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品线调研报告范文

产品线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品线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品线调研报告

第1篇:产品线调研报告范文

××县位于*、*、*三省交界,是一个革命老区县,共和国将军县,同时又是一个贫困县,人口大县,农牧业大县。全县人口103万人,辖27个乡镇,876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4215平方公里。××县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县,国家商品粮重点县,全国品牌茶生产基地,全省生猪养殖重点县,全省大豆产业化、肉牛养殖重点县。20xx年,全县出产粮食50万吨,棉花1000吨,花生5500吨,蔬菜34万吨,水果20xx吨,水产品7000吨,中药材3000吨,木材20万立方米,楠竹50万根。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全县现有涉农市场16个。从分布上看,城关地区占有12个,27个乡镇仅占4个;从类型上看,农产品批发市场仅2个(均在城关),农贸市场14个;从建市时间看,近10年新 的仅2个,10年前建的14个,其中有9个系上世纪80年代所建,规模、硬件设施等远远不能适应现实发展需要。

(二)存在问题

1、现有市场数量不足。××县人口大县和农牧业大县,现有16个涉农市场远不能满足本地人民群众日常消费购买需要,更不可能承担起农产品外销的重任,直接导致农产品买难、卖难,产品腐烂、变质,“有品无市”伤农。

2、现有市场质量不高。前面说过,全县16个涉农市场有14个是10年前所建,其中9个是上世纪80年代所建,市场陈旧残破,严重老化,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市场硬件设施,都已不适应时代贸易需求。同时,16个市场中,纯菜市场占了8个,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仅占50%。

3、现有市场布局不合理。××县辖有农村乡镇26个,而分布在乡镇的农贸市场只有4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没有一个,绝大部分农民销售产品只能以街为市,占路为市,既影响农村集镇的市容市貌和交通,更严重导致农产品不能适时、保鲜销售,农民增产不增收,挫伤农民种养积极性。

4、新建市场有计无力。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应当属半公益性质的建设。如果市场运作进行建设,投资者靠收取租赁费恐怕猴年马月都无法收回投资,此类项目招商引资根本无人问津。而××又是国家级贫困县,县财政充其量只能是“保吃饭”财政甚或吃饭都难保,乡镇政府保运转经费都存在缺口,靠当地政府投资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也只能是幻想。

三、国家和地方的扶持情况

××县是国扶县,当然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点扶持。但单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建设来看,××还未享受到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省出台了《市场体系建设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其中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有对口扶持政策,我们县积极申报相关项目,得到了关心支持,近10年新建的童家岭菜市和伍市农贸综合市场共争取到16万元资金支持。

四、今后扶贫工作思路和政策建议

××县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具有现实需求和优势。一是农业出产优势。××是一个农牧业大县,农业出产品种丰富,出产量大,粮食、茶叶、蔬菜、药材、木材、生猪、山羊、肉牛、水产等都形成了规模基地种养。二是地理优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汇处,历来是边界贸易的重地。境内交通运输便捷,106国道穿境而过,现已开建的杭瑞高速公路纵贯南北,京珠高速在××开设出口,到省会长沙只需90分钟,到古城岳阳只需60分钟。我们认为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步伐,是解决农民买难卖难、促使农民增产又增收的重要途径,恳请国家对此项建设给予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一)在一个时期内,国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建设。

第2篇:产品线调研报告范文

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创始人兼首席顾问。清华大学悉尼科技大学体育管理硕士,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研究生课程班客座讲师。曾任李宁体育用品集团广告部经理、市场部经理、公关品牌资产经理,实力传播集团运动事项副总监,一动体育发展公司总裁等职位。主要大型策划包括李宁公司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与2000年悉尼奥运会部分代表团的赞助传播推广事宜,并先后为NOKIA、中国移动、上海通用、北京现代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提供运动营销顾问服务。

个人博客:blog.省略/adamzhang

同样是1米75身高,同样是超级模特而后多栖发展,“李宁”的女装产品代言人,十多年前是瞿颖,十多年后是林志玲。

1998年的春天,在一场名为“新情恤”的季节性主题产品推广战役中,身着李宁装的瞿颖频繁地登陆各大都市时尚媒体的封面,掀起一股清新靓丽的“轻运动风潮”。那一年,李宁公司正在为冲击10个亿的销售目标而努力。十多年后,李宁的销售额增长了10倍,签约林志玲的金额也恰巧比瞿颖多出了10倍。

名模出身没有变,美女形象没有变,表面看上去“缺少运动精神”似乎也没有变。并且,这一次,李宁同样处于推进品牌国际化以及提升品牌溢价能力的战略调整期。并且,可以预期的是,2011年李宁的增速会继续放缓,甚至会交出本土老大的座椅。

我不想去预测李宁这一次的转型会不会像上个世纪之交的那次一样,否极泰来。我想说的是,十年之间,进步明显。无论是品牌定位,还是代言人选择,内在的运动精神如何与现实的市场需求相契合,如何做到“曲高”而不“和寡”?

行文至此,又见安踏签约张靓颖、郭晶晶等文体明星。一位媒体朋友问我,安踏这一做法,跟李宁比,你觉得如何?跟特步签的Twins等相比又如何?我说,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脚知道。如果当年特步不提出“非一般的感觉”,后来会成为上市俱乐部的一员么?再后来,当市调报告及市场反馈说,特步太休闲以至于有掉入另一红海的风险时,英超、极限运动便豁然出现在了特步的赞助名单当中。至于安踏和李宁,更是反映出了不同的策略方向。

第3篇:产品线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宝洁公司营销战略产品组合

宝洁的营销战略是其营销成功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价格战略和产品战略。

一、价格战略

价格战略包括产品定价和价格的调整。除了企业利润以外,价格战略还有品牌的定位、渠道间的平衡以及随后推出的新产品的价格密切相关。

1、价格促销的弊病及宝洁的产品定价

定价战略会大大影响企业和客户,企业需要在追求短期获利能力和长期获利能力之间徘徊、权衡。企业的定价策略必须与企业的战略相一致。

宝洁进入中国以来一直采用的是市场“撇脂”的价格策略,即高价策略,这对宝洁迅速实现在中国的赢利以及10多年的高速发展十分重要。

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日化用品行业持续的价格促销给宝洁带来了诸多的不良影响。一方面,在价格促销风行的时候,生产商经常向零售商减价出售商品,再由零售商也以特价商品的形式向消费者出售;另一方面经销商经常在厂商促销的时候囤积商品,然后在促销过后高价卖出。

而疯狂升降的零售价则减弱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因为零售商与消费者都会在特价的时候大量购买商品,很快就使消费者对降价促销习以为常。这让消费者更加期待着购买减价的商品,而不再注重品牌的优点。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商家只有再发起新一轮的降价促销风潮。

宝洁试图通过价值定价重新将价格掌控在自己手中,断绝分销商和消费者对折扣低价的依赖性,挽救岌岌可危的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保护品牌的完整性。

2、宝洁定价战略的弊病以及价格的调整

宝洁认为,公司实行的价格策略应达到以下三个目标:首先,产品的价格策略应该能够支持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其次,产品的价格策略应该保证公司财务目标的实现;再次,公司采用的价格策略应该适应市场的现实环境。据此,宝洁的定价策略不断进行调整。

宝洁的价值定价战略导致了宝洁销售渠道内的剧烈冲突。宝洁新策略的采用使分销商的既得利益受到了损害。

尽管如此,宝洁认为,价值定价以其较低和更稳定的成本和价格将有利于各方―生产商,分销商和消费者。因此宝洁在仍坚持自己新定价策略的同时,面对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在不断地调整价格。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宝洁的价格调整主要是回归到降低成本,实行低价策略上。一方面,宝洁在高端市场已经进入了饱和状态,很难再有大的发展,但中低端市场对宝洁来说是完全空白的市场。另一方面,宝洁的高价策略给市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市场缺乏中低档价位产品,于是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低端品牌,这些竞争对手也对宝洁构成了压力。

在洗护发产品上,2003年,联合利华推出了200毫升瓶装的夏士莲黑芝麻洗发露,通过产品细分(强调头发黑亮),价格低廉(只有10元),耳目一新的电视广告和加上“用起来与飘柔差不多的感觉”,使得宝洁陷入竞争的恐慌中。针对联合利华的挑战,宝洁则推出了9.9元的飘柔日常护理洗发液,以占领低端市场。

二、产品组合特点

1、多元化

在宝洁的产品组合中,包含了洗发护发用品,个人消费用品,护肤用品及化妆品,妇女保健用品,口腔护理用品,家庭护理产品,婴儿护理用品,食品饮料,纸巾类用品等多条产品线,每个产品线又包含若干产品项目。

