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弹性与动态性原则
弹性与动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设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繁杂的过程,在这过程当中不断的得到一些信息反馈,这就需要我们对原来的信息进行不断的整合和改正,因此这就是动态性。
(2)在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进行规划时,是不可能一次规划完成,它需要我们不断的加以调整,因为不断的接收动态信息,就可以不断对原有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进行完善。
(3)实施的过程当中,我们从城市设计高度为空间形体提供三维的轮廓和大致的政策框架来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因此,在公共空间具体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空间形态、建筑关系等城市设计框架,这也是为了把握使用公共空间主体的心理、生理、社会层面的动态。
1.2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空间是人们生活的地方,城市环境也是人们生活的环境,基础则是自然环境。因此,要做到以人为本就需要全面的考虑到人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求。所以,在景观设计中我们要使景观及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完全符合人的整体感受和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场所。
2现代城市公共景观现状
2.1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不强
为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设计师通常都会把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设计当中。由于历史文化底蕴颇深,所以,我们慢慢会有形的景观物态形式来表现无形的历史文化,进而达到被人们所认知和理解。因此,如何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表现出这些有形的物态特点,我们设计师仅仅是注重对那些可视的、有形的历史文化符号的借鉴采纳,而却对那些形式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缺乏理解和表达。
2.2文化遗产、古迹保护力度不够,传统景观特色流失
随着当前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景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实际上很多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传统景观及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的事情屡见不鲜的状况;而一些城市新建出的公共空间的景观缺乏创意。我们都说,传统景观、风景名胜是一个城市独特特色的主要表现,传统景观和历史古迹也都是代表着一个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记录,但实际上现在很多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由于一味追求极致,缺乏符合城市特色的创意,使得我们城市失去原有、独特的特色。
2.3刻意模仿,不创造自己的风格
当前一部分城市在进行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时,单纯的模仿其他国家的建筑。各种欧式广场、喷泉、罗马柱等等充斥着公共空间,觉得只要沾上欧式化的风格,就能够提升城市景观质量似的。其实,我们适当在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融入一些其他风格设计也是可取的,但如果盲目的模仿,不但创造不出自己的风格,还会阻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发展。
3分析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的问题和处理措施
3.1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1)城市景观散失其独特特色。传统景观和名胜古迹都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这对于了解城市历史、文化与风俗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但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一些文化遗产、传统景观不断的受破坏,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特色。
(2)不够重视软质景观的设计。在很多城市的景观绿化设计中,通常都会忽略了绿地、林荫等等这些软质景观设计的应用,使其成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附属物品,其实只要设计妥当它们依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3)城市景观设计相对比较奢侈。要想提高一个城市公共景观的档次就是使其功能合理的组合,但是当前所谓的档次被人们理解成为是磅礴的气势或是考究的用材。
3.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对策
(1)城市景观设计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每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与营养级。我们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过程中,要使其废物变成营养。
(2)城市景观设计要与自身历史文化紧密结合。我们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把城市其原有的古建筑群体等文化融入进去,在设计景观的时,做到和城市古建筑群相协调,这样才会有和谐的美感。
(3)加强生态绿地建设。绿化是生态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尽量把城市绿地原有的自然特色保留下来,构建起城市的绿色通道,保障城市生态环境的完整。
4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要点及方法分析
4.1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要点
(1)生态效益。公共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广场及道路等这些本土景观为城市提供水分涵养、吸尘降温等生态服务,为城市提供了景观与生态的多样化。
(2)景观体系。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体系是一个综合系统,它主要包括城市轮廓线系统、廊道空间系统、观光路线、视线走廊、眺望系统以及城市建筑景观系统等。
(3)功能区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根据城市历史、城市规划或政策规定的影响,可分为行政活动区、经贸商业区、工业区、交通枢纽以及一些传统活动区域。
4.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
4.2.1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
(1)公共空间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优良的人文景观设计当中,就公用空间中的美好景观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是以它独特的景观环境,给人们带来幸福的享受,进而勾勒出美好的人文景观建设。
(2)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们用来休息和娱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所以,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便利的交通设施则显得尤为重要。
4.2.2城市公共空间设施建设
(1)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配置楣应的休息设施非常重要,是为人们提供短暂休息点的必要设施。
(2)如何使城市公用空间建设更科学、更富有人性化,相关建设人员可以具体参照国外先进建设案例。
4.2.3营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氛围
(1)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过程当中,我们设计者要深入了解城市文化独有的内涵,并以传统的文化观念相结合,把它当做整体城市形象浓缩的版本。
(2)设计者要创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变无形文化为有形的景观建设,营造出可以代表城市风貌的作品,给人们营造舒适生活的场所。
5结束语
关键词:文化中心;公共空间;交流
城市文化中心是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创造舒适生活环境的关键,可以说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中心是市民休闲、游憩的集会场所,是大量人群在这里获得生活信息的聚合地。在现代生活当中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发挥了其重要作用的趋势,其重要性正在受到市民、设计师、政府、开发商更多的关注。空间是与功能有着直接联系的形式要素。所谓功能决定形式,表现在公共空间里就是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态。
1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文化中心的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在于空间的营造。城市文化中心是一个被引入文化符号的大型城市公共空间。空间设计是提供一种以交通为主导的对现存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和提供新的且强调与周边文化符号相联系的景观化的功能设计。公共空间中缺乏各种低强度接触形式的形式,从反面证明了他们的重要性。[1]在设计条件和渐进式的城市策略下,一般在设计中几个不同的功能区域通过组团空间和渐变的地形组织起来,在一个移动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文化中心各个区域进行组织,通过几个区域联系起文化中心,从而达到一个从局部到整体、从平面到立体的效果。
