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对于人们日常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对于经济的需求,大量利用于自然资源,造成资源的短缺和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的造成生态平衡的失稳状态。随着目前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合理管理和规划环境,才能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进步,实现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1森林培育和生态建设的概念
1.1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由于关乎人们日常的生活水平,所以对于其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水平,通过利用各种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的建设,利用生态系统以及水土保持、农林业发展等现代化手段,对于脆弱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工作。增加对于森林苗木的种植,有效地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1.2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主要是对于林区苗木种植的管理手段,通过选择种植地和苗木树,有效地进行种植和栽培,通过现代化技术合理地观测和调控树木生长,控制森林种植的整个环节。
2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的现状
2.1水土流失问题
由于树木被砍伐严重,在植被覆盖率很低的地方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我国的生态环境中水土流失就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由于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环境不相同,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比较大,并且还在日益增长。
2.2土地荒漠化问题
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和部分地区都存在土地荒漠化的问题,这也是生态环境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典型案例,荒漠化的土地没有充分的水源和土质,植物存活率很低,随着荒漠化的扩大严重影响了环境,并且还容易伴随沙尘天气的产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2.3耕地资源降低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耕地,耕地的资源在不断减少,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耕地质量,阻碍了我国农业发展,使我国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生态环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困扰。
2.4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
随着人们不断地砍伐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大减少了全球绿地面积,没有全面认识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带来的危害,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也在人们的肆意开采中不断减少。
3森林培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3.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不断地加强植树造林计划来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这对于保护森林的水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树木根茎的生长,可以有效地降低雨雪或者暴雨洪水现象对于土地的冲击力度,增强水分的保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2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
通过荒漠地区的树木种植形成森林状态,可以有效降低风速的力度,改变风向,有效地阻止风沙对于土地的伤害,利用树叶对于风沙中砂砾的阻挡,降低对于大气的污染和人类的影响。通过逐渐转变,将荒漠地变成可以种植的农业用地。
3.3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稳产高产
森林的培育可以有效地确保树木的成活率,根据实际的地区需要种植绿地,可以有效地缓解地区周边的温度,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并且随着苗木的大量种植可以有效地增加森林中空气的湿度,调节气候,起到防旱防涝的效果,有助于周边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和产量。
3.4缓解全球温室效应
全球现在正在不断地生成温室效应,这对于人类的危害很大,林木的种植可以吸收空气中的CO2,释放O2,随着CO2的减少,温室效应也相应得到改善。目前人们对于森林的保护和种植越来越关注,已经在不断地加强绿地区域的建设,扩大森林的覆盖率,根据资料显示,全球的生态环境通过植树造林的深入已不断地优化,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
4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对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影响很大,为了实现现代化的森林建设就需要加强对于森林的培育养护工作。通过森林培育净化空气质量,减少水土的流失,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舒适、更健康、更安全的自然环境。所以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确保森林苗木的成活率,直接关系着生态环境改善的质量。我们需要结合现代化的发展,设计合理的森林培育计划,确保计划的顺利开展实施,不断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杰.浅析森林培育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J].农技服务,2016(6)
小河流域属于其它水流体系的一个分支,因水能缺乏而无法进行水力发电生产,具有范围小、水量少、易蒸发等特点。尽管如此,小河流域依旧能向周围农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水资源,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发展观中强调水利工程应朝着绿色节能等方向改造,建立“高效、生态、持久”型的水利工程,掌握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要点是极为重要的。
1生态水利工程的概述
生态水利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宏观上讲,生态水利研究内容主要是:水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配置中,在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节约用水的条件下,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良性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因此,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必须尊重生态法则,将生态用水列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方案中,抢救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量和质的问题,而且应该是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利用。
2小河流域生态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是自然水源调控分配的主要项目,关系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成效。小河流域推广生态水利建设思想意义重大。
2.1提高使用效率小河流域存储水量较少,容易因气候条件改变而大量地蒸发,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将中断水资源的持续供应。生态水利工程能够控制水源的蒸发量,以提升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如:小型水利工程在结构上实施了优化改进,建造了新型堤坝结构以减少水资源的蒸发流失,使其充分运用于灌溉、种植等生产活动,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2.2增强结构性能勘察显示,约20%~30%的中小型水利发生率不同程度的病害现象,既损坏了水工建筑物的完整性,也减弱了其在水资源调度时应发挥的性能。生态水利选用国内外先进的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筋网;水工建筑施工的工艺流程也全面升级。解决了许多特殊结构建造的难点,如:坝体软土地基、堤坝渗漏等,显著改善了水利工程的使用性能。
2.3减少环境污染施工单位正式动工前期缺少足够的设计勘察工作,小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协调性。施工单位在没有经过详细的地质勘探条件下,肆意地开发土地资源,盲目地蓄积河流水源。最终结果,完成土地开发的区域未能充分利用,水资源长期蓄积使得蒸发耗损增多,均是环境污染的不良表现。
