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阅读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实词;虚词;词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50-01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试卷中的分值为30分。对常见的实词、虚词的理解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在这一块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失分也不含糊。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文言文实、虚词的规律,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实词、虚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变的特点。有没有必要将这些意义和用法都牢记于心呢?答案是没有必要。对于文言实词,笔者认为,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喻义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例如"本",其基本义是"树根",除了特殊情况,古汉语中一般都采用基本义,这就是规律。实词的基本义与造字法有关,"本"在造字法上是一个指事字,"木"下加一点,指明是树木的根,这一点后来发展为一横。因此,从造字法上去把握(或推测)文言实词的基本义,准确而又直观,是一条捷径!
例句: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此处的"徇"作何解释?根据造字法,"徇"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而形旁又与"行走"有关,因此可以推测,"徇"在这里是游街示众的意思。
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要把它们一一记住,是很要费一番脑筋的。记住了也不等于就掌握了,考试时照样会出错。因此,把握文言实词的用法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语法规律。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事"作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之",因此它活用了,即"名词活用为动词"。"兄"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它也活用了,即所谓的"名词活用作状语"。
例句: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天下苦秦久矣。
"苦"是形容词。1句中的"苦"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其心志"。我们知道,形容词是可以充当谓语的,如"江水绿了"、"枫叶红了",但前提是后面不能接宾语。因此可以肯定它活用了,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使其心志苦"。2句中的"苦"情况和1句相同,因此它也活用了,可以理解为"以秦为苦",或"苦于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谓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完全是根据翻译的情况来定义的。1、2句中的"苦"也可分别翻译为"折磨"和"仇恨",则就是一般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
文言虚词是公认的难点。近年来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数量减了又减,但许多考生仍然摸不着头脑。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我们知道,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所谓"实词虚化",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走路"的意思,后来虚化了。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例句:1吾欲之南海。2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
1句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2句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
虚词和实词较容易鉴别,但虚词里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等等,又该怎样鉴别呢?
例句: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犹且从师而问焉?两个"焉"都处在句末,怎样辨别它们是代词还是助词(还有兼词)呢?1句主谓宾齐全,"焉"在这里不可能充当宾语,因此不是代词。而2句明显缺宾语,因此"焉"充当宾语,用作代词。1句中的"焉"可以理解橹词,也可以理解为兼词,完全是根据翻译来的,无所谓规律问题。
许多虚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鉴别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只需看它后面所接的成分就可以了。
例如:1.为了祖国,我无怨无悔。2.为了祖国繁荣昌盛,我无怨无悔。
这两句意思差别不大,但1句中的"为了"后面接的是名词,因此它是介词,与"祖国"一起构成介宾结构,充当整个句子的状语;而2句中"祖国繁荣昌盛"是主谓短语,属动词性短语,因此"为了"就只能是连词。文言文虚词与此同理。
例句:1.不足为外人道也。2.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句中"为"接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道"的状语,因此是介词;2句"为"后面接的是主谓短语,因此是连词,表原因。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参考文献:
[1] 《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各个击破》主编:青于蓝考试研究室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
[2]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阅读;语文教学;活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指明了方向,语文阅读教学以课堂教学为支点和阵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那么,如何让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彰显活力呢?首先,加强课堂管理,调控课堂节奏。把握好时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其次,利用情境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总之,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在反思中创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加强课堂管理,调控课堂节奏
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才能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思路清晰地教学,才能在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中进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好时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专注度。要求我们在安排内容时应错落有致,时间分配大体适当,平缓中有,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在设计教学时把教学重点应放在品读、研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体会人物形象;然后,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先画出小夜莺言行的句子,边读边想象小夜莺这样说、做时的心里是怎样的;敌人听了小夜莺的话,看见他这样做,会怎样想;接着进行讨论: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做?