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阅读文章范文

语文阅读文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阅读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阅读文章

第1篇:语文阅读文章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实词;虚词;词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50-01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试卷中的分值为30分。对常见的实词、虚词的理解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在这一块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失分也不含糊。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文言文实、虚词的规律,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实词、虚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变的特点。有没有必要将这些意义和用法都牢记于心呢?答案是没有必要。对于文言实词,笔者认为,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喻义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例如"本",其基本义是"树根",除了特殊情况,古汉语中一般都采用基本义,这就是规律。实词的基本义与造字法有关,"本"在造字法上是一个指事字,"木"下加一点,指明是树木的根,这一点后来发展为一横。因此,从造字法上去把握(或推测)文言实词的基本义,准确而又直观,是一条捷径!

例句: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此处的"徇"作何解释?根据造字法,"徇"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而形旁又与"行走"有关,因此可以推测,"徇"在这里是游街示众的意思。

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要把它们一一记住,是很要费一番脑筋的。记住了也不等于就掌握了,考试时照样会出错。因此,把握文言实词的用法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语法规律。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事"作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之",因此它活用了,即"名词活用为动词"。"兄"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它也活用了,即所谓的"名词活用作状语"。

例句: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天下苦秦久矣。

"苦"是形容词。1句中的"苦"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其心志"。我们知道,形容词是可以充当谓语的,如"江水绿了"、"枫叶红了",但前提是后面不能接宾语。因此可以肯定它活用了,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使其心志苦"。2句中的"苦"情况和1句相同,因此它也活用了,可以理解为"以秦为苦",或"苦于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谓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完全是根据翻译的情况来定义的。1、2句中的"苦"也可分别翻译为"折磨"和"仇恨",则就是一般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

文言虚词是公认的难点。近年来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数量减了又减,但许多考生仍然摸不着头脑。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我们知道,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所谓"实词虚化",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走路"的意思,后来虚化了。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例句:1吾欲之南海。2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

1句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2句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

虚词和实词较容易鉴别,但虚词里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等等,又该怎样鉴别呢?

例句: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犹且从师而问焉?两个"焉"都处在句末,怎样辨别它们是代词还是助词(还有兼词)呢?1句主谓宾齐全,"焉"在这里不可能充当宾语,因此不是代词。而2句明显缺宾语,因此"焉"充当宾语,用作代词。1句中的"焉"可以理解橹词,也可以理解为兼词,完全是根据翻译来的,无所谓规律问题。

许多虚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鉴别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只需看它后面所接的成分就可以了。

例如:1.为了祖国,我无怨无悔。2.为了祖国繁荣昌盛,我无怨无悔。

这两句意思差别不大,但1句中的"为了"后面接的是名词,因此它是介词,与"祖国"一起构成介宾结构,充当整个句子的状语;而2句中"祖国繁荣昌盛"是主谓短语,属动词性短语,因此"为了"就只能是连词。文言文虚词与此同理。

例句:1.不足为外人道也。2.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句中"为"接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道"的状语,因此是介词;2句"为"后面接的是主谓短语,因此是连词,表原因。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参考文献:

[1] 《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各个击破》主编:青于蓝考试研究室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

[2]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2篇:语文阅读文章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过去哪一种统一要求、单一指导的阅读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令阅读教学缺乏灵气和生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耐心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放飞学生的个性,努力让课堂成为彰显学生个性的广阔天地。

一、创设情景,诱发阅读热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的心灵言语。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通过创设情境,刺激、调动、诱发学生思维创造的热情,唤醒学生探索新知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充分彰显。

如学习《凡卡》一文,由于凡卡悲惨的生活离学生的日常生活甚远,学生都没有亲身体验过,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带到教材中所描绘的画境中,通过课件让学生目睹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情景,耳闻老板和老板娘打骂、伙计戏弄的声音。当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活跃,充满了对凡卡的同情和关爱的时候,教师就适时提出导学要求:“凡卡过着痛苦的学徒生活,请大家读读这部分课文,读完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发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有的学生说:“凡卡的生活实在太悲惨了,上帝保佑他快点回到爷爷身边!”有的学生说:“我在朗读这段文章时,全身心都碎了,凡卡,你太可怜了。”有的学生说:“读到这里,我想大声向这个黑暗的社会控诉,为什么要让这个年幼的孩子遭受这么悲惨的命运!”……学生入情入境,真正走进凡卡悲惨的生活,感受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

二、开放时空,激活阅读火花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步调一致”,教师在备课时想方设法“预设”,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生成”,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思维“陷阱”为目的,严重钝化了学生的个性。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鱼跃”、“鸟飞”的前提条件是“海阔”、“天高”。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开阔的学习时空,让他们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或朗读,或争论,或表演,或游戏,调动多种感官激发他们阅读的火花,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文本,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进而释放出创造的潜能。

如教学《索溪峪的“野” 》时,引导学生感受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教师先要让学生讨论自学中所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接着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交流的形式与对象,如可以口述、可以朗读,也可以根据索溪峪的录像资料,设置一个游览情景,当一回导游,还可以画一画索溪峪山的“野”图……这些多样式的交流各具色彩,激活了学生阅读的智慧,他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自由演绎,尽情展现个性,从容释放出创造的潜能。

