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范文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线上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

第1篇: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说题;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79-02

近年来为加强中学教师解题析题的能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中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各学科纷纷举行教师说题比赛。那什么是说题呢?说题是指教师在认真做题的基础上,阐述命题意图、考点及对应的考纲要求;要求详细解答试题,进而对试题进行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从而总结出经验性的解题规律及其反思。从说题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说题可以促进教师加强对习题、高(中)考试题等的研究,从而更有效地把握命题的方向和方法,用以指导课堂教学,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讲课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是一种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又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般说题会有以下要求:①阐述命题意图;②说明考点及对应的考纲要求;③解题过程;④试题的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⑤试题的价值、反思及感悟等。那么在实际中我们要怎么说题呢,下面我以具体的案例来说明。

例:读图 ,回答 1~4 题。

(1)如图所示,此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 )

A. 春分B. 夏至C. 秋分D. 冬至

(2)在太阳直射点由图中的A点所在的纬线运动到B点所在纬线的这段时间内,泉州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 )

A.昼变短,夜变长B.昼夜平分C.昼长变,夜变短D.昼长夜短

(3)如果甲乙两个人分别从图中A、B两地同时出发(假设地球不运动),向东环绕地球一周回到原点,最先到达的是( )

A. 甲B.乙C.同时到达D.无法判断

(4)图中C点位于A点的哪个方向( )

A.西南B.东南C.正北D.正南

【命题意图】一图两考是本题的特色,本题的第1-2小题是先把此图作为"光照图"来判读,考查学生从太阳直射点入手分析判断有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进而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而第3-4小题则是把此图作为"经纬网图"来判读,考查学生从经纬网入手分析判断经纬线的特点以及在经纬网上方向的判定,进而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的能力等。

第(1)题:

【考点及考纲】掌握地球公转的意义。

【试题分析】在日照图中,根据太阳直射点,判断其位置,在北回归线时为夏至,在南回归线时为冬至,在赤道时为春分或秋分。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为图中②的位置。就此得出正确选项"B"。

【拓展及变式】

(1)可考查其他点的节气。

例:如果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所在的纬线,那么对应的节气是______。

(2)可考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例:如图所示,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

(3)可考查对应的时间。

例:如图,此时正值是一年中______(日期)。

例:我们中考(6月20号)太阳直射点更接近图中______点所在的纬线。

(4)可考查地球公转一些基本概况。

例:请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例:地球自转的周期:_______。

例:以下现象主要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 )

A.昼夜更替B.昼夜现象C.四季变化D.五带

(5)可考查五带及特征。

例:图中A点所对应的温度带是( )

A.热带B.北温带C.南温带D. 北寒带

例:图中A、B、C三点可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

【反思及感悟】

在地球运动的知识点考察中,常常需要用到节气的判断方法,下面归纳一下:在日照图中,一是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北回归线时为夏至,在南回归线时为冬至,在赤道时为春分或秋分。二是利用晨昏线及地球上的昼夜状况来判断,如果当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时为夏至;反之,则为冬至;如果晨昏线同时经过南北两个极点(全球昼夜等),则为春分或秋分。

第(2)题:

【考点及考纲】昼夜长短变化的基本原理的应用。

【试题分析】对于北半球来说: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都为12小时,从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的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逐渐增加,黑夜时间逐渐减少。就此得出正确选项"C"。

【拓展及变式】

(1)可考查昼夜长短的特点。

例:如图所示,此时福建地区昼夜长短情况是( )

A. 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C.昼夜平分D.无法判断

(2)可考查影子长短变化情况和影子方向。

例: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A、B两点中的______点所在的纬线时,身处泉州的小明(假设身高不变,在不考虑方向的情况下)一年中身影较短。

【反思及感悟】关于昼夜长短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判断,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容易混淆,我们来区分一下:昼夜长短的判断主要指的是某个时间点,而昼夜长短变化主要指的是某个时间段。

第(3)题:

【考点及考纲】经纬线特点的判断。

【试题分析】图中的A点位于赤道,B点位于北回归线,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向东环绕地球一周回到原点,甲走过的路程相当于赤道的长度,乙走过的路程相当于北回归线的长度。而在地球仪上,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所以甲的路程比较长,所花时间比较长,先到原点的是乙,就此得出正确选项"B"。

【拓展及变式】

可考查经纬线长度特点。

例:如果从图中A点出发,向东环绕地球一周回到A点,行程大约是多少( )

A.6371千米B.4万千米C.5.1亿平方千米D.4千米

第(4)题:

【考点及考纲】在地图上表示方向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试题分析】经纬网地图上,按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故就此得出正确选项"B"。

【拓展及变式】

可考查其他点的方向。

例:图中B点位于A点的哪个方向( )

A.西南B.正南C.正北D.西北

例: 图中A、B、C点位于南极点的哪个方向( )

A.西南B.正南C.正北D.西北

【反思及感悟】

地图上辨别方向有三种方法:①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同一经线上只有南北的差别,在同一纬线上只有东西的差别,北极是地球的最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判定方向,其四周都是南方。南极是地球的最南方,站在南极点上判定方向,其四周都是北方。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以及时间和环境来灵活处理说题的一些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说题要注重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穿插,互相补充, 碰撞思维的火花,从而创造全新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2篇: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范文

《西地平线上》一文属于“像山那样思考”中“谛听天籁”这个板块,这个专题旨在加强关于自然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西地平线上》以壮美的风景体现了崇高美,而崇高美就富有启示性和震撼性,它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人们的思考,所以对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学过程和内容必须找到一个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切入点,而不是对文章内容平铺直叙的梳理,这个教学过程应该是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化,从而达到精神境界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片段

对于第一次落日的解读我采取了这样的问题设计:

师:作者看到这样的落日时,他的感受是怎样的:

生(齐答):惊呆了。

师:惊叹于落日的什么?

