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组织社会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实践教育体现的是开放和创新的观念,是学校教育的拓展,应该捕捉时代的气息和时代的脉搏。全县开展“加强学校管理共建平安和谐校园”以来,我们不失时机开展“拒绝安全隐患进校园签字仪式”、“观看科教片”、“安全知识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无不牵动着全校师生的心,大家都扮演“小记者”尽展才艺,及时将消灭安全隐患的最新动态在全校师生中传播。
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义务劳动,帮助五保户、军烈属、孤寡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促进学生良好礼仪的养成;开展象征性“走遍祖国大地”游览活动,每天坚持十分钟长跑,象征性奔赴祖国各地,每月到达一座大城市,月末写出沿途各地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特产等。实践告诉我们,使学生掌握一种本领,明白一个道理,形成一种品质,养成一个习惯,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达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过程中,要把握一定的“量”和“度”,切忌隔靴搔痒,影响积极心理体验的产生。所以我们必须指导学生经过多次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经过学生自身不懈的努力,逐步积累,才能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二、贴近教学,让学生交流体会,展示本领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脱离教学,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实践活动要密切结合教学启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学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后,我们组织学生远足、野游等领悟大自然鬼斧神工之美;采集动、植物标本,为自然实验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让学生从中体验家乡优美壮丽的景色,从而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加深了爱国主义教育。在体验教育活动中,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进一步加深体会,提高认识,同学之间还互相启迪、互相学习。从学生心理角度看,他们都非常想把学到的本领展示出来,得到大家的认可,学校为他们创设了展示本领的时空大舞台,通过让学生尽情展示本领,感到自己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取得的进步,同时更进一步地坚定自己参加体验教育的信心,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关键词:社会资本;组织学习;营销动态能力;形成机制
一、 引言
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知识与信息成为了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而环境动荡性的加剧也要求企业必须密切的关注市场信息。在此背景下,社会资本的理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解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的又一个理论。王凤彬(2008)、陈颖(2008)等学者研究了社会资本对企业能力的影响作用,但是对社会资本如何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仍缺少研究,对社会资本和营销动态能力关系的研究更是稀缺。
营销是企业的重要的职能之一,Vorhies(2007)认为营销能力与动态能力结合的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研究认为深入发掘营销动态能力的内涵,探讨社会资本与企业营销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借鉴“资源——组织学习——动态能力”的分析框架,本研究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尝试探讨了营销动态能力形成机制的关系,以期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 文献回顾
1. 企业视角下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社会学研究中,用来强调人们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交织的关系网络的重要性,信任正是来源于这种网络。之后大量的学者都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Leana(1999)认为社会资本是嵌入在个体、社团、网络、社会关系中的一种资产。
与个人层面的研究不同,Nahapiet和Ghoshal(1998)从企业的层面探讨了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他们认为这三个维度是社会资本的最重要的三个维度,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具体来讲,结构维度描述了成员之间联系的客观结构,是个体之间各种联系的总和。关系维度描述的是成员之间经过不断的交流所形成的个人关系,例如尊重以及友情等。认知维度则是指提供不同行为主体间共同的表述、解释与意义系统的那些资源,如语言、符号和文化习惯等。本文认同Nahapiet和Ghoshal(1998)的观点,认为社会资本可以分为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
2. 组织学习及其机制。20世纪中叶,一些学者在探讨组织适应性的问题时提出了组织学习的概念。Huber (1991)为组织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密切关注市场及顾客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在组织内达成共识并以此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这个过程构成了组织学习的内涵。在众多的研究当中,有许多是关于组织学习机制和过程的探讨。Crossan等(1999)认为组织学习包括包括前馈层学习和反馈层学习,前馈层学习是指个体知识向集体知识转移的过程,而反馈层学习是集体知识向个体知识转移的过程。本文认同Crossan等(1999)的观点,认为组织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前馈层学习和反馈层学习两个维度构成的。
3. 营销动态能力的相关研究。营销被认为是企业的一种重要的适应性为,企业用营销手段发现目标顾客以创造价值,并提品和服务效用。作为回报,企业得到了稳定的、成长性的高回报。在动荡的环境中,企业的营销职能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营销可以通过关注的转换(这种转变以往被认为是外生的),从新定义新的游戏规则。Fang和Zou(2009)提出了营销动态能力的概念,认为营销动态能力是企业应对市场变化,识别和满足顾客价值的有效手段,在动荡的环境中,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稳定的财务绩效和竞争优势。为了与传统的营销能力理论相区别,他们将这种能力定义为企业商业流程的反应性和效率,具体来说,包括产品开发管理流程、顾客关系管理流程和供应链管理流程三个维度。
4. 理论框架的建立。李飞(2009)认为案例研究有两种逻辑,第一种是事先不建立理论模型;另一种方法是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初步的理论框架,并以此对案例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并最终修正以往的理论,得到相应的结论。本文采取后一种研究方法,在回顾了以往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理论分析框架。
三、 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海信集团作为研究对象,海信集团具有较强的营销动态能力,在金融危机中,凭借其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出色的整合能力,不仅达到了业绩上的逆势增长,而且实现了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的飞跃,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两种。二手数据包括网络资料、海信内部资料、数据库资料。一手数据主要包括(1)与海信的中层领导与员工进行座谈,了解到的有关海信营销动态能力的相关理念和实践;(2)在海信进行的实地调研。
对数据进行编码,可以从海量的定性资料中明确研究的主题,并能使研究过程具备一定的条理性和合理性,能够很好的论证前文所提出的问题。首先,根据数据来源进行编码,对于一手数据,分别将4位中层受访者编为MG1-MG4,将一般员工编为ST。将二手数据统一编为SH。根据上文研究框架中提出的主要概念,我们将涉及到的内容进行了归类和编码。
四、 研究发现
