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式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通过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启发性问题,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例如,讲授“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可先做演示实验:在盛有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木块,木块会漂浮在水面上;放进一石子,石子会下沉;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则会悬浮。再将此蛋放进纯水里,则下沉;放进浓度大些的盐水里,则漂浮在水面上。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浮沉情况不相同?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浮沉情况也不相同?物体的浮沉条件究竟是什么呢?通过实验观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开端。
二、循序渐进,学会探究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把探究的方法介绍给学生,使
学生了解探究的过程。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引导学生进行不完全的探究活动,接着让学生完整地探究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熟悉探究的过程,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不要“一步到位”,应经历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的过程。
三、指导探究方法
科学的探究能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要研究的问题,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主动应用知识,探究出新的结论。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个要素。下面是我在教学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
程:首先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电阻的大小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接着引导学生猜想: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接着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再让学生通过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后面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学生也很快完成,得出了结论,达到了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四、探究式学习讲究合作
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间的合作。每个学生由于已有的知识技能不同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知程度上的差异,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应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彼此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交流彼此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交换彼此的情感和理念,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有很多实验要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比如,在探究“影响压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小组中的学生分工不同,有动手操作的,有记录的、有观察现象的、有收集材料的等。在小组实验探究中,教师要巧妙点拨,及时引导,促进探究式学习顺利进行。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
一些自然现象、实验现象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寻找资料为探究服务,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尝试,有利于促进学生都投身于探究式学习中,实现了学生由被动的学习模式向积极主动而富有个性学习模式的转变。
六、重视探究中学生的体验
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陶冶情操,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误、成功和失败,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亲身感受,是人生的宝贵财富。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原来科学研究这么难,科学家真伟大啊!”“科学的道路太不平坦了,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坚韧不拔的人,才能征服最高的山峰。通过这次探究活动,我才真正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体验。”
七、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探究式学习关注的重点不是问题的结果,而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巧妙点拨、适时引导、及时指正,所有问题的提出都应考虑到能否启迪学生充分思考、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把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展开讨论、“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片段展示:人用力推小车,小车就运动;人停止用力后,小车运动一段距离,自然停了下来。提出“力与运动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分析讨论得出力与运动到底是什么关系,并结合实验或实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会有多种多样的答案。有的学生认为“力是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例证是:原本静止不动的小车,经人用力一推就动了,所以说力产生运动。此时,教师不要加以否定,而应对他有自己的创造性思考成果予以表扬。还有学生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例证是:人推动的小车,当人不再用力推它时,没有了力的“维持”,小车就会停止。当然也有同学认为“力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证是:用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像静止的小车一推就动了;用力也能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就像运动的小车不推之后由于受到地面阻力而静止。此时正确的结论已经呼之欲出。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小车受阻力要停下来,若阻力完全消失呢?学生通过实验与猜想结合得出结论――小车会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将学生分析出的结论与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比较,使学生体会成功后的喜悦。
探究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初
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理课;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245-01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能行之有效的构建探究式的物理课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包括各种形式的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实验室,以及校外的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科技馆、电视节目、互联网等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仅可从中获得物理探究教学必需的物理情景、探究器材和实践的机会,而且能更好地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使有限的物理课堂无限的延伸、拓展。在构建探究式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整合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和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大胆地丢弃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知识传授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将资源原有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化为多媒化、超链接结构形式,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真实性问题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的过程就是一