生:惊叹于落日的颜色,是柔和的,美丽的,安谧的,像写春联的红纸;惊叹于落日的大,像车轮。

师:这种颜色难道少见吗,竞让作者如此惊叹,难道仅仅是因为落日的颜色和大小的关系,作者才这样的惊叹吗?

生:(沉默,思考)

师:请大家换个思路,思考一下甘肃定西高原的环境特点。

生:这是一个黄土高原。

师:由黄土高原,你会联想到什么?

生1:气候干旱,黄尘飞扬,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典型的景观。

生2:那里一片浑黄,缺少植被,色彩单一,并且辽阔。

生3:那里的人朴实、勤劳,但是受到自然环境等一些条件的制约,那里经济落后,文化不发达,加之人口稀疏,黄土高原给人一种苍凉的感受。

师:请大家看一段关于定西高原地貌的描述(投影):这里沟壑纵横,是典型的北部高丘陵沟壑区,沟壑残塬地貌,塬面狭小,沟壑纵横,土壤储水条件差,地下水资源匮乏且开采难度大,是标准的黄土高原干旱地带。气候干燥、寒冷,年降雨量在346毫米左右,平均气温15.1摄氏度。全村28户,大约100人左右。群众分散居住在沟畔梁峁上,过去村民用水需到距离村庄4公里外的白崖子沟去驼水或挑水,往返需4小时左右,渴极了的鸟儿也在天空盘旋着,一旦发现拉水的队伍,便朝着驴背上的水囊俯冲而去。特别是下了大雪之后,路滑,只能把雪盛到锅里,融化了之后做饭用。

(作者高建群是一位善于描写西部风光的作家,其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因此,他关注的绝不只是自然风景,肯定糅合了对当地风土民情的观照,这里的定西高原落日让他惊呆了,也应该是在对当地风土民情的观照的心理背景之下产生的。所以这段背景的呈现是力图给学生创设一个客观的和心理的背景,以拉近和作者的距离。)

师:现在大家能不能谈谈作者为什么惊叹于定西高原那柔和、美丽、安谧和像春联的红纸一样颜色的落日了吗?

生1:像红纸一样喜庆的颜色为单调、苍凉的黄土高原涂抹了鲜艳、喜庆的色彩,就像是为高原穿上了过年的红棉袄。

生2:那柔和、美丽、安谧的情调使得身处黄土高原苍凉、干旱、寒冷环境中的人感到了温暖、安宁,这样的落日拂去了此地人们的艰辛和疲惫,呈现了田园牧歌式的温馨和安适。

生3:文中有描写“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释着人间,好像不愿离去,或者不愿离开正在注视它的我们。”,我认为,这是写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落日以它的慈爱观照着人间,当地的人们从落日得到启示、温暖和力量,这样的景象不仅让我们惊叹,更让我们感动。

师:是的,定西高原落日的柔和、静谧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它充满慈爱和力量。

三、反思和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进行文本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而要达到能与作者对话的要求就要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这种距离包括年代上和心理上的,我们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首先就要介绍作者的生活年代和那个时代的特征,尤其是作者在写作这篇古诗文时的生活和情感状况,然后利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文本解读,这种思路就是要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让读者能带着古典的情感来理解作者,从而进入他的文学世界。

第3篇: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范文

思想Ⅰ——相观而善,寻缘找故

·内涵:学生没有无缘无故的错,但结果错了,因而,在试卷讲评中,学生互相观摩、师生切磋琢磨,致力于寻“缘”找“故”。

·案例1:图1为我国某地阴天和晴天时的温度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曲线(日变化或年变化)

(2)A、B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日变化的是,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3)A、B两条曲线的夜晚,可能产生霜冻的是曲线,原因是。

测试后,对第(2)问错误答案的统计,学生答案主要有:①阴天昼夜温差小。②阴天云层多,温差小。③阴天多云,大气保温作用强,温差小。④阴天云多,大气逆辐射强,温差变小。

笔者分析:四个答案中,都说出了阴天温差小的判别理由,此时如果从表面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已无问题。但学生答案①的形成,不知是对类似题目答案的记忆,还是答案表述上的粗枝大叶,难以确定,根据前面对B的选择,表明它对该结果的现象是知道了,但对原理的掌握可能要个别交流才清楚。答案②的形成与前面答案的形成有很大的共通之处,只是把关注点较为明确地体现在云层的作用,因此,至少让教师明白其分析对象是正确的,但云层到底如何起作用则无法体现。③④两个答案应该对该题的原理有一定的理解,而且能很好地提出大气的保温作用,尤其是④还具体提出大气的逆辐射概念,所以从答案的分析上看,学生对大气保温作用的过程原理是理解的。但该答案也反映了学生审题中对“日变化”等关键词的把握,因而也导致他们对(2)(3)两题原因分析上缺少比较。

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错误率,并通过错误率的统计,分析存在的知识和能力欠缺之处,还要从学生答案产生的基本过程仔细分析,关注学生错误答案的产生过程,对师生进行交流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反思

首先要求讲评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反馈信息的准确与否。教师要及时批阅,收集卷面各种反馈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特别是对各种典型错误应进行分类统计,记录哪些是知识性失分,哪些是技巧性失分;哪些是普遍现象,哪些是个别现象等;讲评时,学生先诊断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教师明白学生需要何种帮助,师生合作找出错误症结。

其次要求讲评时应对错误原因、类型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对于错误类型不难归纳,但分析时教师要善于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心比心”地分析学生出错根源,而且有的学生出错原因和教师所主观臆想的原因不相吻合,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会在这道题上出错?有否因自己的教学而导致学生产生的错误?学生要思考错题是怎样形成的,是在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上存在的问题,还是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缺陷?

