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带有眼字的成语范文

带有眼字的成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带有眼字的成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带有眼字的成语

第1篇:带有眼字的成语范文

1、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2、一身是胆: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3、三顾茅庐: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4、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

第2篇:带有眼字的成语范文

一、关爱学生,以情激趣

要想使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有兴趣,学生首先就要尊重这位教师,即所谓“尊其师才能信其道”。而作为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想方设法与学生进行心灵情感上的沟通。对学生要充分信任,多关怀、多鼓励,当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胆怯、畏缩,用目光鼓励、支持;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诚恳;当学生有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同时应该经常走到学生中间,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尤其是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要热心、细心、耐心,多加以关爱,多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就能激发出来。

二、语言幽默,以乐激趣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首先,教师语言应尽量做到形象具体、生动优美、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抑扬顿挫、有板有眼、声情并茂,带有一定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其次,教师要注重运用修辞手段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适当的反问,能启发学生积极探索;贴切的比喻,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强烈的对比,能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以鲜明的例子或时政热点为载体,以修辞为手段,能把实实在在的理论知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要广采博闻,把和教材密切联系的成语、笑话、格言、民间谚语、故事、歇后语等引入课堂,并能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调节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想学、爱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三、巧设悬念,以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恰到好处的疑问,能引起探究知识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那么如何设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除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品德得到升华和发展外,师生间还可以互相答疑、互相启发,形成师生间双向的智慧交流,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教学全过程一环扣一环的设疑,关键问题是教师要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设问,所提的一系列问题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第3篇:带有眼字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平面设计;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040-02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何为平面设计中的创新思维?如何创造出有创意的作品?如何才能做到思维创新一直是我们所思考和探索的。当代平面设计师只有理解并运用创新思维,才能让设计出来的作品附有价值富有深意。

一、平面设计中的创新思维

吴尚君教授在平面设计的创新思维中曾鲜明的提出“设计需要创新,无人非议。创新对设计者来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其中需要开拓的勇气和智慧。创新,就是倡导原创。”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是对事物一个统筹规划的一个过程的总称。在当下中国设计中仿、跟、抄之风盛行,很多设计师都是直接对本宣科式的直接拿着国外的设计作品稍作改动当成自己的作品直接应用。创新的确需要勇气和大无畏的精神,不按部就班的做设计,设计作品才会精彩。人们常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此表示要总结前人的经验,学习前人的优点与成果,但是这并不完全适用于设计中来。当代设计师不仅需要吸取前人的设计经验,更要有在“大师面前有疑”的精神。古往今来许多的科学家的成功就在于敢于否定和质疑前人的观点。从否定”大陆均衡说”,提出”大陆漂移说”的魏格纳到否定“地心说”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等等。大师们的理念与观点是大师们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实践所总结出来的,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当代设计师更要在学习借鉴这些理念与观点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疑惑,不要盲从,这样才能更好的创新,做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二、平面设计中的创新价值

任何东西都拥有价值,价值的高低在于其自身。设计也一样。吴尚君教授再设计思想文论中提出“当今设计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其一,设计作品不一定是原创;其二,原创作品不等于一样的轻重和富有价值。在别人的东西面前,东拼西凑,改头换面,是借鉴还是创新?作品是一级原创,还是二级原创?价值体现在小群体之中,还是带给全人类的福祉?”显然吴教授的设计思想当中可以看出对中国当下设计思想的反思,对当下中国设计作品效果的一种质疑。这无疑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的提倡与弘扬精神。一件设计作品是智慧、思想、生活、创意的集合,现在有很多平面设计师同时将几件他人的设计作品打散,然后拼凑组合成一件设计作品。这样的作品没有价值吗?其实也不是,这样的作品不叫原创吗?其实也不然。这里面还是带有一定得创新性的。如果把原创分等级的话,拼凑出来的作品肯定是末等的。原创作品的等级之分应该取决于该作品的价值大小、受益群大小。虽然现在一些乍看起来构图独特、色彩漂亮的商业平面设计很是优秀,但是其实它所能赋予的内涵是有限的,它的精神层面是较为浅薄的。只有能给全人类的思想带来良好导向作用,精神层面丰富的平面作品才能算得上是“一级原创”。正如吴尚君教授所说的:“吾以为,设计必创新,价值有高低,设计众人做,品格显高低。”