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演示实验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环节是设置问题,设置问题要讲究针对性、启发性、挑战性、趣味性和明确性。针对性是指在精选学习内容和研究学情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启发性是指设置问题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和个人经验,提出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产生联想的问题;挑战性指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中,问题太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问题太难让学生望而生畏,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趣味性是指提出的问题应该新颖、奇特而有趣;明确性是指问题的设计要小而具体,避免空洞抽象。实践证明,问题情境设计得巧妙,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3、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正确处理知识、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要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教学情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完美结合。充分做到信任学生,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最大限度、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地流入学生心田,滋润学生成长,
4、正确方法指导,让学生科学猜想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能力中猜想与假设环节有这样的基本要求: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猜想、推测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很重要。这里的猜想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进行的,而不是凭空瞎猜。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不追求严密的逻辑性,而是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例如在探究伽利略斜面实验时,我们采用的是先引导学生理论分析并猜想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猜想:让小车在相同高度相同倾角滑下,①、滑上毛巾表面,将会看到什么?②、若毛巾换成棉布,滑上棉布将会看到什么?③、与①中相比,小车离斜面是近了还是远了?③、让小车滑上木板表面,看到什么?滑行的距离怎样?④、若让小车滑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又怎样呢?⑤、假如小车滑上更光滑的表面,小车会不会停下呢?会不会滑行到无限远呢?对于问题①②③④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而问题⑤只能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
5、引导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动手能力
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进一步展开自己的认知活动:从简单的知识发生现象开始,在细心的观察和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模拟科学家探索和发现事物规律的过程,这可以清清楚楚地明白某一部分的知识是怎么回事,知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本来看起来抽象的可能学生不感兴趣的知识通过行为把握,找到具体的感兴趣的中间联结点。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学习;探究式
历史探究式学习主要指任课老师按照所要教学的内容来指导学生采取历史学家式的历史探究方法去了解、收集、学习、运用相关历史知识。这样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引导下,通过学生提问、找寻答案的方式来进行历史知识学习的一种新方法。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历史学习的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提高学生自身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并达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探究性历史学习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较为枯燥乏味,导致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不高。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是学习习惯和兴趣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历史学习的兴趣。
1.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历史教材包含的内容、知识点、任务都比较多,而且由于历史涉及的知识不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方式都是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了解,更不用说去探究历史问题了。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老师可以采用播放相关视频、动画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从视频更深层次地探究相关历史人物、知识的兴趣。
2.构建探究性历史教学情境
看起来历史知识较为复杂、零碎,但其实历史知识是系统、连贯的。目前的历史教材安排也是前后课之间有着必定的联系。因此,任课老师可以在新课开始之前,构建一个教学情境,并将新课知识点加进去,这样既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还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他们准备情境的时候,会忍不住想去了解下面发生的故事。情境的构建还能帮助学生将知识点系统化,避免出现混淆或者遗忘部分知识的现象。
3.将历史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由于历史是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脱离的,对于初中生来说,那个时间与空间是相当陌生的,于是学习起来就会有着很多困难。很多历史人物的行为也是他们不能理解的,所以造成了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提不起关注力。作为初中历史老师,应该将历史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学生会在了解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对历史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理解。
4.采取师生角色调换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由老师向学生单向传输历史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只是一味接受知识,而不去思考探究相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形成了固定的接受模式。其实,老师可以采取师生角色调换的方式来进行历史教学。在学生准备历史教学的时候,会考虑到将会遇到什么问题,该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将知识内容让全班同学与老师理解等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思考下,学生会不断去探究历史教材内外的相关内容。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语言习惯,在下次安排教学的时候,也可以更贴近学生的想法。同时,还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创造出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达到创造和谐课堂的目的。
二、组织相关的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
初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由于历史课程所占的考试比分较小,所以学生课后,在历史学习上所用的时间也相对较少。学校应该适当的组织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既能帮学生增加课后活动,也能达到探究性历史学习的目的。比如说,在学习到抗战历史的时候,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纪念馆等地方学习相关事迹,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逐渐探究相关的历史问题。
三、布置相应的历史探究任务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学习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这个任务不同于传统的书写、背诵等形式,而是以小组课题的形式,将全班同学分成课题小组,在每单元学习之后,举行一次课题任务展示课,可以是辩论赛、话剧、论文等不同的形式。这样的任务可以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能让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去研究更多历史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资料、知识整理收集能力
历史是一个涉及广泛、跨越范围较大的课程,因此其相关的资料与知识点较其他课程较多。作为历史任课老师,可以培养学生收集相关历史资料的能力与兴趣,收集的过程同样也是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也能帮助学生提高梳理复杂知识点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历史学习探究的习惯。另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归类整理历史知识点,可以按照朝代的方式自己梳理历史知识。
五、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式学习兴趣与习惯,首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式学习兴趣,经常组织相关活动,布置一定量的探究式学习任务,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做好这几点就能保证探究式历史学习的质量,并为学生养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素红.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J].甘肃教育,2006(5).
