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水土流失治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土流失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土流失治理

第1篇: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关键词 大西岔小流域;水土流失特点;危害;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0-0116-02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集合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地在于用最少的劳动耗费,获取最大的生态经济效果,实现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目标。

1流域概况及水土流失特点

1.1流域概况

大西岔小流域位于辽宁省宽甸县东部的大西岔镇大西岔村,土地总面积为37km2,工程区属于辽东石质山区,区内山体连贯,形态各异,沟壑发育,海拔高度在100m~600m之间,地带性土壤为棕壤土,土层厚度在0.3m~1.5m之间,植被属温带针阔混交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属于华北和长白山植物区系的过渡带。气候属季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工程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 200mm,多集中6、7、8三个月,多年平均气温为6.6℃,≥10°积温3200℃,

1.2水土流失特点

一是流失面积大,分布广。

经调查和2005年辽宁省卫星遥感资料分析,工程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5.13km2,占工程区总面积的40.89%。

二是流失强度大。

年均土壤侵蚀量7.96万t。平均侵蚀模数为2150t/km2.a。局部地区高达4500t/km2.a~7500t/km2.a。

三流失类型多样。

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相伴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重力侵蚀活跃。尤以面蚀最为普遍。沟蚀多发生在暴雨季节、地面有一定倾斜、植物稀少、覆盖厚层疏松物质的地区,如无工程果园、荒山荒坡、侵蚀沟壑、经济林、林草覆盖率较低的疏林地中。

2 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1 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2.1.1 自然因素

山坡陡峻,地质古老破碎,降雨量多,降雨强度大,频率高,幼林多,疏林地多。

2.1.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有三方面:1)工程区内没有一套完善科学的耕作和管理措施,现在还延用原来的家耕方式,种植方式单一;2)经济林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经济林还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现在还处于精放管理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平衡重视程度不够;3)是蚕场的过渡放养,掠夺式经营,致使树势退化,三类蚕场逐年增多,严重地出现沙化,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地类。

2.2 水土流失的危害

2.2.1 土地生产力下降

土壤侵蚀造成黑土地逐渐变薄,土壤肥力普遍下降,土壤的物理性由重壤土变成了轻黏土,土壤孔隙度减少,持水量降低,保水保肥性能减弱,耕作性越来越差,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减低。

2.2.2 耕地资源的数量减少

水土流失严重,洪水灾害频繁,河流两岸耕地被冲、砂压及土地质量下降,部分耕地因耕作土层流失殆尽无法耕作而弃耕。

2.2.3 洪水灾害频繁

有调查显示,境内大部分河段均有不淤积现象,有的河段淤积达到1m深,防洪能力大大下降,导致洪灾频繁。据资料统计1950年~1997年共发生洪水10次,平均4.7年一次,而1977年~1997年的20年间,发生区域性大洪水5次,平均4年一次。而1997年至今,发生区域性大洪水平均3.5年一次。

2.2.4 涵蓄水能力差 破坏生态环境

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冲毁道路和农田,部分坡耕地及林地出现深浅不一的侵蚀沟,部分坡面出现滑坡现象。

2.2.5 水环境质量下降

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残存农药、肥料等,一旦这些有害物质随土壤进入水体,将使水体的污染程度加剧。

3 小流域治理思路与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以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基础,以恢复植被、兴修基本农田、保护和改造坡耕地、经济林为重点,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促使农业经济向生态农业过渡。在坡耕地修筑水平梯田、地埂植物带和横坡改垄,调节地表径流,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在坡面经济林区采取池台田、补植等改造措施,强化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和提高植被覆盖度,提高土地利用率,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在覆盖度较低的荒草地、灌杂地栽植水保林,绿化荒山荒坡,美化环境,涵养水源;针对10年生以下的幼林、疏林地实行封禁治理,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实现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治理对农民生产、生活环境造成安全隐患、严重切割土地的侵蚀沟,采取闸沟等工程措施,减轻侵蚀沟的扩张,减少耕地的切割,控制水土流失。在沟道下游的小河道采取植物措施,维系河道及周边生态系统,改善水质,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在经济林区建设作业路,为农业生产创造条件。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 150hm2,其中等高耕作(横坡改垄)52 hm2,地埂植物带71hm2,建设石坎梯田1.8 hm2,水土保持林404.6hm2(其中包括老果园改造鱼鳞坑整地218.5hm2,植物穿带145.6hm2),池台田整地34.5hm2,封育治理580hm2(混凝土桩围栏1.8km ,补植林木0.6万株);新修谷坊70座,截流沟1km,排水沟0.26km,植物护岸2.5km,宣传碑2座,宣传牌4块,作业路1.0km。

4 结论

项目的建设与开发的指导思想延续了传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精华,开拓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新思路,通过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将会减少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改善以及土壤中林草根系密度的加大,增强了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增加土壤的含蓄能力、涵养水源。每年可增加蓄水量达32.14万m3,,每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4.88万t。到治理期末,林草覆盖率提高到10.76%。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形成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通道。

参考文献

[1]和继军,蔡强国,路炳军,王学强.密云水库上游石匣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8(3).

第2篇: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of the soil, reducing soil erosion, reducing the greenhouse effect, global climate stabil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oil conservation tillage systems have become global issues of common concern.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soil erosion in the world. The author talked about personal views about control of soil erosion, combining with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of water conservancy work.

