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

音乐艺术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艺术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艺术教育

第1篇:音乐艺术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罗伯特·舒曼在失去了成为一名钢琴家的机会之后,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音乐,更没有因此而影响他对音乐的贡献。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美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舒曼则主张"感情论"具有特定的美学内容,带有浪漫主义思潮的深刻烙印。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人对现实生活的心理感受,尤其是情感态度的艺术。19世纪音乐艺术在浪漫注意思潮的影响下进入了“情感美学”,这个时代由崇尚理性转向崇尚情感。舒曼以一句格言概括了这个时代的普遍心理:“理智有时会错误——感情却不会错误”。

一、音乐美的特殊规律—音乐美学

“科学意义上的美学和音乐学,是随着近代人文及社会科学的发展,在18世纪下半叶才开始出现的,而作为它们下属分支的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建立当然是在此之后。”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美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1750年,德国的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加敦出版了以“美学”为名的美学专著第一卷,这是他首次以“美学”为名出版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1784年,德国音乐学者丹尼儿·舒巴尔特首次将“音乐”和“美学”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自此产生了“音乐美学”这个术语。

自从音乐美学这个学科被独立起来,由于人们对此的认识角度和研究角度不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虽然人们各执一端,但是这些研究成果都从各个角度丰富了关于音乐美学的理论,为我们能够更好的认识音乐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石。在西德摩塞尔的《音乐百科词典》中这样表述过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属性:“音乐美学是一般美学的一个部分……可以按其来源,将音乐美学分为主要两派:哲学家的音乐米学,他们从中的思索出发,也探求音乐;音乐家的音乐美学,他们从他们的音乐出发,力图达到一个总的思索—这是由于本身不同的立场区别所形成的结果……”而日本的神保常彦在《标准音乐词典》里又曾这样表述过音乐美学的属性:“音乐美学,作为关于音乐的美学方面的研究,与一般美学相对而言,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美学。另一方面,当人们把音乐学按体系和历史进行划分时,则又可以将音乐美学看做是按体系划分的音乐学中的美学部门。”虽然上述的对音乐美学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对属性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强调了它作为音乐艺术的特殊性。

音乐美学涉及的内容也相当的广泛,主要有三大体系:音乐美的本体、音乐的审美经验和音乐美的价值,音乐美学与哲学、音乐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哲学的思辩方法是音乐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而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形态分析学的研究方法对于音乐美学研究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构成、音乐的创造、音乐的鉴赏、音乐的价值的一般规律的。”

二、音乐美学中的“感情论”

在西方十九世纪以前的漫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关于音乐美学的探讨大多是在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从十九世纪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音乐美学领域被哲学家独占的时代结束了,音乐家开始进入这个领域,而德国的音乐家舒曼是勇敢地进入这个领域的先行者。

情感论音乐美学作为欧洲一种源远流长的音乐美学流派,成为十九世纪最主要的音乐美学思潮。情感作为音乐的内容,决定了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舒曼就将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取向表达的非常鲜明,他说:“只能够发出空洞的音响,而没有适当的手段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乃是渺小的艺术。”在西方的音乐美学史中称舒曼是个“感情论”者。因为在舒曼大量的音乐评论文章里都贯穿着“音乐是感情的表现”这样的一个观念。舒曼身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音乐家,常常把现实同幻想对立起来,在艺术中为自己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用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幻想的世界里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感情上的慰籍。用舒曼自己的话说就是:在艺术的幻想中寻找现实的幻想的代替物。在舒曼强调的感情表现及其所具有的幻想因素之中,有很强烈的主观性。“这不仅表现在他的音乐别注重个人内心生活和感情世界的发掘,而且更体现在题材本身常常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有直接的关系。爱情往往在这种经历和体验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爱情与生活》是他艺术歌曲中的重要作品,其情感论音乐美学特征是显而易见的。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审美取向。舒曼的艺术歌曲大多是以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的。舒曼将音乐与这些诗歌结合的天衣无缝。正如很多人描述的:“这些歌曲的音乐与诗歌的结合达到了水融的程度。他对诗词的敏捷而直接的洞察力,使他的歌曲形式富于变化、表情亲切,旋律热情而富表现力。”“也许由于舒曼有着更高深的文学修养,他在歌词选择方面非常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他希望通过音乐的手段,使诗歌焕发出了更加动人的诗意情趣来。”《妇女爱情与生活》这部声乐套曲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注重音乐情感内容并将音乐情感作为音乐审美的美学观。

19世纪是各种音乐体裁极大发展的一个世纪。“舒曼的‘感情论’美学是在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它在很大程度上同这个思潮有血缘关系。然而,可贵的是舒曼的美学思想并没有完全被浪漫主义所束缚和被它所俘虏。舒曼不但在许多方面克服了浪漫主义的某些消极因素,而且还能有所突破,同新的文艺潮流相接近。”

三、舒曼认为的音乐

“在舒曼看来,一部有价值的音乐作品必须是高尚的思想感情内容同独创的艺术形式的结合。”那到底音乐应该发挥什么样的社会作用,什么样的音乐才是好的音乐呢?舒曼坚持认为“音乐决不是供人娱乐,供人在茶余饭后消遣解闷的东西。它必须是一种更高尚的东西。更高尚的东西是什么呢?用舒曼的话来说就是能”照明人类心灵的深处”的东西,能提高德国人的思想”,能像贝多芬的音乐那样以“伟大的思想启导我们国家”的东西。这正是舒曼对于音乐的社会作用的理解和要求。无非是要求音乐应该具有真正能触动人们内心感情的、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内容。对于艺术形式的要求,舒曼指出:“艺术家必须上升到卓越的精神高度,把掌握技术性普遍知识不当作目的,而只是当作一种必须具有的手段。”

