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实践探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黎智辉(1977-),女,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村镇规划研究,(E-mail)。
摘要:为了顺应专业发展对城市规划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引导学生城乡统筹观念的形成,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村庄规划环节,并在文中对教案的设计作了详细描述。实践证明:通过该教学环节的设置能够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并引导学生规划视野从城镇到乡村、思维模式从逻辑形象到理性综合的转换。
关键词:村庄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4.17;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130-05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从而将新农村建设列入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了到2020年城乡协调互助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奋斗目标,为今后十多年的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施行,将村庄规划纳入了法定规划的体系中,为科学合理地指导乡村建设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有关村庄规划的法律文件,并广泛展开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力争将乡村建设纳入到规划管理的工作体系中来,真正实现规划建设管理上的城乡统筹。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顺应专业发展对城市规划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引导学生城乡统筹观念的形成,加强学生对村庄规划及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从2008-200年开始,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教学团队开始了将村庄规划设计引入到教学环节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目的和作用
村庄规划作为新的规划类型和规划层次,在其兴起至今3年多的时间里,虽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成果,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不具备作为专业理论课开设的条件。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将其作为城市规划设计课程的一个环节,既容易入手又可作为教学改革的试点,不断积累经验,为向理论教学层面拓展打好基础。同时可利用村庄规划的内容特性,达到特定的训练目的,弥补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
(一)现有设计课程体系的不足
设计课是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的课程主线,是该专业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各年级设计题目的设置遵循规模从小到大、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该专业2008年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表1)为例:
一年级设计课程内容偏重专业基本技术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二年级设计课程注重建筑功能组织的一般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般性公共建筑功能与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从三年级开始安排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对学生在建筑空间组合、功能流线组织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从四年级开始接触城市设计相关内容,并开始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的训练。因此三年级的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设计对象从建筑到规划区、设计视野从微观到宏观、设计思维从逻辑形象到理性综合的过渡。而原有三年级的设计题目(表2)一直处在调整之
社区中心规划设计中,未形成固定成熟的体系,并且内容与二、四年级的关联性不强,起不到应有的衔接作用。特别是直接从以物质环境设计为主的详细规划转向四年级以社会经济研究和土地利用为主的城市总体规划,其思维模式转换幅度过大,往往让学生感到“难以上手”和“无所适从”。
(二)引入村庄规划的目的和作用
为了顺应设计课程主线对三年级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规划概念,实现教学模式从建筑设计教学到规划设计教学,教学内容从物质层面向社会经济层面的良性过渡,从2008-200年开始,学院对城市规划三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进行了系统调整(表1):第一学期从住宅设计开始,过渡到以建筑群体空间组合、道路交通组织、环境景观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居住区设计;第二学期以村庄规划设计、城市外部空间设计为
教学重点。村庄规划设计作为教学重要的过渡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衔接不同类型的设计教学
城市居住区和村庄规划设计都涉及到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景观体系建构、住宅设计等内容,两者的部分研究内容以及成果表现形式类似。学生经过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训练之后,再进行村庄规划设计就容易上手。同时由于产业、生活方式、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村庄这类聚落形式又与城市型居住小区有着显著的区别。学生在观察设计对象的同时,通过其间的对比研究能够对这两者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村民独特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于城市的居住空间形态,不仅让学生对外部空间的设计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把握,对下一步进行独立的外部空间设计(广场、公园等)起了铺垫作用,也保证了从村庄公共空间设计(小尺度)—城市外部空间设计(中尺度)—城市设计(较大尺度)的详细规划设计教学的连续性。
村庄规划中对于社会、经济、人口、交通、用地等因素的分析,对村庄产业规划及其发展方向的判断等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城镇总体规划相关内容的理解,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2.衔接理论教学与设计教学
三年级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学习的关键时期。许多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如: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建设与规划史、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道路与交通等均在这一学年开设。学生刚刚学习了相关的城市规划理论,正是开始尝试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研究城市和从事设计的良好时机。村庄规划设计题目的安排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运用理论知识研究设计对象的作用。根据设计要求,学生需要对村庄实体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地貌特征、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分析体会村庄形成发展的脉络、对村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判断。同时在住宅建筑设计中更加考虑人的实际需求,如住宅特色、生活规律、户型要求、服务设施水平、通风朝向、特定设施(暖棚、老人会所、戏台、教堂等)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重要性,纠正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调研与设计脱节的问题[1]。
3.引导学生规划视角的转换
首先,村庄规划设计训练可引导学生规划视角从“城”到“乡”的转换。通过对村庄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对村庄现状的思考,如:城市化趋势下村庄人口的下降对村庄发展的影响,靠近城镇的村庄对城镇的依赖造成了村内公共设施的发育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现象均有助于他们深刻体会城乡关系,开始从更广阔的区域范围去研究设计对象。其次,村庄问题研究的过程引导了学生规划视野从物质空间向社会、经济层面的转变。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如:现状人口构成中外来人口比例、年龄构成所反应的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发展趋势,外部环境对村庄经济水平和空间形态的影响(比如周边造船企业的存在使村庄外来租住者增多、茶园经济的繁荣促使新聚居点的形成)等,均让学生不再仅仅用物质环境的眼光去对待设计,而尝试着从社会、经济的视角看待问题。
二、教案设计
(一)设计对象的设定
村庄规划的设计对象简而言之为村庄,但在相关条件的设定中还应结合课程实践做出具体安排。
首先,要求提供多地块给学生选择。在对各地块现状进行统一调查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地块的理解、设计的兴趣等选取设计对象。通过不同设计对象的选取,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总结,理解村庄生长的自然规律和趋势,因地制宜地做出规划设计。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以相近为宜,便于学生结伴出行,也避免在不同地块上的往来奔波。
其次,要求设计对象现状成一定规模。这一考虑是基于训练内容和图面表达的需要:(1)训练内容的需要。村庄规划包括旧村整治和新村规划两部分内容。而“整治”在以前的设计训练中没有接触过,是村庄规划训练的重点。如果旧村现状达不到一定规模,不易归纳其发展规律,对现状的整理工作很小,达不到训练要求。(2)图面表达的需要。根据惯常的成果表达要求,若要在A1图纸幅面上1∶1 000的规划平面图能够较清晰地表达出总平面设计意图,则要求规划地块的面积在10~20hm2之间。根据这一要求,考虑村庄用地形态不规则,在任务书设计时,村庄规划人口规模控制在1 000人左右(住宅以低层为主),用地规模控制在13~15 hm2之间为宜。
再次,要求设计对象特征要素鲜明。因自然条件、历史古迹、风俗习惯、区位条件和周边环境等情况的不同,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形态各异,各具特色。而鲜明的特征要素有利于学生因地制宜地研究设计对象,做出各具特色的规划,避免设计方案的雷同。
(二)教学进程及内容安排
教学进程分为5个阶段:前期调研(2周)、规划设计(2周)、建筑设计(1周)、专题研究(1周)和成果表达(3周)[2]。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总体进度调节各阶段课时,总课时也可根据训练需要和任务量大小而调整。
1.前期调研
前期调研工作(表3)重点在于对村庄现状及周边环境的掌握。在后面的设计阶段中也要求学生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补充调研。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往居住小区实地调研主要偏重于物质空间的勘察,对“人”的因素考虑不足。此次调研强调村民访谈,让学生多观察村民的生活现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习惯。此外,学生首次对有现状建设的地块进行调查,容易忽视空间细节。需要预先提醒,并要求学生多拍照片以备查阅。
2.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表4)的重点在于充分理解村庄规划和城市居住小区规划在空间形态、用地强度、交通方式、场所精神等方面的不同,以及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对村庄空间形成的作用。
工作内容
发展方向判断及设计立意总平面布局旧村整治成果要求
梳理村庄发展脉络,分析引导空间发展的动因,判断用地拓展方向
确定方案立意,构思立意的表达途径(布局结构、空间构成、场地设计、建筑设计等)确定用地结构、路网骨架、公共设施和绿地系统,结合地形布置住宅院落(图1)结合现状建筑质量评价及用地结构规划,确定拆留改建筑,理顺道路系统,完善院落空间,开辟公共空间1∶1 000的平面图(在建筑设计和专题研究阶段,总平面图随之不断调整、深化)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3个方面的问题:(1)任务书只给定人口规模,没有划定用地红线,要求学生自行分析判断发展方向。该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可根据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原村庄用地拓展的分析,找寻规律,并对比不同的用地发展方向做出合理判断。(2)学生以惯常的城市型居住小区的设计手法对待村庄,易追求平面上的构图、城市型的绿地广场;同时在公共空间、道路的尺度和公共设施规模上的把握会偏大。可运用城市设计中的“图—底”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村庄的空间形式和尺度与城市居住小区的不同。鼓励学生对村庄交通形式、服务设施需求、村民公共生活对空间的利用等内容进行再调研;加深对设计对象的了解,使设计更加脚踏实地。(3)在旧村整治方面,学生通常不知如何着手。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明确旧村整治的目的、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建筑质量评定入手,在挖掘用地潜力的基础上对交通及院落空间体系进行整理。
3.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表5)的重点在于充分理解农村的经济条件、生活方式在户型上的反映。如:燃料的选择、下水条件和积肥要求决定了厨房、厕所与主房的分离;养殖、晾晒和主辅房之间交通联系的需要决定了房前屋后的院子等等。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部分学生以城市型的公寓、别墅类住宅代替农村住宅,对村民在房屋尺寸、户型上的需求和习惯缺乏考虑。