[2]郑世强.历史课堂教学与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统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0).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式学习
一、探究式学习的含义
在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热潮中,inquiry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英文inquiry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n或inward(在……之中)和quaerere(质询、寻找),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其相应的中文翻译有“探问”“质疑”“调查”及“探究”等多种译法。与“研究”比较,在科学领域人们普遍接受的“探究”一词和英文原意更为贴切。就语义而言,据《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研究”指“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究”则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从语感来说,“研究”一词似乎多了几分严谨、稳重,而“探究”则更有生气,更有动感,也更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现在使用的科学探究具有双重含义。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就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之所以这样表述,乃是由于学生的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在本质上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讨论科学教育的文献中,不管是使用探究(inquiry)还是科学探究(scientificinquiry)这个词,除特别注明外都是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而非科学家的探究。笔者认为,探究式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形式
1.课堂内的形式。 A.发现式探究,主要过程是:教师提供相关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或验证猜想的方案――实验操作――讨论、归纳与反思。发现式探究学习常用于一些重要的概念、规律课的学习。如“牛顿第一定律”一节,用多媒体或实验提供一个情景,一辆小车在平面上慢慢停下来,然后提问“小车能不能晚一点停下来或不停下来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然后每桌提供三块粗糙程度明显不同的木板,一个小车,一块可固定在木板上的斜面,让学生操作,并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与结论进行反思,鼓励提出新的问题,如“能有没有摩擦的平面吗”或者在“没有摩擦的平面上小车还能走吗”等等。
B.接受式探究,主要过程是:教师提供有关知识和背景材料――操作或讨论――得出结论――应用反思。接受式探究学习主要用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如“质量”一节,教师讲解:“一把铁锤比一个铁钉含的铁多,一条木船比一把木椅含的木材多,那么一个物体里所含的物质有多少用什么来表示呢?”然后指导学生看书、天平挂图与天平实物,让学生分组讨论天平使用的顺序和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得出使用顺序与注意事项都是科学的必然要求,最后进行操作。接受式探究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
C.混合式探究,它是指在某些环节是接受式探究,在某些环节是发现式探究。如“运动的描述”一节,用接受式探究学习“运动的普遍性”:组织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插图,进行讨论、归纳,自主解决问题。用发现式探究学习“运动的相对性”:教师提供一幅插图让学生观看插图,提出探究问题,“为什么司机说乘客‘没动’,而路旁的孩子说动得‘真快’?”让学生对问题提出猜想,引导学生设计出小实验。 如把课本平放在桌面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分别以桌面、课本、尺子为标准,观察其他二者的运动情况,学生很快认识到“相对不同的标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情况是不同的。”
课堂内的探究式学习的共同特点是:以问题带动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积极主动的学习代替了被动的强迫学习。探究式学习有时也被人们称为“问题导向式”的学习,因此“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式学习的核心。然而,“问题”在探究式学习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对学生合适与否而不在于它是否一定是由学生探究得来的。所以课堂内探究性学习成功的关健是:教师善于从教材、社会、学生身边的生活中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符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课堂内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条件是:提供问题解决所需的材料,如实验所需的各种器材。
2.课外的常见形式。A.探究性实验与制作。物理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材中有许多验证性实验,课堂上完成这类实验,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步骤就行了。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提前向学生提出要求,在家庭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式实验完成。如九年级物理讲“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则向学生布置测量任务,如测量象棋子的周长、厚度、直径,或新疆到北京铁路全长等。学生不知道结论,没有现成的实验设计,需要学生自己去探寻结论。再如学生自制橡皮筋测力计,由于提供给学生的橡皮筋长短不一致,测力计刻度也就有差别,这必定引发学生的新问题,为学生的创新埋下种子,为拓宽加深教材和培养能力提供契机。课外探究性实验与制作的特点是:学生自主性强,时间、空间相对充足,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观察,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五官”的作用使他们真正做到“四到”:手到,耳到,口到,脑到。
B.专颗探究活动。可以根椐教材提供的物理实践活动的参考课题,也可以根椐学校所在地的环境、现实,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提出解决专题的方案,自己调查、实验、上网收集信息,自己得出结论,自己对结论进行反思、评价。专题探究要有成效应做到三点:其一,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首先教师要预见学生小组能否完成专题探究,在完成专题研究的过程中将会出现哪些困难,有针对性地做专题讲座。其二,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开展专题研究。初中学生对新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但其维持时间较短,因此不断地变化活动形式,可让学生保持兴趣和热情。其三,尽量用学校和家长资源来开展研究,这样可避免可能发生的一些安全问题。
