文听力尚可,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引导下,学生的听力水平可以达标,但大多数华裔学生的口语表达滞后,这与他们身居国外,日常交际语往往不是汉语,日常生活对汉语需求量小有关。

(2)阅读水平低下、写作能力不足。华裔学生掌握的汉字数量不多,语法知识也相对薄弱,见得少用得少,导致学生读写困难。

(3)海外华裔子女对中国文化了解甚浅。身居海外,可以接触到的显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是有限的,同时,在海外学校就读,受外族思想影响颇重,很难深刻体会隐形的中国文化,导致他们对中国文化认识不足。

2、困难

教学是一种社会性事件,教学效果的好坏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海外华裔学生的汉语教学发生在海外,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都具有特殊性,较之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困难略大。如:

(1)生活地文化集团的影响。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反差,在西方文化环境中生活的中国人受当地文化集团的影响在接受中国传统教育时很困难。

(2)所学汉语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方言的影响。亲属所持语言大都为方言,华裔学生就很难摆脱方言带来的不良影响,普通话的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地区,港澳台地区则显得鞭长莫及,而港澳台移民又占到很大比例,致使粤语的影响范围较大,华裔学生普通话学习环境不佳。②繁体字的影响。港澳台地区的繁体字与大陆简体字并存是这种影响存在客观原因。简繁难分为华裔学生的汉字认读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3)汉语语言坏境的缺失是华裔学生汉语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他们所处坏境缺乏语言练习条件,所学难以应用。

五、海外华裔学生汉语教育的策略

1、积极推广传统中文教育

传统的中文教学方式在中国延续千年,教育过世代学子,而如今,我们提倡教学改革,抛弃了这种“摇头晃脑”的教学模式。然而笔者认为,针对海外华裔学生的汉语教学恰恰应当发挥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作用,因为这种教育模式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显性表现之一,我们用中国式的教学模式去教授汉语更有中国特色,更加彰显中国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

(1)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吟读,这是传统的中文教学方式的首要标志,通过吟读的方式来体味汉语独特的韵律之美、含蓄之美;

(2)选择传统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国化的教材,将文化与语言知识融为一体。

2、加强文化熏陶

(1)积极组织学生参加 “寻根之旅”活动。1999年,国务院侨办正式推出了以“中国寻根之旅”为品牌的系列夏(冬)令营活动,目的是为了帮助广大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促进海内外华裔青少年的交流。主要内容有学习中国民族舞蹈和中华武术、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常识、与中国青少年学生交流、参观历史文化名胜等。

(2)重视国学教育。近些年国内的大学出现了“国学热”,在青年中开展大规模的国学教育有利于中华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对身居海外的华裔学生的汉语教学中,国学教育更作用,应更加重视。

3、积极推广普通话和简化字

首先,明确华裔学生的学习内容是普通话和简化字;其次,我们要扩大普通话和简化字的适用范围和影响力,使华裔学生学有所用。

第5篇:普通话的由来范文

一、 推动酒店企业文化建设,设立酒店学习园地充分利用酒店职工食堂墙面,在全酒店员工天天都到的地方,让大家充分利用吃饭的空时间进行学习,进而拓宽和增加员工的知识面。学习园地的主要栏目有《安全保卫》发表一些防火、防盗、防意外事故的安全知识;《案例精选》的内容时发表一些酒店日常接待服务中的案例,让员工在案例中学到工作技巧和应该避免错误的事情发生;《工程维修》《客房世界》《餐饮天地》《公共营销》的内容时发表各部门的专业知识,让管理人员和员工加强记忆学习,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操作使用;《发表园》是培养员工的写作意识,鼓励员工发表自己的作品,进而增强员工的学习意识。《感谢墙》发表员工之间的感谢信,同事之间要互相帮助,被帮助人要一些干写信的形式对帮助人提出谢意,以激励全体员工发扬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营造一个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温馨氛围。《光荣榜》《曝光台》是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酒店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工作积极的优秀员工等都要在光荣榜上进行通报表扬,让其成为学习的榜样,号召大家进行学习!对违章乱纪的员工进行曝光,通报批评!树立反面典型以教育全体员工。《活动剪影》把酒店各种活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员工面前。《节日知识》一年之中,到了哪个节日,就把这个节日的由来、传说、意义等知识发表出来,以扩大员工的社会知识面。《行业报道》搜集恒业内最新的发展和报道让员工学习,接触新鲜事物,更新知识。

二、 对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措施

1、 工作计划

要求各部门管理人员根据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把自己的工作时间安排、工作内容列出计划。作为管理人员工作必须有计划,有目标,从上班开始到下班结束,根据工作时间,列出自己每天要做的具体工作,按计划进行,避免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不知东西,到处乱撞,见到什么抓什么,昏昏耗耗,一天过去自己也不知干了什么?根据工作计划开展工作会井然有序,工作出效率。

2、 对中层管理员进行培训

管理要从管理人员抓起,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自己的事业,重要的是思想,思想不重视,干能工作就干不好。培训管理人员首先就要端正管理人员的思想,要让管理人员明白: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一个多变的时代、悟性的时代、眼光的时代。有位外国专家说:二十一世纪,不是一场技术的革命,也不是一场产品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的革命。二十一世纪,知识就是金钱,知识就是生产力。学习新的知识,摄取新的信息,储存新的观念,就是积累无形的资本,就是王自己的账户里面存钱,就是望自己大脑里面进货。一个人可以没有学历,但不可以没有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才能实现更大的成功!如今,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周期越来越短。20世纪60年代,知识倍增的周期是8年,70年代减少为6年,80年代缩短为3年,进入90年代以后更是一年就增长一倍。人类真正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现有的知识每年以10%的速度更新。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人都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在培训个管理员时曾明确提出“二十一世纪的选择,要么选择学习,要么选择淘汰”让大家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知道该如何对待学习和今后的工作。

针对管理人员培训,我整理了《凯旋大酒大酒店管理人员培训教材》,主要的内容就是教导大家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员,有‘管理人员的管理艺术’‘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部门管理员’等知识;有客房部、餐应部、营销部、质检部等专业知识进行培训。为了不影响各部日常的工作,培训时间定于每天下午的五点至六点,每天进行一个小时的理论知识培训。为了提高和增加管理人员的学习兴趣,我制作了幻灯片教材,让大家更加生动地学习知识。为了培训能够有效果,特定于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考核。培训结束后,根据培训的内容进行了开卷理论知识考试,80%的管理员能够达到考核标准。

总结:

