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素质教育指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脑瘫儿童 非智力因素 引导式教育
引导式教育活动是促进脑瘫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儿童良好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渠道。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本人等几方面的途径。现在,我们主要探讨,结合引导式教育培养脑瘫儿童非智力的几个途径:
一、以环境促个性
1.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的环境要统筹安排,精心设计和艺术布置。如,学校大门左右可以安排主题鲜明的装饰画,选择“动物”、“鲜花”、“祖国风景”等。以怡静、文明、奉献、进取等图案,使每个儿童得以接触大自然,观察大自然。
2.创造开放的教育环境。校园要促进儿童身体发展,又要使儿童心理素质健康地形成和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开放的教育环境,为儿童创设一宽松自由的环境,不断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和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如环保意识的培养可以引导儿童认识“地球”是什么?让他们在感受环境之美的同时,认识植物,认识动物。
3.创造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让环境激励儿童参加实践,获得经验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活动。校园的活动环境可以从多方面设计,如“交通警察”、“自选商场”的活动要求儿童充当角色,能培养儿童意志力和友好的态度。利用场地创设坐、躺、爬、滚、走等活动。创设人际交往,组织活动小组,开展互帮、互教、互学、互评等活动。开展活动的多样化,使脑瘫儿童在活动环境中获得体能的锻炼,同时也提高了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二、以整日流程训练发展整体能力
1.培养有礼貌的行为。在全流程中贯彻讲礼貌教育,从小教育儿童讲礼貌,学会正确地与人交往,能为他们今后社会行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坚强的意志,独立的人格。在一日生活中孩子要克服自己的困难去完成各项活动,如吃饭、走路、坐立等,这促使儿童能够习惯于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形成不畏困难,勇于创造的独立自立的人格。在实际工作上应注意从儿童日常生活的小事一点一滴做起并使其经常化、制度化,以养成坚强的意志,独立的人格。
3.培养脑瘫儿童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它标志着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根据儿童的能力,我们应该通过日常生活的小事,让儿童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饭、穿脱鞋袜等,建立起自我负责的态度,逐渐培养儿童责任感的萌芽,养成一定的责任感。
4.培养脑瘫儿童遵守集体规则。遵守整日流程的顺序就是为了培养儿童遵守集体规则,遵守集体规则能有利于提高儿童控制、调节行为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为儿童将来入小学以及今后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三、以游戏活动来健全人格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儿童的第二生命”。儿童一天的生活几乎大部分都在游戏之中度过。对于儿童来说,没有游戏就是没有真正的生活。因为游戏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儿童最喜爱,最容易接受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做着力所能及的各种活动,表达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望、和需要;抒发着喜、怒、哀、乐的情感。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发育,智力的开发,还可以萌发爱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游戏中儿童学着遵守规则;友好地与同伴合作;学着讲礼貌,友善、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学着做完一件事再做一件事,锻炼意志能力;学着动脑筋提高创造能力;学着参与各种活动,使性格开朗活泼。对于脑瘫儿童来说,游戏显得更为重要,要培养脑瘫儿童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我们就必须做到寓教于游戏中。在游戏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内容主要包括:1.培养儿童意志。2.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3.塑造开朗性格。4.矫正儿童的自卑心理。5.养成儿童动脑的习惯。6.克服不良的行为。
四、以教师的言行来引导其就正纠偏
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性格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对工作认真,谦虚、自信、乐观、朴素、会影响脑瘫儿童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果教师对工作粗枝大叶,骄傲自大,儿童讨厌,也容易形成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师在培养脑瘫儿童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时,不仅要注意言传还要特别注意身教,努力使自己成为脑瘫儿童的榜样。1.凡是要求儿童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2.凡要激发儿童情感的,自己先动情;3.凡是要求儿童做的自己先做出榜样。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反思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40-01
目前出现的“小学化”倾向是指部分幼儿园将小学的教育理念提前应用于幼儿教育,以应试为目标,导致幼儿的身心发展过于压抑和模式化,不利于其今后的培养。
幼儿教育“小学化”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为了应试而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手段。针对这一点,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原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推进幼儿教育改革,摆脱‘保姆式’的教育模式,防止‘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向幼儿教育渗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①由此,我们需要综合的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而采取相应策略。
