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秋天的图画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活动目标:
1、引导小朋友认识秋天的天气特征。
2、使小朋友知道秋天树叶会从树上飘落。
3、与小朋友一同探索、认识秋天可以吃到的水果。
4、认识颜色:红、黄、绿。
主题方案设计:
本次主题活动分别围绕“秋天天气凉”,“秋天的落叶”和“秋天的水果”三个单元进行的。在每一个单元下预设和生成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在“秋天天气凉”单元中,我们从引导小朋友感受天气变凉了懂得要多穿些衣服,了解秋天的衣服和夏天的衣服相比较有什么不同,并鼓励引导幼儿学习独立穿脱衣服,掌握扣纽扣、提裤子等方法。在此基础上为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我们设计、组织了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如“美丽的衣服”、“花帽子”等等。以上的系列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秋天应该通过穿适宜的衣服取暖,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而且引导我们思考:天凉了,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从而引申出了 “洗手后要擦护肤霜”、“流鼻涕我会擦”、“使用干净手绢”、“叠手绢”等一系列的活动。由此可见,我们的每一个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连续的。
图片
方案实施过程:
活动一:桔子写生
图片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加深对秋天水果 — 桔子的认知
2、培养幼儿对写生画法的兴趣
活动准备:实物桔子若干,图画纸每人一张,油画棒每人一盒
活动情况记录:
活动由来:“咦!今天怎么吃桔子啦?”随着孩子们一句句稚嫩的疑问,我们开始了关于秋天水果的一系列活动。孩子们为什么会对午点时吃的桔子如此感兴趣,使他们很兴奋呢?在幼儿园孩子们品尝到的第一种秋季时令水果就是桔子,这第一个出现的时令水果 — 桔子,自然而然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激起了他们对秋季时令水果的兴趣。
活动形式:通过实物观察,使幼儿生动、细致地发现桔子的特征(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等。在幼儿观察、交流、总结的基础上,请幼儿写生桔子,教师不出示范例,鼓励引导幼儿将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桔子的真实颜色用各种颜色的画笔表现出来。
与幼儿的互动:
(1)请幼儿回忆中午午点时吃的桔子的味道,引导幼儿回忆并说一说自己印象中的桔子的样子。多数幼儿回答出桔子是圆形、桔子是黄色。
(2)出示桔子,请幼儿观察,观察桔子的外部特征。
(3)请幼儿逐个较细致地触摸观察后,引导幼儿再次表达自己的认知。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看完后说桔子不是特别圆,发现有些扁圆,桔子皮上的颜色是有变化的,有的地方是orange,有的地方是yellow,有的地方是green。
(4)请幼儿分成小组,发给每组几个桔子,请幼儿边观察边参照桔子实际的颜色给“桔子画像”。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将自己眼睛看到的颜色尽情地用画笔在纸上表现,展示他们的丰富感知。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边画边发现“这儿有点黄,往下又成桔红色了”。
(5)幼儿作品展示,并进行介绍。
孩子们听说要讲一讲自己画的桔子都很积极地举起小手想说一说,有的孩子说他的桔子是又漂亮又甜的桔子,有许多漂亮颜色,有的孩子说他画的桔子超市都买不到,因为它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
活动开展后的反思:通过开展这个活动,孩子们对于桔子的外部特征了解得比以前细致了许多。由于绝大多数幼儿基本掌握了圆或椭圆的画法,所以幼儿画的桔子造型较好,构图很大胆,有的孩子画一个桔子,有的幼儿画了几个桔子。由于是写生,我们没有出示范例,不想给幼儿一个固定模式,想看看幼儿自我表现的成果,结果很令人欣喜,尤其在用色方面,很多幼儿的作品很有色彩感觉,甚至在桔子身上由于反光呈现出的蓝色、紫色都进行了表现。
在活动中幼儿兴趣很浓,画得非常认真投入。此次活动为后面的活动延伸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接下来生成的活动是点数桔子,泥工制作桔子等)。
图片
活动二:树叶变黄了
图片
活动目标:
1、激发、鼓励幼儿在大自然中探索、发现的兴趣
2、引导幼儿了解秋天树叶会变成黄色,并会飘落
活动准备:放大镜若干个,几本硬皮书、活动情况记录表:
活动由来:秋风吹,落叶飘的自然景象是非常吸引孩子的。为了认知秋天的树和树叶,我们首先带领幼儿到户外,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和发现。幼儿园许许多多的树木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了非常适宜的场所,孩子们捡起树叶快乐地和树叶交上了朋友。