3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几个要点
依据小河流域的特点开展施工建设活动。笔者认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注意以下4个要点:
3.1勘测施工前期对建设区域进行勘察检测,收集与生态水利工程相关的资料信息。需要详细勘测以下2个方面:①水流量,弄清小河流域的水流量大小,一般从四个季节变化作为主要的勘测阶段;②地质构造,被规划区域内的地质运动情况,尤其是水文运动的自然规律等。此外,还需考虑主要河流流域是否会对小河流域工程造成不利的影响。
3.2设计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决定了日后施工的作业流程。因此,严格控制设计阶段的规划内容,能够促进生态水利建设质量的提高,使新型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环保价值、水利价值。设计单位需控制的要点:①思想。设计人员要坚持先进设计思想,以生态型、环保型为主导开展设计工作,从而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②统一。生态设计必须与现场施工保持高度统一,两者之间是一个连贯性的方案,应确保设计方案能够为现场施工提供科学的指导。
【关键字】生态城市;建设;景观规划;重要性;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景观生态思想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格局和景观过程及其变化的学科。景观生态强调水平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景观的格局或是过程,都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始于30年代而兴于80年代的景观生态学为生态景观的布局及水平方向的联系进行了很关键的理念指导作用,这标志着生态景观规划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即景观生态规划时代。
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其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就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说,比如景观大道、城市广场、郊野"自然公园"、住宅绿地、"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的建设等等,人们所看到的却是非生态的设计引导着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而生态设计则是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生态设计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地方性。这一原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2.1.1 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能源、药物以及精神寄托。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必须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
2.1.2 适应场所自然过程。生态设计告诉我们,设计形式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
2.1.3 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规划师的伦理要求。
2.2 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
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资能量,生态设计强调首先是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其次,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再次,对于废弃的土地、原有的材料重新利用,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最后,对于资源的利用采用循环再生的利用方式。
2.3 让自然做功:
自然生态系统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条件和过程。让河流和河岸恢复,减缓洪灾和旱灾的危害;种子的扩散和养分的输送;局部调节气候;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提供美感和智慧启迪,以提升人文精神等等。
2.4 显露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现代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等理论知识是一个大的前提,而实际操作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规划对象不同,特点不同,规划设计方法也不同。在现实中要进行具体分析和解决。
3 景观生态设计在城市生态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生态景观的特点主要是首先城市是人工生态环境,是人类的聚居地,提供人们居住的场所,它的物质能量的流动既包括人流又包括物流。其次,城市又是自然生态环境,它存在于自然界中,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最后,城市是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必须和睦相处,城市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国内也有很多城市进行了生态景观建设的尝试,比如恢复城市湿地、再现城市森林、拆除旧房建设绿地等等。进行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借鉴以下几条策略。
3.1 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延承传统空间特色,构建现代人工环境与自然景观交融的现代山水环境的城市空间应是城市设计中贯穿始终的观念。因此,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
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则是对我们维护这种整体景观基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维护大地景观格局的连续性,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成为区域及景观规划的首要任务之一。
广东中山市曾获得“园林城市”和“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其城市景观规划建设成就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良好的景观集中体现在:区域范围内,普遍的大地绿化,使其有了一个良好的整体生态景观背景;城区范围内,建成了多个面积可观的公园绿地,包括紫马岭公园、孙文公园,这些新建的公园绿地加上原有的城中山丘绿地,形成了颇有中山市特色的城中绿岛景观;社区绿地、各类专用绿地,街头公共绿地星罗棋布;道路街道绿化质量较高。但城区各绿地半块之间缺乏联系,如中山公园和西山公园等均被建筑物所包围,没有绿色的生命廊道与外界相连;一些重要的自然过程与景观格局联系通道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利用,包括水系廊道。所以在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中,应建立水系廊道网络,连接城中绿色斑块,利用城区街道绿化作为联系通道,从整体景观格局出发开辟新绿地。
3.2 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1.1平潭县海坛岛概况海坛岛地处福建省沿海中部,位于北纬25°16′-25°44′,东经119°32′-120°10′之间,面积267.13km2,是福建省第一大岛,著名渔业基地。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19.45℃,年降水量在900~1200mm,属福建省少雨区之一。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年平均蒸发量为1917.4mm。年平均风速8.4m/s,受台风影响,常出现极大风速,滨海地区全年平均大风(7级以上)日数为125d,是全国强风区之一。海坛岛属于陆连岛性质,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地形以花岗岩丘陵为主。土壤严重侵蚀,主要土壤类型有风积新成土、砾土和红壤。岛上现有植被均呈现明显旱中生特征,森林群落均为人工林,最主要的有滨海沙地和台地上的木麻黄林(Casuarinaeq-uisetifolia)、黑松林(Pinusthunbengii)、台湾相思树林(AcaciaconfusaMerr)等;荒山荒坡上主要分布着较为耐旱的旱中生灌丛和草本植物群落,如仙人掌(Opuntiadillenii)、龙舌兰(Agaveamericana)等;海坛岛隶属于福建省平潭县,县辖7个镇、8个乡、11个社区居委会、192个村委会,人口39.2万,距台湾仅126km,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县份,现在已被批准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实验区。