三、吴尚君平面招贴设计作品的创意呈现

什么是中国样式的平面招贴设计?什么样的中国式平面招贴设计才是好的设计?就以中国传统的水墨元素为例:水墨元素是中国特有的设计元素,一副好的水墨元素既有本土意识,又有较强的现代设计感。靳埭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把水墨元素运用到他的设计中,其熟练的运用水墨语言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他的水墨元素设计享誉全球,此后大量水墨元素设计作品涌现。但是到如今很多设计师做出来的水墨元素招贴设计思想浅显、表层,不能体现内涵。只有中国元素与中国思想的高度统一,才能算得上好的中国式平面招贴设计。中国上下五千年优秀历史传统造就的设计元素无数,只是大部分设计师不是仿国外设计就是还在使用一些已经成功的设计案例,并不去找寻其他人没有做过的设计元素。优秀的中国设计者们应该更多的在学习国外优秀设计文化的同时努力挖掘本土的设计元素,发扬光大。让人们透过元素感受中国的文化高度、中国的精神内涵,这样的设计才有深度、有意义。

一副好的中国式平面设计应该是引人深思,有着丰富的中国本土文化内涵的。如吴尚君教授09年的作品《天象之健》(右图1)其作品释义为:设计动因首先来源于对《易经》中汉字 “卜”的理解和运用。画面所有图文元素构建的意象表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正以乾卦健势,如雷震,如风巽,强劲的影响世界,天象至健。同时也传达“智慧的占卜”和“天道思维”。该作品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优秀平面设计作品,透过作品本身感受到强烈的中国风范,该作品的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设计趋向技术性、趣味性、网络化、小品化、浅俗化,不动脑子的设计泛滥,这会损害一个民族智力的健康。一副优秀的平面作品应该能映射社会现象,给人们起到影射、惊醒的作用。尤其实在平面文化招贴的精神层面上起到启迪的作用,传播正思维、正能量才是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应该做的。如吴尚君教授做的中国成语主题海报《一五一十》(如图2)该作品用白色算盘珠衬托红色的算盘珠,表警示作用。创意表达的是一五一十,代表清清楚楚,有板有眼。在中国传统汉字文化中,成语反映的智慧是无限的。一五一十,清正廉洁是一种人类高尚的思想理念。也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为政的一种道德规范。通过该作品感受到作者对人类高尚思想的一种传达精神和对当代中国为政的一种道德期望,这就是设计的力量。

四、结语

思想领域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设计是倾听――思考――表达的过程。吴尚君教授在设计教学中强调:“倾听在前,有容乃大。思考在后,有炉则化。表达清晰,理念先行”这就是说作为一位优秀的设计者首先要学会吸取其他优秀作品的长处,然后进行消化、思考,在吸取中求创新,最后才能清楚的表达出有价值的设计作品。盲目的跟从是不可行的,设计师应该在走在世界前沿的道路上不忘回望过去,让“前”与“后”能够巧妙结合。在平面设计中需要用视觉元素来传播设计者的思想与计划,用文字和图形把所要表达的信息传播给大众。良好的设计思想能对社会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创新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创造。开拓进取的精神与良好的文化底蕴是当代优秀设计师所应当具备的。设计只有不断的推成出新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平面设计中的创新思维是平面设计得以进步与发展的动力所在。年轻一代的设计师更应该敢于创新、努力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周伯君.创新性思维与设计方法的探讨[J].包装工程,2007(01).

第4篇:带有眼字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 研究性阅读 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把我们带进了课程改革的新时期,2006年江苏省正式开始全面进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选修课程是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体现新课程标准“共同基础,多样选择”这一理念的重要载体,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从总体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具有如下特点:多样性、专题性、灵活性、探究性、针对性。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在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质、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由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正处起步阶段,笔者根据调查发现,选修课程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要改变这一现状,急需教师深化课程理论认识,探索出一条符合选修课程目标和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新路。

在探索中笔者发现,“研究性阅读”这种教学活动模式在其目标和基本特点上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目标与特点有很多相似之处。语文研究性阅读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它是一种以专题(专门问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指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个专门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阅读活动。

