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论文范文

高中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论文

第1篇:高中论文范文

【关键词】 话题作 素材 提纲

作文是决定语文考试成绩的“半壁江山”,因此作文的成败往往决定了整个语文考试的成败。

1 话题作文的构成

话题作文的构成由话题材料,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四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材料帮助我们明确写作意图;话题确定写作中心;提示语提供写作思路;写作要求是规范化的要求。

2 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

罗素先生说过:“只有一个正确的前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写作内容的确定,可以说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落笔之前一定慎重思考,考虑尽可能多的写作内容,从中找出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却要避免自己感兴趣,却一知半解的内容,否则写起来无话可说,没话找话,犯了作文的大忌。所以要审题在先。

先审话题:要看清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分析话题的构成,抓住关键语素,修饰语,明确话题范围。要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抓住关键字词、句子,吃透材料,挖掘材料隐含的信息,盯紧提示语,理清命题思路导向。找准话题的切入点,然后找准自己的感触点。生活就像一个洋葱,一层层地剥,总有一层会让你流出眼泪来的。找准切入点写出自己的感触,写出自己内心感触最深,最想说的话。化虚为实,化一为万。拓开思路,多角度观察和立意。化概念为万象,然后万中取一。只要从生活中选取一点一事一种现象写深写透,给人启悟就行了。写作视野要开阔,由家庭、学校扩展为思考生活,探讨人生,崇高美德,探寻知识。要求不仅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应对社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点题是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提示出来,话题作文作为一种应试文章,应该让阅卷者在短期内就有一个明确而正确的印象,了解这篇文章的材料和题旨,恰如其分的点题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在文章恰当的地方(一般在结尾处,也可用“题记”的形式出现在文首),恰当地点题,不但在结构上收拢全文、收束文脉,更重要的是,让读者(阅卷者)能及时充分、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文章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话题作文的点题,一般可以采用明点的形式,在文章适当处出现和题目中关键字眼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词语,直接解释和说明题目的含义,提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得到读者(阅卷者)的认可并赞同,当然也可以用象征式、比喻式、联想式的点题,但这类点题要求比较高,一般不易掌握,考生应该慎用。

3 突出个性,写出真情

作文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写出个性。无论从题目、体裁,还是构思立意,语言的审美角度,作文总是要求作者写出个性,真正能体现文如其人,读之能见其人。个性与真情实感相融,有个性的文章,总能给人一种生活的实感。其实,生活要深入是写好任何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没有生活,哪来的写作材料?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感悟,才能掌握大量的写作素材,才能从生活中找到为我所用、唯我所有的材料,写好作文,才有可能。命题作文是如此,话题作文也是如此。因此,考生首先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使自己的作文内容鲜活。当然,这里也需要多读多思,不断积累,博览课外读物,注意消化吸收,为我所用,话题作文才能真正有新颖别致的可能。

4 注重锤炼精美的语言

古人对语言的锤炼,可谓苦心孤诣。如贾岛的“推敲”典故的来由。我们现在虽不能做到“著一字而闹翻整个心情”,但也要做到精心于语言的锤炼。话题作文的命题原则:是淡化文体,不设置审题障碍的命题原则。追求作文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倡导个性作文及有创意的作文,分值60分。这意味着作文的成败将决定语文学科的成绩。所以在考场作文中习惯写记叙文,最大的误区便是以叙述代替描写。有些作文素材较好,角度也较新,整体结构都不错,但就是因为缺乏生动传神的描写而被判为低分,非常可惜。

5 展现独特的创新能力

第2篇:高中论文范文

昨日,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艾伯茨(Bruce Alberts)博士访问华中农业大学,参加在该校举行的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普与传播研讨会。

鼓励不同领域专家交流

在华中农大图书馆圆形会议室,艾伯茨与该校教授和中青年教师代表座谈。艾伯茨说,要多给年轻科学家机会,为他们提供资源。他非常愿意促进中美年轻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年轻科学家要大胆突破对自己的思维限制,敢于超越专业领域的前辈。

应该鼓励不同领域的专家相互交流,擦出火花,做植物研究的可以去听一下动物研究的,这样碰撞灵感火花,获得新观点。一个研究生要进3个教授实验室,实验室要相互开放,一名专家在本领域要能让别的科学家从中受益。

