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原理范文

心理学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原理

第1篇:心理学原理范文

笔者根据自己对教育心理学原理的理解,把反馈原则、优化原则、互补原则、效能原则灵活地运用在班级管理中,阐述了管理班级的一些观点和做法。

关键词

心理学原则 班级管理 应用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培养、组织、建设良好班集体、促进和保证班集体成员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班级管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一直是班主任研究的重要课题。几年来笔者尝试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班级管理中来,效果不错。

一、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反馈原则的应用

班级的生活,不同于一般群体的生活。它具有十分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怎样才能使集体中的目标、规范、组织和人际关系协调发展呢?班主任要及时掌握学生各自的动态,获得有关反馈信息。如班级制订的目标的积极性如何?哪些人有信心或哪些人有不同意见?目标是否发挥了激励作用?是否符合实际?这些动态都需要班主任及时把握。然后根据这些动态,再不断进行调节:或统一认识,进行说明;或排除各种心理障碍,或修改目标……同时,班主任的肯定或否定、批评或表扬又为被管理者提供了反馈信息。同学们将依据这些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建立起畅通的沟通网络?一方面,班主任可通过班会、班委会、各种活动等将自己对班级的管理思想、班级的发展设想等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想法,也可以通过个别谈心的方式,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班主任可通过各种正式渠道收集信息:如有计划地召开班委会、任课教师讨论会等,还可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得信息:如与学生交往、同他们谈心,随时随地,处处留心,从学生的言谈中获得信息,又如建立起信息网络,在班级中设置一些能为班主任提供信息的“信息员”;第三是及时地分析和处理信息。班主任应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整理,对发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将各种不良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而对大部分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则给予尽可能地满足。这样,班主任将会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尊敬。

二、发展特长,以点带面——优化原则的应用

班级中任何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心理发展的整体化,就是个性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集体心理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和整体,它们相互影响和促进。集体心理发展为个性发展创造了重要的社会心理环境。但不能限制个性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也不能离开集体的轨道。二者只有协调、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整体优化。

优化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是:发展特长、以点带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修改和特长,首先,班主任应对班级的学生有整体的认识,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特长趋势,有计划地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文艺晚会等,使每一个学生在他所感兴趣的活动中将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选择2~3个对班级的整体优化和提高胡作用的“点”进行重点发展,形成班级特色,来带动全班整体优化发展,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而对差生也要把重点放在“带”上,不能“踩”。那种因学生学习差或纪律差就给戴上“差生”帽子的做法,那种因学习差而把某些学生在班内的几项“第一”都全部抹煞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班级整体优化的。班主任对这些学生要重点地带,要不断地鼓励,让他们融到集体中来,因为班级管理的目标是整体优化。

三、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互补原则的运用

班集体的成员,既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因此,要加强班级管理,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把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老师的权威作用与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起来,使其产生互补效应。

互补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班主任的权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的,管理班级,重点是激发学生自主管理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要做到这点,一是使学生理解班集体的目标和班主任提出的管理要求,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如学生行为规范的贯彻,这是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使学生懂得行为规范每一条都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与他们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譬如,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看坏书刊等规定,绝不是对他们个人生活的干预和个性的限制,而是保护他们身心健康,养成良好文明生活的需要。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管理活动。如让学生参与讨论班级的管理条例,参与选拔班干部并对班级的各种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督。三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班级管理中难免出现失败,比如学生们自己策划的一项活动开展失败了,这时班主任就要鼓励他们,帮他们分析原因和总结经验,或者带领他们开展一些能找回自信心的活动,使他们继续保持热情和积极性。

四、合理地使用各种强化手段——效能原则的应用

在班级管理中,不论是集体的建设,还是良好品德的培养与不良品德的矫正,以及管理职能的发挥,人际关系的调节和行为规范的执行,都离不开各种强化手段的运用。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如肯定、鼓励、表扬、奖励等,可以使某种心理或行为得到加强和巩固;负强化如否定、制止、批评或惩罚,可以使某种心理或行为得到削弱或消退。在班级管理教育中,正确地运用各种强化手段,使其充分发挥积极的心理效能,是十分重要的。

第2篇:心理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心理学 个体差异

1.引言

数年来,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班级管理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多学科的参与使班级管理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思路,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中学班级管理的研究要考虑到参与班级活动的人员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要考虑具体的事,其内容十分复杂。本文的班级管理者主要指班级教师,力图研究和分析班级管理活动中的心理学原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师怎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如何使教育教学真正有效,进而解决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心理学理论基础

