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英烈的寄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对应词语序列;意义单位;平行文本对齐;对比短语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5-0036-0005
1 对应词语序列的研究背景
语言是一个双项系统:由单词和语法规则构成的分析体系以及由意义单位构成的规约体系。前者基于开放选择原则,后者通常遵守成语原则。Sinclair(1991:114)曾指出成语原则是语言组织的重要基础,符合语言使用中信息处理的经济原则,而意义单位承载了大量的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体现了意义表达的概念结构。传统的语言描述理论倾向于把单个的词项作为意义单位,而语料库语言学则认为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意义实现并非基于单个词项的选择,而是基于各种各样词组的选择;意义单位不是单个的词项,而是词语序列。这是因为处于同一语境的单词,其意义相互影响、相互感染,意义在语境中弥漫,其间没有截然的区隔点,我们很难准确地区隔词义的边界,因此往往是由多个单词组成的词语序列在表达明确的意义(卫乃兴,2011a:29-34)。这些词语序列根植于真实的语言使用,密切相关于语言的因循性和成语性,对文本的构筑作用远远超出传统语言理论所能作出的估计。
然而,意义单位的概念是在单语视角下提出的。在平行语料库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尝试从双语或多语的视角下来探讨平行文本的意义实现机制。Newmark首先提出了“翻译单位”(translation unit)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可以作为一个单位整体翻译的最小语言片断”(Newmark,1988:54)。Teubert则认为翻译单位是“翻译中最小的无歧义的语言单位”(转引自Wang2006:2);它可以由一个核心词和同语境下所有的单词构成,并且在目标语中只有一个翻译对等,如果存在多个对应表达,则这些表达具有同义关系(Teubert,2004:184-185)。虽然Teubert也指出“在双语语境下,研究者应该关注更大的语言单位的翻译对等,而不是单个词之间的对应”(转引自Wang,2006:1),但是定义中“最小的无歧义的语言单位”往往将翻译单位的研究范围限定在了单词之间的相互对应,而且确立后的翻译单位意义表达仍不稳定,其“无歧异”的属性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证。这是因为有些单词本身的意义就是多元的,一组翻译单位可能在原语境中无歧异,但脱离了语境,表达的意义则会变得模糊。因此,李文中进一步提出了“对应单位”(corresponding unit)的概念,即“对应源文本和目的文本中任何可识别的文本块或片断。对应单位具有意义的完整性和相同性,并且具有各自的句法结构特征”(李文中,2010:22)。对应单位不仅是对翻译单位属性的调整,更是对其范围的扩容,成功地将更多的有意义的翻译对等纳入了意义研究的范畴。然而,“任何可识别的文本块或片断”没有严格地限定对应单位的语言类别。从理论上讲,单词级、短语级、句子级、甚至更大级别的篇章翻译,都可以视为作对应单位,这不仅模糊了对应单位的特征,也增添了识别和提取的难度。
在平行语料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平行文本中存在大量的词语序列式的翻译对等,内容涵盖了搭配、复合词、习语、固定和半固定词组、以及大量不完整的词语片语等复杂语言形式。这些表达虽然不是翻译过程中最小的语言单位,但是它们高频出现,对应严谨,且意义边界清晰,对平行文本的构筑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我们提出了“对应词语序列”的概念,着眼于词语序列式的翻译对等,简称为“对应序列”。本文将基于新建的交大平行语料库数据,重点讨论对应词语序列的识别和界定标准,以及对应词语序列在平行文本对齐和对比短语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意义。
2 交大平行语料库
上海交通大学英汉双向平行语料库(以下简称为交大平行语料库)采用的是多引擎机制的研究体系,主要服务于确立双语对应词语序列、建立存储对应序列的数据库、及实现短语、句子、段落等不同层级的对齐等。交大平行语料库收集了国际政治、科技、人文三个学科领域的双语双向平行文本共计215713句,总库容为8989638字(词)次,其中英语文本有6170篇,总形符3626890词次、类符54973词;汉语文本6170篇,总形符5362748字次、类符4607字。全库包含的双向翻译文本信息如下:汉语原语文本1906篇,共1521399个形符(字次),3573个类符(字);对应的英语译文文本有1163522个形符(词次),22682个类符(词)。英语原语文本4264个,共2463268个形符,50116个类符;对应的汉语译文文本3841449个形符,4402个类符。详细的统计信息见表1。
为配合对应词语序列的识别和提取,我们开发了平行语料库操作平台系统。在该软件的辅助下,我们共计从交大平行语料库中提取出590799组对应序列,其中国际政治子库212112组,科技子库276321组,人文子库102366组。分布数据详见表2。
3 对应词语序列的界定和识别
平行语料库的研究实践使我们对语言形式的选择和文本构成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发现跨语言交际中,意义实现的主要载体是词语序列式的表达,这些序列可能是一般的词语搭配,也可能是大于搭配的各种固定和半固定词组、成语、词块、程式语、篇章性句干等等。以翻译为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不是依据单个词义逐词翻译,而是更多地先将原文文本切分为大小不等的若干语块,整合其意义,并将其整体转述为目标语的合适表达。因此翻译单位也主要是各种多词序列,甚至是文本片段(卫乃兴,2011a:29-34)。同一个原语文本的词语有时会被译为多个不同的目标语表达,我们称之为多个翻译对等(translation equivalents),如交大平行语料库数据显示,“重视”被译为“attachimportance to”,“values and cherishes”,“sets store by”。“pay close attention to”等不同词组,而这些词组分别与“重视”构成了几组对应关系。
本文暂将“对应序列”定义为原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中可以相互识别的、具有翻译对等关系的词语序列组对。其识别和提取过程完全基于语料库证据,充分尊重真实语言使用和翻译事实。具体说来,对应序列具有三点特征:其一,对应序列是由原语言中的意义单位和目标语中的翻译对等构成的二元组,如“经济运行”和“economic performance”,“填补……的空白”和“fill in the gap of”等。其二,构成对应序列的翻译对等在各自语言(原语言和目标语言)文本中均无歧义,包括本身无歧义或已具备消歧环境。其三,对应序列不等同于具有翻译对等关系的最小跨语言单位,它可以被分解为更小的语言结构,或是被扩展为结构、意义更加复杂的翻译对等表达。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开发了平行语料库操作平台系统,采用机助人工的方式确立对应词语序列。平行语料库操作平台系统可以协助工作人员整理和标记语料,识别对应序列。具体工作原理为:每次处理完一组平行文本时,系统会将已标注的所有对应序列及其相关信息添加到对应序列数据库。当再次输入一组新的双语文本时,该系统就会基于数据库中业已收录的对应序列,优先对该双语文本的对应词语进行智能检索与匹配,此时只需人工确定该组文本中还未被识别和收录的对应序列即可。随着数据库的丰富,对应词语序列概率信息愈趋于稳定,其处理双语文本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对应序列是基于语料库数据提出的实用性操作概念。平行语料库提供了意义序列的边界,使我们能在双语视角下,借助语际参照,观察意义单位并确立对应的词语序列,从而克服传统理论和单语视角造成的障碍和困难。因为在单语视角下,我们会趋于自上而下地将词语序列切分为小的单位,直至单词;但在双语视角下,长度不等的词语序列相互对应、相互解释,揭示出使用中的翻译对等关系。对应词语序列是开发平行语料库对齐技术、研究跨语言词语对比、探讨翻译策略、以及编撰双语词典的重要资源。本文将重点介绍对应序列在平行语料库对齐和对比短语学研究中的相关应用。