活动形式:我们选择户外的形式就是为了让幼儿与这些树、树叶有更直接、更亲密的接触,只有这样才能更真直观、更生动地认知树和树叶。
与幼儿的互动:
(1)和幼儿一起到户外去感受落叶。
孩子们看到树叶在空中飞舞都很兴奋,欢喜地用双手捧起许多树叶,同时抛向空中,感受树叶的飘落。
(2)请幼儿自由地去捡树叶,并请幼儿观察。
(3)孩子们捡了一片又一片,他们觉得自己手中的每一片树叶都很美,不舍得丢弃
有的孩子还不时地数一数自己捡了几片树叶:1、2、3、4、5……”,有的孩子发现了树叶有大有小,甚至有的孩子发现了树叶是从叶柄处开始向上变黄的。
(4)请幼儿使用放大镜,看树叶上的叶脉的样子,有的孩子说上面有小细线,有的孩子说像蜘蛛网,有的孩子点出这是“叶脉”。
(5)请每个幼儿挑选两片自己最喜欢的树叶夹在硬皮书中,带回班中。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开展后的反思:我们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设计组织了此次活动,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大胆探索和发现。幼儿在活动中很投入。我们甚至没有想到孩子们能观察得如此细致,孩子们认识到了许多以往不知道的问题。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中,教育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孩子们在展示他们捡拾到的树叶。
图片
活动三:我是一片小树叶
图片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中树叶飘落的情景。
2、练习数数游戏。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树叶头饰,每个小朋友一个树叶头饰。
2、音乐磁带:树叶落下来
活动情况记录:
活动由来:孩子们到户外去观察,并捡拾了许多树叶,他们对树叶的兴趣很浓。由此,生成了这样一个由孩子们扮演小树叶,在音乐中进行表演的游戏。孩子们对自己收藏的每一片树叶都很珍惜,用这些树叶当作教具,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生动的、最能激起他们的兴趣。
活动形式:以音乐贯穿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游戏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和能力。
与幼儿的互动:
(1)请每位小朋友自己选择一个喜爱的头饰戴起来。孩子们看到这么多树叶头饰时很高兴,争先恐后地要参与活动。
(2)请小朋友扮演小树叶随“树叶落下来”的音乐做动作,模仿树叶飘落的样子。请幼儿注意感受和表现小树叶飘落时的节奏。
(3)利用手偶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将小朋友收集的树叶摆放在地上,和小朋友一起做(摸)的游戏,搭配节奏感的音乐练习点数1、2、3、4、5
(4)再次引导幼儿欣赏“树叶落下来”的音乐,丰富幼儿的表演动作“挥挥手、“睡觉了”(树叶落下后模仿睡觉的样子)
活动开展后的反思:我们在活动室开展这个活动,一方面是对户外活动时认知的一个复习和小结,另一方面,结合我们语言领域教学特色,在游戏中将以往学习的一些英语渗透其中,体验学习语言的快乐。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还要探索如何将英语更好地相结合于主题教育活动之中。
收获与启示:围绕“我爱秋天”这一主题,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内容非常丰富,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和谐地渗透于其中,而且其形式多样。另外,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生成系列活动,每个活动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体现了层层递进性。
2
中班社会教案《丰收的秋天》
中班社会教案《丰收的秋天》适用于中班的秋天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认识一些农作物,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体验秋天丰收的快乐,教育幼儿爱惜农作物,爱惜粮食,快来看看吧。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农作物,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体验秋天丰收的快乐。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教育幼儿爱惜农作物,爱惜粮食。
4.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鼓励幼儿围绕话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农民伯伯田间劳作场景录像
2.每位幼儿带1-2个水果或蔬菜
活动过程
一.提问激发幼儿谈话兴趣
小朋友你们喜欢秋天吗?
那你最喜欢秋天的什么?
