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衔接表现在多方面,例如:
一、初中语法知识的淡化处理,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难度
(一)初中现代汉语知识的淡化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初中语法是这样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样,在初中语文课改教材中几乎找不到关于语法知识的内容,各地中考关于语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都已作为非考试知识,于是,部分初中教师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就对相关的现代汉语知识进行了淡化处理。许多学生进入了高中,连什么是主、谓、宾都没有听说过,这块知识成为了盲点,因为这块知识的缺失使得高中的许多知识点无法讲透。
(二)初中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的淡化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初中语法是这样提出“评价建议”的:“评价学生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各地中考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考查便属隐性考查,例如借助句子翻译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因此,虽然初中语文教师平时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入一些文言虚、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在总复习时也都会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归纳整理工作,但随意性仍较大,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在这些方面的教学尺度上不统一,更有些教师干脆不教,使文言语法的教学淡化了。这样,学生到了高中,教师只能生硬地将一些语法现象讲给学生听,而学生也无法做到真正理解,更不会举一反三。
二、初中语文课改中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工具性的重视不够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初中语文课改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非常重视,重视培养学生的过程体验及思想上的升华,却忽视了对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应用文体掌握得不够好,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好,而书面表达能力尚不足等。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又增添了负担,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不少,但却无法将这些体验表达出来,这无疑没有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笔者认为,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国家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还没有完全衔接之前,我们不必推却责任,那样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紧紧抓住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吃透实质,在教学中,促进初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衔接,让学生进入高中后顺利进行学习。
(一)抓住初中语文课改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带来生机。
初中语文课改就像一块实验田,在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来进行播种,这实际上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在这样的教学形势下,创新、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便产生了。“教无定法”,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展开教学。比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大众传媒手段的合理利用等,这其中不乏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说,这些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在极大丰富初中语文课堂的同时,也为高中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也为高中语文实施新《语文课程标准》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教师就应在新课改中进一步开拓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课堂熏陶下,思维更加活跃,进入高中以后,他们也必定会促进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的发展与变化,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活跃了,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
(二)抓住初中语文课改中师生关系的转变,为高中语文教学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的教学理念中,强调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而初中课改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实现这一“双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事实上,初中语文课改已经在实现这一目标,学生的主体意识已被唤醒,这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师生研讨问题,共同成长提供了一块肥沃的土壤。学生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疑难,教师就应丢开功利思想,不应完全围绕考试转,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如在文言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引入语法,把相关的一些语法知识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在面对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文言翻译时,能运用简单的语法知识进行分析,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抓住初中语文课改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激活高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初中语文课改教材中出现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章节,在这些活动中有许多丰富的内容,比如:广告设计、导游词设计、模拟新闻会等。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创新、发散的思维,这就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初中语文教学就应认真地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能力。这样,在高中阶段再进行研究性学习就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抓住初中语文课改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为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供帮助。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比如:进行大量现代文阅读、古诗词鉴赏阅读等,引导学生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展开审美,体味现代文、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等。这样,初中打下的良好基础会有力地推动高中阶段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整体提高。
(五)抓住初中语文课改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为高中语文的评价体系改革提供可参照物。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初中语文课改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评价,初中语文教师就应不以分取人,而应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为高中语文的评价体系改革提供参照。
一、出现的问题