4 对应词语序列在平行语料库对齐中的应用
平行语料库的建设是利用计算机对齐技术,将原语文本与译文文本在词语、句子或段落等层级上建立连接。因此,开发不同级别的对齐技术是平行语料库构建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平行语料的对齐不仅是机器翻译中实例库构建的关键环节,还是基于语料库数据获取语言知识、进行对比词语研究的必要前提。Kay和Roscheisen(1993:121-142)提出了最早的平行语料自动对齐算法。之后各种对齐方法层出不穷,包括:句长对齐法、词汇对齐法(如词典法、锚点法)、混合法等。例如,王飞(2004)结合了句长法和词典法,通过确定锚点句对对平行语料进行划分,实现了双语句子层级对齐。祝志杰(2002)根据汉英两种语言自身的一些特点,提出了另一种词汇信息和长度相结合的汉英句子对齐法。
纵观国内外研究,传统的双语双向对齐技术多是从段落对齐到句子对齐,进而到短语层级的对齐。目前,段落级的自动对齐已解决。通过使用各种语言规则和统计算法,句子级对齐也能够基本实现,虽然对齐的准确性仍受语域、文本类型等多项因素的较强干扰。现阶段的英汉双向对齐技术的开发也多是停留在句子级别,许多研究者试图建立一个准确、可靠、实用的双语句子对齐系统,但是如何基于段落对齐和句子对齐实现短语层级的对齐,却成为了“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人员的脖颈之痛”(Sag等,2001:1)。如图1所示。
我们发现,对应词语序列是实现双语双向多级别对齐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进行平行语料对齐时,我们回避了传统的从段落对齐到句子对齐再到短语级对齐的方法,而是首先通过机助人工识别和提取平行文本中的对应词语序列,创建一个动态的对应序列数据库。每组对应序列在该数据库中都有一个记录,包括:该对应序列在整个平行语料库中的频数,在哪些文件中出现和在每个文件中的出现频数,以及对应序列中文部分在相应中文文件中的位置和英文部分在相应英文文件中的位置等基本信息。采用这样的方法,我们不仅实现了短语层级的对齐,而且每一组对应序列都配有两组指针分别指向文件表(该对应序列出现的所有文件名)和位置表(在每个文件中出现的具置)。据此,可以将提取的对应序列视为锚点,然后使用锚点算法,分别实现双语文本句子级和段落级的自动对齐。基本思想如图2所示。
5 对应词语序列在对比短语学中的应用
在对比语言学和跨语言交际研究领域,对比短语学以及更广义的对比词语学正日渐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对比短语学旨在发现和描述跨语言的对应意义单位,它聚焦于双语词语的组合行为异同,尤其强调在形式、意义和功能等层面上的对比研究(卫乃兴,2011b:32-42)。具体说来,下述两个方面的对应序列研究应颇具价值,或可成为未来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短语学研究的新趋势。
5.1 词语搭配的对比研究
弗斯语言学视词语搭配为意义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以词语搭配为研究单位是对比短语学区别于以往对比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直接指向双语交际中的对应意义单位。平行语料库更可以为搭配研究提供丰富的语境信息和双语(多语)参照,帮助消除单语视角下的单词可能产生的歧义。本节以“激发”为例,简单描述各翻译对等的搭配特征。
汉语的“激发”在交大原语言语料库中出现64次,其中28次被译为“stimulate”,占总频数的43.75%;15次译为“excite”,占23.44%;其他翻译包括“arouse”7次,“inspire”5次,“motivate”3次等,可谓实现的意义颇多。我们分别检索各翻译对等在英语原文本中的典型搭配名词,详见表3。
表3数据表明,上述5个英文表达的搭配相互交错,在一定程度上对应于汉语的“激发”;它们的意义有重叠部分,但并不完全同义,搭配行为也不尽相同。例如,“stimulate”、“arouse”、“inspire”、“motivate”都可与表达积极涵义的名词搭配,如“efforts”、“enthusiasm”、“creativity”、“growth”等,显示出“积极向上的主观意愿”或“让人乐于见到的客观发展”的语义趋向。而“excite”在表达“激发”的概念时,其后的搭配名词多为科技术语和半术语,表示科学研究中的概念或过程,如“electron-hole pairs”、“GFP”、“cvlindrical flux tube”、“a-e supply”等。“excite”则用于表达“促进”或“加快”某项科学事实的进程。然而;当我们着眼于搭配序列,将关键词、搭配词连同语境一起研究时,我们发现搭配序列的对应关系清晰明确且数量有限,有时甚至仅存惟一的对应,例如“激发努力”通常对应于“stimulate efforts”和“motivate efforts”,而很少被译作“excite efforts”、“arouse efforts”或“inspire efforts”;“激发反美主义”一般对应于“arouse antl-Amencamsm”,“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对应于“stimulate mass enthusiasm of socialism”,“激发哲学(思想)”对应于“inspirephilosophy”,“激发态”通常被译为“excited state”等。
5.2 对应序列的形式与意义研究
语言形式的选择和意义紧密相关,对应序列更是形式、意义和语境共同作用选择的结果。在双语文本的环境下,对应词语序列的物理边界相对清楚,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形式与意义的密切关系,而且词语选择的微妙差异更能够凸显意义实现的精致性。
例如,“拒绝”在交大平行语料库中出现145次,最常分别被译成“refuse”(72次),“reject”(39次),“deny”(12次)等。但是脱离语境,这些英语表达都不是“拒绝”很好的翻译对等。双语文本数据显示,“拒绝”的上述3个翻译对等的使用和语境意义紧密相关,是语境意义实现所选择的结果。它们虽然都可以表达“拒绝”的意义,但又不完全同义。表4分别列举了“refuse”、“reject”和“deny”的5个频数最高的搭配序列。
表4数据显示,“拒绝零假设”通常被译为“reject the null hypothesis”而不是“deny the null hypothesis”。“refuse the null hypothesis”等,详见示例(1);“拒绝…事实”则更适合被译成“deny the facts(of)”而不是“refuse the facts(of)”,“decline the facts(of)”等(示例(2))。扩展语境如下,所示证据均来自交大平行语料库。
(1)因为我们得到的t值大于2.576,所以可以有99.5%的信任度拒绝零假设。
Since the t we got is larger than 2.576, we can reject the null hypothesis with 99.5% confidence.
