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第1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

“仁爱”思想青少年人格家庭教育“仁爱”是孔子教育的最高目的,他把“仁”概括为人的最根本的品德和衡量人是否有道德的最高标准。“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爱”,简而言之,就是与人亲善,仁爱教育就是教育人学会充满爱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爱”也是一种伟大的担当精神,仁爱教育也就是教育学生学会担当责任,学会关爱、帮助他人。

儒家阐述的“仁”,就是“爱”的演绎和诠释。这种爱包含三个大的层次,即家庭血缘关系的爱、社会人际关系的爱和宇宙万物之间的爱。以家庭血缘关系的爱为起点,推及社会人际之间,至整个宇宙自然。儒家的情感教育逻辑起点在家族,“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这都说明爱人要从身边最切近的人做起,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是爱人的着手处和根本点。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仁之实,事亲是也。”进而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地。“仁爱”思想要建立在血亲情感基础上,但又要超越这种血亲情感,爱人以亲子关系为基础,推及到天伦之乐,扩大到姻娅之情,进而提升到民族认同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爱”思想最后升华为一种关怀人类命运的激情。这种情感迁移体现为个体道德修养的逐步升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今天,尽管“家”的含义较之传统社会有了变化,但家庭关系对人的情感需求和亲子之情是任何德育内容都不可涵盖的。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情感最初体验是在家庭中得到的,家庭提供了孩子最纯洁、最简单的情感获得表达的舞台,它对孩子性格、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无论怎么改革,品德教育都离不开情和爱,父母是孩子的最早、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家庭的爱心情感体验是什么教育都替代不了的。

在家庭对子女进行爱心情感教育,关键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幸福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既慈祥温和,又严格要求,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关心、爱意、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这就是让孩子在家庭德育过程中体验儒家的“仁爱”,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要建立长幼有序的合理家庭关系。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父母要像个父母的样子,儿子要像个儿子的样子。各在其位,各尽其事。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成为家庭的核心。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应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星星”,这就为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温床,更谈不上培养礼让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不能颠倒主次。

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关爱家庭的的楷模。“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里仁》)。”孝悌是孔子仁爱教育理念的根本。家长既是家庭“仁爱”文化的建设者,也家庭“孝悌”文化的实践者,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现在一部分成年人冷落、慢待自己父母,不照顾自己的父母生活,更有甚者千方百计“啃”老,这样给孩子的影响就更不好了。假如父母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伯伯、阿姨、姑姑不友善,又怎么能教育孩子尊老爱幼。一个人对自己的亲人都没有亲情,更何谈对孩子同情心的培养。因此,作为父母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对纯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力量比伴随其成长的父母的言传身教更能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对父母来说这也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第三,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然而当今父母过于惜爱自己的子女,使子女觉得这种爱理所当然,他们全然不懂得感恩。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挣来的,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理解、体谅父母呢?为此,父母应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工作和收支情况告诉孩子,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如果当家庭遇到困难时,要告诉孩子,让他和父母一起面对,使孩子认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应为家庭分忧解愁。这样,还可以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让孩子逐渐学会珍爱家庭、珍惜自己,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升华为孝敬的高尚品德。

第四,强化孩子孝敬父母好习惯的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孝敬父母就是要求孩子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行,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心。父母儿女亲情,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形成的情感基础,是今后各种品德形成的基本前提,也是目前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孝亲教育,对改变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专横、缺乏同情心等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礼记•曲礼上》)。”孝亲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要在孩子刚懂事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孩子懂得孝敬父母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应从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做起,把基本要求变成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这就是对孩子最实在、最有效的“仁爱”教育。

如何做好青少年德育工作,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家庭,同时也关涉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长远发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目的是推进社会和谐、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的幸福。德育的核心是“使每一个公民懂得自己在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民族、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与国家正大力提倡的未成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相继推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更有尊严”等是相一致的,这些都正在重新开发和利用儒家伦理的智慧和资源,为“仁爱”教育注入了全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归根”“知常”――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中小学管理,2009,(9).

\[2\]让中学生保持阳光心态的128个故事.九州出版社,2008.

\[3\]家书.万卷出版公司,2008.

\[4\]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

第2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人际关系;社交能力 歌德说:“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会使你的生活更加快乐,而且能帮助你的事业走向成功。因此,社交能力是人生重要生产力。这一代的独生子女虽然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由于小家庭之间的封闭而不善交往,应当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人际关系问题是学习生活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师生关系的问题

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工作态度粗暴,伤害了学生自尊心,或过多地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学生的个性未定型,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可轻易给学生下结论。有些教师虽然对学生严格要求,但仍受到孩子的爱戴,那是因为孩子们能体会出教师心中的爱。教育工作中的“严”是指对学生认真教育和管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它是使学生的智慧和思想品德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成为合格学生的必要条件。只有把爱护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积极性,才能产生更大的教育效果。

教师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当教师就得爱自己的学生。对优秀的学生要爱,对学习落后的学生也要爱。虽然后进生使我们当教师的感到头疼、棘手,但是先进与后进也是相对而言的,只有对后进生进行耐心而细致的思想工作,才能转化,这就需要爱。能让我们真正走到一起的是无私的爱。

二、与同学之间关系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在学校里,更多的是同学之间的交往,这必然会带来许多的人际关系问题。老师应该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同学之间的情谊是以团结友爱为基础的,它播种在尊重对方和自我牺牲的田野上。要想获得和谐的同学关系,我们就不能以同学先付出为前提,也不能以对方爱自己为目的,而应无条件地付出友爱。指导学生彼此襟怀坦荡,既不遮掩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不隐瞒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妥善处理好同学关系,对一个人的社交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毕竟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大家是相互依存的。

