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供应链管理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管理体系

第1篇: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企业管理;绿色制造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097-02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猛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资源过度消耗、污染事件频发、生态系统失调等也从不同程度上呈现出恶化的趋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利益”两者并重的有效发展途径。21世纪以来,各种绿色经济管理浪潮席卷全球,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此情况下,企业开始对以往的供应链模式进行重新认识。

1 绿色供应链管理内涵

绿色供应链管理(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GSCM)的概念最早在1996年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其定义为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综合考虑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利用率的一种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制造过程、运输货物和回收以及处理废旧产品的整个过程中,实现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

同时,绿色供应链强调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绿色运作和管理。在追求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最小的同时追求降低供应链成本,因此绿色供应链更具有系统性、集成性和实用性。从系统的构成来看,绿色供应链成员较传统供应链更广,其不仅包括传统供应链内的成员,而且还包括环境系统、政府与国际组织的规制以及供应链运营所处的文化环境、价值观等因素。

综上所述,绿色供应链的运营是建立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运动的基础上的,绿色供应链是在传统供应链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问题,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的目的。

2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构建

2.1 树立企业绿色管理的意识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能够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但是同时企业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投入。企业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竞争环境中寻找战略伙伴来实施企业的绿色管理;在进行绿色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和相关的联盟伙伴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强强联手,实现优势互补,在为企业带来更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持久竞争力。企业通过树立绿色管理的意识,积极有效地实施绿色管理,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型,不但可以把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还可以为自身带来更多的收益,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客户价值。企业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传递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信息,为企业的产品建立环境友好的形象,提高企业的绿色价值,使企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2.2 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重点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这些属性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在达到环境保护目标要求的条件下,实现产品应有的性能、质量、寿命等。产品的绿色设计应该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是从摇篮再回到摇篮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要从根本上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与能源,将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放在首位,而不能仅考虑末端治理的方法,即等到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再采取措施,这就是绿色设计的基本思想。

绿色设计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型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制造商与供应商共同承担的责任。绿色设计源于传统设计,但又高于传统设计,它包含产品从设计构思到生产、制造、使用乃至废弃后的回收、重新利用及处理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强调在产品开发设计的初始阶段就按照整个生命周期的观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评价,消除潜在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将“3R”(Reduce、Reuse、Recycling)直接引入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并提倡无废物设计。但是,“完全”的绿色设计是不可能的,因为绿色设计涉及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即使设计时考虑得非常全面,但由于所处时代技术水平的限制,有些环节还多少会产生非绿色的现象,如某些材料目前尚无理想的替代品,在制造工艺过程中还无法完全取代切削液等,但通过绿色设计可以将产品非绿色现象降低到最低程度。

2.3 绿色采购

一个公司的绿色采购是应对自然环境相关问题制定的一系列方针,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形成的相应关系,相关问题涉及原材料的获取,包括供应商的选择、评估和开发,供应商的运营、内外分发、包装、再循环、再使用,减少资源使用以及公司产品的最后处置。绿色采购对材料的选用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优先选用可再生材料,尽量再利用回收材料;优先选用低能耗和少污染的材料;所使用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环境兼容性、易回收、易降解。实施绿色采购可以提高企业绩效,同时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

绿色采购通过源头控制,可以在各个方面对企业的环境绩效带来显著影响,具体包括再循环、再利用,以及通过粉碎、无害焚烧和可降解包装等措施清除废物等。另外,绿色采购能够满足公众对环保产品的需求,同时又可以从整体上降低成本,所以绿色采购的方针和实践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

2.4 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是以工业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闭环系统,即“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报废─多途径、多方式的多次再利用”,采用源头治理方式减少污染的产生。它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极小,资源利用效率极高,是循环经济的技术实现方法之一。

要实现绿色制造必须达到两个要求:一是通过综合利用资源和替代使用短缺资源,做到节约自然资源、减轻资源的耗竭;二是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产与排放,促进产品在生产中与环境相容,降低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程度。

绿色制造的实施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绿色设计部分,包括产品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直至产品回收处理方案设计;二是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从原材料进入、制造加工过程直至产品寿命终结;三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外延部分及相关环境。要实现绿色制造必须对每个环节加以控制,并对每个环节实施相应的管理方法。

2.5 绿色营销与绿色消费

绿色营销系统是指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需要和环境利益相统一的目的,综合考虑产品和服务的观念、定价、促销和分销策划的一系列过程。绿色营销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从制造商到分销商或零售商的过程,主要研究从制造企业到中间商的过程中,如何降低非绿色因素的影响;二是从分销商或零售商到消费者的过程,主要研究如何把绿色营销理念贯穿到绿色供应链里,使分销商和零售商在与消费者进行营销的过程中,从减少浪费、减少环境污染这个角度来体现供应链的绿色化。

绿色消费是指人类为了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身生存环境而倡导的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它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生态的需要,选择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商品和劳务,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意识,要求人们的消费活动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理性消费、公平消费、可持续消费的特征。

2.6 绿色回收

完善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应包括绿色回收活动,企业考虑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的回收处理成本与回收价值,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与评估,确定出最佳的回收处理方案,从而以最小的成本代价,获得最高的回收价值。产品的回收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减少资源使用、再使用、再制造、再生资源和废物处理。减少资源使用是可以由生产组织事先控制的。而再使用、再制造和再生资源的主要区别是对材料再利用的程度。再使用一般保持产品的原来物理结构,对产品材料的替换很少;再制造需要一些拆解并且替换一些配件,以便使得产品的性能与新产品一致。再生资源会改变原来的物理或者化学结构。所有这些处理流程都需要相应的加工过程和技术,比如,拆解技术在再制造过程中非常重要,而再使用过程需要更多的清洗工序。

3 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障碍分析

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同时可能会给企业自身带来一定的财务负面效应,绿色供应链虽能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但绿色回收和废弃物的处理却同样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两者相抵可能会使企业财务入不敷出。由于企业之间缺乏信任,企业在决策时总是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而非整个供应链或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企业希望自己的合作伙伴实施更多的绿色工艺与绿色管理,这样就可以在投入最小成本的条件下使自己的产品达到相应的绿色标准。虽然绿色供应链在理论上可以建立,但相应的绿色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废弃物的处理技术和手段仍然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易军,耿勇,朱庆华.选好你的“绿色采购”供应商[J].中外管理,2006(2):94-96.