(2)在这一方面拒绝历史事实,……同样是不许可的,是有害的,是不利于当前作战的。
In this connection, it is equally impermissible,disadvantageous and harmful to our present operations to deny the facts of history,……
由此可见,语言形式和意义紧密关联,意义和语境密切相关。孤立地看一个单词,我们很难确定它的意义,或者说它有大量潜在的模糊含义。但是,将形式和意义综合考虑,将词汇放在搭配环境中观察,可能的模糊意义便不复存在。在跨语言交际中,语言使用者总是根据具体的语境意义选择最适合的对应词语序列,这是因为对应序列的意义边界清晰,反映了真实的语言使用,双语文本更能够提供较为全面的语境信息,它所揭示的翻译对等及其使用特征甚至比一般词典更为详细。
6 结语
本文基于交大平行语料库数据,介绍了对应词语序列的识别和界定标准,以及对应序列在平行文本对齐、对比短语学等方面的相关应用研究。
毋庸讳言,“对应词语序列”还只是操作概念,某些识别标准尚需更严格地界定,并一以贯之,最大限度的降低人际识别差异。在语料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单语理论还是双语研究,意义实现的主要载体都是词语序列式的表达,这些语言单位和它们的翻译对等高频出现,有些甚至成为了固定翻译,体现了跨语言交际的文本构成特点,或将成为未来对比语言研究的新热点。
(一)教师的教学情况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和升学价值取向的影响,我国英语教学从总体上还是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用中文组织教学,课堂用语单一,用词和语言难度很难有层次性和变化性,语调、重读、弱读、连读、变音、失去爆破、语气、语流、语速等各方面表达不够准确,教师的口语水平制约着学生听英语的机会,阻碍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水平。同时由于教师自身素质、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口语教学被片面地等同于“对话教学”,教学环境也只局限于英语课堂。学生在实际生活运用英语时会感觉“失真”,产生消极情绪,以至影响听说理解能力的发展。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焦虑、羞怯、畏惧等心理障碍。如何让”母语思维”变成“英语思维”,进而转化为英语口语,让“说英语”变成“用英语说”,是新课程目标下英语听说教学面临的任务。
(二)听说训练缺乏,背景知识欠缺
由于每天只有一节课的英语学习时间,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训练极其有限。然而教师占据大部分课堂时间用来讲解有关语言的知识,使学生没有可实践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是相依相存的,要使学生有充分的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教师就必须压缩讲解的时间。同时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才能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机会弥补自己的不足,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特长。同时调查显示很少有学生会在课外有目的的进行听说训练,这一切都导致了学生听说训练时间和机会少,语言环境不理想,这些都是阻碍听说能力的障碍。另外从语言技能来看,把文化意识和听说技能结合起来,学生必须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国家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等。然而学生获取背景知识的渠道比较闭塞,而应试的压力使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听听力、练口语,结果导致他们所学的英语是“哑巴”英语。
(三)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浓
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不足。初中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初中英语学习的不同阶段有着明显变化―随着英语学习时间的延续、学习难度的不断加大,初中生对英语学习的好奇心逐渐消失,兴趣也大大降低。有些学生学习英语只是感到新奇,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习惯,念单词靠汉字注音,记生词靠死记硬背,学语法不能灵活运用,练句型生吞活剥,写句子搞逐词对译,学生对英语课堂知识的掌握不实在、理解不全面。更重要的是不论在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哪个阶段,英语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甚至于直接决定着初中生英语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否,这也恰恰证明了搞好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必须要经历大量反复的口笔头实践练习。有些学生仅满足于教师讲的内容听懂,而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听说的实践练习上,所以就无法形成语言技能,不能熟练掌握就必然会边学边忘,最终导致掉队。
二、解决初中英语听说问题的对策
(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文化渗透,扫除听说障碍了解文化,扫清障碍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的不同,对文化差异的忽视,都会导致判断失误、交际受阻。因此,补充相应的背景知识,认识本国语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也是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由此可见我们在英语听说教学中应该注重文化背景的渗透。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英语(GOFORIT)的教材介绍了许多典型的英美生活情景,西方餐饮、节日活动等话题。然而英语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内涵不够丰富,所以要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我们可以在听说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化渗透。因为对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缺乏理解,如姓名(NAME)、打招呼(GREETING)、感谢(THANKING)、告别(FAREWELL)等,中西方表达不同,也会影响听说教学。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非常注意这方面的拓展。如我在上GOFORIT九年级UNIT 12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时,就通过网络查找了很多不同场景下西方人的风俗习惯,如EATING MEALS WITH OTHER PEOPLE,MAKING APPOINTMENTS,INTRODUCING OTHER PEOPLE,SPEAKING TO OLD PEOPLE,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这对学生了解西方社会的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我还经常鼓励学生欣赏英语文学作品和原版电影,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尤其是英文原版电影,其中文化信息量大,涉及生活面广,而且从中能观察到很多“语用”现象,这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感性地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使听说教学情景化、交际化,培养学生用英语直接进行思维的能力,以排除母语的干扰。
“在线律师”:
金先生好,您咨询并希望获得解答的问题带有普遍性,近来还有一些《长江蔬菜》的读者打来电话,要求解答担保保证方面的其他问题,我在此一并给大家解答,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
什么是担保法所规定的保证?
