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检验实习生范文

临床检验实习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检验实习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检验实习生

第1篇:临床检验实习生范文

关键词: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实习带教;实习生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医学检验的重要检测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检验学科的各领域[1]。目前,全国多家医院已建立了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检验医学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发展,也为本科生临床分子生物学的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院于2002年建立了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于05年开展检验系本科生的临床分子生物学带教实习。作为一名教师,从起步时的摸索阶段到如今的发展阶段,对学生如何尽快牢固掌握分子生物学在临床检验实践中的应用深有体会。在此,将对多年带教工作中的经验以及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提高教师带教质量和保证学生实习效率给以借鉴。

1 制定带教计划和管理制度

新学年新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应根据学校制订的检验专业学生的实纲拟定学生实习计划并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实习计划主要是明确学生在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实习期间的要求和学习内容以及实习进程;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实习生管理制度和考勤制度。同时教师需要对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工作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提出具体的要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并在实习结束时做好考核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带教中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改进带教方法,同时为学生实习综合考评提供依据。

2 岗前教育

实习生进入实验室时,应先介绍科室概况,人员结构、设备配置、工作特点。并对职业道德进行宣传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树立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也应加强法律意识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防范医疗纠纷和医疗差错的发生,以保证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应以身说法,通过平常工作中的经验,给学生讲述可能引起医疗纠纷的细节,并告知学生由于自己工作失误将会给医院、科室以及个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分子生物实验室的建立是有一系列严格要求和制度建立起的,所以在入科前,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实验室编写的质量管理手册,其中包括实验室管理文件、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ed,SOP)和生物安全手册,让学生充分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分区要求及各区的工作制度、传染病防治、实验室废物处理以及生物安全防治[2]。最后,详细介绍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和日常保养,并让学生养成登记各种记录的习惯。

3 细致观察,奠定实验基础

实习期的前3d可拟定为观察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老师的工作,老师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遇到难点和疑点问题时,向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让他们畅所欲言,老师再根据回答问题的情况结合解理论知识和老师的实践工作经验,给予学生正确答案,最终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在几天的观察中熟悉了解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整个工作流程,为接下来的动手操作打好基础。

4 培养动手能力,增强质量控制意识

临床分子生物实验是一个繁琐复杂有序且细致的工作,从标本接收、血清分离、DNA提取、扩增分析到报告发送每一个环节都不得有误。且DNA扩增是成次方倍数增加的,所以为得到更精准的结果,就必须有较好的质量控制[3]。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会担心学生操作时出错, 凡事亲力亲为, 这样减少了学生动手机会, 独立操作能力得不到更好的发挥,失去了实习的真正目的。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尽量给学生创造机会,相信学生能力大胆放手让同学动手,但必须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耐心的指导学生操作,即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由浅入深地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签发报告也是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每一张报告单都影响着每位患者的诊断治疗,要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从每个标本的接收、分检、患者信息的录入、检验、结果审核、报告签发、结果保存等每个环节都要细心认真有强烈的责任心,千万不能张冠李戴,不能有一丝的疏忽,否则将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5 注意教师带教方式和态度

教师的带教效果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素养和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工作中应该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起到为人师表、严以律己的表率作用。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掌握该学科的最新动态及前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带教的过程中多交流多沟通,取得学生的信任理解支持。这样,学生对你所带教的专业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临床带教学习时, 教师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及态度,不能因为学生刚开始工作不熟练或因临床工作繁重而对学生不耐烦,从而打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甚至伤害学生自尊。使得学生对带教老师的反感、憎恨或对抗而无情绪认真实习工作,导致实习质量严重下降。

6 存在的问题

由于开设的临床分子生物学实习刚刚起步,带教经验尚有不足,在整个带教过程中,因检验工作频繁琐碎, 且检验工作量不断加大,教师忙于应付日常的检验工作,使得带教时间和精力不足,从而忽视了对实习学生的理论讲授和操作示范, 使学生看得多,实践动手操作少,从而使其独立思考就更少。加之检验系学生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基础较差,在实验室实习时间有限,导致实习期结束后学生不能完全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的临检技术[4]。总之,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实习带教目前还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探索、实践总结,把带教工作开展得更有生气、更有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建新.分子诊断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前景[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2):137 139.

[2]周静,高丽枫,刘青妍.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J]. 赤峰学院学报, 2012, 28(2):213-214.

第2篇:临床检验实习生范文

[关键词] 医学模拟教育;临床见习;认知度

[中图分类号] G64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c)-130-03

Study o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gnition degree of the clinical clerkship "5+5" pattern

WANG Na1, CAI Dingbin1, SU Ruhao1, WU Jinjun2, ZHOU Yu2, LIU Jianjun2, LI Guoming2

(1.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Dongguan 523808, China; 2.Affiliated Hospital of GDMC, Zhanjiang 52402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the cognition degree of clinical clerkship "5+5" pattern accro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gnition of clinical clerkship "5+5" pattern through questionnaire. Methods: Adopting the secret method, we carries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48 teachers and 900 students, to research the effect of the clinical clerkship "5+5" pattern. Results: It is generally good appraisal among teachers to the "5+5" pattern, and it is general appraisal among students. Conclusion: There is good effect or general effect of the clinical clerkship "5+5" pattern.

[Key words] Medical simulation education; Clinical clerkship; Cognition degree

临床见习是联系理论课与临床实习的桥梁,这个阶段对学生培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从理论向实践转型的顺利与否。随着病人维权意识的增强、医疗技术的进步,传统临床见习模式面临着诸如病源不足、病种匮乏等各种矛盾,因此,为解决上述矛盾,本研究创建了临床见习“5+5”模式,并通过师生对临床见习“5+5”模式的认知度评价,以探讨其实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在东莞校区带教老师48名和东莞校区临床医学专业及相关专业2003级五年全日制本科生900名。在老师群体中,正高职称4名(8.33%)、副高职称9名(18.75%)、中级职称21名(43.75%)、初级职称14名(29.17%);在学生群体中,年龄19~27岁,平均(22.39±0.97)岁。

临床见习“5+5”模式(简称“5+5”模式)的模拟周采用Simman综合模拟人、标准化病人等多项医学模拟技术进行临床教学,结束后,立即组织东莞校区老师和学生进行《临床见习教学“5+5”模式改革问卷调查表》(教师篇、学生篇)的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集中独立填写问卷,调查员当场收回问卷,其中,老师问卷收回45份,回收率为93.75%;学生问卷收回838份,回收率为93.11%。

1.2 方法

剔除填写不完整和逻辑错误的问卷,进行统一编号。所有变量均为等级变量,采用五等级评定法进行评定,如“完全掌握、大部分掌握、一般、少部分掌握、未掌握”,分别赋值为5、4、3、2和1。由2名人员同时在SPSS中录入数据。调查指标的变量设置见表1、2。

1.3 统计学分析

资料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对各项评价指标作描述性分析,并对该问卷调查表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

2 结果

2.1 东莞校区带教老师对临床见习“5+5”模式认知度评价

2.1.1 描述性分析东莞校区带教老师对 “5+5”模式的评价普遍较好,各项指标的平均分值2.7~4.5分,均数为(3.69±0.40)分,各项指标频数多为3和4,即一般和比较好(或大部分掌握、比较主动、比较合理等),频数分别为(27.67±13.88)%和(51.41±15.36)%。

2.1.2 聚类分析按样本聚类(Q型聚类),聚成3类:第3号样本、第19号样本、其余样本。三类样本对部分指标的评价差异较大,其中样本3对部分指标的评价较高,相反,19号样本则评价较低其余样本的评价介于样本3与样本19之间。

