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意见的格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仰 晴空的寂寥
所求的眼泪你的踯躅
陷入的仅仅是你的爱里面
你的永远我的路过习惯就好
Part.two、
在那个街口的某个转角
唯一停留下的脚步已黯然消逝
你的夏天蠲免我的青春
踏过的 已经是彼此的诠释
Part.three、
你也好,我也好,他也好
彼此之间只不过是个路人
走过的 成为彼此的一段长长的距离
离起点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倔强的我 颠覆了最初
Part.four、
闭上双眼,你曾说你会握紧我的手
可你却中途落跑了
留下我孑然一身
我看不见 摸不着寻找你的那一条路
Part.five、
就是这样,两个不同世界的我们
演绎的不就是宿命的亏欠吗
是我的一个真实写照。
一首简单的诗歌,
倾诉了我心中的烦闷与不快。
一首简单的诗歌,
引领着我从伤感中走向开朗。
一首简单的诗歌,
教会了我如何应对任何困难。
一首简单的诗,
抵得过任何长篇大论。
一首简单的诗歌,
是我心灵最好的住所。
一首简单的诗歌,
Abstract: Imagery is also used in many English poems. When translating the poems into Chinese, the translator ought to first identify and interpret the imagery correctly and explor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en to make a proper treatment of the imagery on the basis of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in using imagery in the two languages. The construction of imagery in the translated poems involves the translator's effort to represent the aesthetic innovations 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form and intention of the original poems. Meanwhile, the translator ought to make corresponding alteration and adjustment considering the TL reader's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psychological demand. In this way, the translated poems may well suit the TL reader's demand for a harmonious beauty in the translated works.
关键词: 诗歌;翻译;意象
Key words: poetry; translation; imagery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30-03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0年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010JK027);宝鸡文理学院重点科研项目(ZK0819)。
作者简介:王卫强(1967-),男,陕西眉县人,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学。
0 引言
在诗歌的诸多美感要素中,意象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诗歌的灵魂和诗意存在的重要条件。由于意象的存在,诗才成为诗,而非日常的文本。注重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这种传统被介绍到西方之后,对西方的诗歌传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并引发了以庞德为代表的美国文学史上的“意象派运动”,使意象创造和运用成为美国诗歌创作的自觉手法。虽然英美诗歌传统在意象派运动之前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但这并不能说英美诗歌中就没有意象运用。实际上,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表达人文精神的诗歌,到十七、十八世纪的强调理性、温和的新古典主义诗歌,到注重精神情感和想象力的浪漫主义诗歌,再到用试验性创作手法表现人在工业化影响下的精神空虚的现代派诗歌,都可以从中找到各种意象的创造性使用,这为诗歌之美和恒久魅力增色不少。
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基本单位,诗歌翻译不仅要考虑意象的辨识、阐释,而且要考虑在译诗中意象的合理构建,这关乎译诗的诗性是否能够保存,原诗艺术效果是否能够得以对应传递,译诗读者是否能够获得相似的审美体验(即美感)等方面成与败的关键。本文将从诗歌的意象概念出发,通过分析英文诗歌中的意象创造,找出诗歌意象构建的有效方法,并对译例做出评估和鉴赏。
1 诗歌中的意象
意象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的“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思是说:“有独特见解的工匠,凭着意象来进行创作”[1]。通过后继唐宋诗家的补充和发展,“意象”说逐渐完善。按照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诗人总是“立象”以“尽意”,“象”为“意”设。意象是一种复合体,它包含诗人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意”通过“象”来呈现[2]。中国人讲求的诗歌意境,可以通过意象排列组合叠加而在人的心理产生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而感受出来。例如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由并置的12个意象构成,有一种自然显现的关系构成了一个荒远、古朴、寂寥的景致,生成了意味无穷的意境,从而表现出语言显现的魅力[3]。
受中国诗歌意象传统的影响,庞德在他的诗《在一个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只用了短短的两行:“这些面孔似幻象在人群中显现;/一串花瓣在潮湿的黑色枝干上”(江枫译),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巴黎地铁车站下车后所看到的景象:他突然瞧见一张美丽的脸庞,一个接着一个,不断地出现。本来他已把这种印象用30行的长诗写下来,但他有意地将诗所建成了现在的两行,而每一行中都包含有感官体验而产生的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好的图画,这真顶得上千言万语。(Kennedy, 1990:73)这种意象的使用使诗歌产生了灵动、别致的诗歌之美。
