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合同管理精细化范文

合同管理精细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合同管理精细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合同管理精细化范文

关键词: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精细化

医院经济管理的好坏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做好医院经济管理能够保障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这对新时期背景下的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现代主义社会的建设需要保障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医院经济管理维持医院平稳运营的重要前提,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医院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贯彻现代化理念,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够提升医院经济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1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合同管理在深化公立医院医疗改革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合同管理是公立医院日常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合同管理,科学配置医院资源,提高收费的合理性,保障公里医院严格遵循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以及规章制度,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与其他经营有较大的区别,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社效益,需要科学利用医院资源,在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中获得合理利润,并不断累积从而促使医院获得更好的发展。

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有很多都是需要依靠合同来实现。因此,加强医院的合同管理,对于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医院应当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贯彻落实“实事求是”的管理原则,对日常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合同进行严格的管理。总而言之,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不单单要重视部门的经济效益,同时要重视合同管理。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任务在于更好地配置医院资源,从而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随着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院的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在新医改环境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公立医院的管理中,因此可以考虑改革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推动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从而提高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

2医院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预算管理不合理

预算是医院通过科学的战略规划、决策以及预测的基础上,通过过往数据以及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在特定期间制定的计划,能够反映医院的资金配置情况和经营活动的具体安排。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项目没有制定预算或超预算实现的现象,且由于财务部门未能参与合同管理,无法实现项目预算,更不能将预算控制情况与绩效连接起来,导致财务部门很难实现对医院整体经营情况进行监控,更不能及时发现合同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预算也只能够在合同交付时被动进行审计,没有真正地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

2.2资金使用不合理

合同管理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财务管理部门没有对合同中的各种条例进行详细考察,只是在合同交付时才知道有资金的支出,被动地接受业务部门提交的申请以及与此经济活动相关的会计凭证,出纳人员则根据这一会计凭证制定相应的账务结算与审核。这样不但影响了医院资金的合理使用,尤其是在合同支出金额较大的情况下,使得医院库存资金不足,从而引发周转困难的问题,对账务处理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资金支出方面的会计核算上,无法准确反映会计核算期间的医院经营财务状况。

2.3合同管理制度中未采取“三重一大”的制度

医院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经济业务繁多,且数额较大。而在《医院会计制度》以及《医院财务制度》中都有明确规定:医院在支付各种大额款项时应当遵循相应的流程与步骤,尤其是在涉及“三重一大”项目的投资时,需要经过党政联席会议的集体讨论。在目前的医院经营中,合同往往不是采取直接资金支付的模式,往往没有重视合同的审核与审批。但是实际上合同在签订后就能即刻生效,医院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职责与法律职责,此时必须根据合同中的条款进行支付,使得医院陷入被动局面。

3提高医院合同管理的措施

3.1加强成本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医院减少开支,从而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成本预算管理能够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要想加强成本预算管理,首先需要让医院工作人员都知道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自觉遵循成本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合理控制合同预算资金。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合同成本控制管理,对于医院的合同各项支出都纳入成本管理的范围,不要出现支出超额的现象。要对医院经营产生的各项费用进行明确,尤其是账本支出要与实际活动相符,保障每个支出都能得到有效记录,提升医院经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2建立健全合同管理体系

合同的审批与审核涉及到多个部门,通过设置合理的合同审批与审核流程能够有效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保障医院运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医院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等法律以及医院自身的资金审核制度,制定相应的合同审核体系,将合同审批、资金预算、付款时间、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违约赔付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定,提高合同管理的规范化、细节化和全面化。财务部门需要参与合同审批过程,避免预算超支现象的出现。

3.3加强对合同履行程度的监管

合同签订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第一步,履行合同条约是经济活动最关键的环节,即使合同签订,但对方若未能履行合同,则导致医院经济利益受损。财务部门需要加强对合同履行程度的监管,例如在付款时需要核对验收单据、入库单据等原始凭证,施工项目交付时需要由第三方审计单位给出的验收报告,服务类合同则需要附带服务部门的确认书以及满意度调查报告等材料,维修类合同则需要业务单位进行验收。若发现对方未履行条约或履行行为存在缺陷,需要采取相应的问责制度,避免医院的经济利益受损,并向相关单位提出维权申请。同时,财务部门还应当根据合同发生时间设立相应的编号,以便后续管理和监控。

3.4加强对付款的审核与控制

财务部门在合同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合同中标出的支付金额、预付金额、保证金进行明确,对于不符合预算的合同不予以审批;在合同交付时,财务部门要对合同名称、付款单位名称、付款单位以及卡号进行再三确认,要求与合同中的条例完全一致,不一致的则经过调查后双方达成共识后才可付款。通过对合同交付环节的控制,对医院经济效益进行保障。

第2篇:合同管理精细化范文

关键词:科研院所;合同管理;强化途径

术合同签订后,技术实际上就以商品的身份进入市场,在进行市场交易时,国家有很多优惠政策方便了技术市场,为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打开了方便之门。科研所内部的项目实施和组织,多数由若干部门在一起协调完成,为保证各个部门在一起协调时可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可通过内部的协议合同明确责任和工作内容,以确保内部科研合作的高效性。

一、强化预算工作,事前签订好合同

(一)合同管理制自启用之初到现在,合同管理要求逐渐增高

这一点无论在国家要求方面,还是在部队要求方面都有所体现。在过去,科研合同确定的主要依据生产任务,同时兼顾收益及科研运行,主观性较高。但是现阶段科研合同的制定虽同样根据生产任务,只是需先预测成本费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报价,随后双方展开谈判后通过协商签订生产合同,进而产生合同价款。这一过程的实施需要有合理报价作为支撑。所谓合理报价,客观上讲就是指该报价需具备真实性,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与科研成本相关的资金情况,如成本、费用、收益等。为达到产品报价的完善与优化,一方面在接受任务时,我们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在产品生产期间,我们应该明确了解本产品真实造价。可以说把握好产品真实成本是如实反映其造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某生产合同为例,该合同签订之前,科研所相关人员先对其进行了成本测算,然后以此为基础同军方谈判,谈判过程曲曲折折经历了几个回合,后经双方不断协商,终于在认识统一的基础之上将合同签订了下来。由此可以看出,合同谈判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合同双方在某些观念上不易产生共识,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多是围绕报价,如对方认为报价高,而我方又缺乏说辞使对方相信我们报价的公平性。但是无论怎样,其根本原因还是我们手中掌握资料的不足,导致成本预算的说服力不够。这和我们上街购物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实际把握好自身购买力的情况,知识一味的疯狂购物,到最后无法支付账款时便显现出了难堪。这一道理放在企业身上同样奏效,营运资金需要同营运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取看待,而不能通过流动资产取进行估算,因此企业在实际运营中一定要做好预算工作,准确把握好营运资金情况,因为它能够有效带动资金管理的运行,同时为其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二)流动资产项目问题的处理,也就是收账款和存货问题的管理

对于收账款问题,其坚持的原则就是越早收回越好,可以通过相应的期限和折扣标准来进行账款的管理,还可以通过对客户的等级评定、账龄的控制等方法来进行账款的管理。对于存货的问题,上面所阐述的是戴尔公司零存货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非常极致的方式,也被很多企业通过实践证明了,这是一种避免存货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要想更好的实现这种管理对企业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实力和信誉,更好合理的处理好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

现如今我国企业并不能很好的做到随时购入或销售物质,其原因不仅因为材料会出现断档,另外供货途中如果发生故障,物资短缺就会影响到经营,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而为了避免发生停业待货的问题,企业就要对货物进行储存,进而也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各项开支都会极大的增加,资金如果占用过多不仅增加了利息,而且还会造成利润的流失。

因此必须要对存货的成本和效益二者之间进行选择,使二者能够妥善的结合到一起。总体来说,上述那种极限管理方式还是有值得参考的地方,对降低存货的资金、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产品积压过多的企业就要在销售的方法上进行优化,对当前的市场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流动负债项目的管理, 主要是对短期借款与应付账款的管理

