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反思范文

教育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反思

第1篇:教育反思范文

关键词:养成教育;自我管理;监督约束

对于养成教育自古以来就有精彩的见解,作为一名教研员,我对于中国古代的《弟子规》中涉及的养成教育的论述印象深刻,通过对《弟子规》的深入学习了解,结合自身在教育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思考,我对养成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反思

首先,现在的青少年思想极为活跃,知识储备也很充足,但现实生活中自我管理能力较为欠缺,我认为《弟子规》中“谨而信”一段做了精彩的论述,从孩子的起早、穿衣、行走等生活细节耐心引导,从而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反观现在孩子的日常生活,房间乱七八糟、衣裤鞋袜到处乱扔,上学时忘带课本,这些问题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大量存在,究其原因是家长、学校对孩子自我管理这一好习惯没有重视,没有培养好。对于这一问题,首先应该从点滴细节做起,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好习惯的形成至少需要三周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觉的习惯。”所以,依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给他们制订相应的训练计划,家长更要做好监督约束管理,做好奖惩工作。

其次,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应该由孩子管理自己的学习。我认为这一观念首先应该给家长树立起来,大胆放手让孩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自我管理。比如,让孩子自己订立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时间,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效率的概念。

再次,现代社会诱惑很多,必须让孩子养成自我约束的好习惯。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建立“对”“错”以及“可”“否”的观念,而不是一味地打压,要让孩子知道标准以及父母对事情的看法。比如,《弟子规》中“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就是对生活中的细节做了规定,也只有规定明确了,孩子才能知道该怎么去做。

在规则制订后,父母更应该严格遵守,给孩子做出表率。这一点尤为重要,比如,有些家长让孩子认真学习,自己却沉浸在肥皂剧、网络中难以自拔,这样对于孩子只能起到反作用,让孩子认为大人的规则是不严肃的,是可以打破的,最终会使制订规则、培养自我管理的好习惯流产。

第2篇:教育反思范文

【关键词】反思;学困生;课堂提问

一、教师是如何看待学困生的反思

学困生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往往在课堂学习、文体活动、人际交往、班级角色、兴趣发展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使学习困难学生走出困境,应该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优先解决的问题。曾有某教育研究中心围绕“教师怎样看待学困生”和“学生如何看待教师”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值得人们深思

①什么才是导致学困生出现的主要原因?

48.1%的教师认为学生素质太差,有46.5%的教师认为学生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只有2.7%的教师认为,自己教得不好41.7%的学困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25%的学困生认为自己上课不能集中注意,25%的学困生认为自己学习不刻苦,没有1名学困生选择“教师教的不好”这说明,教师多从学生和家长身上找原因,而学生则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②学困生的比例有多高?

31.3%的教师认为,班里有10%的学生难教,27.8%的教师认为,目前自己班里有20%以上的学生难教,其中认为班里有30%以上学生难教的教师为13.7%,11.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较差,其中,3.3%的六年级学生认为自己成绩较差,19.1%的初二年级学生认为自己成绩较差这说明,教师眼里的学困生要比学生眼里的学困生多。

③对学困生的教育效果怎么样?

13.1%的教师不认为自己有办法让学困生喜欢自己,15.2%的教师不认为自己有办法让学困生有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29.1%的教师不认为班里的学生喜欢自己61.5%的教师明确表示,自己对学困生所做努力很多,但效果不明显,60.8%的教师明确表示自己对学困生尽心尽力,但他们好像不理解,23.5%的教师认为自己对学困生所做的努力反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说明,当前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效果不理想,教师和学生对此都不满意。

二、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反思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策略,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在中小学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提问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师生间有效的交往互动,检查教学效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问的基本功能,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特定的概念或论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同化和反省信息提供机会;为学生学习不同的观点提供机会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在现实中,提问并没有完成其“历史使命”,达到预期的目标,许多教师将提问看作是一种很简单的教学方式,没有深入地思考运用时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技能和技巧,精心地设计课堂提问,因而在实践中很容易陷入一些心理误区。

1.课堂提问的误区

误区之一: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

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讲的方式,近年来受到了教育界内外的严重批判,于是教师们相继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但由于少数教师的教学设想还不够成熟,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具体到课堂提问上,就是教师问得过多,变“一讲到底”为“一问到底”。

误区之二: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学生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误区之三:不会倾听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而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注意两个方面――肯定的态度和听的技巧。作为教师,你可以自己观察你自己或请别人观察,你是否集中你的视力,对学生感兴趣?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因为“听”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涉及到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各个层次,而且需要心与心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你对学生的尊重和兴趣,学生可从教师的这些行为中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老师对我说的很在乎,我所说的一切很重要。