那么,意象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表意的象”[4],有人说是“诗人对自我思想感情意念表达的间接性和对表现对象的陌生化的寻求”[5],还有人说是“一个情感的、引起读者再创造形象的语言符号”[6],而埃兹拉庞德说意象是“在一刹那同时呈现一个知性和感性的复合体”[7]。从这些对意象概念的界定中,我们可以说意象具有几个特点:一是意象具有二重性,即“意”和“象”、“知性”和“感性”;二是意象是将思想情感理念寓于物象之中,所谓“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具有隐喻性和象征性;三是意象具有创造性和新颖性,是“陌生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特有的心理体验;四是意象一般表现为语言。
诗歌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内容,意象可分为自然的、社会生活的、人类自身的、人创造的、人虚构的等五种;根据人的感觉,意象可分为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和动觉意象;按组合方式,意象可分为叠加意象、并列意象、拼合意象、辐射意象等;意象类型的划分是相对的,是相互渗透的,具有“复合性”和“复杂性”特征[7]。
意象的美感之处在于,意象对于人类共通的情感进行了抒发宣泄,使读者对生命有了进一步的感悟,是生命产生净化和升华,是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诗意的存在”[6]。意象通过一种移情投射,召唤人们按照自己的生命境遇阐释艺术品[3],创造性的形成了自我独特的生命意义。所以,研究诗歌意象是阐释理解诗意存在的重要方面,也是研究诗歌译作恰当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2 英诗中的意象及其翻译
意象作为诗歌的基本单位,对于诗歌意境的产生有重要的作用。虽然意象运用是汉语诗歌的传统,但我们也会发现在英语诗歌中意象的使用也不是没有。当然,意象在英语诗歌中不像在汉语诗歌中那样密集,诗行间的意象的相关性更大、独立性较低,所能引起的语义联想范围相对较小。这样,在英诗汉译时,单个意象的处理相对轻松。但考虑到英汉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审美差异,译者不能不做出一些努力处理诗歌意象的问题。而且,要达到美译,译者要更加注意原诗的审美交际意图,也要考虑译语读者的审美期待,译者的意象构建不可谓不是一项重大任务和使命。
约翰・多恩(1572-1631)是十七世纪英国风格独特的“玄学派”诗人,采用极富想象力的比喻和奇怪玄妙的夸张手法来阐释和强调他的诗歌主题。有时候,他的比喻新颖别致、令人称奇,有时候又显得夸张离谱、晦涩难懂。他的诗歌中也有意象的创设,不过与汉语诗歌不同,两个意象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并置在一起的,一般形成本体和喻体在不同“域”之间的映射[8]。多恩有一首诗《别离辞:节哀》,其中有这样的意象并置:“两个灵魂打成了一片”,“像金子打到薄薄的一层”;“就算两个吧,两个却这样/和一副两脚规情况相同”(卞之琳译)。在另一首诗《致死神》中则将死神比作是“命运、机会、君主、亡命徒的奴隶”,“和毒药、战争、疾病同住在一起”(杨周翰译)。一般情况下,英诗的意象在相邻诗行间独立性较低一些,比较容易使读者在较小的范围内产生语义联想;而且英诗中在两个意象间使用“像”或“是”之类的陈述词的情况要多一些。在译诗中,由于译者经常要满足英诗的形式需要,所以保留这样的本体和喻体并置的形式,并使用陈述词。这样做就使译诗诗性在汉语读者看来大打折扣。
在威廉・布莱克(1757-1827)的诗《伦敦》中,诗人运用了很多意象,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一幅资产阶级统治者垄断下道德堕落、身心腐败、社会风气沦丧的伦敦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对诗人所处的时代人们的生存境遇做了澄明敞开式的描绘,给人以深刻而难于释怀的审美体验。诗中既有视觉的意象,如chartered street(chartered Thames, 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 every blackening church, palace walls, midnight street, new born infant's tear, marriage hearse等,又有听觉的,如cry of every man, mind-forged manacles, every infant's cry of fear, chimneysweeper's cry, hapless soldier's sigh, youthful Harlot's curse等,每个意象就像画家拿起画笔在画布上的一抹一涂,排列在一起,构成了伦敦社会的完整画面(要知道,诗人也是个画家,有大量的版画作品)。译文中对这些意象必然经过译者的精心处理和着力构建,否则肯定会影响到诗歌意境和情绪的顺畅传递。有了译者的努力,我们才可以读到下面精美的诗行:
多少扫烟囱孩子的叫喊
震惊了一座座熏黑的教堂,
不幸兵士的长叹
化成鲜血流下了宫墙。(郭沫若译)
同样是对伦敦的描写,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在他的《伦敦,1802》中创造了不同的诗歌意象,把伦敦比作“一潭死水”(stagnant waters),把自己对伦敦的感性认识用物象的形式象征性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指出他从法国返回伦敦后所感受到的虚饰和招摇:
…altar, sword, and pen,
Fireside, the heroic wealth of hall and bower,
Have forfeited their ancient English dower
Of inward happiness…
……教会,朝廷,武将,文官,
庙堂上的英雄,宅第里的公侯,
都把英国的古风抛丢,
失去了内心的乐。…… (王佐良译)
译者在翻译这几行诗时,没有简单地将altar, sword, and pen, fireside, the heroic wealth of hall and bower等意象以字面对等的方式译出,而是考虑到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这些意象所产生的意蕴内涵,根据意象所具有的象征性特征,对意象进行了重建,使其更加适应译语读者的认知框架,做到意义之真和形式之美的恰当结合。
再看布莱克《扫烟囱的孩子》一诗中孩子对路人的倾诉:
They clothed me in the clothes of death,
And taught me to sing the notes of woe.
