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范文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

第1篇: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范文

1 以人为本,注重拓展实验的趣味性

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能推动人去寻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开阔眼界,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来的,因此,增强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蜡烛燃烧的探究”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进行下列拓展性探究:

1.1 问题情境。点燃蜡烛,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说明导管中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的成分可能是什么呢?

1.2 作出大胆猜想与假设。学生们经过讨论,认为这种气体:①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②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蒸气;③可能上述两种情况都有。

1.3 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们设计出各种实验方案,经讨论后,认为下列这个方案既巧妙,又简单:换一根较长的玻璃管,用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一端插入焰心,在另一端点燃。若导管口有火焰,拿掉湿毛巾,导管内无冷凝固体,则证明它是一氧化碳;若导管口不能点燃,拿掉湿毛巾,有冷凝的固体,则证明它是石蜡蒸气;若气管口有火焰,火焰较小,拿掉毛巾,导管内有冷凝的固体,则证明气体中既有一氧化碳,又有石蜡蒸气。

1.4 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完成实验,给出合理的解释与结论。通过实验,学生得出第二种可能性成立,玻璃管中的可燃性气体是石蜡蒸气。而另两种可能性被排除了。

1.5 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分享。通过探究活动,部分学生发现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与上述实验方案相比,设计得不够合理、简单,存在着差距,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要不断培养自身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以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收获、体会、感想表达出来,如写成小论文、写成实验报告、制作出PowerPoint、上传到网页上等等。

2 源于生活,注重拓展实验的生活性

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化学知识渗透在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中学阶段,接触社会的机会有限,通过实验来了解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说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2.1 实验内容的生活化。结合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发现化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猜想,并设计探究实验来验证猜想,对实验进行反思和评价。例如,在生活中,对真假红葡萄酒的鉴别,有一个巧妙、简单的方法:在两杯酒中分别加入适量食用的纯碱,如果酒的颜色加深,变成深蓝色了,则是真的葡萄酒,如果酒的颜色没有明显变化,就说明是假酒。这个实验,直观明了地体现出了指示剂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2.2 实验用品的生活化。实验的生活化还体现在,在实验用品上使用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家里厨房中的食醋、食盐、纯碱、鸡蛋壳等等都是实用的化学试剂,塑料吸管可代替胶头滴管、导管,家中的玻璃杯,可作为反应容器等。例如用蛋壳和白醋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用干电池中的金属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等。通过这些实验的开发、设计,能使学生利用现有的材料开展实验学习,也能启发学生随时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索。学生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化学,了解了化学对个人生活和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同时提高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3 尊重自然,注重拓展实验的绿色

近年来,人们提出了“绿色化学”这一新的概念。简单的说,绿色化学就是环境友好化学,它的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绿色化学的着眼点是使污染消灭在生产的源头,使整个生产过程对环境友好,这是从根本上消除污染的对策。

第2篇: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范文

[关键词] 植物保护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79-01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园林实施植物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乃至世界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威胁到了人类生存,绿色植物的大范围推广能够不仅能够减缓环境的恶化,还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

二、植物保护的必要性

植物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树冠的截流、地被植物的截流以及死地被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渗透作用,减少或减缓了地表径流量和流速。还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树林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均可降低风速,以背风面降低的效果最为显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植物以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等功能受到人们的重视,植物在具有遮阳、降热、防尘、净化空气等功能,而植物常因病虫害、日灼、冻害等损伤致使其无法发挥其功能,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不仅会丧失植物应有的功能,还会给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深入调查植物保护现状,并根据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确保植物充分发挥其功能。

三、目前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面临的新问题

1. 耕地资源减少给粮食增产带来了压力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加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从而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得到快速发展,这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尽管大量推广选用优质品种、先进的种植技术等,确保粮食产量,但是,却增加了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频率,加大农作物的防控难度。

2.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目前,植物保护专业的实习有三种,分别是生产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这些都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创新性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平台。可是现在内容越来越过于形式化和任务化,包括:形式单一,看和听是主流,缺少动手的机会;二是教师实践技能缺乏,不能全方面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三是学生实习时间不能与整个农业生产季节相匹配;四是经费过少,学生往往只能在生产一线参观而不能长时间去参与生产实践;五是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常把自己的科研项目与学生毕业论文结合起来,造成理论研究内容过多,与实际农业生产脱节。

3. 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在“豇豆问题”出现之后,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也为人类敲响了食品安全警钟。除此之外,世界各个国家提高对进口农产品指标的要求,所以,当前世界农产品进出口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由此看来,我们必须要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才可以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步。

4. 农业生产与农民就业形式要求彻底改变植保服务的方式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最初的分散方式变为规模化经营方式,这样一来,使得我国农业生产趋于规范化生产。现如今,我国农村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年轻人都进城打工,然而,剩下的主要为生产能力非常弱的成员来管理农业生产,但是,这些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偏差,再加上对植保防控技术认识存在不足,从而严重阻碍了植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四、植物保护的对策

1. 培养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新型农业体系的形成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特别是植物保护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需要:植物保护的目的在于通过有效地控制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危害以保证农业的增产增收,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我国传统的植物保护体系在农业生产中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受到化学用品的毒害,现象严重。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提出培养人才的方案来培养人才解决问题;我国基层农技队伍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基层植物保护人才严重匮乏,知识老化,断层严重。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存在植物保护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巨大矛盾,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才能增加为农民提供科学技术服务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2. 绿色植保技术

绿色植保技术指的是对生态环境一作物没有任何副作用,并且满足绿色食品生产需求的一种防治病虫害的新技术。但是,在实践过程,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禁止使用那些含有高剧毒的农药,而是要积极推广使用不破坏环境、高效、低毒的农药;第二,应该回归到大自然中,建设多样性的农田,换言之要建造一个品种、种植与景观多样性的农田。

3. 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

在病虫害防控过程中,我国传统防治对策主要以化学农药为核心,这样一来,能够有效控制某个单一有害生物,但是,此种防治对策,又会杀死有害生物体的天敌,污染环境,此外,还会使病虫害抗药性增强,进而招引更多有害生物的繁殖,这直接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安全、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工作。

4. 强植物保护方面的科研工作

首先,进行测报防治。在植物保护工作中,应该结合病虫害发作的规律,另外,还要结合天气、土壤、植物生长情况等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只有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才可以更好的掌握植物保护趋势,进而对其进行科学的预测;第二,实行档案管理。构建植物保护方面的技术以及信息档案,总结归纳常见病虫害病例,以便在后续工作中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对常见病害虫进行实验研究,以便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法;第四,实行市县乡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的网络构建。

五、结束语

植物保护工作是一个相对复杂并且长期性的工作,我们要着实做好这一项基础而艰巨的工作。提高植保成果的利用率,并树立起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加大力度发展绿色植保技术,切实加快由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化农业的转变,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雁华.城市园林植保的现状与防治对策及新技术展望[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6):27-30.

