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汉语教学范文

对外汉语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外汉语教学

第1篇:对外汉语教学范文

摘要:熟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汇,可以用来表达丰富的感情和思想。同时,汉语熟语经历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背后隐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以及熟语结构灵活性和语义变异性等特点,留学生在汉语熟语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很多偏误。本文通过偏误分析理论分析熟语教学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展开讨论。

关键词:熟语教学;偏误分析;偏误原因;教学建议

一、汉语熟语的特点

熟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及其特别又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熟语”一词不是中国的本土发明,它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从俄国翻译引进过来的。武占坤在他的《中华谚谣研究》一书中说到:“熟语一词人们对它却不熟悉,作为词汇学上的术语,他是五十年代末,才由俄国的‘φpa3 eoⅡoTh’一词翻译引进的,人们熟悉的是‘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这些汉语固有的称谓。这些语言现象成因相同,语貌类似,共性很大,像一个家庭中的同胞兄弟。”①各类熟语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熟语的偏误分析

(一)留学生学习熟语的语义偏误

熟语作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是基本义和色彩义的统一体。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汉语学习者理解和学习熟语的理性意义(概念义)和色彩意义时常常出现的偏误。

1.对熟语中理性意义理解存在偏误

大部分熟语的含义并不是词语之间的简单相加,其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是不同的,大多数熟语是通过比喻、引申等手段体现其实际意义的。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知识和汉语知识功底,是很难将其两种意义结合在一起的。如:

(1)幸好罗斯及时告诉我,我才没有错过这场音乐会,她真是放了马后炮。

(2)我问的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他一定一五一十地回答。

例(1)中“马后炮”是指事情发生了才说,而句中意思则是表达音乐会开始之前,语义明显错误。例(2)中“不管三七二十一”指不顾一切或不问是非情由的去做某事,含有不计后果、蛮干的意思。句中理解错了词语意思,句法结构没有错误,但是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该惯用语的语义。

2.对熟语中色彩意义理解存在偏误

汉语熟语蕴含着丰富的感彩,也是留学生学习词汇的重要部分。如果不去了解熟语所具有的色彩意义,就容易造成言语表达“事与愿违”的效果。如:

(1)我喜欢看电视、看书。所以我渴望过上游手好闲的生活,而且丈夫的工资也高。

(2)姑娘们都争着参加这场晚会,希望在新年里可以出洋相。

“游手好闲”形容游荡懒散,喜欢安逸,具有贬义色彩,而例(1)中所要表达的是“我”的一种生活追求目标,不符合色彩意义。(2)“出洋相”的意思是在众人面前大出风头,基本义表达没有错误,但是该词带有贬义色彩,在这里用来形容这些姑娘,很明显感彩不符。“

(二)留学生学习熟语的语法偏误

熟语的语法功能比较复杂,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更是千变万化。留学生本来对于句中的语法成分判定就有一定的困难,加上熟语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加剧了熟语运用和学习的困难。因此,学习者在语法功能上产生偏误是不可避免的。

1.词性的误用

词性的误用在熟语学习中主要存在于成语和惯用语中,这里主要是说到这两类词的词性误用。成语和惯用语主要有体词性的和谓词性的两大类,体词性的包括动词性和形容词性两种,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体词性的主要是名词性熟语,在句中主要充主语和宾语。如:

(1)他每次都让我请客,太铁公鸡了。

(2)我和我同屋相处很好,一开始就非常套近乎。

例(1)中,“铁公鸡”表示“吝啬的人”是名词性惯用语,在这里误用为形容词了。例(2)中的“套近乎”是动词性惯用语,在这了把它误用为形容词性的了。

2.搭配不当

和一般词语不同,熟语中的成语和惯用语再搭配上会有更多的限制,加上自身意义的双重性,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会经常出现语法上的错误,产生一些不符合汉语逻辑的句子。如:

(1)我听不清你说什么,交头接耳地说吧。

在这句话中,“交头接耳”是两个人彼此凑近耳边低声说话,使用的主语应该是“我们两个人”,而不是单说“我”,这样就造成了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2)你不要费劲不讨好我了,我不会替你向老师撒谎的。

“费劲不讨好”本身就是谓宾结构的惯用语,后面不能跟宾语,所以这句话中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三)留学生学习熟语的语用偏误

在很多时候,留学生虽然掌握了熟语的词汇意义,在语法结构上也不存在问题,可是造出的句子仍然表达不出说话者的意思,影响交际。例如:

(1)永君是我青梅竹马的朋友,我们是邻居,也是同学。

“青梅竹马”是形容男女儿童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适用于异性之间。而例句中的“永君”与“我”的朋友关系是同性之间的友谊,不能用该词。这里没有弄清该词的典故意义,误用了对象。

(2)老师,很抱歉,这次我没考好,下次我一定努力,走着瞧!

“走着瞧”是指过一段时间再下结论,表示一种胸有成竹的感觉,用于威胁、赌气之后算账。而句中意思是对老师表达自己下次考好的决心,明显不符合语境和学生的身份,造成误用。

三、熟语偏误产生的原因

第2篇:对外汉语教学范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98-02

在我国汉语教学中开始提出介绍文化的问题是在70年代末,近几年来,在实践上有一定得进展,但总的说,还处于起步阶段。

1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现状

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是帮助学生克服在掌握教材内容时遇到的困难,为“吃透”教材而服务的,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扫除汉语交际中的障碍。它的目的决定了其地位相对于语言教学来说只能是从属地位,是服务于语言教学的。语言教学包含了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语言教学中起到拓展语言实践视野,提高汉语运用层次的作用。

关于文化教学问题的宏观讨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程棠(2002)对两个阶段讨论的成果进行了概括,认为第一阶段的成果是:明确了进行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第二阶段确定了文化教学的性质和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性质。而关于文化教学的内容与分类各家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看法。这一成果颇丰,在此不再论述。

2 文化教学的方法、手段与原则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就是关于文化因素教学的方法与原则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影响比较大的观点是“文化导入说”和“文化揭示说”。赵贤州先生最先提出“文化导入说”,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的同步导入时要遵循“阶段性、适度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此后,卞觉非(1992)、陈光磊(1992)、张英(1994)等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陈光磊提出文化导入有四种方法,即“直接阐释法、交互融合法、交际实践法和异同比较法”。张英则认为“文化教学的比重在整个预科教育阶段是个‘变量’,它的规律是:由少到多,逐步增加”。“文化揭示说”的主要倡导者是张占一和吕必松等学者,其核心理论是“交际文化”,即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揭示那些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

目前对在语言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教学已达成了共识,但就文化教学的内容、量及方法等问题还没有形成有力度的理论和实践规范。如何进行文化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在文化教学中同时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层次和留学生本身的层次是解决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关键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其目的是避免出现语言学习中的“文化休克”现象,从而扩大语言习得中“正迁移”,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应首先将重点放在“交际文化”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还应把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寓于语言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之中。

