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阅读能力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有人认为学习语文之目的唯在作文,而读书为作文之预备,……。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譬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论文的内容理解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可通过分析段内层次或句群关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倘若能这样,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一、课前阅读,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阅读,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对于预习,我们绝大多数化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从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气”一节时,可先给学生讲一讲下面的史实:1915年4月22日,德国军队在比利时战场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氯气,导致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5000人死亡。又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化氢”一节时,可给学生观察一瓶氯化氢气体,并做喷泉实验,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氯化氢气体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在课前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
其次,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
再次,要加强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开始时,教师必须亲自一个一个地检查,不让任何一位没有完成阅读要求的学生蒙混过关。一段时间后,教师可通过同学相互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二、课堂阅读,重在教会阅读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已广泛地被我们广大教师所接受。那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又怎样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要重视文字叙述,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不少同学在阅读化学课本时,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能仔细阅读,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眼光一扫而过。而实际上,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却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此外,我们还应给学生介绍各种化学工具书,并教会他们在阅读中能正确查阅化学工具书中的各种表格、插图。
2.要重视普遍性,但更要重视特殊性。在课堂阅读指导中,我们教师要十分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事物的规律。例如:①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时,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同一类有机物的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大这一规律;②在学习卤族元素时,可指导学生找出可用金属卤化物与浓硫酸共热反应来制取气体的一些规律。找出事物的普遍性规律十分重要,然而,对事物的一些特殊性,由于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不十分注意,所以,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更应要求学生引起重视。例如,上面讲的例①中,卤代烃的密度变化就不符合上面讲的一般规律,它的密度是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减小的。上面讲的例②中,用CaF2与浓H2SO4反应制HF时,由于HF腐蚀玻璃,所以必须在铅皿中进行;而制HBr,HI时,由于浓H2SO4能氧化HBr,HI,而最好使用浓H3PO4。这些问题的特殊性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所以,我们在阅读指导中,应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对同类事物不仅要比较它们的相似之处、联系之处,更要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特殊之处。
3.要重视结果,但更要重视过程。许多学生在阅读化学教材时,十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能熟记,但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引出过程、推导过程不清楚;对化学实验的结果(但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及操作原理记不清楚等。
例如,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这一化学原理,学生对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记得很牢,但如果不知道压强变化引起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压强变化引起浓度变化,浓度变化引起正逆反应相对速率的变化),那么,下面的问题往往不能正确回答。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N2和3molH2,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此时NH3的体积分数为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改变下列条件,NH3的体积有何变化?①充入4molAr;②充入1molN2和3molH2。(答案:①不变;②增大。)又例如,乙醛和银氨溶液反应,学生在学习中非常重视结果——有光亮的银镜生成,但对银氨溶液如何制取及为什么要这样制取就非常模糊。又例如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这一实验,学生对实验结果非常清楚,但要是问他们:铜丝在伸进硫蒸气前有没有在酒精灯上加热?为什么?许多学生就答不上来。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实际上是很肤浅的。所以,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必须要求学生十分重视对化学过程的正确理解,看书不仅要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过程。
三、课后阅读,重在提高阅读能力