论文要能改变人们的思想

华中农大不少中青年教师关心如何向《科学》投稿。艾伯茨介绍说,每年《科学》会收到1.4万份论文,第一次筛选会有20%不适合,剩下的给编委会筛选,接下来送评审,最后被接受刊发的只占投稿总量的8%。

艾伯茨说,瑞士的用稿率最高,而中国论文的拒稿率非常高。《科学》刊登的论文专业面不能太窄,要能在某些领域改变人们的思想。

(相关报道见十二版)

第3篇:高中论文范文

我愿如那唯美的鲜花扎根于生育养育我的土地,我愿如那璀璨的星空用自己的身躯诉说回到原点。

阴雨天向来是不被我所喜,但当我踏上那片土地时冰冷的雨点打在我的脸上我尽察觉到了那丝丝温暖,这便是那片土地向我诉说着永远守护着我永远守护着!也是在此刻我明白了来自心灵的呼唤源头便是这片土地。

当我徐徐的朝着我心中的圣地越来越近的时候那阵呼唤便也越来越紧凑,如果没有这副皮囊禁锢的话我想它已飞向那出圣地。如果当真如此的话我便也如那鲜花如那星空一样诉说着某个真理。

当我驻足于圣地面前时呼唤便也转化为那无可救药的怂动,时间的流逝不曾改变它一丝,它有的依然是想永远的守护着我,为我付出。就如那船桨为小船提供动力,雨水为春天带来生机。

渐渐的我跨入了圣地,怂动也已经慢慢转化为那平静,好像找到了停泊的港湾,紧绷的神经趋向平静,这便是它给予我来到的礼物吗?我脑海不断的询问着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为我如此的付出?回答我的便是一份份温暖心田的画面!如此不求回报的奉献便也证实呢自古以来人们对你无限的赞美。

我在这片土地不断徘徊着寻遍每个角落只为将你烙印在我的心头,我便可以在我的心中留下一处港湾,我知道这是你赐予我的又一份礼物,我有便也只有怀揣这它不断的向人诉说着你的点点滴滴,只为证明你是世界最美的一处地方。

终于我最终还是选择离开了你,离开了温暖的怀抱,如果时间能够驻足于此我便能时刻陪伴着你,你也能时刻向我诉说你的一切,但我知道这是一个无比奢侈的愿望,它无法实现,既然如此便让我选择将你留在我的心里,只有这样变相的让时间驻足才能如我时刻躺在你的怀里。

第4篇:高中论文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生物教学 必要性 把握 注意事项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导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倡导“参与式”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些教育改革的新观念已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

2、向高中学生传授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并在活动课程或课外活动中开展一些课题研究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研究性学习顺应了这一历史的客观要求。

二、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1、贴近生活,引入课题,进行推测,提出假设

本教学设计从教师有目的的给出材料――日常生活中的淀粉消化的速度与生产过程中淀粉水解速度比较――直接切入课题,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生物体内的催化剂――酶的特点。

材料:人每天都需要吃饭,人体消化的速度相当快。人体内每小时可以水解500吨淀粉,相同质量的淀粉,在有足够的酸作为催化剂的条件下,全部水解需要十几天。

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教师引导:酶是生物催化剂,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可能具有高效性的特点。怎样才能知道酶具有高效性呢?

2、点拨启发,设计方案,实验探索

教师引导:我们在无机化学当中学过催化剂,怎样能确定哪种催化剂的效率更高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比较相同化学反应在不同的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通过化学反应速度可以确定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化学反应速度越快的,催化剂的效率越高;反之,催化效率越低。

教师引导:化学反应速度怎样才能确定呢?