为了深入发掘海信营销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本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社会资本如何影响组织学习进行了探讨;最后,发掘了组织学习对营销动态能力构建的作用机制。在对大量的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1. 社会资本对组织学习的影响。Kale(2000)认为企业员工是在一定的社会交往背景下完成相关的知识的获取、转移和整合的。本研究在分析了海信的相关资料以后,发现与社会资本和组织学习相关的条目数一共有78条,其中结构维度的条目共有36条,关系维度的条目共有13条,认知维度的条目数共有29条(见表2)。说明社会资本对组织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相对于其他两个维度,关系维度对组织学习的影响作用稍弱。
组织结构对海信的组织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海信与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多家高校及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海信的决策咨询层也是由这些高效的专家所组成的,这对于海信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学习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关系维度是海信组织学习的重要保障,海信十分注重构建内部和谐的员工关系,培养“家”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员工的交流与创新文化的培育。认知维度强调的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对组织学习的影响,海信对知识和创新的追求是其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2. 组织学习对营销动态能力的影响。产品开发管理流程涉及到探寻顾客需求、确定新产品思路、设计新产品方案、管理和生产新产品,是对企业设计、开发新产品的跨部门流程的整合。资料的编码的结果显示,组织学习对产品开发管理流程影响的相关条目数一共有55条,其中,与个人层面学习和与组织层面学习相关的条目数分别为9和21,与前馈层学习和反馈层学习相关的条目数分别为6和19。
顾客关系管理涉及到获取和收集顾客信息,建立和维持顾客和渠道关系,推行售后服务的相关跨部门流程的整合与管理。包括开发客户、明确现有顾客需求、培育品牌、管理顾客关系、促销管理等子流程。资料的编码的结果显示,组织学习对顾客关系管理流程影响的相关条目数一共有46条,其中,与个人层面学习和与组织层面学习相关的条目数分别为18和7,与前馈层学习和反馈层学习相关的条目数分别为14和7。
供应链管理涉及到选择并识别合格的供应商,建立和维持投入产出的最优模型,设计产品解决方案中的工作流。资料的编码的结果显示,组织学习对供应链管理流程影响的相关条目数一共有47条,其中,与个人层面学习和与组织层面学习相关的条目数分别为2和24,与前馈层学习和反馈层学习相关的条目数分别为6和15。
五、 结论与讨论
本文回顾了社会资本、组织学习、营销动态能力等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营销动态能力影响机制的研究模型。随后利用单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海信集团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的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本对组织学习的影响机制、组织学习对企业营销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通过分析,本文有以下发现:第一,探讨了社会资本与组织学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组织学习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第二,从组织学习的四个维度出发,分别探讨了组织学习对企业营销动态能力三个维度的影响机制,质化的数据显示,组织学习对企业营销动态能力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第三,本研究还发现,组织学习对企业营销动态能力三个维度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组织层面的学习和反馈层学习对企业产品开发和供应链管理两个流程的影响作用显著,而对企业顾客关系管理流程的影响相对较弱,相反,个人层面的学习和前馈层学习对企业顾客关系管理的影响作用显著,而对其他两个流程的影响作用较小。
2. 研究价值及启示。本研究以“资源——组织学习——动态能力”为框架构建了企业营销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模型。虽然社会资本、组织学习、动态能力的理论已经较为成熟,但是探讨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并且,营销动态能力是动态能力与营销理论相结合的新进产物,本研究提出了营销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弥补了上述的研究不足,丰富了动态能力和营销动态能力的相关理论,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的结论对企业的营销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社会资本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处在动荡的环境中的企业,保持与外界紧密的联系并善于利用外界的资源是其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其次,动态意义上的组织学习不仅是一个存量的概念也是一个流量的概念,企业应促进知识在“个体学习到组织学习”和“组织学习到个体学习”两个过程中的转移,从而提升其组织学习能力。最后,组织学习可以帮助企业应对环境变化获取顾客满意,组织学习可以提升企业流程的反应性和效率,从而提升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Eric Fang, and Shuming Zhao,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marke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ournal of Int- 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9,40(5):742-761.
2. D W.Vorhies.,Linda M.F., Victoria D.B.,Melissa C.,Market-based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 iation / Winter,2007:282-283.
3. Kale,P.,Singh,H.& Perlmutter,H.Lear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 Building relational capital.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217-238.
4. Leana,C.R.,Buren,anizational s- ocial capital and employment practice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538-555.
5. Nahapiet J, Ghoshal S.Social Capital, In- 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 ntag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 242-266.
6. Huber,anization Leaming:the Con- tributing processes and the a- nization Seience,1991,2(l):88-115.
7. 王凤彬,江鸿,吴隆增.社会资本与核心能力关系研究:以知识创造为中介变量.科学学研究,2008,26(3):612-618.
8. 陈颖.社会资本与企业营销能力.生产力研究,2008,(23):132-134.
9. 李飞,陈浩,曹鸿星等.中国百货商店如何进行服务创新——基于北京当代商城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10,(2):114-126.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号:2011Y286)。
关键词:学生会建设;机构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
Abstract:Th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ion is to protect student’s rights and interest ,make service for all college students heart and soul, and promote youth student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College students’ leaders are important leaders for guiding students to conduct self-education, self-management, and self-service.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union, from system construction,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cultural construction, to discuss how to strength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union.