2、功能广泛

宝洁的产品组合具有广泛的功能。在日化领域,从洗发水,护肤品,香皂,沐浴露,牙膏,洗衣粉,到食品,饮料和纸巾等,宝洁的产品几乎可以满足消费者在日常生活的所有需求,而且,在每类用品中,宝洁提供的各个品牌的产品,也几乎涵盖了各种不同的功能。例如,在洗发护发领域:宝洁的飘柔具有使头发柔顺的功能;潘婷为头发补充维生素B5,令头发更健康亮泽;海飞丝的功能是去除头皮屑;而沙宣则为头发补充水分和营养,具有专业的美发功能。

3、关联性大

宝洁的产品都是消费品,产品间的关联性很大。洗发水,护肤品,肥皂,沐浴露,牙膏,牙刷,是人们每天都要用的必需品,从食品、饮料到纸巾,在使用上也密切相关。而且,宝洁的产品也都是通过相同的渠道分销的,密切的关联性为宝洁的营销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宝洁营销策略的两大法宝

1、宝洁营销的杀手锏――派送

派送是企业常用的促销活动方式,有计划地向一定数量的潜在目标消费者免费发送该企业产品或试用品。通过样品派送,消费者和产品进行直接“接触”,认识并了解产品的功效和质量,更能激发潜在消费者选择该品牌。同时,样品派送由于其相对比较低廉的活动成本,以及易送达、易接受等特点,宝洁凭借其雄厚的实力,精心策划,连年派送,使得知名度、品牌形象、营销效果俱佳。派送,已成为宝洁营销的杀手锏。

如早在1996年夏,宝洁公司不到半个月一举把150万袋40克包装的汰渍洗衣粉赠品送到150万武汉市民家中。派送活动前,据调查显示,一枝花以其价格低廉而市场领先,占有40%左右的份额,汰渍紧跟其后已占30%左右;下半年再做市场调查,汰渍已奇迹般迅速地抢占到了50%左右的份额。40克汰渍空前大派送活动,让消费者闻其名、见其形、知其效并联络了感情。

2、建立品牌的影响力―市场调研的保障

众所周知,对于建立品牌的持续影响力,市场调研的保障性最为关键。据资料表明,为了评估广告的效果和用户的满意度及其反应,宝洁每年会和超过 700万的消费者进行各种方式交流,而它每年投入的调研费用就达5亿~7亿美元。

宝洁公司在对旗下的各种品牌进行推广和广告运作时,通常要专题调研报告。目的在于:以满足消费需求为目标,强化产品的品质,彰显宝洁品牌的地位与身份。

根据权威调查机构公布的“2005年全国主要城市消费品调查”结果显示: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了洗发护发用品市场50%的份额,其中“飘柔”以25.43%高居榜首,“潘婷”和“海飞丝”分别以18.55%和15.11%的市场占有率紧随其后,而且三大品牌已逐渐向中国三四线城市渗透。这三个品牌成为该企业在中国最赚钱的产品,年营业额高达70亿元。

参考文献:

[1]市场营销学,郑祖华编,厦门出版社,2008

第4篇:产品线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战略转型;营销模式;奇瑞汽车;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26

汽车营销模式已经成为现代汽车企业发展战略和竞争的核心因素之一。在主流车型产品趋于同质化的背景下,市场份额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汽车营销渠道模式的选择和运行效率。自2001年起,中国汽车销售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到2015年末,中国私家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24亿辆,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约31辆。同时,国际汽车巨头极速进入我国汽车市场,成立了众多合资品牌。此外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行为不断成熟,传统汽车销售模式逐渐被淘汰。因此,国内自主汽车品牌应该结合本土优势开发新的汽车营销模式来改变严峻的市场处境。

1奇瑞概况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当时国内汽车行业不但没有成熟的汽车产业政策,而且迫于技术限制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基本路线,合资品牌和外资企业占据了极大的市场份额。奇瑞主动引进国外汽车生产线,跨过一系列的市场准入制度,通过自主创新成长为最具代表性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之一。随着国内汽车市场形势渐趋复杂,不仅有合资品牌的市场压制,还面临着其他自主车企的异军突起的挑战,奇瑞的单一品牌战略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和奇瑞本身发展需要,基于此,奇瑞一直在努力建立新的产品体系和探索出一套富有战斗力的营销系统来迎接市场挑战。

2009年,奇瑞为尽快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布局中高端汽车市场,开始实施多品牌战略,即打造商用车品牌威麟、乘用车品牌奇瑞、高端乘用车品牌瑞麒和微车品牌开瑞等四条产品线,但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多品牌战略转型的弊端凸显:产品研发滞后、销售市场乏力、分销渠道建设薄弱等问题让奇瑞的发展陷入停滞,迫使奇瑞不得不开始新的战略转型。

2奇瑞营销模式的问题分析

国内自主汽车品牌大部分都是分网销售模式的实践者,而奇瑞则是率先采取这种方式的汽车企业之一。

2.1品牌分网放大产品同质化的负效应

通过实践证明,在品牌的发展初期,分网销售能够降低经销商单店的运营成本和库存压力,让企业和经销商网络也能同步地低成本快速扩张。然而经过快速增长后的奇瑞,产品线不断延长,产品性能和价格区间重叠程度高,因此很容易引起品牌内部之间的恶性竞争和顾客分流,在给消费者带来两难的同时抉择自然会影响奇瑞整体的销量和利润。2010年威麟和旗云事业部的取消则是分网销售对奇瑞自身的不利冲击下的结果。

为划分旗下子品牌独立的生产与销售体系,奇瑞在产品研发和规划,市场运营、物流配送、成本控制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作出了大量调整。分网销售是奇瑞配合执行实施多品牌战略的营销模式,但本质上却没有摆脱奇瑞低端车型分布密度过高的现实,而且这容易造成各品牌营销重心的不平衡。

如表1,奇瑞汽车在开瑞和威麟的资金投入上远低于另外两款车型,因此在营销推广上,低投入车型很难取得良好的市场表现。拉长品牌战线的最大弊端在于不仅消耗了奇瑞本身的资源,还增加了品牌管理和运营的压力。单就奇瑞当时的市场实力和技术实力而言,这样的品牌战略执行下去,必将使奇瑞积重难返。

2.3产品分网使经销商利益受损

从2012年第四季度开始,奇瑞的营销渠道危机逐渐暴露出来。产品的分网销售倒逼原本极速扩张的分销网络进行渠道变革,最终导致了经销商与奇瑞厂商的不睦和大小经销商利润分配不均。据统计,在2013年3月前,奇瑞已有27家经销商选择退网,小型经销商大多处在亏损边缘。在目前汽车4S店等主流销售模式下,很多消费者购车时并没有考虑到车型分网的问题,而且当旗下经销商每家最多只能3款车型时,消费者可供选择的余地更小。对小型经销商而言,如果原本可以带来高额的利润的车型被分割出去了,这将加剧经销商之间的两极分化;另外,同一区域中经销商互为二级的模式会产生更多的利益冲突,如一些拿到偏冷车型销售权的经销商为了维持销量和利润,有时不得不从其它经销商处调配或购车进行销售,这也增加了管理难度和造成了经销商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

2.4多品牌战略造成用户流失

奇瑞经过十多年地发展,其市场口碑基本建立在低价、高性价比和国产品牌的基础上。2012年奇瑞总销量为55.6万辆,销量线逐年走低;在售后服务方面,奇瑞主要市场价格区间内,产品的客户流失率同样在增高。在这种用户流失现象的背后的本质原因是奇瑞发展战略进入误区,严重低估了品牌管理的复杂性和优质品牌形象培育的持久性。虽然对奇瑞的现有消费者而言,通过品牌分网的模式可享受对某种偏好度高的产品的针对性、专业性信息等服务,但是对于潜在消费者而言,品牌分网的结果是模糊了奇瑞长期建立的品牌形象和定位特点。而且这种销售模式限制了消费者接触其他产品信息的机会。经销商在互相竞争的情况下,对消费者和生产商的信息反馈滞后,使得用户群体利益受损而脱离。

3对奇瑞营销模式发展方向的思考

3.1构建品牌文化,明确市场定位

国际通行的分网销售是以强势品牌作为战略基点,如大众集团将旗下的奥迪、帕萨特、桑塔纳分网的基础,是因为这些产品系列已经具备了清晰的品牌形象与忠诚的消费者群体。就汽车品牌而言,产品线的扩展、品牌内涵的延伸、多样化的定价等一系列其他复杂的营销手段都是在稀释品牌形象和口碑,后果是在短期内为厂商提高利润,但削弱了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在汽车产品细分领域饱和的情况下,产品同质化成为必然,所以奇瑞更应该强调将所有的资源集中在某一细分领域的主推品牌上,保持产品特有的核心特征和品牌粘性,并以此为核心竞争力去培育和挖掘市场。对于不同价格区间的车型保持品牌之间的独立,明确市场定位,不仅能减少品牌内部的竞争,也有机会找准消费者的痛点。

