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健康饮食知识范文

小学生健康饮食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健康饮食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健康饮食知识

第1篇:小学生健康饮食知识范文

论文摘 要:本文对我国现有各阶段的学生体质现状进行调查、对比与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的生活形式改变、家庭教育环境与学生成长环境、以及校方体育教育存在的不足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普遍下降的重要因素,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教育改革及相关部门的决议决策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与参考意见。

1、研究目的

05至08年连续四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健康指标呈明显下降趋势:心肺指标、速度耐力指标、身体协调性指标、力量指标等;另外在视力、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集体荣誉感、适应能力、营养不良、肥胖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希望通过本文对我国现有各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调查与了解,能够从中找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正常发展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其主要原因就学校体育教育方面着手,制定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案,为不断完善与提高体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目的要求、任务成效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我国能够在现有的学校体育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如何正确、科学的发展添砖加瓦。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1、速度、爆发力、耐力、力量等部分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08年与05年相比,同年级学生对比表明:反映速度指标的50米跑;反映爆发力指标的立定跳远;反映力量耐力指标的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反映速度耐力指标的1000米跑、800米跑等各项身体指标数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身高体重比例不协调;错误减肥导致的营养不良;天气及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低;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弱;饮食、生活习惯不良导致的肥胖;作息时间不规律、抽烟、酗酒等等都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罪魁祸首,其次缺乏课余体育锻炼;没有正确理解与认知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错误的锻炼方式与方法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健康。研究数据表明7—22岁汉族城市的男生与女生、乡镇的男生与女生就超重与肥胖在所有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8.7%、13.5%、11.7%、14.1%。

3、近视、弱视、散光、远视等不良视力在各个年龄段的体检数据中所占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至今12年中,视力不良率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不良率也在增长,就数据而言,会呈现出城市学生的高于农村学生;女生视力不良率高于男生的特点。

2.2 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

1、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脑进入普通家庭,节目琳琅满目,网络游戏更新换代,娱乐活动多资多彩,使得很多学生看电视、玩网络游戏的时间过长,占用了本应用语学习和锻炼的时间,甚至有学生不惜牺牲睡眠通宵达旦。当代的学生出门可以坐汽车、上楼可以乘电梯、上课可以玩手机,微博、偷菜、聊天等,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和人数大幅度削减;作息没有规律;饮食没有节制;缺乏对营养摄入,膳食搭配重要性的认知;对路边滩食品卫生的忽视;居住环境及条件限制了体育锻炼的开展。这些方面都会对学生体质健康带来不良因素。

2、家庭教育与学生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独生子女大都受到家长的畸形“呵护”,担心子女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受伤,家长本身缺乏对体育的认识,认为子女应该把课余的时间都用在上补习班、学奥数、练钢琴等等,甚至牺牲孩子周末放松缓解学习压力的时间。也有部分独生子女自身意志品质薄弱,怕苦怕累怕流汗,更多的喜欢把时间花在网络游戏以及其他与体育锻炼无关的事情上。

3 、修改并完善相关对策

1、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科学的体育教育理念,吸纳国外先进的体育教育机制,全面均衡的发展与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教育。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摒弃传统教育思想中“重文轻武”的观念,树立全面的人才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将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使我国能够长久以往的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2、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保证学生睡眠与体育锻炼时间。《国家教委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中明文规定:作业的分量和难度要适当。小学一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二、三年级每天的课外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生不超过1.5小时。各级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合理安排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控制作业量,确保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

3、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注意培养独生子女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沟通和合作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改正不良的习惯。为其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与面对社会中存在的巨大压力和复杂的人情世故。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体系。根据新时期青少年青春期特征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服务咨询网络。

4、结论和建议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其健康成长和今后的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中华民族的是否能够培养高素质、高体质的后备人才。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青少年全面素质和展示民族精神风貌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小学生健康饮食知识范文

《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4》显示,当前,我国学生和家长营养素养低,学校食育投入缺位,营养信息混乱,中小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普遍,与营养相关的疾病日趋蔓延,严重危害着我国中小学生的健康。

同时,食物浪费严重、饮食礼仪逐渐消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越来越多、传统“食”文化面临危机,学生食育问题紧迫。

“小胖墩、豆芽菜”明显增多

报告显示,我国部分城市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周有3天以上不吃早餐的比例分别为4.9%、10.2%和8.7%,有超过80%的中小学生早餐仅包括一类或两类食物,营养质量较差。中小学生普遍食用零食,食用冷饮类、油炸类及薯类等营养价值低的零食的学生比例上升,而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类、谷类等营养价值高的零食的学生比例下降。饮料在中小学生中的消费很普遍,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含糖饮料的饮用比例上升幅度明显,而牛奶、酸奶以及果蔬饮料的饮用比例呈下降趋势。

同时,许多孩子有边吃饭边看电视的习惯,常常把心思放在电视上,影响了进餐。有调查显示,北京等7城市中小学生中约有16%看电视、使用电脑、上网时总是或经常吃零食。城市中小学生食用西式快餐比较普遍。一项覆盖7个城市的调查显示,约有65%的小学生食用西式快餐,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别为58.5%和53.6%。

缺乏食育教育带来的不健康饮食行为,也导致了一些营养相关疾病的蔓延。除了肥胖超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出现了低龄化趋势,正逐渐威胁儿童少年的健康。一项在6个省会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10岁及以上儿童中有5.0%甘油三酯高,2.6%血压偏高,2.7%血糖水平偏高。2010年我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7~22岁的城乡学生中,仍有超过5%的女生营养不良;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被检出血红蛋白低。

少教师、缺教材、没条件

食育教育一直处于缺位的尴尬境地。

1990年,我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了“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而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健康教育课不再是中小学的一门单独课程。2008年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是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载体,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相关课程结合渗透,但没有规定如何具体“结合渗透”,从而造成健康教育课被边缘化。

一方面是健康教育课被边缘化,另一方面是食育课的缺失。在被边缘化的健康教育课程中,内容以预防传染病、培养卫生习惯为主,营养健康教育仅作为其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更没有像许多国家一样开设烹饪课或者让学生参与食堂配餐等活动。绝大多数学校一直没有独立的食育课程。

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列出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营养相关内容,但没有系统全面、通俗易懂、形式活泼的适合中小学生的食育类教材。除去课程缺失,薄弱的营养师资队伍也影响了学校食育的开展。在现实教学中,承担健康教育教学任务的多是体育教师、班主任、校医、生物教师或科学教师,营养专业出身的教师少之又少。

食育教育中的重要一项是让学生体验劳动乐趣。受条件限制,许多学校没有食堂让孩子们帮厨,也没有农场让孩子们去体验养殖或种植。而有食堂的学校,大都是全盘包办,餐食和餐具全都摆好,孩子只负责吃就可以了。孩子们无法体会劳动的乐趣和辛苦,更无法学习团结协作和承担责任。