Key words: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Un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1.加强学生会机构建设
高校学生会在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广大同学权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机构设置,培养并造就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会干部队伍,是各高校学生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1.1 加强系学生会与各个团支部的联系与交流,增强学生会工作的整体性。
1.2 定期组织学生会及学生会部长以上成员召开学生会部长会,布置交流和研讨各项工作;
1.3 由系学生会牵头,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学生会成员都能参与的联谊活动,以增强凝聚力与向心力;
1.4 由系学生会牵头,每学年开展一次全系学生干部表彰大会;
1.5 安排一定比例的系学生会干事和团支部代表参加每年一度的系学生会干部换届竞选;
1.6 在学生会机构设置上,一定要务求机构简明、权责明确。部门之间应做到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部门之间的联谊活动,让学生会各成员互相沟通互相学习此外,每周的学生会例会力求保质保量,各部门应利用例会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集思广益总结前段工作的成功与失败,一起研讨目前学生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加强学生会制度建设
学生会要稳定发展,必须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2.1 学生会文件发放程序:各部门起草活动计划或申请交秘书处发文,部门文件由各部门发
2.2 团委,学生会干部守则:学生会干部必须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以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为原则,做好“上传下达,下传上报”。各项工作要做到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全体学生会干部接受全院学生监督。
2.3 会议制度:每周定期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各位委员必须准时到会,并到秘书处签到。各部门应如实反映情况,总结经验。秘书处做好会议记录及其他存档工作。
2.4 财务管理和申报制度:必须建立完整的申报制度,确保有经费使用。
2.5 学生活动制度:为保障学生活动有序高效的开展,学生组织群策群力,建立和完善学生活动流程标准化,对学生活动的策划、实施和总结三阶段工作的具体开展进行规范化的要求。
2.6 监督体制:能在活动结束后迅速收集参与人员、组织人员和监督人员三方面的意见,反馈给活动组织部门和分团委,以便总结和提高。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建立,保障各项学生活动的信息能够迅速而有效的传递到同学中,并且将各项活动的总结和新闻上报给相关部门。
3.加强学生会文化建设
正如每个企业都要建设企业文化,学生会的文化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学生会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取向,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它是学生会服务精神与文化意义的融合。是学生会在为学校、为同学服务的工作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3.1 学生会文化建设,首先要建立同学对学生会组织的认同感,只有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学生会组织,才能产生归属感,把自己真正融人到学生会工作中。同时,构建学生会文化,不但要继承发扬优良的传统,还要能够进行大胆的创新,不断使学生会文化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3.2 加强学生会内部成员自身素质、自身修养。办公室制定好学生会的制度,对会议及集体活动多次迟到、无故旷会、工作懒散、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成员警告无效后,实行除名,并全系通报批评。
3.3 发挥学生会主要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学生会干部是学生会文化建设的首要力量。学生会主要领导干部对学生会全体成员起着榜样、模范、引导作用,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整体学生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3.4 传统中寻求创新。学生会工作要在总结以前学生会工作经验基础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发挥专业优势,想同学们所想,需同学们所需,站在同学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围绕学生展开日常工作。在工作中寻找工作新方法,创造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陈伟国.浅谈新时期高校学生会工作[J].吉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08
[2]刘群东,白斌.关于高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工作的设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2):1
[3]谷昆鹏.浅议新时期高校学生会组织文化的内涵及构建途径[J].中国林业教育,2008,(4):20
[4]蔡丹,王大铭.浅论高校学生会建设[J].价值工程,2010,(6):220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科技传播为科学技术知识发挥科学价值和社会功能提供了保障,科技传播对增强公共科技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加快科技发展步伐、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和技术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动力,“科学松鼠会”这一基于网络的民间科普平台,更是为科技传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科技信息的传播进行了一种新的尝试,实现了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1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由科学作家姬十三等人创立的,由海内外优秀的话语科学传播者组成的团队,其网站(http://songshuhui.net/)于2008年4月28日以群体博客的形式正式上线。自成立以来,科学松鼠会以坚持博客写作、组织线下活动、推动图书出版等多种传播形式扩大品牌影响力,有效传播科技信息,旨在“拨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1]
科学松鼠会主要由原创板块、活动板块、译文板块、专题板块、训练营板块这五大板块组成,不同的板块扮演着不同的传播角色,各板块在传播的科技信息上又互相补充。科学松鼠会作为传播科技信息的有效途径,体现出以下特点:传播主体的非政府组织性、传播渠道的高互动性、传播内容的及时性以及贴近人们的生活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语言的趣味性、传播写作的时尚性等。“科学松鼠会”是一个扎根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科技传播组织,它以灵活时尚的传播方式有效地向普通大众传播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
2“科学松鼠会”所体现的科学价值
“科学松鼠会”传播的科技信息具有共享性、亲民性、可互动性等特征,传播的过程一般是由科学作家利用富有趣味性的语言对某一现象或事件做科学性解释,然后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将信息传播出去,最后才是公众对科学家所传播信息的接收和消化,这个过程体现了科学松鼠会中的科技信息传播主要是朝向社会公众的。这种传播过程有利于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化和社会化,能够促进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加快科技发展的步伐。
2.1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
科技传播促进了科学技术知识的社会化和共享化。科学技术知识最初只是科学家的个人所有物,并没有被传播和交流,是科学家为了满足个人好奇心而探索出来的知识,这种知识对社会或他人并没有任何影响。而科技传播改变了这种状态,实现了科技知识的公开和共享。科技传播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对科学家通过科学家探索发现的科技信息传播给其他人,使知识从“个人私有”变成“人人共享”。“科学松鼠会”正是科技信息得以传播的桥梁,通过这个科普网站能够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科学松鼠会”有效地将科学作家的“科技知识”转变为公众所知的“社会知识”,而这种知识的转变是实现知识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发挥“科技知识”社会功能的必经之路。
2.2促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在其进入生产过程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通过科技传播,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相结合,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通过“科学松鼠会”这一网络平台,科技知识的创新发现和科技知识的有效应用被连接起来,促进了科学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相结合,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从而提高他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相结合,会促进生产工具的创新和变化,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工具的效能,从而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相结合,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劳动对象的利用程度。
2.3加快科技发展的步伐
科技传播作为连接科学家和公众的重要节点,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可以通过科技传播的各类媒介获取最新的科技动态,从而减少重复劳动的可能,节省科技资源,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加快科技发展步伐。而且作为基于网络的科技传播平台,“科学松鼠会”设有专门的交流互动板块,这样的设计方便科学知识的创造者与科学知识的接收者进行交流,根据接收者的需求进行科技创作或对科技创作进行改进,这样更有利于推动科技的进步。
3“科学松鼠会”所体现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技传播的价值体现在科学技术知识本身的价值,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科技传播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科学技术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科普网站的建立,更是拉近了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距离。由于科学松鼠会是民间科普网站,它传播的科技信息具有贴近人们生活的特点,因此对加快科技发展速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技教育发展、促进公众理解科学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3.1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缺陷,其一是专业化得到了明显的加强,随之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其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经验不相适应。”[2]由于科普期刊等科技传播形式中经常包含大量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除研究该领域的人士外,普通民众基本不能理解这些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的含义,这样就导致公众无法有效获取科技信息,更不要说将科技信息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公众与科学技术之间便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然而科普网站的出现,就大大缩减了公众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距离。传统的科技传播仅仅局限于科学家之间的信息交流,这样就阻碍了科技信息的有效对外传播,科技信息很难发挥实际的社会功用。科普网站的建设,不但可以为专业的科技学者、科技工作者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还可以为普通公众提供科技知识和信息,使普通公众也能学习和掌握到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这样才会引起他们对科技社会价值的重视,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科学技术、支持科技事业的发展、尊重科技劳动者。