2.1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是对人的本性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如何看待人的本质和价值是确立管理思想、制定管理原则与制度、建立组织结构等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再到“自动人假设”与“复杂人假设”,人性假设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其中“复杂人假设”强调了“因人施管”的管理理念,认为对于人,要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和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管理必须具有灵活性,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内部成员在动机、需要、能力、个性方面的差异,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与奖酬方式。这种尊重个性差异、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进行班级管理是具有启示作用的。

2.2有效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和管理者特质

班级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的人际关系上的,这种独特的关系具有人为性,会使其始终保持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因此其成为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载体。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相互信任与理解、必要的情感交流和理智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学生做出积极反应,使学生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而对教师的认同和模仿对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更具意义。

有效班级管理者的特质是教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这些特质对师生关系和管理效率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其核心要素有以下几点:

2.2.1共感理解。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观点和感受,并通过言语或肢体语言把这种共感表达出来,让学生得到教师的反馈,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

2.2.2积极关注。这一概念源自罗杰斯,可以用“无条件接纳”描述这个概念,指的是咨询者不关注来访者的行为好坏,而是无条件地从整体上接纳对方,给予其关怀。学校中多数学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不足,容易被困其中而产生“自我损毁”倾向,对教师的态度极为敏感,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尽量以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接纳他们并给予适当的关怀,同时应当有选择地注意其积极的方面,使其感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或者毫无希望,使学生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自己,增强战胜困难、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

2.2.3尊重和温暖。这是实现有效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

2.2.4真诚。这也是罗杰斯强调的建立有效人际关系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表现出自身真实的一面,不需要特意取悦学生或因自我防御而掩饰、修改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态度,不要回避自己的缺点或失误。真诚的人会得到周围人的信任和喜爱,教师更是如此。真诚的教师会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促使他们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别人,更加坦率地对人对己。

3.班级管理的误区

在班级管理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第一,长久以来,学校方面评定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很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评定。第二,教师的领导意识太强,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动机,没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过于看重自身的需要与动机,并以此管理和制定班级的发展模式和努力目标。第三,在安排和分配任务的时候,经常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把握好其各自的性格特点,未能把合适的任务分配到合适的人那里。第四,没有很好地了解掌握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不能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和性格采用不同的沟通或教育方式,因此不能进行有效和良好的沟通和教育。

4.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在树立权威中方面,首先需要老师会适当地表现自己,使学生知道自己的道德素养、工作能力和专业实力,要尽职尽责,并尽快熟悉自己的学生。老师熟悉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亲和力,缩短了和学生情感链接的时间,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威信。

沟通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手段,而谈话是沟通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谈话可以起到交流思想感情、消除隔阂、减少内耗、增进相互理解、加强团结、有利于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等作用。为了增强谈话的有效性,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在适宜的地点和时间进行交流,要注意倾听,换位思考并注意非语言行为的使用。非言语行为包括目光注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声音特质、空间距离、衣着步态等。由于非言语行为不仅能对言语内容作修正补充,而且很多时候还比言语交流更生动、更直接、更准确地表达所谈内容。因此,谈话中必须注意非言语行为的使用。

5.结语

青少年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体现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中学教师利用心理学知识管理学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从人的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恰当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寻找合理解决问题的方式。认识并尊重个性的差异才能促使学生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心理学原理范文

依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核心概念,课题组得到如下启示。在学生认知整个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传输知识仅仅是先决条件,而知识的真正掌握是学生从自我独特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出发去吸纳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且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才能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行个人的理解和确认。而学生在吸纳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合作,交换信息,进而不断调整和修正学生个体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把知识内化到自我的知识结构中。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着重考虑语言情境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的设计。依据奥苏伯尔(D.P.Ausubel)的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需要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知识结构)”,既主动参与认知而非被动倾听。奥苏伯尔的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还着重强调情境性学习、情境性认知,强调知行统一。从该理论主要受到两点启发:其一,应该通过语篇中各种知识性、趣味性的信息充分调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其二,根据不同题材创设各种语言交际情境,使情境性认知成为可能。即教师教学环节的设计应有助于挖掘并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设计具体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更符合该理论所强调的知行统一原则。美国教学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给予本课题非常具体的启示:其一,协作学习环境(collaboration)和情境(context)的创设;其二,内容意义的建构(construction);其三,会话交流环境(communication)的设计与实施。协作学习环境(collaboration)和情境(context)的创设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内化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置身于一个具体的、有完整逻辑意义的情境,并在其中与其他学生交换语言信息,比照他人对知识的理解(comprehension)、比照他人的行为(action),进行调整和修正自我对新知识的理解,最后把正确的知识内化到自我的知识结构中。这一过程决定着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深度、准确度,以及内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综上所述,皮亚杰(J.Piaget)的建构主义心理学、奥苏伯尔(D.P.Ausubel)的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都是着重强调学习者所处的语言情境和认知的主动性,认为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够非常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新的知识结构),而学生如果不积极主动地理解、记忆和运用认知过程中接触到的相关知识点,就不能完成在认知活动中承担的任务,就不能在学习中成长。基于对皮亚杰(J.Piaget)的建构主义心理学、奥苏伯尔(D.P.Ausubel)的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理解,课题组对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心理过程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这一认知指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在具体教学中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科学有效的施教环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实践中成为主角,形成积极主动、成效确切的学习态势。那么,将学生置于怎样的学习情景当中?换言之教师设计怎样的教学环境、如何编辑具体的情境内容才能形成有意义的建构主意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正效迁移?依据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我们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有利于学生协作的学习环境(collaboration)和情境(context)。这一环境应该是生动具体的情景教学环境,包括尽可能真实的会话交际环节设计(communication),并在这些环节中实现预设的知识点的输入。

