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不分文理范文

高考不分文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不分文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考不分文理

第1篇:高考不分文理范文

辽阔苍穹中飞翔的老鹰,必是经历了母鹰无数次摔下山崖的痛苦,才锤炼出一双凌空的翅膀。

一颗璀璨无比的珍珠,必然经受过蚌的肉体无数次蠕动以及无数风浪的打磨,才能熠熠生辉。

同样,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也肯定是在无数次的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因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史铁生摔了一跤,没有了双腿,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表达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贝多芬双目失明且耳聋,但他依然写出了《英雄》《命运》等大量音乐作品,在人生的不幸中,他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这些都是曾经摔过跤的人,但他们却都坚强地站了起来,与命运、与不幸抗争,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所以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摔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从此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所以我们每个人面对不幸时都不能一蹶不振,因为我们都有可能在改变心态后,握住生命的任何一根链条。    就像画中那个男孩在摔跤后,面对来自老师、家长、社会各方面的询问,我们都应大胆地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第2篇:高考不分文理范文

高考改革;主要特点;分层教学;准确定位

中学教育界讨论最多、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高考改革。2014年9月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改革的进度和目标,即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为此,教育部推出《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项政策,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两次机会”“严格公示”等措施。明确了将来的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高考中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外语科目可提供一年2次考试的机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并首先在上海、浙江试点新高考。我们必须寻找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办学模式的改革、教育运行机制的改革相配套的正确教育行为,高考高招才能走出原来的“差中选优”“矮子里面挑高个”的尴尬局面!

一、理解新一轮改革的新特点,思考其改革的目的

特点一、不分文理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意见》指出:“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

笔者认为,文理分科容易引起学生学科偏向和学科知识不完整,不分科更有利于学生特长和兴趣的培养。改革文理分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竞争,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让文科学生有理科素养,理科学生有文科素养,对高校招收综合素养高的人才会很有好处。不分文理打破了原来高二分班重组的节奏,学校在教师配备上反而更简化了。另外不参加高考的科目,只要修完对应的必修内容,保证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即可,这样对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一定的作用。

特点二、外语一年两考,不再“一考定终身”

《意见》指出:“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笔者认为,多一次机会就多一种可能性,外语一年两考成为人们关注的又一焦点。 “一考定终身”是现行高考方案受到诟病的重要原因。国家首先在英语学科打破“一考定终身”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希望以后扩展到语文和数学学科。外语科目一年两考,对于缓解考生的精神压力是有帮助的。改革起始阶段是一年两考,以后也许还会一年多考。另外外语一年两考,使外语学科和人文学科、自然学科进行了区别,意味着外语学科的工具性作用更加突出了。

特点三、高考选拔,不再“唯分数论英雄”

《意见》指出:“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改革还提出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学生升学参考。

笔者认为,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高考不再仅凭分数选拔人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为高考成绩“硬指标”,不仅改革了一直以来高考“以分数论英雄”的弊端,且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学完即考”,所谓“一门一清”,自主选择分数,能有效减轻学生的高考负担。另外高中学校要向高校提供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综合素质入档案则有利于改变用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招生录取的唯一标准。这种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如果在执行过程中能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靠,那样一定会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

当然,任何政策肯定有其不足,笔者认为,新一轮改革主要不足有:1.考试机会增多引起考生刷分等现象。考生可能会考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就会增加考生的负担。2.由于新一轮改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度,这样城市考生由于基础较好,就能较快适应改革的各种变化。而农村学生基础差,各方面比较薄弱,这样在新改革面前,可能会使城乡教育差距更大。3.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会参与人为因素,难于客观准确的评价,是难于保证公平公正。

二、高考新一轮改革对策

高考改革引起课程设置和考试设置变化。课程设置方面:普通高中课程设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13门科目。学校应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过度偏科。

考试设置方面:按上海模式,实行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课程要求为依据,考试成绩合格是高中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等级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要求为依据。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仅设合格性考试,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可以用统一高考科目考试替代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目设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信息科技、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4门科目仅设合格性考试。

普通高中要深入领会改革引起的课程和考试设置变化,及时变化教学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准确定位、合理规划,尽快适应新一轮改革。

(一)积极变化教学管理模式,不断优化分层教学和走班制管理

新的高考改革将给高中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带来比较大的冲击。原来学生只能选择文综、理综,因此多数学校都可以按照文科班和理科班来进行教学,而现在学生可文理兼修、文理兼考,选择自由度很大,算下来,可以有20种组合,按照学校原来的固定班级上课几乎是不可能的。学校必须根据政策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1.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即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6门科目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是否选为3门选考科目而在教学内容(选为选考科目的必修加选修,非选考科目的必修)和难度上有所不同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这对教师要求更高。所以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通识培训,使得教师能清楚必修和选修的内容和能力的教学要求,针对农村学生人文学科的基础薄弱的问题,农村学校要加强语文和数学科目的师资培训。