一、在幼儿教育阶段就提倡素质教育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忽略了素质教育的本意。“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③由此,幼儿教育应当是以优生学、儿童保健学、儿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等科学理论为依据,以《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指导,对学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总之,我们需要分别对待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以不同的教育理念做为指导思想。在幼儿的启蒙阶段,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才能更加科学的培养幼儿的身心发育。
二、遵循幼儿的教育规律
任何教育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幼儿教育必须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有顺序和阶段的进行培养的教育。通俗的讲,什么年龄我们传授什么知识,培养相应的习惯。而事实证明,拔苗助长的行为会严重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有可能一时在应试上初显成效,但从长远来讲无疑是极为负面的。也会对孩子将来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压力。
幼儿教育“小学化”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其教育效果必然适得其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从中深刻的反思。
三、树立正确价值观
普遍的民办幼儿教育机构都没有从应试的狭隘思维中走出。实际上也是幼儿教育向教育的庸俗化,幼儿园向幼儿家长或社会的功利取向妥协的结果。为了迎合社会上衡量一所幼儿园好坏错误观念,幼儿教育机构也被迫教幼儿认字,背诗,做算术题,记诵英语单词等。家长中间也存在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错误的思想,一些教育机构便开始了拔苗助长的行为,生搬硬套小学的教育模式和课程。
《规程》是“我国幼儿园管理的重要行政法规,是管理幼儿园的基本依据。”⑤《纲要》“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制定的指导广大幼儿教师将《规程》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指导性文件。”⑥幼儿园应当认真学习贯彻《规程》和《纲要》,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办园指导思想,坚持素质教育、准备教育的办园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幼儿教育脱离庸俗化和功利化,防止“小学化”。总而言之,幼儿园应当“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⑦通过“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8}使幼儿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家庭的配合
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幼儿所在家庭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同样极为重要。幼儿家庭“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比较普遍的出现在国内家庭。这种急功近利思想和教育行为,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和倾向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使作用。“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希望家长提高教育能力。”⑨为此,幼儿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端正自身教育思想和办园方向,也要积极与幼儿家庭沟通。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
注释:
①③⑧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2003]13号.
②⑦⑨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0]20号.
④幼儿教育小学化弊大于利[DB/OL].kc.省略/dispbbs.asp?boardid=23,2006-05-06.
一、教师自身素质问题
素质教育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首要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这与过去的一贯“应试教育”体制是相对应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具备更高的素质要求。然而在农村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学历、职称与教学能力存在着较大的落差。
二、教学设施问题
教学资源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教学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计也是空谈。新课程教学模式要求开放式、参与式、互动式等综合性的教学模式,而这一教学模式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较多的教学资源硬件做支撑。而这一教学资源目前在农村小学普遍缺乏,学生没有获取知识、信息的图书馆;没有拓宽视野、增强理解的科技馆;也没有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博物馆;更没有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网络资源。
三、教师培训问题
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农村小学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学校领导的认识不到位,选送意识不强,起不了专业学科的引领作用,不能高标准、高起点地把握、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工作,难以担起形成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的重任。加上学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而且缺少师资培训的条件,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四、领导者的认识问题
校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没有校长的组织参与与引领,素质教育的实施很难推进。在农村,部分小学校长仍以试卷分数评价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实施新课程素质教育等待、观望措施,积极性不高。甚至认为实施新课程素质教育是教师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这种非“业务型”校长虽擅长和热衷于事务管理,但自身业务素质薄弱,缺乏系统的学习与新课程素质教育研究,使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实施缺乏有效地领导、组织和管理,并且不能与教师一道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发挥有效指导和引领的作用。
五、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素质教育
