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第1篇: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这次学习,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深感到做学生心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把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定位在表面处理上,而且应该透过现象看学生行为的心理因素,从根本上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这次学习的感受和想法。

感受之一:这次培训帮助我认识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重要。真正的心育确实是进行德育、智育等教育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赢得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同,才能更好的发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感受之二:这次培训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学生、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教育。可以说每一位教师都是爱学生的,正是有了这份爱,我们才对学生付出了很多,可结果却是我们常常感慨:学生怎么会是这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而我现在真正体味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句话的内在含义,那就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的爱再多却都偏离了我们的预期,简言之我们的爱不是学生所需要的,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怎能谈到教育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也无法体味到自己工作的乐趣,沉重的负担压得教师没有也不可能体味到应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也许就是不懂心理教育、不会运用心理教育的必然结果吧!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去观察学生、去了解学生、去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感受之三: 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作为一名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每一个人都接触、学习过心理学,但一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却没有感到心理学的用途,因此早已将它抛之脑后了,虽然有时也会装模作样的应用一两个心理学的术语,那也不过是装装自己的门面罢了。可以说那是真的不懂心理学,更没有想到如何正确在教育教学上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所以在工作上产生了许多的困惑。正是这次学习它帮我才开始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更帮我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原来我们在不经意之中虽运用着心理学,我们的困惑也正是源于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心理学啊!只有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我们才会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学生,从而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

感受之四:通过培训我学到了更多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往,自己将心理健康课看的过于神秘,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的懂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通过培训我明白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那就是:源于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把握人生!

第2篇: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方的.。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四、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第3篇: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听了本次心理健康的专题系列讲座,使我更进一步理解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听评课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第4篇: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提高认识;主动探究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现在很多的社会现象也告诉我们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是值得关注的!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再看这个孩子的成绩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对这个孩子的性格,态度,品行的考察。作为一名班主任,平时和孩子接触的也非常多,接触了各式各样的孩子,也让我更加的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1深入了解孩子,才能使心理教育有针对性

对于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了每个孩子的特点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在孩子纯真的外表下,我们又是否能看到他们内心的脆弱那?可能因为你的不小心的一句话就会给一个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那?那年是我上班的第一年,年轻我有些自以为是,认为粗暴的管路就可以摆平一切,可是事情就不是我想的那样。这一天我让同学们把父母的联系方式写下来,有事我可以及时和家长沟通,可是她只写了姥姥的联系方式,不假思索的我便很严厉的问她“你怎么没又写父母的联系方式那?”,她一句话也不说开始掉起了眼泪,此时的我不知所措,一个这样简单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要哭?我过于严厉?还是我伤害到了她?上百个问号在我头脑中瞬间闪过。事后我才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离异,由爷爷抚养,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母亲的工作环境也不好,从来不会向外人提及到自己的父母,而且对这类话题非常的敏感,性格偏执,喜欢攀比,总是和同学说不到几句话,有时还会在角落里偷偷掉眼泪,在描写妈妈的作文中更也只是草草几笔。对于这类孩子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首先我们就要先走进他们的生活,深入去了解她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做到无所不知,有的放矢,而不是对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发生而一无所知。其次我们就要谨言慎行,注意自己的言辞,保护他们易碎的心灵,我们要着重培养他们自信、自强、独立,从而克服自卑、自责,鼓励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走出来,让他们感受到身边的爱是无处不在的,并且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从而培养他们自尊心。此时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乐于看,善于说、喜于听,敢于做。除此之外,还要耐心细致的说教,不厌其烦的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最后我们应给予美好的期待让孩子知道老师是对自己有期望值的,从而起到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努力改变自己,在老师期盼的目光中逐渐走出困扰。