2.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反思

我们分析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行为的种种误区,那么这些不恰当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课堂教学观呢?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

(1)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观

批判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对学生而言,所有的知识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作用于学生的生活,才对人生具有建构意义。教师频繁地提问一些知识性问题,以为记住知识就是掌握了一切,完成了教学任务,他们控制问题的答案,认为自己就是知识的权威等做法实质上是“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典型表现。这种教学方式观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2)重教师权威而忽视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观

在传统教学观下,师生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就是知识传授关系。学生总是习惯于将书本知识当作“圣旨”,教师扮演着宣读“圣旨”的“钦差大臣”的角色,学生则是领受“圣旨”的顺民。随着教学观和知识观的转变,这种师生观也跟着改变。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

总之,我们反思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目的就是期望引起教师们的注意,尽快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走出误区,有效地实施课堂提问呢?我认为关键在于重塑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即重塑教师的教学方式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重塑教师的师生观,倡导平等、民主、合谐的师生关系;重塑教师的教学质量观,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教育反思范文

教育理论教育实践阻隔本文主要分析了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阻隔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观原因是人为的、偶尔的、可以避免的,本文主要从教育理论研究者、实践者、教育理论和教育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希望能尽量消除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阻隔。

在我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分别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两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阻隔,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不仅影响教育理论研究的价值和应用,也不利于教育创新实践。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产业的发展,有必要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阻隔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反思。

一、产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阻隔的原因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受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影响导致产生阻隔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客观的、内在的矛盾因素,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无法避免的。在发展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客观规律决定了两者之间一定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教育理论比教育实践超前;教育实践比教育理论超前;两者基本同步发展。产生这三种情况都是正常的,而只要两者之间不同步就会产生阻隔。另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发展各自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同时代的科技、政治、文化等的发展水平,人们的思维认知能力等,这就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必然存在阻隔现象。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受主观影响导致产生阻隔

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是必然的,而是偶尔出现的,是可以通过人们的重视和改进从而尽量避免的。

1.教育理论研究者

教育理论研究者是教育理论的提出者,其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教育理论的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教育理论研究者常常只重理论研究,而将实践与理论隔离开来,加上遇到一些难以操作的教育实践时,他们往往避而无视,一些教育理论研究者在思想上就没能重视实践,他们认为教育实践与己无关,这就使得教育理论在一开始提出时就严重地与教育实践想脱离。其次,有些教育理论研究者过于看重经验以及主观、机械的总结,当时过境迁时他们依然沿用之前的教育理论。另外,有些教育理论研究者没能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研究真正适合我国发展的教育理论,面对国外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时,他们往往不加甄选,一味套用,导致出现不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

2.教育实践者

教育实践者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认知在教育实践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情况中,往往由于教育实践者的各种主观行为导致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产生阻隔。

有些教育实践者认为自己的想法够完美,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套理论比专家的教育理论更为有用,从而在实践中完全由着自己的个人理论去指导教育实践工作,忽视了教育理论的作用,但实际上教育理论能更全面、抽象地揭示客观实践规律,由于教育实践者的自负,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出现阻隔。还有些教育实践者缺乏对教育实践发展的敏感度,缺少创新精神,只知道一味模仿别的教育实践者,或者抓住过去的一套守旧的、不合时宜的教育理论不放,这样也使得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出现阻隔。再如,有些教育实践者虽然拥有最新的教育理论知识,但是具体实践能力却比较低下,影响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3.教育理论

在教育理论方面也存在一些影响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相结合的问题。首先,我国的教育理论规范不够完善,一些教育理论术语和用语从定义到外延都显得模棱两可,为教育实践的发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另外,在教育理论中常常将现实与理性混淆,理论中期望实现的目标往往被当作已经能实现的目标来对待,这样也无形之中增加了实践工作的难度,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出现阻隔。

4.教育评价制度

整个教育行业的评价制度对教育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有明显的作用。如果教育行业对老师的评价指标单纯以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来考量,那么老师就会进而把这个评价标准转移到学生身上,这样在重视升学率的同时,很难真正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引导相符合的教学实践。

二、避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阻隔的方法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互脱节不仅浪费了教育理论,也阻碍了教学的创新实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实践能力

