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

第1篇: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

针对如何培养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从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基础、采取措施及做法入手,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了符合个性化发展CDIO+5S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辅之以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推动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电气信息类专业;培养体系;实践教学

创新创业教育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高教强国的必然要求,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1G5].自上世纪末开始,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日益重视,纷纷采取不同措施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及训练[6G7].清华大学最早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学分,并进行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探索.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2002年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院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提供资金、成立大学生创业园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培教育取得一些经验和成果,各高校结合自身条件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但还存在创新创业模式缺乏、没有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创新创业活动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不紧密、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投入等问题[8G9].本文结合我校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开展情况,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创新意识培养、构建创新能力模式、加强创新实践环境建设等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形成创新教育的培养体系,并在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中付诸于实践,取得较好效果.

1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基础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培养环境和氛围,通过对我院多年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梳理,从转变教学理念着手,构建适应个性化发展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搭建良好的实践场地、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等建设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基础.

1.1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能力培养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转化,引导教师不断更新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指导水平和参与创新创业指导热情.从以前重教书、轻育人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从以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学院采取基于“CDIO(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5S(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完善)”的“CDIO+5S”模式.其核心内容是:(1)确定培育目标———面:构思、设计教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途径及实现方法;(2)实施过程———线:构思、设计教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组成、内涵和外延;(3)实现方法———点:构思、设计教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具体课程的知识点及其实施方案,以知识为载体,以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素质为目的.

1.2构建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符合个性化发展模式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使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成长,在创新能力培养中采取“CDIO+5S”模式,对学生的行为本性(生理与心理,物资与精神)的有效激发,唤醒和激发学生内在的行为动机和潜能,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周期为载体,以应用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运用专业应用软件、网络设备、校内真实工程环境和企业实际现场,进行探究式、研究性自我学习,实现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并通过开展“导师+基地+项目+项目经理+学生团队”五位一体个性化培养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三早定(早定目标,早定方向,早定团队),三早进(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角色).

1.3创新实践场地

为了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学院建立创新实验室、创新基地和俱乐部等多元化创新实践场地,为学生提供职场体验、企业实训、创业训练营和创业大赛等情境式创业实践平台.搭建符合客观实际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才”提供阵地,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现学生个性.

1.4政策指导

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教育指导,学院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同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创业基金、合作教育、合作基地等方式形成持续的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体系,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创意引导与兴趣激发.为了激励学生参加创新教育培养,制定了“大学生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课程,实施置换学分机制,可以用创新学分替代部分专业方向选修课或者实践环节的学分.

2采取的措施及做法

2.1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设计应用能力,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运用现代化技术实施传统实践教学方法.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应用性强的理论课搬到实验室上,实现边讲边练、“做中学”的预期效果.把理论课与实验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部分实验课独立设课、单独考试.突出学生是实验教学过程主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10G12].

2.2全面实行实验室开放

学院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制度和导师制,采取老带新、梯队式模式,促进实验室开放的实施.学生可通过实验室开放进行科技制作、实验研究获得创新学分.同时要求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必须到实验室进行项目实施,达到一定学时方可验收,采取激励与约束手段保证实验室全面开放,鼓励教师把自己的科研课题纳入开放课题.

2.3营造真实工程环境,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建设与实际企业一致的铝箔生产流水线,在校内建设真实的工程环境,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及动手能力;将汽车自动装配、电机及变压器装配等典型的生产工艺和控制过程制成电教片,通过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生产过程,缩短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另外,以实践基地为窗口、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将教师的科学研究与区域行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使教学内容跟踪领域动态前沿,把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融入到教学中.

2.4管理模式

实施和构建优质、高效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实现全面创新型人才目标作为技术保障.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提高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质、发挥其个性特长.

2.5分梯队培养方式

学院的创新教育采取分梯队培养和多元化指导方式,具体如下:第一梯队:直接参与课题组的项目称为科研助理.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态度端正、自学能力强、肯钻研、对参与课题组有充分准备的学生直接介入课题组的在研或预研项目.第二梯队:在课题组内跟踪学习.对课题了解不充分、准备有所欠缺的申请人,由第一梯队教师指导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参与项目讨论、观看、模仿、当助手等提高个人能力,使其步入第一梯队.第三梯队:以补充基础,组外学习为主.低年级或理论有所欠缺的人,首先抓基础理论与技能学习,通过开展理论授课、技能操作等培训,使其尽快了解课题,使其步入第二梯队。学院按学科专业方向建设大学生课外创新基地.采取教师+科研助理+学长指导方式,教师负责基地工作计划及方向引领,科研助理负责日常管理及工作计划的落实,学长依托某一方面知识能力优势指导新进基地的成员.

3取得效果

面向学院6个专业2000多名本科生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科竞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如下效果.(1)大学生课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效果突出.学生竞赛成果显著,获得多项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其中物联网大赛国家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国家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三等奖1项,吉林省“挑战杯”特等奖2项,吉林省省长奖1项.学生科技成果在全国科技周、中国载人航天展等大型活动中进行了展示,受到各级领导关注.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0%以上,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好评.(2)“基地+项目+导师+学生团队”个性化培养,成效明显,依托“自动化应用技术”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示范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培养了学生的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能力.(3)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模式得到社会认可和关注,«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曾多次给予报道.

4结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国家的战略规划需要,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应根据学校特点及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方案,突破创新教育师资力量缺乏、忽视符合学生个性需求、创新教育趋于形式化及与资金短缺等阻碍,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158G160.

[2]高文兵.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6(1):49G50.

[3]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森.“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2):20G28.

[4]王晓迪,王松武,李海波.论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6):283G286.

[5]杨宁,王凡,冯兆坤,等.大学生创新活动体系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106G108.

[6]周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9):30G33.

[7]闫海波.新时期高校创业教育的新途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0):23G26.

[8]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6):99G103.

[9]杨丽,温恒福.大学创新教育的内涵、难点与推进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0(8):28G30.

[10]程贞玫,徐晓丹.论大学的创业文化构建[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9G42.

[11]董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35):87G89.