课后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我们教师同样也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后阅读的指导,并着重把握好下面三个关:
一是归纳总结关。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一关是对已学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上完一节新课后都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并对本节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非常牢固地掌握好本节课文的知识重点、难点。在学完一章后,必须对全章知识进行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总结,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要注意的是,我们教师在布置学生做这样的阅读作业时,一般不要再布置其他书面练习,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归纳。教师对学生归纳总结的作业本要认真批阅并写出评语,对总结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发散思维关。学生课后阅读指导的第二关是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例如,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为什么在同周期中不是最小?为什么碳碳双键的键能不是碳碳单键的两倍?对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等方式解决。二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多联想、多角度思考。例如,在学习焦炉气时,可指导学生联想到石油气、裂解气、高炉煤气等,并从它们各自的来源、成份、用途等方面加以比较。在学习NH3的溶解性时,可联想到HCl气体的喷泉实验,同时思考Cl2,SO2,CO2等气体能否做喷泉实验。这样,通过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多联想、多角度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得到增容,思维过程也逐渐立体化。
一、凭借问题拓展想象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使他们想象出一幅幅新奇的画面。如《鸟的天堂》这课中的前四节是讲作者巴金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和朋友们划船出去玩所见到的情景。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面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曲音乐。”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段描写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由于学生没有深入体会意境,当然说不出来。于是,我启发学生思考:“白茫茫的水面上没有一点波浪”会使人产生什么感觉?从“那声音就像一曲音乐”中的“那声音”指的是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经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脑海中浮现出桨橹拨水,涟漪荡漾,周围幽静宁谧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学生通过联想都能准确地回答。
二、观察图片,联系想象
教学图片直观、形象,易为小学生接受。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观察一些图片,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挂图、插图以及其它图片的作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如《舍身炸暗堡》这课中有一幅插图,描绘了拉了导火索,在炸药包即将爆炸时,昂首挺胸,像巨人一样挺立着的情景。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首先着眼整个画面,对当时放置炸药包困难作认真、仔细的观察,让学生对当时环境有个大致的了解。在观察整个画面的基础上,再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的动作和面部表情,最后引导学生把整个画面的事物联系起来,想象的内心活动。学生通过观察画面,阅读课文,想象情境,便在头脑里浮现出一幅完整生动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
三、指导朗读,深化想象
1.复述课文。
这是英语阅读的基础性要求。实际上,学生要想真正复述好课文,必须先反复的阅读。当学生“读”好后,教师可以让他们结合板书,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或插图,用自己的话或课文中的原句来把课文的主要情节、内容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如教学六(上)Unit4《Thenandnow》中“Grammartime”时,学生通过“游戏热身,复习旧知”后,我让他们复述表格中的句子(表格略)——学生先阅读表格信息,再逐一复述表格中呈现的句子;接着进行“小组活动,趣味造句”。
2.表演课文。
当前使用的译林版教科书中能让学生表演的课文非常多。所以,我们可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表演课文。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愉悦轻松、和谐融洽的氛围里速记、熟记课文,而且还使他们在读和表演中切身体悟英语语言文化。当然表演形式是不拘一格的,可以是同桌表演,也可以是小组表演,还可以是男女生表演等等,只要学生们能够全员全程参加就行。
3.续扩(改)课文。
续扩(改)课文,必须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多次的反复阅读,再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补写活动。这里可以让学生给课文中的故事续写结尾,可以让学生扩写课文,也可以是改写。当然篇幅的长短不限。也可结合课堂教学的情况,让学生口述,节省时空,提高效益,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天地,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当然,除了这些策略外还有很多,但所有这些都必须是以学生阅读、熟读课文为基础;只有这样,这些策略才能给学生的英语阅读带来强大的动力。