2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争取家长的支持

同学、老师之外接触最多的就数孩子的父母,他们是否给孩子传递出正能量也是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因数之一。但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吃的好,睡的好就是健康,这是狭隘的认识。事实上,孩子身上存在心理问题,如说谎、狡辩、不承认错误、避重就轻等行为。但是,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是因为工作或活计忙而顾不上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曾经有一个这样的男孩,在我看来是一名不爱说话,性格内向,但从不给班级和老师带来麻烦的孩子,可是,这个孩子突然有几天居然没有来学校上课,孩子的父母焦急的找到我,告诉我说孩子没去学校的几天不知道孩子去了哪里了,他们找了好几天也没找到,三天之后孩子回来说在一个网吧呆了三天三夜。这出人意料的结果,谁也没有想到孩子会在网吧呆了三天三夜,事后我对这个孩子进行家访发现家里面给配了一台电脑,家长十分无奈的说:“唉!老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什么也听不进去,在家上也比出去上强,管不了了!不敢说也不敢管!别再跑了!”听完这话,真是有了几分无奈,我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对于孩子这样的行为无可奈何,只能听之任之却什么也不能做那?问题的关键就是缺乏有限的沟通,家长不能够掌握对孩子疏导心理问题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一味的打、骂是根被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会使问题更加的严重!所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还要定期为家长们开展这样的讲座、宣传让家长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

其实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未必是这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把每一节课都渗透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孩子们时时都接受到书本、老师、同学的正能量。比如在我的语文课《长江之歌》中,课文有些枯燥、无趣、孩子们也没有见过长江的磅礴气势,更难理解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感情。这个时候就要克服掉孩子厌学的情绪状态,我便找了一些有关长江的视频,孩子看到了、听到了也感受到了长江的雄伟,自然而然的打消了他对这节课消极的心理,这节课的气氛变得热烈、宽松,孩子们你一句我几句的谈感想,把被动的讲授式变成了学生喜于去探究,乐于去学。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孩子不仅仅要看他的成绩,那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将家长以及各个学科的教师联合起来在实践中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社会型人才,让孩子们受益终身。总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了解孩子,才能使心理教育有针对性,起到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把被动的讲授式变成学生喜于去探究,乐于去学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社会型人才。

作者:李叶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青华小学

参考文献:

[1]孙利芳,马艳艳.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J].心理健康教育,2014,(8):255.

[2]童立君.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

[3]张青青.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的创新[J];成功(教育);2012年05期.

[4]黄源华;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1期.

第5篇: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1 心肌梗塞病人的特点

1.1 发病特点

1.1.1 与天气气候有关。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受到以下几种特征性气候的影响:高气压控制;有降温过程;气候日差变化大等,故每年的11月至次年1月发病率最高。

1.1.2 与性别年龄有关。心肌梗塞的发病男性高于女性为1.9:1,女性绝经后才有可能发作心肌梗塞。发病高峰为心肌梗塞60岁,冠心病69岁。

1.1.3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突然,可以在进餐时、大便时、也可能在睡眠时。病情变化急骤,如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患者生命。提示及时就诊十分重要。

2 健康教育的实施

根据笔者多年对众多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认为应从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2.1院前教育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突然,病情变化急剧,及时诊断与正确处理对病人转归极为重要。为了缩短患者发病至就医的时间,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冠心病、心肌梗塞的有关知识,强调发病后立即就医。对有冠心病史的患者应常备急救药物在身边,遇到有不适自服药物,然后即可就诊。这可大大提高心肌梗塞救治的成功率。由于溶栓术在临床的普及,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康复带来了福音。但溶栓术对发病在6小时内的患者效果较好,超过6小时的心肌梗塞患者冠脉再通率低。这也提示患者应及早就医。故而院前教育突出一个“早”字。

2.2入院后的教育

2.2.1环境与情绪: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患急性心肌梗塞后入住监护室,由于对治疗的休息环境的生疏,更会增加其紧张情绪而对预后十分不利。因此,应加强解释工作。护士要保持镇定从容的姿态,用亲切的语气向患者介绍病室的环境:告诉患者进行一些检查和治疗的必要性及意义;告知患者情绪与疾病的关系。针对不同个体进行有效的解释教育,以舒缓其紧张情绪,利于治疗。