按指标聚类(R型聚类),聚成4类,第一类为指标X1-10,第二类为X1-9,第三类为X1-17,第四类为其他,每一类的典型指标分别是X1-10、X1-9、X1-17和X1-11,其平均分值分别为3.7分、3.0分、3.5分和4.0分。

2.1.3 因子分析统计结果的KMO值为0.405,P值为0.425,因此原有变量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2 东莞校区学生对临床见习“5+5”模式认知度评价

2.2.1 描述性分析 东莞校区带教学生对临床见习“5+5”模式的评价普遍一般,各项指标的平均分值为2.7~3.7分,平均(3.08±0.24)分,各项指标频数多为3和4,即一般和比较好(或大部分掌握、比较主动、比较合理等),频数分别为(48.14±7.78)%和(28.91±11.00)%。

2.2.2 聚类分析 按样本聚类(Q型聚类),聚成两类。按指标聚类(R型聚类),聚成8类,第一类为指标X2-6、X2-7、X2-8、X2-9,第二类为指标X2-26、X2-27,第三类为指标X2-19,第四类为指标X2-24、X2-25,第五类为指标X2-10、X2-11、X2-12、X2-14,第六类为指标X2-1,第七类为指标X2-3、X2-4,第八类为其余11项指标,每一类的典型指标分别是X2-6、X2-27、X2-19、X2-24、X2-10、X2-1、X2-3和X2-15,其平均分值分别为3.04、3.06、2.73、2.99、3.02、2.98、2.85分和3.27分。

2.2.3 因子分析 统计结果的KMO值为0.909,P值为0.000,因此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子提取采用主成份法,因子旋转采用斜交旋转法,提取6个公因子,总方差贡献率为66.831%,各因子负荷系数和方差贡献率见表3。将这些因子命名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F1)、临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F2)、自主学习能力(F3)、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情况(F4)、见习安排合理情况(F5)、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教学管理情况(F6)。见表3。参照因子负荷系数在因子中位于第1或2的原则,每个因子选举1项指标作为该因子对应原始指标的代表,包括①流程掌握情况;②胸穿术掌握情况;③主动提出问题情况;④临床思维能力形成情况;⑤见习内容安排是否合理;⑥技能培训中心的教学设施情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 讨论

3.1 关于临床见习“5+5”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在国外,随着医学生人数增加、患者就诊或住院的时间的缩短、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和模拟技术的发展,很多医学院校开始实施医学模拟教育。随后,在2005年国际三次医学教育课程改革中,引入了“COMPASS” 模式的概念,其中涉及到“模拟见习(simulations in clerkship)”的模式[1],且有些医学院校在模拟见习阶段中,将见习课程设置为前阶段的“临床周”和后阶段的“模拟周”[2]。在国内,也同样面临着学生增多、患者维权意识增强、临床见习基地不足和病种相对减少等困难,因此,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在教学软件和硬件方面逐渐与国际接轨,实施医学模拟教育。在本研究中,东莞校区的近80%的老师认为非常或比较有必要实施临床见习“5+5”模式,这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广东医学院为适应国内外发展的趋势,于2004年在湛江和东莞两个校区分别建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在中心内设有各项临床教学模拟仪器。同时跨地域建校现象的出现,使得学生增多、临床见习教学条件相对紧张等矛盾愈加突出,鉴于国内外医学模拟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实施临床见习“5+5”模式。

3.2 关于临床见习“5+5”模式的实施效果

国外很多研究表明医学模拟教学能够有效的整合到大部分的医学院校和带教医院的课程中,成功地弥补了现有课程安排的不足[3-4],同时从实施效果和经济学上证明医学模拟教学的优势[5]。有很多研究表明,标准化患者、Simman综合模拟人和PBL教学等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等能力[6-9]。本研究显示,50%的老师认为临床见习“5+5”模式的实施效果好或较好,36.7%的老师其实施效果一般,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有部分老师认为临床见习“5+5”模式的实施效果比较差,尤其体现在手术直播效果的评价上,老师和学生反映手术直播视频不够清晰,且受网速的限制,导致网络传播时断时续,对模拟教学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有老师认为模拟中心的教学设施和管理状况不尽人意。因此,在今后的临床教学中,需进一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教学设施和网络教学的建设,可以在网络直播教学中新增教学查房等内容。同时组建一支专门的管理团队,对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进行科学、系统、有效的管理,比如,对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人员进行管理学技能的培训,加强各兄弟院校之间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管理技能的交流等。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老师认为临床见习“5+5”模式的时间和内容安排较合理,但也有老师认为此项指标不够合理。临床见习“5+5”模式是通过德尔菲法确定的关于传统见习与模拟见习时间的比例,是否具有可行性,则需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上述问题的出现可以提示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时间比例,以得到一个科学、合理的临床见习时间比例。

3.3 临床见习“5+5”模式实施效果评价指标的聚类、因子分析的意义

聚类分析是一种探索性的分类方法,按照指标本身的内在规律较合理的分为几类,大大缩小了凭借主观判断所造成的误差,使数据分析结果更具客观性。在本研究中,临床见习“5+5”模式实施效果评价指标较多,通过聚类分析并找出每一类的典型指标(能够代表该类指标的一个原始指标),来了解这一类指标的情况,则不需了解所有指标。

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包含了7个领域60条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10-12]。在进行相关研究时,不同学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自己认为有代表性的指标或对已有指标进行修改,这给互相比较带来困难。同时,不排除各个指标之间存在的交叉现象,这样可能会造成统计结果的偏差。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每个因子项目选1个因子负荷系数较大的项目为主要危害健康行为,代表性强,避免了重复,可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Neville AJ, Norman GR. PBL in the undergraduate MD program at McMaster University: three iterations in three decades [J]. Acad Med,2007, 82(4):370-374.

[2]Wong A, Whyte R, Peachey G. The McMaster University anesthesia clerkship curriculum: the next generation [J]. Can J Anesth,2005,52(suppl 1):A92.

[3]McMahon GT, Monaghan C, Falchuk K, et al. A simulator-based curriculum to promote comparative and reflective analysis in an internal medicine clerkship [J]. Acad Med,2005,80(1):84-89.

[4]Gordon JA, Oriol NE, Cooper JB. Bringing good teaching cases"to life": a simulator-based medical education service[J]. Acad Med,2004,79(1):23-27.

[5]Bradley P. The history of simula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 and possible future directions [J]. Med Educ,2006,40(3):254-262.

[6]Wallace J, Rao R, Haslam R. Simulated patients and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s:review of their use in medical education [J]. Advances in Psychiatric Treatment,2002,8(5):342-348.

[7]McGovern MM, Johnston M, Brown K, et al. Use of standardized patients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genetics education [J]. Teach Learn Med, 2006,18(3):203-207.

[8]Nackman GB, Bermann M, Hammond J. Effective use of human simulators in surgical educationl [J]. 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2003,115(2):214-218.

[9]Prince KJ, Van Eijs PW, Boshuizen HP, et al. General competenci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and non-PBL graduates [J]. Med Educ,2005,39(4):394-401.

[10]Committee C.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ducation [J]. Med Teach,2002,24(2):130-135.

[11]王宗海,向焱彬,冯爱娟.根据《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分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存在不足[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2):125-126.

