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商银行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网上交易的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在网络交易中,信息传递、支付结算等都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进行,交易双方对对方的身份、信用等都不了解,虽然在支付过程中有第三方平台,但有些网店的交易信誉、评价等都存在虚假交易或刷单等行为,消费者无法掌握对方的真实情况,给交易带来风险。另外,由于我国整个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善,社会公众对信用评价的重视程度还不高,这也影响了网上银行的快速发展。
2.消费者观念落后。一是使用还不广泛。一方面体现在使用人群上,一些发达城市和城市中的年轻人是使用的主体。但是中小城市,网银的普及率还很低,很多顾客还不愿接受网上交易。另一方面,在网银使用项目上还比较单一,主要体现在网上购物、交费、信用卡支付等方面的交易,网银的很多功能和项目没有得到普及。
3.网上银行发展的基础服务还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宣传不到位。由于缺少全面的宣传,很多人对网上交易还是心存疑虑。特别是近年来媒体上经常披露的电信以及网络诈骗等案例,更加深了消费者的恐惧心理。二是设备受限。因网上交易既需要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又需要对网络技术的运用和掌握,这样限制了很大一部分人群的使用。
4.运营模式有待转变。目前,网上银行基本都是采用传统银行加网上银行的综合模式。它利用传统银行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来提升网上银行的形象,推出配套的产品。但由于受外在因素的影响,网上银行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服务,交易量和交易类型还很少,盈利能力还很弱,需要进一步研究网上银行的交易项目、交易流程和经营模式等。
二、加强网上银行经营管理的对策
1.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对消费者和商家都要有严格的准入审查,这是保证安全交易的基础。要通过建立严格的审查程序,对准入单位和个人的身份信息、信用情况等进行详细摸底调查,把好网上安全交易的入口关。同时,要定期进行客户信用、资产等的跟进,防范各类风险。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针对网上银行交易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措施来保证其安全性,但随着网上银行的发展,新的问题也将会随之出现。要加强网上银行的立法,在市场准入、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规定;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在产品设计、交易流程、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强改革,不断完善网上银行法律法规体系,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加强网上银行业务和安全交易的宣传。银行要加大网上交易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一方面要加强基本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让社会公众不断了解网络,掌握网络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在网上银行使用过程中,通过业务提醒、风险提示和使用说明等,全面告知消费者各类风险防范知识,打消消费者使用疑虑。
4.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个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能够有效减少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规范发展。特别是网上银行,消费者在网络交易中只有确定了信用或安全的预期,才可能放心交易。当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协作,并能够实现信息共享。
关键词:网上银行;强强联合;以人为本;集中管理
1网上银行的定义
网上银行是指银行在互联网(Internet)上建立站点,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信息查询、对账、网上支付、资金转账、信贷、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更通俗地讲,网上银行就是银行在互联网上设立的虚拟银行柜台,传统的银行服务不再通过物理的银行分支机构来实现,而是借助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实现。
网上银行的出现全面实现了无纸化交易。同时,由于网上银行以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载体,因此它能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和可靠的服务。同时,相对于传统的实体银行,网上银行具有经营成本低廉、简单易操作、服务质量完善、业务领域更宽等优点。
2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
1996年2月,中国银行在互联网上建立和了自己的主页,成为我国第一家在互联网上信息的银行。1998年,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开通网上银行服务,此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农业银行等也陆续推出网上银行业务。在我国,根据CNNIC历年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超过85%的网民选择网上支付作为付款方式,网上支付已经成为最为普遍和最受欢迎的网上购物付款方式。同时,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度我国网上银行客户数量接近7500万,达7495万;网上银行交易金额达15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0.78%。网上银行交易笔数11.5亿笔,比上年增长161%。这些数据无疑显示了我国网上银行强劲的发展势头。
但是,目前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交易金额中的比例仅为5%-7%。据世界银行预测,在未来几年,中国网上银行业务量占银行业务量比重将达20%左右。可见,我国网上银行产品将从投入期进入发展期,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3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
根据前文的论述,在新时代,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形态的网上银行,其发展是历史的潮流。网上银行已成为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是一种重要手段和渠道。并且基于网上银行的特点和优越性,更多、更快、更好的发展网上银行可以为银行业务的拓展、客户的维持等创造很好的条件,有利于银行在激烈的行业内竞争中取得优势。对于我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各个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应当将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放在其战略部署的重要位置。通过对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研究,总结出了未来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
