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真实的雷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血脂
[中图分类号] R59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b)-057-02
Research on blood lipid change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CHEN Xiaoming1 YOU Yunhui2 LUO Hui2 PENG Yangang1
1.Department of Rheumatism, Shaoyang City Central Hospital, Hu′nan Province, Shaoyang 422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Rheumatism,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al South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value of blood lipid change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Methods 86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s rheumatoid arthritis received anti-rheumatoid drug and small doses of hormone treatment, after 1 year, ESR, CRP, rheumatoid factor, TC, TG, LDL-C and HDL-C were detec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lood lipid change of patients were analyzed for the valu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on ESR, CRP, TC (P < 0.05), but HDL-C was significantly rise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LDL-C and TG had no significantly change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ESR and HDL-C had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P < 0.05). CRP, rheumatoid factor and HDL-C did not appear correlation (P > 0.05). Conclusion Blood lipid change has importan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heumatoid arthriti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lipid metabolism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Key words] Rheumatoid; Arthritis; Blood lipid
类风湿关节炎(RA)是全身炎症性病变,机体免疫系统对此将做出反应,随着炎症因子的作用一起,对体内的物质代谢产生反应,特别是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比如蛋白质和脂肪,蛋白和脂肪代谢的紊乱,使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骤然升高[1-2]。为了了解血脂变化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治中的价值,至此本文将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脂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以期通过分析得出血脂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治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筛选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6例,患者均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1987版)进行诊断[3]。86例中诊断为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46例,其中,男18例,女28例;平均年龄(38.4±8.6)岁;病程1.5~28年。非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40例,其中,男14例,女26例;平均年龄(39.8±7.8)岁;病程1~30年。同时期入选体检健康者22例,其中,男9例,女13例;平均年龄(38.6±8.8)岁。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活动期患者、非活动期患者和健康组之间在年龄、性别两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仪进行分析,应用直接测定的方法对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检测,记录检测数据[4]。血沉检测采用魏氏法检测,C反应蛋白和类风湿因子的检测使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5]。将所有类风湿关节患者根据临床病情,采用抗风湿药物加用小剂量泼尼松治疗,治疗1年后,再次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静脉血,对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检测,并记录数据。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指标间的关联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
与健康者比较,治疗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沉、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均明显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后血沉、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都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血脂指标关联度分析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观察指标中,血脂与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沉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 = -0.514,P < 0.05),而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相关性(r = -0.009、0.13,P > 0.05)。
3 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由于类风湿因子、蛋白质代谢和脂肪代谢的失调,使得体内血脂代谢异常,临床上常依据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来判断血脂水平是否发生异常[6-7]。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在于将多余胆固醇逆运至肝脏,通过肝脏代谢分解,同时抑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作用,并抑制巨噬细胞在血管内皮的黏附作用,防止血栓的形成,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高大大增加了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通常表现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本文86例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治疗前后变化较明显,治疗后明显升高,且血沉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由此可见,慢性炎症与体内脂肪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对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过程中,血脂变化对疾病的病情影响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基于该疾病自身慢性炎症的作用,诸多炎症因子对机体的破坏作用,如促进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使得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加用小剂量激素。本文加用激素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比治疗前升高,此外,激素能够起到抗炎作用,改善机体脂肪代谢,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采用激素配合抗风湿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长效的对脂肪代谢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但相信该治疗方法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类风湿关节炎与脂代谢、慢性炎症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应加强对血脂的检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9]。因此,血脂变化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嵩,刘桂玲,郑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脂变化及临床意义[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2):156-160.
[2] 陈晓明.类风湿关节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72-73.
[3] 杨静,董建玲,田岚,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脂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31):98-100.
[4] 林小军,李伟念,何志翔,等.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7):11-12.
[5] 孔梅,王坤,田松平,等.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血脂水平变化相关性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09,7(7):768-769.
[6] 曾家顺,莫英曼,李龙.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20例类风湿关节炎后血脂水平的变化[J].贵州医药,2009,33(3):235-237.
[7] 林小军,李伟念,何志翔,等.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7):11-12,27.
[8] 郝彦会,邹德惠,于庆海,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脂异常对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0,50(9):58-59.