3.2专注“技术奇瑞”,精简产品序列

2013年,奇瑞正式将“技术奇瑞”确立为企业品牌战略,这意味着奇瑞开始从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销量规模的发展模式到向追求“技术、品质、国际化”的转变。相比于国内其它自主品牌,奇瑞的产品研发能力和整车生产能力更有优势。例如,奇瑞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全新的“正向研发体系”为其转型后新产品的推出提供了新动力。同时通过对现有产品的梳理,逐步确立新的产品架构,将20余款产品精减形成10款左右的产品组成的产品型谱,确定了QQ、风云、瑞虎和艾瑞泽四大系列产品,这延续了奇瑞的产品基因和细分领域内的突破。至此,奇瑞初步建立起了其富有特色的品牌战略和坚实的营销体系。

3.3立足自身实际,平衡利润分配

从分网销售的角度来看,奇瑞品牌分网销售存在着车型同质化、单车利润过低、子品牌销量差距大等问题。以2014年国产哈弗和外资路虎做对比,它们都采取了分网销售的模式,但从产品数量来看,当时哈弗H系列有H5和H6和H8等6款车型,而路虎仅有4款车型在售。然而两者均取得了不俗的市场表现。路虎其在品牌溢价能力高的前提之下,不完全依托于产品线和产销规模,就可以给保证分销网络足够的利润规模;而哈弗系列则是在品牌溢价能力低的情况下,发挥产品线和产销规模的优势,给经销商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在奇瑞分销网络扩张的前提下,降低盈利风险,照顾与平衡好大小经销商的利益。

3.4培育忠诚客户,构建营销生态

顾客忠诚度是衡量企业价值和市场形象的最直观标准。极高的消费者忠诚度既能帮助企业获得更久的高盈利能力,也可以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有效保护。以2015年为例,奇瑞转型后推出的一系列新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和好评,其品牌溢价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奇瑞在营销体系建设方面也取得不俗成绩,根据J.D.Power2015年中国售后服务满意度研究(CSI)及销售满意度研究(SSI)调研报告显示,奇瑞汽车分别获得746分和711分,分别位列行业第6名和第10名,超越众多主流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用后发优势掌握市场主动,坚持和完善优质的品牌服务能力也是增强软实力的重要方式。

第5篇:产品线调研报告范文

2005年之后,化妆品专营店犹如“天上掉下的林妹妹”,一夜之间遍地开花,让许多老资格的化妆品玩家一时间飘在了云里雾中。面对眨眼之间就席卷了中国各个角落的专营店。反应快的厂商们,风起云涌的把昨天还懒得搭理的小店老板们顷刻奉为了上宾。

无独有偶。仅仅几年的光景,网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许多厂商们的目光聚焦向了虚拟世界。据某市场调研机构出台的《2008中国时尚商品电子商务研究报告》披露:在时尚消费品领域内,2008年上半年网络购物额高达275亿元;约占网购销售总额的21.5%。其中化妆品消费排第三名。第三名的额度是个什么概念,我们权且不论。仅是“凭空”里挖出这样一块的“蛋糕”,会搅了谁的棋局,动了哪些人的奶酪?

日前,某化妆品专营店老板将当年与之歃血盟誓的Z品牌厂家,连同当地的区域经销()商一并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对方没能按照合同约定的义务制止住市场“窜货”。给店内经营的同品牌商品造成了滞销。而这个“窜货”的主要对象之一就是――网店。

网店在“空”中,专营店在地上。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网店惹谁了?

一、网店“无疆界”,乱了“线下”的品牌机制

在全球市场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的今天,区域经销()依然是商品销售普遍依赖的市场机制。在我国时下的化妆品(包括快速消费品)行业,品牌厂家为体现市场行为规范,在与地区商、终端零售商之间签署的合作协议中,大多都确立了对地区市场窜货行为进行干预的承诺条款。其名分是保护终端客户经营利益。一些条款中甚至明确承诺:在查明事实后,厂家和商有责任对“窜货”者作出处罚,用以补偿店家相应的损失。

就本文伊始的诉讼案为例,在化妆品业内人士看来,那店家追诉的“窜货”条款至少是三年前行业内“流行”的通用合同“版本”。或者说是当下厂商之间普遍认同的“游戏”规则。三年前乃至更远的时间段里,这个规则是相安无事的。并且被认为只有“正规军”品牌才敢运用的“负责任的”做法。“正规军”品牌的“底气”在于,偶有“窜货”发生,厂家根据产品上的暗码(客户不知道),通过企业的ERP系统,一查一个准(交易规则简单的小品牌企业通常做不到)。事实上,追查的结果大多都是邻区的经销()商所为。

然而,网店的出现,让这个被普遍认可的规范“游戏”逐渐显现出了乱局。

首先是,网店窜货的特征是“只给米吃不给面见”。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唯有出货是真实的。追到网上一看,产品可谓遍地开花(虽说有真有假,但厂家关注的还是真品)。到底是哪家出的货,你只有花钱买上一回才能“人赃俱获”。

其次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抓到一个“人赃俱获”并非大功告成,随即你会发现,商品虽在东北交易,而“店”家可能在云南运营。若要继续追查――欢迎来云南做客。

追到云南,对方丝毫不避讳你:她的货是从别人那里“调”来的。至于是谁,你一不是工商二不是税务,管不着。再说了,只要卖的不是假货,就像电影院门前倒腾的电影票,自由交易,两厢情愿,你还是管不着。

管不着网店,厂家“晕”了。最初刚有苗头的时候,厂家和商面对从网店中“窜”出来的商品,还是信心满满的认真追索。然而未需时日,便在疲于奔命间发现,自己犹如手执长矛面对风车决斗的堂吉诃德。企业的“督察”队伍在越演越烈的网上购物浪潮面前,仿佛是一群捕风捉影的滑稽小丑,根本无济于事。仅2009年上半年,Z公司所派出的“督察”队伍以及为查“窜货”所支出的费用,就占整个企业销售费用的5%以上。这其中还不包括履行《终端协议》承诺的补偿额度。

毋庸置疑,原先的承诺要收回。至少要修正。然而,一个年度销售(回笼)额三个亿的品牌厂家(不含商超渠道),至少拥有6000家以上的专营店合作客户。如此庞大的终端合作阵营,要想单方面改动“不合适”自己的合约条款,(尤其是一些收取了专营店“加盟押金”的品牌厂家)恐怕着实要掂量掂量。

无论是收回也好是修正也罢,网店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一时半会儿是不会销声匿迹的。借用一句流行的格言:如果你改变不了这个世界,那就只有改变自己。由此可见,厂家、经销商和终端零售之间的“游戏”规则如何重新设置,只是时间的问题。值得反思的是,小小网店能点中一个厂商合作运行系统的“命门”,其中的涵义,应该远远不是这个现象的本身。

二、网店搅局价格游戏,动了终端利润的奶酪

化妆品暴利,3块钱的成本可以卖300元。在化妆品业界之外,这似乎成了普遍传诵的认知。

众所周知,品牌机制下的商品价格供应结构一般为:出厂价经销价零售价。因品牌的坚挺度不同,相互之间的台阶比率不一而论。时下本土品牌的价格供应结构通常是:出厂价(按零售价计)三五折经销价五折终端执行零售价。这个结构反映出,在“决胜终端”的当下,商品的销售利润明显向终端零售商“倾斜”,至少是发展中品牌厂家的重要营销策略。

调研显示,同品牌商品,网店实际交易价通常要比“线下”各类零售柜台的“全国统一零售价”低30%左右。在网上见到五折六折、甚至更低的标价不足为奇。照此状况,无论品牌厂家在价格体系上如何向终端客户“倾斜”,首当其冲受到网店价格冲击的还是终端零售商。

相形之下,在价格的冲突面前,品牌厂家和区域商则是“旱涝保收”的。

在生意圈里,利润是衡量一切合作可行性的底线。破了这个底线,就闪出了“命门”。所谓的合作,至少发生动摇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出现终端店家与品牌厂商对簿公堂的案例,理应不属意外。解决这样一个利益层面上的缺口,如果把视线聚焦在如何平衡经销商和零售终端之间的利益矛盾,那无疑是大错特错。透过表象看本质,直观上网店与线下终端冲突的是商品价格,实质上动摇的却是品牌厂家阵营多年来精心营造的“终端客户管理体系”:――网店的价格让这一切都穿了帮。

而从另一个角度上反思的是,当品牌厂商们五体投地的感叹现在是“零售为王”时代的当下,各类自鸣得意的的零售商们真的没有想过,在你振振有词地为网店的出现“撒泼跳脚”时,你的王者地位居然是那样的不堪一击?死命地抓住合作厂商的“承诺”居然成了你王者的杀手锏?

曾几何时,当年你店小位卑,见着地区经销()商,毕恭毕敬的听喝;所谓时来运转,时下你今非昔比了,甚至“连锁”了,店里上柜的品牌你可以挑着拣着的进。但凡哪家的商品有点儿毛病,一个电话,别说商,就连厂家的代表也会像兔子一样出现在你面前。这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角色在瞬间颠倒过来的同时,难道你真的没有

意识到,当年你专营店的出现能颠倒不同的角色,那么你的地位将被谁颠倒,在何时被颠倒,是不是只是时间的问题?