学生思考回答:通过反应物的消耗速度或者产物的生成速度比较可以看出来。

材料:过氧化氢(H2O2)在 Fe3+的催化下,也可分解成H2O和O2,动物新鲜肝脏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这个反应。据测算,每滴氯化铁中的Fe3+数,大约是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分子数的25万倍。从数目上看,一滴含有催化剂的容液中,Fe3+数远远大于过氧化氢酶的分子数。

如果现在我们想弄清楚Fe3+与过氧化氢酶,哪一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不急于点评。先让学生相互点评,最后经教师分析比较,最终筛选出下列设计方案对猜想进行探究――分组实验。

实验设计引导:要比较Fe3+和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设计实验中的其他条件应该相同,如两个试管中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应该相同,Fe3+和动物肝脏也应尽可能同时加入两个试管中。然后通过产物――O2的产生速度,即气泡的产生量、带火星的木条的复燃速度,或者试管温度的变化――最终确定酶与无机催化剂效率高低。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注重等量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实验设计原则的渗透。

学生按实验设计步骤分组实验。并思考问题:1.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2.通过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以上的引导,从提问、引导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环环相扣,有的放矢,学生的求知欲望冉冉升起,为下一步探索研究作了良好的铺垫。既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又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实践拓展,深化认识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

给出生产实践资料,学生在分析中,深化学生认识,加强学生科学就在身边的探究思想。

资料: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就是利用了酶的这个特性,比如说在污染物的处理上,废旧塑料的大批量降解利用的就是相关的酶,塑料自然降解需要上百年的时间,甚至需要更长时间,而利用专用酶处理相等量的塑料几天内就可以完成。

三、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研究性学习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离开了全体学生这个层面,研究性学习就完全背离了它的初衷。所以,要让研究性学习避免“贵族化”,走向“平民化”,就得重研究过程,而淡化研究成果。如果成果不期而遇,自然是个惊喜,但不出成果,只要“学会了研究”,也是极大的收获。

四、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通过教学中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惊喜地发现,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真正学生自己学、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掌握、运用、分析信息材料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和思维 能力,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思维品质。第二,研究性学习给我们的教学方式及老师提出了更新的挑战。研究性学习让我们的学生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学生人多,思维不受限制,老师的引导如何发挥作用,这就给我们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随着涉及的面越来越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第5篇:高中论文范文

(一)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只重视词句的表意传达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渗透。由于受到高考压力以及高考考试模式的影响,很多高中教师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汉字的读音、汉字书写方法以及汉字用法等表意的教学,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在其中的渗透。这使得高中语文教学变得碎片化,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够看见汉字、词汇和句子,难以看见和感受这些东西背后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既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又使高中语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难以对其提起兴趣。

(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较为片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包含了千百年累积下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包括了古人在长期生活中磨练出来的为人处世哲学,还包括了面对人生苦难时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等,这些都对我们当代年轻人的成长和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需要我们在高中语文教育中通过传统文化来向学生渗透,促使其对这些东西进行熟练地掌握。但是,在很多高中语文教育中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渗透较为片面,只包括了功利性的,对学生眼前发展即高考等有好处的课文内涵分析等内容,这使得学生难以充分地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当然也就无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

(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产生背离。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掌握,然后用其自身视角通过现代化的思维方式进行阐释,就形成了与现代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传统的文化,或者说赋予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色彩,这样,我们就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但是,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时,不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阐释的过程中,往往将其定义为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认为其随意性较强,不符合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使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较为落后,难以同现代社会科学相结合,所以就在潜意识中产生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和认可程度。

二、传统文化在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汉字的读音、书写、用法等教学与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促进汉语言文字表意和内涵的共同发展。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传统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之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起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其次,高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掘汉字表意背后的传统文化,并且向学生传播渗透传统文化。汉字表意与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割裂既是现代社会功利化色彩渐浓的表现,又是高考压力之下学生和教师的必然选择,面对这种状况,教师一定要主动地发掘汉字表意背后的传统文化,并且及时向学生传播这种传统文化,将汉字的表意与背后的文化结合起来向学生传播,既能够满足学生高考的需要,又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一举多得。

(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全面渗透传统文化。语文课程所囊括的语言文字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一定要全面渗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传统的语言文字以及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首先,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对优美的汉语言文字进行欣赏。不同的汉字可以组成不同的词语,而不同词语组合在一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语境,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对优美的汉语言文字进行欣赏,让其深切体会不同的汉字、不同的词语乃至不同的句子组合在一起产生的微妙差距,促进学生对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承载的美进行体会和了解。其次,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汉语言文字中承载着的中国古人的为人处世的哲学。中国古人的为人处世哲学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对这种哲学进行渗透能够促进学生民族气质的增长,同时能够使学生对国民本性更加的了解。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古人的为人处世哲学,并且择其优而学之,以促进自己的长远发展。最后,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并且学习古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从而使学生能够勇敢面对苦难,并且在面对得失时能够保持一颗淡然之心。