关键词: 水土流失;治理

Key words: soil erosion;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P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321-01

作者简介:宋亚新(1962-),男,贵州黔西人,研究方向为水土保持方面。

0 引言

在重力、风力、水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丘陵区、山区及风沙区土地生产力与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破坏称为水土流失。它是现今我国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重大阻碍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除自然因素之外,很多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毁草开荒陡坡种粮、毁林开荒等也是导致我国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1 水土流失的危害

耕地是最根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发展农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作物产量,而作物产量因水土流失的日益恶化必定会降低。重视与发展农业历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与农民逐渐加大对农业的全方面投入,改良农业的生产条件,就是为了发展农业。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导致下游湖泊、水库、河道有泥沙淤积,会使水利设施寿命缩短,其综合利用功能也会降低。因长期的泥沙淤积,会使水库失去调蓄功能,泥沙会抬高河床,过水断面减小,引洪能力降低。从而旱涝灾害的危害程度与发生频率也就增加了。因为水土流失使土壤结构与地面植被遭到破坏,减弱了壤层的蓄水能力,导致结果就是频繁发生干旱灾害。

2 水土保持对水利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2.1 水土保持能减少水旱灾害,有效地培育和保护水土资源,主要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利用枯枝落叶层吸蓄、树冠截留雨水、根系固持土壤、林地土壤渗蓄来涵养水源,以此保持水土 只要是森林覆盖比较好的山区,水土流失现象是很少出现的,既不会造成洪水泛滥,不会因干旱导致河流枯竭,也不会因暴雨造成洪水泛滥。水土保持能涵养保护水土资源,可以培育水土资源,使土壤的降雨入渗量增加,由地下径流代替地面径流,发挥以淡压咸的作用,使土地生产力与利用率、生态植被覆盖率与自我修复能力得到提高,水资源承载力与可利用量增加,径流拦蓄与调节能力增强,延长汇流时间,削减洪峰流量,增补枯水流量,抑制洪水暴涨暴落,保持河道常年不断流,改善江河水流状况,有效防止与减少干旱、洪水、泥石流、滑坡和石化、沙化、盐渍化、荒漠化等自然灾害,使防汛抗旱能力得到增强。

2.2 水土保持能够净化空气,调节区域小气候,可以有效保护、改善环境 对小型水利工程、基本农田进行大力建设的同时,水土保持因地制宜地开展林草植被建设与封禁保护,恢复、重建生态系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创造有利于地表植被、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土壤环境,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对区域小气候与地表径流进行有效调节,减少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发生,使生态与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生物群落所依赖的土地与水环境的永续利用得到保障,生态环境用水得以保证并保持均衡、适度的入水量,促进水生物与陆域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促使整个生态系统进入到良性循环的轨道,夯实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及维护河流健康的环境基础。

3 关于水土流失的防治

3.1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水保生态意识 对各种宣传媒介进行利用,对人与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占做大力宣传,采用各种形式,在所有乡镇,尤其是重点监督管理区与治理区,以《水土保持法》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广泛深入的开展,强化水土生态意识,让人们知道经济发展与自然规律不能相违背,才能使人们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的紧迫感不断增强。

3.2 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因我省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口的增加,筑路、开矿等生产建设活动会不断加剧,这样新的水土流失就很容易发生。所以,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力度必须要加大,坚持制止所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3.3 因地制宜,开展综合治理 因地制宜地治理水土流失,对土流失治理规划的制定,注重以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以当地的社会经济基础与自然地理特点为依据科学地制定。以乡(镇)、村为单位,规划要统一,安排要合理,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将生态效益放在首要位置,综合治理田、园、路、村、山、水、林、草,实现农业、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社会、经济、生态相统一,由上到下,先支沟后干沟,节节控制,综合治理在全方面实行。

3.4 合理开发水资源,修建地表拦蓄工程 因地表水资源利用率比较低,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和水资源浪费。所以,必须加大投资力度,蓄水与引水工程要尽快兴建,从而对地表水充分的拦蓄,增加蓄水量。同时,实行山区旱井集雨工程,大搞水窖和引山泉、蓄水池等具有山区特色的小型水利工程,不仅能对天然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还能防止洪水导致的水土流失。

3.5 科学治理沟道,防治洪涝灾害 首先是在沟道内筑坝淤地,对泥沙有效地拦截,淤地余地造田。有些山区沟壑纵横,有优越的打坝条件,群众打坝淤地经验丰富,以使坝系拦沙、调洪、增产、淤地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入河泥沙与水库淤积减少。其次是将河道管理工作做好,保护两岸农田、村庄、城乡免遭洪水侵害,避免滩岸坍塌,利用两岸滩地引洪灌溉,引洪用沙,流域冲蚀下来的泥沙要尽量将其处理在两岸滩地上,防止洪涝灾害造成的水土流失。

3.6 大力推广新技术,提高综合治理水平 首先要对以往的综合治理技术和好经验大力的推广应用,对兄弟县市及国内外先进的水土保持新技术进行学习,使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水平得以提高。还有就是要加强对水保人才的培训与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规划中应用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成果,从而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水平得以提高。

4 结论

总而言之,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无可替代的基础资源。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而且妨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必须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合理开发,科学规划,综合在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稳定及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关键词】水土流失;径流系数;水土保持;治理

1.基本情况

邢台县位于河北省南部,东经113°45′~114°38′,北纬36°58′~37°22′,地处太行山东麓,地形起伏,形态复杂。自西向东依次呈现中低山、低丘垄岗和山前倾斜平原的地貌。中低山区:位于白岸、杨庄、浆水、冀家村、崇水峪、路罗、城计头、西枣圆、将军墓、宋家庄、西上庄、龙泉寺、北小庄、西黄村等乡镇,面积129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65%。由变质岩、石英砂岩及灰岩构成,地形起伏较大,海拔500~1800m,重峦叠嶂,山坡陡峭,沟壑纵横,切割强烈。低山垄岗:位于邢台县中部,在龙华、大贾乡、谈话、张安北、羊范、南石门、皇寺、会宁等乡镇,面积51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6%,海拔高程100~300m。变质岩分布区有明显的立状夷平面。石英砂岩、灰岩构成低缓的低山。山前平原:位于京广铁路东部,面积为175Km2,约占全县总面积的9%,包括东汪、祝村、晏家屯、于办等乡镇。海拔高程45~80m。