1.政府要确立均衡发展的教育观念,把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摆上日程,把教育工作的重心落实到每所小学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上来,整合资源,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农村小学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有效遏制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积极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均衡发展。
2.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目的选送专业教师参加培训,提高学科专业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教师的自学、自研精神。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强调新课程学科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现阶段,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因而培养出的学生一定要是知识全面、基础牢固、思维活跃、富有革新精神及创意思考能力、身心健康的人。这样的人才只有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才能达到目标。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充分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
一、 要营造一种宽松的、富有活力的民主教学气氛
要实现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创造性教学是重要的手段。它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营造民主课堂氛围,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并把这种民主的创造性教学的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的一切环节中。这是因为:人的行为是用思想支配的,观念不转变,就难以实现实施素质教育,难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创设平等的、民主和谐的气氛,保护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对学生在求知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怪问题,甚至是错误的问题,教师应重在帮助分析,弄清其出现的原因,从而将正确的较为合理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和学生一到来进行探究式学习,而不应该一棍子打死。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持保护的态度,学生才最具有安全感,思维才能够敏捷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出创造性的潜能。“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地呼吸”。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破坏纪律和放任自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民主化和科学性显得非常重要。
二、 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既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让学生的创造潜能放任自流,那么教师的素质与观念直接关系到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成败。因而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心理上要开放,要深刻理解学生,把学生当成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了解他们的能力、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实施创造性课堂教学的基础。
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应培养和具备一些有助于创造性学习的素质。首先,要有追求的态度,渴望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其次,要有批评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分辨是非的能力。第三,比较自信,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觉,只有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不断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其创造力。
三、 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的学生观,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学生观不同。“应试教育”重点在于选择人,它是一种选拔、淘汰教育,它提倡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副;以教为重,以学为轻。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大搞“填鸭式”教学,忽视学法指导,使学生陷于清规戒律和死记硬背的模式中。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或必然是事半功倍。而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主动发展的对象,尊重其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作用,强调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注重启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关键词: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卢梭
中图分类号:B565.26文献标识码:B
1.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卢梭提出了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自身独立价值、为自己而活的“自然人”,并认为“自然人”具有以下人格特点:①自立。自我依靠,不轻易求助于他人。②自主。不迷信权威,不按部就班,自主选择行为方式。③自爱。独立生活,诚实劳动,同时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④自制。不介意别人世俗的眼光,做自己想做的。由此可见,卢梭提出的“自然人”教育目的强调教育按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和独立性。作为中国当代教育的思想导向,素质教育同样也提倡重视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顺应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注重对他们个性进行培养。然而,在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偏离儿童天性、忽视儿童兴趣的现象。许多家长和教育者眼中的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去学习各种乐器,多去上兴趣班,殊不知这样的素质教育更加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者仍然要用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重视儿童的天性,顺应其身心发展规律,给素质教育指明正确的方向。