烹饪课成绩与毕业挂钩

我国是饮食大国,饮食文化悠久、博大、精深。“五谷为养”的蒸煮文化、“药食同源”的食疗保健文化,以及面食文化、米食文化、豆腐文化、粥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非常丰富。

无疑,学校是开展食育的关键场所。学校覆盖人数广,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同学之间影响最大、最直接,国内外许多研究也证明,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营养宣教活动可以显著提高中小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改善他们对待营养健康的态度,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以英国为例,英国教育部的具体课程规定,全国各公立中学必须开设烹饪课,面向11~16岁的中学生,总学时不少于24小时。学生将从这门课中了解到各种食物的基本成分和营养指数,能独立制作一份营养餐。通过考试的学生将获得由教育部颁发的初级烹饪资格证书,同时该课程的学分将纳入个人总成绩,与毕业直接挂钩。

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各种食育教育的试点、实验。北京育才学校就曾让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实验,市面上销售的普通奶茶是孩子们喜欢喝的一种饮料,但营养价值不高,怎样让孩子认识到这点呢?学校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项实验,把三个奶锅分别放到电磁炉上,将纯牛奶、市售奶茶、传统蒙古奶茶各50毫升分别倒入奶锅中,开始加热。等奶锅中的液体沸腾时,分别将10毫升的白醋加入到液体中,用筷子搅拌,直至奶锅中的水分全部蒸发。实验原理是食醋中的酸性物质会使蛋白质凝固和沉淀。纯牛奶、市售奶茶、传统蒙古奶茶这三种液体,如果含有蛋白质,和食醋混合后会出现凝固物和沉淀物。孩子们通过实验发现:市售奶茶中牛奶含量很少,所以不能仅凭食物名称来判断食物的营养价值,市售奶茶还是少喝为妙。

第3篇:小学生健康饮食知识范文

二是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举办首届中小学生综合运动会,从年开始,举办多层次、多项目的全市中小学生综合运动会,每三年一届,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办赛质量,把各项比赛办成“安全、文明、健康、向上”的赛事,办出正气、办出水平。积极配合市体育局组织好我市中小学生体育联赛,做好资格审查和参赛组织工作。

三是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明确任务,确保全部学校都实施测试、网上注册并上传数据。认真做好测试数据的汇总、分析工作,指导改进学校教育工作。采取直接带仪器到学校抽查的办法,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和学生健康素质情况进行评估。

四是加强青少年近视眼防控工作。认真落实全省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和《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多措并举,积极创建有效预防和减缓学生近视发生、发展的学习环境,降低青少年学生近视患病率。

五是做好中小学生的营养和口腔疾病干预项目。按照实施省学生营养干预计划要求,采取多种积极措施,加强对中小学生的营养指导和干预,引导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落实全省中小学生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腔保健水平。

六是搞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按照育人为本,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以学校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七是组织开展市级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做好第三批市级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工作,改进评估验收办法,完善验收标准,采取材料评审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选。

八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认真落实国防、人防教育“三进”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进行国防知识教育。指导高中学校做好新生的军事训练,组织开展军训阅兵比赛活动。

第4篇:小学生健康饮食知识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多年的基层体育教学经验,就小学生体质水平现状成因(小学生肥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小学生近视率逐年递增、部分小学生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差、部分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极易产生疲劳感等)及相应对策(针对小学生超重及肥胖问题开展专项教学、摆正观念教师要将增强学生体质水平作为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根据本校学生体质水平现状制定相应教学任务与目标、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等)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希望相关结论可以对基层体育教师就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水平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生 体质水平 现状 成因 对策

近年来,社会与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据权威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学生的整体体质水平不仅没有随之得到提高,反而呈逐年下降趋势,对这一现状的出现,不少人会存在疑惑,为何生活条件的提高反而会使学生体质水平不断下滑呢?本文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详细分析与探讨。

一、青少年体质水平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小学生肥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上升5.1和4.3个百分点,除以上这些官方数据之外,作为一名基层体育教师,近几年我也可以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学生之中,“小胖子”越来越多。

1.导致青少年学生肥胖的原因

(1)饮食结构不合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对日常饮食更为注重,但与之一并存在的问题是,大部分家长缺乏基础营养知识,对健康饮食的认识还停留在“大鱼大肉”上,认为尽可能多的为孩子提供这类食物,就可以满足孩子对营养的需求。而另外一部分家长则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在日常饮食上任由孩子自己决定,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摄入脂肪与热量过高,而这些脂肪与热量则很难通过固有的生活与学习活动将其消耗,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脂肪长期在体内堆积,并最终导致青少年肥胖的形成。

(2)当前青少年学生的运动量普遍较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这一进步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青少年学生的课余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这使得孩子们在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有了更多的选择,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看电视、玩手机及电脑游戏,也就自然减少了参与户外运动的时间与机会,学生长期运动量不足,加之饮食结构不合理,青少年肥胖与营养不均衡的问题就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3)缺少督促,大部分学生难以战胜本身的惰性,懒惰是与生俱来深植于人内心的劣根性,再勤奋的人都会有偶尔犯懒的时候,更何况是自制力较差的青少年学生,而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一定强度,若学生缺乏随时的鼓励与督促,则很少会有人坚持进行正常体育课时以外的体育锻炼,这也是导致青少年肥胖的重要致力因素之一。

(4)学生及家长对肥胖危害的认识程度不足,可能有些学生家长会认为,孩子胖胖的没有什么不好,反而会觉得很可爱,而对青少年肥胖的危害却知之甚少。

2.肥胖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

(1)肥胖会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肥胖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不美观,而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敏感阶段,对于外界的眼光和声音他们很难进行甄别,这个阶段,若外界对他们外在或内在的评论不甚理想,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内心深处对自我进行否定,若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信心,也会为其将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肥胖对青少年智力发育有着一定影响,或许这个观点大多数人没有听过,当然对此也会存在质疑,现在我可以负责任的对大家说,肥胖对学生的智力发育确实会有一定的影响,众所周知,人的身体所有的活动都和大脑息息相关,而大脑活动与身体活动两者往往是同时进行的,这也就是说,人的脑部发育与身体活动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肥胖必然会影响身体的灵活性,学生所能参加的体育锻炼形式与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也相对有限,这也就相对其他人错过了很多用脑的机会。

(3)肥胖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身体负担,使之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容易感觉疲劳,也会因此影响学生的心态,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质量。

(4)青少年学生竟成“老年病”高发人群,在我们的印象中,高血压、心脏病、脂肪肝这类传统意义上的中老年疾病似乎与青少年学生毫无关联,然而,近年来,这类疾病却频频与我们的学生扯上关系,这也不得不将两者联系起来,而导致这一系列疾病出现的原因除先天因素外,肥胖竟是罪魁祸首。

(二)小学生近视率逐年递增

小学生近视率越来越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配戴眼镜的情况已经很普遍,这与我们上小学的那个年代,学生配戴眼镜的情况还特别少。青少年学生近视也是体质水平下降的具体表现之一,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除我们传统认知上的玩电脑、看电视、玩手机等,也与学生的不良坐姿、用眼卫生知识以及眼睛保健知识的缺乏有关。