… …
And are gone to praise God and Priest & King,
Who make up a heaven of our misery.
他们就把我拿晦气的黑衣裳一罩,
他们还教我唱起了悲伤的曲调。
…………
就跑去赞美了上帝、教士和国王,
夸他们拿我们苦难造成了天堂。(卞之琳译)
原诗中用了the clothes of death, notes of woe, God, Priest, King, heaven,译者分别译为:晦气的黑衣裳,悲伤地曲调,上帝,教士,国王,天堂等。应该说译者的意象构建恰到好处,不但准确传递了是人的意念和情感,而且在感性认识上做到了与原诗的对应,而且符合汉语读者的认知体验,有利于他们产生符合原诗交际意图的语义联想。特别是the clothes of death的处理,译成“晦气的黑衣裳”不但在语言形式和音韵效果上非常恰当,而且用“黑衣裳”这一意象更能触发译诗读者的文化系统和心理图式。
3 组合意象的翻译:以《过沙洲》为例
意象组合构成意境,并列在一起的意象在相互间产生被约束的心理表征,共同接近主题。组合起来的意象具有了趋同的引申和比喻意义,相互照应,表现出相同范畴的共有特征。在翻译中,译者不光要考虑单个意象的翻译,而且要考虑组合意象对诗歌主题的支撑作用,单个意象的处理不可能脱离了主题倾向性的制约,不可能不考虑并置组合的意象间的相互影响。译者在诗歌翻译中要抓住核心意象或意象组合,在译文中加以变通或重建,即所谓的协调或调适性重构。
英国十九世纪著名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勋爵(1809-1892)的诗歌《过沙洲》中拥有丰富而意味深长的意象和意象组合:
Crossing the Bar
Sunset and evening star,
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
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
When I put out to sea,
But such a tide as moving seems asleep,
Too full for sound and foam,
When that which drew from out the boundless deep
Turns against home.
Twilight and evening bell,
And after that the dark!
And may there be no sadness of farewell,
When I embark;
For though from out our bourne of Time and Place
The flood may bear me far,
I hope to see my Pilot face to face
When I have crossed the bar.
过沙洲
夕阳坠,晚星出,
一个呼声唤我多清楚!
河口沙洲莫悲哭,
当我出海去。
海深邃,洋空阔,
流水似睡静无皱。
满潮水悠悠,
潮来深海总须回头流。
暮色降,晚钟起
钟声之后便是幽幽夜?
离别时分莫哽咽,
当我登船去。
人间小,人生促,
这潮却能载我去远方。
但愿当面见领航,
过了沙洲后。(陈维航译)
《过沙洲》这首短诗共十六行,采用了隔行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优美,意境盎然,显示了诗人注重本能和自然的特点。这是丁尼生晚年的作品,虽不是最后一部,但被视为诗人辞世时的告别作。诗人对自然中事物的屡屡关照,隐喻出诗人内心的对晚年人生境遇的直觉和顿悟,将感性与知性在自然万物的身上结合起来,表达出诗人对死亡的期待和无所畏惧的本能状态。对诗人来说,死亡就像那神秘的海洋,自己就像那离岸远行的旅者,通往死亡的神秘海洋的旅途既庄严又欢快。
一般说来,英文诗歌首先在语言表现出形式上的完整,其次是单个意象在诗行间的独立性要差一些,是读者产生的语义联想的范围也小一些。虽然如此,《过沙洲》这首诗比较独特,前两行诗就已短语形式并列出三个相对独立的意象:sunset(夕阳)、evening star(晚星)和one clear call(一个清楚的呼声),预留出较广阔的感受和思想空间,节奏上也短促有力,节奏感强,用简笔画的手法很快勾勒出诗意画面,创设出悲壮而又自信欢快的诗歌意境。随后的诗行中,诗人继续使用语海洋有关的意象,用twilight(暮色)、evening bell(晚钟)、the dark(黑夜)、bourne of Time and Space(时空界限)隐喻悲壮的人生暮年;用tide(潮水)、boundless deep(无边无际的深海)、flood(潮水)等隐喻死亡的归宿,毅然决然而且欢快、无所留恋。