1.1 局部与整体
在公共空间规划中,对可持续的文化中心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寻找并确认可以使场地发挥“结构高效性”的机会。即针对文化中心的不同区域分别选择相适宜的用途,以期将项目打造成城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文化、教育、都市和休闲活动完美的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公共空间设计中针对文化中心的空间隔离问题应该做些规划,如在公共空间各个入口区加强文化中心与城市的联系,并实施统称为“城市交点”的设计创意。使整个文化中心被划分了几个大的区域:城市散步道、滨水区、入口区、生态停车场区等。文化中心通过道路系统、地块、建筑、空间等组成要素表现出复杂的动态性。在平面和竖向上都有变化。总体空间通过疏与密的对比,形成整体结构的变化与统一。
1.2 平面与立体
文化中心通过绿化、水景、墙体、铺装、竖向设立、地形及标高变化等来营造空间。所有的元素都是落实在一个空间构成的问题。如果想让公众获得良好的体验,空间的不断变化将是设计中要考虑的。设置有可提供人们进行向上或向下运动的阶梯和坡道,人们借助阶梯和坡道可以使自己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化。[2]通过明显的高差与竖向变化,形成自然的地形起伏与空间错落。想要成为一个出色地文化中心,需要很漂亮的建筑,但单纯追求建筑的壮观是不对的。很多优秀的CBD,其伟大之处就在于地上,因此,步行系统是文化中心要努力关注的重点。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该创造出许多对比强烈的功能区域,如行人散步、慢跑和骑自行车的“空中长廊”,而另一侧则作为自由的休闲活动区域。一个整体的坡道连接两块活动平台,进一步增强了文化中心的空间感和通达性,同时还可以遮挡来自市区方向的视线干扰。同时也将两个不同的空间整合在一起。在不同标高基面还应该设置立体化的绿地系统,与人行系统立体空间相互交织、重叠、迂回,形成了复杂的多维空间体系,将多种复杂的空间、功能和活动整合为一体。
2 文化中心的发展与变化
城市的发展从来就是动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现代城市建设的规模极大, 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分期建设,城市发展的变化还需要不断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设计的文化中心需要在现在和将来建立一种弹性的关系。如果过于饱满和对称的对这一地区进行设计,那么这样的设计无疑会缺少对发展和变化的城市的适应能力。
而在时间对所设计的空间本身的影响方面,自然景观经过时间的洗练,叠加了无法计算的信息,所以也就有了无法计算的丰富资源。这其中包含了阳光,风力,湿度,等等要素,而且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不停留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每一个要素本身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然后再作用在空间上. 在本次论文阐述中,文化中心不应该局限于一个静态的效果,而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各单体建筑的风格不断变化,整体形象逐步清晰,不断成长,从而使文化中心得以延续和发展。
3 空间与公众的交流
公共空间需要人和人需要公共空间一样,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城市文化中心的结构性基础不仅仅是它所包含的建筑和街道,还包括在这些硬件网络下所生长起来的人际关系网。需要有视觉、场所和包括色彩、质感、比例、风格、性质、个性与特色等在公共空间中与公众之间发生感性的联系,[3]只有它在满足文化、交流以及其他休闲空间体系的时候,它的核心性才会被公众更好的体会。
假设一种在空间与人之间探寻新的互动,文化中心与周边城市建筑的接线处是很模糊的,尽最大可能的与周边城市街区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格局布置以透彻的环境研究为动力。不同的功能区域通过渐变的地形组织起来,带来了流动和多样化的空间。区域为文化中心街区和周边相邻街区提供了设施。只有这样,文化中心在能够为公众提供一个运动、文化、交流以及其他休闲空间的时候,它才在居民生活中建立其本身的特性,承载起与公众的互动作用。
将基础设施与围绕文化中心的休闲区域联系在一起,加强空间中心性的新设施,这样文化中心就可以吸引到大量的使用者。通过将文化中心内的各个元素连接起来,在这些元素交接或重合的地方,高密度和复杂性的区域将出现。如果同时把公共空间的道路与文化中心外的城市步行道联系起来,优化重构公众空间与文化中心交互关系,创造一种人们能够享受参与文化中心活动的休闲空间。
4 空间的文化地域性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不应是孤立存在的,设置不同的人文景点,营造城市文化中心的文化气息。使得各个不同功能分区既统一又各有特色。[4]设计要让公众能在公共空间中发现当地的历史和对城市文脉的延续。这样才能体现出场地的价值取向和特征符号。想要设计出最有特色、最重要的地域文化,具体地说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同时又不失地域特色。以此来感悟城市文化中心的历史和城市的文脉。
5 结语
在这次的城市文化中心公共空间解读设计中,我整合了以往设计的经验,在论文的形成过程中,设计基于景观学角度的理解,与建筑、生态和经济等各自的语汇相结合,就构成了文化中心的整体框架。并考虑环境可持续性、城市连通性和社会活力及公众参与等众多目标,希望在某些方面会有一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日本建筑学会(日).《空间要素》[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庄宇.城市设计的运作[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建筑;公共空间;设计
1、城市综合体建筑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城市综合体,简单来说,就是高效、立体化地整合现有资源,使其各元素之间其相互交融、彼此共存,在新的模式下实现城市功能的新突破,最终形成一个绿色生态、适宜人居的城市空间环境。近几年,许多学者及大量的论文对于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研究多有涉猎,他们认为城市综合体具有较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可达性、综合的功能包容性等特点,它通常产生于城市交通网络发达、城市功能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城市CBD、城市副中心等。由此可见,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将成为城市建设中一种新的革新,随之也会创造出城市新的活力中心。如图,为城市综合体建筑功能示意图。
城市综合体建筑功能示意图
2、城市综合体建筑公共空间类型
2.1内街
内街是很多大型综合体建筑联系和组织商业功能的重要纽带,其可以设计为一条个性化步行街,也可以设计为多条主题明确的层次化步行街。内街高度和宽度可自由调整,亦可室内、露天、多层或者单层。内街不仅仅是简单的购物街,还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场所,设置舒适的景观设施,美化内街环境,设计明确的内街指引,满足人们交往、餐饮、购物、娱乐的要求。
2.2出入口
出入口是城市综合体建筑从室外到室内之间的过渡空间,并且是人们对于综合体建筑外观的第一印象,具有鲜明的识别性、标志性和导向性,可烘托出欢快、热烈的建筑气息,应保留足够空间,便于人流的聚散和引导。同时,综合体建筑出入口空间设计的良好形象,可以向人们传递独特的民族特征和文化思想。
2.3中庭
大型的综合体建筑物中往往有多个中庭空间,中庭可承担一定的商业行为,例如为商家提品展位,开展大型促销活动,中庭空间一方面人流集中,另一方面该空间又开敞明亮,便于商家宣传。中庭空间可以作为综合体建筑的重要交通空间,结合楼梯、观光电梯、自动扶梯进行布置,为购物人员提供便利到达综合体建筑的各层空间。中庭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人们可以在中庭空间自由的进行观光、交流、娱乐和休息,并且还可在中庭举办音乐会、舞会或者酒会,愉快轻松的中庭空间可增强综合体建筑的舒适性,吸引大量顾客,从而提高消费。
2.4内庭院和内广场
综合体建筑公共空间设计可以采用内部庭院,由于内庭院没有设置顶界,可采用水体、绿化等软质材料,内部庭院空间具有聚集、内向、静谧的空间效果,可以供人们休息和观赏,内部庭院经常有一部分或者一面开敞,和外部空间保持适当联系,突破内部庭院的封闭性。城市综合体建筑内广场具有集聚型和向心性,作为综合体建筑的公共空间,其可将步行街和内广场结合起来,构成收放有序的空间环境。城市广场街道和内部广场空间比较类似,可以成为人们活动、休息的重要场所。
3、城市综合体建筑公共空间设计
3.1构建多层次交通系统
交通性空间节点,除了传统的交通性广场,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地铁,创造了一种集约、立体化的公共空间模式,它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应考虑将人车拥挤的繁华路线进行合理化分流,将人车比较拥挤、容易发生事故的交通道路尽量分隔。例如,采用城市道路分隔栏等。应考虑在人车混行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多利用天桥与地下通道等设施来缓解城市综合体道路压力。最后应考虑多设置城市综合体停车场以及完全地下停车场来分散车流集中问题。近年来,由于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将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轨道交通进行整合已成为一种很流行的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典型的例子如上海的静安寺广场、天津火车东站广场的城市设计等。
3.2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性