2以建构主义原理为指导实施教学实践的过程

以古老的建构主义原理为依托,在研究实践中课题组创新两项教学技术:全息参与法和互动交际法。希望通过这两个新的教学技术实现全新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1)全息参与法的核心是根据教师给出的主题,学生全方位参与单节英语口语课程的情境创意、对白设计,并全员高频度参与具体口语实践。在2013级连续两个学期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中,实施了全息参与法。首先任课教师分析、评估确定每个学生的基本英语知识结构。就英语口语而言,首先需要了解学生所掌握的英语词汇数量等级以及词汇、短语的使用能力和会话能力,甚至包括拓展性地了解学生基本听力能力。其次,以学生英语知识结构近似度为标准,以六人为单位把一个教学班划分为N个行动小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层面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入难易度适当的英语口语操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给出的主题,全员亲身参与,动手设计“微剧本”。“微剧本”全部信息包括:英语语言交际的环境、交际的情节、交际对话的语句等。开始学生以组为单位“上演”微剧,并在“微剧本”中担任所设计的各种角色,且轮换担任的角色,进而以班级为舞台,让各小组轮流“上演”其“微剧本”(每个微剧本内容长度设计都有时间限制),形成了一个个“活的”英语口语语言应用的场景。在整个“演绎”过程中,学生充分地使用,并且巩固了原有的英语知识,也尝试了新的英语词汇、语法的应用,并且还尝试英语口语知识应用方面的各种小错误,暴露各种英语知识盲点,非常主动地获得了丰富的英语口语语用经验,其中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而教师在督导学生口语实践过程中其作用是全面实时监控,及时叫停,做分析讲解和评估正误。遵循:一段对话一评定、一纠正,再对话、再评定、再纠正的螺旋式上升的轨迹,纠正的内容涉及用词、语态、时态、语气、语音、语调、语用等诸多方面内容,甚至包括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如此确切有效地解决各种英语口语问题,帮助学生把预定教授的英语口语知识逐一有效地内化到学生个体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即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已经掌握的英语口语知识中,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英语口语知识结构,最终实现预先设计的英语口语相关教学目标。(2)在实施全息参与法的同时,课题组实施了互动交际法。皮亚杰在进行建构主义迁移理论研究时,非常看重学习者(儿童)之间的相互影响。他指出“儿童之间彼此交流想法,可使他们不断了解他人的观点从而修正自己的观点。”而皮亚杰提出的同化、顺化学说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正确知识点的认同和顺理成章地确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依据这一理念,课题组在课堂英语口语教学研究实践中,十分重视和强调活动小组的“集体创作”。认为这一过程是学生之间的互动交际的重要过程。互动交际法旨在实现学生以英语进行交流时彼此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以及正确的英语口语知识点的同化和顺化。互动交际法最关键环节是每个小组的英语“微剧本”分别在课堂上“演出”之后教师所做的点评,以及各组学生交叉的集体点评。在这样一个集体的互动交际过程中,学生有机会积极思辨、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修正偏差,最终使大多数学生共同达到对新知识点的正向迁移,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目标。两个学期的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之后,学生的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分别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比如,最初不习惯开口讲英语的学生现在已经习惯开口讲英语了,而本来就可以用英语进行会话的学生其英语口语的表达更加地道、流畅了。大部分学生均有意外收获:英语词汇量扩大,使用英语短语和习语的密度和正确率增加了,对于英语口语的驾驭能力有明显提高,学生在“写英文剧本”的过程中锻炼了写作能力,学生对英语口语课的兴趣大为增长,在心理学意义上形成了良性的循环,而这正是该项课题研究所期待的成果。