我们所说的流动负责项目管理指的是对于短期的借款以及应付的账款进行记录以及保存的管理。通常,最普遍的短期筹资方法就是向银行进行短期的贷款,只有与银行长期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才能够顺利地进行短期的贷款程序。相关的企业可以与几家银行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通过银行对公司平时的资金进行处理,而且相关的企业要将贷款用在刀刃上,只有合理地将贷款进行分配以及使用,才能使公司获取相应的利益,才能更好地与银行维持良好长期的合作关系,才能使公司具有良好的信誉,方便今后在其他方面的贷款项目的进行。正如前面所讲到的,所谓的应付贷款是作为商业信用的一种方式,由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发生,使企业临时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企业没有额外的资金可以进行临时的周转,其它的方法还存在着一定资金成本的风险性,这时候企业就要与对方进行一定的协商,进行应付账款延迟的手段,除了应付款之外,相关的企业还可以采取商业票据或者是预收账款的方式来维持商业信用。由于商业信用自身具有方便获取以及资金的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所以相关的企业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融资方式来进行企业的融资。总的来说,所谓的对于营运资金管理的强化指的就是以减少风险为基础,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强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第3篇:合同管理精细化范文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依法办事和自由竞争。通过合同来进行规范市场行为同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这两项重要特点。订立合同最基本的依据就是《合同法》,此外还有其他法律来约束合同的订立,如《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因此合同管理体现了依法治企理念。同时,合同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不违反强制性规范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体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因此,合同管理是企业顺应市场经济发展、依法治企的大趋势。

现代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合同管理贯穿项目管理的始终,是业主、承包商与市场连接的桥梁与纽带,工程施工、监理和验收的重要法律依据。强化合同管理,有利于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有利于提高业主与承包商的履约率,同时实现双方当事人利益,促进企业、行业发展。

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需要

合同管理的全过程都明确界定了市场主体双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各方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正确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违约与索赔等纠纷的重要依据。市场活动中不断涌现诚信危机、不正当竞争等危害市场经济发展,主要是企业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合同管理弱化的结果。强化合同管理,使市场主体时刻受到合同管理的约束,按照约定履行义务、处理纠纷,起到规范市场主体和整顿市场的积极作用。

合同管理体系的构建

合同管理体系是指以相关法律为基础,以合同为管理对象,以合同管理组织为管理主体,依据双方签订的合同,建立严格履行合同职责和义务的评审、实施、履约评价和持续改进的体系。

(一)确定合同管理组织及其职责

合同管理贯穿项目的全过程,包括从项目的前期调研、谈判、合同评审和签订,到中期的合同履行、变更和监督,再到后期的项目总结与评价等全部工作。因此,必须是全员参与。全员参与有两层含义:一是全体员工都应该具备合同意识,具备按照合同办事的意识;二是各业务部门都应参与合同管理的分工协作。全员参与要求明确企业内部合同管理的各参与方,包括各职能部门和专业负责人的权责,打破条块分割,清晰划分工作界面,确保各部门发挥优势、分工合作、紧密结合,协力做好合同管理工作。

合同管理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有归口管理部门。企业应建立独立的、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合同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合同管理人员。在实践中,许多大中型企业都已经建立了法律事务机构,因合同以法律为基础,因此将合同管理集中于法律事务部门,一般称为合同部。合同部的重要职能就是推进合同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与信息化。

(二)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

1、前期参与制度

在签署合同前,合同管理人员要参与到项目的招标投标、合同谈判等工作,就合同相关事宜提供专业支持并进行合规审查。合规审查包括营业范围、资质审查、履约能力调研、招标投标文件的审核、权利义务划分,风险分析等诸多内容。

对于招标文件的审核是承包商应进行的工作。审核招标文件,首先要审核招标文件是否符合签订合同的各项原则,是否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投标单位在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前提下进行投标。其次要审核其内容,确保企业自身条件能满足招标文件的需要,确保招标文件响应招标要求。对于模糊不不清的地方要进行澄清。招标单位的澄清文件、会议纪要、其他补充文件以及后来的中标通知书都将成为合同的组成部分,但最重要的是进行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条件的审核和分析。

权利义务的划分在合同管理的前期谈判工作中至关重要。任何一方主体都要预防相对方凭借自身优势或市场地位,在合同中明显加重对方责任、免除自身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显失公平条款。

分析风险、明确风险承担责任也是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这些风险,既不能完全预见和把握,也不能在执行中完全避免。为了尽量减少风险,避免由于风险造成的损失和争执,业主在招标文件中应尽可能提供充足的资料,制定明确的合同条款和规范,承包方则应认真研究招标文件,仔细地分析和估计可能出现的风险,谨慎编制投标文件。

2、合同范本编制与管理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合同范本库,每个项目都要临时编写将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而且还可能耽误工程进度。

由此可见,通过编制企业自己的合同范本,可以大大提高合同草拟和合同谈判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全面防范风险制度的构建,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并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拟定合同文本的内容时,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对工程现状进行深入调研,使拟定合同具有预见性,并且要对合同进行细致分析,避免所拟定的条款出现歧义。拟定合同文本要把握以下要点:明确订立时间和优先顺序;约定价款和工作时限;明确组成合同文件的解释顺序;重视索赔条款的拟定。合同初稿拟定后,要进行合法性分析及完备性分析。同时要确保构成合同的各种文件齐全、合同条款齐全、合同用词准确、对项目可能出现的不清情况有足够的预见性。

3、合同的评审、审批、签订管理

合同的评审是指合同审查人员对合同初稿进行全面审阅和审查,提出修改建议的过程。合同评审要坚持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风险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

合同的审批是由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和负责人按照一定的流程,在各自的权限与职责范围内对合同进行审核与批准。任何合同都必须经过合同部的评审,未经评审的合同不得提交审批。合同的审批流程具体包括:(1)具体业务负责人审批;(2)企业职能部门审批;(3)项目主任审批;(4)企业领导审批。

合同经过合同部的评审、负责人的审批就进入签订阶段,也就是进行合同的正式签署。合同的签订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合同审批表,合同审批表是合同评审与审批流程形成的纸质痕迹,是确认合同经过评审和审批的依据;二是授权委托书,是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代表企业签署合同。合同审批表和授权委托书都是后期进行合同归档的内容。

4、合同的履行与动态管理

合同的履行跟踪与动态管理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项目管理的关键点,因此在合同签订后,要及时跟踪合同的履行,进行动态管理,合同的履行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重视现场签证。签证必须按照合同条款进行。如果发生变更,要格外谨慎,尤其要重视设计和施工图变更,此类签证只需对变更或修正的项目进行签认,未发生变更的图纸无需重复签认。

(2)及时记录、收集、和整理各种文件资料。一是现场记录,包括现场施工日志、施工报告、业主和工程师的指令和往来信件、出勤情况、设备材料使用报表、中间验收记录、事故记录、现场会议记录、施工进度记录等;二是财务报表,包括施工进度款报表、会计总账、财务审批报告等。

(3)进度动态管理。在合同履行中,要随时把握进度的变化,运用图标、线路等编制方法编制出实际工期。将实际工期与计划工期进行比较对照,如果出现偏差要及时分析,找出原因,及时更正,加强控制措施,确保最终的实际工期与计划工期偏离不是太大。同时,根据偏差原因做好索赔工作。

(4)质量动态分析。工程质量是关键,质量管理也应该是动态管理,时刻跟踪质量变化,避免偏离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

5、合同的归档制度

合同管理不只是合同洽谈、草拟、签订、履行、变更、中止、终止或解除全过程的管理,合同的归档也是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合同管理归档制度不仅使企业文件资料的保管与归档工作统一管理,而且是处理经济纠纷、切实维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凭证。

合同文本、有关合同的修改、补充、变更、中止、解除的协议、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合同审批表等合同文件都应列入合同归档的范畴。各项文件内容都应确保其完整性,其中合同文本的完整性应包括:合同中约定的“合同文件”范围以及合同附件、合同附录等。

合同归档不止是所有合同文件的简单整理,每一份合同都应当独立建档并编号,并做好合同归档的台帐工作,确保合同归档制度意义的充分实现。

6、合同的总结与后评价制度

第4篇:合同管理精细化范文

[基金项目] 陕西省交通科技计划项目(10-04R)