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最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在画、读、想、议中对小夜莺的机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二、利用情境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并能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同时,根据教学活动进展的需要,通过电教媒体、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性的提问、富有感染力的导语,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如学习《桂林山水》时,我先在课前搜集了一些桂林山水的美丽图片,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情境导入法,并说今天我们要去游览我们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根据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来描述桂林山水的美景,然后再设置悬念:作者又是如何来描绘这一美景的呢?他的语言和你的有哪些不同?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课文中,调动起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每个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体验都不一样,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个性的阅读。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同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充分思考后,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基础上发表不同的见解,对出现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如对课文中重要的问题,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对比,把文本的内容另作解读。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在学习《群鸟学艺》一文时,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一环节:“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说: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但是,有几个学生却回答的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这一回答引起了学生激烈的争辩和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然后,我在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让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更全面、正确的理解。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还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展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一)疏忽了教科书的本质,视教科书为生命。一本语文书里面充其量只有三十篇课文,然而文学史上下几千年源远流长,美文可谓群星璀璨,如果只限于教科书之内,那就如同错过无数颗星星。打一个比方,学生的知识积累犹如人的血肉之躯成长,教科书只是其中的维生素,人不可能只靠维生素成长。
(二)教科书以外的多种趣味不见了。除了学好语文课本,还应该关心历史,关心哲学,关心社会热点,关心道德问题。
(三)不懂得阅读应有的速度与态度。世上的书汗牛充栋,出版业日益发达,书籍数量呈几何级速度递增,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要仔细读,也不是每本书都要全部读。阅读不同的书,需要不同的速度和方法。
(四)对网络阅读的疑虑。网上信息鱼龙混杂,中学生相对来说缺乏去粗存精、去芜存真的能力,有些家长因噎废食,其实是错过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阅读渠道。
(五)媒体的发达破坏了阅读的胃口,产生了副作用和后续影响。看电视剧《红楼梦》固然速成,然而绝对无法获得阅读文学作品里的收益和感悟。
基于以上五种较严重的问题,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阅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视野宽广了,语文教学必定事半功倍。现在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语文教师可从以下五点来引领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方向:
一、要保证教科书以外的阅读时间
每天至少要有完整的四十分钟,周末至少要有两小时以上的整块的阅读时间。这一点实施起来有点困难,因为社会大环境日趋浮躁、焦虑,生活、学习节奏快得令人难以喘息,越来越缺乏宁静闲适的阅读心态,学生已经习惯投身于题海之中,所以必须纠正以前的习惯,为阅读挪出时间。要建立起这样的观念:教科书只是纯粹的维生素,而阅读才是真正健康的饮食,千万不要让充满审美愉悦的阅读着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而被量化分解成对知识点、考点的攻克处理。课外阅读虽然投资多见效慢,但一定要给阅读留下空间和时间!课外阅读这朵花不应该被挤到角落里而干枯萎谢!
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学校规模不同,其阅读条件也千差万别,条件不足的,要自己创造条件。如在班上建立图书角,动员学生把自己的书刊拿出来,互相交流,也可和学校图书馆建立联系,以方便学生借阅。充分利用个方面条件开掘书源,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随意性很大,如不加以指导,不仅会浪费时间,收获不大,甚至还可能受到不良影响。因此,要提倡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以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点上,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重要。教师应围绕课内语文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有关书目,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三、阅读的种类要多元均衡
经典文学书籍、百科全书、励志类、历史、地理、哲学等都可涉及,千万不要只局限于某个狭小的天地之间。就如饮食一样,偏食导致多种疾病,如果阅读种类过于呆板、单调,学生很容易丧失阅读学习的和激情,应该让学生多经历底蕴丰厚的文化撞击和鲜活的源头活水的洗礼。我们还要通过课外阅读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先从欣赏、评价课内文章开始,逐步介绍给学生一些好的鉴赏文章,让他们学习如何进行欣赏、评价。像《唐宋家名作精品鉴赏》、《中国现代散文名篇鉴赏》、《阅读与欣赏》等书,都是极好的典范。然后,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来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
四、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
对于感兴趣的、有益的书籍可熟读精思;对于消遣类的可观其大概;对于艰深的知识可不求甚解,蜻蜓点水雾里看花也未尝不可。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目的是提高阅读效率。.在实践中有如下一些常用方法:第一,批注法。随时在字里行间进行批注,以辅助理解和记忆,这也是古人读书的常用方法。当然,这个方法主要阅读属于自己的书。第二,摘抄法。将读物中的名言警句、重要段落抄在笔记本上或卡片上,经过选择、整理的这些材料就成了自己的财富,以便日后查阅、使用。第三,心得法,这是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阅读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加深对所读文章的认识,第四、充分利用网络,利用网络找到知识的来源,甚至通过网络找到一批志同道和的人,力图让自己成为最精通这个主题的人。
五、有意识地让自己的生活随时借助阅读来摆脱现实的局限
关键词:文化障碍;英语阅读;表现