再次要求师生关注地理学科的三个视角。从时间动态来观察世界,认识地区(地域)特征及人类和环境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即动态观察世界的思想方法;从空间来观察世界,认识区域特征、人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即从空间表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和从空间分布上观察认识世界的空间观念,把握分析问题的空间尺度;从相互作用综合地来观察世界,认识人类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即综合的思想方法。

思想Ⅱ——长善救失,藏息相辅

·内涵:让学生明了自身的优劣,学习要藏之于心应用在外,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能为自己开出“良方”,避免再犯同样的“病”。

·案例2:读我国华北某地地形图(图2), 实际调查发现乙坡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其原因为乙坡的:

A.日照较强,辐射收入多

B.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C.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

D.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由于学生无法解答,教师给出的所谓“迎风坡降水多;阳坡光照强,温度高”等“原理”都用不上。而真正的地理原理是“高大的山地对气流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在暖湿气流的迎风坡,气流受地形抬升,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在山地的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不断增高,降水很少,成为雨影区”。而教师的原理正是来源于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或试题归纳出来的假原理,如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迎风坡,是归纳不出这样的“原理”的。

因此,试题讲解一定要避免牢记习题的现象,应启发学生将其发现的思路表达出来,这样更有助于分析问题所在。在许多知识原理讲解中,最好是让学生从题目入手,注重题中信息,归纳出地理原理。

·反思

首先着重学生的反思,避免通过多次重复训练而生成技能。一堂试卷讲评课,教师应给予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自我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思维:释疑——让学生自己说出错误的原因,为什么错?是不会、没有审清题、还是笔误等;质疑——接下来对自己的错误有没有怀疑,对正确答案是否理解;答疑——如若自己无法解决就求助其他学生来解释回答。

其次要求教会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提升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试卷讲评时要注意一题多解的训练或是多题一解的训练,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尝试归纳,不要陷入考题中的陷阱;形成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在探究中理解的知识最深刻。

再次要求“使获得的知识能在超越原来学习情境的思维中运用(布鲁纳)。”通过学生的反思、联想,感悟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中地理学科观念: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人类从事各种活动,都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区域内地理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它主区域产生影响,用以指导具体地理问题的分析。

思想Ⅲ——善学善问,和易以思

·内涵: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不能靠大量做题训练出来,许多时候“做的多”,还不如“想的多”,自主获得的知识,往往印象是最深的。

·案例3:读图3,判断四地气候的类型。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及解读信息的能力。平时习惯于用柱状图表示降水量的变化,曲线图表示气温变化,而本题恰恰相反,图的表现方式与平时教学的常用图表现方式发生巨大反差。学生在读图时能发现这一变化,则本题从知识角度分析应该是简单题。根据图示可知①图雨热同期,且7月是高温期,1月最低平均气温低于0℃,因此是温带季风气候,②图降水集中于7~9月,全年各月平均气温均在15℃以上,因此是热带草原气候,③图雨热同期,降水集中于高温的5~9月,且最冷月的平均气温0℃,因此是亚热带季风气候,④图7月平均气温最低,而降水是最丰富时期,1月气温最高,降水却最少,所以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因此选项C正确。但考后的得分率来看仍非常低。

因此,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地理空间记忆和地理因果推理的关键,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如答问、质疑、讨论等),由点及面,举一反三,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评课的目标不只是弄清一次测试的得失,因而,不可就题讲题、就题评题,要从具体内容中“跳出来”,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审题、如何思维、如何答题等,由例及法、由例及类,提炼、形成观念性认识;要让学生总结经验,掌握方法,少走弯路;形成对地理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

还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试卷讲评时宁少勿滥,要找准“变式点” 进行有效拓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思考、去克服困难,教师要作学生坚强的后盾,指导学生大胆尝试,以此有效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课堂上充分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4篇: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变式教学 习题讲评课

2015年春季学期,在高中数学必修二《空间几何体》单元测试后,笔者完成了试卷批改和分析工作,并特意邀请数学组内的资深教师帮我上了一节讲评课,目的是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听完了这位资深教师的讲评课,笔者深深感受到了一位资深教师特有的课堂风采、高超的组织与管理课堂的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该教师灵活采用了典例展示、组内讨论、学生代表板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讲评活动,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自查自纠的过程中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数学习题讲评课并不一定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完全可以“变些法儿”让学生在亲身经历课堂活动中习得解题技巧,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数学学科素养.

一、“变”的起点――把握学情,统计数据

教师在数学习题讲评课中要实施有效的变式教学,让学生在“变”中体验、感受、获取习题课的乐趣,就必须全面掌握学情,有效统计学生在习题训练中的完成情况和总体信息.