C.开展科普讲座。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让他们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关联,树立科学观,开展科普讲座是最有效的方法。科普讲座能够调动学生对自然、社会广泛的兴趣。做科普讲座既可是教师,也可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向同学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科普知识。
课外探究性学习应充分应用计算机英特网,例如科学教育网(.cn)上的有许多探究课题都非常适应我们的初中学生。
三、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是进行探究最直接的动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物理教材中有关问题中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发现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创设情境常见的方法是:用好教材中的“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生动的小故事,多媒体展现的动画,电影片断,新奇的演示,学生代表的小制作,师或生讲述有特色的某种经历等等,都可让学生处于探究的情境中,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任务驱动,合作探究。这里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就是“作业”,不过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作业,它的突出特点是对学生具有实际的意义,是学生最近关心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把学生搭配组成小组,对各小组布置任务:“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测量一个橡棋子的体积,下周评比看哪个组的方法多。”由于马上要学测量,学生非常关心,加上与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又要评比,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高涨。
3.加强过程指导,教会探究方法。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从过程中获取具体经验和方法训练。因此探究式学习必须强调过程指导:实验观察现象,就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与技巧,提出具体要求,如:学会局部观察、整体观察,学习对比观察、转换观察;使学生养成自觉观察自然现象和物理现象的习惯,能制订观察计划和表述观察结果,能通过观察提出质疑;实验操作,就要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操作顺序完成实验,理解这个操作顺序的科学依据;收集信息,就要指导学生如何登陆英特网,提供相关信息所在网的网名等等。
4.注重探究实效,享受探究乐趣。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学习的成功率越高,快乐感越强;快乐感越强,则学习的成功率越高。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多种方式,保证学生的有效探究,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以建立“成功一快乐一成功”的良性循环机制。就课堂教学而言,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重视课前准备。如演示实验事前演示一遍、自制课件拷贝入硬盘并演示一遍等等,有效的问题解决是以坚实丰富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的,旧知识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材料,学习材料的简繁和难易直接影响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如果学习材料过难,前后没有连贯意义,学生的探究学习就无适当的收获,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要经过精心选择和组织。三是适当指导,探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更广阔了,但并不意味着要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仍然是学习的组织者,因此适当的指导是必要的。教师的指导宜少而精,过多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制约学生的手脚。
5.培养创造性思维,升华探究能力。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伴随着创造性思维训练过程,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在情境中的好奇心,学生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都发展着学生的理论思维、直观思维、倾向思维、联想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这些思维形式都属于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精神的内涵。因此,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深刻性、独特性等思维品质摆在重要地位,教师应保护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类比、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始终维护着一个自由的探究氛围,小心地呵护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探究能力最终升华为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一、引导发现,注重自主探究的尝试性
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二、鼓励参与合作,追求自主探究的研究性
1.创设条件,激发兴趣,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
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探究型的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乐于为孩子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自主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2.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自主探究的动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
3.建立合作小组,提供自主探究的合作伙伴