由于近段筹备圣诞节和培训新员的工作关系,对管理人员培训暂时停止。总结这次培训,不到之处颇多,只灌输理论,案例讲解太少,再加上要考试的压力,形成学员以写、背为主,应付考试,没有做到全面理解和学到心里面。此次培训虽然有些效果,但效果不大,在实用上他们执行力度太小,落实不到位。针对出现的问题和培训的效果,再次培训要改变现有的培训模式,从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抓起,从小时培训起,如:队列训练、服务意识、卫生意识、普通话的使用、表达能力、演讲水平等进行培训以提高个人素质和综合管理水平。

3、 开展“迎国庆演讲比赛”

为了锻炼管理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和心理素质,在十月一日国庆节当天举办了一次“我如何做一名部主管”的演讲活动。要管理人员针对自己管理的部门,如何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如何做一个合格的部门主管,在全体职工大会上进行演讲。各位管理人员在会上进行了激情的演讲发言,有些主管在上台前看到下面的全体员工,心情很紧张,但是到自己演讲的时候,都能很快地静下心来,进入色角色,侃侃而谈,发挥得很好。结束后,经询问各位管理员,他们说通过这次演讲,自己收获很大,自己又战胜了自己,心理素质上又提升了一步。

总结:

演讲之前,大家都害怕演讲,总恐怕自己讲不好被别人笑话,但真到自己演讲的时候,反而做得不错,这是一个心理问题,对没有做过的事情总有一种害怕做不好的心理,为克服大家这种的心理,在今后会举办各种演讲比赛和文艺演出节目,在表演的时候管理人员要起到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发动全体员工进行演讲和学习,进而创建“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酒店”

4、 培养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要让管理人员落实服务意识,就必须让其先学习服务意识。针对ktv行业在服务意识方面做得很好,我申请了带管理人员到自有曙光ktv量贩进行了学习。量贩在服务意识这方面确实做得很好,见到客人点头微笑问好,使宾客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通过这次学习,各位管理人员从中受到启发,回来后进行了落实。

总结:

落实后虽然见了些效果,但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是个别服务人员年龄偏大、不愿张口。二是基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度不到,对没有按照标准执行的服务人员进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服务意识比较突出的员工没有进行表扬,没有树立榜样!到现在还是问好不问好无所谓。总之,是落实不到实处,形成了服务意识没有深入的想象。面对这种现象,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XX年,抓养成教育、抓素质教育是我的工作重点之一。

三、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达到标准化、规范化

1、 对餐饮、客房两部《工资加减细则》的修订

两部的《工资加减细则》还是XX年修订的,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如积分问题、奖罚问题等,造成了酒店同一问题而有不同的处理结果。针对这一情况,对各部《工资加减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达到了酒店执行标准统一化。

2、 出台了《凯旋大酒店保卫科管理手册》

保卫科一直没有一本管理手册,执行纪律和培训时没有标准和依据。针对这一情况出台了《保卫科工作手册》内容有‘保卫科工资加减细则’‘保安员岗位职责’‘保安服务程序’等内容,进一步规范了保安管理,

3、 出台了《凯旋大酒店质检手册》

为了使质检工作执行达到统一标准和增强质检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特出台了《酒店质检手册》其内容包括了酒店主要部门工作的检查细则、工资加减细则和执行标准;如何做一名质检人员及工作的要求和规范;使质检人员在工作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执行有标准尺度,避免不懂各部门业务而造成各项质量的无法控制。

4、 出台了《凯旋大酒店员工行为规范》

酒店只有一本《员工手册》和简单的培训来指导员工的日常行为,在现实工作中受到局限。为了使各部管理人员更加有效的培训和规范指导员工的日常行为,特出台了此《行为规范》。规范对员工的仪容仪表、工作态度、礼节礼貌、微笑服务、电话接听等各方面提出了统一、具体的要求,使酒店的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总结:现在没有做到位的是工程部和后厨的管理手册没有进行整理修订,这也是我XX年的工作之一。

四、 营销工作

1、 举行“名片抽奖活动”

为了扩大收集酒店客户消费群体的信息,建立酒店信息网络和完善客户档案,更进一步增进酒店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稳定客源打基础,特进行了“名片抽奖活动”,此建议得到了董事会的审批,通过这次活动,营销部搜集完善了很多客户的信息档案,为下一步的营销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

名片抽奖活动正在进行中,到元月一日营销部要根据收集的名片进行抽奖,真正的做到来源于宾客,回报于宾客。此次的活动不足之处在于名片收的太少,其原因是我们的员工参与度不强,没有积极的和客人进行沟通交流,没有把我们的活动信息详细的传达给宾客,进而让客人参与到酒店的活动之中,和酒店互动。根据这些不足之处,我要和各部管理人员进行座谈,设法弥补,以达到这次活动的目的。

2、 创建了酒店自己的短信平台

短信发放,一种全新的媒体传播形式,时尚、新颖!即时发放,瞬间万人传播,能精确锁定我们的消费者,基本上达到了100%的阅读率。充分利用名片抽奖收集的客户详细信息,在客人欢度佳节之时,送上酒店对客人亲切的问候!在酒店举行的各种活动或我们的产品宣传时及时传达给我们的消费群体,其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五、 新员工培训

针对这次员工培训,总结如下;

1、 纪律整顿,抓意识细节培训

新员工到岗后,首先要做纪律整顿,按酒店个岗位现行的晨会模式标准进行要求。这次招的新员工中男孩大部分是退伍兵,我就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进行队列军训,锻炼和培养员工的服从意识。培训从细节抓起,从每一位员工的言行举止抓起,进房间要敲门、有事要打报告,起座要把椅子放好,见到同事、领导、客人要点头微笑问好,走路排队靠右走,在酒店内随时都是一个整体,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见到垃圾要随手捡起扔到垃圾桶内,培养大家的卫生意识等等,效果很好。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这次培训遵照董事长的指示,打破常规的教师在上面读学员在鞋面写的培训方法,这样的培训会使员工感到枯燥无味,学不到心里面去,对学习失去兴趣,起不到培训的效果。实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边讲边让员工示范,让员工作为主角,从而增加了培训的趣味性,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3、使用普通话

(1)体罚

在我们商丘,普通话没有普及,给我们的使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让新员工坚持使用普通话,特对新员工规定如下:所有的新员工只要一进入酒店就必须用普通话交谈,如果发现用家乡话,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罚站军姿10分钟;第三次罚站军姿20分钟;以此类推!大家互相进行监督。现在员工每说一句话之前都要考虑一下怎样说才好。营造了一个使用普通话的良好氛围。