科学松鼠会就是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科学知识进行解释的民间科普网站,它能够使公众轻松地吸取科技信 息,是一种有效的科技传播途径。这种传播方式传播的科学知识更加贴近于现实生活,人们能够对实践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现象给出科学的解释。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2培养公众科学意识
科技传播消除了公众的封建迷信思想和落后文化观念。“科技传播帮助人们建立了新的文化观念,科学描述因果现象,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态度是基于知识而改变的,基于新的科学认识和知识,人们会改变原来的社会态度和行为。”[3]当人们对自然界中的某些现象因认识有限得不到有效解释的时候,人们会以猜测的形式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加以神秘化认识,然而这些被神秘化的解释并没有科学性,这将限制人们科学地认识大自然,有碍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
而科学松鼠会则从多角度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了解释说明,比如在汶川大地震期间,科学松鼠会就对动物预测地震进行了连续性报道,科学地解释了动物是否具有先知性。这些科技信息一经传播扩散,立马消除了人们对动物的神秘化认识。这种迅速快捷的传播方式,不仅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某些现象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而且能够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倡导公众科学的生活。
4结论
当然这种以网络媒介为支撑的大众传播方式,同样会给科技信息的传播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如网络科技信息中的伪科学性现象,这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需要做的是采取措施将科普网站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完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将网络科普的积极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利用科普网站大范围、高效率地进行科技信息传播,实现科技信息与公众的交流,让科技信息更好的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组织;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2-0070-05
社会组织是独立于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以外的依法成立的、以民间自愿参与、自我组织、自主管理为基础,以社会公益活动或者互益活动为主旨的非营利性组织。社会组织在我国科学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中介服务、扶贫济困等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社会组织是重要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以人为本、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等方面的作用对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组织是实践“发展”的重要动力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党执政,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1]发展,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从经济社会发展看,现代社会主要由市场组织、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构成,其运行机制分别为市场机制、国家机制、社会机制,只有三大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的联动,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社会组织是实践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动力。
1.社会组织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力量
在经济领域,社会组织包括行业协会、商会、联合会、促进会和同业公会,是由同行业、相关行业的经济组织为维护共同的合法经济利益而自愿组成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熏社会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多样,市场各主体之间、市场与政府之间、市场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协调、监督显得越发重要?熏使得以沟通、协调、监督市场主体为主要职能的社会组织的作用更加明显。社会组织的作用是: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沟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维护企业之间公平的市场竞争关系、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降低企业交易活动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社会组织通过服务、沟通、监督来维护市场完整性。同时在市场中起着连接政府和企业的纽带作用,沟通和连接经济管理层和社会投资者的导向作用。社会组织也是重要的经济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9.9万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13.3万人。在经济效益方面,以社会组织实现的增加值为例,2006年我国社会组织实现的增加值为112.17亿元,到2011年底达到660亿元。[2]按照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萨拉蒙的统计,社会组织在全球的经济活动量巨大,如果这些国家的社会组织是一个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的话,那么它的支出规模可排在世界第七。
社会组织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国际间的交流逐步增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明显和激烈。单纯依靠政府和企业的力量,已经不能满足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这就要求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加强国际交流、扩大对外合作方面的优势和作用,使社会组织积极广泛地参与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经济建设中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较长时期地保持经济、科技强势发展的势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在贸易和竞争过程中,这些国家的政府不直接制定标准,而是通过各类的行业协会或商会抢先制定其涉及领域范畴的各项市场标准,设置非贸易性的壁垒,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组织内各成员的利益。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均较以往有了快速的发展和提升,新的国际经济发展、竞争形势要求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社会组织发展的经验,进一步重视并发挥行业性社会组织在保护民族产业、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应对竞争的同时,社会组织的国际交流也是加强国际经济、科技合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据统计,目前全球国际性、区域性的社会组织已经超过2.3个,其中涉及商业、贸易、工程技术、科学的国际性行业协会就有5000多个,占了总量的1/5以上。各国社会组织间的合作和交流,对于提高本国的商业贸易水平、科学技术水平都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由此可见,社会组织既是不断提高国际合作能力的重要媒介,更是推动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
2.社会组织推动社会发展,参与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
社会组织促进社会事业和谐、稳定发展。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熏是社会管理具有多元参与性。[3]在社会公共事务决策过程中,社会各个阶层都应有适合自身需求的不同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特别是社会的中间层,其所处的位置使其易于在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传递消息、协调和疏通上下之间的关系。因而,社会多元参与的核心问题即为中间层参与决策的方式和程度,而中间层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则往往依赖于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当前我国的社会组织正是这种独立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之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社会中介职能的社会组织。在我国的社会组织中,社团是政府与社会、与公众之间相互联系沟通的桥梁,是承担着一定的规范社会行为职能的社会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依靠专业知识和技能,向社会提供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中介组织;基金会曾筹集社会慈善资金和物资扶危济困。社会组织像一剂强力的黏合剂,通过其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叉互动,为中间层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决策提供支持,并畅通社会各阶层间的利益表达渠道,使社会融洽稳定地向前发展。此外,社会组织还有助于良好的社会思想道德风气建设。社会思想道德的好坏直接体现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社会组织中的见义勇为基金会、民间反扒组织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并成为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先锋和典范,对规范公众社会行为,树立良好的社会思想道德风气起到了示范和推动的作用。