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芊芊细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应用为中心,软硬件都可以剪裁,适用于各种应用系统。它没有统一的外观,不以独立的物理形态出现,它的部件根据主体设备和应用的需要嵌入在设备内部,完成运算、处理、存储及控制的功能。为了提高执行速度和系统可靠性。
1 嵌入式系统的架构
嵌入式系统通常由嵌入式微处理器、硬件设备、嵌入式系统以及用户应用软件等组成。
从体系结构上看,嵌入式系统的构架一般包括了嵌入式处理器、支撑硬件、嵌入式软件这三部分。
嵌入式处理器和一些设备构成硬件平台。嵌入式处理器通常是单片机或微控制器。嵌入式应用程序支撑软件平台。嵌入式软件包括支撑硬件的驱动程序、操作系统、支撑软件等。
一般不同的系统需要设计不同的嵌入式应用程序,该程序利用操作系统完成特定功能的嵌入式应用,都运行于操作系统之上。
2 嵌入式的系统的分类
实时嵌入系统是为执行特定功能而设计的,在实时系统中,如果系统在指定的时间内未能实现某个确定的任务,则系统被称为硬实时系统。而在软实时系统中,虽然响应时间同样重要,但是超时却不会导致致命错误。当前最常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可分为:商用系统、专用系统、开放系统。
(1)商用嵌入式操作系统。
商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功能较强大,辅助工具较齐全,可应用的范围较广,系统资源相对有限,应用于许多的领域。例:WircroSoft的WindowsCE、中科院的Hopen等。
(2)专用嵌入式操作系统。
专用嵌入式操作系统一般对用户不公开,它是一些专业公司针对该公司的产品所特制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功能相对较弱,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比普通的商用嵌入式操作系统更加安全可靠。
(3)开放嵌入式操作系统。
开放嵌入式操作系统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类操作系统。但开放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功能简单、技术支持以及系统的稳定性也相对较差,对实时任务有很强的支持能力,能完成多任务并且有较短的,因此对应用系统开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1)系统内核小。
嵌入式系统大多数是应用于小型的电子装置,系统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内核要相对小于传统的操作系统。
(2)强实时性。
系统和硬件的结合非常紧密,就必须使用多任务的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可以没有操作系统直接在芯片上运行;一般要针对硬件进行系统的移植,即使在同一品牌产品中也需要根据系统硬件的变化和增减不断进行修改。
(3)专用性强。
嵌入式系统的个性化很强,一般没有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明显区分,不要求其功能设计及实现上过于复杂,软件系统和硬件的结合非常紧密,即使在同一系列产品中也需要根据系统硬件的变化不断的进行修改。
(4)统一的接口。
嵌入式应用软件的设计者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口,就必须约定嵌入式系统提供的接口,软件要求固态存储,以提高速度;要求高质量和高可靠性。
(5)操作简便、易学。
嵌入式操作系统所提供的GuI图形界面,在这些系统中,计算机用于总体控制和监视,而不是对单个设备直接控制。
(6)网络功能强大。
嵌入式操作系统对TCP/IP等协议都支持,网络功能很强大为各种移动的计算设备预留接口。
(7)强稳定性。
嵌入式操作系统运行时就不再要求人进行过多的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对系统管理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嵌入式系统中的软件一般都固化在存储器芯片或单片机本身中。
(8)固化代码。
在嵌入式系统和具体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EOS的文件管理功能也较容易被拆卸。
4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嵌入式系统的兴起是从1971年以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开始的,而今微处理器蓬勃发展,正在逐渐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嵌入式系统正从研究的领域向实际的应用领域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嵌入式的数码产品。
未来的嵌入式系统需要提供更强大的网络服务。要求配备标准的一种或多种网络通信接口,满足小型化、低成本、低功耗的优点。选用最佳的编程模型和不断的改进算法,如JAVA编程模式、优化编译器性能等。同时可以满足自然的人机交互界面,如手写文字输入、短消息语音、语音识别、语音拨号上网等功能。随着Internet技术的成熟、带宽的提高,嵌入式应用的平台也会更加地完善。
5 嵌入式系统的实现
(1)主机、目标机的体系结构。
主机、目标机体系结构是把开发工具放在主机上,操作系统的核心模块放在目标机上,操作系统支持跟踪调试,在目标机上对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进行运行。可扩展的处理器结构,以能最迅速地开发出满足应用的最高性能的嵌入式微处理器。
(2)划分模块。
在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的划分,增加其适用性和灵活性。当前,增强操作系统的模块是嵌入式操作系统发展的一个总趋势。
(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由于软件技术的高度发达,为了减少对操作系统开发的工作量和能源的消耗,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设计。嵌入式微处理器必须功耗很低,是用于便携式的无线及移动的计算和通信设备中靠电池供电嵌入式系统。
(4)制定API标准。
给用户提供标准的、实用的应用程序接口,嵌入式操作系统在系统实时高效性、硬件的相关依赖性、软件固化以及应用的专用性等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
6 结语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嵌入式信息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点发展迅速,会得到更多的重视,随着它的技术进步,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对加快社会的进步,加强信息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也在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仲姚秀.计算机嵌入式web server平台设计[J].科技促进发展,2009.
[2] 桑楠.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开发技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3] 陈丹桂.嵌入式系统综述[J].科技经济市场,2007(4).