教育理论研究者应该重视教育实践,在确保一套新的教育理论推行之前,理论研究者应该首先身体力行将教育理论应用到教育实践中,验证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还应该扩大自己的教育视野,避免经验主义和书本主义,应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与实践相符的教育理论。

(二)提高教育实践者的理论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育实践者应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训练自己对教育产业发展的敏感度,学习最新的与当前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理论,同时教育实践者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三)完善我国的教育理论规范

应该加强我国的教育理论管理,对其中一些模棱两可的、不利于实践应用的概念和定义进行完善和补充,同时应该深入研究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用,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真正地融会贯通。

(四)建立和健全一套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

由于教育评价体系对于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直接引导老师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学生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行为。我国的教育产业应该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使教育理论真正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三、结语

我国现行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阻隔,产生这些阻隔的原因多种多样。我们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消除这种阻隔,真正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互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木丹.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4篇:教育反思范文

提起教育反思,执教于一线的老教师既感到困难,也很困惑,又觉得无从下笔,甚至不知从何处说起,更难于形成系统的教育思想,但是,却有很多教师在教育个案发生时,遇到教学的实际问题时,却能头头是道地说出许多颇有价值的道理,并且谈论着有效解决方法。听完这些后,谁能说他们不会写教育反思?

对于这种教育现象,我就我们教师写教学反思难的问题的症结所在,谈几点看法。

一、教育教学现象发生时,教师大多不能及时地记录下来形成文字,上升到理论,以至于写教育反思时,这些教育现象已忘却或记忆不深,从而导致无话可说。

二、教育教学现象发生时,教师不能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或只看到现象的表面,从而形成的想法和思想也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

三、教育教学现象发生时,教师虽能及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但没有找到相应的策略,以至于稍纵即逝的灵感,被白白的消逝了。

下面就教育反思,提几点建议:

一、创造反思环境。学校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主阵地,良好的反思氛围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可组织多种教研活动,并尽可能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让教师运用各种条件进行反思。

二、提高反思意识。不少中小学教师对反思不够重视,认为出现了问题才需要反思,平时没必要反思。这反映了反思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因素,还没有引起重视。学校要使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变外在的反思压力为内在的反思兴趣,就要提高他们反思的意识。

三、增加反思理论知识。很多教师没有进行反思,主要原因是缺乏反思的理论知识,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学校可以组织多种活动,教给教师进行反思的理论和技能。

只要教师能够通过现象找到其本质,并能找出应对策略,及时地记录下来,上升至教育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反思写起来就容易了。实践证明,教育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5篇:教育反思范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进行教学实践后,自己也进行了课堂教学反思:1.对于授课内容自己一定要相当熟悉,并且要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从而才有可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2.在讲台授课时,授课者一定要努力把自己的情绪状态调整到最佳,因为情绪具有感染性。3.授课过程中一定不唱“独角戏”,一定关注听课者的状态,要有和听众互动交流,比如,眼神交流、言语交流。4.授课时应努力创新授课形式:比如适当穿插一些视频、图片资料、课堂教学实践、现场分小组讨论、益智小游戏等。5.授课者在讲课时一定要注意一下自己的仪表装扮,言谈举止。

二、农村教师问题

(一)待遇偏低,教师津贴、补贴拖欠严重

农村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低,是造成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师队伍不稳定,难以吸收优秀人才从教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发现该校教师平均基本工资较低。同时交谈中我们也了解到教师的津贴补贴意识普遍不高,因为此项补贴基本上一直都没发,有时候发点儿粮油之类的东西就代替了,所以大多教师认为对于自己有没有这项补贴一个样儿。

(二)学历、职称偏低

农村教师不合格率较高,达标学历和教授课程不对口现象突出,中高级职称教师较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在该校中,绝大部分教师是专科毕业,还有一部分是高中毕业。

(三)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在该村小中,近两年来一共有三名骨干教师流失,这几个老师大都选择到周边的县、市区的部分重点小学任教。这种情况对于一共才有二十个老师学校的教师队伍力量冲击很大,对于这种情况一名老师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县、市区的学校各项条件都比村里好,当然更具吸引力。尽管村委、学校尝试过用一些福利措施来挽留过他们,但是效果不太理想。

(四)教师培养经费缺乏保障,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经费缺乏保障、并且培训机会少、层次低、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严重脱离。另外农村教师培训侧重外在技能和低层次能力的提高。该村一名老师说:“尽管学校每年会组织安排部分教师进修学习,但是培训时间较短、层次较低、内容与教学实际有脱节,所以进修效果不太理想!”