中职英语教材中各单元都包含Reading&Writing以及Real life skills等文化版块,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化。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密不可分的,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中职英语教学还是未能将文化和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更由于文化障碍的存在,导致学生英语阅读质量下降,语用能力更是无法得到提高。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出职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障碍的体现、成因以及应对。下面将做一一阐述。
一、职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障碍的体现
(一)词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表达的内容。而词汇又是构成英语语言的基础。而英美文化差异也是词汇讲解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文化习俗等的不同,不同的词汇在中英文化中有了不同的代表含义。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注重词汇的字面意义,而忽视其文化内涵,应注意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
以颜色为例,比如,绿色在汉语中象征着“新生”,“希望”,“活力”等,而green在英语中让人联想到嫉妒或者稚嫩的,比如,green with envy表示非常嫉妒,greenhorn表示缺乏经验的。
(二)语法
英语语法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正确理解英语阅读篇章,并能灵活运用英语这门语言。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式上的差异绝不是孤立的,任意的,它们反映了截然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英语的语言具有扎实的逻辑基础,句子一般情况必须完整,各个组成部分一般很少省略。
此外,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会造成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文化障碍。尤其是反义疑问句,如下例:
A:You are not a student,are you?
B:Yes.I am.(不,我是个学生)
A:He is not going to the meeting,is he?
B:No,he isn’t(是的,他不去)
二、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障碍的成因
笔者在中职英语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发现并总结归纳造成学生英语阅读文化障碍的成因有以下几种:
(一)中职英语教学大纲的不完善
在现行的97年的中职英语教学大纲中,英语文化的拓展和掌握并没有被设定为一个课程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学校并没有设立相关的英美文化课程;教学材料中也经常会出现语言和其相伴随的文化分离的现象,导致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枯燥地进行知识点的梳理讲解,缺乏了必要的文化背景的输入,学生也是被动地被灌输各种语言知识点,却没有深层次地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去理解,所以对阅读材料的掌握只能永远停留在词汇和句法的应试用法上。在英语阅读的教学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略掉了;最后,对于学生的测试还是停留在应试角度,测试系统并没有较好的改善,也是影响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原因。人们普遍忽视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并没有把文化渗透和学生的语用能力相结合。
(二)生源素质和师资培养的影响
据研究表明,中职学生的生源素质处于逐年下降的状态,学生英语底子薄弱,缺乏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更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导致他们消极地去阅读英语材料,被动地接受知识点的传授,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阅读素质就会不断下降;另一方面,目前的中职英语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也缺少相应的培训,教师本身对阅读材料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等也可能通常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从而也无法在英语的阅读教学中传授给学生,无法有效地进行文化教学。
三、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障碍的应对策略
1、加强篇章文化背景的讲解
在讲解的过程中,要联系课文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使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如对历史性的课文要进行适当的文化方面的补充,补充一些政治背景。名人评说,历史意义方面的内容。
2、职中英语教师自我充电,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多阅读英美小说,多与外国友人进行英语语言交流,多了解他们的语言风俗和阅读思维,学校也应提供相关方面的培训机会,让英语老师多一些交流多去英语国家进行培训,这样教师才能更有准备,并有效地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获取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乃至创新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善被动状态
班级内可以自主创建英语角,英语教师可以每周有一个时间段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熏陶,带着学生多去阅读英美书籍,观看英美录像,鼓励学生主动多看多读,先提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是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有一个演练英语的环境,在英语角的氛围下,学生也可以避免尴尬。此外,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阅读,第一,引导学生自觉预习新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周末时间,利用网络等条件搜索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形成主题presentation;第二,每次讲授完阅读材料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这样,学生也可以与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有所碰撞,从而有更深的理解,有更好的掌握;最后,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复习,多看相关主题的音像图书,既可以多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也能扩充视野,并对英语的阅读有更为浓厚的兴趣,逐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文化素养和英语的实际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洪丽燕,英语阅读理解中跨文化障碍的分析和应对[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2]钟圣民 中学英语阅读中的文化障碍分析[J] 江苏教师,2011.0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教学