(2)演讲

让员工到舞台上面去做自我介绍、去演讲。在舞台上用话筒,面对大家大声的演讲和朗诵。有的员工刚上去的时候有些害怕,经过几次以后能够在台上自由发挥,不要稿子边想边说发挥得很好。进一步提高了新员工的普通话水平和锻炼了员工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员工的沟通能力。

(3)表演

为了迎接元旦联欢晚会,我给新员工出了八个节目,让他们进行排练表演。内容有朗诵、小品、歌曲、相声、等,特别是小品《瓜子壳的故事》《毛巾风波》都是选材与酒店员工在服务中经常发生的故事,主要是通过事例来教导员工的把“客人当作上帝”“客人永远是对的”服务理念,培养员工的服从与忍耐意识;再就是锻炼员工的表达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与客人进行顺利的沟通交流。

(4)让大家谈感想

培训一段时间之后,给大家布置作业,就是让大家谈一下培训感想,写出来并发言。从中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找出培训中的不足之处。

今后的培训再采用一些团结已完成任务的游戏,来培养员工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等等,对员工进行全面培训,以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和业务素质,为酒店各岗位塑造合格人才。意这次培训为试点,总结经验,下一步要对全酒店员工进行轮训,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回顾XX年,我有太多太多的工作不到位,真心地希望董事会领导对我的工作多批评指导,我会严格要求自己,不到位的工作及时改正,多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以达到董事会领导对我的要求。更希望广大的同事们多多支持我的工作,并随时监督我的工作,以使我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面对XX,任重而道远!我的计划如下:

一、 全员培训,优胜劣汰,打造精英团队

提高服务质量的唯一法宝就是培训,我计划在XX年把培训工作放在首位,达到全员轮训。酒店推行普通话服务,加强服务意识、卫生意识、服务技能等全方面的培训。彻底贯彻落实董事会提出的“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的指示精神,打造一只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员工队伍。

二、 彻底推行和落实酒店的各项规章制度、服务程序。

达到酒店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引进竞争机制,招纳优秀管理人才,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用人原则。对那些执行不力的管理人员硬起手腕,不在迁就,实行末位淘汰,换不了脑子就换人。

三、严格落实董事会提出的三楼改造计划

四、建立节能型酒店

开源节流,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实行利润最大化。

五、按照董事会的指示,招纳人才,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六、建设酒店企业文化

第6篇:普通话的由来范文

关键词: 网络词汇 方言词汇 方言声韵调 趋势

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有人担心,方言是否就此走向衰落甚至消亡。一些事物的消亡需要时间去验证,一些事物的存在时间同样可以验证。长时间与网络接触,我们发现,方言正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本文研究的是网络语言中受方言影响的网络词汇,有些已为人所知,如“母鸡”代表“不知道”之意,来自广东方言;有些还不为人知,如“油饼”代表“有病”,受到西北方言区,如宁夏等地方言的影响,“虾米”代表“什么”,从闽方言中借用而来。通过方言语音可以推断有些网络词汇是受到某些方言的影响而演变而来的,如网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穷银”,意思为“穷人”,来自黑龙江、吉林两省农村地区的方言。

一、网络词汇与方言的关系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信息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语言符号,包括网络术语、网络流行语、网名用语和与网络有关的词语。狭义的网络语言就是网络流行语,即网络使用者在互联网上用来交际的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

“汉语是一种形意合体,重形不重音,本质上是一种空间性语种,在不同的空间结构——笔画、部首、偏旁中表达词意。”这里强调的大体是汉字。但也有个别学者提出古代汉语中偶现“重音不重形”的现象。那么,说现代网络词汇出现如此现象,也不无道理。重的是方言的音,而非汉字的形。如“桑心”,此处“sāng”是s组和sh组混同地区的方言音,方言使用者无法用适当的字来代替这个发音并表达“伤心”这个意思,这时出现“桑”字来替代“sāng”音组成“桑心”,“孩纸”也属于同一种情况。方言音的使用使得网络用语多了一份亲和俏皮的感觉。

这类词汇被称为网络谐音词,关于网络谐音词,已有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看法。其中,不乏少数的学者将谐音词的出现归咎于计算机输入法中出现在第一位的原因。但若以谐音词已成为人们网络交流的高频词汇为前提,则在各类输入工具中谐音词位于前列是必然的现象,如:打出“banzhu”时“斑竹”位于前列,是由于“斑竹”一词已成为网络论坛的流行词汇,并被人们频繁交流使用。王晶先生在《浅谈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生造词》中将传统语言与网络语言生造词现象差异作比较,认为网络谐音词的出现是由于网友的误读,“偶”与“我”是声母误读,“稀”与“喜”为声调误读,“表”与“不要”为生造合音字。

倘若从方言的角度来看,网络词汇的“误读”并不是偶然,“偶/鹅/藕”来自台湾方言口语,在闽南方言中的“我”也发音为“偶”。“喜欢”在粤语方言中读“xī fàn”,后来网络使用者借用“稀饭”代替这个发音。在江淮方言中,如扬州,方言中出现连读现象,如“不要”连读为“biáo”,后者借用汉语普通话中的“表”作为最接近这个音的字。“表开玩笑”表达了“不要开玩笑”的意思,同时语气轻快温和,少一点命令,更易被人接受。

此类现象的出现,我们可归咎于很多方言音在字典词典中没有所对应的字,为了表达这个声音效果而借用了其他同音或音近的汉字。同时,同方言地区的人在网络交流中,发现用相近的汉字代替方言音进行交流的方式更加亲切新颖,从而广泛流传。而大多数网络使用者为中青年人,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不受传统语法规范束缚,容易接受新兴网络语言,即使是非同一方言区的人也很容易被这种带方言音的网络词汇所吸引,促进很多“方言词汇”在网络中的广泛运用。

二、受方言影响的网络词汇分类

方言对网络词的影响大致分为四类:从方言词中直接借用的网络词汇,受方言声韵母的影响的网络词汇,受方言声调的影响的网络词汇,受方言合音词影响的网络词汇。

(一)从方言词汇直接借用

方言词汇的直接借用,即普通话中不但没有能够与之音节相对应的字词,而且没有能够恰好表达相同意义的词汇。如:

“坑爹”,江苏赣榆县一带的方言,也是山东地区方言,表示上当吃亏的意思,但这个词汇本身与生俱来携有一份乡土气息,语言幽默风趣,容易被大众接受。

“有木有”,常出现在网络流行的咆哮体中,“咆哮体”即使用者连续发问,同时用很多感叹号表达强烈感彩的一种网络语体,后来受到网友推崇和追捧。大多数网友是在湖南自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中出现咆哮体后得知“有木有”的,《快乐大本营》广受年轻一族的喜爱,这也正是活跃在网络论坛上的人群。事实上,“有木有”并不是这样凭空出现的,早在电影《疯狂的赛车》中,徐铮就将这一口头禅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在陕西、河南、宁夏、甘肃等地区方言中,“有没有”就发音为“yǒu mǔ yǒu”,“有木有”本身即为方言词汇,在口语中早就存在,后来网友用相近音的字替代书写,得到了广大网友认可。