4.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对村庄规划基本训练的进一步拓展。学生根据设计的兴趣点,针对某一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如村庄肌理、公共空间形式、院落空间(图3)、户型设计、市政工程等方面。此阶段可组织学生综合各自研究的问题统一设计问卷进行深度调研。该阶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对研究成果的形式不限制。
5.成果表达
定稿1周,用于整理设计思路,绘制各类分析图,进行版面设计,完成定稿图;后2周用于绘制正图。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对于分析图的理解偏程式化,认为只要有任务书规定的交通、功能、景观等分析图就能满足设计要求,对表达设计构思和方案分析的图纸不够重视。而优秀的设计必需有好的设计立意,并能够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清晰完整的设计思路加以充分表达。因此需要教师在成果要求中明确两个层次:(1)解决基本功能要求,包括交通、日照、户型等;(2)对村庄特征或特定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其规划设计上的应对。学生只有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规划设计达到较好要求,才能最终获得较好的成绩。这两个层次的要求,既可鼓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创新,又可防止他们不顾基本功能胡乱“创新”[3]。
三、结语
经过三个学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对规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在与村民和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中,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协作能力均得到了加强。在村庄规划的观察—思考—设计的过程中,研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设计作业成果中反映出二、三年级的设计衔接较为平稳、顺利。学生在后读课程中对总体规划相关概念的理解更容易,城市设计的“上手”也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郄瑞卿,李春林,聂英,等.城市规划课程多维教学方法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42-44.[2]吴怡音,雒建利.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6,22(8):62-64.
[3]王承慧,吴晓,权亚玲,等.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5,21(4):62-64.
Teaching practice of village planning course
LI Zhi-hu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9, P. R. China)
Abstract: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03-02
医学免疫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临床医学、药学和护理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因为其理论逻辑性极强,内容相对抽象,知识结构庞杂繁复,学生首次接触时均感到免疫学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而双语教学的应用,为高等医学院校师生掌握、传播和交流医学免疫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国家教育部要求医科类高等院校双语授课的课程比例应达到所开课程的5%~10%。目前,全国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都开展了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部分院校开始了临床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1]国内外的双语教学实践证明,双语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潜质,能够使学生用两种语言思考和交流。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双语教学成为促使高等医学院校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双语教学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实施仍处于试验性阶段,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需要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本文就本教研室开展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实践谈了一些体会。
一、教师备课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大多选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陈慰峰教授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作为中文版教材。我们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参考的英文原版教材包括:Abul K.Abbas和Andrew H.Lichtman主编的《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Charles A.Janeway等主编的《Immunobiology》以及Richard A.Goldsby等主编的《Kuby Immunology》。它们是西方国家高等医学院校采用的经典教材,也是国际公认的具有影响力的免疫学教材。这些教材虽然彼此之间在内容及编排上不尽相同,但均整合了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前沿进展,信息量非常大。教材编写者用原汁原味、文法优美的英语对专业知识作出清晰准确、深入浅出的描述,而且重要的理论均有翔实的实验方法及研究过程的介绍。这些英文版教材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运用大量的照片和彩色图解,将免疫学理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我们的备课变得轻松。例如:B淋巴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是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其中辅T淋巴细胞对B淋巴细胞的辅助作用是重点内容,整个辅助的过程涉及很多的免疫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些相互作用具有时间顺序。如果整个过程只有相应的文字叙述,则不易理解。《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用简单的四幅图将此过程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尽管双语教学的备课远较纯汉语教学工作量大得多,但由于使用了这些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并没有感到枯燥和繁杂,而是饶有兴趣,免疫学专业知识增长的同时,专业英语水平及授课效果均明显提高。
二、国外优秀的免疫学杂志是备课教材的必要补充
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成果经过专家的筛选、整理、编制成书,再出版发行,整个过程要花上多年,在学生开始使用时,有的观点已不够确切。[2]因此查阅近期出版的优秀的免疫学杂志是授课教师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参考的期刊包括: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Science,Trends in Immunology,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Immunit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等。我们将所阅读的文献及时总结,定期在教研室开展学术交流,营造了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的同时提高了教研室整体教学和学术水平。
三、学生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教和学的重要依据。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及早使用英语原版教材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价格昂贵,不宜普及。学生用书多采用自编教材。我们教研室以《Basic Immunology》为蓝本,自编教材《Outline of Immunology》。本教材共12章,前9章为基础免疫的内容,先概述免疫学的基本内容,接下来介绍固有免疫,其后的内容是适应性免疫及免疫耐受;后3章是临床免疫的内容,涉及肿瘤和移植免疫、超敏反应和免疫缺陷。这本自编教材将免疫学的主要内容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使免疫学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辅助学生理解手中的汉语教材。但由于该教材文字表述较少,不能单独作为学生用教材,我们为学生提供了电子版本的英文原版教材,他们课下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
四、注重教学策略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1.师生双方都明确双语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我们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确双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知道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帮助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培养英语思维和交流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主导作用,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挑战的信心,在肯定他们有能力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对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尽管免疫学的专业英语词汇相对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要简单的多,但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学生有思想顾虑很正常。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做好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充分调动其学习热情及学习主动性,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2.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充分利用双语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免疫学相关知识专业。例如:医学免疫学概论中首先介绍的就是免疫的概念,我们在多媒体课件的一张幻灯上同时给出两段关于免疫的描述。一个是汉语教材上的概念:免疫(immunity)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另一个是《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的一段叙述:In a broader sense,immunity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foreign substances,including microbes or molecules。讲解该概念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将此段英语论述念给学生听,或是单纯的汉译英,而是解释:在将学生可能不懂的个别的英文单词解释后,重点强调ability这个单词,这样使学生们理解免疫是一种能力,进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文教材中免疫的内涵。
3.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双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为医学免疫学的授课提供了必备的手段,课件中内常加入英文图片和教学动画,使其内容丰富,并且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从而可以使免疫学比较抽象的专业内容变得易于理解。但需注意,不同教材对于同一种免疫细胞、膜表面分子或者相同的免疫应答过程的表示方法往往不尽相同。例如,辅T淋巴细胞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用桔红色表示,而在《Immunobiology》中则用蓝色表示,所以为了方便学生在课上很快接受教学内容,课件选用的图片或者动画最好出自同一本国外原版教材。
4.根据学生情况,双语教学过程中逐渐增加英文比例。学生在开始阶段的学习中逐渐熟悉了抗原、抗体、免疫分子及细胞等医学免疫学基本内容的英文术语及表述,在学内容免疫应答时,便可以接受大比例英文的授课,并能理解所学的知识。
五、学生反馈意见的收集
授课一段时间后通过与学生座谈,同时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以及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授课进度、方法及内容的难易度进行了及时调整。总之,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完善,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去探索和实践。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携手前进,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春红,李涛,王亮.综合性大学医学双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5,4(4):247-249.