三、捕捉契机,启迪阅读智慧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潜在的教育资源,就象金子一样,要挖出来才能看到它的闪光。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契机,深挖文本的“金子”,进而跳出文本限制,拓展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比如,可以抓住文章的留白进行发问,可以抓住情感发散点进行思考,可以抓住文章的表面看透文本本质。引领学生依托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启迪学生阅读的智慧。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当学生读到文中“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阅读——

师说:“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中间,她会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生1:“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生活在我们中间,她会和我们一样背着书包来上学,而不用去卖火柴。”

生2:“她要是生活在我们中间,她会和我们一样在下雪的大年夜快快乐乐地打雪仗,堆雪人,然后,合家团圆吃年夜饭。”

生3:“我真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快到我们家来,做我的小妹妹吧,我有的,你也会有!”……

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引,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挖掘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上,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任其大胆想象,自由发挥,积极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

四、尊重体验,享受阅读乐趣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值得我们珍视与尊重。因此,我们应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心态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当学生的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学生就能享受到个性思想被肯定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习自主意识,发挥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潜能。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生在交流作者童年时和成年时对两种评价的不同理解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辩论会。

[案例]一学生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可以感受到两种爱,一种是严厉的爱,一种是宠爱,这两种爱是缺一不可的。”他刚说完,另一学生就反驳:“如果在你的生活中,得到的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爱,说不定会被宠爱引入歧途,但也会常常在宠爱后面躲避严厉,因此而沉迷不前,如我们班的某某…… ”又一学生发表观点:“所以呀,我们在这两种爱的面前,要保持清醒,谨慎地把握好这两种爱,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被哪一种爱轻易击倒!”……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又使他们在交流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放飞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学生的个性更飞扬。

个性化阅读是创造力的源泉。教师要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 精心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 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耐心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珍视每个学生的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在阅读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自由飞扬!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11年版

第3篇:语文阅读文章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师 阅读 底蕴 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北大教授温儒先生提倡:“用整个人生来阅读。”阅读应该是21世纪人类共同关注的命题,联合国第16届大会也确定了“阅读社会”的概念,倡导全社会人人读书,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应是这场读书革命的先行者,倡导者,实践者。

一、阅读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1.阅读是夯实人文底蕴,授人以鱼(渔)的基础

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充实学生能够接受的、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信息,并对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的工作赋予了新的要求和内涵:“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无疑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还应有“启智,陶情,冶性,锤志”等重要的人文素养的培育,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只有自身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有足够的力量超脱文本的字句,游刃有余地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思考体会“作者想要怎样表达他对世界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作者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组织语言”“作者试图通过语言要传递什么信息”等等。如果说教学方法是常教常新的“流”,那么知识内力才是永远不息的“源”。一个语文教师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只有置身于阅读的“大水源”,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夯实我们的人文底蕴,提高我们思想境界与文化品位,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

2.阅读是辨别文化,启迪学生认识的前提

时展到信息时代,培养学生有选择、亲近健康文化的能力,将是语文教师十分重要的任务。尼葛洛庞帝提出: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而应该掌握的是“关于信息的信息”。所谓“关于信息的信息”,就是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有较强的文化辨别判断能力。在当今社会中,一些颓废文化借助媒体和各种传播形式,披着各种诱人的外衣不断向我们涌来;特别是充斥网络的黄货和恐怖等垃圾文化,直接污染了学生的心灵,形成扭曲的人格。面对颓废文化和垃圾文化的渗透、侵蚀,未成熟、辨别力差、可塑性强的学生很容易成为颓废文化和垃圾文化的俘虏,甚至有些学生把一些不健康的文化作为时尚。而要使学生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首先应提高教师的文化判断力。它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有对纷乱复杂的文化进行鉴别、并能分清其优劣和善恶的能力。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判断力,首先要多读书、读好书,了解多元文化,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客观、正确的鉴别和对待学生的思想、文化、行为倾向。只有这样,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才能得心应手。

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阅读途径

1.学科专业性知识阅读,奠定成为专业性语文教师的教学基础

世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知识的更新也极为迅速。一个教师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他走出校园那一刻就可能已显陈旧。所以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我们更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对语言发生的规律、语言学的理论、现代汉语听说读写知识、逻辑学知识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需求。当我们“桶”里的水不断倒出去,就需要不断地补充,以保证教师自己始终是满满的“一桶水”。笔者认为特别是文言教学,在大学中所学的教授的理解只是一家之言,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多种不同的解读,甚至有些与自己在大学中所学的背道而驰。这时候,我想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学会更多的了解相关的文言知识,以求得出比较正确的解答,或者给予学生不同参考答案时,也应让学生明白多种答案存在的理由。如笔者在教授《论语》《周而不比》时,对于“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中“之”的理解,就查阅了许多专家的解读,对于“之”指代的不同意见,也给学生恰当的合理的解释,以求学生自己形成思考,得到正确的解读。而这源自于对语文知识的一种重新阅读与学习。所以对于语文本身学科性知识的阅读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需要关注的一面,惟有这样,才能具备比语文教材更精深和更为广阔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正确地处理教材,深入浅出,启迪学生思维,真正上好语文课。