有言道,优势不强势,得意不忘形。吃“靠天收”的饭,不去想未雨绸缪的道理,至少是对当下中国终端零售商整体形态的一种折射。

如果说网店销售点击了线下零售行业什么“命门”的话,那么就是,自由、无拘无束和随性而为,是网店“天然”的属性。一不签合同二不做加盟,什么好卖买什么。不压资金不压货,赚的是现代信息中价差价。要不怎么叫“电子商务”呢?!

三、网店自成渠道,亮出了营销“大师”们的软肋

在化妆品行业这个生态圈里,密不可分的“生态”伙伴,是营销策划。

无论企业内部还是外脑机构,做营销策划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定位”二字。什么产品定位、渠道定位、目标消费群体定位等等,“大师”们指天说地,洋洋洒洒。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被调研的企业里,面对85亿的网上销售份额,居然没有一家将网店作为一个渠道反映在大师们的“品牌战略”规划中。这买单了85亿之多的消费群体,似乎是一群天外来客,在那些飘飘欲仙的营销大师们“慧眼”中居然视而不见,不能说这不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85亿的消费容量能否承载一个渠道的“定位”?能否承载一个消费群体的定位?我们权且不作讨论。只是说在网络几乎统治了地球人生活的今天,就连专吃营销策划这碗饭的“专家”们都能将网店的存在抛在市场的视线之外,不知是网店的尴尬,还是以“引领时尚”自居的专家们自我演绎叶公好龙的黑色幽默?

调研报告分析预计,在未来的一年中,网店的消费能力至少以6%-9%的幅度递增……

曾几何时,直销进入中国。慷慨激昂的直销(传销)“大师”们振臂一挥,瞬间将承载着为十几亿人民生活服务的所有商业形态统统称之为“传统”渠道。他们信心满满的决意要将面对面、一对一发展“下线”的售货方法,企图扭转拥有三千年以场为“市”的商品购物形式。但是在摧枯拉朽的网店飓风面前,大师们的信誓旦旦即刻间统统都变成了“传统”的“线下”买卖。

在某家网购公司的培训会上,过去以抨击“传统”渠道为能事的直销“精英”们正俯首贴耳的倾听如何利用手机网络、博客群体、QQ视屏等网络平台“开发”消费客户。模拟操练之间,竟不知不觉将原先一对一的“教育”方式在网上“落了草”。无论卡撒贝(直销创始人)的弟子们承认与否,运用网络平台进行以交易为目的的沟通方式,实质上宣告了自己对网络的俯首称臣。一项有关网店投资者背景的调研显示,占有33%的网店投资人曾经或者正在从事着直销的职业。这个比率竟然居各类背景的投资人之首。这批被无本收编、跨界“招安”的俘虏,居然变成了网店投资的主力军。

四、网店,是渠道,还是无间道?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故事,讲了上千年。但是,现实中本末倒置的闹剧从来就没有合上过帷幕。

网店的话题就是现实版的真实再现。

现在是本文揭开谜底的时候了:

一个傻傻的问题摆在了眼前:那网店里卖出85个亿的东西从哪里来?换言之,那个引发厂商对簿公堂的网店里“窜”出的货是从哪里来的?另一项专题调研报告做出了如下的反馈:

50%以上是从区域商哪里“窜”出去的;――原因是厂方“压”得指标太重;必须“分流”;

30%是专营店“窜”的――原因是为了“吃”进货政策,多进的商品店里卖不完,必须“分流”;

20%是厂家“窜”出去的――原因就多多了。什么VIP会员奖励,什么“以货抵广告费”等等。

由此就派生出了一个问题――是谁在玩“无间道”?换言之,既然明里骂着网店暗里还要“吃”着网店,厂商或经销商为什么不直接发展网店为终端销售客户?来自网店店家的分析反馈如下:

网店不会出钱“压”货(有人卖,她们才“进”。或者直接委托“客户”出库。)

厂商对网店的供价不好设定。网店与网店之间的实际交易价不好统一管理;

对厂家和商而言,网店商品的波动性较大,销量不稳定,物流服务不好配套。成本亦高;

网店的生意辐射区域范围比较扩散,没有合适的运营系统平衡网店与地面终端零售商的冲突;

为网店独立研发产品线的设想不现实。因为线上与线下的商品会发生随时“交叉”销售。

第6篇:产品线调研报告范文

中国拥有近亿的成熟男性消费者,男士化妆品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潜力已引起国内外企业的密切注意。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男性化妆美容市场正在崛起。实际上,随着中国20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经济地位和消费能力的增强,中国的男士用洗护品的消费市场已经站到了与女性平分秋色的地位。中国的男士近几年来与洗化品的亲密接触,也为消费规模的扩大推波助澜。男士化妆品销量在我国的一二线城市的很多销售终端表现得都很不错,尤其在“父亲节”、“情人节”等特殊节日里,一些品牌产品更是经常卖到“脱销”。以北京为例,迪奥桀骜活力再生精华液几次在北京燕莎卖断了货;欧莱雅中国区总裁盖保罗非常看好中国男士化妆品消费的市场潜力。巴黎欧莱雅男士动能醒肤露在SOGO、当代、双安3家商场称霸同类产品销量头牌,也经常断货;Fancl男士紧致去纹精华霜备受时尚达人的欢迎,选购它的男士90%都是前卫一族,且七成都是男士自己前来选购;武汉市场也同样显露出了男士化妆品市场的巨大潜力。碧欧泉的武汉专柜中,男士、女士护肤品销量已各占半数。2009年秋,武汉广场举办了一场护肤“男士精英聚会”,当场买下上千元护肤品的男士不在少数;在家乐福等KA卖场里,除了巴黎欧莱雅、妮维雅、曼秀雷敦等品牌,美加净、高夫、丁家宜、诗碧等国产品牌也加入了男士护肤品市场开发大军中。这其中,洁面乳单品的比重占到了所有男士系列品的五成以上。不同于超市的基础护肤为主,屈臣氏里的男士产品更多集中在男士止汗喷雾和走珠液、香氛、男士专用沐浴露、剃须膏以及须后乳等差异化产品,如汉高旗下的Fa牌男士止汗、曼秀雷敦旗下乐碧男士走珠止汗液和以阿迪达斯和舒耐为代表的男士香氛产品。部分沃尔玛、家乐福、华润万家国际连锁终端卖场也有意识地为男士基础护理品开辟销售专区;屈臣氏强化了男士洗护品的引进,并推出了自己的男士自有护肤品牌系列。就连全国各地的一些品牌专卖店,也都开设了男士用品专区,纷纷染指该领域。这些终端里的明显变化,激励多数商场开始关注“男士需要”并接二连三地举办一男士为卖点的“男士护肤专场”。欧莱雅从2001年以来首次品尝了碧欧泉男士系列品市场热销的甜头之后,便对中国男士化妆品市场的开拓一直不遗余力。紧接着2006年,巴黎欧莱雅男士系列火热出炉到2008年得薇姿男士护肤品登陆中国和2009年底得卡尼尔推出男士护肤品,在中国的化妆品市场上,正在上演着“须眉爱红妆”的大戏。

