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治理评价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科学性原则。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
2 系统性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应系统地反映各个方面的指标,使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多方面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的进展情况。
3 连续可比性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注意和“总体小康”指标体系和“现代化”指标体系保持衔接:一方面要汲其取精华;另一方面要弥补其不足。同时,指标体系也注意到时间、地点、时期、指标性质和适应范围的可对比性,以便于纵横向比较。
4 重点突出原则。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小康”突出以人为本的全面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即“社会―经济一生态”三维复合的协调发展。发展的理想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
5 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要考虑实用性原则,便于推广应用。同时指标要易于数据收集、易于量化,具有可评价性和比较性等特点。
6 以选择客观指标和最终成果指标为主的原则。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作为一种绩效评价体系,应尽可能选择最终成果指标和具有客观性的指标。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综合国内外小康和现代化的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考虑到全国的总体发展水平和各类综合因素,结合的自身特点,我们设计了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共分为5类48项指标,即经济指标(8项)、社会指标(17项)、人民生活指标(8项)、民主法制指标(6项)和资源环境指标(9项)。(见下表)
二、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评估
通过对自治区2005年数据的分析,对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进行了测算。测算的权重根据反复征求专家的意见形成。其中,经济发展类权重为23%,社会发展类权重为23%,人民生活类权重为24%,民主法制类权重为15%,资源环境类权重为15%。结果表明,截至2005年,内蒙古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达到63%,这表明内蒙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距全面小康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
三、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制约因素分析
(一)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内蒙古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2.1%,但消耗的煤炭占全国的4.8%,消耗的电力占全国的2.3%,消耗的水占全国的3.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2.9%。以水资源利用情况看,内蒙古农业灌溉节水利用率仅为35%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45%,均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
(二)生态环境压力仍然较大
一是生态环境仍很脆弱。内蒙古沙漠化土地6.3亿亩,占总面积的35.6%,水土流失面积2.8亿庙,占总面积的15.8%。草原、耕地沙化、退化、盐渍化问题突出,草原退化面积达70%,产草量和载畜量下降。二是环境保护面临较大压力,局部大气环境、水环境污染仍较严重。2005年,全区废水排放量56241万吨,与“九五”末期比较,增加21.8%;二氧化硫排放量145.6万吨,比“九五”末期(2000年)增加1.19倍;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363万吨,比“九五”末期增加2.1倍。三是工业化进程对环境的压力较大。
(三)水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正在制约着内蒙古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前内蒙古水利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程性缺水与资源性缺水并存,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现象并存,其中工程性缺水尤为突出。据统计,目前,呼和浩特、包头、满洲里、二连浩特等14座城市水资源存在供需矛盾,广大农村牧区有近300万人需要解决饮水问题。
(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内蒙古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员数在全国排第9位,但每百万人口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却排在全国第22位。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连续3年居全国末位,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系数排在全国28位,万名从业人员专利申请量居全国21位。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中科技人员数量极少,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3%。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直接制约着全面小康建设的水平
关键词:公司治理;治理评价;评价体系
1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的实践意义
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的实践意义主要在于:(1)对于外部投资者决策的指导。公司治理评价使投资者可以了解各个公司的治理状况,比较不同公司的治理水平,通过评价指标的对比以把握对公司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2)对于公司自身的影响。现有公司管理层和公司股东会考虑到公司治理评价结果会受到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关注,从而对公司从外部获取股权和债权融资直至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使公司自身可以通过对公司治理评价认识自身的优、劣势及主要问题,为公司改进治理提供方向,利于公司建立实施公司治理战略,努力去改善治理状况,提高治理水平。(3)对于证券监管机构和交易机构的作用。客观的治理评价可以使证券机构和交易机构对于各个公司的治理成效做出正确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行动对公司进行监管和指导。
2国际主要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2.1标准普尔治理评价系统(CorporateGovernanceScore,CGS)
标准普尔于1998年初开始研究确定上市公司治理标准的方法,并于2000年开始用这个方法进行治理评分服务。标准普尔将治理评价分为国家评分与公司评分两部分。
国家评分结果实行三级评价:强支持(strongsupport)、温和支持(moderatesupport)、弱支持(weaksupport),表示一国外部环境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程度,衡量的是该国法律规则、法律实施和监管对公司治理要求和约束程度。公司评分结果则采用公司治理分值(CorporateGovernanceScores,CGS)来表示,值域在0和10之间。总的CGS分值是由四个维度综合得出:(1)所有权结构及其影响;(2)金融相关者关系;(3)财务透明与信息披露;(4)董事会的结构与运作。此处的金融相关者包括了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1]国家评分与公司评分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但不能互相决定,所以两项评分可以分开在国家之间进行比较。
2.2戴米诺公司治理评级(CorporateGovernanceRating,CGR)
戴米诺公司从1999年开始将其建立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对欧洲的上市公司进行治理评价。该体系是从股东权利与义务、接管防御范围、公司治理披露以及董事会结构与功能三个维度衡量公司治理的状况。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对一股一票一息原则、选举权限制、选举问题、股东提议和选举程序等方面的标准;接管防御策略的范围,调查被董事会任意用来保护公司被敌意接管和剥夺股东权利的反接管计划;关于公司治理的披露,通过对公司治理结构非财务方面的定性定量的评估,分析公司的透明度;董事会结构及作用,调查所有与董事会治理有关的问题。
2.3里昂证券评价系统(CLSA)
里昂证券(亚洲)在2001年对25个新兴市场国家的495家公司进行公司治理评价,主要内容以纪律(managementdiscipline)、透明度(transparency)、独立性(fairness)和社会责任的认知(socialresponsibility)等七项原则,判断公司治理的优劣。评价指标包括57个,比如公司透明度、对小股东的保护、核心业务是否突出、债务是否得到控制、对股东的现金回报等。里昂评价系统从公司透明度、管理层约束、董事会的独立性与问责性、小股东保护、核心业务、债务控制、股东现金回报以及公司的社会责任等八个方面评价公司治理的状况,评价结果给予0-100的评分,评分越高说明公司治理质量越高,它注重公司透明度、董事会的独立性以及对小股东的保护,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
3国际主要治理评价体系的比较
一个科学的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应该能够对各个国家的治理状况进行评级(Mallin,2000)。在上述的治理评价体系中,只有戴米诺、标准普尔和CLSA是面向多个国家而制定的。在有些评价中使用的标准都很相似,戴米诺评价服务包括一个由法律分析和特定国家范围内的公司治理实务组成的国家分析报告;标准普尔提供了关于法律、监管、信息披露和市场基础4个方面有效程度的评估;CLSA主要利用与管制和制度环境有关的宏观公司治理决定因素来对各个市场进行评级。各评价体系的具体评价内容见表1。
比较各个治理评价体系具体使用标准有以下4个特点:(1)各评价体系均是由一系列详细指标组成,且均包括三个因素:股东权利、董事会结构及信息披露水平对单个国家进行评价的体系则存在较大的差异。(2)在所有的评价体系中,评分方法基本是相同的。总体而言,较低的得分意味着较差的治理水平,较高的得分意味着较高的治理状况;绝大多数评价体系都使用权重评价方法,根据治理各要素重要程度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4)获取所需评价信息的方法是一致的,均来自公开可获得的信息,其他信息是通过与公司关键员工的访谈而获得的。[5]
4小结
综上所述,从各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实施看,主要是由商业机构来操作,其优点是,市场竞争和信誉机制会促进评级质量的提高和客观。标准普尔、戴米诺、里昂等都是由商业机构来操作的,对于这些公司来说,上市公司治理评价实际上是一项盈利性业务。而由非盈利机构来操作的优点是,在某些国家在竞争和信誉机制未臻良好的环境下由非盈利性机构操作可以提高可信度和客观性,及避免商业机构为盈利损害评级公正性的行为。
参考文献
[1]StandardandPoors''''Company.Standard&Poors''''CorporateGovernanceScores:Criteria,MethodologyandDefinitions.2004,Revised.