3结论

第4篇:心理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 认知心理学 心理咨询 教学 应用

随着社会对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心理学专业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已经是一个热门专业,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加大了对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心理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中,心理咨询技能是最重要的内容。在心理咨询专业培养目标上,我们致力于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个人咨询风格、咨询水平、人格魅力、个人成长也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专业的咨询技能训练及课程,都应围绕大学生身心发展、学习需求、个体差异和就业发展开展。

一、图式理论与教学设计

1.教学四个心理环节的设计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古宁汉(Cunningham)在研究中发现,学习活动并不是简单地记忆知识,而是学习者在自己原有知识和经验前提下,利用自己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构建其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图式理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领域非常著名的基础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大脑中存在的由各种事件、经验、情景和现象组成的图式完成对语句的理解;图式在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对各种外界事物及内在逻辑联系的反映,利用已有图式,我们可以对一些具体事实和情境进行“推论”,从而实现学习迁移。学习者就是利用图式理解、学习知识的。在现代教学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从第一步激发学生已经具备对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开始,到促使学生进行感性认识的理解、总结与重构,再到建立知识体系,教师都可以有意识地根据该理论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

2.设计环节中的具体情境创设

由于学生本身的感性认识不够充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补充必要的感性认识。为了能够对学生学习活动需要的感性认识做有效的补充,教师需要先加工这些感性材料,对于感性材料能引发学生产生的心理反应进行初步预测。现代认知心理学表明:学生认知动机的形成大多是从学生对生动的画面、声音和视频材料中产生的。这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具有诱导和启发功能。由此看来,在教学活动中,诱导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的最好措施就是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

实例:采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诱导学生。如讲解认知疗法中的“认知三角”时,教师从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栏目中取材,并设计相关知识目的,即从相关材料背景中了解A(诱境)、B(对发生事件的看法、观点等)、C(被诱境引起的情绪、后果等)的定义及鉴别要点等。设计如下:

2.1给学生现场播放《心理访谈》栏目中一期名为《我为铃声狂》的节目,观看结束后分享感受。

2.2显性题目设计:认知三角A(诱境)、B(对发生事件的看法、观点等)、C(被诱境引起的情绪、后果等)。

隐性知识积累:增强对认知三角的感性认识,从节目主人公叙述自己的过去经历及专家对主人公的分析时激起学生对认知三角的多种心理体悟,为认知ABC理论的讲解做感性经验上的准备。

2.3在现有知识体系中准确定位认知ABC理论,激发学生思考A、B、C之间的关系。

3.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记忆学习,同步培养学生能力和心理发展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在促进学生发展智力方面,基础理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积累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对发展学生心理活动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存在很大不同,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必须以学生原有智力水平为基础,重构基础理论知识,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养成新的思维习惯,也就是说帮助学生发展某种新的心理活动能力。这个过程不是记忆知识那么简单,更多地体现在学生敏锐地发现并提出针对性问题,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活动中。

二、自我调节理论及其教学应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虽然存在个性差异,但当学生组成共同的集体时,就具有了共同的心理特征。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需要先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同时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控制调节。另外,教师的心理活动也会受到外界影响,合理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仅要备好教案,而且要备好学生课堂心理活动的心理教案。

设计师生双向的自我形象,促进师生产生心理共鸣,是心理教案的主线。自我形象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个体在潜意识水平上对自己形象的认识、评价和想象。“一切有意义而持久的变化都是先从内部开始的,然后再由里向外地发展”①。心理咨询教案的设计受到了内部、外部两种条件的影响。从外部条件来看,教师通过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从潜意识中同化师生的期望,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心理认知的动机,帮助学生进行内部积极心理因素的积累。通过塑造学生形象增进学生对班集体与个体的期望,不仅有利于建构认知的动机,而且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从而真正成为教育理念提倡的想成为的人。

由于学生的年龄段不同,班级不同,以及个性方面存在的差异,心理教案需要灵活调整。具体可以分成集体心理教案和个案。

1.个体辅导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

教学设计基本策略:首先,教师要进行个案积累,其次,教师要对学生个体运用外部手段干预学生的自我调节,也就是说让学生进行自我了解和评价,制订计划,采取行动,总结和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同时,还要为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实证如下:某女生Y,由于高考失常上了专科班,心理特征:语言行为比同龄人较为幼稚,个性上比较任性、固执,曾经向班主任反映同班同学对她有敌意,也认为经常有人在背后偷偷说坏话,不论做什么事都有人和自己做对。初始态度,心理上对教师有抵触、敌视特征,无法按照要求完成作业,不遵守课堂纪律,经常迟到或旷课,对同学冷漠不关心。心理纠正方案:对她微笑;任命她为本学科的负责人;关注她在课堂上的表现,多给予鼓励和认可,包容其不正常的行为,转变同学对她的态度。态度变化:遵守课堂纪律,配合教师和同学完成学习任务。期中后,可以逐渐认真对待学习,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经常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学习问题。下半学期,该学生已经可以很好地学习,适应集体生活,对自己能够进行积极和客观的评价。