2.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阅读,充实成为专业性语文教师的教育技能

无论哪一个教师的教学都是以教育为目的的,语文教师当然也不例外。教育学和心理学应该是每一个教师至始至终都需要学习的内容,当然就包括语文老师。每一个教育者都知道:教育者要教育受教育者,那么自身必须先接受相关的如何教育学生的教育,而这可以归纳为教学工作之前的受教育,当其成为教育者之后,我们先前接受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是否“一劳永逸”了呢?显然不可能。如果我们仔细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会发现:“让学”比传授知识、技能要困难的多。尤其是现在的学生90后们,他们的信息面广,个性张扬,如果不更新我们的教育方法,不洞悉学生的心理,我们何以“让学”何以传授知识技能?其实,语文教学的课堂就是教学的“心理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必须建立在这种蕴涵着师生心理融洽的情境之上,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阅读文本,探究问题的答案,使课堂教学有效进行。再者,整个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对语文教育的关注,必定要求我们教师重新拿起教育学心理学读本,来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以适应实际教育教学工作。

3.自然科学、社会哲学等知识阅读,拓宽成为专业性语文教师的文化视野

语文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智活动,做为语文教师,特别是要成为独具风格的语文教师,在知识的积蓄上,除了阅读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通过阅读汲取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可以围绕历史、地理、哲学、美学等相关学科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展开阅读,使自己的课堂能够衬上民族文化甚至说世界文明的灿烂底色。例如一位教学经验丰富、善教文言文的老教师,偏偏在自己的教学长项上,“遭遇尴尬”。在讲授传统篇目《岳阳楼记》时,有位同学在课堂上提出一个疑难问题,请求老师解答:“文章写的是‘皓月千里,浮光跃金’,‘皓’的意思是白,按理说,银白的月光射在湖面上,经折射后,应该是白色,为什么却变成了金黄色,出现了‘浮光跃金’的景象呢?”老教师对于这样一个他从来没有思考过的新问题,一时无法作出圆满正确的回答,下课之后,十分不安的他立即向一位物理教师请教,才算把问题弄明白,后又对这个学生作了解答,学生十分满意。事后,这位老师感慨万分地说:“教了大半辈子,想不到还是个不完全称职的语文教师啊。要完全称职,还必须继续学习,特别要学点自然科学知识才行啊!”这类事例在语文课堂上出现并不奇怪,虽然要靠教师的教学机智来处理,但真才实学必不可少。一个知识贫乏,基本功不过硬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完成语文学科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的,更不可能在教学中教学相长,自树树人。丰富的学习阅历、广泛的学科背景,才能够使语文教师从不同学科中获得营养,例如分析研究对象时立足全面性和全局观,研究问题过程中采纳多种研究方法,阐述观点时撷取更广泛的理论。从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中借鉴吸收有益成分,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对文本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对于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也是大有裨益的。

丰富的学习阅历、广泛的学科背景,才能够使语文教师从不同学科中获得营养,例如分析研究对象时立足全面性和全局观,研究问题过程中采纳多种研究方法,阐述观点时撷取更广泛的理论。从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中借鉴吸收有益成分,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对文本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对于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也是大有裨益的。再比如说,古诗作品中再现的古代生活和文人心境距现今中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在深入把握诗句、品味意境上有困难,教师可以凭借自己丰厚的阅读底蕴,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审美积极性。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证,就是对教学内容铺展的过程中把文字信息还原为生动可感的画面的过程,要设法把学生带入形象思维的最佳境界中。苏轼对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语,教师与学生一同品味王维诗中的意境,如果多了解一些中国水墨山水画发展历史的点滴知识,知道正是诗人首先采用“泼墨”新技法,打破了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的束缚,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新意境,初步奠定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基础,对于深刻体会诗人画笔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净、静寂,正是缘于他外化的内心世界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借助文中语言,可以进一步揣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的说法,水到渠成地领悟诗句蕴含的审美情趣。钻石的珍贵来自它独特的结构,其成分不过是普通的碳而已。同样,语文教师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强的跨学科能力,与其专业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文化文学经典、时文美文阅读,丰富成为专业性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

商友敬先生说:语文教师如果没有“书巢”,就等于没有家,就会心神无所安。笔者以为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成为一个“巢”中的鸟,在巢中未曾丰盈我们的羽翼之时,我们又怎能在“课堂的天空”或者说教学的天空驰骋呢?而作为语文教师,相对于其他教师更需要文化底蕴,那么我们就不能不对文化文学经典缺少阅读。单就现行浙江高中教材中《论语》选读的教学而言。其中涉及的文化知识极为丰富。相关的对于《论语》解读的学者很多,他们的著作也很丰富。知名的有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等等,如果我们自己不曾涉猎,不在这些著作中徜徉,我们又何以指导学生阅读?更谈不上对于论语内容的理解了。比如在教授《仁者爱人》一课时,笔者读到了李敖的《大人格与小人格,道德困扰了中国人》对于解说孔子对于管仲评述的理解,可以说非常的清晰,见解独到,别家之言也很多,我以为李敖所述是最为明白的,当然其中也有不妥之处,但当我将他的观点结合了自己的想法告知学生之后,学生的思维是呈现出亢奋的状态的,他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不是就单单一个问题抛出所可以比拟的。记得一位前辈说过:语文老师就是将“自我”呈给学生,那么这是不是一个例子呢?当然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进入诸如《论语》这一经典文化的阅读当中去,读专家的见解,更要从中读出自己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的由来恰恰就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读出自我的有效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阅读经典的真正感悟,学以致用。