2.自然主义个性教育理念对个性化教育的推行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指出:“教育必须按照他的形式去知道他,必须通过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所花费的苦心没有白费。”同时,在这本著作中,他还将儿童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①婴儿期(0~2岁),基本的教育任务是对婴儿进行养护和保健;②儿童期(2~12岁),主要的教育任务是发展感觉能力、获得感觉经验,加强劳动体育锻炼,形成强健体魄;③少年期(12~15岁),主要的教育任务是学习自己能够理解且能增益人生幸福的知识;④青年期(15岁至成年),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个体善的情感、善的判断、善的意志以及博爱的精神。由此可见,卢梭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征的研究,强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优势。卢梭的个性教育理念对今天个性化教育的推行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具体表现在卢梭的个性教育理念蕴含了承认个性差异、尊重个性需求的思想,让教育者认识到了不同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卢梭的个性教育理念强调对个体个性潜能的挖掘,即对学生个性潜能的挖掘,不仅能够充分表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还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每个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同时,还有助于挖掘学生个性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卢梭的个性教育理念还强调对个体完整个性的培养,认为个体完整个性的培养是在尊重其个性独特性的基础上,根据其个性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观察、甄别、调节其个性,从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合理的发展。
3.自然主义的学生主体观对我国新课改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内涵就是要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在教育活动当中处于绝对主体性地位,教育活动要促进儿童天性的发展。儿童作为自然人,具有内在的主动性,能够主动地去探索这个世界。2001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这次课程改革非常注重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定向者。然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有些地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仍然流于形式,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在这种背景下,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所倡导的“重视学生兴趣,关注其发展需求”对学生主体性的形成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园园.西方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观的断想与反思[J].福建师范大学报,2010,(1):161-165.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弊端
现在全国幼儿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小学教育提前化,近几年在我区尤其是拉萨市也逐渐抬头.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实质是背离素质教育,迎合“应试教育”。针对这一点,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原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推进幼儿教育改革,摆脱‘保姆式’的教育模式,防止‘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向幼儿教育渗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这其中有办园思想不端正、办园条件不具备、保教人员素质低下、保教经验缺乏的因素,也有招生竞争激烈、家长望子成龙、社会评价偏颇等问题。一些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幼儿教育的“小学化”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为“小学化”教育模式不仅会增添幼儿的心理压力,而且会束缚孩子的独立个性和想象能力。
由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应当采取以下有效策略。
一、严格执行素质教育中的幼儿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以素质教育的幼儿教育理念作指导。“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由此,幼儿教育应当是以优生学、儿童保健学、儿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等科学理论为依据,以《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指导,对学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的教育。如果从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侧重点来说,“幼儿园即保育园”,“幼儿教育即保教结合教育”;如果从幼儿教育的基本方式来说,“幼儿教育即游戏活动教育”;如果从幼儿教育的目标来说,“幼儿教育即身心和谐教育”;如果从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来说,“幼儿教育即学前准备教育”。但幼儿“教育”不是“教学”,幼儿教育的首位不是“智育”。
总之,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领域,需要不同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如果不能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则幼儿教育必然偏离正确而科学的方向。
二、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回归幼儿本位教育