在自主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在自主探究中,各组进行有计划的合作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选择合适的问题,加强自主探究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发现的能力。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初步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放手实践,品味探究成败的过程性
自主探究要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
四、张扬个性,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一、探究式学习更易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我们都知道任何活动为了培养幼儿的活动兴趣,创设良好的的物质或心理环境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体育活动自然更不例外。体育活动时广阔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更积极投入。在这种自主游戏过程中,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幼儿除了活动以外还会出现自发的交往、合作和规则意识,使原本不太复杂的游戏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这时幼儿的思维就开始迸发,得以拓展。其次,器械投放要与场地和幼儿的需要相结合。比如,我们在上大班体育《巧布乐》中,因为是借班上课,我们准备的材料是简单又简单,仅仅提供了每人一块布。但在老师抛砖引玉下,孩子们自主探究布的不同种玩法,他们会灵活地想出斗牛、蹦床、做飞行侠等等玩法。在老师的鼓励和信任下,他们甚至会走出一个人玩的模式,自主和同伴结对,或者多人合成小组,进行游戏,有了很多富有创意的玩法。这里就充分显示了探究式学习离不开个体的独立思考,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解决整个过程都与个体的独立思考紧密相连,在探究式学习中,从一种玩法的设想到尝试实践再不断调整等一系列过程中,幼儿一是要不断调整自我的思维构造,二是需要同他人交流,以便最佳解决的方式方法得到共识。
二、探究式学习更易使幼儿掌握技能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以及学习目标的完成;幼儿能否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安排都要十分关注幼儿的运动兴趣,以及能否激起幼儿的探究欲望,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应该重视选择幼儿化、趣味性、健康价值更突出的运动项目,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采用强调多样化,从而激发幼儿运动更加浓厚的兴趣。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让幼儿在渴望获得技能的前提下,主动积极地去探究,体验探究感受。例如:小班幼儿单手连续拍球8-15下,是幼儿健康教育小班阶段目标之一。但这对小班的幼儿来说,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而且小班幼儿的探究性不像中大班孩子已经形成了,他们的学习方式比较被动和以模仿为主的。但我知道探究式的学习是不应该分年龄的,小班孩子更是要培养他们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意识。为了激发幼儿拍球的欲望,我请大班的孩子给他们做了一场有趣的表演:如左右手轮换拍球、转圈拍球、腿下拍球等等,从情感上激发幼儿学习主动性;等孩子开始练习拍球的时候,我就及时鼓励,并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把这学习拍球的兴趣内化成他们自身的一种需要,比如在幼儿初步掌握拍球方法后,我采用以强带弱的方法,组织幼儿几个人一组,边观看,边给伙伴加油、数数,提高拍球个数。最后当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因为随着技能的熟练而慢慢回落的时候,我让他们进行拍球比赛,为了有好的表现,孩子们的积极性再一次大大提高。
这里体现出探究式的学习是比较适合一种策略,因为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学习方式是幸福的,是乐于接受的。
三、探究式学习更易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
教师的作用在幼儿体育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它要求教师关注的角度更全面,考虑得更周到,因此只有真正做到从幼儿的特点出发、需求出发,尊重幼儿的活动意愿,为幼儿创设出良好的活动环境,并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在探究式学习中幼儿的主动参与使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探究带来的乐趣,并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中乐于探究、用于尝试的心理倾向,久而久之,孩子的个性也就活泼开朗积极向上了。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就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师幼观,构建教学双方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幼观,展现一种平等的伙伴性的师幼关系。
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的操作过程
在第一次独立学习阶段中,完成课文注悟与相关信息的收集,在此基础上进入互动学习阶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处理信息,交流领悟,力求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进而产生新的问题,新的领悟。把上述学习的过程,独立整理成书面材料,制成一份学案。
学案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平台,它扩充了教材的信息容量,它记载了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和长久思考的轨迹,保留了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和过程中的学习经验。而这些动态生成的内容也是课程的一部分。
学生在本次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几个步骤
1、课前独立学习:
(1)多渠道、多角度地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2)通过注悟方式研究课文
(3)完成三张自学卡片(信息汇编、质疑记录,课文批注)
2、课堂上互动学习:
(1)交流信息,通过概括归纳的,提取有助于理解课文关键信息。(第一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信息)
(2)交流自学成果,从课前的注悟中感受华威先生的忙,从而熟悉文本。
(3)结合时代背景与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领悟“华威先生为什么忙?”(第二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信息)
(4)生成新的领悟,整理成卡片④“华威先生的忙和为什么忙?”