《担保法》所称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保证人可以是债务人以外符合法律规定的任何人。
保证是一种债的担保,是保证人以自己的信誉和社会价值对债权人所提供的人格权担保,是债权人基于对保证人的信赖所付出的期待,是无形资产兑付货币价值的社会行为。
保证合同的形式和无效的保证合同
1 保证合同的形式
保证人与债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受法律保护的保证合同形式有:保证人与债权人在主合同外另行订立的保证合同;保证人在债务人与债权人签订的主合同中专门约定的保证条款;债权人接受且未提出异议的,保证人单方以书面形式向债权人出具的担保书;主合同中虽然没有保证条款,但是,保证人在主合同上以保证人的身份签字或者盖章的情形。
2 保证合同的基本条款
保证合同应当包括:被保证的主债权种类、数额;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保证的方式;保证担保的范围;保证的期限;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保证合同不完全具备前款规定内容的,可以补正。 3 实践中常见的几种无效保证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下列保证合同无效: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保证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保证合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保证合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保证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保证合同; 国家机关和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违反法律规定提供保证的保证合同;主合同无效导致的保证合同无效;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未经法人书面授权提供保证的保证合同;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提供保证的保证合同。
保证责任的承担与无效保证的法律责任承担
1 保证责任的承担
债务人不能按照主合同的约定履行债务时,保证人应按照保证合同的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保证责任。
保证担保的责任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人应当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代为履行非金钱债务的,如果保证人不能实际代为履行,对债权人因此造成的损失,保证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不具有完全代偿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以保证人身份订立保证合同后,又以自己没有代偿能力要求免除保证责任的,其主张不符合法律规定,也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仍要承担保证责任。
2个以上保证人对同一债务同时或者分别提供保证时,各保证人与债权人没有约定保证份额的,应当认定为连带共同保证。连带共同保证的保证人以其相互之间约定各自承担的份额对抗债权人的无效。连带共同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任何一个保证人承担全部保证责任。连带共同保证的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向债务人不能追偿的部分,由各连带保证人按其内部约定的比例分担。没有约定的,平均分担。
保证期间,债权人依法将主债权转让给第三人的,保证债权同时转让,保证人在原保证担保的范围内对受让人继续承担保证责任。但是保证人与债权人事先约定仅对特定的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或者禁止债权转让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保证期间,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部分债务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人对未经其同意转让部分的债务,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但是,保证人仍应当对未转让部分的债务承担保证责任。保证期间,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数量、价款、币种、利率等内容进行了变动,未经保证人同意的,如果减轻债务人的债务的,保证人仍应当对变更后的合同承担保证责任;如果加重债务人的债务的,保证人对加重的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履行期限进行了变动,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期间为原合同约定的或者法律规定的期间。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动主合同内容,但并未实际履行的,保证人仍应当承担保证责任。
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保证人或者物的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物的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或者担保物因不可抗力的原因灭失而没有代位物的,保证人仍应当按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承担保证责任。债权人在主合同履行期届满后怠于行使担保物权,致使担保物的价值减少或者毁损、灭失的,视为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减轻或者免除保证责任。
主合同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的;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的,保证人不承担保证责任。
债务人与保证人共同欺骗债权人,订立主合同和保证合同,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因此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由保证人与债务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 一些无效保证的法律责任承担
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债权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债权人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主合同无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担保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
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未经法人书面授权提供保证的,保证合同无效,因此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经法人书面授权提供保证的,如果法人的书面授权范围不明,法人的分支机构应当对保证合同约定的全部债务承担保证责任。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经营管理的财产不足以承担保证责任的,由企业法人承担民事责任。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提供的保证无效后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由分支机构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债权人和企业法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债权人无过错的,由企业法人承担全部保证责任。
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提供保证的,保证合同无效,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保证人为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的,因此造成的损失由债权人自行承担。债权人不知保证人为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因此造成的损失,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对金先生提问的答复
一、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源泉变化
我国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农业,耕地面积按20亿亩计算,人均只有约1.5亩,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终将受到“耕地资源”瓶颈的制约,进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注定无法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源泉。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粮食产量在80年代初期出现快速增长,但体制因素的能量迅速释放之后,粮食产量随之出现徘徊局面。至8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某些重要的产粮区,谷物生产效率已经接近当地耕地光热水土条件下的生产潜力;在我国苏南一些地区,复种指数曾达200%,精耕细作也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理论上说,在粮食单产无法提高的情况下,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来实现,但由于人口规模庞大,我国农户的耕地规模却呈现不增反降的趋势。因此,在单产增长潜力有限,农户耕地规模又无法扩大的情况下,靠经营土地不再能够维持收入的增加。
农民要想增加收入除了在农业之外寻求增加收入的途径别无选择,而在农业之外寻求增加收入的途径其实就意味着寻求非农就业的机会。对于农民来说,非农就业机会无非包括两类,一类是当地的非农工作机会;另一类为外地的非农就业机会。
乡镇企业是为农民提供本地非农就业机会的主要阵地,乡镇企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1985~1992年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净增长5.59倍,其中工业产值净增长6.46倍,而同期全国相应产业的产值增长仅分别为1.22倍与1.71倍。因此,这一期间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全国平均发展速度。尽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这一期间呈现扩大趋势,由1.72倍扩大为2.33倍,但乡村居民中,乡镇企业职工收入增长幅度与城市居民基本持平。这从农村居民纯收入中生产性收入的增长中看得也很清楚。同期,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收入8年中仅增长0.15倍,年均增长1%稍强,而非农收入增长甚快,为农业性生产收入增长的5倍。
事实正是如此。有研究表明(Zhao,1997),农民首先选择在本地非农就业,在无法在本地实现非农就业的情况下才选择外地的非农就业机会。而且,选择到外地从事非农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大多以“离土不离乡”的方式进行。因此,在80年代中后期农业收入增加变得困难之后,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就成了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截至到2000年,农业收入不仅不能使农民收入增加,而且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率呈现负值;农民收入增加几乎完全要依赖工资性收入的增加。
从构成上来看,家庭经营收入和劳动报酬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二者相加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1993年为95%,到2000年这一比例仍然高达94%,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两项收入合在一起占农民收入的比例一直维持在5%左右。但是,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相对重要性则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报酬收入在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后者减少的幅度正好等于前者增加的幅度。
与农民收入构成所发生的变化相比,农民收入来源对增长贡献的变化则是根本性的。在农民收入的4项来源中,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增长的贡献呈现较大波动,其对收入的贡献有时为正、有时为负,但劳动报酬和家庭经营的贡献却发生了“稳定的”和“质的”变化。劳动报酬在1994年时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贡献还只有26%多一点,但这一数字呈现出迅速增加的趋势,到1998年时,劳动报酬对收入增加的贡献开始超过50%,2000年则超过了100%.而家庭经营性收入的贡献则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1994年时,农民收入增长的一半以上仍然可以由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来解释,但这一数字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到1998年,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仅能解释农民收入增长的不足1/4,而在2000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已经无法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任何显著的贡献。
综合农民收入结构和来源的变化,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当前农民收入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截至到2000年,仍占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但其重要性呈现逐渐减弱趋势;二是劳动报酬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重要性则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到2000年,农民收入的近1/3来自劳动报酬收入;三是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仍然无法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只能是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四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农民收入增长由过去主要靠家庭经营性收入而转变为主要依赖劳动报酬性收入;同时,随着家庭经营性收入对收入增长贡献逐渐减少,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变得单一化,即越来越依靠劳动报酬收入的增加。
二、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变化的地区特征
