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的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旅游管理;困境;应对方法;浅议
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而旅游管理作为顺应经济发展兴起的一门新兴管理内别,其在具体的应用中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为满足人们对旅游的多样要求,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朝着多元化、规模化、创新性的方向演进。而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对旅游管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近年来,我国为提高旅游管理的整体水平,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先进的措施来完善旅游管理内容,但从实际的应用情况来看,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采取合理的应对方法来处理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也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1 我国旅游管理的概念
在科技的日益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生活形式更加多姿多彩,这不仅使大众化旅游的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也使旅游业发展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旅游业作为一项系统化、产业化、国际化、人性化的综合服务性行业,管理系统也比较庞大与复杂。旅游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相应的行政、法律、技术、经济、德育方法,对旅游市场、设施、资源、区域、部门、产业等内容进行的管理活动。旅游管理也可浅显地解释为:一定组织中的管理人员,通过对各种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来协调他人活动,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进行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对旅游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关系、现象进行管理,最终获取最大程度的目标实现。由于旅游是一项过程多谱化、对象多样化、机制多元化、效应多极化的复杂活动,因此也导致了旅游管理内容的多元、复杂与特殊。
2 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市场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相关的旅游管理部门对于旅游管理的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现状来看,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我国旅游管理工作也面临一定的困境,这种现象导致了整体的旅游管理水平较国外落后,这也会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制约。
2.1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一个国家的长效、可持续发展,与各种法律法规的约束离不开关系,旅游行业亦是如此,只有在科学、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管理与制约下,才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但从当前现状来看,我国对旅游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尚待完善,由于旅游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给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的旅游管理法规只重视对景区环境、景点设施、文物等方面的维护与保护,却忽视了对游客人生安全保护条例的制定。
(2)目前旅游管理中应用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虽然促进了景区的发展,但其中提出的多项管理措施在当下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也渐渐凸显出了不足之处,无法满足当下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3)我国相关旅游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多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临时性等特征,尚没有制定出全面、统一、完善的旅游法,这也造成了很多城市在自身利益的考虑下制定出针对强的当地旅游管理法,却未考虑游客方面利益,导致旅游管理法不合理现象的出现。
2.2旅游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属于旅游管理中较严重的问题之一,当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合理性时,一定程度地会影响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从目前我国旅游管理的现状来看,旅游管理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等方面:
(1)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在高科技下,我国各行各业也通过各种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促进行业的高速发展。而旅游管理的内容比较复杂,管理范围也较广,在此前提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很有必要。但我国很多旅游景点追求“原生态、乡村化”的发展目标,忽视了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这给很多游客的出游也会带来诸多不便。
(2)管理体制不合理。若在旅游管理中缺乏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体制,则会造成管理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也会产生问题,引起连锁反应,进而制约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
(3)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由于城市的不同,其对旅游的重视度也不尽相同,相应旅游管理措施、管理人员的设置也不同,若一些较为落后的城市,对旅游景区的管理不够重视,或只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时,可能造成旅游管理人员工作散漫、懈怠,对旅游管理、监督的执行力度不足。另外,由于对旅游管理的不重视,也有可能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强化,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专业性不强,均会影响旅游业的正常发展。
2.3旅游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崛起,不仅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各旅游景点设施设备的建设也与早些年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一些发达国家来比,我国旅游景点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存在设施质量较差、配套不完整、绿化不全面、整体不协调等问题。而旅游管理基础设备建设之所以薄弱的原因,除了景区本身的规划不合理、对环境建设不重视之外,也与部分游客的的道德素质低下、环保意识不强,肆意损坏、破坏基础设施,残留大量垃圾等不良行为有着很大的关联。虽然我国有关的旅游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一些积极的手段对其不断地进行治理,但还是由于各种因素作用,致使管理政策执行不到位,进而也给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2.4旅游管理理念缺乏创新性