3.1强强联合,共同发展
对于尚处在发展初期的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其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于充分利用了网络低成本高速度和跨越时空的优势,强强联合,从而实现共赢。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闭门造车的营销理念不复存在,一个组织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强强联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制胜法宝。网上银行的发展尤其需要这种强强联合。因为网上银行的创立和发展,仅仅依靠一个银行或者一个组织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其发展需要的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基础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这包括了金融网络设施建设、网络安全维护、支付交易协议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社会消费理念的转变等等。因此,强强联合可以有效的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增加合并后组织和竞争力和抗风险力。同时,现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跨时空性和即时性等也为这种强强联合提供的必要的前提。因此,这就要求国内的银行要在传统银行的基础和条件下,依靠自身优势,制定简洁、快速、安全的网上银行运营策略,联合其他机构,全力打造有特色的网上银行。从而开拓未来市场,以求共赢。3.2以人为本,个
传统银行经营理念的核心是“以量胜出”和“产品驱动”,其标志是通过机构网点的扩张和批量化生产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以此来降低成本。然而在网络经济下,随着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迫使商业银行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以质胜出”和“客户驱动”,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首先,对于网上银行的发展,要求网上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时刻要以客户为中心,及时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喜好,从而为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和更加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银行应当充分的使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运用CRM来管理银行卡业务、网上支付业务等,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更人性化的服务客户。这样也为银行更有效的拓展中间业务,拓宽市场创造了条件。这里可以借鉴国外网上银行的发展经验,将网上银行和企业、家庭使用的一些财务软件更好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互联互通的系统,增强对于高端客户的吸引力。其次,网络时代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够为客户即时的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满足不同人的多样性需求。网上银行的发展同样应该把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放在战略部署的重要位置。将创新作为网上银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和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相关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促进银行整体业务的全面进步和革新。最后,根据调查显示,银行客户对网上银行满意度指标主要集中在网上银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两个方面,因此,这就要求网上银行的发展要以便捷性和安全性为目标和核心。
3.3加强内控,完善管理机制
网上银行的发展要求对传统银行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加快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体系变革,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传统的银行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庞大组织,这样的组织形式阻碍了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而网上银行具有经营层级少、管理链条短、运营效率高、客户交易自主性强等特点,势必对商业银行旧有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等方面产生冲击。银行若要通过网上银行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必须对传统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实现从垂直结构到交互式扁平结构的转化。当前比较合理的选择是:通过集中化管理实现全行管理资源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通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使银行更加贴近市场,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增强差异化服务能力;通过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实现银行各种渠道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调配合。
集中管理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管理手段,在网上银行业务管理中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率。网上银行最大特点之一在于其低成本的优势,而设立专门的网上银行部门,精简机构和人员,实现业务管理的集中和部门职责的优化,是发挥网上业务低成本优势的必要手段。“扁平化”管理模式是相对于“金字塔式”管理构架的一种管理模式。它能有效加快信息流的速率,提高决策效率。同时,建立跨部门运作机制,加强横向沟通和协调,也是网上银行组织结构设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原则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爱美.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学术天地,2002,(9).
[2]李治.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出路[J].中国信息导报,2006.
[3]陈艳.网上银行的安全运行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4).
[4]周勇.国有银行基于网上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6,(5).