关键词 超稠油 开发规律 布井方式 措施
中图分类号:TE256 文献标识码:A
Mining Methods of Grass Buried Hill Reservoir
ZHOU Liang
(China Sinopec Shengli Oilfield Branch, Xianhe Oil Plant, Dongying, Shandong 257342)
Abstract Grass Buried Hill is a rather peculiar domestic reservoir type, reservoir engineering and field use of dynamic analysis techniques, based on the hill reservoir mining methods, such as regularity well pattern study, to understand the class mining laws reservoir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uper heavy oil; development law; well pattern; measures
1 布井方式研究
1.1 地质概况
草古1潜山油藏类型为裂缝、溶洞型碳酸盐岩特超稠油底水油藏,含油层系为奥陶系上、下马家沟组,岩性组合为各类灰岩及白云岩等,储层非均质性强。油藏原始油水界面在-950米左右,底水较活跃,是一个有效储层厚度较薄、储集空间分布复杂并受构造、岩性等控制的高角度裂缝、溶洞型碳酸盐岩超稠油油藏。该类油藏国内外尚无成功的开采先例。
1.2 布井方式研究
草古1潜山储层在平面上非均质性严重,钻遇裂缝较多的直井,生产效果好,反之,较差。而与裂缝方向保持最大夹角的水平布井方式比直井能穿透更多的裂缝,控制更多的地质储量,同时水平井有利于减少垂直打开程度,减小注采压差,有效控制地层水。此类油藏最有利的布井方式是利用水平井开采。
表1 直、水平井开采效果对比
2 开采方式研究
草古1潜山原油粘度较高,50℃地面脱气原油粘度介于2.504~6.004mPa.S之间,在平面上原油粘度具有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变稠的变化趋势。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油粘度小于404mPa.S的井区,采取井筒降粘措施可取的较好的开采效果。粘度较大的井区,可吞吐引效投产。
2.1 水力喷射泵采油工艺
水力喷射泵是利用射流原理将地面高压动力液的能量传递给井下油层产出液的无杆水力采油设备。高压动力液通过喷射泵内部的缩径端面时,其压能降低,在端面周围形成“负压区”,油井地层液在沉没压力作用下进入“负压区”并与动力液在喉管混合,在压力作用下离开喉管。
2.2 电热杆过泵电加热采油工艺
在地面系统不完善和原油粘度相对较高的边远地区采用环空泵过泵电加热工艺。选用KCYB57/32-5空心环流泵。泵下电热杆一般下至油层部位,对油层也起到一定的加热作用。泵上抽油杆采用 36的空心抽油杆,中心管 32,泵下为70-100米的 32特种空心抽油杆。
2.3 阀式抽稠泵泵上掺水工艺
主要配套 70阀式泵。草古1地区的油层供液能力充足,在原油粘度相对较低及地面掺水管网完善的高部位井区,采用了阀式抽稠泵泵上掺水工艺,与水力喷射泵及过泵电加热相比,耗电量大大降低。
2.4 大排量螺杆泵采油工艺
2.4.1 生产现状
表2 螺杆泵井对周边井的生产产生影响
按照油井储层相对发育,产液能力强,孔隙度相对大,粘度不高,井况良好等选井原则,大排量螺杆泵井选择在草古1北区实施,该区域油井粘度相对偏低,高压管网不完善,适合螺杆泵井生产。根据此原则目前共有螺杆泵工艺井9口。
开井后,螺杆泵井毗邻单井综合含水均呈下降趋势,日产油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分析原因是,这三口井周边的螺杆泵大排量提液采油的同时,致使三口井底水锥进速度变慢,甚至出现综合含水小幅度下降趋势。
2.4.2 综合效益评价
(1)开发效益评价:共改螺杆泵9口,日油水平25吨/天,平均单井2.7吨/天,比平均单井日产2.2吨/天高出0.5吨/天,到目前已累计增油4272.7吨。(2)经济效益评价:下螺杆泵共投入作业费162万元,已消耗电费57万元,目前已累计增油4272.7吨,吨油按1600元计,产出效益683.6万元,投入产出比1:3.1,创效益464.6万元。
3 增产措施
草古1潜山油藏为奥陶系马家沟组潜山灰岩裂缝特超稠油油藏,无边水,有底水。1997年平均油水界面-950米。在开发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制约该区块高效开发的问题,特别底水锥进明显,导致多口油井含水上升。
3.1 氮气压水锥工艺
氮气压水锥工艺机理是利用油水的粘度差,注入的氮气优先进入水锥,使其沿地层裂缝斜方向或油层下部运移使水锥消失,并且降低了油水界面,同时由于重力分异作用,氮气从油层底部向顶部运移,从而增加了一个附加的弹性能量,延缓了油水界面的恢复。
3.2 封堵底水工艺
为了抑制底水的快速锥进,选择性地进行了封堵底水试验。封堵方式主要有封隔器卡封裸眼井段后再封堵下部层位、全井段封堵,堵剂有高强度水泥、有机膨胀性堵剂等。
3.3 油井酸化工艺
碳酸盐岩油藏裂缝、溶洞发育,在钻井和完井过程中,易发生泥浆漏失,造成对储层的污染或堵塞,使得油井投产后产量偏低,生产压差增大。此外,部分低渗透油井产能也偏低。结合碳酸盐岩油藏的特点,利用酸化三配套工艺技术对碳酸盐岩油层进行治理。
4 结论
(1)草古1潜山油藏是一个有效储层厚度较薄、储集空间分布复杂的高角度裂缝、溶洞型碳酸盐岩超稠油油藏。(2)草古1潜山超稠油油藏采用水平井开发是最佳的布井方式。(3)草古1潜山油藏热采无典型砂砾岩热采开发特征,开采后期喷射泵、螺杆泵大排量提液效果较好。(4)草古1潜山油藏采出可采储量的5%左右,含水大幅上升,产量递减快,这是同类型潜山油藏的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 郑洪涛.稠油开发培训教材:稠油开采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5.