舒曼之所以对音乐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他的创作里有很多让人难懂的东西,甚至他的一系列关于音乐的评论都那么生动泼辣、尖锐犀利。问题大概就在于他的性格,他是那样一个自由而孤独的人,他的所有音乐创作都是来自与灵魂的创作,他的音乐美学包含着明显的唯物主义因素。社会在向前发展,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改变,然而,舒曼对于音乐的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要求,对于我们以后研究音乐美学还是具有很现实的历史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帝姆·道雷.《舒曼》,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李斯特.《李斯特论肖邦和舒曼》,音乐出版社.1962.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第2篇:音乐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校园音乐剧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64-02

音乐剧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不仅受到大众的欢迎,也成为近年来高校音乐艺术活动的新载体。校园音乐剧在表现元素、表现形式上的高度综合特色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形式和载体,认识、分析和阐述音乐剧历史和高校校园音乐剧的特点、校园音乐剧对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以及高校校园音乐剧开展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对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改革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对这些方面进行粗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音乐剧的历史和我国高校校园音乐剧的发展情况

音乐剧(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的一种戏剧表演。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a)、喜剧(Comedy)和黑人剧(Minstrel Shows)。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英国和美国的音乐剧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音乐剧也开始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流行。

我国有关音乐剧的历史不长,国内最早完整引进国外音乐剧并由国内文艺团体上演,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牵头,中央歌剧院与美国尤金·奥尼尔戏剧中心合作排演的《乐器推销员》和《异想天开》,这是两出盛行于40年代、50年代美国的音乐剧代表剧目。随着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在国内的发展,国内音乐剧创作、演出的水平也在逐渐提高。2003年8月25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剧班的《想变成人的猫》在日本演出,这一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受到了普遍好评。随着现代音乐教育改革的逐步实施,校园音乐剧也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高校开始出现。2006年元旦,中国第一部完全由大学生创作、导演、表演的校园原创音乐剧《花开的声音》在清华大学正式宣布启动并获得成功。而之后由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教师陈海音、李芸和音乐制作系学生赵玖月、王鸿义、韩丹丹、孙闯担任主创的校园题材原创音乐剧《为了明天》也在北京现代音乐学院青钢大厅落下帷幕。此后国内其他高校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校园音乐剧。至此,校园音乐剧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音乐教育实践形式正逐步地走进高校,为高校艺术教育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实践形式。

二、校园音乐剧的特点

音乐剧以音乐、舞蹈、戏剧等多重艺术享受一次性地得到满足的魅力受到各阶层的欢迎,其音乐、舞蹈、话剧、表演等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艺术的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的灵活统一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对于现代教育发展和现代音乐教育以一种层面交错交织融合的新型教育形态构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欧美音乐教育体系中,音乐剧教学理论系统已相当完善,音乐剧在校园中已经比较普及并在此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校园音乐剧文化,其校园音乐剧课程已经超越“以戏剧为目的”的纯粹艺术欣赏或艺术表演,它更多和更重要地是把“戏剧”作为一种手段,根据“从做中学”的教育学原理,通过以音乐为主的多种艺术形式的表现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实现个人生活经验的统整和社会经验的统整,促进学生心理、生理、智能、审美的全面健全和发展。这就更加突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音乐与非音乐学科的关联和整合,即:“DBME”(Discipline-Based Music Education)——“基于多学科的音乐教育”(Discipline在这里称做Multi-Discipline即“多学科”更为妥当)。而在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音乐表演专业、音乐师范专业更多地是注重于单学科专业的学习与实践,对于综合性的艺术学习一直较为薄弱,虽然多年来不断地就此进行探索,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音乐剧作为音乐教育的实践载体对现代音乐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校音乐教育和艺术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校园音乐剧对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

由于受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限制,普通高校的非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通常多以音乐欣赏、音乐讲座以及合唱团、乐团排练演出形式进行,这不仅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形式和方法上不够,而且对于目前高校中相当部分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学生的音乐表现实践需求有较大的距离。同时,较为单纯的以合唱或校园歌唱比赛来实现高校学生对音乐学习和音乐素质的提高,其在实践形式上显得单调和单薄,在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上也显得不够。因此,高校非专业的音乐教育需要更为综合和更为丰富的音乐学习形式、艺术表现形式来满足学生的需要,校园音乐剧这一新型艺术形式为此提供了极为良好的平台。

首先,校园音乐剧是以音乐为主线,结合音响、歌唱、舞蹈、文学、舞台美术等多种形式,通过聆听、感受、想象、创造、交流、排练和表演等,实现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实现音乐审美,符合音乐审美的基本理念。同时,以校园音乐剧为载体的艺术活动形式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从自己的角度,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参与音乐活动,实现个性的发展,学生在综合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进行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展示和发展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机会,使参与兴趣得到持续发展。在校园音乐剧的共同合作、交流、排练和表演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聆听、感受、想象、创造,培养了自主学习音乐的兴趣,加强了对艺术活动的参与意识、表现意识、群体意识以及探索精神,提高了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了音乐表现能力。

其次,校园音乐剧的多元化特点对培养学生艺术通感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独特价值。校园音乐剧涉及音乐(声乐、器乐、音效)、舞蹈(中外、民族、现代)、美术(图画、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制作)、戏剧(表演、道白、情节、矛盾、冲突)、文学(剧本、语言、朗诵)、曲艺、笑话等学科领域。作为艺术实践载体,校园音乐剧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能促进音乐教学与多学科融合,实现美育素质提升;有助于增强高校音乐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效性,开创高校非音乐教育的实践渠道;促进由传统单纯的技术传授向综合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的转变,由孤立的学科、封闭的系统向艺术学科和多学科的融合与沟通转变。