第2篇: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

纪检部是学校学生会一个严格的部门。那么纪检部该怎样制定工作计划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纪检部成员年度工作计划精选,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0纪检部成员年度工作计划精选(一)

桂花飘香,金秋送爽,转眼间我们告别了某某学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纪检部除了除了做好参加各种活动的系成员签到工作,各个班级成员的量化分考核,维持各种活动的纪律外,还和其他部门通力合作,对各个班级进行上课出勤率的抽查,院运动会和系运动会的各种服务工作等工作。

在过去的一学年中,我们努力认真的完成了各种工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量化分在后期的公布过程中有一些的混乱、对查课过程中的一些替答到学生的惩罚力度不够而且不及时、有些时候在一些活动中和其他部门的沟通不是很及时。

本学期纪检部的工作主要包括基础建设、检查和部门创新活动三个部分

一、基础建设:

1、部门干事的培养

做好迎接新生的工作,为新生营造出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树立学生会在新生中的良好形象,为学生会的招新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学生会的招新工作,为纪检部注入新的活力。让新部员尽快熟悉部门主要工作,担当起部门的骨干力量,为系部做出更多的贡献。

2、增强交流

增强内部沟通和了解,强化团队意识。纪检部随着工作的的需要,人员相对较多,各司其职,为了使工作顺利有序,本学年则要求各部门干事加强内部交流和沟通,相互团结、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定期召开部门回忆,相互交流,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效率,提出工作上的困难和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

本学期纪检部计划与其他部门各搞一次联谊,使我们的队伍更团结更融合。加强团队的合作能力,更好的促使部门之间、部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

3、强化服务意识

纪检部成员要按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在做好本部的本职工作中,积极配合学院和其他部门的工作,做好老师的得力助手。在学院指导下做好自己分内工作的同时,将加强与老师、学生会其它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不定期深入同学中间进行日常检查,对各种违纪情况做好记录并及时处理,并及时了解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检查部分:

我部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切实做好学生会的监察工作,做好各种检查记录,纪检部的主要工作是对学生会的干部监督及对同学们的检查,对出现的违纪现象和不良风气予以记录和处理并及时上报主席团。

1、会议纪律维持,认真做好考勤工作,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与会人员的记录及违纪情况登记,认真贯彻执行,我部将定期进行汇报,向大家公开,以便大家核对,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2、定时检查上课出勤情况,每周总结记录,对无故迟到、缺席同学依情节处理。

对校、院举办的各种活动、会议进行纪律检查和监督。活动前向有关人员了解出勤人员名单,用点名或签到的方式记录出勤情况。会间注意整顿纪律,对扰乱秩序的给予警告,并登记上报。

3、学期结束前做一次对学生会工作反馈调查。

4、不定期深入同学中间进行日常纪律及行为的检查。

三、活动创新部分:

基于我们纪检工作的特性,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幕后工作,很少自己策划举办活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部门很有必要在工作上做出创新,因此,我想下学期应打破我们纪检部只做幕后工作这一现状,实现策划、举办活动这一突破。

新的学年,新的气象,相信我们纪检部,我们的大家庭一定能够在这新的一年里工作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好的成绩。

2020纪检部成员年度工作计划精选(二)

一、招新计划

纪检部肩负着检查学生早操以及卫生的使命,因此为了有更充足的力量来完成纪检部各项工作,纪检部将以公开招聘的形式招一批学习优良,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新生,以补充纪检部的力量。并在初期有意识的组织对新生进行培养,让他们尽快熟悉工作,转变角色,融入到纪检部团队中来。

招新人数界定在8~10人,其中男生人数界定在5~7人,女生人数界定在2~3人。

二、做好本职工作以及配合其它部门

作为纪检部,我们应承担起维持会场纪律,尽一切可能保持会场安静,让活动在有序的情况下完成,杜绝会场出现混乱情况。同时纪检部将努力配合体育部,保持早操能够有纪律的进行。纪检部也会努力配合生活部针对大一新生内务情况作出严格检查,进一步规范大一新生的行为。保持纪检部成员在学工处、老师、团委学生会的指导下,落实责任,公平公正,全力为我院同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的工作是一个大的整体,纪检部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做好自己分内工作的同时,将加强与团委、院学生会及其它部门的沟通和工作,在各类大型活动中联合组织,共同携手一道为创造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氛围努力,为同学生服务,为学院做贡献。

三、纪检部未来目标

纪检部作为我系学生会一个重要的部门,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同学,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的氛围。同时纪检部将努力做好份内工作,在未来一年,为工程技术系发挥更好的作用。与其它部门携手共创"长城永固,工程无敌"。

2020纪检部成员年度工作计划精选(三)

纪检部是学校学生会一个严格的部门。全体成员都要做到自律,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机一部的去管理、监督他人。我们将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切实做好学生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做好各种检查记录。我们对学校出现的危机现象和不良风气予以记录和处理并及时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树立良好的形象。根据我们一年多在纪检工作中出现的漏洞和不足,我们纪检部所有成员做出新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不定时对晚自习进行学生到位情况检查,认真做好考勤工作,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与记录及违纪登记,贯彻执行,将定期进行汇报,向大家公平,以便大家核对,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二、不定期了解上课旷课情况,从班委处了解,对虚报情况的班委查处并上报,对旷课人员依情节严重性处理。

三、定时检查晚自习出勤情况,每周总结记录,对无故缺勤人员依情节处理。

四、对校、院举办的各种活动,会议进行纪检检查和监督,活动前向有关人员了解出勤人员的名单,用点名或签到方式记录出勤情况。会间注意会场纪律,对扰乱秩序的给予警告,并登记上报。参加各班班委的换届选举和评优评先。

五、维持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当场发现当场指出,并向上汇报。

六、选举结束后对有异议的及时上报,有不正当拉票行动向组织反映,并作相关处理决定。

七、学期结束前做一次学生会工作反馈调查。

八、不定期深入同学中间进行日常纪律行为的检查。

九、受理班干和各纪律的报告,并对违纪现象及时处理和上报。

十、不定期对学生会各部门进行调查工作,参与每周各部门例会并记录关情况,有违纪行为的向主席团报告。

十一、积极参加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做好学生会工作。

十二、及时了解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各种方式与同学玫通工作,对合理的意见主动接纳,对不良情况的反映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

2020年街道年度工作计划精选(四)

一、牢牢把握第一要务的时代大局,组织青年在经济建设中建功立业。

积极引导青年创新创优。实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引导青年弘扬创新精神,投身创新实践,提高创新本领,把创新创造融入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全过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青年人才。广泛开展创业竞赛、创意评比等多种创新实践活动,引导青年把学习知识与创造活动结合起来。