(三)部分小学生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差

作为基层教师,我们不难发现,每当感冒病毒流行时,学校便会有大批学生被感染,而其中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情况比较严重,必须通过打针输液才能逐渐痊愈,这是典型抵抗力差的表现,除少数学生的先天因素之外,通常咱们所说的抵抗力差是完全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得到有效改善的,另外,对先天体质水平较差导致抵抗力较差的学生,合理的体育锻炼也可以对体质水平现状起到改善作用。

第5篇:小学生健康饮食知识范文

关键词:生长发育;营养配餐;热能及营养素;平衡膳食;食品安全

一、在校中小学生的饮食现状

营养状况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体质、体能、智力发育水平。前几年随着学校后勤社会化的呼声,大部分学校干脆将食堂承包给私人经营,表面上看虽然甩掉学校的包袱,减少了投入,忽视私人经营的种种弊端:只看利益,什么添加剂口味迎合学生,就用什么,完全忽视安全使用量。好多家长认为孩子在校主要任务是学习、吃饱就行,生活差一点更能体会十年寒窗苦。忽视了营养的均衡,和现在食品结构和成分的变化。根据调查发现,现在的学生偏食率在70%以上,这些偏食学生喜欢吃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甜食、巧克力、碳酸饮料、猪肉制品的比例较高,不喜欢吃绿叶蔬菜(青菜、菠菜)而坚持每天喝牛奶、水果,每餐吃蔬菜的学生比例很小,另外受主观因素影响,有些学生养成了极不正常用餐习惯,如在路上吃早餐的占8%,天天吃夜宵的占10%以上,小小的年纪,有相当一部分要么偏胖、要么偏瘦。中小学生阶段既是体格、智力发育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膳食营养是否均衡、生活方式是否健康,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自身的生长发育和防病抗病能力以及智力与健康心理的正常发展,而且还关系着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加大合理膳食宣传力度,采取合理的营养搭配,正确的就餐方式是每个营养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职责,也是应急的义务。

二、中小学生身体发育情况

中小学阶段,从青春期开始,儿童身高进入第2个快速增长期。(从出生到3岁为儿童身高第1个快速增长期),一般来说,男孩在12周岁左右开始生长加速,14岁-15岁是身高增长最快的阶段,16岁以后增长速度减慢,到18岁-20岁时身高就一般不再继续增长;女孩生长突增出现的时间比男孩要早2年,一般在10周岁左右开始生长加速,11岁-12岁是身高增长最快的阶段,13岁以后增长速度减慢,到16岁-18岁时身高一般就不再继续增长。整个青春期男孩身高每年可增长7厘米-9厘米,甚至10厘米-12厘米,总的增长量为25厘米-40厘米;女孩身高每年可增长5厘米-7厘米,最多9厘米-10厘米身高,总的增长量为15厘米-25厘米。青春期的发育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可以使人脑发育进一步完善,是思维判断形成的最强阶段,使人能各部分器官机能进一步协调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营养对人的一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均衡合理的膳食将为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三、针对中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生理特征,做好营养配餐

合理搭配中小学生的三餐饮食,烹调食物时要注意质地细软、容易消化、口味多样、色泽多样、粗细搭配、干稀适度、搭配合理、营养合理。

(一)热能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合理分配

1、早餐应该重视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早餐时间一般7-9点之间这正是人体胃经活动的时间,9-11点是脾经活动的时间,正好利于脾胃消化吸收,早餐占全天总能量的30%,需要提供优质的蛋白质如牛奶、鸡蛋、牛肉、豆汁等,主食应多样化:75g-120g,如馒头、花卷、玉米粥等其中粗杂粮占1/5;小菜100g:胡萝卜、甘蓝、菜花等,搭配适宜,能量供给充足,保证上午紧张学习的需要。

2、下午1-3点正是人体小肠经活动的时间,有利于人体对丰富的午餐吸收,因此中小学生午餐的能量应该占全天总量的40%,午餐主食:100g-160g,副食:优质蛋白占30%-50%,动物蛋白2/3,植物蛋白1/3即豆制品,每星期吃1次-2次鱼类、1次-2次肝类、1次-2次海产品类,午餐绿色、深绿、橙黄色、白色或浅色的蔬菜约200g(以深色蔬菜为主),增加虾皮、海带、紫菜、菌类等含钙高的食品,主食粗细粮搭配,互相补充,力求食品多样化。另外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为学生添加营养丰富,容易消化、食用方便的课间餐食品,如果酱面包、蛋糕、维生素、饼干等,或牛奶豆浆、藕粉等,在最短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能量。

3、晚餐的热量不少于30%,与早餐的热量相等,晚上内容包括杂粮菜粥或汤类,蔬菜每人不低于200克,注重干稀搭配、粗细搭配,防止过油腻,即要营养丰富又要易于消化。

(二)提高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摄入量

根据调查我国小学生的膳食中钙铁及维生素A、B2、C的摄入量不足,所以凡是有条件食用新鲜牛奶羊奶的地区应设法给予保证(奶类富含丰富的蛋白质、钙、VA、B2),并且尽量供给绿色蔬菜以保证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供给,但必须注意烹调方法,即要美味色佳,又要尽量保存食物的营养成份,更要注意清洁消毒。

(三)平衡膳食

平衡膳食是指每日食用的食物要做到种类齐全,品种丰富。主要包括的粮谷类、蔬果类、畜禽肉、鱼肉、蛋奶、豆类、烹调油、盐、调味品要全面;品种丰富是指在同一大类食物中,要多选择不同品种的食物,例如吃粮食,一定要米面等细粮和杂粮如玉米、小米、荞麦、薯类等搭配着吃;吃肉,不仅要吃猪、牛、羊等畜肉,还要常吃禽肉、鱼肉及各种水生动物。蔬菜中叶类、茎根类、花菜类、茄果类、鲜豆类,以及食用菌藻类也应多食用,从而使膳食中所含营养素达到适量与均衡,真正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

(四)杜绝不良的饮食习惯

1、边看电视边用餐。长此以往,血液集中在脑部,就会引起肠胃供血不足而导致消化道疾病。吃饭看电视还让部分中学生与父母的沟通减少,容易造成性格孤僻,成为一个既不健康也不快乐的人。

2、偏食肉,营养不良,能量过剩,易肥胖等身体抵抗能力差。

4、零食当正餐,吃零食过量会影响食欲,妨碍正餐的摄入量,从而影响身体正常功能的发育。

5、部分食品食色素超标食品,损害健康。一些小食品加工厂为扩大销售,降低成本,过量使用色素等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非食用色素,利用色素来吸引孩子们购物,长期食用色素超标的食品对身体极为有害。