[12]张肇达,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第3篇:临床检验实习生范文

[关键词] 临床实习;本科护生;亚健康

随着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通过临床实习护理生亚健康状态的调查研究,有利于改善临床实习护理生的亚健康状态,有利于制订临床护理生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有利于提供和修订临床实习护理生实习计划、工作方式的合理方案,保障临床实习护理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09年5月对我院2005级临床实习本科护理生(以下简称护生)进行了亚健康状态的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我院2005级临床实习10个月完毕返校的本科护理生151名,其中男6名,女145名,年龄24~26岁。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无计名形式整群抽样法。发出调查问卷151份,回收151份,有效回收率100%。有效调查问卷147份,占97.4%,无效问卷4份,占2.6%。

1.3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内容根据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即:失眠或嗜睡,食欲不振,失控或易激惹,抑郁或低沉,焦虑不安,疲乏无力,胸闷、心悸、气短,大小便不正常,肢体不适,免疫功能低下(经常感冒等)。每项表现设有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出现次数,主要原因。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护生亚健康状态发生情况(表1)

护生在实习期间发生亚健康状态10项表现中出现0项者1人,占总人数0.68%;出现1项者2人,占总人数1.36%;出现2项者8人,占总人数5.44%;出现3项者26人,占总人数17.69%;出现4项者17人,占总人数11.56%;出现5项者17人,占总人数11.56%;出现6项者22人,占总人数14.97%;出现7项者27人,占总人数18.37%;出现8项者21人,占总人数14.29%;出现9项者3人,占总人数2.0%;出现10项者3人,占总人数2.0%。总计发生亚健康状态146人,占99.32%。

2.2护生出现亚健康状态的时间(表2)

护生在不同时间出现亚健康状态2周内平均为33.25人,占总人数22.62%;2周至1

月为19.30人,占总人数13.13%;1至2月为12.48人,占总人数8.49%;2月以后为34.97人,占总人数23.79%。容易出现亚健康状态表现的时间多集中在2周内和2月以后,为68.22人,占总人数的46.41%。护生不同时间出现亚健康状态的人数见表2。

2.3 护生亚健康状态的持续时间(表3)

护生出现亚健康状态所持续的时间2~3d平均为60.87人,占总人数41.41%;1周左右为24.81人,占总人数16.88%;1周以上为14.32人,占总人数9.74%。

2.4护生亚健康状态出现的频数(表4)

护生在实习期间出现亚健康状态的频数1~2次平均为45.74人,占总人数31.12%;3~4次平均为29.25人,占总人数19.90%;5~6次平均为13.95人,占总人数9.49%;7次以上平均为11.05人,占总人数7.52%。

2.5护生出现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表5)

护生在实习期间出现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实习劳累平均76.54人次,占52.07%;压力大平均59.76人次,占40.65%;环境不适应平均31.27人次,占21.27%;生理因素平均29.24人次,占19.89%;精神因素平均48.79人次,占33.19%;不良生活习惯平均18.47人次,占12.47%;社会因素平均16.84人次,占11.46%。

3 讨论

3.1护生亚健康状态的现状分析

3.1.1发生情况表1调查显示护生发生亚健康状态极为普遍,发生率高达99.32%,并且

在实习期间的10个月内,不同的时间,1名护生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常见10项表现中,发生最多的为7项,占18.37%,发生3项及以上者为92.44%,其中发生7项以上者亦占1/3之多为36.66%。发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中疲乏无力出现的人次最多,达89.12%,最低的胸闷、心悸、气短亦达14.29%,有6项表现的发生率超过50%以上。

3.1.2出现时间表2调查显示护生发生亚健康状态的时间多集中在实习期间的2周内和2月以后,平均占68.22。在2周内和2周~1月最容易发生的是失眠与嗜睡,发生率分别占28.57%(42/147)和24.49%(36/147)。在2月以后最容易发生的是疲乏无力和抑郁或低沉,发生率分别占32.65%(48/147)和31.29%(46/147)。

3.1.3持续时间表3调查显示护生发生亚健康状态所持续的时间多数为2~3d,平均60.87人,占41.41%,其中以失眠与嗜睡最多见,占51.70%(76/147),疲乏无力占44.90%(66/147),焦虑不安42.86%(63/147),抑郁或低沉40.82%(60/147)。持续时间在1周左右最多见的是疲乏无力27.89%(41/147),其次为免疫功能低下21.77%(32/147)和抑郁或低沉17.01%(25/147)。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的以失眠与嗜睡最多见,占17.01%(25/147),其次为疲乏无力16.33%(24/147),抑郁或低沉11.56%(17/147)。

3.1.4发生频数表4调查显示护生发生亚健康状态的频率1~2次者以焦虑不安最多见,占35.37%(52/147),其次为抑郁或低沉32.65%(48/147);3~4次者以失眠与嗜睡最多见,占25.85%(38/147),其次为疲乏无力24.49%(36/147);5~6次者以疲乏无力最多见,14.97%(22/147),其次为失眠与嗜睡10.21%(15/147)和抑郁或低沉9.52%(14/147);7次以上者最多见为疲乏无力21.09%(31/147),其次为失眠与嗜睡16.33%(24/147)。

3.2护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分析 (表6)

3.2.1实习劳累护理工作存在较强的体力劳动,护生在实习期间基本与带教老师跟班工作,而带教老师本身存在超负荷工作量{ 1,2,3,4 },加之实习护生对工作不熟悉,各种护理操作不熟练,对”三班倒”不适应等因素,导致实习劳累的发生,出现各种亚健康状态表现的人次最多,达623人次,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最主要原因占97.37%,其次为疲乏无力93.89%和肢体不适93.67%,其他都在52%以上。

3.2.2压力大由于护生在实习阶段要参加实习单位各科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考核,存在着学习的压力;要落实自己的就业单位,而就业工作是护生的难点问题,必然给护生带来较严重的就业压力;在生活方面绝大多数实习单位没有给护生安置就近住宿,部分护生靠租房住宿,且偏僻远离实习单位,使护生在生活、交通、安全、经济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压力。由于各种压力使护生出现亚健康状态的人次数为第2位,达492人次,压力大是引起焦虑不安的最主要原因占93.62%,其次为抑郁或低沉76.47%和胸闷、心悸、气短66.67%,最低的肢体不适亦达40.51%。

3.2.3环境不适应护生在实习阶段首先面临的是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护理是一种快节奏的工作,需要勤观察、勤动口、勤动手,又担心工作做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和病人的指责,再加上每天面临病人的痛苦表情,协助病人大小便,疾病本身的脏、臭、传染性等都给护生造成环境不适应的因素。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占42.11%,其次为大小便不正常40.35%和抑郁或低沉37.26%。

3.2.4生理因素护生绝大多数为青春期女性,机体代谢旺盛,部分护生出现青春痘的烦恼;每月又有经期的烦恼;多数护生为独生子女,平素较为娇气,缺乏体力锻炼,体质素质较薄弱;有些护生追求骨感美,采取长期节食的方法,使其营养膳食较缺乏等因素,引起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46.05%,其次为胸闷、心悸、气短42.86%,最低的焦虑不安亦有18.09%。

3.2.5精神因素护生在实习阶段由于各种压力,对各种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存在一些不良的精神心理因素。有人调查[5]护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可出现心理亚健康状况。还有人调查[6]护生的自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表5调查显示精神因素可引起各种亚健康状态的发生,表6显示精神因素是引起焦虑不安的主要原因占62.77%,其次为胸闷、心悸、气短57.14%,最低为肢体不适27.85%。

3.2.6不良生活习惯部分护生存在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按时就寝,喜欢夜生活,生活规律紊乱,节食减肥,偏食,不良的卫生习惯,不良的嗜好,不注重体育锻炼,不注意气候变化调节生活方式等,引起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引起大小便不正常的主要原因45.61%,其次为食欲不振29.69%,最低为失控或易激惹6.15%。

3.2.7社会因素护生在实习阶段出现亚健康状态亦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有些护生在就业应聘方面,尤其是面试方面有些招聘单位条件要求过高而屡屡失败,有些招聘单位有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有些存在有不正之风;护士的社会地位不高,社会的一些不安定因素,经济危机等。社会因素是引起抑郁或低沉的最主要原因占45.10%,其次为焦虑不安占27.66%。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刘彦君.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源及疲溃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