(五)代课教师问题

第6篇:教育反思范文

现今我国的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校车安全问题、早恋问题、学生行为过激问题等。在这一层表面现象的背后,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哪里出现了问题?笔者有着二十几年的教龄和学生管理经验,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学校是育人的百花园,不是造机器的工厂

学校要尊重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需要,使其全面发展。虽然当今社会并不提倡应试教育,但升学还是以成绩定胜负,所以它依旧被推崇。这种现状迫使教育质量较差的乡镇学校以较多的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在此形势之下,学校在课时安排上减缩非考学科目课时,使得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增大,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以致抄作业现象严重,自尊心也受到影响,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学校应改变教学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不是像工厂一样生产出尺寸完全一样的零件。这就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创造宽松环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现今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更是缺少谦和、忍让、合作的品质。主要原因是家长、教师管教太多,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自己规划学习、安排课余时间。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赋予学生会更大的权力去组织活动,使学生会成为组织学生活动和维护学生权益的坚强后盾,而不应当成为学校上传下达的传令兵。

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对师生精神面貌、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从早读开始到晚自习结束,连续十几节的课堂学习,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教室―办公室―厕所三点一线的重复,是教师教学倦怠的重要因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学习生活过程中有效的强心剂,能够使师生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由此,学校应开展相应的文体活动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如书法、羽毛球、篮球等社团活动。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花圃果园,去亲近自然,接触群众,走进生活,得到在学校中无法拥有的知识和乐趣,锻炼学生适应和了解社会的能力。

四、品质的培养是学校育人的重点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心浮气躁,受挫力差,严重的发展为打架斗殴,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为了预防这种不良现象的发生,教师应反思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或纰漏。笔者经总结后得出以下几点:

1.教师管理学生的职能弱化。教师在正常管理的过程中,对一些顶撞教师,甚至辱骂教师、动手打教师的现象并没有进行及时的管理和教育,这导致学生犯错后不能正确认识自身错误,反而使他们更加放纵自己的行为。教师担心学生家长的蛮横不讲理,更担心媒体报道的渲染,这些外界因素的干扰使教师的管理陷入被动状态。长此以往,学生更加难以管理,教师工作更难开展。

2.政府的教育职能需细化。教育经费的如期划拨、贫困生的生活补助……政府逐年加大在教育上的投入,但在具体细节的管理上,并没有健全和细化。如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对网吧的约束力和检查力度、对问题家庭的调解等,这些不良因素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家长无法改善学生生活的外部环境,校方单独治理也很困难。政府应安排和协调各个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造一个干净的社会大环境。

3.实践活动的缺失。从80年代学校带领学生统一参加生产劳动到90年代学校统一组织学生春游踏青、游览名胜古迹,这些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现如今,校车安全等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将学生封闭于学校中,难有机会外出实践。学生青春期叛逆性、好奇心强,但得不到相应的释放和宣泄,整日苦闷于校园之中,这会使他们会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应由政府管理、学校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意义的实践机会。

五、家校联合,让家长委员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7篇:教育反思范文

每个孩子都有进步的空间,每位老师也是一样,人都是在不断地成长着。身为教育者,有时停下脚步,静下心来自我反思一下是一种很好的习惯,也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这里我以几个案例对我这个学期的教育工作进行反思。

案例1:我做到细心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了

“六一”这一天是这段时间里孩子们最开心的一天,各个年级都举办了“游园活动”,每个班都有几个不同的节目,还有一些待发放的奖品,我穿梭在任教的两个班级中感受着孩子们带给我的快乐。

游园活动快结束了,走到二(6)班,看到在门口收票的两个小男孩,我就好心地说了一句:“你们还没时间玩吧,我来帮你们收票吧,你们也去玩一会。”看到他们俩的笑靥,我知道了得多关心点孩子们,我这不经意的举动已经让他们很感动了。过了一会,其中一个小男孩跑到我这来满脸委屈地说:“他们都收摊了。”然后哭喊起来:“我什么也没玩到,我什么也没玩到。”这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孩子,但是遇到这种情况也着急了起来,毕竟是孩子,都有好玩的童心。看到他我也联想到了其他为班级服务的孩子,索性为他们几个人在自己的班级把游戏的时间延长一些,专门腾出时间给他们几个玩一玩,看到他们满意的笑脸和大声的欢呼,我知道我做得很好。

以前的我总是忙于学生的作业,关注学生的成绩,很少关心学生的生活,总觉得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跟他们相处,通过2013年的“六一”我发现其实只要稍微细心一点就能跟孩子们相处得很融洽。我在生活中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其实每件生活小事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契机。