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呢?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性格爱好不同,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同,因此处理同学关系时的心态或方式可能也就不同。但以下有几点对每个人可能都是适用的:第一就是要待人以诚,学生时代的友谊弥足珍贵,同学之间的坦诚也同样值得重视。第二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多为对方着想。第三善于理解别人的同时,在处事时应该坚持一定的原则,或者说有自己的个性。对事情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坚持原则,这样你能得到同学们更多尊重。

三、与父母关系的问题

家庭,不但是成年人歇息的港湾,更是孩子的港湾,这个地方并不大,但是却有着母亲博大的胸怀,她能分享孩子的成功与微笑,更能容纳孩子的过失与眼泪。中学生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造成心灵伤害。

快乐和谐家庭的氛围,益于孩子学会交往。文明、快乐、和谐的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于家中感到温暖幸福愉快,并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父母的鼓励和教导,是子女潜心学习和追求知识的动力。能够使他们能从亲密的家庭关系中吸取营养,化成动力去迎接挑战,日后能更好地发挥发挥自己的潜能。那么作为父母该注意哪些呢?

第一,引导孩子深入社会,亲身体验。如果父母们想让孩子们有深入生活的经验,应从小时候抓起,让他们从生活中学习待人接物。第二,要以身作则。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身教也非常重要,许多孩子往往会从父母的言谈举止中,学习到令人意想不到的东西。第三,要深入孩子的内心,同孩子形成亦亲亦友关系。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微笑,懂一点电脑,化一点淡妆,多制造一点交流空间,更要爱学习,有气质,做孩子们的朋友。

第3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

亲子关系是儿童成长的精神营养。沟通出感情,成功的家教无不重视沟通,在沟通中加强亲子依恋,让亲情成为儿童心理成长的天然营养。走进孩子的心灵,不是靠怀疑,也不是靠监视,而是靠沟通。良好的亲子沟通使家庭更加和谐,让孩子健康成长。

一、几种不良的亲子沟通类型

尽管家庭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但在现实中,大多数父母仅用自己的成长经验教育孩子。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如何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说话,如何鼓励孩子,如何赢得孩子的尊敬,如何教孩子学会“爱”……在家教中这一系列看似平常的问题,因为沟通不畅,却成了许多父母的大难题。

对孩子期望高,要求严格,爱讲道理,用权威的方式跟孩子互动,经常拒绝子女的要求,只有单向的沟通,是当前不良亲子沟通的主要表现。且看以下几个片断:

一,

“把电视关掉,立刻回房间做功课!”

“下次再考这种成绩,休想再跟我提要求!”

“狡辩什么,你准是上课又不注意听!”

“怎么搞的!写字潦草,连这都不懂,读什么书!”

这种以命令者、威胁者、说教者、万事通的角色与孩子交流的方式,用在如今独立意识渐涨的孩子身上,就成了亲子沟通中最大的障碍。不良的亲子沟通大抵有如下几种类型:

“畜生、废物、人渣、没用。”――责骂、羞辱、不尊重孩子,不给孩子台阶下。

“再说就打断你的腿。你死在外面,不要再回来。”――威胁孩子,说狠话。

“你不用说了,我还不清楚你头脑里想的是什么!”――单向沟通。一味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不听孩子说出自身感受及困难。

“又在骗我了,又在找借口了。”――对孩子怀有成见或敌意。

“别废话了,我什么也不跟你说了!”――欠缺同理心或拙于、懒于向孩子表达感受。

“你别管,看你管个什么出来啊!”――父母管教不一致,家庭关系不好。

应该说,拒绝(“你的事我不管”),疏离(不关心),打骂(相信外加力量,不信孩子自主的能力),专制(“我说了就算”),矛盾(给孩子买电动玩具,孩子玩却骂他)是当前亲子沟通中的最大障碍。

二、亲子沟通障碍的原因分析

良好的沟通才能实现优质的家庭教育。不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不了解沟通的内容,不懂得沟通的技巧,自然会导致沟通障碍。

1.对沟通的误解

教育家指出,家庭是一个社会体系,健康的家庭需要有良好的亲子沟通,亲子之间需要有密切的情绪接触,相互支持与鼓励,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正常发展。

“沟通”在字典中的解释为“意思交换”,这是彼此相互了解的最快方式,其作用在于增进亲子之间的了解和感情。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彼此分享经验,缩小彼此想法与做法的分歧,以促进愉快相处的方式。

但有些父母却把它理解为命令、干预、支配、指使,将其用于搜集孩子的生活情报。大多数家庭的亲子沟通仅限于信息交流,常常只将自己所看到,所听到的事实,作为沟通的主要内容。比如“吃饭了没?”“功课做完了没?”亲子沟通只是传达讯息..的工具而已。长期如此,孩子会感到孤单与隔离,无法感受到他和家庭是一体的。

因为父母的权威角色定位,亲子沟通以父母的指责挑剔为主要形式,因而极容易导致争吵。然而大部分人容易用这种方式来沟通,明明是出于关心,担心孩子的安危,但看到小孩晚归时,却劈头就说:“这么晚到哪里去了?下次再这么晚回来,我就把门锁起来!”其实父母真正的意思是:看到你这么晚回来,我很担心你遇到危险。话到嘴边却成了指责、讽刺甚至攻击,导致亲子关系的对立。

2.亲子沟通的障碍

与孩子沟通要善于表达感受。但大多数父母,通常不习惯于向子女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会导致父母与子女经常不能站在同一个立场或角度来看事情,不能理解子女的想法、感受,与子女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台湾有一位专家指出,当前亲子沟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批评责备。(“自己的桌子不会整理啊!像个垃圾虫”)

・辱骂嘲讽。(“上次三科不及格,这次四科不及格,下次也可想而知了”)

・命令威胁。(“你再考不及格,我就不让你出去玩”)

・过量的询问。(“你出去干嘛?和谁在一起?在一起做什么?干嘛不待在家里?”)

・不信任。(“你真的做得到吗?”)

・比较。(“你能和你堂弟比吗?”)