[2] 夏庆龙.稠油油田储层精细描述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
嵌入式操作系统是指用于嵌入式系统的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系统软件,通常包括与硬件相关的底层驱动软件、系统内核、设备驱动接口、通信协议、图形界面、标准化浏览器等。嵌入式操作系统负责嵌入式系统的全部软、硬件资源的分配、任务调度,控制、协调并发活动。它必须体现其所在系统的特征,能够通过装卸某些模块来达到系统所要求的功能。
嵌入式操作系统特点:1、系统内核小:由于嵌入式系统一般是应用于小型电子装置的,系统资源相对有限,所以内核较之传统的操作系统要小得多。比如Enea公司的OSE分布式系统,内核只有5K。
2、专用性强:嵌入式系统的个性化很强,其中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的结合非常紧密,一般要针对硬件进行系统的移植,即使在同一品牌、同一系列的产品中也需要根据系统硬件的变化和增减不断进行修改。同时针对不同的任务,往往需要对系统进行较大更改,程序的编译下载要和系统相结合,这种修改和通用软件的“升级”是完全两个概念。
3、系统精简:嵌入式系统一般没有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明显区分,不要求其功能设计及实现上过于复杂,这样一方面利于控制系统成本,同时也利于实现系统安全。
4、高实时性:高实时性的系统软件(OS)是嵌入式软件的基本要求。而且软件要求固态存储,以提高速度;软件代码要求高质量和高可靠性。
5、多任务的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开发要想走向标准化,就必须使用多任务的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的应用程序可以没有操作系统直接在芯片上运行;但是为了合理地调度多任务、利用系统资源、系统函数以及和专用库函数接口,用户必须自行选配RTOS(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开发平台,这样才能保证程序执行的实时性、可靠性,并减少开发时间,保障软件质量。
关键词:远方遥控 监控防误操作系统 防误逻辑规则
中图分类号:TM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004-02
随着“三集五大”的建设完成,大运行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现在变电站倒闸操作由调控中心监控员在微机上操作,运维人员可不到现场操作,大大节约操作时间,提高运行效率。为保证安全,必须开发一套调控端的防误装置。所谓防误装置就是电力系统中俗称的“五防”,即防止误合分开关、防止带地线误合刀闸、防止带电挂接地线、防止带负荷合分隔离刀闸、防止走错间隔。
目前新建变电站大部分是智能变电站,设备及信号传输方式与传统站有很大不同,防误系统也随着发生改变。目前国内变电站中防误闭锁装置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机械程序锁(闭锁、联锁)、电气闭锁、微机闭锁以及监控防误闭锁。其中机械程序锁(闭锁、联锁)功能齐全、可靠性最高、使用寿命长、简单易懂,但造价较高、日常维护量大、自动化程度低。电器闭锁防误较为可靠、操作简单方便、不额外增加操作人员操做时间和劳动强度,但有时出现设备辅助接点粘死、转换不到位等情况,并且户外配套电磁锁质量不是很高。微机闭锁功能丰富、防误采用程序化、自动化程度较高、安装调试及维护工作量较小,但电脑钥匙存在增加工作量、插拔不灵活、抗干扰力差、通讯不稳定、电池寿命短等。计算机监控防误闭锁功能最丰富、自动化程序高、“五防”逻辑判别功能强大、具备在线闭锁功能、操作及维护简单、与操作管理和操作票结合性强、通讯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多任务并行防误操作、全网及局部拓扑防误相结合、兼容性好,但当变电站改扩建时,防误规则需重新下达,工作量较大且需要和监控系统相匹配[1]。基于以上各种防误装置的优缺点,现调控端采用的是计算机监控防误操作系统。
1 系统简介
计算机监控防误操作系统是“电气闭锁本间隔设备”和“监控系统计算机的防误闭锁”相结合的方式。计算机监控防误操作系统简称监控防误,其功能具备全站性的防误闭锁,间隔间的横向闭锁采用监控防误,间隔内的纵向闭锁采用电气闭锁[2]。
计算机监控防误操作系统采用的是在线判别方式。在系统中的变电站内所有闭锁设备(隔离开关、开关、接地刀闸、临时接地线、网门等)都是系统中的一个节点,每个节点都包含一个电器闭锁装置,再把所有的节点都连入到系统的网络中来,这就形成了计算机监控防误操作系统。远方遥控操作的命令都要经过系统的监控防误模块和输入输出接口测控模块进行防误闭锁逻辑的判断,若遥控命令与存储的逻辑规则一致,则继续往下操作,不一致则闭锁该操作并给出提示。与此同时,运维中心和调度中心与变电站相互传输信息还可通过网络通讯的方式。
2 关键技术
2.1 调控和防误模型一体化
{控和防误一体化远方操作安全防误系统的建设是在调控和防误一体化建模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目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中,如临时地线、网门等模型信息是调控模型及扩展防误所需要的模型信息中必需具备的模型。站内微机五防系统建模是根据调控端的设备命名规则而建立的,而站内已建立变电站微机五防系统的,可通过规约转换器将其与主站端的防误相匹配。具体过程为完成站内微机五防系统建模后,采用防误采集规范将站内微机五防系统配置的防误规则也就是防误逻辑公式召唤到调控主站来,最后实现调控和防误一体化建模。
2.2 设备操作流程
在进行每一项远方遥控操作之前,系统首先进行模拟预演,模拟预演的步骤是按照遥控操作票的顺序及运行规程规定所进行的。经调控中心人员审核正确的“五防”逻辑规则事先保存在监控防误主机中,在进行模拟预演时,当前操作事项与“五防”逻辑规则进行判断和校核,符合规则则允许进行继续操作;若模拟预演的操作步骤和内容与原有“五防”逻辑规则不一致,则系统给出提示并闭锁相关操作。只有模拟操作校验正确后,远方遥控人员才可根据事先模拟正确的操作票进行逐项操作。在操作时,监控防误主机的“五防”逻辑规则与I/O测控模块中的进行对比,如果两者逻辑规则不一致时,I/O测控不执行该命令,并给出提示[3]。
以合母线接地刀闸为例,其存储逻辑规则为:所接在母线上所有的刀闸都在断开位置且母线电压为零(母线无电)。进行模拟预演时,监控防误主机首先读取与母线上相连接设备的状态量,然后与系统的防误逻辑相判别。如果规则不一致,则闭锁操作;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后,模拟预演才完成。开始远方遥控时,输入输出测控模块的是采集隔离开关的状态量,从而达到安全、可靠、在线的防误目的。
3 实践应用
福建省各地市供电公司自2010年起在各集控中心就逐步开始建立了集控防误系统,此系统有效地保证了开关热备用远方遥控操作的安全性,为远方遥控线路冷备用操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了变电站远方遥控操作,在满足原无人值守/集中监控技术条件的基础上,目前调控和防误一体化的智能操作管理系统已部署调控中心主站端。基于OPEN3000系统,南平供电公司调控中心历时1年时间,在2014年底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经过两年运行后,到目前为止此系统运行良好,有效地保证了远方遥控操作的安全。
此系统自上线运行以来,基于变电站无人值守的大背景下,电网事故及日常倒闸操作变得更加安全、可靠和快速,不仅大大节约了人力财力,更保障了人为出错的可能性。从实际操作来分析,单线路间隔操作由运行转冷备用操作时间由原来的30 min缩短为10 min,调控中心在调控端现在基本可以完成线路由运行到冷备用状态互转的远方遥控操作,替代运维人员在现场操作并无需到现场确认,大大减轻了运维人员操作时的安全风险。
4 结语