[2]陈恩祥,甘国福.发展“绿色植保”的障碍因素与应对措施[J].甘肃科技,2011(11):19-21.

[3]梁萍.植物保护教学中应用病虫害新鲜标本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2(14).

[4]安长富.园林绿色植物保护的相关问题研究[J].现代园艺,2012,(20):148.

第3篇: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范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风格;材料运用;关联性

我们居住的场所与生活息息相关,不管怎样去设计和创造室内环境,最终都要具体落到材料的应用。因此,室内设计风格与材料运用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和必然。

一、室内设计风格与材料的演变

室内设计风格与室内设计材料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人类从会制造工具开始就用身边最自然的石材,土木来堆砌自己的家园,文明并由此开始。古埃及人用浑然天成的石头与抽象的几何体造型塑造具有朴素质感而又具有艺术价值的金字塔;古希腊人用陶瓦技术建造了双坡屋顶的庙宇,并首先发现了人体美学与黄金比例,根据人体比例制造出刚毅的多立克柱式和柔美的爱奥尼尔柱式,优美和谐的比例一直使之成为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而随着古罗马时期天然混凝土的出现,券拱技术也大大发展,古罗马的万神庙就是最经典的代表,外部是用轻于石材的红砖和混凝土,而内部全是豪华经典的大理石装饰,而当时的一般建筑,古罗马人采用了灰泥技术来代替昂贵的石材,而马塞克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在拜占庭时期成为了重要的装饰材料。西方多用石材,而东方则多采用砖木结构的建筑。中国的建筑讲究木结构与建筑的完美统一,早在殷商时期就以有基本形制。并发展成为除了石雕木雕外,在木制结构上加上彩绘和贴金箔,并用琉璃制造砖瓦等方式来美化室内空间,北京的故宫、苏州的园林都是很好的例子。而近现代时期,又是材料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1851年建造的以玻璃和钢架结构形成广阔透明空间的伦敦“水晶宫”展览馆是近现代建筑的里程碑。玻璃、钢材等成为现代建筑装饰风格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各种新材料也在现代建筑与室内设计中层出不穷。

二、室内设计风格与材料运用的关联性分析

任何设计风格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土壤,这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材料与工艺技术,任何设计风格流派的结构组织与形式特点均是由材料体现的,没有材料的支撑,一切风格流派将会成为空谈。材料是室内设计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而设计又能促进材料的进一步发展。设计为一种观念,材料是一种物质,但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作为一个室内设计师,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设计创新中重视新材料的应用。材料在设计师手中既是承载思想的媒介,同时又常常被用来体现材质本身的魅力。不同材料的应用,标志着当时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标志着民族文化的特点,也体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室内设计的形态塑造离不开材料,没有合适的材料,独特的造型和空间结构都难以实现,各式各样的色彩、材质,归根结底都是依附在材料和工艺技术上的,并通过工艺技术去体现出来的。因而可以这么说,材料的运用是室内设计风格中最具视觉效果的体现,各种不同色泽、质感、工艺处理的材料构成了室内设计文化中最生动的一笔。同样,室内空间的造型变化与发展以及材料的应用与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者紧密关联,一种优秀的室内设计,一种特殊的风格的出现必然会促进新材料的发展和运用。

1.传统风格

传统风格的室内设计是不会消失的一种室内设计风格,它积淀了不同地域的历史和文脉,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以突出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例如吸取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室内的藻井天棚、挂落、雀替的构成和装饰,明、清家具造型和款式特征。又如西方传统风格中仿罗马风、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克、古典主义等,其中如米开朗基罗主持建造的富丽堂皇的圣彼得大教堂和意大利威尼斯那充满自然PISANI别墅。此外,日本传统室内设计风格也称和式风格,却是将自然界的材质大量运用于居室的装饰中,在设计上采用清晰的线条,并摒弃了在空间划分中的曲线,具有较强的几何感。它的空间造型极为简洁,不推崇豪华奢侈、金碧辉煌,以淡雅节制、深邃禅意为境界,重视实际功能。它的室内构成方式及装饰手法迎合了现代的审美,给人的感觉非常朴素、文雅,具有悠闲、随性的生活意境。和式风格居室的地面一般可以采用草席、地板来做铺设,墙面涂料、顶棚木构架、白色窗纸,均可以运用天然的材料。门窗框、顶棚、灯具普遍使用栅格的装饰方法,不但古朴还具有一定的时尚感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式家居中强调的是自然的色彩和简洁的造型,强调空间中自然与人的和谐,日本所流行的简素装饰用于室内设计的材质有木料、石头、竹子、茸草和纸等亚光的材料,不经过任何加工,体现一种纯净的意境,人置身于沉静的空间里,感受到的是超脱的自然舒适感。

2.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强调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意发挥结构本身的形式美感,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性能,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发展了非传统的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现代风格的材料比较丰富:顶棚一般用膏灰、油漆、乳胶漆、多彩涂料等涂抹,各种质感的墙纸、纺织物等薄质物作裱糊,矿棉板、石膏板、纤维板、胶合板、玻璃、塑料板等板材用金属或木龙骨固定;墙面由各种饰面材料涂或贴、挂,更有用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为了达到更好的装饰效果,市面上也有仿制水泥效果的饰面铺装,避免了传统水泥墙易掉灰,刮伤,材质不够细腻等缺点;地面有陶瓷、大理石、花岗岩、玻璃、地毯、水磨石、塑料、玻化砖等。

现代风格主张简洁、明快,侧重室内空间科学、合理的利用,强调布置跟随功能,并且一般选用易于清洗、维护,方便运用的材料。居室空间的氛围温馨舒适,并且随意随性,有时在局部可采用一些夸张、变形等手法,不但有视觉冲击力,还融入了个性与品味。