一直以来,“周艺教育”创始人蒋周健都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免费教贫困孩子学习古筝,另一个是资助困难家庭孩子上学。十载爱心路,风霜雨雪情,蒋周健成为镇江首位中华儿童少年慈善救助基金会爱心大使,他和他的团队累计帮助贫困儿童上百人,组织的“高雅艺术慰问行”等公益活动受益人数达三千多人,个人参与义工服务累计超过一千多小时,向镇江京口特殊教育中心、丹阳特殊教育学校、镇江特殊教育中心、镇江飞达光彩学校捐古筝、吉他等乐器五十余件,周艺公益班的学员有的已经考取古筝八级……这么多爱心称号笼罩下的蒋周健老师,有着不同于大多数80后的成熟和热情,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们的努力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音乐的阳光”,而这句朴素的话语就是支持他一路走到今天的信念。
音乐之花,在新天地里悄然绽放
初见在镇江公益圈大名鼎鼎的蒋周健时,他的眼神干净、声音脆亮,言谈中充满了80后特有的朝气与开朗,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个内心充满童趣的阳光大男孩。
谈起当初为何放弃已经小有成绩的事业离开北京,回到家乡创业,而后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公益道路时,这个留着新潮发型的阳光大男孩摊了一下双手,说: “到今年已经快要十年了。”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身为独子的他毅然辞去北京高校的教师工作,回到家乡的父母身边。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回到镇江的他非常不适应,除了缺少大都市的音乐文化氛围,更关键的是,原本信心满满的他接连投出去的简历全部石沉大海,现实迫使蒋周健不得不改变计划,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由于资金有限,最初的周健文化艺术中心只是蒋周健家中的一个小房间。蒋周健既是老板又是员工,既是行政总监、艺术总监,又是唯一的老师。除了专心授课外,他还不遗余力地开始了自己一直期冀的古筝文化艺术推广工作。社区广场上,一张桌子、一台电视、一沓宣传单,虽然围观者寥寥无几,但蒋周健没有放弃,只要有时间、有机会,他就会搬着那套“装备”,跑到大大小小的广场上讲起来。
在蒋周健看来,每个人都应该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哪怕是那些特殊的孩子。同样,作为音乐人的他,也应该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让音乐的阳光照射到更多的角落。“小时候有个老师告诉我,音乐是有钱人的游戏。”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学艺之路,蒋周健提到的最多的就是“感恩”二字,不论是启蒙老师的悉心教诲,还是成长过程中他人给予的帮助,都坚定了他做公益的信念。
“周艺教育在实现艺术理想的道路上就是要在贫困的孩子中找到一些不屈的、向上的灵魂,温暖他们的心灵,为他们的成长和自我完善打开一扇门,并为他们的精神发育提供必备的精神食粮。”如今,蒋周健已在全市开设了五家连锁培训中心,并在北京、常州、苏州等城市设立了分部,讲授的课程从创业之初的古筝逐渐扩展到器乐、声乐、理论、舞蹈、美术五大类,而他的公益课堂也从面向贫困家庭孩子的公益班扩大到特殊教育中心,还走近了未成年犯的身旁。
大爱镇江,特教中心走来的“编外员工”
京口特教中心、丹阳特殊教育学校、丹阳最大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等机构都留下了蒋周健的身影,送教育、送乐器,蒋周健忙得不亦乐乎,不论是智障孩子、自闭症儿童,还是家庭困难的孩子,在他的眼里都一样可爱。从一点一点调整手势到一句一句地教会乐谱,孩子们用心感受着蒋老师带来的音乐乐趣。
周艺公益京口特教班建于2010年6月16日,此后每周一的下午,蒋周健都要从镇江新区赶到镇江市区京口特教中心。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再加上十几分钟的步行,整整四年,两百多个下午,他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重复这条路,风雨无阻,为京口特教的孩子们免费上古筝课。蒋周健一直坚持着,将一学就忘、最初连最基本的按弦都记不清楚的残障儿童,培养成了能完整弹奏古筝三级考试曲目的学员。谈到自己的耐心付出,蒋周健说:“作为镇江人,我有义务为需要艺术的孩子提供帮助。”
2012年,在镇江“关爱残障儿童,牵手共庆六一”活动现场,来自京口特教中心的十二名古筝班学员用心弹奏了一曲《上学歌》,来表达自己对热心人的谢意。虽然他们的演奏不够完美,但他们用最简单的方式去理解和感悟音乐,真正达到了音乐与内心的契合,现场掌声经久不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蒋周健仍不胜唏嘘:“当时我已经想放弃了,智障孩子学古筝,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进度之慢超出了我的想象。然而活动现场,我给他们打拍子的时候,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在那一刻,我就决定不管多么困难,我也要用心教好这些孩子。”
四年的时间弹指一挥,蒋周健运用自己多年音乐教学心得,通过对特殊儿童进行音乐熏陶教育,运用音乐对情绪的天然影响作用,根据行为疗法和潜意识开发等心理学原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音乐治疗,让他们在音乐活动的体验过程中客服心理障碍,使得众多的智障孩子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音乐,提高了生活品质。
有教无类,让每一个孩子感受音乐魅力
和学生们在一起时,除了教学时的严谨要求,更多的时候,蒋周健就像一位大哥哥,耐心地听学生们抱怨,为他们解答各种问题。
2013年,“周艺公益”开办的公益古筝班走进镇江市润州区金山街道,免费招收了十名困难家庭儿童。这个培训基地的建立,标志着镇江民盟正式拉开了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的帷幕,也为派创造性地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拓展了一片新天地。
成立这个公益班最初的想法源于蒋周健自身的经历。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蒋周健认识了筱景的父亲,交流中得知筱景刚刚做了脑瘤手术,而这位父亲又刚刚遭遇车祸,本就不宽裕的家庭顿时变得一贫如洗。原本只打算捐点款的蒋周健,突然想用他的专长帮助这位丹阳小姑娘。可筱景的身体刚刚恢复,不方便来镇江学习,蒋周健便一直把这件事记在心里。一年后,蒋周健的丹阳工作室正式成立,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筱景这个孩子,可由于当时没有留联系方式,要找到筱景并不容易。蒋周健发动亲朋好友在丹阳知名的网络论坛发帖寻找筱景,在好心人的爱心接力下,几经辗转,终于联系上了筱景的父亲。虽然由于筱景脑部动过手术,学习进展缓慢,但三年来,蒋周健依然坚持无偿教授她古筝,圆了这个孩子的音乐之梦。
2014年6月,“周艺公益”将音乐课堂开进了监所,蒋周健做起了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音乐帮教工作,为失足孩子提供古筝教学。身为国家艺术考级考官的他,还积极筹备成立了监所特殊艺术考级点,使得16名问题少年有机会走进考场,和普通孩子一样取得了全国艺术水平等级证书。也许,蒋周健和他的“周艺公益”最打动人的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的力量,正如他所说:“一个人的伟大在于帮助自己身边的人,最好的教育是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向善的种子,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爱激发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蒋周健的公益行为源于一颗爱国为民的赤子之心。蒋周健不但在音乐上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作为一名民盟盟员,他还时刻牢记着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服务社会的使命。在文化支部中,蒋周健担任着组织宣传委员一职,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他还是“梦圆学校”的骨干帮教力量。每年重阳节和春节,蒋周健都会带着自己的公益团队前往乡镇敬老院慰问演出,他还资助了五名贫困家庭孩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摘要】 目的 探讨导致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误诊的常见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7年来经治的21例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例。结果 21例患者中,误诊为化脓性关节炎10例,结核性关节炎5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风湿热3例。结论 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临床上极易误诊,需提高对此病的警惕性,早期做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儿童;误诊