6、常光顾街边小食摊,缺乏卫生条件,不知不觉潜伏疾病。

7、饮料代替水,水是人体内天然的溶剂,任何饮料都不能取代水的位置,口渴了应该多喝水,饮料适当喝一点是可以的,但不能完全代替水。

8、喜食烧烤代价太大。学生吃熏烧食物太多是有害健康的。天长日久会引起胃肠功能失调;而且体内长期摄入熏烧太过的蛋白类食物易诱发癌症。

四、加大营养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切实树立学生科学膳食的意识

营养教育正日益成为一种全球性话题,无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实践证明,营养平衡的孩子身体素质更高,大脑思维更加灵活,学习潜力更能充分发挥。

在向青少年学生传播营养科普知识的教育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营养配餐及各种具体的食物与菜肴,生动而直观地传播和普及营养科学知识,或者利用各种教育活动,如班队活动、课外活动、读书活动、广播、板报及张贴营养宣传挂图、印发营养科学知识小折页等多种教育形式向学生传授营养科学知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营养教育,促进学生营养观念的转变,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强化各地营养配餐的管理,保证食品安全

(一)注重食品卫生管理,把预防食物中毒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加强营养配餐的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是事关学生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大事,是实施学生营养配餐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学生营养配餐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营养配餐的管理,建立良性的公平竞争秩序

建立良性的公平竞争秩序是保护营养配餐生产企业利益,促进学生营养配餐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有关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则要对学校加强管理,在强调实施学生营养配餐的公益性、教育性的同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营养配餐实施过程中牟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行为发生。一旦发现学校或有关人员在组织实施营养配餐的过程中收取回扣、牟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现象,要对当事人及学校领导进行严肃处理。

总之,做好中小学生的营养配餐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他关系到我们下一代人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我们国家的未来,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才能办好这一利国利民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孟庆轩.别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害了你[M].青岛出版社,2011.

2、邓琼芳.养生是很简单的事[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3、沈文静.健康[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4、苏祖斐.营养食谱[Z].

5、阎喜霜.保健[M].天津技术出版社,2005.

第6篇:小学生健康饮食知识范文

关键词:贫血;检出率;动态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3-0093-04

贫血症状多数是铁储备下降,而又缺乏铁的摄入所致。中小学生正是身体发育旺盛期,很容易形成铁的摄入量不足。在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中,严重贫血症状很少见,而发展中国家却问题严重。大量研究表明,即便那些贫血程度低、无表面症状的“边缘性贫血”,也会对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体质健康、学习能力、疾病抵抗力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贫血防治,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缺铁性贫血列为全球需重点防治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并将学龄儿童和婴儿、孕妇、老人并列为缺铁性贫血的四大高发人群。在我们国家,1992年卫生部、教育部、全国爱卫会联合颁布《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规划》,正式将其确定为重点防治的学生常见病之一。1992年以后,历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都将其作为重点项目之一。本研究以Hb(外周血液内单位体积血红蛋白含量)为检测指标,以黑龙江省2000年、2005年、2010年城乡中小学生为调研对象,分析中小学生贫血检出率动态变化趋势,为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提供可靠数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黑龙江省最大的4所城市为调查地区(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以7岁、9岁、12岁(小学生)和14岁、17岁(中学生)5个年龄组为抽样调查对象。其中各城市单位分为城,乡男女4个群体,城区简称为“城”,郊区、附属县简称为“乡”,在城单位中每个区和乡单位中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所学校(小学、初中、高中)5个年龄段班级进行测试,每个年龄组班级为44~68人(健康学生),统计有效样本为2000年13 423人,2005年13 790人,2010年14 153人。

1.2 研究方法

1.2.1 专家访谈法 走访黑龙江省体育局崔晨主任,哈尔滨市体育局张天波局长,齐齐哈尔市体育局张安俊局长、于贵富副局长,牡丹江市体育局隋红江局长,佳木斯市体育局张玉霞局长,听取各位专家领导的建议,获取了宝贵的数据和资料。

1.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并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检验结果的差异性。

1.2.3 检测方法 统一使用WHO氰化高铁法测定Hb。因在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报告会中发现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01年联合推出的新标准更适合于欧美国家,而不适用于我国,所以大会研究决定延用WH01972年标准。凡Hb低于下列界值者确定为“贫血”:(1)7~14岁男女,Hb

2、2000-2010年黑龙江省城乡中小学生贫血率动态变化分析

将5个年龄组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并将同群体之间进行差异性比较,2000年与2005年进行比较,2005年与2010年进行比较,X2检验,*P

分析表1~表3,7岁组、9岁组和12岁组变化情况相似,7岁组2000年的城乡男女贫血率为32.5%,2005年为24.5%,2010年为18%;9岁组2000年的城乡男女贫血率为28.5%,2005年为20%,2010年为16%;12岁组2000年的城乡男女贫血率为21%,2005年为17%,2010年为11%。各年龄组的变化都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贫血率在明显的下降,但是乡村群体贫血率在各个年代中一直都高于城市群体贫血率。城乡男女小学生的3个年龄组贫血率是乡女>乡男>城女>城男。

分析表4、表5,我们可以看到在14岁组和17岁组中,女生贫血率的比例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在13岁左右进入青春期后月经初潮所致。14岁组2000年城乡男女贫血率在17%左右,2005年15%,2010年在10%左右;17岁组2000年城乡男女贫血率在17.5%左右,2005年15%,2010年10%左右。2个年龄组在2005年与2010年比较中都有明显的提高,这可能是因为处于青少年生长发育突增阶段的中学生,在这3个年代社会背景下,因为社会发展突飞猛进,饮食结构得到巨大改善,能够摄人的营养结构更为完善所致。除了17岁组在2005年城女略高于乡女,2个年龄组贫血率基本上是乡女>城女>乡男>城男。2.2 2000~2010年黑龙江省城乡中小学生贫血率变化趋势