1.2数据来源与处理为了反映研究区当前景观生态质量现状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既能保证研究时段具有足够的跨度,又能使得数据易于准确获取,本研究采用海坛岛2003年和2009年Landsat7ETM+5,4,3波段合成影像和常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作为研究的信息源。研究区景观生态类型划分是以土地利用类型为基础,依据“国土资源部2007年土地分类标准”,并结合海坛岛景观生态实际状况,本文将海坛岛景观生态系统划分为7个一级类别(耕地、林地、灌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和10个二级类别。在此基础上利用1∶15万地形图校正影像图,通过野外调查采集的GPS定点、照片等资料与遥感影像对照,建立解译标志。运用软件ArcviewGIS3.3对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得到研究区2期的土地利用矢量图,并对解译结果进行随机选点,通过野外踏查进行数据校正。进一步将矢量图转换成像元大小为5m的栅格图像,使用Fragstats3.3从中提取该区2003年和2009年的类型水平景观格局指数(包括斑块结合度指数、斑块聚合度指数)和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包括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景观分维数、景观变异系数和景观破碎度)。
2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方法
2.1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2.1.1综合性原则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该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景观生态质量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指标体系内容要划分清晰合理,涵盖全面无重复,既包括景观生态系统在自身结构,稳定性和产出功能方面的指标,又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学干扰方面的指标,以求综合反映影响区域景观生态质量的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
2.1.2主导因素原则在全面分析各因素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区域景观生态质量的主导因素,因地制宜地选取能够反映景观生态质量优劣状况及突出特征,具有区域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从而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减少评价的工作量。
2.1.3动态差异性原则景观生态质量变化具有过程性,这就决定了评价应该具有动态变化性,选取的评价指标要能反映景观生态质量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并且要选择那些在评价区域有明显变化的,又不相互重复的评价指标。
2.1.4可操作性原则在评价中应该尽量考虑评价方法是否可以操作,理论研究是否现实可行,数据资料是否可以准确获取,计算过程是否简便不繁杂,指标是否易于量化并且不受主观影响,所以应该尽量利用现有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
2.2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关于景观生态质量评价的指标选择问题,国内一些学者从植被景观类型、景观格局、土地利用等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5-7]。根据以上指标选择原则,本文对海坛岛进行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拟从景观稳定性、景观受干扰度和景观产出功能等方面出发,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组成(如表1所示)。
2.2.1景观稳定性景观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系统保持现状的能力,即抗干扰能力;二是系统受到干扰后回到原状态的能力,即扰动后的恢复能力[8]。自然景观的分布状况和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都对景观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本文选择植被覆盖度指数、水域面积比率、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分维数和景观变异系数等指标来评价。(1)植被覆盖度指数。不同的植被类型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因而它们对改善景观生态质量的贡献程度也不尽相同。为了明显区分贡献程度的差异,由大到小规定以下3种植被类型的重要值为:有林地取3、疏林地取2、灌草地取1。各植被类型得分为其面积比例与其重要值的乘积。以下式来反映植被覆盖程度:S1=(X1/A)×3+(X2/A)×2+(X3/A)×1(1)式中:S1———植被覆盖度指数;X1———有林地面积;X2———疏林地面积;X3———灌草地面积;A———景观总面积(下同)。(2)水域面积比率。S2=Xi/A(2)式中:S2———水域面积比率;Xi———景观中河流、水体的面积总和。(3)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是基于信息论用来度量系统结构组成复杂程度的一些指数[9],本文选取的是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S3=∑mi=1(PilnPi)(3)式中:S3———景观多样性指数;i———斑块类型;Pi———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出现的概率;m———景观中斑块类型的总数。(4)景观分维数。在用分维数来描述景观斑块镶嵌体的几何形状复杂性时,通常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即S4=2s,式中:s———对景观中所有斑块的周长和面积的对数回归而产生的斜率[9]。(5)景观变异系数S5=Ds/Dm(4)式中:S5———景观变异系数;Ds———景观面积标准差;Dm———整个区域景观面积平均值[8]。#p#分页标题#e#
2.2.2景观受干扰度人类进行土地利用活动对于景观生态系统来说属于一种生态学干扰,会导致景观异质性结构的变化,并且会进一步造成对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10]。人类对土地利用越频繁,土地利用压力越大,景观受干扰度就越大,景观也变得更加破碎。因此,景观受干扰度可以用景观破碎度指数、居住用地干扰指数、交通用地面积比率、沙地干扰指数和农业用地分布指数来衡量。(1)景观破碎度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景观被分割的破碎程度,反映景观斑块的面积异质性,斑块面积越小,景观破碎度越大,景观异质性越高[11]。I1=(Np-1)/A(5)式中:I1———景观破碎化程度;Np———景观中各类斑块总数。(2)居住用地干扰指数I2=(α/A)+(N1/Np)(6)式中:I2———居住用地干扰指数;α———景观中居住用地总面积(hm2);N1———居住用地斑块总数;Np———景观中各类斑块总数。(3)交通用地面积比率I3=β/A(7)式中:I3———交通用地在景观中的面积比率;β———交通用地面积(hm2)。(4)沙地干扰指数I4=(γ/A)×C(8)式中:I4———沙地干扰指数;γ———景观中沙地总面积(hm2);C———沙地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5)农业用地分布指数I5=(δ/A)×AI(9)式中:I5———农业用地在景观中的分布情况;δ———农业用地面积;AI———农业用地斑块聚合度指数。
2.2.3景观产出功能景观产出功能反映了景观的经济利用可行性与生产力目标,景观产出功能越好,景观为人类提供物质产品的能力越强,景观生态状况越良好[12]。由此可以看出,景观产出功能是影响景观生态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选择以下3个指标来反映景观的产出功能。(1)地均工农业总产值(P1):景观内单位面积的工农业总产值,反映该区域土地的直接产出能力。(2)粮食作物单位产量(P2):景观内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3)水产养殖指数P3=(ε/A)+(N2/Np)(10)式中:P3———水产养殖指数;ε———景观中水产养殖用地总面积(hm2);N2———水产养殖用地斑块总数;Np———景观中各类斑块总数。
2.3评价指标标准化
本文采用均值法[13]对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所筛选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yij=xijx珚j(11)式中:yij———第j个指标第i年的标准化值;xij———第j个指标第i个年份的指标值;x珚j———第j个指标的平均值。由于所选取的评价指标有正逆之分,逆指标数值大小与景观生态质量的高低成反比,如本文选取的景观变异系数和景观受干扰度准则下属的5个指标,数值越小越好。所以,在综合评价时,首先必须将指标同趋势化,本文采用取倒数的方式把逆向指标正向化。
2.4指标权重
由于区域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所选取的指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本文采用熵权法[14],根据各评价指标提供的信息,客观确定其权重。首先,假设景观生态质量评价中有n个指标,m个评价年份,建立一个评价的原始矩阵R=(rij)m×n,(i=1,…,m,j=1,…,n),式中:rij———第j个指标第i个年份的统计值。然后,对标准化后的评价指标值计算其信息熵,第j个指标的信息熵Hj可定义为Hj=-k∑mi=1fijlnfij(12)式中:fij=rij∑mi=1rij,k=1lnm(假定:当fij=0时,fijlnfij=0)。最后,根据下式来确定第j个指标的熵权wjwj=1-Hjn-∑nj=1Hj(13)2.5评价方法本文应用综合评价法,建立研究区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如下:LEQ=∑njwj×Cj(14)式中:LEQ———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指数;wj———第j个指标的权重;Cj———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n为评价指标个数。
3基于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质量综合评价