1.1水文气象。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0.7mm,50%、75%、95%的降水量分别为567.1mm,431.2mm及283.5mm。降水量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山区大于平原。西部山区多年平均年降雨量599.4mm并有以白岸、路罗为中心的650mm以上的多雨区,平原区多年平均降雨量517.7mm。降水量的年内分配集中。全年降水量75~80%集中在6~9月的汛期,而汛期降水量又主要集中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的30天甚至几天之内,特别是一些大水年份,降水更加集中。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单站最大与最小年降水量之比,山区一般在5~9倍,平原一般在3~6倍。全县多年面平均蒸发量为1093.4mm。平原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一般在1100~1200mm左右,而山区则为990~1100mm左右。县域内的干旱指数,山丘区在1.6~2.2之间,平原区在2.2~2.9之间。

1.2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情况。

(1)中低山区岩性主要包括太古界古老变质岩系,元古界浅变质岩系和震但旦纪石英砂岩系。丘陵和山前台地区主要为下古界寒武系奥陶石灰岩和上古界石碳二叠岩系,中生界三叠系、白垩系地层有零星分布。

(2)中低山区面积为1234.5Km2,海拔一般在500~1000m,最高山峰海拔为1820m。山脉连绵,河流蜿蜒。较大山川有沙河市渡口川;邢台县路罗川、浆水川;森林覆盖率达29.9%,杂草茂密,植被率达60%~70%。

(3)丘陵区总面积为495.7Km2,海拔为150~500m,地面起伏,沿河川两岸分布有带状和裙状一、二级阶地,冲沟较发育,水土流失严重。丘陵区土壤多发育在黄土性母质上。土壤类型有:碳酸盐褐土,此类土分布最广,整个丘陵区的植被覆盖较差,林草覆盖率约为45%。

第4篇: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关键词:水土流失;林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 S1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91-2

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不管是山区还是平原,都有水土流失的现象。水土流失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上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由于植被破坏比较严重,经常出现沙尘暴或水土流失等现象。于是,保护好生态植被,避免水土流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 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

我国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因素是降雨地比较集中、降雨时间集中、降雨量很大,也可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等。土地的坡度比较缓和、坡面长度较长时,土壤就比较容易被侵蚀。尤其是在春季的时候,经常是大风天气,大风经常会把没有附着物的地表表层土壤吹走。长时间以来,由于人们不太重视水土保护,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几乎是掠夺式的,只要回报,没有对自然给予应有的保护。长期如此,自然就会遭到非常严重的破坏,致使生态平衡失衡,生态系统逐渐地退化,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2 治理水土流失手段的分类

要想在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上获得良好的效果,就一定要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起来,二者缺一不可。治理水土流失的工作既可以采取农业耕作手段和水利工程手段,也可以采取生物工程技术手段。属于生物工程手段中的林业技术措施,它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是以植树造林与封山育林等手段为主,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保障土壤不受降雨的冲击,降低地面的径流,进而避免破坏土层。对于治理水土流失来讲,林业措施是一项非常经济和有效的措施。林业措施能够有效地防止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是由地表径流造成的。在治理水土流失时,把农业耕作手段和水利工程手段以及生物工程手段结合起来,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只有做好整体的规划工作,明确分工,依照计划进行治理,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 水土保持林在治理水土流失中产生的影响

3.1 水土保持林能够调节地表的径流量,减缓地表的水流量

地表有草或者是有植被的地方,水流量就较小,植被越丰富的地方,水流量就越小,在有林地的地方水土流失就会更少。由于森林的下层有很多地表物,包括一些活着的或者是死了的植被,丰富的地表物吸收的水分通常比一般的草地与农地都多。有关资料表明,54种森林的蓄水量在40.93~165.84mm,其中复层紧密天然林的蓄水能力是最强的,而单层稀疏人工林夫人蓄水能力就比较弱,其中保持林的通常蓄水能力为100mm左右,也就是说,1km2的森林大约能够蓄水1000m3,并且前期的涵蓄水分量对后来蓄水量有一定的影响。

3.2 水土保持林能够稳固土壤

牧草植物的根虽然很多,但它们的根系都在土壤的表层,如果雨水比较急,就会把土壤冲走,不利于土壤的稳固,但是乔木与灌木的根系比较长,而且还有很多的侧根,能够深扎于土壤内部,紧紧的稳固住土壤,防止下急雨时冲刷土壤,有助于土壤的保护。乔木与灌木稳固土壤的作用要比牧草类好的多。

3.3 水土保持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气候

水土保持林的覆盖面积很大,它的蒸腾面积很广阔,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即使林木茂盛的地方遮住了一部分太阳光,它总体上的蒸发量要比没有林地的蒸发量要多得多。通过林地的蒸发就可以增加保持林地以及周围空气的湿度,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气温,降低了水分的蒸发,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4 水土保持林的营造技术

4.1 在风水岭处营造防风林

有效避免土壤侵蚀的方法,首先就是防止地表径流,要做好控制地表径流的工作,就要做好风水岭的水土流失工作。于此同时,风水岭不仅风比较大,而且温度变化也很大。而防护林正好可以消除不好气候的影响,使得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有所改善。在风水岭处营造防护林,就沿风水岭处进行,假如风水岭的岭脊比较小,可以在岭脊处栽防护林带,至于防护林带的宽度要根据岭脊的宽度而定;如果风水岭的岭脊很平坦也很宽阔,而且绝大部分都作为农田用地,即使存在不是很严重的水土流失的问题,但是经常遭受大风、霜等的危害,在这样的地方建造防护林,比较适合稀疏或者是透风结构的防护林带。