第4篇:语文阅读文章范文

关键词:文化障碍;英语阅读;表现

中职英语教材中各单元都包含Reading&Writing以及Real life skills等文化版块,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化。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密不可分的,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中职英语教学还是未能将文化和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更由于文化障碍的存在,导致学生英语阅读质量下降,语用能力更是无法得到提高。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出职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障碍的体现、成因以及应对。下面将做一一阐述。

一、职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障碍的体现

(一)词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表达的内容。而词汇又是构成英语语言的基础。而英美文化差异也是词汇讲解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文化习俗等的不同,不同的词汇在中英文化中有了不同的代表含义。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注重词汇的字面意义,而忽视其文化内涵,应注意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

以颜色为例,比如,绿色在汉语中象征着“新生”,“希望”,“活力”等,而green在英语中让人联想到嫉妒或者稚嫩的,比如,green with envy表示非常嫉妒,greenhorn表示缺乏经验的。

(二)语法

英语语法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正确理解英语阅读篇章,并能灵活运用英语这门语言。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式上的差异绝不是孤立的,任意的,它们反映了截然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英语的语言具有扎实的逻辑基础,句子一般情况必须完整,各个组成部分一般很少省略。

此外,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会造成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文化障碍。尤其是反义疑问句,如下例:

A:You are not a student,are you?

B:Yes.I am.(不,我是个学生)

A:He is not going to the meeting,is he?

B:No,he isn’t(是的,他不去)

二、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障碍的成因

笔者在中职英语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发现并总结归纳造成学生英语阅读文化障碍的成因有以下几种:

(一)中职英语教学大纲的不完善

在现行的97年的中职英语教学大纲中,英语文化的拓展和掌握并没有被设定为一个课程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学校并没有设立相关的英美文化课程;教学材料中也经常会出现语言和其相伴随的文化分离的现象,导致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枯燥地进行知识点的梳理讲解,缺乏了必要的文化背景的输入,学生也是被动地被灌输各种语言知识点,却没有深层次地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去理解,所以对阅读材料的掌握只能永远停留在词汇和句法的应试用法上。在英语阅读的教学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略掉了;最后,对于学生的测试还是停留在应试角度,测试系统并没有较好的改善,也是影响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原因。人们普遍忽视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并没有把文化渗透和学生的语用能力相结合。

(二)生源素质和师资培养的影响

据研究表明,中职学生的生源素质处于逐年下降的状态,学生英语底子薄弱,缺乏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更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导致他们消极地去阅读英语材料,被动地接受知识点的传授,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阅读素质就会不断下降;另一方面,目前的中职英语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也缺少相应的培训,教师本身对阅读材料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等也可能通常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从而也无法在英语的阅读教学中传授给学生,无法有效地进行文化教学。

三、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障碍的应对策略

1、加强篇章文化背景的讲解

在讲解的过程中,要联系课文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使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如对历史性的课文要进行适当的文化方面的补充,补充一些政治背景。名人评说,历史意义方面的内容。

2、职中英语教师自我充电,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多阅读英美小说,多与外国友人进行英语语言交流,多了解他们的语言风俗和阅读思维,学校也应提供相关方面的培训机会,让英语老师多一些交流多去英语国家进行培训,这样教师才能更有准备,并有效地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获取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乃至创新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善被动状态

班级内可以自主创建英语角,英语教师可以每周有一个时间段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熏陶,带着学生多去阅读英美书籍,观看英美录像,鼓励学生主动多看多读,先提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是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有一个演练英语的环境,在英语角的氛围下,学生也可以避免尴尬。此外,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阅读,第一,引导学生自觉预习新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周末时间,利用网络等条件搜索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形成主题presentation;第二,每次讲授完阅读材料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这样,学生也可以与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有所碰撞,从而有更深的理解,有更好的掌握;最后,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复习,多看相关主题的音像图书,既可以多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也能扩充视野,并对英语的阅读有更为浓厚的兴趣,逐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文化素养和英语的实际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洪丽燕,英语阅读理解中跨文化障碍的分析和应对[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2]钟圣民 中学英语阅读中的文化障碍分析[J] 江苏教师,2011.04

第5篇:语文阅读文章范文

关键词:激发兴趣;微技能;自主阅读;有效阅读

在日常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科普类的阅读文章不是望而生畏就是为完成阅读任务而粗略阅读或是被迫阅读。有些学生会因为一些生词、术语或长、难句而没有耐心将文章完整地阅读,只是断章取义地完成阅读任务。甚至有的学生只是阅读题干,凭借自己的猜测而完成阅读任务。基于此现状,在和学生心灵沟通、思维碰撞的过程中,笔者不断摸索、探究、尝试新的做法,现将我的具体做法和各位同行一起分享。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借助媒体激发兴趣,点滴积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借助媒体,拓展学生的自主阅读内容。利用自主学习时间或课前给学生播放相关阅读文章的视听资料,如:TED演讲,名人演讲或是带有英文解说(有时是带有英语字幕)的动物世界等节目。既给学生看似枯燥的科普阅读提供放松的机会,同时利用此活动让学生或多或少地了解科技创新或是科技造成的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话题,至少学生可以掌握几个新词汇或了解一些术语。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课前朗读他们在相关杂志上阅读的科普文章或是播放他们手头已有的Video进行展示。实践证明,有些家长特别愿意从网上为自己孩子下载一些相关的新闻报道或是动物世界的Video,然后由学生拿到学校一起让全班学生观赏,激励孩子坚持了解有关科技或新闻方面的知识,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便利。