新入学的学生,最初一段时间基本上都能全神贯注认真做好预习和复习的工作,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可时间一长,坚持预习和复习的同学就少了,许多要课后完成的任务就慢慢不做了。这可以通过对学习任务的检查来发现问题,第一个月笔者曾经检查过两次笔记,第一次全班都能完整无误地交上来,第二次就需要课代表催促,以后再检查笔记都需要老师再三叮嘱和反复催促了。需要课后完成的任务如果不在课上检查或采取什么措施,就很难保证落实。
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摸底测验。测验成绩的不理想,很能说明问题。基础知识部分在中考前经过死记硬背还有些效果,但一个暑假后记得的已经很少了;阅读和灵活的语言运用类的题,绝大多数不会,换句话说凡是填空不是空着就是凭想象乱填。
在高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文言文的比例增加了,背诵的力度加大了,但学生的自觉性比较差,需要反复督促检查才能去背。背诵过程中,缺少方法,不能理解记忆,严重脱离文意,又由于篇目多,畏难情绪很重。
在与几届学生的接触过程中,笔者还发现,高一的放松心理特别严重,语文又是需要平时积累的学科,只要数理化一紧,绝大多数学生就放松语文的学习,抓紧数理化的演算;还由于贪玩等原因,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影响也很大。
二、原因分析
针对种种情况,反思其中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中:
1.客观环境和心理的变化。
高一新生来自多所学校,不管是谁他们都要共同面对新环境、新教师、新同学,因此学生要适应环境,彼此还要磨合,还要努力适应新教师和新课程,缩短适应的时间就显得很重要了;另一方面就是新阶段自己定下的理想和目标的驱动,学生都可能静下心来努力一阵子,但只要时间稍长,学生中就有厌烦的和跟不上学业的了,这必然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在适应磨合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学生存在放松心理,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稍微休息了,学习自然就放松了。在高一开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处理好外在因素等的变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尽早进入高中生的状态,做好角色转换。
2.教材教法的变化。
初中升入高中教材的变化,也能让学生适应许久。初中里许多知识只是要求知道“是什么”就足够了,但高中教学中许多知识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怎么样”;课本里文章的长度加大,难度也加大,寓意深刻,这就需要有深入分析思考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再有,高中的教育是为更高层次教育做准备的,可以说初中教学是半扶半放状态,高中的教学是半放的状态,教师的引导应该是与学生的自主相结合的,但高中伊始,学生们对半放手状态不适应,许多初中的高才生就会跟不上、受不了,学习效果变差。
3.课时和学法的变化。
根据国家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周课时要少于初中的周课时,教学时间有限,课堂的容量自然加大,课后的自主学习内容也必然加大,所以课时的变化也给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提出了难题。面对新课程、新标准和新要求,学生们必须调整学习方法,只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生活中充满语文,必须做个有心人,必须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同时,必须做到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课内课外的衔接。
三、解决的策略
1.做一些准备及针对性强的工作。
做好准备工作不只是学生的事,应该师生共同来做。教师要在开始的时候向学生们介绍高中的学习情况,简单说明高中的学习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高中知识体系的初步认识,做好学习开始时期的心理动员。教师自己也要对新生有思想上的准备,不要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评价学生。另外,做好摸底工作,将学生分出层次来,在教学中对其做有针对性的帮助指导。同时做好知识衔接,在初中原有知识基础上,做到知识区别和联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任课的班级一直在坚持做课前发言“说”的训练,每周的周记有摘抄、创作等项练习,每周还有读书活动。最好不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文章,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思想教育。
2.加强学法教育,重视技巧能力的培养。
高中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应该能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基于此种思考,必须在高中开始的阶段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总结反思的方法,并不断的进行实际训练。还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协作解决。为了加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讲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教会学生思考方式和方法,培养独立处理解决问题的技巧能力。
3.重视学生情感,唤起学习热情。
一是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淡薄。只有极少数的高中教师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只有少数初中教师了解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并非所有初高中语文教师都对初、高中各册教材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过梳理。
二是初高中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阅读教学主要指现代文阅读教学、古诗文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首先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重复问题。关于“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这一基本能力的培养本来是初中的基本培养目标。如果高中教师仍然把它当作每篇文章教学的重点环节,学生必然认为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没有层次跳跃,靠吃老本也够了。从而缺乏新鲜感和学习动力,渐渐地对高中语文失去了兴趣。如果高中教师把时间过多地用于重复初中的培养目标,那么这必定要影响高中层次的鉴赏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初、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提高层次问题,相应地若没有进一步的鉴赏能力培养,也会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高一语文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衔接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1.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明确阅读学段目标。比较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初高中阅读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在现代文阅读方面是这样要求的:①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则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则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则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很明显,在现代文阅读教学方面高中比初中要求都增强许多。只要初高中教师把握学段要求,落实到位,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我们不能凭经验教学,要强化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意识,另外还要了解相邻学段的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衔接;对策;学习方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否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关键。但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的前提是让高一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完成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学习历史的能力与技巧。只有学生学起来轻松,才会对历史学习有持久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做好初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衔接,是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下面就初高中历史学习的不同及做好衔接的策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区别