调控和防误一体化的安全防误系统是与站内监控一体化的防误系统相通讯,从而取消了传统的独立微机防误子站,此种方式大大减少了系统之间信息交换的环节,有效地促进了远方线路冷备用遥控操作的开展。但随着调控中心大面积推广远方遥控线路冷备用操作的项目,采用这种方式在通信协议和模型共享等方面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1)调控中心防误主站端与变电站内微机五防系统生产厂家不相同,各厂家间未形成统一的通信协议,都是采用自己的通讯方式,这就导致需加装规约转换器才能将不同厂家的变电站内微机五防系统接入到调控系统。
(2)此系统存在重复建模的现象,站端防误系统需独立建模,不具备与调控主站端共享一次设备的状态信息,不仅增加了调度端和运维端人员建模的工作量还有可能导致遥控对象与建立模型不对应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毛耀红,刘志洋,赵春山.变电站计算机监控防误操作系统的应用[J].电力安全技术,2016(1):66-70.
关键词:资源整合;异构数据库;互操作;联邦式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92文献标识码: A
一、异构数据库互操作的概念
异构数据库(Heterogeneous Database)集成是数据库技术从完全集中到逻辑集中、物理分布(传统分布式数据库)乃至逻辑分布、物理分布(异构数据库)这一发展过程的结果,也是兼顾已有系统自治性并实现新的数据共享这一现实需求的有效手段。
异构数据库的异构特征包括两个级别:系统一级的异构和语言一级的异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异构:各个参与的数据库可以分别运行在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PC或嵌入式系统中。
(2)操作系统的异构:各个数据库系统的基础操作系统可以是Unix, Windows NT,Linux等。
(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异构:一种是数据库概念模式的异构:有层次、网状、关系和面向对象四种;另一种是数据库物理模式的异构:指概念模式相同,但数据结构不同,比如Oracle与SQL Server同属关系型,但结构不同。
二、实现异构数据库互操作的途径
面对异构数据库的互操作需求,主要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努力:一是建立标准,即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规范,消除由于标准的不完善而造成的各数据库系统间的差异;二是构建异构数据库互操作平台,实现对多个异构数据库的透明访问。
随着对数据库互操作问题的深入研究,基于不同角度,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可行的异构数据库互操作途径,这些途径在实现互操作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上各不相同,都有各自所适应的特定环境和需求。从异构数据库的核心思想出发,把实现互操作的途径归纳为两大类。
1、系统级异构互操作
对于DBMS系统一级异构的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库互操作,主要有四种实现途径。
(1)数据库网关(Database Gateway)
数据库网关是一种中继器,它能提供应用级的异构数据库集成的手段。网关的主要作用是转换和通信。
数据库网关可以建立比较稳定和透明的数据库互操作,但是其缺点也较为明显。诸如不关心如何屏蔽数据库之间的异构性,不支持事务处理,资源冗余,用户受限于数据库厂商,不能任意选择客户机平台及目标数据库等问题。
(2)公共协议/数据转换协议技术
公共协议是异构数据库进行通信时采用的公认的数据协议,即公认的系统间传递SQL请求和结果的形式。最常见的协议是ANSI/ISO的关系数据存取(RDA)标准、SGA(SQL Access Group)规范和IBM的分布式关系数据库结构(DRDA)。
数据库网关相比,公共协议更具有可扩充性和开放性,能较好地实现异构数据库的透明访问、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和多种客户平台,是实现异构数据库互操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公共协议/数据转换协议的缺点是协议本身的低效率带来的速度问题。
(3)公共编程接口
公共编程接口包括客户应用编程界面(CAPI)和服务器应用编程界面(SAPI)。CAPI是一组过程库,通常驻留在客户端,通过装载后端专用的驱动程序访问不同的数据库。SAPI提供一个应用编程界面,控制服务器与客户应用请求和目标数据库之间的交互。如Microsoft 的ODBC、Oracle的SQL*NET 以及IDAPI。其优点有:由于提供了统一的调用级接口,使用户免除了应用程序随数据库改变而改变的痛苦;通过API可使应用程序直接操纵数据库中的数据。
(4)中间件技术(Middle Ware)
中间件是处于应用程序及应用程序所在系统的内部工作方式之间的软件,它的基本思想是在各后端数据源和前端应用程序之间建立一个抽象层。把应用程序与系统所依附软件的较低层细节和复杂性隔离开来,使应用程序开发者只处理某种类型的单个API,而其他细节则可以由中间件处理。这样就使系统对每个不同数据源的操作变成对单一的中间件的操作,而后再对中间件进行异构处理。使用中间件技术解决异构数据库集成的问题,将会给系统集成带来很多的好处。这是因为中间件不仅能够使得前端用户访问后端的异构数据库实现透明化,并且保证了访问接口的开放性,这样可以使系统在以后功能上的扩展更加方便。通过中间件来访问数据库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所有的客户端的请求都发送到了中间件上,减轻了数据库服务器的负担,保证了数据库服务器的性能不会降低。
2、数据结构与语义级异构互操作
目前,对于数据结构和语义一级异构的数据库互操作的研究有紧密耦合和松散耦合两种思想,具体体现于多数据库系统、联邦数据库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三种方法。
(1)多数据库系统
所谓多数据库系统就是一种能够接受和容纳多个异构数据库的系统,允许各个异构数据库的“自治性”。多数据库系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相对于如集中式数据库系统或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那种逻辑上具有同一管理系统而言的,它以多元和分布为主要特征。多元是指它多个彼此区别的集中式或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分布则是指数据分布在不同场地的数据库系统中,由各自的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2)分布式数据库(Distributed Database)
分布式数据库的基本思想是抛弃原有的数据库系统,在网络环境下建立分布的数据库系统,在体系结构、事务处理模型等方面重新设计从而解决信息共享与互操作问题。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分为同质分布式数据库和异质分布式数据库。像 Oracle、Sybase、Informix 等都是同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这类系统的实现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一些。异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大多是在已有的一些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的。
(3)联邦式数据库(Federated Database)
联邦式数据库系统是网络技术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由一组能协调工作,又可以独立自治的部件数据库组成。它可以是原先不分布的,又可以是分布的,具有分布性、自治性、异构性三大特性。