看好男士这个市场的当然不只有欧莱雅、薇姿等在中消费者心中的“老品牌”,宝洁也酝酿着通过推出玉兰油男士护肤系列要在这个市场上大展拳脚,而此前,宝洁通过海飞丝已经赢得了男士洗发水领域的优势地位。紧跟其后的DHC、安利、雅芳等直销产品也已相继推出自己的男士系列。虽然多个品牌都在向市场推功能性男妆系列品,但一直专攻男士系列的妮维雅,在大众护肤市场中仍是翘楚,时至今日妮维雅一直没有懈怠,在开拓男妆洗护品方面仍做着持续不懈的努力。丁家宜、相宜本草、李医生等大大小小的国产品牌,也从未停止进入这一市场的努力,都相继推出了男士护肤产品。欧珀莱俊士、上海家化的高夫,这两个专业男士品牌也在主攻百货,高夫现在还开始了专卖店尝试。目前在大众男士护肤领域,主流品牌、元老品牌以及新进品牌悉数进入市场并填补到位,男士洗护系列品市场已经进入了“拉锯战”时代。因而,在大中城市的商场、超市、屈臣氏以及精品化妆品专卖店的男士系列品正不断得以强化,各业态终端对男士护肤品市场的潜力已不容漠视。随着男士护肤品市场需求的扩大,有别于高档男士护肤品稳抓百货专柜,男士护肤大众品牌则多以超市为主战场,兼具百货专柜、专卖店等其他渠道,许多超市、专卖店纷纷开辟专门的男士化妆品区域。妮维雅、曼秀雷敦则主攻超市渠道。而在沃尔玛、家乐福等KA卖场,妮维雅往往货架、专柜、堆头促销齐头并进,全方位抢占消费者。曼秀雷敦在洛阳地区的超市渠道走量最好,近年来始终保持着30%的稳定增长。随着屈臣氏、KA卖场男士护肤专区的出现,男士护肤品牌在形象宣传上得以集中发力,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男士化妆品市场升温快。随着男士专业洗护品的不断增多、概念的不断创新、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男士洗护品定位的多档次,激发起越来越多的男性,加入到化妆品市场中来,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从目前看男士洗化用品受到追捧有4个特点不容忽视:一是男士新品种多。面世的男士化妆品不同与以往的乳液,新品以水剂概念为突破口,针对运动型男士,以“抗水抗汗”的诉求点,具有乳液、喷雾等形态,能使肌肤更容易吸收“水剂”,能在运动中持久防护肌肤。妮维雅男士控油劲亮洁面膏、碧柔男士双效磨砂洁面乳、丁家宜男士毛孔清透洁面乳、曼秀雷敦的男士洗护品类的产品线已丰富到18个品种,包括9种洁面润肤系列、5种沐浴系列产品和4种止汗及护理系列产品,这18个品种均含有活碳成分。二是大众品位清爽控油产品卖的俏。男士皮肤问题最高凸显的特点是油脂分泌旺盛、毛孔粗大,所以男性对洗护品功效的选择,不仅要清洁滋润,还要有去油与控油功能。使用欧莱雅清新洁面喱搭配欧莱雅控油保湿喱,或者妮维雅男士劲爽控油洁面乳搭配劲爽控油润肤露,对于皮肤分泌油脂旺盛的男士,用妮维雅男士劲爽控油洁面乳搭配劲爽控油润肤露。三是男士护肤品市场细分势头正旺。男士洗护品已经从独特的概念、霸气的外包装,向市场细分方面延伸。各大品牌在广告宣传、扩大铺货率、丰富产品线及功能细分上都做了充足的准备,较之女性产品的丰富多彩,男士洗护产品线也日渐多样。除了防晒、收缩毛孔、祛痘消炎、滋润抗皱、运动护理等大众需求护理外,男士护理市场又出现了塑型、眼霜、润唇、美黑、香氛等特殊诉求。四是男士护肤理念正逐步被唤醒。随着男士洗护品从品牌到品类再到功效的逐步增多,男士护理品在功能和消费年龄客层上,正以快速

扩张的势头飞速发展。继妮维雅推出全套男士专业护肤品之后,丝芙兰2008年全新推出男士磨砂去角质喱、男用洗浴洗发喱、男用止汗香露。除此之外,在外包装上,强调颜色与国际流行趋势接轨,采用由浅到深的蓝色为主基调,十分符合运动型男士新概念追求,特别是一些品牌的沐浴露,随着众多国际品牌沐浴露的大举入市和国内大众护肤品牌沐浴露市场的崛起,中国男士使用化妆品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尤其是“80后”新一代男士对肌肤的保养相对重视,尤更青睐于基础护理,剃须泡沫、须后润肤霜、洗面奶、乳液和润唇膏等,自然成为了各品牌的主力消费群之一。随着洗化市场的细分,迪奥、碧欧泉等高端品牌,乐于在社会精英人士上下足功夫,妮维雅、巴黎欧莱雅、曼秀雷敦、欧莱雅、旁氏、阿迪达斯也包括上海家化的美家净、高夫等,逐渐成为中产阶层领域的主流品牌。四是男士香水大行其道。曾被业界喻为“一座金矿”的男士香水,早在护肤品还没有形成市场时,男用香水就被市场热炒。某国内知名香水公司2009年的业绩相较于2008年增长了20%左右。表现较突出的是成都的香水市场,它的业绩甚至超过北京、广东、深圳、上海等中国的一线城市。仅2009年12月,成都市场香水销售总额就超过了1000万元,这不能不令人吃惊。据说成都香水消费的强劲还体现在,是以自然销售为主,不似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香水销售主要通过促销来完成。随着香水消费的看涨,香水发展前景也为一些商看好。

以中国香水市场潜力为突破口,大力促进中国洗化产品市场的国际化,是所有国际品牌也包括国内的知名洗化企业不可逾越的门槛。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CK、Hugo Boss、Burberry、Davi Doff等早已借助百货商场的进口香水组合柜,闯出一片天地。从市场上看年轻时尚群体消费CK,成熟稳重的商务人士会选择HugoBoss,有着绅士风度、享受生活的人则喜欢英伦风格的Burberry。业内人士表明,CK、Hugo Boss、Burberry这三个品牌正是男士香水消费中的前三名。在上海、北京、深圳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一些个性化男士香水,如Zegna、Dsquared也迅速窜红,接受度逐年升高。在大众男士香氛市场,阿迪达斯是当之无愧的领衔者,一些男士护肤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国际足球巨星齐达内告诉爱运动的中国男人,要用阿迪达斯沐浴露和香水,在此基础上,阿迪达斯连续推出了抑汗清新走珠乳液、清新喷雾、抑汗凝膏等产品。不同于阿迪达斯,吉列教会了男人剃须之外,还需配合护理暗喱和须后水。这些符合男性特征的需求被挖掘出来,被随后的加入者,如俊士、舒耐、乐普等不断深挖和拓展。在阿迪达斯的销售成绩中,香水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阿迪达斯广西商科桥佳商贸就曾表示,除了在夏季,走珠和沐浴露会出现季节性的可观增长,一般的销售还是以男士香水为主。并且阿迪达斯的男性消费者较易忠诚于一个香型,对产品的忠诚度较高。

第7篇:产品线调研报告范文

董事会成员们无法想象把沃尔沃可自动侦测行人的制动系统装配在吉利熊猫上,那将使这款售价4万元上下的微型车变得贵不可言。

和大多数靠生产廉价汽车谋生的本土制造商一样,吉利一直难以跻身真正的一线市场。2011年,在受到限购政策影响依然卖掉了30万辆汽车的北京,吉利公司上牌量仅为1259辆;上海的数字更是糟糕透顶―699辆,没什么人愿意购买一辆与牌照价格相仿的汽车;而在占据全国上牌量8.59%的富庶省份广东,吉利的业绩只占该公司份额的3.78%。可在河北、内蒙古、宁夏、青海,该公司的销量倒是节节攀升。

李书福似乎已经放弃了让“帝豪”汽车像其命名一样成为豪华的象征,他正试图仰仗沃尔沃的金字招牌和成熟技术重新缔造一个高档品牌,至少和别克不相上下。

难以摆脱的廉价形象

李书福一手创建并领导的中国民营汽车制造公司已经在低端轿车市场中站稳了脚跟,但他并不甘心始终靠经济型轿车的精打细算谋生,更渴望把那些厌倦了廉价产品的买家留住―大众、丰田和通用也都是这么想的。

但与李书福的欲望相比,产品销售均价刚刚在2011年突破5万元的吉利汽车公司距离这些大品牌相差太远。你很难相信该公司有朝一日会对大众或是丰田产生威胁,这两家跨国巨头在华生产的车型中,甚至找不出售价如此低廉的款式。

1998年下线的第一辆吉利汽车,让李书福抽出了车价积木最底层的那一根,由夏利“逆向开发”而来的吉利汽车,令前者的售价从9万元缩水近60%。但由此导致的低质廉价形象一直与吉利如影随形,在其后的十数年里,吉利和其他本土汽车制造商一样,开始了铸造品牌形象的漫长道路。

“吉利要这种形象,和国内自主品牌拉开距离。”吉利集团公关总监杨学良在他位于杭州的办公室告诉记者,“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品质吉利’,这一方向在未来也不会改变。”商业咨询公司Alix Partners在2011年的调研报告显示,未来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的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是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公司。

帝豪崭新大气的形象看起来很不错。2011年,帝豪销量达到10.7万辆,销量在吉利公司占比超过25%。

可是,获得更大好处的是大众、通用、日产或是现代起亚,他们在通过投放高档汽车攫取巨额利润的同时也在垂涎低端市场,5万元的新赛欧和8万元上下的新阳光足以让本土制造商举步维艰。

本土公司最为薄弱的品牌号召力一直未见改善。奇瑞和比亚迪虽然在短期内凭借增加车型和扩大经销网络,销量获得迅猛的增长,但很快变得难以持续。即便是被分析师普遍看好的吉利汽车,其全球鹰、帝豪、英伦三大品牌的定位亦不明晰,产品矩阵规划和售价都犬牙交错,更缺乏像丰田卡罗拉、大众朗逸那样的明星车型。

复制沃尔沃

2010年将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收入囊中以后,李发现这对吉利旗下品牌的提振依然没有多大效用,他开始谋划仰仗沃尔沃的金字招牌和技术重新缔造一个高档品牌。