要对农民收入认识得更清楚,分地区来观察是非常必要的。1978年,3类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较大,东部明显高出中、西部地区,中部、西部地区比较接近,但到2000年,东部地区增长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名义增长率为14.6%;其次是中部地区,年平均名义增长率为13.3%;最后是西部地区,年平均增长率为12.4%.在3类地区中,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快于人均名义GDP 的增长率,中部和西部地区城镇人均名义增长率也接近于人均名义GDP 的增长率。3类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虽然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地区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起点不同,长期经济增长不仅没有缩小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反而造成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长期来看,农民收入在地区间不断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从农民收入构成来看,3类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上,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几乎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在东部地区,2000年劳动报酬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为46%,家庭经营收入为48%,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几乎占有相同的地位。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劳动报酬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大大低于家庭经营收入,其中,在中部地区,2000年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6%和70%,西部地区2000年相应的数字分别为23%和71%,这说明,在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依然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而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二者合在一起仅占农民收入的5%左右,且这一比例自1993年以来在3类地区间并没有发生任何显著的变化。农民收入构成的地区差异表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对家庭经营的依赖性更大,结构相对单一。
农民收入的构成虽然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地区差异,但收入构成的变化趋势在3类地区之间则是一致的:无论在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劳动报酬收入的比重都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则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
从收入来源的贡献份额来看,3类地区之间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突出地体现在家庭经营收入对增长的不同贡献上。在东部地区,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之一。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家庭经营收入在最近两年已经无法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正的”贡献,尤其是中部地区,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连续两年为负。考虑到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呈现出波动的趋向,这两类收入因而仍然无法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稳定来源。
上述增长源泉的地区差异说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更加多样化,而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呈现出单一化的倾向。
需要指出的是,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源泉单一化倾向是在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的。家庭经营收入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在中、西部地区突然变为负值,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引起重视的现象。这说明,在中、西部地区,1998年之后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的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农业生产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供求总量上,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基本结束了过去农产品供给短缺的状态,出现了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二是在供求结构上,随着消费需求结构的转变,低质量的大宗农产品不断出现“卖难”问题,相比之下,高质量的农产品又供不应求。这意味着,农业生产结构需要根据市场变化来进行调整。三是农产品价格从1996年开始一直下降,到目前仍处于低迷状态。因此,过去依靠增加产量实现农民增收的家庭经营方式已不复存在。在农业收入占中、西部地区家庭经营收入和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的情况下,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逆转,由正变负,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也越来越依靠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的贡献。
农民收入之所以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距,不同地区农户所拥有的要素禀赋差异和非农部门发展状况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根据相关研究(Rozelle ,1994;张平,1999),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区域间收入差距拉大的最重要的贡献者是地区间非农收入的不平等。由于地区间非农部门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差距,带来了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上的差距。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发达,农户的非农就业机会多于中、西部地区,结果造成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之间差距扩大。除非农就业因素外,由于中、西部地区农户间所拥有的生产资料数量(如生产性固定资源、土地、自然资源等)、人力资本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结果造成不同地区农户的家庭经营收入也存在着差异。
由此可见,在给定自然资源禀赋的情况下,造成地区间农民收入差异扩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地区间非农就业机会的差距上。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几乎完全依赖非农就业收入的情况下,缺乏非农就业机会就意味缺乏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农户,只从事家庭农业经营的专业农户因而是收入最难增加的农户。如果说增加农民收入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那么,最困难的则是那里的专业农户。如何提高专业农户的收入并让他们适当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不仅是当前我国农业问题的实质,也是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中必须尽最大力量予以解决的矛盾。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效果,将直接关系今后农业的发展、农村社区乃至全社会的稳定。
三、农民收入差距的地区格局改变了吗
农民收入的地区差异有可能改变吗?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应该弄清楚不同收入水平的地区是否存在着增长率的差异,其次还要弄清楚这些差异是否表现为有规律的一致性差异。
如果把不同省份农民收入按照地区分组,划分成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比较3个组别之间和组别内部的农民收入增长变化格局,就可以进一步观察农民在3类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增长变化规律。
我们发现农民收入地区间增长出现了以下非常有意思的变化规律:一是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是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成分。二是地区内部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俱乐部趋同”趋势,特别是东部和中部地区内部,各省之间农民收入趋同速度较快。
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和增长格局所呈现出来的变动趋势,与蔡?P等(2002)所揭示的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变化趋势是高度一致的。这种变化,不仅与各省的资源禀赋有关,更主要的是与市场化改革和要素市场发育高度相关。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市场化改革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育上基本上处于由高到低的排序,因此,3类地区的内部趋同在速度上也出现明显差异。
在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东部地区看成领先组,中、西部地区看成追赶组。中、西部地区要赶上东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就必须有更快的增长速度。东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如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加速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要素流动,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改善政府服务等都是值得中西部地区学习的。
通过分析改革以来农民收入的地区差异,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一是农民收入差异扩大趋势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率的省际差异和收入水平之间并没有表现出一致性的差异,或者说农民收入在省际之间没有表现出趋同现象;三是农民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来自3大地区之间,而地区内部出现增长趋同现象;四是三类地区内部农民收入增长格局变化与市场化改革和要素市场发育高度相关。
四、农民收入问题的实质
农民收入结构和来源变化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农民收入问题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工资性收入不仅在农民收入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而且农民收入的增长几乎完全要依赖工资性收入的增加,这意味着农民收入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三农”问题,而是一个和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联系、甚至和国际经济变化的大环境相联系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农民收入增加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困难的真正原因。
当把农民收入问题放到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世界经济变化的大环境中来观察,则农民收入问题在本质上就变成了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因此就变成了解决非农就业问题。但是,我国目前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城市居民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党和政府的困难问题,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更谈何容易。这就决定了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决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它实际上是国家经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要面对的问题。
对比农民收入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可以容易地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当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形势好的时候,农民收入增加就快,当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形势变糟糕时,农民收入的增加就变得困难。
【关键词】 健康教育;精神分裂症;自知力;依从性
【摘要】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 将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单用药物治疗。两组在入院1w内和出院时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及服药依从性进行评定和对比分析。 结果 入院时两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院时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入院1w内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院6w后研究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阶段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自知力。
【关键词】 健康教育;精神分裂症;自知力;依从性
Effects of healtheducation on recovery of insight and treatment compliance in schizophrenic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healtheducation on insight and treatment compliance in schizophrenics. Methods 86 schizophrenic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healtheducation(healtheducation combining with clozapine) and control groups(single clozapine). Insights and treatment compliance were assessed with 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 and 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 Questionnaire(ITAQ) in 1st week of admission. Results At admiss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the BPRS and ITAQ(P>0.05) and the compliance(P>0.05) between the 2 groups, and be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at discharge (P<0.01) and in the compliance after 6week of admission(P< 0.05). Conclusion Effective healtheducation on various phase can improve compliance and insight in different degree.