关键词: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法律风险
一、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并持续高速发展,为我国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我国网上银行用户只有200多万户,2005年已发展到3460万户。2006年上半年已获准开放的外国银行开设网上银行的有48家,农村信用社约有5家也开设了网上银行,2007年上半年的网上银行客户数达6900万左右,网银交易额约140多万亿。1996年2月,中国银行在互联网上建立和了自己的主页,成为我国第一家在互联网上信息的银行。1998年,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开通网上银行服务,此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农业银行等也陆续推出网上银行业务。在我国,根据CNNIC历年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超过85%的网民选择网上支付作为付款方式,网上支付已经成为最为普遍和最受欢迎的网上购物付款方式。虽然目前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交易金额中的比例仅为5%-7%。据世界银行预测,在未来几年,中国网上银行业务量占银行业务量比重将达20%左右。可见,我国网上银行产品将从投入期进入发展期,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二、防范网上银行法律风险的对策
1.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和业务协议
网上银行业务能否健康有序地发展,能否避免和减少法律纠纷,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银行内部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商业银行应当采用先进的技术水平,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根据网上银行的需要和发展,不断完善有关内部规章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对于银行和客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通过业务协议规范,尽可能做到详尽和具体化;对于银行和网络服务商之间的协议要明确约定;对于银行与软件供应商之间的协议要明确约定。同时拟订的协议必须兼顾当事人各方的利益,体现公平、合理、合法。
2.加强对网上银行犯罪的打击力度
目前,利用互联网犯罪的案件不断增多,作案方式也更加隐蔽和复杂,网上银行因其交易对象金融货币的特殊性,成为网络犯罪分子的重点攻击目标。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犯罪日益渗透,危害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而刑法对计算机犯罪的规定较为粗疏、原则,量刑也较轻,对网上银行犯罪的威慑力较弱。因此,目前迫切需要顺应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针对新的网上银行犯罪问题进一步制定出更加具体细化、操作强的法律规定,加大对网上银行犯罪的打击力度,以确保网上银行业务的稳健发展。
3.促进行业联合,共同发展
对于尚处在发展初期的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其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于充分利用了网络低成本高速度和跨越时空的优势,强强联合,从而实现共赢。网上银行的创立和发展,仅仅依靠一个银行或者一个组织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其发展需要的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基础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这包括了金融网络设施建设、网络安全维护、支付交易协议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社会消费理念的转变等等。因此,强强联合可以有效的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增加合并后组织和竞争力和抗风险力。同时,现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跨时空性和即时性等也为这种强强联合提供的必要的前提。因此,这就要求国内的银行要在传统银行的基础和条件下,依靠自身优势,制定简洁、快速、安全的网上银行运营策略,联合其他机构,全力打造有特色的网上银行。从而开拓未来市场,以求共赢。
4.加强内控,完善管理机制
网上银行具有经营层级少、管理链条短、运营效率高、客户交易自主性强等特点,势必对商业银行旧有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等方面产生冲击。银行若要通过网上银行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必须对传统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实现从垂直结构到交互式扁平结构的转化。当前比较合理的选择是:通过集中化管理实现全行管理资源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通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使银行更加贴近市场,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增强差异化服务能力;通过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实现银行各种渠道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调配合。
5.切实解决电子银行的安全技术问题
技术问题早已不是发展电子银行的关键。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技术,我国信息应用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并不是很大,有些方面还比较领先,所需的是进一步加强。为此,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加强信息产业、工商企业、银行及公安等部门的协商配合,完善安全技术和硬件设施,把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密码技术结合起来尽快建立客户终端浏览器码处理技术、防火墙技术和保护交易中枢不被入侵的三重安全防护措施。在充分分析网络脆弱性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构筑防火墙、安全接口、数字签名等高新网络技术的拓展来实现网络系统的事前防护。加快网络加密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包括乱码加密处理、系统自动签退技术、网络使用记录检查评定技术、人体特征识别技术等。并且,建立不良借款人的预警名单和“黑名单”制度,实现统一授信的监控。同时,建立一整套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规范化管理,建立电子银行重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具体重大事件内容,处理程序,着力解决好安全与发展速度的关系。在业务发展时,要时刻注意风险防范,努力为银行的客户创造一个安全的服务平台。
前面已经提到过,面对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积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是商业银行运用好互联网金融发展自身的有力保障。1.积极开展电商平台业务城市商业银行在总的发展来看,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可以说开展电商平台业务是其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的保障,因为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庞大的资金支持,同时在结算、信贷等方面的优势极为明显。但是,还应当看到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战略定位、竞争定位等方面还要有些创新。2.城市商业银行要利用好新金融力这就要求在发展业务的过程中,城市银行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和最新的金融力量进行互动,做好彼此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众所周知,金融机构所起到的融通功能在于流动性转换和信用风险管理。银行凭借资金优势在流动性方面做得比较好,而新金融势力凭借信息优势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潜力。这就是两者进行合作互补的基础。