论文摘要:分析了现有的4种IT治理评价体系,探讨了IT治理评价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指出了造成IT治理评价困难的5种原因。提出IT治理评价可从公司治理评价和信息化水平评价两方面入手,通过已有的成熟的衡量体系,间接地建立IT治理评价体系。
0前言
信息技术治理(IT治理)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的,它部分继承了公司治理的思想,发展至今已经逐渐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
Webb等在2006年对IT治理作了文献综述,他们认为众多学者和业界对IT治理的认识可分为以下6个方面:①与组织战略相协调;②通过IT为组织创造价值;③IT绩效管理;④风险管理;⑤制度和流程;⑥控制和责任。他们指出,IT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所以,IT治理必须要从最高层推动,通过最高层进行领导和控制。本文认为,IT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是以股东为中心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为了让IT产生最大收益、解决IT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设计的与IT有关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Weill认为,IT治理是在IT应用过程中,为鼓励期望行为而明确的决策权归属和责任担当框架,他们对美国116家上市公司进行调查后发现,IT治理良好的企业,比采用相同战略但治理薄弱的企业的资产回报率要高出20个百分点。
1现有IT治理评价体系
本文认为,IT治理评价是由企业内部或外部相关机构对企业IT治理的制度安排、激励机制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对IT治理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为企业IT治理提供指导的过程。
现有IT治理评价体系主要有4种,其中以Weill的IT治理评价体系最容易操作。具体方法是在企业中选择10个以上的高层管理人员,每人回答4个问题,每个问题分为重要性和实际结果两个方面,在1-5分的范围内打分。比如IT对于成本控制的作用,某管理者将其重要性评价为4分,在企业中的实际结果为2分,那么该题得分为2*4=8分。假设4个题的重要性得分分别为4,5,3,4,实际结果的得分为2,2,3 ,4,则该高管对企业IT治理绩效的评价是(8+10+9+16)/(4+5+3+4)*20=78.2分,再计算所有高管的平均分,即可得到企业IT治理有效性的结果。这4个题目分别包括IT对于成本控制、IT对于增长、IT对于资产利用、IT对于业务灵活性4个方面。
这种IT治理评价是基于主管们对IT作用的主观认识(或者说是对IT期望和现实差距的衡量),其计算方法存在问题。假设企业主管们没有意识到IT的重要性,即IT的重要性得分都较低,那么分母较小。根据以上公式计算,IT治理的绩效会很高,这显然与实际不符;同样,假设企业主管们接受了IT治理的思想,认识到了企业在IT利用上的不足,那么重要性得分会提高,而实际结果得分会降低,这就会导致IT治理的绩效过低,与实际不符。同时,以IT在企业中的作用作为衡量IT治理效果的标准也存在偏差。
关于IT治理的衡量,除Wei11外还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评价体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美国IT治理研究所(ITGI)与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协会((ISACA)共同制定的信息及其技术的控制管理目标集(COBIT)标准。从1998年到2005年,COBIT标准不断完善,现已发展到第4版。为了达到“通过IT过程管理IT资源,实现IT目标满足业务需求”的目的,COBIT认为,首先需要有一些控制管理目标来定义正在实施的政策、流程、实践的最终目的,从而保证业务目标能够实现。但仅设定控制管理目标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标准,用来评价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就要求有一套度量现状的方法。COBIT采用美国软件工程研究所(SEI)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来描述IT过程能力,以此作为IT过程能力评价标准。COBIT共确定了34个处理过程以及318个详细控制目标,每个过程还有评审工具。这个体系以IT管理为目标,强调IT资源的有效运用,作为IT衡量的标准而言,显得过于庞杂。
(2)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IT治理评价标准。在Ka-plan等人提出平衡计分卡后,以Van Grembergen为代表的学者也将这种工具用于对IT治理的评价,将IT治理的效果从对企业的贡献、有效提供IT服务、为企业提供创新机会(如电子商务)、以用户为中心4个方面来衡量。Van Grembergen将这4个部分划分为16个主题,每个主题再包括1-5个子项,进而设计出IT治理的衡量体系。这个体系仍将IT的效果作为IT治理衡量的标准,但加人了许多客观标准(如资产收益率等),体系较全面,但不易评分和比较,对企业IT治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3)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将IT治理分为意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衡量,其中,意识包括高层认可和参与IT决策的责任明确程度、相关激励措施等;IT治理能力包括结构能力、协调能力和关系能力,其主要指标有IT领导小组、投资批准程序、结构例外程序、服务水平协议、项目跟踪系统、业务价值常规追踪、学习共享、高管层和Web门户等。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提出的IT治理能力,实际是对Peterson和Van Grembergen等学者研究的深化,他们提出IT治理的框架包括治理结构、治理程序和关系机制,其中治理结构包括IT治理中的角色和责任定义、IT的组织结构、IT战略委员会、IT指导委员会等;治理程序包括制定IT战略、使用平衡计分卡、IT成本与收益分析、服务水平协议(SLA) ,COBIT、信息技术基础资料库(ITIL)、治理成熟度模型等工具;关系机制包括让各方有效参与和沟通协作,建立激励和培训机制等。这个标准的指标更细致,更贴近IT治理所要达到的多重目标,但有些内容难于被企业高管层理解,且过于繁杂,其学术意义大于实践意义。
现有对IT治理的研究一般以案例分析为主,重视对IT治理理论的构建和完善,许多学者提出了IT治理的研究领域、IT治理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等,但没有形成独立的IT治理评价体系。
2 IT治理评价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对IT治理评价体系进行科学的设计,不仅有利于衡量IT治理是否有效,而且能对其有效程度进行衡量,是IT治理的基础工作。对企业而言,只有确定了合适的IT治理标准,才有努力的方向,才能对IT治理进行改进。对IT治理的评价是完善IT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建立有效IT治理的重要条件,并且有助于防范IT风险。现阶段,企业开始重视IT治理结构的制度建设,而忽略了对IT治理进行评价,没有认识到IT治理评价、监督的重要性。
IT治理评价有助于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IT治理式。IT治理模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参照。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注重对IT治理的评价,那么会有助于我们建立中国化的有效的IT治理模式。另外,IT治理评价是企业有效防范信息化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IT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IT治理,有效地对IT治理的状况进行评价与诊断,从而及时发现IT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控制IT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IT治理评价体系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IT治理评价的复杂性,因为“成功的IT治理没有固定模式。如果我们以单个企业为案例进行研究,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其IT治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而将大量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在抽象出他们IT治理成功的特点,计算每个特点所占权重时,会由于企业的所有制和公司治理结构、文化背景、规模和发展阶段、行业等不同而存在差异,而一个不能重复、不稳定的研究结论,其指导意义非常有限。同时,在IT治理的评价中还必须回答以下问题,这也导致了IT治理评价的复杂性:
(1)简单还是复杂。使用少量的标准进行IT治理的衡量,可使评价易于操作;而建立综合全面的指标体系,可增加评价的准确性。使用数字打分的方式,计算出IT治理的综合分,可使IT治理的绩效容易在企业间进行比较;而使用文字描述的方式,更能结合企业的特点,给出企业IT治理的改进建议。
(2)主观还是客观。是让企业管理者凭经验打分,还是考核企业的客观绩效,二者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其中的平衡点在哪里,是IT治理评价所要面对的问题。
(3)结果还是过程。比如是衡量IT在企业中发挥的效果,还是衡量IT治理对管理者的激励程度,或是衡量决策权分配的有效性,强调结果与强调过程对企业的作用不同。
(4)即期还是远期。即IT治理评价是衡量IT为企业带来的即期利润还是发展潜力,是衡量IT治理与现有环境的适应程度,还是衡量IT治理对企业战略的支持程度。
3 IT治理评价的新思路
IT治理的评价标准应是客观可衡量、容易理解且对企业IT治理有指导作用的,但由于上述5种障碍,这些目标很难达到。同时,由于IT治理的本质是创建某种环境,克服IT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使决策者能从组织的立场出发,做出对投资者和组织有利的IT决策,但是好环境也不是必然导致好行为,因此,我们不能仅用结果来衡量IT治理。而如果不使用客观的结果作为衡量标准,是否能测量IT治理营造的环境呢?实际上,环境更不可测量,让管理者回答他们做决策时是否从组织立场出发,是不易得到准确答案的。
我们认为,IT治理的评价可从公司治理和信息化水平
两方面进行衡量,加上时间滞后因素,我们给出‘`IT治理评价二F(公司治理评价,信息化水平评价,时间)”的表达式。具体而言包括:
(1)公司治理评价与信息化水平评价的体系相对完整和成熟。公司治理评价通过对公司治理各因素的科学量化,来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公司治理评价萌芽于1950年美国管理学会会长Martindell提出的董事会业绩分析,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有标准普尔创立的公司治理评分系统、欧洲戴米诺推出的公司治理评级系统、穆迪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估系统、亚洲里昂证券推出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等。国内现有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包括海通、大鹏证券公司设计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南开大学的中国公司评价系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司治理中心的评价系统也有较多的成果。在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方面,2002年,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了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随后,许多学者也从通用性和实用性、信息设备装备指标、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信息化人力资源开发指标、组织和控制指标等方面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评价。
(2 )IT治理与公司治理的正向相关性是我们提出这个表达式的基础。多数学者都认可IT治理是在公司治理的基础上进行运作的观点,Weill指出,IT作为一种资产,同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实物资产等一样,需要大量的组织机制(如组织结构、流程、委员会、议事程序和审计等)来完成,那些拥有治理多项资产的通用机制和企业,表现更为出色,能使多项资产彼此更好地协调运作。在IT治理中存在与公司治理相似的问题,如显性激励、信息不对称、制度安排等,在公司治理制度设计良好的企业,其IT治理作为子系统,也必然能逐渐完善。我们认为,公司治理包括IT治理,良好的IT治理能提高公司治理的水平。公司治理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也应包括对IT相关人员的激励和约束;公司治理确定的企业竞争战略,也应包括IT的发展战略及与其它资产协同的机制;公司治理确定的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模式,也应包括对IT的业绩衡量和评价框架。IT治理是在公司治理整体框架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协助企业开展业务和提高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协助人力资源治理、金融治理、实物资产治理、知识产权治理、关系资产治理等方面发挥着作用,它通过提高公司的信息质量、加强公司治理环节的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为企业的利益所有者(股东)提供更多的信息,最终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缺乏IT治理的公司治理是不完整和不科学的,反之,即使IT治理科学有效,但整个公司治理结构混乱,从长远来看,IT治理也缺乏体制保障。
(3 )IT治理的效果可由信息化水平来衡量。组织经过一段时间有效的IT治理后,其整体信息化水平应高于其它组织。当然,IT治理的效果可能还包括组织的利润率提高、IT服务质量提高、组织的客户满意度提高等,但这些因素都与组织的信息化水平密切相关。这也要求我们在设计信息化水平时,不仅要考虑硬件和软件、人员和制度,更要评价信息化给组织带来的收益,尤其是长期和隐性的收益。
(4)用公司治理和信息化水平来衡量IT治理存在时滞。公司治理是IT治理的基础,信息化水平是IT治理的结果,对IT治理的衡量应考虑时滞。比如假设两者的满分都是lO,IT治理评价二公司治理评价x信息化水平评价。企业A的公司治理得分是5,信息化水平是8,企业B的公司治理得分是8,信息化水平是5,那么企业A的IT治理水平与企业B相同。实际上,我们测量的数据都是当期数据,而影响IT治理的公司治理的数据要看前期,衡量IT治理的结果即信息化水平的数据要从后期取得。假设两个企业的公司治理和信息化水平都是不断提高的,那么,实际企业A的公司治理得分是4,信息化水平是9,企业B的公司治理得分是7,信息化水平是6,即企业B的IT治理水平高于企业B o IT治理的时滞也说明,要使衡量有效,就必须采取一种面向未来的衡量方法。由于我们无法获得远期的信息化水平指标,所以对IT治理的衡量始终是“过去时”,这个问题也需要我们在信息化水平指标设计上作进一步的探讨。
4结论
将IT治理评价与公司治理评价相挂钩,解决了IT治理难以衡量的间题。由于对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多,有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和相对完整的数据,关注到了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企业的差异,其科学性更有保证。同时,国内的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也较好解决了直接将国外评价体系移植到国内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
关键词:绿色投资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一、企业绿色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绿色投资的效益大小,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大小上,很可能更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大小上。例如,生态、环保、文化、教育等投资,可产生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长期以来,我们基本上是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而极少关注投资的社会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田江海,2010)。
绿色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使绿色投资效益公开、公正。人们不但了解到什么是绿色投资、为什么增加绿色投资、绿色投资对社会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导公正公众怎样进行绿色投资。总体来说,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地区综合发展水平;有利于对企业和地方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引导;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绿色投资;有利于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企业绿色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结合传统管理会计中企业项目投资的评价指标,基于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笔者此处构建了包含三个维度的企业项目绿色化投资的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具体来说,企业三重效益表现如下:经济效益:以企业的盈利目标为核心,如何降低劳动消耗,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一个企业要寻求发展,追求的核心目标就是利润,没有利润,企业就无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等。因此,企业要盈利就要提到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综合指标。环境效应: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的环境后果的衡量,核心是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效益有正效益和负效益之分,如果企业表现为正效益,说明企业在改善环境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生态破坏等方面做出了有效的努力。社会效益:指产品和服务对社会所产生的好的后果和影响,主要是以人为本。社会化大分工作为现代经济市场的基本要求,企业也应同社会的其他组织一起承担起社会责任。所以,在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建立评价体系,来满足全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活等多方面需要,提高人们生存与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正的实现。按照评价主体利益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可大致划分为:经济效益主要体现了股东、债权人和商业伙伴的利益;环境效益主要体现了生态、自然环境的利益;而社会效益主要体现了员工以及后代人类、非人类物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三、企业绿色投资评价指标的确定
(一)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1、财务效益: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100% )、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2、资产运营:总资产周转率(总资本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3、发展能力:销售增长率(销售增长率=本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年度主营业 务总额×100%)。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企业投资效率体系现行适用的评价体系,故本文不在深入探讨。
(二)环境效益评价指标
1、能源原料方面:单位营业利润资源消耗率(资源消耗量/营业利润×100%)、单位收入材料消耗量(主要材料消耗量/主营业务收入×100%)、能源投入产出率(有效增加值/能源使用总量×100%)。
2、排放物方面:废弃物处理率(废弃物处理数量/废弃物总量×100%)、污染治理投资率(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营业收入×100%)。
3、生态环境方面:环保投资率(环保设备净值/固定资产净值×100%)、环保经费增长率(环保经费增长额/上年度环保经费总额)。
(三)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1、顾客层面:顾客保持率(顾客保持率=期初客户或业务量/期末客户或业务量×100% ),顾客获得率(顾客获得率=本期新增顾客的销售量/上期顾客的销售量×100% )。
2、社会形象层面:社会捐赠率(社会捐赠率=社会捐赠/平均资产总额),缴税比率(缴税比率=缴税税额/当地税收总额)。
3、安全层面:千人意外事故率(意外事故率=意外事故人数/员工总人数)。
综上所述,本文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分别归纳分析了相应的企业绿色投资效率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各项指标在评价企业绿色投资中的权数;然后根据各项指标得分与相应的权数计算出企业绿色投资综合评价分,以达到综合评价企业绿色投资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江海.绿色经济与绿色投资[J].中国投资,2010,(2)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BSC);环境绩效;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089-02