二、引导发现
1.观看录像
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农民伯伯在干什么?(收割玉米.摘棉花等)
农民伯伯是怎样劳动的,我们来学学好不好。(幼儿分组进行表演)
小朋友你们看农民伯伯在劳动的时候累不累呢?(累)
那我们要怎样做呢?(爱惜粮食)
2. 小朋友秋天还有许多的水果和蔬菜,你们最喜欢吃什么?为什么?
三、交流讨论(给水果、蔬菜找家)
1.幼儿向小伙伴介绍自己带来的是什么?
2.把带来的水果或蔬菜放到水果区或蔬菜区。
3.幼儿自由交谈,学会向同伴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名称
外形.味道.及用途,然后进行分类。
小百科:秋季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华西秋雨、南方寒露风、霜冻及低温冷害。总体来讲,进入秋季,太阳高度角渐低,温度渐降;秋风送爽、炎暑顿消、硕果满枝、田野金黄。
图片
3
大班主题教案《我眼中的秋天》
活动目标:
1、能用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秋天的主要特征,加深对秋天的认识。
2、在谈论感受中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有关“秋天”的课件。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一年有几个季节?(春夏秋冬)那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了?(秋天)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现在是秋天了?
注意:此环节,我们可以简单地运用了两个封闭式的提问,直接引出了“秋天”,为后面的谈话环节做好准备
2、“走进”秋天,表述、感知秋天的特征。
(1)秋天的树林
以游戏形式,带幼儿“走进”秋天的树林。
注意:一板一眼的谈话活动,显得枯燥、乏味,容易让幼儿失去兴趣,而游戏是最能引起孩子兴趣的“武器”,所以这里我用了一个“梦想秋游”的游戏开始活动,一来想激发幼儿“说”的兴趣;二来让幼儿通过想象,产生有一些身临其境的感觉;三来是想创造情境,为幼儿创造认真倾听的环境。
反思:这里为幼儿创设了游戏情境,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但是这类“想象”游戏,需要孩子们在完全静下心来的时候才能顺利开展。活动开始我有些操之过急,有些孩子没能完全过渡到游戏中。
师:来到树林里,你看到了什么?
直接出示树林的图片,树林里的叶子有点变黄了,有的变红了,秋风轻轻一吹,落叶像……飘落下来,落在地上,像……
注意:引导幼儿想象落叶可以像什么一样飘落下来,落在地上像什么,想象踩在上面会有什么感觉,用丰富的词汇表达、并用动作表现,让幼儿在说说、做做中感受秋天树林的美。
反思:提问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氛围,让他们有话可说,所以孩子们能用很多美好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想象,如:像蝴蝶一样飞下来、像小船飘下来、地上像铺了一层厚厚的地毯,踩在上面软软的等。
(2)秋天的田野
师:踩着松软的的树叶,我们往前走,来到了田野上,你在田野上看到了什么呢?
注意:这里没有先出示图片,而是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想象在田野上能看到什么,给幼儿创造一个积极动脑的机会,在谈论过以后,出示图片,验证田野上会看到哪些农作物,引导幼儿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完整讲述秋天的田野。
反思:让孩子运用已有经验开始,激发了幼儿“说”的兴趣。但这里,我用你看到了什么来提问,孩子们就用“我看到……”来回答,所以,在幼儿刚能用简单的语句说一说看到的事物时,我就让他们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完整讲述,孩子们被前面的提问所影响,说出的完整句式就是“我在田野上看到了xx、xx还有xx”,其实,这也是种句式,孩子们能说出,也是一种完整讲述的能力,但当时由于我自己紧张,一个劲地将孩子往“有……有……还有……”上面引,但是适得其反,场面一时混乱。
(3)秋天的果园
师:来到果园里,你看到什么?水果像什么?尝一尝水果是什么味道的?
注意:此环节中,添设了一个问题:“水果像什么”,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感受秋天果园里的美和丰收。在用“有……有……还有……”句式完整讲述的时候,增加了难度,让幼儿尝试说“有像xx一样的……有像xx一样的……还有像xx一样……”
反思:此环节开始的时候,孩子们能完全融入到游戏情节中,充分展开想象,表达自己在果园里看到的景象,特别是在让他们“尝”水果的时候,天真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但是由于上个环节出现的错误,一是我没能及时调整,二是又增加了难度,所以,完整讲述的目标仍然没能达成。
(4)秋天的花园
师:你在秋天的花园里,看到了什么花?