(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应该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只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将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现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将传统文化渗透与现代科学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首先,将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科学社会发展趋势的部分向学生传授,鼓励学生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可。其次,利用现代化的语言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等来阐释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使其在生活中主动利用传统文化解决问题。

三、结语

第6篇:高中论文范文

一、课堂模式僵化,忽视对师生能力与状态的关注

目前,很多学校在学习成功经验基础上,推出具有特色的课堂模式如“35+10”“先学后教、交流展示、总结反馈”“预习、交流、展示、反馈”等。为了促进模式的贯彻,进行了一些强行规定,并作为评价课堂的标准。这样做有一定理由,但在执行中缺乏灵活性。例如:“课堂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这种一刀切是不妥的,让老师少讲要建立在学生会学的基础上,如果单纯教师少讲了,没有安排好学生自主学习,或者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少讲”只会减低教学效果。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都是“灌出来”的,自主能力差,一下子就把课堂都交给学生,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还没有学会“学”,教师已经开始不“讲”了。所以不能简单地谈学生自主学习。

推进课堂模式改革要也要考虑到教师的状态。当前的改革在很多学校带有一些强制性的色彩,教师缺乏心理准备而被动应付。事实证明,这样的状态参与到改革中去,不仅不会产生效果,甚至会起反作用——这些课堂还不如改革之前的课堂效果。当务之急是改变教师,教师研究的状态是课堂改革成功的基础。要让老师们出去学、回家想、课堂上用,在实践中自己去总结反思,在研究中形成自己的方法,只有这样的方法才是教师“自己的方法”,才能够对课堂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二、课堂活动表面化,缺失学生思维的参与

当前,很多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存在误区。一些老师认为课堂学生活跃、声音大就是好课堂,开展了很多课堂活动,如:让学生表演、学生辩论等,这是一种积极的趋向。但是,热闹并不一定高效。有的课堂导入本来可以用两句话带过去,教师用10分钟的表演导入;有的课堂,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就像密集的对口相声,缺乏思维的空间;有的课堂,学生不停发言,教师退居太后,但是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半天说不到主题上去,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一半都没有完成。这样的课堂能是新课堂吗?

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思维,一个是体验。思维的参与以及思维的发展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主要方面,语文课堂的学习同样需要思维的积极参与,例如一位北京的特级教师在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让学生自己阅读课堂,然后让所有的学生通过编一个对联的形式概括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维,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是激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情感相融合的过程,语文课堂中通过一定的活动让学生把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与共鸣,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果的。

所有,课堂不一定是热闹的,为思维与情感体验而准备的课堂会“时而激动不已,时而默默无语,时而一片沉默。”高效的课堂需要计算教学的成本与产出,哪些高成本的“导入、表演”,哪些“没有空白”的密集对话,缺乏思维的参与却耗费了宝贵的时间,有时候是得不偿失的。

三、小组活动看似热闹,实质效率很差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是当前新课堂改革中一直被强调的问题,也是我们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感到最棘手的问题。问题在哪里呢?一是教师感到自己对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工作有点力不从心;二是学生活动中的参与度不均衡,有的学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有的学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三是学生活动的效率低下,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谈论问题的能力不足,最后大部分问题走不到深层次,还是需要教师出场解决;四是学生展示浪费时间,课堂45分钟解决不了多少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不能够一味责怪老师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本是也不是万能的,也并非万能钥匙。这种组织化的学习方式多年以来在教育界是存在争议的,目前看来,这种小组化学习方式只能够适合一些学生具有充分知识准备的、充分预习的、经过课前调查研究过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学生能够通过谈论与研究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的老师总是在所有的课堂上把不适合的问题、在不恰当的时刻让学生去讨论,这就难怪我们的学生“沉默不语”了。