根据上面所述的原则和方法,本文构建了研究区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公式(1)对2003年和2009年该区域各项评价指标的实际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将标准化值代入公式(2)进行各个评价指标信息熵Hj的计算,再将各指标的Hj代入公式(3)得到各指标的熵权ωj,如表1所示,最后由属于同一准则的指标权重进行加和得到该准则相对于景观生态质量的权重,如表2所示。表1中,从海坛岛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分布上看,对景观生态质量有重要影响的指标主要有地均工农业总产值、水产养殖指数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区域景观产出功能的大小。另外还有一些主要影响指标,如沙地干扰指数、居住用地干扰指数和景观破碎度指数,可以反映出区域景观受外界干扰的程度。而植被覆盖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对该区景观生态质量的变化影响最小。由表2可以看出,景观受干扰度和景观产出功能两大评价准则对于区域景观生态质量的高低起到主要影响作用,这与表1的结果能够很好的吻合。将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和其相应的权重值代入到本文所建立的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当中,可以得到福建省海坛岛2003年和2009年的景观生态质量各个评价准则得分值及综合评价值,具体结果如表3。由上述评价结果可知,在近6a时间里,海坛岛景观生态质量总体情况不但没有变差,还有了明显改善。在景观生态质量评价体系中,景观稳定性、景观受干扰度和景观产出功能这3个评价准则对于该地区景观生态质量的提高贡献度大小各不相同,由此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分析:
(1)从以上反映景观生态质量的3个准则来看,在同一年中,景观生态稳定性的评价值最低,而且与其他准则差别也较明显,其相应的权重(0.0616)也是3个准则中最低的,这说明该准则在研究区景观生态质量变化过程中的作用不显著。景观受干扰度的评价值在2003年高于景观产出功能,到了2009年,景观产出功能的评价值超过了前者,这一现象可以反映出景观产出功能对景观生态质量的影响力逐渐提高。2003-2009年3个准则层的评价值均有所提高,增加最多的是景观产出功能准则,评价值提高了0.2288;相反,评价值最低的景观生态稳定性准则提高量也是最少,只增加了0.0068,这可以进一步说明景观产出功能准则是对于这段时间内海坛岛景观生态质量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p#分页标题#e#
(2)在景观稳定性准则中,植被覆盖度指数和景观变异系数评价值有所增加,表明海坛岛景观生态系统自身稳定性不断增强,抵抗外界干扰和受干扰后恢复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这与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平潭县继续加强森林监管和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程紧密相关。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分维数基本保持不变并略有增加,说明该区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没有因为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为干扰而降低,反而有向良性发展的态势。水域面积比率能够反映出该地区地表水资源的基本情况,作为一个海岛县,水资源贫乏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水域面积的减少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3)景观受干扰度的评价值成增加趋势,主要是由于沙地干扰指数和农业用地干扰指数的得分有了明显提高。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平潭县不断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积极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对沿海沙地的治理,有效减少风沙危害。农业用地的面积和聚集度均减小,土地利用单一化趋势得到改善,这使研究区景观空间异质性得到增强,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景观生态质量转好。居住用地干扰指数和交通用地面积比率得分值稍有降低,景观破碎程度成增加趋势,说明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有所加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导致区域景观更加破碎,景观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受到影响。
(4)景观产出功能反映了景观的经济利用可行性和生产力目标,研究区工农业总产值、粮食作物总产量和水产品产量都有大幅提高,表明该区景观产出功能有了显著提高,景观为人类提供物质产品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景观生态质量状况得到改善。这是海坛岛沿海防护林对当地生态环境状况改善的直接结果,并且与平潭县人民利用对台有利区位,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快速发展地区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4结论与建议
福建省海坛岛作为一个海岛县,其景观生态系统既具有自身相对独立性,又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利用活动在海岛开发建设当中表现尤为突出。本文根据海坛岛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从土地利用的视角构建该区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为评价指标赋予权重,并建立了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海坛岛从2003-2009年景观生态质量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植被覆盖度逐渐增加,风沙威胁进一步降低,农业用地单一化的土地利用状况有所改善,景观总体产出功能有了很大提高,整个景观有向良性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当地建设用地没有合理布局,导致整个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加重,并且水资源缺乏也成为该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阻力。景观生态质量的高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评价时需要建立极其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单独对区域景观生态质量评价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尝试性地从土地利用视角出发,选择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指标进行评价,还不能全面反映当地的景观生态质量状况,需要进一步加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不断改进评价模型,以求景观生态质量研究能够更好地为区域景观生态建设服务。平潭县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综合实验区,具有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为了进一步改善海坛岛的景观生态质量状况,实现海坛岛景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评价结果,本文建议如下:
4.1采取适合海岛县市开发的景观生态管理规划和措施海坛岛处于我国强风区-台湾海峡的北口西侧,又是与台湾距离最近的县份,其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特点具有相对特殊性,主导风向东北风与地形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合力作用,增加了风沙威胁;海坛岛与台湾新竹市直线距离仅有68nmile,为两岸直航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会增加对当地景观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因此,要根据海坛岛自身的特点,重新制定合理的景观生态建设与管理规划,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污染被淹没土壤和周边土壤水利工程建设后,上游局部地区会出现水位上升、水面扩大,淹没周边的土地。由于河流本身受污染的自净能力降低,水质变差,不管是化学污染物还是颗粒污染物,都改变土壤的成分和酸碱度。另一方面,颗粒状的污染物无法得到有效的扩散,也会积淀在大坝以上,造成河床上升,从而引发河水进一步上升,水面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受污染的土壤面积日益扩大。
改变局部气候,洪涝灾害增多随着江河水面的扩大,水面受热多、散热慢、水温高、水面压力小、空气上升,那么,从物理学上来说,水的日蒸发量就会增多。从而引发空气含水量的增多,降水就会增多。另一方面,随着常年的沉淀,河床上升,水利工程能够容纳的水量日益减少,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破坏江河周边地质状况,引发地质灾害水利工程建设的选址,必须是江河河水落差大的地段,这一地段周边山崖多、植被少,原本就有较多的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特征,再加上水利工程建设对周边植被和土地的破坏,山体的自我稳固能力就会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对气候的改变,周边的降水量日益增多,洪涝灾害增多,自然就会增多相应的地质灾害。