案例2:跟孩子们谈心,我觉得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

给孩子们出的期末检测卷成绩出来了,看着登分册,周XX这个名字映入了我的眼帘,她其实是个聪明的姑娘,也很用功,但在我的印象中这个孩子最近复习阶段几次单元检测卷考得都不太好。这时我觉得该找她谈一谈了。

她走到我的面前,我问她:“你知道我为什么找你吗?”“知道,考试没考好。”她如实回答道。“还有吗?”她想了一下,说道:“最近上课表现不好,听课不认真。”原来她都明白,我反问道:“你都知道,那为什么做不好呢?”她马上哭了起来,说:“我以后会认真听讲的,不会再考这么差了。”“光说没有用,你得做给我看,这次期末考试准备考多少分?”她思考了一下,“最低98分。”“要想考到这个分数一定得很细心,你有信心吗?”“有!”“可别让我对你失望哦!”

这次谈话后,我上课时注意观察了她,果真她现在听课很认真了,能看得出她也是懂事自觉的孩子。我觉得平时有时间就应该多跟孩子们沟通,多了解他们想什么,也许对于学习能事半功倍,其实跟孩子们聊天真的是件不错的事。

案例3:这学期有了让我头痛的孩子,我束手无策了

还没有接手现在这个班的时候就经常听说“XX”这个名字,我想,才二年级的小毛头我还搞不定啊!

刚开学那会,他在我的课上表现还真挺好的,发言很积极,作业完成得也很快,虽然有时会偷懒,但是当天的作业还是能当天完成的。期中考试前后,他开始不认真了,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了,甚至都不愿意写,每天想着法子不写作业。我是软硬兼施,后来作出总结,得按他的性子来,慢慢把他“磨平”。还不错,那段时间还是奏效的,期中考试的成绩也还不错。期末考试前一个月,他又出问题了,整个人像是干脆撂挑子不干了,当然也有他家庭的因素在里面,但更多的是他自己的问题。这一次真是软磨硬泡都不奏效,我真是没辙了,看到他我还真是头痛呢!看来我还要继续探索转化他的方法。

案例4:我还不够有耐心,不能静下心来听孩子们的诉说

这个学期我还在哺乳期,每天上午十点多得回家去,下午上课再赶回来,光来回路上就要一个小时,所以每天有很长时间不在学校。但是学校的工作却一项也不能落下,除了上课,其他时间都在改作业本,找孩子订正,我在学校的时间真的都快按秒来计算了,排得满满的,每天都得拖到下班,真是一点空余时间都没有。

当我课间在教室找孩子订正时,有些孩子会围在我身边跟我说一些他的小故事,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很着急,我得快点快点再快点,不然一会得回家,就没时间找他们订正作业了。于是对待跟我诉说心事的孩子我经常都是应付了事,根本静不下心来听,很多时候都不能完全清楚孩子在跟我说些什么。

还有的时候,学生回答问题结结巴巴的,或者说了半天也没把意思表达清楚,我会有些不耐烦:“坐下,XXX来回答。”

第8篇:教育反思范文

【关键词】教育实习 实践能力 反思意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174-03

教师职业非常重视实践技能的获得和累积,因此,师范院校都非常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效果一直以来难以令人满意,特别是师范生缺乏对实践过程和行为的经验总结和反思,无法把实习行为转化成能力并形成长久且持续的职业技能,因而,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课程成为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环节。

一、实践反思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实践反思是教育实习过程中师范生捕捉教育教学经验的意义重建过程,是准教师或新手教师成长为一个熟练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教育实习过程中如果只凭直觉或常识来累积教育教学经验,缺乏实践反思的引领和助推,教育实习就难以实现其应有的实践价值,实习效果也无法得到保障。

(一)师范生需要通过实践反思提高实践技能。师范生从实习到毕业再到从事教师职业,总有一个从新手教师过渡到熟练型教师的过程,如何快速适应岗位要求,缩短新手教师的成长时间,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师有没有较强的实践反思能力。师范生如果在教育实习中没有经过实践反思的训练,他的实践行为就无法上升为经验和智慧,更谈不上实践技能的内化与累积。师范生在教育实习阶段培养实践反思的习惯,有助于其在教育教学中学会针对具体的问题深入思考以及寻求解决路径,并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自己快速成长为一名实践经验丰富的熟练型教师。