1.从教材内容的编排看
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模块。初中教材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其中,必修课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个学习模块,选修课则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究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模块。高中教材的编排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但弊端是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
2.从学习历史的能力要求看
正因为初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板块设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这对于初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又有所不同:从《课程标准》来看,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基本上是识记、了解、理解,更多侧重于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多在于理解、应用及综合能力的考查,如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等。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状况的分析
1.初中生历史学习状况
(1)初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2)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生在初中时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由于思想上的松懈,导致历史知识的欠缺,这也给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困难。(3)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
2.高中生历史学习状况
(1)由于初中大多数学生知识储备不足,而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这种脱节现象,导致高中生普遍感觉历史课内容偏多、偏深、偏难。(2)高中历史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及社会活动的体验、感受,但现在的高中新生在这些方面显然欠缺,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3)在学习方法上,初中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并且,升入高中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转变学习方法,这就使学生产生“我全背过了,为什么题却做不对”这样的困惑。正是因为对所学知识不能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也就无法实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上述这些因素都会给抽象的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一定障碍。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策略探究
1.让《课程标准》来引领你的教学
可以说,《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灵魂和指南,是上好历史课的前提和保证。但目前,教师往往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也不能恰当地处理好教学内容。大多数教师被教科书所束缚,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这不仅使教授内容更加庞杂、琐碎,使学生无法把握重难点,增大学习负担,还会使教师在规定的学时内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整合,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该删的删,该增的增,做到合理调整。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既有利于弥补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也做到了与初中知识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在接触高中历史时不至于感到陌生和无头绪,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初中学生对所学知识习惯于全盘接受、死记硬背,形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但在高中阶段,随着教材内容增多、加深,不少学生依然沿袭原来的学习方法,结果就出现了学生把课本背熟了,可考试时却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这在无形中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和思考,逐步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思维习惯。只有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当然,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循序渐进地引导,以此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初高中学习的衔接。
3.上好开学第一课,帮助学生构建宏观的知识框架
上好第一节衔接课很重要。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清初高中历史在各方面的不同及在学习中应注意的相应事项,还可以利用“统筹全局导学法”在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粗线条地引导学生梳理所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及宏观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构建起心中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知道这一学期主要学什么,宏观知识结构应该怎么学,具体历史事件应怎么分析。这种教学法让学生对新学期的学习任务、知识结构有了宏观把握,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同时,这种教学法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充满期待,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学第一课是引领学生迈入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一步。
4.开展集体备课,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集体备课可以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有效弥补教师个体在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帮助教师在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处理,取长补短,提高业务认识和教学水平。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年轻教师,更应该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多听课、多学习,依据学情,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对于教学模式大胆地去探索、尝试。只有教师自身素质过硬,才能创设出有趣、高效、受欢迎的历史课堂,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的课堂也会使高一新生转变对历史课堂的传统认识:历史课堂也可以妙趣横生,历史学习也可以轻松愉快。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性自然会被调动和激发。高中新生也会在心理上接受历史并爱上历史,快速融入历史的学习中。
总之,高一是初高中历史学习过渡的关键时期,如何帮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实现其在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的调整、转变,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并需长期探究的课题。此外,我们也要认识到,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任重道远,需要每一位历史老师的努力和付出。只有我们持之以恒地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工作,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及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阚韶辉.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6