4.2 营造水流调节林

水流调节林主要是栽种在有坡地的地方,并且栽种在坡地的中间处,防护水土流失的作用效果会更好。栽种水流调节林可以降低地面的水流速度,还能够保障地面能够吸收下渗雨水,把地表水变成地下水。水流调节林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吸水,因此,在营造水流调节林时,一定要注意水流调节林的宽度。水流调节林的宽度通常是林带宽度的3倍,这样的宽度最适合牧区。受深耕与横坡耕作等耕作技术的影响,能够减低地表径流率30%左右,而水流调节林带的宽度只要8m就可以,于是,通常情况下水流调节林的大概宽度为8m,如果设置的过宽就会影响农业用地。能够使水流调节林的吸水作用与调节水分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可以把水流调节林和根系比较发达的灌木和乔木林共同使用,形成复层林。

4.3 营造沟边防蚀林,可以有效防止沟壑水土的流失

沟边防蚀林的功能是截住在水流调节林带下面产生的地表径流,避免沟壑持续发展或是出现坍塌。沟边防护林带一般是在侵蚀沟发展比较弱,亦或是比较稳定的状态的前提下,沟边防蚀林通常是在距离沟岸1.5m处的地方栽种。沟边防护林带宽度的计算方法与水流调节林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通常情况下是10~15m。沟边防护林带的结构应采该取紧密结构。

4.4 营造沟头造林,可以有效避免沟头的侵蚀

在沟头营造防护林能够有效避免侵蚀沟头的发展,在被侵蚀的沟头上方的进水处栽种一些灌木林或是选择一些比较耐涝的树种形成乔木和灌木的混交林。在栽种这种树种的时候一定要横对水流的方向,这样栽种能够有效地过滤流过的地表径流,也能够减慢地表径流的速度。

4.5 在沟坡地带营造防护林,能够有效避免侵蚀沟的进一步发展

在一些坡度不大,坡度比较平缓、沟坡的堆塌已经停止,亦或者是在具有杂草覆盖的土质沟坡上栽种防护林,可以避免侵蚀沟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侵蚀沟的造林方式通常采用插条或是埋干,也可以选择栽种大苗,一般不适合采取直播造林的方法。

4.6 在侵蚀沟底造林,可以有效防止泥沙流入河中

选择在侵蚀沟底营造防护林主要是为了能够有效阻止地表的流水中带的泥沙流进河中,防止堵塞或者是淤塞河道。在沟底营造防护林,一定要选择流量较少的地方。大概在每个5~10m横街沟底,每一栅约为5~10行,株与株的距离大约为30~50cm。在沟底营造防护林的树种,最合适的就是柳树。

4.7 在河堤和河岸处营造防护林,能够减缓水流速度以及避免河地和河岸的冲刷

为了有效降低水流速度,避免水流对河岸的冲击,应该在河岸以及坝堤处营造防护林,护坝护堤防护林的宽度应该在10m为最优;要在坝堤迎水处距堤脚2m之外以及在背水处远离堤脚5m处营造防护林带。

5 总结

我们不仅要为自己,还要为子孙后代造福,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努力做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我们一定要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利用林业技术治理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是一项很好的措施,林业技术治理水土流失既能做到治标还能做到治本。

参考文献

[1] 邓永光.浅谈水土流失治理的相关体系与治理模式[J].中国科技,2009(03).

[2] 王广寒,龙忠富,唐成斌,莫本田.贵州草业在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J].贵州农业科学2010(09).

[3] 王广寒.经济衰退对中国林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广西农业科技学院,2011(05).

第5篇: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关键词:沿江小流域;流失现状;成因;综合治理措施

Abstract: The Arctic town of Mohe County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s located in the small watershed of Arctic village north bank, is a hilly area, along the river all the year round due to freeze-thaw erosion, gravity erosion, river water and ice force, forming a large area of land, soil and water loss in serious condition.

Keywords: small valley along the river; erosion status; cause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157.2

漠河县位于祖国北极,漠河镇(北极村)因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奇特的自然奇观成为中国最北端的旅游胜地,漠河沿江小流域位于北极村的北极沙州,流域总面积14.84km2,沿江小流域属低山丘陵地带,由于沿江岸常年受江水侵蚀的影响,形成了大面积的陡岸,还有人为在此乱采砂石形成较大的滩涂,水土流失状况严重。

1 小流域概况

1.1社会经济

漠河县北极村,全村共有农户637户,共2904人,其中农民2074人,流域内现有土地资源1484.96hm2,耕地面积为1033.41 hm2,林地329.88 hm2,主要种植特色瓜果蔬菜等,粮食有大豆、青玉米、小麦,马铃薯,牧业生产属家庭畜牧业,主要品种有猪、牛、羊、鸡、鸭等。农业管理较为粗放,科技贡献率较低,该流域现有林地,疏糼林地、灌木林,但林业生产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今后应大力加强。

1.2气候特点

漠河县地处祖国北极,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风大而物燥,夏季短促而湿热,秋季低温而霜,冬季寒冷而漫长,本流域的地理纬度较高,太阳辐射量少,年平均气温-5.5℃左右,极端最低气温-52.3℃,极端最高气温39℃,全年无霜期为86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

2 水土流失现状

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007.63hm2,占流域总面积53.7%,各强度级别面积为:微度侵蚀面积155.41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0.46%,轻度侵蚀618.48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1.38%中度侵蚀面积298.42 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0.09%,强度侵蚀81.29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067%。流域内有侵蚀沟4条,总长3.55km,均为发展沟。

沿江小流域水土流失形式主要为水蚀,其中又以面蚀为主,流域内耕地已遭到严重侵蚀,有的表土层已全部被剥蚀掉,大块耕地出现沙砾,秧苗稀少几乎弃耕,流域内近年来还有毁林开荒的现象发生。同时,在路边坡度较陡的地方也有沟蚀,侵蚀沟下切与沟岸扩张均较剧烈,流域土壤侵蚀强度2800t/km2a。