在旅游业大规模、规范化发展的当下社会,我国许多的城市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完善,来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促进其更好的发展。但纵观整体的旅游业,其管理理念普遍雷同、陈旧,缺乏先进性与创新性,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由于旅游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给旅游业整体的发展也带来了影响。
2.5旅游管理与政府政策之间存在冲突
我国政府执法部门在基于国情的考虑下,对各地旅游业的发展与建设制定出了相应的政策与要求,正常情况下,各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应严格遵循政府职能部门的要求,以保证其具备合理、规范与标准性。但是,也有部分的城市在发展旅游业时,忽视国家的政策与要求,形成自己的旅游管理体系并开展工作。其在不顾国家利益与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自行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容易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要求脱节,进而导致冲突与矛盾的发生。
3 我国旅游管理面临困境的应对方法
针对目前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亟需采取有效、科学的应对方法进行解决,促进旅游管理工作的顺利、合理实施,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1建立健全旅游管理组织机构
针对目前旅游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不合理的现象,采取有力的措施建立健全旅游管理组织机构尤为重要,具体的措施可由以下几点来实现。
(1)加强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当下的旅游管理中,大力应用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充分地利用网络、电视媒体等媒介,多站在游客的角度进行考虑,遵循“客户利益至上”的原则。针对一些追求复古、安静元素的旅游景区,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营造复古气氛的同时,合理地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便于为游客提供更加贴心、舒适、周到的服务。
(2)具备完善的管理体制,对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可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该完善并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应针对旅游业具有的特殊性、多元性与复杂性,在严格遵循国家政策的同时,根据景区的特点、劳务、产品等方面的不同,制定出既符合景区发展,又能给游客提供最佳服务的管理体制。
(3)通过对人才的培训与选拔,提高旅游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合理地淘汰一些专业性不强、工作散漫不积极、年龄较大的管理人员,多往管理队伍中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大力选拔年轻、专业的人才,促进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2合理完善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
为保障旅游业给社会人文与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相应的职能部门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国情,对与旅游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很有必要。具体的完善措施主要如下。
(1)旅游主管部门需制定合理的景区价格管理法规,避免景区恶意提高门票价格,哄抬商品销售价格,给游客造成经济损失。在法规制定之后,还需采取行政强制、行政监督等有效的手段,对景区进行严格管理,通过国家的威慑作用,使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更加规范。
(2)重视旅游协会、景点(区)协会、旅游商品协会的建立,并以相应的政策与法规支持其发展,通过各种与旅游管理有关协会的建立健全,使其能够保证旅游业与游客的合法权益,避免非法、违法经营现象所造成的危害。
(3)由于各城市旅游发展策略、管理方式的不同,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也不相同,容易造成规章制度不全面、不完整的现象,这也给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以上因素考虑,相关的旅游主管部门最好能够制定出集中、统一、全面的管理方针,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城市旅游景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细微的调整与加强。通过统一法规与方针,实现旅游行业的分平竞争,进而促进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
3.3加大旅游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针对目前旅游管理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现象,需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地推进旅游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现有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合理地扩大规模,重视绿化,提高游客的接待容量。相应的旅游景区需根据游客的需求,在保证施工质量、施工规模的基础上,开发新型的,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除此之外,为防止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被破坏,应利用广播、手册、电视、报纸做好保护宣传工作,使游客意识到景点各设施的重要性,进而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不于设施设备上乱写乱刻。
3.4树立科学先进的旅游管理理念
科学、先进、创新性旅游管理理念的树立,可提高各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信誉,并促进其长效发展。首先,旅游管理在坚持科学发展观,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以先进的理念为目标,有效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其次,合理地借鉴国内外比较先进,实施较好的管理理念,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人文建设的同时,有效的利用比较全面的管理理念,保证当地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再次,重视游客的需求,可通过网络、问卷、民意调查等方式,了解游客实质需求,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通过创新性、大众化的管理理念,满足大部分游客的要求。
3.5加强旅游管理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存在冲突的现象,需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具体的措施如下:(1)政府部门在下达与旅游业有关的要求文件之后,需加强管理与监督,保证旅游业能够将其规定、政策执行到位;(2)旅游管理工作需自觉服从政府部门的要求,在政府所提出的政策与指令下,科学、合理地开展旅游管理工作;(3)旅游业在开展管理工作之前,如果对政府的政策与要求存在异议,应及时反映情况,以便于双方在互相沟通、协调之下,对政策与要求进行完善,保证双方工作的开展均能合理、顺利,避免冲突的发生。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旅游行业在未来将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但是,在我国当下的旅游管理中还面临诸多的困境,这给今后旅游业的发展来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旅游管理部门也应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加强与完善,进而促进我国旅游业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琼英,全华.网络最大流模型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6):158-162