二、针对性的微技巧点拨

在学生课堂限时阅读20分钟左右的基础上,在每周特定的18~20分钟的科普阅读文展示交流中,学生以活动小组形式,定时、定量、定人进行阅读分享。我的切身体会是: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教师3~5分钟的微技巧点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的技巧点拨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了解文本特征:科普文章的体裁通常为说明文。了解题材:通常为Popular Science and Modern Technology。第二步:了解文本结构。科普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通常由Introduction(导语)、background (背景)、Main body (主体)和 End (结尾)四部分组成。往往首段是主题段(主题明确), when,where,who,what and how(什么时间,在哪里,谁做了什么样的研究,研究的结果或开展情况,如何展开)。在以后的段落中论证主题的事实逻辑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段落清晰。但是,在文本中通常句子结构较为复杂、长难句较多。第三步:词汇的特点及应对策略,科普文中的词汇具有单一性和准确性。词汇的意义比较稳定、单一,不带感彩。因此,依据文本特点,鼓励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让学生明白,科普类文章的读者是学生,是大众人物,所以语言力求浅显易懂,作者会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某种科学现象、科学道理或研究发现。所以要有信心,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大胆推测的能力。

三、有效利用教材的阅读文本

现行教材就是很好的阅读典例,认真研讨,有效利用教材中的科普文是培养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有效途径。以外研版必修1 模块5 A lesson in a Lab 的Reading and vocabulary为例。该部分简单介绍了金属的氧化反应并列出了显示部分金属活动性能的表格,使学生了解和学会使用与科技、实验有关的词汇和知识,学会用英语表达相关的话题。学生因为对这些金属的英语词汇不熟练并且很枯燥(科普文的词汇意义比较稳定、单一,不带感彩)或者认为自己已经通过化学知识了解了表格的内容,所以,阅读积极性不高,而且让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金属的氧化反应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授此课的Reading and Vocabulary时,在学生限时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笔者在课堂上是这样展开的:(课堂实录)

Teacher:According to what we have learned in Chemistry, which metal reacts the most with oxygen and water?(学生几乎用汉语统一回答。)

Students:钾、钠、钙、镁、铝、锌、铁、铜。(我微笑并肯定学生的表现。目的是激活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加深语言运用的真实感,创设阅读背景。)

Teacher:Excellent!You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Chemistry, would you please express the names of these metals in English as fluently as in Chinese?(学生表现出紧张并同时从课本第44页的表格中寻找信息。笔者抓住契机,及时借助多媒体幻灯展示,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幸运数字,然后链接金属元素图片及其英语表达方式,同时抓住学生因具备化学知识的背景而满怀信心的心理,让学生感知、读会枯燥的与实验有关的词汇,激发学生的阅读信心。)

Teacher:Do you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ords and their symbol of elements?

Student 1:The chemical element symbol is different from the spelling of the words in the table.

Teacher:Excellent,a careful boy,thank you!

Teacher:Now,it’ time for you to predict what type of this passage.(推测文体类型的过程中了解文本结构及特征。)

Student 2: It is an experiment. It belongs to exposition.

Teacher:Yes, an expository writing. Now read passage A and entitle it according to activity 2 on page 44.(在学生保持良好心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文体的了解来概括文章主旨。)

Students:The Reaction of Metals with Oxygen.

Teacher:Great!Look at Passage B on page 45,according to the title A Simple Scientific Experiment and the bold words in the passage, do you know how many stages there are in a simple scientific experiment?What is the correct order to describe the stages of a scientific experiment?(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文体特征,上面的问题迎刃而解。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信心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认真阅读第一段,把握文意。了解实验报告的步骤aim,apparatus,method,result and conclusion,在此基础上开展细节性阅读,抓住关键词或关键句,有针对性地完成阅读任务。

四、拓展性、针对性阅读

我深刻体会到,提倡学生读一些课标要求的话题类科普文,如:环境与污染、太空与海洋、科技与发明创造或者医疗与卫生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解题准确率,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乐趣。另外,选择有代表性的高考真题对学生进行真题实战演练并进行技巧点拨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第6篇:语文阅读文章范文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教师教育质量,既不单纯地指向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成,也不单纯地指向于从事音乐教育活动所必需的专业技能的娴熟,而是主要体现在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的高低及其可能显现的程度。在社会监控和高校自律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构建完善的教师教育质量的制度保障体系,是教师教育质量获得根本保证的必由之路。

目前,高师音乐教师教育质量面临生源状况不尽如人意和师资水平不高的双重危机。音乐教师教育质量面临的困境与其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有密切关系。因此,提高音乐教师教育质量,需要稳步地进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制度的保障机制。