2.走班制管理

因为要分层教学,也就是同一科目的教学内容和难度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入对应班级听课学习,“走班制”将成为大势所趋。这些变化,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比如一个班级根据不同选择进行走班,就会有几个科目同时进行,那么这几个老师都会被‘捆绑’起来,任何一个老师有特殊情况,调课都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对学校来说,排出一个科学有效的课程表将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另外,学校必须提供足够的教室以满足其流动性(建议教室的数量至少增加为原来的1.5倍),当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电子录播室、电子图书馆等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提供平台。

(二)引导学生准确定位、合理规划,尽快适应新一轮改革

1.准确定位

学生应尽量全面了解高考招生的政策规定,弄清自己有哪几条升学通道,今后喜欢或擅长从事哪些工作,想读哪类专业和学校,高中阶段应当做好哪些准备。学生要主动与老师、家长和同学沟通交流,还要适当关心高校的人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拓宽视野,丰富阅历,以便更好地找准定位、自我发展、服务社会。中学可以把各专业大学排名贴在了校园的显眼位置,方便学生及早考虑想读哪类专业和学校,知道在高中阶段应做好哪些准备。学生毕竟只有十六七岁,对未来要做什么并不非常清楚,但很多人最起码知道自己不喜欢做什么,先可以用“排除法”缩小选择范围。学校应该做一些“家庭中无法做到的事”,家长则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成为学校的“补充师资”。

2.合理规划

第3篇:高考不分文理范文

事实上,与高考英语的废留之争一样,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也是“老生常谈”,此前全国多地都曾做过尝试,例如山东、江苏、广东等地都曾试行高中文理不分科,但最后都“无疾而终”。近期教育部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在全国探索推行高考文理不分科,引发了一轮新的争议。

文理分科的弊端在哪里

@朱建民(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分文理科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升学、考试而设计的,对人才培养不利。在应用领域,面临的诸如纯物理、纯化学等问题极少。教育应该强调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学校培养应该实现跨领域学习,给学生提供“全营养”式的教育。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文理兼顾,不可偏颇。

@周其凤(北京大学原校长):过早的文理分科对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这不仅仅是知识结构的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不同学科对人思维的培养和思想方法的培养是不一样的。学校教育实际上最重要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对一个人思维的培养和思想方法的培养,这对人的一生都起到重要作用。

@朱永新(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太早的文理分科,可能让我们损失了一大批像苏步青、钱伟长一样文理兼容的大师。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可以从文科生转学物理,并取得巨大的成就,可现在,还有哪个文科生可以转学物理的?

文理分科的条件是否成熟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如果说高考体制没有任何变动,分科不分科意义不是特别大。实际上目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改革高考,高考体系简化以后,比如只考两门或三门,取消分科就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个时候学生可以学很多的课,可以做很多东西,都不会受影响。

@王海燕(教育部首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成员、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高中课改中增加选修课,就是让学生逐渐学会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简单地依靠文理分科。让学生根据兴趣选修课程,是高中课改的目标之一。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取消文理分科、依靠学生选修来自主确定其兴趣方向的条件或许并不是很成熟。

@王石川(时评人):我们谈了很多年素质教育,但是目前大多数中小学依然实行应试教育。如果应试教育不死,文理不分科又有何益?要想实现取消文理分科后的美好愿景,首要任务就是祛除应试教育,真正施行素质教育。否则,单纯取消文理分科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客观上助长应试教育。

文理分科该如何改革

@吴颖民(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文理分科改革需要一盘棋考虑,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分科后考哪些科目?大学依据哪些科目的成绩进行招生?或许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例如芬兰的学生需要考多个科目,但在申请大学时只需提交4科的成绩,其中2科是根据兴趣自行选择的。

@张敏强(教育部高考命题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让高校根据不同专业要求招生,比如在理工科招生方面,数学、物理成绩都要求达到A等,而外语、历史要求达到C等即可。

@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我是不支持文理分科的,分科造成学生负担加重。现在的学生负担已经很重了,我不知道再加重会成什么样子,因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基础教育改革做起,将来可能要降低中小学的学业标准,精简一些教学内容。

各阶段的教育均需要调整

第4篇:高考不分文理范文

关键词:2017高考改革;英语教学;影响和策略

根据国务院2014年的《实施意见》和我省的《实施方案》新高考改革方案变化之一就是英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将其中最好一次成绩录入高考总成绩,分值保持150分不变。这一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方案,不仅稳固了外语学科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也赋予学生两次冲击外语考试的机会,这一改革势必会对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和转变,作为一种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又该如何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呢?