[2]庄晶晶.对做好旅游管理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1,30(24):94
[3]姜莉.中小旅行社在旅游管理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商贸,2010,7(12):163
[关键词]:社区生态旅游 影响因素 问题 管理建议
区别于一般旅游方式,社区生态旅游特殊性极为明显,其将部分社区内容融入生态旅游发展中,并强调将社区居民作为主体,使居民能够主动参与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活动中。尽管近年来社区生态旅游发展速度较快,但单纯从管理角度看,管理模式带有明显的滞后性,社区、旅游区管理机构二者很难进行融合,这样便造成社区生态旅游被忽视,更无从谈及提升社区旅游管理水平。因此,本文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相关概述
关于社区生态旅游,其概念并未在学术界中被统一界定,但综合近年来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看,其实质是以生态旅游为基础的高级形式,强调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其中,确保社区中人文特色、自然特色得以展示的基础上,注重对区域民俗文化、居民利益给予足够的保障。当前旅游业快速发展背景下,社区生态旅游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其可满足较多游客在旅游方式方面的需求。从社区生态旅游的特征看,其以旅游行业为基础,并将重心转移到社区中,这样围绕社区使旅游向周边扩散。同时,在社区生态旅游中,要求将社区居民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使社区旅游发展中居民积极参与其中,以此达到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由于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本身是继生态旅游后的高级旅游模式,且无论从发展模式还是管理模式上看,都与传统生态旅游不同,所以其未来如何发展,必然成为旅游界以及大多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因素研究
1、从外部影响因素角度
不可否认,近年来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取得较多突破性的成就,但在管理方面仍受到较多外部因素影响,包括生态旅游者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以生态旅游者为例,其本身作为旅游的需求者,关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活动中是否能够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这就要求生态旅游管理中应保证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旅游项目等都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可见旅游者对社区旅游管理影响极为明显。再从非政府组织角度看,其与政府、旅游企业不同,侧重于在管理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咨询、沟通以及建议等服务,且可有效监督评估当前旅游发展的趋势,是旅游管理的重要“辅助者”,所以非政府组织能否发挥其基本功能将会为管理带来较为明显的影响。除此之外,对社区旅游管理的因素也表现在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方面。如在政治环境方面,管理活动中需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使管理模式与整个发展大环境相适应;而经济环境方面,不同区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对管理活动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假若社区能够在管理模式上不断完善,很大程度将为居民创造致富的可能;再如社会环境方面,管理活动开展中需充分考虑到社区居民的民风民俗、价值观念等,若管理模式未能与这些社区社会特性相结合,很容易造成管理活动失败;从技术环境看,生态旅游管理的关键在于有相关的技术作为保障,如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太阳能技术的运用,其不仅可帮助社区有效管理旅游活动,且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
2、从内部影响因素角度
社区生态旅游,其在构成上主要以社区居民、旅游企业以及区域政府等为主,三者任一一方存在问题如居民参与意识不强、政府管理缺失等,都会影响旅游管理的有效性,要求三者能够相互配合进行管理与决策,这样才可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另外,对旅游管理模式影响的关键性因素也表现在社区素质方面,其中的社区素质主要指社区中所有主体的素质。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区域政府素质的影响。旅游管理中,政府需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林业、环保以及宗教等各方面的管理职能,并做好旅游管理中人员的配备以及相关管理体制的构建等,若这些管理体制、人员配备不完善且职能缺位,便会影响管理的有效性。第二,旅游企业素质问题。从现行较多关于旅游企业的形象问题方面看,“鼠目寸光”、“利欲熏心”等常被用于形容这些企业,尽管评价并不全面,但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旅游企业负面形象将会影响管理有效性,所以在实际管理活动中,旅游企业在环保意识、经营素质以及责任意识等方面都需不断提高,确保发挥其在游客中“教育者”与“服务者”角色功能,以及在社区居民中的“合作者”角色功能。第三,社区居民素质。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下,强调以居民作为主体,这样居民是否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生态意识以及较高的文化程度,将会对管理效果起到明显的影响。
三、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社区居民主体地位的缺失
区别于一般旅游模式,社区生态旅游强调旅游活动主题确定中应以社区形式为主,而其实现的关键在于社区居民主体性的发挥。然而从现行社区生态旅游发展情况看,整体经营与管理模式仍局限在传统旅游模式方面,社区居民在旅游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尊重。例如,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部分居民参与过程中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真正进行决策管理的仍以政府部门或旅游企业为主,居民的决策权、参与度都不明显,完全与社区生态旅游理念相背离。另外,对于较多参与意识不强、决策与管理能力较低等问题,政府与企业未做好相关的教育与引导工作,难以使居民主体意识得到提升。由此可见,现行社区旅游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便体现在居民主体地位缺失方面。
2、地方性人文理念的缺失
区域发展旅游业,是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然而需注意的是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对于社区文化、社区环境都会带来较多不可避免的冲击,严重情况下将使地方区域文化特色发生改变,影响文化多样性发展。这就要求在社区旅游业发展中,应兼顾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确保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文化发展需求。但事实上,真正能够做到保护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的行为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在于发展中人文理念逐渐丧失。例如,社区居民在生态旅游开发前在民俗民风上极为质朴,然而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下,大多居民为获取经济利益,完全投身于旅游活动中,开展较多旅游组织与经营等活动。尽管社区居民这种主动参与行为值得肯定,但长期置身于外来文化影响下,社区原有的习俗传统、本地文化都可能面临消散情况。因此,现行地方性人文理念的缺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旅游管理模式不健全