“淡定”,原意为“镇定”,后多用于形容人淡泊平静的人生态度,台湾方言词。后来又有“蛋定”“蛋碇”等写法,都是根据“dàn dìng”这个音写出的谐音网络词。

“菜鸟”这个词,它原指电脑水平比较低的人,后来广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指在某领域不太拿手的人,而其中“菜”有“不行,落后,较差,很笨”之意。在台湾方言的闽南语中,菜鸟、菜鸟仔是当地的方言词汇。在北京方言中,“菜”表示无能或废物。

(二)受方言声韵母的影响

受方言声韵母影响的网络词,即,声母或韵母发生变化,与原来含有相同意义的字词的普通话发音不同。如:

“系”与“是”同意,来自闽南语,闽方言中的的sh通常读为x。

“很开心”写作“粉开心”,“非常”写成“灰常”也并不是纯粹的恶搞,在四川、湖南等地区方言中,h和f的发音混同。再如:“胡子”会发音为“fú zi”。再如闽方言中没有唇齿清擦音f,多半念成h。如:网络词汇“灰机”。

“捉急”代表“着急”,借用南京方言的语音,着“zháo”和捉“zhuō”同音。

“口怜”,谓“可怜”之意。湘方言中部分地区韵母e发音o,如:哥。“口怜”一词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湖南地区电视广播事业较为发达,收视率高,且多半为活跃在网络论坛中的年轻一族。所以综艺节目当中出现的方言词汇,便很容易流传开来。

“帅锅”,意为“帅哥”。在江淮方言片中,如在老南京方言中,哥与锅音近。且吴方言地区,哥虽然不读“guō”,但仍为同音,读作“gū”。便出现了“帅锅”这样很有方言味道的谐音词。

“肿么了”,是山东枣庄一带的方言。而部分东北人和天津人会把“qióng rén”发音为“qióng yín”,也就是网上比较火的“穷银/”的来源。

“废材”写作“废柴”,平翘舌不分地区发音的变相写照。

“泪流满面”写作“内牛满面”,此类方言区较多,如南京方言、通泰方言等。

“么得”,指“没有”,南京方言。

“这个”写作“介个”。zh与j混同地区,词类发音现象多半出现在尖团音不分的方言中。如:“鸡”在江淮方言中的盐城方言、泰州方言均发音为“子”。

童鞋:同学。广西方言中韵母ie和ue混同。

9494:就是就是,方言中z组和zh组不分导致,如:江苏、浙江、湖南等地方言均出现此现象。

(三)受方言声调的影响

大虾:“大侠”的通假,指网龄比较长的资深网虫,或者某一方面(如电脑技术,或者文章水平)特别高超的人。一般人缘声誉较好才会得到如此称呼。在山西地区,穷,难,急等阳平字,调型均为高平调,调值为44,所以这里的大侠读为“xiā”。

斑竹:版主。负责维护发展网络板块的人。南京方言中两词颇为音近。

美眉:妹妹,台湾方言中与“美眉”同音。

果酱:过奖。音调发生了的变化。陕西方言中上升声调的调型为降调,调值为53。

除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变化之外,网络词汇也受到方言中的入声的影响,但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网络词汇便借用与之读音相近的数字来表示。如:

8错:不错。8为在江淮方言中读入声调,和“不”同音。

7饭:吃饭。扬州话中7和吃同音,均为入声字。

(四)受方言合音词影响

表:不要。江淮方言中合音现象较为普遍,扬州方言中除“表”,还有“苗”,意为“没有”。

酱紫:这样子。闽南语中的连读,在台湾、福建等地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以此类推,如“娘紫”,意为“那样子”。

另外,网络中出现“你们上哪去哈?”“好玩哈?”“努力哈!”等句子末尾加上“哈”字,也很有可能是受到了方言影响。在四川、广东、山东等地方言中句末语气词“哈”使用频率较高。此外,崇明方言开口必有哈,人称“崇明哈”。

三、对方言影响网络词汇发展趋势的推测

这些都是网络上流行的新词语,虽然网络的发达促使其能广泛流传,但能否被普通话词汇系统所吸纳需看其能否经得起时间的历练。方言对网络词汇的影响暗示了一个趋势,方言语音对网络词汇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方言词汇正以各种形式影响着网络用语,网络作为现代重要交流工具,成为其发展的催化剂。

分析网络词汇的发展趋势,可以推测网络中会出现越来越多带有方言特色的网络词汇,如直接从方言中借来的词汇“得瑟”,会走下网络并在人们生活中长期使用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被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最后也可能成为汉语共同语的一部分。而有些使用谐音颇具娱乐效果的词汇,如大虾(大侠),油饼(有病)等词仅仅会在人们的网络交流中短暂停留。

注解:

本文所定义的网络词语是频繁使用于网络的词语,其中论坛包括西祠胡同,百度贴吧,天涯等,社交网站包括qq空间,人人网,新浪微博,豆瓣,开心网等。

参考文献:

[1]易中天.大话方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2]王萍.汉语修辞文化[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山东省网络文化办公室网言网语[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4]王晶.浅谈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生造字[J].商业经济,2010(2).

[5]许结玲.试论粤方言新词语的特点及其成因[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VOL26(2).

第7篇:普通话的由来范文

赣榆县第一中学 高三(23)班 郑珂薪

每天早晨鸡鸣响起,他披上衣服推开门,一头扎进晨晓的山岚。秋季的山岚氤氲着层层水汽,他顶着这份温漉漉的宁静,轻车熟路的穿行于基地,心中哼唱着属于他自己的歌谣。

他做了二直多年的守陵人,保留下一个习惯,就是每天见“鸡”行事,他说,早晨听雄鸡鸣就去巡晨陵,傍晚听雌鸡叫就去巡暮陵。

他与老伴常年住在后山腰的一间平房。山前是抗日山风景区,山后便是抗日陵园。巡完晨陵就和老伴两人挑着担子,一前一后向山顶进发。

我第一次遇到他们是四年前的秋日,我独自一人前往,从风景区入口行至山顶,一路瞻仰烈士遗迹。来到山顶,已是四肢酸痛,精疲力竭了。看到山顶的石亭附近有人摆了摊点,就过去买瓶饮料并与摊主攀谈起来。那正是风景区的旅游淡季,游人稀落,可是她依旧神采奕奕,微笑相对,摊主是一位60多岁的农村妇人,绀色脸庞,头发过早灰白,穿一件灰色粗布上衣,但是讲起话来却谈笑风生,丝毫不亚于年轻人。她讲一口东北口音的普通话,讲起话来不时伴有手势,讲到尽兴时便哈哈大笑,眼睛同鱼尾纹眯成了几条孤度优美的曲线。她说她是东北人,嫁到这里以后,在村庄生活了几年就搬到这山上当起了守陵人。丈夫与她常年在这山顶摆着摊点,给行至山顶的游人提供方便。她说本是因为生活困难村支书就给找了这份差事,说多少有个进数,一开始要每天早出晚归,因为家里还有读书的儿子和年事已高的父亲。后来父亲过世,儿子考上大学,就干脆搬到了山上,结果这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如今已离不开这里了。