3月9日,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就后者向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公司转让技术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备忘录的重点是,吉利将使用沃尔沃汽车授权的先进技术,致力于在该集团内部建立一个全新高档品牌。”消息人士告诉记者。

代表吉利一方签署备忘录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总裁、CEO安聪慧称,这将全面提升吉利汽车的品质,在丰富产品线的同时,提高吉利的竞争实力和优势。沃尔沃汽车公司总裁、CEO雅各布则表示,此举能为两家公司创造更多的附加值。“我们期待着在中国开疆拓土,早日将中国打造成沃尔沃的第二本土市场。”

分析师们一直寻找李书福如何让沃尔沃和吉利之间实现协同效应的蛛丝马迹。去年,在沃尔沃任职长达11年的沃尔沃英国设计总监Peter Horbury被指任吉利汽车设计副总裁,显而易见是个开端,他被视为吉利创立全新品牌的关键人物。

除了将吉利推至前所未有的品牌地位以外,沃尔沃也同样是上述谅解备忘录的受益者。与能跟大众形成协同效应的奥迪相比,沃尔沃只是家小公司,其2011年全球业绩骤增20.3%,但也仅售出了449255辆汽车,与假想敌对于研发和生产的成本控制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眼下的长安沃尔沃不过干些组装的营生,而奥迪A4L、Q5的国产化率高达65%。

在实现规模效应以前,降低成本对沃尔沃而言像个天方夜谭。

前景存疑

不过,即便沃尔沃也尚未成为富裕买家富豪眼中的宠儿。安全一直是支撑沃尔沃这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起家的汽车品牌的最大卖点。但当奔驰、宝马、奥迪已经把安全装备武装到牙齿、并且分别具备“尊贵”、“操控”和“科技”等个性化标签的时候,“安全”已经明显不足以推动沃尔沃走向董事长李书福为其设定的品牌高度了。售价最贵的XC90北美指导价不过4.1万美元,约合30万元人民币,并且缺乏一款像奔驰S级那样的旗舰轿车。

与上述假想敌相比,被德国三大豪华汽车制造商占据了接近80%份额的中国市场,沃尔沃的销售业绩显得微不足道。只有当下大行其道的SUV车型XC60的销量略为像样,2011年上牌量达到11328辆,S60总算有不错的苗头,售出了6884辆。高管们的意思是,作为成都基地的首款车型,在2013年投产新款S60,消息人士告诉记者。

由于车型过于陈旧,沃尔沃在重庆由长安福特马自达代工的S40及S80L销量开始明显下滑。今年1月,其业绩仅为150辆和587辆,同比分别萎缩达65.12%及44.31%。

虽然仍未得到生产资质,这个北欧品牌的中国版图上,已规划了包括投资额16.99亿元上海沃尔沃研发中心项目、32亿元成都基地、45.76亿元大庆工厂,以及30亿元的张家口发动机等多达四个建设项目。

第8篇:产品线调研报告范文

中国房产网站月度覆盖人数

Q2房产网站用户规模同比微幅增长,但用户黏性减弱

根据《iResearch-2011Q2房产网络营销季度数据报告》,艾瑞IUT监测数据显示,在"国八条"以及随后密集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相继出台、银根紧缩及信息敏感期已过的影响下,各地房产市场观望气氛渐成,楼市低迷。Q2的房产网站受此影响,用户覆盖人数环比下降,但同比仍维持小幅增长。

艾瑞IUT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Q2,房产网站用户季度总访问次数为125076万次,同比去年下降2.1%,环比上季度下降8.8%。此外,由IUT监测数据,除季度总访问次数外,季度总访问页面数及有效浏览时长等用户深度访问指标,均出现小幅度的环比同比下降,总体看来,2011年Q2,房产网站的用户黏性有所下降。

房产网络营销需多元化发展增强用户黏性、提高营销价值

以上数据显示,2011年Q2房产网站用户规模虽然同比仍略有上升,但环比降幅明显,用户的访问黏性也有降低。受房产限购政策、保障房政策及银根紧缩等多重政策影响,房产市场正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观望情绪浓厚,购买决策过程逐渐变得复杂和漫长,对房产信息的需求也正向全面化和深度化方向转变。以前以门户房产频道、垂直房产网站上简单的品牌广告和楼盘信息披露为主的房产网络营销策略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房产信息的需求,房产网络营销需多元化发展增强用户黏性,提升营销价值。

电商、搜索引擎、微博和即时通讯助力房产网络营销

2011年以来,房产网络营销开始尝试多元化立体式营销网络的建设,从搜索引擎入口开始,房产网站信息平台、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微博互动、即时通讯服务及沟通等多种网络应用结合,为房产网站用户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覆盖,以符合用户对房产类信息的深度要求,增强用户黏性。

房产电商增加了购房渠道,将解决房产交易信息流与部分资金流问题

2011年5月6日,新浪乐居正式开通国内首个专业房产电子商务频道,尝试将价格高端、交易过程复杂的房产交易电商化发展。随后其他房产媒体也陆续开通了房产电商。

目前在房产电商频道上进行销售的房产类型和销售方式多样,为买卖双方开拓了新的销售渠道和方式;电子商务交易涉及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目前,房产电商解决了信息流和部分资金流问题。房产电商化,让房源信息公开透明详尽的展示在交易平台上,将能促进房产交易健康有序发展;房产交易涉及资金大额房产电商频道通过引入第三方支付方式或者以房产电商企业作为第三方担保的形式实现交易定金的支付,用户较易接受。

房产电商处于发展早期,还需要房产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不断地尝试与探索,通过各种市场推广方式吸引买卖双方的关注和使用;加强行业律己,逐步建立起房产电商的口碑和信任度,以增强行业发展的持续动力,相信房产电商平台会给波动的房产市场带来新的力量。

搜索引擎参与房产营销,一站式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提高营销价值

Web2.0时代,大众获取信息行为模式正逐渐转向具有鲜明网络特质的AISAS(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Action行动、Share分享),根据艾瑞调研数据,搜索信息已经成为工作日网络使用第一需求;艾瑞IUT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6月,百度日均覆盖人数达到1.2亿人。

新浪乐居与百度在去年合作基础上,2011年6月创新合作房产品牌专区,在百度搜索首页实现房产搜索的"框计算",当用户在搜索框内搜索品牌专区合作品牌时,百度将在首页顶端2/3屏的位置,显示包括楼盘具体信息、咨询电话、官网地址、品牌宣传图等全方面信息,帮助用户一站式获取所有相关信息,方便快捷的满足用户需求同时,显著提高品牌营销价值。借助百度巨大的流量入口资源,品牌专区合作的详细信息将极大的提高品牌企业的曝光率和营销效果;方便用户的同时提升营销效果,房产搜索品牌专区或将成为房产营销常用方式。

微博平台搭建房地产企业与用户沟通桥梁,助力企业建立品牌影响力,提升营销价值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新一轮的竞争是品牌竞争,开发商应以实实在在的物业在楼市中构筑其品牌基础,堆积其无形资产。企业品牌的构建需要通过向用户不断传递企业信息和品牌价值观,在主动、自觉和精心的品牌形象创造和维护中逐步形成。到目前为止,房地产产业几乎从开发商、承销商、商、研究咨询机构到广告商,均在微博平台上开通了企业和高层的官方微博,为传播企业文化、企业品牌做积累。利用微博平台,帮助企业和个人以更低的成本快速信息,通过与用户共享和互动的方式更快获得用户的认可,建立起企业的口碑和品牌,已经是房产行业公认的网络营销方式。

自2010年新浪、腾讯、搜狐等几大门户相继发力微博,微博用户规模获得迅速发展,使用习惯得以快速形成,微博已经成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信息和共享平台。根据艾瑞研究数据,截止2011年7月,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6亿。而新浪微博作为最有价值的微博平台之一,已经帮助众多房产企业迅速发展起官方微博,利用"自媒体"平台,与用户直接沟通和互动。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房产企业使用微博营销。

以即时通讯工具为基础,提供整合营销服务

即时通讯工具(IM)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互联网产品之一,根据艾瑞IUT数据,2011年7月,即时通讯工具月度覆盖用户规模为3.7亿,人均单日有效使用时间达到38分钟。目前,IM可同时提供交流、信息、娱乐、搜索、电子商务、办公协作和企业客服等多种服务,随着即时通讯工具技术和用户规模进步以及营销竞争的加剧,IM提供整合营销服务的能力也逐渐受到更多广告主的关注。

6月腾讯房产频道正式上线,依托腾讯产品矩阵,腾讯房产频道与各产品线的无缝对接,将能通过实现跨平台一站式的房产信息服务,为房产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供增值功能,对房产企业有较大吸引力。在房产营销领域,对IM的利用才刚起步,随着腾讯房产频道的上线,除了网站平台外,微博、论坛、QQ群等社交元素都将成为房产营销的组成部分,房地产行业也将迎来跨平台的整合营销时代。艾瑞即将《iResearch-2011Q2房产网络营销季度数据报告》,将对房产网络营销市场发展趋势及营销热点进行深入研究,敬请关注。(来源:艾瑞网)