一、加强创新阅读,开拓学生思维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提升阅读教学质量。教师作为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要了解、分析学生的思维方式,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考方向,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指点,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拓展,帮助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学会创新。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在《小音乐家杨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阅读完文章之后,教师通过提问式教学模式,引导针对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比,使得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不断地拓展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提问,经过反复的阅读和思考过程,使得学生对课文内容越发的熟悉和理解,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体验阅读,让激情在阅读教学中涤荡,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赞诃夫认为,教师如果不针对课本知识加以自己心灵世界的灌溉、加温,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越多,就会使得学生对新知识越冷漠、越淡然。所以,教师要让课程能够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要使课堂变得精彩,要让学生真正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体验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鸟的天堂》教学中,在学生充分领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后,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要求每一位学生扮演小小导游,介绍鸟岛的景色。学生滔滔不绝地向游客介绍着鸟岛的景色,使得课堂的气氛甚是活跃,真正成为学习的天堂。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认真牢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阅读训练,实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语言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教师教育质量,既不单纯地指向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成,也不单纯地指向于从事音乐教育活动所必需的专业技能的娴熟,而是主要体现在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的高低及其可能显现的程度。在社会监控和高校自律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构建完善的教师教育质量的制度保障体系,是教师教育质量获得根本保证的必由之路。
目前,高师音乐教师教育质量面临生源状况不尽如人意和师资水平不高的双重危机。音乐教师教育质量面临的困境与其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有密切关系。因此,提高音乐教师教育质量,需要稳步地进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制度的保障机制。
一、提升音乐教师教育质量需要有制度做保障
教师教育质量是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而音乐教师教育质量既不单纯地指向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善,也不单纯地指向于从事音乐教育活动所必需的专业技能的娴熟。虽然目前对音乐教师教育质量还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从音乐教育的现实需要上看,音乐教师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所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的高低及其可能显现的程度。目前,人们对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的要求,包括对专业知识的特定要求,对专业技能的特定要求,对从事音乐教育职业的基本道德、职业意识要求,对职业理想、职业追求的要求,对促使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和谐转化为育人、娱人活动的特定能力要求。而实践表明,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的诸多要求,在传统的封闭式的教育制度框架内,实现提高的空间十分狭小。
面对现实的严峻挑战,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对音乐师范生培养制度进行了创新,鼓励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做”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制度的激励下,我院建立了研究型学习环境、实践研究性学习制度。建立研究型互动式学习模式,旨在体现其教学主体与教学目的的不同,其独特之处是学习的小组模式和互动模式。小组模式即以小组为学习的单元组织;互动模式即教学活动采取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交流互动的方式。通过采取小组模式和互动模式,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环境。实践表明,建立研究型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提高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内涵把握以及对本专业职业价值的理解。
在传统音乐教师教育制度下,经过数年的职前教育,仍有一批音乐师范毕业生难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水平迅速提升和不断变革的需要。为培养服务基础音乐教育的合格音乐教师,我院制定了教学开放性制度,即根据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和现代音乐教师教育的新理念,对课程进行改革。其改革的主要举措有:一是压缩与基础音乐教育关联较少的课程的课时数,同时,大量开设新课程。要求学生加强自主学习时间,再配合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习时间得到充分保障,以此优化音乐专业知识教育、音乐教师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三大板块的整体结构。二是拓展并优化音乐教育学的课程结构,构建内容更加宽泛的音乐教育学学科群。如开设“钢琴伴奏”“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省级优秀中学音乐教师示范课”等课程。三是加强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期中专业会演和“周周练”班级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汇总上报,从而引发学生对现存教育问题的思考,促进教育活动的改善和提高,形成了教师教育质量的良性发展制度。
实践表明,激励性、开放性的教学制度,有利于激发教师教改的积极性,有利于强化教师对音乐教师教育制度创新的认识。由此可知,提升音乐教师教育质量需要有制度做保障。当然,制度包括外部的制度和内部的制度。在目前的办学条件下,外部制度是提高音乐专业教师教育质量的基础,内部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程度是教师教育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
二、提升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的制度保障
