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系统开发可行性报告范文

系统开发可行性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系统开发可行性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系统开发可行性报告

第1篇:系统开发可行性报告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管理系统 审计 系统分析 系统设计 系统实施

近年来,会计电算化迅速。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已由单项处理向较完整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由单机向机的应用发展,由单纯的会计核算向管理会计应用方向发展。不少地区和行业,已把会计电算化定为会计工作升级的条件之一。此外,会计软件市场的出现,促进了会计核算软件的商品化、通用化,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进程。总体上,会计商品化软件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效率。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如浙江省温州地区中小企业达到16.7万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0%以上,占整个GDP的83%.但在使用商品化会计软件上却不如人意(除了财政部门规定的发票管理系统以外),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全国的水平。其原因除了人为的主观因素外,最主要的是商品软件虽然功能较多,但不能适应企业的具体环境(如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经营的外部环境、企业生产规模、产品类型等因素),整体应用效果不很理想。笔者认为,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自我开发或委托有实力的专业软件公司开发自己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也是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结合笔者在温州地区开发几个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过程中的情况,仅就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审计内容和方法作一介绍。

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周期长、技术复杂、投资较大,如果开发的系统在技术、经济和管理上不可行,或新系统不符合系统目标,或在系统开发阶段没有建立必要的内部控制,待系统运行后再进行修改,这不仅增加成本,而且系统的正常运行,有时甚至无法实现。因此在系统开发前和在开发过程中,都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阶段和步骤,且每一阶段和步骤均有明确的成果,这些成果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依据,使整个开发工作有、有步骤的完成。系统开发审计就是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进行的审计。按照系统开发的周期,系统开发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个阶段,因此需分别对每一阶段进行审计。

一、系统分析阶段的审计

系统分析阶段包括提出新系统目标、成立开发小组、可行性分析、现状调查、需求分析和逻辑模型建立。其审计内容和方法如下:

1.与系统分析人员一起确定系统的长期目标(2~4年)和近期目标(1~2年),以确保系统目标满足单位内外的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完成所要承担的会计工作,要符合单位财会人员的习惯,同时必须保证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并具有一定的效率;确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信息联系和接口;确定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结构;确定系统与企业其他系统(如CAD、CAM)的界面和信息联系。

2.确保各有关部门派代表参加开发小组并确定其熟悉所属部门的岗位责任和工作范围;检查项目负责人召开的重要会议,看是否均有各部门人员参加。

3.审核企业可以投入的资金、物力、人力及其来源。

4.与系统分析人员共同新系统在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可行性。

5.复核系统分析人员取得的现系统的信息关联状况、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业务流程、信息载体和信息量等全部详细资料;审核所建立的新系统的目标能否满足其处理和控制上的要求。

6.向会计部门查询,确定该部门就会计处理的立场,审核有关的成本与效益的计算。

7.与系统分析人员一起分析新系统的逻辑模型(重点是数据流程图)是否满足会计和财务制度流程的要求,是否充分体现了用户的需求。

8.全面检查系统分析阶段的现状分析报告、可行性报告、会计业务作业流程图、输入输出和代码调查表、系统分析说明书等文档是否完整、正确。

二、系统设计阶段的审计

系统设计是根据系统中提出的逻辑模型,考虑实际的设备、技术条件、条件及条件,确定新系统的实施方案即系统的物理模型。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有系统总体设计和系统详细设计。系统总体设计包括功能模块设计、文件与数据库设计、机及系统配置方案设计。系统详细设计包括代码设计、输入和输出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和处理过程设计。其审计和如下:

1.查阅系统设计是否采用了模块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各模块之间联系最少的结构化设计方法,以确保系统“波动效应”尽量小,可修改性和扩展性尽量好;以确保模块的划分满足核算和内部管理的需要,符合会计人员的习惯;以确保系统结构控制图符合系统的处理要求。

2.审核数据库文件是否符合控制要求、用户输入数据和输出信息要求。特别要注意文件和数据的安全保密控制和权限控制,以保证未授权人员不准接触文件和数据。审核字段和记录的设计,并进行一致性、准确性、合理性的综合分析,尽量消除冗余和节约存贮空间。