最后,音乐剧因自身多元化(语言、表演、音乐、舞蹈),不受单一模式束缚的艺术特性与现代音乐教育中强调的注重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内容的艺术性、丰富性和充实性相吻合而成为理想的音乐教学载体。尤其是与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理念极为相符,可以较好地解决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有好的教学理念但缺乏理想的教学载体而无法实现的普遍难题。同时,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艺术综合素质,其中艺术素养佼佼者不乏其人,他们无论是作为参与者或是观众都是校园音乐剧开展的良好基础,而校园音乐剧在提供了极好的艺术学习和实践平台的同时也会使高校艺术氛围得到更好的提升。

四、高校校园音乐剧的具体开展和发展前景

音乐剧在我国历史不长,校园音乐剧在我国各高校出现更是近十年的事,而从各校的音乐剧排演的效果看来,校园音乐剧在大学生中是非常受欢迎的,但是,由于校园音乐剧是个新生事物,其经验和资料都不足,因此,在认识到校园音乐剧在音乐教育上的独特价值后,我们必须根据高校的特点,从剧本创作和排练演出两方面逐步发展和普及校园音乐剧这一理想的音乐艺术形式。

(一)剧本创作

剧本创作是校园音乐剧的基础。首先,音乐剧的剧本包括文字剧本、音乐、舞台表演三个部分,除表现的内容在空间和时间上要高度集中、人物要简单、主线要明确等一般戏剧要求外,音乐剧的创作强调的是音乐和语言的完美结合以及丰富的舞台表演。而诗意的语言和优美的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所谓诗意的语言,是指其台词要既生活化又高度凝练。所谓优美的音乐则是大众喜闻乐见,简单上口、民族化、生活化的音乐。音乐和语言应高度契合,丰富的舞台表演则要求剧本蕴藏着充分的故事、人物、情节、冲突、表演元素,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好的音乐剧剧本。

其次,校园音乐剧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以校园生活为主。高校校园音乐剧所表现的矛盾冲突应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校园的折射,将人生、道德、品格、理想等矛盾在高校校园生活的有限空间和时间里集中和尖锐突出,通过校园的现实生活以小见大,以轻松见深刻,敏锐及时、真实地反映高校校园生活以及现代大学生在现代生活影响下于思想、生活的变化过程,贴近生活,将现实生活凝缩在音乐、舞蹈、语言交织的新型表演形式中。

最后,校园音乐剧本的语言和音乐要富有现代特色和校园的特色,要忠实于高校校园生活。校园音乐剧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以学生及学习生活为主,因此,语言的表现应该充满浓郁的校园气息,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作为学生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同时,要求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求口语化,适合舞台表演。音乐则应轻松、通俗,学生熟悉为主,一般的音乐剧的音乐编写甚至可以以填词的方式进行,其效果也许会更好。

(二)排练演出

音乐剧是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高度综合的艺术特色使得音乐剧在综合性艺术教育实践中独具一格。高校校园音乐剧的排练和表演以学校剧团为主。

首先,高校校园音乐剧的排练和表演以学校剧团为主,以学生为主、业余为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校园音乐剧的开展从组建剧团、选择剧目到排练演出应该在计划和步骤的保障下进行,在广泛选拔人员的基础上,在音乐、表演及多种艺术科目专业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的爱好和能力来安排角色,进行剧目的排练和演出。

其次,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校园音乐剧的表演和欣赏。一般的综合性大学里大多数的学生都热爱音乐、舞蹈、话剧,其中更有许多学生具有相当高的音乐、舞蹈、创作、表演、美术等构成音乐剧基本元素的艺术能力。只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营造出一个好的艺术氛围,这些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剧的创作表演中来,使音乐剧走进校园并最终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良好载体,让高校音乐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最后,把校园音乐剧纳入高校音乐教学或美育教学体系中,使校园音乐剧不仅是一项经常性、群众性的活动而且成为一门艺术课程。可设立专门的教学和辅导机制,在“认识社会、表现自我、锻炼能力、自娱自乐”的宗旨下有计划地逐步形成系统的校园音乐艺术教育新内容体系,走出只是配合学校工作或社会运动的狭窄理念观点,让校园音乐剧的音乐美育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总之,校园音乐剧涵盖了音乐教育新载体、艺术实践新形式、新渠道等方面,以极受大学生欢迎的艺术综合特点与自主性、业余性和非功利性的存在方式成为高校校园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校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校园音乐剧的认识、探索和开展将开创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改革更加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孙惠柱.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戏剧艺术,2002(1)

[2]刘沛.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中国美术教育,1998(5)