基于研究性阅读在其目标与特点上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与特点的一致性,笔者尝试探索并建构一种“从高中语文选修课内容出发的语文研究性阅读”,将研究性阅读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策略运用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希望能通过这一策略的运用,帮助改善选修课程教学现状,充分发挥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对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促进作用。

笔者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突破研究性阅读教学过去以课本外材料为主要阅读资料,并在课外进行阅读研究的传统模式,建立以课本内容为主要阅读资料并在课内开展阅读研究的一种课堂教学新模式,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日常教学服务,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与研究提供帮助;同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这是教学与考试命题的最高准则。按照新课标的精神,高中语文课程将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必修课程共五个模块,学习时间1.25个学年,随后进入到选修课程的学习。选修课程分为五个系列,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之下都有若干模块(以苏教版为例,五个系列共16个模块)。学校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共选择至少4个模块开设选修课程。

本章将通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特点及开设现状的分析,试图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实践中尚不成熟之处,并以此作为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点

根据“新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选修课程不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而与之共同组成语文课程的双翼。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在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质、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总体看,笔者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多样性——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着眼于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目标。选修课程五个系列内容涉及语文学习的各个领域和层面。这样的课程设计,旨在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全面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实施的灵活性——着眼于提供开放的选择空间

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以“共同基础,多样选择”为原则。必修课程突出了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而选修课程也体现了基础性,但更突出选择性。因为选修课程的课程系列多,模块设计复杂,每个模块教科书的课文内容也很多,所以在具体教学中,学校可以“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无疑,新课标的课程设计体现了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具有灵活性。

(三)教材结构的专题性——着眼于为学生构建纵深而完整的知识体系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五个系列可看成是五个大的专题。苏教版选修教科书五个系列之下共设16个模块。具体每一个模块可看作是大专题之下的小专题。而每一个模块的内容又是以专题结构来设置的。教科书中的专题又是模块专题之下更小而具体的专题。每个专题都有其独立性,都能构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各个专题的学习,能帮助学生对各个专门的知识体系形成纵深的认识,又能综合它们达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四)课程目标的探究性——着眼于提高学生自主研习的能力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它着眼于学生的自主研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选修课程五个系列的课程目标都强调了探究性学习方式。

(五)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着眼于与必修课程和高考的衔接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具有针对性。首先表现在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必要补充。在许多内容上,必修是选修的基础和前提,选修是对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巩固。选修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还表现在,学生通过选修课程学习所得的知识与能力能帮助他们在高考中学以致用。

二、现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引发的思考

通过对无锡市几所有代表性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现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从而引发了对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与教师的调查,笔者发现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中,从师生对课程意义的认识、课程内容的适应到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而制约着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效果。

1.学生方面

首先,学生对语文选修课程认识比较陈旧。由于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江苏省从2006年才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设选修课程,学生对新的课程设计模式不太适应。

其次,选修课程内容多,容量大,学生学习步伐跟不上,易厌倦。

最后,学生习惯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开展活动不积极。新课程教学在各方面都要求学生发挥能动性,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中尤为突出。

此外,高考的压力制约学生选修课程的学习动力。选修课程的学习时间安排在高中后1.75个学年。按照以往一般的教学安排,高一高二阶段完成语文课本内容的教学后,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早早将主要精力放在对高考的准备工作上。在高考的巨大压力和学习功利心的影响下学生学习选修课程的动力就不足。

2.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教学习惯的不适应,压力大。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在教学上感觉到“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过去的语文教学只涉及必修课程的教学,有板有眼,有章可循,许多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新课程则对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都提出了新要求。显然,这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过去对选修课“凭兴趣开,凭兴趣听”的观念,对选修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作详细周全的设计安排。另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体现两者教学的侧重点,同时还要兼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衔接。这些是教师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无法应付的,造成了教师教学习惯的不适应,教师在面对新课程体系时有很大的压力。

其次,选修课程内容多、容量大、教材新,教师备课时间紧,教学进度紧。对于老的教材体系,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教学内容比较熟悉,教学重点把握比较到位,资料积累也充分,平时开展教学驾轻就熟。现在突然面对这么多新的课程内容,而且涉及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而课程内容也更深,教师感觉自己原来的优势没有了,几乎已无可参考的教学经验。面对新教材的教学,如何将密集的教学内容在有限时间内安排教完,教师显得很紧张,往往匆促上阵,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教学方式不能很好体现新课程特点和目标。选修课程的教学在各方面都要求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选修课课堂上传统教学中常见的“满堂灌”和“一言堂”现象依然常见,本应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常被破坏得荡然无存。