21世纪的今天,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经济和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客观上把发展生产力建立在过度索取自然基础上的发展方式也正以同样的速度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全球变暖、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已经开始越来越显现出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与潜在危害。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观点认为,应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企业目标,为了最大程度地攫取利润,企业甚至可以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然而,国家、社会和企业自身正在为这种短期的逐利行为付出成倍的经济和社会代价。
事实表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和拥有的资源。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已经认识到资源和环境正在不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的赢利水平和发展潜力,企业的经营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从经济学角度,探索切实可行的环境、资源衡量指标,尝试引入平衡计分卡方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平衡计分卡原理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哈佛商学院的卡普兰教授和诺朗诺顿研究所所长诺顿提出的一整套财务评价标准。
平衡计分卡是以企业的战略为导向,以管理为核心,以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前提,以综合平衡为原则,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出发,建立起的一个兼具完备性和灵活性的业绩评价体系。
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四个维度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业绩评价以及促进战略实施的目标。平衡计分卡突破了传统的单一使用财务指标衡量业绩的方法,创造性地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加入了未来驱动因素,即客户因素、内部经营管理过程和员工的学习成长,从而实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组织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组织的各部门之间的平衡,使企业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长期实践已经证明,平衡计分卡在中外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将平衡计分卡引入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低碳经济理念的不断推广,国家对企业环境污染惩治力度的不断加大,环境因素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将环境因素纳入到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发展到今天,各国和国际组织都了不少标准:例如,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WBCSD)在2000年提出了第一套生态效益评估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指导性纲要――“ISO14031”,即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然而,现行的标准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缺陷:这些评价指标只是对单一的环境方面的绩效做出评价,而忽略了企业经营决策的最终目的是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只有实施环境绩效、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三位一体”的业绩评价体系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平衡计分卡是已经包含有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评价维度的较为全面和完善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随时增加和减少维度与指标。它的多元性和灵活性能够满足改善现行环境绩效评价的要求。因此,平衡计分卡的引入必将进一步完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使企业业绩评价更全面,更符合时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 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要将平衡计分卡成功地引入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如何将环境指标纳入平衡计分卡以及设置怎样的环境指标才能有效地对企业的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衡量和评价。
将环境指标纳入平衡计分卡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将环境指标与平衡计分卡原有四个维度进行适当融合,二是单独设置环境与资源的新维度。
3.1 将环境指标与平衡计分卡原有四个维度进行适当融合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企业受到的环境影响和环保压力均较小,没有必要设立新的环境维度,或者企业设立新维度所要付出的成本高于其所能从中获得的收益。
企业在考虑将环境指标纳入平衡计分卡时,可以考虑将环境因素分别与四个已有维度进行融合,在原有的每一个维度下分别设置相关的环境指标,既发挥了环境绩效指标的作用,又保持了平衡计分卡原有四个层面之间的平衡关系。
环境指标融入财务维度。营利性是企业的重要属性,因此,财务性指标一直是企业用于绩效评估的传统指标。采用财务指标的数据,企业可以清楚地了解当前的赢利水平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通过将环境因素与财务指标进行融合,企业可以更好地定量描述自身的环境绩效。企业可以考虑设置的相关指标有:①前期环保投入,其中包括企业购买环保设备的投入、引入环保新技术的投入、绿色产品的研发支出等。②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投入。其中包括生产绿色产品的新型原料投入,产品绿色包装投入等。③产品销售后的利得与后续支出。其中包括企业经济增加值(EVA)、绿色产品销售所得、废弃物处置费用、污染治理费用等。
环境指标融入客户维度。客户是企业产品的最终消费者,也是企业利润的源泉和保障。企业应以目标顾客和目标市场为导向,始终关注于顾客的需求。将环境因素与客户维度进行融合,可以更好地从定性的角度描述企业的环境绩效。企业可以设置客户对企业环保产品的满意度等指标。
环境指标融入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内部业务流程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环节,在这一层面上,管理者要确认组织必须擅长的关键的内部流程,这些流程能帮助企业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吸引和留住目标细分市场的客户,并满足股东对卓越财务回报的期望。将环境因素与内部业务流程进行融合,企业可以考虑设置的指标有: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污染物回收利用率、单位产品耗用能源、单位产品资源利用率等。设置单位产品的相关指标解决了传统的评价体系下不同规模企业不易于进行横向对比的不足。
环境指标融入学习与成长维度。学习与成长的目标是驱使上述三个方面获得成果的动力。将环境因素和学习与成长维度进行融合,企业可以考虑设置的定性指标有:管理层对环境绩效的关注度、环保政策制定的合理性等;定量的指标有:对员工进行环保理念及环保新技术的培训费用、聘请相关方面的专家的费用等。
3.2 单独设置环境与资源的新维度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公司未来发展受环境与资源影响较大,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较敏感的企业。同时,由于添加新维度往往需要较大的新体系构建成本与研发、管理费用,因此采用这种方式的企业应该具有业绩评价体系构建方面的人才基础和相关实践经验。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战略目标在环境新维度下设置不同的指标。本文尝试将环境新维度下的指标分为合法性指标,环境治理指标和辅助指标。
合法性指标是指衡量企业是否遵守了国家以及地方关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法律法规的指标。遵守法律法规是企业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合法性指标也是所有指标中最为重要的。具体可以设置:排污是否达到国家或地方的排放标准、排污费缴纳情况以及超标排放的罚款费用等指标。
环境治理指标是指衡量企业对已经造成的环境影响和废弃物的治理情况。环境治理指标体现了企业的环境治理能力。具体可以设置“三废”的再生利用率,危险废弃物的处置,已造成污染的净化情况等指标。
辅助指标是指在合法性指标与环境治理指标之外设置的参考指标。上述两个指标主要是以定量衡量为主,缺乏对企业环保文化,人员素质,对公众的影响等不能用数据来评价的方面的描述。因此企业应该在已设定的定量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定性辅助指标。具体可以设置企业环保制度的完善程度、公司雇员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质、环保宣传教育情况、企业环保的社会效应等指标。
在单独设置环境与资源维度的方式下,新的基于平衡计分卡(BSC)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框架如下(原有四个维度下属的细化指标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选取何种环境指标纳入方法和设置怎样的环境指标没有统一的规范,应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的特点以及企业自身的战略要求与愿景,自主进行选择,并构建适合企业特点的基于BSC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建胜,廖珍珍.略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企业活力,2010(10).
关键词:企业集团;业绩评价;优化