[2]李辉光.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探讨[J].时代经贸,2007(5):68-69.

[3]朱庆华,曲英,武春友.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24(6).

[4]王能民,杨彤,乔建明.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工业工程,2007(1).

[5]李贵华,宋志霞,玄雪.浅议绿色供应链管理[J].物流科技,2004,27(108):36-39.

第2篇: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9日

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供应链就是物流网络的延伸,是产品与信息从原材料产地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增值服务。在这一认识条件下,必须强调供应链与物流网络的整合,并在供应链管理这个大环境下进行物流创新,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从而更加敏捷地应对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这不仅会推动物流在企业中的发展,使企业获得市场存在的依据和持续发展的动力,还会推动物流客户服务战略以及供应链管理战略本身的发展。

一、供应链体系下的现代物流管理定位

现代物流概念的发展是将物流活动从被动、从属的职能活动上升到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物流本身的概念已经从对活动的概述和总结上升到管理学的层次。这表明企业物流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与企业战略目标的需要,包括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客户服务水平和企业投资收益的权衡取舍。与传统的物流概念相比,现代物流的定位应包含如下几点:

1、现代物流管理应成为一种供应链管理。从供应链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现代物流管理指挥着跨企业组织的物流作业,通过强化流通过程中所有企业的关系,以实现产品供应链全过程的价值和经营行为的最适化。现代物流不是单个生产、销售部门或企业的事,而是包括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有关联企业在内的整个统一体的共同活动,从而使物流管理成为一种供应链管理。

2、现代企业物流是客户服务为价值取向的物流。现代物流认为物流服务对象是组织体外的顾客,与此相适应,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以从产品制造转向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企业的物流活动也以客户服务为价值取向,同时向生产过程的上下游延伸。通过提供顾客所期望的服务,在积极追求自身交易扩大的同时,强调实现与竞争者顾客服务的差别化。

3、现代物流是信息化程度高的物流。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物流流程优化和物流功能整合无法开展,信息已成为物流管理的核心,现代物流活动必须及时了解和反映市场的需求,并将之反馈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生产经营决策的正确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创新策略分析

1、在物流管理制度方面进行创新。企业的安全工作必须有据可依、依法管理,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作为物流企业应在国家法律法规整体架构的基础上,结合经营情况和服务方式的变化对企业的安全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创新、完善,形成企业安全制度。要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对许多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

2、在物流组织方面进行创新。缔结物流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价值链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也改变了产业间的关系和结构,产生了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组织,物流战略联盟也是为有效利用组织和市场双重优势的一种组织创新。通过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

3、在物流管理理念方面进行创新。物流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服务理念,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物流理念,这就要求制造商改变以前以规模效益为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的思想,建立适合于需求多样化的新的制造模式――大量订制化生产。在大量订制化生产的环境下,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理念的关键是,要协调物流企业与用户的关系。

4、在物流管理技术方面进行创新。一方面要建立整合性信息系统,开发物流信息资源,并运用从外部的POS、EDI、EOS、VAN到内部作业的RF、HT、AS/RS及CAPS等新技术手段,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要建立数据仓库平台,支撑物流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数据仓库应以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为主,要能有效地提供集成化和历史化的数据,支撑各种决策分析,以提高物流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现在全球物流已经进入供应链时代,物流产业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驱动下,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创新来建立新的物流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变化的世界对供应链管理、对第三方物流、对运输、仓储、国际物流、商业物流、制造业物流都带来了挑战,物流管理创新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及独特的运作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企业创建时期,物流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快速积累资金的捷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振鹏.探讨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J].科技资讯,2010.2.

第3篇: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企业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更加紧密和频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高等速度在世界各国之间传播。自从我国加入了WTO,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出现在我国,我国企业不仅要与国内企业进行竞争,利用有限的资源,还要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不能仅仅依靠单打独斗,这样是难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换言之,企业不仅要依靠内部的纵向管理,还要加强横向管理,与同行企业进行友好的合作与交流,互通有无,共享资源,成为利益同盟,实现共同发展。基于这种背景,供应链一体化的概念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供应链一体化对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企业物流管理也是如此。本文重点研究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供应链一体化和物流管理概述

不管哪个国家,要想使经济建设获得稳定发展,必须依靠强大的物流。所谓物流,就是为了满足产品最终端的要求而实施的从产地向消费地移动的所有活动,旨在转移商品,将其顺利送达到消费者手中,使企业获得利润,使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现代物流的范畴更加广泛,不仅仅指商品流通,还包括人才、信息、资金等相关要素在内,是一个庞大的物流网络。另外,企业从购买原材料开始,一直到将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物流活动始终贯穿始终。由此可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物流。目前,物流管理已经成为供应链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些年来,由于世界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跨国公司不断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开放,面对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就使得我们迈入了供应链一体化的时代。一个企业从生产产品开始,一直到销售环节,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其中的各个环节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供应链。其中,物流对产品供应链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三、供应链一体化对物流管理形成的影响

供应链一体化将企业所有活动联结在一起,其对物流管理也形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提升物流管理效率。21世纪的市场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必须第一时间响应市场需求,保持敏锐的感受力,这样才能使企业物流活动降低运行成本,防范资源浪费和闲置。实现供应链一体化之后,企业通过上下游的各种信息,可以有效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制定精细、灵活的物流管理标准,进而加快物流管理速度,使产品在最短时间内送至消费者手中。