支持青年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效。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到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创业发展,在技术革新、科技推广、自主创新中贡献聪明才智,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施展才华,树立各行业“三创”青年典型。

大力服务青年人才工作。通过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和人才举荐活动,发现和推出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特别是对推动江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青年企业家队伍,要从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创业上不断提高团组织服务优秀青年人才的能力。进一步引导青年企业家参与“爱心助学”、“爱心接力”等反哺社会的公益行动来提升我区青年企业家的素质形象。切实配合各有关部门做好各类优秀青年人才的稳心留根工作,让更多的青年人才扎根江宁区,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有效拓展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抓住区内高校众多、企业分布集中的优势,在全区现有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团组织和企业的三方合作,更有效率地组织见习人员、征集见习岗位、安排人岗对接,建立起团、校、企合作联动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提高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开发率、见习人员上岗率和就业签约率。

二、牢牢把握青年发展的时代需要,努力提高服务青少年的能力水平

坚持深入了解青年,反映青年愿望。发挥团组织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基层,深入青年,认真倾听青年呼声,准确把握青年脉搏,及时反映青年意愿。发挥好共青团代表和维护青年具体利益的作用,积极向区人大、区政协反映青年的意愿和诉求;加强与区政法委、教育局、妇联等有关部门的联系,积极参与涉及青年切身利益问题的决策,努力把青年学习、就业、维权等事务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把代表最广大青年根本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优化成长环境,维护青年权益。着力构建青少年维权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区、街、社区青少年维权组织和维权队伍。牢固树立依法维权的观念,完善青少年法律援助体系。挖掘和整合社会资源,深化“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重点做好未成年人、进城务工青年、新经济组织青年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维权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与青少年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协调配合有关部门检查、监督、评估有关青少年的法律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广泛开展“远离”、“拒绝”等活动,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大力实施“为了明天”工程,继续推进“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重点青少年群体动态档案,努力做好“一助一”、“多助一”帮教工作,不断巩固、提高预防工作水平。

坚持突出服务职能,满足青年需求。紧紧围绕青年需求,进一步开发服务项目,创新服务方式,健全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针对贫困家庭学生,继续做好“爱心助学”工作,积极争取“圆梦大学”助学基金,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施“伙伴计划”,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针对社区青少年,适时开展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自护、自救方法的培训教育。针对残障儿童等弱势青少年群体,发挥青年志愿者的作用,开展各类社区青少年帮困活动,解决其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

三、牢牢把握团青工作的时代形势,不断增强共青团组织的自身活力

进一步推进团的组织建设。

坚持党建带团建,按照团中央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大力探索社区、两新组织等传统领域以及青年自组织等新领域的团建新路径。积极构建以街道团工委为核心,以区域内各级各类基层团组织为基础,区域青少年积极参与,社区青年组织共同推进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区域性大团建格局。

深化居民区团组织建设。通过社区楼宇团建、园区企业团建等多种形式,推动“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深入推进青年自组织团建工作,促进社区团组织与青年自组织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其联系凝聚青年的独特作用。

进一步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

着眼事业需要,以团干部和优秀青年为重点,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选人用人方式,把优秀青年人才及时选拔到各级团组织的领导岗位上,建立完善我区青年推优荐才工作机制。加强团干部的理论教育、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及时充实和更新团的理论、业务等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更新思维方式,增强创新与创造能力。

进一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狠抓组织配备和能力提升。认真做好推优入党工作,加大基层优秀团员的培养。加强共青团员意识教育,准确把握“增强意识、健全组织、活跃工作、服务发展”的目标要求,巩固扩大教育成果,逐步使团员意识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进一步完善青少年组织建设。

加强对青商会、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少先队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共青团在青商组织中的核心作用,强化青商会凝聚优秀青年企业家的职能。不断加大“全团带队”工作力度,把少先队建设纳入团建的总体规划,优化少先队工作环境,提高少先队工作水平,积极构建和谐的少先队活动、组织、文化体系,培育新时期“四好少年”。

第3篇: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校企协同创新;顶岗实习平台;运行机制;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6-0070-04

教育部、财政部在2011年联合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多数高校开始制定协同创新计划。如何推动校企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运行机制构建及实践。

一、协同创新与顶岗实习

(一)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和类型

协同创新是1971年德国学者Haken在系统论中提出的,其结果是为了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此后,协同的思想在创新系统理论中得到重视和深化[1]。当前,虽然学界对于协同创新的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无论何种定义其基本内涵都指向创新主体以利益共赢为目标,以协同合作为方式,共同构成深度交叉融合的创新系统,各创新主体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联系紧密的整体[2]。协同创新类型因主导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主导、产业组织和高校主导等。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按其合作主体,分为校校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和国际协同等;按其协同领域,分为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3]。

(二)校企协同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发展到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阶段后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直接参与的主体不仅有学生、学校,还有社会各个组织群体(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用人企业、社会组织等)。

顶岗实习的良好运行依赖于校企深度合作。顶岗实习通过建立校企协同顶岗实习战略联盟,确立各方利益共赢目标,明确行业、企业和学校三个直接联系的主体要素,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建立稳定的三级校企协同新型组织,由此构建顶岗实习平台及相关机制,并在该机制作用下,理顺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持续改进其运行方式,最终产生“1+1>2”的协同效应,顶岗实习质量就会获得全面提升,见图1。

二、建立校企协同顶岗实习战略联盟

(一)价值观和文化上协同

由于各方在创新过程中的定位、资源和能力、发展目标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形成了不同甚至潜在对立的组织文化和行为准则,因此校企需打破双方的藩篱,在价值观和文化上建立认同和包容,形成互赢的心理预期,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基于信任与交流的愿景协同

信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各方对自身优劣势的准确判断,找准自己在创新中的定位,厘清各自的关注点,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效益有机链接。信任源于沟通,建立共赢模式下的相互信任,能最大程度消除交流中的信息损耗,最终使合作双方获得协同效应。

(三)风险与利益观念上协同

利益相关主体协商找准“风险与利益”的平衡点,建立基于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校企联盟,使得校企协作关系趋向长期、稳定和互惠,推动各方在资源共享上承担更多的义务,促进合作在风险共同承担和利益共同分享基础上进行。