图1可以观察到,贫血率2000年>2005年>2010年,呈降低趋势。主要变化趋势为:(1)7岁组和9岁组时,城市群体由2000年的29.5%和26%在2005年时下降到了22.1%和19.5%,在2010年时迅速下降到了13.4%和12.5%,而乡村群体由2000年的36.8%和31.3%在2005年时下降到了26.7%和23.5%,在2010年时下降到了22.7%和19.8%,乡村群体贫血率不仅一直高于城市群体,甚至下降速率也明显低于城市群体;(2)12岁组时,因为少部分人群可能因为自身的体质特征或是近些年国内食物里含催化成分过高而导致提前进入青春期,女生的贫血率仍然高于男生,甚至在2005年时,城市女生几乎接近于乡村男生的贫血率,变化形式和7岁组、9岁组一样,依然是乡女>乡男>城女>城男;(3)14岁组和17岁组,女生因为“月经”因素贫血率依然高于男生,比较2010年时可以看出,乡村群体14岁组和17岁组贫血率分别是11.3%和10.6%,而城市群体则是9.4%和9.7%,乡村群体仍然高于10%。社会因素是导致这种变化形式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后,社会迅猛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得到了改善,作者在访问中小学教师时了解到,2000年时多数学生都是带饭,并且饭菜样式单一,营养结构不合理,维生素摄取量不足,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学生们情况不乐观;回忆到2005年时,多数学校因为得到了国家资金的大力帮助,已经改善了食堂的规模,多数学生进入食堂就餐,并且食堂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推出各种营养套餐,对学生的营养摄入进行合理的调整,良性推进学生身体发育;到了2010年,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许多家长不满足于学校食堂的伙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都是开车接学生回家摄取大量含铁量丰富的食物,使得学生营养摄取单一并超量,然后再将学生送回学校,所以这种社会时代因素推进了学生贫血率的下降。同时国家对于儿童、学校保健服务的增强,疾病的调控(麻疹、乙肝、乙脑、流脑、麻风……),增强公共卫生环境,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通过2012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得知,我国已属于轻度贫血率国家,但还是高于发达国家。贫血这种症状本质上就是身体缺乏铁营养所造成,它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高峰的中小学生是有明显危害的,表现为:疲乏、易倦还可能出现低热症状;儿童、青少年身高和体重增长缓慢;输氧功能减弱,脑组织功能减弱,记忆力减弱,反映迟钝,智力下降,影响学习成绩;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神经系统出现头晕、目眩、耳鸣、注意力不集中或失眠;泌尿生殖系统出现多尿,尿不尽,青春期男性现象无力,梦遗不规律,不明显甚至微弱,青春期女性月经来潮不规律,过多或减少;其他现象如皮肤干燥、毛发枯疏、少光泽。

(2)黑龙江省中小学群体贫血率在这10年里一直保持下降趋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但是缺铁性贫血这个问题还不能让我们高枕无忧,乡村群体一直高于城镇群体,乡村群体是缺铁性贫血高发群体。随着国家经济的大步迈前,黑龙江省也在紧随国家的步伐,居民生活水平都在提高,对贫血率的降低有直接的帮助。而我国人口的2/3都在农村,黑龙江省又是农业大省,城市的发展速度又快于乡村,所以乡村群体是需要重点防治的群体。

3.2 建议

(1)对黑龙江省乡村中小学生加大防治力度,并且要高度重视小学生和处于青春期青少年这两大目标群体。

(2)全面提高学校对于营养知识的宣教结合,并且能够跟家长建立良好的交流桥梁,使得学生和家长能够一同提高文明营养水平。

第7篇:小学生健康饮食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营养学教育;必要性

一、引言

目前,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正在中国悄然兴起,那就是营养学。良好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微量营养素(特别是铁、锌、钙、维生素A和D)缺乏仍然广泛存在。另一方面,随着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的极大变化,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疾病,如肥胖、二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发病率急剧上升。因此,当前我国面临着“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

在我国小学、中学阶段,还没有为专门讲述健康营养教育而开设的课程,只有在大学阶段部分专业专门开设了人类和动物营养学,国家相关资深人士看到了中国营养学教育贫乏之下面临的各种问题,由此聚集了大量营养学专家,制定《国民营养条例》,以阐述对学生、社区人群进行营养咨询的重要性和相关政策,可惜的是,该条例从2005年制定直到现在都没有正式出台。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学教育的必要性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强震及其引发的海啸、核泄漏后,为了防止碘131对民众甲状腺造成的影响,日本政府向民众发放碘片,谁也没有料到的是地震后的“蝴蝶效应”波及了香港和中国的部分地区,我国浙江、广东、江苏、安徽、重庆、河北、北京等多地出现食盐抢购现象。因为民众看到了一些不实的媒体报道,错误地认为吃碘盐可以预防碘131造成的辐射危害,上演了极其荒谬的“抢盐闹剧”。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就“抢盐”现象,笔者在课堂上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相关营养学宣讲和解释,学生恍然大悟。由此,笔者想到,如果我们加强了营养学教育,如果民众能掌握一些营养知识,也不会出现这些愚昧之举了。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生物学和营养学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笔者认为应该在高中生物课中向学生宣传营养学知识,让他们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一并了解常用的营养学知识,为提高国民的营养学知识素养,普及健康饮食观念,做好教育上的准备。

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学教育的途径研究

(一)帮助学生明晰营养概念及其重要性。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笔者发现,正在长身体的中学生,他们中有些人为了方便省事总是吃方便面,有些人怕胖而不顾后果地节食,有些人每日总是把零食当主食。这些错误的饮食观念,正是他们对于营养概念缺乏正确了解的原因造成的。

“营养”一词确切而比较完整的定义应当是:“机体通过摄取食物,经过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作为构建机体组织器官、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过程。”当我们在讲述新陈代谢中同化作用的时候,就可以把营养的含义与同化作用相比较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处,因为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

(二)把营养学知识点渗透于生物课程内容中。

1.在讲述高中必修第一册中第二章节《组成细胞的分子》的时候,当其中内容涉及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种类时,教师可以顺带讲述一些它们的营养作用。

例如Ca教学中,讲述到Ca和P都是人体的大量元素,都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除此之外,Ca可以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其实Ca的功能远不止这些,血钙还具有保护心脏、预防癌症、预防肾结石等作用,血钙含量不正常也会导致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衡,比如血钙过高会导致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体缺钙正危害着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儿童和老人受害为甚。儿童缺钙可以导致“X’型腿、“O”型腿,鸡胸等症状,中老年缺钙可以导致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所以现在各种补钙的产品日益兴盛,但补钙不能盲目。首先要进行自我诊断是否对应有缺钙的表现,然后检测血钙的含量,如果的确需要补钙,也不要听信某些钙品的夸大宣传,补钙不是越多越好,重要的是看吸收,从这个角度来说尽量通过改善膳食结构达到从天然食品中获取足量钙的目的。比如常见的牛奶、鸡蛋、豆制品、海带和虾皮含钙量都很高,只是在吃这些食物的时候,要注意植物性食物中的草酸、植酸、膳食纤维和高钠、高蛋白食品会妨碍钙的吸收。

又如Fe,属于半微量元素,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如果缺乏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建议同学们多吃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肝、肾、血、心、肚等动物内脏,含铁特别丰富,而且吸收率高。其次为瘦肉、蛋黄等。相比之下,植物性食品中的铁吸收效率普遍较低,而乳制品含铁量就更少了,还有食用“铁”强化食品,例如“铁”酱油,强化“铁”的豆浆、奶粉。

关于蛋白质,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偏食的危害,让学生明白蛋白质的作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膜的总要成分,具有催化作用,参与免疫调节,等等,其实它和碳水化合物、脂肪都是人体的三大能量物质。我们都听说过“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的来历,它是1950年,日本正式立法,要求义务制教育学校每天免费给在校学生供应一杯牛奶,因为牛奶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只是蛋白质利用率方面,鸡蛋是最好的来源,因为鸡蛋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与人体最为接近,其次是牛奶,再者是鱼,蛋白质与血浆渗透压有着重要关系,所以人体每天必需要摄入的一定量的蛋白质,对于有些学生总认为素食对身体最有好处,其实不然,动物性食品对身体的健康很重要,所以一定不可以偏食。