注意:由孩子们想到的秋天的花展开话题,再出示图片让幼儿感受花朵的五彩缤纷,引导幼儿用“有像xx一样的……有像xx一样的……还有像xx一样……”的句式描述秋天的花园。
反思:既然要让孩子们能够跳一跳就能“摘”到,教师就应该先让孩子学会“跳”,前面没有让孩子“跳”稳,是没能达到活动目的的主要原因。在活动中,我既纠结在丰富幼儿词汇上,又跟句式杠上了,所以最后“猴子扳玉米”,什么也没捞着。应该让幼儿先从简单的“有……”——“有……有……还有……”的句式,此次活动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句式,能够完整说出,已经是提高了能力。
(5)秋天的小动物
师:刚才我们一起出去转了一圈,你们知道秋天这个时候,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吗?
注意:运用各种动物过冬的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知识面,让幼儿对秋天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反思:此环节与前面的环节有很大的不同,这里并没有让幼儿用语言去表达什么。因为说得太多,像科学活动的认知。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幼儿感受秋天的“趣味性”,对秋天有进一步的认识,所以我只是简单地让孩子们了解了一下各种动物过冬的方式。与设想的一样,孩子们对动物的各种过冬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可以引申出另一个科学活动《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3、小结提升:幼儿用连贯的语言表述对秋天的认识。
师:你认为秋天是个什么样的季节?为什么?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网络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中强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互联网+”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不断发散思维,形成主动、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即带着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学习课文里面的生字和生词,再简单地理解大意,就完成了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和语言素养的培养。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升教师的网络专业素养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希望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更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提高教师网络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及时学习先进的网络技术,提升自身的网络应用能力,从而进行更好的教学。所谓的网络素养包括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分析、理解、加工、创造、传递、接收等方面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掌握这些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需要有一个高素养的适应现代信息发展的专业教师。首先,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善于汲取网络上信息的精华部分,并及时把这些正面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更好理解。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长春版)《秋天的味道》的时候,教师及时在网络上搜集有效的信息,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秋天的视频和动态图画,从而激发学生的W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把学生带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感觉秋天的景色就在身边,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二、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新时代,所以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利用网络新技术不断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因为只有创新型的语文教师才能教出创新型的学生,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要提升语文教师的网络创新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学校要经常组织语文教师进行专业的网络信息技术培训,指导语文教师不断追求创新,推崇网络创新,不断激发自己的语文创新思维,从而把一些创新理念和教学手段运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其次,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教案过程中,多采用新型的带有创新思维的教案模式,给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出发逐渐过渡到比较难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刻思考和有效理解,顺利地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
课堂互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吸收程度和理解能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师要学会运用新型的网络技术与学生进行沟通,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随时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网络信息技术下的沟通工具有微信、微博、QQ等,教师利用这些网络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不敢在课堂上问的问题可以通过这些聊天工具及时反馈给老师,保护了一些学生的隐私,使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难题和课堂疑问,从而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教师要及时建立班级的聊天群,经常在群里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练习的内容,这种布置作业的形式更加直观,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便利。另外,老师指导学生把自己所写的作业提交到教师的邮箱或者特定的网站上,一方面便利了教师的批改,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反馈给学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网络信息技术下的先进教学手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及时接触新的教学信息和教学改革内容,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高效理解和深刻思考。但是这个进程需要国家的支持、社会的宣传、学校的推广和教师的努力,才能顺利开展。总之,提升语文教师的网络专业素养,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参考文献: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爱国教育,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那么具体的教学工作计划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范文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范文(一)一、学生情况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的特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紧密、切实需要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整合起来,引导他们综合地学习和思考。在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同时,出适当关注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需求。
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
通过持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促使他们成长为德行良好人格健全的公民打下基础。
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