2.集体辅导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

教学设计基本策略:主要从外部采取一些干预措施,调节集体的心理特征,试着促使学生重新设计自我形象、评价自己和别人,同时给出相应的反映。教师评每个阶段的效果,并对结果进行激励。

实证如下:某专科班,学生和教师具有很大的心理隔膜,不主动配合教学活动,对教师具有抵触心理。实施过程:第一,缓解课堂教学时的氛围,对学生保持微笑,与学生进行多交流,谈谈亲身经历,引导学生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第二,多用鼓励的语气和态度,宽容地对待学生。第三,课后就学生关注的问题与其积极进行交流,并就问题提出学生认可的解决方案。实验结果:学生对于教师的抵触心理消除,愿意与教师交流,配合教学活动,课堂学习氛围融洽,对教师有礼貌,尊敬教师,学生之间也可以友好相处,教学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3.教师进行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的基本策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提高心理素质,采取有效的减压方法,合理缓解压力。

实证如下:某本科班,不愿意进行非专业的学习,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全体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学生的心理教育难度较大。心理咨询课程是学校为学生开设的模块课,往往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任课教师也有抵触情绪。实施过程:首先,尽可能多看到学生好的一面,主动克服负面情绪,积累积极心理因素。其次,课堂上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关注和提问,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融洽课堂氛围,适当增加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之间合作配合。再次,改变和班主任的沟通合作方式,尽量多鼓励赞扬,减少苛责批评。尽管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会出现反复的行为,但经过一段时间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全班学生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学生可以平静下来,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学习效果显著强化。

三、以探究和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探究性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让学生由重视教材知识学习转变为关注课外知识的拓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关注自己的生活现状,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促使学生拓宽学习视野的过程中,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讨论都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经验的积累,形成更丰富的知识。另外,学生课外还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以便培养收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的能力,逐渐养成处理反馈信息的心理习惯和学习习惯。

实证如下: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设计课外探究性题目。比如,让学生通过和同学合作完成个体心理咨询案例,包括筛选个案,收集个案资料,对个案进行评估和分析,设定咨询进程,进行个案咨询,对完成个案进行追踪等。学生从实际个案入手,深入细致地完成了整个咨询过程,从而对个体心理咨询技能及操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之,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应用现代认知心理学是一种必然趋势。不难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可以有效强化教学效果。希望通过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咨询教学的应用范例的研究分析,本文可以给同行们提供一定的教学和教法方面的参考。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相信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会在今后有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

注释:

①路・泰斯著.罗汉,方燕译.邬性宏校.聪明的谈话――激发你潜能的5步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皮亚杰,著,王宪钿,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1.

[2]皮亚杰,著,王宪钿,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1.

[3]贝克(JudithS.Beck).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第5篇:心理学原理范文

心理学心理素质学生管理 一、运用“需要理论”明确学生学习目标

诱因是指引起人们需要的刺激。需要是人对其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是人的内驱力在心理上的反映。即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因此,需要是产生一个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就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需要特点,满足其合理需要,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

在内容型激励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高校学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需要有着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物质需要的基础性。由于我国物质水平极大提高,人们对物质需求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群体更是如此。但是,由于经济背景不同,家庭条件各异,使得部分学生基本的生活需要都得不到保证的,往往容易形成自卑感。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调整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动机。

发展需要的稳定性。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这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各种机会、条件,营造必要的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成就需要的强烈性。作为青年学子,往往都有较强的成就动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培养不同学生不同的成就动机,并加以积极引导和培养。

二、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以及公平理论促进班级管理

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构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该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如遵守作息制度,从众和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并非自觉自愿的行为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此,班级管理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出现模仿从同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这种模仿是自觉自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更具积极意义,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增加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三、应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高校教育的办学模式及特点导致学生出现学习怠慢的情绪,因此,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采取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行为规范和适时的行为修正是实现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用丰富的情感感染他们。切实做到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地位,才能够了解和洞悉学生思想、品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帮助、激励。

目标是一种刺激,适当的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具有激励作用。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而制定科学的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使之具体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所以,从激励理论出发,高校管理工作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核心,从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三方面入手。