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JRA )是儿童时期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该病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极易造成误诊误治,延误病情。现将笔者2001—2007年治疗的21例JRA住院患儿作一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1例JRA患儿,男15例,女6例。年龄3~14岁,其中3~5岁5例(占23.8 %),6~9岁9例(占42.9 %),10~14岁7例(占33.3 %)。起病前有外伤史6例,上呼吸道感染史4例,不明原因11例。所有病例均有长期间歇不规则发热伴关节炎症状,发热时间10 d至2月,体温波动在37.6~40.3 ℃。其中17例以关节肿痛发热为首发表现,4例在发热后出现关节症状。少关节型12例,多关节型9例。受累关节依次为膝关节20例(95. 2 %),踝关节15例(71.4 %),腕关节11例(52.4 %),指关节8例(38.1 %),趾关节5例(23.8 %),肘关节3例(14.3 %),肩关节2例(9.5 %),髋关节2例(9.5 %),骶髂关节1例(4.8 %),胸锁关节1例(4.8 %)。
1.2实验室检查
血象正常者3例,WBC≥10.0×109/L者18例(85.7 %),最高达21.2×109/L,中性粒细胞≥0.7者6例(28.6 %)。13例患儿关节液穿刺混浊、黄白色,镜下见大量脓细胞。所有患儿ESR增快,最快者56 mm/h。PPD试验(+)11例。CRP增高者10例,RF(+)12例,ASO(+)8例,HLA|B27(+)5例。X线检查:关节肿胀16例,骨质疏松12例,关节间隙变宽5例,关节间隙变窄3例,关节臼模糊3例,骨质破坏2例。心电图检查异常者3例,其中2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2治疗经过
患儿入院后初步诊断为化脓性关节炎10例,结核性关节炎5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风湿热3例。经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症状无缓解,患者病情反复,关节持续肿胀疼痛,发热不退,考虑诊断有误,请相关科室会诊,排除其他疾病之后最终确诊为JRA。给予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口服消肿止痛,慢作用抗风湿药物(DMARDs)防止或延缓关节骨质病变,病情严重者以泼尼松1~2 mg/(kg·d)和/或甲氨喋呤每周10 mg/m2冲击治疗。同时中医辨证,给予清热除湿、蠲痹通络药物煎服。加强营养,症状缓解后主动或被动关节功能锻炼,保持关节功能位置,对患儿及家长进行解释和心理安抚,使之配合治疗。经治疗4~10周,所有患儿病情好转出院。随访6月至3年,16例患者病情控制未继续发作;3例关节疼痛肿胀复发,再次口服消炎药物后缓解;2例多关节型症状反复发作,一直口服激素控制。
3讨论
JRA是儿童时期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多以不规则发热和关节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全身多系统受累。目前,国内外诊断此病的标准是儿童时期不明原因的关节肿胀并持续6周以上[1]。由于此病早期缺乏特异性诊断依据,且因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临床经验少的医生极易将其误诊为其他疾病,一旦误诊误治将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必须掌握鉴别JRA与其他几种关节病的不同点。
3.1与化脓性关节炎鉴别
对于发热伴关节肿痛,如果有外伤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血象增高,穿刺液发现脓细胞者,则很容易诊断为化脓性关节炎。但化脓性关节炎发病急骤,红肿疼痛剧烈,关节屈曲不能活动,动则加剧,多为高热持续不退,有感染中毒症状,关节X线检查很早就可出现破坏,应用敏感抗生素后症状很快缓解。而JRA患儿相对症状轻微,多呈间歇热,热退后如常人,应用抗生素无效。在临床上,二者的鉴别关键在于使用抗生素之前的血细菌培养或者关节穿刺液细菌培养,仅凭“脓细胞”诊断极易导致误诊[2]。
3.2与结核性关节炎鉴别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结核感染有增高的趋势,因此对于长期发热的患者需提高警惕。多数JRA患儿有不规则低热,关节症状时好时坏,周围肌肉萎缩,X线检查关节骨质疏松或间隙狭窄等表现,且我国是卡介苗接种国家,大多数儿童接种后PPD试验呈阳性反应,因此易诊断为结核性关节炎。详细询问结核接触史,多次动态胸片或CT检查,结核抗体、结核杆菌DNA及痰结核杆菌培养等检查应作为JRA鉴别诊断的常规项目,同时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在未确诊之前不要贸然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者激素,以免感染扩散危及生命。
3.3与强直性脊柱炎鉴别
16岁以前发病称儿童强直性脊柱炎(JAS)。多数以外周关节炎或肌腱附着点病变为主要症状,以下肢为主,受累关节少于10个,常为单侧或不对称性。中轴关节症状不明显,X线检查骶髂关节炎常在发病数年后出现,这个时期的儿童骶髂关节正处在发育过程中,X线表现也难以解释[3]。全身症状较成年人多见,可有持续高热或低热、白细胞升高。HLA|B27一般阳性,对JAS诊断价值远大于成人AS。肌腱末端炎是主要表现和标志,与关节炎对比,它的特异性诊断价值更为显著和重要[4]。
3.4与风湿热鉴别
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一个主要表现。风湿热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前2~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等链球菌感染史,症状显著,多发生在大关节。关节有明显的红、肿、热、痛及触痛。几个关节常常同时发病,呈游走性,此起彼伏,反复发生。一般症状固定在某一关节的时间为12~72 h,持续时间多不超过3周。炎性症状消失后关节功能无损害,可出现皮下结节和环形红斑。儿童病人中65 %~80 %以上的人有心脏病变。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大多在500 U以上。实验室诊断主要针对最近的链球菌感染和全身炎性状态的存在,如两者缺一,则难下诊断。而JRA发病大多无明显诱因,起病缓慢,急性炎性症状少见,病程长(>6周),难以自然缓解。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准,ASO(-),心脏病变少见。
随着免疫学的进展,近年发现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角蛋白(AKA)抗体、抗类风湿关节炎33(RA33)、抗核周因子(APF)抗体、抗核抗体(ANA)等对JRA病变关节数量和严重程度呈正相关[5]。类风湿关节炎自身抗体的实验诊断学研究为临床早期诊断JRA降低误诊率提供了可能。但这些方法是否对JRA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尚需要更多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军,李永柏.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误诊原因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6):327-329.
