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困生申请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你们好!我是___班的学生____,来自__.我现在十分需要领导、学校、国家帮助我,帮我和我的家庭度过难关,让我能有幸和其他的同学一起顺利完成学业。
我家里有5口人:爷爷、爸爸、妈妈、哥哥和我。今年我有幸的被贵院经贸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录取,我和家里人都非常的高兴。
经过几年的努力,带着全家人的梦想,我终于考上了大学。但是高昂的学费却让我们全家人强烈的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家里的经济状况让我萌生了放弃求学的想法,我想早日参加工作来减轻家里的负担,父亲知道后强烈的反对,给我摆明利害,做我的思想工作,父亲通过自身的经历,给我讲到到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命运,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家里的生活状况。说困难只是暂时的,而知识,一定要有文化、有知识,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走出困境。
所以为了让我将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在教育质量口碑良好,学风严谨的学校中接受更好的教育,全家人经过仔细筛选,多方考证,最终在高考志愿书上坚定的写下了中州大学这几个沉甸甸的字,选择了咱们学校经贸系的市场营销专业。
而我也终于在惴惴不安中等到了录取通知书。但一想到家庭的情形,我心里就很难过,爷爷今年八十多岁了,早年的劳作,本已年迈的老人更加瘦弱了,常年患病,卧床不起,每年光医药费就需几千乃至上万;爸爸常年劳累在外,给别人打小工,常常入不敷出,生活无规律,也是得的一身的病,重体力的劳动不能参加,还要靠药养着;只有妈妈一个人风里来雨里去,养着这个家,供着我哥哥和我上学,哥哥现在在河南质量工程学院就读,而今年我又考上了大学,我看着这个家。看着妈妈一日比一日憔悴,我的心都要碎了。我家是1998年小浪底水库从山里移民到了平原上,所谓靠山吃山,只靠着地里的庄稼,而如今失去了经济来源,每人才分得六分地,遇到个旱涝灾害几乎绝收。而今年旱灾严重,指着地里已无望,就是糊口都难,别说我和哥哥的学费。但这一年几千元的巨额学费是我家2年不吃不喝也攒不出来的。为了我和哥哥的学费,父母东拼西凑,到处跟人借钱,多少次看到父母无助的双眼,我的心都要碎了。在等待的日子里我不顾家里人的反对,到一个饭店里打工,虽然挣不了什么钱,总能起到一点作用吧!很辛苦,我却没有哭,我想到了我的父母,也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一定要奋发学习,只为那父母的眼神不再无助。
多亏了我的父母、亲戚,朋友,我得到了和别的孩子一样的机会,来到了美丽神圣的大学,坐在这明亮宽敞的教室里,接受更好的教育。
我深感我自己肩头的重任。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我的家人宽慰,用良好的成绩来回报帮助过我的亲人和朋友,来回报国家和社会。进入学校有一段时间了,我发现课不是很多,我将在学好功课的同时,多利用课余时间多去做一些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多看书,扩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修养。
关键词:高校;特困生;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校中,贫困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占高校总人数5%的特困大学生们,是这个年青群体中更为特殊的一部分。长期的经济拮据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情感丰富但又敏感脆弱。另外,又使他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所以必须重视特困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有效的工作方法,做好特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廊坊高校特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河北省大部分学校将高校贫困生的标准定在家庭人均月生活费不足200元,特困生为家庭人均月生活费不足120元。通过对廊坊地区几所高校的抽样调查,特困家庭学生人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左右,大多数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家庭。仅以廊坊师范学院为例,每年17%的在册特困生性格比较内向;64%的特困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远离同学;12%的特困生不愿说出自己贫困的状况;58%的特困生认为大学学费使他们感到贫困;28%的特困生对就业压力很大。但是大多数特困生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努力,积极上进,有的还多次获得奖学金。但也有旷课、考试不及格的现象。因此,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解决这些学生经济贫困的同时,更要注重解除他们的“精神贫困”,使得特困大学生能够身心健康,顺利完成学业,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1.自卑心理