从译诗中可以看出,译者并非简单地在英汉双语间移植意象,而是根据意象的组合叠加,重构出适合汉语表达形式的意境,使译诗更显得意蕴优美、意境深远、音韵动听自然,具有汉语古诗词的韵味和气象。译者对意象的处理不是孤立的进行的,而是用重组和调整的方式进行的,因此译诗中就有了这样的表达意象的诗句:“夕阳坠,晚星出,/ 一个呼声唤我多清楚!”“海深邃,洋空阔,/ 流水似睡静无皱。”“暮色降,晚钟起 / 钟声之后便是幽幽夜?”“人间小,人生促,/ 这潮却能载我去远方。”译诗将原诗的语言风格、韵律特征、意象特征和意境特点都恰当地再现出来,这为读者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享受,从而丰富了他们的审美体验。可见,诗歌翻译中对并置意象的调适性重构极为重要。
4 结语
意象是诗歌审美的关键因素之一,意象的翻译关系到诗美的传递。由于中西方诗歌创作传统和语言形式的差异,对意象的重视程度和意象的运用技巧也有不同。如何在诗歌翻译中恰当传递意象的形式和意蕴,对于诗歌之美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组合意象的处理,因为事关意境的再现,译者需要在在准确把握原诗意象和意境的基础上,通过考虑译语读者的美感体验习惯加以变通或重构,对组合意象进行协调或调适性重构,以便使译诗达到意蕴、情感和音韵上的和谐之美。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2]李小平.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2010,(1).
[3]牛宏宝.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郑新安.论诗歌意象的创造[J].郑州大学学报,2007,(4).
[5]邹建军.论诗歌意象的审美特性[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4).
[6]魏全凤.诗歌意象美的传递――以唐诗英译为例看诗歌翻译[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6).
台湾的一些老旧建筑,比如传统的四合院、日据时期留下的官舍等。这些建筑如果屋瓦毁损了,一般就用很简单很便宜的铁片去搭盖。很少有人会按原先建筑的形式,用原来的建材、风格去修复,这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因为从没有人认为恢复古厝的外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也几乎没人实际这么做。四年前(距今为七年)当我初次来北京时,我发现北京很多胡同、四合院都在拆,因为要迎接奥运。那时候我和出版社的人去那些待拆的胡同捡拾门牌,比如刻有“××胡同”的门牌,我喜欢那种带着旧时记忆象征性的小东西。虽然知道拆掉那些老旧胡同是为了整个城市建设的需要,可我心里还是觉得很可惜。因为“胡同”是北京的城市象征,也是一种城市气质,一种有形的文化资产。另外,“胡同”也可以说是北京这个城市的面孔与身份证,因为有时候我们会将“胡同”此名词符号等同北京,看到“胡同”会想到老北京,谈起老北京怎可能避掉“胡同”呢?
当观光客来到上海、香港、台北、北京等华人聚集的城市闹区时,只要不把镜头对准那些具有象征性的地标,如上海外滩、台北101、香港夜景以及北京胡同等,你有时可能会分不清楚你现在位于哪个城市,尤其是越热闹越繁荣的地区越分不清,因为它们所有建筑结构都是西式的,所有的大楼都是玻璃帷幕及钢骨结构,每个城市的景观都很像。上述那些城市的市中心都只有林立高耸的建筑而没有细致的城市文化。胡同是北京的一种象征,外地人来北京看到胡同会感受到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历史感。当然,不拆这些胡同无法大幅度地去建设或改进交通,这也是两难。其实刚开始我老觉得那些旧建筑拆了可惜,但后来发现如果不拆,它们整体看起来也是破破旧旧的,散发着一种家道中落的破败感觉,是一个衰弱的王朝的象征,外观老旧斑驳,也并不是那么吸引人。如果你拿老北京的城市鸟瞰照跟捷克布拉格的鸟瞰照两相比较,你就会很清楚我在说什么了!那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是我们传统的建筑形式根本就不适合现代生活的需要吗?