3.审核计算机和网络系统配置方案。以确保系统环境的合理配置,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好的系统性能;硬件的配置要符合目的性、先进性、配套性、经济性;软件配置要选择合理的操作系统、语言编译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系统的配置要符合标准化、主流化、实用性和技术性能指标好的原则,实现数据、程序与硬件等资源的共享。

4.抽查部分代码,看其是否符合国际、国家、行业颁发的标准代码设计。检查代码在逻辑上能否满足用户的需要,在结构上能否与处理的方法相一致。检查代码是否符合惟一性、直观性、可扩展性和合法性。确保一级会计科目的代码应符合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制度规定的科目编码。

5.审核系统的输入输出设计是否符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以保证输入和输出数据的合法性和正确性。特别要保证输入数据的质量和纠错能力,竭力避免“垃圾进,垃圾出”的情况;并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确保“正确的输入,正确的操作,正确的输出”的原则。检查输出报表的设计是否满足对外报送和对内管理的要求。复核系统的输入输出设计是否包含一定的审计线索,以便能由系统的输入顺查到输出,或者由输出逆查到输入。

6.审阅处理过程设计是否符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以确保具有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的自动编制会计报表的功能和允许使用的多种核算方法;以确保有适当的控制措施,使所有经过审核的业务,均能完整的被处理;确保结账功能的设计能自动检查本期输入的会计凭证是否全部入账,并保证账证、账账相符;以确保机内银行存款日记账与输入的银行对账单及适当的手工辅助自动进行银行对账,自动生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7.审核新系统的实施方案,以确定整个系统设计的文档(系统总体设计书、详细设计报告、系统设计报告)是否齐全、正确。

三、系统实施阶段的审计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新系统付诸实施的过程。它的主要活动是根据系统设计所提供的控制结构图、文件与数据库设计、系统配置方案及详细设计资料,编制和调试程序,进行系统试运行、系统转换等工作,将技术设计转化为物理实际系统。其审计内容和方法如下:

1.与程序设计人员一起选择合适的程序开发工具、合适的数据结构和合理的算法;检查是否采用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查阅程序中采用何种控制措施,确定各种必须的内部控制是否都以纳入所设计的程序中;检查程序流程图是否正确,检查源程序的正确性、可读性、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是否达到要求;检查程序文档是否完整和规范。

2.参与和监督程序的分调试和总调试。调试时需精心组织测试数据模型,即有正常的、有效的各类业务数据,又有不完整的、无效的、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数据。分调试时以查明该模块是否按预定的要求接收并处理正常的业务,并发现是否拒绝不正常的业务且按预定的要求给出错误的信息并给予记录,以确保每一模块内部控制关系的正确和数据处理内容正确;总调试时要测试各模块接口之间的各种可能的使用形态及其组合情况,查出系统中属于相互关系方面的错误和缺陷,以保证各控制信息关系的正确。

3.与有关人员一起参加系统的试运行,试运行应采用并行运行方式,试运行的期限不低于三个月。检查试运行记录和试运行报告,核对新旧系统处理结果,看其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有无发现系统存在的;查明实际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与原来设计考虑的差异是否合理,系统能否正式投入运行;审核所选的系统转换方式是否合理。

4.审核被审单位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管理制度,查明系统的操作员、管理员、程序员的工作职责是否明确,有无相互兼任的情况。查明未经授权批准、不掌握密码的人能否接触程序和数据并对其修改;实地观察系统操作人员的操作情况,查明输入数据是否经审批,正确的数据能否被完整准确地输入系统,错误的数据能否被发现并经过适当的程序更正后重新向系统提交;查明是否制定了严格的硬件、软件管理制度,制定的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并有效执行;检查系统修改的文档资料,查明每次修改是否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已修改过的程序是否妥善保管;实地观察系统的运行状态,检查系统的运行是否正常;参与系统运行后的审核和评价。