由此可见,社会组织是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也进入到快速转型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调整,很多个体从单位空间逐步过渡到了公共空间,社会事务日益复杂,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原有以单位为社会管理基础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管理的需要,出现管理真空,致使社会失范问题频发,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现行的社会管理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到 中央对“十二五”的建议指出:“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求,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组织作为公民的自组织形式,既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同时也是社会管理的客体,社会组织的发展既扩大了社会管理主体、实现社会管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也改变了社会管理方式、实现了社会管理方式从一维到多维管理的转变,同时变革了社会管理理念、促进“管理”向“服务”的转变无疑对创新我国的社会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也不再承担完全的职责,而是逐步允许并鼓励社会组织成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向社会提供有偿或无偿的公共服务。以基金会、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等社会组织为例,这些组织一方面号召、接受、汇集社会各界的捐赠,另一方面则较为专业、高效地将这些社会资源提供给需求最强烈的社会公众,对于达到有限的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社会公平均有着促进作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服务供给,减轻了政府的负担,降低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并明显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果。社会组织成员服务活动的志愿性,也使得社会服务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包括教育、科技、医疗、环保、法律援助、扶贫等在内的有组织的志愿者人数已经达到1000万人。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为公民间的互助提供了新的组织形式和参与方式,在弥补某些公共服务领域“政府真空”状态的同时,有力地推动了互助、互利、互谅、互信的社会信任体系的建立,为现代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了力量。
二、社会组织是实践“以人为本”的重要载体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必须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社会组织本身的公民主体性?熏和其在社会救助、慈善救灾、关注弱势群体等方面的作用使社会组织成为实践“以人为本”的重要载体。
1.社会组织自身的性质与特点实践了“以人为本”
社会组织是以民间自愿参与、自我组织、自主管理为基础,以社会公益活动或者互益活动为主旨的非营利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的一类组织。社会组织以志愿参与、利他互助、慈善公益等理念实现人际沟通?熏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搭建理解、对话、互动的桥梁?熏有助于化解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及利益集团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在现代社会?熏公民通过自主地行使结社权?熏将彼此间具有共同需要的利益诉求和权利意识表达成集体意志?熏并通过集体行动的方式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来?熏通过表达和参与形成在社会公共空间中的话语权,有着社会协调和社会治理功能?熏社会组织所具有的社会性或这是它区别于政府和企业的本质特征之一。它既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统治公民的权力体?熏也不是异化于市场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体?熏它源于社会、源于公民、源于结社权这样一种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使?熏是公民以自组织的方式表达意愿和诉求、参与各种社会事务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社会组织具有来自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表达民意、传达民情、实现民权、维护民生的特点,[4]也就是说社会组织的性质就体现了以人为本。
2.社会组织的作用实践了“以人为本”
社会组织长期关注弱势群体,扶贫解困,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其作用践行了“以人为本”。首先,社会组织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扶贫解困领域作用突出。按照中国科学院《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数据指出,中国仍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按2011年提高后的我国最新贫困标准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中国仍然有1.28亿农村人口处于贫困生活状况,社会组织在救助和帮助总量庞大的困难群体、弱势群体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国际国内的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动员的扶贫资源超过500亿人民币,占整个扶贫计划投入的28%。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研究显示,我国有近21%的社会组织活动涉及农村扶贫开发。[5]其次,发展民生事业、扩大公共服务,社会组织作用突出。我国现阶段仍面临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公共服务不均衡、公共服务效率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民生事业发展相对不足,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问题比较突出。社会组织在扩大公共服务主体、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与效率、改变公共服务供给理念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组织的服务涵盖科学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领域,有效地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推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社会组织发展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重要保证
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更好的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6]社会组织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突出,同时在我国的政治、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也举足轻重。
1.社会组织推动发展“全面”
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方面的发展,而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将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摆在同样的高度全面推进,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整体数量众多、分布领域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既适应了党的十届四中全会确定的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又对这一社会全面目标的实现发挥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其一,社会组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来自公众、依靠公众、服务公众,既是各个群体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维护和实现自身合法权益的共同体,又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组织形式;既是广大公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重要形式,又是承接政府职能、增强社会自治的重要载体。因此,社会组织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意义重大。其二,社会组织是推进文化建设的生力军。目前,有众多的学术团体和民办的文化服务组织活跃于我国的文化领域,这些社会组织具有大量的专业文化人才,提供的服务贴近公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社会组织间、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合作交流通畅便利,这些优势使得社会组织成为推进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主体。并且社会组织在日常活动中,秉承自律和诚信,积极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弘扬主旋律,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其三,社会组织是促进社会建设的助推器。社会组织是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其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管理方式、扩大公共服务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组织承载了政府转移下放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维护市场秩序,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激发社会活力、反映公众需求、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有了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社会发展才会更加快速全面。
2.社会组织促进发展“协调”
协调发展可以理解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要求,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社会组织天生具有协调的属性。社会组织的协调功能直接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社会组织可以协调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社会组织普遍具有明确的宗旨和目的、较为完善的内部规章制度,对于组织成员的行为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并通过组织的规则和权威对组织成员的利益冲突进行有效的调节,使许多利益矛盾在组织内部进行化解。第二,社会组织可以协调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可以对相通利益主体进行维权和自律,对不同的利益主体进行自协调和自协商。近年来,我国的民间商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通过行业自律、制定行业技术标准、价格协调等方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管,并对市场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有效协调。第三,社会组织可以协调民众、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可以提高个体成员力量,与其他社会组织特别是一些强势的利益集团进行平等的沟通较量,从而在不破坏现有的社会秩序和制度体系的情况下使问题和矛盾得到有效解决,使公民权利得到维护。同时,由于社会组织植根于群众之中,对于一些问题和矛盾发现较早,一方面,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其自身的工作将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矛盾升级和事态的扩大;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可以充当国家、政府与民众矛盾冲突的“减压阀”,既可向国家政府反映民众的实际需求和矛盾的症结所在,又可向民众解释政策、疏通心结,在国家、政府与公民之间开辟一块缓冲地带,逐步形成利益的协调平衡机制。社会组织的协调功能的充分发挥,为“五个统筹”的实现,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协调”提供了重要保障。