645-649

[2] 成翼娟,梁琦.护理人员职业与健康关系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16(1):

57-58

[3] 宋桂荣,程然.护士亚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护理研究,2007,21(11):2854-2855

[4] 范建秋.护士亚健康状态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20-321

第4篇:临床检验实习生范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临床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学习此门课程对于我们从细胞水平理解生命现象,阐述机体发病原理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医学细胞生物学又是一门实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不仅是此门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是临床学生正式走上医疗岗位前的一种必需的培训。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验课中重点讲授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并在实验前已将实验所需的各种试剂配好,学生按实验指导书无需思考地将相应的试剂按顺序加入,然后得到一个合理的结果就可以。对于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来讲,他仅仅是观察到一个实验现象。因此,我们感到实验课程的内容和设计并没有达到我们最初预想的培养目的。那么,如何将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很好地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现有的实验课作了相应的改革,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借鉴其他医学院校的经验,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在制定改革方案之前,我们与学生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交流,从他们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渴望掌握当代相关学科领域中的新进展、新理论及相应的新技术,对于实验课教学环节有着殷切的希望,希望能够通过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几门实用性强的技术,以提高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他们的动手能力差,独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吃苦钻研精神不够。此外,应试学习的现象在他们身上体现得较为普遍。综合以上的分析,对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环节提出如下改革建议:

一、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作风

实验包括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生物绘图的基本技巧,细胞形态结构观察,细胞亚微结构的分离与观察。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细胞学研究和观察的基本实验方法。此外,我们对实验中的操作细节进行严格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及严谨的学习作风,这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

二、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动手能力,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结合理论课教学环节及相关临床应用,提出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包括实验相关原理,材料选择,试剂配制,试验现象的观察记录,以及最后的试验结论,并提出对于实验内容在临床上相关应用及意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根据实验课教学大纲,细胞生物学第二次实验中有一个“红细胞膜通透性观察”实验。常规的教学方法就是由教师分别配制低渗、高渗、等渗8种试剂,利用人的血液在生理盐水下平衡,学生仅需要加入不同的试剂观察是否溶血,而后得出何种试剂能够发生溶血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做实验,而不能将实验内容与细胞膜的特性相联系,实验结束后学生仅仅掌握了溶血现象的观察,红细胞需要保存在等渗溶液中等一些表面现象。而无法加深对细胞膜通透性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课流于形式。针对该实验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以本实验为突破口,开展了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在具体教学环节上可做如下调整:

1.在理论课教学环节中,阐述细胞膜选择通透性的原理,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包括:

(1)为什么临床上输液需输入等渗溶液的?

(2)细胞膜针对不同分子其通透性有何变化?

(3)如何建立等渗溶液?

(4)水是如何通过细胞膜的?

(5)细胞的体积是如何维持的?

(6)肾脏是通过何种方式完成水和无机离子的重吸收?

2.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设计内容包括实验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何种试剂和材料,采用何种试验方法。

3.学生也可采用实验指导书安排的方案,该种方式兼顾到对实验设计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完成基本的实验。

4.专门安排三个学时的实验课,组织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验设计开展讨论,学生可以在讨论课上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完成实验的可行性,在讨论阶段有些学生修改了自己的设计,有些学生借鉴别人的建议完善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5.学生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做好实验记录,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假设,并进一步给予验证。

通过这种完整的实验设计训练,学生可以掌握科研设计的基本方法,同时结合理论与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这样我们的实验过程从教师教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了学生主动的探求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

三、评分标准的改革

原来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成绩主要是对实验报告的评分,其中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观察结果记录,将这几项分别评分,并相加得到最终的分数,这就导致学生在书写报告时不用心,应付了事,抄袭现象严重。配合以上实验内容的改革,我们对评分标准也做了相应的改动。基础性实验评分重点放在讨论题及注意事项上。拓宽学生对实验基本技能在临床应用上的思考,培养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评分的重点要放在对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实验相关内容扩展的评估上。通过这样的评分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一轮的教学改革,我们从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医学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情况分析及随机抽样调查问卷三个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参加实验教学改革的为206位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全部完成了实验设计,其中90%的学生设计了与实验指导书不同的方案,部分学生还结合临床实践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针对肾小管上NH+4转运通道的研究,高渗与等渗混合液对红细胞膜的影响,ATP对葡萄糖的易化扩散作用的影响。去垢剂SDS对红细胞膜的影响,红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研究等。此外,基础实验技术的实验完成效果也有明显提高,学生不仅能主动查阅相关文献扩展对基本技术应用的认识,而且对于实验的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分析,在报告中提出了不少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课改革的效果,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中,安排了综合性设计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试题,其中90%的学生答对了该题,正确率远大于其他的题目。这说明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对于红细胞膜的特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实验课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实验课教学改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此外,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学改革满意度高,认为实验课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能让他们愿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实验课的进一步改进提出了许多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做出的相应的实验课改革,在实际的教改过程中仍发现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还有待日后的进一步完善与补充。但教学改革的效果也是喜人的。我们应坚持这样的思路,将教学改革进行到底,对原有教学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摆脱教师机械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应试学习状态,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清祥,侯岁稳,高欢欢,等.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2):80-84.

[2]侯燕芝,余和芬.基础医学与临床结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制作[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增刊):286-287.

[3]江华,张晓.改革医学实验考核方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质量[J].西部医学,2008,20(6):1339-1341.

[4]彭帆,余立萍,肖方祥,等.改进实验考核方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J].南方医学教育,2009(1):25-27.

[5]彭宜红,曹杰朱,永红,等.抓住实验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2):108-111.

[6]胡鑫,高梅,李绍军.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35(1):110-114.

[7]肖静,杨智敏,廖吉文.浅谈《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中的几点体会[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4,27(2):210-211.

第5篇:临床检验实习生范文

成人医学教育是对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成人进行的医学再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和医疗水平[1]。换而言之,夜大学生都是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的学生,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体质之下,如何与时俱进;如何真正的在提高他们学历水平的同时使之能力也获得提升,以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这成为了摆在我们成教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在这种形势下,也促使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有了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本文,着眼于探索适合成人本科生的临床实习方式,在第三年不脱产的临床实习期间, 进行定期的10个临床讲座, 内容涵盖内、外、妇、儿。包括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密切结合的对临床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及灵活运用, 临床问题分析方法,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医患沟通和防范医疗事故等, 充分调动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突出临床教学的实用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讲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入, 对各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衔接及综合运用, 对了解临床医学的新进展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收获, 学生临床诊断更加思维开阔, 在运用理论只是进行临床治疗时考虑的问题更为全面, 对新知识的认识和追求也更为迫切。此项教学改革,其目的在于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 使培养的人才能尽快适应临床实际工作需要, 培养新形势下临床医学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多方面能力: 即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获取、处理和交流有关信息的能力; 更好的进行医患沟通和防范医疗事故的能力; 在处理临床急诊时的应变能力以及强化规范行医的认识等本文由收集两年来, 我们连续开展了两期系列专家讲座,因其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因此,我们不断对讲座进行改进更适合于探索性改革。并对2010级参加系列专家讲座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 现对结果分析如下。