二、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未来发展
从上论述可以看出,在信息化的时代,商业银行应当突破传统银行发展的模式,将自身放置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中,利用好现代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环境。其未来发展,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推进改进线上评级风险控制制度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发展,风险控制的机制也应当转变,面对网络信用主体身份认定不确定的情况,应当进行及时的创新和变化,实现线上、线下对接,朝着一体化、全网化的方面推进。同时,还要对风险控制的模式的思路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风险控制思想,充分发挥网络线上的作用。2.利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会全面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变革未来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很大,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之下,商业银行应当有更多、更好的机遇。随着现代商业银行“三位一体”化商业电商平台向着个性化需求方面的发展,银行拥有了更多了解客户“三流”信息的机会,利用这些信息,城市商业银行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挖掘和分析,提升其能力。
三、结语
关键词: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4-0077-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4.19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并存的大银行体系,而随着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化,新兴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银行、农村联合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迅速崛起,进一步强化银行业的竞争,刺激银行金融市场发展。消费金融公司、典当行、贷款人合法化等也在侵蚀着传统商业银行市场,这些均使同业之间的竞争白热化,银行经营将面临更加强有力的挑战。
1.我国中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种类较少,衍生品的创新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金融机构竞争的加剧,金融产品创新作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显现其推动事业发展的作用。以中间业务为例,2010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并购与重组等融资顾问新产品创造中间业务收入超过800亿元,而同期四大国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达1130.31亿元,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均有较高的增长,这些均说明了银行的创新理念和动机正在变化。
2.金融产品创新以吸纳模仿为主,仍处于较低层次。原始型金融产品多集中在传统的储蓄存款领域,例如有奖储蓄、耐用消费品定向储蓄等品种,实际上变相地提高了储蓄存款的利率,表现出一些以创新规避利率管制的倾向。随着银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商业银行在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加大产品组合力度。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工商银行推出“网贷通”业务;交通银行覆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服务“一站通”;中信银行的“财富阶梯”四步走等。通过组合配置优化了产品服务流程,这属于渐进式创新[1]。
3.向国际接轨,与新兴交易模式相结合。随着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增长,其强大的信息综合服务功能改变了经济社会各个层面,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着自身能否快速跟进新技术、推出新服务的挑战。以美国花旗银行为代表的西方银行紧抓互联网工具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满足日渐迅猛的网络经济发展。目前各大商业银行正逐步加大网络金融产品创新,比如工商银行与阿里巴巴联合推出的公司类产品――网商联保贷款“网贷通”和“易融通”已上线一年多;广东发展银行推出“好融通”;建设银行推出“e贷通”系列产品。
4.利率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一是随着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措施的逐步落实,银行传统存贷款的业务盈利空间缩小;二是利率市场化的趋势标示银行业传统业务的高盈利时代已过去,必须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来维持利润的继续增长。
5.信贷产品结构存在突出矛盾。各大商业银行一边是互相竞争向大中型企业借贷,另一边却向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惜贷或者高息借贷;一边是企业跨地区、跨国发展后银行服务的滞后,另一面是银行对新兴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被动跟进[2]。近年来的经济危机打击了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却为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带来了较大机遇,所占业务比例有了较高提升。这为金融产品的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银行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创新还处于初级阶段,产品整合程度不高。从产品管理实践来看,国内银行往往是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缺乏为客户创新的意识,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出来的产品并不一定是客户所需。同时,产品的开发和改进往往是从银行内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对客户需求缺乏必要的细分和整合,缺乏具有前瞻性和吸引力的金融产品。虽然现在银行业务种类繁多,日益进步的技术和变化的市场为银行产品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却无法真正为客户提供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如美国花旗银行为客户提供储蓄、信贷、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财务咨询、资产管理等全能式的金融服务,客户为了真正满足自己的需求,可能还需要选择不同银行的不同产品。
