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平衡范文

生态平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平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平衡

第1篇:生态平衡范文

据资料记载,上百年前,猫儿山水源充足,溪流随处可见。在保护区管理局办公楼旁有一条江叫做龙塘江,它是漓江的源头之一。江上有个地方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三跳,意思是说如果有人想去对岸。必须在江中的礁石上跳三次才能过去,形容其水量之大。几十年前,龙塘江的水量也还可观。解放后水道修通,生产队组织附近的村民砍伐毛竹,将其扎成竹排,在龙塘江的码头放排运到桂林。1976年我来这里工作时,虽然河道废弃,江里已经无法行船,但水量仍然很大,我们在夏天时还能在河里洗澡。而现在,只消跨一步就能过去,昔日的“江”变成了现在的“沟”。

源头水少了,下游就更遭殃。最近几年来,猫儿山地区的降雨量并没有明显的减少,但是漓江开始出现枯水甚至断流,河道里全是的鹅卵石,有些地方在旱季时河床几乎干涸。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问题出现了,就要寻找原因。据我多年的观察。除了工业用水增加、人口增长导致生活取水量上升等刚性需求外,从生态的角度上看,当地竹产业的发展可能是导致漓江源水土保持力减弱,源头水量降低,从而间接导致漓江水位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阔叶林保水,其机制是:雨季时,雨水穿过郁闭的林冠,一层层被叶片截留、最后的部分又被林下厚厚的地被物缓冲吸收,超出饱和的部分汇成泉水流出。旱季时,饱和的地被物逐渐散发水汽,保证植物供应。在晴天,阳光往往不能穿过层层林分直达地面,从而不会显著造成地面水分的蒸腾。猫儿山林区森林植被以阔叶林为主,以前其面积占到80%左右,汛期能抗洪,旱期能保水,可以说是漓江的心脏。反观毛竹,其生长迅速,所蔓延之处林下灌木稀少,不能形成像阔叶林一样的多层林分,而且地被物稀薄,对水分的截留效果明显弱于阔叶林。现在也已有多人对毛竹林与阔叶林的保水性能进行过科学比较,显示毛竹林的保水性能确实低于阔叶林。我们也看到,在下雨的时候,竹林周围的地面明显要比阔叶林地区的干燥。

改革开放后,国际国内市场对竹制品(特别是筷子,烧烤签和竹席等)的需求旺盛。猫儿山凭借其丰富的毛竹资源,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使得当地人很快脱贫致富。在当地华江乡,仅仅是毛竹种植业一项,每户的年收入少则五六万,多则十几万。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村民们不断扩大毛竹种植面积,以往草木丛生的坡地也被利用起来。竹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帮助村民发家致富,但是对于猫儿山水源的保护却是一个消极因素。如果既能够维持当地竹产业的发展,同时又能够保住阔叶林,适度发展毛竹种植未尝不是一个民生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好办法。但是,毛竹的生物学特点是扩张速度快。这种“快”使得掌握发展的“度”显得尤为困难。大家都听说过雨后春笋这个词,可见其生长速度之惊人。毛竹靠竹鞭进行营养生殖。一条竹鞭上往往有很多芽,某些芽会长成竹笋。竹笋在成长过程中,又不断地长出新竹鞭。就这样,毛竹从中心开始向四周蔓延。几十年前,猫儿山地区的毛竹林基本上分布在山脚下,山上都是常绿阔叶林。几十年来。毛竹林林线逐渐上移,侵入半山腰。人为砍伐阔叶林是毛竹扩张最主要的原因。阔叶林在保护区内受到严格保护,但是在保护区则受到过比较严重的砍伐,并逐渐被毛竹林取代。这使得山上的水即使能够流下来,也会被保护区的毛竹林截留。

第2篇:生态平衡范文

关键词:生态平衡;影响因素;探析

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条件,能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可能是人类无法弥补的。生态平衡与人类利益息息相关,甚至影响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研究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以便更好地保护生态平衡。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是众多因素的综合效应,但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一、自然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如洪水、干旱、泥石流、火山喷发、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它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甚至毁灭,其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类往往是无法抗拒的,但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不高,地域有限,只是偶然地在局部地区发生。而且一般说来受其破坏的生态系统经过一定时间是可以自然重建的。