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仅仅着重于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高校还应真正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他们较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强烈的高成就动机、调整与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心理健康素质标准。即:一是要热爱生活,接纳自我;二是情绪稳定,心情愉快;三是有安全感,能承受挫折和不幸;四是自我意识正确,自我评价客观;五是有强烈的高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六是有坚强的意志力,自信心强;七是适应能力强,能正视现实;八是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九是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两个转变。即由一次性的新生入学心理健康调查(静态)到经常性的心理关注(动态)的转变;由被动地等待大学生来咨询和治疗的单一性到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多样性转变。

2.由只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到既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又关心他们的生活质量,强调对他们进行生活教育。因此,对于大学而言,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使他们学会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应当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3.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学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挖掘创新潜质。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创新心理素质和方法。减轻大学生由于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导他们掌握一些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作为知识经济中改革的前沿阵地——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心理学的成果。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传播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成果,是时代赋予我国心理学家的艰巨任务。不仅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创新能力,而且创新能力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也将推动其他学科的创新和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

[2]范咀华.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3]徐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J].科技创业月刊,2004,7.

[4]莫雷.教育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8.

[5]卡肖,阿格尼斯.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

第6篇:心理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平面设计;启示;视知觉

一、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概述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格式塔是指形状、形式或被视觉分离出来的一种整体,因此,格式塔心理学也被认为是“形”的心理学。中文将格式塔翻译为完型,所以,根据其字面意思也称其为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是1912年在德国诞生的,发展在美国,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苛勒、魏特海默、考夫卡等。当时的研究学者认为,任何行为和经验都需要保持其整体性,不能将其分化为感情元素,而破坏其完形性,因此,该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完形)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从早期的人类知觉研究到现在的学习、记忆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最早提出格式塔心理学基本观点的是魏特海默,他对格式塔心理学做了一个系统的概述;苛勒通过对黑猩猩的实验研究,将格式塔心理学引入到知觉审美中;考夫卡作为宣传者对格式塔心理学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

二、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特征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其在视知觉方面的研究,知觉也是其早期的研究重点,也是格式塔心理学得以存在的基础,考夫卡曾说过,格式塔理论与知觉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格式塔心理学中所研究的一个整体就是由知觉活动组织而成的。格式塔心理学通过对“形”的研究,表明任何人对“形”都有一种组织能力,由于 “形”本身具有大小、位置、方向的不同,因此,不同的组织者会有不同的感受。格式塔的研究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将许多知觉组织原则集中起来,经行分析与整理后,使其成为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其原则的学习,使设计者可以从全新的视角与思维着手平面设计研究,对平面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及其对平面设计的启示

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完形原则、简洁原则、视错觉原则、图底关系原则和异质同构原则等。

(一)完形原则对平面设计的启示。魏特海默认为在人的视知觉中,存在着一种对事物整体性与完形性的追求,将其称为整体性或完形。完形原则是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最为基本的一个原则。完形原则是否适用于当今的平面设计?通过实践可知完全可以。我们将优秀的作品与一般作品进行比较,发现优秀作品之所以招人喜爱,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打破了常规的设计理念,将组织结构与视知觉相结合,从而呈现出一种特有的规律与特征,虽然许多作品不能在视觉上堪称完美,却可以使图形通过视觉在人体大脑皮层中形成强烈的兴奋。在面对这些图形时,欣赏者不是消极感知,而是创造性的对图形的各要素进行重组,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个体。

平面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通过对完整形状的分解,使视觉感受变的陌生,从而产生一种新奇和自觉完整的想象。还可以将一些人们意识中不可能分解的文字图形进行虚缺,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打破常规思维,赋予图形新的视觉效果和意念。

(二)简洁原则对平面设计的启示。格式塔心理学在对人们知觉完整性进行保持的同时,又对图形进行简化。当视知觉面对复杂的图形时,会在不破坏图形的前提下,无意识的对该图形进行简化,从而体现出图形的本质特征。

对于平面设计来讲,简洁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平面设计中的构成要素简单;二是平面图形用简洁的方式表达复杂的内涵。当前,我们在平面设计中对简洁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失,只注重形式上的简洁而忽视其相对意义的简洁。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简单的形象图形,表现出复杂的意向和效果,这也是当今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

(三)视错觉原则对平面设计的启示。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就是对物象表达中的错视研究。视错觉指的是人们对事物形态的主管判断与真实性的心理与生理的错视现象。主要原因是知觉的恒常性所导致。由于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总是以记忆中的印象、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而完全忽视客观事物的不完全规律性。