[3]刘靓,郭声健.音乐剧走进中小学艺术课堂的初步构想[EB/OL].艺术教育网,2012-08-11

第3篇:音乐艺术教育范文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最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壁垒直接震撼人们的心灵,因此,它更应是情感的艺术。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托尔斯泰也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表达情感并感染大众,而优美的音乐主要是通过优美的旋律来感人的。优美的旋律通过歌词的直接引导,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从而进一步达到提高审美素质的目的。由于音乐旋律在个体鉴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每首歌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基调,如亲切、自豪、神往、风趣、热情奔放或天真活泼。对于这些独特的情感基调,一定要抓住它们的特点,然后形成联想构成画面,再在审美之中产生相应的联想记忆。这种记忆体现在心理结构之中,并形成音乐的心理图式,运用这种心理图式可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我们聆听《十五的月亮》那种温柔、令人陶醉的旋律,会唤起崇敬战士的情感;又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那质朴自然、富于想象的歌词,从容舒展、节奏自由、回环起伏、清新优美。具有云南特色的旋律,使学生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因此,通过培养学生不断地聆听、欣赏和熏陶,优美动听的旋律一旦化为想象力,同样会形成对低级趣味的音乐旋律进行排斥和否定的力量,形成正确的心理情感和兴趣。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浓厚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发明的前提,只有创新意识强的人,才可能对每件事物进行思考,并设法改进它。只有不断改进,才可能有创造发明。因此,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意识潜于每个人的头脑之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在于激发他们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创新思维不断地在脑海中闪现。那么,怎样做才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看书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看书时,要求学生对课本中所述事物问三个问题:第一,事物为什么处于这种状态?第二,事物这种状态有缺陷吗?第三,事物的这种缺陷怎样弥补?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思考,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多思考。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懂得创造,因为艺术就是创造,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是独创新颖,不可重复。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可随机应变,思维开阔,不局限于某种形式,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以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音乐创作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一个四小节的音乐动机,让学生动手、动脑创编音乐旋律,每个学生积极开拓思维,在这一思考、分析、比较、判断的过程中,促进了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当编出各种不同的旋律后,让他们唱一唱、奏一奏,再议一议,哪一条最好听,最具终止感。通过分析,训练了学生集中性的思维能力,这样长期训练的结果是大大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进而通过学生的勤于思考发展到善于思考来达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稳定学生的创新心理

所谓创新心理,是一种勇于探索、勇于开拓、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心理;是一种敢于走前人没有走的路、敢于挖掘前人没挖掘的真理、敢于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的进取心理。所以在教书育人方面,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和勇于战胜困难,而且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稳定学生创新心理。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开拓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会经常遇到一些困难,如乐理知识记不住,好的方法掌握不了,和声习题做不出来,不会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等。有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就缩手缩脚,甚至产生退却心理。作为教师,既要启发他们去解决问题,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特别是在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中,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习题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教师应采用以“激励为主”的方法,在关键时刻,教师哪怕是说一句“我相信你能解决”的话,都能给学生力量,给他们增添信心。这样他们就会从书本上、从同学那里、从一切可能达到的途径中找出克服困难的办法,学生的创新心理也自然得以稳定。

四、磨练学生意志,打造学生创新毅力

创新活动是人类一种最伟大最艰辛的劳动,历史上每项发明创造都包含着发明者的心血和汗水。为了一项研究,有的花费了一辈子的精力,也有的不惜自己的生命,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去奋斗、去拼搏。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历经几十年才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就是一个典型的(转第47页)(接第52页)例子。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因此,磨练意志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磨练学生意志?笔者认为:找出学生薄弱环节,才能打造学生创新毅力。如和声教学,为旋律编配和声是学生之弱势,教师应有意多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一个个排除,运用不同的方法,编配丰富的旋律,然后通过钢琴演奏、声部演唱,使学生感受实际音响效果。对和声配置所欠缺的地方,再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修改。这样,学生就有了自己最圆满的答案,对学生而言,攻克了一道难关,也就是一次创新活动的尝试。在创新尝试中,学生既经历了艰辛,又品尝了苦尽甘来的滋味。通过不断地磨练,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五、鼓励学生善于动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为社会提供新的精神和物质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集思维与现实,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展现,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着重体现在动手与音乐活动上。

音乐实践包括创作、表演、欣赏三大环节。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主动寻求和创作符合自己审美意愿的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乐谱变为生动的音响,必须通过演唱者、演奏者的表演活动。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融汇了表演者的心血和对音乐的再创造,即音乐的“二度创造”。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活动,采用“多实践、快反馈”的方法,开展班级演唱会、学校歌唱擂台赛,社会文艺演出等,学生有了从小舞台到大舞台的锻炼机会,通过开展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快速反应方式,让学生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只有通过创作、演唱、演奏、表演这些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学生才会发现自己知识的贫乏,才会体会到知识运用是否灵活,他们从中真正领悟到:只有发奋学习,才能充实自己;只有善于动手参与,才能改进和完善实际能力;只有不断改进,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知识比被动接收知识,记忆得更深刻、更牢固。

现今,创新教育的提出与实施,已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前景,作为音乐教师,应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积极探索有效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投入到创新中去,大胆实践和探索,去寻求一种全新的适合自身及学生特点的教学之路,这样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周懿《论创新素质教育》.原载于《三湘高校论坛》。

[2]王家强《刍议音乐教学的创造性原则》.原载于《中小学音乐教育》

第4篇:音乐艺术教育范文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音乐公共艺术课程设立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中职生的审美能力和内在修养,然而,首先,现阶段中职生教育往往运用音乐公共艺术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使得音乐公共艺术课程根本没有体现出音乐艺术的艺术特点和气息,同时,在中职生的音乐公共艺术课堂中,还普遍存在着课程质量较差的现象;其次,中职生在音乐公共艺术课堂之上还存在着过于重视音乐技巧的现象,这造成了学生对音乐公共艺术课堂缺乏兴趣,仅有少部分具有音乐天分的学生才专注于这样的音乐艺术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和模式严重限制了音乐公共艺术课堂在中职生阶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教学资源不够充足

一方面,音乐公共艺术只是被学校作为一种辅助的课程来进行开展,较大的随意性导致学校对于音乐公共艺术课堂的教学设施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只能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从书本上了解这些音乐艺术知识;另一方面,我国的中职生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教师都更加注重学生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忽视了音乐艺术教学,因此,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也使得音乐公共艺术课程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应用音乐公共艺术教育培育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一)建立有效管理体系