3 文化教学的教材问题

教材中如何处理文化因素?语言教学与文化介绍相结合,教材必须先行。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文化因素教学的重视和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文化教学大纲的构建与教材编写问题。目前现状:

3.1 所谓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指的是专为开设文化课程而编写的课本或教科书,依托文化而编写的汉语精读教材、汉语口语、汉语阅读教材等,都不是本文研究的范围。依据这一标准,本文对能够收集到的文化教材进行分析,大体上能够反映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文化教材发展的基本面貌,总体特点如下: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但是缺少经典性教材;教材使用对象的涵盖面比较宽,但缺少定位准确的教材;教材的内容相当宽泛,但缺少科学、规范和系统;教材体例自由多样,但文化教学的目标却并不十分清楚。

3.2 问题产生的原因:对“文化”和“文化教材”界定不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相混淆;“文化”的范围和“文化教材”的体例缺乏共识;

3.3 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大纲;制定“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的原则;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等级标准;文化教材的体例和教学形式。

厦大卢伟老师(2009)认为从狭义与广义的教材观念、通用教学大纲与教材的本土化、教材编写的创新与现代化三个方面,就信息时代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教材研发的几个问题进行的思考,指出必须更新教材观念和编写理念,在需求分析与中外合作的基础上实施本土化教材的编写,应用高新技术实现教材研发过程与结果的创新与现代化。

4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不足

4.1 偏重语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研究,专门的文化课教学研究不够。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包括:一是体现在语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二是专门的文化课教学。前者以分散的形式隐含在语言的各个子系统中,称为“分散式文化教学”;后者以集中的形式体现在专门的文化课教学中,称为“集中式文化教学”。 前者在教学的初、中级阶段占主导地位,但学生得到的文化知识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他们必然对这种文化获取方式产生不满足感,这时就应该适时地开设专门的文化课,集中系统地向他们传授中国文化知识;不但要向学生传授表层的物质文化,还要传授深层的精神文化。但目前关于语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的研究成果颇丰,对专门的文化课教学的研究则相对比较薄弱。今后应加强专门的文化课教学的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的研究。

4.2 偏重语言交际文化研究,非语言交际文化研究不够。

“语言交际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文化”是吕必松(1992)先生给“交际文化”所做出的下位分类。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语言交际文化的研究成果所占比重很大,而非语言交际文化的研究成果尚不够丰富。对“非语言交际文化”给予较多关注的是毕继万先生,他的《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等文章及《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一书都对“非语言交际文化”进行了专门而深入的研究。

4.3 偏重文化差异研究,文化共性研究不够

人们普遍认为,克服不同文化之间交际障碍与文化冲突的最好办法是进行文化对比,对比的重点是差异和冲突,目的是遏止负迁移。不错,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第二语言和文化的习得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尽管存在显著的个性差异,但肯定也会存在一些共性的因素,即“文化偶合现象”。它在第二语言和文化习得过程中将起到“正迁移”的积极作用,对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同样十分重要。遗憾的是该问题尚未引起学界的应有重视。

4.4 偏重主体文化研究,亚文化研究不够

主体文化指那些最能代表和体现一个国家文化特色的主流文化,亚文化包括由地域、民族等原因造成的各种地方文化、都市文化等。对于有些国家来说,其主体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别不太明显,因而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必过多关注亚文化对第二语言习得造成的影响,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来说,有时会出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巨大文化差异,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忽视亚文化的存在及它对汉语习得所造成的影响。重视并研究地方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发掘地方文化对留学生习得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积极因素,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从我国目前现状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

5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5.1 选择文化教学内容要慎重,内容和学习者汉语水平相适应,并且要有代表性。基础阶段介绍中国文化有两个侧重点:侧重介绍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那些“活”的文化习俗;侧重介绍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有一定文化教养的中国人身上反应的文化习俗。

5.2 把文化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

5.3 注意区分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在深层文化教学中区分学生的文化圈,对“汉文化圈”和“非汉文化圈”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文化教学方法。

5.4 对外汉语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外语技能的培训。

5.5 积极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发挥各类电教媒体的优势,实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5.6 充分利用目的语文化环境,为外国留学生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实行一种寓教于乐的开放式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 卞觉非,论“汉语?文化圈”跟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策略[J]. 语言文字应用,1992(2)

[2] 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3] 林国立,周思源.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4] 卢伟.关于对外汉语教材研发几个问题的思考[J].海外华文教育,2009(2)

第3篇:对外汉语教学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现状;对策

一、对外汉语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我国成为令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热”带来了“汉语热”,目前全世界也在开展汉语教学,学习中文的人数已达3000多万人,学习汉语的国家分布也极其广泛。汉语已成为美国第三大使用语言,成为加拿大、澳大利亚第二大使用语言。当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也可谓成绩喜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正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超过2500所大学(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教授汉语。我们国家在69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孔子学院,总数已有238所。在国内,2004年底,全国已有120多所大学建有留学生教育学院,400多所高校开展对外汉语教学。近几年,每年都有7万人以上的留学生在华学习,其中有6万人左右在学习汉语。现在的对外汉语教学,初步形成了以北京语言大学为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的、教学点遍布全国的、各具特色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教学体系,发展出汉语预备教育、汉语研究生教育、网络教育、对外汉语师资教育、汉语速成教育、华侨补校等多种教学类型。

虽然近年来对外汉语的发展及传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汉字教学与研究仍处在相对滞后的状态,有关汉字与汉字教学的论文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在教学方面,很多汉字教学还只是附着在综合课里随文识字,没有开设独立的汉字教学课,更多的汉字练习只能是学生在课下独自完成。即使在部分开课单位,汉字教学也缺乏总体设计,更缺乏适用的教材,尤其是对汉字教学法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如针对学习对象不同,在学习汉字时的重、难点分别是什么,放在一起学是否合理。还有一些教学单位注重实际效果,重听说,轻写,对汉字教学不够重视等等,各种现象及问题都需要尽快解决,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

其实对外汉语课本上的语句并不深奥,学习中的困难主要源于它的外语特性。汉语不是他们的第一语言,汉语学习中受母语的干扰较大。另外真正与中国人交流的时间也不是很多,缺乏足够的语言环境,往往感觉口语学习非常困难。如中国人学习外语一样,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也同样存在着“开始害怕开口说,中间不自信不说,最后完全放弃说”几个阶段。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这两个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1、渗透情感教育

学习汉语者的目的不是为了多一种知识,而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能用汉语进行交际,达到用汉语交流的最终目的。而如何能使学习者有效掌握学习汉语,教师在汉语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法被证明是语言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汉语情境教学法,是指遵循留学生在中国日常生活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形象,假设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创设尽可能多的汉语语言环境,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感受汉语、说汉语。该教学法的特点是:将言、行、情境融为一体,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语言课堂可避免陷人枯燥无味的泥潭,同时也可避免我们常说的学了不会用的现象。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方法是:利用生动的课堂讲练,在情境中理解、在实践中运用,讲练结合。