自卑感往往是在自尊心没有得到满足或受到强烈的挫折后出现的反应。特困家庭学生自卑心理往往是因为:经济的困难而由此产生了自卑。一些低年级特困家庭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成绩、人际交往、参加活动、业余特长等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而感到自卑,而高年级特困家庭学生,发现自己面临毕业,对自己所获得的荣誉太少,在就业前比别人缺少“资本”而感到自卑。自卑心理的长期存在会形成退缩性人格或抑郁性人格,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个别的甚至会有绝望轻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焦虑心理
特困家庭学生大多有压抑、浮躁的心理,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而怨天尤人,恨命运不公,有时候过于敏感,与宿舍同学发生争执就发怒,影响了同学之间团结;有的同学整天少言寡语,封闭自我内心,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矛盾当中,逐渐形成抑郁心理,终日郁郁寡欢,情绪低沉,积极性不高,缺乏年轻人应有的朝气。
3.自我封闭
生活上的困难对特困生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们经常会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缺乏人生理想,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导致自闭、自贱、自我鄙视,自己否定自己,缺乏生活的积极性;不愿主动与人沟通,出现人际交往困难。同时,他们又有着很强的自尊,情绪和情感上很容易产生波动,产生了“恐惧”心理,为了掩盖矛盾,逃避现实,把自己封闭起来。
4.沟通困难
他们大多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社会交往能力差。在心理上他们想得到周围同学的支持和帮助,有很强的心理需求,但却不愿意主动向大家说出自己的情况,害怕别人瞧不起,所以就会讷于言语,羞于交往。由于受经济局限,生活上难以“洒脱”,寒酸的外表也往往使其觉得“矮人三分”,同学间的礼尚往来尽量躲避,班级活动也不敢多参与,久而久之,就产生远离集体、自我封闭的心理和行为。
5.依赖心理
在面对家庭困难时,有的特困生总是想依赖学校和社会,缺乏自强自立精神。以廊坊师范学院为例,有85%以上的特困生递交了困难补助和勤工助学申请书。一方面希望社会和学校给以一定的资助,一方面又依赖于此,坐等机会,而不是主动想办法。
二、对高校特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探讨
在关心、关怀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贫困现象”――“心理贫困”。针对这一新问题,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引起重视,力求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压力的同时,使得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充满阳光。
1.创设良好的环境。应该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特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让特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培养他们积极的态度,去除消极影响。通过对廊坊师范学院50名来自各年级和不同专业的特困生中进行问卷形式的抽样调查,82%的学生认为良好的环境对于良好心情的培养非常重要。
2.进行自强自立教育,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第一,精神上要自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充满爱心仔细地倾听,排解除他们心中的苦闷。要让他们明白:贫困并不是耻辱,耻辱的是在贫困面前抬不起头来。教育他们珍惜生活给予自己的这份厚爱,甩掉包袱,挺起胸堂,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二,生活上自立。教育学生要转变思想观念,克服依赖心理,走勤工俭学、自食其力的道路。建立健全与勤工助学挂钩的解困运行机制,设法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教育他们处理好学习与勤工俭学的关系,积极走向社会、参与实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培养自立意识。
3.培养阳光的心态,笑对人生。引导特困生认识到,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要遇到坎坷和困难的,问题是如何去对待。重要的是应该如何战胜困难,使它成为财富。应该开心对待每个人,平淡看待每件事,微笑去处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保持平和的心态,静下心来努力学习,丰富知识,提高修养,培养能力,为以后报答祖国、回报父母、感恩社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总之,大学生活是影响每个特困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学校在培养特困大学生健康心理过程中发挥着作用。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做好全体贫困生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更要重视特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地发挥特困生的自尊心,注意多表扬、少批评,使他们克服心理上的消极因素,逐渐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资助政策 高职院校 贫困生 认定工作