威胁动植物的生存首先,威胁河底动植物的生存。一方面,工程建造过程中,对江河底部的改造会直接造成一部分动植物死亡;另一方面,随着河流自身的水质、水温和流动状况发生变化,河底原有的动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水源发生了变化,无法及时适应,最终死亡。其次,威胁周边动植物的生存。一方面,水面上升,造成周边植物被淹没,无法接受到相应的光照,而根部长期浸泡,无法生存;另一方面,水面上升扩大,淹没周边土壤,改变土壤属性,致使植物生存的土壤盐渍化,无法生存。随着植物的死亡,许多依靠植物生存的动物也将会渐渐死亡或者迁徙,从而引发肉食动物的死亡和迁徙。这些改变将会改变周边所有已经形成的生物链,破坏原有的自然规律。此外,随着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增多,动植物的生存受到更多的威胁,自然会出现更多的死亡和迁徙。
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可行性措施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水利工程建设离不开法律的规定和制约,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自然环境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以及《宪法》中的相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条例,要进一步针对相关的生态环境因素,比如:土壤、水的破坏和相关污染方面,制定相关标准并严格执行。比如:针对引发水污染的污水排放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按照国际规定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指数,对周边工厂进行严格要求和定期审核,颁发排污许可证,重点污染企业要求“持证排污”,对于不合格的给予高额罚款或者依法关闭。
增加社会监督力度中国经济属于制造型经济,制造工厂多。不管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法律上再严格,惩罚力度再大,总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这就需要社会集中力量来支持政府,加大对相关工厂的监督力度,将不合格的企业及时报告公开。首先,政府要建立全民参与的监督系统,比如:可以通话匿名举报、电话、网络等;其次,要给予全民监督的权利,并对相关权利给予保护;再次,要促使工厂废物等排放的信息公开化,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公开,让大家有参与监督的基础;最后,可以专门建立社会监管团体,让他们参与监督管理,与人民连成一体,与政府连成一线。
加大水源保护和治理通过排污标准的制定和相关的法律监管、社会监督,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排放力度,这也就已经对水资源有了保护作用;另一方面,针对水的流动性降低的状况,可以利用现代科技设备,加大对江河水的运动频率,比如:可以在水底设置搅动机,提高水运动频率。此外,针对水与空气接触面积小、交换力度小,可以加大对水底的氧气输送,比如:可以通过增加水运动,也可以引入外界空气直接注入。通过以上的相关措施,既促进了水循环,也增加了水中氧气,最终,江河水的温度自然也会趋于稳定。最后,可以建立污水处理厂,并对污染定期检测,对已经产生的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系统树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树木可以净化空气,改善局部气候,固定土壤,减少地质灾害;此外,通过植树造林,也可以降低周围的气温,减少吸收热量的面积,帮助改善周边的水源,改善土壤。另一方面,植树造林可以为动物生存提供食粮。通过植树造林就可以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存在提供基本保障。但是,植树造林不是简单的种植树木,在周边恶劣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是需要借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造林和育林的。三峡水利工程在造林方面取得的成就就比较明显,种植的植物存活率达到了98%,其在植树造林过程中所采用的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种植育林技术是可以被广泛借鉴的。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在江河两岸多种植适合在当地土壤和气候环境下生存的树木,最终达到改善整个生态系统的目的。
建立监测预防系统,减少灾害的破坏力度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都是自然灾害,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是不可以消除的。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我们可以通过系列措施来减少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损失。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改善水利工程周边的生态系统环境来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仪器加强对于自然灾害的监测,通过卫星建立灾害预报系统,对自然灾害进行随时的跟踪和预报,争取能够在灾害发生之前,预计到灾害的发生和未来造成的破坏力度;另一方面,我们要建立灾害对应系统,设立专门的灾害对应小队,在灾害达到之前,让人们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灾害会带来的损害。
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必然伴随着巨大的革命,随着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因为无法及时适应这样的急剧变化,许多动植物便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对于这样的动植物,我们可以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性迁徙措施,对珍稀物种百分之百迁移,对其他物种,按比例进行迁徙,将它们迁移到适合它们生长的环境下,进行培植和养育;其次,我们可以针对已经改变的生态系统,重新安排新的并且适合在这样的系统中生存的动植物进入这里,重新确定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最终达到保护动植物多样性的目的和效果。但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以前,我们就必须要采取行动,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对当地的动植物物种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哪些动植物是无法适应的,哪些动植物是可以适应的,有什么样的物种是珍稀物种,还要确定迁徙的动植物要在什么样的季节迁徙,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才能生存。这些都必须要在之前就研究好、确定好、并迁移好。而对于那些要搬迁到这里的物种,也要分析研究,但是具体的迁移种植都必须要在工程建设完毕以后才进行。
结语
(林业监测规划院,呼和浩特010020)
摘 要:南湖湿地是自然湿地恢复和人工湿地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模式。文章通过对呼和浩特南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可以正确认识南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价值,将有助于呼和浩特地区自然资源开发的合理决策和规划。
关键词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718.55+6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4-07-10
作者简介:王婧敏(1983 -),女(达斡尔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工程师.
1 引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湿地作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类型之一,面积分布广泛,并形成了不同的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服务功能,具有能够持续为人类提供食物、原材料等物质的潜力,而且在抗旱防洪、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休闲娱乐和科研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南湖湿地作为呼和浩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的重要景观之一,无论是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上,都对呼和浩特市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改善区域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
南湖湿地位于呼和浩特市南二环以南、昭君路以西、大黑河以北、沙梁村以东,规划建设面积1165hm2,是大黑河和小黑河泛滥地形成的永久湿地,经过人工过度利用和建砖窑开采泥土,使地下水位上升,形成大小水泡子的湿地。南湖湿地是在自然湿地基础上进行人工恢复的湿地类型,是自然湿地恢复和人工湿地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模式。
3 南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3.1 生态系统生产力提高