我小时候看过一些欧洲小镇的风景明信片,当时以为那只是为了拍照印刷好看,而特地去找来很罕见的景致,目的也只是为了让画面更赏心悦目。一直到后来才知道,风景明信片里的村庄是真的都有人居住,那不是欧洲版的中影文化城,它们是一整个村庄、一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风景都是如此的美。我以为明信片上美丽的风景只是在取景时回避掉某些角度,只单拍这个景(比如一座古堡、一段城墙),就像被美工编辑过的电影海报一样。后来看了一些在欧洲取景的电影,借由镜头三百六十度的回转,发现它们整座村庄、整个城市都是一种统一的色调与建筑风格。台湾的老建筑通常只是得到“点”的保留。所谓的“点”就是一栋独立的建筑物被评为三级古迹,但附近就只有它孤零零的一栋古迹而已,在它旁边很可能是一栋钢筋水泥的玻璃帷幕大楼。古迹旁边的景观视野通常并没有被重视与限建,所以对古迹的保护,很难形成一条线、一个面。当然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台湾根本也没有年代久远且数量庞大到能够让人连成一条街的古建筑群,更别说能够形成一个像村镇一样大面积的古城区,这是做梦都不会发生的事。
欧洲有很多中世纪的古建筑,它们数量庞大到轻易就能连成一条街,以及一个构成一个面形成村庄。欧洲对于城市建筑的外在色调,很重视其一致性,在盖新的建筑时,会考虑到建筑物本身与周遭环境的配合,譬如建筑物外观的颜色、风格,不能太突兀。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外形是一致的。像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城市基本调性,就是红瓦、白墙,整齐的天际线,犹如童话世界一般。而同样都是老建筑,北京胡同的高度通常都只有一楼高,就算不拆,外观上也很低矮,不会很新颖。北京胡同的基调就是灰色的,屋顶的瓦与墙上的砖都是同一种色调,一种保守而没有生气的“灰”。
丁磊在2000年跟我说过,他当时上市如果再晚几个星期,当时就没法上市成功。如果当时丁磊没有成功上市,那么我说不好他现在做什么,肯定还是个牛人,可能对互联网失去希望,干脆去养猪了吧。
互联网创业在中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业界经常有“三座大山”的说法。因此在中国创业要比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更难。我把成功定义为企业成功的退出,投资人得到至少3倍的回报。以这个定义为标准,一个创业公司成功的机率很小。如何成功?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最近想谈谈我心中的三个关于成功的基本要素。
第一个要素:坚持
我喜欢问我们公司的新人一个问题:在某一专业,必如说某项乐器,某项体育项目,要成为世界级的专家和竞技者,需要花多长时间?有同学说十万个小时,但这显然不符合正常的逻辑,因为如果平均每天花费3小时,那么需要100年。正确答案是1万个小时。
计算下来,如果花费1万个小时来达到目标,每天付出3小时,那么达到世界顶级水平需要8—10年。我喜欢问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是“1万小时”,而不是5千或者3万。答案是,对普通人来,1万个小时的练习,意味着人类坚持的极限。只有到了极限,你的竞争对手才会逐渐放弃,你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因此,成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坚持。要成功,就要把你的竞争对手甩在后面,而这一点上有时候就是靠时间来“耗着”,等别人没有耐性、坚持不下去了、自乱阵脚了,找别的、更大、更时髦的领域去了,那么你很有可能就是坚持到最后的胜利者。
第二个要素:谦虚
为什么要说谦虚呢?千橡到现在开了十年,十年来一路上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每一次心里感觉非常好的时候,几乎马上就倒霉了。
例如我们2003年最开始做无线增值业务,当时月营业额非常高,最高每月达到600万,对于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公司而言是非常大的收入,我们非常兴奋。但是,因为整个行业的基础不牢,2006年以后我们自己的无线增值业务以及整个SP行业都迅速下滑;2006年Web2.0热潮的时候,我们是个旗帜,猫扑要上市的消息叫的很响。但由于扩张太快,基础不牢,也搁置了。
几次下来我的总结是,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来之不易。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在对市场和公司自身能力的判断时特别容易失误,这个时候,一定要“夹着尾巴做人”,千万不能得意,因为胜利的时候,失败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第三个要素:警惕失败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说过,“我最希望知道的事情,是我会在哪个地方死掉,然后我就不去那个地方”,大部分人对这句话会心一笑,觉得有理,但过几天后却也不太清楚为什么有道理。最开始我也没有完全想明白这句话,但是我认为这样一个牛人说这话必然有其道理,就不断地想,后来我琢磨出原因了。
一个创业者有两种方法提高成功机率:一是不断地做正确的事情增加成功率,二就是避免错误的事情降低失败率。知道“我们会在哪个地方死掉”然后“不去那个地方”,就是要降低失败率。
大部分公司是怎么死掉的?原因多半是因为钱花完了,但没钱只是表象,更多的是由其本质的原因决定的。中国人在治病的时候是“治本为先”的逻辑,首先去思考更本质的问题解决办法。
但我的想法是,解决本质问题非常难,如前面两个要素所说,成功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好比治病要治本不容易。在没有办法解决根本问题的时候,就先治标。感冒了先吃片阿司匹林,先把症状挺过去,几天之后,身体的自然抵抗力基本就能把感冒搞定了。
丁磊在2000年跟我说过,他当时上市如果再晚几个星期,当时就没法上市成功。如果当时丁磊没有成功上市,那么我说不好他现在做什么,肯定还是个牛人,可能对互联网失去希望,干脆去养猪了吧。所以网易当时治病先治了标,有了钱,多挺了几年,机会来了,抓住了,公司就做大了。
成功既然是很难的事,与其强行去提高一个小概率事件的机率,有时不如把失败的可能性降低。既然我们知道互联网创业失败的概率是90%,而且只有那么几种办法导致失败,那如果能够想办法把它降到80%甚至70%,就相当于把成功的概率增加2到3倍!