【Keywords】 Heatheducation; schizophrenia; insight; compliance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自身病态变化的一种正确态度。自知力缺损为急性期精神分裂症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之一,也是精神分裂症诊断中一致性最高的症状[1]。自知力在精神科临床诊断、疗效预测、治疗依从性、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阶段自知力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3年10月~2004年6月在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普通精神科住院的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排除脑器质性和其它严重躯体疾病。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健康教育联合药物治疗组(研究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16~62a,平均37.30±13.19a;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18~59a,平均36.26±11.27a。两组在药物剂量、类别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集体与个体健康教育[2],由经过培训的主治医师和主管护师进行。根据精神分裂症发病特征,分两个阶段进行健康教育。第一阶段:入院至症状缓解前,即急性期。此期患者的症状处于高峰期,认知和自控能力丧失,以督促接受常规治疗、生活自理为重点,诱导合作,安心住院,并启发患者认识疾病,提高对幻觉、妄想等症状的辨别力,从而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第二阶段:病情好转至出院,即恢复期。此期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初步恢复,主要针对病因与药物治疗的作用、坚持服药的意义等进行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引导患者将病情好转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联系起来,领悟药物治疗的效果,增强服药依从性。对照组单一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兴奋、躁动、行为紊乱者可联用氟哌啶醇针剂肌肉注射。两组疗程均≥8w。
1.2.2 评定方法 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3]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4]于入院及出院时各评定1次。ITAQ由11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按回答的完整程度分为三级:0=没有认识,1=部分认识,2=认识完整,得分范围为0~22分。服药依从性由治疗室护士对患者进行观察评定,服药依从性分为三级:顺从、被动执行、拒绝。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BPRS和ITAQ评定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BPRS和ITAQ评定结果(略)
由表1可知:两组BPRS评定结果无显著差异性(P>0.05);ITAQ评定入院时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院时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2.2 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略)
由表2可知:两组患者入院1w内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院6w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研究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
2.3 BPRS、ITAQ得分与服药依从性的关系 ITAQ得分与服药依从性显著相关(χ2=0.98,P<0.01),BPRS得分与服药依从性无显著相关性(χ2=0.16,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时两组ITAQ得分均高于入院时,而两组间比较也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针对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识,从而提高服药的依从性。自知力是临床精神病学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是精神检查的主要组成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自知力缺失为97.0% [5],对疾病持消极态度或否认有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较差,对疾病有认识能力的患者预后及行为适应较好。患者完整的自知力应包括认识到自己有病,基本了解疾病的性质,对发病的诱因和症状能进行分析和批判,求治迫切,对疾病治愈后工作生活有合乎情理的打算。
本研究还显示,ITAQ得分与BPRS得分无显著相关性,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水平并不与精神病理症状的严重性密切相关,自知力变化亦不随症状的变化而变化,与文献报道一致[5]。
总之,我们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针对精神分裂症的特点,对不同疾病阶段给予不同的强化自知力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精神疾病知识,剖析病情,调动其治疗的能动性,增加治疗欲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赤怡.自知力定义与临床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138
[2]刘圣霞,魏春香.神经症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3,9(3)封三
[3] 张明园.简明精神病量表[J].上海精神医学,1990,新2(增刊):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4-0065-02
【摘 要】目的 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社交技能训练以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方法 采用对照组研究的方法将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给予社交技能训练,及疾病知识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于入组前及入组治疗后进行SDSS,SANS量表评定。结果 研究组SDSS SANS 的减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社交技能训练有助于促进病人的社会功能恢复,可以减缓衰退,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社会技能训练 慢性精神分裂症 社会功能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其社会功能会随着病情的进展而逐渐丧失,尤其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已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缺损,如何减缓衰退促进社会功能恢复?本文作者通过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及生活技能训练,并通过对照组研究发现这类训练能明显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现将本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入组病人均来源于我院住院病人共64例,全部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病程5~20年,平均(12.64±10.31)年,年龄35~61岁,平均(38.25±11.27)岁;入组时住院时间(5.36~11.28)月,平均(7.17±4.36)月;入组时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社交技能训练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的影响评分8~14分平均(9.47±3.25)分;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分[1]45~97分,平均(63.35±71.66)分;所有病人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研究组男20例,女12例;对照组男23例,女9例,两组病人在年龄、病程、入组时已治疗时间及量表评定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1.2 方法 研究组病人采取以下方法,而对照组病人则采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1.2.1 环境安排及设施的配备 研究组病人的病室中放置衣柜,床头柜,换洗衣服,洗漱用具等,并确定家务操持,基本社会技能训练项目内容及相应设施。
1.2.2 技能训练内容 活动缺乏及不良行为矫正,社会独立生活技能训练见表2。
1.2.3 技能训练方法 研究组病人在指定场所由专人负责按预先设计好的内容进行训练,并不断重复,强化达到要求,在训练过程中采取奖惩制度,以增强患者的主动性,提高效果。
1.2.4 疗效判定 评定者不参加活动,两组病人于入组后共同进行一次评定,所用量表为SASS、SANS,两个均由精神科非参与本研究的2名主治医师评定,研究时间为6个月,未满6个月出院的,向患者家属交待其回家后的训练方法,并指定专人跟踪随访指导,定期上门评定。
1.2.5 结果处理 对统计所得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计算t值,比较其结果。
2 结果
2.1 研究组SANS ,SDSS 评定较入组时明显降低,详见表3。
2.2 对照组SASS、SANS 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 见表4。
2.3 两组研究结束时量表评定结果显示研究组SDSS、SANS 的评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详见表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多在壮年期病,病程迁延,进行性加重,常引起感知,思维情感,认知及社会功能的损害,尤其慢性精神分裂症长期反复发作者多残留明显社会功能损害,如不积极治疗并加强康复训练,有约25%的患者最终走向衰退[2]。
目前,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控制精神症状,改善认知功能,而对于残留的社会功能损害,须通过综合的手段来恢复,许多临床实践证明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减轻或消除精神残疾[3-4]。
本文通过对3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期6个月的跟踪研究,并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在常规精神科药物治疗及护理的同时加强社交技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这类患者阴性症状,量表评定发现SDSS,SANS的减分率明显高于训练前及对照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1)。综上所述,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研究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开展社交技能训练,有助于其社会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最终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费立鹏,熊卫,赵祖安.精神病阴性症状评定量表使用有关问题[M]. 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0,5:141-193.
[2] 沈渔村.精神病学[M]. 第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405.