三、构建顶岗实习平台及运行机制

(一)确立校企协同顶岗实习的目标

校企协同各方主要涉及行业协会、用人企业和学校,需要确定利益共赢的基本目标,即立足本地,面向区域,辐射珠三角及广东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二)明确校企协同顶岗实习三个主体要素

顶岗实习主要涉及行业协会、用人企业、学校三个直接联系的主体要素。

行业协会是非营利性组织,却具备指导和管理企业的属性,是企业的上层管理组织。协同关系一旦确立,行业成为协同创新的决策主体,与学校在协同关系中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用人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实体,其根本目的是追求经济利润。协同关系一经建立,用人企业则成为协同创新的保障主体,是顶岗实习的实施者,与学校在协同关系中组成紧密合作的整体。

学校是教学顶层的设计者,既是协同创新决策主体又是责任主体,是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主导,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的主要实现者。某种程度上,学校、企业是利益共同体。

(三)建立稳定的三级校企协同新型组织

在实施校企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顶岗实习涉及到不同利益目标的创新主体,这是一种独特的混合型跨组织关系,其中单个主体不可能获得合作的全部控制权,需要有新的管理技术和组织设计。可建立该组织机构的三级组织机构管理协同创新,同时在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

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成立校企协同创新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与行业领导任组长,校方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企业分管生产的厂长任副组长,学校、企业相关部门中层领导及各二级学院院长为组员。委员会负责校企协同创新宏观统筹规划以及高层决策、政策咨询和创设校企协同创新环境等。通过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拟定双方协同创新促进条例,突破双方操作层面上的瓶颈,营造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规划二级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协同创新。

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在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领导下,成立由二级学院领导负责,学校与企业相关中层领导组成的校企协同创新管理指导委员会,进行校企协同创新中观管理指导,负责中层合作的协调和管理,出台二级学院层面加强校企协同创新的若干意见,制定顶岗实习运行管理等制度。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负责校内外合作单位联络接洽,由专人负责。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学校各项教学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交流沟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室;邀请企业名师走进课堂,组织学校为企业开展培训、科技服务等。

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在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协调及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成立专业教研室主任负责,由专业教研室、企业生产运行部门与企业相关基层组成的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该委员会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事宜与顶岗实习密切结合,并将共同制定的顶岗实习计划落到行业工作计划和企业生产计划之中,在微观上指导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专业教师下企业和企业员工培训工作。

(四)校企协同顶岗实习平台运行机制保障

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配机制。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通过顶岗实习平台互动,激发企业合作的动力,在共赢目标作用下,依托行业及其自身资源优势,进行各类科技项目开发、人才培养和服务培训,创新合作形式,最终形成基于“持续合作、共同研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制度。

建立运行保障和成果转化机制。顶岗实习平台的运行是系统工程,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不仅需要在制度、管理和操作上建立保障平台平稳有效的运行机制,而且还需要借助行业企业资源优势,开展创新活动,并进行科技成果转让和孵化。

建立科学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顶岗实习平台是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式平台,平台运行过程中需要科学指导与管理,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通常需要协助第三方介入的绩效评价,按照明确的计划任务,加强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完成平台利益分配和人员考核机制的实施。

四、践行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一)人才培养的协同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照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依托顶岗实习平台,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指导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例如,与美容行业知名企业广东华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华好学院”,双方按照高素质、强技能且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美容行业管理及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了“三双、四跟”的人才培养模式[4]。“三双”即学生双重身份,教师双重角色,领导双重责任;“四跟”即专业跟着行业企业走,课程跟着服务管理走,教学跟着岗位标准走,教材跟着项目任务走。在体制、机制上保证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方位地内植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保证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2.实践教学改革

双方为突出“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办学理念,依托顶岗实习平台,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制定教学计划,协同构建“岗位认知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创新创作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例如,与广州机床工具行业协会共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机床学院”,实施人才“订单”培养,双方在“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训基地协同指导学生进行岗位认知、专业技能提高、创新创作能力提升,经过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考证和创新创业等环节,形成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外校、初级到高级、分立到综合,与理论教学紧密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5]。

3.监测体系改革

由于第三方人才评价机制缺失,人才培养结果难以监控和测评。首先,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需要建立健全第三方人才测评的工作机制。其次,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需要重构测量和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指标体系。再次,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需要设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方法。最后,将能力测评结果反作用于教学,加强人才培养。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通过与长隆集团深度融合,实施“前店后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以“准职业人”身份学习和工作,接受企业化管理。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与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合作建立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最终完成学生职业能力的测评。

(二)学生发展的协同

1.职业能力专修课改革

当今人才需求已从单一技能型向复合型高素质乃至创新创业型人才转变。为了适应转变,学校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作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抓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通过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参与开发开放式职业能力专业选修课程,融入企业用人需求和专业发展要求,围绕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进行一体化课程设计。在创新创业项目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设计、计划实施、答辩验收等环节完成创新创业学习。

2.创新职业技能大赛

依托顶岗实习平台,与企业开展系列的技能大赛。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策划大赛赛项,大赛项目都源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贴近现实,企业深度参与大赛过程、学生参与大赛后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自发建立起课程与技能的横向联系;学校通过大赛推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促进校企的协同创新。

(三)企业需求的协同

1.人力资源需求

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输送各类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校企协同创新以人力资源为纽带,促进双方广泛的合作,双方遵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2.技术创新需求

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研发工作需要与学校合作进行,学校能够提供场地、设备等资源,使其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去,还能针对企业特定需求,直接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通过采取校优秀研发团队进驻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或者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建专门实训室和新产品研发及新技术再创新中心,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攻关项目《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培养的探索与研究》,主持人:何静)

参考文献:

[1]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165-174.

[2]唐阳.关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7):14-16.

[3]李祖超,梁晓春.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1-84.

[4]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校企共同华好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典型案例[C].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高峰论坛,2012:18-22.