旅游管理模式是否合理将决定区域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目前大多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便表现在旅游管理模式不健全方面。首先从旅游企业竞争管理角度看,旅游企业为保证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便采取低价策略,这种方式很难使旅游企业利润得到保障,而因利润的降低,企业往往从服务质量方面进行成本控制,这样整个生态旅游的发展将处于恶性发展状态。另外,从旅游产品管理情况看,不具备较强的创新力。需注意的是社区生态旅游一般旅游模式不同,其强调游客、居民共同参与到旅游活动中,但目前旅游企业为游客提供的产品仍集中在“观光”层面,所安排的旅游行程较为固定,何种形式下将社区生态旅游完全趋同于传统观光形式上,这样社区生态旅游的价值由此丧失。
四、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相关建议
1、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中区民的参与
针对现行旅游管理中存在的弊病与影响因素,在实际管理中首先应注意鼓励社区群众参与其中。社区居民本身在角色定位中便应为旅游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无论在经营管理或决策方面,社区居民都有相应的权利。因此,为使社区居民这些效益得到保障,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应充分考虑到居民的意见,确保旅游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另外,在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为使居民积极参与经营管理活动中,应进行居民交流平台的构建,可将相关的制度与旅游发展政策等利用平台进行,而居民也可在平台中将自身的意见与建议反映出来。尤其需注意的是若居民对社区生态旅游发展意见较大,相关部门需做好协调处理工作,确保对民心实时了解,才能避免旅游管理中有更多矛盾纠纷问题存在。
2、利益分配制度的构建
利益是否得以合理分配,是决定社区生态旅游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需在利益分配制度上进行不断完善,如相关的利益补偿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同时,区域政府为使居民利益得到保障,也可引导居民利用旅游产业带来的机遇,开展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另外,区域发展生态旅游中,可对社区居民、旅游企业提供相应的信贷服务,使企业与居民在旅游项目的开发上得到保障。另外,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需不断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但现有居民因知识文化素质较低,很难接受这些管理知识,更无从谈及将管理理念用于实际管理活动中,因此,社区管理工作中可考虑引入相应的引导机制,这样才可满足旅游管理要求。
3、居民旅游意识的强化
生态旅游发展中,对于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也提出较高的要求。从大多社区居民综合素质现状看,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多在外地谋生,而留在社区中的多以年纪稍长的人群或儿童为主,所以在文化知识水平方面并不高,尤其在旅游知识方面更加匮乏,很难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因此,在社区管理活动中,相关部门应适时做好引导与培训工作,保证社区居民充分了解旅游知识。另外,社区居民在生态环保意识方面也需不断加强,这样在游客到社区旅游过程中,社区居民会将社区的传统文化、生态环保理念向游客传递,以此为游客带来更良好的体验。
4、旅游管理模式的构建
为提升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水平,需在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区域可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合理选择政府管理、社区自主管理或委托管理模式等。首先,对于政府管理模式。其主要指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涉及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开发、保护以及管理等,都由政府主导完成。政府管理模式的应用本身有一定的原因,如旅游的拥有者便为国家,所有旅游区的管理主体也应以政府为主。再如旅游区发展中较多的项目都由政府制定,这样在项目管理中也要求有政府部门参与其中。目前,较多区域在应用政府管理模式中,政府部门多会指定专门的旅游公司进行管理,这样整个经营管理活动更趋于专业化,管理效率相对也较高。
其次,在社区管理模式应用下,其主要指为社区生态旅发展中涉及的开发、经营、保护与管理等工作主体以社区居民为主。一般社区居民在参与经营管理活动中对自身的利益极为关注,这样在活动中将表现的极为积极,所以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同时对于社区中的生态旅游资源,社区居民了解较多,对于社区自然内涵、人文内涵较为熟知,因此在经营管理中可保证管理活动的有效性。
最后,委托管理模式的应用。这种模式主要针对生态旅游的某个项目或所有的项目,由政府部门将其委托给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从这种模式的的优势看,其强调经营管理权、所有权的分离,有利于整个管理效率的提升。综合来看,区域在旅游管理方面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保旅游管理满足社区生态旅游发展要求。
五、结论
有效的管理模式是影响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实际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中,应正视社区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立足于影响社区旅游管理的因素与当前管理中存在的弊病,注重完善相关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社区居民旅游意识,并根据实际发展情况选择旅游管理模式,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社区旅游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伊灿.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分析[J].品牌,2014(06):17-18.
[2]仝利娜.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问题与加强措施[J].商,2015(31):81.
[3]刘秀青.基于居民感知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比较研究[D].广州大学,2012.
[4]李刚.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社区参与互动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5]赵微.社区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6]龚克.桂林喀斯特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7]付恒阳.旅游对景区生态的负面影响及景区生态保护研究[D].长安大学,2014.
[8]张冬云.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1):196.
关键词:旅游管理 体制改革 探讨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管理 信息化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241-01
当前,人们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当代各个行业的发展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当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革命是一个丰富的革命,包括电脑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带来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旅游业。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旅游业的经营模式、业务开展以及管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旅游业的特点来说,其对信息的要求更高,也可以说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信息。而旅游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旅游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一)符合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各个产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革,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逐渐被淘汰,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需要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所以在信息时代下,旅游管理信息化能够符合时代的客观要求。