业绩评价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开展业绩评价能客观、准确地对企业的经营成果、经营者的贡献等做出判断,促进企业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和整体效益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集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优化企业集团绩效评价体系对促进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乃至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企业集团业绩评价概述
企业业绩评价是指按照企业管理的需要设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统一的评价标准,采用特定的评价方法,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者的业绩,真实地反映企业目标实现情况,并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一门科学。一般来说,一个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应当包括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报告等。
企业集团业绩评价是指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与评定企业经营成果和管理者的管理业绩,找出经营业绩中增加企业价值的关键变量,并以此指导下一个经营周期的工作和对管理者计酬。企业集团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环节包括明确评价目标、确定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设计评价指标、设置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实施评价并得出结论。
2 企业集团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集团业绩评价体系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目标模糊不清,业绩评价体系与企业目标联系不够紧密
企业集团的业绩评价体系是为企业集团管理和目标的实现服务的,但是,目前许多企业集团的目标表述不够清晰,现有的企业集团评价体系也大多与企业目标联系不够紧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无法以企业目标为指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目标模糊不清或业绩评价体系脱离企业目标等都严重阻碍了企业集团业绩评价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2 企业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不利于业绩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
组织结构在企业管理中处于基础地位,组织结构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集团业绩评价体系的实施和作用的发挥。而企业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大多不健全,或者组织结构设置不够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业绩评价体系作用的发挥。
2.3 激励机制与业绩评价体系配合不够
企业集团业绩评价体系是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集团经营业绩和经营者业绩的基本途径,企业集团的激励机制依赖于业绩评价体系提供的评价结果。业绩评价体系本身的好坏、业绩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配合的好坏对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乃至企业集团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现阶段,企业集团的业绩评价体系大多比较复杂,与激励机制配合不够紧密,影响了业绩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
2.4 现有评价体系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结合企业集团业绩评价体系的现实状况,我们发现,我国企业集团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大都十分复杂,且与现实的联系性不强。另外,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很多都是照搬了国外理论,没有充分结合我国企业集团的现实情况,从而导致企业集团业绩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集团发展的需要。
3 优化和完善企业集团业绩评价体系的措施
针对企业集团现有业绩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企业集团业绩评价发展的趋势和业绩评价的可操作性,本文认为优化和完善企业集团业绩评价体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手段。
3.1 设立清晰的企业目标
企业目标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企业设立的目标必须表述清晰、易于理解。企业目标的设立关系着企业集团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作用的发挥。因此,企业集团必须根据母子公司等所处的行业、生命周期、竞争环境、限制因素以及企业集团整体的战略等内外环境因素,设立真正符合企业集团实际情况的企业目标,并以企业集团目标为指导明确企业集团业绩评价的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建立起适合企业集团本身的业绩评价体系,促进企业集团整体健康稳定发展。
3.2 建立高效的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中内部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联系方式或形式,从而有效、合理地把组织成员组织起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协同努力。组织结构在企业中处于基础地位,具有关键作用,能够推动或者阻碍企业目标的实现进程,也直接关系着企业集团业绩评价体系的实施效果。而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比较复杂,企业集团内部的构成要素较多,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比较复杂。企业集团必须建立结构简单、层次清晰、信息畅通、管理有效的组织结构,并在这个基础上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才能构建真正适合于企业集团的业绩评价体系。因此,企业集团必须完善集团母公司及子公司的组织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等,使其建立起良好的治理结构,从而结合企业集团的总部和下属公司等的实际情况构建业绩评价体系,对企业集团的业绩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
3.3 健全激励机制
由于企业集团内部委托问题比较严重,企业集团必须建立良好、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保证企业业绩和企业目标的实现。而激励机制的前提条件是企业科学、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只有建立在客观、公正的业绩评价基础上的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其激励作用,激励机制和业绩评价体系能够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集团必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使激励机制真正能够激励每一个部门和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并使部门和员工真正从企业业绩的实现和业绩评价中获得报酬,从而实现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的真正作用,也使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促进企业集团的不断发展完善。
3.4 强化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是对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活动进行量化后的计划安排。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它是企业为了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其生产经营活动,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配、考核和控制等,从而促进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对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集团必须要强化全面预算管理。企业集团应该通过严格的预算管理和控制使集团内部各单位明确企业集团的目标和实现集团目标的驱动因素,使企业集团各单位都沿着符合企业集团总体目标要求的方向运行。同时,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评价等各个环节中,全面预算管理必须与企业集团的总体目标、业绩评价及激励机制等相结合,使企业集团每一个单位和个人都成为实现企业目标的驱动因素。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企业集团的业绩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集团目标的实现和企业集团的健康稳定发展。
4 结论
业绩评价对企业集团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集团内部健全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而企业集团业绩评价体系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清晰的企业目标、高效的组织结构、健全的激励机制以及全面预算管理等。因此,企业集团需要设立清晰明确的企业目标,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结构,不断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并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从而不断优化企业集团的业绩评价体系,使业绩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公正、准确的反映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促进企业集团更快更好地发展和企业集团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艳杰.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及经济增加值的理论贡献[J].中国证券期货,2010,8.