(1).语法的讲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是一直被认为的重点与难点之一。很多语法条目讲解之后学生不能够学以致用,反而是更加容易出错。在这一方面,情境教学法在这一方面显然可以有很大的帮助。

例:作为+名词

情景假设一:

妈妈生日,你送给她什么作为生日礼物?―我买了……送给她当作礼物。

情境假设二:

在中国,订婚礼物是什么?人们常把戒指作为订婚礼物。

(2).词语的讲练。汉语的词语分为实词与虚词。实词的练习比较容易,可以利用图片或者周围环境中已有物品来呈现,但有些难以解释的词将其放在形象具体的情境中去解释更能使学生充分掌握,而且记忆深刻。

讲解“舍得”一词,很难用中介语来找一个对应的意思来解释这个词。情境法则这样做:首先设定一个具体语境:我买了一个手机,我很喜欢,但我朋友想要,所以造句:“我不舍得给他”。一个学生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他会很难过,他难过的话,老师也会难过,所以造句:“我不舍得批评他。”“我不舍得骂他。”等等,还可以不断地提供同类情境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课文的讲练。在课文讲练中,我们将学生投放到假设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等都可以集中,并且这种具体的情境与生活实际相一致,他们学习动力也明显增强。

例:课文情境对话可以分角色朗读,并且可以根据原文的主要内容改编为教师所教的学生熟悉的真实环境。

A:我们今晚一起去吃饭吧。

B:好的,去哪儿吃饭?

A:就去学校附近的饭馆儿吧。(学校、饭馆儿均为真实的环境)

B:好的,我们在哪儿见?

A:六点半在食堂门口见,怎么样?(食堂门口为真实环境)

B:行.没问题。

通过这种方法,经过几次反复操练之后,学生就能对课文马上熟悉并理解了。

2、改善教学环境

(1).教学方法的改进

目前,在对外汉语界,人们往往会将汉语发展滞后的原因归咎于汉语本身的特点和难点,以及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起点低等客观原因。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我们没有完全找到针对汉语特点的学习规律与教学规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法体系还不完善,教学方法还需进一步改革。对外汉语教学创立至今我们几乎还沿用老一套的做法,如混合编班、通用教材、单一教法、统一测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采取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学习目的不同的学生而实施不同的教法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这就难以真正达到因材施教,提高并展示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2).教学设备的完善

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外汉语教学手段的使用却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黑板、粉笔、书本和师生构成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即使偶尔使用一些磁带、幻灯片等教学辅助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前,多媒体和网络等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将其运用到教学上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对外汉语教学也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技术。才使用录音机等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技术优势明显它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效果结合起来,使学生置身于色彩、语言及影像等环境之中,使他们全方位地感受信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即时反馈技术提高情境教学的效果,通过录像记录学生学习语言白过程以及他们的反应,并及时回放,加以评论。这样既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3). 教材的改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汉字教学内容完全依附于汉语综合课本,大多数汉字的认读与书写靠学生自学,再加上教材中涉及汉字练习的内容也很少,造成留学生忽视对汉字的学习。针对这一问题,应在综合课之外独立设课,并编写独立于综合课之外的汉字教材。当前我国对外汉字教材还存在不足,汉字教学仍然缺乏一定的计划性;按不同国别编写的汉字教材还十分有限:吸收先进的科研成果速度缓慢等等。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应加大投入,多方考虑,编写出能够适应各类留学生的汉字教材。

3、提高教师素质

据北京语言大学教师进修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宁志介绍,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对教学本身有理性的认识;其次是中国文化;第三是汉语知识。此外,还有技能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才艺等课程。但现在的对外汉语教师,绝大部分都是汉语言专业或外语专业毕业的,而对外汉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这支队伍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是难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的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知之过少,很大原因是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重视不够.由于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限制,教师只能专心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教学内容的传授,文化的导入自然变得很少。明白了这一原因,教师们在教学中就应当时刻注意并努力解决此一问题,在汉语课程设计上有所突破,采取系统的教学方法保证汉语和文化互有联系,互相支持,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从汉语角度,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必须掌握汉语语言学知识.包括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及古代汉语知识,对汉语不仅要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文化角度,它是一个动态的复合概念,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是遵循汉语作为外国人第二语言和习得的规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围绕影响外国人学习、理解和交际的种种汉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

其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文化导入。目前,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重视不够.由于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限制,教师只能专心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教学内容的传授.文化的导入自然变得很少。汉语教学无疑是主体和基础.对学生所学汉语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历史等文化有较广泛地了解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需要,因此,对外汉语专业实际是应用型文科专业,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汉语课程设计上有所突破,采取系统的教学方法保证汉语和文化互有联系,互相支持,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良好,但一种语言能不能成为强势语言,并不仅仅取决于该母语的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世界地位,也取决于语言本身及语言教学是否具有吸引力。因此,努力探索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短、任务重、难度大,应作相对长远的打算,从汉语研究、教学认知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材编写、教学手段现代化等各方面攻关,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使对外汉字教学跟上汉语言迅速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崔永华.基础汉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世界汉语教学,1999(1) .

[3]吕必松.我对发展汉语教学的几点认识,汉语学习,1993(6)

[4]李晓亮.对外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6(4) .

[5]张和生,鲁俐.再论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培养.语言文字应用.2006

第4篇:对外汉语教学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堂用语 态势语;母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246-01

1 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的必要性

现在我们在教学工作的实践以及结合大量的语言资料和诸多教师的工作表明,我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中的课堂用语有必要区别于我们对于国内学生的课堂用语,其语言的特点比较鲜明,具有下列特点:

(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用语的功能不但可以便于学生学习也可以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主要的辅助手段。

在进行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为学生构建有效地语言环境,让其有着一定的语言交流环境。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语言交流环境内对于课堂用语的使用需要把握好尺度。因为这个与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掌握好汉语言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换一句话来说,课堂的用语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就是课堂用语,我们是依靠课堂用语来开展教学活动并实现教学目标的,但我们的课堂用语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汉语言的一个重要的样板。学生的目的就是要掌握好汉语言并可以以此作为日常交流的工具,而我们的而课堂用语不也正是汉语言吗?因为教学对象的不同会造成语言使用目的的不同。对国内学生的教学,课堂用语就是一个表达的工具而已,是学习知识的一个桥梁。

(2)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课堂用语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