在中职生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音乐公共艺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加强管理,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音乐艺术学习条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结合音乐公共艺术与中职学生的特点,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首先,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中职生音乐公共艺术教学过程中实行网络式的管理模式,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对中职生的音乐公共艺术学习进行管理,同时,在运用网络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建立起一个组织,在组织中能够成立领导小组,安排日常音乐公共艺术课堂,同时在各个年级分配好工作任务,定期举办相关演出和培训。这种方式有助于增加中职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学生内在修养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完善音乐公共艺术教育结构

针对音乐公共艺术来讲,其内容相当丰富,在中职生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建立和完善音乐公共艺术教育结构,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使音乐公共艺术教育能够真正在中职生课堂中发挥作用。在音乐公共艺术教育中,包含了很多种类,每一种类的教学都能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中职生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多多开通音乐学习和赏析项目,例如,吉他学习和通俗歌曲学习等;其次,增加校园文艺活动,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组织文艺节目,学生在组织和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表演中,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强;最后,加强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音乐公共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专业联系,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同,这种教学方法更加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快乐。

三、结语

第5篇:音乐艺术教育范文

关 键 词:音乐 音乐教育 音乐情感 民族情感教育

在艺术王国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情感和激感的艺术。由于音乐音律的运动形态与人的情感运动形态有着一定的同构、对应关系,所以,在情感的抒发、表现方面,音乐的强大优势是其他姊妹艺术所不能与之相比的。

从美学的角度看,音乐不是情感,可它却是情感的最佳载体;音乐不能揭示情感产生的原因,却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存在着主体感受的个性差异性,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审美感受赋予了人们以充分自由的想象和幻想……以上观点不是对情感论和音乐学的简单认同,它客观说明了音乐与情感的辩证依存关系,也概括了音乐的某些基本属性。

从音乐的表现形式看,情感带有一定的先天性遗传因素,喜怒哀乐无须传授,人皆有之。但是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之后,人就有了双重的品质,人类才有可能使音乐升华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审美情感。

当然,情感的审美教育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和丰富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能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和完善品格,通过特有的潜移默化方式促使道德、理智等高级情感的形成,“使人类精神爆发出火花”。离开了情感,音乐的审美就不可能实现。人作为世界的主宰,其情感天地是无比丰富和广阔的。当这种主体品格纳入音乐审美教育范畴后,就应因势利导,使情感向高品质方向发展,而民族情感正是音乐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内容,也是确立音乐教育发展的精神支柱。

综合前述,民族情感不是个人的心绪反映,而是整个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的不同信仰和民族精神也不相同,这种精神是不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当它融入音乐文化之后,就升腾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所以民族情感在音乐教育中的归属,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审美教育的规律,而更具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价值取向。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在开拓华夏文明的艰辛历程中,铸成了以勤劳、勇敢为主体的民族性格。它包容着艰苦朴素、自强不息、自尊自信、诚实善良、反抗侵略等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共同构建起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在时期,民族的觉醒、奋起、自救更迸发出爱国主义激情的火花,把民族解放的火焰在神州大地熊熊燃起。所以,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民族情感的主旋律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显现。

音乐情感的表达与一定的艺术形式往往是密切相关的。无论是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舞蹈、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或诸多民族民间音乐门类。在表现手法上和工具上,无论是节奏、音阶、调式、旋律等音乐要素,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情感的相互依存和互补。作为炎黄子孙,要热爱中华音乐文化,尤其是音乐教师更要把热爱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己任。只有自己满怀炽热的民族情感,才能以民族音乐为中介去点燃学生的民族情感之火,也才能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不能只重视外来的,轻视民族的,要善于总结我们民族音乐的经验,在音乐教学法研究上增强民族自尊心,做到以中为主,吸取西方先进的、有利于我国民族音乐发扬光大的科学方法。例如我国民间的“口传心授”就是一种颇有价值的音乐教法,它不仅蕴涵着直观教学的科学道理,而且是对音乐美感和音乐审美心理规律的遵循和张扬,不能以不利于学生识谱为由予以否定,应该有选择地推广使用。

第6篇:音乐艺术教育范文

我们都知道,音乐的语言很美,而构成音乐语言美的却需要很多因素,比如美的旋律、美的节拍、美的和声、美的曲调等等。但是在这么多要素之中,最具有表情性的便是旋律。旋律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人声形态进行转变,而人声却是人类表达音乐最直接的表情方式,所以生活中人们表达各种各样的旋律常常用温柔的、气宇宣扬的、欢快的等等感情词。表达音乐感情,必须要听到音乐旋律。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掌握音乐旋律,根据音乐旋律中不同的特点,来分析和研究音乐旋律的主要风格,进而才能感受到音乐内在的魅力。

二、通过展开即兴性的音乐创作活动进行情感教育

对于音乐的创作,最重要的就是灵感,尽量采用即兴性的创作。我们所说的即兴性是指不用为现场进行创作做任何准备,比如探索音响,教师要引导学生选取最合适的音乐器具。比如:想要表现出鸟叫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任意选取,有的学生可能会选取笛子,有的学生会选取二胡,有的学生选取人声。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音乐创作活动中来,而且更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比如:在中学时期,教师想要引导学生变现出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夜晚的情景。每位学生的想法可能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想象的可能会更加细致些,可以使用笛子奏出或长或短的声音来体现出风声,可以利用大鼓或者大镲体现出雷电的声音,还可以使用纸张进行甩动的方式来体现出大雨落到地下的声音,可以使用人声来体现出人民在风雨中奔跑的声音和呼喊的声音等等,当学生表演完毕之后,教师应当给与适当的评价。