3.自然风格

自然风格运用自然和谐的美学使人们在生活紧张与压力之余,感受到一种身心的平衡。它倡导自然的回归,在室内多使用木材、织物、石材等天然材料,显示材料的纹理,另人感觉清新淡雅,而在室内布置上,一般趋向于软装饰多于硬装修,布艺、花艺都在整体的室内风格中占很大的比例。田园风格归类于自然风格,在室内环境中力求表现悠扬、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除了运用天然木、石、藤、竹等,在屋内设置绿化,更加创造自然、高雅的气氛。

法国的田园风格喜欢用明快的色彩营造空间的流畅感,曲线的运用使整体感觉非常优雅、尊贵而内敛。法式田园风格家具大方得体、线条富于张力、细节华丽,这与其简单的外形、功能化的结构相得益彰。在配饰方面,垂落在窗台上的优雅的花布窗帘,散发绿色气息的靠垫,多用天然的棉、麻织布材料,透满了呼吸感。野花是法式田园风格最好的配饰,因为它最直接传达了一种自然气息,有一种直接触摸大地的感觉。英式田园风格摆脱了欧式家具的奢华厚重,而是一种非常生活化的乡野风格。英式风格的家具多为以白色、木本色为主的纯净颜色,细节处带有一些雕花,非常质朴素雅,但不失大气。为了营造英式风格的柔美主调,在沙发、床艺、窗帘、壁纸等各种地方运用小碎花图案,简单而不失温馨。

4.混合型风格

混合型风格努力创造的是一种兼容各种风格艺术的室内空间,它所强调的是文化的整体协调性而非推崇某一种文化风格,正因为如此,这种风格已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流行时尚。

近年来,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现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状况。室内布置中也有既趋于现代实用,又吸取传统的特征,在装潢与陈设中溶古今中西于一体,例如传统的屏风、摆设和茶几,配以现代风格的墙面及门窗装修、新型的沙发;欧式古典的琉璃灯具和壁面装饰,配以东方传统的家具和埃及的陈设、小品等等。混合型风格虽然在设计中不拘一格,运用多种体例,但设计中仍然是匠心独具,深入推敲形体、色彩、材质等方面的总体构图和视觉效果。一般来说,混合型风格的空间布局更接近现代风格,而在具体的界面形式、配线方法上则接近新古典。在选材方面注重颜色的和谐性。

三、室内设计风格与绿色材料的关联发展

绿色设计与生态设计是近几年来室内设计研究的方向,传统室内追求“奢华、新颖、气派”,过分使用材料造成了巨大浪费,大部分不可再利用材料严重污染了环境,人工合成化学材料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危害。而新型的绿色材料可再生、回收、环境污染小、能耗低,而且本身就具备净化、吸附功能,因此,世界各地的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都在探求生态室内环境的发展。生态及绿色的室内风格将成为人类居室发展的一大课题。这种风格的实现离不开绿色材料的选择,绿色材料是绿色室内设计的物质基础,材料决定了室内空间的绿色程度,绿色设计要尽可能选择相对最优的材料,使其对生态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因而绿色材料与绿色室内设计风格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

参考文献:

[1]杨冬江.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风格流变[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10)

[2]魏靖.材料的魅力[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 (11)

[3]王伟.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09)

[4]宣晓志.日本传统家具风格的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 (03)

[5]于亚博.现代室内设计风格与发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27)

[6]陈志亮.浅谈现代室内装饰风格倾向[J].美术大观,2007 (10)

作者简介:

第4篇: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范文

关键词:氯霉素;体内残留;动物

中图分类号:S859.84 文献标识码:A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是一种由委内瑞拉链丝菌产生的广谱抗生素,分子中含有氯,属抑菌性广谱抗生素。且具有旋光性,白色针状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在甲醇、乙醇、丙酮、丙二醇中易溶。药用氯霉素是其左旋体,右旋体无效,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易被破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试剂及试样

1.1.1.1 试样

新鲜无疾病猪肉500g。

1.1.1.2 试剂

乙酸乙酯、甲醇、正已烷、高氯酸(0.5mol/L)氯霉素标准品(纯度≥99%)、氯霉素标准溶液。

1.1.2 试验仪器

液相色谱仪、匀质器(3000r/min)、离心机(10000r/min)、微量注射器(25μl,100μl)。

1.2 方法

1.2.1 试样选取

选取无疾病新鲜猪肉500g作为原始样品,加封后标明标记,及时送实验室。

1.2.2 测定程序

提取称取试样5g(精确至0.1g)置于50mL离心管中,加入10mL乙酸乙酯,称量后均质1min,10000r/min离心10min。再称量,补入损失的乙酸乙酯。移取5.0mL乙酸乙酯提取液,置于带塞尖底离心管中,在45℃ 水浴中用氮气吹去乙酸乙酯。残留物用0.5mL高氯酸溶液(0.5mol/L)溶解,称量后,加入1mL正已烷,振荡1min,静置分层后用吸管吸取正已烷。再重复处理3次。用氮气吹去残余的正已烷,称量,加入高氯酸溶液,以补入损失量。经0.45μm滤膜过滤后,供测定用。

1.2.3 试样测定

根据样液中氯霉素含量情况,选定峰高相近的标准工作溶液。标准工作溶液和样液中氯霉素的响应值均应在仪器的检测线性范围内。对标准工作溶液和样品溶液等体积参样测定。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氯霉素的保留时间约为7.2min。除不加样品外,按上述测定程序进行。用色谱数据处理机或按下式计算试样中氯霉素残留量:

h·Cs

X=───

hs·c

2 结果

通过上述试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氯霉素对体内造血系统的毒性极大,能使白细胞减少,特别是杀伤颗粒性白细胞,影响红细胞的成熟,可损害动物的视力,引起急性中毒性表皮松懈症,使眼睑粘连及产生角膜瘢痕。在蓄禽免疫期间,氯霉素有对免疫器官呈现损害和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使法氏囊滤泡皮质变薄、髓质疏松、淋巴细胞消失,使胸腺皮质、髓质失常等。据我国进出口相关部门资料统计,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了数10起退货,其中70%与动物体内药物残留有关。

3 结语

氯霉素在动物体内残留,无论对于动物自身或是对人类的健康都构成潜在的威胁。这种现象也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例如,美国仅允许氯霉素用于非食用动物,规定在动物食品中不得检出氯霉素;再如,欧共体不允许氯霉素用于产奶母牛和产蛋鸡,在其他动物的使用上也有限制,并严格规定肉中的氯霉素残留量不得超过10μg/kg;但是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氯霉素残留的食品卫生标准。为了保障动物的健康及扩大动物食品的贸易往来,建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易行的动物性食品中氯霉素残留的检测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来克服氯霉素在动物体内的残留问题,必须根据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和变化规律,分析组织中药物的残留检测方法,以便快速准确的对药物进行监测,防止氯霉素在动物体内残留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小忠,岁源.动物源性农产品中氯霉素的残留状况及检测方法比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7(2):18-19.