3 水土流失的成因

3.1自然因素

一是漠河县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多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强度大,形成径流,易造成水蚀。由于漠河处于高纬地区,冬季干燥寒冷, 寒冷干燥的冬季在陡峭的岸边受冻胀力作用,容易形成冻裂,裂宽度常在几到十几厘米,雪水或雨水进入裂缝后常大片土体失去稳定而崩塌,造成冻融侵蚀;二是漠河县地理位置的原因,流域内地势变化较复杂,坡耕地长坡缓,降雨较集中,易形成径流引起侵蚀,流域内大部分是暗棕壤抗蚀能力低,土壤疏松,抗蚀力差,一遇降雨,汇流面积较大易形成大面积剥蚀。林地坡度较陡也易生产水土流失。

3.2 人为因素

一是毁林毁草,植被遭到破坏。由于“五、六”森林火灾及人为眼前利益,在 15 ℃的坡地上开荒,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毁木开荒导致林地面积逐年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二是耕作制度不合理。粗放经营,用养失调。农民采用陈旧的耕作方式,造成犁底层板结,剥削了土壤的保水抗蚀能力。漠河地处高寒地区作物生育期短,产量低,农民主要依靠耕地广种薄收,种地不养地,只靠土壤中的自然肥力生产,越种越薄,植被越来越严重,耕地得不到保护,加剧了土壤流失,形成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三是农民水土保护意识淡薄,大部分耕地资源均遭到严重破坏,私挖乱采砂石形成较大的滩涂。四、是治理措施不力。由于水保技术人员少,投入不足,技术措施跟不上,使水土流失不得有效的治理,并极易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4 综合治理措施

4.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普法宣传,严厉打击乱砍林木,毁林毁草等违法行为,坚决制止乱垦荒地,私自开采砂石不合理经济活动。

4.2、采用施工机械,因地制宜地沿自然林带挖截流沟来分割源头水势,让一部分岗坡水沿截流沟分割下排,让少量水沿原低洼处排下山坡,严防冲刷土层母质,遏制沟蚀形成。

4.3、采取挖集水井,集水坑的办法,让岗中洼地无其他途径下排的水流入集水坑,从而减少下山水的流量,减少水的流速从而达到减少沟蚀形成的目的。

4.4、修建谷坊,固定沟床,防止沟底下切,抬高侵蚀基点,同时可以拦蓄洪水中挟带的泥砂,淤出台状土地可以种植林木和作物。

4.5、对于5。~8。的坡耕地,种植地埂植物防冲带,在梯田梗种植护埂林,减免水蚀,改善农田小气候,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4.6、对现在次生林、疏幼林地、灌木林地、水土流失较强、生长良好,应该经营。对目前无经营条件的,采取生态修复封山育林,能提高林木生长,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7、播种抗逆行强,保土性好,生长较快,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品种,如苜蓿、草木樨。

第6篇: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关键词:复合地埂;坡耕地治理;应用

穆棱市是黑龙江省水土保持重点县(市)、也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属低山丘陵强度侵蚀区。多年来,国家、地方、个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修筑了大量的水土保持工程,使水土流失治理得到了长足发展。

由于穆棱市地处低山丘陵区,有效土层较薄,只有20~60cm,成土母质多为泥页岩、变质岩、风化岩,土体稳定性差,加之坡长而且陡,因此,多年来穆棱市治理坡耕地是以坡式梯田、地埂植物带为主导工程,这些工程措施在站北沟小流域坡耕地快速治理中确已充分发挥了作用。但统观全市各小流域的坡耕地治理与运行情况,八面通东山和兴源镇西山等小流域采用的复合地埂的治理效果最佳。

复合地埂,即大型竹节壕与地埂植物带、坡式梯田、截流沟的结合体,它具有蓄排结合,抗蚀能力强,防预标准高,增加林草覆盖率等多重功效,是集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于一身的水土保持工程。

1、复合地埂的布设、设计和施工

1.1复合地埂的布设

复合地埂一般布设在坡耕地面积较大,林草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危害严重的小流域中,按1/200~1/100的比降逆主沟道方向排水,即将坡面径流排向主沟道的上游,以延长汇流时间。布设前应查清坡面侵蚀沟的情况,在复合地埂经过的地方,应修筑防御标准较高的蓄水池或浆砌石谷坊。

1.2复合地埂的设计

复合地埂一般按防御十年一遇暴雨强度设计,由于复合地埂是以蓄为主,蓄排结合的水土保持工程,在设计时,主要考虑其拦蓄能力和造林密度,因而先确定其断面尺寸,再计算拦洪量,确定带间距。

1.2.1每延长米复合地埂拦洪量按下式计算:

QO=(h2/sinθ-A)/2+(h+B)h

式中:QO――每延长米复合地埂拦洪量,m3

A ――单埂断面面积,m2,A=(a+b)h/2

θ――原地面坡度

h ――埂高,m

B ――埂间距,m

1.2.2设计洪水总量用下式计算

W24=1.16×0.1(K10%/K5%)×B1×200.83×F/20

式中:W24――十年一遇最大24小时洪水总量,m3

K10%――十年一遇模比系数

K5%――二十年一遇模比系数

B1 ――最大一日洪量参数

F ――集水面积,km2

1.2.3每公顷径流量用下式计算

Q= W24/100F

1.2.4每公顷需修筑复合地埂的长度用下式计算

L=Q/QO

1.2.5带间距用H=10000/L计算

1.3复合地埂的施工

复合地埂一般是在每年的秋季采用人机结合的方法进行施工。①按1/800~1/500的比降定线。②用筑埂犁修筑两条间距为B(一般取B为2m)的平行地埂。③用人工或机械剥离1/3的田面及埂间表土,用生土筑埂并拍实,使地埂断面尺寸达到设计标准,然后将表土复原。④在两埂间修筑间距为5~10m,垂直于地埂的土挡,土挡高为h/2。⑤耙地改垄,使田面垄向与地埂平行。⑥在复合地埂与侵蚀沟交叉处修筑高标准蓄水池或浆砌石谷坊。⑦第二年春季在地埂上栽植紫穗槐或胡枝子等,埂间空地栽植沙棘或玫瑰等。