以城市中典型的公共空间,即城市广场为例,其是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在设计过程中要求保证硬质景观以及以植物为主的软质景观在构成比例上应满足空间归属感的基本要求,为广场营造更加宜人的空间视觉效果。例如,我国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在硬质铺装上多以花岗岩为主,使景观效果以及基本的使用功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从景观效果角度,硬质铺装面积过大很容易带来视觉单调感,尤其在缺乏植物质感与色彩的情况下,无法带来视觉美感。而在使用功能角度,受季节变化影响,硬质铺装面积尽管能够满足人们集会活动的进行,但极易被气候条件影响,导致使用功能逐渐下降。另外,城市公共空间中营造植物空间时也需考虑到城市道路问题。在道路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求在满足景观效果的基础上,体现生态效益与交通功能,并将城市地域文化展现出来。我国城市园林植物造景很大度上受传统中国文化影响,如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或寄情于山水中的诗文图画等,实质上传承城市原有的文化气息。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到文化策略,主要从植物属性、诗文绘画以及等方面进行。
3.3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主题性要突出
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应满足综合体建筑功能需求,公共空间作为综合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助于补充建筑应用功能。公共空间在综合体建筑中可以发挥流线引导功能,有助于展示商家的气派和实力,能够分担综合体建筑的交通功能,因此应结合综合体建筑的实际情况,仔细分析公共空间在综合体建筑的作用和地位,不能和建筑应用功能发生冲突。公共空间应和综合体建筑融为一体,优化公共空间形态,当前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点状公共空间,实现了综合体建筑内部空间的良好贯通,而这种空间形态主要采用中庭式和大厅式;其二,带状公共空间主要按照线性沿着城市街道进行设置,线性的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最常见的就是商业步行街的形式,把点状的商业综合体进行整合,配以街廓形式的公共空间。简单的说,商业步行街就是以步行交通为主,集商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城市公共空间。若综合体建筑要求商业街设计顶界面,这时就形成了内部街道空间,街道和综合体建筑之间设计骑楼,形成拱廊口空间,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其三,立体式公共空间,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体建筑公共空间设计应营造安全舒适、大容量、高效益的空间环境,采用立体式商业模式,优化立体化的设施组织和交通组织,构建灵活多样的公共空间,将竖向功能和平面功能有效结合起来,构成立体化、多层面的公共活动区域。这种现代化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系统的建设,让城市更具活力。目前国内网络化的建设尚未形成系统,多是点状形态下空间堆叠后出现面状的扩大,如若真正实现综合体网络化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进行发展。
结束语
我国发展综合体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功能变迁及其实现方式多样化趋向、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重组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化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同时,建设与发展综合体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也是我国城市空间健康、持续发展的有益之路。
参考文献
[1]汤衡.大型商业综合体底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关键词】现代城市;高层建筑;自然空间;庭院式;建筑设计城市空间;和谐共存
随着城市的发展,现代高层建筑也成为立体空间中一道独特的风景,高层建筑结构形式更趋于多样化,并且其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然而在这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例如,城市整体空间秩序遭到打破,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不能合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使得高层建筑自身也缺乏美感。因此,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即城市布局设计和建筑设计。
1现代城市高层建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在城市整体环境中,高层建筑的建设与城市景观以及城市空间密切相关,它反映着当代城市的整体结构和文化属性。当今世界,都市化与工业化是每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则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高层建筑的无序发展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恶化。
通过分析上述高层建筑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发现矛盾围绕高层建筑、人、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展开。面对强调联系的现代信息化社会,高层建筑没有为人与自然、人的交流和共存共生提供必要的或足够的场所保障是其根本弊端,自然空间的引入已成为现代城市高层建筑发展的一种潮流趋势,如“空中庭院”、“空中花园”、“会呼吸的房子”等等绿色生态建筑的大量出现,无不反映出建筑设计师对自然的向往与皈依。
2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的空间意识
回顾历史,我们也看到以往高层建筑群构成的现代城市是在垂直方向上只会出现死胡同的城市。高层建筑中的自然空间设计是对“原自然”含义的扩展和充实,是广义的自然。它强调全方位的联系,引用在建筑中就是强调自然不仅在一、二维空间而且在三、四维空间上全面延伸。其追求的结果就是自然环境在正负竖向、水平横向的扩展、互联,构筑立体网络般的自然群,从而使高层建筑本身及群体作为重塑自然空间的载体存在,建构真正的立体自然城市,克服高层建筑破坏自然,隔断人与自然、人与人交流的弊端。
3现代城市高层建筑的空间形态
在今天的现代城市中,高层建筑可把自然空间还原为光、风、水、空气等这些自然元素,通过用几何形状的相互共振运动,作为抽象的存在而升华。同时,因为城市之中面积、技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只可能成为抽象化的、片断化的集锦式自然空间。于是,以小见大、以片断反映整体的象征手法为特征的庭园成为了高层建筑的自然空间基本型态。
3.1庭院式自然空间
其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形式世界的多元共生趋势使城市与高层建筑功能日趋复合化,客观要求高层建筑应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需求,建立不同类别、规模的庭园群。同时,为了符合人们管理及行程中的心理活动,大致可把庭园分为三大类:
a)公共庭园,即高层建筑与高层建筑之间的庭园。这类庭园规格大、数量小,主要设于人流集散处的建筑之间,是广大人群举行庆典、集会、表演的场所,一般覆以透明材质的绿色屋顶。
b)半公开半私密性庭园,即高层建筑中对内对外都相对开放的庭园。这类庭园既供本大楼人群使用,也供过往行人使用,一般设于底层或地下层。
c)私密性庭园,即仅供本楼人群使用的庭园。这类庭园数量大、规模小、形式多样,位置灵活多变。
上述三类庭园在高层建筑中或高或低、或前或后、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的排列组合,灵活布置,使整个城市呈现多层次的共生共融形象,形成主次有别的多样统一秩序。
3.2庭院式空间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效果
3.2.1场所性
在高层建筑庭院中,由于每个建筑外部所处的环境(地理、气候、民俗)差异以及内部各不同的功能需求,其表现出了特定的场所。它们利用向心、界面、节点、路线、轴线等手法,创造出体现人性、自然性,并且具有内聚力的特有交往、休憩、共享场所。庭院空间在高层中的分布形式有多种:例如香港建筑师严迅奇设计的上海浦东国际金融大厦,上部以一高达20层的“负”空间做为空中庭园,成功地呼应着黄浦江对岸的外滩建筑群;
3.2.2开放性
亲近自然、增进交往是高层庭园的重要功能,开放性是其内在需要。开放地处理室内与室外、水平与垂直、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关键在于限定场所的界面处理是否开敞或透明。开敞与否应建立在对环境及功能的综合分析上,“佳景纳之俗者敝之。”
3.2.3生长性
日本的“新陈代谢”理论强调建筑与城市的“生长”,把整个城市喻为人体,那么每幢高层建筑中的庭园就是形成人体的细胞。细胞不断“分裂”、“聚合”,“人体”就不断地得到完善,逐渐成为一座全方位自然化的山水城市。因此,高层建筑庭园必须考虑如何“生长”的问题。实际中主要利用水平、垂直方向的实接(联接体)连接、虚接(视觉连接)的手法来达到地上、地下、空中的立体统一。
4结语
在建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自然环境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人们引入到城市和建筑空间之中,加强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高层建筑中的自然空间设计,标志着现代城市、人、社会、建筑、自然、技术、信息各要素的有机统一,也是对高层建筑面对现实问题的合理解答。展望未来,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必将是未来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力.后现代主义二十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2]林京.杨经文及其生物气候学在高层建筑中的运用[J].世界建筑,1996(4).