1 引言
按照国务院要求, 2008年对贫困生的资助将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2007年的投入基础上增加一倍,达到308亿元。按照现有制度设计,财政每年投入的308亿元主要用于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程序,公平、公正、公开、规范地把每一分钱发给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这种新的资助政策形势下,高校贫困生的认定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甚至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科学的认定贫困生,把握好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认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当前贫困生认定的现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其中学习费用指修读本专业学分所需要的学费和书本费、住宿费等;生活基本费用是指学生衣、食、住、行、通信等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费用。对贫困生层次的划分,按贾克水的研究理论,贫困生一般可分为三个级别:一般困难生、贫困生和特困生。其中第一级别为“一般困难生”,是指学生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但因突发变故,发生暂时性困难,需要借钱缴费,使学生在校花钱紧张,面临间歇性困难;第二级别为“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收入很少,并有相当数额的债务,只能缴纳一部分学杂费,其基本生活费接近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第三级别为“特困生”,是指家庭没有收入来源,基本上靠借债上学,无力缴纳学杂费,在校生活水平处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学生。简单地说,“有能力支付教育费用,但发生暂时性困难”的为“一般困难生”,“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是贫困生,而“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则是特困生。我国高职院校中现阶段比较有影响力的贫困生认定办法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1)确定困难生的认定标准,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孤儿、烈士子女或优抚家庭子女等无直接经济来源者;二是单亲或父母年事已高或患病长期卧床,家庭缺乏劳动力,又无固定经济来源且亲友无资助能力者;三是家庭被地方政府列为特困户,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者;四是家庭为民政部门确定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者;五是学生家庭或本人突遭不幸(如家庭遭遇自然灾害,学生本人突发疾病或意外事故),超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者;六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条件差,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基本生活难以维持者;七是因家庭经济贫困,无力支付在校期间必要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学生。
(2)困难生认定的程序是:首先由个人提出书面申请,并在申请书后附上尽可能提供的贫困证明;二是班级调查、测评、摸底;三是辅导员组织班委评议、排队、预审;四是系部或学院认定工作组审核、公示;最后由学校贫困生资助中心审核并建立贫困生档案。
(3)贫困生等级的确定条件是:一是只要学生提供家庭所在地政府部门加盖公章的任一形式的贫困证明或在家庭经济调查表中有政府部门加盖公章的低收入家庭,可初步认定为“一般困难”;在此基础上,如果能提供三级贫困证明原件,户口薄及其他贫困证明材料,可初步认定为“比较困难”;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能提供其他困难证明者,如监护人丧失劳动能力证明,无经济收入证明,孤儿证明或受灾证明等,可初步认定“特殊困难”。与此同时,还综合考虑学生的表现和日常消费行为等。
3 贫困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3.1 贫困证明不能反映学生贫困的真实性
由于各高职院校的生源地比较分散,学校不可能对每一个申请贫困资助的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认定,因此,学校无法真正获知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学校判断学生是否为贫困生的一个重要凭证,就是学生家庭所在地政府加盖公章的贫困证明。而学生要获得这样一个贫困证明并不困难。只要学生自己写好材料后,先到村里和镇里盖章,然后到民政局盖章,有些地方,甚至连民政局的章都省了。对于考出去的大学生,当地政府都乐意照顾“自己人”,并不会太为难他们。而学校又没有有效的方法来辨别这些贫困证明的真伪,所以,学校在众多的贫困证明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另外,贫困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生源地和高校所在地之间存在地区经济差异,地方基层组织开具的证明只能证明该生在当地是贫困的,但该生在学校属不属于贫困生还不能完全确定。