第四,教师不能合理处理选修课程教学和高考复习的关系。现实中,由于实行了20多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铸就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教师们已经太习惯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了。“新课标”要求把语文选修课设在高二高三阶段,于是处理语文选修课程和高考复习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教师的心事,并往往作出了错误的抉择。笔者了解到,有的教师索性在高三阶段停了选修课,有的教师把选修课程设为与语文高考有关的习题课。他们迅速地翻阅各种教辅、习题集,编写与教材同步的“学案”。以苏教版选修教科书为例,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教师就把一首首诗词编成一道道的诗词鉴赏题让学生学习;学习《语言的规范与创新》,教师就找对应的语言应用类习题让学生“练兵”……把语文选修课程完全上成语文高考的专题复习课,就完全和新课程改革背道而驰了。

笔者处在高中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对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也有不同程度的亲身感受。

(二)引发的思考

高中阶段,开设的语文选修课程,比之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大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使语文教学从单一走向多元,由枯燥转向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材料不只是教科书,还可以延伸至与教学相关的一切事物。课堂不再是过去观念中“师传生受”的场所,更大程度上是师生、生生互动互学的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融为一个整体,双方是平等的。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这就使得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乃至不同性格的学生有了适合自己的表现途径,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因此,开设语文选修课程无疑是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之举。

高中阶段开设选修课程还刚刚起步,虽然已给人带来一些新的感受和体会,但许多方面带有经验色彩,还缺少理性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根据“新课标”进一步实施选修课程教学,任务很艰巨,征途还很长。通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当前以及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必须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去努力:

教学观念方面,要坚定信心,大胆实践。尽管新课程的实施才起步,各地学校的选修课程教学也处在摸索阶段,教师和学生对选修课程教学各环节中体现出来的有关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机制等问题有疑虑,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但是师生都应该明确,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正需要大家在课程改革实践中逐步认识、修正、完善。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更应尽快提升自己的新课程理念,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对新事物的畏难心理,扬弃以往教学经验和体会,勇于进行教学实验。更认真地学习研究“新课标”对选修课程的具体要求和安排,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只要师生共同努力,一定能开创出一条合适的选修课程教学新路。

教材处理方面,要以学定教,合理取舍。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容量大、内容多,教学上如按常规操作,教学时间非常紧,一般学校往往为赶进度而匆匆“走过场”,或因完不成进度而怏怏作罢。为避免这类情况出现,笔者认为,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改变“教教材”的习惯,学会“用教材教”。教材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师生是教材的主人,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本灵活自主地处理教材,“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按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模块课程内容的特点,灵活而又“保质保量”地对教材课文进行调整、重组、补充、拓展,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

教学实施方面,要“因课制宜”,培养能力。语文选修课程不同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不同系列、各个模块也有不同特点。所以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因课制宜”,上出特色。首先,教师不能把选修课程当作必修的延长,不宜硬生生地套用必修课程的教法去教选修课程。否则,选修课程的特点必然荡然无存,学生也肯定没有兴趣。选修课程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多讨论,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其次,教师对选修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要处理得当,对教材内容要做适度取舍,使教学内容符合高中学情,不能贪多求深,不能求专求难,更不能仅凭教师自己的好恶来决定教学内容,一切要以学生的学习实效为重。再次,教师应遵循并围绕选修课程各系列各模块的特点,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侧重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最后,教师在处理课程教学和高考复习之间的关系时,不能片面重视高考而将选修课程异化为高考复习习题课或知识点归纳课。语文选修课程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丰富的语文教学活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实际上,只要能够在选修课程教学中认真贯彻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这就等于给了学生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考试时肯定会有满意的成绩。

综上所述,要规避现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迫切需要师生们更新观念,大胆实践,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创新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共同探索,共创教学新路。

参考文献:

[1]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张鸿苓,张锐.中学语文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3]黎见明.语文导读.重庆出版社,1989.

[4]王伟主编.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5]钱威.语文教学优化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权曙明.阅读本质论.语文学习,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