5.详细检查系统实施阶段的程序设计规格书、源程序清单、程序测试报告、系统测试报告、操作手册等文档是否完整准确。

四、结束语

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审计,是一种事前审计,它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审计人员、特别是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进行审计,这对于开发活动的恰当控制,系统开发方法的性、先进性和合理性,系统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系统资料和凭证的规范性,系统运行以后数据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效率性,以及事后审计的可审性,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第2篇:系统开发可行性报告范文

关键词:软件质量;ISO9001;质量控制;见证点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9-2142-03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s Quality Management

LIU Yun-jie

(Beris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Corporation, Baotou 014010,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the growth of demand for software is very fast during the information-based process in the current society,every walk of life is carrying out the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application software. But many developed softwares have not been integrated flexibly and effectively with the habits of manual operation;Some software can not be able to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regulatory business and enhance the efficiency;And some software cannot be applied after huge development costs and let the matter rest. Therefore, improving the software quality management level is a pressing problem for interrelated enterprises, and the use of quality control method used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software quality; quality control; witness point

ISO9001:是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属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工作委员会制定并颁布的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族标准的统称。ISO9001是ISO9000族标准所包括的一组质量管理体系核心标准之一。

质量控制:为达到规范或规定对数据质量要求而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措施。 这就是说,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印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

1 概述

软件质量,概括地说就是“软件与明确地和隐含地定义的需求相一致的程度”。具体地说,软件质量是软件符合明确叙述的功能和性能需求、文档中明确描述的开发标准、以及所有专业开发的软件都应具有的隐含特征的程度。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件规模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而软件的开发能力却远远跟不上应用需求的速度扩展,出现了所谓的“软件危机”。时至今日,计算机在在工业控制、医疗、通讯、交通、航空、航天、经济、金融等领域的应用中,对软件的质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软件失效逐渐成为系统瘫痪的主要原因。因此,软件质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多数软件企业首先选择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作为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提高生产率的过程改进框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ISO9001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扩大和日益国际化,为提高产品的信誉、减少重复检验、削弱和消除贸易技术壁垒、维护生产者、经销者、用户和消费者各方权益,这个第三认证方不受产销双方经济利益支配,公证、科学,是各国对产品和企业进行质量评价和监督的通行证;作为顾客对供方质量体系审核的依据;企业有满足其订购产品技术要求的能力。

2 问题分析

影响软件质量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是从管理角度对软件质量的度量。可划分为三组,分别反应用户在使用软件产品时的三种观点。正确性、健壮性、效率、完整性、可用性、风险(产品运行);可理解性、可维修性、灵活性、可测试性(产品修改);可移植性、可再用性、互运行性(产品转移)。

通常所理解的软件开发,大部分是指编码。而实际工作中,一般将软件开发周期划分了六个阶段――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各个阶段都有独立的人任务,也就涉及到了任务完成得质量。也就是说,软件系统表现的程序中的错误,并不一定是编码引起的,很可能是在设计过程中或者需求分析阶段产生的问题引起的。这样,对软件质量的度量决不能限于程序本身,而编码以前所完成的各个阶段的工作质量同样至关重要。

3 解决策略

那么如何在控制风险,提高软件开发质量,提高软件开发过程的透明度?这就要求在开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中的“质量控制”进行操作和管理。

在国际上,质量控制对象根据它们的重要程度和监督控制要求不同,可以设置“见证点”或“停止点”。“见证点”和“停止点”都是质量控制点,由于它们的重要性或其质量后果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它们的运作程序和监督要求也不同。为了方便理解,就“见证点”和“停止点”做以下说明。

见证点的运作程序和监督要求如下:

1) 施工单位应在到达某个见证点之前的一定时间,书面通知监理工程师,说明将到达该见证点准备施工的时间,请监理人员届时现场进行见证和监督。

2) 监理工程师收到通知后,应在“施工跟踪档案”上注明收到该通知的日期并签字。

3) 监理人员应在约定的时间到现场见证。监理人员应对见证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并在见证表上作详细记录后签字。

4) 如果监理人员在规定的时间未能到场见证,施工单位可以认为已获监理工程师认可,有权进行该项施工。

5) 如果监理人员在此之前已到现场检查,并将有关意见写在“施工跟踪档案”上,则施工单位应写明已采取的改进措施,或具体意见。

停止点:

停止点是重要性高于见证点的质量控制点,它通常是针对“特殊过程”或“特殊工艺”而言。凡列为停止点的控制对象,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控制点到来之前通知监理方派人对控制点实施监控,如果监理方未能在约定的时间到现场监督、检查,施工单位应停止进入该控制点相应的工序,并按合同规定等待监理方,未经认可不能越过该点继续活动。通常用书面形式批准其继续进行,但也可以按商定的授权制度批准其继续进行。

在软件开发周期中,该方法同样适用。

4 过程分析

下面就各个软件开发周期的各个阶段,如何进行质量控制所所设置的见“见证点”或“停止点”。

4.1 计划

计划也是总体规划。软件系统的规划是软件系统开发的起始阶段,它的基础是需求分析计划的作用主要有:

1) 指明软件系统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

2) 指导软件系统的开发;

3) 优化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内部和外部资源;

4) 通过规划过程规范企业的业务流程。

一个比较完整的计划,应当包括软件系统开发的目标,软件系统的总体框架、软件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软件系统的实施计划和相关的技术规范等。

本阶段在确定软件实施计划时,需要确认一个见证点――可行性报告。也就是说,在确定软件开发的实施计划过程中,需要相关领导和该软件系统的策划人员和设计人员分别依据各自所掌握的业务信息,评估并确认该软件系统实施计划的客观性和可行性。一旦发现该计划风险过高,例如:工期过紧或复杂度过高,需重新审议,决定是否实施该项目或者改变实施计划。

4.2 需求分析

软件系统需求分析阶段的目标是为软件设计极端提供系统的逻辑模型,是以企业的业务流程分析为基础,规划即将建设的软件系统的基本架构。它是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信息流程的交汇点。

需求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和数据流程分析、系统初步方案等。

在需求分析阶段,主要是和顾客交流沟通,充分掌握顾客基本信息,准确理解顾客需求,客观分析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结合软件系统开发特点,形成详细的严谨的顾客需求分析文档。形成文档后,需要顾客的确认,保证调研人员理解的正确性和描述的准确性。如果该文档不能得到顾客确认,后续的软件开发工作即存在巨大风险。所以,该需求分析文档即是客户的“见证点”。

本阶段,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很多软件后期无法继续运作或者后期开发修改量过大,基本都是由于在需求分析阶段不充分或者不精准,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过多浪费。如果,在后续开发过程中,需求不明确、新增需求或者需求发生变更,要及时与顾客沟通并确认。

4.3 设计

软件系统设计阶段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设计出软件系统的实施方案。软件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安全控制方案设计、系统管理流程设计等等。

在设计阶段,需要全面理解需求分析报告的内容,进行合理化、科学化设计是保证后续软件编码高效、系统运行通畅的保证。

因为本阶段所涉及的软件设计分类内容很多,在此,以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加以说明。

1) 功能模块设计分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概要设计,主要是根据需求分析文档,划分出软件系统所需要完成的功能模块。而详细设计,就是该模块在软件实现中所需要的细节。通常,概要设计是由调研人员完成或参与完成;而详细设计实在该概要设计的指导下,参照需求分析文档完成。这时候,“见证点”是,概要设计文档和详细设计文档,需要调研人员、设计人员、编码人员的确认。当设计文档不符合需求分析文档的内容时,需重新设计;当设计出来的模块功能,编码人员无法从技术上实现时,需要设计人员重新从技术立场更改设计方案。

2) 数据库是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存放二级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具有如下特点:尽可能不重复,以最优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的多种应用服务,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和检索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

在我们进行数据库设计中,首先设计的是逻辑数据库。也就是根据需求报告,设计数据库的结构和整体性能。然后根据逻辑数据库实现数据库物理设计,包括选择数据库产品,确定数据库实体属性(字段)、数据类型、长度、精度等。

数据库逻辑设计决定了数据库及其应用的整体性能,调优位置。如果数据库逻辑设计不好,则所有调优方法对于提高数据库性能的效果都是有限的。为了使数据库设计的方法走向完备,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必须遵守。规范化理论为数据库逻辑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工具,在减少了数据冗余的同时节约了存储空间,同时加快了增、删、改的速度。