[2] 苏永传.关于企业集团业绩评价的思考[J].国际商务财会,2010,2.
[3] 邢向阳.企业集团子公司业绩评价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课部,湖南益阳,413000)
[摘要] 评价体系是思想政治课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教学模式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强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的探索,立足医学生全面素质考评,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人格为重点,将医学生从传统的考试方式中解放出来,初步构建包括理论考核评价、行为道德评价、课堂实践评价和社会实践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思想政治课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的导向和杠杆作用。通过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改革带动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活跃医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涌现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医学生;创新人格;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80-03
[收稿日期] 2014-09-23;[修回日期] 2014-11-05
[基金项目]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的教学模式研究”(13C30)
[作者简介] 汪慧英(1980-),女,湖南益阳人,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是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新形势下,面对当代医学生需求多元化的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高度充分认识改革评价体系的重要性[1]。加强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的探索,既可以深化思想政治课对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的认识,又能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提高思想政治课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的预见性、针对性与实效性。以往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形式僵化、内容单一、标准不统一、目标不明确,更多的是注重对医学生书本知识的评价,考核结果往往只能说明医学生的记忆力和一般性再现能力,根本无法考核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创新性、个性发展及思想、政治、品德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忽视了对医学生创新人格与实践能力的评价。因此,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实现思想政治课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的教育目标,促进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科学化,促进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一、理论考核评价
为实现思想政治课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目标,我们对思想政治课理论知识的评价,要把核心放在医学生创新性的评价,由原来分数第一,变为创新第一;由原来的整齐划一标准评价变为动态化评价、多元化评价、创新性评价。理论考核评价不仅要包括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原理,而且要包括应用性知识,特别强调注重评价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理解和应用。
首先,创新考核评价命题形式。思想政治课程相比于医学专业课程而言,更加注重培养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较高的人文修养,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从而培养医学生的创新人格。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考核采取题库组卷系统,题型基本固定,编制标准化试题,实行闭卷考试。被教材束缚的试卷、机械化的标准答案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扼杀了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因此也就不能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人格[2]。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压缩客观题的比例,增加主观试题数量。传统的笔试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全部抛弃,客观题可以考察医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能完全放弃,但要减少比例。以前我校思想政治课考核试题中设有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客观题占到80分,最近五年,逐步改革命题形式,减少客观题的比例,现在只设有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客观题型共占30分。同时,增加辨析题、案例分析题、综合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的比例,通过这些灵活的考核题目,考核他们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现从以知识点为主的标准化、规范化命题向以创新能力为主的多样化命题转变,从而避免临时突击背诵就能够获取高分的情况。同时命题还可以实现由教师命题向学生自命题转换,考察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创新考核评价命题内容。以创新能力和思想、政治、道德行为素质考核为重点,对考核内容进行全面改革。第一,命题不限定在课堂讲授和课本上的内容,适当拓展内容。除评价医学生对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外,还要评价医学生分析社会热点、国际国内焦点问题、剖析社会现象的能力。第二,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及所开设的课程之间理论知识联系紧密和相互融合的特点,使考试内容打破课程之间的领域,注意课程之间的协调和渗透,特别注意联系与医学相关的热点问题,评价学科知识的触类旁通和对知识体系的系统把握。第三,突出对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结合医学生的专业,选择以材料分析题为主的考试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紧扣时代的脉搏,挖掘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重点考核并锻炼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获取新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人格的现状。
二、行为道德评价
思想政治课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我们必须对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政治态度、思想修养、学习态度、法纪观念、集体主义观念等行为道德进行评价。行为道德评价不是以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进行评价,要突出学生主体性,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评价氛围,实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真正为促进学生良好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形成的促进因素。
首先,开展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德育评价中的主要方式之一,医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医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思想、能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医学生发展需要来自外部的鞭策和鼓励,同样也需要来自内部的深思和评价。开展医学生自我评价能够充分发挥医学生的主观自觉性,帮助医学生认识自己近期情况,并找出差距,促使医学生逐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不断提高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教育能力,形成自力更生、不断创新的人格特征。医学生自我评价可以设计如下考核题目:作为一名医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医学生如何培养医德?医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等等。
其次,开展医学生互评。医学生互评是指医学生所在小组的组长或组长所在班级的学习委员对医学生在思想政治课过程中创新人格的表现做出评价。医学生互评可以针对同学日常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热心公益事业,生活作风,爱护公物,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情况做出评价;可以针对同学的责任使命意识、服务奉献意识、乐观进取意识、开放务实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宽容爱心意识等创新人格情况做出评价[4]。通过学生互评,医学生可以学会公平公正地评价他人,培养责任意识、批判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医学生相互学习、团结合作,建立良好的生生互动关系。
第三,开展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是指教师作为主体对医学生进行的评价。这种行为道德评价的教师往往是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辅导员)主要针对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参加各项集体活动表现情况,医学生综合素质等做出评价。班主任(辅导员)评价一般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可信度较高且具有权威性。教师评价要注意班主任(辅导员)与医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相互了解,赢得师生间的尊重与信任,要关心医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可和心理感想,要帮助医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促进其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三、课堂实践评价
课堂实践评价可以由任课教师灵活开展。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多的是要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医学生创新人格的评价。在教学中,更多地去指导医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医学生应付考试的思想。为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将医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为评价体系的重点区域,在医学生的考核评价中记录每一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医学生课堂的出勤情况、发言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平时作业等多种教学要素实行“全要素”评价。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前可以分配任务,针对任务完成情况同学相互之间进行评价;课程中可以设计特殊的教学环节,譬如时事讲坛、辩论、演讲以及课堂讨论,了解医学生创新人格情况并给出相应的评价分数。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把教学环节分化,教师除了自己备课、讲授以外,根据教学内容拟定阅读书目、辩论选题、演讲题目、讨论题目等,以寝室为单位在寝室长的带领下进行选题研究,自主完成拟定学习任务。根据合作研究的主动性、自觉性情况,由寝室长对寝室成员学习情况打出分值。根据选题研究,有计划地安排寝室代表做选题研究汇报发言,分享选题研究成果,并由班委会对各个寝室长的表现做出量化评定并打分。这样让课堂的评价既全面真实,又激励医学生培养创新人格。
四、社会实践评价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评价这一“指挥棒”引导医学生有目的地对社会生活广泛参与和体验,培养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医学生参观敬老院、福利院并参加志愿服务;深入社区、街道、乡村等开展义诊咨询、健康体检、卫生知识宣传等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假期安排学生深入家乡的乡镇、社区做实践调查,了解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并撰写调查报告。通过对这些活动进行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医学生创新人格得以培养。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既要客观公正地对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实践选题的价值、实践态度、实践交流情况、实践参与积极性、实践收获、团队协作等予以过程性考核,又要依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的质量、实践成果总结、实践手册填写的完整程度以及过程性评价的结果等开展终结性综合评价[5]。
总之,立足医学生的理论知识、行为道德、实践能力等整体素质考评,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人格为重点,构建符合时展要求的多维度、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有利于活跃医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创新医学人才的涌现。
参考文献:
[1] 曾云燕.创新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15):144-146.