[2] 吴华,黄鸿,欧剑峰,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蜂蜜中氯霉素残留量的研究[J].四川化工,2013:78-81.

[3] 胡拥明,梁沙莉,徐丽广,等.氯霉素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J].食品科学,2012:67.

[4] 李资玲,黄优生,熊向源,等. HPLC-ESI-MS/MS快速测定鱼肉中的氯霉素残留[J].广东农业科学,2012,4(18):37-41.

[5] 刘丽仙,赵洁,梁晓美,等.氯霉素甲硝唑搽剂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七卷(药学分卷Ⅱ)[C].2013:65-69.

[6] 吴媛媛,包永明,王龑,等.氯霉素全抗原的合成与鉴定[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11,7(15):90-99.

[7] 汤春莲,曾明华.鸡体内氯霉素的检测方法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论文与摘要集[C].2012,5(47):27-28.

[8] 梅蕾.氯霉素外用液莫滥用[N].卫生与生活报,2010,6(34):14.

[9] 汤春莲.鸡体内氯霉素残留的检测方法及消除规律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67-69.

第5篇: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 绿色包装 影响 启示

包装业的兴盛和城市的发展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但这种进步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弊端也渐渐显现。随处可见的包装废弃物、堆积如山的废品无形中使包装业成为环境恶化的一大祸首。这每时每刻提醒着包装业的设计师们要善待包装、优化包装。绿色包装的适时提出不仅是包装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以人为本的需要。在包装业与城市化进程齐头并进的历程中,有关绿色包装的见解和理论对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与生态型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生态城市概述

目前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还众说纷纭,没有公认的确切定义。总结众多学者的观点大致如下:广义讲的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是指“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健康、文明、和谐、充满活力的复合系统,是一种生态良性循环的理想区域形态,是人与自然达到阴阳互补、同气共生的境界,是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人文环境系统,是摆脱区域发展困境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的必然结果,也是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意识的综合体现” (王飞儿.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02).);狭义上的生态城市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对城市进行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生态城市的内涵,主要表现在:

1、社会生态化。生态城市不单是单纯的自然生态化,而是社会生态化。在生态城市,人们的素质、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应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应拥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推崇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观。使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全面生态化,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机制和公正、平等、安全与舒适,保障有一个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2、经济生态化。生态城市要以生态支持系统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准。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率,节约能源降低矿物燃料使用率,研发替代能源,提倡大力使用自然能源。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要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居发展模式,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的生态化,保证城市经济系统的高效运行和良性循环。

3、环境生态化。生态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要以一定区域作为依托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的综合体。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地保护,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建设的必经之路。

二、绿色包装对生态城市的影响

城市生活处处离不开包装,包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绿色包装会对生态城市的建设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如下。

1、宜于居家。绿色包装会减少生活垃圾,环保型材的运用不会危害人体健康或者会有益于人体的健康。生态和可再生原料会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成品成本,有利于节约日常生活开支。绿色包装在追求实用性和适用性的同时,还追求美的艺术效果。美的包装会美化居家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的品味和质量。

2、保护城市环境。在城市环境方面,绿色包装最主要的表现是减少生活垃圾。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型社会的形成,城市生活垃圾的堆放量越来越多。传统的包装有些材料的应用没有充分考虑到物品的回收、循环使用、用后处理等问题,这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绿色包装在加工过程中会尽量减少废气、废水的排放量,在生产过程中就会进行排污处理和废气物处理。

3、节约城市资源。在中国,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口日渐密集。这不但给城市的交通、住房、生活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同时也给城市有限的资源带来很大的压力。城市的发展应该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危害后代人的持续生活。面对庞大的资源需求压力,要求人们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在包装中要尽可能地使用低成本、可再生并且循环周期短的资源。绿色包装的理念之一就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理念对生态城市的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绿色包装对生态城市的意义

绿色包装被定义为:“能够循环复用、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人体及环境不造成公害的适度包装。”(戴宏民.绿色包装[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08).)其原则一般分为:包装减量化,反对过分包装;包装材料无害化、单一化;包装设计长寿命化,可拆卸化;包装设计标准化,尺寸系统化;包装设计生态化;逐步推行简易包装或无包装化,慎用一次性包装。包装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包装对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绿色包装设计观念带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提倡以人为本传递情感温馨,关注消费者的情感意识。另外,在功能性上还要求包装更安全、更便利。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关注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向他们传递了一种自觉的安全意识和生态意识。以人为本的包装设计其材料的便利不仅能方便消费者的使用,同时更便于商品的集散和流通,给生态城市的交通带来一定的便利。绿色包装容器形态的合理,会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理,重视科学性能的发挥,包装设计师的这种职业道德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城市居民的环境道德观念,使他们更好的善待生活环境。

2、绿色包装设计讲究绿色自然,展现社会和谐,使人们可以通过艺术的设计传达和交流作用与自然沟通。这种设计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安全和健康融合为一体。充分利用资源,与环境为善,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生态城市讲究道法自然、讲究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环境质量。绿色包装设计是以追求绿色环保为主体的环卫包装设计,有利于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改善居民的身心健康。

3、绿色包装在实现功能性和满足需求性的同时还注重创意包装形象,彰显设计本色。随着消费者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的日益多样化,生活结构和消费水平的日趋多元化,成熟型消费社会逐渐将形成。消费者开始关注商品包装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品位。包装将极大的丰富城市市民的生活,这一发展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质感和味道,使城市具有独特的气质和情调。

4、绿色包装设计还注重地域文化,保护和继承地域文化遗产,发掘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绿色包装设计师能够充分利用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通过设计赋予商品更高的社会价值,实现消费者自我塑造的心理体验。这种地域特色的凸显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审美水平和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及欣赏。文化是生态城市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具有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生态城市建设中追求的目标之一。

四、绿色包装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

绿色包装具有减量化(reduce)、重复利用(reuse)、回收再生(recycle)、废弃物可降解腐化(degradable)的涵义。其具体做法一般为根据国情合理利用资源;实行减量化,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采取多方面有效措施,充分回收利用;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对绿色包装实施优惠政策;加大宣传,严格立法,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等。绿色包装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对生态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很值得探讨。