在讲到脂质时,教师可以通过节食减肥的危害向学生介绍脂类的重要性。因为脂类首先分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类,在讲完它们的功能后,会讲解脂肪代谢疾病,比如肥胖,其实导致肥胖的原因有很多,与基因有关,与内分泌有关,与饮食更有关,目前很多中小学生的肥胖主要原因是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多余的能量在体内转变成了脂肪,三大能量物质相互转换,糖可以大量转换成脂肪,而脂肪很难转换成糖,所以肥胖不是单纯吃肥肉而导致的,青少年尤其是女孩往往为了减肥而盲目节食,最终引起新陈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严重者出现了低血钾、低血糖,易患传染病,甚至由于厌食而导致死亡,因此要告诉同学们正确的减肥方法是合理地控制饮食,少吃高能量的食物(如肥肉、糖果、和油炸食品等),同时应增加体力活动,使能量的摄入和消耗达到平衡,来保持适宜的体重。

2.在光合作用这个章节,教师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的讲解,倡导学生在饮食时注意绿叶蔬菜的摄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中,矿质离子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例如构建叶绿素的Mg,如果植物缺Mg,会由于叶绿素不足导致光合作用能力降低,联想到人,如果缺乏Mg,又会如何呢?近日,美国科学家发现镁元素不仅有助于骨骼构造,蛋白质生成,释放存储在肌肉中的能量,以及身体温度的控制,而且镁元素还有利于大脑感应的调节和控制,镁含量不足可能引起记忆力减退和学习能力变弱。镁元素在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上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资料表明,镁制剂在治疗癫痫症时有很好的疗效,曾有学者专门做过抑郁症患者体内血镁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血镁含量较正常人偏低。所以有专家把镁称为天然的镇静剂,而镁最好的来源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绿叶蔬菜,可是有些同学不喜欢吃,可以根据这些例子倡导学生在饮食时注意绿叶蔬菜的摄入。

3.在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这个章节里,教师应该通过讲授渗透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提醒学生注意一定要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因为,当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会失水,反之细胞吸水。说到这不得不提及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冬季里要腌制大量的动物食品,吃入过咸的食物,必然导致钠的大量摄入,而钠摄入量过多,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醒学生注意一定要控制食盐的摄入量,一般每人日平均食言的摄入量大概为6g/日,提醒学生如果家里有高血压的患者,在饮食时要注意选择低钠盐,同时适当的补充钾,因为钾有降血压的作用。

四、结语

良好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拥有健康的身体也是中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而身体健康又必须依靠以营养科学为基础的合理膳食,在目前中国营养学教育普遍开展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中学生物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生物课程的授课,以课本知识为基础,运用典型案例,结合生活现象,向学生宣传营养学,为中国营养学教育的发展做好基础教育阶段的铺垫。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学生健康饮食知识范文

那什么是“海里的东西”和“山里的东西”呢?“海里的东西”是指鱼、海鲜、贝类、紫菜等海产品制作的菜肴,“山里的东西”是指蔬菜和肉类等。蔬菜和肉类虽然不是产自山上,但相对于“海里”的食物而言,牛、猪、鸡等家禽家畜是在陆地上生长的,为了让孩子较好地记忆,将其归入“山里的东西”。这是说,校长先生要求家长给孩子准备的午饭便当中必须包括这两类的食品。而且,每天开饭前,校长先生会带领孩子合唱《划船歌》,一首由英文儿歌Row, row, row your boat改编的《吃饭歌》――嚼,嚼,嚼哟!吃的东西要细嚼慢咽哟!要细嚼慢咽哟!他用孩子喜闻乐见、易于记忆的方式,把健康的饮食观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在日本东京荒川区的中小学校,我们会发现“食育”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看到“海里的东西”和“山里的东西”会出现在孩子们的餐桌上,还会发现现实生活中它一直贯穿在日本教学及生活的点滴中。

什么是“食育”?简单地说,食育,即关于饮食的理念教育和行为教育。具体到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是指从最基本的食物来源入手,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从儿童幼年时期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营养学、价值观甚至人生观的教育。这些教育会渗透到儿童的“基因”中,贯穿一生。通过“食育”,可以让儿童深度了解本国、本民族的饮食文化,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具备膳食营养知识,注重饮食卫生安全,懂得珍惜食物,尊重自然。它主要包括:科学的饮食习惯,食品常识,营养与健康知识,食品制作、烹饪知识,环保意识,艺术想象力的培养,惜食教育,传播饮食文化。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正确的“食育”会为“天”开个好头。简单朴素而轻松愉快的教育实践中,儿童会逐步养成健康科学的饮食方式,形成终身习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人。日本“食育”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这也是我国教育可资借鉴与参考之处。

一、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明治时期,为了解决温饱问题,“食育”概念开始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有了较好的经济基础。这时,真正意义上的以追求健康为目的的“食育”才得以开展,即从“吃饱”向“吃好”发展,但并未进入法律层面。

近20多年来,日本的偏食、肥胖、浪费等现象频出,传统饮食文化的式微及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程度不足等,引起了全民的关注和警醒。在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健康“食育”得到人们的重视,并进入立法程序。

2005年7月,《食育基本法》开始正式实施,其序言中说道,“食育是生存之本,是智育、德育和体育的基础”,强调“食育”具有的核心地位。“食育”之重要,可见一斑。

为了推动实施《食育基本法》,日本内阁府设置了食育推进会议,首相出任议长,相关部门大臣和行业专家担任委员。各地方的都、道、府、县、市、町(相当于我国的镇)、村各司其职,层层推进,负责制订和实施“食育”推进计划。

而且,“食育”的参与者涉及多个层面,几乎包括每个人,不但有儿童的监护人及教育、医疗、保健等工作人员,还包括食品来源处――农林渔业、食品制造业的从业者,以及热心于“食育”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

每年6月是日本的“食育月”,就像一个“嘉年华”,全国范围内都会开展关于“食育”的各种生动活泼、参与性强的活动,并将6月19日确定为“食育日”,每年的主题和口号不同,各有侧重,但这些主题简单鲜明,易于践行。

二、自上而下,从小抓起,全民参与

日本政府制订了“食育”推进基本计划,将“食育”目标具体化和标准化,以保证《食育基本法》能够顺利和有效地实施。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政府明确提出必须达到的“食育”目标,并逐步推进和提升。这些目标清楚具体,细节完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不吃早饭的国民小孩由4%减少到零”等。

“食育”的重点对象之一是少年儿童。从2005年起,日本的每所小学都配备了营养专家,为家长和学校提供饮食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对少食、偏食、肥胖儿童进行个别指导和跟进服务。

作为日常课程的一部分,学校会经常组织学生到农村等地方参与劳作,让他们亲自体验耕种、饲养家畜家禽等农活。一些学校,甚至幼儿园,还专门开辟实验田、饲养角,让学生编组分工,责任到人,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的有机联系。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加深学生对“劳作”的尊重、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更加珍惜“盘中餐”,不浪费一粒米。可以想象,那些参与劳作的孩子,当他们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时,会是多么的开心!