[5]刘君义,方健.“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2):10-13.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rnship Operational Mechanis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JIE Ping-ying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83, China)

第4篇: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创新理念;创新教育;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简言之,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将创新活动的特征赋予整个教育过程。实施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出发,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1]高校作为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不仅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且还肩负着科技创新研究及成果转化的重任。[2]国内较早的创新教育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30多年来,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已经取得不小成就。以国内创新教育发展状况为基础,笔者对河北省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展开深入调研,以期了解创新教育现状。

一、河北省高校创新教育的成效

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和“双创”战略的大力实施,近年来,河北省高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首先,创新教育理念宣传形式多样。一是各级创新学会的成立为宣传创新理念和创新教育观念提供了机构平台。2004年成立的河北省创造创新学会不仅在创新理念宣传方面开启先河,而且还多次参加或组织全国或全省高校创新教育研讨会。2009年成立的河北省创新教育学会更是直接围绕河北省创新教育主题展开各种宣传活动。二是各类创新教育和创业工作网站的建立,成为宣传创新教育理念的窗口。不仅前述的两个学会都有网站,而且河北省教育厅还有专门的河北创新教育网。三是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和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创新教育理念的宣传和落实。河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通过成立协会、组织比赛、举办讲座、引进项目等多种方式宣传创新教育理念,营造创新氛围。完善相关课程设置也是高校进行创新理念宣传的一种途径。近年来,河北大学增开部分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其中就包括《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创新理念的宣传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重视。2012年河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召开,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改革的意见》,无疑也加强了创新理念在科技领域的深入贯彻。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理念的确立,可以说河北省从上到下在创新教育宣传方面的工作更是越来越完善,创新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其次,创新教育研究理论成果丰富。河北省教育工作者关于创新教育理论或实践的论著颇丰。诸如,谷岩等人的《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2013),刘振忠等人的《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12),刘建平等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理论探究》(2013)等,分别从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讨论。除此之外,在高教类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奖活动中,石家庄经济学院张伟良等人的《以培养创新型教师为抓手,托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河北师范大学李建强等人的《河北师范大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职前职后一体化》分别获得二等奖。2015年河北省创新教育学会组织评选了河北省首届创新教育研究与试验成果奖,共有215项成果获奖。这些获奖成果既反映了河北省在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水平,同时也为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了指导和论证。再次,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具体实践活动包括完善机构设置、举办论坛讲座、组织项目申报、开设精英班级和参加创新大赛等。河北大学不仅专门成立了校级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而且各学院都有各自的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同时还下设“大学生创业协会”学生组织。如此便形成了学校、学院、学生从上到下三级组织,从而使得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有序进行。近几年来,该校多次举办大学生创新论坛和高校毕业生创业典型专场演讲会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从2014年到2016年,该校连续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评审及答辩工作。仅2014年就向河北省教育厅推荐各类项目90项,其中35项获国家级立项,55项获省级立项。另外,河北省高校的创新教育实践还体现在课程设置与模式创新方面。2014年河北大学针对校内优秀学生开设“创业精英培训班”,旨在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河北省高校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意大赛,比如2015年、2016年连续两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主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参赛,既可以借机促成赛事成果的转化,同时还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二、河北省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和国外创新教育发展相比,国内相关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有较大差距。相应地,河北省在创新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第一,创新教育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内化为自主观念。这既有传统的阻碍,也有现实的原因。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体,采取标准化教育方式,目的在于传授知识,为社会培养标准化人才。而基于创新理念的现代教育则强调以学生为本,采取个性化教育方法,改传授知识为提高能力,目的在于将学生培养成自由全面发展的人。[3]就现实原因而言,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的单一化也是创新教育观念的贯彻过程中的挑战。因此,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想革除掉多年的传统观念并将创新理念贯穿于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绝非朝夕之事。第二,创新实践难免形式化和表面化,尚未达到规范化和完善化阶段。创新教育实施初期,各高校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可谓如火如荼。但从目前来看,创新实践的过程完整性和实效性却差强人意。一些创新活动缺乏完整的过程性和持续性,活动效果不明显。对于“双创”战略的实施,重创业轻创新。反映在实践上,创业活动多于创新活动。不论是创业大赛、创业演讲、创业讲堂还是创业实训,都是创业为主、创新为辅。对于创新教育的真正实施,这些做法未免有些本末倒置。再者,创新教育网站的更新维护相对滞后,使得所谓的网络交流平台流于形式。仔细分析,可以将创新教育问题根源归结为内在观念和外在制度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创新教育传统的缺失是内在观念根源。[4]我国的学校教育传统可谓历史悠久,可其中却几乎没有创新教育的内容。而具有同样悠久历史的西方教育思想和实践中,从来没有缺失过创新精神。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东西方教育思想的碰撞,创新教育的理念开始在国内教育界逐渐渗入。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创新已被视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理念居于首位。对创新理念的空前重视,不仅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为高校创新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教育体制机制的不健全是外在制度根源。在管理制度上,一是校院权力职责分配不合理,管理权力大都集中在学校,而学院作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主体却权力不足,因此缺乏创新动力;二是政出多门,学校各级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工作协调性,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三是学校管理太过束缚,导致师生缺乏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在人事制度上,人事管理和用人机制相对僵化,教师缺乏合理的流动性和竞争性;教师评价机制单一,奖惩规则笼统而缺乏操作性。在人才培养制度上,培养方式欠灵活,培养目标的创新性不足,人才评价标准单一,不能满足多元的社会需求。另外,部分高校在学科设置、教学管理、就业机制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制度性缺失。[5]所有这些不足成为高校创新教育发展的严重阻碍。

三、优化河北省创新教育的对策

针对河北省高校创新教育的问题,笔者试图从多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和合理化建议,尤其强调把创新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价值追求。

(一)理念先行,更新观念思想

高校工作者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形成现代教育理念。[6]对高校教师而言,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再是现代教育实践的全部,必须增加或更新以能力素质和创新思维为主的人才培养理念。尤其强调把创新观念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价值追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并以此为指导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渗透到教育工作的每个环节。

(二)制度保障,完善体制机制

高校要为创新教育实践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以增强院系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学校和二级院系的职责分配,适度合理放权;统一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改变政出多门的现状。[7]在人事制度上,改变僵化的用人机制,允许院系及校际之间教师的合理流动和正当竞争;改革单一的教师评价标准为多元化标准,制定细致而可操作的奖惩规则。在人才培养制度上,把创新性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还要改革单一的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建立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等。[8]