3.社会组织实现发展“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项以激励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社会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在可持续发展涉及最直接、最广泛的环境保护领域,社会组织以环境保护为主旨,不具有行政权力但为社会提供环境公益,已成为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致力于禁止输出有毒物质到发展中国家、阻止商业性捕鲸、50年内禁止在南极洲开采矿物、禁止向海洋倾倒放射性物质、工业废物和废弃的采油设备、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等,起到了政府职能所不易做、不便做的拾遗补缺的补充作用;起到监督政府、保护百姓环境权益的作用。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领域,社会组织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建设、法制体系建设、科技系统建设、教育系统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以及决策的建议和依据,为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必要保障。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组织使公众更为直接、广泛地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中来,使公众对于可持续发展形成理性和感性的认知与理解,最大限度地认同、支持和参与可持续发展,并对可持续发展各环节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给予必要的监督。社会组织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与程序,直接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和目标效果,为社会发展实现“可持续”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其自身性质、特点和作用体现了“以人为本“,也为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提供了可靠保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对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08.
[2]黄晓勇.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9
[3].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J].《书屋》,2000,(3).
[4]崔恒展.充分发育的民间组织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J].《济南大学学报》,2002,(4).
一、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意义
1.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健康情趣。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因此中职学生有更多的课余自主支配时间,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普遍感觉空虚无聊,因此如何丰富中职学生的课余生活,成为中职学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竞赛型、指令性的兴趣小组活动又缺乏吸引力,而从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主组建的社团活动将成为丰富课余生活的一贴良方。
2.增强学生信心,提高整体素养。由于长期形成的传统升学观念和对中职学校的片面认识,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整体素质较差,在学习方面往往表现为基础相对薄弱,在性格心理方面往往表现为自卑、敏感,在行为能力方面往往表现为盲从、平庸,但他们爱好广泛,活泼好动,有自己的特长。因此学校要提供更多的平台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在不断尝试中得到锻炼、获得提高,怎样把他们的爱好表现出来,把他们的特长展示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开展社团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培养组织活动能力,充分展示个人才艺,使他们对学习、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信心。
3.拓宽专业知识,夯实就业基础。结合中职学校的特色,引导学生组织开展与专业、就业、创业相关的社团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进一步拓宽和丰富了专业知识,为实习就业、今后的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中职学校有效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切实保证社团活动场地、设施和经费。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家境比较困难,因此学校除提供必要的社团活动场地和开放实验实训设施外,还要切实保证社团活动必要的经费,用于购置活动设备、耗材及其他支出,努力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组织。
2.加强对社团组织的指导和管理。与高校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活动能力较弱,为有效开展好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学校必须加强指导和管理工作,由社团自主选择和学校指派相结合确定工作认真、精确业务、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以校团委为主体建立社团管理组织,加强对社团的过程管理,确保社团活动健康有序地展开,定期组织开展社团活动总结评比工作,表彰优秀社团和优秀指导教师,促进社团工作的全面优化。
3.充分展示社团活动的成果。为增强中职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学校要创造条件帮助社团多种方式积极展示社团活动的成果,如开展综合性的社团文化节、社团单项成果展览等,还可以动用各种展示媒体,全方位介绍社团组织的基本情况和活动成果,如学校网站可以开辟社团活动专栏、宣传窗可以定期组织专版、编印社团活动专刊等,对于成绩突出的社团组织,还可以联系当地的新闻媒体,如电视台、报社等,进行采访报道,进一步扩大社团组织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
4.正确处理好社团活动与主体教育活动的关系。社团活动作为学校整体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明确其作用和地位,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社团活动和主体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要避免出现注重社团活动、荒废主体教育的偏面做法,教育学生正确把握好尺度,把在社团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迁移到主体教育学习中来,真正发挥社团组织在学校整体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大会主要专家和代表报告如下(详细内容请见《图书情报工作网刊》lis.省略/netjour-nal/net.htm):
1 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信息与知识组织――周晓英教授
周晓英教授从网络时代的信息与知识组织、信息组织面临的挑战、对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信息组织的实现形式、个性化信息组织的自动化方式以及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个性化信息组织方法等几个方面对信息组织的现状、挑战、个性化要求及研究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报导。
2 本体、知识和意义:数字资源建设中的知识组织――王惠临研究员
王惠临研究员用简洁的语言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大量关于知识工程和本体研究最新的前沿研究项目、研究者和相关理论,包括当前计算语义学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本体研究情况、文本处理研究。介绍的项目有Autonomy的Meaning―based Computing(MBC)项目,斯坦福大学的Semlab Information Mapping(Infomap)项目,VTF(Technical Research Centre of Finland)项目。
3 数字资源整合化建设和组织――张建勇研究馆员
张建勇研究馆员从信息环境分析、用户需求和行为分析、资源整合化建设模式、整合化实践、数字资源组织和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几方面进行演讲。他通过大量的实例数据展示了信息环境和资源发展的现状,指出图书馆发展所面临的危机,提出了独特且实用的基于需求满足的文献资源整合之路和创新发展模式,保障模式,并举出了一个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实际案例,为数字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整合和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本次会议还邀请了部分代表进行专题报导和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实践性,他们所做的报导内容丰富,翔实,逻辑清晰,语言幽默风趣,使广大代表获益匪浅。有代表的代表发言主题如下(详细内容请见《图书情报工作网刊》):
汉语科技词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张运良博士
网络时代叙词表编制方法――常春博士
中国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思考――张士靖
西部畜牧业网站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研究――张艳玲
贵州高校的办学特色与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熊爱民
《图书情报工作》发展亮点及建议:
・《工作》由月刊变为半月刊是期刊发展的重要举措,广大作者非常关注,改版一年来,质量和影响力都在不断上升。
・《工作》自2009年第四季度起启动的“出版基金”项目,充分反映了《工作》为科研工作服务的精神和引领学科发展的作风。
・《工作》每年举办一次学术会议,非常有意义。《工作》保证将坚持办下去,为广大作读者创造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工作》应每年将选题公布于众,让更多作者了解《工作》的学科范围和学科领域,同时,学习国外办刊风格,以更快速、更高效地报导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为己任。
会议征文情况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会议论文302篇,经过《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审,共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40名;优秀奖若干。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长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是社会和谐共同发展的价值规范,也是个人发展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对高中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试通过分析现阶段在高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困境,找到研究性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所在,从而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长点。
一、在高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分析