[2]诸葛毅,俎德玲.高等医学教育英文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的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36-39.
(一)衍纸艺术的定义
衍纸又叫做卷纸,是纸艺大家族中比较独特的一项。衍纸艺术就是以专用的工具将细长的纸条一圈圈卷起来,成为一个个小“零件”,然后组合这些形状各有不同的“零件”来创作。这种风格的纸艺术起源于15~16世纪左右欧洲修道院,被修女所掌握,用来装饰圣物盒和神画的。同时斯图亚特王朝时的贵妇人和乔治王时代的闲暇时间较多的妇女也很擅长这项手工艺。
(二)衍纸艺术的由来
衍纸工艺一直被认为是纸艺中的边沿艺术,因为其是将雕塑和绘画技艺承载体转换为纸,但是在艺术表现力方面不落后于其它艺术形式。衍纸制作的基础材料是被卷曲的纸带,自从衍纸技艺流入民间之后,不但表达方式更加的多元化,巧妙的设计本身更是将纸艺的固有的艺术气息展现的淋漓尽致。衍纸像任何其它纸艺类型一样,有其特殊的工具和专门的技术,更加吸引人的是,由于衍纸本身独特的魅力,让很多玩家都爱不释手,一直都深受广大纸艺爱好者的喜爱。
由于该画种制作工艺容易掌握,卷纸做来相当简单,可以说是只要抓住要点,相信没有比它更好学好的手工艺了,一点点耐性和创意,就能变出美轮美奂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成品就能从原来的平面到立体的世界。引入课堂教学后,很受小学生的喜爱。
二、开展衍纸艺术教学所需要的工具材料
开展衍纸艺术教学,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如下:
工具类:小剪刀(用来剪断纸条),手工镊子(用来衍纸粘合、定型,图1),卷纸棒(用于衍纸基本卷的制作;衍纸花瓣的弯曲成形等,图2),彩色珠针(用于定位衍纸零件造型,图3)、锥子(用于钟形卷等衍纸卷的制作,花瓣卷边的制作,等等,图4),模板(汇集了衍纸艺术制作所需要的大部分图形,方便做出大小一致的图形,图5)。
材料类:衍纸――专业衍纸,规格有0.5cm到1.0cm三种宽度、皮纹纸、彩色复印纸、瓦楞纸;(图6);白乳胶(用来粘接作品的各个部位,图7)。
此外还要准备背景纸(图8)(KT板也行)、硫酸纸。
三、衍纸艺术的制作方法
为了降低小学生初学者入门的难度,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美术基础,在创作当中取消了“零件”的描画这一环节,并且改变原先要表现的复杂“零件”,直接用自己的纸卷去装饰表现对象。从而降低操作难度,使之更符合课堂教学需要。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在最后的创作中,我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衍纸工艺制作方法:
第一步,描图:把要表现的对象的大致轮廓用硫酸纸或者复写纸印描在平整的KT板上,要求接线紧凑,线条流畅、严谨。
第二步,用纸条粘轮廓:用乳胶涂在描好线的板上,按照所描线的位置涂好万能胶,然后用镊子调整,直接用彩色珠针在板上固定好纸条的内侧立面,按照线条的形状尽可能精确地粘在底板上(图9)。粘好后用镊子轻轻牢固,再用剪刀准确剪掉多余的纸条。这一步骤中,应注意涂胶要适量,粘纸条要流畅挺拔,保持纸条的干净。
第三步,填零件(各种形状的纸卷):首先根据作品的彩图,搭配所需颜色的纸条;接着根据表现对象的形状,用卷纸棒将细长的纸条一圈圈卷起来,成为一个个小“零件”。最后把这些形状各有不同的“零件”填充到所在区域的底板上。(图10)注意上“零件”要紧凑、平整,涂胶要适量,保持干净。用此方法依次填满所有区域;通常按照先小空间后大空间、先主体后背景的顺序进行。
四、衍纸艺术教学模式探究
衍纸艺术是集绘画(描稿)、工艺(卷纸)、着色(填充)为一体的创作形式,对综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细致耐心的行为习惯、审美素养、动手制作能力,以及艺术表现能力等,都有独特的作用。
我们把教学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入门阶段。主要学习衍纸艺术的工艺制作技巧,比如掌握卷纸器卷纸技巧、学会模板和彩色珠针固定的的使用技巧,以及乳胶的涂抹方法等,还包括制作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内容为制作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衍纸“零件”,比如紧卷、松卷、开卷、泪滴卷、歪曲卷、眼形卷、叶形卷、半圆卷、箭头卷、心形卷、三角卷、方形卷等。(图11)
第二阶段为提高阶段。主要从中挑选兴趣浓厚的学生,进行衍纸工艺的制作,主要以模仿为主,内容以花卉植物系列(图12、13、14)、小动物系列(图15、16、17)等,这些表现内容的形状及纸卷图案的变化较为简单,不复杂,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学习和制作。从中再挑选技术熟练的学生,合作模仿制作具有一定难度的3D衍纸作品(图18)。
第三阶段为创作阶段。从中挑选技术熟练并且有团队意识的学生,合作完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作。尝试以衍纸艺术教学为载体,将本土的海洋文化转化为小学阶段实施的美术课程资源。比如指导学生创作的海底世界(图19),由学生自主创作的海洋系列。(图20、21、22)等。
第四阶段为形式拓展阶段。通过教学,学生可以熟练运用衍纸工艺,尝试制作各种主题和形式的美术作品,充分展现衍纸工艺的材质所带来的独特视觉美感。比如用衍纸工艺来装饰墙壁、盘子、手提袋、信封,还可以用来制作耳环、发饰(图23、24、25、26)等。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把兴趣和能力迁移到生活中去。
五、成效与启示
(一)兴趣日益浓厚,技能素质日益提高
衍纸工艺兴趣小组在在组建之初,只有平时手工制作好的学生愿意参加,为此,我通过班主任的班队课中以倡导培养学生细致耐性的行为习惯去动员。经过仔细了解,原来是因为学生有畏难情绪,而且自信心不足。通过第一阶段的指导和训练,学生从使用卷纸器迟慢、卷出来的图案“零件”不平整、每一个“零件”参差不齐、挤乳胶不能很好控制。到第二阶段已经能够熟练完成各个环节,还能独立完成一个作品,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从艰难完成第一幅简单的作品,到后来已可以娴熟地制作第二幅作品,卷纸的速度也明显提高,一个个“零件”也平整了许多,每一个“零件”的大小也差不多。课件,学生的动手能力,配色能力和表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发展。随着制作的深入,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学生在完成了各种“零件”到完成第一个作品后,就产生了从未体验过的成就感,到现在只要有空就会来画室请教,学生们的兴趣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同学的影响下,在学校或者在家里也都动手做了起来。
(二)了解边沿艺术,传承古老手工艺
在开展活动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衍纸艺术。随着活动的逐渐深入,学生本着对衍纸艺术的好奇,查阅了资料,现在对衍纸艺术的历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明白了衍纸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是将雕塑和绘画技艺承载体转换为纸,一件完整的作品是由无数个“零件”精心组合而成。学生明显多了几份对这优秀古老艺术的认同和尊重。
(三)教研有主题,教师有目标
围绕衍纸艺术,教学科研有了方向。结合海洋文化资源开展“衍纸艺术”特色教学实践研究;利用本地海洋文化资源,不断挖掘和拓展衍纸艺术的表现形式,形成校本教材。
“衍纸艺术”特色教学实践初步计划:
(四)以“创特”为突破,提升教育理念
创建特色,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冶情,全面育人,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校的社团艺术品位,这正是特色创建的目的和意义。
一、通过多角度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直觉能力
常见的品读语言的角度有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表现手法(对比、动静、虚实、抑扬……)、词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句式(节奏明快的短句、错落有致的长短句、整齐富有气势的整句……),以及语言的条理、衔接、语体风格、标点的选择等等,这些角度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平时教学中,师生也基本上是从上述角度品读语言文字的。但很多语文课堂进行的语言品读常常是一问一答式的,教师往往满足于学生从某一个角度进行的单一的品读。但研读名师的教学课例,我们就会发现名师品读语言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们不满足于一个角度的品读,而是会从不同的角度,带着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进进出出,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我们来看李卫东老师教学鲁彦《听潮》一课的教学实例。在品读海的“温柔美”这一环节中,李老师就用了非常多的赏读形式。(1)修辞――比喻;(2)词语――换词法:“吻”换成“拍打”行不行?(3)表现手法――联想、想象;(4)描写――视觉、味觉;(5)模拟法――让学生用手势模拟“吻”“拂”“落花漂在水上”的动作;(6)朗读法――除一般的朗读指导外,还有表情朗读等丰富的朗读形式;(7)背诵法;(8)比较鉴赏法――视觉、听觉相比,音乐、图画对照。
这样的品读形式丰富,手段多样,但李老师并不是为了形式的热闹而追求形式的多样。在学生从比喻的角度进行品读时,李老师没有止步于学生已经“正确”的分析,而是继续追问:作者为什么把此时的大海比作“诗人”,而不是“学者”或“战士”?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人深沉宽博的感情世界和此时海的性格的一致性,以及与“沉吟”一词的前后照应。对于重要的语段句子,老师如果能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进去,用不同的方法品读,那么不仅能把语言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而且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至于沦为答题的机器。学生所得到的也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知识,而是一种有了丰富体验之后的理性认识。
二、通过置换、比较,培养学生对语言隐含意义的理解能力
一位老师教学《王几何》时,就比较多地运用了置换比较的方法进行语言的品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A.原句:这就是我的大名。
改句:这是我的大名。
B.原句:可是,一分钟过去了,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像一尊笑面佛一样,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
改句: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
C.原句:如此喜剧的事,大家岂肯放过?
改句:如此喜剧的事,大家岂能放过?
以上三组句子,就是马飞老师在教学《王几何》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置换比较进行的品读。A组句子中,通过一个“就”字,学生读出了人物的自信、爽朗。B组句子中,“一分钟过去了”强调时间长,“像一尊笑面佛一样”活画出人物的形象,使其更加具体可感。C组句子中,“岂肯”与“岂能”相比,更能写出学生们心中的不服气。除这三组句子以外,这堂课中,马老师还引导学生进行了两处比较品读。一处是处理人物语言的朗读时,采用了普通话朗读与方言朗读的比较。另一处是对文中描写师生笑的两句话“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进行的标点符号顿号与逗号的比较。通过比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风采神韵,体会到文章语言的妙不可言。这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无疑是积极有效的。