4.曾纪洪.开学第一课:谈高中历史统筹全局到学法.中学历史教学,2012.6
我迅速调整了教学策略,调动了自身的知识储备,引入了对初中第六册巴金《灯》的知识点和教学方法的迁移和比较。从文章的表现主题、展现内容、文章作者、体裁、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一一向学生进行了对比和总结。同是蜚声文坛的大作家,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学作品,我们为什么不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呢?于是带着被《灯》重新点燃的激情,学生沉浸到对新知识的学习和讨论中去……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才得以顺利完成。
一、循序渐进地实现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
这一教学实例告诉我们,职高起始年级的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语文教材的延续性及知识点的分布看,职高与初中有很大的相关度。因此,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充分的关注,强化自身对教材知识点的捕捉能力和信息整合,及时适时地引入初中内容,以促进初、高中内容有效衔接和融会贯通。
从事职高语文教学,教师自身必须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从职业教育本身来讲,其办学形式的灵活性、办学途径的多元化,使其他同类学校望其项背。职高的语文教学无论在课程设置、结构体系还是评价系统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它与其他专业课的横向联系尤为密切。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对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熟悉和把握,更要注重语文知识的渗透和纵向深入。不仅要娴熟地掌握高中阶段语文课程体系,还应具备与之相关的初中语文基本知识,以便在教学中用初中语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生主体认知规律及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认识发展规律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注意调动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有的知识储备,指导学生形成主动构建能力,从而获得对知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增强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有经验的教师善于从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来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以便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及时调控。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师的“讲”看作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导致了课堂逐渐演变成教师的“操练台”、“表演秀”,学生沦为观众,甚至是道具。教师事先准备得再好,如果没有学生的呼应,再充分的设想也是徒劳。当学生呈现出与课堂不协调的情景时,教师是跳到前台,越俎代庖,还是审时度势,成为学生构建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引导者?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这是鉴别每一位教师是否能胜任高中新课程教学的标准。
三、开展有效衔接的可行性途径
从职高课程设置来看,职高的专业课是主修课程,语文课不再以“老大”自居。因此,教师在善于调整心态、主动适应的同时,还要牢固树立“占位”意识,即语文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只有学生心中有语文,教师才能深入扎根于自己的“岗位”。因此,教师要积极开辟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汲取丰富厚实的民族文化素养,唤起职高学生对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兴趣。
随着职高语文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教师也面临着自身知识的重组与构建。针对初中课程中一些名家名篇,要从其主题体例、风格等各方面着手,做全面、透彻的分析和了解,以充分挖掘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组与改造,加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提高课堂教学中意外的应对和调控水平,努力做到语文教学的游刃有余,收放自如,逐渐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四、实现初中与职高在作文教学上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问题 改进措施
我经历了由高中到初中,再由初中到高中的这种大循环的教学体制,亲眼目睹了一批初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不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在高一阶段就逐步变为数学学困生的过程,心中替他们感到万分的遗憾和痛心。为此,我结合高一实际,对初、高中数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教材难度跨度大
初高中数学教材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题型少而简单,且每一种题型的解决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高中数学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各种数学思想极其繁多,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不仅注重计算,而且注重各种数学思想的综合运用。其次,当前初中数学教材的难度普遍降低了,而高中数学教材的难度却没有发生改变,并且初高中数学教材中还存在着知识脱节的现象。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没有进行重点讲解的知识有很多都是在高中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如:初中教学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这无形中就加大了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难度差距。
2.课时安排差距大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因此课时较充足,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高中数学由一周至少6节课变为一周仅有4节课,必然导致课容量增大,以必修一第一、二章为例,概念、性质、法则、定理多达五十多个,而且在这两章中渗透了高中所有必须掌握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集合与对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反证法、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方法。由于课时少,进度要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也使一些高一新生因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3.学习方法变化大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归纳得全,练得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机械性记忆的依赖性比较强,在解题过程中总是偏好于套路,对于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缺乏全面的理解与认识,对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把握也不是十分到位。所以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都能取得好成绩。这导致部分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非常机械的学习方法,善于死记硬背解题方法和步骤。而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规律和做到举一反三。但到了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培养能力。因此,还有一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不善于归纳总结,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然后机械地照抄照搬;缺乏积极的思维,不善于总结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还有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