一、提升音乐教师教育质量需要有制度做保障

教师教育质量是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而音乐教师教育质量既不单纯地指向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善,也不单纯地指向于从事音乐教育活动所必需的专业技能的娴熟。虽然目前对音乐教师教育质量还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从音乐教育的现实需要上看,音乐教师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所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的高低及其可能显现的程度。目前,人们对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的要求,包括对专业知识的特定要求,对专业技能的特定要求,对从事音乐教育职业的基本道德、职业意识要求,对职业理想、职业追求的要求,对促使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和谐转化为育人、娱人活动的特定能力要求。而实践表明,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的诸多要求,在传统的封闭式的教育制度框架内,实现提高的空间十分狭小。

面对现实的严峻挑战,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对音乐师范生培养制度进行了创新,鼓励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做”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制度的激励下,我院建立了研究型学习环境、实践研究性学习制度。建立研究型互动式学习模式,旨在体现其教学主体与教学目的的不同,其独特之处是学习的小组模式和互动模式。小组模式即以小组为学习的单元组织;互动模式即教学活动采取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交流互动的方式。通过采取小组模式和互动模式,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环境。实践表明,建立研究型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提高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内涵把握以及对本专业职业价值的理解。

在传统音乐教师教育制度下,经过数年的职前教育,仍有一批音乐师范毕业生难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水平迅速提升和不断变革的需要。为培养服务基础音乐教育的合格音乐教师,我院制定了教学开放性制度,即根据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和现代音乐教师教育的新理念,对课程进行改革。其改革的主要举措有:一是压缩与基础音乐教育关联较少的课程的课时数,同时,大量开设新课程。要求学生加强自主学习时间,再配合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习时间得到充分保障,以此优化音乐专业知识教育、音乐教师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三大板块的整体结构。二是拓展并优化音乐教育学的课程结构,构建内容更加宽泛的音乐教育学学科群。如开设“钢琴伴奏”“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省级优秀中学音乐教师示范课”等课程。三是加强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期中专业会演和“周周练”班级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汇总上报,从而引发学生对现存教育问题的思考,促进教育活动的改善和提高,形成了教师教育质量的良性发展制度。

实践表明,激励性、开放性的教学制度,有利于激发教师教改的积极性,有利于强化教师对音乐教师教育制度创新的认识。由此可知,提升音乐教师教育质量需要有制度做保障。当然,制度包括外部的制度和内部的制度。在目前的办学条件下,外部制度是提高音乐专业教师教育质量的基础,内部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程度是教师教育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

二、提升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的制度保障

影响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生源状况和师资水平。因此,提升音乐教师教育质量制度体系的完善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构建优质生源保障的制度体系。优质的生源依赖于制度的保障。没有制度的保证,就没有可预见的、有秩序的行动。可以说,进行音乐教师教育制度创新,是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教师教育制度是否健全,对能否实现教师教育质量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源的优质化得益于正确的办学理念与制度的创新,为此,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在众多高校音乐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时,我院仍坚持适度的招生规模,强化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以吸引优秀生源为要务。第二,建立“教育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吸纳校内外专家和来自社会一线的管理人员参与我院诸如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决策过程,实现了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第三,就外部制度而言,优质的生源,依赖于国家和社会完善发展教师教育的战略。优先发展,不仅体现为办学条件的优先,还体现为实行师范生教育制度的优先。应该说,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是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保证。就内部制度而言,应该通过实行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合理流动”,鼓励一些非师范专业的优秀学生,调整到师范专业学习。同时,也允许一些缺乏教师特长的师范学生进入自己喜欢的非师范专业学习。

此外,我院还重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对课堂教育实践科目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成绩,加强教师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着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为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应用型的合格教师。注重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实践方式,加强视频案例、课例研究、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综合示范能力等教学环节的训练,加强对学生教育实践设计的评估与指导。不断规范对学生的教师入职培训和考试,完善其教师入职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学生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之前,修满规定的实践性学分,完成教育教学技能的各项训练,达到入职从教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第7篇:语文阅读文章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景创设 艺术性 实效性

一、小学阅读教学情景创设的意义

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工作中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利用情景创设的方法来进行阅读教学,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比较常见的方法,这种情景教学模式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

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讲,通过创设情境,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似的情境,能够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的拓展,通过教师设定的情境结合阅读文章的文字内容,能够让小学生对晦涩的文字内容产生感性的理解,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从教学兴趣角度来看,单纯的文字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会显得冗长复杂,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面对长篇的阅读文章容易对文章产生厌烦的情绪,学习兴趣下降。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根据阅读的文章内容设定相应的情境,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小学生对阅读文章的反感情绪,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在阅读兴趣的鼓舞下,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学情境艺术性和时效性创设的途经分析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得发展过程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的奠定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注重对教学情境的创设,阅读教学缺乏利用多种教学情境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使得语文阅读教学的途径单一,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提升情境教学的艺术性和时效性,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生活实际做好情境设计

阅读教学情景设计的一个最重要途径,就是利用好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情境创设。小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能力比较低,他们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面对一些社会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通过设定生活中相类似的场景,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快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比较常见的叙事类文章阅读,这类文章通常需要学生发挥比较强的感性思维去理解事件中的人物思想,或者通过发散思维来对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因此,往往这类叙事文章对于学生的思想深度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作为教师,对于这类叙事文章的情境设定的把握方面,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人物情节等等给学生进行情境的设定,可以列举一些学生身边比较常见的人物,事件等案例,选择与阅读文章事件内容具有接近性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身边的案例来更好的理解阅读文章中的事件,人物等等。这种情境创设的方法需要教师发挥艺术思维,在充分理解阅读文章内容思想的基础上,更好的对文章有深度的理解,同时,需要教师有生活经验,注重对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事件等给学生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帮助教学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活。