《食育基本法》序言提到:“人们需要知道‘食’应有的状态。先人在绿色和水的恩惠中自然哺育出的,带有地域多样性、丰富的味觉,充满文化气息的日本‘食’文化有逐渐失去的危机……”现实生活中,通过教育机构与相关部门的同心协作,对日本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食育”,这一“危机”正在逐渐消散。

三、学校及家庭的落实和配合

学校文化教育主管部门会将关于食育的内容和方法作为知识课程编入校本教材,每月会发给学生《给食通讯》,介绍饮食知识和健康资讯,由学校主导,与家长、孩子一起共同搭建稳定而科学的膳食结构。

除了常规的知识课程外,生活课程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什么是健康食品,如何选择健康食品,科学合理的饮食方式又是怎样的,要回答这些问题,前提是要认识食品。因此,学校食堂会把每天的主菜、主食、甜点的名称以及制作材料,甚至调味品都一目了然地列出来,让学生可以非常直接地了解食物及其来源,品尝它们的味道。

生活课上,教师也会结合现实生活,选取实际案例,教给学生有关生物学、营养学等知识,如原材料、温度、湿度、发酵等基础知识。他们还会带领孩子,把这些知识直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让小学生自己泡豆子,添加天然酵母发酵,做味噌酱(味噌汤的最主要原料)。通过参与味噌酱的制作,学生不但能够了解食品的生产过程,增长知识,而且能体会亲手劳作带来的快乐,品尝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在日本,有些学校还会在附近的农村建立水稻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真正参与水稻生产的一系列过程。即使有些学校条件有限,也会在校园一角设立“农业角”,种上几垄蔬菜,养些鸡鸭猪羊,让学生真正参与种植或饲养工作。这样的劳作,会让学生对大自然及食物来源有更加全面真切的认识。

学校会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每日学校的供餐过程,如运送餐食、收拾餐具、打扫卫生等,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已形成一整套的规范流程,不管年级高低,人人都要参与。下课后,值日生会进入工作状态,换上特制的白色工作装,戴上口罩和小白帽,或推或拎,把饭菜和餐具从食堂运送到教室,有条不紊地分发给大家。不管学生的年龄大小,整个过程都干得有板有眼,忙中有序。用餐时,学生会将餐盘中的食物吃得干干净净,分类厨余垃圾时,也有专门的程序,把餐具摞好,将食物残渣和包装盒袋等根据材质的不同分类归置。例如,把牛奶空盒展平铺好,摞起来。用过的塑料吸管归置起来捆扎好,再由值日生把厨余垃圾、包装盒袋,与餐具一起,整齐放上膳食车,推回配餐室。整个送餐、吃饭、收拾餐具的过程中,学生都做得轻松且快乐。可以说,他们会在自然而然与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饮食观和环保理念,“从小做起”。

此外,食物的选择以营养均衡、种类丰富为原则,教育学生珍惜食物,不挑食,不偏食,不追求奢侈,在此基础上产生艺术化的美感。例如,一份常规的午餐,通常包括主食(米饭团/寿司/面食)、两个菜品(荤素搭配)、一碗酱汤(豆腐清汤或西红柿鸡蛋汤)、饮料(一小盒牛奶或豆浆)及一份餐后水果。我们会看到,他们的快餐盘中红的是猪肉,绿的是蔬菜,白的是豆腐,黄的是酱汤,黑的是紫菜,颜色鲜艳,分量适当,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均衡。有时,教师还会引导孩子对食物进行艺术化的联想和描述,教会他们用美学的眼光欣赏面前的食物。例如,豆腐上的葱花,就像远观富士山上的小松树;排成一排的寿司,就像一列小火车;一碟海带丝,就像姑娘头上的黑丝带……当然,更重要的是,饭前“我要开动啦!”的话语,表达出孩子对自然馈赠、对他人劳动的感激,有时还会产生励志的作用。

而且,日本还会根据国人的体质特点及本地物产选择食材,注重传承日本饮食文化传统。日本是一个岛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海产丰富。选用海产品,不仅会使食物的选择更为本地化,降低物流成本,更会为日本人提供更多的钙质来源。虽然日本是一个小国,但其南北方的饮食各有特点。食物名称的特殊含义,食物与节气、节日的关系等,都能体现出地区的饮食文化。学校常常会在食谱中予以介绍,特意安排,让学生品尝不同地区、不同风味的饭菜,这会让学生对本地区以外的饮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

随着外国文化的进入,日本学校和家庭中也会增添不少异国风味。一般来说,日本人喜欢吃清淡的食物,如生鱼片、海产品、蔬菜等,加工方法或蒸或煮,很少有油炸食品,常吃的食品有生鱼片、寿司、纳豆、紫菜、酱汤、梅干等。这种低盐少油的饮食习惯,在对孩子进行“食育”时,会得到很好的传承。而饮食习惯一旦在人们幼年时形成,就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良好的饮食习惯,使日本人的心血管更为通畅强韧,身体更加健康,“世界长寿大国”并非浪得虚名。

第9篇:小学生健康饮食知识范文

在世界各国的学校营养服务中,美国是开展营养服务较早、也是最具有改革成效国家之一。因此了解和把握美国学校营养服务历史成为我们研究美国学校营养健康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学校营养服务,从早期的学校营养供餐开始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期间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迄今仍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美国学校营养服务的起步期

19世纪末至二战结束,是美国学校营养服务的起步期。在这一时期,美国学校营养服务的主要形式是政府组织或一些慈善机构向在校的贫困学生实施免费的营养供餐。这个时期的学校营养服务的特点就是:以解决贫困学生的饥饿问题为唯一目的。

在这个阶段必须要提到的是在1929年,美国政府就实施了最初的营养供餐计划。美国实施学校营养供餐计划有两大原因:首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年轻人由于营养缺乏而达不到入伍标准;其次,20世纪30年代,国内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数以万计的城市失业大军,大量农产品过剩,价格大幅度下跌,与此同时数以百万计的学生无力支付学校午餐费,营养不良的危险引起全国关注。很多人吃不饱饭,战后又因饮食不合理,造成美国青年身体素质很差,当兵达不到体检标准。美国军队入伍新兵由于营养不良导致体质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第74届国会于1935年8月24日通过了《320公法》(Public Law 320),决定由农业部每年拨出关税收入的30%,通过政府采购来扩大国内消费,处置过剩的农产品,而推行学校午餐计划就成为农业部采购农产品的主要出路之一。[1] 当时由联邦剩余商品公司主管此项事务,在每个州设有代表,会同各州与地方学校当局、家长老师联合会、母亲俱乐部等民间组织,共同推广学校午餐计划。这些民间组织同各州配送公司签订协议,要求做到配送的农产品必须用于制作学校午餐,不得销售或串换,不得中途停止购买或削减,不得盈利,对无钱付费的学生不得歧视,同时必须保证专门仓库并单独计算租金。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1937年3月共有3839所学校的34.2万学生参加午餐计划,1939~1942学年参与的学校增至78841所,供餐学生达527.3万人。1941~1942学年,所有的州均推行学校午餐计划,供餐人数达到高峰,总计提供4.54亿磅食品,为此拨款2100万美元。这一成效为学校午餐计划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2] 学校午餐计划也为以后的美国学校营养立法奠定了基础。