3.2 班级测评不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
每到确定贫困助学金时,都有学生向辅导员讲得“声泪俱下”,还有学生当着辅导员的面争得面红耳赤。辅导员也颇感无奈,认为同学们互相接触多,班级测评应该是最好的办法。让申请助学金的学生上台“演讲”,通过演讲告知同学其贫困程度,然后由同学投票来决定“国家助学金资助给谁”。在这种环境下,有的贫困生为不愿泄露隐私而自动退出参评。有的贫困生因为自卑心理,平时和同学接触少,有的甚至还不知道该和同学怎么相处,即使同寝室的同学知道他困难,但投票时自然票数就少了;平时人缘好的人都上了“贫困榜”。有同学对选举结果感到惊讶,但自己的投票理由也不公正:“我知道某同学确实不贫困,可我俩关系很好,投一票算给他‘撑个门面’,没想到他居然评上了”。这样的“测评”让人看了心情沉重,它会给贫困生的心灵,给学生间原本单纯的人际关系带来令人担忧的后果。
3.3 评议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
对于贫困学生的帮助,程序越简单,越具有人情味,越能体现关爱。每所学校都会在发出录取通知书时,写上一封信,承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可是为何很多家庭和学生对此根本不相信,还要上街在脖子上挂上一个牌子,说“考上了大学,无法缴纳学费,求好心人帮助”呢?一方面在于申请困难帮助的程序太烦琐,条件太苛刻,而评议小组的介入,更增加了贫困学生获得资助的难度。另一方面从学生辅导员任组长,学生担任成员的组员构成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大致标准来源于对学生生活的观察,看这个学生是否有一个贫困生应该的生活,同时还有可能根据评议员们的喜恶以及和评议对象的亲疏关系来评定。这种戴着有色眼镜看贫困学生的标准,有可能助长某些不正之风在学生中蔓延。而因此成立认定评议小组,进行制度化、规模化的贫困认定,这是不符合帮困助学、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育人精神的。
4 贫困生认定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学生的月消费情况和家庭贫困证明可信度低
部分学校通行的认定标准是以学校所在地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为准,按学生最低生活费的支出划分。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由辅导员大致地了解困难学生每月的消费情况,缺乏定量的实际标准,而且也难以掌握学生的实际消费情况。同时,由于学生本人所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可信度较低,有的学校根据各地民政部门或乡镇(街道)、村委会开据的贫困证明认定贫困生。但生源地部分职能部门工作浮于表面、把关不严,这使贫困生认定不准确,直接导致资助金无法实现最优化配置。
4.2 学生生源地较分散,学校对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走访不太现实
制定一个认定贫困生的“科学”标准并不难,但科学的标准并不一定就是最可操作和最易操作的标准,难就难在如何用这一标准去认定“谁是谁不是”贫困生。认定贫困生难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贫困生的认定是需要成本的。由于学生的生源地一般分布比较分散,学校不可能对每一个申请贫困资助的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认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种可选择的方式:一是将有限的助学资源多次切割,来扩大资助范围;再者就是将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交给大学生父母所在地的基层组织。由此,转换成了第一类问题存在的原因。
4.3 申请贫困的学生人数大于指标数
除了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家庭收入较低,经济基础差,家里无力负担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家庭收入与学生所在学校当地的经济情况相差较大;家庭子女多使学费、生活费加在一起是很大的开销等原因造成的贫困问题外;也有一些动态因素,如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及一些其它自然灾害引起的贫困。以上原因使得高职院校的贫困生人数发生很大变化,加上少数学生家庭诚信的问题,使高职院校申请贫困的学生人数远超过指标数。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国家助学金是无法直接落实到实处的。
5 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应对策略
5.1 学校需要加强诚信教育