2.使物流管理体系更加顺畅。供应链一体化着眼于最终的需求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实施各种物流活动。企业建立的产品供应保障系统,与上下游市场企业供应链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物流活动必须兼顾到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将企业制造、采购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构建起满足市场需求的物流管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品供求关系越来越强烈,上下游企业必须通过资源和要素交换才能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然后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这个角度而言,供应链一体化使得企业的物流管理体系更加顺畅,上下游企业密切交流市场需求信息,使物流活动更叫高效地开展。

3督促企业提升物流服务质量。要想促使供应链一体化更加顺畅的开展,企业必须重塑服务理念,在各个环节都提升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供应链服务体系。比如在采购原材料环节,企业,企业要与材料供应商打好关系,选择优质供应商,才能降低采购成本,避免资金浪费。同时,供应链一体化的实施还要求企业在物流管理各个环节提升技术含量,这是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事实上,供应链一体化就是高科技的产物,物流管理是供应链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必然要增加技术含量,方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四、供应链一体化时代加强物流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在供应链一体化时代背景下,物流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要处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相关要素,其管理特点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渠道关系变得更加战略化,有关联的企业处于同一个战盟中,再加上科学技术在物流管理活动中的地位更加明显,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务商不断崛起,企业物流活动必须与时俱进,采取有效措施,方能提升管理水平。具体而言,供应链一体化时代加强物流管理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整合物流体系。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供应链一体化最大的价值就是高速度和高效率,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将产品送到最终客户端手中。物流管理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对当前的物流体系进行有效整合,搞清楚当前物流管理活动的所有节点和细节,并对各个节点和细节自身的价值和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和权衡。物流管理质量与这些节点的速度、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哪个节点出现了纰漏,很可能影响整个供应链活动,这就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节点越多越好,或者说节点越少越好,节点的数量与其自身作用与价值的发挥程度息息相关,只有让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匹配值实现最大化,才能使整个供应链顺利运转。企业对物流管理体系进行有机整合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删减一些没有必要的节点,对一些多余环节进行简化,还要重塑业务流程,从而使整个物流体系变得更加透明和清晰,使物流管理节奏更加有规律,进而提升物流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企业还要对物流管理中的关键性节点进行确定,对其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保障整个物流体系能高效运转,而且层次分明。

2.加强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在供应链一体化时代背景下,虽然每个企业的物流信息都非常重要,能发挥巨大作用,但是对物流管理活动影响最大,价值最大的信息依旧是终端信息。企业必须了解终端消费者的信息,这直接关系到物流活动的质量。就终端消费者的信息而言,虽然获得他们的信息在当前技术背景下已经不是非常困难,但是对整个物流体系而言,终端消费者的信息是各方信息交互和共享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而言,要想提升物流管理质量,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流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而要加强信息共享与交互,就要加强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可以通过QQ、微信等即时社交工具及时交换信息,提高信息交流质量,使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能及时知晓彼此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提高整个供应链运作的效率。另外,我们都知道现代物流信息绝不仅仅只是物流商品信息,还包括企业物流能力、服务水平、物流信誉等项目。比如以市场上最普通的商品物流为例,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买某种商品后,都需要物流公司将该产品送到自己手中,这个运输过程一般要经历一天以上的时间。如果消费者要想知道自己商品的在途情况,就要通过快递单号查询物流信息,这个信息对消费者而言十分关键,要提升消费者对这种物流信息的满意度,就必须加强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利用GPS、GIS、GPS、蓝牙技术、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等先进的物流追踪技术,使消费者及时了解自己产品的运输情况,进而提升对整个物流管理活动的满意度。

3.培养供应链人才。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的物流管理活动发生了很多变化,对从事物流管理活动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真正提升物流管理活动质量,企业要加大供应链人才培养,为这项活动注入新的活力。首先,企业要加强人才需求规划。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感受到“长期人才规划”已经不太适应当前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有鉴于此,企业要制定更加便捷的短期规划人才需求方案,要结合对风险的系统评估来明确即时需求策略,使企业能更有针对性地选拔出能在短期内上岗的人才。其次,企业要加强人才盘点,根据各岗位所承担的职责,明确各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并将各岗位的任职条件向全体员工公开,以便每一个员工能够及时了解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自己今后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岗位。再通过各种渠道公开招聘信息,比如通过微博、微信、招聘网站等,让所有愿意参加应聘的人员报名登记,然后对所有报名应聘的人员,从任职资格要求的学历、专业(技术)等级、工作经历、年龄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审查,以确定符合应聘条件的人员。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人才不仅要掌握物流管理技术,还要掌握供应链知识,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处理各项物流活动。

五、结语

供应链一体化是时代的产物,旨在向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传统企业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通常离客户比较远,无法及时把握客户的需求,而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的物流管理能使客户管理内涵得到拓展,所有物流活动在一条供应链中展开,使客户的需求能得到及时响应,使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物流服务。总之,在供应链一体化背景下实施物流管理是大势所趋,使得企业不断探索,以此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彦婷.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2]崔鹏飞.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1(10).

[3]王娜.现代物流之领军价值——浅析现代物流的发展脉络和前景[J].中国包装工业,2012(7).

[4]李蓬实.曹牧.傅亮.浅析国外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J].物流技术,2012(3).