伴随着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教学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课堂用语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所教授的学习内容。这也就是说,课堂用语是需要随时做出一定的调整的。学生的学习成果伴随着学习时间的不断增加而增加,其汉语言的交流能力也会日趋提高。所以,我们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住这个趋势,使用的课堂用语不能够适应学生的当前学习需要则会让学生丧失一个有效学习的机会。我们的课堂用语的调整一定要与学生当前所掌握的汉语言能力相配套,太快或太慢都会造成学生学习的耽误。

(3)我们所使用的课堂教学用语要注意区别对待。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留学生,他们的母语并不是汉语,为了能够使得他们能够做到实质性的交流与沟通,并能够正确的理解课堂用语的意思,能够正确的行使自己的语言交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刚开始接触汉语言的学生,我们在教学的初期。课堂用语的选择要谨慎许多,因为学生没有相应的汉语言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所使用的课堂用语要在学生所能理解的范围来选择,不要将学生没有掌握的词语在课堂中说出来,这样会使得学生难以适应,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规范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避免使用地方语言来进行教学,而应该是使用普通话来进行,而且必须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因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说的每一句话对学生而言都是一个范本,他们会以此为例子来进行学习。因此,我们自己的普通话就一定需要准确,要将完整、清晰的汉语传授给学生。

2.1 语音规范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熟练的使用汉语言,并能够以此作为交流的工具。所以,我们的发音需要准确、声音需要洪亮,能够让学生作为范本来理解。这样就可以保证教学的效果不会被影响。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领会到汉语言所特有的语言美。相对于我们队国内学生的教学,尤其是面对成年的学生,即便教师的口齿有些不畅也并不会对教学的效果造成影响。可是如果我们在教授留学生的时候口齿不清的话,就会给留学生的学习造成错误判断,是不合格的教学。同时也会造成学生今后不利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说话的语气、说话的速度这些都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许多地方要注重出逻辑重音。如果学生需要记笔记的话,我们就需要等待学生将笔记做完后再讲解。

2.2 课堂用语需要精确

我们在讲解课文的时候,用词要准确,要能恰到好处的反映出课本的重点,千万不要贪大求全,要有侧重点,但同样也要防止出现挂一漏万的现象出现。我们不要想在一节课内将所有的问题都解释清楚、说明白。因为学生本身的理解能力有限,往往会出现我们说得越多,学生却难以接受的现象。什么时候说什么,应该怎样说,该如何来表述这是需要很深厚的教学经验来感受的。对于不少教学的重点、难点的讲解,我们是需要建立在学生能够有效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尽可能少用专业名词,要用他们所能理解的词语来平铺直叙。

2.3 表达得体

我们这里所说的得体,是指教师的课堂用语深浅适度、处置得体,易为学生所接受。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有时并不完全一致,有时候,正确的话语学生并不能很好的接受。

对外汉语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用语虽然产生于即兴,但却根植于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学观念,那种科学、简洁、文明、高雅的语言风格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绝非一日之功。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探索[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7.

[2]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 重庆: 重庆出版社,1989.

第5篇:对外汉语教学范文

关键词: 语块 认知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语块(chunk)是一种意义相对完整,整体储存于记忆中,使用时直接提取的一种预制的、板块化的语言。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由两大系统组成:其一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分析系统;其二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块系统[1](Skehan:1998转引自于华,2012:108)。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大量地使用固定的语块[2]。因此,语块的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语块这一术语最早来源于心理学,一开始被称为组块(chunking)。1975年Becker将语块这一概念引入语言研究领域,将之定义为词块(lexicalphrase)。从此以后,“块”开始越来越受语言研究者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Lewis提出了语块教学法,强调语言习得的关键是掌握产出语块的能力[3](Lewis,1993,转引自方玲玲,2010:63)。同时,Nattinger和Decarrico在《词汇短语与语言教学》中依据最新语言习得研究成果,指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和母语学习者一样需要利用语块对语言进行生成、理解、分析[4]。

国内关于语块的研究始于国内的英语教学。对外汉语界关于语块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语块研究的词汇层面。陆俭明先生(2009)另辟蹊径,提出“构式语块”理论,从句法、语义层面对汉语的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开创“构式语块分析法”。此外,陆丙甫先生(2009)又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根据人们处理信息这一动态过程中的“同步组块”的数量来分析句子的难度,又将语块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语块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研究方向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主要从认知心理学中记忆对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研究语块在人类记忆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对语块进行分类。最后,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指导教学实践。

二、语块与认知心理学:记忆系统中的语块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与语块研究息息相关的认知理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Cruttenden理论,强调作为单项学习系统中的语块在语言输入中的作用。另一个主要强调语块在语言的记忆系统中的重要性。根据阿特金森(Atkenson)和希林夫(Shiffrin)的记忆信息加工模式,人类的记忆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5]:

(一)感觉登记。外来信息输入后,首先进入感觉登记系统,信息在感觉系统的停留时间很短,只有几分之几秒。受情感、认知、语言水平等因素影响,感觉登记首先摒除一部分信息。只有感觉登记成功后,信息才能进入短时记忆系统。

(二)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对信息的处理很重要,因为它同时具有储存和加工信息两种功能,保存在这个系统中的信息可停留约10~20秒[6]。根据米勒的研究:短时记忆并不会受到刺激的物理单位的数目限制,而是受到有意义的组块或意元的限制。人在短时记忆中所能保持的组块数平均为7±2,所以组块才是短时记忆的基本单位[7]。陆丙甫先生将短时记忆看成是一种动态的信息处理过程,这种动态过程中切分出来的语块称为“同步组块”。下面以具体的语言为例,对这种同步组块进行简单分析:

怎么 | 这件如此重要的任务 | 我们这几个人 | 现在| | 脑子

1 1 2 2 3 2 4 3 3 4 2 3 3 4 5 5 3 4 4 5 5

里 | 竟然 | 没有 | 一点印象 | 了[8]。

5 6 6 7 7 8 8 9 8 1

我们在处理信息时,当听到“怎么”时,大脑把它作为一个语块存入,接下来听到“这件”时,大脑会把“怎么”和“这件”切分成两个语块存储下来,当听到“任务”时,大脑重新把“这件如此重要的任务”组合成一个更大的复合语块存入记忆系统。以此类推,整个句子虽然很长,但是实际语块数只有9个。

由此来看,在人类的短时记忆系统中就存在语块,只不过这一阶段的语块是一种根据语义临时组合、切分形成的,这种临时的语块帮助人类减轻记忆压力,以更多的注意力进行话语的理解和分析。参考陆丙甫先生的定义,此处将这种动态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语块命名为“组块”(chunking)。

(三)长时记忆。经过短时记忆的处理,有一小部分最终可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也可分为一般的知识和我们的个人经验。作为一般性知识的语义记忆中就包含大量与词语、概念有关的语块知识。这些长时记忆中的语块属于一种非在线加工语言,它的意义相对完整,整体存在于记忆中,使用时可以直接提取,而且有效地降低了大脑处理信息的难度。因为这些语块大多数属于词汇范畴,相当于formulaic sequences,此处将其命名为“词块”。