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文化环境的多元性,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凝练性、抽象性等多方面因素对现阶段进行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很多时候,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是走“形”,而没有走“心”。
1.尚未成熟的认知对价值观教育造成困难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之所以如此认定,是因为16至18岁的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段是人的身体、智力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一方面,高中生对世界的人与事心怀好奇,独立意识增强,思维日渐成熟,批判质疑意识增强,但仍然对直观、具体的事物比较敏感,而对抽象的理论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不足,情绪和思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思维和行动表现不能始终如一。
2.丰富多元的文化对价值取向造成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化推进,文化领域泥沙俱下。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良莠不齐的文化冲击着国内的主流价值观,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研究表明,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学生的个人取向明显,他们普遍将“自我的完善、个人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视为最重要。
3.抽象内隐的价值观难以评估量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尽管国家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具体的内容规定,但这些内容仍然难以评估和量化,这给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二、研究性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1.开放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情境
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一方面,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综合开放的。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于自然现象、社会热点、学科知识、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丰富的课题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载体。立足研究性学习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开放的。其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过程、研究方法、手段、研究成果等可以各不相同,形式的开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多元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认知体系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发现问题,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它更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调用已知解决未知的过程。立足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把已知现实与核心价值观的理想蓝图相链接,从而把未知纳入已知的认知体系,把新知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进而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3.实践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寻求情感认同
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通过实践积累直接经验,在实践中利用所学的间接经验去解决现实问题。立足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学生的直接实践获取直接认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找到情感的共鸣和认同。同时,实践还是检验学生已有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三、利用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1.整合Y源,丰富教育素材
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是研究性学习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课内课外凡可供学生学习研究的人力、信息、物质等资源都可视为研究性学习的教育资源。挖掘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抓手。
一方面,挖掘学科知识与价值观相契合的研究点。课堂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德育学科,其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本学科有很多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中具有探究价值又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部分。例如,在上《生活与哲学》模块“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时,结合学生自身参与学校的台风后的恢复家园活动,亲眼所见社会各界的抗台救灾行动,探讨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途径。另一方面,不断拓展校外资源。独具特色的校本资源和地方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形象化的抓手。
2.实践体验,活泼教育形式
“行是知之始。”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同步实现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分组辩论等形式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在校园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网络上,利用校园网开展集教育性、学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在社会中,借助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开展实践。例如:
在《红砖古厝》课题研究的中期,学生亲身走访了海沧新村的红砖古厝,并且采访了古厝中的原住民、租住者,采访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当地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他们对红砖古厝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们获得了更多一手资料:收集了大量红砖古厝的照片,收获了前一阶段没有了解到的更多古厝的辉煌历史和感人故事,也了解到目前红砖古厝面临的危险境地。
走访过程中,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都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他们深刻感受到保护红砖古厝的紧迫感。实地调查、访谈等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沟通能力,更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现实,使自己的价值认识与现实结合起来,有利于使价值观内化于心。
在研究性学习的结题阶段,学生通过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材料,为红砖古厝的保护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政府从财政拨款修缮破旧房屋;承包给企业进行保护和综合开发,对部分民居进行商业开发,改做闽南特色餐馆、旅店;对典型的古厝进行挂牌保护,并介绍其价值;对古厝的木雕、石雕进行修复;开发旅游线路等等。他们还将收集到的资料做成了宣传小册,自发组织了宣传活动。这些行动表明,学生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丰富了关于红砖古厝的知识,增加了家乡文化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到自身对保护和弘扬家乡文化的责任,真正将所见所闻升华为爱乡爱国的价值观。
3.开放评价,注重教育过程
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价应该更注重形成性评价,这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不谋而合。研究性学习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老师、学生,甚至与活动有关的企业、社区等都是评价主体;学生参与活动的认识和态度,学生在研究中获得的收获体验,研究成果的呈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等都是评价的内容;他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都是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内容、方式的多元灵活,使得评价角度多面,评价纬度全面,评价结果准确。因此,采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能够完善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切实促进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小利.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运用的价值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8):45-46.
[2]刘峥,刘新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探索[J].求索,2011(9):122-123,135.
[3]王睿.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与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194-195.
[4]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3):8-1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or the problems of production and demands for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system, the necessity of reform of employment-oriented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system is analyzed, several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reform are proposed: employment-oriented optimizing curriculum setting, adopting flexible teaching mode of integrating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vigorously promoting and constructing "Double Type" teacher team with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aking comprehensive scoring methods of appraisal theor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assessment.