幼儿教育“小学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没有按照幼儿教育规律办园。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幼儿教育必须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征而进行。幼儿教育的规律是什么?通俗地讲,就是在幼儿适当的年龄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教育。有一个典型的实验研究说明了这个道理。“哥哥从46周开始,每天接受10分钟的爬梯训练,到52周时,他能熟练爬上5级楼梯。而弟弟到了第53周时,即使有人扶着也不大愿意尝试爬梯,但第54周之后当他再看到楼梯时,却能一直爬到楼梯顶端,并且不用旁人帮助”。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双胞胎爬梯实验,其研究表明,对幼儿进行的任何提前教育只会事倍功半,而到适当的年龄进行适当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规律。幼儿教育“小学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其教育效果必然适得其反。这一点,实践也已充分证明,我们应当从中深刻反思。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教人士重要的任务在于让幼儿教育回归本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外在表现为偏离了它的教育位置,承担了本身不应承担的教育义务,在履行一些重要教育职责方面错位。因此,应当根据《规程》和《纲要》的要求回归本位。
三、正确衔接小学教育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我们并不是要割裂幼儿教育与小学的联系,关键是如何将两类教育科学衔接。幼儿教育是入学前的准备教育。实践证明,幼儿教育应该注意与小学教育正确衔接,因为搞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能使幼儿较快、较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主要是入学准备工作,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整个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促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二是对大班幼儿做好有针对性的、专门的教育工作,即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培养,入学意识教育。不过,在入学准备工作中,不能无视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无视幼儿的学习特点,简单照搬小学的教学方式,用上课取代游戏。如果这样,就又会回到“小学化”的老路上去了。
四、开展幼儿教育家庭指导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想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需要幼儿家庭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幼儿教育“小学化”,也是幼儿家庭的普遍教育现象。幼儿家庭“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和教育行为,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和倾向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使作用。“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希望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此,幼儿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在端正自身教育思想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开展幼儿家庭教育咨询和指导的责任和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纲要》,使广大幼儿家长了解《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要让家长主动学习和了解幼儿教育,了解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了解幼儿大班并不是小学一年级的延伸,懂得“顺自然,展个性”,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以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道理。从而,纠正家庭错误的幼儿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按照教育规律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维国.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
[2]陈萍.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关键词: 游戏性; 少儿舞蹈;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043-02
我国新的教育形势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素质教育从儿童抓起。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儿童舞蹈教育担负着极其重要的美育素质教育功能,舞蹈教育专家杨飞飞在《中学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功能》一文中更是开宗明义地指出“作为艺术之母的舞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作为儿童舞蹈教学者,我们又不难从自身的教育实践、从与儿童的频繁接触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儿童的天性是游戏,忽视这一点去抓素质教育实际上也就是违背了儿童教育的基本规律。如果认识不到儿童的游戏天性的必然性,只强调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就难以准确地把握素质教育的关键,而忽略了儿童素质教育这一普遍要求,只强调儿童天性中的游戏成分那也是无法很好地完成对儿童的全面教育的。这种游戏天性与素质教育相互协调的重要性在儿童舞蹈的教学和表演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儿童舞蹈的表演和教育,不应拿专业的标准来要求,它的本质是半跳半玩”。在2002年中华民族儿童歌舞周学术座谈会上,中国儿童歌舞学会副会长杨书明针对当前儿童舞蹈表演与教学中表现出的弊端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这种困惑已经困扰儿童舞蹈教育工作者多年。这方面的探讨也越来越多,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儿童舞蹈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本人对此也深有感触,下面就个人的一些体会跟同行们做个交流,以求得到更大、更多的启发。
一、随心而歌舞的儿童天性
儿童歌舞是儿童为自己而歌为自己而舞的,他们从依呀学语时信口而歌,从跚跚学步时随心而舞,一切都发自天然,没有丝毫的造作和扭捏,没有丝毫的功利和目的,一切都是为了娱乐自己和娱乐伙伴,他们是为儿童自己跳的,为儿童自己唱的,而不是给成人看给成人评判的。然而在儿童舞蹈教育的现实中,为了在比赛中获得好名次,一些少儿艺术团在编舞创作中,过于注重孩子歌舞表演技巧,而忽视挖掘孩子情感的自然流露,他们的表演首先成了大人们出成绩的平台。
不管在业余范畴还是专业范畴,对在儿童舞蹈教育中是否实施成人化的舞蹈技巧教育和成人化的舞蹈表演培训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下来过,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熊家泰对在幼儿阶段和儿童舞蹈训练的初期就对孩子进行专业化训练的做法表示了否定,因为这有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另外,他也不赞成在儿童歌舞中选用太过复杂的题材,那超出了儿童的表现能力。