2、复合地埂的特点

复合地埂是以蓄为主,蓄排结合的水土保持工程,它具有防御标准高,抗蚀能力强,增加林草覆盖率等特点。

2.1施工简单,见效快

复合地埂与坡式梯田的施工方法很相近,均是采用人机结合的方法,操作简单易行。其单位长度的用工量、土方量约是坡式梯田的两倍,而拦蓄能力却是坡式梯田的近3倍,以10?坡面为例,坡式梯田田埂与复合地埂地埂的断面尺寸如图:

其中:a=0.5m b=1.9m h=0.7m

则A=(a+b)h/2=(0.5+1.9)×0.7/2=0.84m2

⑴坡式梯田每延长米拦洪量用下式计算

Q1=(h2/tgθ-A)/2

式中:h――坡式梯田田埂高

θ――原地面坡度,θ=10?

A――田埂断面面积

Q1=(0.72/tg10?-0.84)/2=0.97m3

⑵复合地埂每延长米拦洪量Q。用下式计算:

QO=(h2/tgθ-A)/2+(h+B)h= Q1+(h+B)h

=0.97+(0.7+2.0)×0.7=2.86 m3

⑶拦洪量比较

QO/Q1=2.86/0.97=2.95

复合地埂是按其拦蓄能力设计施工的,因而复合地埂的土方工程完工后即可达到防御标准,当年就可投入运行。

2.2蓄排结合、防御标准高

复合地埂是按一定比降双埂平行伸展的,每两个土挡形成一节大型竹节壕,可独立蓄水。当年水量超过设计标准时,每相临的两个竹节壕又可相互连通,整条复合地埂就形成了一条排水渠,可切断坡面径流,将超标准降水排向主沟道,大大提高了防御标准,因而它是一种以蓄为主、蓄排结合的水土保持工程,它的排水能力按下式计算:

Q=AC Ri

式中:C――谢才系数

A――排水渠断面面积

R――水力半径

i――渠底比降

2.3抗冲刷能力强,工程完好率、保存率高

复合地埂一般宽度为6~7m,在施工时又及时调整了田面垄向,不易遭到人为破坏,而且复合地埂的地埂及埂间空地均栽植了灌木或小乔木,一般在两年后就可完全郁闭,并形成一定厚度的枯枝落叶层,既可由树冠、枯枝落叶层、根系构成一道立体防护体系,增强了工程的抗冲刷能力,提高了工程的完好率和保存率。

2.4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草覆盖率

复合地埂的宽度约是地埂植物带的3~4倍,一般占地26%~33%,相当于在农业种植区内增加25%~33%的林草覆盖率,可生产出大量的灌木条、沙棘果等,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促进了多种经营发展。复合地埂是以蓄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在农作物生长阶段,带内的土壤及枯枝落叶层的含水量较大,提高了周边农作物的抗旱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第7篇: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0.引言

黑龙江省土壤面积4437万公顷(折合6.7亿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3%。全省耕地和林地面积居全国第1位,牧草地面积居第7位。待开发的土地居全国第4位,可垦后备耕地居第2位。2004年末,全省耕地990.5万公顷(1.49亿亩),人均3.9亩。黑龙江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宜农土壤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40%,黑土、黑钙土、草甸土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7.6%,是世界上有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在全国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近年来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城区附近土地垦殖率不断上升,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现已成为全国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因此,对黑龙江黑土的侵蚀和水土流失规律,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黑龙江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黑龙江黑土开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由于近几十年来化肥的使用,使黑土自身的肥力下降。水利部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黑龙江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为已经占黑龙江省黑土区总面积的37.9%,主要表现为侵蚀沟的恶性扩张和表层黑土的急剧流失。

1.1黑龙江黑土土层与土壤结构

黑龙江黑土土层变薄,土壤结构恶化近年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黑龙江开垦初期的黑土层,平均厚度达60~70cm,在有些区域可达1m。目前很多地方的黑龙江省黑土层已经明显变薄,在有些区域已露出了黄土母质。且目前还在以每年0.3cm~1cm的速度在流失表土层,但形成1cm厚的黑土层大约需要400到500年时间。

黑龙江省自然状态下的黑土团粒结构发达,容重较轻。但开发后的黑土粗沙和细沙数量减少,黏粒含量增加。团粒数量减少,孔隙度降低,土层变紧实,导致黑土容重增加,通透性降低,结构破坏,使黑龙江省黑土的水分特性和一些物理性质都明显改变。

1.2黑龙江省的黑土pH值升高

黑龙江的黑土一般呈中性至微酸性性质,其垦区的pH值在5.5~6.5之间。由于缺乏对黑土层的保护,使黑龙江黑土表层pH略有升高,酸性减弱,但亚表层pH值没有明显变化。

1.3黑龙江省黑土中有机质及全氮含量

黑龙江省黑土中有机质及氮素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据调查,黑龙江黑土区土壤有机质以每年0.1%的速度递减,大部分地区的土壤有机质从开垦初的15%已经下降到3%~5%之间。黑土中的全氮含量也下降了65%左右。

1.4黑龙江省黑土中磷和钾含量的变化

黑龙江黑土全磷含量总的变化趋势是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减少,开垦100年后的黑土表层全磷含量为荒地的58.6%,亚表层为荒地的70.2%;而速效磷在荒地表层中含量较高,开垦5年后下降较大,今年又开始增加,黑龙江黑土在开垦10年以后开始使用磷肥有关。亚表层速效磷没有显著变化。

2.黑龙江黑土区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2.1自然因素的影响

2.1.1地形因素

黑龙江黑土区的地形多为波状起伏的漫川漫岗,虽然坡度较小,但坡面较长,多大于500m,最长可达4000m以上。因此,增加了汇水面积,使地表径流量增多,尤其在降雨集中的季节,对土壤的冲刷力更强,造成大量表土及养分流失。