(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发展中,需要小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培养阅读兴趣,但是,相比于传统的书本内容,小学生对于一些文字知识以外的内容更感兴趣。通过书本内容培养阅读兴趣并不是一个最有利的教学方法,还是需要小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培养自身的兴趣进行学习。

未来在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在书本文字内容阅读教学之外,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对于一些涉及到古典名著的阅读理解,其中包含的一些文字内容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通过一些影视作品等展现古典名著的内容,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影视作品的理解更好的理解阅读材料中的内容,这样,也能够从保障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习的效果。

(三)强化课堂活动带来的阅读理解效果

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更加重视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发挥课堂活动给阅读理解教学带来的积极意义。未来,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教学的内容具体情况,针对性的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扮演等,对于一些情景内容比较突出的文章,通过不同的情景的设计和渲染,引领学生进入到这个活动内容中来,通过亲身的感受来具体实践课堂阅读理解活动情况,培养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

在课堂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作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关键点来设置具体的活动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工作中多和学生接触,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只有这样,才能够选择更加适当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师策划组织活动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对活动有一个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更加全面的对活动进行策划和补充,保障整体的活动能够吸引学生关注,并且吸引学生加入到具体的课堂活动中来。

三、结论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需要利用多元化的手段,能够更好地实现对阅读文章教学的整体把控,同时,也能够利用情景创设,将小学生带进一个更加有吸引力的环境中,提升小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更好地实现小学生的发展。

第8篇:语文阅读文章范文

关键词:备课式文本解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会用很多方式解读文章,本文介绍了其中一种——备课式文本解读,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深层次的理解文章,总结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提高备课的水平,让教师指导自己需要教授哪些内容,设计教学步骤,以文章为基础,与学生对话,互相交流。

一、略读了解课文内容,发现教学素材

备课式文本的解读会先梳理文章的脉络,从中找到教学素材,根据教学素材选择教学方式,最后会进行教学总结。

1、以整体入手

教师会预先通读全文,从全文中找到文章主要表述的内容,发现每段和每段之间具有的关联性,围绕文章的题目,分析全文,在脑中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进行复述,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文章划分出多个层次。课文是备课的基础,以此为基础,达到语文的目标,掌握学习的能力和技巧,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其所要表达的概念,传授语文知识[1]。

2、从局部入手

从局部入手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即把握文章的文本的特征,突出语文能力。文章的文本特征是指,通过备课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推敲出作者用某个字或词的用意,以及某段文章为什么在这个位置,分析为什么会用这个标题作为文章的题目,总结文本特征,从而确定可以培养学生哪些语文能力。突出语文能力则是需要考虑文章想要向学生传达什么,或是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养成哪种语文能力,同时,要注意学生真正需要什么,现在还不会什么,从而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增加练习的机会。

3、回归整体回归整体则是把相关的教学元素串联在一起,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实现学习能力的迁移,围绕语文教学。

二、细读了解教学特点,制定教学内容

细读文章要求教师不会借助任何参考资料,只是单纯的读文章中的文字,再多次阅读,发现文章中文字描绘的细节。

1、细读文章文字

教师在备课阶段,不会翻阅任何的教参,也不会管文章中的图片、生字及课后习题等内容,有时为了保持自己的注意力,会把文章打在纸上,便于日常阅读,这种方式能让其发现文章的基本内容,就像是《月光曲》这篇文章,教师会适当调节课文文字的大小,让其呈现在一张纸上,便于通篇阅读[2]。

2、提高阅读的敏锐感

教师之所以会先把自己作为读者,阅读文章,其目的是教师读过文章后,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发现文章中多次读不懂的地方,整理文章给出的信息,提高自身阅读的敏锐度。比如《月光曲》这篇文章,第一遍读会形成一种理解,打破了自己之前对文章的预想,根据第一遍阅读的理解,认为前半部分文章很容易理解,而后半部分内容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到了第二遍读,就会发现中一些细微地方的描写,把文章划分出更多的层次。教师之所以可以记住自己初次阅读与二次阅读的感受,是因为他会抓住自己的敏感点,注意细节,看哪些细节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与学生相符的教学内容。

3、多次精读

每位教师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精神状态,有自己的备课方式,但通过多次阅读文章,从不同角度理解,是小学教师必须运用的备课方式[3]。比如,有的教师会利用早上的时间阅读,有的则会在中午或晚上阅读,会阅读文章的整体脉络,也会阅读文章中某一部分。同时,有的教师每次从不同角度阅读文章,都可以解答或增加阅读遇到的难题,发现自己感到疑问的地方。就像是《月光曲》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发现盲女孩的心性,也可以发现文章中语段的过渡,像是文章作者与读者做游戏一样。

三、多次读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发现课文教学点

备课式教学是总分交替的过程,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到内容,反复解读文章的思想。这种方式可以检验教师阅读教师是否全面,根据教学内容的重要程度,调整教学的顺序。