四、基础知识与能力被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被淡化

近来,由于教师过于关注课堂的模式与学生的状态,课堂上思考的都是诸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如何导入有新意?如何让学生合作交流时气氛热闹?”等问题,老师不自觉地忽视了对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巩固。甚至一些课堂模式中已经没有基础知识巩固的“时间与机会”,如“自学、交流、展示、总结”这样的模式中,语文的基础知识很容易被忽视掉。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来讲情况可能更加不好,因为一些新模式中缺乏教师对知识的引导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生的零散的活动中被“稀释”掉了。

第7篇:高中论文范文

不能为学生展现生动的教学情境。在高中阅读材料中,多数阅读教材来源于新民国时代,许多学生不能理解当时的生活环境,不能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意义。教师简单的阅读讲解和课前对作者的生平介绍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使学生不能准确回答课后问题,而不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解决对策

1.以学生为阅读课程主体

由于过往的教师阅读课程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设计阅读问题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提问,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举行阅读课堂中细心观察学生的兴趣点。例如在某高校,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新人教版语文教材后《大卫•科波菲尔》一文,安排学生到讲台上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想,并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针对自己的疑惑点进行标记,在课堂讨论中与同学分享、研究解题方案。教师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题目及时给与点拨,确保在阅读过程中使学生真正融入阅读任务中,在与他人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阅读教程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除此之外,教师可组织朗诵活动,丰富教学方式,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

2.拓展阅读材料,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

新人教版的教材均为学生推荐了阅读材料,但远远达不到学生的阅读要求,学生需要了解的阅读材料来自多方面事迹,所以,教师需要针对学生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书籍,例如小说、报纸、课外书籍。同时由于教材课本内容简单,教师可根据教材为学生推荐有关阅读内容,辅助学生更深层理解教材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与鲁迅先生同一时期的其他作者的作品,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当时生活情况,分析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总结其写作风格,有助于学生日后的阅读理解。

3.巧妙结合多媒体教学

现如今多媒体教学已普遍应用于教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同样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新科技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教师可推荐学生课下观看红楼梦电视剧,并挑选极具独特风格的画面与学生在课堂分享,在观看过程中讲解阅读材料有关的知识,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特点、生活环境等进行详细讲解。利用视频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阅读思想。

三、总结

第8篇:高中论文范文

1.教材内容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为工业的区位选择,包含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变化两部分内容,涉及一个案例(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一个阅读材料(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三幅独立图像。本部分对应的课程标准为: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活动建议为: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本部分内容是在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相关问题分析能力。

2.授课群体及过程

授课教师为华师一附中高一地理备课组长李斌老师,授课对象为华师一附中高一年级6班(普通理科班)。教学课时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工业区位因素(结合多媒体教学)。首先在对比农业生产特点基础上,介绍什么是工业以及工业区位因素。按照学案内容,分小组阅读材料,归纳分析武钢的区位条件。然后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武钢区位图,上讲台分析武钢位于青山区的原因。第二课时: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本节内容依然以学案武钢为教学主线。首先,分析为什么武钢由原来的青山区搬迁至阳逻区。接着进行小组角色扮演,分别作为武汉市长、武钢集团执行总经理、阳逻经济开发区领导、阳逻居民,如何看待武钢在阳逻建立子公司的行为。最后,对区位因素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二、研究方法

从实际出发,本研究采用具有“解释的”和“实证的”特征的质性研究。“质性研究”属于“解释主义”的范式,虽然其哲学基础不属于“实证”,但其研究形态却是标准的“实证的”,它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如深度访谈、开放式观察、实物分析等),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同时,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具有探索社会现象、阐释意义、发掘整体和深层社会文化结构的作用。

1.直接访谈法

鉴于与授课教师有长达三个月的连续接触,所以,直接采用非正式的直接访谈法,在授课结束后随即进行。访谈问题主要围绕为何如此准备本节教学内容进行。另外,本部分内容有一位华中师范大学研二学生一同观摩听课,该生在2013年于华师一附中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教育实习,遂也对其进行了直接访谈,主要围绕听课后对本节人文地理教学的看法进行。

2.参与观察法

进入现场观察在质性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可能影响到研究的成败。所谓观察,就是一边看,一边想。也就是说,观察不仅仅是一种外显行为,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在本研究中,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课堂,全程参与听课。为尽量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使课堂更为接近实际,事先未给学生进行任何特别说明,同时,进入教室听课时,从教室后面进入,以减少对学生的心理干扰。