以上是根据记忆系统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对语块进行的分类。整体上来看,语块可以分为“组块”(chunking)和“词块”(formulaic sequences)。两者的区别在于:组块是一种动态的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整体提取和组合能力较差,如果没有重复的刺激,则很快就会被大脑遗忘;词块是一种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非在线加工语言材料,可以根据信息输出的需要,整体地提取输出或者和其他语言材料重新组合,构成新的信息输出。词块有效地减轻了大脑按照规则重新构造信息进行输出的负担。

三、两种语块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从人类的认知共性出发,对外汉语教学遵循人类基本的语言认知规律,因此适当的语块习得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准确、更高效地理解和输出目的语。以下将根据汉语学习者的记忆系统在各阶段处理汉语语块的特点,指导如何在语言信息处理的各阶段进行适当的对外汉语语块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组块切分意识。组块切分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信息输入的短时记忆阶段。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虽然在20~30秒之后就会完全消失,但是对人类整个信息处理过程尤为重要。根据刘春燕(2006)提出的二语习得中输出作用的理论模型,大脑对信息的处理可以直接经过短时记忆的理解直接输出,长时记忆对信息的处理并非大脑信息处理的必经过程。因此,学习者要在这短短的30秒内时间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难度很大。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习者在短时记忆阶段对信息进行组块切分的能力,那么学习者对于整句信息的理解和语言的输出就会更加自然、有效。以《成功之路·进步篇》的课文为例:

我们学校 | 有 | 一个自助餐厅,那里 | 既有中餐,也有西餐。因为 | 口味丰富、价格合理,那家餐厅 | 吸引了 | 不少 | 外国留学生,我 | 也是 | 那里的常客[9]。

这段话根据句子的语义进行切分只有15个组块。这样切分的优势在于:首先,这种切分是以意义为基础,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其次,帮助汉语学习者逐渐形成组块切分意识,在短时记忆中自然地以意义为基础,进行组块切分,高效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重视对词块的重复。根据人类共同的信息处理特点,人类通过“复述”信息,防止短时记忆中记忆痕迹的消退,以便使信息根据个人的需要保留下来,进行处理[10]。现行的对外汉语教材非常重视词汇的重复率,然而在对外汉语教材中进行有意识的词块重复编排也非常有必要。首先,以意义为基础的词块的记忆难度要比孤立的词汇小很多,词块的记忆减轻了学习者的记忆负担。其次,学习者可以在单位时间内保存、处理更多的信息。

此外,在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固定搭配,教师可以考虑从典型词块的搭配规则出发,建立词汇与词汇间的搭配关系。这种语块的学习不仅降低了词汇学习的难度,还帮助学习者提高了语言的创造能力。

(三)重视中介语中词块输出。母语者和二语习得者存入长时记忆中的语块会存在巨大差异。因为二语习得者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属于中介语范畴。首先,这种词块不够稳定,不断变化。虽然处于长时记忆系统中,但是一旦长时间不对其进行激活使用,很快就会被遗忘。其次,这些中介语中的词块有可能在输入一开始时,就是存在偏误。这种词块的偏误一旦长期得不到纠正就有可能僵化,纠正起来要比词汇的偏误更难。特别是对汉语这种“意合”语言而言,偏误一旦形成,就很难从传统的句法、语义层面进行解释和纠正。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强调输出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的输出一方面可以反过来对短时记忆产生影响,提高信息的重复率,防止信息被过快遗忘。另一方面在信息输出时,学习者可以进行自我监检,进而自我纠正。词块的运用伴随整个信息处理过程,因此在加强信息输出的同时,也提高了词块的重复使用率,增加了对词块中存在的偏误进行自我纠正的次数。

四、结语

相比其他研究,语块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主要从认知心理学中记忆对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首先对语块进行重新分类,其次根据二语习得中记忆系统对语块处理的特点,结合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一些语块教学的方法和建议。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汉语语块的界定和分类的研究不够仔细,没有深入具体的语言项目,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拓展、强化。

参考文献:

[1]于华.语块注意与二语输出的认知关系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

[2]丁言仁,戚焱.词块运用与英语口语和写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3]方玲玲.语块教学对减轻语言僵化的认知研究[J].外语界,2010(4).

[4]周琼.对外汉语语块研究—《以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施良方.阿特金森论教学理论[J].课程.教材.教法,1989(5).

[6]桂诗春.记忆和英语学习[J].外语界,2003(3).

[7]Miller,G.A.The magical number seven,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es on our capacity to process inform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56(63).

[8]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245.

第6篇:对外汉语教学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师语言 分析 特点

中图分类号:H19;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71-02

刘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提到“教师的语言”,这里“教师的语言”是指第二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第二语言教师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对该语言的非母语学习者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交往中有意识使用的目的语系统的变体。[1]那么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教师语言就是让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汉语所使用的语言。包括教师的口头语言、板书语言、肢体语言等。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语言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语言存在很多问题,这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一节效果良好的对外汉语课需要汉语教师灵活地运用课堂语言,恰到好处地利用汉语进行解释、表达和交际。本文通过对一些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课堂语言运用的例子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见解和策略,希望对提高汉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所帮助。

一、教学语言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课堂语言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肢体语言。口头语言是教师在讲课时使用的有声语言,所以也有人把口头语言叫做有声语言。[2]板书语言是教师上课时在黑板上的板书,由于板书语言是写在黑板上,它也叫做书写语言。肢体语言是教师上课时用一些动作、表情、眼神等传达信息,是一种教学辅助语言,肢体语言也叫做体态语言。这种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对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分别对几位对外汉语教师课堂中的口头语言、板书语言、肢体语言进行分析。

(一)口头语言

口头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多的,也是最直接的一种语言。教师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表达和讲解,口头语言在大脑中停留的时间短,有些语言是教师不经意间说出的,教师也没有对自己说的话有更多的思考,所以有些语言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也有些汉语教师深受母语的影响,课堂语言中经常出现一些方言表达,这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在一节初级汉语课上,一位汉语教师的课堂语言出现了许多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语。“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同学们,你们掌握了吗?”“这个词语我已经标记出来了。”“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两幅图。”这几句话中的“愿意、掌握、标记、观察”等词语对初级汉语的学生来说有难度。此外还有“尝试、欣赏、回顾、熟悉”等词语。这些词语老师在讲课时要尽量避免使用。

(二)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也是经常用到的一种语言,教师通常会通过表情、手势、动作等来表达信息。在课堂上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但是有些肢体语言并不能给学生传达某些信息。某些老师会有一些经常性的动作,这些动作只是该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不能表达某些信息。还有一些教师的肢体语言只能是熟悉了该教师的教学方式后才能明白其中含义,对初次听课的学生来说有点难。还有一些教师的肢体语言只能是在了解某些文化背景之后才能明白,也比较难。