\[2\]谢军,王沛.因“脓细胞”误诊为化脓性关节炎病例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0,20(5):311-312.
\[3\]张江林,朱剑,郭军华,等.幼年与成年脊柱关节病临床特征的对比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 9 (10):594-597.
【摘要】 【目的】利用计算机模式识别法从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医证候的众多症状、体征等指标中筛选出每个证候最有效的特征性信息,使RA证候的诊断更为规范化。【方法】将RA患者的症状、体征等54项指标输入计算机,通过马氏距离判别法筛选出有效指标。【结果】根据54个变量的权重值大小以及T检验结果,经过反复试验,表明17个变量判别准确率最高(马氏距离判别法),达965%。【结论】计算机模式识别法对RA证候的判别结果与临床诊断基本一致,提示该法能使中医的辨证分型诊断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得以标准化和规范化。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 证候; 计算机模式识别法; 特征参量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发生发展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病机复杂,病情反复缠绵,病程冗长,证候繁多复杂且多变,临床中医辨证较难准确掌握,妨碍了辨证技能和临床疗效的提高。我国卫生部药政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对RA制订了7种中医证候的分类标准,无疑对RA的临床研究有—定的指导意义,为了使RA中医证候建立在更为严格的、科学的基础上,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我们拟应用计算机对RA的证候诊断中最有效的特征信息进行筛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按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RA诊断标准。中医证候分类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实用中医风湿病学》[2]、《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3]等相关标准制定。
12病例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风湿病专科连续收治的24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例。
13调查方法编制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调查表,记录患者的相关中医症状、体征、关节功能分级、实验室检查(包括骨关节X线、类风湿因子、抗“O”、血沉、免疫五项、肝肾功能及其他血液生化指标)。中医症状、体征分为无、轻、中、重4级,中医辨证采用3级医师负责制,由住院医师先进行望、闻、问、切四诊,根据诊断标准判别证型,再由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分别进行证型诊断,最后统一意见。
14统计学方法将上述数据输入计算机,用Dbase进行数据管理,用既往课题组研制并经过验证的用BASIC语言编制的模式识别软件(广东工业大学余煜棉编制的判别分析使用马氏距离算法)[4-5],结合指标的权重值大小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临床判断进行比较。权重值的大小由计算机根据各个变量在分类中的作用与积累贡献率大小自动计算出。
2结果
21一般资料242例患者中,男69例,女 173例;年龄15~72岁,平均465岁;工人 96例,干部45例,农民40例,其他职业61例。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9年,平均62年。按病情进展分级 (放射性分级):Ⅰ级 118例,Ⅱ级 86例,Ⅲ级38例;功能分级:Ⅰ级 135例,Ⅱ级71例,Ⅲ级 36倒 。以202例作为训练样本,40例作为预报样本:其中寒热错杂证候训练样本45例,预报样本12例;寒湿阻络证候训练样本41例,预报样本13例;气阴两虚证候训练样本39例,预报样本8例;湿热阻络证候训练样本41例,预报样本3例;痰瘀阻络证候训练样本36例,预报样本4例。
22指标的权重值RA最常见的54个症状体征(1.关节红,2.关节肿,3.触热,4.酸痛,5.刺痛,6.冷痛,7.活动后痛,8.麻胀,9.拘急,10. 晨僵,11.强直变形,12.结节红斑,13.重着,14.怕冷,15.喜暖,16.自觉发热,17.屈伸不利,18.局部紫黯,19.功能,20.X线摄片,21.发热,22.恶风寒,23.口渴,24.烦热,25.遇天冷湿发作,26.面色白,27.面色晦暗,28.眼睑浮肿,29.五心烦热,30.咽干,31.失眠多梦,32.眩晕,33.盗汗,34.午后潮热,35.倦怠,36.气短乏力,37.易汗,38.眼干,39.口干不欲饮,40.手足不温,41.胸脘满闷,42.纳差,43.遗精,44.月经量少,45.肌肤无泽,46.形体消瘦,47.腰膝酸软,48.耳鸣,49.尿黄,50.尿频,51.夜尿,52.大便烂,53.大便溏,54.大便干)的权重值见表1。所谓变量在分类中的贡献大,是指该变量能使不同类的样本点在多维模式空间中分隔得远,而使同一类的样本点靠得近,所以权重因子为该变量的组间偏差与组内偏差之比。组内偏差大相应于类内点的弥散度大,组间偏差小相应于类与类在空间上的差别小。所以权重值大小能反映该变量是否能使“物以类聚”,也就是反映了该变量在分类中的作用与贡献。权重值愈大,所含疾病的信息量愈多,对疾病的证候诊断愈重要。权重因子可增强对分类有明显贡献变量的作用和削减那些对分类贡献较小的变量的影响,从而改善分类效果,使规律性更明显。通过这种方法,可使RA中医证候中各类证候的特征性信息更明显,即依靠计算机选出特征参量,提高临床判断准确率,使RA证候的诊断更为规范化。