北京舞蹈学院吴启明副教授指出,一些儿童歌舞节目玩技法,结果适得其反,没有儿童节目的个性。一些专家包括少儿艺术团的老师认为这与当前少儿舞蹈剧目创作的贫乏,创作手法的单调不无关系。这两者的缺乏,给学校、少年宫以及校外艺术教育机构排练儿童歌舞节目带来困难,但是儿童舞蹈比赛的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却又使儿童舞蹈的创作进入一个无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为了出成绩他们只好求助于表演技巧。把比赛的结果看的比什么都重要,这就容易忽略了孩子的天然本质和他们对舞蹈的希望。
这显然是要不得的。好看的儿童舞蹈一定要有鲜活的、孩子爱看的动作形象表演。要让跳舞的孩子们感受到跳舞的快乐,也要让看舞的孩子们感受到看舞的满足。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娱乐自己、教育自己。在一种游戏般的舞蹈的过程中为自己和伙伴、乃至为大人们带来快乐。
二、少儿舞蹈教育――游戏先行、与游戏同行
大教育家孩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时习”说的是过程,有这样的过程,才能达到“不亦乐乎”的目的,把学习的结果视为唯一,“学而时习”的过程变得索然无趣,甚至变得痛苦不堪(看看我们身边无数儿童哭着闹着不学钢琴不学画画不学跳舞的事例就不难明白这一点)。据说,古希腊时,柏拉图的学园,主要是为儿童在游戏中学习而创立的。东西哲人在这点上竟然是如此不谋而合地把学习看作快乐的事、与游戏合而为一的事。可以说,初始意义上的教育是与游戏密切相关的,这应该是教育的本来面目。
后来,社会的发展,人们附加在教育上理性的东西太多,渐渐地,教育变了味,成了工具,成了手段。在中国,随着科举制度成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机制,学校教育沦落为科举的附庸,成为求学者博取功名的敲门砖。再加上中国人一向注重实用性,游戏被视为“奇技巧”,教育就变了脸,而且面目全非了。直至今天,它仍然只是应试的工具,即使在儿童舞蹈教育这样的本身具有游戏特征的艺术教育也基本上与游戏没多少缘分了。虽然有教育学家、社会学家看到了其中的种种弊端,但也还并不足以影响教育决策,更别说在短时间内改变现实了。
其实,人都有好乐的天性,在玩中学、乐中学,学的东西特别容易接受。人脑是由数以亿计的脑细胞构成的,每一个脑细胞都与几万乃至几十万脑细胞连接,来回不断传递信息。而脑细胞在活跃状态下,与其它脑细胞连接的面更广,传递信息的速度也更快。这种状态下的读书学习,效率也将成倍提高。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对教育远远不像我们那样看得那么过于严肃,在他们的教育中活动形式,游戏形式,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是在玩中学、乐中学。在瑞士,小学阶段的学习时间有一半是游戏,在游戏中完成学习内容。教育,尤其是(艺术)舞蹈教育,本身就比所谓的文化课“主学科”更具有游戏性,更不应教得那么严肃,一件事情可能包含多种困素。换种眼光看教育,教育中多一点玩乐,多一点游戏,教育就可以换上一张和蔼可亲的“面容”了。
席勒告诉我们:“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人在游戏时,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大脑又处于兴奋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还了学习以庐山真面目,这样的教育才更富有人性,才意味着人的解放。
三、在游戏中实施素质教育
儿童游戏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的,伴随着紧张和愉快;有别于日常生活,它只是对生活的一种模仿;目的就在游戏本身,不在游戏之外。
素质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教育的范畴:素质。素质它有两个意义:从广义上看素质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的外部表现;狭义上讲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思想和能力。也就是所学知识的技能运用。所谓素质教育,不过是教少儿如何将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运用在社会上,表现出不凡的思想和能力。
正因为如此,要表现不凡的思想和能力,就必须提高教育水准,素质教育不是单纯的提高学分,素质教育是一个包括思维、能力、人格等等全方位的教育,要使得被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能够独立健康地在社会上工作、生活、学习,这是最低的要求。
现代素质教育应该注重教育的结果――非凡能力的运用,潜在技能的发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儿舞蹈教育在结合游戏进行教育应作出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非常深刻的,但过去我们的认识非常浅。舞蹈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形式,然而,在少儿与人交往中,平时与情感激动时表达都不大一样。
舞蹈教育与少儿素质教育都给我们很大启示。舞蹈教育一是在于提高儿童对艺术的欣赏与参与能力,包括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从而满足他们对美的追求,通过舞蹈训练达到强身健体,美化身段的目的,从而提高儿童的自我欣赏能力和自信心。当我们以美好的、生动的、诗一般意境的舞蹈进行交流时,孩子们体验到的是对艺术的敬仰、对人类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以及对人生的珍重。因此,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意义在狭义上指的是个人身心艺术修养的教育,在广义上意味着人类精神境界的完善与升华。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需要有一个过程,舞蹈教育和少儿素质教育的主旨是通过创作,训练、表演,对青少年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为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打好全面、扎实的基础。舞蹈训练可以锻炼青少年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不仅增强对形体美的认同,也增强他们对舞蹈本身乃至对其它门类艺术的感知能力。舞蹈教育可以锻炼和培养少儿的集体意识,不仅增强少儿的社会知识能力,也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社会的能力。舞蹈表演可以培育青少年的艺术美感,也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
艺术教育应当寓教于乐,始终贯穿于音、舞、美课教学之中。音乐和舞蹈在艺术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在艺术教育中也是不可分离的。舞蹈和音乐是互为作用地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音乐和舞蹈可以丰富人的情感发展人的想象力,增强人的自信心,自豪感,使少儿在接受教育中得到健美挺拔的肢体,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气质,端庄的仪表、仪态。例如:每次有少儿舞蹈新班开课,有些孩子喜欢舞蹈,还有部分孩子胆怯,对舞蹈没有兴趣,但笔者想办法在课堂中利用一些喜闻乐见的游戏进行教学取得好效果。比如小青蛙找妈妈,小兔比赛,老鹰抓小鸡,小树长大了等等。孩子们兴致勃勃,很乐意学习接受。另外还会采取一些竞争的办法,比如分成小组排队,按规定的动作、规定的音乐节奏由小朋友当裁判,从一个方位进行到另一个方位,如果小组里有动作或音乐节奏不准确的,让他必须再排一次队,重跳一次,直到跳对为止,看哪组同学完成又快又好,小朋友非常有参与意识,主动帮助那些动作或音乐节奏不准确的同学。这样不但让每一位同学都认真按照动作的规格要领去做,而且每组同学都很团结,效果非常好!孩子们愿意以他们自己喜欢的形式学习舞蹈。