通过创设活动情境,编写范例,设计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
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采用儿童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和指导性。
三、学期目标
1、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家祖国。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呼劳动技能。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常识。了解有并祖国的初步知识。
4、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四、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
2、教学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让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形成一个连续的过程。
3、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相信、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5、以直接学习为主,并逐渐向间接学习过渡的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6、重视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对于点点滴滴进步时时给予关注。
教给学生各种学习的方法,如课堂内各种形式的讨论,使学生有机会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在成人指导下,进行多种渠道的资料调查。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讲故事,用故事情节或主人翁的形象感染、教育他人。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范文(二)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小朋友刚刚上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学校这些陌生的事物对于他们都有一种新鲜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
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4、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
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三、教学总要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时代的进步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四、各单元要求:
第一单元:上学真快乐
1、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小学生了,要讲礼貌、守秩序,遵守学校生活常规。
2、帮助学生熟悉和适应学校生活,让学生学会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
3、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带来的乐趣,喜欢上学。
第二单元:祖国的生日
1、认识我国的国旗、国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知道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感受人们迎接国庆的喜悦心情。
3、用实际行动迎国庆,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妈妈生日的祝贺。
4、学习收集有关资料。
第三单元:美丽的秋天
1、引导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找到秋天,感受大自然的美,体验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孩子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发现和表达秋天的美好。
3、体验、感受秋天的美好,在与秋天一起玩的过程中尽情享受秋天、找到快乐。
第四单元:我爱我的家
1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要学会自理,还应该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学生认识到在学校在家一个样,诚实、有礼貌,能为家庭带来欢乐。
2、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养成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行为习惯。
通过学习做不会做的事情,培养学生做事用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
3、让学生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
能用自己的方式孝亲敬长,向长辈表达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会感谢他人、关爱他人。
第五单元:冬爷爷来了
1、体验冬季生活的快乐,增强体质,锻炼意志。
2、主动观察、发现冬季的特征,养成探究的习惯,获得有关知识。
3、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主动参与新年的集体活动。
4、了解冬季保健的知识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
五、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六、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周了解我们的学校
第三周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
第四周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去
第五周国庆节放假
第六周祖国真美丽,建设成就大第七周祖国真美丽,建设成就大(机动)第八周我爱秋天
第九周和秋天一起玩
第十周期中复习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我的家
第十三周我是家里的小主人第十四周好玩的冬天
第十五周奇妙的冬天
第十六周新年到了
第十七周过新年
第十八周送给新年的礼物
第十九周期末复习
第二十周考试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范文(三)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重点,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为习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使他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是大不一样的,对于刚上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新的学习方式??他们会有很多的不适应,甚至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然而这些都需要学生尽快去适应,否则很容易给新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严重的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惧学等不良情绪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这就要老师有耐心和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局限,使他们能尽快地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中来。并以自豪、愉悦的心情面对新的变化。那么老师要做到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使学生能够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并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三、教材的特点: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紧密、切实需要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整合起来,引导他们综合地学习和思考。在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同时,适当关注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需求。
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促使他们成长为德行良好人格健全的公民打下基础。
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
通过创设活动情境,编写范例,设计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