(三)注重落实,搭建实践平台

在实践平台的搭建方面,既要做到内容丰富和模式多样,又要保证方式方法的操作可行。从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设计,到师资配备、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都要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目标展开。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课堂教学必须实现多重转变,由重技能向重智力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重共性向重个性转变,由重理论向重价值转变等。同时,落实创新教育还体现在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上。正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强调,既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又要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9]引入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打破或软化传统的学科界限,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包括全社会在内的系统协调培养模式,开设专家讲座、引入第二课堂等。所有这些都能为创新教育搭建有效的实践平台。

(四)放眼世界,寻求中外合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该放眼世界,寻求中外合作的机会。国外的创新教育思想已有百年之久,多年的经验积累已使西方国家形成许多经典的创新教育模式,诸如MIT模式、城市大学模式、廷伯莱克模式、东京大学模式等。[10]这些模式已被许多发达国家和国际知名大学推广使用,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就借鉴MIT模式中的关于本科生研究工作计划的方法,城市大学模式则以牛津和剑桥为代表,而东京工业大学就采纳了东京大学模式进行学生的培养教育。[11]事实证明,这些模式中的创新教育理念相当完善,也非常成功,值得认真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华长慧.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4.

[2]甘自恒.创造性原理和方法:广义创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

[3]高福安,林淑华.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

[4]赵传栋,刘昌明.创新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

[5]芮延年.创新学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6]彭文生,黄华梁.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7]秦亚青.教育管理与创新型人才培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4.

[8]钱责晴,刘文利.创新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9]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1999(7):3-6.

[10][日]田野郁夫.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陈武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

第5篇: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

一、辅导员工作

1、思想方面:严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入学教育、积极开展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意识;建立班级QQ群,并单线与学生进行线上沟通,了解学生实时动态;多次组织班级多样活动,融入学生当中,在生活上进行思想引导;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三观”的教育。

2、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方面:

(1)重视班级学风建设,主抓出勤率,通过深入课堂听课,了解学生的上课状态;对大一新生,严格落实晚自习制度,督促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顺利完成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铁路纪念馆、电子电工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院领导专家讲坛,本科生导师、学生手册考试等等;担任电气1803班的班主任,平均每两三周召开主题班会,比如新生入学及军训安全教育、防电信诈骗主题班会、诚信考试主题班会、创建文明城市主题班会等。

(3)担任新生军训带队教师,组织新生军训,获得“军训优秀带队教师”的称号,所带连队获得“2018级新生军训先进集体”,“2018级新生军训歌咏比赛先进集体”和“2018级新生军训内务卫生评比先进集体”的荣誉。

(4)严格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顺利完成了奖学金、助学金、“天翼”奖学金、“中天科技”奖学金的评定及发放工作。

(5)宿舍管理方面,关注学生动态,每周深入学生宿舍,检查宿舍环境卫生,督查违章电器,对卫生情况差的宿舍当场进行整改。   

(6)定期关注插班生和三困生,通过和班委、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等同学谈话、谈心,及时对特殊群体学生予以帮助。

3.专项工作:

(1)负责全院学生公寓的日常管理工作,坚持落实一周一检查、两周一通报的工作制度,及时、真实的反映全院学生公寓的卫生情况、安全状况。

每学期开学组织开展上一学期的文明宿舍的评比工作,举办表彰大会。

(2)负责党员工作站的建设工作,制定党员工作站的学期工作计划,在党员工作站建立爱心救助、失物招领等栏目,安排党员值班,为学生公寓区的同学们提供最大便利。

带领党员工作站的党员们发挥奉献、帮助的党员精神,组织党员“送温暖”活动。

除此之外,积极响应学校和学院党委的各项工作安排,组织学生党员开展主题鲜明、内容特色的党团活动,如重温入党誓词、主题朗诵比赛、读书会、歌咏比赛等,力求将党员工作站建立成自动化学院党员之家。

二、党支部书记工作

主持完成了学校基层党建特色项目--《推进“三突破一主线”党员理念创新模式,坚定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参观会宁红色基地教育学习、参观甘肃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展览馆、开展“学习榜样,奉献担当”主题读书交流活动、开展“我心中的党员形象”主题采访活动、开展寻找身边的“模范党员”投票活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十余项活动。

三、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展望

不足:

1、没有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系统的规划,缺乏总结,没有形成高效的工作方式。

2、党员工作站没有专业队伍和规范的管理发展模式,且党员工作站的活动展开空间不大,党员参与积极性低,未有效扩展活动形式和地域。

展望:

1、今后会扩大党员工作站的活动组织范围,从室内拓展到室外。

第6篇: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英语专业,专业特色,职业能力,竞争力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当时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知识经济时代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初时代已日益显露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没有创新,知识经济主体便失了竞争力和生命力。从宏观角度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从微观角度,创新教育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创新主要由三方面要素构成: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创新人格是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思维品质。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一般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同样也居于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尤其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更要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和建构的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

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高校教育创新,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加强大学生职业竞争力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普通院校英语专业面临的危机

近年来,英语专业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花,由于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相似以及对学生的扩招,使得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就业现状堪忧。根据国内知名教育数据咨询机构对2009届全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英语专业已经成为全国失业率排名前十位的高风险专业。随着英语专业毕业生从扩招前的每年几万增加到了现在的每年几十万,英语专业却从就业市场里炙手可热的专业转变成了就业难的业。尤其是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就更加困难。

除了扩招和专业设置的普遍性,主要原因在于过去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方式以及内容等许多方面都与我国当今倡导的创新教育格格不入。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对学生的要求上,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实行统一大纲、材、统一考试,忽视个体的差异性。总之,这种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的、自由的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此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过于统一,缺乏特色,培养的学生满足不了社会多元人才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否则,这些学校英语专业就无法持续地发展。因此,为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转型时期,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以及管理体制等加大改革,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创新的视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同时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特色的英语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Occupational Ability)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际操作能力。方法能力体现在一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二是掌握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三是具备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并能够从成败经历中有效地吸取经验教训。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协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对他人公正宽容,具有准确裁定事物的判断力和自律能力等,这是岗位胜任和在工作中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称为通用能力,不仅包括以上所述诸多能力,还包括一些素质修养,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格品德等。具体来说,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专业能力,沟通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收集信息能力,抗挫折能力。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技能振兴战略》把人的能力分成三个层次:职业特定能力。当今,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就业者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和外语应用能力。