转贴于
23特征参量的决定根据54个变量的权重值大小以及T检验结果,对变量进行筛选,经过反复试验,结果表明17个变量判别准确率最高(马氏距离判别法),达965%,筛选出以下17个指标作为RA的分类特征参量:关节肿(X1)、触热(X2)、晨僵(X3)、强直变形(X4)、结节红斑(X5)、怕冷(X6)、喜暖(X7)、自觉发热(X8)、屈伸不利(X9)、局部紫黯(X10)、功能(X11)、X线摄片(X12)、口渴(X13)、遇天冷湿发作(X14)、倦怠(X15)、眼干(X16)、便溏(X17)。
24各特征参量对分类判别的影响计算减少某一因素后其余16因素对全体样本的判别率和各证候的判别率来判断该因素对各类型样本和总体样本判别的影响程度,见表2。
表2结果表明,对整体样本证候判别影响较大的因素为X8(自觉发热)、X6(怕冷),去掉此二因素时判别率最低,分别为8960%、8911%,说明自觉发热、怕冷对整体样本的证候判别作用最大,其次是X1(关节肿)、X2(触热)、X3 (晨僵)、X10(局部紫黯)、X15(倦怠)等,说明这些指标对证候整体判别的贡献稍小。
各类证型中对判别影响较大的因素:①寒热错杂:分别去掉X6(怕冷)、X2(触热)、X3(晨僵)、X8(自觉发热)时,剩余16因素对寒热错杂的判别率分别为8667%、9333%(后3项),可见怕冷、触热、晨僵、自觉发热对判别寒热错杂最重要。②湿热阻络:分别去掉X14(遇天冷湿发作)、X10(局部紫黯)、 X8(自觉发热)、X3(晨僵)时,剩余16因素对湿热阻络的判别率分别为8780%、9024%、9268%(后两项),可见遇天冷湿发作、局部紫黯、自觉发热、晨僵对判别湿热阻络最重要。③气阴两虚:去掉X1(关节肿)时,剩余16因素对气阴两虚型的判别率为7949%,分别去掉X6(怕冷)、X9(屈伸不利)、X15 (倦怠)、X16(眼干)时剩余16因素对证型的判别率分别为8250%;8462%(后3项),可见关节肿、怕冷、屈伸不利、倦怠、眼干对气阴两虚的判别意义较大。④寒湿阻络:分别去掉X6(怕冷)、X8(自觉发热)时,剩余16因素对寒湿阻络的判别率均为9268%,可见怕冷、自觉发热对判别寒湿阻络最重要。⑤痰瘀阻络:分别去掉X6(怕冷)、X8(自觉发热)、X1(关节肿)、X2 (触热)、X4(强直变形)时,剩余16因素对痰瘀阻络的判别率为8611%、8056%、9167%、9444%(后两项),可见怕冷、自觉发热、关节肿、触热、强直变形对判别痰瘀阻络最重要。2009年第26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表2各因素对判别的影响
3讨论
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是国内外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基础上的一种非函数的方法。这种技术避免建立因素(变量)间的严格的数学关系,采用一定的数学统计手段去研究由数据组成的高维空间,寻找规律,为进行聚类、判别、预报等研究的新型统计手段。人类自身只能识别三维以下空间样本点的聚集状态,对于三维以上空间的识别要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技术,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就是其中一种十分有效的研究高维空间的手段。它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将高维空间的样本点分布,利用一定的数学模型降维到人类能判别的一、二、三维空间上,让人们对样本点进行比较、判别及预报等研究,进而探讨变量间的关系。
马氏距离法是设有3个母体G1、G2和G3,均有m个特征值,分别有n1、n2、n3个样本,对这些已知分类样本数据进行识别学习,通过计算找出各类样本在高维空间的重心,建立判别函数(或规则),然后计算待判未知类别的样本点到各类“重心”的马氏距离,将待判样本判为距离短的那一类;或者将各已知分类的样本点从高维空间降维到二维平面上形成各类样本的二维区域,待判样本判为所落在区域的那一点。将已知分类的样本的多维空间数据(症状及生化、免疫、微量元素等指标)作为母体,按照一定数学模式降维到某一“平面”上,其优点在于因判别函数和判别规则并不牵涉到分布的类型,可以不要求母体为正态分布,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6]。
本研究通过对RA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定性定量,将从RA的54个症状、体征等指标筛选出的17个因素作为特征参量时其分类最好,并采取减少某一因素后计算其判别率的方法判断17个因素对各类型样本和总体样本判别的影响程度,进行多因素分析,寻求其规律性。结果表明,自觉发热、怕冷、关节肿对整体样本的证候判别作用最大,其次是触热、晨僵、局部紫黯、倦怠等。而在各类证候中,怕冷、触热、晨僵、自觉发热对判别寒热错杂最重要;遇天冷湿发作、局部紫黯、自觉发热、晨僵对判别湿热阻络最重要;关节肿、怕冷、屈伸不利、倦怠、眼干对气阴两虚的判别有显著意义;怕冷、自觉发热对判别寒湿阻络最重要;怕冷、自觉发热、关节肿、触热、强直变形对判别痰瘀阻络最重要。以上研究结果与临床诊断基本一致,说明应用该法对症状、体征等指标进行因素分析后,能阐明症状、体征对于证的贡献度;通过不同水平的剔选及比较,能确定有关因素对RA各种证候判别的作用和意义。本研究中计算机模式识别法对RA证候的判别结果与临床诊断基本一致,提示该法有利于中医对RA辨证分型诊断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得以标准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
[2]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3] 程绍恩,夏洪生.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 邓兆智.不同证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样微量元素水平及其相关分析[J].中医杂志,1994,35(12):743.