[5]刘继鹏.董国庆.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

第4篇: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小微企业 ;供应链管理; 完善供应链

一、背景分析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家庭作坊式企业的统称。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管理层次少。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树立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并通过ERP来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据统计,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使生产过程总成本下降10%,按时交货率提高15%,订货、生产的周期缩短25%~35%,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过去,即使最新的技术部门,也有可能缺乏足够的内部资源来实施供应链管理。而现在,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实施成本大大降低,小微企业完全可以负担得起,因而可以顺利地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小微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将其作为竞争优势,与供应链中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努力,使整个供应链受益,反过来也可促进自身的业务。小微企业在开展供应链管理时也可以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如EDI、ERP、 MRP 11等。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应充分认识所处的竞争环境,认清障碍,克服困难、强化信息系统建设和人才培养,集中资源培育和发展自身专长, 构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更好地参与外部市场竞争。

二、小微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不足。与大型企业比较,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资源有限,一般没有条件实现管理职能的专门化。据统计,目前,中国小微企业信息化管理普及率低于10%,于国外70%的平均标准相比远远落后,在4000多万小微企业中有90%的小微企业未拥有企业网站,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的公司更是不到总数的8%。约74%的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与销售收入比例低于1%,而国外的大多数小微企业这个比例维持在2%~3%。小微企业受其管理思想和经营条件的限制,信息化建设力不从心,远远达不到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从而导致供应链上信息流动滞后,影响了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实施。(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供应链系统的一体化,需要尖端技术的支持,但是小微企业发现和找到真正适合于自身商务运作程序一体化管理的供应链系统却是非常困难的,技术的加速更新又增加了这种选择的难度,使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现代供应链管理需要借助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但并不是先进的技术就能保证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实施,人员的素质、企业间关系的培养对于实施供应链管理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规模小,资金匮乏。小微企业规模小、资金匮乏是由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决定的。资金的匮乏导致企业在扩大企业规模或是规避风险方面都存在严重的能力不足,这会令企业处于尴尬的境地。小微企业之所以难以获得资金支持,一是因为小微企业本身的信贷水平不高,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融资;二是目前国内尚不完善的金融体制及苛刻的金融政策。正确认识资金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资金流对供应链的管理的积极作用,是当前小微企业应该重视的问题,更是国家应该重视的问题。(四)人力资源匮乏。受中国人长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小微企业存在诸多不良认识,导致小微企业人才难以引进。因缺乏技术及管理人才,加之资本少、规模小,导致发展受到限制。人才匮乏是约束小微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私营企业,人才缺乏非常严重。由于小微企业缺乏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导致众多中小企业依旧沿用过时的管理方式,有的甚至停留在家族式管理层面,难以引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没有市场竞争力。

三、小微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建议

(一)构建企业自己的ERP 管理系统。1.构建新型的库存管理体系。流动资金对于企业正常运营及企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小微企业的资金是相对紧张的,因此,对于资金薄弱的小微企业来说,减少资金占用可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建立合理的库存管理对于节约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库存管理是实现价值链增值的重要环节,小微企业要做好库存管理,来应对其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等压力。2.构建高度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信息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从供应商信息系统到企业自动化仓库及配送整体供应链系统。物流系统只有具有良好的数据共享和信息处理系统,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进货信息、销售信息及配送货物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物流配送水平,实现高度自动化的物流供应体系。(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小微企业在首先应加强企业的整体信息化建设,从原材料进入企业到产成品出库都应经过一个系统的信息处理过程,提高生产率、提高质量、将信息流于物质流有机的统一起来。其次,小微企业应加强同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交流,形成一个能对外界变化迅速做出应对的反应机制。例如企业要想方设法与同一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实现信息的共享,随时了解下游企业需求,利用内部的快速反应系统可以及时对下游企业的需求变化做出反应。因此,必须强化小微型企业领导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适合供应链中各成员间信息交流的平台。(三)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当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种种偏见的存在,使得我国小微企业难以得到所需的人才,因此小微企业应把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放在战略的高度来抓。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地为企业的管理层、技术人员以及职工提供培训机会,把培养各类人才作为小微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借助外部人力资源,这样就可以节省成本同时可以满足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例如通过借助外部专家管理咨询用来弥补自己管理上的不足。(四)注重核心能力的培育。小微型企业要集中自己有限的资源,塑造、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核心专长,在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寻找合作伙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供应链的稳定。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技术能力,也是企业的创新经营能力,它能帮助企业持续不断盈利。小微企业在供应链构建中应加强联合,打破旧有管理规范,创造新的管理流程。改变现有小微企业供应链管理落后的局面,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供应链作为整体系统在顾客导向、组织变通、企业再造及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功效,达到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的目的。

四、总述

总之,在供应链管理日益被采纳并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时,小微型企业必须认真分析,明确自身的核心优势所在,通过调整自身的业务活动,形成能适合自身发展的供应链模式,提升自身核心能力。小微企业不仅应该做到关注内部供应链管理,还应与外部供应链加强协同,不仅要接受供应链及其他企业管理中相应的理念,还要制定科学的实施计划。2011年以来,政策上对小微企业进行了相应的资金扶持,小微企业更应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切实行动,克服困难,重视供应链管理,小微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慢慢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参考文献:

第5篇: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信息共享;供应链;方式;问题

供应链主要涉及到如何实现产品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流通,争取使三方面的供应达到最大化。广义上的信息流指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交流,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直到采用各种现代化的传递媒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分析等渠道和过程。狭义的信息流是从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发展、应用的角度看,指的是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在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中的流动。由于信息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过程中,对整个供应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需要信息来沟通和切合,它能够给供应链带来最大的利润;其次,这三个供应链的运作也离不开信息。我们需要对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只有管理好信息,才可以为物流链和资金链的正常运作和供需大小提供明确的依据和数据来源,这样,才会实现供需链的目标最大化。

一、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作用

(1)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它们之间应该是很亲密的关系,但是因为它们彼此之间的用途和目标不同,这就导致它们的对信息的需求不一样,同时因为目的的差异,引起工作方式、组织形式出现了很大的差异,这就使得供应链出现了不稳定性。(2)缓解牛鞭效应。“牛鞭效应”指的是市场营销中普遍存在的高风险现象,是销售商与供应商在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库存责任失衡和应付环境变异等方面博弈的结果,增大了供应商的生产、供应、库存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不稳定性。各个环节企业的增多,必然增加牛鞭效应。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小牛鞭效应发挥作用的范围,对企业而言,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大范围上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减小牛鞭效应。(3)协调供应环节的目标纷争。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发生了目标的冲突,解决它们之间的纷争就需要有效地协调机制只有各个供应环节能够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并且能够准确、及时的传递给下一个环节这样就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在实现供应链三方利益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以将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感降到最低,从而能够提升整条供应链的集体竞争力。