关键词: 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教学体系;改革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employment-oriented;teaching system;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61-02
0 引言
有别于国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还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对于高层次、高技术的人才需求缺口还很大,特别近几年对服务、管理、销售、制造等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而现今,作为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中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在教学体系方面表现为: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分离;技能训练未能真正落实;“双师型”教师需求缺口依然存在;教学方式方法僵化,未能充分融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原有的考试考核方法单一,已不适合以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相比,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尚未能很好地适应,这将对高职教育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高职教育体系改革迫在眉睫,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1 从职业教育的特征看改革的必要性 每一所高职院校都以是否能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根据企业特定需求,为各行各业培养各方面技能型、知识应用性人才为教学出发点。这也是与高教院校不同的特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高职教育是为了学生就业而进行的教育全过程。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规划高职教学体系,由高职教育的出发点所决定,同时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而提供合适的教学活动以及培训,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长远计划。
1.2 从教学体系稳定性与社会需求的多变性矛盾看改革的必要性 学校的教学体系会受到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条件、社会价值观等多种隐私的影响,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同时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由于需要经过多重环节的研究、编写、评审,使得制定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一段时间(至少三年)内不能发生变化。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观察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
因此,教学体系的稳定性相对于社会需求的多变性呈现出较严重的滞后,从而出现知识体系与实际使用的脱节。只有构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才能实现学生培养规格与社会用人需求的“无缝链接”。纵观传统教育学派与高职教育学派的区别:
1.3 从高职学生就业现状看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为了让社会需求得到满足,为了毕业学生能更好更快的融入到社会工作中去。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检验高职教育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教学体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学生就业困难重重:专业设置的僵化,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的变动;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未能满足岗位需求;毕业生自身的求职观念、价值取向等偏差更加加剧了就业形势的变化。因此,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改革实在必行。
1.4 从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看改革的必要性 国外高职教育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高职教育自身发展与其所在的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同步的,甚至会有所超前。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由于以上种种的原因,发展状态为能达到相应的水平,明显有滞后的状态。所以更应构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改革。
2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的几点设想
要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不同企业的人才需要,就要对高职教学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构建的基础应该从院校培养方向转向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应从培养高知识型人才转向高技术应用型人才。遵循教育“以实为本、以能为主、以用为先”的原则既要有院校自己的培养特色,也要适应社会需求。
2.1 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2.1.1 以职业素质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应先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进行深入的分析,不但要分析职业的专业技能能力,还要分析非专业技能能力。一方面,对于全体学生需要培养基本职业素质:敬业精神、职业责任心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针对职业岗位的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专业课程及实践操作。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以培养能力目标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以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专业知识“以实为本、以能为主、以用为先”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改革。
2.1.2 注重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高职教育的课程应按照企业岗位设置进行重组和整合。专业理论课教学以“能用”和“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力求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和以应用为中心的综合性,特别注重探索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基础构成的知识体系,正确安排专业知识的实用度与广度、深度关系。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训课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重要比例,因此,应社会需求设置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并逐步完善与之相匹配的由系列实验室,系列实践教学基地等组成的实训课程系统,营造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2 开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组织
高职院校是专门为社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院校,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学的特色。教师就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只有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使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高职教师必须对高职教育性质、地位、作用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其特点等有着明确的认识,在教学工作中充分体现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这一主线。
2.2.1 在知识的传授方法上,应用多种教学资源,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实现多角度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上不能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或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更要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应注重采取仿真化、全真化的实训教学,甚至直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开课或到企业开课,采取与企业岗位对接的做法,从而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应用计算机网络构建网络课程平台,与日常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结合,提供更多教学资源,让学生课余也能接收相关的信息更新,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能。
2.2.2 “校企结合”是推进教学体系改革的新趋势。我国在推进高职教学改革工作中也在强调“工”“学”结合,在国际上,德国“双元制”模式,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和台湾地区“建教轮调”模式是较为典型的“校企结合”成功模式。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校企合作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
但是,目前在我国关于校企合作的课程资源的研究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许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还停留在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这样简单的认识上。例如:实训学科单一,不能满足专业性整体技能训练的要求。实训内容简单,难以形成学生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性的实训能力。社会资源的引入与指导教师的配置也直接影响到技能实训的效果。
如何组织和动员企业将优秀课程资源引入到技能人才的培养中来,并研究校企合作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和推广机制,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长效机制这尤为重要。
2.3 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师资队伍
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的教师,不仅懂理论,而且会操作。因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2.3.1 培养在职教师的专业技能。一方面,要有计划和政策让在职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如到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挂职锻炼,参与课题开发、技术服务等,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有计划地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根据不同研究方向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2.3.2 引进一批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通过从生产一线引进一批既有教学实践又有工程经验的技术专家充实教师队伍,使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3.3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通过在相关的行业中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又有高文化素质的兼职教师,保证教学质量,降低培养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以上的措施要形成一个良好的长效机制。
2.4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直接关系到考试结果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直接影响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同时考核知识、能力、技能的方法和综合评分方法。
①考核内容。应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内容体系,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环节)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考核方法。应根据各门课程考试考核的特点,允许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在传统考试方式的基础上,更应推行如:作品设计、制作;撰写调研分析报告等学生的自主作答的考试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路等,着眼培养学生创新创意,既检验学生获取知识和思维组织能力,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一方面,企业更为注重员工工作过程的合理性和思维方法;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将学生平时学习偏重点引向实际操作技能的作用,减少模式化的思维思考方式。
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把实践性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积极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理清高职教育的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的联系和区别,探索出实践性教学的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任明.浅议高职教育的创新意识[J].新职教,2000,(10).
[2]李黎明.从招生就业谈高职教学改革[N].山东省农业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2004,(3).
[3]游涛.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推进高职教学改革[N].南昌教育 学院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