在上语法课时,一位年轻的汉语老师经常用拇指搭在食指上、其他三指握紧这样的手势来鼓励和奖励学生。当学生问题回答正确时,老师会说:“老师给你比个心。”这个是近两年才开始流行的一个手势,拇指搭在食指上,拇指与食指相交,指尖形成了一个心的形状。通常这个手势表示爱心、喜爱,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手势不理解,一方面学生看不明白这个手势,另一方面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比个心的形状。汉语教师要减少使用这样的肢体语言。

教师的肢体语言过于夸张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一位教在上课时手臂挥一个大大的圈来表示全班同学一起做。当老师读一个生词要求全班学生一起读时会做这样的手势,很多学生只注意到了这个手势却忘记了这个手势是老师要求全体学生一起做的指令。

(三)板书语言

板书语言也是信息的载体。教师通常会将本课的重要内容进行板书,所以板书内容通常是重要信息。板书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板书语言在上课前可以进行精心的设计,在大脑中停留的时间较长,不需要立即输出。但是,虽然板书语言教师可以在课前精心设计,可教师在上课时或因为紧张或是疏忽,还是会出现问题。板书语言又通常是一节课的主要信息,如果出现错误又不能及时地发现并改正,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干扰,有时甚至会误导学生。

在一节讲“比字句”的课堂上,一位老师在板书时出现了失误,把“哥哥的头发比妹妹短”写成了“哥哥的头发比妹妹长”。老师没有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学生们在下面窃窃私语,讨论到底是哥哥的头发长还是妹妹的头发长。这个失误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错过了许多内容。

二、教师语言的建议

(一)减少媒介语的使用

对汉语初级阶段的学生可以适当运用媒介语,但是要有所控制,尽量减少媒介语的使用。[3]初级汉语的学生对汉语不熟悉,如果教师用全汉语教学,学生会出现完全听不懂的情况,这样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以后的汉语学习造成不好的影响。每一位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教学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当学生有一位新的老师时需要有一段时间去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所以,当教师刚接触一个班级的学生时,可以适当地用一些媒介语辅助教学,解释教师常用的一些课堂用语,如“跟我读”“我读一遍你们读三遍”“请同学回答问题”“请把课本翻到第六页”“今天的作业是”等,这些语言可以先用媒介语向学生解释清楚,在学生熟悉之后就可以不用媒介语,只用汉语教学。

(二)课前备教学语言

教师上课前需要认真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还要备教学语言。尤其教学对象是初级汉语的学生,教师更需要认真地在课前备教学语言。教师需要考虑哪些是自己惯用的课堂用语,该如何利用媒介语向学生解释以及在到达何种程度时可以不用媒介语只用汉语等。汉语教师在上课时由于使用的是自己的母语,所以不经意间总会用一些自认为简单但是对汉语学习者来说有点难度的词语,这也是教师语言的任意性和不规范化。[4]这一问题需要汉语教师在上课前预设自己上课的情境,预演上课的流程,对自己上课时说的话进行反复斟酌,思考这些话对学生是否有难度,学生是否容易掌握。根据学生的水平对

所说的话进行修改和删减,以求符合学生的水平。

(三)教师语言的简单化与复杂化

教师的语言既要简单化又要复杂化。简单化是指教师的语言要尽量简单,让学生明白老师在说什么。同时,在学生能明白的基础上,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复杂性。这个复杂性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度,这个复杂性的程度是学生可接受的范围,也就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适当地扩展。

三、结语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可以给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第二语言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语言进行反复的斟酌,尽量避免失误,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吴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语言综述[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第7篇:对外汉语教学范文

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1.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保证与基础

在对外汉语的学习中,它既是学习异国文化,也是学习语言和积累知识的过程。语言学习作为传承异国民族文化,记录、储存、传播历史文化的过程,人类利用语言进行交流,最后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在这期间,为了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外籍学生需要克服本国文化的习俗障碍,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接受另一个国家的习俗文化,从而避免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准确运用汉语进行情感交流的目的,最后牢牢地掌握汉语言技能。

2.语言和文化教学是统一的过程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在历史沉淀与长期的文化融合中出现、发展与生成的,因此,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文化与语言在相互作用下整合在一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语言教学,还必须充分利用词语、读音、语法、字母、结构等特征。而学习语言则是在语言交流中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以掌握语言规则、文化背景和语言技能。也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才能在对外汉语学习中得到如鱼得水的效果。因此,在对外汉语学习中,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是没有分歧、互为一体的过程。

3.文化教学有助于学习者发挥汉式思维

在学习中,不同的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这和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联,也就造成了接受文化的程度不一。汉语学习者和我们有很大的文化与民族差异,利用熟悉的思维方式学习新语言,会产生很大的障碍。除此之外,每个民族都有风俗习惯,所以在语言应用的方式上也存在诸多不同。在不同的价值观、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学习意义与态度也有很大的差异。在这期间,需要注意的是:语言不是死的,特有的语言文化拥有特殊的定义,只有完全掌握了汉族文化,才能明确语言的引申含义。另外,在汉语言学习中,还有很多简洁干练的言语、格言、成语和惯用语等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内容,要求以汉族文化为基准,让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语言内容。只有在克服了交际障碍后,才能达到对外汉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思考

1.方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学习普通话是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即汉民族的现代共同语。汉民族现代共同语,是以正宗的北京语音作为标准语,也就是将北方话作为标准语言。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方言。在形成共同的民族语言之前,方言是共同语言的基础。对于专门来华的留学生,不可能仅仅生活在北京,而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方言,并且当地方言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如果只是进行普通话学习,就会给方言区的留学生带来很多学习与交流困扰。在中国HSK(汉语水平)考试中,多将北方话作为考试基础,这让在其他地方学习的留学生在词汇、听力考试上受到影响,也就造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不均衡性。

2.中国传统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构成的影响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语言学习中,历史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教学中安插历史文化知识,对帮助学生理解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如在成语学习中,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整体含义,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其出处与来源。从中国成语演变过程来看,它主要来自于语句诗文、历史民俗、传奇故事、寓言神话等。通过分析历史故事、寓言神话中的人物、时间与事件发展,能帮助学生理解各个成语的意义与结构,同时这也是丰富课堂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语句与诗文学习中,要帮助学生提高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在学习不同修辞格的借代时,可以借用历史人物与历史名词进行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老师不及时增强留学生的文化与历史知识,在不懂得典故应用的环境下,不仅会影响词汇量与掌握能力的提升,还会对交际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3.古汉语教学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