1、公平性原则。绿色包装讲究用最少的材料实现包装功能、尽量减少用料种类和建立社会责任感。[6生态城市的发展不能只追求环境优美和自身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要重视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精神修养的提高,要在满足全体市民的基本需求和要求较好生活愿望的同时,而不损害满足后代需求的条件,要用公平的眼光和着眼于大局的前提下寻求发展。

2、可持续原则。绿色包装设计会考虑材料来源,在生产过程中寻找节约用料或节约成本的方法,并尽可能的考虑利用地理优势减少包装材料。[6]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生态城市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作为基本指导思想,要兼顾不同时期和空间,合理配置资源,从长远利益出发,促进城市经济、环境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使城市资源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这样资源才能得到优化配置,物质和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各行业各部门之间才能协调和健康发展。

3、循环再生原则。绿色包装尽可能地使用可回收材料,考虑包装如何使用,用后如何处理及重新使用、重新加装、腐化处理、填埋等善后问题。这些方法和原则同样适合生态城市建设,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循环性,多利用可回收材料和可再生原料,注重建设过程中的建筑垃圾处理和建后的生活垃圾处理。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使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形成好的生态环境。

4、和谐共生原则。绿色包装坚持简单的解决方案,利用可降解的原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轻包装重量,注重物品与包装及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了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和环境的和谐共生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生态城市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要能“供养”自然,更要能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从而达到“人和”。 这种“人和”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只有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生态城市才会更富有生机与活力。

第6篇: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而铜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的强烈冲击。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濒临消失的严峻考验。本文以铜文化的背景和历史为依托,对铜在家居产品设计中进行创新研究。探讨铜在家居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可能性。为铜在产品设计中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并设计出立足于传统文化而具有时尚风情的家居产品,将传统铜文化与工艺融入产品设计当中,以现代的视觉理念全新阐述铜文化,从而起到传承和发展铜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

铜文化 传统文化 传承 产品设计

铜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体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的渗透,铜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使得很多人抛弃了本土文化的精髓,让铜文化慢慢地消失在了人民的视野当中,铜似乎成了我们儿时的记忆,严重打击了中国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绿色,传统材料的日益向往和怀旧情感加剧,这为“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也为铜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1.铜文化与家居产品的关系

1.1铜文化与家居产品的释义

铜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关于铜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祖先留给我们最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象征着高贵、权利、地位和财富。铜文化最基本的物质表现形式就是铜雕,铜器等载体,这些器物都凝聚着当时传统手工艺人的心血和智慧,并且每个时期都有一段自己的发展印记。在奴隶社会时期,青铜器就大量使用,并创造出一个个世界青铜之最,如“青铜人立像”,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号称“铜像之王”,在其后的朝代里,铜文化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货币、建筑、天文、气象等,陕西皇陵的铜马车,甘肃威武的马踏飞燕,以及长信宫灯,无不例外地把青铜铸造技术推向另一个高峰。家居产品与人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与家居产品打交道。家居产品从用途上分类可以分为观赏性家居产品和实用性家居产品;从材料上又可以分为陶瓷、金属、塑料等不同材质的家居用品;从类别上进行分类,家居产品叉可以分为家具、床上用品、厨卫用具、室内配饰及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总之,家居产品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并离不开社会传统文化和精神的需求,家居产品的深层内涵应该更贴近消费者的心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满足这种文化需求才是现代家居产品前进的主流方向。

1.2铜的优势分析

从铜的分类来看,我们大致把铜分为黄铜,红铜(叉称紫铜),白铜和青铜,从它本身的物理属性来看,它在锻、铸、刻等加工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纹理美,并在氧化、涂饰、焊接时会反映出质地感和视觉感,它的颜色及其丰富,是集富责、庄重、环保于一身,适合于各种场所。基于这两点,为铜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更为广阔的现实发展空间和丰富艺术创造的可能。

从文化承载来看,铜文化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铜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它具有澄黄闪亮的光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贵气的色彩,不像别的金属那样让人感到冰冷,相反,它看上去很温和,能更好地融入不同的家居环境,另一方面,铜材质容易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所以,它符合绿色设计的要求和可持续设计的思潮,在家居产品设计中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1.3国内研究情况

中国的铜文化源远流长,所以,各位学者们也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几十年来在海内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多部独著与合著,如:《青铜器简说》、《中国青铜器发展史》、《新铜器新时代》、《吉金文字与青铜文化论集》等等…一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青铜文化,工艺设计以及对铜雕大师朱炳仁一些作品的研究。有些论文已被收入《世界学术文库》或获奖,研究内容也相当广泛,如2010年,在中国(铜陵)青铜文化论坛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为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关于《铜在家居设计中的创新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国内关注度相当匮乏,对于“铜家居”这方面理论著作的关注度还是不太高。因此对于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没有起前瞻性的作用。如何在铜文化的传统和创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如何将铜艺与家居产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这是我们设计师应该考虑和深思的问题。

1.4铜文化元素在家居产品中的应用

1.4.1铜文化元素在家居产品形态中的应用

家居产品的形态是营造产品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是通过产品造型的尺度,形状,比例以及它们之间的构成关系所营造出来的一种产品氛围,这种形态会使人产生一种不同的心理情绪,如夸张、趣味、神秘。具有象征性意义,在产品形态中融入铜文化元素,会让消费者产生不同的认知和心理感受,如青铜时代的司母戊鼎,将其四平八稳、雄伟庄严的形态运用到家居产品中,其精细神秘的饕殄纹和雕饰也会给人以大气但紧凑,不乏精致的感觉。当然,在家居产品中我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形态模仿,而是应该把铜文化的这种内涵和心理感受通过设计表现出来,这才是真正地将铜文化元素的形态语义融入家居产品设计中。

1.4.2铜文化元素在家居产品色彩和机理中的应用

色彩是家居产品中最抽象化的语言,也是最直接的表现手段,是情感和文化的象征,在家居产品设计中,不仅具有审美性和装饰性,而且还具有象征性,这种色彩所带来的视觉感受,深刻地影响着产品的文化内涵,作为铜文化的基本载体之一――铜材质的色彩是及其丰富的,如青铜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主要是锡)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称为青铜。黄铜以锌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基合金制成,耐磨性好。它的色彩不仅是吉祥、富贵的象征,而且非常醒目,能够引起人们的视觉动感和心理反应,白铜呈银白色金属光泽,用在家居产品设计中让产品看起来更简洁,更时尚。所以,将铜这种丰富的色彩运用在家居产品设计中,可以让铜从金属的生硬变得柔软起来,并使得铜锋芒的现代感和温婉的历史感得到了最后的交融,它特有的美感、生命力、艺术品质和环保性,切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趋势。