二、信息共享实现措施

(1)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信用。我国信用缺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法律不够健全。良好的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强大的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有力的法律环境也可以保障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经过很多年的法制建设,中国的法律制度已经发展完善,但是法制制度缺乏有效地制约机制,法律落后于市场,缺少权威性和强制性,因此,就需要加强法律制度见识,一方面不断强化市场主体的法律意识,保证法律的权威;另一方面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犯法的经济行为和市场主体严惩不贷,重新构建良好的市场形象和信誉问题,确保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一是培养法律至上的观念,市场经济下要注重法律的自然和崇高的理性,既能体现市场经济下利益主体的利益,又能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从而能够满足各个利益阶层的合理要求,这样可以提高法律的地位,也强化了法律的意识。这个过程中,政府要以身作则,崇尚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对违法行为的处置过程中,要加大惩罚力度,同时要合理的配置执法的资源,还要提高执法的透明度,确保公正无私,从而使得双方能够有一定的信息保密度,如果哪一方泄露信息就需要追究它的法律责任。(2)建立“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分享机制。供应链中有核心企业和一般企业,核心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应该根据下属企业提供的信息的多少以及成本的大小予以合理的奖励来鼓励它们参与正常的市场竞争中,自觉地参与信息共享活动,合理有序的竞争,避免恶性循环。但是,目前的供应链的各个企业主要参考的销售成本、市场竞争的一些因素,把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忽略的其他企业同行所提供的共享信息,这样一方面造成本企业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另一方面也使得信息提供者不能获得报酬,于是,就可能导致大量虚假信息或者企业不愿分享信息这样严重的后果。基于此,核心企业可以针对信息的价值,给予相应的价格待遇,既可以减少分享信息的成本开支,又可以对要分享的信息进行合理分配,保证利润水平保持在一定的限度。此外,还可以推行收购股权或者互换的方法,通过股权的互相操纵,确保供应链企业的利益一致性,从而提高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率,促进企业发展的长远性和持续性。

参 考 文 献

第6篇: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一)行为风险

行为风险是指,供应链金融在实际办理过程中无意间的过失,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这种供应链金融风险在实际应用中属于很难避免的风险模式。在当下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办理中,供应链金融的行为风险是金融业务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核心管理问题。

(二)文化差异风险

文化差异风险是指,在构成供应链金融的同时,不同企业由于其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理念存在差异性,从而导致金融工作发生错乱。这种差异性往往会导致金融供应链出现混乱,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在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没有随之进行销售计划的变动,从而造成的商业银行还贷风险,这种风险广泛存在于国内供应链金融中,为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带来不可预测的经营风险。

(四)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当前国内中小型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供应链金融风险。由于这些中小型企业处于发展初期,其自身管理不够规范、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相应的信用管理机制,从而造成了信用风险的发生,为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后果,严重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环境的错综复杂

当下,国内的物流发展水品仍旧处于十分落后的阶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我国物流市场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的往往都是生产性企业自营物流和联合物流,这种情况导致了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缺乏物流管理标准的中小型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物权保障,在物流过程中无法对产品进行有效管理,使得银行对于这类物品的流通也丧失了控制权,风险管理无法正常运作,直接导致了供应链金融存在严重的风险。

(二)信用环境混乱

就我国目前的金融贸易信用环境来说,常规的贸易交往往往都是通过票据进行结算,这种缺乏有效法律机制的信用模式,对于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极其不利。今年来,人民银行针对这一情况曾进行过严厉的管理措施,但由于国内缺少相关的管理规范,使得我国贸易与国外贸易在信用环境上存在极大差别。这一问题成为当下供应链金融中的主要矛盾因素。

(三)企业资金管理不明确

由于国内缺乏专业的集团企业资金管理体系,使得国内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缺乏专业管理人才、资金管理部门混乱缺乏实际作用、投资部门复杂化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等情况,在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无法清楚的区分资金管理部门和投资部门。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当下国内企业资金管理缺乏相应管理体系,以至于很多企业在资金的风险性管理上存在不明确、不重视的情况,直接危害到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应正确选择合作对象

在供应链金融的构建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正确选择合作对象,首先,经营状况与银行合作度成为选择合作对象的首要衡量条件,选择生产经营状况稳定、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企业,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风险,这类企业包括钢铁、石化、电信、汽车等产业链。通过与这类企业进行合作,在获得合作经验的同时还可以帮助银行有效扩大服务范围。同时,银行也可以通过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详细资料进行调查,从而实现在供应链企业中的筛选,对于存在经营风险和不合规操作的企业要及时予以淘汰,以此,保证了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正常发展。

(二)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要求,是当下供应链金融中衡量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标准。全方面风险管理指的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在可控制范围内与其他企业或者零售业务进行统一风险管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依据各类业务的相关规定对企业间全部的资产组合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真正实现了供应链金融的全面风险管理。

(三)将供应链金融与商业银行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风险管理能力、人力资源、资本和其他相关资源的范围之内,其管理需要处于供应链金融的承受能力以内,只有这样才能稳妥的管理供应链已经承担的风险,将风险与收益做到维系平衡,使得风险调整后获得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必须与供应链的目标与原则相兼容,并且能着重评论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中不同的产品其风险管理成本特征差别极大,在产品具体推出之前,预先对风险管理的成本及收益进行对比,有效预防供应链风险。二是对供应链金融与相关业务进行边际收益对比,通过数据比对来决定是否推行该业务,这一方式有效预防了供应链金融风险,做到了对企业及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四)加强对客户资信质押货物的管理

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都应该针对性的对相关业务进行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杜绝因企业内部漏洞而产生的风险。例如,商业银行为提高对质物的管理能力,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操作管理规范,防止银行操作中的风险状况;物流企业为提高自身质物管理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同时实现仓库管理信息化,制定完善的办理质物入库、发货方案,在源头上对物流运作进行管理,实现企业运作风险的有效管理。