三、通过采用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手段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艺术是教学过程中很关键的因素,因此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方式的艺术性,教学艺术是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是有很多功能的,比如:转换的功能、陶冶情操的功能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气氛是很重要的,欢快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1.较好的音乐教学语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使音乐语言所具备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言简意赅,准确的表达出每个音乐作品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总体来说,音乐作品也是一门比较抽象化的艺术,学生们对这门艺术的理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教师应该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充分表达出每一幅作品的内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的内涵。2.具备得体的教学姿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姿态也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教师的眼神、身体动作、表情等等非语言的因素。在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一部分教材,在一定的条件下,教师的任何动作都有可能转换成为传授学生的音乐知识的通道。比如学生们在《丰收之歌》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旋律简单的做几个关于农民在田野里割小麦的动作,学生们的思想就会随着教师的动作进入到割小麦的场景中。

四、结语

第7篇:音乐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 奥尔夫 艺术课程 综合教育

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艺术教育看起来是对人的微观行为的教导,是人的感情世界的东西,但它对人的宏观方面的建树和成长,对人的全身心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和补足作用。这既是艺术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所强调的:孩子是教学的中心,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奥尔夫说过:“走遍世界的是理念本身。”以下的比较更能看出其中的共同之处。

奥尔夫认为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感官功能:培养人对音乐艺术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培养高深的品德、美好的心灵: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音乐艺术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性等。综合艺术课程所要求的艺术能力是:体验、感知、想象、交流、合作、表现、创造、评价、反思等能力。与奥尔夫一样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培养健全的、富有个性的人。

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大量地把音乐中各要素通过身体来反映,或根据身体动作用音乐的音响来表现的教学。其在动作教学上的重要原则是:尽可能的全身性的和大的动作活动。这样,孩子们充分的参与着、感受着音乐,教师也可以十分投入的引导幼儿进行活动。当我们都被解放出来后,就可以去体验好的音乐和动作训练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行为、独立性、交流和合作意识,感情的发展和描述情感和经历的能力这句话的意义了。艺术课程通过可生成的一系列的艺术活动,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综合的艺术手段,让孩子们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会艺术技能的同时,培养各种综合能力。

概况起来看。综合性艺术课程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的整合发展为目标。而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应该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他们的本质区别。具体我们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特点和综合性艺术课程的理念、特点方面作如下比较:

一、奥尔夫

1、创造性是奥尔夫教育的灵魂。

奥尔夫的每一个课例都有即兴创作或创编活动,小至一些动作。大至创编音乐剧,在所有的创编活动中。要求不能雷同或需大家共同合作完成,所有的人都会全身心的投入,尔后又为自己创作的成功感到欣慰与自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小发展起来的。音乐最能给人以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奥尔夫教学法正是抓住了这大好时机使一个人从小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并使创造性能力逐渐得到发展。这对人的一生将起到多么大的作用啊!

2、体验与感知贯穿教学始终。

奥尔夫的每节课没有太多的讲述,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去做什么,接下来就是实践排练与即兴创作,大家似乎感到每一节课都是在“玩”,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在这里我们是学习的主人,多年来,音乐教育一直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有了明确、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参与实践活动,充分体验、感知艺术意趣。把教师怎样讲变成让学生去怎样做。

3、综合性与音乐文化是奥尔夫教育的重要内容。

奥尔夫课例的内容和形式是十分丰富的,集演唱、演奏、舞蹈、朗诵、表演于一体,所有的内容又仅仅与音乐文化相联系,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全面提高我们的音乐修养。这正是综合艺术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所规定的内容。

4、培养艺术欣赏与批评能力。

奥尔夫的教学理论贯穿在所有的课例中,老师在每一节课例后要引导大家去做总结,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发表个人的看法。这时大家将把自己的切身体验提高到的欣赏、批评的层面,并很自信的、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但提高了个人归纳总结的能力,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艺术课程

1、以人为本的艺术学习

艺术课程着力改变以往艺术学习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的方式,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艺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能力和艺术经验,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启蒙每个人的真性情,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2、营造艺术能力的形成环境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多种形式的综合性艺术教学活动,这些艺术活动都围绕着有利于学生能力形成的主题,营造一种可生成的艺术教学环境。要求营造艺术能力的形成环境,对教师广泛开发教育资源、调动其主动性、创造性,发展个性化的教学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艺术课程强调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在师生、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中,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在有机的教学活动中形成学生的艺术能力,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创意,热情鼓励和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可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建立起全新的师生关系。

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艺术教学应遵循这一艺术能力的形成规律,为学生营造音乐、视觉艺术、戏剧、舞蹈等学科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的艺术学习环境。

艺术能力需要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完整的艺术活动包括艺术感知、艺术创作、艺术反思。综合性艺术课程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艺术感知、艺术创作和艺术反思联系起来,使艺术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材料,使艺术创作强化艺术感知,使艺术反思对艺术感知、艺术创作做出梳理和评价,并为进一步感知和创作提供指导和方向。

3、面向全体、关注个性

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艺术课程中的体现。综合性艺术课程给予所有学生公平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艺术教育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审美标准。

4、艺术活动与游戏的互动

艺术与游戏有着内在的联系,想象和自由创造是艺术和游戏的共同本性。艺术课程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有组织或随机的游戏活动,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游戏性的艺术活动,不仅使学生轻松愉快,更能使他们淳朴、率真的本性得到自然的流露,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使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

第8篇:音乐艺术教育范文

一、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

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曾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淌着的血液。”可见,音乐艺术对人们的影响非常大。音乐艺术不仅是青少年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青少年的情感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1.音乐艺术可以培养青少年的高尚品质