成功好比一个棒球运动员面前以光速飞过来的棒球,不容易打个正着;失败是一天到晚都缓慢飘到眼前的气球,容易识别,也容易打到。如果关注气球,把所有的气球都打光了,剩下的就都是棒球了,水平再差,不断的打,有一天某个棒球也会被你击中。
我暂时居住在大姨家,和姐姐的生活十分快乐,我从住在大姨家的第一天,就对姐姐的一些玩具爱不释手尤其是玩具猫,粉红色的裙子,蓝色的围巾,是多么可爱啊,展现了青春少女的活泼可爱,我便向姐姐去要这只玩具猫。
第一次我去要的时候,是趁姐姐高兴的时候和她要的,可我还没把话说完,就遭到了强烈的拒绝,而且满年严肃,给人一种不可靠近的感觉,刚才的喜悦一下子都抛到了脑后。可姐姐的反对,并没使我打消这个念头,而且对这种欲望更加强烈。我又心生一计,再次向姐姐去要,直到她不耐烦为止,要想得到东西,总得有点牺牲吧。第二次我是趁姐姐不开心的时候去要的,因为刚才在她开心的时候并没有要到,现在就趁她不开心的时候去要。姐姐没说什么,只是撇了我一眼,我不高兴了,就冲姐姐嚷道:“你这个小气鬼!”刚把话一说出口我就后悔了,想缓和刚才的莽撞,可姐姐却平静地说:“你说得对,我在某些方面是很小气,但朋友送给我的礼物怎么能送给别人呢?你如果想缓和刚才的冲突,只会使我更加难堪。”我感觉好尴尬,但终于明白了礼物所具备的特殊含义,这件礼物是姐姐的朋友送给姐姐的,姐姐看到礼物就像看到朋友一样礼物是次要的,但包含的含义却是主要的。
后来,我又去找姐姐了,向她道歉,姐姐似乎知道了我要来,与我说话不假思索。“礼物是不能随便给别人的,如果给了别人就出卖了朋友和自己,即使朋友远在天边,但看到礼物,就觉得朋友近在咫尺!”我此刻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受到了某种灌输。姐姐说这话时的表情掩盖不住她脸上的傲慢。进行了一轮对话后,我刚要离开房间,姐姐却把我叫住了,送给我一个全是珠子穿起来的小猫,和那只小猫像极了,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挂件,我也会好好的珍藏,正如姐姐说的那样“朋友的礼物是不能随意给别人的”。
现在,我看到了这只猫,就像看到姐姐纯真的笑脸和对我说过的话。今天,我也看到了小猫,才想起了这件事,才用笔记下来,也更深一层的理解礼物的意义。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现在正流行的影像艺术亦是如此。现在,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现代的影像技术,包括多媒体、摄影、录像、电视、电脑等。影像已经构成了人类的第二生活,这只要看我们花在电视、摄影、电脑上的时间便可见一斑。于是艺术家们也开始利用这些技术手段用于艺术创作。
弹指间化刹那为永恒
这是个重复了千百年的规律。中国有了毛笔之后,就有了水墨画;西方有了油彩之后,就出现了油画。艺术家们乐于用新的手法创作。达·芬奇是个乐于尝试各种新事物的艺术家,如果他生活在当下,那他一定也会是个摄影师。
早在18世纪中期,英国摄影家威廉·雷克·普赖斯就曾写道:摄影术在许多方面已经增进了而且还会继续增进人类的知识和欢乐。而之后两个多世纪摄影的发展也正如他所言,摄影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摄影使我们观察到地球上的全貌,从赤道到南北极;使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居民,从努比亚人到因纽特人;使我们熟悉地球上的物产,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此外,如城市的面貌、山川的轮廓等都能借助摄影一目了然。我们常说,互联网使我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世界风光,其实幕后的功臣是摄影。
摄影不仅能记录当下的美景,通过它,我们还能发现另外一些东西:早巳逝去的但尚未被遗忘的历史,以及那些曾经存在过,现在仍留在照片中的人和地方。摄影提供了我们进入时光隧道、观看事件发生的可能,这也是许多人常把“化刹那为永恒”用来比喻摄影表现的缘故。摄影就是一台时光机,每一张照片都像是时光隧道的驿站一样,我们可以在此上下车,走进历史,回到过去。
在时光沙河的流动旅程中,影像艺术比别的艺术更有特殊的意义。摄影本身就是一种捕捉事件的艺术,它会随时间而增加其魅力。这就是摄影的“时空性”。