[作者简介] 张 丛(1972―),女,陕西韩城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摘 要] 运输化理论将经济发展中的运输化过程分为前运输化、运输化和后运输化三个阶段,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以运输需求为耦合的交链点,以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为能量传送的影响机制,在运输化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呈现出弱需求与弱支持、强需求与支持、相对弱需求与优化支持的阶段特征。以相关数据进行的量化实例分析一方面支持了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另一方面启示区域交通运输在发展后期应着重准备应对完整运输化和后运输化阶段的不同要求。

[关键词] 运输经济;运输化理论;运输化过程;区域交通运输;弹性分析;耦合

[中图分类号] F5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2―0059―06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Based on Transportation Theory

ZHANG Cong1,PENG Hui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 China;2. School of Highway,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China)

Abstract:Transportization theory divides the transport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o three stages of the pretransportization, transportization and posttransportization. The crosslinking points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transpor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transport needs, the energy transfer influence mechanism is the change process of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s and the diffusion effects, and the pha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hree stages of transportization development are respectively weak demand and weak support, strong demand and strong support, weaker demand and optimized support. Moreover, the paper makes quantified case analysis based on related dates. The results on the one hand support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transpor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show that confronting th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stages of the complete transportization and the posttransportiz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regional transport development.

Key words:transportation economic;transportization theory; transportization process;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elastic analysis; coupling

运输化与工业化相伴而生,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没有运输化就没有工业化。运输化理论是首次跳出仅局限于个别运输方式的分析方法,提出将各种运输方式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的运输发展理论。该理论将经济发展中的运输化过程分为前运输化、运输化和后运输化三个阶段[1]。实际上,这三个阶段也是指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交通运输子系统所处的不同状态。其中,前运输化阶段主要在工业革命发展之前,其特征表现为交通运输条件虽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但从总体上看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的依赖比较小;发展到了运输化阶段,交通运输系统进一步扩张,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运输速度和质量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运输需求越发多元化,并会逐步从初步运输化发展至完整运输化;而到了后运输化阶段,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开始让位于信息化,并体现出后运输化趋势。该理论还指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按照运输化的这三个阶段进行划分,这就是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

在运输化过程中,人与货物空间位移的范围因现代化运输工具的使用而急剧扩大,交通运输因此成为经济快速发展所依赖的最主要的基础产业。[2]由于仍处于市场经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的运输化从总体上看也属于初级阶段。探索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能够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运输化初级阶段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决策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状况很不平衡、基础交通条件也不一致的大国,区域差异及其特征明显,不仅有东、中、西部的局部差异,还有局部之中各省份之间的地域差异,因此基于运输化理论研究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有一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比如:郎志红的研究认为,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经济空间结构及区域市场都会产生影响,我们要注意发挥这些有利因素,促进经济发展[3];周志龙通过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与交通运输结构发展变化关系探讨了交通运输结构的演变规律,分析了不同区域经济因素对各交通方式的影响以及各区域交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情况[4]。但是,基于运输化理论来研究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却不曾见到,本文拟就此做以下探讨。

一 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

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

在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中,整体上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会推动交通运输的进步,而交通运输的改善又将反过来促进和引导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两者交替推拉、循环往复,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具体到运输化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应呈现出了不同的阶段特征:在前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表现出弱需求,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为弱支持;在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由弱变强,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也由弱支持变为支持;在后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相对于信息化而言相对由强转弱,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则转而表现为优化支持。不论是整体上的交替推拉,还是阶段化的相互影响,也不论是全局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实际上正是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耦合作用的过程。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2期 张 丛,彭 辉:基于运输化理论的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所谓耦合,原本是指两个本来分开的电路之间或一个电路的两个本来相互分开的部分之间的交链,可使能量从一个电路传送到另一个电路,或由电路的一个部分传送到另一部分,其中,多个物理场相互叠加的影响问题被称为多场耦合问题。图1为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的作用机理示意。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直观地体现在其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上,并最终以GDP来量化反映;区域交通运输的实现需要有移动线路、沿线设施等基础设施和移动设备,并集中表现为整体上的立体式网状布局,以客运量和货运量来量化反映。两者可视为两个电路或一个电路的两个部分,其间相互交链,能量可相互传送,正似上述的耦合关系。而区域交通运输体系中不同的区域A、B、C,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不同的运输方式,客运、货运等不同的运输对象,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中不同的产业分类等,都可以看作是不同的物理场,它们之间相互叠加影响,使得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更似多场耦合,变得极为错综复杂。

不过,运输化理论将各种运输方式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的理念,又使得这一错综复杂的多场耦合关系回转到了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对简洁的两两耦合关系上。正如图1所示,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的交链点是运输需求,能量传送的影响机制为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下文则分别就两者耦合关系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表现以下分析:(一)耦合关系的作用机理

1.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它决定着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的建设、结构、布局等都必须服务且受制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它的发展需要对应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另一方面,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交通运输发展会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同时必然带来区域内外资源、商品流通数量的增加和速度的加快,这就要求区域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从而带动区域交通投资的增加与运输发展水平的提高。换言之,区域经济体系内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对资源、商品的集聚和扩散需求增强,使得运输需求随之不断增强,从而推动了区域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图1 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的作用机理示意

2.区域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反过来,区域交通运输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动脉和联系各行各业的纽带,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和先导作用,区域交通运输为了满足不断增强的运输需求,自身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而运输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区域交通运输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增强的过程,并会影响和带动区域经济体系内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更直接影响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产业布局的优化、市场范围的扩大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从而提高区域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具体而言,区域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运输能提高区域可达性,增强区域竞争力。区域运输条件改善,运距缩短,运时减少,运费降低,能够提高区域交通运输和社会经济可达性,改变区域经济地理位置,使区域工农业生产的成本降低,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2)交通运输能促进资源和产业布局的优化。交通运输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分布在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的交流更加方便、频繁,促进区域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使产业布局在更大范围内扩展成为可能,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形成更加合理的生产地域分工格局。(3)交通运输能扩大市场范围。交通运输对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区域运输工具速度、运输质量和运输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对外交流的增多与商品流量的增加,进而可促进原有专业化市场的扩大、新市场的形成,以及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4)交通运输能优化区域城镇布局,促进城市化进程。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城市产生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交通运输集聚和扩散效应的作用下,原有城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城镇迅速形成,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城市功能多样化,城镇体系逐渐成熟,从而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和沿线地区的发展。

(二)耦合关系的阶段特征

1.前运输化阶段:弱需求与弱支持

此阶段处于工业革命之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方式以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由于能够自给自足,因此经济、生活等都相对封闭,交换、出行等非常有限和简单,对资源、商品的集聚和扩散需求也相当有限,因而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较弱。然而,满足需求的过程才是自身发展完善的过程,较弱的需求自然便无法有力地刺激和推动交通运输的快速高效发展。相应地,由于交通运输的缓慢发展,其对资源、商品的集聚和扩散效应也会维持在较低水平,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对体系内主导产业、相关产业乃至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的影响也仅是弱支持。而这种弱需求与弱支持的特征表现,实际上并未充分体现出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关系。

2.运输化阶段:强需求与支持

运输化阶段是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阶段,也是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时期。此阶段,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开始步入交替推拉、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快速发展时期。正是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使得集聚、扩散与运输需求三点同时由弱转强,推动了交通运输进一步发展完善,反过来,运输的强需求得到满足,集聚、扩散效应随之增强,基本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对体系内主导产业、相关产业乃至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的影响也由弱支持变为支持。而这种强需求与支持的特征表现,实际上已基本充分体现出了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关系。