2.铜在古代家居产品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2.1长信宫灯案例分析

在古代,从铜的开采与冶炼,到生活中使用的器具,再到与青铜文化相关的信仰等这些都是铜与生活关系密切的重要体现,汉代的长信宫灯就是古代青铜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具,是古代设计中的精品,集审美、实用、科学于一体,对现代家居产品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该灯具高约48厘米,高约44厘米,整个造型是一个宫女呈跪坐直腰姿势,惟妙惟肖。她一直手在下面拿着底座,另一只手往上护灯,整个产品无任何装饰,所以显得整洁干净,作为一件日常用品,它保证了其基本功能,最值得一提的是,此灯具的灯罩和灯盘都设计得非常合理,使得光照效果和角度能进行调节,为了方便使用者更好地操作灯盘,制作者在灯盘的外缘设计了手柄,使用者可以转动手柄从而控制光照的方向,整个产品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充分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和结晶。长信宫灯除了具有审美性和实用性外,还具有科学性,当宫女呈跪着的姿势,断开的中空右臂与灯罩相连所形成的空管会使烟雾从此处被吸入宫中腹腔,为了更进一步吸收烟雾,我们可以在灯具的底部盛满了水,而且,在宫女的腰及腿的连接处设计了一个转角,使得未被吸收的烟雾被挡在内部而不致于迅速回流,符合绿色设计的设计理念。总之,长兴宫灯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的瑰宝,无论是它的工艺还是它的功能,都对现代家居产品产生深厚的影响。

2.2被中香炉案例分析

被中香炉是中国古代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炉,又称“香薰炉”,这里所提的香薰炉是以铜材质为主的,它的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在球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两层或三层同心圆环。在炉体的径向两端各有短轴,支承在内环的两个径向孔内,可以自由转动。同样,内环和外环相互支撑,内环支承在外环上,外环支承在球形外壳的内壁上。炉体、内环、外环和外壳内壁的支承轴线依次互相垂直。炉体由于受重力作用的影响,导致它不论球如何滚转,炉口总是保持水平状态。由此可见,被中香炉是古代一种先进技术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反映出中国古代铜文化在家居产品上的科学应用。

2.3古代铜家居给现代家居产品设计的启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让铜文化重新回归到家居产品设计中,将铜文化与家居产品设计相结合,将其古代铜家居的美学思想运用到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提炼铜文化中的精髓和灵魂,用时代的角度去认识传统,创造出独特的、优秀的现代家居产品。

3.对未来铜家居的展望

现代的家居设计应该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基础之上,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结合起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家居产品。以下几点是我对未来铜家居所寄予的创新与展望。

第一,将铜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达到和共生的整体生态观。即铜及铜艺与其他材质或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设计出既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又具有文化底蕴。如在2015年的米兰设计周,由杨明杰设计的新手工艺之屏风系列――中国画的三围解构。利用紫铜跟亚克力结合,整个造型简洁叉不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对中国传统手工艺――铜艺的再发现、再思考、再设计,利用传统工艺,结合当代的设计手段,让由传统的工艺演绎而来的创新产品具备当下人们的审美标准与生活方式,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生。

第二,将铜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来渲染家居产品,使家居产品更加具有文化魅力。铜的颜色是及其自然与丰富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黄铜、紫铜、白铜等进行不同的搭配,使其家居用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同时,将不同色调的铜与其他文化结合,如将国画,太极、旗袍等中国元素运用在铜家居中,用来表达设计理念,彰显民族个性。

第三,铜文化与家居产品的结合,更利于有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虽然铜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但随着环境的破坏,人们对传统材料的渴望让铜在家居产品的运用提供了新的契机。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和发展铜文化,在2013年3月,在北京798艺术区朱炳仁艺术馆举行的“铜与家居”创意设计大赛(亚洲赛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该比赛吸引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参加,使得铜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第7篇: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范文

纳米科技将引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笔者: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纳米科技却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纳米科技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白春礼:纳米科技的受关注度升高,不仅仅是其尺度的缩小问题,实质是由纳米科技在推动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变革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所决定的。

纳米科技是多学科交叉融合性质的集中体现,我们已不能将纳米科技归为哪一门传统的学科领域。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几乎都是在交叉和边缘领域取得创新性突破的,正是这样,纳米科技充满了原始创新的机会。而一旦在这一领域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和概念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认知世界,并给人类社会带来观念上的变革。

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革命,纳米科技将引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比如,在纳米尺度上制造出的计算机的运算和存储能力,与目前微米技术下的计算机性能相比将呈指数倍提高,这将是对信息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同样,生命科技也面临着在纳米科技影响下的变革。所以,人们认为纳米科技是未来信息科技与生命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美国《新技术周刊》曾指出:纳米技术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的发动机,其作用可使微电子学在20世纪后半叶对世界的影响相形见绌。

纳米科技也将促使传统产业“旧貌换新颜”。比如,纳米绿色印刷制版技术,完全摒弃了化学成像的预涂感光层,因此版材不再怕光、怕热;由于不需要曝光、冲洗等流程,因而杜绝了污染的产生,并且理论上是传统版材涂布成本的20%。

国际纳米科技发展趋势呈现三个新特点

笔者:那么目前国际纳米科技的发展有哪些新变化呢?

白春礼:2000年美国率先了“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NI)。迄今,国家级纳米科技发展规划的国家超过50个,呈现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例如,美国2011年在纳米科技方面的预算达17.6亿美元。2011年11月30日,欧盟委员会对外公布了欧盟第八个科技框架计划——《地平线2020:研究与创新框架计划》,这份科研计划的周期为7年,预计耗资约800亿欧元。

目前国际纳米科技发展呈现出三个趋势:

一是从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转移转化一体化研究。例如美国尝试建立一个由多所大学与大企业组成的研究中心,希望借此使纳米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便及时有效地将纳米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界。同时,整合各学科的研究力量,集中解决重大的科学挑战问题或孕育重大突破的应用技术。

二是专业平台支撑的纳米技术研发。纳米技术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技术集成,以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的集成。美国建立了14个国家级的纳米科技研究中心,法国建立了3个国家级实验室,加拿大在阿尔伯塔大学建设了国家纳米技术研究所,日本建立了12个纳米技术虚拟实验室,韩国建立了3个国家纳米科技平台。

三是全球大型企业越来越重视纳米技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惠普公司、英特尔公司等,都在用纳米技术开发10纳米以下的器件和工艺。日本关西地区已有近百家企业与16所大学及国立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了“关西纳米技术推进”专门组织,东丽、三菱、富士通等大公司更是斥巨资建立纳米技术研究所,开发碳纳米材料吨级量产技术。

我国已成为世界纳米科技研发大国

笔者:我国纳米科技发展的情况如何?