从留学生发来的问题来看,很多留学生都在问:“为何要这样写?”如果老师想要正确地诠释华夏六书、造字法以及东汉时的《说文解字》,就必须精通中国古文化。在现代汉语中,楷书作为应用最广的字体,因而“永字八法”也是现代古汉语学习不能忽略的部分。在这期间,独具一体的文字特征才是我们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在二十一世纪的汉语学习中,为了丰富词汇,适应各种语言体和语言环境,必须适时吸纳古词语,例如官人、夫人、酝酿、邂逅、嗟来之食等。如果是在正式的场面使用这类典雅、庄重的古词汇,也会让他们的交际过程增色很多。而现代汉语又有书面和口语两种形式,其中古代词汇是现代书面表达的基础条件。现代汉语中的文言学习,不仅包含文艺作品,还有各种自然科学、语言学科等著作性语言,以及新闻传播、诗歌朗诵等。学习古诗词能让学习者快速理解本专业知识,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习,将语言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连为一体。

另外还体现在学习语法中,许多古汉语运用的语法,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着。在古汉语中,“之”和结构助词“的”类似。在现代汉语学习中,主要用在中心语和定语学习中,既可以用于偏正结构合成,也可以用在主谓之间,进而取消其独立性。修辞作为现代汉语学习的重要部分,应用修辞,在写作与说话中能够起到调整语言结构的作用,然后用最科学的语言方式得到较好的表达效果。修辞,就是这项语言加工活动的实践。修辞格中的对偶、古代对联与诗歌都使用了该方法。

4.少数民族在对外文化中的添砖加瓦

对外汉语教学不只是纯粹的语言教学,还肩负着传播文化历史的重任。中国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自建国以来一直承担着团结民族的重任,形成了小聚居、大团结的局面。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与渗透,对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注重文化本质,在体现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同时,促进语言交际和目的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根本目的是利用自身的母文化,促进语言学习。

三、增强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文化特征

在不同的民族,其文化特点也存在差异,尤其是饮食文化,而在学习汉语时,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一项内容。例如:重庆火锅就是传统中国饮食的奇葩,它囊括了广博的文化。当学生准备去聚餐,提议吃火锅时,老师就可以利用该机会适时进行引导,讲解吃火锅的来源、原因、吃法,以促进学生的思考。这样,学生既知道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特征,又能从中感受到和其他国家的不同。在亲身实践中,既达到了讨论话题的要求,同时对于汉语交流来说也是一大优势。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老师必须主动引导学生关注平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从理解更多的饮食文化中习成善思考的习惯。

2.提高文学趣味性,引领学生思考

汉语和其他语言产生在不同的领域,地域文化对语言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国内,经常会遇到俗语、成语、歇后语等不同的区域文化,其实这也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结晶与浓缩。例如中国老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家和万事兴”,充分又简洁地说明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而初学者肯定不懂这些汉语的特殊用法,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居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也有一些国家非常注重独立性,从小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不要依赖家庭。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应该将传统中国的家族情感和家庭观念向学生讲解,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血浓于水的情感。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多向学生提及具有特定文化的现象,这样才能提高学习乐趣和效率。

3.开阔视野,拓展文化深度

不同的国家,其生活习俗也不一样,尤其是在交际用语和文明语言上。例如:有人生病了,立马会有人建议去看医生,而医院的常用语,又会让留学生见识到中西文化的异同。如果在英美,第一时间遇到病人都会说:I am sorry.而在国内肯定立马建议看医生。从这也可以看出,文化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老师必须科学引导学生,在不错过任何环节的情况下,引领学生主动思考。老师不仅要将中西文化反映给学生,更要教会其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收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自身总结的效果。

4.避免文化冲突,消除文化障碍

宗教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特定产物,在不同的文化国度中也有着不同的背景与文明。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老师必须注意每个学生的举止,特别是宗教问题,这样才能避免不同文化宗教可能带来的伤害。同时,老师应该谨慎地向学生讲解传统中国文化的类型、背景与发展历程,以避免学生不理解中国文化造成的误会与抵触情绪。另外,和宗教相关的节日也有很多,中国很多节日都能进行对比,只有在了解民情风俗的基础上,才能收到长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西方为基督教耶稣诞辰设立的圣诞节,这和中国的新年很相似,此时老师可以讲解一些中国新年的趣事,让学生和自己的国家进行比较。另外,中国还有土生土长的教会(道教)、历史长远的佛教,都可以和西方的伊斯兰教、基督教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不同的宗教行为和语言。

第8篇:对外汉语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境理论;对外汉语教学

让不同语言文化、不同语言背景的人能够准确运用汉语,达到顺利、得体交际的目的是对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语言是文化的反映,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包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萨莫瓦曾指出:“交际是受规则制约的,规则则取决于语境;规则具有文化特性。”而对外汉语教学不单纯是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规则的教学,更是人们对后天习得的行为方式即交际规则的一种学习。但无论是人们对哪种规则的学习都离不开对环境的依赖,这种环境,就是语境。语境,即语言环境。大部分的语言学家把语境分为广、狭两类:狭义的语境即语言本身的环境,指语言结构中的上下文;广义的语境指使用语言时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包括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主、客因素,主观因素如使用语言者的身份、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客观因素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也包括语言的社会环境,如时代、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特点。对于“语境”一词的定义,各种说法所界定的范围并不同,但是,由于语境对于语言教学的影响力是全方位的,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更是如此。

可以说,无论是从自身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还是在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观摩的过程中,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包括笔者本人,都已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语境方面的相关理论进行教学工作。事实上,不少外国留学生也别注意到、意识到语言的运用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他们常常会在课上询问老师,拜访中国伙伴时,怎样表达对人的礼貌、尊重,对待年长的长辈,地位较高的人讲话有哪些不同,等等。尽管如此,有关语境的相关理论还是没有真正渗透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有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因而,笔者觉得有必要正式的、明确的引进语境学的相关理论,来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编写、教案设计、课堂讲授、语言测试等方面的工作。

一、语境与会话课

通过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观摩,笔者发现,外国留学生在学汉语的初级阶段,会话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但现行的口语教材基本上都比较注重句型的反复、大量练习,却忽视了外国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语言环境,以及各种语言环境之间的相互变。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恰当的时机,虚拟各种各样不同的语境,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真实的语言环境,以便让外国留学生学生学会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能够正确、合理的使用汉语。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把外国留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不同小组设置不同的语境,让其讨论,会话。也可让学生有意的模仿旅行、购物、逛街时与特定人员的对话。除了在课堂上,老师还可以布置任务,让这些外国留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购物、就餐等活动,并努力记录下中国人的对话,上课时,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而老师只是强调下那些在会话中常用的、典型的、重点的句子。这样学习语言,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更快地会话语言的运用。哪怕是高年级,汉语基础较好的外国留学生,也适用于语境教学、情景教学法,比如可以让学生分为两组去辩论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像男女结婚后,共同生活一定是因为双方有爱情吗等等。