1.把握学情是“变”的基础

在数学习题讲评课前,教师要积极掌握学生在日常数学学习中的状况,特别是参与习题训练(如随堂小练、日常作业、单元测验、期中期末测试)等活动中的表现,关注他们习题训练的认知基础、解题能力、解题习惯、学习态度等状态,并以此作为组织、设计习题讲评活动的起点,这样才能增强对学生的认识、对学情的全面掌握;同时还要对学生潜在的学习状态和可能的接受能力有正确的预估,事先明确自己希望通过习题的讲评,可能会获得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以及应实现什么样的讲评目标,进而进一步增强习题讲评课的设计和实施效率的预见性,为有效的讲评课做好充分准备.

2.统计数据是“变”的准备

数学习题讲评课的重要工作除了必须认真做好试卷批阅外,教师还必须科学、全面地分析统计学生在习题训练中的相关答题情况,如得分率和失分率,出错的人数和比例,学生中的普遍性问题、典型性错误、答题闪光点、进步潜力等情况,数学基础题、易错频错题、难度题的分类等.只有对学生训练情况做好全面的统计汇总,教师才能确定讲评的侧重点和方向,选择有效的讲评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讲评活动,指引学生在变式训练中找寻错误症结,强化习题讲评的效果.相反的,没有事先做好全面分析统计的讲评课将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无非就是教师公布习题答案、学生机械照搬答案的过程而已.

二、“变”的设计――借题发挥,变通创新

笔者结合日常数学习题课实践,设计了“精选习题,讨论分析――借题发挥,变通探究――揭示本质,创新升华”变式训练三环节,积极在具体课堂中渗透与实施变式教学.

1.精选习题,讨论分析

在数学习题讲评课中,教师应精心选择学生的易错点、典型的错例等习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讲评,特别注重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习题错因的讨论分析,让他们亲身面对和感受到自己训练中的错误.如,在“集合与函数”的专项习题讲评中,笔者针对学生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问题上经常出错的情况,适时设置了训练题.

在此,选择、设计具有针对性、梯度性的变式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训练,是数学变式教学的重要环节.上例意在加强学生理解并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解决一些具体函数问题,并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解决变式问题活动中,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在“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的掌握情况,认识到对比、联想等数学思维能力不强,在利用已有的例题和习题训练中缺乏较强的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思维敏锐性,不能真正有效地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等学习状况.

2.借题发挥,变通探究

在数学习题讲评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方式指导学生开展变式训练,让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开展变式探究,善于从“变”的形式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变”的训练中把握规律,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增强应变能力,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变”条件.“变”条件是设计数学变式训练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即在变式教学中把数学习题的条件进行变换,如把题目中的一般条件改变为特殊条件,或把特殊条件改为一般条件,使学生在变换数学题设条件的情形下深化了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促进解题能力的提高.如,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曲线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问题,利用了一道复习参考题设置了变式问题:

教师积极将原题的特殊条件(题设中的原点)进行处理,改变为一般性质的点N(a,0),引导学生进一步变换把握条件,在遵循认知规律中使他们深入理解“曲线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问题,使他们在变中“活”学了知识,增添了解题的新鲜感,激发了思维活动,促进了知识的融会贯通.

(2)“变”背景.背景主要是描述、说明数学习题的限定条件、范围、图形等题设因素.在数学习题训练活动中,教师坚持在习题所蕴含题设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变换背景适当改变题设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把握、参与问题探究.如,在“圆上的点到定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上,创设了如下变式训练.

教师以学生熟悉的问题背景为起点,借助变换数学习题的形式,为学生搭建起新的问题背景,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指引他们深入理解在不同背景下将所求问题转化为已熟悉背景下的问题,把握新知识和已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逐步递进的变式探究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创新意识,积累探索经验,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变”结论.在讲评活动中,教师适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训练情况灵活变换习题结论,通过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引导他们深入推导、领会、总结问题,增强学生解题的挑战性,这是数学习题变式训练的有效方式.如,在开展关于“定义域”问题的探究中,笔者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积极把握有意义的条件中探求函数的定义域,设置下列训练.

教师利用了变换习题的结论引导学生深入把握函数的定义域,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在积极探索的同时广泛开展互动讨论、小组合作,深入挖掘变式习题训练活动的意义,在变换中培养探索创新能力.

3.揭示本质,创新升华

“变”之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针对参与变式训练的实际情况进行概括总结,促使他们通过变式训练更有效地揭示数学本质,在多角度、多层次的变式探究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一是要利用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对习题的条件、背景、结论、图形等变换训练方式进行有效梳理,提炼数学规律,系统整理出有效的训练方法;二是要指引学生多视角、多层次、宽视野地思考与探究数学问题,拓宽解题思路,学会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训练方法,善用联想、类比、推广等技巧,增强发散思维和应变的能力,深刻理解体现于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三是要鼓励学生勇于构思和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激发学习潜能,发扬自主创新精神.

三、“变”的回顾――自查自纠,总结反思

回顾,即教师在开展变式训练活动后,要适时与学生一起做好自查自纠、补缺补漏,并积极进行总结反思.笔者在日常数学变式教学中提出了要做好教学回顾,必须坚持做到“两查三思”.

1.“两查”是变式教学的再反馈

(1)教师自查.为了更好地适应、促进讲评课教学的需要,实现师生之间信息沟通,教师在数学习题讲评教学后必须进行有效自查.如,在讲授新课、复习课、专项习题课等课型中的讲评方案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求参数范围、极坐标方程及参数方程、函数的单调性、函数中的恒成立问题、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求值域、求解析式等具体题型的变式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变式题型的设置是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以表现、训练和发展;习题变式训练是否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目标,是否能有效渗透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等.教师通过关注学生在习题训练活动中的实际成果和相关信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微调教学进程,改进教学方法.