要改进或是完善贫困生的认定措施,首先是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诚信知礼列入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内容。“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这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也是奉献者处事的原则,更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所坚定不移的信念。诚信是个人成功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因此,高职院校应把诚信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来抓,作为培养学生做人的道德基础和根本来抓,教育学生求真务实,在国家助学金申请过程中人人讲诚信,实事求是的按规定办事,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不仅只是一次国家助学金评比中的诚信问题,诚信问题更是与国家、社会的繁荣昌盛、生死存亡相关的大事。
5.2 社会需要构建诚信体系
诚实守信是一切制度和规范得以确立和运行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建立的依靠。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诚信体系”的战略任务。社会诚信体系是一种社会管理机制,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倡导行为主体自律,另一方面通过奖励守信、惩戒失信对行为主体进行他律,从而有效维护社会一切活动的正常秩序。社会诚信体系构建主体应包括政府、企业和公民三类,政府诚信建设是主导,企业诚信建设是关键,公民诚信建设是基础。通过搭建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建立奖惩明确的制度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提升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诚信水平,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诚信体系。有了社会诚信体系,让公民诚信行为终身记录,并随时随地可查阅,可促进公民的行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国家助学金的申请与评定就可以在和谐的环境中公平的进行。
5.3 需要建立贫困家庭信息共享平台
全国统一建立贫困家庭信息共享平台,地方政府的扶贫部门负责调查、资料上传与更新。
学校在进行贫困生评定的过程中,可直接在收到学生申请后,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确认该生的各项所需信息,并以此信息作为学生参加国家助学金评定的依据。对于政府来说,做到了“授人以鱼”,也做到了“授人以渔”、做到了“输血”,也完善了“造血”功能,为百姓的自我发展创造了条件,这即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又创造性的为当地百姓开展了帮扶工作。对于全国各地的各级各类学校而言,解决了因学生居住地分散而不能调查走访的困难,也避免了学生及家长不诚信等引起的各种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不存在因个别同学不诚信引起的学校对所有困难学生的不信任问题。对国家而言,将各类扶贫助学政策落实到了实处,各类助学金发放到了真正困难的学生手上,达到了应有的扶持困难学生的目的,同时也解决了困难学生家庭的困难。
5.4 需要一支对学生负责的学生工作队伍
要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除了需要以上宣传教育与信息畅通外,还必须要有为学生热情服务、对学生负责的学生工作队伍。只有他们辛勤的劳动,在日常的工作、活动中,才能观察到学生的各种表现,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积极构建人格平等、机会均等原则,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定科学、合理、详细、可行的贫困生评定标准体系,做到评定标准一致,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影响。才能时刻注意考虑家庭特别困难,但又不愿公开透露自己真实情况的学生,积极保护他们的隐私,关注自尊心“特别”强的学生。只有对学生负责的学生工作队伍,才会以高度的责任心去精心处理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从而才能将国家资助金用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保证国家助学政策的顺利实施。也只有对学生负责的学生工作队伍,才能更好地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好事办好、将好事办实,才能让党和人民放心。
6 结语
新的资助政策投入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一项众人皆赞的民心工程,凝聚着党和政府对亿万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爱,减少了贫困生在学校顺利完成学业的后顾之忧,是一件大好事,可是,贫困生的认定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新资助政策的落实,在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如何体现“三公”,如何消除“不和谐”之音,将好事办得更好,还需要各级政府的深切关怀,尽早建立贫困家庭资料共享平台;还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关爱,尽快健全全社会范围内的诚信体系;还需要各高职院校的群策群力,不断完善贫困生认定的相关制度;更需要一批对学生负责的学生工作队伍,把贫困生认定工作走向精细化,避免“免费午餐”。因为这项工作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z].2007,(5).