1、检验阅读教学是否全面

阅读具有一定的难度,它是指读者是否可以抓住文章的内涵,确定文章的边界,理解文章内容。因此,教师理解文章内容时,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其一是文章描写的内容,其二是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其三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有真正从这三方案着手,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对文字的敏感,让其发现文章中的信息。

2、调整教学点的前后顺序

通过阅读找到文章中教学的信息点,会让教学做“加法”,但如果从文章中发现多个教学点而没有有效安排,就会让教学做“减法”,延长了教学的时间。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到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点,确定教学点中包含的价值,调整教学点的教学顺序,适当取舍,让学生掌握语文能力,实现语文能力的延伸[4]。

3、让课堂教学变得统一

经过检验阅读教学是否全面,调整教学点的前后顺序两个教学顺序后,教师要收集课上讲解的教学点,让每个独立的个体变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把“1+1+1+1”变成一个数字“1”,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但备课式文本解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围绕学生展开教学,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深入教学,从细节着手,对学生的“学”有真正的理解,让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备课式文本解读的教学渗透,要求教师需要通过略读了解课文内容,发现教学素材,然后细读了解教学特点,制定教学内容,最后是多次读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发现课文教学点,让学生掌握语文技能,优化教学。

作者:陈娜 单位:徐州市八里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李玉贵.备课式文本解读的教学审视——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07:110-118.

[2]刘实中.文本解读需基于学生视角——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考试与评价,2015,12:139.

第9篇:语文阅读文章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阅读是考察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中,阅读受到的重视越来越高,阅读被普遍认为是语文知识的重要体现。在阅读中会涉及到许多语文知识,因此,语文的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弱,教师对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更加的需要方法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教学过于被动

在课堂上,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将阅读中的问题,包括词语,句子,生词等都进行讲解,学生则省去了很多查询的过程,对于阅读中的知识进行被动接受。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机械的将一些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如《掩耳盗铃》的阅读教学,大部分教师在将阅读内容进行讲解之后,直接告诉学生们该篇阅读的寓意是: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情却硬要掩盖。这样做的效果使学生生硬接受,不能很好的吸收,导致学生不能灵活思考,降低了学习效率。[1]

2、没有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

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前,都会进行备课,但是对于教授的阅读文章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究,只是遵照参考书的要求进行简单的整理概括,这样导致教师的阅读教学的目标缺乏时效性。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许多教师让学生进行阅读讨论时,不能设定正确的讨论的题目,导致学生们的讨论只是表面现象,起不到实际效果。在《没有喝彩的工作》的阅读讲解中,教师一般情况下都是先对文章的生词进行讲解,然后是精度讲解文章的含义,在通过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同学们参与讨论,看似达到了效果,却也是生硬的让学生接受,没有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在这篇阅读要掌握的真正东西是什么。

3、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被淡化

在阅读教学中,一般情况下都是老师担任主讲的角色,教师往往将自己的阅读思想和阅读经验强加到学生身上,而学生自身缺少对阅读文章的感悟和思考,只是以听懂老师的讲解和被动的进行阅读训练为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迁移能力得不到提升,导致阅读能力普遍不高。

4、课外阅读没有明确的方向

学生对于阅读往往都有很深的兴趣,但是由于阅读教学的公式化,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阅读的方向,没有计划,没有合理的时间安排,缺乏正确的阅读指导。长期以来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够,对于感兴趣的就读完,不感兴趣的就是简单地翻阅,不能很好的为课内阅读教学进行素材的积累。

二、小学语文教学阅读的实践策略

1、重视预习的实践性

阅读教学中的预习,是要求学生们在已经掌握的语文阅读知识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自主学习,实现语文阅读能力的迁移。对于预习的实践,教师要提供预习提示:首先了解文章的社会背景,其次对于文章的生僻字进行查询,对文章段落进行标注,分段,对课后习题先自己进行整体的把握,找出文章中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同时在预习中,还可以进行开放式的实践性预习,让同学们对于文章的背景,作者等进行查询,增加同学们的阅读知识面。在预习中,要让同学们充分发挥阅读的主动性,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进行阅读文章的体验,增强小学语文阅读的实践性。[2]

2、重视读书的实践性

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主要要对学生的读书能力进行培养,而不是听教师讲书。重视读书的实践性,要重视感知性初读、感悟性细读以及欣赏性精读的实践。在初读时,要对阅读文章进行整体上的感受,明白文章讲的是什么。讲解《紫罗兰》时,教师要让同学们大声的诵读,或者是分段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在读的过程中让同学们明确紫罗兰的形态、颜色、样貌;在细读时,就要有目标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画,多重感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和词语,哪段写的好,为什么等;在精读时,就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情感,使学生有感情的阅读,在《慈母情深》阅读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们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对于感情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可以进行示范。重视读书在初读、细读和精读时的实践性,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听说,读说的结合实践

听说的阅读实践要求以听为基础,以说为中心,让学生在听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回答。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提的问题要简洁明了,并且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提问除了文章中的小画家们,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动物在雪地里可以画出什么样的图案吗?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进行回答。在读说的阅读实践中将诵读和口头表达进行有机的结合。主要包括初读时的概括,细读时的精说,品读时的评说,诵读时的辩说,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更利于语言的组织。[3]

结束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对于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模式有重要意义,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翠云.谈小学语文阅读技能与能力的培养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2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