(5)生成新问题,布置新的任务。
3、课后独立学习
(1)独立完成新的任务,卡片⑤“作者怎样写华威先生的忙?”
(2)整理归纳学习成果,网上学案。
教师的角色定位
1、教师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的学习者,合作者,课前教师阅读学生收集的资料。向学生学案前期准备的内容学习,同时在批注学习的资料时,与他们共同商讨,合作,深入领悟文本。
2、教师是指导者,在学生三阶段的学习中,教师介入二次。
①课前对学生收集的信息与课文的注悟加以批阅整理,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与策略。
②引导学生处理信息:概括归纳,择其要点,并与课文的理解相结合,加深领悟,使信息为学生所用。
3、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评价者,对网上发表的学案做评价。
学生第一次独立自学,收集资料,质疑注悟
教师介入对学生自学成果加以批阅整理,明确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课堂教学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打好佬。”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实验就是要让学生手、脑并用,把学生的情感、认知、动作等各种心理活动合为一体,能自我构造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动手能力,在探究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同时教师在探究的课堂中享受工作的乐趣。
一、领悟新课程的三维一体化目标
如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的掌握,探究能力的培养可以逐层递进。在八年级(上册)时,最初的几个探究实验都是非常简单的、定性的,例如探究“音的产生和传播”、探究“声音的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这两节里,学生经历了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探究实验,但是学生对探究还是比较生疏,并没能对探究的方法熟练掌握。在之后的“光的折射”一课的教学中,我就把本节课改为探究实验:
首先通过树林中的光束的图片引导学生复习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再让学生拿出桌上的玻璃砖和激光手电筒自己实验,观察光束从空气射向玻璃砖的路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你从这个现象想到了什么?”
探究(一):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传播路径,并把你看到的现象画出来。
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传播路径。
2.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3.进行实验,画出光的传播路径,并与自己的猜想比较。
4.小组间交流实验结果。
学生可以看到光的偏折现象,告诉学生,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并且让学生自己得出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的折射规律。
探究(二):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法线还是界面偏折?
1.学生猜想并画出图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讨论交流:老师投影学生作图的情况。
3.实验验证:学生观察到光最终从玻璃中射入空气中的光路。
4.学生交流得出折射规律并且总结出,无论是从空气斜射向玻璃还是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折射角与入射角是不相等的,总是在空气中的角大。
我认为这样做有以下几点好处:
1.更有利于学生对折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的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观察物理现象对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对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坚实的后盾。
3.让学生真正学会应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为了探究而探究。
到八年级(下册),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一课中,先提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每逢下雨天,去上学时,父母都会叮嘱“雨天路滑,小心慢骑”的话语,对于这一现象请同学们联系刚刚学的摩擦力,想一想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摩擦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再由学生提出猜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大小、压力大小、运动速度等,然后设计实验,在设计实验中学生首先能运用控制变量的探究方法,例如,在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运动速度是否有关时,要控制相同的木块在相同的木板上滑动,但要改变两次滑动的速度。
再进行实验,这个过程中,学生合理选择器材,一个因素一个因素的探究;最后讨论,分析比较数据得出结论。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的结论要比老师在上课时直接告知定义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不容易遗忘。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别差异
并不是只有优等生才有能力进行探究,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中去,尤其是在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更应该给予他们特别的鼓励和关注,使他们对物理实验探究充满信心。
三、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探究中的合作、讨论、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的学生体现出各自的能力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完成一个学生很难完成的复杂的探究过程。
四、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连贯性和艰巨性
探究学习能力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引导的,常常需要反复讨论,反复探究,反复引导,不必强求一两次就能水到渠成。