二、人为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工农业生产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及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其影响比自然因素在频率上要高得多,在地域范围上要广得多。毫不夸张地说,作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目前已经超过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但值得欣慰的是:这种影响人类是可以自我控制、调节和避免的,尽管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因此,我们重点讨论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然植被的破坏

人类的生态平衡干扰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破坏规模最大和后果最严重的莫过于天然植被的破坏,特别是对森林生态的破坏。森林是自然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破坏了这个基础,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甚至瓦解,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害。如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历史上植被繁茂,土沃水丰,有过灿烂的古代农业文化。但当地居民为了得到耕地,竟把森林砍光了。由于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蓄水分的场所,经历久远的年代,现已变成荒芜的不毛之地。目前世界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称,1990年以来全球每年大约有1300万公顷的森林被毁。由于天然植被的严重破坏,其所造成的生态失调、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扩大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现在世界沙漠化面积每年扩大600万公顷以上,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47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30%。若不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森林资源的减少,长此以往,将危及人类的生存。拯救森林,维护生态平衡,已是人类的当务之急!

2.对引进物种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考虑不周

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是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在一定区域的每一个生态系统,一般情况下输入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是一定的,在生物群落上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数量。每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的生态位置,并起着特定的作用,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果引进的外来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没有位置,结果将不能存在,或者由于没有控制因素而发生该种群大量爆发。这样必然使另一些物种受到抑制,从而造成生态系统失调。因此,引进物种不当,常常破坏自然界的协调与平衡,导致人们预想不到的恶果。如1930年美国为制止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引进葛藤生长,50年代中期,已繁生有七千万株葛藤,这对于防止水土流失、饲养牲畜、美化山坡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当地对葛藤的环境阻力甚微,藤条一天可生长30厘米,一株葛藤主根有三百多磅重,长出四、五十个主枝,枝叶繁茂,很快排挤了其他植物,而且在它占据的地方使其他植物干枯而死。其全盛时期在美国南部覆盖了700万英亩土地,成为无法收拾的怪物。农场主不仅不再种植它,而且要想尽办法铲除它。如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我国,后被列入中国重要外来有害植物名录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被人们形容为“生态杀手”、“霸王花”,其表现是“黄花过处寸草不生”,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据上海植物专家统计,几十年来该花已导致30多种乡土植物种消亡。又如上世纪60年代,我国曾将水葫芦(学名风眼莲,别称水浮莲)当作度荒青饲料引入,后泛滥成灾,酿成了我国内陆水体最大的“绿色污染”事件,至今人们仍记忆犹新。这类因引进的物种而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不胜枚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缺乏生态学知识造成的。这些教训告诉人们。在引进物种的问题上也应按生态规律办事。

3.建造的大型工程设施不当

现今人类拥有巨大的生产力,应用科技的巨大力量使改造地球面貌具有了全球性的规模。如各种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建设、铁路和公路兴建、大型矿山特别是露天矿藏开发等,都在引起生态条件日益剧烈的变化,其中有一些变化对人类产生了长期的不良后果。如埃及的阿斯旺水库大坝的建设已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后果:水坝后面的大水库纳赛尔湖渗漏和蒸发严重,湖水消失量比原计划多两倍以上;大坝挡住了肥沃的淤泥,使下游土地年复一年地贫瘠化;河中营养物质的减少,影响了尼罗河三角洲渔业生产;由于减少了尼罗河泛滥,使沿河土壤中的盐碱得不到冲洗,土地盐碱化越来越重;大坝建成后还加剧了吸血虫病的传播,使灌区普遍流行血吸虫病。鉴于此,人们在兴建大型工程之前,要深入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工程建设对环境及生态平衡带来的影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的改变朝有利于人类方面发展,尽量避免或减少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4.现代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

随着社会和生产的发展,使得在数量和种类方面都日益增加的生产与生活废弃物排向环境,其中许多有毒害的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的在食物链中转移和富集,产生十分严重的生态后果。尤其是许多污染物表现不出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危害,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他们却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甚至瓦解。这种因生态系统的退化或瓦解所造成的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直接和间接危害往往是无法估量的,甚至是无法扭转的。例如,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石化燃料的燃烧,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工业废水的排放,农药化肥的污染,引起水体中有毒物质的富集,改变水生藻类植物区系的组成,出现鱼类的死亡。此外,有的还潜移默化地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在苏芬边界附近设有一座巨型雷达站,由于电磁辐射这种暗中有害物质的污染作用,使得雷达站附近患癌症和心脏病的人激增。更令人们刻骨铭心的是: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哩岛的核电站事故;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前不久(2011年3月12日)刚刚发生的且仍在持续的日本福岛核电站多个机组爆炸引发的核泄漏。这些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核污染远比潘多拉盒子中跑出的魔鬼更可怕,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更惨烈,对人类的生存更致命!