1.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

1.1 听课对象: 我院夜大2010 级临床医学本科生138人。 他们已完成全部教学大纲内的课程学习, 并在原单位进行不脱产实习,即将毕业。

1.2 研究目的:通过讲座, 激发同学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同学思考理论知识;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初步建立起批判性的临床思维能力,能基本正确地处理疾病;并能够主动并独立的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的主要研究动向。讲座讲的是一些普遍的原理, 是通过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展开的。夜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有实际临床工作经历的,在经过他们以往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 再为其理论性的梳理和总结临床知识,同学听过讲座后, 就会得到更高层次的质的飞跃, 迅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3]。即使对比较复杂的病症经过老师的启发引导, 也能顺利做出判断。在同学的笔记中还可见到, 同学们根据讲座的讲解, 结合临床实践就一些很难掌握的内容和教师展开讨论, 包括症状与疾病变化的关系, 症状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等, 反映了讲座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很快能把从讲座中获得的知识融于他们的知识建构中,并进一步的付诸于自己的临床实践中。

1.3 研究方法

1.3.1 邀请专家: 均为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多年的的各科室专家、教授和我院领导。每人每个讲座授课3小时, 共计10个讲座,30个小时。

1.3.2 讲座内容: 校外专家都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 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出发,讲授各科室相关临床知识和诊疗技术常规、规范医疗行为、防范医疗事故和如何加强职业防护等内容;增强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提升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具体内容见如下表1。

表1专家讲座的内容

讲座内容

1.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2.医疗现状与对策

3.骨折的诊治要点

4.急性胰腺炎的诊疗进展

5.x光片的阅读分析方法

6.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

7.妇科急腹症诊断及其鉴别

8.如何分析心电图

9.医院感染管理

10.如何做一个好医生

1.3.3 问卷调查: 全部讲座结束后, 给学生发放不记名的问卷调查表。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几项内容:1、你是否在职及工作年限 2、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是否有意义; 3、认为专家讲座的内容重点放在哪里,专家讲座的内容是否适合你; 4、对本次专家讲座的总体对象; 5、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的时间安排是否合适; 6、认为专家系列讲座适合我院哪类学生; 7、认为专家讲座占毕业考试成绩的30%是否有助于你出勤; 8、认为是否有必要邀请这些专家进入大学课堂讲课; 9、认为专家系列讲座是否有助于你提高临床医学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对临床感性认识和自学能力的提高;10、你对今后我院组织专家系列讲座工作有何建议。发放问卷调查表138份, 回收135 份, 回收率97.8%。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1 本次系列专家讲座问卷调查表结果见表2。

表2 讲座问卷调查表结果

问卷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n ( %) ]

1 你是否在职及工作年限: 在职(3年以上)

34(25.2%) 在职(5年以上)

80(59.3% ) 非在职

21(14.5%)

2 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是否有意义: 很有意义95

(70.4%) 较有意义

26(19.3%) 一般

11(8.1%) 没有意义

3(2.2%)

3 认为专家系列讲座的内容重点应放在: 学科前沿知识

105(77.8%) 现场工作实践

113(83.7%) 其他

26(19.3%)

4 对本次专家系列讲座的总体印象是: 非常好

112(83%) 还可以

18(13.3%) 一般

5(3.7%)

5 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的时间安排是否合适: 合适

104( 77% ) 时间太长

21(15.6% ) 时间太短

10(7.4%)

6 认为专家系列讲座适合我院哪类学生: 毕业班学生

125(92.6%) 所有年级学生

10(7.4%) 进入专业实习学生

125(92.6%)

7 认为专家讲座占毕业考试成绩的30%是否有助于你出勤: 非常有效

105(77.8%) 还可以

26(19.3%) 没有影响4

(2.9%)

8 认为是否有必要邀请这些专家进大学课堂讲课: 很有必要107

(79.3%) 有必要

21(15.6%) 一般7

(5.1%) 没必要

9 认为专家系列讲座是否有助于你提高临床医学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对临床感性认识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非常有帮助

102(75.6%) 还可以

28(20.7%) 没有帮助

5(3.7%)

10.对今后我院组织此类讲座工作有何意见和建议。

2.2 从调查结果可见,其中94.9%的学生认为专家讲座占毕业考试成绩的30%是否有助于出勤,参与讲座的学生到课率在85.8%以上,明显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一点可以明显看出,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2010级夜大临床专业本科生84.5%为在职人员,工作5年以上的占到59.3%。由此可见,这一大部分学生是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一方面他们的知识面相对较全日制的学生要广,另一方面他们学习的功利色彩也比较浓厚,只学对自己有用的,不学所谓“无用的”。成人医学教育学生更喜欢按既定的目标学习,注重实效和有否实际意义,更多的注重学习的价值,没有价值的理论学习对他们来说根本没有吸引力。根据成人学员的以上特点,决定了他们怕基础、怕理论、重临床、重实践的学习特点。长期以来,成人教育教学又是普高的一个缩水的复制品,依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而临床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循证医学观的发展,临床理念和诊疗技术均有很大程度的革新。面对这些又是临床大夫、又是学生身份的成人学生,以往这种重理论、轻临床实践的教学方法,忽略了成人学员临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不了他们对学习医学新知识、新技能和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的需求。因此,对成人医学教育方式的改革也就显得更为迫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改变以灌输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坚持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尽可能多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2]。探索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理论教学,更多的让学生与老师互动,通过优秀教师的讲解,教会成人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更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潜能。

2.3 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很有意义和较有意义的占89.7%; 有94.9%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邀请这些专家进入大学课堂讲课。96.3%的同学认为专家系列讲座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对临床感性认识和自学能力的提高。说明邀请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对成人本科生进行讲座, 一方面专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和多年的宝贵临床经验,以及补充一些教科书上没有的新知识, 帮助学生总结梳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常规,这对于解决目前教材滞后的现象是有一定意义的,对于有临床工作经验的成人医学生也是完全有必要和非常有意义的。另一方面介绍一些重要的学科发展前沿知识, 进而开阔学生视野, 扩大知识面, 以利于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夜大学生也会为知名专家给自己授课、解惑而感动,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4 认为专家系列讲座的内容和重点应放在临床实际环节实践上占(77.8%),学科前沿知识占(83.7%)。且83%的同学对本次系列讲座有很好的印象。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是目前高校的年轻教师较为薄弱的环节,对于夜大学生,实际上大部分授课教师大多为年轻教师他们的临床经验可能欠丰富,且成人学生普遍对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教师具有排斥心理,专家讲座弥补了成人学生对获取老师临床工作经验的需求,且面对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他们多饱含敬仰之情,不爱学习也难。由于我们邀请的均为附一院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且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专家、教授,在各自的领域都多有建树,他们在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书本中所没有的知识, 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5 认为专家系列讲座适合我院哪类学生这个问题。有92.6%的同学认为合适进入专业学习的毕业班的。进入专业学习和毕业班的学生已经全面学习了培养方案里的所有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而对专家讲座内容涉及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专业知识等内容更容易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这些知识对于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学习专业知识起到促进的作用。因此,对毕业班学生开设讲座更为合理。

2.6 本次专家系列讲座安排在2010级夜大本科生不脱产实习期间, 分别有10名专家分10 个专题进行。对本次专家讲座的总体印象: 有83%的同学认为非常好, 13.3%的同学认为还可以。同时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时间安排合适的占77%, 时间太短占15.6%, 时间太长的占7.4%; 而在认为专家系列讲座内容是否合适你这个问

题, 有73.6% 的同学认为非常合适;23.5%的同学认为还可以。因此, 总体来说, 同学们对专家系列讲座的总体评价较好, 认可度较高,专家系列讲座的许多内容对同学们今后的执业医师考试和临床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一点,从学生的课堂笔记中可见一斑。

2.7 部分同学认为专家系列讲座应该增加一些专业学科前沿知识和动态发展。并对我院今后组织专家系列讲座工作提出建议: 如更加合理安排讲座时间, 增加讲座的次数,充实讲座的内容,每一个讲座后留出提问的时间, 增加与教师互动提问的环节。