3.后运输化阶段:相对弱需求与优化支持

后运输化阶段最为突出的标志是信息化的发展日趋成熟。虽然在运输化阶段,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已变得较为充分,可以达到交替推拉、循环往复,以至螺旋式上升发展,但是,交通运输在这一阶段能够达到的理想状态也只是整体上的立体式网状布局,即完整运输化。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即便有了完整的运输布局,但并非所有的运输都是高效、经济、优化的。经济学讲求最优配置,社会经济也讲求最优发展,因此,后运输化阶段的信息化无疑比运输化阶段完整的运输布局更为重要,所有的集聚、扩散、运输需求以及需求的满足和效应的传送都必将借助信息化来最终实现。相对而言,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由强变弱了,而交通运输对体系内主导产业、相关产业乃至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的影响相应由支持变为优化支持。而这种相对弱需求与优化支持的特征表现,实际上最终充分体现出了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关系。

二 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耦合

发展的实例分析

在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框架下,本文拟采用相关性分析、因果关系分析、弹性分析等方法来定量研究区域交通运输与其社会经济的耦合发展关系,并基于相关数据进行实例分析,以为有关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参考与依据。

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陕西交通抢抓机遇,加快调整运输结构,协调推进区域交通发展,交通布局和通行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善,发展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陕西省的经济结构特点与经济发展形势,又构成了陕西交通发展新的现实需求,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与经济特色的日益强化,对交通运输能力、布局和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5]。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拟选取陕西省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同时,选取客运量与货运量指标来表征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水平,选取GDP来表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选取的相关数据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年鉴》、《陕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用来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本文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或积矩相关系数)来讨论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r=∑(xi-)(yi-)∑(xi-)2∑(yi-)2 (1)

其中,x和y为相关变量,分别指表示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r的取值在-1和1之间,符号表示两个变量变化的方向,绝对值表示两变量的密切程度。

基于相关数据,采用公式(1),利用SPSS软件分析可得皮尔逊相关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从中可见,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95,表明表征陕西省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客运量、货运量指标与表征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GDP指标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二)因果关系分析

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GDP的三驾马车,因此,此处仅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研究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间的单向因果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要求考虑以下回归:

xt=∑mi=1αiyt-i+∑kj=1βjxt-j+u1t (2)

yt=∑mi=1λiyt-i+∑kj=1δjxt-j+u2t (3)

其中,u1t和u2t假定为不相关。式(2)的零假设:α1=α2=…=αm=0;式(3)的零假设:δ1=δ2=…=δm=0。

对GDP与客运量、GDP与货运量分别进行ADF检验,检验值都大于5%临界值,说明以上两对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对两对序列做一阶差分,再进行ADF检验,得出它们的一阶差分均为平稳序列,说明GDP与客运量、GDP与货运量之间具有协整性,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运用EViews软件可得出如表2所示的检验结果,从中可见,检验结果拒绝了零假设,显示出社会经济发展显著影响着交通运输的发展。

(三)弹性分析

运输弹性系数是交通运输量的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比值,运用运输弹性系数可以判断运输与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以反映运输发展是否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适应程度的大小,或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β=VT/TVE/E=VTVEET (4)

其中,T、VT分别表示某一时期内发生的交通运输量及其增量,E、VE分别表示同时期内的国民经济总值及其增量。如果运输弹性系数大于1,表示这一时期运输量增长速度高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等于1,表示两者发展速度相同;小于1,则表示运输量增长速度低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

首先可计算出所有变量的年增长率,再由公式(4)计算得出运输弹性系数β。为了消除其他不定因素的影响,同时便于比较,本文将陕西省的运输弹性系数划分为2001~2010、2001~2005和2006~2010年三个时段来进行比较,其结果如表3所示。从中可见,在不同时段,陕西省的运输弹性系数显现出增大态势,但整体上均小于1。

表3 陕西省2001~2010年的运输弹性系数

时段

客运量对应的弹性系数

货运量对应的弹性系数

2001~2010

0.5206

0.4693

2001~2005

0.3177

0.4571

2006~2010

0.9420

0.7562

为了对比不同阶段交通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或支持程度,本文还选择了运输化和信息化程度均较高的美国,分析了其同时段的运输弹性系数,如表4所示。从中可见,美国的运输弹性系数也小于1,且在2006~2010年小于2001~2005年,显现出了下降态势。

表4 美国2001~2010年的运输弹性系数

时段

客运量对应的弹性系数

货运量对应的弹性系数

2001~2010

0.7805

0.7768

2001~2005

0.8409

0.8017

2006~2010

0.6456

0.7239

(四)结果分析

2001~2010年是陕西省交通运输发展较快的10年,在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中处于中间阶段,按照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耦合发展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表现,此阶段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应对交通运输有较强需求,而交通运输反过来相应支持着其经济发展,两者之间交替推拉、上行发展。通过上述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的交通运输发展与其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显著影响着交通运输的发展,是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原因。而运输弹性的实例分析则表明,陕西省的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的强需求与刺激下出现了较快增长,客运量与货运量对应的弹性系数分别由2001~2005年的0.3177、0.4571增大至2006~2010年的0.9420、0.7562,对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和支持程度也随之大幅度提高。综合起来看,现阶段陕西省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的量化指标计算结果支持了两者耦合发展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

然而限于发展水平。陕西省的实例分析只能说明在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尚处于初步运输化阶段时的耦合特征,无法验证运输化过程发展至完整运输化甚至是后运输化阶段时的耦合特征。为此,本文以运输化和信息化程度都较高的美国为例进行了运输弹性分析,结果表明,美国2001~2005年客运量与货运量对应的弹性系数已分别达到0.8409与0.8017,处于较高水平,而在2006~2010年则分别下降为0.6456与0.7239,说明随着运输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让位于信息化,在整体式立体布局已经较为完备的基础上,运输已变得更为高效和优化,不再表现为数量上的单纯增长,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表现为对经济发展的优化支持。

三 结论与启示

基于运输化理论,本文探讨了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指出两者耦合的交链点是运输需求,能量传送的影响机制为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整体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推动交通运输的进步,而交通运输的改善又将反过来促进和引导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两者交替推拉、循环往复,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具体到运输化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应呈现出了不同的阶段特征:在前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表现出弱需求,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为弱支持;在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由弱变强,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也由弱支持变为支持;在后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相对于信息化而言相对由强转弱,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则转而表现为优化支持。本文还以陕西省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为例,采用相关性分析、因果分析和弹性分析方法,对陕西省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的量化指标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支持了现阶段两者耦合发展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同时以美国同时段的相关数据为例进行了运输弹性分析,说明了完整运输化或至后运输化阶段时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的耦合特征。

本文最主要的启示在于:区域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耦合发展,交通运输虽然受制于经济发展,但又可以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对于陕西省而言,现阶段仍处于经济发展运输化过程中的初步运输化阶段,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的适应和支持还主要体现于量上的增长,其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基础和先导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有进一步提升的巨大空间,后期一方面应着重准备应对完整运输化阶段的高要求,对交通运输的整体式立体布局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优化,另一方面还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着手进行与交通布局相对应的运输信息化配套建设与准备,为进入以信息化为统领的后运输化阶段奠定应有的基础。此外需要指出,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存在区域差异,但总体上的发展阶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都应处于经济发展运输化过程中的初步运输化阶段,因此,对于陕西省的上述启示应该同样适用于我国的其他经济区域。[参 考 文 献]

[1] 彭辉,朱力争.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及规划[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庆云.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J].综合运输,2003(7):4-7.

[3] 郎志红.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J].当代经济,2009(9):106-107.