一、2017高考英语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1.推行外语两次考试制度,打破了英语“一考定终身”的传统,直接影响到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的调整。

外Z推行两次考试制度的改革,一方面让学生多了一次冲击外语考试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分散并减轻他们在高三复习备考期间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时也给了学生一次挑战自我和开拓自我的机会,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但这一改革方案也给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如何保证学生有效的冲击第一次英语考试?因此,这一改革对于整个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内容分配和安排以及教法的改革都有直接重要对影响。

2.促使英语教学由传统的“应试模式”转向“应用模式”。2017高考改革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练什么,以记单词、背语法,反反复复练题刷题为主。新的高考改革一方面侧重对学生英语感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淡化选拔功能,不同的高校对英语有不同的等级要求。因此新的高考改革会促使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从“重语法,重做题,重得分”的应试模式转向“重能力,重英语思维,重实际能力”的应用模式。

二、应对新高考改革的英语教学策略

1.重组教学形态和教学模式,试行“走班制”和分层次教学

新高考改革政策的“3+3”模式,规定除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科外,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及报考学校的要求,在学业水平考试中的政史地,物化生6个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不分文理科。因此,这一改革需要重组高中英语的教学形态和模式,推行走班制是一个必要的选择,推行小班化和分层次教学的方式。这样既能满足学生不分文理科,自由选择科目的需求,教师又能因材施教,分类辅导,多层次培养学生。

2.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狠抓高一和高二,精准应对高考

面对英语两次考试的机会,英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合理安排各年级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在规定时间冲击第一次考试的需求。因此需加大高一和高二的教学任务,狠抓高一和高二的教学,从高一开始便发力冲击高考。

(1)基础知识与高考衔接。从高一开始,每一学期每一模块的知识点,应与高考内容提前接轨,梳理出高考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直击高考,反复灵活训练,在高一高二阶段打好基础,形成知识灵活迁移,灵活运用的能力。

(2)加强基础能力和英语语言素养的形成。高中英语《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综合运语言运用能力”。该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技巧、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素养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因此在高一高二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基本的运用能力。例如,完形填空的能力要平均分布在高一高二四个学期,在平时教学中就应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把所学词汇进行分类教学与高考相衔接,,使学生逐步构建出一个知识体系,以便形成整体认知和驾轻就熟的能力。再比如阅读的能力,在高一高二就应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实行定期的阅读训练,多增加英美文学中原文阅读的训练,以逐步渗透和加强英语的语感、英语情感和英语跨国际文化等语言素养的养成。再例如书面表达能力,在高一要侧重书信和记叙文,使学生在高一阶段灵活掌握基本的句式结构的行文结构安排,对于十种书信题材也层层推进,高二要加强说明文和记叙文的训练,从热点题材入手,深化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的作用

(3)立足能力,开展灵活多变的英语教学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效果。实践证明,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新的高考制度呈现出等级性水平测试发展的趋向,英语教学应该努力设计符合学生心里年龄及特点的,满足多层次学生需求的,不同规模的,形式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节奏多变的教学实践活动,渗透人文精神和趣味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又能开拓他们的思维,使他们饶有兴致的,目的明确得参与到课堂中,切实提高课堂效果,促进其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例如,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利用优美的名曲、动漫、诗歌等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融入到一个全英文的语言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再比如开设“英语模仿秀”活动,通过英语配音模仿,培养学生的英语语音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以上是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的点滴体会。总之,2017年高考英语改革的推广对于英语教学科学的规划尤为重要,高中英语教师要根据新高考改革的精神和核心理念,进一步加强英语教学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得实施意见》2014.

第5篇:高考不分文理范文

一、生源范围

2018年,我校将在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等13个省市招收艺术类考生。

二、报考条件

1.符合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报考条件及专业体检要求,热爱艺术事业,具有一定的绘画艺术基础者。

2.参加高考所在省省级考试部门统一组织的美术类专业考试,且成绩达到省统考本科合格分数线,取得美术类专业省统考合格证。

3.英语语种考生。

4.下列人员不得报考:

1)色盲、色弱者;

2)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在校生;

3)被高校开除学籍不满一年者;

4)因高考舞弊取消考试或入学资格不满一年者;

5)因触犯刑律被追诉或正在服刑者。

三、招生计划

1.环境设计专业计划招生40人(面向全国13个省市文理兼收);

2.动画专业计划招生50人(面向全国13个省市文理兼收);

3.按照教育部要求,2018年我校艺术类招生列分省计划,各专业分省招生计划数以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院校招生计划为准。

4.若某一省市没有满足我校录取条件的考生,则将所投放的艺术类招生计划撤回。

四、录取原则

1.在顺序志愿投档的省份,对符合报考条件且被省考试院第一志愿投档到高校的考生,不分文理科,综合排序,择优录取。对部分严格区分文科计划和理科计划进行投档录取的省份,按文理科分别排序择优录取。

2.凡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动画专业的考生,艺术类省统考成绩须达到总分的70%(含)以上,高考英语成绩达到60分(含)以上,语文成绩达到90分(含)以上(若高考单科满分不为150分均按比例折算),政治思想、体检合格,高考成绩达到生源省份高考总分的50%且不低于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按照如下次序依次进行录取:

1)艺术类省统考成绩在总分90%(含)以上的考生,按照高考所在省艺术类省统考成绩排序,予以优先录取。

2)其余考生按照综合分数排序,从高到低进行录取。动画专业综合分计算公式为:

如果在录取时出现同分情况,优先录取高考成绩较高的考生,高考成绩相同,优先录取实考分高的考生,以上均相同,优先录取英语成绩高的考生。

3.凡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考生,英语须达到70分(含)以上(英语满分不为150分的,按照比例折算),政治思想、体检合格。按照如下次序依次进行录取:

1)艺术类省统考成绩若达到本省统考总分的95%(含)以上,高考成绩达到本省艺术类本科招生分数控制线,按照省统考成绩排序,从高到低进行录取;

2)高考成绩达到本省(区、市)同科类第一批次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艺术类省统考合格,按照高考成绩排序,从高到低进行录取;

3)其余考生艺术类省统考成绩须达到总分的85%(含)以上,高考成绩须达到本省同科类第一批次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的80%(含)以上,按照综合分排序,从高到低进行录取。环境设计专业综合分计算公式为:

如果在录取时出现同分情况,优先录取高考成绩较高的考生,高考成绩相同,优先录取实考分高的考生,以上均相同,优先录取英语成绩高的考生。

对于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第一批次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按相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招生考试机构确定的自主招生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执行。

4.天津大学以第一学校志愿招生录取,当第一学校志愿考生生源无法满足招生计划数时,先录取第一学校志愿考生,剩余计划按照相应专业录取原则录取非第一学校志愿考生。

5.环境设计与动画2个专业不可兼报,招生计划不共享、不调剂。

6.对于平行院校志愿进行艺术类投档的省份,按照当省规定的平行院校志愿投档原则进行投档,考生可同时报考我校动画、环境设计专业,按照“投档成绩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分配专业。具体投档原则请考生咨询所在省教育考试院。

五、其它

1.入学:新生报到时,必须携带艺术类省统考成绩单和我校录取通知书,按入学通知中的各项要求办理报到入学手续。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入学后不可转专业。

2.复查:教育部文件规定,新生入学后,学校根据招生政策和录取标准进行体检与复试,凡体检不合格或复试不合格者取消其入学资格,并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处理。

3.学费:根据国家和天津市有关规定,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学费标准为12000元/年,动画专业学费标准为15000元/年,学制均为四年。如遇国家和天津市调整收费标准,则我校执行新规定。

4.本简章解释权属天津大学招生办公室,若教育部2018年相关规定有变化,则按新规定执行。

六、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内雅观路135号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行政服务中心(杏荪楼)A116室,天津大学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300354

招生办公室咨询电话:022-27405486,传真:022-27401800

建筑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咨询电话:022-27404491转801或022-27402724转2115,

第6篇:高考不分文理范文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培养

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进行了四分之一世纪的经济与社会改革。纵观这场经济改革的实际过程和当今社会结构的基本格局,可以认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在中国经济内部初步形成。然而,提供人力资本的教育体制仍旧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国内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而建立的,这种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其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不足是专业面过窄,在培养方式上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这与经济发展的发展脱钩。

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应用而生,这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科技进步的现实性选择。伴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多学科交叉,特别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日益求助于多学科融合来解决各种问题,导致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渐融合的时代,针对现代科学校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使学生能学习更广泛更均衡的科学知识课程,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

一、复合型人才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复合”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复合型人才,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正如专家指出的,由通才转向专才,再由专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化,并不是一种回归,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特征有以下几点:

1.基础宽厚,知识面广。

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知识的交融

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没有联系的,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所创造。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有以下路径:基础教育不分文理科、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合理化及强大的资金支持。

1.基础教育不分文理科

复合型人才的显著要求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首先要打破高中文理分科应付高考的体制。基本教育阶段文科与理科为了高考而突然分科,阻碍了学生继续探索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热情,一心为了应付高考而放弃了某一学科的学习。表面上是集约了时间与精力,其后果造成了某一方面知识的缺失。据笔者观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心理成长的三个时期中,小学阶段学生除积累一些必要的知识外,倘若对学习有兴趣,对陌生事物有好奇之心,基本可以说是业已成功;初中段,倘若对学习有兴趣,对陌生事物有好奇之心,基本可以说是业已成功;而高中阶段,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个性倾向或兴趣爱好,有思辨的能力,又具有一定毅力,其发展的潜能不可低估。然而,强行的分科使学生的关注点马上变化,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减少。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同学尽管在大一、大二时间段不分具体的专业,但是文理科的局限性已造成了学生认知结构的缺陷。

2.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合理化

目前我国的专业设置不合理,表现在学生一旦选定专业,不能调换,二是专业设置与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经济形势已发生变化,有些专业已过时。所以可选择的路径是高等教育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四年,对学生的培养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二年,进行宽口径的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第三年,课程内容则偏重学生的应用知识,同时还要到企业实习;第四年,学生需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具体项目。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的做法,学校专业的设置变得合理化,真正做到产、学、研一条龙。

3.加大教育投入

虽然近年来取消了义务教育的学费,其实教育的投入每年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不大。与此同时,人才才是未来经济的希望,在工业化与全球化的竞争中,复合型人才才是经济发展投入要素中产出最大的要素,所以要加大教育投入。