【关键词】 滑模血管翼;骨侵蚀(boneerosion);x线片;骶髂关节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在本院收治的122例RA和AS患者的影像表现。在本院利用神经松解术治疗前均做X线检查。
1.2 检查方法 均摄取双手、双足、双踝、双膝、颈部、骨盆及脊柱x线平片。
1.3 分期 按下列分期标准对骶髂关节炎进行分期[1],I期:正常或可疑骶髂关节炎;II期:骶髂关节边缘模糊、略有硬化和微小侵蚀病变,关节间隙轻度狭窄;III期:骶髂关节两侧硬化,关节边缘模糊不清,有侵蚀病变伴关节间隙消失;IV期关节完全融合呈强直状态伴有或无残存的骨硬化。RA分期如下:I期:早期X线检查无破坏性改变,可见骨质疏松的X线征像;II期(中期):骨质疏松的x线征象,有或没有轻度的软骨下骨质破坏,可有轻度的软骨破坏。可见关节活动受限,但无关节畸形。邻近肌肉萎缩。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III期:严重期骨质疏松加上软骨或骨质破坏的x线证据。关节畸形,如半脱位,尺侧偏斜,或过度伸展,无纤维或骨性强直,广泛的肌肉萎缩,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或腱鞘炎;IV期:纤维骨性强直,III期标准的各条。
2 结果
如表1、表2。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是免疫性疾病。RA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的滑膜,从而引起关节软骨、周围韧带及骨质的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同时,RA也可侵蚀关节外的其他器官、组织,如心、肺、肾、动脉、神经、眼等,引起相应改变。1800年,Beavai对RA的描述被认为是人类首次对RA进行的较全面的描述。RA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滑膜炎,它所表现的炎性反应和组织破坏代表了关节局部免疫反应的过程[1]。任何一个滑膜关节都会受侵犯,尤其腕部及手与脚的小关节,但很少侵犯末端指骨间关节。发现广泛的侵蚀性关节病(erosive arthropathy)几乎可以诊断为RA[2]。早期指间关节骨端骨质疏松,软组织呈轻度梭形;进而骨端关节面下方骨侵蚀,局部骨皮质弧条状缺损及小囊状骨吸收区,即滑膜血管翼侵蚀所致,严重者关节软骨破坏致关节间隙狭窄甚或消失,晚期关节半脱位致关节畸形。也有发生在大关节者且多不对称,一例儿童RA早期表现单侧腕关节桡侧的软组织肿胀,进而发展致大小多角骨及头状骨的吸收、疏松、变形。AS曾称为中心型或类风湿脊柱炎,但近年来研究认为无论从患者的临床表现、遗传素质、免疫反应、病理变化诸方面,本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所不同,固本病应视为有别于类风湿的一种独立疾病。AS早期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炎,关节轮廓模糊、浓淡不均,边缘呈锯齿状,参差不齐,关节间隙狭窄甚或完全融合消失;脊柱以增生变化明显,非特异性滑膜炎渗出较轻。小关节囊及椎旁韧带骨化钙化使脊柱呈竹节样改变,严重者生理前突变直甚或消失。 鉴别诊断:①AS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及男性多发,而RA遗传性不及前者及好发于女性;AS以中轴关节受累为主,最初发生于骶髂关节炎,脊柱增生变化呈竹节状不同于RA的表现。RA则主要侵犯外周小关节;AS与HLAB27(人白细胞抗原)相关,RF多阴性,而RA化验室检查RF部分阳性而HLAB27阴性。AS病理表现主要为肌腱韧带附着处炎症,RA则为炎性滑膜炎;②RA骨侵蚀主要与伴有骨性关节炎的骨变化区别。骨性关节炎主要累及双手的远端指间关节,常伴有Heberden结节和Bouchard结节[4]。Heberden结节即手指远节指间关节内侧或外侧出现骨性膨大,典型的表现为边缘刺状增生;Bouchard结节即近端指间关节边缘骨性增生。骨性关节炎可伴关节间隙狭窄、硬化及关节面中央部侵蚀,但不伴骨质疏松。RA则主要累及近端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并以边缘性关节面下方骨缺损病变为主且关节周围骨质疏松,软组织梭形肿胀[3]。
参 考 文 献
[1] 戴戎.现代关节外科学.科学出版社,2007.
[2] Peter Armstrong.(邱邱健泰等译).影像诊断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实验指标;临床诊断;诊断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4.027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该疾病属于发病率较高的自身免疫病, 患者发病后主要以关节疼痛、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为典型症状, 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1]。目前, 临床上对于RA机制尚不完全知晓, 常规方法主要以影像学诊断为主, 该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者诊断, 但是临床误诊率或漏诊率较高, 导致患者难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科学治疗。近年来,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指标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诊断中得到应用, 且效果理想[2]。为了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指标的临床诊断性能及诊断效果,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诊治的9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诊治的9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实验组, 其中男21例, 女69例, 年龄19.4~83.5岁, 平均年龄(52.4±10.4)岁, 入选患者均符合2010年ACR/EULAR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选取同期入院的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2例, 女68例, 年龄20.1~85.9岁, 平均年龄(50.8±10.5)岁。研究对象及家属对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等完全知晓, 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方法 入院后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方法检查, 采集3~5 ml静脉血, 常温静置30 min后离心5 min, 离心速度为3500 r/min。同时, 采集3 ml全血, 进行SR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测定两组anti-CCP, 仪器为罗氏COBAS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3];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测定RF、CRP, 仪器为DIRUI CS-1300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仪器法检测SR。相关操作必须严格遵循仪器及试剂盒相关步骤进行[4]。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CRP、SR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诊断后anti-CCP、RF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 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 再加上临床上尚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法, 常规方法更多的以影像学诊断为主, 该方法误诊率、漏诊率较高、特异性较差, 部分患者由于早期未得到有效的诊断, 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5]。近年来,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指标在临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得到应用, 且效果理想。本次研究中, 两组研究对象CRP、SR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诊断后anti-CCP、RF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anti-CCP、RF、CRP以及SR检测效果理想, 能够为患者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志芬, 张爽, 陈晓玲.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测定与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19):2457-2459.