《关于2010-2011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系列研究报告定制的通知》

依托拥有的100余位国内知名专业分析师、特约研究员,以及院校专家教授、知名企业CEO、顶尖实战专家,每年度编制近百份电商主题研究报告,并接受企业定制各项报告,承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与企业委托的课题研究、项目申报等专业研究工作,并拥有领先的电子商务行业数据监测系统来实现对行业运行的数据监测、分析。

作为国内专业电子商务研究机构,包括B2B领域的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中国制造网、慧聪网、环球资源、金银岛、一达通、敦煌网等企业;B2C领域的京东商城、当当网、卓越亚马逊、新蛋中国、红孩子、凡客诚品(VANCL)、麦考林(麦网)、库巴购物网、苏宁易购、淘宝网、拍拍网、eBay易趣网、乐酷天、百度有啊、乐淘网、银泰网、珂兰钻石网等;支付领域的支付宝、财付通、环迅支付、百付宝、银联电子支付、快钱、易宝支付等;还有移动电子商务领域的中科聚盟、新网互联、汇海科技、亿美软通、天下互联、新网互联、用友伟库等,以及团购领域的拉手网、美团网、F团、窝窝团、阿丫团、24券、爱帮网、糯米网、腾讯“QQ”团、酷团网、大众点评网、淘宝“聚划算”等电子商务各领域典型企业,均为中心的重点研究与监测对象。

第9篇:产品线调研报告范文

这是一粒小麦在郑州的奇异旅程。

这粒可能来自滑县、延津县、浚县和温县等河南产粮大县的小麦,在以最低收购价卖给国家后,或以双方协商的价格卖给粮食经营企业和加工企业后,便开始了一段充满惊喜的旅程。

它也许会被送到郑州的粮食加工企业里,从原粮变成面粉,然后又卖给企业,变成郑州西萨面包、三全或者思念饺子、郑荣馒头、白象方便面……

或许,它也会结伴到郑州的金星啤酒厂旅行一次,走出啤酒厂时,它们已变成了小麦啤……

也许,它会来到了郑州雪燕制粉有限公司。1998年之前,市场上没有专供速冻行业使用的面粉,该厂携手速冻巨头思念等开始开发高附加值的速冻专用面粉。他们把四种以上的小麦搭配在一起,研制出10多个档次的速冻专用面粉以及其他专用面粉。如今,全国定位中档以上的速冻食品企业用的都是“布姆雪燕”的面粉。

在这一次次的旅行中,一粒小麦不断地“升值”,身价甚至可以增长10倍。这样的升级道路被称为农业产业化,郑州这个农业大省的省会正是因此开始做起了“国人厨房”。

省委书记“代言”的品牌

到白象的厂房里去看看,会让你感觉很奇怪: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24小时不停歇,但库房里竟然空空荡荡。不要说存货,就是周转也不过几小时完成,前面进原料,后面出完成品后就装车。

“白象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国内方便面市场的季军,紧跟康师傅和华龙,而它们都有外资背景,所以白象可以说是国内方便面最大的民族加工企业,”白象集团经营管理部部长詹涛开门见山的介绍让记者见识了这只“大象”的实力。也难怪这面河南面业的旗帜会得到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的青睐。

此前,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坐客中央电视台一档节目时,提到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如何发展的时候,徐光春谈到河南现在不仅是把小麦加工成面粉,还强调:“除了外资企业外,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企业就在我们河南,叫白象……”

省委书记为白象“代言”,一时成为业界的美谈。

“面制品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微利行业,如果想将企业做好,没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较高的管理素质、品牌意识,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很难形成竞争力,一句话,对传统产业不能用传统的观念来看待,传统产业但并不是传统的竞争,也不代表传统的需求。”白象董事长姚忠良对于白象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

姚和身后的白象一路走来充满艰辛。白象集团的前身是粮食厅粮油食品公司,后来变成正龙公司。由于体制、管理等诸多因素,企业一度经营困难,亏损严重。1996年,白象开始了全面的改革与创新。初期,在融资困难的情况下,白象决定与原材料供应商、产品销售商结成利益共同体“借钱生钱”,由其出钱来帮正龙公司上规模,正龙则以原材料用量的扩大和保证货源供应来回报他们。用此办法,他们顺利完成了6000多万元的投资,使生产方便面的能力增加了一倍。到了1999年,“白象”已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区)。由于产品需求量大、点多线长,运费增加,成本也不断增加。如果采取异地办厂的方式,虽然能解决运输问题,但是投资太大,风险也大。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姚忠良决定租厂生产,公司先后在河南的驻马店、武陟和吉林的四平、山东兖州等地租赁濒临倒闭的粮食加工企业进行生产,正龙公司用每年不足500万元的租金,盘活了1亿多元的闲置资产,使生产规模扩大了3倍,当年就见到了大效益。

对于同质化非常严重的方便面企业来说,拼的是管理。姚忠良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企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方便面又是一个极需创新能力的行业。“在一个替代品不断增加的行业,研发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姚忠良认为。白象集团每年投入2000万元做研发,还专门将新郑分公司一条15万包方便面生产线作为产品研发、新产品试车和相关技术改造的试验线。

白象便这样从一个100多人的机关小厂,成长为一个年销售收入将突破40亿元的国内知名方便面企业。目前,白象集团有11大生产基地,经营范围涵盖方便面、挂面、面粉、调味料,全国拥有2000多个一级批发商的庞大销售网络,在低价面的方便面市场中占据绝对份额,并领导了骨类营养型方便面市场的消费潮流,成为行业内中价面的第一品牌。

“与经济效益比较起来,我们更看重我们企业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姚忠良所言的社会效益有这样一些数据:

白象平均每天要消化小麦3000吨,相当于一个专列,也相当于5个行政村一年的产量,折合成方便面每天是2000万包。

白象一年要汇集50万人、上千家企业为之服务――“一包面,要有农民种粮,面粉加工,种菜、养牛、屠宰,包括运输,加工生产,一直到市场零售店销售。”

“白象集团每年转化小麦量占全国小麦年产量的1%,如果全国有100个像白象这样大的企业,就可以转化全国一年的小麦产量。”姚忠良形象地说,“我们这样的企业既不高污染,也不高能耗,每年还能大量转化农民的余粮。这是我们最有成就的事情。”

“拿捏”出来的速冻双子星

它们,一个是中国速冻食品的开创者,一个是后来居上的超越者;

它们同是行业龙头,既是竞争者,更是合作者。

三全和思念――同处郑州的中国两大冷冻食品巨头,在这个城市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双雄会。

作为速冻汤圆的发明人和中国速冻食品产业的开创者,在十多年时间里,陈泽民被视为行业“教父”,他所掌舵的三全被视为“龙头老大”。

在三全赫然崛起、全城盛行“速冻之风”时,一个叫李伟的年轻人也借来200万元在三全同一条街的斜对面建起了厂房。当年正值,他给自己的速冻汤圆命名为“思念”。

抓住三全产品线还不够丰富的缺陷,李伟决定专攻三全不备。

思念进行了一场汤圆的“瘦身运动”,将汤圆由大变小,从而在大汤圆一统天下的市场里撕开了一个缺口,“思念”大获全胜。随后“思念”又一掷千金,请来毛阿敏做起了广告。靠着名人效应,“思念”汤圆很快将自己同那些大路货产品彻底划清界限。紧接着,思念又买下河南当地有名的灌汤水饺秘方,推出了速冻水饺,同样一炮走红,并成为中国最大的水饺生产基地。

不安分的跳跃式发展,使思念食品有限公司一跃成为了行业的老二。

陈泽民感受到了压力,但同时也有几分高兴,以前靠自己一个人“吆喝”,整个行业不温不火。“思念”的横空出世却像是为行业注入了兴奋剂,整个行业充满了活力……

2001年,思念推出“秀才”系列速冻水饺。在李伟看来,同样采用“江湖秘方”的水饺肯定会在业内再度呼风唤雨。

对李伟的“咄咄逼人”,陈泽民也开始见招拆招。

2002年7月,三全再次请来策划公司为企业量身定做了CI系统,重塑企业形象;与此同时,加大了产品线的创新力度,成立了十几个产品研究室,对产品线进行了细分,一举推出了汤圆、水饺、包子等数十个品种。特别是重拳推出了“状元”系列速冻水饺。甚至在思念引以为傲的小汤圆产品上,三全也一气推出7个品类。此时三全的营销人员急着报先前的一箭之仇,出征会上都贴上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的标语……

一场酣战让陈泽民稳住了阵脚,还收获了惊喜:三全的产品线在“运动战”中得以丰富。同时,陈泽民对李伟也抱以长辈的宽容。据说,其后三全有什么重大决策时,陈泽民甚至邀请相隔不远的李伟来“旁听”,并言称自己只想做大行业,不想与人结怨,“三全的大门永远对思念和李伟没有秘密”。