(二)符合旅游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旅游管理现代化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行业发展必然的结果,而现代化管理中本来就包含信息化。[1]特别是随着网络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管理的思维以及方式也都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革。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旅游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关键和基础。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带来诸多的优势,首先能够提升管理的效率和准确率,节省旅游业的开支,提升工作效率;同时通过这种途径,还能够实现对旅游管理的信息化处理,更好地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使我国的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三)促进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
旅游是一种自愿和自发的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旅游业的完善,参与旅游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而旅游业也逐渐向市场化进行转型。[2]同时旅游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选择出国旅游的人逐渐增多,这种旅游活动的国际化特征也将旅游业推向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能够互相依赖,而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各国旅游业的联系,使得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国际化。
二、旅游管理国际化的对策
(一)善于利用GIS系统
GIS是当前功能比较完善的软件系统,其综合了计算机集成图形信息、属性信息于一体,在数据的管理、分析、判断、检索以及查询等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大,通过简单的文字输入或者人机对话,就能够帮助用户获得需要的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影像等,同时还能够帮助客户做一些简单的分析,为客户作出决策提供辅助作用。以GIS为基础来加强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能够为客户提供一些专题的图片、地图等,改善传统枯燥的表格数据以及文字信息的弊端,同时还能够将综合的信息进行集成、分析和输出,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决策依据。
(二)注重对数据库的建立
通过数据库的建立,更有利于用户对旅游信息的查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与旅游信息系统,建立起具有图、文、声、影并茂的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建立能够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共享。在旅游管理信息中需要至少包括两种数据库类型:图文数据库以及地图数据库,而图文数据库中主要包括旅游景点的图片、分布、客源市场、旅游企业、旅游产品、旅游教育、旅游交通以及资源等多种信息,这样无论是旅游机构还是游客都能够更快、更全面地查找相应的旅游信息,保证旅游服务的完善性。
(三)加强对旅游管理信息化的软硬件建设
在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硬件建设方面,需要利用电脑来对旅游景点、重点旅游信息、旅游企业等进行科普。利用旅游信息网络的搭建使旅游信息更好地传输到用户的手中。因此在硬件的建设中就需要对这些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而在软件的建设中,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制定科学的培训技术,在旅游行业中普及信息和计算机知识,提升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高校的教育资源,来为旅游管理信息化培养专业的人才,进而为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不但能够提升旅游行业的工作效率,符合当代的信息时代客观要求,为旅游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够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因此旅游企业需要加强对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通过对GIS系统的应用、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加强软硬件的建设等方式来提升旅游管理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
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是从重要性、问题、对策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相关问题,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为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1、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行业管理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旅游业的部门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所属企业的微观活动,显然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部门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行业管理是根据产品或劳务的不同特点对企业进行分类,然后由政府相应的部门进行归口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从行业角度来说,均应统归旅游局管理。这种行业管理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
2、完善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旅游部门协同各有关部门,先清理一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而全面推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国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导市场,中小企业纳入序列的格局。落实《全民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创造企业平等竞争的基本条件,统一税赋,搞活用工条件。进一步推 行和完善旅游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进行旅游企业股份制经营试点。
3、深化旅游计划与投资管理体制。在国家旅游局的领导下,全面规划管理全国旅游基本建设工作。确定国家和地方的投资分工和投向重点。国家主要负责非盈利的重点工程的基本配套,地方负责重点项目的资金配套和一般性项目的投资;盈利性的项目将由企业按照经济规律投资经营,自负盈亏。建立旅游业有偿投资制。
参考文献:
从我国目前从事旅游行业的实际人数来看,还远远低于实际需要的人数。旅游行业的缺口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旅游方面的管理人才。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关系到旅游行业的未来,如果我国不对旅游管理方面的教育进行发展和创新,就无法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强大的力量。我国在旅游管理方面教育上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这跟国外的旅游管理方面的教育相比还有许多缺陷。从美国等国家在旅游管理教育上的成果来看,我国需要深入学习。因此,我国的旅游管理方面的教育需要对国外成果进行吸收,并且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才能够推动我国旅游行业持久而快速地发展和壮大。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关系到我国在旅游行业所具有的竞争实力,也是制约国家和地区在旅游行业上是否能够获得长远进步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我国从旅游管理方面的教育入手,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并且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提高旅游管理方面的教育水平。
2.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发展与创新的策略
我国要想推动旅游管理方面教育的发展,并且对其进行创新,就需要寻求一系列有效的策略。首先,我国需要改变旅游管理教育的思想观念,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其进行全新的诠释。以前旅游管理方面的教育思想是比较被动的,注重理论知识。如今各个学校应该树立积极主动的教育思想,结合理论和实践,并且联系科学研究,提高旅游管理的教育层次。各个学校需要突破学校教育的界限,不再把学校作为旅游管理教育的唯一场所,而是联系社会上各个旅行社、旅游企业和旅游部门,联合社会各界力量,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信息,并且为学生营造更加宽广的实习平台。其次,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强大的教师队伍,提高旅游管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大多数学校的旅游管理教师的水平阻碍了教育的进步,同时不利于教育的创新。所以,各个学校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注重旅游管理教师的专业素质等各个方面的素质,并且给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增加他们的实际经验和社会见闻,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同时也有利于理论教学的开展。教师是促进旅游管理教育获得发展并且得以创新的实践者,所以学校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3.结语
关键词:传统文化;应用;专业素养
当前,我国的学生大多没有进行过专业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国的文化的理解薄弱,具有片面性,不能正确科学地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旅游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更深刻透彻地理解传统文化,开展特定的教育,并将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好的教育。
一、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要运用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进行结合,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结合专业课和文化课,拓展课程的深度,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传统文化,重新理解,深入认识传统文化,升华自己的知识,内化自己的知识。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缺少了解,没有系统读过中国的《四书》《五经》等,对中国的文化停留在电影电视的认识层面上,缺少系统的接受教育。
1.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优秀的典范,对旅游管理人员提供价值引导。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等思想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品德素养的积淀和形成。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态度提供了很好的培养作用,引导学生学会从学生时代就爱家乡,爱祖国,激发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责任心,确立学生科学正确的三观。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知识能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传统文化还教会旅游管理学生学会推己及人等,保证旅游管理者和旅游者的融洽关系的形成,让旅游管理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积淀。
2.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旅游管理学生的专业素养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审美的体验,获得对美的体验。导游要向游客讲解自然景观和人文知识,因此,人文中就包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知识是旅游管理者的内在素养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文化,学习中国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国家吸引外国友人的,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获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产生积淀,精神上得到享受,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二、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加强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建设
教师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入到基础课程体系中,尝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鉴赏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师可以加强课程建设,让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鉴赏为中国人保留丰富的优秀的传统的文化,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道德感和自信心。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能提高未来旅游管理从业者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让游客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游客们热爱中国传统诚信的行为。
2.加强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在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教师要对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重视传统文化内容和专业课程结合到一起,实现教学中融合旅游管理专业和传统文化的知识的目的。(1)我们应该丰富旅游管理专业课的教师的优秀的文化素质为了实现高素质的优秀的教师资源的获取和培养,教师要加强行业内的自我培训过程,注重继续教育弥补段提升自己的优秀的文化素质。教师要保证行业的诚信服务,在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程中,重视管理学和导游业务等课程的教学,更要融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输入更多的传统文化的知识,重视内容的传输,重视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和道德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不断通过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我们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吸收传统文化知识,让融入了传统的文化课程充分活跃起来,发挥教师的魅力,实现感染学生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