实际教学中,除了词语、句子的比较,还可以进行句段、画面的比较。譬如教学郭沫若的《白鹭》。课文第6、7、8三个小节,作者用大写意的手法描写了三幅画面,但如何让学生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清澄,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分别用“修饰语+动词”的结构给三幅画面命名,然后从画面内容、意境和作者语言等角度比较三幅画面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三幅画面中,白鹭都只是一两只,环境“清水田”“清晨”“黄昏”也都显现出静谧美好的特点。从而得出画面整体上是淡雅静谧、明净美好的,而这种淡雅静谧、明净美好的画面正烘托出了白鹭淡雅清澄美好的形象。
三、通过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提高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几乎一切语言都有一词多义现象,同一个意思,也往往有许多不同的语言形式,因此同样一个词语或短语,在不同的文本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就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就单个词语、句子而言,我们是无法判断它的高下优劣的,不管是词语,还是句子,我们认为它好或者不好,都应该将其放到它所在的语境中去考虑。
一位教师执教《俗世奇人》。请一个学生朗读“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一段后,教师追问:“为什么要读这么快?”引导学生找到了上文与之呼应的段落(第8自然段):“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教师接着追问:“猛然”能否换成“突然”?从而让学生明白读得快是由当时紧张的氛围决定的,同时,“猛然”除了有“突然”的意思外,还有一种力度在里面,突出了李中堂当时的盛怒。而这种情形下,杨巴还能快速应对,更加突出了杨巴的一张“好嘴”。听课的时候,笔者在赞叹教者智慧的同时,又觉得稍微有些遗憾。因为,笔者认为,这里教者还可以继续深入,引导学生发现第8自然段中与“猛然”相呼应的词语“一落”“一皱”“顿起”“打落在地”“碎瓷乱飞”,通过语言短促的节奏感受当时气氛的紧张,让学生发现语言表达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建立在对文本的整体阅读之上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孤立地看待一词一句,而是会在理解整篇文本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一词一句的含义,而对一词一句含义的正确理解,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整个文本。他们在运用语言文字的时候,也会慢慢地考虑到语言文字所存在的特定语境,从而更加准确地选用恰当的表达形式。
一位老师执教《巍巍中山陵》时,让学生说一说对中山陵的印象,一个学生立即用了当下很时髦的一组词语“高端、大气、上档次”,教师当即明确指出这组词语用来形容中山陵是不合适的,因为它与中山陵的庄严肃穆是不协调的,这里应该选用一些庄重的词语。教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久而久之,学生在选用语言的时候,必然会考虑到词语的情感、语体色彩,以及说话人物和对象的不同等因素。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语境意识,那么他遣词、造句、说话、写文章的能力必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校企合作 教学 实践
检 索:.cn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针编织服装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发展,在服装市场上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针编织设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针编织服装人才,同时也为我们的高校服装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针编织服装设计课程是根据市场需求和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培养计划所设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自课程设置以来,在现行的教学条件下,针编织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很难较好地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教学目标。毕业生在就业中不能迅速实现学生到设计师的转变,在学生毕业方面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
一、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根据目前针编织服装设计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是解决目前市场对人才需求和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之间不能衔接的根本方法和途径。独立学院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和培养层次不同,不能完全沿用公办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需要探索和研究适合独立学院自己的教学模式。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作为独立学院,我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条件,系统分析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认真思考自身办学优势,对针编织服装设计教学改革进行实践研究,深入探讨适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提出了针对独立学院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模式内容
针对“独立学院”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牢牢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的教学思路。遵循着理论+实践+能力的培养路线,与企业联合,进行课程共同开发,从教、学、做、实习、研发等多维的角度对课程教学进行“立体化”的整合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学思路
在针编织服装设计课程的设计中,教师讲授理论,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理念不适合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课程教学牢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的教学理念,进行立体化整体培养。学生成为主体,教师成为主导,一方面,教师传授理论知识,讲授具体的工艺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操训练,这样就能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
2.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
针对独立学院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空间上进行了突破,打破了由教室、实验室、企业车间、市场调查和网络教学组成,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教师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不同的授课地点和形式,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同时整合了企业的各种有效资源运用于教学。
3.调整教学目标,整合课程内容
根据市场需求和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培养计划,将课程整合为针编织服装设计,调整了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课时分配。使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把理论不断地应用于实践,不断的进行针编织服装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创新能力训练,逐渐成为针编织行业高级应用型人才。
4.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工学交替
针对独立学院的新型教学模式,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并在课程的整个过程中,穿插课题研究的内容,改变单个课程单独设课,缺乏联系的现状,把所学的各门课程知识在课程的学习中综合运用,使课程设置逐渐完善,遵循着理论+实践+能力的培养路线。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做融合为一体,理论学习与实训相结合、校园内学习与实习基地学习相结合、基础技能学习与设计制作训练相结合、实训与岗位实习相结合,实现了工学交替。
二、课程教学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1.以针编织服装款式设计、结构、工艺设计和制作为主线安排章节。
2.每一章节内容以理论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当前的流行,由理论讲授、市场流行和产品分析、市场调查和专题设计训练构成能力培养的流程,其中市场产品设计分析来源于最新的时装和秀场,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品牌设计为案例。并把企业的有效资源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企业的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做讲座或专题,讲解最新的行业信息和最新的专业知识。
3.实践教学在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完成。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讲授内容,带着针对性的题目进行设计训练。
4.把部分内容的课堂搬到了企业,在实习基地的生产车间来进行讲解。如:针编织面料及特点、横机的操作两部分内容就是在毛衫基地进行的。通过现场的教学,学生能够更直观的了解面料的特点和性能,对于针编织服装从面料到小样,再到样衣,有了一个直观的体会,比在教室里的效果好很多。
5.课程内容设置了企业实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参观实习,通过参观,使学生了解针编织服装的设计、生产流程,了解企业文化和运营模式。另一部分是设计制作和短期企业实习,主要以完成单品的设计和制作为主,从设计开始,在教师和实习基地设计部设计人员的指导下,绘制出自己的设计作品,并将自己的设计在实习基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从纱线选择、面料小样的制作、制版、上机制作以及后整理全部在企业完成。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创新教学模式将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进行了灵活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活跃课堂气氛,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学,提高教学效率。
1.课题式教学法
在针编织服装设计的教学中,我们运用了课题式教学法。在课程的教学中,设置了“以小组形式对某一个服装品牌进行以市场考察,结合当前的流行趋势,按照本品牌的风格设计下一季度的针编织服装,并选择其中的一件制作出来。”这个看似简单的课题,其实它涵盖了本课程的全部内容,并运用到之前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把所学的课程进行了串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引导他们进行独立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2.现场教学