湿地是具有很高生产力的生产系统,其产量接近甚至超过集约农业系统的生产力。根据资料显示,纸莎草年初级生产量估计为100t/hm2,而香蒲约为30~70t/hm2,浮游植物为40t/hm2。沉水植物的产量也很高,眼子菜属的产量可达40t/hm2。与此相比,甘蔗产量为63t/hm2,玉米为60/hm2,而且要达到这种产量不仅需要投入人力,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水、化肥和杀虫剂等生产资料。
3.2 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生物多样性是反映特定环境质量的好坏和植物生境的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综合生态因子对生产力的支持力及群落内种间对环境的利用能力,也反映着群落中某一种群格局或起的作用大小。现有呼和浩特南湖湿地公园草原植物组成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表明,在南湖湿地草甸和滨河地中其香浓——维纳指数和辛普森指数仅为3~4,而在同一地区乌梁素海相同生境下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可达9~11。这说明了南湖湿地公园湿地植物群落中一些植物占优势,而一些处劣势,植物间的排列呈镶嵌排列的格局,如在盐碱地,马蔺和芨芨草往往是丛状分布,起着建群或优势种的作用。随着呼和浩特南湖湿地公园的不断建设,预计植物种类可由目前的十几种达到由水域、草甸、草地、滩地、林地组成的湿地公园景观多样性支持下的上百种,鸟类也可由现在的8~9种小型涉禽上升到30~50种,可形成大规模的鸟岛景观。
3.3 降解污水,净化水体
正常条件下,湿地具有去除湿地水流中有机营养物、无机营养物、有毒污染物和悬浮物的功能。因此,湿地可以看作是有机营养物、无机营养物、有毒营养物和悬浮物的汇合。湿地能够净化水质是因为湿地具有许多特殊属性。如水流进入湿地后,速度明显降低,从而导致水中营养物和悬浮物沉降在湿地中。湿地中较高的生物生产量使得植物植株对物质的摄取率很高,一旦植株死亡或收割后,由于分解缓慢形成泥炭而长期积存下来或运出湿地,带走从水中吸收的化学物质。湿地沉积物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分解者和分解过程。湿地的薄层积水性质,导致显著土——水界面交换而降低水中化学物含量。这些都是湿地能够净化水质的重要因素。
由河流泛滥形成的呼和浩特南湖湿地景观恢复后,植被密集、湿地规模庞大、水深变化大,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沉降和排出洪水中沉积物,排除附着在沉积物颗粒上的有毒物质及养分,有益于社区及其下游地区保持良好的水质,防止具有防洪和运输作用的河道淤积。洪泛作用还可以恢复土壤养分,使湿地周围的农业生产受益。大、小黑河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在两岸的河漫滩沼泽中,使大、小黑河下游河水含沙量变小,水环境质量提高。
3.4 补充地下水资源
当水从南湖湿地流人地下蓄水系统时,可以补充区域内地下蓄水层的水,将湿地地表水转化为浅层地下水的一部分,保留在区域内。而这个蓄水层又将为其他生态系统、工业、农业、居民提供水源。浅层地下水除可为周围地区供水、维持水位外,还可流入深层地下水系统,成为长期可靠的水源。呼和浩特降雨量集中,往往在7~8月份形成洪水期,暴雨和洪水携带大量的泥沙,导致河道堵赛、河床上抬。同时,呼和浩特市又是一座缺水型的城市,水源主要来自地下水资源。南湖湿地公园作为呼和浩特市的泄洪地,可接纳雨季的大部分雨水,在保证大、小黑河水量平衡的前提下,还可为呼和浩特旱季提供水源补充,汇集的雨水还可为地下水进行补充,使呼和浩特地下水位上升,满足城市连续的用水需求,变地表水危害为水资源蓄积,补给地下水资源短缺。
3.5 调节洪水流量、泄洪
湿地对所在区域水文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南湖湿地湿地能储存雨季过量的洪水,洪水被储存在土壤内或以表面水的形式保存于湿地之中,这就直接减少了下游的洪水量。一部分则在流动的过程中通过蒸发和下渗变成地下水而被储存起来。湿地是一个巨大的生物蓄水库,他能保持大于其土壤本身重量349倍或更高的蓄水量,这与沼泽土壤具有特殊的水文物理性质有关。贮存于沼泽中的水量一部分消耗于蒸发过程,一部分跨年度流出。其次,湿地具有降低洪峰高度,均化河川径流的作用。湿地植被可以减缓洪水流速,因此,避免了所有洪水在同一时间到达下游。
3.6 提供休闲旅游场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生态旅游已成为21世纪非常流行的旅游活动。能够提供休闲和旅游效益的湿地,要求拥有珍稀物种、特殊景观环境和典型的湿地类型;地域广阔而未受人为干扰;拥有高度多样的生态环境与高差变化明显等特点。适于休闲和旅游的地点有些也是拥有基础设施或有潜力发展基础设施的地方,但必须确保任何基础设施的发展不减少该区的旅游价值。旅游的另一些重要因子包括游人易于进入,能够抵近观察野生动物和拥有壮观的景色等。南湖湿地公园年降雨量在350mm左右,是大、小黑河形成的属于半干旱草原隐域性植被类型的草原湿地,拥有特殊的景观环境。另外,由于其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因此,发展潜力十分巨大。随着今年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呼和浩特市作为的政治、文化中心,居民对旅游文化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南湖湿地公园的建立,正是符合这一生态旅游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必将对呼和浩特市产生深远的影响。
3.7 提供科学研究和教育场所
占地面积1165hm2的南湖湿地公园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景观独特,利用这一生态系统可以向公众,特别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有关湿地和湿地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增加人们的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使湿地公园成为呼和浩特市重要的环境教育基地。
3.8 影响局部小气候
湿地可以影响局部小气候。湿地的蒸腾作用可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在有森林的湿地中,大量降雨通过树木蒸腾和散发,返回到大气中,然后又以降雨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如果湿地被破坏,当地的雨量就会减少,这对该地区的人类活动如农业将产生不利影响。沼泽产生的晨雾可减少附近的土壤水分散失。湖沼系统对周边气候的调节,为居民生活的生产带来良好的影响。
3.9 其他服务价值
湿地的美学价值是客观实在但又难以捕捉。湿地是景观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是从一个地方或整个地区观看到的内容的总和。湿地是景观的关键内容,他为视野产生了多样性,成为视野的焦点。随着南湖湿地公园的进一步开发利用,集水域、滨河滩地、草甸、羊草草地、绿化林地、园林绿地、高效农业等功能区的逐步完善,湿地公园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必将能带给人视觉上的美感,成为呼和浩特市乃至周边地区具有很强吸引力的风景名胜区。
4 研究结论
通过对呼和浩特南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可以知道,建设南湖湿地公园,可以用最少的投入,长期有效的降解和处理部分呼和浩特市因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其他活动及自然径流带来的水污染。同时,南湖湿地公园又毗邻辛辛板污水处理厂,为污水进一步生物降解而再次利用提供了可能,从而建成一个淡水良性循环系统:雨水、河流、地下水等淡水资源经城市使用后,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一级处理,然后利用湿地及林带对其进行生物降解达到三类以上水质,进而回灌土地、补给河流、地下水,从而缓解淡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通过南湖湿地公园的建设和恢复,为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的物种保存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同时也是基因库,维护和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作为呼和浩特城市南侧重要的风景林地,南湖湿地公园的建设既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的绿化面积,增添了城市的活力,又有效地带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从而促进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质量好转。
呼和浩特南湖湿地公园的建立,对呼和浩特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周边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大、小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的重建以及环境治理、分洪和泄洪、生物多样性栖息地的恢复与保护,高效农业、渔业、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提高呼和浩特城市环境质量、增强呼和浩特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再塑首府美丽的“青色的城”等诸多城市功能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通过对南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正确认识南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价值,将有助于呼和浩特地区自然资源开发的合理决策和规划,避免损害生态系统服务的短期经济行为,从而有利于呼和浩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刚起,张文芬.三江平原沼泽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的初步探讨[A].黄锡畴,中国沼泽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14-117.