二、美国学校营养服务的发展期

1946年—1966年,是美国学校营养服务的发展期。1946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学校午餐法》(National School Lunch Act ,NSLA)。《学校午餐法》的颁布使国家学校午餐计划(National School Lunch Program,NSLP)有了永久性的财政保障,将美国中小学学生午餐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学校午餐法》要求政府制定学生营养午餐计划,所需经费由政府提供,并规定了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任。[3] 《学校午餐法》被多次修订,最新修订案1999年通过,该法共27章,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立法目的。其立法目的是为国家设立、维持、运作和扩大学校午餐项目提供法律支持。其政策目标有两个:第一,作为国家安全的一项措施,由各州通过捐赠和其他方法进行援助,供应充足的食物和其他设施,来设立、保持、运作和推广非赢利的学校午餐计划,以保护全国儿童的健康与幸福,促进富于营养的农业商品和其他食品的国内消费;第二,促进儿童全面了解膳食午餐与良好健康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通过学校午餐既要提供营养丰富而学生家庭中不常有的膳食,又要结合供餐开展学校营养健康教育。

2.经费保障和使用要求。学校午餐项目经费预算额度由农业部提出,每个财政年度直接在国库列支,如超过预算则需提前报财政审核,结余资金可滚动使用。其中管理支出不得超过项目经费的3.5%。每年农业部根据与教育单位签订的协议对学校午餐项目进行补贴。1946年每餐补贴9美分,目前是2美元左右。[4]

3.对项目参加单位的要求。公立和私立非赢利的小学、中学以及儿童关怀机构都可以选择加人学校午餐项目,加盟学校可以免费从农业部得到学生午餐设备和现金补助,但加盟学校必须为适龄学生提供达到联邦要求的免费或减免费午餐。[5]

《学校午餐法》不仅强调营养食物的提供,也开始注意学校营养健康的开展。《学校午餐法》规定学校餐经营者要提供占儿童每日营养需要量的1/3——1/2的膳食,在当时,也就每日要提供27加万份以上的午餐和300万份以上的早餐;同时还要求,学校餐经营者要配合班级、结合食物选择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学校午餐法》还规定了对学校营养员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午餐更合乎卫生营养科学的要求。该法律要求各州通过捐赠和其它方法进行援助,供应充足的食物和设施,来设立、保持、运作和推广非盈利性的学校营养午餐计划。并规定学校午餐既要提供营养丰富而且学生家庭中不常有的膳食,又要结合供餐开展学校健康教育计划;而且还强调学校午餐非盈利,不分种族、肤色和国别来源,均向所需儿童进行供餐。[6]

三、美国学校营养服务的完善期

1966年—2004年,是美国学校营养服务的发展期。1966年《儿童营养法》(Child Nutrition Act)出台。《儿童营养法》颁布之后,1969年5月29日,美国总统签署了《儿童餐卫生法令》;1977年公共法律95-166条又规定了“营养教育和训练计划”(Nutri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lan,NETP)。1990年美国公民委员会发表了“学校午餐白皮书”,成立了学校营养公民委员会,委员由总统亲自任命,进一步规范了学生营养午餐的管理和监督。[7] 到目前为止,美国除了多次对学生午餐法进行修补外,先后有10多部法律和技术规章都涉及到学生餐的问题。这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和实施,给学校营养服务注了新的动力,使政府认识到营养健康教育必须同学生营养供餐、学校饮食环境与管理相互协作,从而进一步扩展了学校营养服务的范围。

在一系列涉及学校营养服务的法律法规当中,《儿童营养法》的地位尤为突出重要。1966年10月11日,美国总统约翰逊签署了《儿童营养法》,并在所签署的《儿童营养法》上作了一个批示:“营养好是学习好的必要条件。”该法案经多次修订,目前最新修订案是2002年版。该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该法的目的: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显示,儿童营养健康状况优良与其各方面能力发展有密切关系。国会授权美国农业部依照本法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美国儿童基本营养需要。

2.《儿童营养法》设立新计划。《儿童营养法》总结了学校午餐计划的经验,并把这一成功经验进行了推广,根据该法建立了学生早餐计划(School Breakfast Programme, SBP)、学生奶计划(School Milk Programme, SMP)。

3.学生奶项目具体规定。《儿童营养法》规定学生奶项目的管理部门是农业部,项目推进所需经费列人农业部当年预算,每个财政年度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该项目旨在鼓励没有参加学校午餐项目的公立中学、学前班、托儿所、夏令营和类似非营利从事儿童护理和训练的组织加人学生奶项目,而且不能很好执行学校午餐项目的学校和机构无资格申请加人该项目。半品脱奶最低得到5美分补贴,补贴价格每年根据鲜奶加工生产价格指数调整,最低调整幅度0.25美分。农业部预算学生奶项目,1970年前不超过1.2亿美元。

4.学生早餐项计划(Breakfast Program,SBP)具体规定。学校早餐计划是美国国会于1966年根据《儿童营养法案》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早餐的一项计划。1975年《儿童营养法》修订时将这项计划改为永久性计划。在《儿童营养法》具体规定学生早餐计划的管理部门是州政府和国防部,项目预算在卫生和福利支出中列支。项目补贴比照《学校午餐法》规定减半,如提供高标准早餐,最高可以得到10美分的质量补贴。选择参与学校时要优先考虑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考虑来自低收人家庭和在岗母亲的孩子对营养改善的特别需要。各种提取的管理经费不超过项目经费的1.5%,最多10万美元。[8]

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美国学校营养服务日趋完善。到2008年平均每天3050万人在校吃营养午餐,且全国约有50%的家庭享受免费或减价。[9]学生不仅能吃上营养餐,老师还利用午餐机会,同学生讨论食品、健康和营养问题,丰富学生知识。与此同时,培训了大批从事营养餐工作的专业人员,改进烹饪与服务设施,过剩农产品得到有效利用,而且如此大的学生用餐也大力推动了食品加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政府还先后实施了早餐、牛奶、夏季供餐、妇女儿童补充食品及课余加餐计划,并将这些计划密切配合,不断加以完善,从而形成以中小学生为重点的庞大营养服务体系。[10]

四、美国学校营养服务的改革期

美国国会2004年6月30日颁布了《2004年儿童营养和WIC计划再授权法》(the Child Nutrition and WIC Reauthorization Act of 2004 Public Law 108-265)。根据《2004年儿童营养和WIC重新授权法案》的规定,美国各州在2006年6月30日之前都应制定了本州学校营养健康政策,加强学生体育活动,注重对学生的营养教育,这些做法旨在促进本州学生的营养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