(2)学生自查.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自查自纠,如利用自主订正查找训练中的薄弱点并进行查漏补缺;借助组内互评检查在训练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并及时调整学习情绪和状态;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小组中体现的角色和作用,督促自己更深入地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自查,增强他们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实现有效学习.

2.“三思”是变式教学的再思考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笔者认为,数学习题讲评课中实施变式教学应做好“三思”.一要通过具体教学过程,反思习题讲评课前的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讲评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习题讲评预设的深度和范围是否贴近学生学情,习题变式的预设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学龄和心理特征;二要反思讲评课中的实况,如课堂“意外”的处理效果,课堂中有利于教学的生成性资源要素的捕捉和利用,师生课堂互动的情况等;三要反思讲评课后的实效,重在反思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习题训练的预定目标,获取了预期效果;此外还有,学生的想法和建议、课堂教学中亟须改进的方面、是否有更好更有效的讲评训练模式等都是教后必须认真反思的重要问题.

总之,数学习题讲评课的变式教学也是一个完整的教与学过程,根本上就是师生双向互动的交互学习过程.在数学变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立足于课堂实际和学生学情,优化设计变式训练,一定会指引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更有效地解决变式问题,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肖巧玲.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上变式教学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1).

第5篇: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范文

    一、什么是概念图

    概念图由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约瑟夫·诺瓦克最早提出。他认为:概念图就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概念图研究是基于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非常强调学习过程中先前知识的重要性。诺瓦克指出,意义学习需要三个条件:①将要学习的材料必须概念清晰且能以语言及与学习者先前知识有关的例子呈现;②学习者必须拥有相关的先前知识;③学习者必须选择有意义地学习。

    概念图的组成主要包括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层级结构四个要素。其中,概念被定义为事件或事物的规律性或模式,或者事件或事物的记录,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命题是对事件或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概念图中,命题是通过适当的“连接词”将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意义关系,或对某个事件或事物的一句陈述;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交叉连接常常能够引发新的创造性见解;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一般情况下,最一般、最概括的概念置于概念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概念安排在下层,某一领域的知识还可以考虑通过超级链接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背景知识。层级结构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一知识领域中的概念依据其概括性水平不同分层排布;二是不同知识领域间的结构,即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图之间可以进行超级链接。

    在结构上,概念图包括节点(又称结点)、连线和连接词三个部分。节点就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可以有方向,也可以没有方向;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两个概念之间形成命题的联系词,如“由”、“是”、“形成”等。

    二、概念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概念图以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形成所有基本概念有机联系的知识网络结构。通过概念图对相关概念直观形象的表达,可以使学习者摆脱被动记忆和理解的缺陷,从而主动积极地对概念进行学习和理解。地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主要有以下作用:

    1.显着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效果

    知识的本质即概念和命题,概念是知识结构的基础,命题是知识结构的骨架。概念和命题是教学的精髓和核心,形成概念、掌握命题是教学的中心任务。在地理知识概念图中,以核心概念为中心,次级概念为节点,依次连接不同层级的概念,最终构成一个分层次、多节点的概念网络结构,实现知识的网络化和结构化。概念图以科学命题的形式对不同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进行显现,结构清晰,一目了然。通过概念图,教师可以理清不同地理概念间的关系,将相关地理概念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其层级结构明确不同概念的学习顺序,使整个教学过程直观清晰。同时,通过概念图,教师既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地理命题的过程中习得地理概念,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地理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地理命题。而且,在结构化的概念图中,教师还可以将地理概念与其他学科概念进行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不同领域概念之间联系的拓展,从而扩大地理教学范围和视野。

    2.积极促进学生学习的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单纯通过传授而习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背景下通过他人(教师、家长及学习同伴等)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手段及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并且认为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就需要将新学习的知识和旧知识建立联系,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实现认知结构的发展。概念图刚好具有促进这一过程完成的功能,因为学习者利用概念图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新知识建构的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野下,概念图是学生建构知识不错的脚手架。作为一个有层次的意义网络,概念图与人类认知结构中表征、组织和贮存知识的方式是吻合的,它以图示的结构将各种地理概念及其关系以类似于人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各种地理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在地理学习中,通过概念图,学生既能够比较清晰地把握相关概念,也能够比较清晰地辨析不同概念的相对重要性及相互联系,从而有效地实现对地理知识脉络的把握和对地理知识网络的建构。

    3.有效进行地理教学的评价诊断

    诺瓦克等人最初研究概念图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水平进行测试。传统的评价方法通常只是注重对学生离散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考查,而概念图却可以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生对概念问相互关系的理解做出检测和评价。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具有两个方面的优点:①通过概念图的层级结构,可以比较清楚的测试出学生搜索已有概念,把握知识特点,联系和产出新知的能力;②通过概念图中的节点、连线和连接词及所举具体事例,可以较为准确的判定学生对概念意义理解的清晰性和广阔性。正是基于这两大优点,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概念图作为评价地理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概念图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工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制作概念图的过程,能了解学生思维活动的情况,以便及时进行诊断。

    三、地理概念图的制作

    地理概念图的制作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实质性问题,并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常来说,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主要有如下步骤:

    1.选取地理教学内容

    制作地理概念图,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内容涉及的相关概念。概念图的建构跟其所要用到的先前地理概念联系密切,明确的地理背景知识有助于确定概念图的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并准确地进行概念的层级划分,据此制作概念图。

    2.确定关键概念并进行概念等级排序

    地理教学内容选定后,从选定的教学内容中选出关键(或称核心)地理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并将这些概念按照从一般到具体,概括性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

    3.初步拟定概念图的层级布局

    把概括性强、包容性广的概念放在顶层,下面依次为概括性、包容性较低的概念,最具体的概念位于最底层。不同层级的地理概念可用不同形状的方框或不同的颜色表示。

    4.建立概念与命题之间的连接

    把每一对相关的地理概念用连线联结,并在线上标明二者的关系。如此,同一领域及不同领域中的知识便通过某一相关地理概念而连接起来。然后再次修改或修饰,使各级地理概念及其关系条理清晰,至此,概念图基本完成。概念之间的联系有时很复杂,但一般可以分为同一知识领域的连接和不同知识领域的连接两大类来考虑连接关系。在这里需注意两点:①针对不同概念慎重考虑连接词,以准确表明概念之间的关系;②概念框中尽可能采用规范的地理概念,尽量避免在概念框中使用句子,以免引起误解。

    5.反思与完善

    地理概念图初步完成后,随着在地理教学中的使用,师生会对原有概念图产生新的认识和看法,可以对原有概念图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概念图可以手工绘制,也可以电脑制作。利用电脑制作概念图有许多优点,如修改方便,界面漂亮,可直接打印、网上交流等。针对概念图的制作,国外有多种制作软件,如Map2.0, Inspiration, Mind Manager, Cmap Tools等。其中Cmap Tools 和 Inspiration是两款目前比较流行的概念图制作软件,Cmap Tools目前是一款免费软件,使用者可通过网站(cmap.ihmc.us/download)下载使用。在北京师范大学知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帮助下,Cmap Tools的中文版也已。Inspiration是美国Inspiration软件公司开发的一种专用概念图软件,有多种版本,也可在网上(inspiration.com)下载使用。在地理教学中应用Cmap Tools或Inspiration进行概念图的制作比较方便、美观,并可以在概念图上创制超链接等,使其表征更多的地理概念及信息,具体操作在此不作介绍。

    四、概念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有关概念图的使用,诺瓦克认为,结合学生熟悉的主题来介绍概念图是很好的办法。他对在教学中如何使用概念图进行了举例说明,例如以“植物”这个主题为例,可以采取如下步骤进行: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发地说出一些相关的概念,如叶子、茎、花、根、绿色、水分、光、养料等;接着让学生找出这些概念中最一般、包容性最广的概念,并将它放在概念图的最顶端;然后确定次一级的概念,并将它们放在概念图的第二层,这时还需要确定恰当的概念间的连接词,以形成与植物相关的有意义的命题,在此基础上,绘制简单的概念图;最后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向这个框架上添加其他相关的概念和连接词,引导学生对制作的概念图进行交流讨论,修正完善,完成“植物”概念图的制作。概念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参照如图2的程序:

第6篇: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方法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一直以来我们教师队伍本着“实用”,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时刻响起在课改下的教师队伍中,可是俗话说的好“说着容易,做着难”,要想真正让学生成为“时代的主角”,还有待我们一线教师以及相关专家的不断探索。

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图片多,直观性强;活动和思考问题的设计多,活跃度高;阅读材料和案例多,信息量大;设有 “问题研究”并注重“过程与方法” 。时代在进步,课程在优化,而作为文化传承的导引者更该学学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一、自身素养的“变”

1.自我激励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给新时代下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知识必须硬,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才能真正验证古人所谓的“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这也正是时代所希望的人才,能真正挑起大梁的人才。

例如关于东南亚海啸的问题。首先需要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多的关注和分析,随时保持知识的更新、积累和运用,从而满足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2.了解学生

新课程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形象化教学是现阶段能使学生学习效率增倍的方式之一。比如,在高二讲到冷锋、暖锋以及自然灾害的时候,教师可将电影搬入课堂。《后天》是当时风靡一时的灾难片,同时他也可以作为很好的教学素材,娱乐中掌握知识点,是任何一位学生,尤其是思维能力稍差的学生所希望的,而今天的我们就需要尝试做到。

二、教学方法的“变”

1.直观

这点除了借助新课改下课本图多直观的优点外,教师还需勤思考改变以往的惯用教学方法,如在讲授高一地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时,再简陋的地方,教师都可准备一只手电筒(当作太阳光照)和一个地球仪进行演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地球运动时产生的现象了。

2.激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

问题激趣,如,讲到大气热力环流时,将一个密闭玻璃槽放在阳光照射处,槽中一半为沙子、一半为水,一段时间后,将点着的一炷香从事前准备好的空隙处插入,让学生看烟的运动路径,然后看书运用原理解释为什么。

感觉激趣,如,在讲人文地理,介绍长江三角洲的时候,教师可以课前做好一些工作,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下载长江之歌,用优美的音乐,带领学生去感知那原本枯燥的文字,而此时的老师完全可以是一名导游。这样充满新奇的课堂,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课堂。

3.贯穿趣味,培养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

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火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又如:观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动时,先假设太阳和公转轨道的位置,让学生便于进行空间想象和思维,接着教师持地球仪转动,在转到春秋分、冬夏至四个位置时停下来,让学生观察阳光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然后在黑板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并注明在这三条线上太阳直射的日期。从演示到版图、从动态到静态,从空间到时间,使学生通过观察进行了想象和思考。