2.1.2土壤因素

由于黑龙江黑土表层土壤质地疏松,抗蚀抗冲性能差。尤其当失去植被保护时,极易产生风蚀。表层以下为第四纪黄土状成土母质,土壤质地黏重,孔隙度小,土壤板结,透水性差。在降雨过程中,土壤水分极易饱和,超渗也会产生较大的地表径流和冲刷。

2.1.3植被因素

黑龙江黑土的地表植被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因素。由于大量开垦荒地,忽视对自然植被的保护,目前黑土区的植被覆盖率已大大降低,森林覆盖率仅为10%左右,草场面积约为6.2%。植被的破坏,使黑土失去了有效的保护,加大了黑龙江黑土的水土流失的程度。

2.1.4气象因素

黑龙江省气候因素中降水和风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最显著。黑龙江黑土区大部分区域,降雨历时短,强度大,大雨或暴雨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0%~60%,对土体击溅力强,径流量大,冲刷强烈,造成严重水土流失。但黑龙江黑土分布区的西部由于降水稀少,风速较大,干旱季节与产生起沙风速在时间上同步,导致这一部分地区春季严重风蚀。黑龙江黑土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冻结时间长达5~6个月,春季解冻后土壤疏松,这种冻融交替作用,使土壤的抗侵蚀、抗冲刷能力明显降低。因此,冻融也是黑土区土壤侵蚀严重原因之一。

2.2 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在黑龙江黑土区东部的山前丘陵和波状平原区域,绝大部分土地已开垦为农田,失去植被的保护,致使土壤遭受雨滴的溅蚀和地表径流的冲刷,水力侵蚀加剧。在黑龙江黑土区的西部,由于超载放牧和开垦土地,使草原退化和植被破坏严重,削弱和丧失了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在黑龙江黑土区的坡耕地上,大部分农户还采用顺坡垄作,使地表水顺垄沟下流,水流易于汇集,冲蚀土壤,造成严重水土流失。黑龙江在黑土利用上,深耕深翻的次数减少,使耕层变浅,犁底层上移,降低了土壤的透水性和持水能力,增加径流对土壤的冲刷。

3.黑龙江省黑土区的水土保持措施

3.1保护植被与提高植被覆盖率

自然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应该保护好黑龙江黑土区现有林地、草地。同时加大植树种草的力度,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体系,提高植被覆盖度。

3.2改善耕作制度与增施有机肥料

通过改善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不仅降低了土壤侵蚀程度,而且可以有效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性质。同时,为了保持黑土较好的肥力特性,应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种植豆科绿肥等技术措施,减少化肥使用量。

4.结语

黑龙江黑土区的耕地的水土流失,使黑土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应在黑土区水土流失的防治上,多措并举,建管并重,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把黑龙江黑土区的水土保持与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整体规划,坚持水土保护,保证黑龙江黑土地质量,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第8篇: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Abstract: The causes of soil eros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ograms are establish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supervis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are standardized to preserve water and soil resource,prevent soil erosion and maintain a health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关键词:水土流失;成因;加强监管;重要性

Key word: soil erosion;causes;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TV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016-01

在科技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环境与资源保护已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搞好优化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是头号的环境问题”,如不注重防治水土流失,对人类危害的恶果不言而喻。

我县为长白山火山喷发构成的典型地形地貌,绝大部分是由山地和丘陵所构成,四周群山环绕,山坡陡,岩石多,树木和草场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方能恢复,由于过去木材的过量砍伐,现在又大量开采石料,新增大量开发建设项目等因素,破坏了原有的地貌植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大部分是强度流失,没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难以恢复植被,同时,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因无法涵养水源,山洪爆发,洪水直泻大河,短时冲向下游,加大下游防洪压力,再就是大量泥沙块石带到河中抬高河床,造成水位升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的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范围内取土,挖砂采石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上述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罚款。

在山区植被好的前提下,各种建设项目不按水土保持法律规定办事,认为无关紧要。首先是在公路建设上没有按照工程与水土保持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的规定办理,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流失的泥土冲埋良田、淤塞河道。其次大量开山采石、挖矿、无序砍伐,不按科学技术操作的农业开发等因素,也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开垦、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罚款。

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①落后的耕作、管理,边开垦边撂荒,坡耕地的增多,滥砍盗伐产生了新的水土流失。

②人口增加,自由民的流入,任意开荒砍树以及不顾条件的种植人参、药材和发展养鹿等,都使水土流失的面积和强度加剧起来。

③乱开小片荒、沟壑开地等直接危害农田,由于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产生大量的冲刷沟,冲刷掉大量的泥砂,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企事业单位、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未经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开垦禁止开垦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荒坡地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开垦,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罚款。

治理措施:

①坡耕地采取修水平梯田,过渡梯田、地梗植物带、石格等措施可以控制,水、土、肥的流失,对于精耕细作,提高产量都有一定的作用。

②荒山治理:主要采取植树造林、改变荒山、平衡生态环境,增加民需用材林的面积。

③农田耕作和经营管理的改变能防止水土流失的产生:横山打垄、合理布置农作物,合理调节农业、林业、牧业和多种经营的结构,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④借鉴外地先进的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是预防水土流失的好经验是对水土流失区防冶的一条捷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有计划地对禁止开垦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耕地进行治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整治排水系统、修建梯田、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

全县的生产建设项目要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凡生产建设性项目,一定要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工程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原则。立项计划、设计书一定要有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案并由水保部门审批。否则,不予立项。农业、林业部门在组织开发性项目要将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纳入项目范围之内。要大力宣传水保法律法规,以保护环境资源为荣,做到对破坏水土保持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的要敢于批评、劝导、举报,营造一个人人关心水土保持的良好氛围。同时,治理水土流失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树立起良好的保护环境资源的社会风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事业单位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造成的水土流失负责治理。本单位无力治理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治理,治理费用由造成水土流失的企事业单位负担。