我们把课程的部分内容采取了现场教学的方法,把课堂搬进了企业的车间。以第五章的工艺设计里横机的操作原理为例,我们就在企业的车间进行了现场教学。在车间的真实背景下,以真实的机器和程序,教师可以一边讲解理论,一边进行示范操作,学生可以随时进行上机操作。这样使原本晦涩复杂的排针的工艺计算和换针以及边口的处理这些以前作为难点的问题,在这里迎刃而解。
3.开放式教学
在本课程中的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开放式教学,把相关的课内课外、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实习基地企业车间以及网络等等有效的空间和资源有效利用,提高授课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如需要进行操作练习和演示以及验证性的上机操作内容,我们会安排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进行;理论研究的内容通过课下自主学习、图书馆查阅资料以及网上群组讨论。
4.与创新训练项目结合
在课程的教学中,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与本门课程进行了紧密结合,申报了大学生服装设计工作室训练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完成创新的,符合市场要求的服装款式。对服装市场的流行色、款式、材料进行调研和分析,并据此针对服装品牌风格进行产品开发。我们会挑选并修改优秀的创新设计在毛衫基地的ODM设计订单中应用。以项目的形式驱动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学习。
结论
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适合于针对独立学院针编织服装设计教学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的尝试,以及进行开放式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教、学、做融合,实现工学交替,在促进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适应性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对高校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本课题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基金资助
项目名称:“校企合作教研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 徐辉、季诚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5。
2 李众立、董发勤:《实践出真知――西南科技大学实践教学研讨会论文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7。
3 李森:《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4 贵州大学教务处:《本科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8-1。
5 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改探索》,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0。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慕课课程;翻转课堂;个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080-02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及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产业发展及教育模式的变革。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的公共线上课程。2012 年是“慕课元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随着Coursera、Udacity、edX 等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2013年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与 Coursera 合作,加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1]。与此同时,国内高等学府也纷纷投身 MOOC(慕课)大潮。慕课以其优质教学资源,带来了数字信息时代新型的革命性教育范式,受到了高等教育改革者的关注,尤其在中小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中应用广泛,促进了教育机会均等。
翻转课堂关注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从教到学的过程,而翻转课堂则是由学到教的翻转过程。慕课和翻转课堂应用在职业教育处于实践探索和研究创新阶段。高职院校同样面对机遇和挑战。
1基于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内涵
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员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
学生课外线上自学慕课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则是课程实施阶段。教师主要负责教学交互、答疑和指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线上课程自学和线下教师课程导学相结合,实现了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3]。混合式教学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兼顾了班级制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个性化学习,优势十分明显。
2高职IT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实施策略
以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LAMP网站规划与制作》课程为例,设计和实现课程资源,实施翻转课堂为核心的混合式教学,整合教学实施和质量评价方式改革。
2.1 树立问题意识和教学实用原则
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要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矛盾。如网上课程设计和线下课堂实施的矛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矛盾,过程评价的量化统计的矛盾等。采用拿来、自制、补录等形式逐步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及时沉淀教学成果,避免无谓重复,使得教师集中精力用于主导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上来。借鉴驾考理论考试模式,制作多种类型题目,完善题库,用于课堂交互、反馈、评价等。以教学实用为原则,对于功能,坚持专而精。对于视频资源和测试题目,坚持敏捷迭代,逐步完善的原则,以教学需要的够用、适用为先,逐步提高质量,打造精品。
2.2 规范课程标准,打造混合式的教学环境
依托校园网环境、超星泛雅平台及配套的移动课堂APP,构建基于慕课程和翻转课堂为核心的混合式教学环境。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LAMP网站规划与制作》作为试点,规范课程标准和制作流程,在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资源制作,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辅导答疑等方面。
2.3 着重评价方式改革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坚持测试导向,任务考核贯穿始终。采用通关考核、课堂练习、期考和平行任务等多种评价考核方式相结合,尽力做到课程考核评价客观公正,同时不明显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发挥课程组集体团队力量,尽量以客观题型,设计四类题目。其中,通关类测试与课程单元视频直接相关,嵌套在视频播放环节弹出,完成后才能继续播放视频。课堂练习在课堂任务结束由教师现场,立即反馈,教师根据统计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度,仍以客观题型为宜。期考可以从题库中筛选不同难度和等级的题目,由客观题、主观实操题、调查问卷类题型组成。平行任务是团队任务,以案例模仿为主,可以采用公开答辩,项目审查等方式进行。平时成绩包括通关测试,课堂练习,约占课程成绩比重40%;并行任务比重30%;期考成比重30%。
3 高职IT课程实践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为高职IT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在IT课程教学中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分层教学,师资培养、创新学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3.1 有助于开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推进个性学习
高职学生受多种生源来源因素影响,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千差万别,在高职IT课程中进行分层次教学受限于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教学条件、评价方式导致效果差强人意。通过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和监控。依托科学的日志数据,教师可以及时调整课堂节律。慕课平台对通关测试、课堂练习等多种评价手段支持,结果统计直观有效,量化公平。有助于保持学生学习压力,刺激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3.2 有助于培养师资团队、完善课程,统一课程标准
围绕课程建设提升师资团队水平。高职IT课程实践实战性强,课程内容随产业发展变革频繁,对教师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要求高。通过组建课程组,合作建设慕课课程。基于课程,企业专家、专任教学联合开展课程设计、资源建设、题库建设、案例整理,凝结师资团队智慧,积累总结课程教学成果,及时补充产业革新技术,不断完善课程资源。在建设课程过程中,不断提高师资技术水平。通过教师共同备课,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提供教师导学能力和课堂节奏把控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3.3 有助于多种课堂结合、创新学习,扩展学习维度
基于慕课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的创新学习和拓展学习。以选修课、技能竞赛和创新拓展课主题建设慕课课程[4],以学生专业协会或兴趣组形式,开展集体学习,自主学习,扩展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4总结和展望
在高职IT课程《LAMP网站规划与制作》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通过慕课课程建设,锻炼了授课教师团队的混合式教学业务能力,对产业新技术的应用水平同步提高,教师教学案例资源和题库资源丰富,课堂节律把控水平有效增强。依托慕课平台和在线练习,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任务完成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基本到达教学质量的预期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同样存在问题,需要后期实践中探索研究。如资源的碎片化和知识的体系化的矛盾如何解决,主观类、实操类任务如何客观评价等都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全英,丁玉波.基于MOOC教学的高职教学模式研究[J].石油教育,2014(6):9-11.