三全和思念由竞争者,变成了合作者。两家联合起来组成了采购联盟,降低采购成本,此外,在一些大卖场,两家企业又组成了临时性的战略联盟,同进共退。“河南军团”微妙的竞合关系使国内速冻食品行业得以健康地发展,并保持着少有的默契。同行10年,两家公司从来未爆发过价格战、口水战等恶性事件。

合作最终双赢。同时,思念无形之中成为三全发展中的警醒者。

2006年,思念在海外上市,并且联姻奥运,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速冻包馅食品独家供应商。

思念食品副董事长兼CEO王鹏表示,在扩大产能方面,思念在成都、上海、广东的项目基本都已启动,投产后,思念食品的年产量将会翻一番,达到60万吨,市场占比将得到稳步提高。

像思念一样,三全也同样在为其跨越式发展积累着力量,包括在郑州市惠济区征地建设年生产11万吨的速冻产品生产基地。这个规划中的基地的产能将比现有的年生产能力总和还要多出1万吨,项目预计投资3.2亿元。再加上三全在区域市场增加产能、完善冷链,都迫切需要资金投入,这让三全对资金的渴望日益强烈。

尽管此前,陈泽民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他原来是反对上市的,但两个儿子说服了他,“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圈钱,是为了现代化的管理,为招揽更多的现代化管理人才。”

这样的“对弈”其结果是双方的获利:通过明争暗斗的较量,促使双方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经营体系,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并因此,将其他竞争者远远地隔离在主要利润区之外。

据有关报道称,目前“三全”、“思念”两个品牌的销量已占到全国速冻食品市场份额的50%左右,继而造福的是整个河南的农业。

作为国内最早的速冻食品品牌,三全把中国的传统食品工艺带上了产业化道路。三全建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提供无公害蔬菜。它的物流网络可以保证将产品在一周内送到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

面粉240吨、糯米粉300吨、芝麻油类40吨到60吨、豆制品96吨、蔬菜240吨、肉类120吨――这是三全公司向记者提供的其每天主要原材料的平均用量。三全拥有约400种产品,需要的原料有上千种,仅其一家企业,每年就需要12.8万吨小麦和12万吨稻米。

思念每天的原材料用量和三全差不多。“生产最高峰时,每天有装着原材料的50多个车皮进厂,同时有装着成品的40多个车皮出厂。”思念常务副总经理王鹏说。

据介绍,思念每年在双汇采购冷鲜肉的金额就达到一两亿元,每年采购木耳、平菇、香菇等经济作物的金额就高达上千万元。

“豫”字军出征

安全、方便、营养,是食品行业追求的三大特点,郑州的食品工业整条产业链自然也在围绕这三点做文章,而在河南省政府食品工业办公室主任陈振杰看来,“河南的食品加工把‘方便’这个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这正契合了现代人生活的快节奏。”来自郑州的食品企业甚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1990年以前,中国人厨房里还鲜见速冻食品,继三全、思念,河南速冻食品产业迅速崛起,目前已发展成由“三全”、“思念”领军,拥有60多家规模企业的产销集群,产品种类达300多种,据权威部门统计,河南的速冻食品占据了全国速冻食品市场份额的60%,在全国速冻食品市场中,每10个汤圆中有6个、每10个水饺中有4个出自郑州。

长期以来,方便面的消费市场主要在城市,但主打农村市场的白象集团却使之成为农村“大众食品”。目前,白象集团年产方便面50亿包,成为全国第三大方便面生产企业。以白象领头的河南面制品军团占全国32%以上的市场份额,产量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地。全国方便面20强中河南占了10个;中价面市场占有率高达30%,成为全国中价方便面的最大产地。

如今食品工业已成为河南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并步入“加速度”增长期。2006年,河南省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1970.1亿元,首次超越同为食品工业大省的广东,晋升全国亚军宝座。

在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看来,郑州及至河南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青睐有加”。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河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做出了“围绕‘农’字做文章”、“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振兴河南经济”等一系列部署。现任省委书记徐光春则把食品工业看成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是永不衰败、潜力无穷的产业”,提出河南不仅要做国人的“大粮仓”,而且要做国人的“大厨房”。在连续3个五年规划中都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河南省建立了由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对涉及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协调。根据不同时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河南省政府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从资金投入、信贷服务、税收优惠、用地管理、电价优惠、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据魏仲生介绍,“近三年来,河南省财政安排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和基地建设的各类资金达1.2亿元,减免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所得税3400万元,经审批同意出口退税2400多万元。”

由于食品加工业的带动,河南的粮食越种越稳,越种越好。据了解,河南的粮食年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

目前,河南的一些食品加工企业正准备进一步拉长产业链,由厨房走向餐桌,并着手走出国门。

2004年11月,思念进军中式快餐,第一家“一江两岸”快餐店在上海开张。2005年2月,三全的第一家快餐店――“有知有味”开业。这两大速冻食品企业欲以“中式快餐”同“洋快餐”竞争。专家指出,由龙头企业引领的“原粮变快餐”之路,将为河南农产品加工增值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粮仓’已变成‘国人厨房’,在我看来,河南很快也会变成‘世界厨房’,因为越来越多的河南食品已走向了国际市场。”陈泽民预测。

思念产品一年能在香港销售七八千万元;三全在同行业中率先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产品出口到北美、欧洲、澳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白象将把方便面带到中欧甚至非洲……

当然,因为国际贸易的错综复杂和国际市场的变幻莫测,河南成为“世界厨房”的愿望还有赖于河南上下的共同努力。

“要将品牌打到国际市场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选择和外资合作,我们期望政府部门能多帮助企业与国外相关部门协调,使国内标准认证与国外逐步接轨。”思念食品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王付伟也认为,中国食品品牌要想走向世界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从低端到高端

“河南食品企业的品牌建设与其强大阵容,现在还不成正比。”高盛管理顾问(郑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梓怛分析指出,一是河南区域品牌劣势拖累了企业品牌;二是品牌金字塔的短缺:企业销售规模起来以后,品牌形象一直相对落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谷建全博士也认为,河南食品工业尽管成绩卓著,但仍存在品牌定位不明确、品牌混乱、品牌战略意识不足、品牌培育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还够完善等问题。

河南现有131家食品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12家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但能够在某个单一市场上叫响全国的企业只有寥寥几家。

河南的小麦产量全国第一,但众多河南面粉企业里,还没有一个在全国市场占据先机。更多的河南食品企业,满足于地方性、区域性销售,知名度低、产品附加值也很低。

“越来越多的河南食品企业意识到,在产品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靠价格优势取胜,只能使自己的利润空间越压越低。而过低的利润则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生存空间也会越来越小。不摆脱原有的发展战略,河南食品不仅无法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恐怕连现有的市场也要拱手让人。”河南食品工业协会一位负责人不无忧虑地说道。

三全食品董事长陈泽民不止在一个场合呼吁:“河南不仅需要几个像双汇那样的年产值百亿元的企业,更需要一批有自己独特定位的上十亿元、几十亿元规模的食品企业,这样整个食品大省的产业结构才算完整,河南在全国食品大省的地位才能不被撼动。”

河南各级政府也认识到这一点。郑州市市长赵建才说,郑州近年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打造食品行业的自主知识品牌。2001年郑州市政府提出了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并成立了名牌产品推荐委员会。2005年6月,郑州市政府制定了《郑州市商标战略发展纲要》,对被认定为全国驰名商标和河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予以重奖,集中培育三全、思念等一批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向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另据了解,为做强河南食品工业,有关方面已将“河南食品工业与山东食品工业的比较研究”作为课题,并专门赴山东省进行了认真考察,形成了调研报告上报省政府。

“从山东省的实践看,培育有能力出来整合行业资源、提高行业集中度的大企业,吸引外来资本、品牌进入,是做强食品工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位参加调研的人士透露。

对此,河南的企业开始反省,并已经行动了起来。

“为什么河南方便面的生命力强,说明河南在这方面有竞争优势,我们的市场低价面的比例高。但在竞争中,我们总是受到竞争对手的攻击,也是河南量大、企业多,但品牌不高的现状造成的,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白象集团董事长姚忠良分析说。

业内人士预测,2010年整个面制品行业销售总量会翻一番,市场总额会突破近600个亿,“竞争特征也正在发生变化,会由原来的局部竞争变为全面竞争,由原来单一产品的平面竞争变为立体的竞争”,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姚认为,企业要综合、健康地发展,“大企业未必健康,小企业未必不健康”。

在这场行业内“做大”与“做强”的运动中,河南的食品企业也在多方面努力。继2006年思念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后,三全、白象等郑州数家龙头食品企业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上市融资,为下一步的扩张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和以往不同的是,豫字号食品的此番冲击中不再以低价为利器,而是对准中高端市场,展示其优良的品质和丰富的品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