白春礼:应该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纳米科技研发大国,部分基础研究跃居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我国纳米科技方面的SCI论文数量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9年,我国发表纳米科技SCI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同时,论文质量大幅度提高,SCI论文引用次数跃居世界第二位。反常量子霍尔效应、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等工作,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影响。

近年来,我国纳米科技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的成效也已初具规模。

在专利申请量方面,我国已位于世界前列,从1998年到2009年底,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在纳米技术标准化方面,我国已与世界同步,积极参与并部分主导了国际纳米技术标准工作,在国际纳米标准化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颁布了一批国家纳米技术标准,初步形成了纳米标准化体系;研制了多项国家标准物质及标准样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纳米科技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第8篇: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有机化学及实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55

Study on the Reform of the Organic Chemistry and Experiments

Teaching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CAI Lihua, WU Shiyun

(Environment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Wuhan

Business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ivat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is poor, lack of learning autonomy,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urse content, the specialized fundamental course of organic chemistry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means and examination mode must be reformed in order to adaption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he applied talents.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 organic chemistry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有机化学是武汉工商学院环境工程与生物工程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学科发展迅速、理论性强,课程内容丰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学好有机化学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工作起到关键作用。①在普通高校转型的背景下,有机化学课程为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起到了先驱作用。近些年来,该课程组充分利用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通过理论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实验教学与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提出了“强化应用、突出创新”为主题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思路。本文介绍了有机化学应用型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 构建有机化学应用型教学体系

针对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及课程特点,坚持“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思维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实践教学与创新应用为一体”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思路,构建了有机化学应用型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将理论教学及应用、实验教学及应用训练有机结合,为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实操素质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多元化的自主研学途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 精心设计理论课程的应用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应该本着“教学服务型、应用性、多元化、开放式”的办学思路,②精心设计相应的内容,以此来形成特色。在理论知识上要做到够用的深度和实用的广度相结合;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应用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模块和理论应用模块,在基础理论模块上,精心设计了由结构与命名、反应类型与机理、有机合成等三大体系,理论应用模块主要是结合生物有机、绿色化学及食品安全等方面。应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与应用性的关系,重点讲解有机化学反应类型与反应机理及合成方法,并把学科的发展前沿、生产中的最新应用以及相关学科的交叉知识等应用内容引入课堂。对于抽象的概念及结构讲解时,注意用生活中比喻的手法,比如讲到烯烃的双键电子云时,我们以面包来比方,学生就领会到面包是很松软的,讲到炔烃的叁键电子云时,我们以绕毛线团来打比方,学生觉得毛线团比面包结实,所以能理解为什么与相同的亲电试剂加成时,炔烃比烯烃要困难得多。讲到苯的大 键时,我们用轮胎来做比喻,轮胎很扎实,所以苯环的大 键不容易断裂,它只能发生苯环上氢被取代的反应。再如,在讲到环己烷及衍生物的稳定性构象的规律的时候,可以跟同学们解释为什么D-葡萄糖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己醛糖。因为在己醛糖中,只有-D-葡萄糖中所有的基团都是以e键与环相连。由于该构象最稳定,所以存在最广泛。在旋光异构这一章节中,Vc右旋体可医治坏血病,谷氨酸右旋体有调味作用;麻黄碱右旋才能舒张血管治高血压,香芹酮与薄荷油是旋光异构体,但是味道相差甚大,为什么呢?从而激发学生对旋光异构的学习兴趣。再如,讲到醇这一节时,给同学们讲解生活中白酒、红酒、葡萄酒、啤酒等酒的度数,可以跟同学介绍发酵法酿酒的过程,重点讲过量饮酒的坏处以及酒后驾车的检测的方法。总之,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是有生命的,在学到具体知识的同时领略知识带给人们的智慧。

图1 有机化学应用型教学体系

3 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3.1 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课堂是教师给学生传递知识信息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人才、启迪智慧、传授方法、培养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必须像完成其它工作一样,有意识、有目的、有设计地进行。有目的有技巧地运用讲解、提问、分析、归纳与总结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理解力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讨论法等都可以尝试性放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也激发教师的灵感。

3.2 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根据有机化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内容多、信息量大、结构复杂、理论抽象等。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立体的结构,比如在讲到乙烷的构象时,由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动态异构,很难建立概念,通过多媒体动画,学生很快就看到碳碳单键旋转所引起氢与氢之间的距离的变化,了解典型重叠式与交叉式构象。还可以利用动画给学生播放演示实验,比如讲到双烯合成反应时,给学生播放蒽与马来酸酐的加成,通过播放动画学生领略了改反应速度快、产率高。究其原因是什么呢?可以让学生思考协同反应的特点。多媒体及动画生动、形象、信息量大等特点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看完后有思考有总结,留有深刻印象。多媒体也有局限性,由于播放进度快,学生不易记笔记,所以在重要知识环节要采用板书来提示学生梳理重难点及知识衔接点。

3.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课堂教学的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网络资源再现性强、教学活动范围、时间、形式更多样更灵活,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的补充,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及个性化发展得以实现,自己预习课程内容、自己检查学习效果练习题,借助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网站,将“教”与“学”延续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自主学习,是解决课堂教学中不足与局限。

4 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构建体现学校特色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及CDIO项目设计,加强实验实训实践平台建设。按照“实验”“实训”“实习”“实战”的模式,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实验教学方面要做到实验项目多元化与应用性相结合;③注重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及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具备开放式应用创新能力。