影响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生源状况和师资水平。因此,提升音乐教师教育质量制度体系的完善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构建优质生源保障的制度体系。优质的生源依赖于制度的保障。没有制度的保证,就没有可预见的、有秩序的行动。可以说,进行音乐教师教育制度创新,是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教师教育制度是否健全,对能否实现教师教育质量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源的优质化得益于正确的办学理念与制度的创新,为此,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在众多高校音乐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时,我院仍坚持适度的招生规模,强化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以吸引优秀生源为要务。第二,建立“教育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吸纳校内外专家和来自社会一线的管理人员参与我院诸如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决策过程,实现了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第三,就外部制度而言,优质的生源,依赖于国家和社会完善发展教师教育的战略。优先发展,不仅体现为办学条件的优先,还体现为实行师范生教育制度的优先。应该说,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是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保证。就内部制度而言,应该通过实行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合理流动”,鼓励一些非师范专业的优秀学生,调整到师范专业学习。同时,也允许一些缺乏教师特长的师范学生进入自己喜欢的非师范专业学习。
此外,我院还重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对课堂教育实践科目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成绩,加强教师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着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为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应用型的合格教师。注重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实践方式,加强视频案例、课例研究、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综合示范能力等教学环节的训练,加强对学生教育实践设计的评估与指导。不断规范对学生的教师入职培训和考试,完善其教师入职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学生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之前,修满规定的实践性学分,完成教育教学技能的各项训练,达到入职从教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景创设 艺术性 实效性
一、小学阅读教学情景创设的意义
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工作中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利用情景创设的方法来进行阅读教学,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比较常见的方法,这种情景教学模式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
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讲,通过创设情境,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似的情境,能够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的拓展,通过教师设定的情境结合阅读文章的文字内容,能够让小学生对晦涩的文字内容产生感性的理解,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从教学兴趣角度来看,单纯的文字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会显得冗长复杂,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面对长篇的阅读文章容易对文章产生厌烦的情绪,学习兴趣下降。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根据阅读的文章内容设定相应的情境,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小学生对阅读文章的反感情绪,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在阅读兴趣的鼓舞下,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学情境艺术性和时效性创设的途经分析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得发展过程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的奠定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注重对教学情境的创设,阅读教学缺乏利用多种教学情境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使得语文阅读教学的途径单一,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提升情境教学的艺术性和时效性,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生活实际做好情境设计
阅读教学情景设计的一个最重要途径,就是利用好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情境创设。小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能力比较低,他们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面对一些社会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通过设定生活中相类似的场景,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快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比较常见的叙事类文章阅读,这类文章通常需要学生发挥比较强的感性思维去理解事件中的人物思想,或者通过发散思维来对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因此,往往这类叙事文章对于学生的思想深度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作为教师,对于这类叙事文章的情境设定的把握方面,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人物情节等等给学生进行情境的设定,可以列举一些学生身边比较常见的人物,事件等案例,选择与阅读文章事件内容具有接近性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身边的案例来更好的理解阅读文章中的事件,人物等等。这种情境创设的方法需要教师发挥艺术思维,在充分理解阅读文章内容思想的基础上,更好的对文章有深度的理解,同时,需要教师有生活经验,注重对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事件等给学生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帮助教学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活。
(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发展中,需要小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培养阅读兴趣,但是,相比于传统的书本内容,小学生对于一些文字知识以外的内容更感兴趣。通过书本内容培养阅读兴趣并不是一个最有利的教学方法,还是需要小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培养自身的兴趣进行学习。
未来在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在书本文字内容阅读教学之外,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对于一些涉及到古典名著的阅读理解,其中包含的一些文字内容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通过一些影视作品等展现古典名著的内容,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影视作品的理解更好的理解阅读材料中的内容,这样,也能够从保障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习的效果。
(三)强化课堂活动带来的阅读理解效果