[2] 周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制度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8):42-44.
[3] 王立夫.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90-93.
[4] 汪慧英,等.论以思想政治课培养医学生创新人格的目标体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7):33-35.
【关键词】企业业绩评价;环境因素;平衡积分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缺少对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反映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现代企业的新要求。企业在评价自身经营业绩时,必须在经济业绩评价的基础上,加入环境业绩甚至社会业绩评价的内容。整个企业业绩评价的观念、范围、内容、方法、指标体系必须因之而发生重大变化。本文就如何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并基于平衡积分卡原理构建新型的企业综合业绩评价体系问题展开探讨。
一、企业业绩评价及其发展历程
1.企业业绩评价的重要性。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评价主体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以及经营效率、发展成长等经营业绩和努力程度等各方面进行的综合评判。业绩评价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有效的企业组织必定设定目标。作为联结企业目标、报酬计划的中间环节,业绩评价能在评判企业目标实现程度,激发管理者积极性,降低成本和道德风险,以及报酬计划的设立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2.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历程。企业业绩评价是一个长期以来不断被赋予时代活力的研究和实践领域。这是因为,一是持续不断的提高企业业绩己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和手段;二是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发展始终是和企业最新管理实践以及所处的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随着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企业业绩评价活动的目的、内容、重点乃至整个评价体系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比较晚,重视程度也不够。直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才认识到业绩评价的重要性,很多国内学者也开始对这方面的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积极开展了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形成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二、现行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现行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标准区分为定量指标(占80%)和定性标准(占20%)两大部分。定量标准部分从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和发展状况四个方面设置了若干财务比率指标。定性部分则从经营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基础管理水平、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在岗员工素质、技术装备更新水平和综合社会贡献八个方面设置评价指标。现有绩效评价体系综合考虑了定量和定性因素,兼顾了企业现有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并将综合社会贡献纳入了评价体系,能较全面地评价企业的运营状况和管理能力。但是该评价体系不能有效反映企业对资源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效,不利于反映企业的真实盈利和业绩,不利于企业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存在以下不足:
(1)过分依赖财务指标。现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较原来虽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指标体系的设置仍侧重于财务业绩评价指标,注重财务结果的评价,对绩效动因的评价不足;财务指标权重过大,尤其是利润指标,非财务指标权重偏小,尤其是生态效应及社会效应指标并未引入。而且都是评议指标,没有给出计量方法,主观随意性较强。(2)注重短期评价。重视短期评价却轻视长期评价。这样易助长管理者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投资行为,造成企业不愿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目标的资本投资去追求长期战略目标,从而损害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企业管理者为了达到预算利润或投资报酬率指标,会有意减少研究发展经费、员工训练费、环境保护等必要支出。(3)忽略了对资源环境成本的有效计量和反映。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随着资源的日益稀缺,资源价值呈上升趋势。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环境资源使用和开采权,不能补偿对资源的耗费。环境成本是指为了履行环保责任而发生的可用货币计量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包括环境污染预防、治理成本,废弃物再利用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等。但与现有评价体系匹配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在确定企业净利润时,对环境成本的计量只局限在排污费、相关税收补贴及罚款等显性成本方面,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可见,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治理我国资源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是鼓励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得力手段,也是对完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举措。
三、纳入环境因素构建新型企业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在当前各地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的大环境下,企业的业绩评价方式不能再仅仅是追求和注重某个方面、某个维度,而是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开展综合业绩的评价,构建纳入环境因素后的企业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并创新应用平衡计分卡等新型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是针对传统的以财务业绩为主的评价系统理论的缺陷而提出的,主要强调非财务业绩和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性,通过对财务、顾客、内部作业流程和制度、创新与学习等四个各有侧重又相互影响的方面的业绩评价,达到沟通目标、战略与企业经营活动的三者间的和谐关系,实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协调,以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纳入环境因素后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各个业绩层面上应添加的评价指标主要应该有以下一些指标:
(1)财务层面。在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方面,应添加环保资产报酬率、环保成本费用比率等指标;在资金周转能力评价上应添加环保资产周转率、环保资产比率等指标;在偿债能力的评价方面应添加环保资产负债率、环保流动负债比率、环保非流动比率等指标;在企业发展能力的评价方面,应添加环保产品销售增长率、环保投资比率、环保产品销售比重等评价指标。(2)顾客层面。顾客是企业的重要资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源动力。如何确认、增加和保持这项资产的价值,对取得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在顾客层面的业绩评价中,应添加顾客对环保产品的认同度、环保供应商比重等评价指标。(3)内部作业流程和制度层面。在企业内部作业流程和制度层面的业绩评价方面,应添加环保型节约型新产品开发能力、产品工艺清洁度、原材料清洁度、能源清洁度、能源投入产出率、清洁原材料投入产出率、水循环利用率、水消耗产出率、废弃物处理率、排污费、绿化费等评价指标。(4)创新和学习层面。在创新与学习层面的业绩评价中,要添加企业环境保护状况、企业员工环境和能源意识、企业环保创新手段等定量和定性描述性指标。添加新的指标体系后的新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既继承了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和平衡积分卡的指标体系的优点,又弥补了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和平衡积分卡指标体系的不足,体现了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特点。
国内外关于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逐渐呈现出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主体,而且是社会主体和生态主体,企业应坚持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关注全体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证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社会资本的共同保值与增值。现有业绩评价体系没有考虑企业对环境的影响问题,不能有效激励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必须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考核企业的经营绩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波.企业业绩评价理论演变[J].北方经贸.2007(9):74~75
【关键词】 上市企业; 公司治理; 股权结构; 信息披露; 治理结构
一、引言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本质上既是组织结构的扩展,也是管理机制的深化。特别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良好的公司治理是确保公司持续经营的关键性环节,不仅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内部运营成本,提高了投资者的信心,而且增强了经理层的运作效率,维护了投资者的权益,从而不断地改进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