3、结论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在我院夜大临床本科学生不脱产实习期间开设专家系列讲座作为我院教学改革的一项内容已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今后, 我们还将一如既往的举办此类专家系列讲座活动, 会考虑以此为契机,对成人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讲座时间安排上会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更多的考虑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使讲座真正在学生中间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讲座内容上也会与学生代表开展座谈,共同商定,更加贴合成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需求,并会在安排上增加一些现场临床现场实践教学内容的知识、以弥补成人学生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同时, 适当调整专家系列讲座的时间, 使同学们有与专家提问、答疑等互动的时间。举办专家系列讲座的教学改革, 目的在于在现行的成人医学教育模式中, 探索更适合成人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我们培养的成人临床医学本科生能成为理论扎实、基本功强、素质过硬的能够经得起患者考验和医院能用得上的高质量的人才。

第6篇:临床检验实习生范文

为了解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现状、心理特点和他们对就业的需求情况,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相关情况和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可掌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对就业和考研的看法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提出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实习点和就业指导平台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就业和考研服务。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就业需求

检验科是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室,承担着化验分析的重要任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除了理论教学外,实习是他们练习实验操作、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最重要的机会和环节。教育部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改革以及新形势下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培养要求。因此,在实习阶段培养学生的检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是摆在高校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了解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的特点,掌握他们对就业的需求,剖析他们在实习期间的心理特点,能够对接下来的临床实习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为了加强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的了解,掌握他们的就业意向,熟悉他们的心理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医学检验专业的实习教学和人才培养。现对某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介绍如下。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

1.2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设计《医学检验实习学生综合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

(1)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等;

(2)综合问题:包括选择专业的原因、知识掌握程度、实习具体情况、实习满意度等;

(3)就业问题:包括专业前景了解、就业形势了解、考研相关问题、自我工作能力分析等;

(4)心理问题:包括心理压力分析、自信心评价、医患关系感受等。现场集中向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当场填写当场回收。采用匿名填写的方式以保证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共计97人,随机集合了80人,发放《医学检验实习学生综合调查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获得的调查数据用Excel软件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性描述。

2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的80名学生学制均为4年,有29名女生,47名男生,4人未填写性别。年龄在20~25岁之间,其中88.8%在22~24岁之间。实习时间均为一年(大四)。

2.1对专业及实习的感受

医学检验是一门临床学科,但又不同于其他临床学科,它对从业者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直接接触病人的机会相对较少。了解学生选择医学检验专业的原因,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就业具有指导意义。对于为何选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原因比较多,有家庭(53.8%)、机遇(21.2%)、职业优势(31.2%),也有不少学生是出自对医学检验专业的热爱(26.2%)。同时,87.5%的学生认为尽管当前有不少困难,但不后悔选择医学检验专业。这说明在入学前,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并不非常明确,但是专业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通过4年的学习,毕业时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可本专业的。实习阶段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他们才能真正接触临床标本、病人和检验仪器,融入医院大环境。因此,有必要详细了解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本次调查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实习生对实习的满意程度,实习生对实习医院总体上是满意的。实习生均表示满意之处在于带教教师比较负责、水平较高、实践机会多,但也对医院教学科的管理、考研脱产时间安排、工作量过大有些意见。仅有2名(2.5%)实习生对实习医院的实习管理方面存在不满意现象,原因是这些实习生所在医院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重视不够,更重视临床专业实习生。对医院实习时间安排不满意的实习生,有些认为在临床实习时间过长,有些则认为在检验科实习时间过长,可能与不同医院的安排不同有关。分别有27.5%和35.0%的实习生认为在微生物检验科室和临床检验科室学习到的知识最多,这可能与这两个科室的标本接收量和知识特殊性有关。而对于学校的实习时间安排,如脱产时间等,75.0%的实习生对实习时间安排很满意和比较满意,有异议的实习生主要认为实习时间安排与考研和招聘有冲突。本次还调查了实习生对带教教师的满意度。2可以看出,大多数实习生对带教教师还是比较满意的。在教学方面,除带教教师带教之外,学术讲座也是实习生拓展知识的重要环节。43.8%的实习生觉得所在实习医院经常举办各类讲座,其余的实习生觉得医院在这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在生活方面,62.5%的实习生对实习医院的生活安排比较满意,但也有35.0%的实习生认为安排得一般,主要表现在食宿条件较差等方面。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实习医院的沟通和交流,尽量为实习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同时在今后选择实习医院时也要从这些方面多加考虑。实习效果的好坏不仅与实习医院和学校有关,更取决于实习生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本项调查中,对于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没有实习生认为可以完全满足实习工作需要,但有58.8%的实习生认为基本够,觉得不够的实习生主要是认为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方面有所欠缺。77.5%的实习生认为临床知识及操作是在实习期间最需要学习的内容,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实习生认为医患沟通技巧和学科前沿知识非常重要。这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科特点有关。在这方面,学校应结合实习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善,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要提高实习生的实践动手能力[1]。总体上来看,65.0%的实习生认为实习虽然累,但是能学到很多知识,26.3%的实习生应对实习工作较为从容,20.0%的实习生觉得实习很快乐,过得较充实。这说明大部分实习生对实习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

2.2考研与就业

大四实习生即将毕业,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考研还是就业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在一年的实习期间,他们会花大部分精力来准备考研或应聘。因此,很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实习生就业择业,提高本专业的考研率和就业率,帮助实习生顺利完成学业,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在本次调查中,仅有3.7%的实习生在入学前详细了解了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前景,大部分实习生(63.8%)只是基本了解,更有32.5%的实习生并不很清楚,这说明实习生的就业意识不强。医学检验专业是一个相对容易就业的专业,本次调查了多项与本专业就业相关的问题,仅有3.8%的实习生认为医学检验专业招生过多,7.5%的实习生认为需要关注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政策,77.5%的实习生认为本专业毕业生基本都能找到工作,16.3%的实习生表示就业形势使自己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并非常紧张,75.0%的实习生并不会因为实习情况不理想而考虑转行,大部分实习生(76.3%)还是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这说明本专业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竞争的压力不是非常大,找到一份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这与实际情况吻合。本专业的就业率基本能达到100%。尽管如此,大部分实习生(68.8%)认为就业的困难在于好医院对学位要求高,本科毕业生已难以进入。实现高就业率,帮助实习生更快更好地获取就业相关知识和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次调查中,网络和新闻媒体(57.5%)、各类招聘和双选活动(55.0%)是大部分实习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而学校给他们的就业信息却不是很多(13.8%),这可能与实习生均在校外实习,与学校联系不多有关。学校应多关注就业方面的信息,建立良好的就业信息平台,为实习生的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几乎所有的实习生(97.5%)表示在自己无法解决就业问题时,希望得到学校的帮助。实习生均表示,希望学校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帮助,如就业指导、咨询服务以及相关材料。考研是除了就业之外本科生毕业的另一大出路。本次调查显示,58.8%的实习生首选医院就业,只有12.5%的实习生选择考研。同时57.5%的实习生可以接受的工资水平是当地中等水平,68.8%的实习生要求工作单位离家比较近。这些均表明本专业实习生的短期就业需求较大,与本专业实习生家庭情况普遍比较差有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很多学生选择医学检验专业就是看中了它的高就业率。实习、就业和考研是实习生大四生活的主要内容,但这三者历来就存在着很现实的冲突。对于是否需要认真实习,近一半的实习生(48.8%)表示实习后工作能力比实习前有了较大提高,83.8%的实习生认为通过实习自己的能力已能基本满足当前的工作需要。这表明实习对于实习生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但是,50%左右的实习生还是认为实习会影响到考研或就业。如何更好地使实习发挥它的学习和锻炼作用,同时解决它与就业或考研的冲突,这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难题。