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更加重视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发挥课堂活动给阅读理解教学带来的积极意义。未来,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教学的内容具体情况,针对性的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扮演等,对于一些情景内容比较突出的文章,通过不同的情景的设计和渲染,引领学生进入到这个活动内容中来,通过亲身的感受来具体实践课堂阅读理解活动情况,培养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
在课堂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作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关键点来设置具体的活动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工作中多和学生接触,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只有这样,才能够选择更加适当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师策划组织活动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对活动有一个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更加全面的对活动进行策划和补充,保障整体的活动能够吸引学生关注,并且吸引学生加入到具体的课堂活动中来。
三、结论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需要利用多元化的手段,能够更好地实现对阅读文章教学的整体把控,同时,也能够利用情景创设,将小学生带进一个更加有吸引力的环境中,提升小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更好地实现小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备课式文本解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会用很多方式解读文章,本文介绍了其中一种——备课式文本解读,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深层次的理解文章,总结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提高备课的水平,让教师指导自己需要教授哪些内容,设计教学步骤,以文章为基础,与学生对话,互相交流。
一、略读了解课文内容,发现教学素材
备课式文本的解读会先梳理文章的脉络,从中找到教学素材,根据教学素材选择教学方式,最后会进行教学总结。
1、以整体入手
教师会预先通读全文,从全文中找到文章主要表述的内容,发现每段和每段之间具有的关联性,围绕文章的题目,分析全文,在脑中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进行复述,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文章划分出多个层次。课文是备课的基础,以此为基础,达到语文的目标,掌握学习的能力和技巧,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其所要表达的概念,传授语文知识[1]。
2、从局部入手
从局部入手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即把握文章的文本的特征,突出语文能力。文章的文本特征是指,通过备课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推敲出作者用某个字或词的用意,以及某段文章为什么在这个位置,分析为什么会用这个标题作为文章的题目,总结文本特征,从而确定可以培养学生哪些语文能力。突出语文能力则是需要考虑文章想要向学生传达什么,或是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养成哪种语文能力,同时,要注意学生真正需要什么,现在还不会什么,从而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增加练习的机会。
3、回归整体回归整体则是把相关的教学元素串联在一起,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实现学习能力的迁移,围绕语文教学。
二、细读了解教学特点,制定教学内容
细读文章要求教师不会借助任何参考资料,只是单纯的读文章中的文字,再多次阅读,发现文章中文字描绘的细节。
1、细读文章文字
教师在备课阶段,不会翻阅任何的教参,也不会管文章中的图片、生字及课后习题等内容,有时为了保持自己的注意力,会把文章打在纸上,便于日常阅读,这种方式能让其发现文章的基本内容,就像是《月光曲》这篇文章,教师会适当调节课文文字的大小,让其呈现在一张纸上,便于通篇阅读[2]。
2、提高阅读的敏锐感
教师之所以会先把自己作为读者,阅读文章,其目的是教师读过文章后,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发现文章中多次读不懂的地方,整理文章给出的信息,提高自身阅读的敏锐度。比如《月光曲》这篇文章,第一遍读会形成一种理解,打破了自己之前对文章的预想,根据第一遍阅读的理解,认为前半部分文章很容易理解,而后半部分内容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到了第二遍读,就会发现中一些细微地方的描写,把文章划分出更多的层次。教师之所以可以记住自己初次阅读与二次阅读的感受,是因为他会抓住自己的敏感点,注意细节,看哪些细节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与学生相符的教学内容。
3、多次精读
每位教师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精神状态,有自己的备课方式,但通过多次阅读文章,从不同角度理解,是小学教师必须运用的备课方式[3]。比如,有的教师会利用早上的时间阅读,有的则会在中午或晚上阅读,会阅读文章的整体脉络,也会阅读文章中某一部分。同时,有的教师每次从不同角度阅读文章,都可以解答或增加阅读遇到的难题,发现自己感到疑问的地方。就像是《月光曲》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发现盲女孩的心性,也可以发现文章中语段的过渡,像是文章作者与读者做游戏一样。
三、多次读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发现课文教学点
备课式教学是总分交替的过程,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到内容,反复解读文章的思想。这种方式可以检验教师阅读教师是否全面,根据教学内容的重要程度,调整教学的顺序。
1、检验阅读教学是否全面
阅读具有一定的难度,它是指读者是否可以抓住文章的内涵,确定文章的边界,理解文章内容。因此,教师理解文章内容时,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其一是文章描写的内容,其二是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其三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有真正从这三方案着手,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对文字的敏感,让其发现文章中的信息。
2、调整教学点的前后顺序
通过阅读找到文章中教学的信息点,会让教学做“加法”,但如果从文章中发现多个教学点而没有有效安排,就会让教学做“减法”,延长了教学的时间。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到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点,确定教学点中包含的价值,调整教学点的教学顺序,适当取舍,让学生掌握语文能力,实现语文能力的延伸[4]。
3、让课堂教学变得统一
经过检验阅读教学是否全面,调整教学点的前后顺序两个教学顺序后,教师要收集课上讲解的教学点,让每个独立的个体变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把“1+1+1+1”变成一个数字“1”,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但备课式文本解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围绕学生展开教学,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深入教学,从细节着手,对学生的“学”有真正的理解,让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备课式文本解读的教学渗透,要求教师需要通过略读了解课文内容,发现教学素材,然后细读了解教学特点,制定教学内容,最后是多次读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发现课文教学点,让学生掌握语文技能,优化教学。
作者:陈娜 单位:徐州市八里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李玉贵.备课式文本解读的教学审视——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07:110-118.