博物馆、科技馆、实验室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政府要不断提供资金和方案,提供种种方便和优惠,将此作为一种政府责任。法国教育部长雅克•朗认为,如果想使法国仍然保持创造性,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国家,就应该考虑人的整体的、协调的发展。音乐之于心算,戏剧之于阅读,造型艺术之于几何,不无裨益。科学、艺术教育唤醒敏感,催生创造力,它像是学生进入其他未知领域的“芝麻开门”的呼唤,引导他们去发现,去创造。

参考文献

第7篇:高考不分文理范文

江苏高考改革一直牵动着每位家长的心,也牵动着我们每位老师的心。要问在这次高考改革中,让大家最牵挂的是什么?那肯定是关于英语的改革了。

最近,江苏省教育厅长沈健就新高考改革方案回应称,最迟7月会对社会公布,在这之前还要组织社会听证。目前已经基本定下来英语一年两考,听力不取消,总分可能会增加。沈健说,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在2017年实施,也就是说从今年9月1日入学的新生开始就将面临新方案。今年教育部要拿出总体的高考改革方案,江苏的方案最迟7月前会报教育部备案。而此前将征求意见、组织社会听证。新方案目前已经基本成形,其中总分可能会增加,“有利于科目的考试成绩的区分度。”

网传江苏高考新方案模式:“1+2+3”, 1指英语,2指语文和数学,3指3门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总分:语文180分,数学180分,英语150分,3门学业水平测试每门80分,总分为750分。

变化:

1.英语实行一年两考,以计分方式进入高考总分;

2.减少考试科目,高考只考语文和数学两大科目;

3.文理不分科,语文和数学高考试卷不分文理科;除了语数外三门学科外,所有学科都要进行学业水平测试;

4.学业水平测试中有3门成绩将带入高考成绩。这里指的3门,具体是高校针对每个专业提出3门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报考该高校该专业的考生,在大学录取时会将这3门学测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不管如何改革,它每一次变动都会对我们的英语教学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英语“无用论”,英语“不重要论”的影响

高考英语要实行一年两考,取其最高成绩的消息刚传出,学生们就沸腾了,他们说英语不重要了,上英语课许多学生学习别的科目,做其他门作业,这成了厌学英语的学生的挡箭牌,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入学时英语基础就差,厌学英语。但同学们想过没有,如果我们真的不学英语了,如果说我们的母语汉语为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门,那么可以说英语这门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则为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通过“门”、透过“窗”,我们可以更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世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有近4亿人以英语为母语,有约8亿人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另外,“全世界50%至60%的报刊杂志用英语出版;60%以上的广播节目是用英语播送;70%以上的邮件用英语书写或用英语写信封地址;85%的科技资料用英语发表。”在万人齐过独木桥的高考选拔压力下,不考英语基本就意味着大批学校不再教英语、大批学生不再学英语,因此,通过英语这扇窗来开阔视野、更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世界几乎就成了空谈。从个人将来发展的角度,我认为学好英语对你将来的发展特别重要,考研究生要进一步发展离不开英语,出国要英语,在外企工作更离不开英语。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不能再高呼“我是中国人,坚决不学外国文”了。

二、英语高考改革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挑战

第8篇:高考不分文理范文

关键词:新高考方案;教学策略;浙江省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特制定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简称“新方案”),并于2014年9月9日正式,新方案一,便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一、新方案新特点

1.七科选三且不分文理科

新方案中“选考、不分文理科”成最大亮点。高考科目分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语、数、外3门是必考科目,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考生从中选择三科作为选考科目。作为高中学考科目考生只需考必考题,必考题考试内容为该科目必修内容。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该科目考生除需考必修内容还需考加试题,加试题考试内容既包括必修内容又包括选修内容。

七科选三,对考生而言,选自己想学且认为学得好又感兴趣科目进行考试,“选自己所长”、“选自己所好”,不仅可增加考生自主选择机会,同时也可减轻考试心理负担。七科选三,对中学而言,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对高校而言,可以选拔合适人才。

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减少过度偏科、过度应试的现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2.弱化“一考定终身”

新方案确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方向,对考试的类别、内容、评价、招录等方面进行系统革新,学生拥有更多更大的选择考试、选择教育、选择大学的权利。

不同发展取向的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参加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或三位一体招生;参加统一招生考试的学生除语数外3门必考科目外,其余3门选考科目可自行确定,选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年安排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高考录取成绩选取其中较高的一次成绩。2015年10月进行首次考试,每年4月开考除外语以外的科目,10月开考全部科目。给予学生两次考试机会,可有效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与心理负担。

3.“专业+学校”新录取方式

新方案提出考生报考志愿将由“专业+学校”组成,考生可自主选报专业,录取也不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考生报考“专业(类)”志愿时,拥有了更多选择权,既可报考同一高校中的不同专业(类),也可报考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类),还可报考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以往批次录取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数,先选择学校再选择专业,如果分数不能满足第一志愿的专业,就不得不被调剂到其它专业。但取消批次后,将形成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双向选择。