2.受制于政府制度供给,缺乏创新自主性。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监管当局仍可直接干预产品进入市场,一发现风险会直接限制,比如直接限制贷款和相关理财产品的规模、指令性限制某个产品的销售等。尽管商业银行也努力创新,但前提是要符合监管当局的要求和政府的阶段性安排,这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创新的积极性和效率,创新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3.金融产品创新体制和流程的设置不尽合理。各家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机构设置各有不同,管理职能部门间比较混乱。部分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机构设置情况见表2。笔者了解到,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权限绝大部分集中于总行,其流程更是限制了创新的动力。工商银行、兴业银行现行的产品创新流程均类似于项目审批流程,超权限部分由各业务部门上报总行业务条线管理部门审批,权限以内则由分行业务部门牵头汇同相关部门进行产品开发。招商银行产品创新由总行负责,主要通过借鉴国外银行产品开发而成,下级行基本无权限[3]。
4.产品独创性比较低,同质化现象严重。纵观西方商业银行,其创新大多数都是自发的原创性创新,具有鲜明的特色。西方商业银行在遵循国家政策的同时,主动挖掘客户需求,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品牌声誉和产品研发经验。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些银行始终难以转变观念,产品创新缺乏活力,定位趋于一致,也使得各商业银行产品种类、结构及服务功能大同小异。一方面导致银行间同质产品竞争激烈,利润率降低;另一方面导致银行部分产品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4]。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过分依赖模仿国外或国内领先的创新,目前该类金融产品占我国金融产品的大部分份额。现有的金融产品基本上是由总行设计,然后推广到各地区分行,产品地区的差异性、附加值、科技含量都比较小,也是造成我国金融产品同质化的原因之一。
三、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思路
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向现代化综合商业银行的转轨期,在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必须推进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抓住有利时机,掌握金融产品创新的演化规律,有效提升金融产品创新层次,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1.改善产品创新的政策环境。目前,金融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是完善政策环境、变革监管理念。一是要完善担保法规,简化担保执行程序,提高处置效率,促进财产担保类信贷产品的创新。二是要完善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制度,制订信息披露标准,强化信息披露监督,发展信用评级市场,从而改善产品创新的信息信用环境。三是要推进监管改革,提高金融机构自主经营创新权,鼓励综合经营,积极进行金融创新。
2.结合产品创新要求,大力推进制度建设。一是建立适应创新的组织架构,理顺创新管理组织体系。国际上创新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建立直属于董事会的创新委员会,委员会下设产品研发等部门,如Bank of America等;另一种是在各事业部内设有产品研发部门,如Citibank在零售银行、公司银行、资本市场等各事业部下都设有产品研发部。两种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实行专业化创新管理,以客户为中心来加强资源的整合联动[5]。这些都是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的先进经验,从而建立起既能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又能促进创新管理专业化的要求的创新管理组织架构和创新团队。
二是建立以需求为出发点的产品研发和推广流程。要充分发挥客户经理作为市场前端在创新中的源头作用,使客户经理成为新产品需求信息的收集者,同时充分发挥产品经理在创新中的支柱作用,使客户经理成为产品研发的主力军。建立一个产品研发快速通道,使客户需求不用层层审批,直接抵达产品需求整合部门。产品需求整合的职责明确给一个部门,由这个部门承担起产品需求整合的职责,要实行产品服务创意、功能设计、流程设计、销售、推广、维护及售后的全过程管理。
三是制定有利创新的激励机制。首先,要建立鼓励创新的考评体系。建立创新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要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目标、健全的组织管理体制、切实有效的营销手段等特征的金融创新机制,从而保证金融创新收益的最大化。其次,注重创新人才培养。要引进海内外产品创新人才,加快创新发展;要制定综合持续的培训制度,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把员工培训、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银行创新管理中的基本点,把人才战略、产品创新战略同意部署规划,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3.拓展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合作力度。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存在广阔的互利合作空间。在银团贷款、联合贷款、保理等公司业务方面,中外资银行各有优势且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可以分工合作,共同创新产品和开拓市场。个人业务方面,考虑到中资银行在网点、门槛和本土化等方面的较大优势,预计较长时间内,“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将是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采取的阶段性策略。中外资银行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阶段战略选择合作伙伴,共同发展。在引入外资金融机构方面,金融管理部门应当拓宽视野,积极推动国外特色、精品银行和境内银行的合作,引入海外中小特色银行发展特色产品的丰富经验[6]。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袁彩红.金融产品的创新趋势[N].中华合作时报,2004-04-06.
[2]郑国英.提升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探析[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9(10):51-54.
[3]郑国英.中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演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刘安霞,陈昭旭,李晓彪.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学决策,2010(2):42-43。
[5]姚瑜琳.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中的制度约束及对策研究[J].上海金融,2009(4):70-75.
[6]林春山.外资银行信贷创新:典型产品、创新机制和启示[J].上海金融,2007(9):73-75.
An Analysis on Financial Product Innovation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 China
GUO Sai-jun
(Guangdong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Guangzhou510627,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