因此,培养学社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对于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一定要进行创新教育,这种创新一定要具体,可操作,有针对性,否则,只会流于表面,无法取得一起的效果。

四、提高英语专业职业竞争力的途径

1.建立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通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从生源质量上与重点院校的相比,有很大差距,在培养方向上也要有所不同,不应是培养研究型的高级英语人才,而是应该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职业型上,同时要结合本校专业优势,培养突出本校特色专业特点的英语专业人才,这样,培养目标才更具体,有针对性。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英语专业与本校特色专业交叉渗透课程。

2.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改变传统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活动,如讨论,发言。演讲,表演,脱口秀等,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输出语言机会。

3.评价机制的创新。取消以期末考试为唯一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手段,注重平时表现,如课堂发言,课下作业,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等,采取教师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形式,真正调动学生提高能力的积极性。

4.增加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人文性为主,工具性为辅,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5.开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化素质。可以开设诸如职业素养、礼仪、职场沟通技巧课程,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就业意向等开展一些职业化培训班,或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成功人士,为学生开展职业教育讲座。

6.加强和地方企事业的合作,以订单式为突破口,与具体单位签订协议联合培养,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快胜任用人单位的要求。

综上,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教育要与本校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体现出特色,才能有优势。英语专业要立足学院特色,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通过以上尝试,能够扬长避短,发挥各个院校的优势专业,体现特色,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这样,创新教育才能名副其实,而不是成为一个口号。

参考文献:

[1]段从宇、迟景明,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历史态势及未来进路――兼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J] 教育科学 2015年3期

[2]李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 教育职业 2010年12期

[3]罗岩,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0,(9)

[4]秦敬祥,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还见教学体系 [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0年4期

[5]王凤云,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J]《中国证券期货》?2012年12期

[6]阎立钦,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 [K]《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 第23期?

[8]庄智象,我国外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界,2010,第一期

第7篇: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

《机械创新设计》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实用性非常强[1]。然而,《机械创新设计》的教学内容一直强调机械创新方法理论的教学。授课方法以讲课为主,过于简单、实践环节少。与高职教育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特点相差甚远,不符合中国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型要求[2]。本文探讨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改革中的使用,研究内容涵盖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创新能力。

1教材改革与创新

1.1基于CDIO理念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

CDIO理念是近几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默斯技术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3]。其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并且建立在真实环境背景下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工程教育模式[4]。现行《机械创新设计》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机械创新方法[5]。课程教学中学生很难掌握机械创新方法,更难以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形成创新能力。这样的教材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应用。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笔者重新设计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顺序。

如图1所示,第一部分是构思,其主要内容是获得创新主题思想。主题可以根据社会需求、科技进步、生产发展来定。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主题,如历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或其他与学生紧密相关的身边主题。团队成员可以使用头脑风暴法、提问法、集思广益法、类比发明法确定一个新颖的主题。一旦课题确定了,每个小组都可以使用各种新颖的方法进行创新活动。

第二部分是设计。学生可以运用各种新颖的设计方法来进行所提出的“构思”设计。创新技术有多种,如方案创新设计、机构创新设计、结构创新设计、建模(造型)创新设计和逆向设计等。然后每个小组讨论创新活动的结果,并记录下报告、修改和完善的结果。

第三部分是实施。该方案被细化,然后产生创新产品、原型或模型。这部分的课程是开放式教学,大部分的工作需要课堂后完成,主要依托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中心之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广东省数控技术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深圳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校教师工作室和各类开放实训室。这些地方为创新设计实践提供了场所和实验。团队成员协作完成创新产品的生产,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任务,这也是在训练团队成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产品生产完成后,编写说明书,必要时对部分产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撰写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书。

第四部分是运行。这一部分包括报告、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团队成员向同学们展示创新作品,并汇报工作计划、工作原理、设计理念、工作流程等。其他团队成员可以在报告过程中提问,并表达他们的意见和问题,报告组成员将解释这些问题。每个小组选出一名队员作为评委,根据报告和问题的解释进行评分。最后,教师评语。展示创新的作品和报告,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技巧、表达技巧和书面沟通,并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申请专利。

1.2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作品充实教材案例

现有的《机械创新设计》教材中的大多数教学案例都是成熟的产品。这些产品一般都是技术水平较高,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这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感到恐惧、难以企及,感到很难做这样的创新。被誉为TRIZ之父的G.S.Altshuler统计表明:最小的发明、小发明和中型发明三种发明占了人类总发明的95%[6]。这些发明是利用人类现有的多学科知识体系而实现的。全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的一些作品被选为教材案例可以使学生感到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这些案例都是既有创新性又有可行性的;另一方面,它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紧迫感的信心:“其他人可以做的我也能同样做到,并且我可以再做得好一点”。

另外,还需提高知识产权的培训。现有的《机械创新设计》教程没有介绍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但创新产品设计需要保护。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产权知识、行使知识产权的能力和专利撰写技能,知识产权作为补充的知识在《机械创新设计》教材中也应要有所增加。

2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机械创新方法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是被动接受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较少。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的发挥。即使学生掌握了创新设计方法的理论,也很难转化为创新创作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處于被动地位,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是压抑和有限度的,同时,学生的学习乐趣也下降了。所有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本文探讨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可以改变这种现象。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构思”部分,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集思广益教学方法,团队班子成员利用团队的各种技术、群策群力来选择创新的主题;在“设计”部分,可以采用项目式驱动的教学法;在“运行”部分,采用开放式教学法,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学生可以自主完成自己的项目。

3阶段性的实际成果

本课程教学改革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个公选课班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上进行了测试体验,学生的创新作品参加了各类各级比赛。知识产权保护和学生科技项目创新设计已初见成效。近一年来这两个班学生学习《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后的主要成果有:①参赛作品获奖:1件作品参加“挑战杯”广东省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终审决赛荣获高职组创意设计竞赛一等奖;2件作品参加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分别荣获科技发明制作类一等奖和二等奖;②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在教师的指导下,3项实用新型专利得到授权;③项目立项资助:2个项目在深圳市科创委个人创客项目申报中获得了共计10万元的立项资助。