4.思维方式改变大
在初中数学学习阶段,虽然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直观具体的观察也发挥着十分积极的功能。所以初中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但是,高中数学的学习则基本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的思维方式,学生不仅要理解众多的抽象概念,而且要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来建立严密的数学概念进而运用所学的概念以及定理等,进行繁杂的推理与判断,并逐渐培养起辩证思维的能力。特别是高一第一学期到高二第一学期属于理论型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成熟时期,并开始向辩证思维过渡。
二、搞好初高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搞好思想上的动员工作。
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所占的位置和作用;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搞好教材上的衔接。
刚升入高中,好多学生对初中所学的知识已经遗忘了。因此,在讲授高中新课时对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约用一个月时间补习有关的初中知识,从而把初中知识与高中教学内容衔接起来。复习的主要内容有:
(1)函数:包括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重点是二次函数;
(2)因式分解:包括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补充十字相乘法)。重点是十字相乘法;
(3)解方程: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补充韦达定理);
(4)解不等式: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把一元二次不等式提上来讲)。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
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时要完成下列任务的探索:①十字相乘法;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讲授时可通过求一些简单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值域让学生理解值域的概念。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3.搞好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对于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要求做好以下几点:(1)课前做好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以使得上课时不至于出现书、本等物丢三落四的现象;(2)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这样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3)课上要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因为高中课容量大,扩充内容比较多,部分内容需要课下进行消化;(4)作业要求及时订正,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及时反思错误的习惯,在订正过程中加深理解;(5)课后及时完成复习和小结工作;(6)对个别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如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不按时交作业,上课不注意听讲,影响课堂纪律等)应限期改正。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订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能使学生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
4.搞好思想方法上的衔接。
(1)函数思想与数形结合。掌握方程、数、式、函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函数的知识分析解题。(2)分类、对比、类比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方法在数学中应用相当广泛,在高一集合一章中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3)整体和化归思想。从整体上考虑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4)归纳、演绎思想,许多数学命题都是通过观察、分析其特点,归纳出某种规律而得到的。
总之,在高一数学的教学初始阶段,分析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能够帮助学生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数学教学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和发展数学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119-01
高中英语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延续和提高,但它并不只是一种教材的转换与知识的增多。从根本上讲,应当是基础语言与应用语言的区别。但两者相比,高中英语无论是从知识的难度,还是授课方式、方法都有一个大的跨度:(1)初高中教材的要求不同。(2)对高中学习的不习惯。初中生依赖性较强,加上初中教材内容简单,课上联系时间比较充裕;而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鉴于此,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就成了高一新生入学后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3)初高中的教学大相径庭。初中的教材内容比较简单,无须进行详细的或深刻的讲解。而高中的教材内容比较多,语言现象比较复杂,加之课时比较紧张,不可能只依靠课堂时间就能完成任务,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其他同学研究探讨,借助词典、参考书等工具书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教师仅仅是适时指导、点拨疑难。这是对教师依赖性很强的初中生所做不到的。以至于很多高一新生不能尽快适应高中的英语教学。所以努力做好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探索研究,对于促进整个高中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尽快、尽早地适应高中阶段知识跨度较大的英语教学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外语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主宰一切,让学生围着教师转,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满堂灌输语言知识,满堂汉语讲解。教师喜欢面面俱到,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知识统统植入学生的脑袋,把学生禁锢在圈好的笼子里。其结果是教学路子越来越窄,学生也往往高分低能。高一新教材的启用,要求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因此,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是搞好新教材教学的前提,更新教学观念是用好新教材教学的保证。
2.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初中生升到高一后,在英语学习上将会遇到许多困难,而能否保持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则是能否成功地进行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因,所以,从高一开始一定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教师应逐渐过渡到用全英语教学,最大限度地再现所学的知识,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众多的联想,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接受新知识时有一种新鲜感。还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创设语言环境进行教学;要尽可能用英语进行教学,适当运用母语;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大多数,坚持精讲多练,使四会能力和谐发展,并要注入情感进行启发教育,鼓励为主,开发非智力因素。