[2] 黄宇, 王涛, 戴淑惠, 等.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性能评价.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24):3345-3349.
[3] 夏文娟, 刘月秋, 丛玲, 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与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探讨. 中外医疗, 2011, 4(22):9-10.
[4] 常会忠, 张加玲.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意义.中国热带医学, 2011, 5(11):605-606.
[5] 李红胜, 李胜兵, 孙丽.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2, 25(3):335-336.
[6] 万敬东.抗CCP抗体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2, 29(2):159-160.
[7] Sehellekens GA, Visser H, de Jong BA, et al. The diagnostic prop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bodies recognizing a cyclic citndli-nated peptide. Arthritis Rheum, 2013, 43(22):155-163.
1 资料
2010年1~11月来自本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血清374例,包括RA 98例,其他风湿性疾病196例,RA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4],其它风湿性疾病患者均符合国际相应的诊断标准。健康人血清80例。
2 实验方法
2.1 RF-IgA、RF-IgG、RF-IgM检测 采用ELISA方法检测,由美国ORGENIEC有限公司生产提供。RF-IgA、RF-IgG、RF-IgM值>20 U/ml为阳性。
2.2 AKA检测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由德国欧蒙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生产提供。以角质层出现线状、板层状的典型荧光染色判为阳性。
2.3 抗CCP抗体检测 采用ELISA方法检测,由德国欧蒙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生产提供,严格按说明书操作,进行定量和定性检测,检测结果>5 U/ml为阳性。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3 结果
3.1 各组样本中抗CCP、RF、AKA阳性率见表1。
3.2 抗CCP抗体、AKA和RF对RA诊断的比较 见表2。抗CCP抗体、AKA及R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抗CCP抗体67.35%和98.55%;AKA 29.59%和99.28%;RF 83.67%和65.58%。 抗- CCP在用于诊断RA时分别与AKA和RF比较,敏感性显著高于AKA( P<0.05),低于RF,但未达到统计学水平。抗-CCP特异性与AKA相当,但显著高于RF( P<0.05)。抗-CCP的阳性预测值最高,其次是 AKA,显著高于RF(P<0.05)。抗-CCP的阴性预测值为89.47%,与R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AKA。
3.3 抗CCP、AKA、RF联合指标与抗CCP诊断RA的比较 抗CCP与抗CCP和AKA二联指标相比,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略有提高,但未达到统计学水平。抗CCP与抗CCP、AKA和RF三联指标相比,诊断RA的敏感性显著提高(P
<0.05),由67.35%提高到83.67%,特异性有降低,三联合指标特异性为87.80%,见表 3。
4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的患病率为0.32%~0.59%,是造成人群丧失劳动力与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因而RA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开始适合的治疗对控制该病的病情非常重要。目前临床常用的RA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X线检查及RF检测。RF是最早应用于RA临床诊断的自身抗体。但因为RF在其他的自身免疫病、感染性疾病、甚至健康人血清中也存在一定的阳性率,所以RF阳性用于诊断RA的特异度较差,且发病早期阳性率低,这些缺点较大限制 RF在RA诊断中的应用。
抗AKA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在患者血清中发现的一种抗食管上皮角质层的自身抗体,本研究中抗AKA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为29.59%,而其检测的特异性99.28%,可作为RA检测的特异性指标及辅助实验诊断项目,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5]。
抗CCP-抗体是RA早期诊断的标志物,是RA早期诊断较好的指标,也是鉴别侵蚀性、非侵蚀性RA的灵敏指标[6],本研究中抗CCP-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67.35%,其检测阳性率很高,因此,将抗-CCP抗体检测用于RA早期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RF、AKA和抗-CCP可以作为RA诊断的实验室指标,各指标各有其优缺点,可以互为补充,不同方式联合检测均可提高对RA诊断的特异性,而以3种指标联合检测特异性最高,对RA的早期诊断和尽早治疗、改善预后有较高的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Vincent C,Simom M,Sebbang M,et al.Immunoblotting detection of autoantibodies to human epidermis filaggrin:a new diagnostic test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J Rheumatol,1998,25:838.
[2] Saraux A,Berthelot JM,Chales G,et al.Value of laboratory test in early predic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rthritis Rheum,2002,47:155.
[3] Menard HA,Lapointe E,Rochdi MA,et al.Insights into rheumatoid arthritis derived from the sa immune system.Arthritis Res,2000,2:429.
[4] Arnett FC,Edworthy SM,Bloch DA,et al.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 1987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Arthritis Rheum 1988,31:315-24.