2.2.2 冠心病有关知识的介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适当时机,向患者介绍有关心肌梗塞的知识。如导致心悸梗塞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目前临床用的治疗手段、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如何配合治疗与护理等。随着心肌梗塞发病率年轻化和发病率的增高,普及相关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2.2.3 通过教育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习惯,由于病人工作需要、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和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患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不良习惯,这对于疾病的回复及预防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心肌梗塞和加重病情的不良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吸烟、大量饮酒、精神过度紧张、暴饮暴食及大便用力等。我们要详细讲解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对健康的危害,针对不同个体帮助他们去除不良嗜好,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效的预防疾病。

2.2.4溶栓术与服药教育。

(1)心肌梗塞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心绞痛,而硝酸酯类是抗心绞痛的主要药物,因此,交给患者药物的应用和保护方法十分重要。如硝酸甘油要放在随身可及的地方,以备急用。教给病人长效药和短效药的用法和剂量:要舌下含服,最多连服三次;用药期间,在病情允许时要保持足够的日常活动和适当锻炼,作为预防治疗;同时要教导病人没有胸痛发作时,不能借用药物增加活动量;药片要放在棕色玻璃瓶内,避免潮热和光照,外出时要随身携带等。

(2)溶栓术是治疗心肌梗塞的主要而有效的手段,在溶栓前要告诉病人溶栓的目的、方法和治疗,容溶栓剂的品种和用量,溶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溶栓后要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如胸痛、心率异常、出血倾向等临床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护士。告诉患者溶栓后要绝对卧床24小时,至少三天后方可下床活动。对于有明显并发症或心率持续在90次持续在90次/分以上者要延长卧床时间,避免过早下床而加重病情。

3 健康教育的方法

健康教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我们在实施健康教育时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

3.1健康性教育。我们收集和制作了数本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宣传资料和图片,有计划对患者进行宣教。对于首次住院、住院时间较长、同时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患者,在病情允许时请他们看宣传资料。由于这些资料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使患者对自己病情的发生、发展、如何配合治疗与护理等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对于以后的救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针对性教育。由于收住监护室的患者病情较重,不宜集中教育,故我们多采取随机性、针对性宣教形式。针对不同病人、不同病情及不同的性格特征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使所有患者最大程度了解自己的病情,以促早日康复。

3.3通过家属对患者进行间接性教育。我们收治的患者中有的年老迟钝,有的是农牧区民族牧民,有的来自外地带有浓重的方言,不宜听懂护士的讲解。对于这部分患者我们向其家属进行教育,然后由他们向患者本人讲解。这样患者既容易接受又感到亲切,从而也促进了疾病的恢复。

第6篇: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一、心理健康简述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健康定义中提出了全面健康的三要素:无躯体残疾;无生理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这一定义促使人民树立健康的新观念: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那么,人们的心理怎样才算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这是个十分有意义也十分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没有明确绝对的界限,而且各心理学家从各自研究的领域出发,所提示的标准也不统一,但我们从各种论述中可以得到不少启迪,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保持在一定的能力水平之上;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情绪基本稳定,对事物反应敏捷,心境保持持久的轻松和愉快状态;行为符合社会群体的要求,与自己的身份、角色相称;人格完整,能客观地评价个人及外界,意志坚强,言行一致;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意向一致,热爱集体,有浓厚的社会交往欲望;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感,而不是逆反状态;心理符合其年龄水平,自主及定位能力强,个人理想与现实可能性之间的距离是可望可及的;能适应快节奏的时代变化,学习效率高,质量好,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

二、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本人在具体教学过程别强调以下原则:

1、教学方法和组织的运用要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创造的机会,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2、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身体练习和“竞争、合作、走向成功”中相互接纳、相互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承认学生发展中存在着差异,不去追求达到统一标准,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最好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要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4、促进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让每个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获得成就感。尤其是对一些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快乐的学生,对那些在平常文化课中受到训斥和被群体冷落的学生,更要为他们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使他们相信自己具备成功的实力,增强自信心;

5、充分挖掘教材的兴趣点,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要挖掘教材中那些能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运用新颖的方法使学生情绪不断变化,吸引学生对该教材的特殊兴趣;