舞蹈是一门艺术,它不仅是舞蹈专业工作者的事业和追求,也是舞蹈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的根本立足点。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在于提高专业教育的水平,也在于用舞蹈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教育少儿,达到提高少儿素质教育的目的。
要使艺术教育回归儿童生活,就要将艺术教育与儿童特有的、热爱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让艺术教育以游戏的方式存在,既体现了对儿童权利的尊重,又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的效益。艺术与游戏,在儿童生命初期,本来就是一体的,角色游戏蕴涵着戏剧的萌牙,涂鸦蕴涵着绘画的萌牙,最初的生命律动蕴涵着舞蹈的萌牙……游戏愉悦与审美愉悦,有着极大的相似,它们都专注于过程,表现出超功利的特点,具有极高的享用价值。特别是象征性符号的使用,体现出艺术与游戏在心智方面也存在有机的关联。因此,用游戏的方式来设计、组织艺术活动,使儿童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和成长,发挥创造的潜力,是当前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走向。荷兰文化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Johan・Huizinga)在《游戏的人》这一著作中,专门论述了游戏与舞蹈的密切关系。他认为“舞蹈在任何时候对于任何民族而言都是一种纯粹的游戏,是现存最纯粹、最完善的游戏形式……舞蹈本身就是游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舞蹈是一种特殊的、特别完善的游戏。”[2]众多实践工作者也对儿童艺术活动设计中的游戏因素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但在当前教育实践领域,艺术教育却存在误区:以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灌输替代儿童真切生动的体验和表达,成人式的思维、概念化的表达、整齐划一的作品使得儿童与生俱来的艺术感受能力逐步丧失;功利性的追求替代了艺术教育的正确目标,各种奖项及其带来的升学和择校上的优待,盲目跟风,办教育者对经济利益的追逐等倾向使得艺术教育偏离了它的宗旨;新观念、新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普及,理论和实践缺乏沟通,对不良风气的认识批判不够,等等。
艺术与创造,一直是一对密切相关的概念。离开了创造,艺术就成了死物,创造是艺术生命的“第一生产力”。因此,艺术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往往成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同时,人们也将艺术教育视为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手段。西方在对待儿童艺术问题上强调儿童的“原创”,即将儿童艺术才能的发展视为一个生物学过程,视为先天潜能的展开,视为一种完全自发的自我表现。教师作为儿童的伙伴、材料提供者、活动帮助者以及观察者而存在,不应对艺术活动进行过多的指导和干涉,不应以规范、技能去约束儿童的想象。这种观点在西方一直处于主流地位,被称为“工具论”。相形之下,强调学科和文化、学习的“本质论”则是20世纪60年代后才在艺术教育领域引起关注。工具论与本质论之争旷日持久,且有从对立走向融合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少儿舞蹈教育中,就是本文提到的游戏与素质教育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所以,有教育家明确提出了“教育即游戏”的理论。
四、以儿童为本,在游戏中塑造健全的童年
童年应该是无负担的童年,应该是随性而歌随心而舞的童年。它不应该是大人们完成教育计划、成就教学目的的承载体。而是儿童自身获得学习乐趣、获得艺术享受的过程。舞蹈本身是最富于儿童特点的艺术形式,这就是为什么还没学会说话的娃娃就会本能地跟着大人或者电视舞蹈。因为“舞蹈是动作的艺术,是用人体动作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感情的一种视觉表演艺术.这一直观性、可感性强的艺术,恰好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迅速、天真活泼、好动好奇、模仿性强等生理心理特点,是幼儿最喜爱的艺术活动之一”[3]。正因为如此,儿童的舞蹈教学才需要充分把握“游戏与兴趣”这一教学关键点。
我们处在一个强调以人为本的时代,在教育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他们的天性和爱好,这并不排斥知识的学习和本领的掌握,而且,处于长知识长身体青春期的少儿,应该在各门学科中都争取好的成绩,学校评价教育质量,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及至升学率,也是一种“硬指标”。不以分数、获奖成绩为本,并不是说分越低越好,不片面追求分数追求成绩指标,并不等于不要分数不去获奖,少儿舞蹈教育也一样,在注重游戏中获得素质教育成果的同时,也并不排斥舞蹈教学的成绩,问题在于:在人和分之间、教育和成绩之间,要分清本末,本固则枝荣;不要舍本逐末,见分不见人。
着眼于少儿的全面发展,按教育规律办事,成绩的提高和教学中以“获奖”、以“率”为标志的各种指标的提高应该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如果反过来,夸大了“获奖”的意义,甚至把少儿变成“得奖机器”,不惜违反教育规律打造一个高指标,其贻害无穷自是显而易见的。
少儿舞蹈教育在倡导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的思想时,就应该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这一主旋律,力图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让少儿在一个快乐、轻松的环境中,主动感知并自由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在独立的活动中认识自己的能力,看到自身的价值,促进少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论述说:“在干涉儿童教育的各种力量中,没有一种力量站在儿童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学校和教师要在竞争中凭借学生来为学校增添光荣;作父母的只想让他们的孩子光耀门楣。”他在近一个世纪前的话今天听来依然发人深省。而作为少儿舞蹈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职责就是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尽可能的减少少儿成长中的悲剧成分,让他们在轻松和快乐中造就艺术素质、在饱满的人文气氛中长大成人,在游戏中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在舞蹈中领会到艺术的魅力,在艺术中感悟到人生的美丽。
结束语
作为少儿舞蹈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职责就是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尽可能的减少少儿成长中的悲剧成分,让他们在轻松和快乐中造就艺术素质、在饱满的人文气氛中长大成人,在游戏中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在舞蹈中领会到艺术的魅力,在艺术中感悟到人生的美丽。
参考文献:
[1] 杨飞飞.中学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功能[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7).