三、研究结果分析

1.教师访谈

根据访谈内容,主要整理出如下信息。学生大都对人文地理不感兴趣。在进行人文地理内容教学时,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兴趣以及认同感。鉴于学生缺乏对工业的直观认识,遂采用多媒体把课本第58页进行图片化处理,以钢铁工业为例向学生展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不能为了案例教学而进行案例教学。本节内容,武钢的区位选择作为一条教学主线贯穿始终,且在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也可以作为案例继续分析。但是一定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充分提高综合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课堂参与度,减轻学生的疲劳感。但需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开展。

2.研究生访谈

访谈对象在2013年参加教育实习时,主要是必修一自然地理内容。针对本节内容听课之后,她感叹做好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对于初入职教师而言是很难的一个坎。同时,认为要将如此困难的内容讲解有趣严谨实属不易,需要教师的信息整合、课堂调控能力,案例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3.参与型观察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对三段材料独立阅读分析,而不以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不会因为小组讨论而存在蒙混心理。同时,教师注重引导,注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讲解区位选择时有理有据。学生在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方面得到有效训练。在让学生上讲台分析为什么武钢位于青山区时,首先要求画出武汉市的盛行风向以及河流流向。在这里,体现了人文地理教学中,同样离不开对学生认识地理图像的能力的培养和分析问题的严密逻辑性。第二课时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变得十分活跃,热烈讨论。最后由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人。令人惊讶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小组内部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意见,如作为武钢集团的执行总经理小组,其中一位成员就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武钢由青山区搬迁至阳逻区,会由于一部分工人因为家庭、距离等原因不愿意跟随工厂走,另一方面也存在阳逻区这边不一定能寻找到掌握核心技术并娴熟的工人等,以致增加生产成本。面对如此临时突况,教师机智应对,先肯定武钢集团内部其实也可以有不同声音,但随即进行深入分析为什么搬迁至阳逻区利大于弊。

四、讨论与建议

1.充分运用乡土资源

生活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的一种,它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引述地理问题、印证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规律,将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具体化,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缩短理论与实践距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本节内容直接采用武钢为教学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运用发展变化观点

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来源于人类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文地理现象也在不断变化。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运用“历史分析教学法”实现人文地理教学的过程化。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发展过程,探究人文地理规律,以及有利于学生对人文地理问题进行动态分析。本节内容分析武钢随着时间推移,区位因素发生变化,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分析教学法”。

3.适当利用角色扮演

第9篇:高中论文范文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高效性语文教学目标作为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向,不仅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不能只是简单的概括,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全方位的解读教材,同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一个高效的语文教学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目的,切忌目标过于追求个性化而脱离了学生的发展实际。

(二)语文课堂导入的高效性语文课堂导入是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良好的开端即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导入的高效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课堂的构建。因此,教师必须确保语文课堂导入的高效性,根据课文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例如在学习《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故事导入法;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以采用温故知新法;在学习《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设疑法等等,通过不同的课堂导入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海洋。

(三)语文课堂提问的高效性语文课堂的高效提问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高效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点睛式提问,主要通过从课文的关键内容上设置问题,使问题能够围绕课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课文中心内容,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其次是锁链式提问,主要是将课文中的最大难题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使之形成锁链结构,环环相扣,有助于培养学生层层递进的思维分析思路。最后是混合式提问,主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使课堂提问变得丰富多样,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鲁迅的《故乡》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锁链式提问,先提问: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在明确了学生的思路后,进一步提问这篇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故事?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的内心情感。

(四)学生参与学习的高效性对于初中生而言,若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越高,则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越高,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越有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在学生“三会”的基础上,即会提问、会思考、会学习的基础上,使其能够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进一步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高效的语文课堂。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随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课文中所蕴含的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老舍的创作意图。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锻炼学生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五)语文教学评价的高效性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主要以卷面成绩为主,而在语文高效课堂中,成绩评价仅仅只是高效课堂评价中的一个部分。要实现语文教学评价的高效性,依靠的不只是成绩评价,关键还在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语文高效课堂中,不管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如何改变,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语文教学目的都不会发生改变。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