四、结束语

第7篇: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 本体 供应链管理 聚类本体

一、供应链管理及其特点

在全球经济的竞争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交易模式,如B2B和B2C,而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些新颖而富有创造力的商业合作关系,如供应链和虚拟企业网络。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关于协作信息、原材料流、工厂运做及物流的管理。它能以最小的资源利用成本,灵活而敏捷地应对顾客需要的变化。供应链存在的基础是不同的、独立的业务实体间的同步,也就是供应链成员内部以及成员间的协调。供应链成员需要本着合作的精神进行谈判和妥协,目的是寻求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最优。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是对不相关系统及其部件组成的复杂网络进行管理的艺术和科学,包括确定供应链目标,制定相关战略、战术,以及对其实施的有效、高效控制。

对整个供应链而言,决策是在一种分布式环境下进行的。供应链管理会把整个供应链的共同策略强加给供应链的各个成员,而每个成员自己的目标和策略尽管都独立于共同的目标和策略,在实施时却需要同整个供应链的目标策略相一致。供应链是一个复合分布式系统,供应链可以建模成为一个智能(Intelligent Agent)系统,这些为同一最终目标而合作。

一个基本的供应链包括来源(Source)、生产(Make)、运输(Delivery)三个业务流程。生产部门根据顾客的需求从供应商购买原材料,生产出的产品通过运输配送到不同销售点以满足顾客需求,基本的供应链管理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框架

供应链管理是创建设置供应链,确定供应链的测度指标,找到供应链中的弱点,通过协同工作获得最佳效果以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制定管理所有资源(原材料、服务)、平衡累积需求和供给的策略,包括五个步骤:规划(Plan)、来源(Source)、产品和材料(Product & material)、传递(Delivery)、返还(Return)。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各环节中产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其管理的复杂性在于,其一需要同时考虑不同的目标;其二在于供应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细小的修改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益。

本体是对共享概念化的正式、清晰的说明,它可以看作特定领域知识的语义本源。利用本体可以实同特定领域中不同主体间知识的共享与重用。如果在供应链管理中采用一个标准的本体集,这将有利用于增强不同供应链管理系统间的互操作性。

二、本体与供应链管理

本体也可以看作某领域公认的概念集,通过本体可以使领域知识结构更加明确,有助于不同的人(或)对信息语义理解的一致性。按照本体的应用规模和级别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域本体(domain ontology)、任务本体(task ontology)、元本体(meta-ontology)、知识表示本体(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ontology)。Gruber提出了本体开发时需要遵循的标准,清晰(clarity)、一致(coherence)、可扩展性(Extendibility)、最小编码偏差(minimal encoding bias)、最小本体承诺(minimal ontological commitment)。本体是某领域内重要概念的简单等级结构描述,并辅以对每一概念的详细描述。本体包括一系列概念,例如 类(class)、子类(subclass)、类结构(class hierarchy)、实例(instance)、槽(slot)、值(value)、默认值(default value)、面(facet)、类型(type)、势(cardinality)、继承(inheritance)、变量(variable)、关系(relation)等。

本体技术是语义网的基础,目前较多采用的开发语言是DAML+OIL,其他的开发描述语言还包括,XOL(XML-Based Ontology exchange Language)、SHOE(Simple HTML Ontology Extension)、OML(Ontology Markup Language )、OIL(Ontology Interchange Language)。本体已经成功地应用到知识管理和电子商务领域。

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看作一个分布式信息系统,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异质性问题,也就是系统结构和设备异构和系统间缺乏统一的语义理解(即本体)。造成这种语义异构的原因就在于整个供应链中的信息系统没有共同的本体。具体表现为:不同系统使用多种术语表示同一概念,同一概念在不同系统中表达不同的含义,各系统使用不同的结构表示相同的信息,各系统中的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关联,但由于各系统分布自治,这种隐含的联系不能显性化。

解决信息异构的方式有两种,即结构方法和语义方法。结构方法的扩展性差、而且不提供语义级的检索,以本体作为语义层集成手段的语义方法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但实现比较复杂、因为涉及本体的建立。作为供应链中结点的不同企业间(即 整条供应链内部)存在着信息系统的差异,即使同一企业的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着信息的不一致性。尽管EDI和受控词汇(CV,Controlled Vocabulary)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也有其自身不足。EDI需要大量资源投入,甚至重构业务流程以适应EDI的要求,提高了现有运作成本。通过本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现有的问题。

三、本体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供应链管理需要供应链中不同的环节中的资源或间互操作,通过本体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间的互操作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不同的往往是独立开发的,间采用的是不同的通信语言和术语。独立开发的的互操作能力主要依赖于彼此间的理解能力。本体是共享的概念化的正式的清晰的表述。概念化就是指对一些现象的抽象,也就这个现象相关的概念、概念的含义及利用这些概念的限制,也就是说本体应该是可以机读的,这样本体就为互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术语提供了正式、明确的说明。

不同对其所处的环境的理解不同,其目标和能力也不尽相同,但从整个供应链管理来说,为完成供应链的目标它们之间要能够进行互操作。这种互操作是不同基于共同理解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结果,是以间对不同之处妥协为基础的。通过本体合并(merging)可以实现这一要求,本体合并也就是建立一个包含不同版本本体的本体,这些本体内容之间有相似或交叉的部分。

解决互操作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元层次方法(meta level approach),指从元属性层次来描述本体。元属性指可变性、可变频率、逆可变性、事件可变性、模式、原型化、例外、继承、继承与差别,元属性包括各种语义信息,目的是表征在概念描述中的不同属。元属性对概念语义的精确说明以及本体分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元属性描述方法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可以通过对概念属性的可变化的描述,来清晰地表达随时间变化的属。此外,这种方法还能表示类成员机制,因为每个属性都关联一个定性的量词(qualitative quantifier)以表达子类继承了多少属性。这种模型不仅表达概念的原型属性,而且还包括一些特殊的属性。通过这种清晰的描述我们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一般域,而且还能理解概念在描述具体域时的作用。