[2]段晓男,王效科,欧阳志云,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及价值评估[J].资源科学,2005,27(2):110-113.
[3]潘文斌,唐涛,邓红兵,等.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初探——以湖北保安湖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0).
吐曼河维吾尔语意译为“雾河”。地处东经75°30′—76°15′,北纬39°25′-39°36′之间。是塔里木河流域喀什噶尔水系克孜河北边支流之一。发源于疏附县木什乡明尧勒村,是一条典型的泉水河,河源在疏附县木什乡明尧勒村,沿河经过疏附县、喀什市,河流末端汇集在红旗水库,全长77.6km,集水面积487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26×108m3,流量常年稳定在3~5m3/s,控制灌溉面积23万亩。担负着沿河两岸工农业生产和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的职责,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等多重功能。
一、吐曼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吐曼河蜿蜒曲折,水流缓慢,两岸多自然生长的植被,原生态环境良好,两岸分布着两阶级地及宽窄不等的漫滩,阶地陡峭,河床低洼。吐曼河由于受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气候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污染严重,硫酸盐、总硬度、矿化度等天然水化学指标本底值较高,且随着流程的延长逐渐变大,到下游红旗水库时各项水化学指标已远远超过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已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要求
(一)从城市发展角度
喀什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新疆重要的旅游城市。1996年以来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成为国民经济一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带动旅游业的开发和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喀什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喀什地区本身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而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加快,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佳的手段,受到普遍的重视。吐曼河穿城而过,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为喀什市城区建立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空间创造条件,吐曼河沿岸历史文化景观丰富,两岸旅游业开发可为喀什的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
吐曼河属泉水河,流经喀什城区长达20公里,在喀什市的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喀什市的“母亲河”,是南疆少有的穿城河之一。随着喀什市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吐曼河遭到很大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段污染较严重,沿河两岸垃圾成堆、道路破旧,建筑物陈旧破损,严重影响了喀什市各族人民生存居住环境。吐曼河已经成为自治区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并且由于吐曼河是跨市县的河流,下游疏附县两个乡及伽师县的广大人民群众由于条件艰苦,一直将受到严重污染的吐曼河河水作为饮用水源,已经严重影响了下游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所以,吐曼河的环境整治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环境的影响角度
严格意义上说,水系承担着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等方面的功能,但随着吐曼河污染的日益严重,这些功能都不可挽回的衰退了。滥采地下水,改变了城郊湿地的生态功能,影响了湿地的生态效用。一块湿地的价值比相同面积的海洋高58倍,而湿地的功能被改变,将带来灭顶之灾,造成水生态和物种的衰退。无节制地抽取城市地下水,不仅使昔日的湿地迅速变成干涸的荒漠,而且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地层沉陷,因此吐曼河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经迫在眉睫。 (四)从生态景观角度
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绿肺”,也是特色景观,在环境中尤为重要。吐曼河改造完成后,喀什市的绿化覆盖率将提高四个百分点,因此,吐曼河的环境整治是改善喀什市城市环境最佳措施之一。
二、吐曼河生态环境现状
吐曼河的上游、下游均地处干旱区,荒地植被稀疏,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自然因素影响而造成土地风蚀、沙化及汛期对土壤的冲刷。
三、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一)自然因素
干旱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吐曼河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低、系统结构简单、协调性差、易遭受破坏并难以恢复,表现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特征。
(二)人为因素
1.认识问题。对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恢复再建的困难性认识不足,在长期拓展绿洲的进程中,缺乏对山区生态系统保护、恢复重要性的认识,更忽视了对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2.流域规划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长期以来,由于财力支持不足,流域规划滞后,跨区河流用水分配缺乏科学、法定的依据,不仅给水行政管理造成困难,在河流两岸上随意扔垃圾及排放生活污水,造成下游水环境状况恶化。
3.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为满足人类需求、生存和经济活动,不断拓展绿洲、新辟或扩大绿洲的同时也改变着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加剧了下游区域和局部的生态环境恶化。
4.经济实力不足,对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开发中引发新的生态退化治理不力。
四、对策和措施
(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 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热点,但社会对环境的意识却十分薄弱,尤其是生态问题,应继续加大宣教力度,通过提高政府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政府在形成信息过程中采取科学决策,全面地推动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
(二)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各级政府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要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责任制,把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定期检查,向社会公布。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世纪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由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协调行动。
(三)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要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加快制定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强大舆论。
逐步建立健全以若干法律为基础、各种行政法规相配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有关法律法规,在项目设计中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评估报告,安排相应的建设内容;工程验收时,要同时检查生态环境措施的落实情况。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毁坏林地、草地,污染水资源,浪费土地,违法者要追究责任。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发展;重要性
前 言:优雅舒适的城市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进步发达的表现。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因此,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对整个城市系统的管理和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创造一个友好的、和谐的、良性的发展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包括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包括物理及生物环境,像日照、空气、温度、河流、土地、植被等;人工环境包括市政基础服务设施,如建筑、街道交通、水、电、园林绿化等。
1.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各大城市生态环境的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大气污染加剧,酸雨、雾霾等问题多多
我国大气污染主要是燃煤与汽车尾气造成,集中在城市和工矿区,近年来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我国许多大中型大城市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入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列,尤其是酸雨和雾霾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许多地方的污染指数已经爆表。由于工业上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造成酸雨危害日趋严重,通过对城市降水的监测,我国的酸雨区面积约国土面积的30%以上,其中以西南华南地区最为严重,已对动植物生态和建筑物构严重危害。
1.2城市垃圾污染严重
到目前城市垃圾总量已占全球垃圾总量的九成以上,成为当今全球的公害,城市垃圾主要包括工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大量的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堆积在城市郊区和河流荒滩上,这对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是一种浪费,更造成了环境的第二次污染。
1.3城市沉降
水资源的严重短缺,迫使一些城市大量超采地下水,地下水超采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和城市地面沉降,城市地面下沉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并容易诱发各种人为的灾害,如近期新闻报道的四川、西安等大城市的地面沉降,造成房屋的整体塌陷,严重危机市民人身安全。
1.4噪音污染大,人均绿地少
城市环境噪声主要是由运行中的各种行业设备产品噪声以及人群活动声向周围生活环境辐射而产生。我国很多城市都有噪声污染,人均绿地较前几年虽然增长了一点,但与国外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2. 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1城市绿化系统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关键