联邦式数据库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区别在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虽然在物理上是分散的,但因为有统一的数据模型及全局数据模式,所以它在逻辑上却是集中的,因此用户感觉到的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显然,这种系统可用于某个专用领域的系统,但不适于不同领域间的异构系统的集成。相反地,联邦式数据库系统是由在不同结点上松散耦合分布的异构成员数据库构成,各联邦成员间的一种松散结合。构成联邦成员的可以是一个集中式数据库,也可以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它们可以根据需要(按某种组合)加邦或者根据需要退出联邦。联邦式数据库没有全局模式,各子系统(即联邦成员)按自己的需求建立各自的数据模式。其成员之间的数据共享关系,通过由协商确定的输入/输出模式来建立,单个成员有权拒绝或允许其它成员结点对它的访问。因此,它能够支持多库系统的分布性、异构性和自治性,使之产生满意的集成。
三、结束语
当前Web应用程序广泛采用B/S结构,其并发性决定了多用户同时访问数据库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解决异构数据库的互操作技术,才能提高数据库的访问效率,改善Web应用,从而减少系统开销,大大提高整个Web应用系统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秀义.基于JDBC的数据库连接池及实现.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4
[2] 郑振楣, 于戈等编著.分布式数据库.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一、要注意健美操动作中的“姿态”美。
“姿态”,是在空间的概念上,身体或身体各部位运动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它的重要因素是人体各部位的实体形态。如上肢的形态是两掌五指分开、并拢、握拳等;手臂的直臂与曲臂;下肢的形态常表现为勾、绷脚尖,直膝、曲膝等形态;上、下肢,以及头与躯干的配合等。
姿态中表现挺拔、高立的形态美,如上肢的两臂上举,五指分开动作,它是健美操中常出现的造型姿态之一,练习时两臂应充分伸直、拉开肩角,并配合头略抬,胸稍挺。这样,才能体现出造型的挺拔、高立的美感特征。下肢动作,如弓步的造型,两腿应前后开立的距离大,后腿撑直,脚跟不离地,以表现出开阔、矫健的美感。四肢、头劲、躯干向某方向运动,从一种姿势到另一种姿势,必须形成直线或是曲线的动作路线。每一瞬间的动作也为一个造型,无数美的造型连在一起,将给观者视觉中枢留下“感觉记忆”到“一度记忆”。连续下去就好似拍了小电视,使观者获得动态美感,产生愉悦的审美感情。有些学生认为,动作幅度越大,其锻炼效果越好。但如果双手上举过头,侧伸过后,则会给人以松懈的感觉,破坏了健美操的美感特征。
呼吸也能影响动作的表现力,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姿势的造型,因为吸气或呼气、在平稳或急促、憋气或喘息的呼吸形式都不同程度造成胸部的起伏。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动作的表现力,应根据各节运动的特点,对做动作时身体各部位所处的位置、呼吸的方式、节奏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动作节奏较慢、幅度较大的伸展运动、头部运动等要采用平衡自然的呼吸节奏;身体或某部位向上运动,如两臂上举、侧上举、上体抬起等,一般要采用呼气,这样胸部上提,更能显示出挺拔;身体或身体某部位向下运动,或者动作从一种姿势到另一种姿势的转换时,则要用呼气来调节。在整理运动部分,由于动作慢而轻松,一般要采用深而慢的呼吸方式,使心跳逐渐恢复平静,呼吸与动作配合,力求达到完成动作的形式与精神美感的内容和谐统一。
二、要注意健美操动作中的“速度”美。
“速度”,是在时间的概念上,动作从一种姿势到另一种姿势时,以快慢的形式呈现出来。健美操运动负荷的安排应当符合人体运动的生理曲线要求。因此,一套健美操的速度由慢渐快,跑跳部分使全套操达到了,速度最快,再由快向上、向远伸展,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其速度较慢。腿运动,要求发力,使腿迅速达到规定高度,并伴瞬间制动,这就要求速度较快。即使在某节运动中,由于四肢做动作时的屈、直形式、所指方向、运动幅度的变化,速度的快慢也有差别。一般地说,屈臂形式的动作速度较快,直臂做时则较慢。总之,拍与拍之间的速度变化,应与音乐的节奏变化相符合,节奏是韵律的变化,而韵律则是节奏的深化。动作从节奏进而达到韵律,可以在视觉上引起愉悦的美感效果,表现出鲜明的动态韵律美。
三、要注意健美操动作中的“力度”美。
“力度”,是练习者在完成动作时,肌肉用力及动作变化的速度和动作熟练程度的外在表现。健美操动作刚劲有力、积极快速、力度感强,有相应的“加速”和“制动”。动作从一种姿势到另一种姿势,其速度不是平均分配,将要到达姿势的相对造型时,要求肌肉的加速与制动,表现出动作的力度。如双臂上举握拳收至肩侧屈握拳,要求两臂由上至下时相对较慢的速度,将至肩侧屈时,速度加快并制动,形成一个慢快、缓急的交换,制动时能前展双肮二头肌,给人一种既流畅又强健敏捷的美感。所以,动作表现出的力量也是较高层次的美感形式。
力度概念包括了动向、动量、着力点等因素。动向:即动作向哪个方向用力。动向变化也最容易被视觉器官所明显感知。从视觉上看,动向和姿态的路线变化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姿势路线是从空间概念的来研究的,而动向是从力度概念上来研究的,其内涵不同;动量:即动作用力的大小。动作练习时,应要求肌肉的紧张和放松的切、调配合。有相对造型姿势时,要有力量意识,表现出肌肉的用力速度有快慢、用力有轻重,做到紧而不僵、松而不懈,使动作做得既协调、平稳,又刚韧有力度;着力点:即一个动作的能量释放在哪一个位置(点)上。一方面,当身体各部位到达着力点时,要把“能量”释放在着力点上;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动作力度延伸感的理解,可用语言引导学生,如“力达脚尖”、“力达头顶”、“力达指尖,“刺破天空”等,将抽象的力度以实体的形态表现出来,给人一种力度感和延伸感。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静脉输液工具及穿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提高临床输液护理的质量、提高静脉输液安全以及降低静脉输液中的相关并发症,文章对遵循静脉治疗评估流程,严格执行输液实践标准,主动采取职业防护措施,降低输液治疗中的风险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静脉输液技术是衡量护理技术操作水平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影响病人的安全和满意度。静脉输液是疾病治疗中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建立血管通路是医疗处置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成为临床日常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由于静脉输液是一项侵入性操作,存在的隐患、风险和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任何环节处理不当,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或引发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另外在输液过程中对护士带来的职业暴露危害也不容忽视。因此静}输液治疗的技术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并影响医疗护理质量。作为护士必须熟练掌握这项操作技术,而且要不断探索与革新,才能更好的适应临床工作。下面将我们多年来总结掌握的静脉输液方法和操作技术介绍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1.静脉输液药的配置