・报复。(“你不听我的,也别想让我帮你”)

・不理会。(“别烦我,我只有一条命”)

・太在意让孩子学到教训。(“活

该,早告诉过你”)

、不给孩子信心。(“没有一样事你

能做得好的,没用的东西”)

这种不良的沟通导致孩子不肯开.口说话,习惯在家扮演一个“有耳无嘴”的角色。因为对孩子而言,与父母或其他家人沟通失败的经历太多,让他有挫败感,以致于他不相信沟通会有结果,就干脆不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一旦孩子不愿意开口说话,沟通就很难开展。

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比较喜欢分析。由于太注重逻辑的与是非,和子女沟通时,老喜欢引经据典,分析事情的因果关系,导致忽略了子女的感受。尽管生活中很多情况,需要理智地思考、沟通,但如果只用这一种沟通方式来和子女相处,亲子间就会缺少亲密的情感交流,彼此就会有隔阂。

三、有效的亲子沟通策略探究

沟通可以化解误会、促进理解、解决困难……尽管沟通方式因人而异,但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良好的沟通重视讲清楚、听明白、做得来。明确把自己要表达的宗旨讲清楚,同时别忘了征询对方的意见和看法。心理学家提出“人际沟通三部曲”:“我知道(I see),我理解(I understand),我愿意(I agree)”,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尊重、倾听、赏识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

亲子沟通必须注意什么呢?

1.尊重――亲子沟通的前提

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有效的沟通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父母如何真正尊重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作一个与自已人格平等的人来对待,他们拥有不能剥夺的权利、不能侵犯的尊严,正如你自已一样。

所以,亲子沟通要注意三点:

(1)让孩子听得进去:要问自己,时机合适吗?场所合适吗?气氛合适吗?

(2)让孩子听得乐意:怎么说孩子才喜欢听?哪一部分较易接受?如何使孩子情绪放松?

(3)让孩子听得合理:先说孩子的优点,再提出一些要求。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必须是就孩子“行为”本身的感受,而非对孩子“个人”的感受。即应强调行为本身,而不是人本身。特别是表示不愉快时应该针对某一特定的行为而言,例如:“你今天的作业确实是马虎”。“你 的房间是不是应该整理一下”等,这些话都针对某个特定行为,而不是对孩子的责备,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有效的沟通绝对禁止“责骂”,而经常传达出责骂意味的字眼即是“你”这个字。当父母表达对不满意或不愉快事件的感受时,也应该是针对本身的感受来加以表达,例如:“我很失望”“我非常关心”,或是“我很担心”等。父母应该了解,实际上不是行为本身使自己不快,而是行为的“后果”使自己觉得不舒服。例如,孩子迷上了上网,事实上,不是上网的行为本身令父母不快,而是无节制上网的后果令父母担心。父母可以这样说:“上网本身没错,问题是要有个度,你要自己把握……”

在尊重的前提下沟通,用“当……我觉得……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就不会产生亲子对立,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会使沟通更有效。

2倾听――沟通的重要方式

孩子渴望父母倾听。一次成功对话的前提是相互倾听。怎样倾听孩子说话呢?一是尊重,二是信任,三是耐心。

在倾听中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自信心,在倾听中教育。倾听,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在倾听中,你会听到孩子的心灵诉求。当孩子兴奋地诉说时,家长要认真地欣赏,并用眼神告诉孩子你在认真倾听;当孩子讲了一件幼稚的事,也应耐心地听完,哪怕他已经讲过好几遍了,同时鼓励孩子更出色地讲述,让他感受到自己语言的魅力;当孩子受了委屈向你倾诉,更要有耐心,要让他说完,让他宣泄,让他感到父母重视他。

倾听之后转换教育决策的时间和方式应是多样的。一般而言,耐心地倾听之后,要厘清矛盾所在,表达同理心,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倾听过程。首先,给孩子一段不被打断的时间诉说自己的问题,也许他正陷于混乱的思绪中,需要借由倾诉来整理头绪,理性客观的孩子,说不定在叙述一遍之后就已有定见,根本不需要父母的协助了。

然后就是感同身受,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他一起看当下的情境,一起感受喜怒哀乐。只要父母确实传达出:“我知道你的问题在这里,我能感觉到你的情绪”这一想法,沟通己成功大半。

3.赏识――让沟通效益最大化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一句好话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一民俗道出了赏识在沟通中的妙处。

肯定和认同有一种无穷的力量。认同催人奋进,认同开拓进步的空间,认同激励昂扬的斗志,它往往在给人信心的同时催生人才,创造奇迹。当孩子经常被父母肯定与接纳,珍爱与珍赏,而非经常被要求与催逼,责怪与定罪时,孩子就会发展出一种积极、爱人的能力,也能学会欣赏、接纳别人,关爱、帮助别人,对父母自然会产生情感的呼应与信赖。即使在外遭遇挫折与失败,也总是心理安稳,知道可以回到亲爱的父母身边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与鼓励,就像回到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休息之后可以重新得力再出发。

赏识,能使沟通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美国人与孩子沟通时十分注重赏识。如“别将孩子跟他们的兄弟姐妹刻意地作‘横向比较’。”“与其对孩子常作否定,还不如找一些表示肯定的话说说。”“不忘表扬――告诉他们你为他们感到自豪。”“有时可以对他们说,你认为他们很有两下子。”

有智慧的父母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在倾听中,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帮助孩子在一起检讨中自己找出症结。孩子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自然有信心面对每一个挑战。

4.向孩子袁达爱

许多时候,父母明确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更能让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是真心爱他们的。在沟通时,父母应清楚表达自己的爱,让子女和父母之间能互相包容,有所共识,这样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有爱的“沟通”,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可以让子女的人格更加完善。“爱”必须用心来经营,亲子之间的爱更需要用心培养。