[2] 吕静静.开放大学混合式教学新内涵探究――基于SPOC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5(3):72-80.
该院的法学专业开办二十多年来坚持探索法律人才的职业化、应用型法学教育的开放式培养模式(即重视对学生法律职业化和法律事务实务能力的培养)在江苏南京取得一定的影响和实效。法学专业的历届毕业生成为江苏及南京地区的各级政府机关、司法机关、企业、公司、事业单位各界的中坚骨干力量,受到各级政府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司法行政机关、企事业等单位普遍好评。目前,根据《法官法》、《检察官》、《律师法》的规定和我国面向21世纪的法制现代化,法学教育肩负重要的时代任务即为国家立法、司法、法律服务、法律监督等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法律人才;适应实践依法治国略的需要,因此法学专业开办二十年来对法学教育与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对法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该院的法学专业创办和发展现状
该院的法学专业是1980年设置的重点专业,是江苏南京高校中最早创办法学专业之一(南京大学是1981年开始招收法律专业学生),这个专业当时也是应南京市司法界急需法律人才的需要而开办的,本专业二十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对法律实务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在校外与南京市各级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以及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实习基地,并且为了体现我院高等法学专业应用型特色,我们在南京市同大律师事务所、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的支持和帮助下,在校内成立了南京同大律师事务实训所、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金大分部和南京市司法局法律人员培训基地、模拟法庭实训基地,既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场所,又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亲自处理法律事务提供了机会,以培养他们既熟悉法学理论有能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我院法学专业先后培养750多位毕业生,其中担任各级法院的院长、副院长4人;担任各类审判庭的庭长、副庭长20多人;各级检察院的检察长、副检察长,反贪局局长、副局长6人,担任各类处长、副处长10多人;担任司法局局长、副局长3人,担任省司法厅、司法局处长6人;担任律师事务所主任的10多人,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及法律工作者不计其数,几乎所有的历届毕业生都在司法行业内直接从事法律实务工作,成为司法、企业、事业单位各界的中坚骨干力量,受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司法行政机关、企事业等单位普遍好评。
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带出一流的学生。要培养高素质的法律职业化学生,必须有高素质的法律职业化师资队伍。本专业二十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对教师对法学教育事业的崇高使命感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及法律实务实践能力的培养,法学专业的专职教师,特别是法律专业课教师既具有副教授、讲师等教学资格,同时又具有律师执业资格的职业化能力,除应具备宽广厚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外,还有忠诚和献身于国家法学教育事业的崇高使命感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目前本专业已有90%教师先后具有双师资格。本专业的现有专职教师9人和兼职教授若干,专职教师中4人是副教授以上的高级职称,3人以上是讲师,3人以上是法学硕士,一人是法学博士,7人获得律师资格;数名来自于法院的高级法官、检察院的高级检察官、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律师被聘为兼职教授,重点高校法学院的法学专家、教授担当客座教授。
二、该院的法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
从法学专业开办二十多年来,本专业一直坚持人才培养与地方法制建设需求相结合,突破传统的学科性人才的培养局面、针对法律职业岗位群设置培养方向,构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实施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并行、理论教学为实践活动服务、建立以本专业双师为主,司法实践专家为辅的师资队伍、设立既有校内实习基地又有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互动体系,积极探索走出去请进来职业化开放式教学的新途径。
该院认为,法学专业专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应用型的高级职业化法学专门人才,即法学专业专科阶段应培养专才而不是通才。这种专才只能是应用型的,而不是研究型的。培养研究型的高级法律专门人才是硕士学历教育阶段的任务,而不是专科阶段的任务。应用型的高级职业化法学专门人才应当具有多元性的知识结构和复合型的能力,即法学专科毕业生除具有一定的法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功底和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外,还应具有相应的人文科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在确定法学专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时,不能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忠于法律,公平公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法学专业职业化教育所追求的目的。
首先,本专业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和进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现代法学人才应当是除具备基本法学理论知识外,还要了解熟悉社会各个领域,从中吸取必要的营养。作为法律应用型人才既具备深厚的法律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以及逻辑学方面的知识的必备性。因此培养应用型职业化开放式法律人才应当是既掌握法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又拥有处理各种法律实务专业技能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使其毕业后能够直接胜任法院书记员、检察院助理检察员、助理公证员、企业法律顾问、律师助理等司法第一线的法律实务工作。
其次,围绕着培养职业化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我们开展具体工作。
本专业教学改革的紧密结合法律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重视对司法实践部门的市场调研,注重做好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以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部门及立法部门法官、检察官、专家、学者等组成的法学、经济法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就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相应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等工作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和反复的修改,最终合理制定出突出开放式职业化特色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计划体系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等。
所谓实施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并行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论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要制定教学大纲,即理论大纲与实践大纲,按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与实践,并且整个实践环节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35%。
所谓理论教学为实践活动服务教学,就是指教学进程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进行,为学生适应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所谓建立以本专业双师为主,司法实践专家为辅的师资队伍进行教学,就是指本专业开放式职业化法律人才培养的教师同时具有两种资格,即具有副教授、讲师等教学资格,又具有律师资格,同时又聘请司法实践部门的司法人员以加强法律职业化教育。
所谓设立既有校内实习基地又有校外实践基地教学,就是指既有校内实训基地,又有校外实习基地,以便更好的实施开放式教学改革的要求。目前该法律专业拥有包括模拟法庭实训室、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等3个校内综合实训基地,拥有南京市各级法院、南京市各级检察院、南京各级律师事务所、南京市各级法律援助中心、南京市各级公证处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广大教师从事双重素质锻炼提供了实践场所。学校通过一系列引导、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从事实践锻炼。目前已有7位教师先后取得了律师执业资格,这些教师直接受理各类民事、刑事案件,其他老师参与共同办案,通过办理大量的案件锻炼了教师处理各类法律事务的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的素材,他们通过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进行理论教学时结合办案实例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进一步提高了该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教学品质保证。
本专业还以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等单位为依托,聘请部分校外兼职教师讲授司法实务性较强的课程,请进来联合培养符合司法实践需求的职业化开放式应用性法律人才。
近几年来,为了确保构建应用型职业化法律人才的开放式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的开展。该专业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主要以培养职业化的高等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方面突出法律实务课的设置,加大对职业化法律人才的实践环节的课时数,注重对职业化的法律人才的处理法律实务能力培养。针对法律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进行组合,以达到培养职业化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目的。
本专业在法律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实行互动式分析讨论式案例教学,特别是庭审抗辩模拟教学(模拟法庭的庭审、庭审评析)已作为常规的教学手段,经常性的到法院旁听使学生保持与司法实践部门密切联系。受到司法实践部门的普遍欢迎。
本专业还利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进行定期固定的专业实习,并且利用本校的律师事务实训所、法律援助中心为学生提供了经常性的实习场所,学生在校内法律援助中心、法律事务实训所进行义务法律咨询和处理法律事务,在校外实习基地参加具体办案,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处理法律实务的专业技能,又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亲自处理法律事务提供了机会,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用所学的法学理论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为开办专科培养高等应用型法学人才、构建法学教育开放式职业化的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本专业依托法律、经济法专家指导委员会,不仅在其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法学教育的法学教学计划、教学实践大纲,而且通过法律、经济法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法律咨询、法律服务以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为法学人才应用型开放式培养模式提供场所。