【关键词】 中医针刺;中药综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3.130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和病因都不是很明显[1]。目前缺乏很有效的控制药物, 其治疗依旧是临床难题之一[2]。本研究选择本院接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接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患者进行研究。60例患者都在知悉本次研究的目的后, 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男12例, 女18例, 年龄20~82岁, 平均年龄(50.21±10.82)岁, 病程1~26年, 平均病程(10.23±6.21)年。对照组男20例, 女10例, 年龄22~80岁, 平均年龄(51.25±9.55)岁, 病程1~20年, 平均病程(11.53±6.13)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采取中医针刺联合中药综合治疗, 具体为:首先根据患者的病因辨证与循经取穴原则, 其次风寒的患者取血海、风池、关元、大椎、风市、肾俞进行针刺;湿热的患者取三阴交、曲池、大椎、商丘、脾俞、阴陵泉、足三里、合谷进行针刺。患者的配穴选择以各部位中的阿是穴为主, 针刺1次/d。中药具体有:风寒者药材有防风12 g、麻黄10 g、白术15 g、细辛3 g、甘草6 g;湿热者用药有连翘15 g、苍术12 g、防己15 g、栀子15 g、滑石12 g、薏苡仁30 g、蚕砂12 g。服法:以水煎药1剂/d、药汁400 ml, 早晚分服1次。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内服, 风寒与湿热患者用药和观察组相同。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评定分析临床疗效情况[3]。疗效的标准评价为: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 各项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或者基本消失, 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 活动功能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经治疗后, 患者的病情无明显好转, 甚至病情状况还有加重的趋势。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愈10例, 治愈率为33.33%, 总有效30例, 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 治愈率为3.33%, 总有效13例, 总有效率为43.33%, 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关节滑膜炎炎症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的疾病[4]。其致残率极高,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危害也极大。因此探讨出一项合理、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5]。
多项研究显示, 中药针刺有消肿止痛、疏通经络和改善关节功能的疗效, 中药汤剂中的药材有益气活血、祛风除湿、强筋健骨和抗炎镇痛的疗效。因此中医针刺联合中药综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明显[6]。本研究显示中医针刺联合中药综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单纯服用中药的总有效率43.33%。
综上所述, 中医针刺联合中药综合治疗的效果良好, 无毒副作用,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陶娟, 汪悦, 徐雯, 等. 辨证分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8(2):118-121.
[2] 朱震, 张世勤, 汪悦, 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素分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8(6):531-534.
[3] 涂燕华, 孙连娜. 姜黄素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19):310-314.
[4] 张凌燕, 向茜, 唐远姣, 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超声造影定量分析与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5(6):1001-1004.
[5] 范仰钢, 胡尊玲, 姚国忠.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6):1389-1391.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活动期; 针灸治疗; 中药熏洗治疗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2.019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国传统医药学中“痹症”范畴,因其证候的特点,又有“顽痹”,“厉节风”之称。其临床表现为对称的多发性小关节,以手、腕、足等关节最常受累。我国RA患病率约为0.3%~0.4%。该病病情迁延,关节的反复肿痛常可引起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的破坏,严重者会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1]。笔者所在医院采用针灸治疗配合中药熏洗治疗活动期RA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09年4月-2011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风湿科病房和门诊患者,共8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活动期判定标准。中医辨证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湿热痹阻证[2]。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男13例,女28例;年龄16~77岁,平均(46.5±30.5)岁;病程6~48个月,平均(26±21)个月。对照组男14例,女27例;年龄16~75岁,平均(45.5±29.5)岁;病程6~50个月,平均(28±22)个月。两组患者均表现关节疼痛、晨起僵硬、肿胀、肢体功能显著障碍,红细胞沉降率(ESR)>30 mm/h,C反应蛋白(CRP)>10 mg/L,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针灸治疗:主取:督脉经穴,足太阳膀胱经穴,肝俞、脾俞、肾俞、命门,手足阳明经穴曲池、足三里、阳陵泉,足少阴肾经太溪穴;局部取穴:肩关节取肩俞、肩贞、阿是穴,肘关节取曲泽,腕关节取阳池、阳谷、阳溪穴,膝关节取膝眼、曲泉穴,踝关节取解溪、昆仑、丘墟穴,指关节取八邪穴,趾关节取八风穴,1次/d,30 min,10 d为一疗程,共4个疗程。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洗治疗。药物组成:干姜20 g、丁香20 g、肉桂20 g、莪术20 g、荜拨20 g、麻黄20 g、高粱姜20 g、肉豆蔻20 g,水煎煮40 min(煎药机煎药,温度达100 ℃),浓煎取汁3000 ml倒入足浴桶,其内放入一小凳,嘱患者踩在小凳上,先熏蒸,后待药液冷却至38 ℃左右后再踩入药液中清洗患处,即炎症关节,每次45 min,2次/d,10 d为一疗程,共4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控制: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实验室指标基本正常;显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减轻,实验室指标明显好转;有效:症状、体征减轻,实验室指标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实验室指标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24%,对照组为80.48%,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实验室指标情况 观察组中治疗无效的4例和对照组中治疗无效的8例ESR和CRP没有变化,观察组余37例和对照组余33例治疗有效的患者ESR和CRP变化情况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无任何晕针现象。观察组治疗期间有2例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瘙痒,可忍受,未中途退出治疗,停药后皮肤过敏症状消失。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为遗传、感染、内分泌等因素诱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所致。该病5~10年的致残率可高达60%,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西医治疗方法单一,且对肝、肾、消化系统、造血系统毒副作用大,有时副作用甚至大于治疗本身,患者的长期依从性不佳[3]。祖国传统医学对RA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通过现代科学实验已证实,很多中药可以控制和减缓炎症反应,降低致痛物质的浓度,同时提高痛阈值,起到消肿止痛作用。笔者对针灸治疗配合中药熏洗治疗活动期RA进行了研究,该方主要发挥了清热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此方法无副作用,可在临床推广运用,且疗效迅捷。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针灸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熏洗治疗,疗效确切。且该方法安全性较高,仅有2例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瘙痒,停药后过敏症状自动消失,提示了该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本研究因条件所限,样本量较小,在日后的研究中还需扩大样本量,以期对该治疗方法的远期效果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陆洪品.中医内治外敷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9):49-50.
[2] 吕明,刘晓艳.风湿康复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7,27(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