另外,在规范的数据库逻辑设计时,还应考虑适当地破坏规范规则,即反规范化设计,来降低索引、表的数目,降低连接操作的数目,从而加快查询速度。常用的反规范技术有增加冗余列、增加派生列、重新组表等。

增加冗余列:有时要进行查询的列分布在不同的表中,如果这个连接查询的频率比较高,那就可以根据需要,把其它表中的这一列加进来,从而使得多个表中具有相同的列,它常用来在查询时避免连接操作。但它的坏处就是需要更多的磁盘空间,同时因为完整性问题需要增加维护表的工作量。

此时,“见证点”在数据字典上。需要确认的人员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人员。因为数据库设计,是整个软件系统的基础,数据库设计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软件系统的质量,所以,该处也可以设置“停止点”。

4.4 编码

软件编码是将上一阶段的详细设计得到的处理过程的描述转换为基于某种计算机语言的程序,即源程序代码。

编码是实现系统功能的阶段。在本阶段中,代码错误是每个程序员都会遇见的问题,可以在编码调试中解决。而算法错误的检查,在后续的测试或者编码人员自测中发现并解决。

在整个软件系统中,个人认为,编码阶段是最单纯的阶段,完全由编码人员根据详细设计文档,结合数据库设计文档,实现模块乃至系统功能。编码过程的功能过程实现代码“见证点”,由编程人员个人设定。在检查编码的规范性、可读性性、效率时,“见证点”可由相关检查人员设定。如果在编码过程中发现某些设计功能过于复杂时,需要向设计人员提出申请,设计人员可以设定改模块的代码实现过程的“见证点”。

4.5 测试

软件测试就是利用测试工具按照测试方案和流程对产品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甚至根据需要编写不同的测试工具,设计和维护测试系统,对测试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执行测试用例后,需要跟踪故障,以确保开发的产品适合需求。

使用人工或者自动手段来运行或测试某个系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或弄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

通常软件测试的目的如下:

1) 测试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2) 好的测试方案是极可能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方案;

3) 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不过,这种观点指出测试是以查找错误为中心,而不是为了演示软件的正确功能。只从字面意思理解,可能会产生误导,认为发现错误是软件测试的唯一目的,查找不出错误的测试就是没有价值的测试,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其实应该这样理解:

1) 测试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出错误,通过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和错误的发生趋势,可以帮助项目管理者发现当前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缺陷,以便及时改进;

2) 这种分析也能帮助测试人员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测试方法,改善测试的效率和有效性;

3) 没有发现错误的测试也是有价值的,完整的测试是评定软件质量的一种方法。

测试的“见证点”是测试报告。

4.6 运行维护

软件系统运行维护是在指软件产品交付后,进行的活动。这个阶段主要是以顾客为主导地位,软件开发人员辅助该使用软件系统。这时,一份完好软件系统验收报告,无疑是最好的“见证点”。当然,该阶段一本详实的使用说明文档同样很重要。

通过质量控制,对软件开发质量加以管理,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规范开发流程、节约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通过质量控制,提高软件开发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可控性和追溯性,保证软件开发产品的可靠性和可适用性,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软件公司管理软件开发质量的重要和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黄庭满.国内商企应加快发展“信息流”[J].经济参考报.2004,11(6).

[2] 王洪海,周祖德,陈幼平,等.基于Agent 的虚拟企业信息集成技术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6,2(4):372-375.

[4] 翁佳.信息生命周期管理[J]情报科学,2005(6) .