二、加强阅读技巧的指导,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做任何一件事,单纯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让他们学会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如经常使用预读、略读、浏览、依上下文猜测、推测等方法去灵活合理地阅读课文。当然,无论什么阅读都没有一个“刻板”的模式,应是“与时俱进”的,所以要指导学生能够初步根据自己的阅读目标来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掌控自己的阅读时空等等,也就是让他们学会调控和调换自己的阅读方式方法。那种固定的“读”法只能僵化学生的思维,也只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内在需求逐步衰退。对此,我们可以调动学生,鼓励他们,让他们学会配合性阅读、讨论性阅读和比赛性阅读等等。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对于英语教学活动也是一样的,要想让学生读好英语,提升阅读能力,就必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现略举一二,如逐步养成学生进行默读的习惯。通过平时的听课发现:很多英语老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默读方法的指导,他们常常要求学生阅读是读出声音来,其实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同时也会消耗学生的精力、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笔者认为,在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应设法给学生增加默读的训练。譬如明确要求学生一次只读一个短语块、默读时杜绝出声、学会从语境简单推测生词的含义、避免指读等等。又如训练学生整体阅读与整体思考的习惯。在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树立“整体”的思想,逐步传授给他们联系上下文猜测词、句意义的策略,教育他们在阅读中碰到陌生的短语或词汇不慌张、不回避,根据课文中的“线索”再结合构词法、反(同)义词、因果关系等等去猜测词义。另外,一定要训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割裂句子和课文,坚持读完整篇课文或整段落课文再抓住主要思想整体考虑问题理解文章。
四、结语
1.让学生学会质疑。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我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来提出问题,有的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有的问:“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这些问题正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并解答疑问。在小结课文的时候让学生质疑也是必要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让你始料不及。如在教学《猎人海力布》时,学生提出“:龙王的女儿怎么会是小白蛇?“”海力布如果先把宝石吐出来,再说出发洪水的消息,他不就不用牺牲了吗?”“龙王神通广大,可他的女儿有难,为什么不去救呢?”学生的这些问题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对这些问题不能粗暴地否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说“:同学们提出这些问题真是好极了!这说明同学们能认真地去读课文,而且敢于挑战课本的权威。可是民间传说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是因为传说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故事如此安排正是为了用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分清是非,学习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学生能多读多想,正是得益于让学生质疑。
2.让学生发表意见。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成为一个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小结课文时,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和收获,正是让学生发表意见的好平台。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学生有的说“:圆明园体现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的说“:圆明园的毁灭是因为侵略者强盗的行径。”有的说“:作者强调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和它的毁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激起读者强烈的爱憎之情。”有的说:“作者从圆明园布局巧妙、建筑宏伟、收藏珍贵文物三方面来写圆明园的辉煌过去,用词优美,是我们习作的典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
3.让学生自选作业。无论在什么样的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理解能力都不可能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让学生自选作业正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自由选择方式理解课文。学生选择的方式有的是用彩色画面、用剪贴形式来表达;有的将课文中精彩的句子进行浓缩、添加情感体验等动态处理;有的是用本课中的成语进行造句;有的从家里找来在桂林拍摄的影集领略“甲天下”的内容;有的则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有的想充当小记者用对课文提出问题向同学们采访……从他们如何完成作业中可以看出自主作业带来的乐趣和学生得到的发展。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引导教学,对于学生潜能的开发、阅读能力的提升和创新精神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更加强调教化功能也培养学生的语言,忽视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养分,通过全新的智能观作为理论基础,并利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这个平台,通过相互融合,就能有效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学生智能的个性化,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基础和结构特点,重新组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
(一)多角度激活引导个性化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常表现看不懂和读不出,这是阅读的核心,因此老师要通过多角度的激活引导个性化阅读教学。这就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开展:第一,排除学生心理以及思维上的障碍。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即使有新的见解,往往也不愿意回答,因为害怕说错被同学嘲笑,时间一长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所以在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个体文化的差异,以及社会环境的差异,对于作品理解深度也会存在差异,要明确这种差异的正常属性,就算是专家教科书的答案也并非唯一,通过这种激励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敢于发表意见。第二,倡导教学民主化。民主化教学是新时代重要的教学理念,在课堂阅读教学时,师生之间相互平等,老师能理解的内容学生并非不能理解,学生不明白老师不一定就明白。老师在教学中获得优势在于有着更多的教学资源以及专业知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教学中通过平等的对话更容易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第三,构建交流平台。由于应试教育更多需要以分数为保障,所以老师常常担心阅读教学不能到位,总想面面俱到,但是枯燥的学习方式往往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通过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相互探讨以及和学生进行相互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这是现代创新教育的核心观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没有普遍适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具体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开展:
1.采用三点相连教学法。
所谓三点就是重点、难点和疑点。在这三点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知识信息,能够让学生自由想象,激发学生阅读潜能。在连接重点方面,要对阅读文本的重点采用群策群力的方法进行重点教学。比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语言技巧就是学习重点,要明确“巧”的内涵,然后让学生研读文本,就会逐步发现比喻、通感以及叠词等技巧。写月光下荷花的姿态不同文化素养的学生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但是却又能够产生大体一致的审美趣味。在突破难点教学方面,因为相对较难,所以在阅读中更容易体现出这种多元智能。所以在文本难点的解析方面要采用见仁见智的方法,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抒发胸臆、思接千载。比如在《荷塘月色》中“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在这里为什么朱自清会使用并不美好的词“鬼”作为喻体?这时候学生就会凭借自身的想象和理解进行分析和感悟,从而扩展学生的想象力。在连接疑点教学方面,由于文本中会存在很多疑点,而这些疑点相对晦涩难懂,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直面疑点,让学生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杜鹃枝上杜鹃啼》,有人就提出这个题目给人的是惆怅还是欣喜?很多人会回答是欣喜,可是杜鹃本身就是一种惆怅的词,因此这种回答似乎又有点不简单,所以通过学生的辨析就能获得更多的见解。
2.三方互动教学法。
阅读说到底就是对文本信息的感悟和发现,所以在阅读时通过互动交流就能有效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就需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和三位一体的互动进行教学。其中三位一体的互动教学则主要指的是文本和文本作者以及阅读主体之间的互动,而这种深入文本以及和文本作者的潜意识的交流互动,往往会获得意味无穷的乐趣。
3.三法互容的教学方法。
个性化思维和阅读经验的积累是风帆,而阅读方法则是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进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引导,比如通过联系生活和逆向思维以及审视批判等三种方法的相互融合,促进学生阅读个性化教学,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三)认真引导学生阅读过程的独特体验
在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充分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以及体验。在当前纷繁杂乱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个体的禀赋和素养以及文化的差异,在阅读体验上会产生明显的区别。作为老师最终的评价中,在反馈阅读结果方面要以真诚、负责以及激励向上的评价模式充分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摒弃传统的以标准答案为准的单一评价模式,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习惯的培养。因此要想充实重视学生独特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那就要做好“三重三轻”工作。也就是重视阅读过程轻视结论、重视肯定阅读轻视否定阅读、重视阅读发展轻视静止阅读。
三、结语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体验 兴趣 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1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很多,比如,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实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相结合等,以便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指导阅读方法,感知阅读体验
第一,巧妙地设计问题是前提。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能够让学生通过回忆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不过,设计问题应该注意有思维训练的价值,要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阅读的内容,要有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还可以让学生自我设计一些问题,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学习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我就启发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些问题,大家讨论回答,对主人公的做法,对文章的结构、悬念各抒己见。第二,自读与教读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是新的理念之一,作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第三,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在各个学段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逐步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还可以进行速读和复述训练。
二、扫除心理障碍,培养阅读信心
首先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空间。这样,学生就能从教师那里十分敏锐地感受到一种奇特的力量,从而树立自信心。当然,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用语言描绘、音乐渲染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亲身体验中提高阅读能力,接受思想教育,获得情感熏陶,发展思维能力。