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生产费用中列支。

第9篇:水土流失治理范文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农业水土资源;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3.211,S2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1)51-0087-02

1概述

农业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对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广泛,是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农业水土资源的流失,不仅对流失流域局部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影响严重,而且对流域范围外的整个水土资源具有显著的影响;是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甚至破坏的重要因素[1]。

以安徽省江淮地区为例,该区域以山地和丘陵地形为主,降水过程中易形成地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加上人为因素,近年来生态环境逐渐趋于恶化,极大地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对农业水土资源的流失原因及其治理措施进行研究,对修复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的农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区域内农业水土资源流失现状分析

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总面积约3.2万km2,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比例37%。根据2000年安徽省水土流失调查结果,江淮丘陵地区的水土资源流失面积累积约为3 610km2,超过全省水土资源流失总面积比例的21%。其中,轻度流失水土面积约2 891km2,占全省轻度流失面积的23%;中度流失水土面积约678km2,占全省比例约18%;强度流失水土面积约36km2,占全省比例约6%;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为10.65km2,占全省比例约14%[2]。可知,安徽江淮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以轻度和中度为主,但强度和极强度的水土流失也占有不可忽视的比重。

3 农业水土资源流失的危害分析

农业水土资源的流失,是导致生态失衡的首要因素,是导致土地土壤肥力下降,水、土资源逐渐枯竭,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重要原因;若没有科学有效的治理与保持措施,农业水土资源的流失还将会加速发展,尤其是丘陵地区的坡面土壤,对各类侵蚀作用具有相对更强的反应,在水、气、生物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是最容易变化甚至破坏的敏感地区。1)土壤肥力下降。从土地资源的利用角度来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坡形耕地。水土资源的流失,对农业生产最为直接的危害是表现为大量肥沃的表土被冲蚀后,土壤中的大量养分也随之流失,如主要存在于土壤表层的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的大量流失,都将使土地肥力日益下降,引起农业生产力的显著下降;2)农业水利设施的破坏。整个水土流失的过程,其主要动力来自于水流的带动。水流将土体泥沙挟带下流,容易引起河道淤塞,水库填淤等现象,严重时甚至引起沟岸崩塌,使区域流域内大量水库的调蓄、泄洪、灌溉等水利功能大幅降低,使得水利项目设施的效益显著降低,试验寿命明显缩短;3)生态环境恶化。农业水土资源的严重流失,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频繁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甚至局部区域内的生态失调现象。如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地区,其主要以丘陵岗地为主,丘陵地区面积占该地区总土地面积的80%以上。近年来,随着区域范围内水土资源流失的逐渐恶化,该地区的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多年平均降水均在900mm~1000mm,加上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极度不平衡,使得在雨季期间流域范围内的河流水量猛增,易形成洪灾;干旱季节大部分河道的径流骤减,枯水期甚至出现水源枯竭的现象,旱灾频繁发生。

4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1)自然因素。当短时间内降雨集中且强度很大,易使水土大量流失;当区域范围内地形起伏,使水流容易迅速汇集集中,强化了水土剥蚀、冲刷和重力侵蚀等发生的条件,易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另外,部分地区土壤抗蚀能力差,表层土壤薄,也是水土易于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2)人为因素。在很多山坡丘陵地区种植的人工林地中,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绝大部分为中、幼林结构组成,由于林草绿化植被的有效覆盖率相对过低,使得地表土壤缺乏必要的保护,加剧了表层土壤的侵蚀和流失;另一方面,修建工程后未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如修路、建厂、挖煤、采矿等工程开发过程未实施合理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方案和水土保持措施;另外,部分农民朋友无节制的开垦坡地,顺坡种植,也较大程度地加剧了水土资源的流失。

5 农业水土资源流失治理

在局部区域范围内,应根据区域范围内水土资源流失的具体现状,以迅速恢复植被覆盖为中心,采取综合治理模式,结合工程防护措施,尽快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1)提高对农业水土流失危害和水土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农业水土资源的流失,是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甚至破坏的重要因素;充分认识水土资源保持在防治洪涝灾害和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可有效加强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建设,保持区域范围内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水土资源的保持,就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切实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地带的农业水土资源,有效提高土地(尤其是丘陵山地等)的农业生产力,充分发挥农业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加强完善区域农、林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各种经济林、用材林、防护林的区域布局,实行多种树种综合造林,在有限面积的土地上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对现有森林加强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采伐和补植计划;对新造幼林加强管理,确保栽种的成活率;宜林荒山地等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封、管、抚、造等相结合的管理措施;对坡度相对较大的现有山坡耕地,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退耕还林、还牧措施,不断扩大山区丘陵地带的有效植被覆盖率;3)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挥地区优势。在山区丘陵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应以林为主,做到合理利用土地,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因地制宜地建立“复合式新型农业生产结构”;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在水库、河流等水源地的上游,应尽量培育水源涵养型树林;在可能发生陷穴、滑坡等灾害的山坡或山地应尽量培育水土保持能力较强的树种;在地质不稳定的沟壑坡地应根据侵蚀沟基础稳定情况,修建相应的土桩、柳桩或竹笼等防护结构,防止水土不断流失引起地质灾害的发生;在靠近沟壑边缘部位应尽量种植乔、灌木树种,以有效调节地表径流,阻止水沟扩张;4)综合治理。农业水土资源的保护,需要农业、林业、水利等各相关部门互相配合,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水土流失治理与保持的长期规划,确定治理重点,明确局部区域范围内的治理目标,在解决好地区规划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做到山、水、田、林、土的综合治理,有效提高农业水土资源的保持效率。

6 结论

水土资源的保持,是农业水土资源发挥优势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农业水土资源的利用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地区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益;另一方面,水土资源的保持程度,也较大程度地制约着水资源的利用,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持,可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