“专业+学校”的志愿填报方式,将以专业为导向,学生先选定自己的专业,再根据专业选择高校,解决了因批次录取将学校放在首位,考生被迫选择自己不太感兴趣专业的困境。同时,以专业为导向的录取方式将倒逼高校的专业建设,但也会导致学生蜂拥选择热门专业,而使得其它专业受到冷落。

二、新方案对高中教学的主要影响

1.学(选)考时间改变对教学的影响

浙江省原来的学业水平考试(即会考)和高考都安排在学期末进行,但新方案把学(选)考时间安排在每年4月和10月,接近每学期期中。考试时间改变对教学会产生哪些影响?首先,学(选)考时间改变,教师的排课将受到不容小视的影响。按照新方案,学生的第一次学考一般会选择在高二第一学期的10月进行,相应任教学考班级的教师势必要在9、10两个月为学生进行必要的复习备考,但是学考结束后,学校一般不会再对相应学考科目组织开课,教师的任课势必要重新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排课。其次,学(选)考时间改变还会影响学生的复习备考。原来学考安排在学期末,基本在新课结束后,大概有两个月复习备考时间,虽然时间不多,但复习备考是在学生新课授完后立即进行,复习效率显而易见。现在学生的复习备考基本要在两个月的暑假后进行,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难免存在部分遗忘或生疏,复习备考效率将受到一定影响毋容置疑。另外,学(选)考时间改变还会对原来的课程设置产生一定影响,以往如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在高一期末就结束学考,到高二文理分班后有的课程就不用开设。现在考试时间变化后,课程重新设置、学生选科、部分教师阅卷等都需要时间,这将对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学生选课对教学的影响

新方案给予考生“7选3”的选考自,也就是“自主选择”成为学生基本的发展。对每一个考生而言,无论是选考科目还是普通学考科目,均有两次自主确定考试时间的机会。由于选考与普通学考的考试要求有所不同,这意味着每一位学生对这7门学科,都有一定的学习选择权。这一制度安排将学生选课自从原来非高考性质的校本课程向高考性质的必修课程做了切实延伸,可大大拓展学生的选课自主性,无疑会打破中学课程原有的组织模式和流程,迫使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模式向必修课延伸。但在学生未确定选考科目之前,如何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难度?这都是新方案实施之后,高中教学需要面对的问题。例如,高中地理学科指导意见规定参加学考学生只需掌握必修模块“基本要求”,而参加选考学生除要掌握必修模块“基本要求”外,还需掌握必修模块的“发展要求”和两本选修模块相关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很难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而且有些教学内容不能简单地人为割裂开来,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难度较大,也是“发展要求”内容,基于以上原因,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选择在高二选考复习时为学生授课该部分内容。但是学生没有这部分学科专业知识,又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后面章节相关内容,如何处理“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也是地理教师需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3.专业导向对教学的影响

“专业导向”的考录模式,要求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导向,并据此确定选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用高考指挥棒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关注社会,理智地寻找自己的学业旨向。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缺乏兴趣爱好、对社会了解不够,中学又形成路径依赖,一心想提高学生总分,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势必会造成学生盲目报考专业、随意选科、不考虑自身实际,最终导致个人发展受阻。高中教师如何让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尽快了解相关学科特色、学科价值与其兴趣特长、职业理想的关系以及对今后专业发展的意义,并快速让学生能在众多科目中选定适合自己的优势学科,则是必为和难为的事情。

三、新教学策略的探索

1.探索依据“兴趣+实力+专业”选考科目

首先须注重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学生选科首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相信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一定是其优势学科或未来会成为优势学科。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专业上下功夫,真正让学生学到感兴趣和希望学到的内容,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专业素养,为将来进一步研修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浓厚的专业志趣。其次须把握实力。高中生的自身实力是确定自己3门选考科目的重要依据。湖州二中根据学校在全省近年来的高考状况和新高考方案划分等第的比例,将高一第一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分别进行了等第划分,学生依据自己的等第排名了解自己最有实力的学科,从而进行科学地选科,避免盲目选科。另外,在自己实力相当的学科中,学生还应考虑自己所在学校教学实力强的学科作为自己的选考科目。最后须考虑专业导向影响。新方案确定的“专业+学校”的新录取方式,在高考改革试点区上海、浙江公布的2017年高考选考科目中发现,如果选考物理,满足高校专业选科要求的覆盖率最高,分别为97.63%和91%,所以物理成为专业不受限制最高的科目(见图1、图2)。因此,在高中生各门科目实力相当和兴趣爱好不变的情况下,可按照图1或图2的顺序选择自己的选考科目。

2.探索新的高中放假时间

如何解决学(选)考时间改变对教学的影响,探索新的高中放假时间至关重要。浙江省有的地市对高中学期假期安排进行了如下探索。

从2015学年开始,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实行一学年二学期四学段的教学计划安排,普通高中学校在原有寒假、暑假基础上,增加秋假和春假,同时相应增减暑假时间,具体安排如下。