其次,阅读教学别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师要针对每位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因人而异,设立适中的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轻松达到既定目标,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特征,相信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比较,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同时认识自己的不足,长处发扬光大,短处设法弥补,这样才有利于自信心的健康发展,从而间接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营造和谐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注意阅读情境的设计,以激发学生个性阅读的兴趣、情趣或营造富有阅读个性的氛围。注意多鼓励、多启发、多引导,调动一切可发挥的情智因素,酝酿“未成曲调先有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有了阅读的欲望和情趣,才能使其愿学、乐学。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主体的动态过程。这样,那些思维敏捷好表现的学生就会活跃起来,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甚至是一些平常比较胆小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积极地思考探索,他们不但能主动地去阅读,获取知识信息,还能实现学习的迁移。比如《变色龙》一课,我们就即兴编演了课本剧,大家戴上简易的道具,表演得维妙维肖。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四、培养阅读习惯,拓宽阅读视野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给阅读教学提出的两大任务。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他们能坚持下去,取得成功;二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动,克服懒惰的心理。在浩如烟海的优秀传统作品中,蕴涵着大量中华文化的精髓、人类文明的财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美的语言文字。这些作品的选读,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经过大量的宣传鼓动,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调动,所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顺利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实验的必要保证。我们班同学每人都买有课外优秀名著,大家互相传阅、讨论,我们以课内指导课外,把名著引进课堂,也来个“百家讲坛”,收效不错。
关键词:阅读;培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27-01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创造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丰富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精神、实现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文化传递和精神传递的纽带。因此,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都说明了兴趣对于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重要性,学生阅读也是如此。作为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产生阅读欲望,喜爱阅读、主动阅读、快乐阅读,在阅读中感悟体验,自我充实,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用开故事会、演讲赛、说英雄、谈感受、背美文、编童话、写续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的阅读成果有充分展示的机会。这样,就必定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二、培养习惯,让学生自主读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理解文意、陶冶情操、形成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大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喜欢阅读,坚持阅读,勤于动手,制定计划,合理分配时间,爱好图书,乐于交流,善于归纳,注重效果等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民主团结的融洽关系。创设浓厚的阅读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了解作品背景,融入作品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师更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质疑的技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如果养成了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自觉阅读并勤于阅读,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掌握知识、享受阅读的乐趣。持之以恒,将会收令人欣喜的效果。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学会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技巧,指导阅读方法,使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真正达到得法于课堂,得力于课外,得益于生活的目的。在阅读指导时,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对象和目的,运用朗读、默读、诵读或浏览、略读、精读等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能力和需要,运用悟读、感读、带问题读、批注读、想象读、反复读、对比读等方法。通过不断指导,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达到读熟、读通、读懂、读好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让学生分层读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乐读、爱读、会读,就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对不同层次的题材文章和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选用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如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分别要有比较明确的目的和要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五、有扶有放,让学生创造性的读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和心灵对话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被动的索取,而是积极地发现,主动的构建甚至创造新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和好书推介之外,还应该打破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让学生自主的去读,创造性的去读,让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真正发挥出阅读涵养心性,熏陶情感,培植道德的作用。