关键词:城市色彩;公共空间界面;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1.公共空间景观界面概况
公共界面,在空间环境中讲述界面的含义,指某一个空间面形的要素。通常指作为空间实体和空间的一个交界面。界面在空间中又有特殊的特点。景观界面有其分类,主要分为软质界面与硬质界面。质界面是指水界面、木界面、光界面、镜面界面、绿化界面等,都是由软质材质组成的空间界面,软质界面具有自然、温暖、活泼、自由的特点。硬质界面一般为石质、金属、混凝土、砖块界面等,这类型的界面比较生硬、有结实的质感。
2.色彩感觉及认知
在底色背景上认知图形的色彩的程度我们称为色彩的认识性。色彩的认识性与环境的照明有关系,图形本身的颜色、造型、明暗程度具有差别,认识性又跟图形的大小、方向、难易程度以及人观察图形的角度、距离都有一定关系,这些关系中图形的明暗差异是影响认知性的最主要原因。总结认识性越高,图形和底色两者之间的色相就对比越强,认识性越低,基本分辨不出图形和底图的大小与颜色。
3.公共空间界面的色彩现状和影响原因
(1)公共空间界面色彩现状。公共空间界面色彩一般根据景观规划设计需求,根据人们日常行为、城市规划的趋势和现有城市景观整体色彩来设计规划,代表着城市的颜色,也代表着国家的颜色。一般对色彩主题鲜明的城市 来说,整体公共空间界面也会蕴含城 市的色彩,具有统一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2)造成公共空间景观界面色彩现状的原因。第一,自然景观日益减少。由于没有了自然景观的色调的调和作用,整个城市的色调因为各色的建筑物、交通道路、商业广告而混乱起来,环境设施的色彩也因此显得更加杂乱无章,导致人们眼中所获取的色彩过于杂乱。第二,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地方色彩受到严重的冲击,城市本身主色调丧失。第三,由于现今开发商、建筑师的个人审美取向,取代了居住者的审美情趣。建筑色彩基本不研究当地风土人情。杂乱无章的色彩影响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第四,立法不够健全,“多头管理”的现象十分严重。
4.公共空间景观界面色彩应用实例分析
(1)北京的公共空间景观界面色彩分析。北京是座古老而文明的城市,地处平原,气候温润适宜人类居住,城市明清建筑、景观环境方面多以红、黄、灰色调来搭建建筑,建筑的红色城墙、黄色琉璃瓦、灰色屋顶,整体建筑中的柱、房、梁都以这几种颜色为主,表现着首都历史背景文化底蕴,整体色彩中金红色与黑灰色产生联系,城市有明显的色彩格局。北京的其他商业性空间的交通和环境,色彩的选择上灰色和高纯度的色彩比较明显,这些都不同于南方的空间设计,呈现鲜明的对比。
(2)杭州的公共空间景观界面色彩分析。南方代表性的城市杭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一座具有文明历史 的古城,也是国际有名的旅游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南方建筑风格。杭州这座古城的色彩以黑、白、灰为基调,建筑中的木柱为棕黑色或红褐色,建筑的门、窗、梁为栗色,其中的空间立面上的砖雕、砖壁等均为青灰色。江南水乡的特点在这些颜色的混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风貌,让人流连忘返,与北京的北方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
5.结论
公共空间景观界面的色彩是一种长期系统的存在,公共空间景观界面色彩的设计和把握,应从整体色彩构成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规划设计,注重色彩的主色和辅色的整体把握。公共空间是城市各部分之间的联接体,是城市生活与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之处,因而成功的设计能够积极地鼓励人们增加在室外的活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高城市活力,带动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促成城市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地铁以其快速、便捷、高效和低污染等特点正日益成为一座城市拥有现代化交通体系的显著标志。地铁作为一个城市的门户,对城市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而成功的地铁车站设计必定是具有美观的视觉感受,甚至能成为一座城市的重要标识。当今的地铁车站作为都市要素而存在,不仅仅是交通功能的载体,更是融合文化信息科技的多元综合体,是交通换乘、商业、娱乐休憩等城市功能集于一身的地铁车站综合体。本文通过对本土地铁站,国内外知名地铁站的介绍分析,浅析“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当代环境陈设设计中的重要指导地位。
关键词:地铁车站 艺术陈设设计人性化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A
城市化现象正逐步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城市建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地下轨道交通系统以其快速、便捷、高效和低污染等优势正日益成为一座城市拥有现代化交通体系的显著标志。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大都依靠修建地铁来缓解和改善交通状况。地铁不仅是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展现,而且是目前解决大都市交通紧张状况最理想有力方式。
就我国而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发达地区转移,大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将更加明显。从新世纪开始,我国首次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发展纲要,并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动力。地铁作为一个城市的门户,对城市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而成功的地铁车站设计必定是具有美观的视觉感受,甚至能成为一座城市的重要标识。
一.提升我国地铁车站内部空间设计艺术化的必要性
城市轨道交通对改善现代城市交通困扰局面、调整和优化城市区域布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己是不容置疑的客观现实。对此,我国的大、中城市决策层己普遍有所共识。观念的转变,带来了实际行动的飞跃,从而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至今,己有3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有北京地铁40多km的运营线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又有天津地铁7. 4km、上海地铁65km和广州地铁18. 5km投入商业运营。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截至2005年,全国己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大连、重庆、武汉、深圳、南京10城市20条线路,运营线路总长444公里。而且,从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看来,这些城市的地铁规模与世界先进国家相当。因此,研究地铁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是非常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
虽然地铁的发展已经有140余年的历史了,但是作为一种特定的建筑类型和城市空间类型而言,同其它诸如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建筑类型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相比较,它的发展历史还是较为短暂的,它的建筑空间特征还没有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形式。理论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土建与设备系统的发展上,对空间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
过去,地铁车站的内部空间环境设计更多地关注装饰材料的选用,照明设计,颜色的配置等室内设计的手法运用。当今的地铁车站作为都市要素而存在,不仅仅是交通功能的载体,更是融合文化信息科技的多元综合体,是交通换乘、商业、娱乐休憩等城市功能集于一身的地铁车站综合体。地铁空间设计应更加注重满足人的行为需求,消除人在地下空间中的不良生理心理反应,注重安全与防灾设施的设计,注重满足社会特殊人群的需求。
在城市地铁交通的建设中,简捷、健康、安全、环保应该是构思的基本要求。地铁建筑室内设计的造型风格综合而言,也应该定位于交通建筑简洁、大器、具有时代气息的“性格”,并适度地考虑地域文化和与地面建筑环境的呼应。地铁建筑的结构构成和空间形态,则是地铁室内设计的前提因素。
二.武汉地铁二号线车站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实地调研
图一(笔者拍摄)
武汉地铁2号线,是武汉市首条开工建设的地铁线路,也是全国第一条跨越长江的地铁。武汉地铁2号线共设21个车站,其中15个将进行标准装修,6个进行特色装修。
其中采取了很多人性化设计,比如设立女性候车区(见图一)、安装防踏空安全条等。 据介绍,设置女性候车区的目的在于,早晚搭乘地铁人数较少的时段可以保障女性安全。女性候车区将辅以监视设备,女性乘客进入某个特定车厢乘车,从而可以彼此照应,保障人身安全。
此外,2号线汉口火车站、洪山广场等部分车站设置有专门的母婴室,室内设施标识及颜色温馨宜人,母亲们若有需要可在这些车站下车,进母婴室给宝宝们哺乳、换尿片。2号线一期工程每个车站均安装了一台自助借书机(见图一),只须轻触荧屏,便可自助借书、还书。
图二(宝通寺站,光谷广场站)