配置静脉输液药前,必须认真、仔细核对所用的药品,经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配置,配置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税硕"制度,避免输液反应发生。
2.如何进行排气
排气时把滴壶下端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上举,使滴壶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当药液流人滴管1/3时关闭调节器放下手中输液管,待滴壶下少量空气自动溢上滴壶里的液面后,打开调节器使药液呈滴状流下,绝不能呈线状流下。因呈线状压力大,可将滴管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滴壶下关紧,排气成功。
3.静脉输液血管的选择
A、年轻人、身体素质较好的人,血管比较好选,输液能顺利进行。B、年老体弱以及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血管较细小表浅、皮肤下脂肪少、弹性差、皮肤松弛,穿刺比较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的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使血管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进针时要快、要稳、要准,宁浅勿深。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s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要对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可自然放松,放松优于握拳。放松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特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操作者用左手握住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血管有分叉应在血管下0.3~0.550cm处进针,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慢慢进入少许,用3条胶布固定(目前都使用合格的输液贴)。C、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短时间内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剌过的血管输液会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也不会减慢。我们通过上百例逆行输液观察,未见局部肿胀及其它不良反应。
4.拔针的手法及按压时间
拔针时压迫穿刺处的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过短是造成皮下瘀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皮下瘀血后静脉显露不良,出血量大时血肿机化压迫血管,致使血管易与周围组织粘连,使该血管无法继续使用。因此正确拔针是保护远端周围静脉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静脉穿刺时,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往往不在同一点,两者距离与进针角度及皮下脂肪厚度有关。因此,在拔针按压时需将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同时按压。拔针时将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在血管上,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cm,使皮肤针眼及血管针眼同时被压(简称直压法),用直压法,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1-2cm,可使两个针眼同时受压,防止了局部皮肤及皮下出血。在按压穿刺部位的同时拔出针尖则会引起局部疼痛或造成血管壁损伤。拔针时由于持针柄的方法不同,可引起不同的血管的损伤、疼痛反应及血管周围瘀血等。目前认为以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上下面拔针法(简称上下法)明显优于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前后缘拔针法,二者差异有显著性,上下法在拔针时针柄固定,并施以相同的压力,可保持针尖在管腔内与之平行,明显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
5.建议
定期修订静脉输液操作技术标准,使输液治疗程序化,规范化,保护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提高护理的整体水平。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知识系统培训,使临床与理论有机结合。建立监控、信息收集,反馈制度,每月或每季度收集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促进静脉输液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据统计,95%的住院病人需要静脉输液治疗,而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更逐渐地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为了提高静脉治疗护理质量,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技术,实施成功的静脉穿剌,减少静脉输液的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我们每一个护理工作者都应该不断的探索与思考。临床护士在静脉输液实际操作中有好多小环节,许多可行性经验对静脉输液操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波.小铮脉穿刺新法.实用护理条志1995,11(7):31
[2]吕炳华,曾臻,李林恒.握拳与手放松对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彩响.山西护理杂志,1997,11(4)
关键字:封闭母线槽 供配电系统安装质量
Abstract: the enclosed bus with compact structure, easy installation, good compatibility, use safety, long life and so on a series of advantages, is widely used in the industrial and mining enterprises, high-rise building etc for distribution system. In the installation, both to the product features and performance, structure, preservation, understood, and must be familiar with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its installation standar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ts installation.