6、重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教学电视、计算机进入体育课堂。采用生动的形象图形、多媒体动画、声光技术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让学生领略人体运动的力与美。使学生产生锻炼的欲望,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兴趣;

7、不失时机地运用振奋民族精神的体育成就和优秀运动员的感人事迹,加深学生对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顽强的拚搏精神。

三、在体育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感受

1、体育活动对改善人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境状态有积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参加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中度抑郁和焦虑;

2、体育教学可以兼顾学生的身心,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四、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1、要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首先体育教师的心理必须健康,其次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素养已迫在眉睫。

2、体育教师要改变对体育差生的态度以及教学方法和方式。防止用剥夺、疏远、贬抑和随意支配等方式伤害学生,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标准受到影响。

3、体育教师要注意过分重视体育尖子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在教师的过分重视下,学生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其个人的发展轨迹被扭曲和涂改,教师期望过高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恐惧等。

4、体育教师只有树立全面的健康观,摆正健身与增进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在体育课的设计、组织教学与教法等方面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第7篇: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其中以中老年人多见。有资料表明,许多老年冠心病患者并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对自己健康的无知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关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认知教育,系统地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我院内科病房于2007年11月~2008年11月共收治冠心病患者76例,男63例,女13例,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63岁,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2 健康教育前评估

根据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保健知识多少制定宣教计划。由于每位患者的知识层次不同,对卫生保健知识的掌握也有很大差异,护士只有通过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的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纠正患者偏差,才能引起患者对宣教知识的兴趣。

3 健康教育方式

根据参加人数的不同,采用单人指导和集体教育两种教育方式。因本组均为60岁以上老年患者,部分活动不便,故单人指导方式应用广泛,个别时候二者并用。

3.1 单人指导:患者住院期间由主管床位的护士利用晨间护理、治疗、巡视或其他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护士讲解后可让其自己阅读,并适当提供一些有关杂志、报刊。

3.2 集体教育:利用工休会时间请专科医生讲课,进行冠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同时,发放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单,以不同的方式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

4 健康教育内容

4.1 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内容

4.1.1 基础知识教育:首先医护人员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学习并对非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在此基础上向患者初步介绍冠心病的有关知识,让其简单了解本病病因,即易患因素或危险因素。主要危险因素可总结为“四高一吸”,即高血压、高血脂、高龄、高血糖、吸烟;次要危险因素如肥胖、紧张、饮食、遗传等[1]。让患者知道有病早治,积极参与预防保健,有疾病先兆时积极治疗的重要性。

4.1.2 饮食治疗教育:饮食治疗是老年冠心病的基本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向病人介绍饮食治疗的意义和具体措施,使病人在饮食方面能够灵活掌握各种膳食和数量,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应选择低盐、低动物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食物,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及植物蛋白的食物,保持营养平衡,避免暴饮暴食及饮浓茶、咖啡等饮料以免加快心率,忌烟酒。对于肥胖的老年人,控制饮食,避免因肥胖加重心脏负担。

4.1.3 心理教育:老年人情绪急躁、有多疑等心理,当发现自己患有冠心病时,表现得更为突出,并出现悲观失落、焦虑恐惧等心理特征,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①减轻心理压力与反应:对于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的老年患者,教会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正视病情,帮助他们树立控制疾病发展的信心。②增加信任度:对于易猜疑的老年患者,教育要做到自然、大方,并注意在传递感情技巧的同时给予鼓励与安慰,增加信任与安全感,以最佳的心态来接受和配合治疗护理。

4.1.4 运动疗法教育:运动适量,循序渐进,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提高心肌对活动的适应性,使冠状动脉扩张,有助于降低血压,增加心肌营养和氧的供应,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胆固醇[2]。同时,运动还可加速脂肪的分解,减少脂肪堆积,增加心肺功能,这样可相对减少心脏负担,提高病人的身体综合素质。