第3篇:生态平衡范文

关键词:森林资源;价值;功能;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 F307.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2.050

1森林资源的概念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生存、生活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认识到的是森林提供木材的实用价值,并且认为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是大自然的恩赐,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盲目的砍伐利用森林,导致森林资源日益减少,这时人们才认识到森林资源的价值。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由于森林资源的减少,导致生存环境恶化,因此,人类社会应深刻认识并重视森林的生态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等价值。林业承担着优化环境与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把森林称作森林资源,不仅反映出森林具有经济利用价值,而且更强调森林具有生态功能及社会功能的特征。

2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木材,支援我国各行各业的经济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在建国初期,当时国民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林业的贡献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森林的经济价值,除了提供木材的经济价值之外,还包括经济林、竹林、野生食用、药用植物资源以及树木的根、叶、果、皮及其附生物可利用资源等所形成的林产品的经济价值。

3森林资源的公益功能

3.1森林资源蓄水保土功能

我国森林覆盖率较低,大部分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也都分布在山区。因此森林植被资源,对于山区的水土保持、防洪减灾及维护山区生态平衡起着主导作用。在森林植被丰富的山地,郁郁葱葱的森林,具有良好的乔、灌、草明显的立体森林结构以及丰富的地被层植物和枯枝落叶。良好的立体森林结构使森林具有蓄水保土的功能。

森林具有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沙漠化的保土功能。由于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滥砍乱伐及毁林开荒等破坏森林植被的结果,使森林资源面积大幅度地减少,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削弱了森林的水分涵养、保持水土的功能。保护森林资源可以有效缓解洪水灾情的程度和损失。

3.2森林资源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森林在全球性二氧化碳平衡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全球绿色植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2850亿吨,其中森林吸收1180亿吨,占42%,热带森林的不断破坏,使大气层每年增加二氧化碳170亿吨,这个数字与燃烧化石燃料所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数量相同。对此,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3.3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景观绚丽多彩,特别是占国土面积25%的南方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在人为破坏少或经营保护较好的地方,还保存着发育良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雨林等顶级植物群落。据统计,我国热带、亚热带山地丘陵地区,著名的活化石水杉和闻名世界的大熊猫都生育在这里,还有银杉、台湾杉,以及金丝猴、白唇鹿等珍稀动植物。

据此可以看出,森林作为生物资源的物种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保护森林资源以及充分发挥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3.4森林资源环境的服务功能

森林资源的环境服务,就是利用森林现有的环境、地形、气候、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为人们的健康、教育休闲、疗养等提供服务。

森林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优美的区域景观、奇特的山峰异石、清澈的流水、山涧瀑布,令人心旷神怡。优美和谐的大自然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休闲疗养、陶冶情操、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探索地理、历史奥秘及旅游的胜地,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福利提供了物质资源。林内空气清新、气氛宁静、色彩调和,树木还能分泌出大量的杀菌物质,使林中有害细菌大量减少。另外,有些树木还可以分泌出一些特种气体物质,有利于一些疾病康复。

当今,随着世界工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地球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恶化,人类面临着保护生存环境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服务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4森林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的作用

由于森林具有蓄水保土、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控制水分循环、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及提供木材利用等功能,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与人类生活及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古往今恚森林与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具有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

第4篇:生态平衡范文

    一、尤金?奥德姆及其着作

    尤金?奥德姆(EugeneP?Odum,1913-2002),当代着名的生态学家,伊利诺伊大学博士,曾任职于佐治亚大学,美国生态学会主席。因其对生态学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泰勒生态学奖,这是美国生态学的最高荣誉奖。