通过对该院法学专业开办法律专科二十年来坚持职业化开放式教育的不懈努力为该院法学专业开办专科阶段培养法学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构建职业化开放式法学教育的培养模式提供保障。我院法学专业主要有下列特点:
1、教学计划突出职业化的应用型的课程特色
本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主要以培养职业化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方面突出法律实务课的设置和实践的机会,加大对职业化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实践环节的课时数,特别注重对职业化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处理法律实务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实践与理论互动性的特色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互动分析讨论式案例教学,特别是庭审抗辩式教学(模拟法庭、旁听、庭审评析)已作为经常性的教学手段,受到司法实践部门的普遍认可与好评。
3、校外和校内实习基地相结合的特色
我们已同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建立长期固定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并且本院建立了律师事务实训所、法律援助中心为学生提供校内经常性的实习场所,既锻炼学生的处理法律实务的实践能力,又为开办本科构建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开放式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4、师资结构具有双师资格、双师素质的特色
我们的师资结构已具有双师资格、双师素质,通过办案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进行理论教学时结合办案实例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提高了本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高素质师资为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开放式教学品质和教学研究提供了保证。
5、专门建立法律、经济法专家指导委员会的特色
我们专门建立了法律、经济法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在其指导下制定了我们专门建立了法律、经济法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在其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应用型法学教育的法学教学计划、教学实践大纲,并通过法律、经济法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法律咨询、法律服务以提高应用型本科法学人才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为开办应用型本科法学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三、该院法学专业关于建设应用型特色法学专科的探索
(一)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当在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注意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在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首先要强化学生专业课的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但同时又要兼顾到学生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从而使之成为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多种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的法律专门人才。专业课的教学,除开设教育部确定的14门核心课程外,根据社会情况、市场经济的变化开设实践性、技术性强的法律运用课程,如律师诉讼技巧、商务法律实用、非诉处理、谈判技巧等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在整个教学实践中的比重,注意保持我院法学专业已有的自己特色,即法律人才的开放式应用型教育的培养模式(即重视对学生法律职业化和法律事务实务能力的培养)如用更多时间安排学生旁听、观摩庭审,进行模拟法庭,在司法实践部门实习等。使主流教学与特色教学结合起来,避免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僵化。
在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采用与培养法律实务人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观摩审判、法律诊所(现在的法律诊所效果还是比较好,它成为学生们初步了解法律实务的途径和窗口)、模拟审判,形成一整套有利于培养法律实务应用型人才的法学实践性教学法体系。当然,这也要求相应的改革措施跟上,比如法院判例的公开。法院判例如果不能公开,对于案例教学法和实施性教学法会形成制约。教师组织教学应强化理解教材理论对实践法律运用技巧的讲解,采用更多、更适用的案例分析教材。
(二)模拟法庭与案例教学法------对传统法学教学方法的挑战
专科段的法学教育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术培养,而且是一种职业训练。但是我国法学教育长期以来片面地强调前者,从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后者。比如,我国的法学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纯理论的探讨,忽视了分析及处理实际法律案件和纠纷的能力的培养。如何才能改变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经院式教育模式?如何才能弥补我国法学教育中能力训练和培养的不足呢?我院开办应用型法学的专科时应当继续保持二十多年专、本科法学教育的经验与特色,同时,注意借鉴了国外法学教育的有益经验。在传统的课程中大量地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而且专门开设了诸如"模拟法庭"、"律师实务"、"案例分析课"等以能力训练为目的的实践性课程。借用美国法学院的一句格言,这些课程的宗旨是:"训练学生像律师那样思考"。换言之,学生应当学会如何像律师那样思索、写作、陈述和行为。听、说、思、写、辩,举手投足都应当表现出法律职业者应有的素质、能力和才智。模拟法庭的训练不仅仅局限在法庭上的辩论,而是一种系统的、全过程的训练。
学生不仅要处理法律问题,而且必须处理事实问题,学生要学会如何在庭前形成法律意见和开庭时进行法庭陈述和辩论。这种能力不仅依赖于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而且依赖于对各种相关学科和知识的了解与应用,比如对于当事人、诉讼参与人以及法官的心理分析,法庭陈述和辩论的技巧,对于逻辑学熟练运用,对于与案件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了解,等等。因此,模拟法庭的训练能够为参与者提供一种综合的素质训练。其作用远非其他传统的课程所能达到。
版权所有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律运用能力和知识含量
1情感激励,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欲望
情感是课堂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课堂是难以成功的饿,尤其在小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本身就有隔阂存在,其次由于受到学生年龄层次及心智成熟度的影响,如要使其在课堂上能够有效的完成规定的语言学习就必须要借助情感因素的辅助,作为一项必要条件,情感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认知以及心理活动高度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理论同时证明了,课堂教学的成功,不在于单纯的知识传输,而是在于教学者贯穿在课堂教学中的激励鼓舞与诱发唤醒。通过情感激励来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课堂中,老师一口流利的英语,对于学生一句称赞的话语,一个满意的笑容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中巨大的动力,一种精神作用。意志发展促进其主动积极的客服学习上的难点,增强学习自信心,由易到难的不断的进步、成功,从而逐渐生出”想要学”的欲望。
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小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尝试播放或亲自演唱一些适合的英语歌曲,同学们听后觉得很好听,就会产生学习的念头,“我也想唱的那么好听!”“我喜欢这首歌想唱给妈妈听!”……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此时就会主动去学习歌词里生词的发音,意思等,为了学好会不断的练习,一首歌下来,学过的单词能复习,又能学到新单词以及句子的表达,歌曲学会后学生自身还会有一种满足、成就感。老师在选歌时要特别注意难以程度,过难的歌曲学习难度大会起反效果,让学生有种挫败感,影响情绪,同时歌曲选择可以偏向比较热门的外语动漫的主体曲,比较能被接受,歌词上也要注意不要涉及到不良词汇。所以老师在备课时要十分用心。
2情境带入,激发学生的外在运用能力
语言的学习不单单是死记硬背的练习,而是为了实际的交流和运用,学习英语的乐趣不在于书本上的默写和背诵,而是通过学习到的单词、语法,组织运用,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教学中,因为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除了单一的图像单词练习之外,可以采用多媒体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感染力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如何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进行更加丰富的语言学习,加深学生实际运用交流中的“想要学”感情,同时锻炼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和对单词语句的灵活运用和理解,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摆脱被动学习的尴尬处境。
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可以选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景情境影片,让学生通过影像、声音、行为上多方位的感受,相互结合。简单来说,在学习“Open the window”这个祈使句时,可以播放一个夏天烈日炎炎,回到家后,甲非常的热,打开电扇并对乙说:“Oh,It’a hot oday,open the window”,此时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其含义。当播放的画面首先出来的是一条河,河中有条小船时,老师可以讲解到:“There’s a boat in the river。”同学们很快就能知道“There”句式是如何运用在表达自己看到的内容上的,接着当画面逐渐出现到河边小屋的情景时,同学们就能举一反三的表达出“There’s a house near the river。”等等,此时当同学们积极发言时,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多样的表达仿说句“There’s a river in front of the house。”或“Near the river there’s a house?”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赞许,边点头边说“Great,you’er great”,这样同学们会勇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老师也能在同学们的发言中发现一些错误的思维表达方式予以及时的纠正,让学生在情景中自然的学会英语的表达和运用。当被给予赞许时,学生往往会更加的积极,跃跃欲试,课堂气氛会更加的活跃起来。
3积极反馈,增强学生的自信及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反馈评价,它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验收,也是检验教师教学目标落实与否的关键所在。在检查验收的活动中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的情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会成功的乐趣,实现自我价值。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Preliminary Landscape Design in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quest of this course, proposes means of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get better teaching effect.