【关键词】桥梁寿命;混凝土;碳化;裂缝
中图分类号:TV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混凝土碳化对于桥梁寿命设计的影响
(一)混凝土的碳化
在桥梁的混凝土材料劣化中主要表现为材料的碳化,其属于是化学腐蚀过程。由于在大气中含有大量的CO2,若大气中的CO2气体渗入到混凝土之内,其与混凝土的碱性物质便会发生化学反应,进而形成H20与碳酸盐。因而我们便将混凝土中的HP值下降的化学反应过程统称为混凝土碳化过程。由此可见,混凝土碳化是使混凝土碱性逐渐降低,逐渐中性化的一个过程[1]。
(二)影响混凝土碳化的因素
1、材料因素
混凝土外加剂的种类、掺入数量和混凝土骨料的粒径、种类等都会对其碳化速度产生影响,但混凝土众多材料中对其碳化影响程度最大的是水泥品种的选择与用量的配置。对于水泥中主要含有的硅酸钙与铝酸钙盐,由于其成分差异将导致其基性出现不同性,再加之在单位体积中混凝土中水泥用量的不同也与水泥水化之后碳化物质的含量程度存在在密切关联。水泥与水的混合比例同样将影响碳化水平,主要是由于水泥和水的比例与混凝土结构中的空隙等等都有直接的关联,在常规情况下水灰比例越大,混凝土的孔隙率便会越大,而在混凝土中的CO2等有害气体也会随之迅速的扩散,进而加快了混凝土的碳化进程。
2、环境因素
混凝土碳化影响因素中,CO2浓度、周围介质中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是最大的。若混凝土一直处于饱和水或干燥情况下,其碳化反应将逐渐减缓或停止,而另外材料因素的影响也是众多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三)混凝土碳化对桥梁寿命的影响
基于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角度来深入分析,关于碳化在混凝土中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再从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混凝土碳化的深度与钢筋保护层的厚度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混凝土碳化的深度会低于钢筋保护层的厚度。由此可见,混凝土碳化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混凝土的密实性能,进一步加强混凝土对于各种因素的腐蚀抵抗性。混凝土的碳化作用与混凝土的劣化没有之间的关系,其中素混凝土碳化过程有助于提升耐久性。但是研究过程中,还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当混凝土碳化之后,混凝土中的碱度会随之降低,一旦碳化的深度超出了标准,也就是高于了混凝土的保护层,加之空气与水同时存在的环境中,会一定程度破坏混泥土的性能,久而久之失去保护钢筋的作用。钢筋失去混凝土的保护之后,内部会逐渐锈蚀。此外,混凝土碳化的过程中会不断提升孔隙溶液中的氢离子含量,这个过程也会导致钢筋失去混凝土的保护。钢筋一旦出现锈蚀的情况,随之而来就会出现钢筋体积膨胀的现象,随着化学反应的推进混凝土保护层会出现裂缝,从而导致钢筋腐蚀效果越来越严重,最终形成一个严重的恶性循环,不断的相互影响。钢筋腐蚀过程一旦处于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就会导致结构被损坏,最终影响的桥的实质使用效果与寿命[2]。
二、混凝土裂缝对桥梁寿命的影响
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当中普遍的存在裂缝现象。虽然大多数的裂缝都在0.2mm之下,对于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以及结构的安全性都不会造成影响,但是却会在很在程度上影响预应力结构的寿命和重要性。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任何一种裂缝产生的原因,从而在综合防治当中将裂缝作为一项主要的病害进行防治,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裂缝出现的情况。
(一)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
对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来说,有很多的原因可以导致结构裂缝的出现,二他们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1、混凝土本身性质
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施工过程当中,为满足对混凝土强度的较高要求,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的都是商品混凝土,而商品混凝土当中一般水泥含量较大,塌落度较大,从而增加了收缩裂缝出现的几率。混凝土梁板之上,在最终凝固前期出现的裂缝常常表现为无规则的收缩裂缝。在混凝土的强度增长一段时间后,收缩裂缝就会呈现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都是平行于梁板的短边,会形成横向的收缩裂缝。在浇筑梁、柱和板的时候,在梁板的腋下以及柱梁节点容易出现裂缝,如果模板较为粗糙或者是塌落度较大的时候,在“模箍”的作用之下,就有水平裂缝的出现[3]。
2、结构设计因素
在结构的设计当中,由于存在计算的偏差、安全系数较低、不合理的模型、实际与假设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不能够合理的处理结合处等等原因,都可能造成裂缝的产生。
3、施工因素
在施工当中所使用的原材料质量不过关,存在较多的杂质;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够正确的支撑模版;张拉不合理;养护管理不足等原因,也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之一。
4、偶然荷载因素
由于车辆或者是船舶的撞击,或者是超载车辆的行驶等,亦或是自然灾害等等非人为因素的破坏都可能导致裂缝的出现。
5、钢筋锈蚀
当钢筋锈蚀之后,就会出现氢氧化铁,其体积也会较原来大的多,从而会对周边的混凝土产生一定的压应力,最终出现脱落、开裂等现象,出现沿筋纵向裂缝。
另外,例如:不均匀的基础沉降、温度变化、原材料优劣、养护不够合理等等情况也可能造成裂缝的产生。对于混凝土的结构的优劣以及病害来说,首先是混凝土出现裂缝,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比抗压强度低,就会导致裂缝会从受拉区域开始出现。裂缝的扩展就会影响结构的承载力和结构刚度,并且也会加快钢筋的腐蚀程度,如此的恶性循环,对于结构的强度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二)混凝土裂缝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寿命的影响
对于混凝土的寿命与寿命,钢筋锈蚀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桥梁寿命来说,结构裂缝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如果裂缝越宽,就会越早受到钢筋锈蚀。另外,混凝土裂缝的发展也会导致结构的刚度减小,并且抗力也会逐渐的衰减,从而对整体使用寿命与寿命造成影响。
三、结语
通过研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的寿命,也在不断地提醒我们,只有从设计、施工、环境、混凝土特性等方面对于桥梁的寿命进行考虑,才能够实现桥梁百年寿命。同时,对于当前桥梁的寿命和剩余寿命也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有利于后期制定加固维修方案,这也是桥梁结构寿命研究课题最为主要的背景之一,而寿命评定和使用寿命预测才是最主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钟丽清,杨占雄. 桥梁设计中存在的安全耐久性问题及对策研究[J]. 湖南交通科技. 2010(01):112-114
[关键词] 齐拉西酮;奥氮平;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代谢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6(b)-0127-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in newly diagnosed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ere used ziprasidone and olanzapine treatment and its effect on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Methods Extraction October 2014 ― October 2015 Court to extract 118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schizophrenic patients as research subjects, according to odd and even numbers law admission order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 = 59) and control group (n = 59), patients be observed ziprasidone treatment,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o be olanzapine treatment, clinical results were observed after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nd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FBS (4.5±0.3) mmol/L, TC (1.2 ±0.3) mmol/L, TG (4.0±0.4) mmol/L, INS (9.5±1.0 × 103) μU/L, LDL (2.0±0.2) mmol/L, HDL (1.3±0.2) mmol/L to IRI (1.9 ±0.3) mmol/L and other indicators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Ziprasidone; Olanzapine; Schizophrenia; Acute phase; Metabolism
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类重症精神类疾病,其致病因素较为复杂,且可表现出思维、情绪、感知以及行为等多方面的异常行为。据相关调查发现,我国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约0.66%[1-2]。该次研究整群抽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118例初诊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种药物对初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效果以及代谢影响,对118例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抽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该院收住院的118例初诊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我国精神分裂症DSM-IV的相关诊断标准[3]。依据入院顺序的单双号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59)与对照组(n=59),观察组中男35例,女24例,年龄19~45岁,平均(34.2±3.7)岁;PANSS总分73~93分,平均(82.7±6.3)分;病程1~6年,平均(2.9±0.7)年。对照组中男34例,女25例,年龄20~45岁,平均(34.7±3.9)岁;PANSS总分74~95分,平均(83.1±6.0)分;病程1~7年,平均(3.2±0.8)年。将两组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可知在性别、年龄、PANSS得分以及病程等方面均衡可比(P>0.05)。所有患者或家属在参与此次实验前均被告知详细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予以齐拉西酮(国药准字H20090056,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 mg的药物治疗,初剂量40 mg/d,之后可依据患者具体的病症变化来调整药物剂量,给药范围在80~160 mg/d。对照组患者则予以奥氮平(国药准字H20052688,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 mg的药物治疗,初剂量5 mg/d,之后根据病情变化进行调整,10~20 mg/d[4]。连续用药8个星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糖脂代谢情况。分别比较空腹血糖(FB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INS)、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等指标的水平[5]。
1.4 统计方法