    奥德姆在学业上走向成熟正是在环境保护主义刚刚兴起之时,他自己也变成了活跃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环境问题是广泛而复杂的,如此重要的问题需要宏伟的蓝图规划。生态学家必须向人们表明,地球的各个部分是怎样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的,并分清是哪些东西决定这个整体是健康的或有病的,尤金?奥德姆及其兄弟霍华德?奥德姆,站出来提供了这种统一的理论。从某种程度来说,奥德姆兄弟从其父亲着名的区域社会学家霍华德?w.奥德姆那里继承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思想习惯和个人价值观,他们相信能够获得一种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而不是陷于过分狭隘的零碎分析,他们希望能看到和谐广泛存在,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出现和谐,而不是到处充斥着痛苦的、不相容的争斗。奥德姆最早认识到把能流应用于生态学原理的重要性,并使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发展了人类生态学,同时向生态学家提供了一本治理这个地球的综合科学手册。特别是尤金?奥德姆编写的《生态学基础》,为该领域指明了方向,其第五版是奥德姆直到去世之前仍在修订的着作,某种意义上应该看做是他思想的最后定论[2]。这本着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其逻辑性、概念、综合性和把数学当做世界通用语言加以运用均对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最有影响的生态学教科书。

    二、尤金?奥德姆生态平衡论思想的基本观点

    奥德姆把生态学看做是研究自然界的结构和功能整体性的科学,把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作为生态学第一定理,也即研究生态系统生态学。奥德姆认为生态学研究必须形成统一的生态系统理论,并用数学、统计学术语精确描述,这样的研究才具有实践应用价值。这种理论必须是整体性的,而不是简化的。奥德姆认为生态系统包含了研究层次和研究尺度两重含义,必须拓展研究层次和尺度,重视对整体特性的研究,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完全还原为部分特性,对各个部分的加和研究也不能得出整体特性[3]。通过集中精力研究生态系统,奥德姆相信该领域马上就能从分歧中达成统一,并能提出一致的理论说明。他解释说,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中的基本机能单元,涉及一个既定区域内的任何一个包括一切有机体(例如“群落”)在内的单位,它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从而便于能量的流动能在这个系统内达到具有非常明确特点的营养结构、生物的多样性和物质循环的目的。换句话说,生态系统对奥德姆以及这个词的发明者坦斯利来说,涉及的不仅仅是生物,它包括着生物和非生物两方面。奥德姆的教材第一部分,也是最长的一部分,预见性地论及了生态系统及其所属各个组成部分,包括能量转换、生物地理化学的循环、人类群落、物种群体等。这部书写道,所有的自然万物都组成一种等级结构,位居顶端的是生态系统。只有理解了这最高一级结构,才能以最好的方法去理解地球是如何组成的。

    奥德姆认为,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发展战略”———能够给整个自然界及各个单独的组成部分以总体方向的发展规划。当然,“战略”一词意味着生态系统也是能够为自己确定目标并能努力达到目标的有意识的存在,尽管奥德姆并不是很想突出这种结论,他只是认为生态系统跟有机物一样是自我调节发展的实体。它们的战略就是“在有效的能量供给和占优势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界限内,尽可能达到大而多样化的有机结构”[4]。他认为每一个单独的生态系统要么是正在向目标发展,要么就是已经达到了目标。这一战略是十分明白清楚、极易观测的,目标就是达到健康有序的状态,即他所说的“体内平衡”。

    这种状态与18世纪的自然学家发现的永恒的自然界秩序不同,体内平衡就像人体的健康平衡,不断被各种感染打乱并导致各种疾病,但同时身体也通过组织抵抗驱逐入侵。同样,生态系统经常被扰乱,但始终围绕着一个稳定点进行波动。一种健康的正常状态总是处于无穷无尽但很成功的斗争中以保持着这一稳定点。同时,奥德姆认为,生态系统的健康还要求系统内各种有机物之间达到互惠共引与协同合作状态。它们从起初紧张的互相竞争向更协同共生的关系方向发展,就像珊瑚礁一样。可以说,它们知道,要共同努力合作来控制自己所处的周边环境,并使之成为越来越舒适的栖息地,这样最终才有足够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免受干旱水涝、严冬酷暑、寒冷炎热的轮流重袭,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到所需营养。换句话说,自然界的统一原则就是有机物明白要协同合作才能控制周边的自然界,以求最大的效率和互惠互利[5]。奥德姆把生态平衡定义为:“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两者间的平衡”。这类定义指出了评价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因素,而且人们可以无需详细分析生态系统内众多组分之间的关系,只根据输入和输出就能判定系统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即所谓的“黑箱理论”。