六、以写促读,让学生读写结合
【关键词】三元理论 高考语文 阅读测试 思维能力
高考应注重思维品质的考查,这在考试界已成为共识,但如何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哪些思维能力应该引入考查范围则还未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甚至思维能力的考查至今还没有独立的表述,只是在考查其他的能力专项中蕴含着思维能力考查的因素。这从历年的考试说明和高考试卷中得到印证。从能力角度来说,考试说明规定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查: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从19842011年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部分分析,分析综合能力和理解能力一直是考查的核心。这一能力倾向下所选的人才是否达到了甄别的最优化呢?如果是,为什么学生在学校时成绩最优秀的,到了社会上往往不是最优秀的;而社会上出类拔萃的人才,也往往不是在校时的成绩最优秀者?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学校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评价与社会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如果是,那么,脱节在何处?
创立三元思维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人的思维能力有三种:一种是分析性思维能力,一种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一种是应用性思维能力。这三种思维能力各有各的用处,不能相互替代,却可相互促进。每个人所具有的这三种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人长于分析性思维能力,弱于创造性思维能力或应用性思维能力,有人却相反。斯腾伯格批评美国的学校教育过分关注分析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评价,而忽略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应用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评价,造成在学校分析性思维能力强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或应用性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得宠,创造性思维能力强或应用性思维能力强而分折性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失宠的现象。而实际上,学生走出校门后,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应用性思维能力至少与分析性思维能力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我们中国学校教育是否也存在这一问题呢?甚至有过而无不及呢?这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更值得我们高考命题专家的深思,因为高考承载为高校选拔优秀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而高校又是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的摇篮。因此高考能否选出真正国家需要的人才,各类优秀人才能否真正在高考中被筛选出,高考命题可谓任重道远。
斯滕伯格将分析的、创造的、实践的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定义为成功智力。他指出,“为了取得人生的成功,人们需要干好事业所必需的技能。然而许多教育实践似乎只培养了一个方面――分析性思维能力,很少甚至没有注意到对人生的成功恰恰是十分重要的另外两个方面――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能力,而成功人士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都运用了这三种思维能力。在某一种思维技能上的杰出,并不足以保证人生的成功。
斯滕伯格的思维三元理论认为,分析性思维涉及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对比和检验等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包含创造、发现、生成、想象和假设等思维能力;实用性思维涵盖实践、使用、运用和实现等思维能力。
一、学生所体现出的三种思维模式的特征
斯滕伯格在三元智力理论研究中证明,每个人所拥有的分析性、创造性、实用性三种思维模式不是平行的,总有一种较其它两种突出,而这三种思维模式突出的学生所呈现出的特征也不相同(如下表所示):
在这些特征里面,分析性思维强的学生无疑在当前的学校中被视为优等生,同时也可看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只注重分析性思维这一种思维模式,而更多地忽视了其它两种思维模式培养。这样的思维品质的考查就流于一维化。
在高考语文阅读考查中,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或者说是这种现象的延续。对照三种思维能力模式,纵观1984年以来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也是分析性思维能力考查一统天下,从考试说明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文阅读考查部分考查的是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大部分。其中理解、分析综合、评价都是分析性思维的范畴,鉴赏则有创造性思维的成分,实用性思维的成分却不见踪影。
从历年全国卷现代文阅读试题分项统计表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实践中,思维考查的类型基本集中在理解、分析综合两种,应用只是在1987年、1992年涉及一点点,评价鉴赏在1987年、1990-1992年、1998年-至今则比较稳定,除了2002年未考查之外,每年都考查到了,但所占的分值却只有4-6分,只占这一大题总分的13%-20%,而其中大多数还只是评价题,也属于分析性思维能力的考查范畴,真正考查到创造性思维能力题的却没有。因此尽管考试说明提供了一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可能,却未进入实践操作的层面。实用性思维能力考查在1987年和1993年分别出现过:
如1987年全国卷:按照规定的要求改写文中(1)a、(1)b两处画线的句子,改写时要求内容和语气与上下文衔接。(2分)
(1)a设问改直接陈述
原文:为什么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也就要运用思想。