(二)师范生需要通过实践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为适应今后工作需要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式,需要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成为课程改革的积极践行者。教育实习是师范生践行新课改理念的主要阵地,是师范生对课改理念的吸收和消化的重要途径,而教育理念的内化,如果仅靠大学课堂教学是实现不了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探究,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内化为能力,成为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有机整体。教育实习中强化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师范生毕业走上教师岗位后快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助于师范生把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为其教育素养的有效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师范生需要通过实践反思去直面基础教育问题。实践反思要求对教育现场涌现出来的大量生成性问题做出反馈和思考,关注的是情景性问题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这就要求师范生对教育教学问题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学会对发生的教育问题做出追问和阐释,比如面对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组织者,就需要具备诊断和诠释自己课堂行为的能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无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基础教育中的很多问题都是情景性问题或生成性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仅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它更多需要的是一种教育教学智慧,而这种教育智慧的形成,就是对各种各样的情景性问题不断分析和反思,逐渐累积成一种判断问题、剖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教育实习中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师范生去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形成一种综合把握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教育实习中实践反思的具体内容

根据师范生教育实习内容和教师岗位要求,教育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实践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指导:

(一)对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反思。课堂教学是师范生最主要的实习环节,反思自己的课堂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就成为师范生实践反思的重点。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反思过程贯穿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

课前反思修正教学设计。课前反思主要针对的是教学设计方案,是为顺利推进课堂教学而做的前期准备工作。一节课上得成不成功,教学前的充足准备非常重要,作为师范生,除了提前准备好教学设计方案外,还需要在课前对已经设计好的教案进行反思,思考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逻辑性,预估课堂教学时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做好应对措施,对不完善的地方作出修正,尽可能把教学方案设计得更合理、更完善。

课中反思调控教学策略。课中反思主要指的是上课老师在课堂中针对具体教学活动和行为的反思,既包括对教学设计时预设问题的落实情况的反思,也包括课堂上临时生成的情境性问题的反思。课堂教学是对预设的教学方案具体落实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中应视教学推进情况即时反思,如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了?我的教学方法有没有效果?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不是恰当?等等。课堂教学中还应学会对生成性问题的反思,即备课中没有预案,是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教师这时应反思自己为什么遗漏了这样的要点?学生的思考有无合理性?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引导等。课中反思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学会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调控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实战能力。

课后反思提升教学技能。课后反思是针对已完成的课堂教学的整体情况回顾,思考教师这节课哪些方面比较成功,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和完善,以便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课后反思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升非常重要,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明白自己的不足和存在问题,才能促使教师不断地修正、调整和完善教学行为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课后反思可以促进教师追求教学艺术的完美,寻求教学可达成的可能境界,在永不止步的探求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对育人艺术、管理艺术的反思。班主任工作是师范生实习内容的另一重点,是教育实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通过班主任工作实务的实践,可增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认同感,为他们从教后独立开展班级建设工作,积累管理班级的经验打下基础。师范生在开展班主任实习工作中,一定会面对很多棘手的学生问题以及班级管理问题,学会对这些问题反思,有助于他们育人能力、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承载着育人的重任,传授知识容易做到,育好人却不容易,很多老师教学工作做得好,但育人工作并不一定顺利,可以说,育人是一门值得不断探索的艺术。要提高育人的艺术,简单照搬别人育人方法并不管用,更多的是要靠自己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才能形成有效的育人方法和智慧,因此,师范生增强育人过程中的反思意识,才能提高自己的育人艺术。反思育人艺术,就是反思自己教书育人过程中,有无存在偏差的学生发展观,是不是违背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有没有伤害学生正当的利益,通过这样的反思来确立自己正确的育人理念。反思育人艺术,也要反思自己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有无不当行为,教育方法是不是适切的,采取什么途径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反思来确立自己正确的育人方法。