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采用儿童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和指导性。
四、学期目标:
1、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
珍爱生命,热爱大自然。
2、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
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常识。
4、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五、教法设想:
1、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念、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5、以直接学习为主,并逐渐向间接学习过渡的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6、重视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对于点点滴滴进步时时给予关注。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品质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称创造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只有具有这种意愿,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善于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质疑,才能具有创新的冲动,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善思、多疑、好问,喜欢尝试,对识记汉字、阅读课文、背诵古诗等都很有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
1. 运用语文教材的创新因素,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很多,广泛分布于字、词、句、段及每篇课文中。小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几乎都有创新性,它们从选材、立意到谋篇布局、遗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新精神。甚至课文中某个汉字的识记,都很有学问,都有可能诱发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研究和运用这些创新因素,进行创新教育。
2. 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状态之中。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广泛开展情境教学,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运用图画、描绘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听听、读读、说说、画画、唱唱、演演中得到增强。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感悟积累以读促写妙笔生花
作文是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它是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如何让学生的习作妙笔生花?我认为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以读促写,读中学写,从而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水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读是积累,写是提高,只有读写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让学生的习作妙笔生花。
一、阅读积累,领会文字之神蕴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写的基础,因为阅读是眼、耳、口、心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文章中极具感染力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的美,可以充分地感知文章的意境美、思想美,从而深深地喜爱祖国优美、丰富、神奇的语言文字,并促使其由衷地产生出能写出与课文一样美的语句的写作欲望。阅读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厚积薄发才能游刃有余,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积累,才有创新的可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积累语言,学以致用,才能以文字砌就一个绚丽多姿的世界。
1.以读为本,感受语言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课就是为了“读”而“读”。关于“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来培养,靠“听”是听不会的,靠“讲”是讲不出的,靠“做”(特指做习题)是做不成的,只有通过“读”才能学会“读”。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行小语教材多样,内容丰富,音韵美、语言美、情感美的文章不胜枚举。对这些课文,学生只有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诵读,才能体会到山光物态的情趣,感受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但是,要把课文读美读活绝非易事。这就需要学生反反复复地读、专心致志地读、细致入微地读、浮想联翩地读,这样,课文中的形象就会鲜活起来,容易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如教学《找春天》时,教师可以播放有关春天的美景或者是班得瑞的音乐作为背景,用舒缓、轻柔的语调向学生娓娓道来。学生也会被感染,进而带着感情进入课文,在自由诵读课文时去寻找美、发现美。学生只有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才能以声传情,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欣赏美、感受美、体会美。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喜爱的章节,直至熟读成诵,将这些精美的语言烂熟于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以悟为臂,内化语言
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用心去读,用心去揣摩,“披文入境”,品味文字背后的含义,这样,文章中的形象就会在学生心中鲜活起来。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就会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生动感人,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如教学《触摸春天》,让学生在文本中体会能表现盲女孩“神奇的灵性”的特点的句子是教学的重点。
生1:我认为“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句话最能写出盲女孩的“神奇的灵性”。蝴蝶翩翩起舞,就是我们眼睛好的人都很难捉到,但是盲女孩却做到了,可见盲女孩具有“神奇的灵性”。
师:同学们,这句话的描写非常有技巧,再仔细读这段话,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2:我总觉得蝴蝶是活的,通常我们只是写蝴蝶怎样就可以了,加上“睁着眼睛”好像是多余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水平,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个句子中“睁着眼睛”是多余的吗?
生3:“睁着眼睛”是强调了蝴蝶也是有灵性的,它能看得见盲女孩。用上“睁着眼睛”,更加深了盲女孩抓蝴蝶的难。