五、注意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探究要求
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于这个阶段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以整体的观察、对常见物体的测量为基础,对物体及其属性的验证进行描述,进行分组和分类的活动,思考物体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要学会采用简单的工具收集数据,并学会以图示方式或书面方式总结和交流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进入初三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如学生除了应该学会系统的观察外,还应该能够进行精确的测定,并会确定和控制变量以及在此基础上预测和构造模型,如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分析滑轮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
总之,探究式学习不局限于一间教室或一所学校,也不局限于一堂课或者某一门课。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同时得到科学方法、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创设情境;民主教学;自主探究
一、创设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最直接接触的生活,是他最熟悉的,只有从他们身边的问题出发,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数学又能指导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学习“勾股定理”第一节时,先给学生讲述毕达哥斯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勾股定理是毕达哥斯在朋友家里玩时发现的某种数量关系,然后,画出当时毕达哥斯看到的地砖图,同时,学生也知道这种地砖在当今我们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到底能发现什么呢?学生们热情高涨,看着自己熟悉的地砖,想象毕达哥斯的思维,很快就有要超越毕达哥斯的热情.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通过积极思考,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结论.虽然很多结论还与我们这堂课没有很大的联系,但是这种做法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再进行的继续探讨充满期待,后续效果特别好,能更好进行探究.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
当然,教师的问题设计还要有艺术性,每个问题都要明了、确切,能启迪智慧,发现规律,学会知识,体现出教师引路,学生探索的规律.例如,在进行“菱形面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的教学时,通过切割法把菱形切割成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再要学生探究:通过切割法得到面积和公式,再将计算公式进行变形后,可以得到使用对角线相乘的新的计算方法.这样去做,让学生知道需要去的方向,同时,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新知识的构建,跳起来摘到的葡萄,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学生就有参与的兴趣,主动参与就能真正实现能力提升.
二、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在数学课堂里充满成就感
教师的情绪会带给学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好的获得知识的气氛应该轻松、民主、和谐.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教师要特别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感和紧张感,以亲切的面孔、鼓励的话语使学生觉得可亲、可信,让学生在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教师要由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多边活动的过程,真才实学的教与真情实感的爱、真心真意的帮结合了起来,就能激起学生内心的动机和智慧.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让学生激发探究欲望,享受探究学习的快乐.有时也不免来点小小的幽默,或在学生面前示弱也不失为激励学生的方法.虽然历届学生都不免有这样的方法,可我还是做出很惊讶的样子,连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让学生充满成就感.从而学生很期待教师上数学课,渴望教师不时对他们高度的赞赏.
三、跳出应试的圈子,引导学生多动手
在强烈的应试环境压迫下,教师和学生都很无奈,要考的内容多讲、反复讲,不考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导致学生们每天都疲于完成作业,不停地做作业,课堂里的动手能力十分薄弱.而其实人要在不断地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氛围中才能锻炼大脑,才能让人产生灵感富有创造力.所以,课堂教学中,要设置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探究问题.动脑思考、小组合作、互相讨论、交流等,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知识,培育能力.
四、着力培养学生课余自主探究的意识
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自学,学会自我探究,教师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培养学生终身爱探究的意识比学任何知识都更重要.教师多想办法、多出点子,用数学的魅力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想学,自觉地去探究,告知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要有探究的精神,对于自己生活的空间,多一双求知的双眼,多一份好奇,多一份探究,将让人终身受益.例如,在讲到怎么样确定一个圆的问题时,课堂里就只探究到三点怎么样确定一个圆.课后布置让学生去探究四点又要怎么样确定一个圆,甚至于更多点又怎么样确定.这种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探究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具有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