第5篇:合同管理精细化范文

【关键词】 电力工程 精细化管理 有效措施

自改革以来,电力建设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力企业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运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有效实施,能够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能够提高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进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实现社会分工和服务质量的现代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发现电力企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实施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措施,才能更好的完善企业现代的管理理念体系。

1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质量管理缺失

电力工程是关系到人们生活、社会生产等各个方面的重大工程,也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基础工程,因此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保证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以防止出现不可挽回的损失。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对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力工程建设由于受到物力、财力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出现了许多质量的问题。比如,设计方案出现了问题,导致建设质量出现问题;施工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导致质量出现问题;监督环节不规范、不严格导致出现质量问题。同时电力工程建设所需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还得到满足,这也导致了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出现问题。

1.2 项目进度拖延

电力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稳定性因素,导致施工过程中时常出现项目进度拖延的状况,进而增加许多建设工程费用,甚至可能使得整个项目停滞不前。然而导致项目进度拖延的原因涉及到各个方面,比如,由于实际的工作量比计划工作量差异很多,使得项目进度拖延;项目所需的材料、设备不足,导致工程进度未达到理想的状况;企业员工之间缺乏沟通、工期意识不一致,导致项目进度拖延;现实中出现了未计划的风险因素,导致建设进度延迟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进度拖延,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分析进度原因,提出与之对应得解决方案。

1.3 合同管理不完善

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能够保障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文件。合同里面的条款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引起人们重视,合同条款不仅包括签订双方的付款方式、风险承担、控制措施,还包括建设项目的工程期限、质量标准、建设范围等。然而,承包商在电力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实际的施工现状与合同不符的现象,并且合同条款有些不是特别完善、明确,进而导致建设成本增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2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不仅涉及到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是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性行业,对一个国家的运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提高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进而保证电力企业施工的顺利完成。以下是针对上面问题,提出的相关的有效措施。

2.1 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最重要的部分,体现在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建设项目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电力企业可以完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和法规,明确划分管理责任界限,设定合理的项目质量的目标,以防止项目进度延迟和增加不必要的费用,保证项目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电力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不仅仅要保证建设所需的各种原材料的质量,而且还要满足建设所需的设备的质量,同时企业要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员工,通过员工高质量的工作,保证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管理。电力监管单位一定要按着国家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来对电力施工单位进行监管。监管单位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不能给施工单位推荐施工的设备、原材料等,不得与相关的供应商有任何利害关系。

2.2 加强项目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就是加强企业建设计划的管理,提高项目进度管理的水平,进而促进建设工程能在计划期内完成,最终实现进度精细化管理。进度管理包括计划管理、工期管理等,并且可以具体到每一个细节中,防止出现项目进度拖延的现象。企业单位在发现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有差距时,要及时找出原因,并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以确保建设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保持一致。同时,企业单位应该完善各个相关的管理规范和制度,并加强制度的执行力,比如完善员工奖罚制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命感等。企业的每个员工应该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来使用施工设备,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2.3 完善合同管理

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能保证双方利益的凭证,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合同管理,完善合同中的各个条款,以保证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管理的重点工作应该是表单化管理,这种管理方法不仅可以清晰的了解合同的情况,而且能提高合同管理的工作效率,以便工作能够在计划期限内顺利完成。表单化管理是通过文字或图表的形式将合同条款有规则的呈现,使得管理合同工作更加简单、清晰,比如,我们可以采用编码的结构形式,对每个合同进行编码,以便更好的实现合同管理。同时企业单位还要加强企业员工合同知识的培训,通过宣讲、讨论、讲座等方式,来加强员工合同管理的意识。

3 结语

总之,我国电力工程建设项目需要精细化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而且能够保证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有质量、有秩序的完成。但是,在我国电力企业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本文从质量管理缺乏、项目进度迟缓、合同管理不完善三个方面论述了电力企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便电力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杉.阐述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J].大科技,2014,(12):76-76,77.

[2]李强.电力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J].科学时代,2013,(17).

[3]罗志明.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精细化管理[J].通讯世界,2014,(8):43-44.

第6篇:合同管理精细化范文

关键字: 精细化管理 成本管理 降本增效 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项目运营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基本元素。项目盈利情况是企业发展命脉,项目所追求的“利润最大化”唯一行之有效的措施只能是改变粗放式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这也是当代建筑业管理水平的发展革新方向,而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即是降本增效,提高利润。

一施工现场管理的精细化管理

现场的工程部是整个项目的执行核心部门,其相应的精细化管理属于一种“节约型管理”。从项目上的成本构成要素和成本形成过程而言,工程部主要从过程控制、材料管理、施工人员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

1. 对施工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费用

故对施工过程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动态控制是成本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其控制方法包括确立控制标准、衡量控制绩效以及纠正偏差三个步骤:

1)确立控制标准。将目标成本视为现场进行成本控制中实际成本的控制底线,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监控。在现有的总承包体系下,现场的各项目标成本控制底线一般是项目部与分包所缔结合同中的暂定付款额。

2)绘制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对比图。衡量控制绩效的方法是对施工过程中实际发生费用进行分析,以工序为基本单位绘制实际成本图,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如图1-1所示)。只有把目标成本和现场实际成本在图上加以直观比较,才能明确现场的成本控制效果,并明确下部的控制重点。

3)纠偏比较分析。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比较,如有偏差,则应进行纠偏分析。在施工过程中,会有一些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影响着施工项目成本,如天气因素、业主工期修改、技术洽商及相应变更等情况。项目应根据实际成本状况、偏差情况以及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程度,对未完工程成本进行预测,修正目标成本。

图1-1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对比图

2.对于上述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偏差进行分析,找出关键影响因素

鉴于施工项目成本因素及相关工序较多,现只取简单的机械费、直接费、管理费及材料费这四大成本构成要素来进行成本偏差因果分析。采用因果分析法来矫正偏差:

首先,应明确现场的施工状态:即明确有无窝工、返工、待料及材料未及时撤场等相关情况;同时还应掌握机械运行情况,并掌握窝工情况中是否有相关机械无法满足相应施工要求的情况。

其次,列出影响结果的主要原因,作为中鱼刺线,用小鱼刺线列出影响主要原因的因素,称为次要原因,如此类推。

最后将对成本偏差有显著影响的重要因素标出来,评价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并在评价后的因果图上标明有关资料,如过程、部门负责人等。这样不仅可以明确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也可以从图上明确相关人员精细化管理的工作重点。

具体成本增加因果分析图详见下图1-2所示 :

图1-2成本增加因果分析图

因果图理论上应列出所有影响施工项目成本的各个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因素都对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完成因果图后,要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有针对性的制定日后的成本控制目标。

3.技术部、工程部及物资部的精细化管理

现场责任师是项目运营中的基本单位,起到了执行决策和对控制分包的作用,是项目管理执行层面的基本要素。其执行力、控制力、成本节约观念直接影响到了项目利润。现场责任师的成本精细化管理主要体现在物资进场控制及材料利用率的把握上:

就物资进场而言,责任师应根据技术部所提供分项工程总控计划作为材料进场依据,同时根据现场进度情况选择每批材料的进场量及进场时间。责任师要根据施工进度、现场材料堆放场地计算出所提材料的使用量,与分包所提量进行对比,确定每批材料进场量。同时,物资部根据每次所提材料量的累加值与总控计划量进行对比,确认该项材料进场量是否临近总控计划量,明确总控剩余量,提醒责任师确定剩余量是否与未施工工程量相一致,从而达到工程部与物资部对材料把握的“双保险”。

材料进场后,责任师在管理现场时除了施工工法的检查、质量的监督,更应该注意的是材料利用情况。材料能否按使用用途合理码放,能否将前道工序所剩材料及时退场,大规模使用的材料的加工下脚料能否循环使用等情况都是精细化管理的体现。现将现场责任师管理流程以流程表的形式阐述如下:

图1-3 现场责任师材料管理流程示意图

综上所述,施工中的过程控制是发生成本增加最直接的阶段,也是体现精细化管理最直观的方面。因此项目应使实际成本尽可能多的低于目标成本,即C>0,企业才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通过合理确定成本增加中的不可控因素、减小不可控因素对成本增加,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使C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项目部门间的精细化管理协调措施

1 . 加强项目中技术部与商务部协同合作能力

技术组织与经济管理相结合是控制项目成本的最有效手段。比起被动式的“节约式”增效,其更能直接降低项目生产中的成本损耗,并高效的为项目乃至企业创造利润。中建系统具有独特的项目管理体制及项目组织机构:项目运营的核心部门即是商务部、技术部及工程部。这三个部门分别代表了一个项目运营中的“效益”、“效率”及“成本”。

现场工程部属于执行部门,其主要的成本控制方法属于“节约式”的精细化管理,即在商务合同、技术方案和进度工期的指导要求下,力求节省现场物料及人工成本的投入。商务部和技术部属于决策部门,是现场施工成本的直接影响者。合同和方案二者的结合才是控制项目成本的最直接手段。