4.1.5 药物治疗教育:药物治疗是促使本病康复的重要手段,指导患者或家属掌握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不良反应,以及剂量不足或超量应用的危害,输液过程严格控制滴速。应用口服药物时,因老年人记忆力差,听力及视力下降,要反复强调服药时间、方法、剂量。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出院后仍需继续服用地高辛,应告知病人本病治疗量和中毒量很接近,剂量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而过量又可引起严重的中毒反应,教会病人或家属测量脉搏,服药前脉搏不能低于60次/min,如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或心率失常等,应及时停药就诊。

4.1.6 介入治疗简单知识教育:介入治疗作为治疗冠心病的新手段,其投入临床为冠心病患者带来了光明与希望。作为新的治疗手段,医护人员对此知识也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因此护士应简单了解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并向适当指导冠心病患者,让患者知道,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还有疗效更好的治疗手段,让难治性冠心病患者看到光明,从而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4.2 出院时健康教育

4.2.1 对出院患者进行生活起居教育:①家庭环境设置:保持居室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光线充足、清洁整齐,并告知环境对疾病影响。②睡眠指导:指导患者睡前可用温水洗脚以消除疲劳,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养成规律的睡眠,夜间突发不适,及时呼救。③预防便秘:多吃蔬菜,新鲜水果,预防便秘的发生。告知患者便秘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引起患者重视,必要时备缓泻药。④洗澡:洗澡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3],尤其是老年人应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洗澡。洗澡时间不超过20min,最好由家人陪伴,避免应急状态下洗澡。应选择换气良好的环境及淋浴,并备急救药,如出现心慌、胸闷等立即终止洗澡,必要时立即到医院就诊。

4.2.2 对家属及健康照顾者的教育:本组均为老年人,大部分患者的生活起居需要有人照顾,所以在对患者进行知识宣教的同时可邀请家属参与,共同学习,教会其怎样配合医院为患者治疗,学会测量脉搏的方法,了解运动、饮食、药物治疗的有关知识,学会怎样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护理环境,紧急情况下的呼救方法等。

5 护理体会

5.1 尊重患者: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年龄较大,遇事主观,办事认真。健康教育时,护士要语言亲切,尊重患者,把患者当做自己的长辈、亲人,而且在护理技术操作上要熟练,以此获得患者的信任,最终达到预期的目的。

5.2 对护理人员的要求:由于患者年龄较高,各种生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在进行教育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宣教。由于患者文化知识层次高低不一,对知识理解能力接受不同,护理人员自己首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提高知识水平,加强责任心,才能回答患者的一些疑难问题。

5.3 教育效果:通过健康教育发现,教育后患者在掌握相关知识、相关技能、态度、不良行为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变和提高,但接受程度有差异。健康教育是提高冠心病患者健康水平的得力措施,通过健康教育,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心理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不合理的膳食,同时密切了护患关系,增强了护患间的相互信任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调动了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对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正仪.内科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7~88.

[2] 王亚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的健康教育.实用新医学,2001,8(3):744.

第8篇: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一、挖掘教材内涵,创设心理体验情景

小学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应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内心的情感体验,有的放失的渗透心理健康。

二、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好老师”作为老师应在教学中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使学生有了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就能变压力为动力,变苦学为乐学。

如我在执教《从现在开始》这一课时,当开始上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本课内容的动画片,同学们一个个聚精会神的观看,他们觉得很有趣,也明白了谁能当上林中大王的道理。因此,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调动一切积极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活动,动手动脑,手脑并用,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三、课堂教学力求有趣、灵活、新颖

学生学习时心情平衡,不慌张,不紧张,学习效果才会好,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用自己的勤学感染学习。当自己刚进教室时面带微笑,态度和谐,精神饱满,学生会感到可敬可亲,平易近人。课堂气氛就会宽松、和谐、充满快乐。或者是课前可利用两分钟时间播放一些曲调平缓优美的歌曲,使学生情绪放松,达到心理的宁静,为学习准备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如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男女生比赛读课文时,带使用“请温柔,可爱的小女生”来朗读,或者是“请我们班的男子汉”来朗读,同学们都很感兴趣。另外,我还常采用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多种活动形式来增强教学的新颖性,灵活性。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没有固定方法的。如在教学《》一课时,让学生通过看视频,他们知道了是为了掩护身边的战士趴在那儿纹丝不动,活活的被大火烧死。这个故事很感人,我让学生分组为同志写碑文,学生们纷纷写心中的崇敬之情化作一行行感人至深的文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永垂不朽”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求知兴趣。