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在《现代企业与私有产权》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现代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命题,从而使公司治理成为经济学、金融学和财务管理学最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伯利和米恩斯认为,现代大企业的所有权分散导致企业控制权集中在管理者手里,而管理者的利益往往与股东的利益不相一致,因而,所有权的分散很可能导致企业管理者利用企业资源谋取私利,而不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公司治理的基本目标是消除或缓释现代公司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伯利和米恩斯看来,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企业的投资者如何能够从企业中获取投资收益、投资者如何确定公司经理人愿意为其创造投资收益以及投资者如何能够有效地监督和控制公司经理人。
1995年,莫兰德(Moerland)在对各国公司治理实施方式进行系统化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市场导向型治理模式和网络导向型治理模式。市场导向型治理模式实施的条件是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公司所有权较为分散,公司控制权市场活跃,并存在一种对绩效不佳的管理者进行替代的、持续的外部威胁,而网络导向型治理模式的实施条件是公司股权集中度高,全能银行实质性地参与公司融资与公司监控,大股东需要承担对管理层监督的责任。
公司治理评价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基础性策略,只有实现对公司治理实施现状的认识,才能发现现有公司治理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公司治理实施策略的改进提供现实性的方向。
二、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构建
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公司治理已成为公司运营的常规性方式,从而催生了公司治理评价的产生。确切地说,公司治理评价发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欧美国家,并出现了标准普尔、穆迪、戴米诺等著名的公司治理评价公司。
1998年,标准普尔就开始研究公司治理的评价方法,并于2000年开始从个体公司与所在国两个方面进行治理评分。标准普尔的治理评价基于财务的观点,从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评分,反映了标准普尔对公司治理实践的评估以及为利益相关者所提供的利益服务,充分认识到了超出股东权利之外的利益相关者权利的重要性。
标准普尔的公司治理评价包括公司治理成绩(Company Score)和国家治理评价(Country Governance Review)两个部分,前者是关于公司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效率分析,主要关注个体公司的内部控制结构和程序,而后者是关于法律、法规、信息和市场基础的效率分析,主要关注宏观因素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穆迪公司治理评估主要是针对于美国和加拿大的公司而实施的,关注公司治理的特征和实践,分析的重点在于董事会的独立性和程序性。穆迪公司的治理评估主要从债权人的角度考察被评级公司的职责结构,一般包括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关键审计或责任功能、利益冲突、主管薪酬、管理层发展、股东权利、所有权与治理透明性等内容。
戴米诺公司是欧洲第一个开展公司治理评级的公司,主要从机构投资者的利益出发,使机构投资者能够精确地计量欧洲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标准,从而帮助股东对少数投资者的管理,并为股东在公司治理问题上提供建议。戴米诺公司治理评级主要包括股东权利和义务、接管防御策略的范围、公司治理的披露与董事会结构等内容。
根据标准普尔、穆迪与戴米诺等治理评价公司的评价策略,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环境,在文献[1-5]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评价体系分为四个要素:股权结构、信息披露、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其中,股权结构是指上市公司的股权在投资者之间的分配结构;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对各种必要的运营信息的披露;治理结构是指上市公司的基本治理框架,而公司绩效是指上市公司的运营业绩。每个要素包括4个指标,共形成4要素16指标的指标体系,指标含义如表1所示。
三、模型检验
(一)技术思路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指标体系进行效度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是结构方程模型的一种特殊形式。结构方程分析,也常称结构方程建模(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测量误差,还可以同时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容许更大弹性的测量模型,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
本研究已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分解为4个因子(潜变量)和16个指标(观察变量)。因此,可以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验证模型的收敛性,同时验证因子负荷的显著性、因子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和指标误差方差的显著性,从而得到相关研究结论。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制对16个观察指标进行数据收集,样本单位为我国境内的上市企业。本次数据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20份,回收率为60%,满足数据调查回收率不低于20%的要求。在回收的问卷中,选择数据质量较高的问卷112份,从而使样本数与指标数之比为7:1,满足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基本要求。数据收集自2010年5月1日起,至2010年6月1日止,共31天。
(三)验证结果
采用了SPSS11.5和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固定方差法),得因子负荷列表如表2所示。
得因子协方差矩阵如表3所示。
得模型拟合指数列表如表4所示。
四、结论
根据因子负荷参数列表可知,指标X2、X7与X16的因子负荷缺乏显著性,从而说明这些指标对相应的要素缺乏必要的解释能力。结合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现实性实践环境,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一)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股权制衡机制较为滞后
股权结构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而股权制衡的存在性是确保股权结构合理性的前提。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源于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现象较为普遍,从而使股权制衡的功能难以发挥。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需要向投资者全面地披露股权结构的详细信息,才能弥补股权制衡的弊端。一般而言,股权结构的信息不仅包括上市公司本身的股权结构,而且包括事实上的控制关系、交叉持股和间接持股等。
在股权集中型上市公司中,一般存在两类委托问题:一是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问题,一是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股权制衡的缺失同样也对这两类问题的解决带来负面的约束。
(二)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施中,中小股东信息披露有待改进
信息披露功能的缺失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久已存在的桎梏,近年来虽有所改观,但在关键的细节问题上,如具体董事出席会议、董事会委员会会议、高管薪酬总额等,信息披露仍然缺乏必要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关于中小股东保护的信息披露更成为若干滞后因素中的突出性问题。
从长远的视角来看,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有待进一步改进,需要加大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提高审计的独立性,积极地开展风险预警测评,强化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主动地实施强制性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单独的内部控制报告,才能逐步解决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三)在我国上市公司业绩体系中,持续性发展能力受到质疑
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寿命、员工福利等方面远逊于国外的同规模企业,一个关键性的原因是大多数公司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极易导致企业陷于作茧自缚的境地。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中,很少涉及到员工的安全与福利的内容,也很少涉及到员工持股计划或与其他价值创造有关的长期员工激励计划。同时,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较为薄弱,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程度较为有限,这些因素均会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因此,我国上市企业需要鼓励利益相关者积极地参与公司治理,逐步定位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内部监控、内外协调与外部信用延展的作用,从而引导企业实现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在根本上确保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岳中志,蒲勇健.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度水平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J].管理世界,2005(5):154-155.
[2] 彭成武.中国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设计[J].新疆社会科学,2003(3):28-33.
[3] 李维安,程新生.公司治理评价及其数据库建设[J].中国会计评论,2005,3(2):38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