关键词: 园林设计初步;教学实践探索;问题
Key words: preliminary landscape design;teaching practice exploration;problem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264-02
0 引言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学习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基础,让学生建立园林设计的初步概念,将制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设计初步中,对园林整体设计、空间分配布置和园林各组成要素的表现,有全面基本的掌握。针对不同层次和基础的学生,方法也要具体而论。如何引导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技能,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1]。本文主要针对五年制学生,系统地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知识和技能,对于园林组成要素的表现、色彩、空间、构图及园林规划的设计方法有全面的认识和掌握,为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做好充实的准备。
1 《园林设计初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近些年来,进入高职学校的学生参差不齐,基础不一,尤其是五年制高职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很薄弱,学习意识淡漠,学习兴趣不大,缺乏美术和立体几何的知识。园林制图知识学习的不扎实,对于园林设计中的点线面和空间概念缺乏想象和表达,对园林的整体设计意识浅显,加之有部分学生上课只看手机,不认真听讲,作业拖拉或者不完成,精神萎靡,没有学习目标和计划,教师不容易组织课堂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明显。
1.2 所用教材缺乏针对性 园林设计初步主要是讲述各种园林要素的表现手法,各类专业图纸的绘制要求,以及图纸绘制过程中各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训和练习来逐步积累和培养,从而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园林设计的基本功。而大部分院校的园林专业开设的园林制图课程主要讲述投影、透视等,对于专业设计图纸的绘制及园林要素的表现技法涉及较少;有些开设了园林设计基础,园林设计基础的内容适合于学生理解和欣赏园林,没有切实的对园林各要素的表现进行绘制和训练。
1.3 园林CAD的负面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园林专业也开设了CAD课程,这给园林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新变化。但不容乐观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产生了另外一种极端,即重视电脑设计而轻视手工设计基础的现象,学生过分依赖电脑,忽视了对基本功的训练,最终导致设计分析及思维创新能力的降低[2]。所以要让学生合理运用计算机,加强手绘在设计中的表达,发掘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活跃思维。
1.4 学生的专业口头表达能力不足 园林是在自然的基础上,通过工程手段进行的人工设计和改造,要创造出舒适、自然和美的意境,这种设计的意境要通过文字来表达,即设计思想或理念。由于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不好,掌握的专业术语不够,表述设计思想比较肤浅或不会表达。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索
2.1 加强手绘训练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平时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就要增强对某些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意识,养成一定的职业素养。要想对园林设计有一定的表现能力,尤其要想获得园林图解设计的技法就必须熟练徒手绘图,徒手绘图训练不是简单的速写和练习,而是对现有的园林规划图进行仔细的描绘,在描画的过程中要认真看图,逐步熟练图解语言和表现技法。也可以到实地的公园,让学生大致手绘出规划的平面图,画成图解的形式,并相互探讨文字与图解之间的关系,以寻找交为简练流畅的图解表现技法。所以在平时每章后的实训要逐步加强学生的手绘能力,提高对园林整体规划设计的思想。
2.2 随堂实训 园林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而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又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如果纯粹的讲解大量的理论知识,学生消化吸收不容易,若能进行随堂的实训,理论讲完理解然后动手操作实践,既加强理解记忆,又进行了实训和练习。比如在第二章《立体构成》里对点、线、面、空间的实训。要让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按照构成的规律和美学法则组合出不同的立体模型和组合,能够在园林中注意不同空间对比的使用,从而将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视觉需要。实训时带学生到附近的西北川公园,引领学生观察,让学生发掘出其中的点、线、面元素,沿着园路前行,思考分析其中的空间序列,找出空间对比并评价运用的效果,是否可用其他的空间组织形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绘出草图回去后再加工并分小组讨论。还要通过实习,实地参观优秀的园林景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再进行讲解与分析,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3],也可以采用现场直观教学,教师可以把课堂搬进公园、广场、居住小区等具体的绿地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园林空间感性认识环境,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相关园林设计的艺术原理知识[4]。
2.3 鼓励学生口头表述设计思想 在实地参观并手绘草图回到教室后,让学生对部分区域进行重新设计,有些部分的植物也可以重新进行配置,然后让学生自己表述修改的意图和所要达到的效果,让大家讨论这样的修改是否合理或者可否采用。教师要严格要求,每个学生的思想和具备的知识范围都不同,所以修改结果不会一样,所表达的设计思想也不同,应鼓励学生进行口头表述设计思想,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评价,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互动,增强学生自信心,增加对专业的兴趣和敏感意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逐步加强对园林整体规划设计及周边环境和人文因素的考虑,提高专业素养。
2.4 综合实训与实地测绘结合 在学生掌握了园林设计的概念范围、立体构成、园林各组成要素的表现、园林色彩构图效果图和设计方法入门后,在学期最后应进行一次综合实训。在郊外的荒地或附近的空地,选择一片合适的地块,测量地块的大小,提出设计的要求,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整体规划,包括各地块的功能,园路的布置,植物的栽植配置,山石水体的表现,建筑小品的表现等等,规划是要强调注意路线和空间的组织,注意运用立体构成元素点线面组织空间,植物的配置要注意因季节变换植物色彩的搭配,常绿和落叶植物的配置,针叶和阔叶的配置。
3 结语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必修课,是在园林制图的基础上对园林设计进行初步入门,为后续园林规划设计打好基础,本文针对五年制学生,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与实训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和生态意识,提高了教学效果,如何制定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更合理的教学方法,尚需紧跟园林专业和其他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幼琨.项目教学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浅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80.
[2]冯丽.《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探析[J].热带农业科学,2011,31(4):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