6个特色装修站各有主题,令人赏心悦目。汉口火车站站以“黄鹤归来”为主题。站厅层上方设有天井,引入自然光照明,腾飞的黄鹤雕塑象征武汉以开放姿态迎接八方来客。中山公园站以“幸福武汉”为主题。墙壁上设置了棵棵苹果树造型,树上的苹果为立体造型,中间开口,里面镶嵌着武汉地铁集团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征集的关于地铁的画作,色彩绚丽,想像丰富。洪山广场站的特色装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以书页造型为视觉焦点,喻意“书山有路”;另一部分为楚文化墙,将栩栩如生的楚文化刻入墙面,展现楚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宝通寺站(见图二)设置了菩提树雕塑墙,意在让人们在忙碌之余偶尔停下脚步,让心灵沉静。光谷广场站(见图二)以“未来城市”为主题。闪烁的灯柱营造出独特的光影视觉效果,意在让人从具有艺术感的抽象画面畅想未来科技之城的美好景象。
三.国内外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设计案例
2.1斯德哥尔摩的“地下艺术长廊”
图三(斯德哥尔摩地铁)
斯德哥尔摩地铁(见图三)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系统,很多地铁线路大打文化牌,但迄今为止,没有哪条地铁能像斯德哥尔摩地铁这样别具一格――它是世界上最特别的地下艺术长廊。
斯德哥尔摩的地铁修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当时人们构思着如何去装饰每个地铁站,后来决定让一百多位艺术家分别用自己的风格和艺术构思来装点一个站台。于是一个世界最长的地铁网变成了一个世界最长的艺术长廊,在一百多个地铁站内人们可以欣赏到各式风格的绘画,壁画,雕塑以及各式各样的艺术表现手法,真是妙不可言。
为了让旅客忘掉他们是在地下旅行,地铁站通常设计得干净而具有现代感,但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却不是这样,致力于提高生活品质的瑞典人,把地下铁建造成一条艺术长廊,总长108公里,每一站都是精心设计的艺术品。斯德哥尔摩的地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长的艺术博物馆,这个全长为108公里的地铁网是世界最长的地铁网,在一百多个地铁站内人们都能欣赏到不同艺术家的作品。
斯德哥尔摩市的地铁每个站看上去都像是地下的岩洞,墙壁被装修成石灰岩的样子,凹凸不平。每站的岩洞都是不同的颜色,Akalla站颜色比较朴素,而T-Centralen则是鲜艳的深蓝色,洞顶则涂抹着各种延展开来的图形,像是植被又像是骨架,所有的这些跟地铁蓝色的门,黄色的车内扶手相互映衬,让眼前呈现一片色彩的盛宴。斯德哥尔摩地铁的几个站是在岩石中凿开出来的,留有洞穴状的“天花板”。它是古代和未来的结合。洞穴绘画是其点睛之笔。在其100个地铁车站中,有一半以上装饰着不同的艺术品,它们表现着不同的主题,给斯德哥尔摩地铁增添了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憧憬。最美的T-Central站(见图三),月台和铁道都从自然岩石中凿开,蓝白色的墙壁上画满蓝色的巨型树叶,加上特殊的照明效果,恍若置身原始洞穴之中。
经过多年的建设,斯德哥尔摩的“地下艺术长廊”,开始赢得世界性的声誉。虽然该市地处海湾岩礁地带,水域穿插迂回,岛屿众多且高低起伏,但依凭着长期艰巨的劳动、高超的技术和智慧,它不但构筑了现代化的地铁系统,还成就了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陈列长廊。该艺术长廊巧妙结合开掘的自然地貌,表达主题宽泛,技术手段丰富,布局方式多变,艺术特征各异且识别性强,己较充分地勾勒出该地区社会的历史传统、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科学进程等不同侧面,并成为全方位展示斯德哥尔摩风貌的一个时尚而重要的窗口。
2.2 香港地铁“迪士尼”线――主题车站设计典范
图四(迪士尼线)
“迪士尼”线(见图四)是地铁系统的一条支线,连接东涌线和兴建中的大屿山竹篙湾香港迪士尼主题公园,工程范围包括兴建3. 4km长的新轨道和两个新车站。现有的东涌线将在阴澳加建一个新车站,连接位于竹篙湾香港迪士尼乐园的新车站。两个车站的设计与附近环境融为一体,列车的设计也别具特色。
车站和列车的设计将以缤纷欢乐、刺激惊险为主题,让旅客踏进车厢,在3. 5min的车程中即开始体验旅程的欢乐。多处运用迪士尼元素,形象鲜明,标识性很强。
四.“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的不断改善,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以及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使人们对地铁内部空间环境的各层面需求不断提高。以设计者的价值观和对环境、生活的理解来“创造一种生活”的设计观念发生了转变。更多的关注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需求的研究,也就是“人性化”的研究。关注设计中的主体“人”―具体社会文化脉络中的使用者的价值观和生理、心理、文化等方面的真实需求。地铁建设的研究重点转移到提高地下空间质量,从建筑和环境的本质出发,“以人为本”。因此,应当以新的视角理解地铁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定位,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
“人性化”不是一个具体的设计方法,它是一种设计理念。它告诉我们:在地铁内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地铁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注重通用设计,使地铁这一公共交通设施能为更多的社会人群服务。通过对地铁内部空间环境标识系统设计的完善,使人感到亲切温馨,让人消除地下交通空间中的方向迷失感。完善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防灾系统设计,充分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体现设计对人的关怀。当然,地铁车站室内陈设设计体现人文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陈设设计不仅仅要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更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人性化”设计理念具有时代性的指导意义。
伴随着都市生活美学观念的革新和城市艺术形象展示空间的开辟,地铁系统(尤其是站点)的艺术陈设已越来越多地成为美术家、雕塑家、陶艺师、手工艺者、建筑师、工程师等合作参与、大显身手的新天地,设计师们应更注重营造健康心理和生理环境,倡导“人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陈立道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同济出版社,1997年;
2. 王文卿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同济出版社,1997年;
3. 常怀生编译,《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国建工出版社,1999年;
关键词:城市设计;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文殊坊
城市设计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环境品质为目标,在城市发展总体政策框架指导下,综合组织城市各种功能,关注城市历史空间的设计,以城市形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局部地区所进行的阶段性的整合设计[1,2]。城市设计的重要对象就是城市局部地区的整体开发建设和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城市建设是城市设计的原动力,也是城市历史空间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契机,这就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历史街区的原因[3,4]。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现代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许多城市历史街区周边地区大多实行高密度开发,造成不同风格的建筑直接冲突或者不同尺度、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物生硬的出现在道路两侧的现象。鉴于城市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发展的断层现象,本论文选定成都文殊坊历史街区及其环境协调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对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社会经济价值及其空间设计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促进成都市整体环境的协调融合,实现现代和历史的和谐共生,使城市相关建设“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1 文殊坊历史街区分析
1.1区位分析
文殊坊与宽窄巷子、大慈寺一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殊坊位于市中轴线人民中路旁,作为成都中央休闲旅游区,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_文殊院(5.73公顷),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这里交通便利,向南与成都市区中心天府广场、向北与火车北站都非常近(见图1)。
1.2 功能性质定位
作为成都市政府规划的三大历史文化保护片区之一、六大旅游休闲商业区之一,是中房集团成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倾力打造的以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展示成都特质、代表成都文化的城市名片,是成都市民怀旧寻古、休闲娱乐的上尚之选,海内外游人宾客认识成都、体验成都休闲文化的重要窗口[5,6]。
1.3 文殊坊街区肌理分析
1.3.1 改造前肌理分析
道路是决定城市格局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改造前图底关系(见图2)可以看出,文殊坊道路格局呈“井”字型道路网布局。在城市主要道路人民中路、文武路、草市街和大安西路的围合内,街巷把片区划分成几块大小不等的地块。这种路网格局方便地处理了新城区与旧城区道路的衔接关系,有利于保护文殊坊的完整格局,为保护这个片区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创造了有利条件。传统街巷中院落与街巷相互依存,其紧密的关系使街巷与院落建筑共同构成了城市丰富紧凑的肌理效果,当这种城市肌理作为城市特色街巷空间时,街巷肌理也是体现街巷空间特征的标识之一[7,8,9]。