小学生比较好奇,新鲜事物容易刺激他们引起定向的探究行动。因此,语文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争每堂课都生动、新奇、有趣。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我让学生编排课本剧,它们分别戴上头饰进行对话,学习态度也很积极,生动活泼,学习效率也很高,使他们在欢乐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并获得发展。

四、在教学中及时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是对学生成绩和学习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使学生进步的法宝。在平时的每次作业,小测验,考试后老师要及时给以指导和鼓励,尽量不要体罚他们。每当学生取得成功时,他们从内心就对学习有信心了,进而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五、挖掘文本内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例子参照得好,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司马光砸缸》一课中的司马光是个心理素质极好的学习典范。学习课文时抓住描写司马光的语言,动作等词句细细体味。学生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并决心向他学习遇事冷静,沉着的心理素质。

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爱的表现作用

师爱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师爱是教师美好心灵的表露,是一种激励学生个体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倡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忘记自己是一个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你”。一个老师如果能从平时的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和学生交朋友,学生就会进入老师的内心世界,就和老师交知心朋友,另外老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进取的动力和生活的精神支柱。所以老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换位思考,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对进行健康教育,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的过程。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对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遏制不良情绪,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请进来,是根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作出过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难,但要把这些方法应用到学习中,还得需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政治的教学变得轻松自然,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比如,我所教的中学生,刚开始上新课程的时候,根本无法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在活动时,往往不知所措,缺乏主动思考意识,对讨论也不习惯,课堂发言消极,甚至一言不发,课堂气氛沉闷,预备好的教学方案无法顺利实施。让学生习惯独立自主的思考、积极的讨论是新课程是否能成功的教学的关键。于是,我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规定凡是点到发言的同学,就必须站起来发言,否则就唱一支歌或讲一个故事、一个笑话等等。总之,必须站起开口说话,以锻炼学生课堂发言的胆量和养成他们自主思考,积极讨论的习惯。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慢慢地在政治课活动教学中会出现一些与此相反的情况。由于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且又比较调皮,在课堂活动中时有错误和不规范的现象发生,显得课堂纪律比较乱。我认为,处理这一矛盾首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切不可矫枉过正。使先前的努力付诸东流。在平时教学中我尽力多鼓励、多引导学生,少训斥、不挖苦学生,经常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以学习上的信心和帮助,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一切积极情绪。在严而有度的原则下规范课堂教学秩序。

第9篇: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常规是体育教师根据体育学科特点、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提出的教学规定与具体要求,也就是在体育课堂中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一般体育课堂常规包括:整队集合师生问好,清点人数,宣布课堂学习内容,安排见习生,检查服装,做准备活动等。这些内容在落实“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师生问好:一上课师生大声相互问候,振奋人心,为课堂营造融感情和气势为一体的教学氛围。教师清点学生上课人数,使学生意识到教师的在乎。检查学生服装是否符合运动需要,是否佩戴首饰等物品,培养学生安全学习体育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遵守课堂纪律,主动聆听教师指令,积极练习,不与同学打闹等,这一过程就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育的结果。课堂常规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教师要重视课堂常规的建立与严格执行。

二、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根本

这里的教学内容是指运动技能,它是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载体。因此,体育教师应认真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的因素,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内容大多都带有鲜明的教育因素,只要教师充分挖掘和加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目标会有效实现。

三、运用恰当的组织教法是实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策略

组织教法指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特定的学习活动所用的行动方式的综合。合理选择和运用教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具有良好的影响。如运用分组练习法培养学生责任感,及公平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果断行事及顽强拼搏的体育风尚;通过组织学生布置练习场地,培养学生热爱劳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个体差异练习,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四、关注学生的个体表现是实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