3.积极督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高一的学生自觉性不是很强,缺乏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意识,有很多同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强化记忆基础单词,背诵词组,句型,并且通过听写、默写等办法来检查、督促。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结合词汇教学进行听、说、读、写练习,增加词汇重现率和学生对词汇的吸收量。培养及时、迅速、简要明了记笔记的习惯 初中英语需要学习的句型,在课本上有明确体现;而高中英语的学习,课本只是一个蓝本,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在书上。零散知识很多,课堂上信息量很大,头脑能记忆的知识毕竟有限,这就要求学生要养成及时、迅速、简要明了做笔记的习惯。笔记是永久性的系统性的记录,是课下反思与巩固的主要依据。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提纲挈领地记录上课的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
4.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扩大课外阅读量
初中阶段英语教学要求学生把握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初中掌握词汇远远不够高中的标准,那么我们就应在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词汇之后,利用早读的前半部分时间每次做两篇限时阅读,做完后查找字典,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早读的下半部分时间学生朗读订阅的阅读周报,增长见识,扩大词汇量。
5.教学内容衔接
面对高一新生,英语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在教学进度上不要盲目求快,尽量做到以旧带新,降低学习难度,然后再逐步加快教学节奏,让学生先适应高中英语学习。
5.1音标和拼读教学。初中阶段有些教师忽视了音标教学,高一英语教师必须从提高语言基本技能入手,加强语音训练,进一步教学生国际音标的准确发音和拼读规则,使那些还不能正确运用读音规则拼读单词和流利朗读课文的学生摆脱依赖教师的被动局面,使学生尽快学会拼读和拼写单词。
5.2词性教学。初中阶段,词性转换并不多见,到了高中阶段,词汇量大大增加,各种词缀纷纷出现,。因此教师要进一步讲解有关词性和构词法知识,提醒学生在学习单词时留意单词的词性,词根和词缀的关系,加深对单词的理解,为后期自学词汇打下基础。
一、 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我们已经遇到不少问题。首先迎面而来的就是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初中进行新课改已经多年,我们高中教师对此的了解却实在是不多,初中教学的要求与以往有什么样的不同,哪些内容属于初中教学要求的,哪些是需要我们高中教师来完成的,怎样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对我们来说,确有必要。
“初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衔接”这个话题,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我们找一些学生谈谈话,了解初中的一些语文学习情况,同时也找了几位初中的教师聊一聊,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结合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将一些情况简要整理如下:
1. 初中语文的一个特点是以本为本,课外知识涉及相对较少,平时考试包括中考比较重视课本,尤其是中考试题难度不大,因此初中生的语文成绩普遍较好。而高中语文是根在课本题在课外,考查的重点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学生对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因此考查的侧重点不同,会让初入高中的学生产生不适应的感觉。
2. 初中淡化语法减轻了初中语文的教学负担,到了高中却成了一件麻烦的事,病句分析、文言文词类活用、句式分析等阻力较大,很多学生学起来往往是一头雾水。
3. 初中文言文篇目少且篇幅短,易解易记,高中文言篇目多,篇幅相对较长,用初中的那套读读记记的办法应付不了,多数高中生对此感到头疼。
4. 初中对诗词的鉴赏分析,多强调背诵和默写,了解一下思想情感即可。到了高中,学生独立赏析一首诗词很难做好。
5. 初中重视课文学习,课外读写和训练相对较少,许多学生课外阅读量偏少,没有写日记、随笔的习惯,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
6. 初中课文一般篇幅较短,知识容量小、难点少、而且课时充足,教师便于教学,学生容易接受;高中课文一般篇幅较长,知识容量大、难点多、要求较高而课时紧张,教师难于操作,学生难于学习。
还有学习习惯的问题。初中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就能基本达到学习目标,进入高中后,难度加大,自主学习的要求更高,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带来了开始阶段的不适应,语文成绩有落差。
那么,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差异性根源何在?或许我们可以从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中找到答案。
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诗歌教学的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浅层的感悟升格为高中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注重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文言文阅读从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提升到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现代文阅读从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到要求能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作文教学从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到高中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更高要求。
二、 对策思考
我省高中语文教学采用新教材后,更需要新课标理念下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对接,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改进自己的教学,缩短学生的适应周期,帮助学生达到高中语文学习的目标。
1. 明确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差异,科学设计教学梯度。
首先应该明确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及差异,因为它是判断学生现阶段语文学习达成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完成初高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在教学目标、内容上,初高中语文教学均存在明显差异。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是语文教学质的飞跃与提高。这个变化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素质衔接和心理衔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初高中学习的差异,尤其是高三循环下来的教师更要降低教学起点。教学上要先易后难,先慢后快,设计好教学坡度,避免学生出现不适应、不习惯、厌学等情况,从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推动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
2. 熟悉初高中教材,温故而知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施行,初高中语文教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必须熟悉初高中的课文,尤其是初三和高一的教材。熟悉初中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及时“温故”。“温故”能缩短初高中学习的不适期。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阶段,难免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能在新课堂中听到熟悉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便会大大增强。如,高一的第一单元诗歌阅读鉴赏,在初三学生学了不少的诗词,如《沁园春?雪》等。我们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虽然要求不一,但从所学的诗词引入,不失为很好的过渡与衔接。