1.3.2 改造后肌理分析
从改造后的文殊坊街区图底关系(见图3)可以看出,整个街区肌理呈现出较为匀质的状态,院落建筑比较均匀地分布在街区用地上,整体呈现"面"的特征,而不是传统街道所体现出来的肌理那样,由街道对建筑进行组织,建筑紧密排列在街道两旁,整个街区呈现出强烈的线性状态[7]。
2 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分析
2.1 环境协调区划定
“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护片区改造城市设计”的“文殊院片区保护区划示意图”将文殊坊历史街区划分为文殊院保护区、建设控制区、景观协调区三个功能分区[10]。
由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协调区是在建设控制地带之外,划定的以保护自然地形地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而本文研究的环境协调区纯粹为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之间的过渡地带,同时通过具体的实地踏勘,认为“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护片区改造城市设计”中的建设控制区与景观协调区所起的作用均是一种协调过渡,而该地块周边也并没有需要保护的大面积的自然地形地貌环境,故本文将“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护片区改造城市设计”中的建设控制区与景观协调区合二为一,并统称为环境协调区而作为研究对象(见图4、图5)。
2.2 环境协调区概况
文殊坊位于市中心人民中路旁,作为成都中央休闲旅游区,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殊院,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西至人民中路,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总规划用地面积33.25公顷。目前环境协调区内基本上呈现出典型的城市现代街区空间。在北大街、大安西路、府河两岸上除了本历史街区的开口外,其它地区沿街建筑均为大尺度的现代建筑风格(见图6),富有传统特色的商业店铺与北大街路上现代化的建筑界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图7)。同时在人民中路周围新建的城市现代空间建筑物大多为多层,在建筑高度及形式上对比明显。
2.3 文殊坊环境协调区的经济社会价值分析
文丘里曾经说过:“建筑,就是在内与外相遇处产生。”[ 文丘里. 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1966,P12]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正是这样的“相遇处”,在垂直方向上它是高层建筑的起点,同时,在水平方向上,它也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垂直交通和水平交通在这里汇聚,转换,使用频率极高,因此它是解决城市和建筑的关系的重要环节。
本文所指的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指的是包括高层建筑基地在内的和高层建筑底层空间相联系的具有景观设计要素的空间,包括具有景观设计要素的向上发展的通高中庭,庭院空间,以及向下发展的地下庭院等空间。
1 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的历史发展
高层建筑发展初期,为了追求功能的最大利益化,发挥高层建筑高效,高容积率的优势,大多数高层建筑都是直接面向城市街道,从街道直接进入大厅,再由大厅作为建筑的缓冲空间由电梯输送到各个楼层。这样的组织方式比较内向,将大厅作为主要的转换节点,建筑与城市之间分隔明确。但是给人的感觉比较仓促,缺乏过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渐意识到了空间和环境对于城市,建筑以及人们生活的影响,在高层设计中也逐步加入了更多的公共空间,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设计开始呈现多样性的发展趋势。景观空间,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元素,在这时候也开始大范围的被运用在高层建筑底层空间设计中。它更多的成为了高层建筑内部空间和城市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为增加空间环境的舒适度,更好的组织人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2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的分类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和城市直接相连,为了在不同的基地环境中解决高层建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之前的很多优秀高层建筑设计都对高层底部空间形式进行了创新和探讨,高层底部空间设计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变化。而景观空间也随着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形式的变化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做法。按照景观空间在高层建筑底部的位置以及它和高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分成以下几类:
2.1 外置式景观空间
高层建筑底部的外置式景观空间在这里指的是在高层的设计中,将开放性较强的公共空间放在建筑实体的外部进行布置,并且结合了景观设计元素的空间。它是处理高层建筑和城市的关系中最为常见也是最早出现的手法之一。
这种类型一般适用于基地面积相对宽裕,除了塔楼和裙房的占地以外还有多余用地的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往往利用广场,绿地,下沉庭院等方式来作为高层和城市之间的过渡空间。这些空间不但起着集散人群的作用,当它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时候,往往也为城市中的人群提供了休息娱乐交流的空间,为城市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密斯在纽约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1958年,38层,如图1)是利用广场空间将高层和城市相联系的最早的案例之一。大厦主体高158米,为了减轻高度对于街道的压力,大厦从街道边缘向后退了90英尺(约28米)。同时建筑的底层向内退让,形成灰空间,和场地上设计的喷水池和绿化空间一起,为人们提供了休息的场所,也为街道留下了喘息的空间。
图1 西格拉姆大厦图2 洛克菲勒中心下沉广场图3 洛克菲勒中心海峡花园
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图2,3)也是利用建筑外部场地来做到将城市和建筑相互连接的一大成功案例。中心由19栋大楼组成,占地22英亩。建筑群的分布和高低配置都经过了严格的设计,从第五大道旁较为低矮的国际大楼缓缓过渡到第六大道旁最高的标志性的奇异电器大楼(GE Building,70层,872英尺,约266米高),整体削弱了超高层对于城市的压迫感。而设计最出色的莫过于建筑群的中间广场,从第五大道出发,是提供市民使用的公共空间海峡花园(Channel Garden),花园宽175米,长60米,其中错落分布着水池,花坛,雕塑等,这个狭长形的空间引导人们从第五大道来到正对着奇异电器大楼的著名的下沉广场(Lower Plaza)。这个广场在夏天被用作一个露天咖啡馆,冬天则成为了一个室外溜冰场,每年圣诞节还会有盛大的庆祝典礼。这些被巧妙设计的空间序列将人们从城市很舒服的引导到建筑中,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外置式景观空间能够利用外部公共空间做到和城市的有序衔接,它需要相对宽松的基地环境,当基地面积相对较小时,在有限的室外环境内用水池,花坛,雕塑等景观小品来减小场地带给人的局促感,丰富空间层次。当基地面积相对较大时,大面积的绿色景观设计又能够减小场地的空旷感,增加环境的舒适度。在我国,很多新区规划中用地都相对宽松,场地设计时大多将内部交通和绿化景观和广场设计相互结合,既能解决高层建筑底部多疏散口的交通设计,又为场地提供多种使用的可能性,增加了绿化面积。
2.2 内置式景观空间
和外置式景观空间相对应的是高层中的内置式景观空间,它是在设计中将含有景观元素的公共空间放在建筑内部解决,将建筑外的元素引入建筑内的一种做法。内置式景观空间大多用在场地比较紧张,在主体建筑以外场地没有多余用地的情况下。如果说外置式景观空间是一种比较开放的公共空间处理方法,那么内置式景观空间则相对比较内向,其服务对象更多是为了建筑的使用者,而减少了城市居民的参与性。但是因为高层底部内置式景观空间对高层来说能够很好的改善高层内底部的环境,提升室内空间质量,所以近年来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外置式景观空间关注建筑外部环境的同时,内置式景观空间则用于提升建筑内部的环境,两者相互结合已经成为了更加普及的做法。
按照内置式景观空间在高层底部所处的位置可以大致将其分为塔楼中庭式,裙房中庭式和裙房庭院式三种
2.2.1塔楼中庭式景观空间
在直落式高层中,为了减少从街道直接进入建筑空间的生硬感,有些建筑在设计时将底层大厅空间进行景观化的处理,将绿化,水池,广场,雕塑等元素引入到室内,成为一个景观内庭。例如,1967年,由Kevin RoChe和John Dinkelo设计的福特基金会大楼(Fort Foundation Building)(图4, 5)就是一个塔楼中庭景观空间的典型案例。这个建筑从外表上看并无太大的不同,但是设计师却在高层内部加入了一个高130英尺的大中庭,中庭内部茂盛的树木和蜿蜒的流水让人仿佛来到了大自然中,这样的景观设计改变了高层建筑原本给人带来的严肃冰冷的感受,是高层建筑景观空间设计的典型案例之一。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由最开始的中央核心筒式的“内核”空间模式,逐渐发展到,分散在建筑两侧的双核,三核,甚至更多核的空间模式,这样的空间模式使得高层底部空间更加通透,底部景观空间的面积变大,做法更加丰富,为塔楼内置式景观空间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可能性。