第5篇:生态平衡范文

而微生态失调是指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各种群落成员之间的平衡,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引起微生态失调的诱发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射线照射:人或动物在接受一定量放射物质与放射线照射后,吞噬细胞的功能与数量均下降,淋巴细胞功能减弱,血清的非特异杀菌作用减退或消失,免疫应答能力明显遭到破坏,此时易发生微生态失调。

②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使用可以引起菌群失调、在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下。能增加正常微生物群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在肠道正常菌群中,耐药性传递是相当频繁的。

③外科手术:包括手术、整形、插管以及一切影响宿主生理解剖结构的方法与措施,都会导致正常菌群的易位转移。

④食品加工过精。近年,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膳食结构发生极大变化,这些地区在饮食习惯上倾向于较为精致的肉类、脂肪类食物,对于植物纤维食品的摄入较少,加之食品加工越来越精细,食物中含有的大部分益生元和维生素在加工过程中流失,更加剧了人体微生态失衡的现象。

⑤环境污染。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四大要素,即水、空气、食物(包括药物)、土壤和岩石的污染日趋加剧,人们呼吸空气时,同时吸入粉尘和废气:在摄入食物时,一些化学肥料残留也随之进入了体内。这些有害物质通过大气、水等渠道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人体,污染了体内的生态环境,当有害物含量超过了人体的忍受限度,就会导致微生态不平衡,从而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

临床试验表明,人体受大环境恶化影响和药物所导致微生态失衡的过程是可逆的,通过合理的营养调整,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近十年来微生态类保健食品发展迅猛,微生态类保健食品属于微生态调节剂,主要有三类:益生菌、益生元、合生素。

1益生菌:能够促进肠内菌群生态平衡,对宿主起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制剂。我国农业部1996年公布了6种菌即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酵母菌,DM423腊样芽孢杆菌、SA38腊样芽孢杆菌等可用于动物微生态调节剂。

2益生元:益生元是指能够选择性地刺激肠内一种或几种有益菌生长繁殖,而且不被宿主消化的物质。常见的益生元有:低聚果糖、大豆低聚糖、异麦芽低聚糖、低聚乳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甘露糖、低聚龙胆糖、低聚木糖等。

3合生素:合生素是指益生菌与益生元的混合制剂。这种制品优点显著,既可发挥益生菌的生理活性,又可选择性地增加这种菌的数量使益生菌的作用更显著持久。

我国针对目前公众微生态营养失衡这一状况,将启动全民营养改善新项目――食物加OLIGO,这是继盐加碘、面粉强化、食用油强化之后我国改善国民健康的又一重要举措。

第6篇:生态平衡范文

【关键词】: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

【 abstract 】 : the ecological garden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garden experience,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ecology, multi-level and construction, multi-function, scientific structure of plant community, establish humans, animals, plant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new order, to the ecological beauty, beauty, beauty and scientific culture art beau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desig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garden, proposed the modern landscape ecological balance design measures.

【 key words 】 : design; Architecture design; Environmental ar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园林绿化是城市中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园林绿化一直发挥着很独特的作用,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当前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居民的生活条件随之有了很大改善,人们也愈来愈关注居住环境的质量。所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也就越来越走近百姓的生活当中。

1园林生态设计的内涵

现代园林生态设计,指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与相关的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域景观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增加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方式创作而建成的优美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而作为充分考虑生态平衡的园林设计,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能够利用一些辅助设计来美化环境,创造适宜人类居住,浏览、休憩的休闲景观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功效,通过多种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等作用,从而调节地域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城市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三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优化配置,建立集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于一体的人工植物群落,提供一个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园林生态设计的原则

2.1设计要体现生态功能优先的原则

生态园林是由各类形态和各类功能的园林绿地构成的总体,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标准。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应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另外,要改变片面重视草坪的做法,谢家芬教授介绍说树木的供氧和吸收热能能力是同面积绿草的5至20倍。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生态园林建设不仅要提高绿地率,还要通过乔、灌、草和藤本的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形成乔、灌、草立体配置的布局。

2.2生态设计要体现人性化原则

园林从根本属性上看,它属于文化艺术范畴,它融多种文化艺术于一体,园林环境是让群众进入其中进行赏用,它拥有群众之多是任何文化艺术门类都难于比拟的。

2.3生态设计要体现综合性原则

保证绿量的同时,其它园林要素并重。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因此,汲取和借鉴传统园林的文化传统,融合自然规律和人文传统,综合园林的生态、审美和精神功能,创造意境,烘托环境氛围,提高绿地品位和情调,实现功能、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再生需求,丰富和提升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功能。