“温故”也能“知新”。在教材内容上有很多模块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关于学习的模块初中有培根的《论读书》,高中有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培根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娱乐、修饰自己,而黑塞认为读书是为了增加修养,让精神世界更完善。显然黑塞的思想更上了一层。培根认为各种书都要读,而黑塞认为重点读经典,但要深入地读、精细地读,而且是以人的性格、本质为前提的。这两篇文章如果我们能比较起来学,就能让学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领悟到读书的不同境界,这既是初高中教学的联系,也是它不同的教学任务的体现。
对初中已经出现过的篇目,如《老王》《始得西山宴游记》,可以尝试同文异教,看似重复,但味道不同,应该是初高中衔接的一种有效的尝试。这是有趣的值得思考的现象,我们可以思考一下: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中语文 教学衔接
引言
对于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做好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至关重要。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有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体化”意识,提前做好规划工作,沿着正确的教学思路,开展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笔者结合自己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认为要加强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就应当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就是初中语文教学,当然还要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适当渗透高中语文知识。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温习或者回顾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便于新的语文知识结构的建立。
一、打好基础,稳步推进
中学语文教学衔接涉及教学双方的各个环节,值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前奏。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初中语文的时候,要有前瞻性,扎实推进初中语文的深度教学,给学生们打好初中语文基础,为进一步的深造打好基础。就实际教学来说,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基本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教学,稳扎稳打,各个击破,例如,初中教材介绍了基础的语文知识,拼音、标点、修辞等等常识,这些知识的教学当中,我们一定要十分准确地教授,这是高中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石,只有打好这些基础,才有利于初中学生升入高中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才有利于方便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理解和接受,才有利于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向纵深开展,提高高考的语文成绩。
二、步步为营,纵深学习
初中语文知识相对来讲,比较简单,这是针对小学升入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规律而设置的。在学习过程中,多少依靠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练习以及复习,加固知识,在学生自身的知识框架中,形成新的知识节点,最终形成一个大的语文知识网。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教师的教学活动,抑或是学生的学习接受初中语文知识的活动,都要步步为营。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一些简单的文学创作。笔者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把语文知识学会、学活、学扎实,我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我要求学生每天写100字,这个要求是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而总结出来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若要求其每天写的字数超过100字,学生们就很难坚持下来。毕竟学生们是刚才小学升入初中不久,语文的学习与运用能力,还不能得到全面提升。
所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每天都要写作,每天的积累来增加他们语文知识的运用水平。笔者在规定初中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每天写作100字的时候,并没有指定非要每天都写日记,或是练习其他的文章体裁。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现实的理解,有感而发,写一些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这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是十分有效的,也对初中语文知识和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十分有利。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升入高中时,他们在初中养成的写作习惯,促进了他们整天作文水平的提升,写出来的文章不再是侃侃而谈,而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让鲜活的内心理解和感受诉诸于文字,让读者也读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三、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从知识结构来看,初中知识比较注重基础,因而,初中语文向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例如,笔者在对初中学生讲授如何对词语理解的时候,就适当地进行了高中内容的介入,并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我首先要学生把遇到的新词汇,带入到具体的文本语境当中,让新词汇在语境当中,焕发自身的新涵义,便于学生思索。
之后,学生再遇到新词汇的时候,往往不是急着找词汇书,而是把新词汇带入到文本当中,仔细地推敲,这就训练了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让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不阈限在词汇书的范围,而是贴近文本本身,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了,具体词汇的理解也更加准确了,加强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在初中语文课教学的过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牢初中语文知识基础,便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促进学生高中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后,课业任务较小学的课业,有明显加重的倾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地指导学生广泛积累知识。有些学生因为课业的繁重,出现了一些上课烦躁不安的情绪。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奋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的心理状态由畏难到坚强,由坚强到焕发热情,以火热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当中。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有初高中语文教学“一体化”的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注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
五、结语
总之,教师要注重打好初中生语文教学的基础,稳步推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对知识的教学要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纵深学习。加强初中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通过以上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教学活动开展,才能将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教学衔接工作做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便于他们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石红袅. 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法与学法[J]. 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