以上是我根据自己从教的点点体会以及同仁们的些许观点,表达的一些浅显的见解,希望同仁多提宝贵意见,以求地理教学的逐步完善。

第7篇: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范文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中存在的弊端,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教学观点下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方法构建的策略与原则: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成为自主学习者;②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而要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③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④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1.复习铺垫、评价启导。课堂教学的起始对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将要进行的自主探索所需的知识、经验做好复习铺垫,给予肯定、鼓励及必要的矫正补救,以消除他们的认知缺陷和思想疑虑,强化基础与学习信心;另一方面,教师要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设置的问题情境或出示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或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以造成认知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热情和动机,并顺理成章地进入探索阶段。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透过问题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动手实验、操作(包括绘图、测量、演算、推理等)、观察、独立思考,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里所强调的自主探索,一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予必要的点拨、启示,或对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以充分发挥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新问题的解决、新知识结论与新技能方法的产生都要有一个探索过程,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轻视和丢弃这个过程,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3.应用、拓展。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和发展思维。应用与拓展这个环节就是组织、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有关数学的实际问题,学生从中既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能体会探索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增强自信与意志。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安排模仿练习,又要安排变式、综合练习。要鼓励并提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思路的多样化,同时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加强巡视与个别辅导,在环节末评价,以真正体现出这个环节是自主探索环节的继续与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

4.小结、反思与深化。这个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小结学习的主要内容、思想方法,并反思探索过程、学习策略、感受经验,将所学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反思,总结探索活动经验,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创新意识及能力。

5.教师小结,布置课后学习活动。教师小结,主要应该是:①突出探索过程中的要领与知识重点;②着重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坚韧性和合作精神作出评价。

在上述教学结构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加以灵活处理。

二、课堂教学中必须解决两大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的要求,在各种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7~9年级数学教材中,每课也都设置了问题情境,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就不需要再创设问题情境了。事实上,同一教学内容可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教师可以创设、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生活环境、学习经验、认知水平,更有助于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获取新知识与经验的问题情境。

例如,七年级数学教材中“数轴”一课的引入,华东师大版教材是利用温度计来引入,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则是利用“观察带有刻度的直尺,联想能不能用一条直线上的一些点表示有理数”来引入。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显示了三个画面,一个画面是:某次校运动会开幕式上几位学校领导坐在一排,据此提出问题:某领导在哪儿?另一个画面是: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上有一森林防火指挥所,另一处发生了险情,在该处有一个人拿着手机向指挥所报警,据此提出问题:该人如何准确报警?第三个画面是:在某中学门前有一条笔直的大街,校门口有一个人在向一个学生询问某单位(也在这条街上)在何处?据此提出问题:该学生应如何回答才能正确、完整地说出该处地址?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以找出三个画面和相应的问题有哪些共同点。这样设置情境有几个好处:①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如何确定直线上的点的位置,进而“创造”出数轴;②清晰地理解数轴和它的三个要素;③经历了数轴的形成过程,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发思考,引导探索,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以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仅要“暗藏玄机”,还要使学生能通过自主努力与合作交流而“识破玄机”。

2.组织好合作交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把学生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列入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与同学合作探究、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更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第8篇: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范文

1 多智能理论的概念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由八项智能组成: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2 语言文字智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文字智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口头语言及文字书写能力方面的智能.此能力强的学生喜欢用语言或文字来思考物理问题.把物理教材中语句、语言等内容运用得非常流利.对语言文字的意义、规则以及语言文字的实用能力非常敏感.高中物理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务必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着手.通过阅读掌握物理的科学语言,更加全面地、系统地、准确地掌握物理语言,锻炼应用物理语言的能力.对于物理概念、定律中的语句,要逐字逐字地阅读、揣摩、理解,才能准确地掌握它所要反映的科学内涵.一些重点词语,是物理现象变化范围或条件的载体,或者是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区别与联系的载体.只有把这些重点词语“抠”出来,进行重点分析理解,才能把概念的内涵弄清楚.例如功率的概念: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功率.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指导学生阅读时,告诉他们要注意“时间”前面起限制作用的内容:“功”、“完成这些功所用”,特别是要注意“完成”这个词.否则就会对功率概念的理解产生偏差.除了书面语言文字之外,图形也是一种物理语言现象,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例如,速度图线、振动图线、交流电图线、磁感线等等,学生只有把这些图读懂了,才能准确地理解、描述出量与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才能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读图能力决不能忽视.

3 数学逻辑智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逻辑智能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特别是对抽象事物的推理.它包括觉察逻辑或数字样式的能力、推理、处理抽象分析的能力.数学逻辑智能在自然学科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智能能否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他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取得优越成绩的保障.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也不例外,在思考物理问题时,一旦数学逻辑思维偏离了方向,则此思维作用就成了“无用功”了.