3现代园林生态平衡设计的措施

3.1应用生态美学理论指导城市园林建设

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中国风景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有史以来就始终坚持在以讴歌自然、推崇自然美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下求发展,以期达到“虽由人作”却“宛如天成”之审美、游览、环保效果。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辩证统一,以艺术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以形式美为框架,以内容美为核心,力求体现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强调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求静,静态景物中有动感,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谧之趣。强调远与近、大与小、明与暗、露与藏的对比,烘托、借衬,更注重疏与密、高与低、俯与仰的搭配,尤重林冠线的变化和色彩调配。强调以植物组景为主,并追求色相与季相变化,特别注意追求形象美、层次美、风韵美。强调景物之间的相互借衬与烘托,并注重外景的亲和、融合、呼应、渗透。在实践工作中,应充分发扬光大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美学观点,加以继承创新和发展。

3.2增加绿量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增加绿量,是城市绿地景观营构中必须考虑的生态学问题。如何用较少的绿地,增加更多的绿量,答案肯定是要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城市绿地需要一定的草坪开阔空间,但如果大量布局草坪,则显绿量不足。竖向空间层次不够丰富,生态效益也相对降低。要克服广场化倾向,减少草坪花坛。同时,使绿化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创造丰富的植物人工群落。群落是城市绿地的基本结构单元,直接决定着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绿地覆盖,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3.3景观的生态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

3.4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和谐统一

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目标。植物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即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植物景观。要特别强调人性化。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而进行建设、变化的,不断趋于文明和理性的社会越来越关注人的需求和健康,植物造景要适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须不断地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结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昧。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国外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园林的视觉景观设计与环保生态设计之间的矛盾依然很突出,还需要改善园林美观性设计与舒适性之间的矛盾,物种之间“互惠共生”理念的贯彻与实践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特征也还不够突出。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士,不断地丰富自身理论知识,并以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努力探索、认真实践,以为社会、给国人创造更好、更优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庆费.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初探[J].中国园林,2001,(4):34-36

2.陈向远.现代城市需要建设大园林[J].中国园林,2001,(5):3-6

3.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1998,(2):14-16

第7篇:生态平衡范文

我国微生态学创始人之一康白教授指出:人体或生物体对外必须适应大环境,对内必须适应其体内的微观环境,亦即必须适应正常微生物群、营养、免疫等微观环境。这种适应是指相互适应,是人体或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的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调的微生态现象。目前已知的人体正常菌群的有益作用包括:①阻止内源性和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和利用;②促进钙、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③合成维生素,促进维生素吸收;④构成生物屏障,防止外来病原体入侵:⑤促进肠道蠕动;⑥激活人体的免疫功能;⑦辅助抑制体内肿瘤发生。重视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将对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治疗感染性疾病有指导性意义。

迄今为止,感染性疾病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治疗这些疾病,往往都会使用抗生素(俗称消炎药)。一个人体内出现炎症(如肺炎和肠炎),此时一般都会使用抗生素消炎,殊不知,无论是口服抗生素还是注射抗生素在杀灭或抑制体内致病菌的同时,也必然会杀灭对该药敏感的而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的生理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其潜在的危害是:抗生素打乱了肠道内微生物的正常平衡,造成肠道茵群紊乱,降低人体对维生素A、B族以及微量元素锌、镁的吸收。

因此,医学专家提醒人们,生病后不要自作主张到药店购买消炎药服用,首先要去看医生,由医生诊断患上什么病,然后决定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果一定要使用抗生素,也应选用最小剂量而不用大剂量,尽量用窄谱抗生素而不用广谱抗生素,一种抗生素能治好的病就没必要用两种。用过抗生素后应及时使用足量的益生菌来补充损失的有益菌,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两小时后食用益生菌,或停用抗生素后及时食用益生菌。

第8篇:生态平衡范文

我代表滨河路小学六年一班全体学生向你们问好。

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她是我们以及世间万物共同生存的家园,她就如同我们的母亲一样,哺育着我们,为我们提供生存的空间。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地和蔼可亲。