就现状而言,商务部和技术部之间的融合及协作仍有待加强:商务部关注更多的是按照合同按图索骥,材料及分包定价一般根据市场大体情况及价格浮动来制定相关价格。他们往往不熟悉现场施工的实际技术运用及分包的施工质量,单纯地从商务造价角度审核费用开支确定现场分包及材料价格。难以有效的从技术角度上采用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的造价体系及金额款项去签订合同;而技术部却很少接触市场变动及相关分包,以及材料和人工单价的上涨下跌情况,缺乏经济观念。技术部确定的一些施工工法只能被动的以图纸设计为主,无法在图纸的基础上更有效的深化设计,进而增加利润。

为此,今后应通过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在工程建设中把技术和商务有机结合: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等手段,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的对立统一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从而把控制工程造价的精细化管理能力渗透到各项施工合同和技术方案之中。

2.缩短与FIDIC施工合同的差距,提升合同管理能力

成本管理的核心是合同管理。总承包项目的业主大多采用的合同框架模式全部是以《国际FIDIC施工合同》中的 “综合单价包干”为合同体系。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内部也要同业主方接轨,在内部分包的管理上与业主达成共识。就现状而言,传统总承包单位与分包签的合同大都沿用了以往的“施工期材料审核制”原则,即相当于“大部分清单单价施工期内可调”这一合同体系。清单单价开这样一个活口,综合单价包含的内容就不完整,也就没人能够说得清楚合同包干包什么怎么个包法,其根本实质就是综合单价不可控,造成分包对其合同边缘的工作内容进行推诿,进而现场签证增加,不利于精细化管理。

同时,一部分材料及人工费等价格上涨的风险也无法合理的转嫁给相应分包,这就使项目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造成上述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偏差增大。这也就需要我们加强合同体系建设,从清单单价到综合单价分部分项的与分包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去进行合同体系的优化及合同内容的深化。

综上所述,为了使项目良性循环企业稳步发展,加强项目合同管理水平是提升项目精细化管理能力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Richard W. Mosley. Customer experienc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the employer brand [J]. Brand Mangement, 2007(2):123-134

[2]刘光明.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发展[J]. 科技与管理,2006(5):60-61,64

[3]胡伟波.建筑施工中的成本控制模型.科学论坛,2009(2):3-5,6

第7篇:合同管理精细化范文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细致的,有一定规范的管理理念。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精细化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规范化的管理。这种管理理念有相应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措施。通过详细策划整个工程施工,使各施工细节都能够达到标准。精细化管理能够使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将这种精细化管理贯穿于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监测等方面,能够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一、建筑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监理不到位。施工监理工作能够影响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最后的质量,而且对施工的进度也会有一定影响。当前,我国建筑行业中的施工队伍在工程验收工作上依然存在问题,直接影响了工程的交付。发生这一问题,主要是施工监理不到位导致的。我国已经出台了与工程建设相关的监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施工管理工作中,由于缺乏专业的监理单位和监理人才,使得施工监理工作的效果不太理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最终导致工程质量出现严重问题。叫有关部门会考察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工作,施工单位为方便考察,专门设立了监理部。但是监理人员的专业程度还不够,没有系统的监理工作行为,使得建筑工程的资源被无故浪费,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跟着变低。

 

2、施工管理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科技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力的水平,科技进步促进技术发展。建筑行业要向前发展,必须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用到的施工技术不断更新,使建筑企业的实力得以显著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之前要进行方案设计和预算处理,类似这种对建筑工程产生重要作用的方面,都可以通过相关技术提高其准确性,进而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有力保障,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建筑类的服务。但是我国建筑工程精细化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低,没有引进相关的技术和产品,从而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大大降低。

 

3、施工队伍综合素质较低。我国现有的建筑工程队伍中的许多施工人员都来自农村,且多为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中青壮年。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施工中涉及到的新技术不能很好的掌握和理解,这给建筑施工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没有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导致施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落后的施工技能是无法满足当前多变的建筑施工形势的。施工人员业务水平有限、施工技术掌握不到位等,给建筑施工带来非常多的问题。技术操作不规范就像定时炸弹一样,威胁着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也会因此受到威胁。相应的,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建筑企业的形象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提升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施工监理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施工监理工作的精细化管理,需要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精细化管理,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备程度会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为了防止监理工作中出现不规范行为,监理制度必须规范、科学。只有拥有完善的监理制度,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负责监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应该在自己责任范围内,学习和积累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监理水平,让自己的工作能力匹配当前的监理要求。还应该重视起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锻炼其实践能力和掌握技术的能力,为建筑工程项目培养出有素质的监理队伍。当然,监理人员应该具备强烈的安全意识,对施工监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还应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出现时能及时解决问题。

 

2、构建完善的项目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系统。建筑企业必须要完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系统,才能为施工中的管理工作提供正确科学的指导。要意识到施工精细化管理组织和建立这一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必须要在施工技术、设备等相关方面的管理工作都完成的基础上,选择出比较有经验和技术水平好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对整个项目工程进行精细化管理。管理人员应该在管理过程中树立起较强的合同意识,不断加强合同管理工作。合同管理工作开展适当,能够保证建筑单位顺利开展财务管理以及施工工程的管理和计量等。建筑企业拥有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能够保证精细化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而施工精细化管理又能够防止部分施工问题。施工管理工作不断向规范、科学转变,为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提供有力保证。

 

3、实现对人员精细化管理。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首先得具备相应的机构组织,机构组织中还必须有相关的项目管理部门。这样才能保证精细化管理工作有良好效果。项目经理必须做好项目的决策和合同工作,做好相关组织工作,及时和其他部门进行信息交流。为确保精细化管理效果,需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并划分清楚管理者的责任范围,保证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将管理者的责任和奖惩联系起来,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不能按时完成管理工作、管理中态度不认真的工作人员,应该给予相应处理。反之,对那些严格履行规章制度开展管理工作,且效率比较高的工作人员,应该给予一定奖励。奖惩分明的管理方法,才能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进而确保施工建设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项目管理部门人员,来自于各个部门,必须对他们进行合理的管理,才能使其尽快磨合,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发挥其工作上的优势。同时还需明确管理者的责任和分工,保证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处在管理人员的管理之中,对施工建设的细节和步骤严格控制和管理。

 

结束语: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能够确保建筑企业拥有较强竞争力。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是建筑工程中比较有成效的管理方式,施工单位应该重视起精细化管理。

第8篇:合同管理精细化范文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途径 成本管理 进度管理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工程为一座泵站,建在基岩面上,主要建筑物有主厂房、副厂房、安装间、进出水池、进出水渠、清污机等组成,砼量约7万m3,目前,工程已全部结束顺利通过验收。

何为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即为:精、细、严。所谓“精”就是工作要做到精,即精益求精,不仅体现在要把工程做成精品,更体现在将过程的各项管理工作做到极致,挑战极限。所谓“细”就是操作细化、管理工作细化特别是执行的细化。如:工程中将总进度计划细化至周计划,每周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确保了合同工期。所谓“严”就是严格控制过程偏差,严格执行各项标准和制度。如:工程项目严格执行限额领料制度,及时对主要材料进行核销,钢筋、水泥等主要材料损耗率均未超出投标水平。总的来说,精细化管理是以项目日常管理为基础,以精细操作执行为特征,是工程管理的关键之处,通过充分运用企业及社会的各项资源,强化参建单位及内部各部门的协作,提高组织的执行力,从而达到质量、安全、进度可控,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和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为什么要实行精细化管理