2.3心理健康

解决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与实习经历、就业和考研有关。医患关系是当前从医者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本项调查中,大部分实习生(92.5%)表示病人并不会歧视实习生,这可能与本专业实习生直接接触病人的机会较临床医生少有关。但71.3%的实习生表示病人的态度会给自己造成一定心理压力,这说明当前的医患关系对于各类从医者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接受调查的实习生中,大部分(83.8%)表示实习期间面临的考研和就业问题对自己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并且影响到了日常生活。但85.0%的实习生表示自己有信心处理好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数据显示本专业实习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也有实习生表示自己因实习、考研和就业问题感觉精神抑郁,学校应加强对这部分实习生的关注,以防止危险事件的发生。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实习生对实习期间学校和实习医院各方面的满意度非常高,存在欠缺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习生在实习前阶段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对此学校应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提高教学质量,从人才培养质量抓起,优化更新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学校应在专业课学习前首先开展临床技能课程和见习教学,增强学生对专业技术工作的感性认识,了解临床工作环境及流程,从而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这样在实习时就能不吃力、不费劲,有兴趣、有成就感,增强实习期间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对就业有更深刻的思考和了解,不至于在实习期间因为自身知识水平的问题造成工作过于紧张、就业与考研时间不足。第二,实习条件有待改善。学校应进一步与实习医院沟通,改善实习生生活、学习条件。近年来,高校扩招带来的实习生激增除给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之外,也给实习医院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实习医院除了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更多的带教师资,在硬件方面更需加大投入。但受各种原因影响,不可能将所有的实习生都安排在条件好的医院,而实习医院条件差会影响到实习质量,增加实习生的管理难度,对学校造成负面影响,更有可能影响到实习生的安全。因此,如何加强与实习医院的沟通,改善实习生学习、生活条件,或者将条件更好的医院作为实习医院是高校实习生管理部门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实习生就业和考研状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实习生对这些方面的认识比较到位,但是他们也非常希望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就业与教研方面的信息和服务。同时,从本项调查来看,实习生因就业和考研而造成的心理压力虽然并不严重,但仍需要学校给予一定的重视,完善就业指导平台,更好地服务实习生就业,做好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困扰很多高校的一个难题,即使是就业率高的专业,为使学生尽可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学校也应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就业指导服务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就业指导平台,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主动关注自己的职业能力培养,关注本行业的就业前景,并为学生与就业单位提供便利的沟通和交流平台。在保证就业率的同时,还要开展考研咨询与辅导服务,保证实习质量。虽然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就业率比较高,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进一步增大,高学历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本科毕业生已逐渐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尤其是高水平医院对高精尖人才的要求更使学生想进一步进行深造,考研便是除了就业外很多学生的选择。而现阶段,实习、就业和考研之间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导致学生自身竞争力下降,实习质量滑坡。因此,学校很有必要对此开展专门的研究和论证,尽量为学生的实习、考研与就业进行合理化安排,帮助学生尽早选择毕业后的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指导。综上所述,学校在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指导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学生管理部门到院系都应加强管理,建立实习就业指导平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他们的实习任务,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7篇:临床检验实习生范文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校主要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具备临床服务意识,所以,在实习生进入实习医院前有必要进行岗前培训,帮助实习生尽快适应实习环境,明确实习任务,顺利进入实习工作状态。

1.1法律法规:根据临床检验岗位的需求,组织学习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实习生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使实习生明确导致医疗纠纷的危险性。

1.2生物安全:检验科经常接触受检者的血液、体液、针头等,故实习生在科室轮转前,由科室带教老师进行入科教育,教导实习生做好自身防护,防止被污染、扎伤以及学习发生意外后的紧急处理程序。

1.3沟通技能: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检测方法的改进,检测项目的增多,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在实习生进入科室之前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沟通技能培训,包括检验前受检者的准备沟通、检验后结果发放的沟通、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标本接收、拒收及检验结果解释等的沟通。

1.4服务礼仪:在实习生进入科室前进行相应的服务礼仪培训,以确保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高效、温馨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1.5医院及科室介绍:在进入实习岗位前集中组织实习生参观医院环境、医院各部门布局与设施、学习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入科室前学习科室的规章制度、检验人员职责、上下班制度等。

2实习内容

2.1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能力的培养:实习生进科后每月组织2次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利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与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相关的案例随时进行讲解教育。

2.2实践能力培养

2.1.1质量管理:质量是检验科的各项工作的关键。为保证检验质量,必须对检验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包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检验中的质量控制和检验后质量控制。

2.1.2自动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检验科的各种检验项目大部分已实行自动化、机器化,这就要求实习生具备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本科室要求实习生全过程参与仪器操作、保养、维护及结果解释和发放。由高级职称和资深的中级职称带教老师每周二下午组织一次相关的授课,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室内质量控制操作、试剂操作说明、仪器工作原理、相关生物安全、异常结果的分析与处理等。并要求每位实习生认真阅读相关的SOP文件。授课过程中带教老师与实习生进行充分互动。

2.1.3手工项目:手工操作方法与仪器操作最大的不同就是操作步骤相对复杂,整个操作过程中质量控制不易掌控,易导致结果偏差大;同时对检验者的个人素质要求较高。根据这一情况本科室要求实习生加强基本功练习,由专业组长组织人员每周四下午选定一个手工操作项目进行详细讲解,包括标本采集要求、操作细节、操作注意事项、结果判断及解释、异常结果的处理分析等。

2.1.4显微镜检查:显微镜检查是比较传统的检查,虽然使用的设备比较单一,但是对检验者的要求却很高。尤其是血涂片及骨髓涂片的检验,要求检验者具备一定的细胞形态学基础。这就对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点本科室选出科室主任担当重任,每周五下午组织一次观摩学习,对本周内出现的血涂片及骨髓涂片进行讲解。

3制定考核方案

3.1出科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由专业组长组织出科考试的出题、考试及成绩的批阅。考试内容与本专业组内容相关的医德医风、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本专业仪器相关的理论知识、室内质量控制操作、试剂操作说明、仪器工作原理、相关生物安全、异常结果分析与处理等。此考试实习生可集体讨论、查阅资料等,重在帮助实习生强化记忆本专业组相关理论和实践操作内容。

3.2参加医院组织的“三基三言”考试:实习生与本科室老师同样必须参加医院每季度组织的“三基三言”考试。

第8篇:临床检验实习生范文

1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大专和中专两个层次的医学检验实习生,本科层次的实习生理论知识较丰富,知识面较宽,接受能力较强,综合素质也较高。但是,也有部分本科层次的实习生缺乏正确的自我定位,自认为比专科生、中专生高人一等,缺乏主动勤奋、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社会竞争意识,实习中往往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也有一些学生高分低能,理论知识很强,但动手能力极差。有些学生则过于自信,尤其是在实习后期,会出现脱离带教老师的监督,独自进行操作,容易在操作过程中造成差错,引起医疗纠纷。