青少年的意志已经趋向成熟,虽然不再像儿童那样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但却具有青少年独有的叛逆的性格,处事容易冲动。因此,青少年的情感教育非常重要,而音乐艺术在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音乐艺术可以在陶冶青少年情操的同时培养出高尚的品质。

2.音乐艺术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今天的社会,很多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导致心理变态,行为怪异,甚至自残或是自杀,不再珍惜生命。这也就让我们明白了,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重要。音乐艺术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许多音乐作品不仅具有缓解压力,舒缓心情的功效,而且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青少年的情感教育离不开音乐艺术。

二、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需要我们正视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应用的现状。据笔者多年的教育经历和细心的观察,发现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应用的情况很不乐观,许多学校的教学观念落后,忽略音乐艺术在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导致部分教师以及学生不理解音乐艺术在情感教育中的真正意义。

1.学校教学观念落后,忽视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

许多学校虽然也在推崇素质教育,但却缺少实践,并且在推行上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不仅教学观念落后,忽视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的作用,而且对青少年的情感教育没有真正得到关注和重视。从而导致音乐艺术在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中的应用发展缓慢。

2.教师在音乐艺术的教学上积极性不高,青少年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弱

许多音乐教师虽然也明白音乐艺术对青少年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得不到学校的重视以及社会的支持,导致他们的教学积极性不高,仅仅只是把音乐艺术当作教学任务,并未真正为学生情感培养考虑。这样,也导致了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丧失了兴趣。

3.音乐艺术的相关活动普遍较少,且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够深切

音乐艺术在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应用中的不到位,除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问题以外,还和音乐艺术活动较少有关。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我国的音乐艺术都普遍被当作是娱乐形式的一种,并未体现其真正的艺术价值。

三、音乐艺术在青少年情感教育中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经过对音乐艺术在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中应用的现状的分析,我们看到,要改变其现状,就要推进其发展。笔者作为一位中学音乐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得出以下方法与途径,力求为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力。

1.教师充分利用音乐作品来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是青少年的引路人,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就像是黑暗中的光明,为青少年照亮未来的路。因此,教师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重要。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音乐作品。例如,在唱国歌时,我们应该利用国歌那种雄浑的气魄和振奋人心的情感,让学生在内心滋生爱国主义情怀。再如,在教学生唱歌时,教师一定要带着对歌曲的真情实感来教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学生的情感就会受到感染。

2.在利用音乐艺术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做到“寓教于乐”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性格中具有较强的叛逆性,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应该讲究教学方法,在让他们学习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快乐,也就是做到“寓教于乐”。例如,在教学生唱《黄河大合唱》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并给学生播放关于黄河气势的小视频,尽量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心情。这样,学生学起来不仅效率高,而且心情会比较愉快。

3.鼓励青少年多参加一些音乐艺术活动

虽然,音乐艺术的活动开展比较少,但是这并不影响音乐艺术的魅力。因此,在对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青少年多多去参加一些音乐艺术活动。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给学生创造一些真正接触音乐艺术的机会,让他们与音乐接近,接受音乐艺术对他们的感染,从而起到更好的情感教育的作用。

四、结语

第9篇:音乐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音乐;艺术教育

当前的中国,在世界迅速发展的大潮中,已进入新媒体时代,各行各业都在依靠它们的行业特点,引入新媒体媒介,使其能够发挥更大的媒介价值。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依托新媒体,不同等级的学校、教育机构,为了适应新媒体环境开始尝试使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实践结果虽不一,但是其发展道路得到了实践印证,对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有一定裨益,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与研究。

1新媒体发展对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影响

所谓“新媒体”,它必须具备两个特性,一是,媒体环境、媒介平台必须新;二是,拥有独立的媒介功能,可供于传递、接收信息。基于这两个特性,不难发现新媒体环境的发展价值。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开始走向网络化、体系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从浩瀚的音乐文化海洋中汲取养分,其教学形式有变革性突破,教学的文化内涵也会被更好地发挥出来。为了获得客观、理性的研究结论,本文要从利和弊两个方面谈论新媒体发展环境下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不同,以及其优势及问题。

1.1对教学理念的影响

艺术学科是一门自由的学科,动人的旋律、丰富的节拍、优美的情感等,都散发着音乐艺术独特的魅力,与其他学科不同,音乐艺术在教育中,并不设条条框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音乐艺术教学在教学资源选取、教学平台建立、教学模式设计以及教学方法实施上都展现出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更倾向于创新与自主,更注重开放、艺术素质的培养与建设。在教学中开始认可新的音乐艺术形式,或是通过多元的音乐艺术教授学生音乐知识,因为新媒体在检索、展示音乐艺术知识及文化方面的优势明显,所以,更容易促进教学理念的改变和成熟。但是,如果一味追求新媒体很容易让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失去原有的主体、主题,为了新而创新的教育理念,会让很多音乐艺术教育者丧失方向或者是失去教育本心。从学生角度来看,纷繁复杂的音乐艺术文化、知识资源会让他们在感悟、领会音乐艺术时,受到多方感染,无法专心。

1.2对教学形式的影响

新媒体无疑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创造了新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体现在日常教育中的方方面面,如在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厅开展音乐教育,可以给学生播放音乐、输出文化知识,与多媒体相结合开展教学,利于学生直观、全面地领会音乐艺术的魅力。又如在课堂之外,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与学生探究、交流音乐文化,可以让音乐教育走出教室,不间断音乐学习。再比如安排作业,可以让学生依靠数字技术,制作音乐作品,或是通过音乐录音等形式,帮助学生夯实音乐知识,培养音乐素养。新媒体环境下的音乐艺术教学虽然色彩缤纷,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教师、学生过分沉迷于媒体音乐给自身带来的学习优势,而忽略了传统艺术教学中艺术交流、情感升华部分。过分依赖于新媒体,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会很难摆脱虚拟教学环境给现实艺术创作和传播带来的桎梏。