第3篇:系统开发可行性报告范文

关键词:软件开发;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8-0000-02

1 软件项目开发管理的必要性及其相关要素

1.1 软件项目开发管理的必要性。所谓项目管理,主要指的是通过在项目中利用一些知识、工具、技能以及技术来实现相关利益者的期望及要求,换句话说,项目管理就是通过项目中各方面关系者的合作,将资源更好的应用到项目中,来实现项目的既定目标。本质上来说,项目管理是对质量、成本以及时间的控制与管理。

当前,随着软件开发越来越深入,新的技术以及相应的产业也已经逐步形成,这种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软件开发过程中应用项目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将其思想融入到开发过程中能够给软件开发的效率、成本以及质量起到很大的促进效果。

1.2 项目管理三要素。在不同软件的项目管理中,其管理的的目标是不一样的,而且在软件项目的大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无论怎样变化,管理过程中有三个要素是不变的,也就是进度、质量以及成本。一般来说,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关系,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举例来说,一般如果要获得高质量的软件,则工期必然会比较长一些,而且开发的成本也要高一些。基于此,在软件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怎样保证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平衡,使其符合我们的既定期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仅关系着用户的满意度,和项目的经济效益以及成本也有着重要的关系。

一般来说,确保软件的质量是开发过程中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实际的工作中,如何在保证软件能够实现其设定功能的前提下使其符合我们质量的要求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另外,成本也是项目管理的一大重点,当前,很多项目中,我们往往会过多的关注质量以及工期,却忽视了成本的控制,这种行为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甚至会导致项目出现亏损。基于此,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要从进度、质量以及成本这三个部分入手。

2 软件项目开发管理的要点

2.1 项目计划。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项目计划代表着项目进入的启动阶段,其主要的任务主要可以分为:对项目实施的范围进行确定、对需要递交的成果进行定义、评估开发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对时间计划、成本计划以及人力资源计划进行制定。

2.2 组织模式。在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实行中,我们要先建立一个项目的领导小组,在小组下设立管理小组、开发项目组以及项目的评审小组。

(1)领导小组。这属于项目管理中的最高决策层,一般的情况下是由企业的总经理以及副总经理等组成,其主要的任务是:对项目的总方案以及实施计划进行审批;对项目实施中遇到的事件起到决策的作用;对项目中的进度、成本、质量、风险等进行宏观的监控;组建验收小组,并对验收工作进行主持;对各方面的工作进行协调。

(2)管理小组。一般来说,这一小组的成员主要包括项目经理以及各种项目的人员,其具体的工作如下:依照具体的要求来制定计划,并监督计划的实施,起到控制进度的作用;对项目内的分工进行协调,确保资源合理分配;确保项目开发过程中质量及过程符合相关的标准;对各阶段的评审工作进行负责;制度验收的标准,并将其送至领导小组审批。

(3)开发项目组。开发项目组主要的构成人员包括技术人员以及专业开发商开发人员,其主要的工作是:对系统的需求进行调研;负责系统的设计;进行程序的编码;测试系统;配置系统开发环境以及测试环境;对测试所需的数据进行准备;进行生产系统的安装。

(4)评审小组。这一小组主要是由市场专家以及技术专家组成。其主要的工作时评审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评审开发的计划;评审各阶段报告;评审项目结束后的总结报告。

2.3 项目管理的内容。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分为6个极端,以下将对各个阶段的管理工作进行分析:

(1)需求分析阶段。这个阶段属于项目开发的首要阶段,主要的任务是确定用户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作为基础对项目开发功能点进行确定,在这个阶段中,我们需要制度《项目需求规格说明书》。

(2)概要设计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内容有:设计系统框架、设计数据结构、设计接口、设计功能模块以及开发的目标和环境,在概要设计阶段,我们需要形成《概要设计说明书》这一文档。

(3)详细设计阶段。这是以上一阶段为基础,对每个模块的算法进行设计,并对数据结构进行物理设计,这是编码阶段的基础,其形成的文档是《详细设计说明书》。

(4)编码阶段。这属于开发软件的实质性阶段,主要的工作是将各种算法转换为代码。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的开发人员在风格和编码习惯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开发之前确定编码规范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工作。

(5)测试阶段。这主要是指在已知环境中使用已知输入来动态的执行系统,主要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模块测试以及系统测试。这个过程中,需要形成的文档有《项目测试计划》以及《项目测试报告》。

(6)系统上线和维护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之前,我们要进行《系统上线计划书》的编写,对其上线的时间、步骤、环境、风险以及应急方案等进行详细的说明,这些说明越详细越能够保证系统安全生产的成功性。至于维护阶段主要是指处理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原有的功能模块进行修改或者扩展。