在有机化学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将基本操作实验融入合成实验中,比如通过乙酰苯胺的合成实验训练学生的分馏操作及重结晶。将微型实验融入常量实验中,比如将微量重结晶安排在常量重结晶等待的时间中,让学生体会微型实验的乐趣。将天然产物提取的实验融入综合设计实验中,比如从茶叶里提取咖啡因,让学生自己设计合成实验方案并通过讨论检验可行之后,让学生自行安装装置,进行实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统筹安排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基本实验教学课堂之后来积极提升实践能力。让较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深入公司或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做、学与用的能力。④

5 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让学生学会管理学习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结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新的考核模式。有机化学课程考核由平时50%+期末40%+专题论文10%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程作业(20%)、课堂表现(10%)和学结(20%),平时成绩分阶段地公布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各个阶段的学习效果,以便及时矫正学习态度与改进学习方法。课程作业成绩主要根据教师评阅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数量与质量的综合分;课堂表现成绩主要考核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或分组讨论的情况。学结是教师指定章节让学生写出该章节的知识点及应用、学习心得等。专题论文是教师根据生产实际设置一些论文题目,或者给定范围,学生自拟题目,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撰写完成。实施这种考试的目的在于将学生期末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学习的动力,“期末考得好不如平时学得好”,既让学生学习到具体的知识,也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

以普通高校转型为契机,通过构建有机化学应用型教学体系,精心设计有机化学应用型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与研究能力;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让学生学会管理学习。总之,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努力。

注释

① 郭玲香,刘松琴,杨洪等.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15)增刊:156-158.

② 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5-8.

第9篇: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范文

关键字:STSE;化学教材;教育功能;栏目研究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6–0012–02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化学新课程强调“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使得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以下简称STSE)的联系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从教材层面来看,增加拓展性栏目是体现STSE理念的重要途径。那么,此类栏目中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怎样的特点?对化学教学中增强与STSE的联系具有怎样的启示呢?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化学·技术·社会”栏目为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1 九年级化学教材“化学·技术·社会”栏目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共安排8个“化学·技术·社会”栏目(见表1),其中上册6个,下册2个。栏目穿插于正文之中,与所学主题关系密切。虽然栏目内容本身并不作学习要求,但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均具有重要意义。

2 “化学·技术·社会”栏目内容的特点

2.1 内容选择反映了科学前沿,体现了时代性

“化学·技术·社会”栏目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前瞻性,反映了化学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及最新应用,体现了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例如,“绿色化学”主题的核心是利用化学方法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又如,“海底可燃冰”主题中介绍了可燃冰巨大的潜在价值,介绍了可燃冰矿藏的丰富性,也介绍了开采技术上存在的困难,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的观点。

可见,“化学·技术·社会”栏目架起了沟通科学与技术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原理的同时,了解科学和技术的分工和联系,认识科学和技术间的平行与统一关系。了解科学与技术的社会价值,反映了素质教育的需求。

2.2 栏目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更易于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技术·社会”栏目的内容在反映科学前沿,体现时代性的同时,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直面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无处不在,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的意识,还可以发展他们认识生活现象以及分析、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形状记忆合金、导电塑料虽然属于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但已经被用于生产一些日常用品。这些用品正在进入学生生活,并将逐步影响学生的生活。拓展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联系生活的意识。

2.3 栏目知识密切结合基础知识,拓展学生视野

“化学·技术·社会”栏目内容并非完全脱离基础知识,罔顾学生认知特点的盲目拓展,而是密切结合课题学习内容的适切拓展。例如,化合反应是实现百分百原子利用率的典型途径,正好可用于帮助学生形成绿色化学的理念。在学生学习了催化剂之后,必然会涉及催化剂的效率问题,介绍高效催化剂也就显得水到渠成。这些内容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也满足了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3 化学教学应从多种渠道加强STSE联系,提高学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就栏目用栏目,需要理解栏目的功能,分析栏目内容选择对于化学教学中增强与STSE联系的启示作用,从而更好地用好社会性内容。

3.1 合理渗透科技知识和乡土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求知欲望

研究表明,学生对两类内容非常感兴趣。一类是较为新颖,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另一类是学生非常熟悉,但尚未能够解释的现象。此类现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也与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可以称为乡土资源。利用乡土资源,可以使得化学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可以创建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得教者轻松,学者愉快;可以构建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促进探究性学习。

例如,在学习单质碳时,可以提及“化学·技术·社会”栏目中所描述的富有时代性的“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一些有关碳的现象。如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在农村人们贴在木门上的对联,年长日久,纸质早已腐烂消失,而字迹却浸入木质里清晰可见,这充分说明了碳的性质不活泼。”

各地均有丰富而富有特色的乡土资料,只要善于收集、挖掘和渗透,会使得化学课堂更有生活味,更有特色。

3.2 以栏目为基础设计活动,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

由于篇幅的限制以及学生知识的缺乏,“化学·技术·社会”栏目只能对相关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缺乏深度和广度,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这看似教材存在的不足,实际上为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围绕栏目中的内容,通过阅读明确已经获得的信息,并提出还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进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对知识的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对于绿色化学、可燃冰等内容,可安排学生围绕相关问题,通过查阅图书、浏览网站等多种途径形成理解,并整理成科技小论文,在全班进行交流评比,以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如,对于催化剂、车用乙醇汽油等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也可以促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体会到化学技术在生活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

3.3 设置联系性试题,巩固已学知识,增强节能环保意识,体现化学应用价值

虽然“化学·技术·社会”栏目中的内容并不要求学生掌握,但其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与现象却是可以应用已有知识加以解决的。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诸多与教材栏目中的内容具有相似特征的现象。若有意识地收集这些内容,并设计成密切联系学习内容的习题,无疑可以促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认识到化学学习的重要价值。

例如,教材中的“车用乙醇汽油”、“西气东输”栏目都有涉及STSE和能源问题,教师可设置讨论题,用于增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如:(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事例?(2)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燃料有煤、煤气、石油气、天然气、汽油、柴油、酒精等,从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考虑,这些燃料各有什么优缺点,你认为使用哪些燃料较好?我们人类未来的能源将朝哪些方面开发?(3)为了解决我国东部的生活燃料问题,我国实施了哪一项重大工程?从哪里经过哪里到哪里?输的是什么燃料?化学式怎样写?通过这些习题的探究,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了我国为民生大计而实施的重大决策。

总而言之,栏目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主次,又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充分重视教材栏目作用,按栏目要求组织好教与学的活动。同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认真研究栏目设计,充分体现和挖掘其中丰富的教育性因素。此外,还要认真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注重渗透乡土课程资源,加强化学、技术、社会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