诚信缺失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诚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道德基石,市场经济以等价交换为特征,是一种合同与契约的经济。交换的双方必须诚心诚意、恪守信用,结成相互信任的经济关系,交换才能完成。西方发达国家交易方式大都采用信用交易,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经济活动也难以健康发展。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我国加入了WTO,大学生要想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胜,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所以,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都对大学生诚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在经济生活领域的诚信教育是市场经济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从发放助学贷款、助学金,申请困难补助等涉及经济利益的事情入手,使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意识,把大学生培养成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二、大学生经济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经济诚信缺失是指大学生在处理与自身相关的经济问题时出现的不诚信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低。据中国工商银行长沙市支行提供的资料表明:长沙市某大学2002年享受助学贷款的学生按期还贷率仅为25.4%。国家助学贷款是用来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然而部分学生不讲信用的行为却使得这项政策难以为继。笔者的调查中,有31.5%的学生没有表明会“自觉遵守合同,按时还贷”。二是在申请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时,许多学生为了得到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蓄意夸大困难程度,甚至家庭富裕的学生谎称家庭经济拮据,有的学生找熟人打招呼,增加了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发放工作的难度。得到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的个别贫困学生,不知道珍惜用好这笔钱,很快挥霍一空,在师生中造成极坏的影响。三是恶意欠缴学费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十分棘手的事情,个别学生将家长多方筹措的学费不按时交纳,大吃大喝,挥霍殆尽,既给家庭造成新的经济负担,又给学院解决特困生问题带来干扰和困难。个别学生的恶意欠费,导致一些学生心理不平衡,盲目效仿,将学费存入银行,迟迟不缴学费,以达到心理的平衡。四是表现在与父母、师生及社会的经济交往上。例如,个别学生向父母谎报消费需求;偷盗本校同学甚至本宿舍同学财物;在与外界经济活动中更是存在投机侥幸心理,人民日报2005年7月26日报道了大学生手机打爆就换卡的现象,手机欠费后就换卡,有的一年换五六次卡,严重的损坏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
三、大学生经济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竞争为核心的经济,其本质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是诚信原则。它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利益主体之间纵向的上下依关系,使得优胜劣汰、等价交换和关注自我成为社会生活基本准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使人们的竞争意识增强,个人潜能得到开发,开拓进取、于创新的精神得到促进;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诚信保障机制还未建立,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效益原则导致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滋长,淡化了部分人胸怀大局的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导致了社会上诚信缺失行为的大量出现,从而也影响了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树立。
2.学校因素的影响。第一,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经济诚信教育缺乏正确地认识。许多院校把考试作弊、学术作假作为高校诚信教育的重点,认为大学生的经济活动较少,所以存在着忽视经济诚信教育的现象。例如在贫困学生的认定,奖助学金的评定等方面规章制度不规范,监管力度不到位,对学生的经济行为约束不力。第二,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不公正现象。一些学生工作干部和教师原则性不强,在评定奖学金、助学金,甚至发放困难补助款时照顾熟人关系,这些做法本身就违反了诚信原则。目前大学校园的不诚信现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品质的形成,恶意欠费、不遵守还贷合同、不遵守就业协议、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就是因为高校的一些工作人员没有把诚信教育贯穿在自身教育管理工作的始终。
3.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主观修养不够也是造成其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义利面前,部分大学生往往站在利的天平上,个别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不惜考试作弊;有的学生为了获得助学金等困难补助,在申请书上作假;有的学生为了签到更好的单位很少考虑用人单位利益和学校声誉,从而任意毁约等,这些现象的发生,造成经济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不够和法律意识淡漠。
四、加强大学生经济诚信教育的对策
1.营造诚信氛围,强化诚信教育。解决大学生经济诚信缺失问题,需要良好的社会诚信大环境的支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风气,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其次高校在诚信教育中要充分地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校报、宣传橱窗等宣传手段进行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要进行诚信理论宣传。大力宣传诚信的内涵,诚信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对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价值以及当前信任危机的危险性等,加深大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识与理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恪守诚信者受到舆论的褒扬,让不守信用者受到舆论的谴责,从而使高校诚信教育有一个很好的氛围和导向。再次,高校要把诚信教育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广泛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加快高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测评体系,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特别要注意理解学生在银行信贷、就业竞争等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帮助他们走出“两难选择”的困境。学校教育不仅要端正学生在诚信问题上的价值取向,而且要帮助他们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既符合诚信的道德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合情合理的行为选择。
2.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监督力度。既要建立健全各种诚信制度和诚信教育制度,以强化诚信教育,还要建立大学生诚信的考评体系和大学生诚信档案。在全校营造出诚信的法制氛围,用校纪校规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警示学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关注自己的形象,切莫因小失大而断送自己终生的前程。第一,注意规章制度建设的整体性和教育的导向性,保证各项学生管理工作协调一致,形成管理工作的合力。如陕西省教育厅制定的《陕西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及《陕西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暂行实施办法》等就对切实做好困难学生的认定和资助功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二,发挥管理人员的作用,在严格要求、执行纪律的过程中加强诚信教育。对在涉及学生切身经济利益的工作中违反工作纪律的教师和弄虚作假的学生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