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在父母善尽职责、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在父母不断付出的过程中,建立亲子间的情感与信赖。孩子也会逐渐感受到父母的爱而自然地对父母发出爱的呼应,他们会感恩,也能了解父母间的互信、互爱,亲密、和谐而稳定的关系,由此创造双赢的亲子关系。子女和父母皆能肯定自己的角色,且愉悦、健康地共享成长的喜悦,达到亲子沟通的最佳效果。

家是子女永远的避风港,父母是家庭中最重要且影响子女成长的主要人物。如果父母和子女无法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那么两代之间的距离将会愈来愈大,产生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要了解孩子的世界,父母要先教育自己,要了解外界的新信息及社会潮流;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正确的判断力;更要给孩子健康的引领,且用心陪着孩子成长。因此,多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了解子女的心情,将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摩擦,让家庭更加和谐。

第4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

关键词:亲子活动 心理辅导课 气氛活跃 启发心灵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懂事、上进,学习成绩稳步上升。父母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进入青春期又进入初三的孩子并不都会随父母愿,很多父母辛辛苦苦地为孩子付出,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还总是引起他们的反感,弄的父母既苦恼又焦虑,孩子也不开心,亲子关系十分紧张。笔者所任教的本届学生进入初三以后,由于学校接二连三的考试,他们的压力和焦虑明显的表现出来了,与父母的沟通也越来越不融洽。月考刚结束笔者就接到家长的电话,向本人喋喋不休的抱怨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或进步不大,脾气却越来越难以捉摸,无法与他(她)沟通等等。同样在学生的周记里也流露出对家长的种种不满,如:啰嗦、烦人,只关心考试成绩不理解人等。针对这一现象作为老师觉得有必要为学生和家长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亲子之间那触礁的爱的帆船重新动起来。下面是本人为这次搭桥活动设计的亲子沟通课的几个环节的实录,以此为例来谈谈亲子活动心理辅导课的教学设计及问题探究。

一、导入——活跃气氛 引出主题

导入即暖身步骤,是心理课的开始。心理辅导课需要学生敞开心灵,而亲子活动心理辅导课更要有一种和谐活跃的气氛,一种好氛围可以激发活动时协同合作积极的态度,更易让学生和家长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自觉融入课堂,切身感受对方的思想,为后面的交流做好 准备。基于这样的目的,本次亲子亲子这样的目的目的,更易让学生、 沟通活动课本人设计的开始的暖身游戏是“我说你画”。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线条图画并将图形表述出来,描述过程只能通过言语表达,不能用任何的手势和辅助工具。同学和家长根据教师的表述画出图形,表述人只重复一次,画图人不允许交头接耳进行讨论。学生和家长先在一定时间内各自画出图形,画图结果并不重要,设计这一活动的意图是让学生和家长体会到人际交往的双向性,要想又快又准地画出对方所表达的图画需要双方准确的沟通,单靠一方的表达或理解是不够,此外也是为活跃活动初始的课堂气氛,为下一环节做铺垫。当然画图时一定是有的学生和家长画得快而准些,而有的学生和家长画得速度慢不说还不准确。这还涉及到学识认知及倾听理解偏差上的原因,学识认知可通过以后学习提高,倾听理解能力亦可培养。暖身游戏旨在活跃气氛,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并自然引出活动目的。因此,这些原因不作为主题,而本次活动以活跃气氛、提高兴致、明确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为主。在不伤及孩子自尊的基础上,图画时不宜让学生和家长作为家庭单位进行讨论,也不予界定谁快谁好,不重结果,只为营造和谐、活跃的气氛,以便顺利有效的开展下面的主题。

二、展开—— 切入主题 正确引导

暖身后是正式的教学与辅导,这个过程需要密切的联系辅导目标。本次活动目标很明确:在初三关键时期,学校学习课程安排紧凑,学生学习压力大,加之青春期情绪不稳,易焦虑烦躁爱发脾气,家长过度关心学习成绩,不顾及孩子的内心世界,导致亲子之间无法交流,形成负面影响。针对这一主题本人设计了合适的情景剧让两位学生表演剧情,其他学生和家长共同观看感受。情景短片内容:初三了,学校抓得很紧,国庆放假刚结束就进行月考。由于月考考得不理想小亮的心情很糟糕,想想还有5个多月就要中考了,自己的成绩总是不稳定,小亮很焦虑,他很想回家跟爸爸妈妈说说……星期五的下午,住校生小亮上了一周的课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郁闷的心情回家了,小亮一到家妈妈就迎了上来。一周没有看到小亮了,她很想问问小亮学习的情况。妈妈一边端上水果蛋糕让小亮吃,并跟他说今天特意为他买了鸡和虾,叫他等着开饭吃专门为他回家做的好菜,一边询问这次考试成绩,当听说考得不好的时候妈妈就马上训斥小亮读书不用功,学习不抓紧,辜负了父母的心意……自从小亮进家门妈妈就唠唠叨叨的没个完,小亮觉得很烦就发脾气和妈妈吵了起来……看完短片大家心里各有感受,可以表达出来分析讨论。情景剧中这种情形很多家庭有过,所以学生家长都有切身的体会。妈妈当时心情是迫切的,很想了解孩子的近况,尤其是学习情况,妈妈把这种迫切直接表达出来,主观上认为没什么,只是问问,可当听说近期小测试考得不好时,马上训斥,根本没想到分析一下原因,以便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正面和谐交流,这是大部分家长忽略的问题,却是亲子沟通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家长要思考学会改变一种交流方法。小亮有着这个时期的学生都存在的焦虑、郁闷、烦躁不稳情绪。成绩的不理想希望能和家长交流得到理解和帮助,因不知如何交流,害怕得到训斥,排斥心理上升。这时家长的训斥,不知缘由的抱怨,没完没了的唠叨成为导火线,一触即发,吵得结果是不欢而散。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加深亲子之间的矛盾。