我听着她讲述这些事情,无论是艰苦还是欢乐,都被她汩汩如泉涌的语言串成一串,没有对世事的感慨和抱怨,仿佛她是讲述别人的事情,惟有她脸上的笑容和爽朗明确无误是她自己的。中午她留我吃午饭,我帮着她收装好物品,便随她下山去。

在山腰的那间简易的平房,我见到了他。他使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感受到《父亲》中那古铜色的气度给人的冲击。只是看着他,那种汗水的味道、土地的味道、麦香的味道、甚至龟裂的嘴唇渗出的丝丝腥甜味,都弥漫开了。我想这大概就是阳光的味道。虽是初次相见,却完无陌生主客间的寒暄与拘谨,仿佛在那一刻,我们内心有着共同的认知,我们是土地和阳光的孩子。

那天他对我讲起了他留做守陵人的另一原因,是他的哥哥。他大哥是军人,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便回到家乡过起了戴月荷锄的生活。那时省里下发过文件,说安排老军人到县城安渡晚年,但是他拒绝了。大哥说,我是农民,我应该做的就是守护这片土地。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也正是这件事让我明白,我们要守护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虽然已是往事但是火焰未灭。他端起紧握的茶水,轻轻啜了一口,接着说,就如同我默默守护的抗日陵园,我守护的是一种不灭的精神,不需声音,我只是做我该做的事。他抑起头,看着我笑了,露出被烟草醺黑的牙齿,他说,我没上过几天学,不懂什么大道理,见笑了……

我听一位农民的人生哲学,如同聆听禅师的参解;手里握着一杯漂浮着葱味和油花的白开水,却如品味一盏香茗,那次即兴的春日出游不曾让我想到会有如些际遇,它给我带来的感触余韵尚在。

第二次去那里是一年后,我以本地一家晚报小记者的身份跟随报社前往,那次是清明节前夕,人潮涌动。当我们报社一行十几人到达山顶之时,我立刻被那淳美爽朗的东北普通话吸引,我循声望去,看见他正拿着一个扩音器给围观游人介绍抗日山的历史及景致:建于哪一年,曾名为马鞍山,山名由来,历史事迹,记念塔上的书写,整个风景区共有多少级台阶……

我想他说得对:我们做的是自己的事,默默的不需要声音。再后来,我在省里一家报纸上看到了对她的报道,图片中她手拿扩音器,绀色脸庞,泛着爽朗笑容,标题为“六旬老妇无偿为游人讲解抗日。

第8篇:普通话的由来范文

关键词:现代汉语 网络语言 个性特点 影响

引言

在电脑和手机普及的信息时代,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它不仅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蓬勃发展,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广泛使用并日渐普遍。网络语言是一种求新求异、不断推陈出新的语言,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脱离一般语言。现代汉语网络语言中的一些常见形式是在一般语言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因此,它和一般语言会有相似性,当然它也有独特的魅力。

一、现代汉语网络语言的个性特点

(一)随处可见的数字谐音现象

数字谐音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其中有经典的、一直被沿用的,如:1314表示一生一世,著名歌手沙宝亮有一首歌就叫《1314》,也是利用了谐音,表达的是一生一世,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如果2013年1月4日我们都还在,那就结婚吧”,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侣已经这样做了,可见“1314”已经深入人心。除此之外,网络上还有很多临时的组合,因为基本数字毕竟只有十个,很多人会随意根据自己的口音任意排列组合,这就可能造成音不准,不利于交流,这就属于负偏离现象。

(二)数字与字母的组合方式

数字和字母的混合构词方式是网络语言中独有的形式,而且是利用谐音形成的。如“啤酒”在网语中会用“P9”来表示;再如英语单词“thanks”,由数字3和英语字母ks的组合“3ks”表示;还有“3Q”代替“thank you”。这些组合形式简单,有很大的随意性,只凭相似的读音就可以代替原词,可能会造成歧义或语意不明,因此其中很多组合是不规范的,只适用于网络。

(三)形象直观的网络符号

网络上有很多模拟人的面部表情的各种符号,它们没有语音,只有意义,是对一般语言的完全偏离,如:“:(”:嘴角向下,看上去是一副伤心的表情;“^_^”:眉毛弯弯,看上去就是一张笑脸。这些通过模拟形成的网络语言,都需要调动人们的视觉与想象,都以形象直观为特点,可以弥补文字表意的不足。符号的组合形式和数字的组合形式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且可以随意变化、任意表达。这些词虽然偏离了一般语言,却流行于网络,而且适用于国际交流。对于没有共同语言的人,只能通过手势、表情来交流,所以在网络虚拟世界里,符号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具有国际性。

(四)网语中的特殊语体

网络语言的影响力非常大,其中很多特殊的语体具有极强的可模仿性。在一般语言中,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我们一般都不会用这样的方式说话。如2011年出现的“咆哮体”,以使用大量感叹号为显著特征,它没有固定内容或格式,常以“伤不起”、“有木有”结尾,很多网友还会给感叹号排序,从而引起强烈的视觉感受。从“咆哮”二字就可以看出,它是在表达激动、愤怒心情的文体。咆哮体一般出现在网络聊天或帖吧中,不会出现在一般语言中。这些语体都是片段式的,不在乎是否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类似语文中的填空造句,只追求时尚幽默的效果,互动性强,流行得迅速,消失得也快,很多形式在你还不熟悉时就已经过时了,生命力不强。当然网络中也有生命力很强的语体,比如淘宝体,其中称呼语是最大的亮点。由此,“亲”这个字红遍了大街小巷,其复数形式是“亲们”,常与语气词“哦”连用,构成“亲,……哦”句式。这个句式已经走出网络,迈入了现实社会生活。