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已经不再适合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应该重视理论教育的基础,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不断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逐渐内化于学生的心灵中,最终形成顺应旅游管理行业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容。教师要逐渐丰富大学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书法学习活动。大学教师要对学生加强美术教育,加强书法教育,在学生练习中国书法的时候,要按照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体会书法的内涵。教师要引导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书法学习活动,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会和理解,提升将来旅游行业的人员的素质,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高质量的服务,挖掘传统文化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4.以点带面,引起学生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寻找切入点,引申学生来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想象。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时候,可以引进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知识,引导学生讨论孔子和老子等人对礼的认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礼仪要求,带动人们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再如,讲解饭店管理原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解知识的时候,可以引进《论语》中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进行讨论、总结,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在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抓好切入点,引进传统文化的知识,加以讨论和总结,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教师要让学生重新认识,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和现实的旅游管理的联系,实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实际工作的关联,实现现代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的知识。教师要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如此优秀,是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行动的,让学生喜欢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找准切入点,恰当引进传统文化的知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多一条文化发展的道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收获学生好的学习效果。
1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应与时俱进
在城镇化背景下,需要转变传统的乡村生态旅游管理观念,应把乡村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加快整个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步调,使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更规范,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才更有活力。在管理中应鼓励贫困户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来,通过产业带动、企业帮扶等形式,让乡村生态旅游助推脱贫攻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可采取“旅游+”的模式,开发农旅、文旅、体旅等山地旅游新业态,为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充分重视各类专家对于乡村生态旅游领域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议,利用业务咨询、理论指导、评审评价等形式,不断强化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内容,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从而以科学合理的城乡统一化管理办法,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紧跟新形势下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行业良好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2倡导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参与感也较低,因此可倡导当地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当地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会实践旅游振兴为特色,加大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制定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整体营销办法后,实现当地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联合互动。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同时促进当地人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对农业公园、湿地保护区的深度体验和走访,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积极发掘当地的旅游潜力,从而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以此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业对当地乡村发展振兴的带动作用。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所以必须要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基层部门应加大力度促进产业扶贫政策基础,做好有前瞻性地规划与管理工作。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例如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给予村民政策和项目扶持。在村民依托乡村振兴发展的良好政策下,也积极开始发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产业,促使当地农村环境更美、农村收入更多,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高。基层部门应明确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对使用荒山、荒坡、荒滩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以此不断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