Key words: bar closed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installation quality
中图分类号:U224.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封闭式母线可分为密集型绝缘母线和空气型绝缘母线,适用于额定工作电压660V、额定工作电流250~2500A、频率50Hz的三相四线制或三相五线制供配电线路,它具有结构紧凑、绝缘强度高、传输电流大、互换性能好、电气性能稳定、易于安装维修、寿命时间长等一系列特点。被广泛地应用在工矿企业、高层建筑和公共设施等供配电系统。
1、概况
竖直封闭母线槽主要用于户内配电,相对于水平安装的母线槽,竖直封闭母线槽具有定位较难、吊装难度较高、连接困难、安装空间狭小等问题,所以竖直封闭母线槽的安装质量更难把握。
母线的施工顺序为:母线槽检查测量定位支吊架制作安装绝缘测试母线槽拼接相位校验。
2.封闭式母线的构造及其使用环境
导电封闭式母线外壳的表面处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包括酸洗、磷化、烘干、喷粉、固化等工艺过程。采用聚酯环氧粉末喷涂的外壳,其表面附着力强保持时间久,并能起到绝缘作用。
2.1导电铜排——由纯铜排组成,导电铜排接头的表面应均匀镀锡或镀银。
2.2绝缘材料——由聚四氟乙烯、聚碳酸高强绝缘塑料块组成。
2.3固定螺栓、绝缘套管、盖板。封闭式母线安装场地不易超过海拔高度2000m,周围空气温度不高于+40℃、不低于-5℃,在24小时内其品平均温度不超过+35℃,空气相对湿度在40℃时不超过50%、在20℃时不超过90%。周围空气清洁无尘埃及腐蚀绝缘的气体。
3.封闭式母线的单元组成
封闭式母线应用的场所是低电压、大电流的供配电系统,一般安装在电气竖井内,使用单一的中心母线系统向每层楼内供配电。封闭式母线系统可由多种母线单元组成;
3.1直线型母线单元是用于延长供配电线路,带分接装置的封闭式母线与插接箱配套使用以分配电力负荷。
3.2始端母线单元与始端进线箱配套组成母线与电缆的连接部件,始端母线单元也可与变压器或配电柜连接。
3.3膨胀母线单元用于吸收由于热膨胀产生的母线轴向的变化量,当母线长度超过80m时应安装一节膨胀母线单元。
3.4变径母线单元用于同一系统中不同额定电流单元的连接,以便使整个母线系统供电更加经济合理。
3.5各种母线弯曲连接单元有L型、T型、Z型、+字型四种,用于水平、垂直供配电的连接和改变走向,可灵活地将母线系统连接起来。
3.6母线终端盒用于封闭式母线的终止端,以保证母线系统的供电安全。
3.7插接箱用在封闭式母线上引出电源出路,插接箱内装有自动空气开关,用于切断和接通电源。
4.封闭式母线槽的设计选型
尽管封闭式母线槽有很多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如用电负荷类型、分布情况,安装空间,工程投资额度等等。
4.1 变电站内的应用
用由于工程建筑限制迫使变压器与低压配电柜不在同一标高而变压器的容量较大时,用电缆很显然不能满足低压大电流传输的需要。使用封闭式母线槽是较为合理的选择。我们在设计一座3000t涤纶聚合装置的变电站时即采用了封闭式母线槽。该变电站进线为6kV,容量为2000kVA变压器两台。受工程建筑限制,高压配电室及变压器室被定位在不同楼层,两台变压器低压侧与低压配电柜用空气式母线槽连接(见下图)。
4.2封闭式母线槽在高层建筑里的应用
一般建筑专业都会为封闭式母线槽设计安装空间(竖井),每个楼层均设一个或多个插接开关箱,再由插接开关箱向各用电设备及回路以电缆、电线方式送出电源。为了用电安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为了保证供电线路的连续性,应考虑采用双回路形式,并尽可能使两回路有一定的安全间隔;在选择封闭式母线槽规格时,导体截面应尽量大一些,以保证具有足够的剩余容量;要多设插接口,但要考虑到操作高度和动力馈线路径,因为垂直布置的封闭式母线槽插口过多会使每层最上面的插接箱高度过高,操作和检修都不方便;由于封闭式母线槽线路阻抗很小,在选择插接箱内断路器时应选短路分断能力与之相配的型号;对于垂直安装于剪力墙上的封闭式母线槽,可不必向建筑设计人员提供载荷数据。对于垂直穿楼板安装的封闭式母线槽,其载荷数据应按如下公式计算:支撑点载荷=0.5×建筑层高×(母线槽总重/母线槽总长)。由于封闭式母线槽结构比电缆桥架重得多,应建议设计人员考虑吊装空间。
4.3封闭式母线槽在大型生产、加工车间内的应用
对于单机负荷较小、分布均匀的大型厂房,如纺织企业的织布车间、针织车间,机械加工企业的小件加工车间等,可以利用封闭式母线槽、插接箱的组合进行供电。
5.提高封闭母线槽安装质量的关键环节
提高封闭母线槽的安装质量,除了提高设计的准确度和母线的连接外,关键是要保证母线槽紧固件的紧固系数,下面具体分析目前市场上紧固件的缺陷和改进的方法。
5.1 分析现有紧固件的缺陷。现有紧固件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卡位太窄,与母线接触面较小,稍有错位,就会造成紧固件脱位的现象,最后使母线没有固定牢固,从而产生偏斜等质量问题。
5.2 提出改造方案。经过分析,要解决紧固件的错位和接触不牢的问题,主要是需增加抱箍角钢,以提高了支架与母线槽的摩擦系数,让紧固件得以紧固,不容易错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下图所示。
5.3 制作新的紧固件。经过认真研究,最后确定了在原有紧固件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改造方法如下;
(1)、抽出原有紧固件螺丝。
(2)、选择比母线槽的宽度长15cm的螺杆作为新的固定螺丝。
(3)、制作抱箍角钢,长度大于母线槽宽度10cm。
(4)、角钢钻孔,孔洞位置以原有两个紧固件的间距为准。
(5)、增加固定螺母。
6.结束语