然而,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一系列化学产品、工厂也逐渐增多,工厂排放的废气严重地污染了空气的质量,排放的污水流入河流,让水源不再清亮。成片的山林被人类滥砍滥伐,却不植树造林,黄色土地日渐扩张。有限的矿产资源本可以再生,却因人类的无竭制的开采而渐渐枯竭,人类将要面临怎样的灾难?起伏的群山蕴藏着宝贵的资源,流淌的河水养育着万物的生命。如果这些资源被人类使用得一干二净,那么人类将面临的只有死亡。人类啊,觉醒吧,珍惜身边的资源。为了人类的生生不息,特向环保局的叔叔阿姨们提出建议,请叔叔阿姨们采纳我们的意见:

1.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物品,以达到保护资源、清除白色垃圾的目标。

2.对人民群众进行环保宣传,并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3.提倡不乱扔垃圾,把垃圾扔到指定的垃圾箱。

4.多加植树造林,抵防风沙,减少黄色土地。

5.节约水资源,要做到不浪费一滴水。

6、强化监督管理,发现有人破坏环境,加以制止,并对其进行教育。

人们常说:“一旦失去看似平凡的东西,才会真正体会到它的价值。”地球只有一个,是不能克隆的。而作为新一代的我们,一定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希望叔叔阿姨们加以研究并实施我们的建议。

祝叔叔阿姨们工作顺利。

第9篇:生态平衡范文

何谓共生金融?“共生”本是生物学概念,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P系。共生金融是指规模和性质各异的金融组织之间,金融组织与各类企业之间,金融组织与区域经济之间,在同一共生环境中通过交互式作用实现和谐发展,达到包括金融组织在内的整个经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或者说达到了区域金融的生态平衡。那么这会给金融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消费者会面临什么样的新事物?《经济》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狮盟环球商学院首席专家孟玉龙。

消费者升级为“投消者”

互联网金融以移动支付为基础,涉及到以众筹为代表的股权投资和以网贷为代表的债权投资。加上其他的权益类的投资,包括私募、分级资产设计、混合型保本加浮动资产设计。这昭示着金融工具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

“这就意味着金融不再被束之高阁,而可以面向百业开放。”孟玉龙告诉《经济》记者,大一统的金融时代即将终结,最终会形成信息窄流。

大一统就是工业化集中生产,由手工制造迭代到集中批量生产,在产品过剩与同质化后,衍生出品牌的概念。而个性化、信息窄流的时代意味着,每个人钟情的产品与服务基本上是相对固定的。“崇拜品牌,尤其大一统品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孟玉龙说。

在孟玉龙看来,百业会为金融机构解决消费场景,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本质上就是中介,它能够对利益与资源做有效的管理,通过风险的隔离控制,使得劳动在生产的过程中变得更加高效。如果离开生产,离开消费场景,金融将脱实向虚。而共生金融将帮助金融机构把金融账户与用户之间的壁垒打通,使得金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消费者则将升级为“投消者”。所谓“投消者”,通俗而言,投资的是企业的债权与股权,购买的是企业的产品。它既是生产方的股东,也是产品的消费者。“投消者的形态,将会是未来的一个常态,而且投资与消费未来会无限接近统一。”孟玉龙称。其中,共生重度用户将成为金融与百业的核心用户。“共生金融的关键点是构建共生重度用户。”孟玉龙说,重度用户是指万里挑一、在消费场景中产生的交易行为最多的用户,这类用户通过设计金融环节,通过唤醒、激活、收拢,创造持续价值,由此使用户变成“投消者”。

“对于金融企业来说,既可以做到自己融资,向产业链的上下游融资,向用户融资,甚至自建金融生态,又可以让投资者和消费者实现无缝切换,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及大数据金融改变生态。”孟玉龙说。

金融共生任重道远

但是,目前我国金融共生单元还存在缺位现象,共生单元素质有待进一步改进。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金融机构是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体,而且是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相比之下,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少。这种金融结构容易导致行业结构失衡,使得金融业风险管理功能薄弱,也不利于分散金融风险;同时,我国的金融机构远没有形成一个健康的、有机的金融生态链。现存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金融机构之间尚未形成稳定和谐的共生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非理性竞争关系。此外,我国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财务透明度低,信用意识不强,其自身的竞争力亟待提高。一方面我国缺乏多类型、多层次的金融共生单元如保险业、信托业等金融中介机构组织,而另一方面,部分民营企业素质不高也妨碍了和谐共生的区域经济发展。

如何才能提高共生单元素质,从而最终提高金融市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