城市绿化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土地范围内,根据一定的自然、艺术及工程技术规律,运用各种园林要素组成,给予美的思想设计,加以人工措施组合建造,主要供游憩、休息和活动的空间境域。它包括各种公园及风景名胜区,还包括城市街道、广场等公共绿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具有自净能力及自动调节能力的城市绿地被称为"城市之肺",它构成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自然"纳污吐新"、具有反馈机制的子系统,是优化环境保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生命支持系统,在保护和恢复绿色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起着其它基础设施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园林绿化是最大的"空气净化器",是天然的"除尘器"、"消声器"、"造氧工厂",它能防风、防火、防震、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市政设施。人的生存离不开新鲜空气,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成逐渐上升的趋势。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促进了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2.2建筑设计生态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建筑是城市人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城市生态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阳,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手段,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为了使建筑生态化,设计中常用的手法有设缓冲层,通过缓冲中厅或边厅,有效的减少建筑能耗,缓解外界环境不利影响,创造出舒适宜人的内部环境。建筑设计中还应组织好穿堂风,自然通风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绿色手段之一,可以改善室人居环境及室内空气质量,带走夏季室内热空气。生态建筑还应利用绿色建材,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尽量把绿色引入室内,利用室外绿化改善室内小环境。
3.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应对策略
3.1加强环保法制社会的建设,增强市民环保意识
首先各级政府要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把现有法律法规贯彻好,加强执法工作,在全民中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加公众的环保意识,让大家认识到好的生态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给当代及子孙后代带来的严重后果。使企业树立清洁生产、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加强法制要不惜一切代价,以牺牲短暂的一时的经济利益,来换来长期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使我们及子孙后代有一个永续利用的生存环境。
3.2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布局
城市在规划时应考虑到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工业布局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的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等,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比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要有前瞻性,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运用城市土地价格机制,控制城市规模恶性膨胀,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
3.3大力环保产业发展,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严重,需要建设的环境保护工程和基础设施很多,发展环保产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政府应该出台政策来支持环保产业的大发展,让其成为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加强国内外交流,吸取教训,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使我们少走弯路,避免资源浪费、重复建设。
结 语:生态城市已经成为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方向,生态城市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与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互惠共生与和谐共存,达到环境优美、生态友好的栖息环境。生态城市具有明显的系统综合性、和谐高效性、整体联动性于可持续性的发展特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要实现良性循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注意质量的同时兼顾速度。关注个人利益的同时,保证整体利益与社会毅力的延续和协调,生态城市成为国际化城市的必然趋势。在目前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现实基础上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及对于提升城市水准的重要性,具有理论、政策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麻岩.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建设[J].理论学习,2003,12:65.
[2]朱团钦.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1:30-32.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 森林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森林与生态系统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森林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世界上是最为丰富的生物基因库。森林生态系统与其它生态系统相比,营养结构与空间系统更为复杂,并且其总利用率也非常高。对于森林而言,其可利用的净辐射非常高,并且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森林的作用
2.1 森林的涵养水源极其丰富,能够有效防止江河发生泛滥
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土地上没有植被,这样就不能够充分对雨水进行截留,最终导致洪水没有任何的阻碍物而出现了泛滥的情况。此外,由于土地上的植被缺少,最终导致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造成了河床的淤积,最终使河床抬高,进而造成了库容减少,严重削弱了泄洪的能力。对于森林生态系统而言,其作为防洪的根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的主体结构比较复杂,可以有效拦截降水过多的情况,最终将地表径流成功的转为地下径流。总的来讲,如果是在雨季,森林能够将洪峰的流量大量削弱,最终延缓了洪峰的侵袭时间。在雨水量少的旱季,森林又可以有效将枯水流量增加,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将枯水期缩短。
2.2 其在水土保持方面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只有能够有效的保护植被不收到伤害,才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旦森林的植被被大量的破坏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最终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3 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削弱噪音
森林除了能够防洪外,在气候的调节、空气的净化以及削弱噪音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全力开展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能够有效加快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最终有效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3 病虫害给森林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
近年来,受到病虫害影响的森林面积逐渐扩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严重阻碍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病虫害是一种隐形的危害,被列为影响森林安全敌害的一种。森林的病虫害主要是害虫对植物的根部、枝干以及枝叶等组织进行破坏,最终造成了森林生物量大面积的减少,严重阻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
4 森林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4.1 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扩大与保护
近年来,人们也不断研究有效的措施来扩大森林资源,人工造林就是一项合理的措施,并且近几年人工造林的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选择的品种比较单一,就有可能导致病虫害严重的增加。我国诸多人工林以及公益林等数量的增加也十分迅速,随着其不断的增加,我国病虫害的防治任务也有所加大,所以,只有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扩大与保护,才能够保证生态环境的完善。
4.2 环境保护的急切,生物防治的关键
人们在进行森林病害的防治时,最先采用的方法主要为生物的方法以及化学方法。但是,由于是刚开始试验,因此,化学药品的品种以及使用的计量都很少,可是获得的效果却很有效,森林再次出现病害间隔的时间非常长,并且经济费用较低。
对于森林病害而言,采用化学方法来进行防治具有的优点为防治效果比较明显,见效的时间短,操作方法非常简单,并且几乎不会受到季节的影响,广泛应用在大面积的防治中。其缺点为要求使用的人员一定要能够密切注意,因为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小心就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会使病害产生抗药性,对人、动物以及植物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对于生物病虫害而言其优点非常多,其可以直接消灭害虫,可以将生物的组成成分进行改变,对生物不会造成任何的伤害,并且不会出现残留以及污染的问题,可以一次性消灭害虫,使其不会出现再次侵害。并且与化学方法相比,其对害虫的控制性非常强,也不会使害虫出现任何的抗药性。任何的方法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其在使用后见到的效果较慢,并且进行人工繁殖这些技术十分复杂,其防治效果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自然条件等。
5 总结
为了保证生态环境能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能够认真贯彻《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不断进行改革的深化,最终将管理工作有效进行落实,找到工作中的重点,大力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最终使森林中的各个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有所增强,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