除此之外,摄影还有“伦理性”。美国文坛公认的才女苏珊·桑塔格在她的名作《On Photography》中说:“摄影自成文法,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观看的伦理学。”“观看的伦理学”乃意味着,摄影者不能把自我意识强行加入对象里,摄影在某种情形下,是要顺从对象的。惟有在这个前提之下,摄影者才会真正走入对象的生活里。那时才有可能了解到:什么是同情、什么是关怀、什么是人间的酸甜苦辣,而什么又才是空虚、荒谬。
“二等公民”的异军突起
摄影到底是不是艺术?这个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虽然摄影的特性让无数的爱好者为之着迷。摄影曾经一度被排斥在艺术的殿堂之外。当摄影勉强挤进艺术界的大门,它仍是艺术圈里心照不宣的“二等公民”。近年来,随着摄影的不断升温和摄影表现形式的更加多元化,艺术界和收藏家才开始对它刮目相看。
20年前美国的专业摄影画廊屈指可数,大多数传统画廊拒绝展示摄影作品。“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你收藏摄影作品会被人认为很怪。”美国著名摄影评论家柯曼说。现在却是另一番景象:不但专业摄影画廊随处可见,绝大多数传统画廊也会时不时地举办摄影展览。而到如今,影像在国外早已作为一门独立的视觉艺术形式而占有一席之地,并逐渐形成了欧美以纽约为中心、亚洲以日本为中心的艺术品拍卖市场。
从1972年纽约苏富比开始设立摄影作品的常规拍卖起,其后30年间,摄影收藏品的价格一路飙升,摄影艺术品的投资和收藏达到了。在近30年的照片拍卖史上,拍卖照片的价格升幅在10倍至20倍之间。世界最大的两大艺术品拍卖公司苏富比和佳士得每年都会举行摄影作品的专场拍卖。迄今为止,摄影收藏拍卖拔得头筹的摄影作品,其中一幅是2006年2月纽约苏富比拍出的当时最贵照片——美国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1879—1973)1904年摄于长岛的《池塘月光》:292万美元,而这幅作品的最原始销售记录只有75美元。。一年后的7月,德国摄影家安德里亚斯·古尔斯基的作品《99美分Il》在苏富比艺术品专场拍卖中以334.6万美元成交,也创下了当时摄影作品拍卖价格全球新高。而几个月后的同年11月,理查德·普林斯的《牛仔》则以340万美元的价格又刷新了纪录。
纪录的一次次刷新和欧美影像拍卖市场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市场机制和相应的法律保护。在它们的保护下,大批图片机构涌现,越来越多的人把摄影作为了自己的职业。据美国图片协会统计,30%的摄影师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这也激励了好作品的诞生。
国内影像拍卖的“蝴蝶效应”
20年前,当一双贫困山区小女孩充满渴望的“大眼睛”被摄入镜头时,整个中国都为之感动。这幅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当年被国内各大媒体争相转载,成为今天”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
2006年,“大眼睛”在北京华辰影像专场拍卖中,拍得30.8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为中国纪实摄影的代表作品。在那场拍卖会上,共有132幅中国摄影作品参拍,成交率61%,摄影界将其视作中国影像艺术拍卖的开端。
2007年,继北京华辰拍下中国影像市场第一槌后,北京诚轩、中国嘉德等纷纷开设专场,国内以“影像艺术”为门类的艺术形式终于分立出来。之后的几年,中国的影像艺术便不动声色地发展起来。
钙要发挥功效,需要其他营养素的“鼎力相助”。研究证实,适量的蛋白质、镁、维生素D和维生素c等,都能帮助钙吸收,而维生素K可以留住体内的钙。这里向大家推荐几种有益骨骼健康的美食。
三文鱼
又名鲑鱼,营养价值极高,具有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特点,是益脑健骨的珍品。由于其富含维生素D,常用来制成鱼肝油。
健康影响:维生素D是钙吸收不可缺少的帮手,促进小肠吸收钙、磷,使骨骼钙化。若缺乏维生素D,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据国外资料显示,若每日食用三文鱼约100克,就能满足对维生素D的需求。
三文鱼还富含n-3(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现已证实,多摄入富含n-3(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能增强骨密度。