在大家激烈发表看法之后,换一个情景短片,让小亮和妈妈改换表达方式,沟通效果就不同了。改换后的情景剧由现场母女表演,内容设计如下:初三学校抓得很紧,国庆放假刚结束就进行月考。由于月考考得不理想小亮的心情很糟糕,想想还有5个多月就要中考了,自己的成绩总是不稳定,小亮很焦虑,他很想回家跟爸爸妈妈说说……星期五的下午,住校生小亮上了一周的课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郁闷的心情回家了,小亮一到家妈妈就迎了上来。一周没见小亮,她很想问小亮的学习情况,但看到小亮疲惫郁闷的样子,妈妈一边端上水果、蛋糕等小亮爱吃的食物,一边说:今天特意为你买了鱼和虾,叫他等妈妈专门为他做菜。做菜的时间妈妈极力控制自己,不能心急,得让孩子调节好心情,多听孩子的表达,看怎么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小亮感受到妈妈传递的温暖和关心,心情也在逐渐转好,主动找妈妈说起近来的情况,包括学习情况、遇到的难题、不解的心结。妈妈耐心地帮小亮分析问题找原因,努力帮小亮解心结,鼓励小亮要自信等。在和谐的气氛中微笑着就把问题一一分析解决了,小亮受到鼓舞,信心增加并下定决心返校后努力学习,迎头赶上。

学生和家长们认真看完短片后心有所触,再次讨论时,问题主要面向如何交流,如何改变自身的不足上了。家长表示要学会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换位思考孩子的处境,有效表达看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接纳理解孩子,不主观武断定义训斥孩子。学生们也积极发言表示要理解父母,换位思考家长的心情,有效表达自己的烦恼,请家长帮助分析、解决问题,摒弃焦虑、烦躁对家长发脾气的做法,和谐交流。家长学生以上这些体验正是教师设计此教学环节的意图。

三、结束—— 启发心灵 感悟感恩

一个好的收尾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心相通,让爱流动”是本次活动的主题。爱是沟通的基础,我们的父母为了养育我们教育我们耗尽了他们的心血,其实他们的心和我们是相同的,他们也希望我们快乐地生活,只是面对初三面对中考他们也有期盼焦虑和担忧,也需要我们的理解。让我们与父母的心相通,爱相流。在学生和家长认识到到各自的缺失时,教师设计播放了《苹果树》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在音乐和故事内容的感染下,一个男孩与苹果树的对话,催人泪下,令人深思。小男孩特别小的时候,在大苹果树下尽情的玩,大苹果树从不嫌弃怪罪小男孩,包容小男孩的一切行为,包括小男孩拿小刀在树身上乱刻乱划,一直陪着小男孩玩,等小男孩长大一些,苹果树把自己的果实让小男孩拿去卖了,用卖得钱上学和买他想要的玩具,小男孩长到青年时,又来到树下,大树把树枝让小男孩砍了,拿去成家了,又过了很多年后,小男孩要去很远的地方成就事业,大树让小男孩把树干砍了,拿去做了艘船去远方了,又过了很多年,小男孩从远方回到大树这里,小男孩也已经老了,大树看到小男孩说我没有果实可以让你吃了,也没有树枝让你爬了,连树干也没有了,只有一个老树根了,真的对不起孩子,小男孩说我老了,也累了,回来就是想陪你玩的,大树听到后很高兴,仿佛又看到小男孩小时候在树下尽情玩的情景了。

苹果树与小男孩就好比父母和孩子,父母年轻时可以无私的把一切给孩子,孩子在不断索取再索取,当父母老了,也无力了,孩子才理解感受到这种爱。初三的学生是一个说小不小,说大不大的年龄,但已有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只要正确引导都可以深刻理解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故事放完了,感恩的心的旋律响起,教师诉说着:十几年的生活中我们接受了父母太多的关爱和照顾,接受了爱更应懂得报答,现在让我们回报一次吧,这是同学们在运动会上通过全班同学努力拼搏得来的奖金买的苹果,捧起自己的爱心(以一个苹果为媒介)一起对爸爸妈妈说:爸爸我爱您!妈妈我爱您!祝愿你们健康!幸福!平安!

让学生把苹果送给自己的父母并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

四、教学设计的反思和问题探究

这是一堂有收获也有欠缺的亲子沟通辅导课。虽然整堂课看起来很热闹,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参与讨论较积极,也不乏真情流露,但活动结束时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拥抱较敷衍,被动的气氛冲淡了原先真诚的氛围。课后不禁自问:通过前面的活动,亲子之间的心真的相通了爱真的流动了吗?心理活动课是要让活动参与者通过活动有心灵的体验,引导者当然希望能够走进参与者的心灵,让他们通过活动的参与体验感悟,说出真话得到收获。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我们关注课堂上的种种细节。

1、活动环节设置要考虑文化背景

从整堂课设计的环节来看,环节一的游戏导入虽然达到了预期设计的目的,通过“我说你话”学生和家长都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个双向过程,要想达到沟通的最佳效果需要双方不断地对对方行为做出反应,并适时地调整沟通方式。但整个游戏活动的气氛不热烈,没有使暖身活动带来的“破冰效应”很好的体现。这是因为设计活动时忽略了本班学生整体风格不活泼的因素,只重视了话题的导出,没有重视实际的暖身效果。心理专家钟志农教授也曾经提出:暖身对团体动力起着开启的作用,是整堂课前进的动力保障。所以在对活动中暖身游戏的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整体风格,设计出符合班级学生特点有真正活跃气氛作用的游戏。环节二情景剧的展开是团体活动中学生的体验分享过程,是学生从浅层体验升华到深层认知的过程。这一环节是心理辅导课的亮点,学生的体验在这一阶段中从感觉经验转化为认知观念。本次活动课上此环节通过前后两次的情景对比表演和亲子的积极参与讨论,应该是比较成功的。结尾在配乐情境下讲述苹果树与小男孩的故事一环节充分激发了学生和家长亲人之间的那一份爱,使许多人流下眼泪,真情迸发,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可以说设计得也比较成功。然而最后让学生大声说出爸爸我爱你,妈妈我爱你,并给他们一个拥抱,可能对学生来说跨度有点大了,因为我们中国人在表达情感上往往是比较含蓄的,“爱”即使是出于真心,也不肯轻易说出。家长也如此,觉得孩子大了,说爱和给予拥抱感觉很不适应。所以这一环节学生表达对父母的爱时声音很轻很羞涩。与父母的拥抱许多学生做的很敷衍,动作很僵硬,个别父子根本就没有做。在今后的亲子活动内容设计中应该考虑到这些文化因素进行改进。如:可让学生先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句表达爱心的话再说出来,送给父母的苹果或者其他礼物可让学生自己事先准备好,那样对学生更有感受。如果前两项的铺垫做好了,那么亲子之间的拥抱动作可能就很自然了。