[2]刘实中.文本解读需基于学生视角——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考试与评价,2015,12:13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阅读是考察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中,阅读受到的重视越来越高,阅读被普遍认为是语文知识的重要体现。在阅读中会涉及到许多语文知识,因此,语文的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弱,教师对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更加的需要方法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教学过于被动
在课堂上,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将阅读中的问题,包括词语,句子,生词等都进行讲解,学生则省去了很多查询的过程,对于阅读中的知识进行被动接受。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机械的将一些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如《掩耳盗铃》的阅读教学,大部分教师在将阅读内容进行讲解之后,直接告诉学生们该篇阅读的寓意是: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情却硬要掩盖。这样做的效果使学生生硬接受,不能很好的吸收,导致学生不能灵活思考,降低了学习效率。[1]
2、没有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
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前,都会进行备课,但是对于教授的阅读文章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究,只是遵照参考书的要求进行简单的整理概括,这样导致教师的阅读教学的目标缺乏时效性。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许多教师让学生进行阅读讨论时,不能设定正确的讨论的题目,导致学生们的讨论只是表面现象,起不到实际效果。在《没有喝彩的工作》的阅读讲解中,教师一般情况下都是先对文章的生词进行讲解,然后是精度讲解文章的含义,在通过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同学们参与讨论,看似达到了效果,却也是生硬的让学生接受,没有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在这篇阅读要掌握的真正东西是什么。
3、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被淡化
在阅读教学中,一般情况下都是老师担任主讲的角色,教师往往将自己的阅读思想和阅读经验强加到学生身上,而学生自身缺少对阅读文章的感悟和思考,只是以听懂老师的讲解和被动的进行阅读训练为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迁移能力得不到提升,导致阅读能力普遍不高。
4、课外阅读没有明确的方向
学生对于阅读往往都有很深的兴趣,但是由于阅读教学的公式化,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阅读的方向,没有计划,没有合理的时间安排,缺乏正确的阅读指导。长期以来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够,对于感兴趣的就读完,不感兴趣的就是简单地翻阅,不能很好的为课内阅读教学进行素材的积累。
二、小学语文教学阅读的实践策略
1、重视预习的实践性
阅读教学中的预习,是要求学生们在已经掌握的语文阅读知识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自主学习,实现语文阅读能力的迁移。对于预习的实践,教师要提供预习提示:首先了解文章的社会背景,其次对于文章的生僻字进行查询,对文章段落进行标注,分段,对课后习题先自己进行整体的把握,找出文章中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同时在预习中,还可以进行开放式的实践性预习,让同学们对于文章的背景,作者等进行查询,增加同学们的阅读知识面。在预习中,要让同学们充分发挥阅读的主动性,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进行阅读文章的体验,增强小学语文阅读的实践性。[2]
2、重视读书的实践性
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主要要对学生的读书能力进行培养,而不是听教师讲书。重视读书的实践性,要重视感知性初读、感悟性细读以及欣赏性精读的实践。在初读时,要对阅读文章进行整体上的感受,明白文章讲的是什么。讲解《紫罗兰》时,教师要让同学们大声的诵读,或者是分段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在读的过程中让同学们明确紫罗兰的形态、颜色、样貌;在细读时,就要有目标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画,多重感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和词语,哪段写的好,为什么等;在精读时,就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情感,使学生有感情的阅读,在《慈母情深》阅读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们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对于感情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可以进行示范。重视读书在初读、细读和精读时的实践性,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听说,读说的结合实践
听说的阅读实践要求以听为基础,以说为中心,让学生在听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回答。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提的问题要简洁明了,并且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提问除了文章中的小画家们,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动物在雪地里可以画出什么样的图案吗?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进行回答。在读说的阅读实践中将诵读和口头表达进行有机的结合。主要包括初读时的概括,细读时的精说,品读时的评说,诵读时的辩说,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更利于语言的组织。[3]
结束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对于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模式有重要意义,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翠云.谈小学语文阅读技能与能力的培养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2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