本文就双母线接线倒母线操作的各个危险点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实践证明这些防范措施是有效的,能够保证操作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电力工业局,变电运行技能培训教材[M],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最关键的规则就是以市场需求为配置社会资源的有效手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材料,同样人也是一种资源即“人力资源”,既然是资源也必定要受市场需求来支配,这样自然就出现,一个地方不合适就想跳槽,实际上在经济环境中适当跳槽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跳槽即是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分析15%以内的人员可以有效地最大化调动存量员工的敬业状态和智力资本,也就是说适度的跳槽对企业管理而言是科学的。但从这几年的社会生存就业环境来看,用人单位的跳槽率已经远远超出15%的警戒性,甚至有一些中小企业都出现“半年一朝臣”的景象。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跳槽率呢?实际上除了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规律外,更多的还是一些社会原因所造成的。
首先在经济体制及政治体制改革日渐深入的今天,旧的规则已被打破,企业生存规则还未道理性地被认同及适应。这样,许多劳动者的心理就处于一种没有安全感,又欲寻找安全感的状态。自然就出现了频繁的跳槽现象。
当然在改革过程中也伴随着人文精神的伦落,也使得跳槽现象更为加剧,人文精神的两种现象最值得我们关注,其一信任基础的动摇,现在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相互怀疑,而非相互信任,非信任现象在企业中的滋长更加造成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不信任,特别是管理阶层与员工阶层的不信任,由于不信任,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就缺少协作精神,自然就造成人力资源甚至物质、资金资源的闲置及浪费,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当然就极容易产生跳槽的想法,信任基础的动摇对用人单位中上层管理阶层损害是最大的。
其二、道德基础的堕落,也是跳槽频生的又一主因,现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时偷懒(尽量少干活),破坏公物,甚至挪用贪污公款等,在一些劳动者眼中不认为这是耻辱。这些现象已大大突破我们祖先所建立的道德底线。当以上现象被用人单位察觉时,就成为跳槽的动因。
当然,跳槽现象也伴随着法律现象让人深思。
首先,用人单位的法律歧点。收取就业风险金,拖欠劳动者工资,用人单位无视劳动者人身安全、法定假日、人生尊严等现象都是用人单位没有法律意识造成的。对于用人单位已经努力改变这种不合法现象,但仍然还有少数用人单位如此为之。
其次,因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信任危机”,而造成法律的歧点。现有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在上任之初都会被用人单位赋予充分权利。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成效的进展或弱化,每一成因的每一环节劳动者又未充分与用人单位沟通或用人单位又未充分的了解监督,就会逐渐加深误解,以致产生“信任危机”造成价值追求互相偏离轨道、能力资源被歪曲等现象。直至破坏企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在这种情形下,极容易产生以管理者为中心的集体劳动者跳槽,如段永平之于小霸王,这样的跳槽对于企业的破坏力是极大的,并且存在着法律的争议。如按现有《劳动法》规定,劳动者离开初始用人单位后三年内不得从事与初始用人单位相关的行业,从此点法律条文而言,我想许多知名人士在法律上存在争议。
再次,因“道德危机”而造成的劳动者跳槽,会损害用人单位利益。如现有企业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业务代表类劳动者”的挪用、贪污用人单位资金的行为。若此行为的对象是国有集体企业,那么劳动者的相关行为即为挪用、贪污公款,相关的用人单位就较为容易申请有关国家机器为之服务,以保护自己的企业利益。可如果是非公有企业呢?虽新近有法律将此行为称之为“侵占公司资产”。可非公有企业又该如何申请相关部门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呢?我想,在非公有企业还被彻底从行为上重视的今天,值得我们来动脑筋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
最后,《劳动法》里明文规定劳动者有保护企业机密的义务。可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践踏此法律条文的比比皆是,并且许多劳动者泄露的理直气壮,特别是一些跳槽者更加泄露的有恃无恐。这是很严重的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以上法律现象基本上都因劳动者跳槽而非常严重的损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但企业迫于维护合法权益的成本太高,而不得不放弃正当利益的维护。那么对于用人单位又该如何避免跳槽现象的产生呢?
首先需加快企业群体法律氛围的建立,使得企业群体中的各级劳动者都懂法、用法。这样跳槽率肯定会降低,特别是有危害性的跳槽现象更将减少。
其次得加强社会的“道德氛围”以恢复社会的道德底线,这是避免跳槽的重要一环。特别是新近国家提的“以德治国”战略,我想会对企业群体有更大的帮助。
以上是大环境,有待整个社会风气的建立,当然也需要我们企业人身置其中不懈为之努力。
对于企业最行之有效的降低跳槽的方法就是加强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
一.创造最佳用人环境:使得劳动者能充分的有空间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重要的在于充分授权、加强沟通、完善监督。
二.加强企业先进机制建设:充分体现能者多劳,劳者多得,庸者下,无德无能者走的局面。
三.加强优秀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建立劳动者的优秀就业情操,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
四.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增进道德修养的提高,使得劳动者能够胜任将来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