我们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原因是我们国家水利市场和水电企业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首先,水电工程的特性使得主要施工人员为素质不高的农民工,长期粗放的农耕作业,使他们形成了粗放做事的习惯,缺乏集体合作训练不善于合作,不注重精确计量,而且不易接受管理容易引发纠纷。如:施工指导不到位工人无法完全领会意思,极易造成返工,不但影响工程进度而且影响到工人的积极性;再如:如果管控不到位,工人随处乱放材料的习惯得不到控制,造成现场材料管理混乱,材料严重浪费。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工程的精品要求愈来愈高,且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项目管理更加艰难,盈利水平更加低下,面对种种困难,更需要我们的管理层细心引导,严格管理,细化步骤,而这就需要精细化管理。其次,水电企业尚未完全摆脱过去计划经济大锅饭的影响,自身存在的制度性、管理性的问题还很多,也需要实施精细化管理。如:组织机构庞大,人浮于事现象严重;奖惩制度执行不严,出现问题无法划清责任,出现法不责众不了了之的结果,严重影响职工的积极性。上述原因所造成的种种问题,可以通过项目精细化管理来解决,尽管可能得不到彻底解决,但至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

四、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途径、方法

结合工程施工经验,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投标管理、施工组织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等,从而如何通过管理来保证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目标实现及提高项目收益。下面本文将从上述几个因子一一展开。

(一)投标管理

中国的水利市场招投标历来都是在复杂的关系中成长的,为了中标往往不计成本低价中标,但随着工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业主及监理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变更及索赔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想通过低价中标后期靠变更及索赔来扭亏为盈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这就为工程后期的施工管理埋下致命的隐患。因此,投标阶段我们就要重视精细化管理。水利工程大都具有规模大、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等特点,所以我们虽不能从造价上获得较大的利润空间,但我们可以从技术方案等角度考虑找到优势。拿到招标文件后组织一个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的投标组,投入较大的精力对工程进行深入分析,周密考虑、统筹安排,找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点,凭借我们丰富的施工经验,将方案进行优化提出合理化建议,从技术方案上吸引中标,并为后期施工中的变更垫定基础。

另外投标报价过程中要与技术方案紧密结合,认真落实需要报价的详细范围,对于一些暗含的工作内容如:砼、桩基等的试验费用等,要及时与商务编标人员沟通,足额计入单价中。不应有含糊不清之处,并应结合工程现场及周边环境的察看,做到不错报、不漏报、不乱报。其次,还应注重报价技巧,合理应用不平衡报价,不能只求方便随意降低取费标准、材料单价及机械一类费用等,做到既不提高总价影响中标,又能在结算时得到更理想的收益。比如:能够早日施工结算的项目可以适当报价高一些,如:1)临时工程、土石方工程及基础处理工程等,后期工程项目可适当降低报价。因为,前期资金投入较大,且与业主、监理关系处于磨合中,这样有利于工程前期资金的周转,而后期各方面关系较融洽通过方案改进优化可能有机会变更;2)经过计算招标清单有误,预计实际工程量可能增加的项目单价要提高,预计会减少的则相应降低;3)招标图纸不明确,预计修改后会增加工程量的,单价可提高,而工程内容说明不清的可以适当降低单价;4)根据业主以往习惯预计开工后可能使用的计日工数量来确定计日工单价,可适当报高等等。

(二)施工组织管理:

1、中标后应根据工程情况选择有相关丰富施工经验、业务水平高的管理人员组成项目管理机构进行施工,根据工程规模、特点、难易程度等合理确定科部室的设置,能合并设置的部门尽量合并设置,在满足施工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小组织机构,以减小间接费用支出。现场管理机构建设后要及时细化施工组织设计,结合工程实际编制更优化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布置、施工进度及施工顺序等。

2、另外,注重选择有资质、实力强、信誉好的协作队伍。提前准备、内部比价招标择优选择施工队伍进场施工。签订合同时要将承包单价进一步细化分解,使其与进度、质量及安全挂钩,即:综合单价不变,设立基础单价,另外设立进度、质量及安全分项单价,将详细地进度要求写入合同或单独签订进度协议,经营部门负责监督进度、质量及安全考核情况,节点目标到期后召集相关部门及领导进行进度分析,对于按期或提前完成的予以奖励并立即兑现,确保兑现直接发入工人手中;没按期完成的也要做出处罚决定,并签字确认,由施工队伍提出赶工措施,后续节点按期或提前完成后仍可获得奖励,充分体现奖罚分明,最大程度地提高一线职工的积极性,确保提前或按期完工。

3、施工完毕后,经营部门组织质检、生产、安全、材料部门进行联合验收,验收通过签订验收鉴定书方可进行结算,以避免错结、多结现象,或因责任划分不清出现后期的缺陷处理等结算纠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进度管理:

对招投标文件及施工图纸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工程实际编制合理的施工总进度计划。工程技术人员按照工程总进度计划进行详细分解,细化到月、旬、周甚至到天,并制定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资金使用计划。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各工序的施工进度记录,编制施工进度统计对比表,通过挣值法随时注意工程进度与总的进度计划的比较,做到平衡和优化进度计划,保证主体工程均衡进展,减少施工高峰的交叉,最优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提高综合效益。如果发现主体工程的工期滞后,应立即分析原因,采取一定的措施,如抢工、改进技术方案、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等,来调整工程进度。但由于赶工时间短资源相对集中成本投入过大,应尽量减少赶工。

(四)质量管理:

首先,要使工人树立质量意识,将合同结算与质量控制严密结合,使其认识到质量做不好就拿不到收益,让他们学会自觉保质量、要质量,对于质量不过关或存在严重缺陷的要坚决给予处理,否则不予签字结算。

其次,从采购及进场验收等环节确保合格的材料进场用于工程,落实货比三家招标采购制度,选择国标材料进场施工。对不符合要求的材料或产品给予退货或降级使用,并做好材料进货台帐记录,做好跟踪调查记录,避免不合格产品以次充好混入使用,从源头上确保工程质量。

再次,应根据工程特点及技术要求,合理配置机械,并严格执行上持证上岗制度、单机核算制度等,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及安全性,以保证工程质量创造最大的效益。

(五)成本管理:

通过全员不断地培训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成本意识、节约意识,并加强技术人员的管理,通过过程方案优化或小发明小创造,从方案或工序上节约成本。下面我结合工程中的几个实例对成本管理展开描述:

1、以往墙体、墩柱等砼浇筑,模板制安需要大量拉杆拉条,而这些拉杆拉条均被浇入砼中,费用作为措施费用含在砼单价中不予计量,使得一个项目钢筋消耗总是大大超过定额应耗量。某工程项目技术人员,经过不断的摸索,对于需对穿拉杆的墙、柱,施工过程中在拉杆上穿上PVC管,并在两端顶上小皮碗,待砼浇筑完毕后,抠去小皮碗抽出拉杆重复利用,并用沥青、砂浆等堵塞洞口,不但保证了工程质量,同时大大节约了成本。

图片1:穿PVC管的对穿拉杆

2、为了确保钢筋的保护层达到设计要求,工程绑扎钢筋时需要焊接不少顶模筋,顶模筋虽然较短,但整体用量却不小,而顶模筋作为施工措施也是无法得到计量支付的。某工程项目根据保护层厚度分别预制砼板切割成小砼块,在表面放入弯起的扎丝,安装钢筋时将这些小砼块绑在钢筋上,既快速地确保了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也节约了顶模筋的投入,大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图片2:顶模砼块及拉杆皮碗

3、对于底板上下层钢筋间为确保间距满足设计要求,以往施工中采用粗钢筋或钢筋顶起,浪费大量钢材,通过摸索,采用预制砼柱并将砼柱凿毛后支撑两层钢筋,既节约了钢材也减小了现浇砼用量。

图片3:预制砼顶筋柱

图片4:预制砼钢筋支墩

4、大体积深基坑底板砼的浇筑,大部分受地形限制采用溜槽浇筑,就需要在底板钢筋网内插入钢管,待砼浇筑完毕再予以切割,部分钢管只能白白浇进砼中。后通过钢筋上套PVC管的方法,待砼浇筑完毕即可将钢筋轻松抽出,减小了浪费。

图片5:底板浇筑溜槽架套PVC管

5、对于箱式翼墙底板以往施工模板的方法为搭设满堂脚手架,留进人孔待浇筑完毕后待砼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下部模板、架子,再将进人孔下面搭设架子模板浇筑,不仅耽误时间,而且造成下部架子及模板无法取出。某项目经研究采用回填土做土模,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同时减小了周材浪费。