学年开始时间:从9月1日调整到8月16日;第一学期第一学段:8月16日至10月底11月初学考选考结束;秋假:10月底11月初学考选考结束至11月10日左右,时间为一周;第一学期第二学段:11月10日左右至次年1月下旬2月上旬寒假开始;寒假:1月下旬2月上旬至2月中下旬,寒假时间约三周;第二学期第一学段:2月中下旬至4月下旬学考选考结束;春假:4月下旬选考结束至5月初,春假时间约一周;第二学期第二学段:5月初至7月4日暑假开始;暑假:7月5日至8月15日,暑假时间六周。调整涉及新高一高二学生,新高三学生暂不实施。

浙江省其它地区目前也在积极探讨高中段调整放假时间的安排,省教育厅出台了指导意见。相信合理调整高中段放假时间是适应新学(选)考时间改变的必然。

3.探索分层分类走班教学

第9篇:高考不分文理范文

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鲁昕说,“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教育专家认为,此次改革,将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也有观点认为,这一改革相对阻力小,但效果也有限。高考改革难啃的骨头还在后头。

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高校毕业生数量过剩、就业压力过大的问题。与此同时,身处制造业转型关口的大量中国制造业企业,却遭遇着无法招到高素质工人的困境。毫无疑问,只占高等教育知识结构10%比例的职业教育发展过于滞后,导致了上述“尴尬”的存在。

对此,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的教育部并非没有被触动。近期,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近7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这样的改革,对于饱受高级技工稀缺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也算是一个略显遥远的福音。

人才差距造成产业差距

中国过去几十年创造的经济奇迹,其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但无论何种说法,都不曾忽略中国规模庞大并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的要素。2012年的《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统计报告》中显示,4634.28万名职工中,高级技师占0.76%,技师占2.34%,高级工占7.34%,89.56%均为中级工和初级工。而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显示,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与之相比我国还存在很大差距。再从2010年公布的《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来看,在劳动力素质层面,中国只能排在G20国的第18位,所公布的指数值仅为美国的1/12,日本的1/10。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劳动力素质高是占据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的基本条件。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哪些国家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越多,经济腾飞的速度就越快,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就越足,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充满危机感的美国人曾写道:“日本人与欧洲人在很多年前就已认识到,经济成功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一线劳动力”,“尽管在培养一线工人的高职业技能方面,日本和德国所采取的方法大相径庭,但结果是一样的:两国都拥有世界上技能最高的劳动力”。

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教授项兵曾这样表示,“中国制造”必须从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走向高端制造业,这一升级必须对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双元制教育”是“德国制造”的基石,德国产业工人的培养模式是可以参考和复制的。为了借鉴这一模式,政府必须从法律、投资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和企业及行业协会运作,避免职业教育脱离市场需求。中国社会要建立起尊重技工与制造的文化,还需要倾斜社会资源,鼓励企业提高产业工人的生活保障。

除此之外,还需打破职业教育的尴尬境地,全方位提升职业教育人才的社会地位,扭转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因为只有“体面”了,才会觉得“高大上”。

改变人才评价体系

技能型高考,其实并非新词。早在2012年,湖北省就率先实施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的办法,力图在中职与高职、职教与普教之间搭建起沟通衔接的“立交桥”。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也已经开始探索高职招生与普通高考录取的分离。而此次鲁昕的表态,更透露出面向普通高中生实行技能型高考的改革意向。

那么,高考模式为何要实现这样的“一分为二”?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袁振国解释称,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以及学生未来工作去向都有所不同,所以在考试招生方面需要有所侧重。但在目前高考“全国一张卷”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招生无法体现这种区别。

参与此轮考试招生制度设计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也表示,将技能型人才选拔和学术型人才选拔分开,进行两种模式的考试,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将占考生数量近一半的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解放”出来,不再与高考“陪绑”。

而在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亚群看来,这种分类考试办法更适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选拔的要求,“过去是‘一张卷子考各类考生’,很难体现不同类型高校对人才选拔的特定要求,也使高考低分者不免有挫折和自卑的感觉”。不少专家也表示,在国际上普教与职教“分类考试”已是普遍做法。

不过,在习以为常的“职教是二等教育”“技能型人才低人一等”的观念面前,此次改革能否不再像由职教“扛大旗”的春季高考一样寂寞收场?