1.3对教学观察与监督的影响

新媒体能为高校创造很多教学观察、交流平台,如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或是联机数字媒体,观察、查验学生在音乐艺术学习时的效果,在监督教学中,给出每个学生最中肯的建议和看法。特别是专业艺术人才教育学校,会专门设立教学观察与监督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设置教学任务,学生只有登录平台,完成学习,才能显示完成作用,不能弄虚作假。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教学观察与监督的实时性,使很多细小的教学工作逐步落实。然而,由于新媒体中包含了来自全世界的音乐艺术文化及知识,这些知识会带给学生无限灵感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弊端。例如,很多时候,学生为了能够通过考试或是完成作业,会选择利用新媒体,无论是音乐知识,还是音乐作品,要想校验其原创性和真伪性都非常困难。教师并不知道学生给出的音乐作品、作业是否是出自他们自己之手,也不知道学生在音乐艺术文化学习中的真正学习反馈是什么,这一问题给教学观察与监督带来了很大麻烦。

2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音乐艺术教学发展的建议

通过上文对新媒体环境对高校音乐艺术教学的利弊影响分析可知,新媒体给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但同时也给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正如一把双刃剑,其发展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努力,方可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

2.1通过新媒体树立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特有的人文关怀理念

上文说到,教育理念无规律、自由开放的改变,会让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丧失主体,基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加强人文关怀,辅助新媒体下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理念的健康发展。如设置音乐艺术文化主题,让主题与主题之间存在联系,依靠新媒体创建微信、微博以及其他互动平台,积极鼓励广大学生到平台中围绕主题谈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看法。对于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来讲,音乐艺术文化的学习与领悟是需要后天培养,但不需后天约束的。人文关怀理念的核心价值是,它既保留了音乐艺术教育最本真的教育内容,也没有扰乱固定的教学模式、规则,又能够透过新媒体,促进学生对音乐艺术文化与知识的思考,并将思考到的内容以交流和互相学习的形式展现出来。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念是教学成熟的表现,所以,无论在哪个阶段的教学环节中,新媒体都不能抛开人文关怀理念。教师更应在新媒体教学新环境下积极展示人文关怀理念的教学价值与应用效果。

2.2新媒体教学技术手段融入实践教育

传达音乐艺术文化与知识有很多渠道,为了加强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学习,新媒体教学技术应积极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让教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文化现象。如校园可以举办有关于音乐艺术的竞赛、专题会,把学生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陈列其中,通过校园网络投标的方式,与新媒体其他用户和人群互动,争取让学生的音乐作品进入社会。一旦音乐艺术学习效果得到了社会的反馈,学生会很受鼓舞,进而更加积极地投身到音乐艺术学习与创作工作中。在沟通交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够获得学生在音乐艺术中最真实能力、最真实情感的表现,做到有效观察和监督教学效果。为了弥补实践教育在音乐艺术发展中的其他不足,还可利用类似于“微”媒介等传播手段,如“微”媒介中不同人对音乐艺术的看法会引发学生深思;音乐文化及知识呈现出来的不同状态,会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艺术的丰富多彩;音乐文化可以在微媒介下将自己对音乐艺术的情感表达出来。可见,改变学生的审美意识、音乐爱好、音乐基础,在相对轻松、新颖、便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音乐、享受音乐,是新媒体教学技术发挥其优势的关键所在。

2.3教学资源的丰富与优化

音乐艺术内涵丰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各国对音乐艺术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着特殊的音乐艺术文化及知识。高校在音乐艺术教育中讲究的是“集大成”,虽然也有固定的教学目标及内容,但为了能够让学生在音乐艺术领域多有见闻、多思多想,还是要通过新媒体打开学生观看、了解音乐艺术的视野。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寻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将同种作品放在一起,一个个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再由教师根据不同音乐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情感、背景以及音律特征等元素,说明音乐艺术的欣赏价值所在。学生由于见闻及学习经验有限,所以,他们并不了解哪些音乐作品对他们学习有益,教师将所有音乐总结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将音乐作品分类,体会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进而有方向、有侧重地学习。之所以可以找到丰富的音乐作品充当教材,其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新媒体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教材资源,并且依靠新媒体数据分析及统计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检索、收集、整理这些教学资源。

3结语

总而言之,全方位素质教育是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重要战略,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在完成教学工作、教学目标、教学使命的过程中,也要依靠优质的教学环境、先进的教学技术,以有效保证教学行为科学高效。未来几年,新媒体仍会继续发展,其在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刻,但是,依然要确立教学的主体地位,积极借鉴国际其他教学方式,并研习其在开发、推广音乐艺术教育中的经验和方法,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培养出新一批我国音乐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雪.浅析新媒体发展对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1):192-193.

[2]李新.新媒体时代的高校音乐教学改革[J].新闻战线,2015(9):175-176.

[3]杨晓丽,杨凯文,董明,等.浅谈流行音乐的发展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5(10):131.

[4]郝孜琪.论新媒体环境下对音乐艺术发展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5(10):92.

[5]王倩.新媒体背景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转型发展与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5(17):60-61.

[6]王怡,王海波,孙蕾,等.浅谈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发展[J].黄河之声,2008(15):31-33.

[7]刘涧泉.整合音乐教育资源,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深入发展[J].美与时代,2005(8):67-68.

[8]唐成果.论学堂乐歌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1(10):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