二、网络语言的影响

现代汉语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汉语的创新、补充和发展,它既保留了一般语言的某些形式,又有自己的独创形式。它虽然和一般语言有相似之处,但其中很多相似点在一般语言中只是偶尔出现,仅作为一种修辞方式,为了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时运用。但在网络中,这些新词新语走上了稳定发展的趋势,使用频率非常高,适用范围也极其广泛,因此它才能被人们如此关注,成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新的言说方式产生后,总会对传统的语言产生影响,现代汉语网络语言也一样,它来势汹汹,对一般语言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丰富了一般语言

网络中产生的新词新语层出不穷、极其丰富,有些已经闯入人们的生活,融入一般语言,有了名正言顺的地位,如“给力”,不仅成为口头交际语,在正式的场合、书面语也用。人民日报就有《江苏“给力”,文化强省》(2010年11月10日,第一版)这样的标题,湖南卫视曾开播过一档叫《给力星期天》的娱乐节目。“给力”的由来众说纷纭,但不管来源于哪里,总之它在网络中走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已成为一般词汇的一员。还有上文中提到的“诈弹”,它常出现在各种新闻标题中,如2012年9月4日《中国青年报》有一则新闻标题是《“诈弹”频出,谁扰乱了公共安全》,2012年11月29日《京华时报》有一则新闻标题是《一月四州遭诈弹》。总之,只要是表达“谎称某地有炸弹”之意,一般都直接用“诈弹”表达。旧词赋新义同样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义,如数词“二”,在网络中失去数词的性质,变成了形容词,表示“可爱的傻、愣”,著名歌手那英性格大大咧咧,生活中很“二”,在2012年最火的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她带的班就叫“小二班”;还有时下流行的“萌”,本是“萌发”之意,网络中“萌”变成了形容词,表示可爱,2012出现了“卖萌”,表示装可爱,形象贴切,深入人心。网络为谐音词汇提供了很好的可视平台,因此网络中谐音词极多,受它的影响,生活中很多人也会巧妙地利用谐音,故意使用错别字,如“醉美泸州,筑梦酒城”和“醉辣重庆老八锅”,在这里他们故意用错别字“醉”代替“最”,从而取得了积极的、新颖的表达效果。

对于现代汉语中有很多不常见的成语,我们往往会望文生义,有些甚至根本不知其意,而网络中的新词新义因为形象易懂,因为各种传播媒介联系密切,因此慢慢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更有利于交流,能提高表达效果。如果离开这些词语,很多话我们不知如何表达,或表达程度不够,而这些转义的网语恰好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冲击着一般语言

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各地方言是对普通话推广工作最大的障碍,我国有七大方言区,各地有各地的讲话特色,而网络又是各地方言相互渗透的最好平台,像“系不系”、“木有”、“帅锅”、“匿鸟”、“偶”等都是通过网络让全国各族人民熟知的,而且现在已经达到习非成是、约定俗成的地步。要改变地方口音,说标准的普通话,本来就特别难,现在又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很多人为了时尚,为了特立独行,故意说方言网络语言,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工作。

文字又是交际工具,因此它不仅要求自己明白,而且也要求对方理解,所以文字要统一,不能让人随意改变。网络中经常根据谐音写错别字,将错就错,这其实是运用了飞白修辞格。运用的恰当,当然会给人强烈的新鲜感和幽默感,可是使用飞白,也必须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语境,如果滥用飞白,会让别人误认为语文水平低下,尤其对于网络,它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一旦运用不当,就会使不规范的汉字流传与普及。比如上文提到的“炸弹”与“诈弹”,它们是一对典型的同音形似词,上述新闻标题用“诈弹”效果更好,但如果不管适不适合,都用“诈弹”代替“炸弹”,这就是极其错误的做法,还有人用“衣衣不舍”代替“依依不舍”,用“孩纸”代替“孩子”,这样的错字还有很多,久而久之,人们会分不清其正确用法。对于早被人遗忘的古体字、生僻字,国家已经规定不再用了,像这样特殊的除外,其他昙花一现的,不利于人们学习与应用,它们的再现也只是开放中的倒退;对于数字、字母的随意组合,更是对规范汉字的冲击,对交际与语言发展没有积极意义。

结语

作为新兴的言说方式,网络语言存在的价值是推动一般语言的发展。虽然它至今没有精确的定义,但它的范围是肯定的,定义丝毫不会影响它的产生和迅猛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网络语言是对一般语言的补充和创新,不仅有“灰常”、“伤不起”、“躺着也中枪”这样的普通新词新语来丰富汉语词汇,还有各种数字、字母甚至符号组合而成的网络新语在辅助我们交流。在未来,网络语言可能会在更多方面出现偏离与创新,它的正面效应会丰富语言的表达力,成为网民甚至非网民交流的一种时尚;而对于它的冲击力,我们更要认真对待,进行规范,由此,网络语言才能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云辉.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2010.

[2]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郝新星,邻,李静.网络语言的语言偏离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S1).

[4]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第9篇:普通话的由来范文

关键词:“江湖十八本” 语义 语音

一、前言

剧目“江湖十八本”曾在清代盛行几百年之久,且一直流传至今。该剧作代称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号,因其产生、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为人所忽略,多有学者学人对其进行探讨研究。据期刊网提供的信息,2008年以来有多部著述论及,如黄伟的《越剧源流新探——以“江湖十八本”为考察对象》(《学术研究》2009年第3期),白海英的《赣剧“江湖十八本”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2期;)、《论江湖本的传承模式——以经典戏文为例》(《艺术百家》2008年2期)及《论“江湖十八本”在民间演剧史上的地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1期)。这些作品主要基于戏剧文学的角度展开研讨。但有些问题用文学的观点可能不好解释,而从语言学角度似乎可以进行分析。本文即试图从语音、语义两个方面对“江湖”和“十八”进行探讨,从侧面揭示“江湖十八本”流行的原因,同时也展示民众的某些审美意向。

二、“江湖”“十八”语义辨析

(一)“江湖”语义辨析

1.词汇意义

关于“江湖”的词汇意义,辞书和网络的说法不一。这里概括对比一下,先看辞书的解释:《辞源》(商务印书馆,1998年7月版)中的“江”本指“长江”,引申为“江河的统称”。《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以下简称《词典》)“湖”常指“被陆地围着的大片积水”。两个词组合成“江湖”后,引申出多种意义。

关于“江湖”的词汇义,《辞源》里有两个义项:

①指江河湖海。如“(范蠡)乃乘扁舟,浮江湖,变姓名,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其实,这个义项是值得商榷的,准确一点说,“江湖”仅指“江河湖”,而不能包括“海”,因为中国内陆没有海,这个问题准备另文讨论。