“这项改革举措的真正落实,需要加强四方面的配套工作。”张亚群表示,根深蒂固的“重学术轻应用”观念或将成为最大阻力,为此,“首先应提升对技能型人才的价值及选拔方式改革意义的认识,营造人才选拔的适宜环境;其次,要精心组织技能型高考,从命题、选拔标准到组织管理,必须严格要求,不能‘降一等’来考,缺乏应有的含金量;三要加强教育配套,充分重视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建设,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四要解决好技能型人才的出路问题,这将提高人才选拔的吸引力。”

对于此项改革的意义,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为技术型人才创造一个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学历被认可的社会共识,才是至关重要的。”他表示,虽然当前社会上,很多职业院校因毕业生技术突出而看起来就业率高,但大多数毕业生社会地位并不高。例如,一个技术型人才很可能因为他是职业院校出身,而晋升空间受到限制。

熊丙奇分析,从中考开始,职业化教育就被排在教育选项的最末,很多人认为差生才去读技术型职业院校。因此,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提升职业技术学校以及技术型人才的社会地位。这需要人才评价体系和学历社会观念的改变。

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实际能力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口碑,而学校的口碑也是促进学生更好就业的重要因素。“要将对学校的评价权交给社会,而不是以行政手段去划分三六九等。”熊丙奇说。

高考改革还有哪些“硬骨头”

也有观点对于此次“技能型与学术型分开”高考改革方案的效果持怀疑态度。

熊丙奇认为,分类考试、分开录取并不能解决人才选拔机制的问题,最为根本的还是应该彻底改革高考录取制度,通过建立社会化考试和高校自主招生,让学生拥有多次考试的机会。

更多的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下一步的高考改革方向。

根据此前教育部“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征求意见稿显示,在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方面,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充分发展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二是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探索“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称,教育部正组织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研究缩小必修课比例,增大选修课比重。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要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高考科目,需建立在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学业水平测试要实行“一门一清”,主要考查学生高中学业的完成情况,计分方式将变成等级制,避免分分计较,还要为考生创造一科两次考试的机会。

而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并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趋于科学、合理。

“相对于其他高考改革,这一改革相对阻力小、难度小,学生、家长、学校都比较认同。”袁振国如是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刘海峰也认为,在本次考试招生制度总体改革中,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是较为容易进行的,反倒是公众更为关注的外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减少高考科目和不分文理科,改起来较难一些。

能否倒逼教育改革

作为“牵一发动全身”的选拔环节,此次改革能否倒逼教育改革?

“最有可能发生变化的是一批地方本科院校,不再一味地争办研究型、学术型大学,而是该认真思索如何办出特色。对于一批坚持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这种鼓励性政策则可以提升其办学自信。”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表示,随着两种高考模式的深入推进,一些成绩中上游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就业压力等因素主动选择技能型高考。

这样的预测也和未来改革不谋而合。据统计,中国普通高校共1200所左右,但仅在办学水平和质量上有分化,在办学功能上并没有明显区分,办学模式趋同。3月22日,鲁昕表示,教育部未来将推动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最近已成立联盟,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转型改革。

对于处于高考前端的基础教育,洪成文认为要适应这样的双轨选拔,必须变革已有的“重知识训练,轻实践训练”的教育模式,一些学校可能面临新问题,须同时提供两类教育。“还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分轨年龄的科学性,为什么是16岁,不是更早或更晚?二是学校是否有合适的师资、科学的评价体系去帮助学生规划,科学地选择好自己的发展轨道。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那么分轨考试的设计终将遇到麻烦,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也值得怀疑。”

相关链接

多国酝酿“高考”改革

美国SAT一年可考7次

美国并不施行统一的全国大学入学考试,对中学生上大学影响最大的考试是“学业能力评估考试”(SAT)和“美国大学测评考试”(ACT)。

ACT考试更像一种学科考试,强调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与中国的“高考”有相似的地方。

SAT考试每年举行7次,考试内容与高中教材没有直接的关系,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改革后的SAT将更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批判性阅读中将增加经济学相关的文章,数学部分也将增加对运算过程的考查,线性函数、推理等题目也将更多地出现。最近有消息称,SAT改革将从2015年延迟到2016年。

英国“高考”从高二开始

在英国,中学生在接受5年的中学教育后,要参加GCSE考试,即“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希望上大学的学生,可以接着进行A-Level课程学习。

在A-Level两年中,学生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将来大学本科要攻读的专业,从经济、语言、数学、计算机、法律、音乐等70多门科目中选择,一般选3-4门,参加“高级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所以A-Level考试即英国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考”。考生只有在A-Level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才能被一流大学录取。

英国计划把A-Level考试改革成为两年学习后进行的统一考试,改革将会在2015年生效。

韩国高考改革凸显综合素质

韩国教育部于2002年初实施新的高考制度。新制度的最大特点是,考试成绩不再计算总分,而将各科目的考试成绩分别打分,然后依据分数段确定各科目的等级以及综合等级。等级划分为九个级别,每年的等级比例根据考生人数确定。

各大学根据考生各科目考试等级、学生手册、面试成绩、专长等情况招生。实行等级制后,考生不会像过去那样因差一分或零点几分的差异而落榜。

根据韩国近期公布的高考体制改革方案,韩国的高考将从目前的每年一次改为今后的一年两次。考生可自愿选择参加考试的次数,最终考试成绩取两次成绩中较高的一次,以避免“一考定终身”的情况发生。

日本“达成度”考试

日本的“高考”制度经历了由各大学分别组织考试,到全国统一考试――“大学共通一次学力考试”、“中心考试”的变革历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