2、强化的手段需要考虑活动的目标

设计一堂课一定要把涉及到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清楚,比如“感受爱”与“友善沟通”。在本堂课里本人设计通过活动课上短短十几分钟的讨论后就让学生和家长在改换的情景剧里真情沟通,让听了苹果树与小男孩的故事后的学生马上对父母大声说出“爱”,想当然的以为当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她们的爱时,便会与父母友善沟通了。但事实上感受爱只是产生亲子沟通的基础,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沟通的技巧并不是通过几分钟的讨论就可以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它虽然以活动为载体,但活动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体验与反思,重在一个“悟”字,所以不能急于求成。本次活动呈现真情沟通时,若让平时亲子之间沟通较好的母子或父子来表演,可能强化示范的效果会更好。

3、学会随机应变需要提高教学素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才能找到避免刻板公式的方法,才能估量此时此刻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且正确的加以运用。”课堂应变能力与我们观察事物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密切相关。这样的应变能力在心理活动课上显得尤为重要。如像本次亲子沟通这样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反应,还要关注家长的反应。在分享体验过程中追问问题的生成要源之学生和家长所回答的上一问题,还有讨论过程中常会出现“出轨”事件,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都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心里要有充分的准备。即教师在驾驭整个活动过程时要学会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经验,努力培养自身的敏锐观察力和灵活的思维,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审时度势,洞察被辅导者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情况等,学会随机应变,使活动中发生的突变内容成为更有效地教学资源。

总之,通过本次亲子沟通活动的实践反思与探究,本人受益匪浅,明白了一堂成功的亲子沟通心理辅导课,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每一个活动环节,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和家长营造真诚、和谐、开放的活动氛围,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误解,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能够向父母释放自己的心情,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同时也要指导家长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法,理解孩子的感受,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只有这样,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亲子之间爱的帆船才不会触礁,爱才会一直流动。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第5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38―01

亲子关系作为中学生三大社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及家庭教育学家的重视。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相互的认识和理解,使成长中的孩子习得基本知识、技能、行为及价值观,促使其成功地发展各种社会人际关系。而不良的亲子关系则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例如品行障碍、精神错乱、自杀及犯罪倾向等。因此,探究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父母方面

1. 尊重孩子人格。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不仅爱子女,更应该尊重子女合理的要求,尊重其人格,满足其合理需要,这样子女才能真正爱父母,信任父母,尊重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相互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对孩子指导而不支配、自由而不放纵,孩子更容易感到安全、有自信心。

2. 重视有效沟通。作为父母,自己要学会跟孩子沟通,还要引导孩子跟自己沟通,这也是父母的责任。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助于父母观察子女的言行举止和情绪变化,分析他们的行为和内心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愿望。

3. 讲清道理,制订明确的行为标准。制订明确的行为标准是培养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家长在制订行为标准时应尽量使标准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它的适宜性,不能超越孩子的接受范围。

二、学生方面

1. 学习一些青春期的心理卫生知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已基本发育成熟,但心理发育恰好是处在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思维的自我中心再度出现,常表现为过分的自我关注,不太关心别人,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中学生把自己当作成人看待,而父母仍把子女当作小孩来管理,从而导致了亲子之间的冲突激化。为此,多了解一些自己在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减少亲子冲突。

2. 正确认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换位思考。亲子关系能让中学生体验到父母无私的爱和人间亲情,亲子关系是塑造和影响孩子个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中学生能够换位思考,孩子就更能够理解父母的苦心,能够理解父母的艰难。所以,不管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多么地难以接受,多么地不认同,作为子女,只要想想父母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那么就更能理解父母,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3. 主动行动,促使父母改变不当做法。亲子之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现象,冲突本身未必不好,重要的是要敢于面对冲突,主动与双亲沟通,表现出妥善解决的诚意,说明双方产生意见的原因和背景。在冲突中,要注意避免人身攻击或不适当的言词和行为。

4. 培养尊敬长辈的美德。尊敬长辈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做一个善于倾听父母的教导,乐于和父母沟通,体谅父母和为父母设想的儿女是中学生应尽的责任,亲子关系的双方都有义务使家庭充满和谐、幸福、宁静的气氛。只要中学生能摆正态度,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会妥善处理冲突的技巧,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种和谐的亲子关系氛围,顺利渡过所谓的“亲子关系危机期”,使中学生走向成熟。

三、学校方面

1. 开设家长学校,优化家长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双重的,既要“教W生”,又要“教家长”。家长学校主要应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能真正具有调动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性,还要向家长通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措施,建立双方的反馈机制。

2.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对亲子关系形成的指导。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对家长及其学生进行咨询与指导。咨询与辅导的目的在于加强对亲子关系形成的指导,使亲子关系在形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能及时得到处理,从而使亲子关系的发展始终具有一种健康的态势。

第6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

爱之太深,忧之太勤

我身边有这样一位朋友,曾经的他品学兼优,是一名优秀学生,而现在的 成了太保,原因就是母亲过多的宠爱,使孩子丧失了紧迫感,学习一落千丈,越变越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还有这样一位朋友,学习很差,原因是父母给他的压力,使它喘不了气,脑子中浮现的话就是”你一定要考第一,为我们家争气”导致他产生了一种和老师父母敌对的情绪,成绩始终得不到提高。

现实中的狼王梦

或许有人会说,你的例子太极端,可是在你们大家要说这话的时候,想想你们自己的父母是否是这样.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母亲,要么就是对孩子过分宠爱,要么就是对孩子气过分要求,正如狼王梦中的紫岚一样,为了完成自己的狼王梦,不断的去训练自己的孩子,没有顺应它们的本性去发展。

紫岚从一开始就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气是否真的愿意成为狼王?