班级管理也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在管理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效果,才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具体的反思内容包括:一是班级工作理念的反思,即反思自己的教育管理理念先进与否、正确与否;二是班级管理模式的反思,即反思班级建设机制是否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班级管理体系是否有活力等;三是班级活动内容的反思,即反思开展的班级活动内容符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形式的多元与否等;四是班级管理效果的反思,即反思开展的班级活动是不是有利学生的全面发展、存在什么问题及怎样改进等。师范生通过对班主任这些实务工作的反思,可以有效地帮助其积累班级管理经验,为其入职后快速适应班主任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对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反思。教育实习是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前最重要的实战现场,也是其规划未来专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师范生学会对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反思,可以促使其深入认识教师职业特性和价值所在,为其终生从事教育事业提供内驱力。因而,“实习指导中专业精神的引领远比教育教学技能的打磨更为重要,因为专业精神、态度是教师个体对自身职业的理智性价值判断与情感性体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题中要义,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成熟标志。”师范生只有从理性上对教师职业有真正的认同感,才能真正把职业当作事业,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反思,首先是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上的反思,即教师需要有一种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意识,有了这种强烈的内在需求,教师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行为带有更大的自主性,由自在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其次,一旦将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教师将更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能实现路径,并以此要求自己,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确立自己发展的基点,并以此作为行动依据去实现自己的专业化之路。虽然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尚缺乏职业性体悟,但这种反思理念对其职业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具备这种反思意识,有助于师范生专业角色的正确定位。

三、教育实习中实践反思的方法和途径

实践反思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共识,但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反思的意识还比较缺乏,特别是教育实习这个环节,更需要有效引导,需要我们提供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去培养他们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结合教育实习内容和师范生特点,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可从写教学反思日记、教育叙事、实施档案袋记录等途径去强化。

(一)教学反思日记。教学反思日记是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反思自己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内容的教后记,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反思性回顾。教学反思日记是教师从新手走向专家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积累教学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教学得失,学会理性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作为实习生或是新教师,养成写教学反思日记的习惯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实习阶段的体验、感受、经历等对于准教师能否顺利实现由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角色转换以及后续的专业社会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可以帮助师范生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减少初为人师时可能遇到的教育教学难题和困境。

作为师范生开展的教育实习应反思一些什么内容呢?首先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观念的反思。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教学观念或理念之上的,教学行为的背后都潜藏着个人的教育理解和教育观念,学会对个人教学行为和理念的反思,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恰当以及思考如何去修正和调整。其次,学会重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师范生实习的主要内容就是课堂教学,教学技能的提高也是师范生实践的主要目的,而实践技能的内化,是需要教师在反思、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才能形成的,作为师范生或新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调控是否有效?教学效果是否达成?等等,师范生对教学各环节的反思是为了改进教学,积累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再次,也要反思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检测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学生“学得怎样”,经常反思学生“学得怎样”,可以不断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二)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作为内容来源,客观叙述自己教学生活和教学事件中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故事”,通过“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叙事也是师范生教育实习中重要的实践反思渠道,它能帮助师范生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明确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目的,指引师范生如何去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如何去胜任自己的岗位要求。而且教育叙事指向具体的教育现场和教育问题,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对师范生解决现实问题、积累教学经验、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教育叙事的内容主要包含三种类型。一是教学叙事型,主要是就自己的课堂教学记叙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包括发生的课堂花絮、教学小插曲、教学失误、教学遗憾以及自己的教学经历等,都可以记述下来进行总结、提升和反思。二是育人叙事型,主要是就自己管理班级、教育学生方面值得思考的日常教育事件,如教育学生方面的小经验、小挫折,管理班级方面的成功和心得,与学生相处的苦乐酸甜等,记下来并思考其教育价值,理解、体悟其中蕴涵的教育意义,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育人艺术和理论修养。三是自我成长叙事型,主要是描述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成长经历,通过自传式的自我对话,来不断反思自己,促进自己专业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师范生以教育叙事进行实践反思时,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教学生活和事件都可以拿来叙事。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叙事应该体现出这样的特点:一是指向问题,所叙之事应该基于问题、突出矛盾、描述冲突、展示思考;二是指向反思,包括对事件的反思、过程的反思、自己应对的反思,通过这样的反思来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提升自己的教学和育人理念;三是指向真实情境,教育叙事应该是对教育现场的再现,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下发生的教育教学生活和事件,体现出即时性、真实性和丰富性等特点。

(三)档案袋记录。档案袋记录是一种基于学生实践过程和表现的评价方法,在教育实习中对师范生进行档案袋管理,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实习过程和表现,还可以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不断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档案袋可记录的内容很多,如班主任工作方面,可以是班级工作计划、班级活动策划方案、班级活动内容记录、教育学生的谈话记录等;教学工作方面,可以是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听课评课记录、教学研讨活动记录等。这些过程性、表现性的文档、图片、信息等材料,可以帮助师范生回顾、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育实习全过程,帮助师范生不断地追求进步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档案袋记录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首先,实习前教师应明确任务和目标,要求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采用档案袋记录实习过程,并说明档案袋记录的方法和要求。其次,教育实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去收集材料,纳入档案袋的材料除了与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课时计划、教学心得、班主任工作记录、班级活动记录等外,更为重要的是师范生对自己教育教学的反思和心得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出师范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再次,教育实习后要指导学生及时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通过档案袋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来提高师范生的从教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跃.师范生教育实习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1(7)