②泛指五湖四海各地。如唐杜牧《樊川集外集遣怀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谶细掌中轻”。

增补本《词典》也有两个义项:

①旧时泛指四方各地。如:闯江湖、流落江湖。

②旧时指各处流浪靠卖艺、卖药等生活的人。也指这种人所从事的行业。

可以看出,《辞源》的义项②与《词典》的义项①基本相同,泛指各个地方。综合《辞源》《词典》的解释,辞书中的“江湖”有三种意义:江河湖海、四方各地、流浪各地的艺人。

再看辞书以外对“江湖”的解释。百度等网络流传的意义更加复杂,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①江河湖海

②泛指四方各地

③指民间

④旧时指隐士的居处。例如,清代方文《寄怀鲁孺发天门》诗:“江湖常有庙廊忧,逢人好谈天下事。”

⑤引申为退隐。例如,宋代王安石《和王胜之雪霁借马入省》:“超然遂有江湖意,满纸为我书穷愁。”

⑥黑社会

⑦有人的地方

稍微斟酌可以看出,上述几种解释有些随意,可以合并归类。其中⑦“有人的地方”应该属于②“四方各地”;④“隐士的居处”应属杜撰,其例子“江湖常有庙廊忧”中的“江湖”,应理解为“在江湖”;⑤的“超然遂有江湖意”应理解为王安石想辞朝官,归隐民间(后来王安石的确辞官到南京,并没有成为隐士),其“江湖意”应为“民间意”。可见“隐士居处”与“退隐”的说法不可靠。⑥的“黑社会”的意义倒是存在。例如:

(1)中新网12月4日(2012年)电 据香港《明报》报道,曾经在澳门掀起满城风雨的黑帮头目尹国驹,坐了逾13年监后昨清晨刑满出狱。……有崩牙驹手下早前广邀港澳各路江湖人物,指崩牙驹出狱当晚为他设宴洗尘。

(2)尹国驹曾于1998年接受《时代周刊》及《新闻周刊》采访,并提及澳门黑社会及承认自己是“江湖人士”。

上述二例中的“江湖”可以理解为“黑社会”。

还有著述以“江湖”为“非官方、非正式、流动”等义。如《民间戏曲的重要传承——“江湖十八本”考释》一文的“现实生活里人们经常会接触到这样的语汇,如‘身在江湖’‘游走江湖’‘江湖郎中’等。从这些语词的相关语境揣测,可以看出‘江湖’具有‘非官方’‘非正式’‘流动’之义”。其中的“非官方”其实与“民间”接近,如“游走江湖”中的“江湖”;而“非正式”“流动”应该属于“民间”的引申义,或者说是“民间”的变体义。

这样看来,网络的“江湖”,语义比辞书多了“民间”和“黑社会”两种。其实,“黑社会”也应该是从“民间”引申出来的义项。

综合起来,“江湖”包含的语义有“江河湖海、四方各地、流浪各地的艺人、民间、黑社会”5种。

那么“江湖十八本”中的“江湖”究竟是何义?不妨先用代入法一试其语法形式:

江河湖海十八本?

四方各地十八本?

流浪艺人十八本?

民间十八本?

黑社会十八本?

从形式上看,上面几种说法均无语病,但意义上是否说得通,还有必要了解“江湖十八本”的内容。

维基百科解释,“赣剧‘江湖十八本’除表演承自南戏传统的家庭剧题材之外,还有英雄演义等剧码。《青梅会》《古城会》出自《三国传》;《定天山》出自《征东传》;《风波亭》出自《岳飞传》;《龙凤剑》出自《封神传》,等等”。由此可推知“江湖”并非指江河湖海、四方各地、流浪艺人或黑社会,而是比较接近“民间”,可以理解为“民间生活十八本”。

但“江湖”并非单指“民间”,因为其中十八本包含了英雄演义题材,多涉及政治、军事,如有出自《三国传》《征东传》《岳飞传》等。显然,“江湖”的意义远不仅限于“民间”。

笔者认为,“江湖十八本”的“江湖”可用“社会”一词来解释。这里的“社会”,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其外延可大可小,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该“社会”不妨理解为“任何为某种或多种特定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人的群体”。(郭熙,2003:1)

“有人的地方”也比较接近“社会”这个概念,但独木不成林,单个人或数个人不能称为社会。历史上,社会一直与集团有关,社会应该以人群的存在为基础。

“社会”的概念指称范围广泛,除了“江河湖海”之外,“流浪艺人、四方各地、民间、黑社会”等意义均可用“社会”统称。“江湖”的“社会”指称也与汉英词典的解释“all corners of the country(直译大概为‘国家的各个角落’)”(严英,1995:259)比较接近。

2.文化意义

另外,人们用“江湖”指代“社会”还与“江湖”的文化意义有关联。“社会”与“江湖”二者存在多方面相似之处。

一是地理上我国的“江河湖”比较多,国人自古伴水而居,“江湖”的概念由来已久。这一点可以得到旁证,“‘中国’这个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春秋时所谓中国,仅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此外就不算中国了。以后逐步扩大到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也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范围”。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包含了今天的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上曾经有很多湖泊,在《水经注》中还记载了不少,但以后基本上都消失了。”(王力,1987)可见,中原地区在古代曾经属于水乡地区,“江湖”观念的形成当属自然。要是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等干旱地区,恐怕不会有类似的概念。二是“江湖”一般面积比较大,与此类似的是人类生活的社会区域范围广大,中国以中原地区为源地不断扩展成为一个面积巨大之国。三是江湖之水比较深,水深则复杂且具危险性。中国历来人口众多,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也给人以不安全感。也才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叹。

那为何不叫“江海”或“江洋”?因为“海洋”的观念产生得很晚。

早期的人们,久居中原,距海较远,没有海洋的直观意象,自然缺乏海洋的概念;加上农业定居的生活方式也导致人们陆地观念浓厚,对发展海洋事业缺乏兴趣,很难产生远洋开发的意识。因此古代有“江湖大盗”“江湖大侠”的说法,而没有“江海大盗”的称谓。“江洋大盗”应是很晚后出现的新鲜事物。