师:你们分析得很对!作者非常注意遣词造句。同样的语言用在不同的地方就不仅仅是它本来的含义了,恰当地运用语言能给人以暗示,引发人去领悟。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地捕捉住了学生发言与教案预设中的结合点,引导学生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理解文章,领悟作者遣词造句之妙。整个品词析句的过程,教师没有多余的讲解,不做过多的指导,而是恰到好处的品味,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运用的妙处,而且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语言表达之美。一个“睁”字,一个“盲”让学生明白地感受到了盲女孩的神奇之所在。在语文的课堂上,“读”,不仅让学生快乐地走进文本,自然地融入文本,更精彩的还是那超脱文本的个性洋溢。在品评中,学生很快发现作者用词的分寸感、描写的形象感和蕴含的情味感。他们在感知到语言精妙的同时也在思考这样的内容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从而逐渐滋养出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3.泛读求广,积累语言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学会泛读、浏览。通过泛读能吸收人类智慧的精华,达到“厚积薄发”。只有让学生们在读书中积累,才能让写作成为“有源之水”,自然喷涌而出。因此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激励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乐读,开辟广阔的阅读天地,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可以采用的主要的方法有:(1)摘录。让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随时随地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美美地读几遍,试着记下。(2)交流。阅读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还借助语文活动课,扩展语文学习的天地。如举办一些检查课外阅读的故事会(讲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诗歌、散文朗读会(将自己读到的优美诗文朗诵给大家听),使学生阅读兴趣不断地提高。从而激励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为写作磨制生花妙笔。
二、以读促写,学习文字表达之精气
学习语言重在吸取和积累,然后转化为运用语言(口头的、书面的)言语形式的过程。说白了一点,语文课重中之重的任务是让学生学着把“话”说美,把“文章”写美的一门课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创造给学生“传情达意”的机会。
1.读读说说,为写奠基
(1)以读导说,培养能力
小学语文读本中,有许多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文字浅显。教师完全可以从琐碎的情节分析中跳出来,以读为本,读中导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训练语感;在读的过程中将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个性语言,将语言的积累内化为读写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读代讲,以读导说,以读练听,读中悟写,融听说读写于一炉,让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积累的词汇,选择合适的词语填上后带上表情带上动作读一读,然后演一演。提示语的训练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在说、听、读、演的过程中,学生体验着展示自我的愉悦,语文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丰富的个性在课堂上展现无遗。在阅读教学中,以对话的提示语作为说话的训练点,是对课文恰到好处的补白,学生思维敏捷,表现异常活跃,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课堂上的说为以后的写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体现了低年级的阶段性训练目标,走说与写结合的道路。在理解课文中,有了这些提示语,读得也更有味道了。
(2)口语交际,由说学写
人们常说:语文姓“语”,因其必须张开口说;语文也姓“文”,因其还得拿起笔写。口语交际课便是实现由说到写的一座有效的桥梁。当口语交际与写话初练有机结合时,能让学生在先说后写、穿句串段、连段成文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例如在口语交际《说春天》时,教师先播放课件创设了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在欢快的歌曲《春天在哪里》中引出“用你明亮的眼睛寻找春天”,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春天的词,然后巧妙地让学生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接着连句成段,评选“春的使者”。加上教师适时的提示句式:“春天来了,……多么明媚的春天啊!”降低了学生独立说话的难度,此时再让孩子们动笔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春天,教师穿插点评,渗透写作方法;或结合品赏引导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并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补充,一切便水到渠成了。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表达水平,达到听说读写综合发展、习作与口语交际双丰收的效果。
2.读读写写,学会写作
(1)瞄准句式,仿中学写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文质兼美,遣词造句非常讲究,其中有一些表现力很强的词语,有着特殊的构词组句方式,抓住它们进行仿说训练的实践往往能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在教学《秋天的雨》时,教师抓住关键句子“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进行语言迁移练习。
师:学着课文的样子,我们也来说几个句子吧!(出示)秋天的雨,把_______给了葡萄,_______像_______。秋天的雨,把_______给了_______ ,_______像_______。
生1: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一串串紫色的葡萄像一串串玛瑙,摇啊摇啊,好像跳着欢快的舞蹈。
生2: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柿子,一个个红红的柿子像一个个红灯笼,在嘀哒嘀哒的雨中摇啊摇啊,好像唱着一首欢乐的歌。
学生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充分体现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有效内化,以读为本,吸收人类智慧的精华,从而达到厚积薄发。在读中学写,也是作文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2)巧用补白,以读促写
阅读理解是一项创造性感知活动,感知的过程离不开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参与,更需要通过想象去填补和完善文中的意义空白,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课文中有许多“空白点”,等待着学生去填补和丰富。适时引导学生去思索,去开掘,去领会,不仅能促进理解,而且使读写有机结合,以读促写。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段:
师:那位车夫有着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脸吗?谁来给我们具体形容一下什么是“饱经风霜”的脸?
生1:这是一张又黑又瘦的脸,布满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像一条条小山沟,头发枯黄,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布满了血丝。
生2:这是一张蜡黄的脸,孤独地透出一丝悲凉,嘴唇干裂,露出一道道血口子,乱糟糟的头发上满是灰尘,像一个被霜打焉的茄子。
生3:这是一张苍老枯瘦的脸,脸黑得像锅底,连那些深深的皱纹里也都布满了灰尘,密密的胡须又乱又脏。
师:说得很好,“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你们懂了吗?
生(齐):懂了。
一般教学词语,不是直接讲授,就是机械地照搬词语手册,这位教师没有走这些常规的路数,而是充分发挥词语丰富内涵的召唤作用,借助详细、联想,去激活学生脑海中已经储存的生活表象,让学生把眼前读到的语言文字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鲜活的生活画面,把僵化静止的文本信息还原成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通过“文字的桥梁”,再现作者笔下的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全面地理解和立体地积累。
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阅读能为写作提供广泛而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写作的范例,以读促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有效最简捷的途径;同时,写作也是反映阅读效果的重要形式,能够修正阅读,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实践证明,“读”与“写”犹如鸟之双翼,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读促写,读中学写,才能使学生的习作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郭、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朱作仁,《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993
[3] 郝克明,《教师的教育观》[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