[2]杨秀玉,孙启林.实习教师的专业社会化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7(17)

第9篇:教育反思范文

关键词:平面设计 教育 反思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正以高速发展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平面设计已经影响了千家万户的生活方式与态度。随着近几年井喷式出现的各种电商,琳琅满目的商品信息广告,千变万化的包装设计与网页设计,都促使平面设计专业成为热门的重要学科。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信息化的全球性,对平面设计的专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很多学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阻碍了平面设计的发展。

二、平面设计的概念及内容

设计就是有目的的策划,而平面设计就是这些策划需要采取的形式之一,在平面设计中人们需要用视觉的元素来传播自己的想法与计划,通过文字与图形将所要表现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上的因素来了解设计人员所要表达的思想与计划。

三、平面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十分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平面设计的教学是一门非常注重与时俱进的学科。走在时代前列的平面设计学科,知识与各种资讯的更新速度是难以想象的。但是现行的平面设计教材基本上一直沿用十几年前的理论知识,虽然名称经常改变,但还是换汤不换药,内容都是差不多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育改革的有利武器。教材内容的陈旧为平面设计教学造成了强大的阻碍。

2、学生本身缺乏实践与创新意识。平面设计教学必须是持续不断的出新,但是很大一部分同学对平面设计都存在着诸多的误区,认为设计的好坏在于是否好看,是否具有艺术性,这样就会忽视消费者、市场和设计之间的联系。当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时就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已经和社会上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差距,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是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缺乏对实践的追求,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最后学生就会和社会脱节,丧失了创新型思维和进行创新的意识。平面设计这门课程实践远比书本重要,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比课堂上几天学到的知识都多。但是现在的平面设计教学基本上都是以课本教学为主,缺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环节。等到学生步入社会后就会发现,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显得毫无用武之地,学到的许多知识也是和社会、工作相脱节的。

3、学生对学习软件掌握的不够熟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计算机技术迅速在社会中普及,尤其是对平面设计这门学科有着重要的意义。平面设计的一些基本软件学生是必须要熟练掌握和应用的。但现在大部分学生对设计软件的热情不高,只是在皮毛上会用而已,而不能对设计软件进行精练。所以现在对设计软件不够熟练操作成为设计的软肋。在平时的设计教学中,教师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学生学习基础软件上,没有深入的教授设计知识,没有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4、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将要教授的设计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进行“填鸭式”式的教学。学生是单纯的接受者,教师是传授者,原本可以使师生交往互动的学习过程却被教师无形的变成自己的“演讲课”。教师只是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比较的差。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的适应个性化的时展要求,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平面设计教学的重中之重。

四、对平面设计教育的反思及其措施

1、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与时俱进的教材。在教材的选取上要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进行,优先选用国家教育部出品的教材。对于多种符合的教材,要由教师和学生进行评议,提出建议,根据大多数人的选择来征订合适的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对过于陈旧的书本内容进行有条件的取舍,多多的将国外的先进理论知识和设计理念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时代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学生具备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并能加以利用。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软件和硬件的更新与升级也是非常迅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运用计算机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平面设计相关软件只是一件工具,能否运用这件工具来设计出具有创意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我们的构思,这就是所谓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好的创意,才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3、加强基础设计软件的教学。有一句古话说的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平面设计软件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并且应用的基础学科。有很多学生头脑里有很多很好的创意,但是没有办法将想法在设计作品中表现出来,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对设计软件的不熟悉,这样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表达,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在平时的软件教学中,教学应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的照片处理过程,逐渐的将美化知识、文字的排版、造型等渗透给学生,最后达到软件教学的目的。教师应积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应用好软件,准确的用软件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想法。

4、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平时的设计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大赛中,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形成很高的热情,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通过让学生参加设计大赛,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的。

五、总结

科技的发展,市场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平面设计以其科技含量较高和生活密切相关而迅猛发展,平面设计会有很大的市场前景。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邝卫国,张雄.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方法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2009.

[2] 周宗明.图形创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爱民.平面设计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4] 杨海波.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文汇,2007(3).

[5] 黄慧,董翠.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湖南农机,2008(11).

[6] 刘静,康玉忠.高职平面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报,2006(11).

[7] 薛银燕.高职学院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基本问题[J].科技文汇,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