2应对措施

2.1树立检验质量是检验工作根本的意识

质量是检验医学技术的生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没有质量保证,纵有再好的仪器和技术人员,得到的检验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都是毫无帮助的,甚至会误导临床。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要让实习生了解质量管理程序,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参与质量管理工作,切身体会到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绝大多数临床实验室都已开始建立质量管理体系,CLSIGP26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模式主要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及分析后质量控制[1]。分析前质量控制:包括监督临床医师规范开申请单、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与接收等,带教老师应在工作中根据本科室所制定的关于各项标本采集、接收和拒收的规范化制度随时对实习生进行强化,解释不合格的标本造成检验结果错误的原理和原因,引导同学加以理解吸收,在潜移默化中让实习生加深拒绝不合格标本的思想意识。分析中质量控制:要从标本的准备、取样、加样、混匀、进样各环节均做到规范化操作。掌握建立可靠的分析测定系统的方法,让实习生参与实验室质控靶值的制作,做好质控资料记录和失控分析并及时纠正。分析后质量控制:要对结果审查并及时发出报告。正确合理地解释检验结果[2]。作为本科层次的实习生,必需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充分认识到质量是检验工作的关键,也是检验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2.2注重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检验专业是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科,临床实习是培养学生操作、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过程[3]。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能力,而临床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则是本科层次实习生的重点。因此,在带教时,不管是血液检验还是体液检验,不管是手工操作还是仪器检测,对其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都加以详细讲解和示范,运用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勤动手、勤观察、勤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思考。比如在血细胞形态学的临床带教时,除了教会他们正确认识细胞形态外,还告诉他们有时候骨髓象相同,但病因却不同,比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细胞型的类白血病反应,诊断时一定要结合病史和临床症状来出具骨髓诊断报告,否则会造成误诊。学生通过这样的带教,体会到临床实习的真实意义,从中明白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的重要性,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也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3重点加强实习生血液细胞学知识的学习

中专和大专层次的医学检验生,一般来说血液细胞学的实习并不是重点,大多数学校安排的实习时间也只有可怜的2周,完全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学科。而韶关大学医学院对这批本科生在血液细胞学方面的实习非常重视,安排了8周的时间在血液室实习。血液形态学教学最基础的技能非细胞辨认莫属,作为入门技巧,细胞基本形态能打下厚实基础,就如打开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4]。因此,在带教时除了教会他们外周血细胞形态外,还对骨髓细胞形态学进行了重点带教,让实习生对贫血、白血病、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浆细胞病以及骨髓增生性疾病等的骨髓象加强学习,多看片,能熟练掌握血液病的诊断标准和细胞形态学特点。

2.4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层次的实习生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其职业道德水平事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兴衰,作为教学医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单是技术上要过硬,思想上、作风上更要过硬。因此,一定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调组织纪律,明确规章制度,着重培养实习生不计名利、热爱本专业的思想。同时,还应向学生讲明临床检验实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工作中时刻严格遵守规程,做到一丝不苟,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教会他们能够从小事做起,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这个很重要,专业思想的稳定性决定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在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要教育学生学法、懂法、守法,清楚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法律问题,以便必要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5]。因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是带教工作的重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或工作不够细心,有时会发生失误,通过对临床上一些医疗纠纷案例的分析,让他们懂得医疗是高风险的职业,提高法律意识和用法律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既要使患者得到安全的医疗服务,又要使我们的医疗行为得到法律的保护。实习生工作技术要求很高,所以带教老师必须规范操作,认真讲解操作步骤,大胆让学生亲自操作,老师在旁监督指导,真正做到放手不放眼,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第9篇:临床检验实习生范文

【关键词】实习生教学;执业医师考试

为了培养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具备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现代医学复合型人才,各教研室在实习生教学中,不断加强教学内涵建设,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实习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为执业医师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施的方法如下:

1 岗前培训

要求院科两级进行岗前培训,院级培训内容有:医院基本情况介绍,劳动纪律,职业道德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病历书写基本要求,医疗纠纷的防范,院感知识培训,消防安全培训,实习生有关规定,学生公寓管理规定;各科室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培训。岗前培训的实施力度好,将对确保临床实习任务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防患于未然的作用。通过系统岗前培训,让实习生了解医院的整体情况,加强了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了个人素质,将角色从学生转换为医师,完成从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技能的转化,使其适应医院新的生活,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1]。

2 安排带教

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师带教,带教老师要指导学生病史采集方法、病历书写,指导实习生进行医患沟通、各种申请单的书写、查房、无菌技术、各种穿刺、手术操作,组织实习生进行疑难、危重、手术病历讨论,对各种检查报告单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对会诊意见进行整理、分析等,加强了实习生基础知识巩固及临床工作能力。

3 基础理论培训

要求实习生每周参加全院理论课、各教研室小讲座。 根据教学大纲和实习手册要求确定讲课内容,对常见病、多发病基础理论培训,从临床实际工作的角度对理论知识进行归纳,以求融会贯通,突出知识的横向联系,开阔学生思维,以利于培养学生临床分析能力。每季度各教研室再组织实习生进行三基考试,对实习生所学基础知识进行检验,为执业医师理论考试作了很好的铺垫。

4 基本技能培训

首先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规范教师的临床操作技能,达到规范化、标准化[2]。再由各教研室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基本技能培训,比如:内科学教研室加强培训病历书写、X光片阅读、心电图基础知识、心肺复苏术、胸膜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全身体格检查;外科学教研室加强培训穿脱隔离衣、刷手、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手术区消毒、铺巾、换药、拆线、清创术;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培训教师讲解并通过教学模具演示,学生再进行操作训练。各临床科室根据自身特色培训,比如:感染性疾病科加强手卫生消毒培训,呼吸内科加强血气分析培训。参照临床技能考核标准[3],每次培训结束必须进行随堂考核,以检验培训效果,使实习生熟练掌握技能操作,为执业医师技能考核打下良好的基础。

5 教学查房

每周由教研室统一组织实习生进行规范的教学查房,选择正在住院的典型病人为查房对象,分别由本系统临床科室轮流查房,安排副主任医师以上老师查房。首先,在学生汇报病史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问或向病人追问病史的形式,补充遗漏或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掌握病史采集和书写病历的要点,纠正不规范的内容;对需要保护隐私的病人,相应的病史汇报可在示教室进行,以免病人产生抵触情绪,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医疗纠纷。然后选一两名学生对相关体征进行检查,教师要在床边指出错误所在,并进行正确的示范操作。最后查房教师进行分析、提问、讨论、归纳总结。这样既解决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又加深学生对“三基”的理解和掌握。

6 教学病例讨论

教学病例讨论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每月由教研室组织实习生进行讨论,主持教师为副主任医师以上的教师承担,以学生为主体,首先由主持教师选择典型有助于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一份病例,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实习生通过查阅教材和参考书,收集资料,再集中实习生展开充分讨论,并作书面记录,最后由主持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实习生通过这种教育模式不但充分调动了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4]。

7 完整病历书写

要求实习生每轮转一个科室,必须完成3份完整病历书写,实习生独立采集病史,按照《诊断学》第7版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和要求[5]书写,由带教老师修改评分后存档,如果修改后评分低于90分,必须重新书写,直到达到90分为止,病历书写的锻炼,对执业医师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8 举行临床技能比赛

每年不定期举行临床技能比赛,比赛项目有:病历书写、心肺复苏术、胸膜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全身体格检查等。比赛前制定周密的比赛规则,规定参考书、考核标准,统一评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临床技能操作,最后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发给荣誉证书。举行临床技能比赛,培养了实习生临床实践的能力。

9 考核、鉴定

实习生每轮转完一个科室,出科前3天内参加出科理论考试、基本技能考核,带教老师及时考核鉴定,集体评议,并安排不及格人员再培训并进行补考直到合格。实习生出科考核是对实习生阶段性的学习作一个很好的检验,为执业医师考试作了很好的演练。

10 开展实习生座谈会

每季度及每批学生实习结束后,举行实习生座谈会,及时掌握实习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加强了教学管理部门与实习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实习生对临床教学工作的看法及意见,认真总结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使实习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蔚平,李菊芬.P B L 教学法在高等护理专业实习生岗前培训中的应用. 护理与临床. 2007. 7:618~619

[2] 张凌琳,周学东,柳茜,于海洋.口腔临床实习生培养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的思考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7:70~71

[3] 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专家组编写.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