图 4福特基金会大楼内部景观空间图 5 福特基金会大楼剖面
图 6大阪市吉本大楼图 7 大阪市吉本大楼内庭
2.2.2裙房中庭式景观空间
当内置式景观空间从塔楼转移到裙房内部,就更加不受到高层核心筒等各方面的约束,同时也能够更好的跟裙房部分的功能相结合,特别是在饭店建筑和底层为商业的建筑中,景观内庭不但能够使建筑更加气派非凡,还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环境。由竹中工务店设计的日本大阪市吉本大楼(Yoshimoto Building,1986年竣工,高136.2米,图6,7)就是利用了裙房内部的中庭景观空间来优化室内环境的例子。它的商业裙房有8层,在临街一面设计了一个通高的景观中庭,大面积的玻璃幕墙面对街道,使室内外的环境融为一体,室内的绿化,散置的咖啡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共的休息场所,实际上,这个中庭就是一个不受气候影响的室内城市广场。
2.2.3裙房院落式景观空间
相对于裙房中庭式景观空间,庭院式的做法虽然景观空间也是在裙房内部,着重调节建筑内部环境,但是前者是将景观空间放在室内,而后者运用的是建筑内庭院的方法。这种方式适用于裙房占地面积较大的建筑中,它不仅可以给裙房部分的建筑增加采光,还能为裙房内部带来室外活动空间。相较于室内式景观空间,它的景观设计能够更加自然,较少受到建筑的约束。当界面设计比较自然的时候,室内也可以获得室外般的空间感受。由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设计的纽约时报大楼,其底部裙房就有一个室外庭院。这个庭院被安置在主塔楼底楼和一个会议中心之间,一方面庭院的自然光线可以进入到两边的功能空间,另一方面,在这个不算大的庭院内,景观设计师模拟了自然界的树林环境,柔和起伏,被草坪覆盖的地面,加上几株高大的植被,让身处高层底部的人们如同置身在自然中(图8到图 11)。
图8, 图9 ,图 10,图11纽约时报大楼底部中庭
裙房院落还可以和裙房的屋顶平台一同设计,也会得到更加自然一体化的效果。由伊东丰雄设计的新加坡的怡丰城(Vivo City)就是一个院落空间和屋顶景观空间相互呼应,融合为一体的优秀实例。这座建筑的三层是一个大型的屋顶花园,其中植被,水体,木质铺地等元素相互搭配,为人们在屋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而建筑的二层是商业空间,其中包含有多个庭院,作为室外运动空间,或者是儿童嬉戏娱乐空间。这些庭院与三楼的屋顶花园相互联系,视线贯通,形成了富有层次的室外活动空间(图12, 图13)。
图 12 新加坡Vivo City庭院空间 图 13 新加坡Vivo City 模型
同时,裙房院落景观空间因为其对空中开敞,因此也为高层塔楼部分以及周围的建筑提供了优美的景观。
2.3 过渡式景观空间
在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的做法中,除了外置式景观空间,和内置式景观空间外,还有一种介于建筑内部和外部之间,处于过渡性地带的做法,且暂为这种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定义为过渡式景观空间。过渡式景观空间有三种:延展式,连接式,组合式。
2.3.1延展式
有些高层建筑底层的开放空间并没有严格的室内外之分,而是从室内延伸到室外,给人感觉连成一体。由黑川纪章设计的日本福冈银行本店(Fukuoka Bank,1976,图 14)位于福冈市商业办公区内,在保持容积率700%的前提下,设计师将建筑的中部挖空,形成一个巨大的灰空间,和室外的空地相互联系成一个大市民广场。这个想法来自于黑川对于日本传统
图 14 日本福冈银行本店图 15 纽约利华大厦底层的室内外连续景观
建筑中的“缘侧空间”的研究[ 黑川纪章《日本的灰调子文化》],他将这个在传统建筑中联系室内和室外的空间引入到这个高层设计中,并且将空间放大,在其中用各种树木,花坛,雕塑,水体,长凳等营造出适宜人休息的环境。这个空间因为有顶,所以可以算作是内部空间的一部分,又因为其开敞的特点,它又是室外空间的一部分,内外空间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建筑外的城市景观也自然地延伸到了室内。
事实上这种空间的延伸感并不一定要在一个连续的空间中才能产生,即使空间被墙体、玻璃或者是标高等元素打断,只要在这些被隔断的空间中运用了统一的元素,如材质,绿化,地面形式,甚至是细部设计,就都可以将这种延伸感带给使用者。例如:纽约的利华大厦底层虽然室内外之间有玻璃幕墙隔断,但是延伸进建筑的绿化还是将空间的穿透感带给了人们。(如图 15)
2.3.2连接式
在有些群房与塔楼分离,或者有多座分散式群房的高层建筑或者建筑群中,裙房和裙房之间,裙房和塔楼之间,塔楼和塔楼之间如何过渡也是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些连接空间并没有那么明确的功能定义,往往更容易成为人们休息交流的场所,景观的介入能够使这些连接空间的过渡更加自然,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例如SOM设计的东南金融中心大厦(Southeast Financial Center,迈阿密,1983年,高55层,224.9米),如图 16,这个180万平方英尺(16.722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包括一座塔楼,一个银行大厅、停车楼和一个运动俱乐部。设计师在两个建筑之间构筑了一个玻璃天顶,下面是一个高12层的开放空间,其间植有当地的南福罗里达棕榈树,还配有零售店,休息座椅,桌子等设施。这个空间不但连接了高层及其裙房,还将整个建筑和城市相联系,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休息场所。
2.3.3组合式
在综合体建筑日渐普及的今天,在建筑的功能上,综合性越发的凸显,在形式上,复合式的建筑群也越来越普遍。特别是近年来逐渐流行的商住综合体建筑,为了增加底层部分商业的丰富性,引入商业内街,内部水道等各种设计手法层出不穷,景观空间也就随着这样的丰富的设计手法而产生了多种可能。它在公共空间中,可以呈线状分布在一条内街中,也可以呈点状分布在室内中庭,还可以呈放大的形式做为外室外广场而存在。因为其手法的多样性,使得公共空间成为最能够塑造和影响综合体建筑个性和特色的空间之一。在这种综合式高层的底部,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也根据公共空间的形式而采用组合的方式,铺地,绿化,水体,小品,灯光等都应该跟随着空间形式的变化而产生,使游览空间, 休闲空间,商业空间有机地融合。由美国捷德得事务所设计的南京水游城是一个建筑面积约16.7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性商业项目。“水游城”顾名思义是以流动的水为主体,营造的一个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休闲购物主题公园。水在这里作为景观主体要素从室外空间开始,延伸至半室内空间,室内空间。绿化种植,雕塑小品以及硬质休息铺地等随着水体一路发展。景观空间不但起到了过渡延续的作用,同时还组织了建筑内部的交通,成为了建筑的主体。(如图17, 18)
3 总结
以上分类的依据是景观空间的存在方式以及它与高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在实际设计中,每个类型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划分,应该按照具体的基地环境来选择适合的景观形式加入到建筑设计中,以达到美化建筑环境和城市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覃力. 日本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
[日]舆水肇 张廷凯等译. 建筑空间绿化手法[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涂志群. 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探索一种可操作性的城市空间设计方法[D].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4月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建筑 入口空间 案例 调研体会
[Abstract]: City complex building entrance space as a transition node of city complex building and urban exterior space environment, also has architectural function property and urban public space attribute. Therefore, entrance space of urban complex building and traditional building entrance space has great difference, in design,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urban complex building the ontology, but als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urban public space outside. In particular, three-dimensional urban space trend emerged in today's urban construction, urban public space toward the multi dimensional direction development, urban complex building entrance space research is very meaningful.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ntrance space of urban complex build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public space. The relevant factors of the space design of urban complex building entrance space,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ductive comb. Some sugges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the individual. Discuss with colleagues.