图片6:做好的土模

7、另外,对于现场施工交叉作业较多,经常发生掉落扎丝、钉子、焊条等现象,造成大量浪费,积少成多也是不小的费用。项目职工开动脑筋,通过市场购买废旧大磁铁绑上铁丝,在每天交接班时安排人员拖拽大磁铁在各仓号里吸附掉落的扎丝、钉子、焊条等,回收利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易耗性材料的消耗。

以上几项只是工程中的几个成本管理的小例,我是想说明“细节决定成败”,精细化管理没有大小多少之分,只有从细微之处做起,才能积少成多,不但有利于培养工人的节约、精细意识,也有利于整个工程的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

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包括对外及对内合同管理,对外,需要我们熟悉合同技术及商务条款,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对比现场实际与合同的差异,找到有利时机寻求变更、补偿的机会。如: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遇到了地形复杂的岩溶地貌,而招标文件中未对该地质情况进行描述,仅标明是土基,该地质条件的变化是一个有经验的分包商无法预料的,所以,以此为由提出补偿申请,得到了发包人的响应给予适当补偿。另外,还需注重过程变更、补偿事件的处理,能过程解决的尽快在施工过程中尽快解决,哪怕批复费用相对低一些也要尽快解决,切不可全部将变更补偿项目集中到尾工时集中解决。一方面,不利于资金的周转,甚至会造成资金链的断裂,另一方面,集中在后期解决,难度会更大,因为工程后期业主资金也相对紧张,理由再充分的变更补偿可能也得不到补偿,使得企业利益严重损失。

第9篇:合同管理精细化范文

【关键词】电力体制改革;供电企业;物资管理;精细化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优质服务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用电是整个电网的末端用户,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向广大人民和企业提供优质、合格、可靠电能的重任,要确保电网安全、经济、高效运行,就必须保证电力物资的及时供应。因此,加强电网生产运维、升级改造及电气化建所需的各种物资的选购、运输、储备、供应,提高物资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1、我国供电企业物资管理现状

目前,供电企业物资管理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表现在:(1)物资供应时限要求紧。(2)资集约化管理深度和广度不够。(3)电网管理体制复杂。(4)供电所小型物资仓库缺乏统一管理标准。(5)缺乏库存管理统一的信息平台。(6)从上报计划到物资到货至少需3个月,供货周期长。 (7)供电所小型物资仓库物资台帐不健全,历史数据缺乏。

2、供电企业物资管理精细化的必要性

供电企业的企业属性为商品生产和商业流通合成企业。供电企业不直接进行商品流通贸易,还要对购进的产品进行二次或三次加工变换后才能对客户销售;二是具有公共服务义务;三是企业为国家垄断行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明显;四是各个流程环节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渗透,依赖;五是资金技术密集。供电企业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通过系统内部专业、规范的管理,综合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改观。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良传统和习惯,及相对落后、简单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形成的种种潜在的问题,已不断的、充分的暴露出来。长期滞后的、薄弱的管理基础,使供电企业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优质服务要求。在企业内外部环境不断快速变化的今天,尤其是近年来电网资金投入日增,对电力物资的技术含量、质量以及供贷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供电企业物资管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标准。

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供电企业要想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内部着手,进行挖潜增效。就必须推行精细化管理,对物资管理而言,就必须对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进行精细化控制和管理,向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要效益。

3、供电企业物资的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3.1 物资计划管理方面 计划管理是整个物资管理系统的核心,是抓好物资供应管理的龙头。凡属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维修、大修、技改、基建、业扩、城农网建设等物资,各单位必须按规定向相应的管理部门财务处、生计处、基建处、企划处申报计划。物资分公司接主管部门已批的用料计划,经分公司经理审查签字后转计划主任编号分送各计划员;计划员接到计划后三天内汇总分类编制物资上报计划、订货计划、采购计划、加工计划。各单位在编制计划时要有依据,有核算和,并根据物资需求量和自有储备量进行编制,力求准确。在编制计划时应按规定和要求填写物资名称、型号、规格、计量单位、数量,技术要求、供应时间和地点等。计划应按相应规定及时报送,如不按时送报计划,影响供应,责任由各单位负责。

3.2 物资采购管理方面 物资采购管理包括招投标管理、中标采购和直接采购的分类管理。物资分公司计划采购部根据供电公司物资需用计划编报物资采购计划,经平衡利库,将采购计划及设备材料供应商的推荐意见报分公司经理批准后,及时分类上报省公司有关部门订货、组织招议标订货或直接市场采购。为加强物资采购成本的管理,建立全公司统一的物资供应渠道。各单位所需物资,必须由物资分公司统一组织订货采购,不得自行采购。物资分公司应树立全心全意为生产部门服务的思想,做到及时、主动、优质服务。同时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及大宗物资采购的招标工作,确保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

3.3 物资财务管理方面 财务管理处在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精细化财务管理要求在具体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将财务管理的内容细化、分解、再整合,并辅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效益在线控制和财务预算的全过程控制。通过“细化成本核算单元”等管理方式,按照“总量控制,分解到项,重点突出”的成本控制思路,各项成本,特别是可控成本,分门别类细化到最末端,然后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将各成本项目考核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或物,对责任人或单位进行考核。

同时,推行精细化财务管理要求将财务管理触角延伸到公司所有的生产经营领域,实现财务管理与经营业务的协同发展。强化财务管理职能,拓宽财务管理领域;提供精确财务信息,引导业务经营健康发展。财务部门应及时主动地将生产经营相关的数据反馈给公司领导和业务部门,客观揭示了公司经营的全貌,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确保经营方向的正确性。

3.4 物资合同管理方面 加强物资合同管理是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实处的一个重要方面。物资采购订货必须签订书面合同。订货、交货和付款能及时结清者可采用询报价制度订货,但超过五千元以上或技术要求复杂的产品和要求有质量保证的产品订货必须签订书面合同。采购订货合同必须两人或两人以上参加洽谈、签约。订货合同必须写明物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质量要求、价格、其他有关费用及付款方式、交货期、合同签订日期等项,技术复杂的物资订货合同应另签技术协议作为合同附件。

合同签订后,计划采购部应认真执行合同,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及时建立合同管理台账,归口管理合同及与合同履行、变更、解除合同等有关文件;同时,将合同文本交财务部一份,以便财务监督执行。

3.5 物资仓储管理方面 仓储管理是以保管物资为基础的准确及时地为生产和销售提供物资供给的储存活动。虽然现在物流提倡“零库存”管理,但作为供电企业,仍需有一定的库存物资做为正常生产经营的后勤保障。加强物资仓储的精细化管理,主要抓好物资的入库验收、保管保养和出库发放等三方面的管理。仓库保管员在认真做好物资进仓验收工作的同时,对物资的数量、规格、质量、品种等情况要如实反映,做到准确无误。严格执行放料须有领料凭证,检查审核凭证手续是否齐全准确,发现凭证有不妥之处,仓管员应拒发材料。切实做好物资的管理工作,对各类物资要求做到合理堆放、牢固堆放、定量堆放、整齐堆放、方便堆放。坚持先进先出,切实做到快收快发。认真做好一年一度的仓库物资的清仓盘点工作,做到帐、卡、物三相符。

3.6 物资信息管理方面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管理日趋重要。信息流是物流作业的关键,是保证物流高效运作的前提。推行物资信息精细化管理,就要求物资采购供应部门对商流信息和物流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并把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上报公司决策机构。物资采购供应部门提供的信息必须准确、及时、可靠。同时,可以由物资分公司将工程进展情况、工程资金占用情况、合同执行情况、设备到货情况及仓库收况等以只读共享文件形式在现有办公自动化系统上定期,为经营决策机构提供各项数据查询。

4、结束语

构建电网物资资源配置成熟完善、信息化支撑平台坚强、全过程制度化管理规范的供电物资管理新机制管控模式,全面实现供电企业物资标准化管理与省公司管理接轨,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比较困难。但是,当我们意识到问题存在的时候,就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去解决,也许需要时间较长,花费的精力较多,但只要正视问题,落地实施,终究会有所收效。为此,我们应当努力对“供电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的探索和研究,逐步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