供应链本体应该为供应链管理中不同主体提供标准的交流方式,使供应链软件开发商能基于一致的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软件开发,供应链本体可以为作一个基础本体用于更具体的本体的构建。

在进行供应链本体开发时,首先要通过供应链相关文献获取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信息并建立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精确定义。之后,从获取到的知识中抽取出供应链管理的不同概念,只有最相关的并一致认可的概念才能抽取出来。抽取后的概念可以分为不同的组,而且不同概念间的关系也应该描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抽取不同概念的详细属性,最后利用本体开发工具构建出本体。开发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供应链本体的开发过程

根据供应链的定义和特点及供应链管理本体开发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元层次方法创建企业本体。本体可以看来具有一定逻辑规则集的图,即O=(G,R)。图可以表达供应链运行过程的等级结构顺序,这也可以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多系统相对应。图是由节点V和边E组成的,即G=(V,E)。其中节点代表概念名称,而边代表概念间的关系。关系或其所表态的语义可以是元属性中定义任何概念或关系,如类O、子类O等。对于供应链本体,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节点的,内部评价以及节点间的多元交流与谈判。根据供应链流程,可以做出供应链管理本体的元图,如图3所示。

图3 供应链管理本体元图

供应链本体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它应该有以下特点:

1.易变性,即概念属性变化的可靠性;

2.易变频率,即在概念描述中属性变化的频度;

3.事件易变性,即属性变化的原因;

4.模态,表示命题真假的方式。

考虑到上述特点,所以在构建供应链本体时可采用聚类本体。采用聚类本体的基础是不同类及其资源概念间存在着相似之处。表示类及其资源模型的本体是一致的,没有冗余且经过结构化处理的。在聚类本体中的每一个本体都通过属性和关系来描述概念,而且等级结构中的层次结构也利于不同间信息的传递,所以聚类本体的等级结构可以使供应链管理中不同的异质本体共存,并通过本体间联系来实现间的互操作。

四、本体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开发供应链本体时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选择哪一种开发语言。不同的开发语言有其自身的应用特点。供应链管理中需要不同的间进行谈判与协商,也就是要在共同语义理解的基础上各要具体一定的能力,所在本体开发时需要优先选择能够描述规则并进行推理的语言,如OIL和DAML+OIL。

本体应用于供应链管理时,必须注意本体的演化问题。在聚类等级结构的本体中继承是一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本体可以重用并扩展为另外一个本体,当被重用的本体发生变化时,必然导致在它基础上派生出别的本体的变化,因此供应链管理中本体之间的变化是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的实时同步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如果一个供应链系统中相互信赖的本体越多,则系统中本体演化的复杂性就越高。本体的演化是一个分散的协作过程,供应链管理中相互依赖的本体在物理上的分布必须考虑,本体的深化需要追踪每个本体的改变,以及一系列的相关变化。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V. Smirnov, Charu Chandra. Ontology-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Co-operative Supply Chain Configuration[EB/OL].[2007-04-06]省略

[2]Frankovi, B., Budinská, I., Dang, T. Tung. Ontological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modeling and management[EB/OL]. [2007-04-06]bmf.hu/conferences/SAMI2003/BUDINSKA.pdf

[3]Ali Ahmad, Mansooreh Mollaghasemi, Luis Rabelo. Ontologie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EB/OL].[2007-04-20] www2.isye.gatech.edu/people/faculty/Leon_McGinnis/8851/Sources/Ontology/Ontologies.pdf

[4]李勇:关于本体整合的研究及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5

第8篇: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核心竞争力 伙伴关系

随着我国加入WTO,各行各业都受到国际跨国公司的冲击,企业管理模式开始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转变,注重企业流程绩效、信息共享、长期合作、全球资源整合与协调的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在当今的供应链竞争环境下,作为相对弱势群体的中小企业必须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积极参与供应链的动态联盟,使企业得到更好更大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社会经营诚信

供应链是一种合作运行模式,既需要有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秩序,健全的法律制度,公正、严格的执行体系,还需要企业有正确的合作观念和良好的诚信表现。而中小企业的社会经营诚信度普遍较低,其他企业拒绝与之合作,并且中小企业在抵御合作失败和诚信危机方面能力低,缺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意愿和机制的实力。

2.思想认识不足,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

目前,多数中小企业对供应链运作这一管理模式认识不清,认为只是大型企业的事情,只能给大企业带来利益,意识不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态度冷漠。因此。中小企业没有对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而供应链能高效的运作,需要各节点企业以自己擅长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否则,供应链不能高效地运行。

3.无力承受信息化建设方案

供应链管理需要尖端的信息技术支撑,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信息系统改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虽然意识到了竞争压力,想进行投入,但由于其自身资源有限,全面否定现有机构,花费巨大资金添置硬件设备和应用系统时,便感到力不从心。

4.信息共享困难

有效的供应链需要节点企业间相互沟通相关资源,且要求节点企业的各个业务接口密切地结合。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标准化技术缺乏,不能很好地实现信息共享。因此,供应链运作时,中小企业不能及时分享商务实践的知识和信息。而供应链管理要求各节点企业的商业秘密的信息能共享,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实施起来就困难了。

5.严重缺乏专业人员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跨组织、跨行业的新型管理模式,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不但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而且需要既精通供应链管理理论,又熟悉与供应链有关的电子商务技术的复合人才。多数中小企业采用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多,电子商务人才奇缺,严重制约了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中小企业的传播和实施。

二、中小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1.转变观念,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中小企业要打破原来的传统观念,走出“小而全”的误区,参与到供应链管理当中,与供应商、中间商乃至顾客建立密切的关系,树立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因此,要与供应链其他节点企业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观念,将有限资源集中于自己的主业中,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因此,中小企业就必须为此注意树立企业良好形象、讲究诚信、提高经营诚信度,才能吸引供应链核心企业吸收中小企业参与自己的供应链动态联盟。