对与错的判断

我的标题之所以取为母爱的对与错,并不是要去评价母爱是对还是错。因为不管是爱之太深,忧之太勤的爱,还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爱,它们都是母亲的无私的爱,只是,这两种爱都没有处理好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过分宠爱和过分要求都会使孩子难以向父母敞开心扉。

通过读狼王梦,我想告诉全天下的母亲,不要为了狼王梦扼杀了孩子气和你们之间特有的交流,用一种父母的话就是军令一样的做法来压制孩子气,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紫岚。

孩子不是父母的狼王梦,父母的狼王梦会限制孩子。

第7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

我们这些青少年总是让老师家长为我们操心。在家长会上看到家长们那渐渐变白的双鬓,我忽然间明白了,家长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而我们唯能用学习成绩来回报他们。在那些优秀学生向家长说一句真心话的时候,那发自肺腑的话语,无不让在座的每一个人感动。那都是孩子的真心话,也是孩子在十四年中亲身体会到的,而在这十四年中,父母的辛劳,我们做儿女的又何尝知道呢?

父母总是把最美好的东西留给我们,自己走过的弯路不让我们再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永远也诉说不完,更回报不完。

这次的家长会比以前开的家长会要好的很多,让学生们懂得了更多的道理,让我们仿佛在一瞬间长大了,知道了父母的辛苦,知道了父母为我们付出了一切,看到父母们脸上的笑容,我们禁不住想哭。这次的家长会与众不同的是,让学生给家长发奖,用学生的成绩来评价家长,不仅家长高兴,学生更是高兴,因为家长的奖状是孩子给挣来的。

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次的家长会缺一点儿什麽内容。我觉得缺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在家中,父母很难和孩子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谈一谈,如果在家长会上留出时间让家长和孩子沟通一下的话,家长会顾及到周围的人多而不会训斥孩子,便会坐下来和孩子好好的谈谈,有利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友好关系。

交谈是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最好方式。有些孩子很害怕家长,这就是缺乏沟通的表现。如果父母与孩子经常坐在一起交谈的话,父母就会成为孩子的好朋友,有什麽心里话就会和父母说,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就不会存在代沟。我的爸爸妈妈就是我的好朋友。

总之,通过这次的家长会,让我懂得了很多。我记忆最深的两句话就是:“爸爸(妈妈),您辛苦了,谢谢您!”“爸爸(妈妈)我爱您!”两句平凡的话包含了天下所有儿女对父母的爱。那现在就让我们大声的喊出:

第8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

追求快乐和幸福大概是人生活的最重要目的。我们如何能得到幸福,幸福的重要的支持因素是什么呢?很多人认为幸福是建立在金钱、名誉、地位等与个人的生活质量关系较大的这些要素的基础上,但心理学家却持反对观点。他们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夫妻、亲密朋友之间等关键的人际关系的融洽,才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案例1:包办让父母失去自我

结了婚的小严,到现在还在安排父母的起居。劳力劳心,自己总是要为父母操持一切,得到的却是父母生活被拘束与无奈,让父母心中产生了束缚感。

专家分析

作为已婚子女,父母辛苦了一辈子,给自己成家立业,让他们安享晚年,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小严觉得为他们操持好一切,不让他们操心,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子女孝敬,老人本应该高兴。但子女为父母安排一切的同时,忽略了老人的感受,而且两代人之间对事物的认知和审美等有很大的差异,包办让父母感觉失去自我,似乎生活被子女所控制,亲密过度,让老人感到拘束和无奈。可子女做的一切也都是好意,自己如果说的太多,怕孩子不高兴,父母也不愿与子女沟通,告知自己的想法。老人的想法子女并不知晓,所以他们心甘情愿地为父母劳心劳力,却不知道这种爱的方式,让父母痛苦不堪言。

在中国,这样三代同堂的家庭很多,由于沟通不畅彼此不能袒露心声,导致了两代人都很累,为了“爱”对方,让他们活在痛苦中。

案例2:窒息的爱会让彼此崩毁

为人父母的小韩,虽然孩子已经12岁,上六年级,却总感觉他依然是襁褓中的婴儿。由于过于担心儿子的安全,她每天恨不得24小时监视宝贝儿子,上学和放学都亲自接送,凡事都溺爱和顺从孩子,本想让其过得幸福快乐,但换来的却是孩子的逆反和顶撞。小韩心理承受已经到了极限,辛劳的父母,付出那么多为何遭此冷遇?她百思不得其解。

专家分析

12岁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地飞跃发展,进入“心理断乳期”,也就是第二反抗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独立意识会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和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以独立人格出现。在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当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人格伸展受阻时,就会引起反抗。

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还是需要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但不想大人时刻监视自己,妈妈接送上学的亲密行为,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种窒息的爱,当然会引起他的反对,也会遭到其他同学的耻笑。

案例3:过度亲密的爱会使感情疏远

新婚燕尔的小王,甜蜜的爱情与真实的婚姻现况,让她无论如何都无法转变自己作为一个妻子的角色,监视、洞察,总希望爱人什么事情都告诉自己,生怕与自己产生距离,关系疏远。他们的幸福生活一时陷入了僵局。