财政所
1、将教育经费纳入镇财政预算,按区政府下达的任务,足额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对农村教育费附加要严格管理,专款专用,使用合理,足额投入教育。
2、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指导、检查。
综治办
组织协调派出所等有关部门强化学校及周边的治安管理,因地制宜适时组织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重点整治,依法从重处罚扰乱学校及周围的治安行为,保障学校及其周围环境和治安秩序。
派出所
1、应提供户籍册、“五普”人口统计资料等材料,协助摸清3—24周岁人口分年龄的数据统计。
2、强化学校及其周围的治安管理,维护镇范围内各类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学校师生合法权益和维护校舍场地、财产、设备不受侵犯和破坏。
3、会同学校开展警校共建精神文明活动,选派优秀警官担任中小学校治安副校长,配合学校开展法制教育。
司法所
1、积极宣传教育法规,开展教育法规的普法教育。
2、配合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努力营造一个知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教育氛围。
宣传部门
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阵地,大力宣传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人新事,积极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文化站
1、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利的导向。
2、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执法检查,对违反规定的予以纠正处罚。
3、采取措施优化中小学校园环境,不允许在学校规定范围内设置电子游戏机和网吧营业点。
4、配合教育部门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素质,为上一级体校输送体育人才。
民政办
1、关心资助孤儿等贫困学生的学习,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学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将孤儿纳入五保对象。
2、协助卫生部门建立全区残疾学龄人口档案。
卫生院
1、为适龄儿童,少年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将各校体检情况汇总通知各校。
2、为儿童、少年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条件,做好预防疾病工作,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积极防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
3、对学校卫生进行技术指导,行使监督职权,开展学校卫生服务。
镇妇联
1、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2、根据女性青少年的特点,在教育、管理、设施等方面采取措施,保障女性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3、协助有关部门对不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入学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给予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其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入学。
4、大力普及家庭优生、优育、优教知识,开展培训、咨询等活动。
团委
1、增强开展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扎实的工作,培养一代“四有”新人。
2、加强对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业务指导,努力提高学校团队组织工作水平。
劳动保障所
禁止各类企业或个人雇用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一旦发现应按《国务院关于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责令退回,并予以处罚,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及教育部门。
农科教部门
1、结合本镇工作实际,拟定贯彻上级科技工作方针、政策、法规的实施方案和意见供街道领导决策。
2、起草、制定本镇农科教发展的意见、计划,认真做好日常工作纪录,做好建档和档案管理工作,写好总结。
3、协助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每个青年人都掌握一门科技实用知识以上。
4、抓好农村青少年培训和教育工作。确保农村青少年接受教育率达100%,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5、抓好农科教结合,协助各部门做好科技知识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关工委
1、认真学习理论、宣传培养教育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性,推动全社会都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协同教育部门和镇老龄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向青少年进行“两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奉献教育和劳动教育。
3、积极配合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做好失足青年的帮教挽救工作;配合学校、工厂、企业等基层组织做好居住在本镇内的后进青年的思想转化工作。
4、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引导青少年反对愚昧、抵制,学习政治、历史、时事、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特点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小学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教育。
1.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指脑、口、耳、手等各种器官的协调活动的程度。社会文化素质品德素质――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具有勇于进取、勇于开拓、敢于竞争、不甘落后的学习精神。知识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审美素质――指数、形、图、式等的审美修养,能从美的角度去审视和欣赏数学知识。劳动素质――具有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一些劳动技能,会制做一些数学模型、学具、测量数据等。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素质――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品质素质――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容,要在具体数学教学中,突出各个侧面的基本要求,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
2.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特点。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比较,具有明显的4大特征:(1)基础性。科学而全面的认识素质教育,必须从人的发展实质考察。人的发展应包括人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性的较为稳定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循序渐进;(2)全面性。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这就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既提高个体素质,还要提高群体素质。全面性的第二层含义是要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不能有任何偏见;(3)整体性。一是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和运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二是使学生主体形成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知识与行为等方面的和谐完整的形态;三是从素质教育各要素横向联系看,要方向一致,协调发展,相互发展;从纵向运动看,要层次清楚,衔接紧密,浑然一体;四是把每一年教育对象都作为一个整体对待,针对素质构成特点,扬善救失,使每一个学生都相对的最优发展;(4)开放性。素质教育要把教育过程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系统,要保持教育与社会实践联系,把单一的封闭的教育逐步改变成开放的格局,逐步建立“班集――学校――社会”的教育系列。
二、素质教育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数学教学改革应重视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调节、强化作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不同方面,认知过程是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不仅能使非智力因素对智能发展起到调节、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2.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发展趋势之一。学法即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等等。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靠自己去学习,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作为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数学。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国外有些学者预言:“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自学能力的人。”
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进行哪些方面的学法指导呢?我认为最少可以抓如下几个方面:①如何预习;②如何听课;③如何作业;④如何复习;⑤如何课外学习等等。
3.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改革数学教学,其基点应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过程教学,应注意做到:概念的教学,重在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教学,重在推导过程;四则运算的教学,重在审题过程;应用题的教学,重在分析过程。
4.重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发展。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他的长处促使改变他的短处,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目前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分层教学等教改试验,以各自的方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几种教改试验,都注意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