食用建议:三文鱼肉质细腻滑嫩,骨刺少,适合于老人和儿童。由于价格较贵,建议每月食用2~3次。首选清蒸法,放少许植物油,烹调时间不宜长,2~3分钟即可,否则口感会变差。食用时淋上柠檬汁,味道更佳。
相似食品:营养价值接近的鱼类还有金枪鱼、沙丁鱼,鲚鱼等。
大豆及其制品
大豆种类繁多,其中黄豆最具代表性,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更重要的是,大豆含钙丰富,还有大豆异黄酮,对骨骼健康有利。
健康影响:自然界有少数食物含有异黄酮,大豆是其中之一。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能增强骨密度,尤其对骨质疏松者来说,可抑制骨量丢失。大豆异黄酮还被称为植物雌激素,老年女性适量补充,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食用建议:大豆采用蒸煮的方式,能游离出较多异黄酮。或者直接选择非发酵的大豆制品,如豆腐等,以提高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对亚洲人来说,每天吃250克豆腐即能满足对大豆异黄酮的需求。
烹调大豆及其制品时,应避免与茭白、芹菜等高纤维蔬菜同食。黄豆排骨汤,豆腐肉糜羹等是值得推荐的家常菜肴。
相似食品:非发酵的大豆类制品有豆腐、豆腐干、豆腐皮、豆浆、豆奶等。
刺梨
刺梨是一种亚热带水果,体形较小,每100克鲜果中约含2克维生素c,被称为“维c之王”。刺梨含钙较丰富,每100克果肉约含钙68毫克。
健康影响:维生素c是骨基质中骨胶原合成的物质,骨基质就好像支架,有了支架,钙才能沉积在里面。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每日摄入维生素c300毫克以上,能降低骨密度下降的风险。
食用建议:推荐每天吃刺梨50~100克。新鲜的水果有酸涩味,用白糖浸渍后,口感很好。刺梨干果泡茶也是不错的选择。
相似食品:与刺梨相媲美的鲜果还有酸枣、无花果等。
南瓜子
南瓜子是一种常见的种子。像其他坚果种子类食物一样,富含蛋白质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南瓜子还含丰富的镁,每100克南瓜子含镁424毫克。
健康影响:镁同样是保持骨骼健康非常重要的营养素,人体50%的镁都贮存在骨骼中。如果缺乏镁,可能会增加绝经后妇女患骨质疏松的风险,膳食中,仅有30%镁被肠道吸收。
食用建议:营养学会推荐每日镁的摄入量为400毫克。南瓜子营养成分虽好,但热量高,建议每日摄入50克为宜,尤其是肥胖者更应控制摄入量和频率。
相似食品:含镁丰富的坚果或种子还有西瓜子、榛子、松子等,绿叶蔬菜也是镁的主要来源。
西兰花
西兰花属十字花科植物,与其他绿叶蔬菜相比,西兰花含蛋白质多,维生素、微量元素全面,尤其富含维生素K。
健康影响:维生素K参与骨钙素的合成,抑制骨的吸收,从而留住体内的钙。西兰花含草酸少,对钙的吸收干扰很小。研究发现,补充维生素K可以减少绝经后妇女的骨丢失和骨折发生率。虽然目前对补充维生素K强壮骨骼还存在争议,但维生素K的确有助于骨质疏松患者预防骨折。每100克西兰花含维生素K84~100微克,此含量已能满足成人每日摄入量的要求。
站在黄昏的古里镇,面对那斑驳的土墙,我心中不禁涌上一丝凄凉。然而这凄凉又从何而来呢?猛然间明白,是因为时间的流逝。
那古墙,在这偏僻的小镇之上,立了有几百年了吧。它就像燃烧的火焰,在很久以前是繁华的城市,那时的它焕然一新,如同一把熊熊燃烧的大火,盘踞在柴堆之上,度过了生命最旺盛的时期。然而火焰由于燃料不足而开始苟延残喘,昔日的墙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成了现在破烂不堪、四处霉烂的样子。尽管它竭尽全力想保留些什么,可最终仍会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
四周渐渐变暗,夕阳将最后一缕光亮投射在古墙上。我伸出手,想挽留住那最后的光明,可时间,却像一只灵巧的松鼠带着它,从我指尖处蹿走了。
我站在萧瑟的晚风中,思绪万千。也许时间是个永不停歇的雕刻师,不停地雕刻、修改它的每一件作品,最后又把它推倒,开始制作另外的。时间能控制你,你却无法控制时间,只能抓住有限的时间,来做有意义的事。
我的周围逐渐没有了光亮,我也该走了。我边走边想: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