专家分析

爱情无需刻意去把握,就像抓沙子,越是想抓到得多,越是想抓得牢,流失的越多。爱情也是一样,越是想紧紧地抓牢自己的爱情,反而容易失去自我,失去原则,失去彼此之间本来应该保持的宽容、适度的距离和谅解,爱情也会因此而变得毫无美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和爱情,但是爱是需要能力的,这个能力就是让你爱的人从内心真诚地接纳和爱你,而不是一味地去控制对方。这样只能让对方产生强烈的排斥情绪,产生距离,关系疏远。过度的亲密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会让对方感觉压抑而逃避,影响夫妻关系。

不论是对父母、子女、爱人,作为亲人我们都是会悉心照顾每个方面,希望让他们满意,但当付出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后,结果往往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对方不但不能感到满意,反而会感觉不舒服、被束缚,甚至有窒息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黄焕祥和麦基卓是人性艺术家,他们曾为我们绘制了一份关系地图:关系带来热情、共鸣、亲密、分享、接纳、着迷与上瘾,也带来依赖、愤怒、嫉妒、哀伤、冷漠、厌烦和彼此控制。在亲密的关系初期,我们都有迫切的控制欲望。我们越控制,就越觉得有安全感。可是我们也发现种种的控制最终都会破坏关系。

所以,亲密要有度,不论是空间距离或者心灵距离的不适度都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何为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通常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主要有性别、环境、社会地位、文化、民族等。美国学者霍尔根据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提出了四种人际距离的概念。

公众距离(3~7米)

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此时沟通往往是单向的。

社交距离(1~3米)

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商业交往多发生在这个距离上。

个人距离(0.5~2米)

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此时,人们说话温柔,可以感知大量的体语信息。

亲密距离(0~0.5米)

这是亲人、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距离。在此距离上双方均可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性剌激。

如何把握亲子间的距离

小韩的案例是否也正映射了现实生活中的你?如何把握亲子关系的距离更为恰当?

童年期亲子关系的距离:

有研究提出一个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完全依赖。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教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做出众多的重要决定不完全依赖父母,和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纳,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

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从而避免有亲切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环境中,长大后会表现出高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与人建立亲密的情绪联系;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地对待自己。

第9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

关键词: 生命质量 家爱 提升

在父母对生命质量的系统性及动态性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从改变观念入手,把握孩子“本体”与“工具”两种生存形态,提升父母自身素质,以改进教育方式,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整个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将是一个让父母学会爱的过程。

1.父母应改变观念,寻找“本体”与“工具”形态之间的平衡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无法不为生存而奔忙,也就无法不让孩子为了生存而走进“工具”形态。但是,不要忘了一个完整生命还有更丰富的需要,帮助孩子在“工具”形态和“本体”形态之间寻找平衡与和谐。家长要做的是:首先,发挥孩子生命的主动性。让他们拥有这一年龄阶段相应的各项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拥有主人翁意识。其次,让孩子意识到社会是有序的,每个人要自如地进入社会,都必须学会自我约束。最后,让孩子拥有生存智慧。人生是充满困顿和艰难的,除了必须勇敢面对无数挫折和困难之外,还必须领悟人生的奥秘,学会化解无法逾越的人生障碍。

2.父母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改进教育方式

2.1灵活地将爱渗透于各种教育方式

榜样示范法。“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了培养孩子的毅力,不管做任何事情,父母都要以良好的榜样影响孩子。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给孩子一个有力直观的榜样力量。如果父母是充满爱心的,那么孩子多少也会如此。

激将法。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的情况下,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故意说:“我不相信你能独自完成这件事情!”或“这道题可能要过段时间你才能解得来。”听了父母的话,有的孩子会不认输,悄悄地就把事情给办了,绞尽脑汁把习题想出来,以证明自己能干。

故事熏陶法。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为了培养孩子顽强的毅力,父母可有意识地搜集一些古今中外因坚毅顽强而成就事业的名人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受到熏陶,得到感染,从而培养顽强的毅力。

竞争比赛法。有的孩子竞争意识很强,凡事都要比个胜负高低,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赛局”,可以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比赛,也可以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比赛,让孩子在比赛中品尝快乐,在竞赛中磨炼意志。

2.2适时地将溺爱转化为隐爱

选择性满足孩子需求。在孩子提出要求时,将其合理性分析并告知孩子,并且在满足他的过程中令他体会到不能理所当然向父母索取,要经过努力。

让孩子适量参加劳动。劳动并非单纯为劳动,首先是让孩子有劳动的意识,另外,在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坚忍的意志品质。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让其学会生活,学会独立。

给孩子选择权、决定权。犯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可锻炼孩子的认知能力,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与智慧,父母可适时帮助其总结纠正。

3.发挥家庭人文环境的作用,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亲密是培养孩子爱的源泉,是孩子学会友善待人的基础。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表现出情绪稳定、感情丰富、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信心的性格特征。可以通过以下办法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首先,让孩子领略生命的意趣。帮助孩子找到持久快乐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父母生活得快乐。“你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知足的人”。福第斯解释:“生长在快乐家庭的孩子,有10%-20%长大后比一般的人要更快乐。”其中部分原因可能与遗传有关,但父母所创造的快乐环境也是孩子快乐的源泉。

其次,让孩子体验自由的生活。可以尝试在外出或旅游时带上孩子。生命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会,让我们能够学习、工作、游玩……使我们尽情享受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父母应该带领孩子感受这一切。另外,无论是对美好的事物还是悲伤或挫折,应以智慧化解,用积极、正面的心态面对。以我们的爱和温暖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有怎样重要的意义。同时令他们感觉自己被尊重,如玩伴的选择,家长切勿把世俗的意识强加给孩子。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