如此看来,“江湖十八本”中的“江湖”应理解为“社会”或“社会生活”为宜。且“社会(生活)十八本”,读起来也顺口。

(二)“十八”语义辨析

1.“十八”的词汇意义

“十八”是一个基数词,表示确定的数量,又可虚指,表示数量较多,不过这个较多的数字不会距离十八太远,常指十八左右。

“江湖十八本”中的“十八”,兼表实质和虚指。

举例说,据白海英《民间戏曲的重要传承——“江湖十八本”考释》一文浙江婺剧高腔、昆腔、乱弹均有“十八本”之称。

高腔十八本实际包含18个剧目:《古城会》《七星针》《白鹦哥》《合珠记》《葵花记》《芦花雪》《槐荫树》《金瓶和》《三元坊》《白兔记》《卖水记》《红梅阁》《鲤鱼记》《白蛇传》《双比钗》《全拾义》《双贞节》《双鹿台》。

昆腔十八本实际包含17个剧目:《荆钗记》《琵琶记》《金印记》《摘桂记》《白蛇传》《火焰山》《通天河》《花飞龙》《铁冠图》《兴周图》《金棋盘》《摇钱树》《太平春》《双狮图》《九龙套》《双比钗》(双本戏)《内琵琶》(双本戏)。

乱弹十八本实际包含18个剧目:《粉红郎》《白鹤图》《三仙阁》《三代荣》《四平山》《玉麒麟》《珍珠串》《莲花阵》《金兰阁》《合连环》《九更天》《龙凤钗》《悔姻缘》《绣鸳鸯》《玉蜻蜓》《日旺牌》《奇双会》《绣花球》。

川剧高腔十八本实际包含18个剧目:《幽闺记》《彩楼记》《木荆钗》《玉簪记》《白罗帕》《百花亭》《葵花井》《鸾钗记》《白鹦鹉》《三孝记》《槐荫记》《中三元》《聚古城》《铁冠图》《全三节》《汉贞烈》《五贵联芳》《蓝关走雪》。

上述的“十八本”分别指18、17、18、18,可见,“江湖十八本”的“十八”可以等于或小于十八,既可实指,也可虚指。在虚指时表示数量较多,局限在十八左右,不会离十八太远。如果不到十八的一半或超过十八的一倍,还说称“十八”就明显牵强了。

这种“十八左右”的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如“十八罗汉”“十八层地狱”“胡笳十八拍”“十八般武艺”“十八路反王”“女大十八变”等等。“十八罗汉”在原典中只有十六位。到了五代之际人们想方设法给它添了两位,变成了“十八罗汉”。附会之说成为了约定俗成。“十八层地狱”并不是确指有十八层楼高的那种物体,而是指苦难深重。

值得注意的是,“十八”仅表示较多,如要表示很多,人们常用十八的倍数加以代称,如“三十六计、七十二班变化、一百零八将”等等。

2.“十八”的文化意义

人们用“十八”代称没有或者超过十八的数量,除了表示数量较多,还与“十八”的文化意义有关。

在中国的数字文化里,“十八”是三、六、九的倍数。而“以三为全”的观念早就出现在中国文化史述中。“三”虽然是最小的数单元,表达的却是数量较多,例如“三三两两、三五成群、三妻四妾”都是表示多个,并非确指三个或四个。“十八”为“三”的六倍,同样虚指数量较多,当然比“三”的多还要多。“十八”在社会生活中广泛运用,还表现在一批“十八”的倍数具有同样指代多的作用,如“三十六计、七十二变、一百零八将、三百六十行”等等。这些“十八”倍数的数字,和“十八”一样用来表示“多、广”,当然在数量上远远大于“十八”表示的多。戏曲中的“十八”具有同样的文化含义。在戏曲中常提到这样一些名目,如《十八答》《十八相送》《十八扯》《十八摸》之类的短剧。其中的“十八”,其指代意义早已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用来指代“多”“广”之意了。

3.“八”的文化意义

人们爱用“十八”来表述数量较多,还与“八”的谐音意义有关。

在一些方言区,比如粤方言,“八”与“发”谐音,人们都喜欢带8的数字,尤其是电话号码。这种谐音关系在其他方言区同样存在,比如赣方言吉茶片、西南官话等等。爱说八,就是想发,这个“发”就是“发财”的意思。国人穷困已久,急盼脱贫,财欲比较明显。

三、“十八”语音特点辨析

人们爱说“十八”,除了能够表示数量多以及表示发财意义外,还因为“十八”比较顺口,特别是“八”的发音比较省力经济。

从经济的角度说,该舌面前a比舌面后a更加省力。

“八”的普通话发音应该是[pa55],韵母a在舌位上属于舌面前低元音[a],虽然舌面中元音[A]最自然省力,但在日常口语或书面语的交流中,单说的[A]几率远比舌面前元音[a]与舌面后元音[ā]少。这在普通话声韵表里面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与前[a]组合的韵母有8个,与后[ā]组合的韵母有3个,与中[A]组合的韵母有2个。而发舌面后元音[ā]时,舌头需略向后向上拉升,舌位靠后,发音部位更紧张一些;舌面前[a]则避免了这些麻烦。

这里不妨作个对比。相比普通话的其他六个舌面元音,a的舌位低平,而其他的舌面元音,均需不同程度的抬高和后拉舌头,并且唇型改变明显,双唇肌变圆或拉伸,发音器官更加紧张,发音成本更高。比如:o属于舌面后、舌位半高、圆唇元音;e属于舌面后、舌位半高、不圆唇;i属于舌面前、舌位高、不圆唇;u属于舌面后、舌位高、圆唇;y属于舌面前、舌位高、圆唇元音(邵敬敏,2003:25)。相比之下,a的发音属于最自然、最省力的方式。

有意思的是,多种方言里的“八”,其发音与普通话十分相近,比如赣方言吉茶次方言的“八”,声韵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仅调值略有差异,有的发为短促的阴平,有的近似阳平。而粤方言中的“八”近似入声,调值略异,声韵与普通话并无明显差异。

相比北方方言,其他方言更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特征,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古代(至少不远的古代)的人们就已经习惯用舌面前[a]作“八”的韵母了。

从常理来说,人们总是本能地选择最简单、最省力的方式进行言语交际。舌面前[a]成为“八”的韵母,也许正因为其发音更容易。据说婴幼儿最先说出的词为“妈妈”或“爸爸”,此说得到验证,笔者小儿第一次用词是“爸爸”。可见舌面前[a]也成为婴幼儿的入门语音。

我们再看“十”的发音。“十”的声调是阳平,发音特点属于升,不曲不降,发音顺口,所以“十八”组合一起的发音也十分自然。

四、结语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人们喜用“江湖十八本”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意义方面,“十八”可以表示数量较多及寄托发财致富的心愿;二是语音方面,“十八”的发音经济省力,朗朗上口。

参考文献:

[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严英.小小汉英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

[4]白海英.民间戏曲的重要传承——“江湖十八本”考释[J].戏曲艺术,2007,(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