[Keywords]: Case study on the entrance space of urban complex building.
1.城市综合体建筑入口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简述
社会发展下的城市建筑综合体体现了人类多元化文化的共存。21世纪的中国是文化统一与多元共存的时代。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城市商业综合体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这种共存形式。无论是在旧城改造或新区开发中,商业综合体建筑都是主要建筑类型之一。它能有效的整合多种城市功能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城市空间结构等等。面对于其公共空间可识别性设计也不在仅仅是个建筑设计问题。而且是一个城市设计的过程。而城市综合体建筑入口空间涉及与城市道路景观的融合;与城市开敞空间的融合;与城市周边建筑的融合等。通过对城市综合体案例建筑的入口空间调研分析,以城市规划和城市公共空间理论为依托。浅谈城市综合体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的相关因素,并进行了相应的归纳梳理。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和思考。与同行们商榷。
2、案例―嘉华国际介绍暨分析
案例简要介绍暨梳理分析
案例:铜陵嘉华国际项目综合体项目
嘉华SOHO区域示意图
嘉华国际广场继购物广场后的再一力作!嘉华SOHO位于两大主干道石城大道于翠湖一路交汇处,经开区的最高地标建筑,坐拥新商圈核心位置,畅达生活,全新高度。
嘉华SOHO,大润发上的公寓
有些“特权”位置铜陵仅此一席,楼下就是大润发!与完善商业配套零距离,完美生活一手掌握。建筑面积约1.8万O,30~60O完美户型,超值大空间,非常大享受。
嘉华国际项目是由铜陵华源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下属全资子公司铜陵嘉禾置业公司开发。该项目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是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公寓、居家面向城市未来发展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该项目地处市区与开发区的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出行连接四面八方,项目分二步实施,一期工程十一万平方米已经开业,入驻的商户有大润发超市、广州金逸影院、必胜客、肯德基、屈臣氏、五星电器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为提高和完善开发区社会化服务社施,起到了促进作用。
铜陵嘉华国际项目是安徽铜陵的又一座大型特色商业综合体项目,该项目总建面积约246693O,地下面积约84540O,地上面积约162153O,其中集中商业面积约50016O、住宅底商约8966O,住宅面积约85175O,公寓约17996O。
嘉华国际规划建设有大卖场、影院、休闲娱乐、餐饮等业态。入驻的商业有:大润发超市、肯德基。大润发是由台湾润泰集团于1997年创立的超市品牌,在大陆地区25个省市124个城市开设179家大型超市,总投资200亿元。
嘉华国际项目打造的商业休闲及娱乐中心即将填补这一空白 。
铜陵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铜陵华源房地产公司打造嘉华国际品牌,有创新理念,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入驻嘉华国际,提升铜陵商贸流通业品位,档次所做出的成绩。并指出,铜陵市将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商贸流通企业,就是要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加大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入驻铜陵,进一步繁荣铜陵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同时指出台湾大润发是国内外知名企业,成功入驻铜陵,将有效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繁荣我市商贸流通业,提升铜陵人民幸福指数是有重要意义。
正如开发建设单位主要领导所说,建设好嘉华国际项目不仅是响应市委、市政府建设精致大气之城的号召,造福广大铜陵市民,更是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展示企业品牌,铜陵华源房地产一定会将嘉华国际打造成铜陵城市建设的一张崭新的名片。
3、嘉华国际项目建设关键节点
2011年11月下旬。铜陵嘉华国际项目综合体项目建筑方案获市规划部门批准,标志着嘉华国际综合体项目全面进入开发设施阶段。
2012年4月23日。铜陵市民较为关注的嘉华国际项目在2012年4月23日清晨举行了土方平整仪式。
2012年10月27日 嘉华国际主力商业暨开工奠基仪式隆重举行
2012年10月27日上午10时18分,铜陵嘉华国际项目开工。举行现场签约仪式,标志大润发和金逸影院正式进驻嘉华国际。
2013年9月20日,嘉华国际广场商业主体工程顺利封顶
2014年3月2日(农历二月初二),大润发上的公寓――嘉华SOHO盛大开盘。
2014年04月19日,嘉华国际环境景观及综合管线论证会在公司五楼会议室召开。
2014年9月12日,省消防总队领导一行就嘉华国际商业综合体项目的消防安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2014年10月02日 铜陵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视察嘉华国际大润发超市。
4、嘉华国际项目建设中亮点
4.1嘉华国际广场运营模式和业态结构规划借鉴了万达广场的模式,但嘉华国际广场的建设体量相对更大,外立面设计采用了更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整体效果也将更加出色。”让客户从万达广场浓厚的商业氛围中感受到嘉华国际广场未来的投资潜力和发展前景,提高了客户对嘉华国际广场的认可度。该项目建成后以世界500强、中国连锁零售企业巨头――“大润发”为代表的众多实力商户将牵引周边商铺不断成熟和扩张,这里讲成为城市新的商业繁华中心。
4.2嘉华SOHO。位于嘉华国际广场西北角,为LOFT公寓业态,楼层19层,建筑高度100米,坐拥铜陵市9万平米商业单体购物中心,建筑外立面全部采用玻璃幕墙和石材,公寓建筑面积17369平米,南向户型燃气入户,户型亦可根据业主需要自由组合成居住和开放式办公区。项目优越的地段和优质的商业价值,必然成为极具投资魅力和升值前景的明星项目)
4.3嘉华美庭。是嘉华国际广场的精品住宅部分,位于铜陵市石城大道与翠湖一路的交会处,衔接新老城区,地处新商业中心,交通十分便捷,社区配套齐全,拥有“自家楼下”的购物中心,大润发超市、爱儿玛儿童乐园,商圈生活更便利。嘉华美庭由6栋26层高层住宅组成,以两居和三居为主力户型,户型面积区间为80-125平方米, 项目规划居住总户数约800户,社区可提供停车位约1300个。经济开发区城市生活圈中央观景花园生机盎然,移步景异,推窗尽揽眼底。
3.对城市综合体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的建议与思考
3.1 完善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相关设计规范。
3.2 对城市特色的充分体现和尊重。
3.3 城市综合体建筑入口空间与城市更新的相融合。
3.4 城市综合体建筑入口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仁义 编著《徒手建筑快题设计》,中国电子出版社,2009年
2、刘仁义 参编《安徽民居》,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中国建筑出版社,2009。
3、刘仁义 多功能综合建筑设计研究.《工程档案》(自然科学版)2007,Vol.21(6):No.S1:48。独著。
5、徐振、韩凌云.《风景园林快题设计与表现》.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