4结语

第8篇: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

当前的竞争往往体现在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上。作为高等院校而言,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国外大学的教育科技创新改革从20世纪70年代拉开帷幕,[1]而我国也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起步,迄今为止,已走过了30多年历程。[2]然而,多年来中国的许多地方高校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在培养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方面成效并不明显。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视角下的社会实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摆在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我们知道,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则是理论的落脚点。推进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还要注意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特殊时期,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要向培养出出既有理论功底,又能够适应社会实践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即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此外,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就业息息相关。现今的就业市场上,许多用人单位尽管对学校和学历有诸多条件和要求,但更为看中的是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而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高校大学生,许多人虽然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但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则并不尽如人意。因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为学生拓展就业空间,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学校毕业生。

2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虽然许多地方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加一些专业、行业竞赛,但总体上仍存在以下问题。

2.1 学校引导力度不足,科技创新氛围不浓

当前高校的评价体系大都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过多地注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在潜意识中,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形成深刻地认识。[3]这样,学校便缺乏进行科技创新实践的良好氛围。还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许多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也就缺乏给学生科研实践创新提供良好契机的条件。

2.2 参与科技创新的人数少,主动性不强

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受到了诸多限制。大部分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理论知识上,而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样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影响了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2.3 缺乏教师指导

众所周知,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活动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虽然大学生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但是仍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就目前情况看,许多高校虽然在科技创新方面都安排了指导老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打击创新的质量。[4]

3 构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

3.1 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由学校分管副书记或副校长为组长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其办公室。领导小组成员由各院系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主任)、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和高水平教授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规划,协调学院优质教学、科研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计划、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管理与使用、组织专家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评审和指导。

3.2 支撑体系建设

要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模化和成果化,需要建立起支持有力、系统完善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工作平台。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是开展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基础。建设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并有计划、分步骤的开放实验室,可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3 科技创新鼓励机制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强调利润最大化。因而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将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而且更能够面向企业和用人市场。此外,还可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学校的整体措施,如综合评定、评先评优联系起来,让学生的创新活动得到充分肯定,从而激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3.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许多地方高校学生自己接触科技创新实践的机会较少,学生普遍缺乏“科技创新实践”意识。因此,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的思想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可通过努力拓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给学生打造科技创新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培养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开展集中培训,将一些有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想法的学生集中起来,采取小班授课讲解的模式,聘请专业的、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定期进行强化培训;通过建设创新培训网站,互联网上的精品课程和开放课程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引导;通过建设创新培训网站,将创新的项目信息、培训教程、成果等一系列的内容集中在网站上,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创新的最新动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同其他院校的交流,组织学生到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合作院校进行学习,和合作院校学生一起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

第9篇: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范文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形势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特色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科技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建立科学的、符合大学生实际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对推进科技创新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

为广泛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教育部、中国科协等部门在1989年联合发起了具有导向性、示范性、权威性和群众性的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盛会——“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之后,国家级、省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全国各地区相继展开,有力推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在国家大力倡导下,多年来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培养了一批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考验。为了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我们对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某学院大二100名同学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学生参与率整体偏低。通过调查问卷,显示100名同学仅有23名同学参与过科创活动。没有参加过科创的同学中有45%的同学表示有兴趣参加但找不到合适的课题和指导老师,有23%的同学不自信认为自己没有参加科技创新的能力,有17%的同学表示对科技创新活动不了解,还有15%的同学认为只要学好课本知识就行对科技创新没太大兴趣。由此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对科技创新的参与率有待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应该只是少数同学参与,而应该是对大多数学生起到促进作用,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目前在初高中阶段教学模式仍然以灌输为主,以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踏进大学校门后难以转变固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导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缺失。其次,很多高校对大学科技创新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尤其是一些人文学科认为科创主要是理工科专业参与的活动,缺乏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和支持。再次,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真正有志于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老师,且一部分指导教师存在经验不足、缺乏理论指导等诸多问题。最后,很多学生对参与科创活动的目的并不是十分明确,抱着从众心理参与了科创活动,但最终科技成果水平不高、创新不足、半途而废的情况屡有发生。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模式探索

以上问题在不同程度影响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传统组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高校创新人才的需求,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1.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四年不断线的引导模式按照人才培养和能力形成的规律,从了解—参与—提升三个层次分阶段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在组织过程中对不同年级学生分阶段引导,以学生参与为核心,指导教师为辅助角色,突出学生团队培养。第一阶段为了解阶段,主要是针对大一学生。教师在基础课程讲授过程中,注重活跃学生思想,从发现问题开始,分析、引导、渗透,推出创新理论的讲授,启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帮助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同时结合校园的科技创新活动宣传,开展各种科创讲座、经验交流会,同时有效利用学生社团自发组织各种课外科技作品活动,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与参与意识。第二阶段为参与阶段,主要是针对大二学生。该阶段测重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在一年级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通过考核、选拔赛等挑选一部分优秀的大二同学集中培训,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的方式,让学生开始逐步进入实验室,指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讲授,通过上届带下届传、帮、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阶段为提升阶段,主要是针对大三和大四学生。确立在未来一至两年内的工作计划,将毕业设计和项目研究有机结合,完成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实践项目。根据个人特长开始承担一些创新实验设计,遴选部分同学参加全国大赛、省级比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实施环节通过申请及答辩,在竞争中选拔团队,立项成功的团队由此获得人力与资金的支持,最终完成科技创新成果并展示,提高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实施环节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培训。以专题培训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前期宣传及培训辅导,对参加流程、申报经验、书写申报书、研究方法、论文撰写等方面对学生予以指导,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申报及答辩。由学生自主组队申报科技创新项目,指导教师在专业方面给予必要的辅导。团队完成申报后通过答辩的形式进行选拔。通过数名在专业方面和科创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从众多团队中挑选出创新性、可行性、操作性强的团队,并根据项目的创新程度及成果意义给予不同层次的经费。实践。项目成果立项后,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的实践工作,为期一年左右。组织者在该时期的主要角色是监督项目的实践进度,并在适当时期进行中期考核,以更好地促进项目顺利完成。成果展示。在项目完成之后,通过举办展示会展示各团队科技创新的成果,通过专家评价对创新性强的项目进行宣传与表彰,使学生能够自觉的参与其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以此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和竞赛,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环境与机会。

3.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导师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并把科技创新理念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主动意识的培养。对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获得奖项的导师给予相应奖励,落实指导工作量,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来提高老师参与科技宣传、科技讲座、科研指导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指导学生的工作中来,从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