2.4 项目评审。对于项目的评审并不只是完成项目开发之后进行,在开发的每一个阶段中都要进行项目的评审。主要是由于项目开发的各个阶段中都可能出现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被及时的发现并纠正,则很可能出现扩大,容易导致项目的失败。一般来说,在项目评审的过程中,主要的标准有:

正确性,这主要是指项目可以在预定的环境之下正确的实现预期的功能;健壮性,这是指硬件出现问题、操作失误以及输入数据无效等情况下,系统是否可以做出合适的响应;效率,代表着系统为例实现预定的功能所需要消耗资源的数量;安全性,在系统被未经授权的人使用或者操作过程中,安全性代表了其控制这种行为的程度;可用性,表示系统在完成预定功能的时候令用户满意的程度;风险,它表示了项目开发的时候,是否可以按照预定的进度以及成本将软件开发出来以及开发出来的软件被用户满意的概率;可理解性,表示系统被用户理解以及使用的难度大小;可维护性,它表示了我们在对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当改正这些问题时所需要的工作量的大小;此外,还有可测试性,表示了系统测试的难易程度;可移植性,代表着将一个程序冲某种配置环境转移到另一种环境中所需要付出工作量的多少;可再用性,指在其他应用中这一程序能够被再一次使用的程度;互运行性,表示了将这一系统与其他系统结合起来时所需要付出工作量的多少;

3 结语

软件项目开发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只是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在当前的环境下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艳艳,周长伦,姜家轩,王春梅,许自国.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需求管理[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8,2.

第4篇:系统开发可行性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校公用房;改革;思考

高校公共用房特指由国家投资建造或经批准自筹资金建造的,用于学校教学、科研、后勤服务、产业及行政办公,其产权属于学校,其中教学行政用房占绝对份额。高校的房产资源尤其是教学行政用房是办好学校的必要物资条件,其使用效率和完好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效益和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由于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学科日益丰富,教师队伍日益壮大,一个崭新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建立新形势下的公用房管理机制。

1高校公用房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校公用房由学校根据需求建设,建成后按需分配,分配后由学校各部门无偿使用,由资产管理部门代为管理。由于学校扩张速度加快,人员增多,导致了今天供需不平衡的局面,具体存在问题如下:

(1)公用房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公用房使用效率低下。目前高校公用房管理依然沿用旧的模式,公用房分配长期以来采用行政手段,实行无偿使用,导致分配不均,使用效率不高。校内各部门因为各种需要不断向学校申请用房,却从未将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房屋主动退还给学校,学校职能部门对公用房不能有效地进行调配,部分单位因为实际需要向学校提出的用房申请却不能得到解决,影响了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的开展。在具体工作中,公用房管理缺乏政策的研究和理论的指导;缺少严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各学院、单位对公用房的使用管理缺乏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的机制;公用房管理部门则缺乏对房产资源绩效评估和监督的机制。加之多元管理、经验管理、长官意志、偏重人际的现象较为普遍。

(2)公用楼布局不合理造成管理困难。由于高校公用房资源紧张,大部分高校公用楼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同一部门教学办公地点分散,同类型房屋没有集中,管理过程中弊病较多。如一个学院可能分布在几个校区;同一类型的实验室分布在几幢大楼之中;同一幢楼中可能有办公室、实验室、教研室等多种用房;还有可能同一幢楼中存在多学院使用,而且使用房屋交错分布。这样就很难使学校的人、财、物资源达到共享,科学管理也就很难实现。

(3)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公用房管理需求。近年来,高校在师资、招生等各方面的规模都在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学校的硬件、软件等方面的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了适应这种快速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实现现代化的管理,这其中也包括学校的各种公共用房的管理。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方便、快捷、有效的校园公共用房管理系统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改善办公效率。

2高校公用房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

2.1理顺公用房管理体制,完善公用房管理机制

公用房管理应做到权责明晰,应有专门机构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并对所有校属房屋的管理实行统一标准。进一步完善校园基本建设和公用房管理机制,作为资产管理部门,要结合学校规划建设,在公用楼建设前依照图纸确定房间的功能和用途,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公用楼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管理混乱问题。