此次试验采取对照试验,最终数据均需进行统计学处理,将其输入到SPSS 19.0统计学软件,并依据不同类型的数据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其中以(x±s)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行t检验;以[n(%)]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行χ2检验。组间比较得出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即为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FBS、TC、TG、INS、LDL、HDL以IRI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分裂为一种临床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多见于青壮年,在临床表现为症状各异,且会涉及到感觉、情感、思维及行为等多方面,伴有精神活动不协调等,患者多意识清楚,且智能基本正常,部分患者也会出现有认知功能损害[6]。部分精神分裂患者还会出现有精神残疾。临床对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有氯氮平、利培酮、奎硫平及奥氮平等[7],而如何在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研究的重点。齐拉西酮为一种临床较为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其对多巴胺D2及D3等均有较高的亲和力,且对a肾上腺素能受体亲和力较好,对组胺的H1受体有中度亲和力。齐拉西酮在肌肉注射后生物利用度可以高达100%,且达到峰值时间仅为1 h,半衰期为2~6 h,使用增加剂量的方式不会出现蓄积。该次研究则通过118例初诊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分别探讨齐拉西酮与奥氮平的不同效果,对两组患者用药后的血脂代谢情况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的FBS、TC、TG、INS、LDL、HDL以IRI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在服用齐拉西酮药物后,患者的血脂及血糖水平更低,且处于正常范围内,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吕爽等[8]临床研究对齐拉西酮与奥氮平治疗老年精神分裂患者的疗效及脂代谢情况进行了研究,其选择老年精神分裂患者共97例,对其中A组患者给予了齐拉西酮治疗,B组给予奥氮平口服治疗,对比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9.8%,与B组患者无明显差异;A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TESS评分更低,且患者空腹血糖、血脂、体质指数均低于B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初诊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齐拉西酮药物较奥氮平具有更高的临床疗效,且对糖脂代谢的影响较小,降低了血脂血糖异常对患者生命健康的不利影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红,李晨虎,占归来,等.利培酮与阿立哌唑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效果比较[J]. 中国药业,2015(24):139-141.
[2] 王丽丽. 喹硫平与齐拉西酮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价值比较[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31):112-113.
[3] 郁婷婷. 利培酮与富马酸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比较[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36):59-60.
[4] 邵平,欧建君,吴仁容,等.齐拉西酮与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 38(4):365-369.
[5] 段艳平,司天梅,苏允爱,等.奥氮平换用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1):5-8.
[6] 吴小立,钟智勇,王继辉,等.齐拉西酮与奥氮平对初诊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的疗效和代谢影响比较[J].新医学,2011,42(10):648-651,700.
[7] 周勇,黄汉津,唐建良,等.齐拉西酮联用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疗效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5,16(9):674-678.
[关键词] 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初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2(b)-0003-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etformin combined with pioglitazon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the changes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patients.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5, 2 cases of type 100 diabetes patients diagnosed as primary type diabete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 distribution,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reatment in the 2 groups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diet control of low sugar and basic motion adjuvant therapy,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metformin and Sitagliptin Phosphate Tablets combined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eatment with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Tablets.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groups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and two hours of 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content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3 months after two hours of fasting blood glucose, blood glucose,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difference have a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Key words] Sig Leo Dean and Metform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Curative effect
糖尿病是就\率较高的慢性非传染性临床诊治疾病之一,近年来其患病人群迅速增加,其中老年群体是糖尿病的就诊主要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情况更加严重,糖尿病发病情况将持续恶化。糖尿病患者病情复杂,伴发临床反应较为种类较多,并发反应发生风险较高,器官功能逐渐下降[1]。为了研究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体内的血清炎性因子的具体变化波动。该院对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诊断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实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照组的50例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7:23,患者的年龄分布为35~60岁,患者年龄均值为(45.91±2.17)岁,观察组50例的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6:24,患者的年龄分布为36~56岁,患者年龄均值为(47.01±2.09)岁,对比分析组内患者的一般资料,在性别、平均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可以进行分析对比。
1.2 方法
将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诊断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在治疗的基础上都进行常规的低糖饮食控制和基本的运动辅助治疗,对照组给予患者盐酸二甲双胍片进行治疗。实验组使用二甲双胍和磷酸西格列汀片联合治疗。对比并观察两组患者用药之前和治疗之后的3个月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以及餐后2 h的血糖数值、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和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具体包括胃肠道症状、低血糖及肝、肾功能出现的具体问题)的可能性。另外还要注意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血清TNFα、IL-6的具体波动。用药方法:联合治疗,二甲双胍1 000 mg,西格列汀100 mg,治疗疗程为3个月,治疗疗程结束对患者的基本体征进行检测。并对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进行随访。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组内的患者的治疗请况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结果显示,相比于治疗之前,两组治疗之后3个月空腹血糖和2 h血糖以及糖化的血红蛋白的含量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3个月之后空腹血糖、2 h之后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则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变机理是患者体内的胰岛B细胞受损,分泌胰岛素不足导致以内胰岛素受体的反应性降低,以此造成的患者的血糖出现混乱的现象[2]。这类综合型疾病导致的患者的生理系统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炎症,严重干扰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用药,但是单独使用效果并不理想。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联合使用治疗糖尿病患者,可以得到协同的效果,使得活性GLP-1的效果体现的最明显,可以促进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并发挥作用,提高胰岛细胞和受体的敏感程度,以此来维持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不再上升[3]。联合治疗的方法降低了二甲双胍对于胃肠道的剧烈刺激反应,保障体内胰岛B细胞的凋亡过程的终止,并且促进胰岛B细胞的生成并发挥作用,使得整个糖尿病的病理过程改善,这样提高了药物对于糖尿病治疗的耐受性,保障了患者治疗环节中的科学有效性。
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结果显示,相比于治疗之前,两组治疗之后3个月空腹血糖和两小时血糖以及糖化的血红蛋白的含量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3个月之后空腹血糖、2 h之后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则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郭波,谢正超.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胰高血糖素水平的影响分析[J].医药前沿,2015(25):113.
[2] 李晓钟. 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治疗初诊T2MD患者各30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