二、语境与词汇教学

首先,导入生词。在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个生词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如果将生词放入特定的语境当中,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很轻易地达到这个目的,同时也显得自然。例如,在介绍“究竟”这个生词时,可以设置如下语境:小明和小王一起去吃晚饭。

小明:这家餐馆炒菜很好吃,那家店的火锅也很好吃。

小王:这家店好吃,那家店也好吃,你究竟想买吃哪一家的?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经常能遇到,所以这样设计语境既使学生一下就明白了生词的意义,又清楚了其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

解释生词

刚才的例子就很好使学生明白了生词的基本意义,但是有很多词往往不只一个意义,所以就需要我们尽量地讲全它的义项,以免在实际中误用。而设计不同的义项放在不同的语境设计中来讲解则会清楚明了地展现出各个不同义项的区别及用法。如“日子”有几种常用义:

生活、日期、天,可设置语境:

这些日子你到哪去了,我找了你好几天了。(天)

他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生活)

你们两个选个好日子结婚吧! (日期)

区别同义词

同义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在语境中区别同义词既清晰准确,又形象生动。例,今天阳光充足,真暖和。/他那么早就起来跑步,真是精力充沛啊!这两个句子就能使学生清楚“充足”“充沛”两个词的搭配不同。当然最好还是多举一些常用的例子,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概念。

避免歧义

在实际生活中,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往往取决于其所运用的具体语境,因此,将词汇放入语境中更容易使学生辨别其真正的含义,避免误解与交际的尴尬。例如,“中国队大败美国队”无论是你理解为中国队赢了美国队,还是美国队赢了中国队都可以在语境中解释得当。

第9篇:对外汉语教学范文

关键词:模糊修辞 对外汉语 教学

谈到修辞,我们常能联系到的内容是准确、生动、得体,而准确永远居于首位。然而任何语言中都包涵着模糊的成分,即使逻辑最严密的演说家也无法避免,这是由语言的模糊性决定的。模糊言语作为语言模糊性的表现形式,体现于人们交流的各层面,更为修辞活动提供丰富的表达材料。一方面,模糊言语为书面与口语表达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基于共同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的言语模糊易于激发说者与听者间的思想共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汉语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不能避开修辞,那么作为重要修辞素材的模糊言语也值得相关教学工作者的深入研究。

一、模糊修辞

对模糊语言的研究源于上实际五十年代,此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而真正引起语言学界对模糊语言关注的是1965年扎德(L.A.Zadek)发表于《信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杂志的论文“模糊集合”。他指出:“模糊集合是其成员隶属度构成一个连续集的所有成员组成的一个类。” 他认为:“现实的物体类别之间经常没有确定的界限,这种被称为‘模糊集’(fuzzy sets)的现象,表明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具有一种模糊的特性,它们的存在,对人们的抽象思维和信息传递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扎德的研究为语言模糊的客观性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模糊语言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模糊修辞最重要的特点是以联想为心理基础。吴家珍认为:“现代汉语模糊修辞学现象往往是和双关联想、对比联想、范围联想、变异联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模糊言语力求简洁精辟,一些言此而意彼有意吊听读者的胃口,还有些依靠设置意境含蓄地传达感情,这些都需要听读者合理的联想,从而更接近说写者最初的意思。例如语言中的双关正是利用语义与语音、文化典故等之间的联系给语言添加趣味性。模糊言语之所以是语言重要的补充可以从心理角度作三方面的解释:其一,在同一文化背景中,人们倾向于有相似的习惯联想。在此条件下三言两语中包涵了丰富的语言信息,既免去哆嗦的对话又极易在表达者和接收者之间产生共鸣,拉近关系。其二,模糊言语包涵深层的意味,给人想象空间。在运用语言的道路上,人们总热衷于挖掘语言的深度并尽其所能创造意犹未尽的意境。其三,模糊言语更适应社会的礼貌原则。在一定情况下,相比于直抒胸臆的突兀和冒犯,模糊表达可以指向不同的联想与解释,老实人不会因为不谙交际之道有所冒犯,有心冒犯之人更能在模糊的字句间寻得安全地带,不至于落人口实。因此模糊修辞离不开联想,同时只有通过储存足够文化知识、团体中的习惯联想及社会礼貌原则并合理联想才能正确解读模糊言语,人们不会因复杂的产生步骤而疲于使用模糊言语,相反这编码与破译正体现着人类语言的魅力。

二、对外汉语视角的模糊修辞

对外汉语所涉及的模糊修辞属于语用学范畴,语用学对言语交际效果归纳为准确性、得体性和适切性。陈光磊提出使用语言的基本要求 :

一是要求话语合乎语言本体的结构规律,也就是所说和所写的话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是合格的、合法的——这讲究的是结构的规范性。

二是要求话语合乎语言交际的文化规约,也就是所说和所写的话语在社会的人际关系的表达方面是正确的、合适的——这讲究的是语用的得体性。

三是要求话语合乎语言使用的效果规则,也就是所说和所写的话语在对于题旨和情境的适应方面是恰当的、切合的——这讲究的是修辞的适切性。

可以看出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若已经达到规范性的要求,想要进一步提高语言水平需熟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礼貌规则以在处理交际关系中分寸拿捏有度,也需掌握一些修辞技巧提高表达水平以符合不同的情境并且呈现多样灵活的汉语面貌,而这些都离不开汉语中固然存在的模糊修辞。

对外汉语视角的模糊修辞体现在主体的跨文化性和语境的汉民族性上。

就像所有二语学习者一般,汉语学习者大部分的汉语知识来自课堂,而与语言息息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说话习惯远远少于想要达到得体甚至适切地运用汉语需掌握的量。课堂上语音惟妙惟肖的模仿,词汇的背诵和语法结构的扎实掌握都无法替代来自生活的文化知识和说话习惯,这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需面对的问题。除此之外,学习者也易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而阻碍汉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来自欧美的学习者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自不用说,而中国周边国家的学习者随着汉语学习的深入,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也将突出,许多学习者用母语的习惯来归纳汉语的规则,反而有使问题固化的倾向。

学习者在学习如何用汉语表达的过程中不仅在接触中国的语言、文化,更在试图理解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等更深层的领域。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也是接受中国文化的过程,学习汉语修辞知识的目的是与中国人打交道,在逐渐熟悉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说话习惯的同时,学生运用汉语表词答意的能力也获得提高。

主体的跨文化性和语境的汉民族性都表明语言环境对学习者的重要性,然而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条件有限的汉语课堂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何让学生熟悉所学的这门语言和与之相关的民族文化特点,如何使学生真正地吸收并最终产出。模糊修辞不仅是重要的语言技巧,对学习者提出的文化、思维习惯等知识的要求也体现了语用的得体性原则,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模糊修辞。本文以母语是英语的教学对象为例,阐述模糊修辞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三、模糊修辞对以英语为母语学生的汉语教学的启示

(1)注重培养学生汉语模糊修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