2.培育和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要求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必须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吸引供应链联盟伙伴的源泉,是企业参与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因此,在供应链管理日益被产业界所采纳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时,中小企业必须认真分析,明确自身的核心优势所在,调整自身的业务活动,重点培育,努力提升自身核心能力,并且在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核心能力的巩固、强化、管理和发展。

3.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通过企业间的互补实现快速开发和制造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要达到这个目的,离不开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支持。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人力资源稀少、技术落后等原因,因此可以通过与高校及相关研究所联合,联系企业实际,进行信息化建设,或者参与企业、政府合作计划,进行供应链管理,充分利用供应链中资源来提升自身实力。

4.建立节点企业间新型伙伴关系

这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是基于参与供应链的各企业的整体利益,实现供应链成员企业双赢乃至多赢的一种伙伴关系。中小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依靠自身力量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已越来越困难,只有不断改善组织结构,充分利用合作伙伴企业的资源,同时将自己的资源为其他企业所用的企业,才能更大范围地发挥资源效用,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中小企业应与供应链上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良好的新型伙伴关系。

5.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

我国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研究明显滞后,经济发展与人才短缺矛盾长期存在。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尤其缺乏既熟悉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和企业管理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知识和实务操作的人才。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通过对外引进,通过引进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有特长的专门人才;二是通过自身队伍素质的提高,尽快

第9篇: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汽车行业;问题

一、汽车供应链的内涵和特点

(一)供应链的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发展情况,供应链是进行描述经济学概念。它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 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

在供应链管理中汽车供应链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他主要表现在原料生产、制造及汽车零配件的加工行业。它是以汽车制造行业作为核心企业。把现有合作的供应商和客户形成连接和组织结构,通过专业化的物流功能和业务流程之间的流转和信息的共享,供应链协调内部员工的配合性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供应链物流模式的创办,供应商和分销商的管理中的协调与控制。

二、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自营物流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

自营式物流指的是集供、产、销为一体的物流模式,也就是说汽车的生产商还要负责采购所有的原材料,辅料以及所有的零配件。这样的操作模式,使得汽车制造企业又是生产活动的策划者也是实施者,还要肩负着对整个汽车物流的组织和执行。制造工作在汽车行业的最顶端。他同时给生产,物流供应,还要负责汽车的销售各个环节。因此,供应链的流程中我们需要在第一时间掌握客户的需求信息,快速反应已做到最好的服务。再这样的操作模式下,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

(二)汽车的标准不统一

汽车行业的发展的趋于上升状态,供应链的竞争也非常的激烈。随着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升起,竞争也越发的激烈起来。现在的汽车行业会打压供应商的价格,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供应商用最低的价格去和别的供应商做比较,大家最为关注的反而是价格问题,谁的价格最低就用谁家,质量和交付反倒成次要的事情。而这种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导致了他形成了恶性的循环,价格只会越来越低,最后只会变成白菜价,不会去关注产品的技术和工艺。

(三)汽车供应链物流成本过高

汽车物流的问题是在于汽车零配件的种类众多,在物流的运输上会造成麻烦。因此为了实现汽车物流体系的制造、运输、仓储及装配一体化,很多发达国家均采取了标准化、专业化的汽车物流,实现了汽车物流过程的搬运机械化和仓储合理化,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物流质量。在这方面,我国物流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物流在运输过程中会出现着拼货和配货的问题,在提高效率的方面来讲,包装上会采取纸包装的形式。在装车时通常都是人工装货和人工卸货的方式,在生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把纸箱打开拿出零配件在组装。在装卸车和人工组装的这一块成品较高,人力物力浪费较大。而且在物流和组装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产品的磕碰。产品在运输时发生的磕碰也需要人力来修或者直接报废,在这一块是较高的成本浪费。

(四)汽车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

在货物运输这一块我们国内的企业多数的选择是包给当地的物流商,当地的物流商在包给下一家,这样一环套一环。而且我们国内的物流在长途送货的车上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物流体系。都是靠电话联系,这样就势必会导致沟通的不顺畅或者信息源的中断。我国的汽车信息源做的较差,在对汽车生产上的销售预测、生产及采购计划、物流跟踪和仓库的管理上没有做到电脑信息管理,数据型差,数据来源不准确。这样的不准确性,我们在接到客户订单时的反应力和传递性也较差。不能及时和准确的反应市场上的信息。

三、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实践供应链管理

据调查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对供应链的管理概念不理解。在调查中可以看出,目前供应链观念在国内企业的接受程度比较低。现在大部分的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还是运用着传统的管理方法,国内的管理者应该转变思想,提高对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认识,真正的去了解和学习供应链管理的含义。去学习国外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其在激烈模式的市场竞争中供应链管理所能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最后通过学习供应链管理实践到企业。

(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和合作伙伴的关系,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是至关重要的。供应链相邻的企业都应该是一种合作伙伴或者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你们之间的利益是想通的,所有节点企业的成败都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生存。在供应链管理中各个节点企业应该是长期、稳定和紧密的。能够互相改善交流、进行数据和信息的交换。共同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

(三)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

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支持,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在供应链管理中汽车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千个零部件才能组成一辆车,而这些零部件是在全国采购同时又控制它的库存。在整车生产厂商和零配件生产、供应商企业之间建立信息通道,为整车生产厂商提供有效的零库存配送 ,以保障整车生产厂商生产的高效性和连续性,是提高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竞争能力,乃至汽车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

四、结束语

在上面的文章我们对我国汽车物流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了探析,在汽车行业的发展中,我国在物流供应链的管理上有着很多的不足,我们的企业中需要推广和实施,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刚刚起步,我们还有很长的道理的要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外供应商进入中国的市场,他们的管理值得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文平.浅析汽车产业的供应链管理[J].华人时刊,201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