高中物理逻辑智能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如果辩证逻辑智能和形式逻辑智能产生混淆时,则不利于学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集中表现在“磁场”概念的理解上.在磁铁磁场的探究学习中,学生们懂得了:“永久磁铁周围的磁感线是从N极出发指向S极”.在对电流周围磁场探究学习中,学生们得出结论:“电流周围也存在磁场,磁感线是闭合的.”并且学生们还得知:“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磁场是由运动的电荷产生的”.在学完这两个方面的知识之后,学生将“磁场”概念简单地理解成为形式逻辑的抽象概念.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1)磁场有质量和能量,但是看不见、摸不着.在同一区域几个磁场可以共存;(2)磁的本源是运动电荷,其周围的磁场是由电流产生的;(3)磁感线是闭合的,没有起点和终点.使用这样的方法教学,虽然在学生面前没有提及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

4 人际交往智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加德纳指出:人际交往智能是指学生辨识与了解他人(教师或学生等)的感觉、信念与意向的能力.主要是指区别他们心情能力、性情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能力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物理教学的探究就是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运用.学生在探究时,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在探究时,学生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在讨论探究时的若干个问题时,人际交往智能就能体现出来,学生的团结互助既可以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可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前后之间产生更多的联系.分组探究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观点、方法的不同,从而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解决问题所带来的“认知负担”分散到各个小组成员的身上,学生分别负责某个学习要点,通过合作来解决单个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过程中每一学生得到社交技能和合作技能的锻炼,并且每一学员得到了传统竞争式学习所得不同的效果,整个小组成员都可获得较好的成绩.

5 自我认知智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加德纳指出:自我认知智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辨识、反思的行为习惯,并随之产生适当行动的能力.说透彻点,自我认知智能就是指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它包括学习过程的反思、学习方法的反思、学习态度的反思、学习效果的反思等.那么,该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呢?笔者认为高中物理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外,还要对掌握高中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等现象进行反思引导,对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进行引导反思,创设丰富多彩、多层次的反思空间.

第9篇: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教学;障碍;教法;学法;解决策略;教师;学生

一、目前学生解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1.表现在教法上面:

(1)教师备课不细致,不充分,对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估计过高或过低。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教师要对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特点要了如指掌,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学习原始状况不同等方面的原因,所以,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

(2)教师在讲课分析和解题的指导上不得法,不能因材施教。

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在上课、解题时好像讲得头头是道,可是没有想到我们却听得头晕脑涨,听也听不懂,教师只是在“表演”,“唱独角戏”,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只拿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和理解问题。讲解例题时分析不到位,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表现在学法上面:

(1)课堂精力不集中,缺乏思考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教材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来源。不认真听课就失去了解数学题的基础。这也是不会解题的一个原因。

(2)未能及时复习巩固,容易学过即忘

数学学科知识点在中学阶段就已经高达几百个,学生在训练强度不高的情况下容易学过即忘,遗忘率过高。

二、突破解题障碍可以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入手:

1.教师方面:

(1)教学中要充分暴露解法的探索过程。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教人去发现真理”。而有的教师常常忽视这一点,解题时总是演示“成功”,思路、方法一想就很正确、很巧妙,从不展示“失败”,展示在思路和方法碰壁时怎么办,如何从有限次失败后得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听得轻松,但碰到条件稍加变化的问题便束手无策,日积月累,学生就不会独立地思维和克服困难,当然也不会有独立的解题能力。因此,在寻求解题思路时,教师注意展现解题的思维过程和尝试探索发现的过程。

(2)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选择

教师必须让学生真正参与数学的解题过程,尽量沿着学生的思维轨道,对思维展开作出调控,特别是当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原先的设想有差距,但对深入地理解问题又具有一定价值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分析思路受阻的原因,教会学生寻求出路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方法的优劣,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高。

2.学生方面:

首先我们把解数学题的思维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1)审题

从题目中获得尽可能的信息,已知条件是什么?未知数是什么?隐含的条件上什么?条件是否充分?有没有多余条件或矛盾条件?如,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时,例:一旗杆高8米,在它的顶点处系两条10米的绳子,拉紧绳子并把它们的下端固定在地面上的两点(与旗杆脚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这两点与旗杆脚距6米,那么旗杆与地面垂直,为什么?

(2)选择方案

由于题目不同,解题方案也大不相同,方案分为正面方向和反面方向两类,正方向解题又可以有总体考虑和逐步考虑两种途径。

(3)调整和确定新方案

当碰到新问题,原方案不适应时,应调整方案,若原方案行不通或太繁时,应更换方案。

(4)实施方案

按具体方案进行演算和推理,要有较强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及时检查其正确性,验算方法有估值法、逆运算、特殊值代入、多种解法对照,甚至有时靠直觉。

(5)反思

这个步骤中,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概括能力,并有更高层次的集中思维,从目前的学生来看,这是较普遍的薄弱环节。

这里主要强调联想与反思:

1)在解题中联想:

解题的五个思维过程中最难的是第三步,就是按常规的方法行不通时如何调整和修改方案呢。这个过程有很多的思维活动,甚至是灵感(领悟思维),认真研究起来,这些思维活动中最活跃,其关键作用的是“联想”。进一步想问题时,经常用以下几种途径:从已知条件联想;从结论联想;从问题的形式联想;从解题的方法上联想。

一般地说,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得越好,“联想”也越容易,对思维训练越多,“联想”也越通畅,所以,抓好双基不可放松,但是训练也是必要的。

2)在解题后反思:

解题反思是对解题活动的反思,它是对解题活动的深层次的再思考,不仅仅是对数学解题学习的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深究数学解题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

若没有反思、探索的过程,就题论题,至多就是解了一道题,脑海中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另外的题不会有什么启发。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抱怨说,平时解题甚多,但考试结果却总不理想。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解题后没有反思,不善于总结归纳、重新探索,固有的思维成果没有得到巩固、提高、升华,思维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导致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