根据视知觉具有恒常性的原理,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可以通过打破这一原理,对于人们熟知的事物或图像,采用其他的结构、色彩等,突破横常性,使其与人们记忆中的形象产生很大的差别,形成视觉冲击力,才能对观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四)图底关系原则对平面设计的启示。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艺术表现中,为了凸显某些图形需要采用一定的背景进行衬托,比如,寂静的环境中钟声清脆,绿叶中红花鲜艳。我们在平面设计中通过巧妙的运用图底关系,可以使所要表达的图像体现出一种奇异的视觉效果。图底关系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为融合方式和共生组织方式两方面内容。

(五)异质同构原则对平面设计的启示。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事物都能以基本相同的结构与图式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这种现象称之为“异质同构”。平面设计中运用异质同构需在建立联想的心理机制的前提下,依据事物在形态、性质、内容上的相近性进行联想,获得创意图形,无凭空设想,是图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使观者从联想的事物中,感受到不同的意境。

四、结语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平面设计要想取得一定的发展与提高,更应该加大对图形的重视。当今的图形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丰富的表现形式与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加快了图形的创意新领域的诞生。因此,只有从人的视知觉入手,掌握好人们的心理与生理需求,才能创作出经久不衰的平面图形。本文通过对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的研究,从其不同的原则入手,分别分析了不同原则对平面设计的启示,得出结论为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平面设计,可以使平面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与生理特征,可以促进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光明,龚雯莉.从格式塔心理学看平面设计[J].科技信息,2007,15:128.

第7篇:心理学原理范文

在新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涵盖了许多流行的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用于文字处理的Word、用于数据处理的Excel、幻灯片制作的PowerPoint、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用于网络漫游的Internet、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动画制作软件Flash、GIF Animator等信息技术软件。教学过程是师生心理活动的过程,笔者就如何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谈一点自已的体会。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时代要求信息技术课程和专业发展相结合,因此每个信息技术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坚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为此,我在备课时注重备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重课堂管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高效地上好每一节课。

1.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我充分掌握各个软件教与学的特点。由教学生“学会”变成教学生“会学”,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备课过程中,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好教学过程,精心安排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任务,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2.根据机房计算机配置选择教学方法

我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根据学校机房计算机的配置情况,上好信息课。对那些学生机无法使用的软件,点明要点,在教师机上进行演示,以克服机房计算机配置的不足。

3.根据学生差异安排教学环节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提高信息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信息知识的基础、操作技能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上机时为了减少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差距,可以把学生按基础分成好、中、差几类,针对三类学生给出不同的要求。教师一人是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这个时候要充分发挥那些计算机特长生的优势,让他们协助教师完成教学辅助工作。

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比如有一节内容是讲Word中的图文混排。其中涉及到文本框、图片、剪贴画、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的使用。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我不是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将所有内容设计为制作一副图文并茂的新年贺卡这一具体的任务,通过讲解如何制作这幅作品让学生掌握。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有―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在自己操作、尝试、创造的过程中,会体会到探索的成就感,从而充分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可操作性。在教学中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word自选图形教学中,经过分析教材发现:画圆、画矩形、画圆角矩形的方法是一样的。于是我只详细讲解了圆的画法,而矩形和圆角矩形在课堂教学中只提了一句,方法与画圆一样。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由画圆的方法自学掌握其他两种图形的画法,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破了难点,真是事半而功倍。

又如在讲解word修饰文稿这节内容时,可先展示一个已经修饰好的文稿,并让学生与上一班级制作的文稿相比较,从而提出任务一:给文稿添加背景、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学生可以通过“帮助”、word学习网站等获得操作信息。学生因为已经学过windows自带的字处理软件写字板,任务一很容易就完成了,于是再展示一个文稿进行比较,并提出任务二:给文稿添加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内容。教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在写字板中已经学习的操作方法以达到知识的迁移。最后教师总结。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都带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文稿装扮得五彩缤纷、个性十足。在总结中学生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一节课结束之前的成果展示、反馈评价环节是给学生以自信,获得成就感、拓展学科空间的最好时机。信息技术课不存在标准作品,结果是多元的,因此评价也应多元化。因此,我认为评价有两条重要原则:一是以鼓励性评价为主;二是重过程、轻结果。在策略上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先讲优点,再讲缺点,从多个角度对学生作品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还获得了成就感,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第8篇:心理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原理;中职;护理学基础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种心理现象及变化规律的学科,研究教育和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以提高教育水平。而《护理学基础》教学内容具有抽象、 枯燥、 需记忆的内容量大等特点。因此在临床教学活动中应用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和原理,有助于教师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过程,从而发挥其教学的主导作用,以达到提高学生主体的学习效率目的。