(1)b将“把”字句改成不用“把”(或“将”)的句子
原文: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
又如1993年全国卷第29题:下面四句名言中。哪两句与《青菜》的旨趣最为接近?(4分)
A.没有美德就没有幸福可言。――(法)卢梭
B.植物的生命要从它的绿叶中显示出来。――(意)但丁
C.观察和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中就是智慧。――(俄)冈察洛夫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中)李白
这两道题,无疑都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从思维品质角度看,应属于实践性思维考查范畴,然而试题本身却并不一定是着眼于这一思维来设的题目,更有可能是巧合而已。另外这两道题也不是非常纯粹实用性思维能力考查,“实用性”不是特别强,更像是半成品的加工组装。
人们常说的有些大学生“高分低能”就是因为这类学生分析性思维很强,而其它两种思维较弱的原因所致,因此考试成绩很突出,但创造性思维不足,实践应用能力差,于是就显得“高分低能”。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与评价包括考试,侧重于分析性思维能力的测试,对实际工作也同样需要甚至更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应用性能力很少测试甚至根本不测试。现在的学校教育与评价包括考试,基本上是一些实际工作中用不上的死知识。考试的题目大多是结构良好的问题,而实际工作生活中真正的问题大多是结构不良的问题。所谓结构良好的问题,就是可以清晰而具体地列出一步步的解决方案,比如考试时不管多么难解的题目,都可以清晰而具体地列出一步步的解题过程。而结构不良的问题则是无法列出这些具体步骤的。一个人适应解决结构良好的问题,未必适应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另外,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包括考试题目,不管多难的题目,解题条件都是现成的,甚至是不多不少地摆在你面前的,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解题条件是要你自己去寻找的,你找来的是不是真是解题条件是需要你自己判断的。因此,一个人适应解决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包括考试题目,未必适应解决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仅以分析性思维能力考查来选拔人才实在是不科学的,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高考要成功,非得探索出一套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选拔办法不可。
为此我们的考试应让每一位学生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去竞争,不能只让分析性思维强的同学在选拔考试中占优。因此,把成功智力引入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即在现实中存在需要,也在理论上提供了可能,同时在实践上斯滕伯格教授也提供了操作经验。
二、三种思维方式在现代文阅读考查中的应用
(一)三种思维能力在现代文阅读测试中命题角度与对学生的引导
当评价着重分析性能力时,命题就侧重:A、比较和对比;B、分析;C、评价;D、批评;E、问为什么;F、解释为什么;G、解释起因;H、评价假设
当评价着重创造能力时,命题就侧重:A、创造;B、发明;C、设计;D、展示;E假设;F预测
当评价着重实践性能力时,命题就侧重:A、应用;B、使用工具;C、实践;D、展示在真实世界里的情形。
(二)三种思维模式命题示例
(三)三种思维模式在现代文阅读测试中运用的实证研究
对象:南康市第二中学高三(5)、(6)班两班共计学生240人
目标:测试学生三种思维的呈现结果和当前学生学校成绩之间的情况
材料:2010年全国卷(1)现代文阅读试题和艾瑞恩・亨特《彩票玫瑰》
艾瑞恩・亨特《彩票玫瑰》内容概要
乔治伯杰斯受到他的母亲及其男友斯蒂夫严重虐待。甚至乔治的老师克瑞斯曼也认为他很愚蠢,因此用对待愚蠢的孩子的方式对待他。乔治的应对方式是退缩进一个安全、隐秘的世界――一个长满了美丽的美国的花园,就像他珍藏的书里所描绘的一样。
一天,仁慈的西姆斯夫人在工作的杂货店举办了一次抽彩,乔治赢了一小株玫瑰。在一次被斯蒂夫特别残酷地毒打之后,乔治开始同西姆斯先生和夫人生活在一起。他们是乔治的邻居,家里没有小孩,一直喜欢他。可是由于这对夫妇没能力收养孩子,乔治只好去一个由玛丽安杰拉姐姐开办的“男孩之家”生活。
玛丽安杰拉解决聪明地分派他的“公关男孩”提摩西去做乔治在学校的向导。两个孩子成了亲密的朋友。在这所学校里,乔治找到了一个种植他抽彩得来的玫瑰的理想地点――学校接对面哈伯先生的花园里。哈伯的父亲克里尔先生解释说,他的女儿可能不喜欢新种玫瑰花,因为自从一次车祸夺去了她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之后,这片花园就成了她不可侵犯的避难所。果然,当哈伯夫人在她的花园里看见乔治的玫瑰时,非常生气,把乔治的这些玫瑰从花园里连根拔起。于是,他失去了乔治的信任。
从与玛丽安杰拉姐姐、提摩西和克里尔先生之间的友好交往中,乔治学会了信任他人和相信自己。逐渐地,她原谅了哈伯夫人以前的愤怒,他们的关系使他们每个人得到了爱和相互理解。
针对以上小说,我为此提供了考查三种思维模式的三道试题:
1.分析性思维能力评价问题:你认为玛丽安杰拉姐姐为什么选择提摩西做乔治在学校的向导?
学生的答案样例:
好:我认为提摩西是一个友好的,善解人意的男孩,比起其它的男孩,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他很安静,温和,能够给予需要的人无限的同情。(能看出提摩西的性格,说明有很强的分析能力)
基本答案:因为玛丽安杰拉姐姐知道他们会成为好朋友。(每用分析来支持自己的判断)
不完善:因为提摩西是乔治的朋友。(他们还没成为好朋友)
2.创造性思维能力评价问题:假设克里尔先生给克瑞斯曼小姐写了张便条,告诉她关于她过去的学生乔治的一些新情况,这张便条上可能会说些什么?
学生的答案样例:
好:简短的便条会描述乔治在学习和社交上的极大进步,而不提及他对克瑞斯曼小姐的极度憎恨。还会恰当地提到乔治的文学水平和写作进步以及他所阅读的书籍。(能用推理的方法对书中的描述做出引申)
基本答案:他没有参与到班级中去。(它表明了对材料的理解,但没有进一步延伸)
不完善:乔治做得很好,他学会了如何阅读,每天都有很大的进步。(只反映了故事的部分和表面事实,而忽视了乔治在学业上的整体进步)
3.实践性思维能力评价问题:怎样帮乔治适应“男孩之家”的新家,你对他有什么建议?
学生的答案样例:
好:正如先前所描述的,你应当耐心对待你的同伴,多与别人相处,如果你得到了友谊,适应新环境会更容易而且可能会充满乐趣,因为这个住处比你过去的住处好得多。最重要的是,你应该对这一个家的每一个积极方面保持乐观,要合群。(通过描绘乔治的弱点,表明了学生对材料的充分理解)
基本答案:尽量交朋友,爱别人,回报你的将会是爱。(对材料的有基本的理解)
不完善:相信别人,不要害怕(没有指出阻碍乔治适应新学校的那些个性缺点)
(题目来源于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教学》――三元教学和评估的构建)
实验结果:学生做2011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所得的成绩和学生的平时成绩相关性为95%,说明分析性思维能力培养在学校教育中一统天下,而在测试三种成功智力的现代文阅读测试的三道题中,则呈现另外一道风景,结果却是:在分析性思维能力考查题中,答得好的优等生占82%,中等生占13%,学校成绩不良的学生占5%;在创造性思维能力考查题中,答得好的优等生占48%,中等生占30%,学校成绩不良的学生占22%;在实用性思维能力考查题中,答得好的优等生占50%,中等生占21%,学校成绩不良的学生占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