2.2统一管理、科学调配

对学校所有公用房实行统一管理,以避免因不同主管领导审批调配而造成的公用房冲突、浪费问题。尽量将相近学科,尤其是课程交叉学科调配在同一所公用楼,不但方便教师教学,更可将不同学科,同一课程的实验室设置在同一地点,节约了学校公用房资源,也节约了学校重复购置实验设备仪器的资金。

2.3定额管理、有偿使用、超额收费

贯彻分类定额管理、有偿使用、超额收费的管理原则,即通过向使用单位收取房产资源占用费,借助经济杠杆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调节用房的种种弊端,建立公用房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提高房地产资源的使用率和完好率。

2.3.1根据部门人员、工作性质、所承担教学任务等情况进行定额分配,对于相关单位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实际使用面积未达到定额面积的单位,学校可在条件允许时对其用房予以调整,使之达到定额面积。对于房屋实际使用面积超过定额面积的单位,学校将收回其超标使用的房屋或对其收取房产资源占用费。具体分类定额按照以下原则核算:

(1)学校党、政机关行政办公用房定额面积,按照学校人事处确认的各单位事业编制人数核算。学校党政机关除有特殊职务需要外,不单独设立会议室、接待室等办公辅助用房。学校按照办公用房分布状况设立若干公共会议室供各单位使用,或根据有关单位的需要单独审批设立。

(2)教学、科研单位行政办公用房,指该单位用于党政工团办公、教务办公、会议等用途的公用房,其定额面积按照学校人事处确认的各单位事业编制定编数进行核算。

(3)学生教学、实验用房定额面积按照学校教务处确认的各单位承担的教学实验任务核算。根据不同的用途和性质将此类用房定额面积分为以下部分:

公共实验室用房面积,以现有实验设备和实验学生人数为标准,经教务处和使用单位共同确定教学计划后,由学校实验室管理委员会最终确定;

专业实验室用房面积,以现有实验设备和实验学生人数为标准,经教务处和使用单位共同确定教学计划后,由学校实验室管理委员会最终确定;

学生学位论文(设计)、专用教室用房面积,以每年级实际使用人数或参加论文设计的实际使用人数为标准,由教务处统一进行安排。此部分不收取房产资源占用费。

(4)科研实验用房定额面积,按照学校人事处确认的各单位教学、科研编制人数核算,不包括技术编制,根据不同学科科研用房的不同需求,参照国家教育部的专职科研用房指标,由学校实验室管理委员会最终确定。

(5)教学科研专项补助用房特指大型(每台、套占地面积超过20平方米)仪器设备和装置所占面积及某些特殊用途用房的面积。该部分面积由使用单位书面申请,经产业与资产管理处会同科技处及教务处核定批准后,按照最后确定的补助面积分别计入学生教学实验用房或科研用房面积中。该部分面积不计入超定额面积。

2.3.2推进实验室、有偿使用、管理,合理利用实验室资源,针对教学、科研单位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对实验室进行定额分配;推行教学科研用房的有偿使用,引入经济杠杆,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调节用房的弊病,其目的不在于收钱,而在于调节用房,增加房屋利用效率,合理分配房屋资源,保证确实有需求的院系有一个较为宽松的房源供给环境和条件。

2.3.3对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办公用房装修、维修实行联合审批、验收制度,成立领导小组,严格按照整体规划和计划执行,在每个项目执行前,进行充分的项目论证和民主决策,确保资金运用的合理。对涉及金额较大的项目必须经过民主程序,首先由职能部门提出项目规模、投资额度、资金来源、工程预算和建设步骤等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由领导小组讨论,再经职能部门调整后报校长办公会讨论,最后由主管校长审批,形成决议。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讨论,并根据学校的财力状况等自身实际情况,从节约型校园角度出发,制定新建、改建及修缮项目的面积标准和装修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严格按照核定的标准来确定项目规模和装修档次,防止项目投资失控,避免造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