一、利用教育心理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中职护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长期没有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更没有成功感、成就感,导致学生严重自卑,缺乏自信,因而在中小学阶段经常没有得到“信任”和“重用”,也就没有为班级、学校、他人尽职尽责做事的机会,而常常缺乏责任感,找不到学习目标;为了顺应学生的内在需要:得到“信任”和“重用”,重新找到学习目标,通过播放电视节目“信念-南丁格尔”,以及从报纸、杂志、书刊中收集关于护士、护理的先进人物介绍给同学们阅读,观看新闻中报道过的先进事迹,让同学们讨论、写感想,和自己的感性认识结合起来,认识到自己以后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找到人生奋斗的目标。

二、利用教育心理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备课时,首先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有些目标可设定为悬而未决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而有些目标则应清晰明了,避免模糊不清,使学生无所适从,抓不到重点而放弃学习;其次,尽量降低课本内容的难度,将一些难的知识点用动画或者图例展示出来,使学生能有感官印象,如在准备青霉素过敏试验是,将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过敏性休克的表现和形成机制都可以制作动画;再次,在教材中尽量挖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娱乐、搞笑的因子,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授课时,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在讲解出院和入院程序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或播放视频等;在讲呼吸的评估和测量时,介绍拍背和咳嗽方法后,即可让学生互相练习拍背的手法和咳嗽的具体做法,不正确者现场予以纠正;讲解注射部位时,让学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指出注射部位;在讲口腔护理时,可以给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没有发生口腔感染?

课后见习,变抽象内容为直观感受,让学生提前接触临床。见习前将学生分组,推选组长,布置预习,熟悉本次见习的相关内容,提出见习目标及要求,然后去医院见习,将见习内容和书本内容联系起来,促使学生自觉看书,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公布讨论结果,由小组选派同学汇报,其余同学做补充说明,最后教师点评,点评时尽量多给学生鼓励,避免有语言或行为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一旦伤害就会使学生不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无从谈主动学习《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了,更有甚者对护理这个专业产生排斥。

三、运用心理规律培训学生操作技能

1.目标分解

过程复杂,难度较大的操作,可以分解为很多小目标 ,最后整合,如静脉输液,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①看老师规范操作一遍,形成直观感受,②学会扎止血带,③持针姿势正确、稳健,④学会排空气的方法,⑤消毒方法正确、范围足够大,⑥熟悉操作流程,⑦相互之间能沟通自如。进行分解后目标清晰明确,学生就知道今天到底要练习什么,学会什么,然后进行整合,就能很好掌握这项操作技能了。

2.形成正确的练习效应

避免盲目机械重复操作,提高练习效果,如静脉输液在练习持针姿势的时候,尽量每位同学都拿到一颗头皮针,跟着老师先学一遍,把基本的姿势学会,然后再在模型上练习怎样才能把针以这个姿势拿稳,教师在旁边指导,对错误或不规范的地方及时纠正与讲解。课后进行有序的实训室开放,并在教室播放实训视频,让学生有复习机会,同时也可以对照比较,找出不同点,引发同学们积极思考。符合记忆从短时向长时转化的心理生理特点。

3.及时评价,了解练习效果

首先学生自评,自辨优劣,带着问题训练,不断对问题进行反思,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学生互评,组内同学互相监督和纠正出现的错误,动手能力差者向同伴请教比向教师请教也更容易、更及时。组后,教师参评,及时纠正和妥善解决在组内或组间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对发现的进步或创立的新方法及时给与鼓励,增强其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也促进组内成员的相互信任和尊重,达到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心理学原理范文

>> 交往的心理效应原理在主持人自主掌控节目中的效用 广播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掌控技巧 浅论播音员\主持人节目中的情绪把握 试论在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的情感把握 主持人在节目中的情感控制 主持人在节目中的情感体现与尺度的把握 浅析直播节目中主持人的作用 电视谈话节目中女性主持人的优势 直播节目中主持人的应变能力 直播节目中主持人的心态处理 浅析电视谈话节目中的主持人传播 浅析主持人服饰语言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 谈直播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 主持人节目中的表层语境与深层语境 电视访谈节目中女性主持人的视角与优势 浅议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 浅析体育节目主持人对节目的掌控力 法制节目主持人的情感语态 主持人的感知与情感 刍议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掌控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百度百科.激情[Z].http:///link?url=eS0S11bitk1d8HobmWjII11vvYl1eT5IkPyFpRsJEBiGVbJqficmOHBkGpjnpyhg

参考文献:

[1]新浪.湖南电台罗刚事件主角:我不后悔接这个电话[Z].

http://.cn/other/2003-06-12/1255197556.shtml

[2]董冰玉.从现代心理学的原理与应用谈主持意识的效用与准备[D].上海戏剧学院,2008.

[3]吴洪林.传必求通 功为胜道――解读主持人董卿成功创作的“金色三分钟”[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