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1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

人民论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为什么我们党如此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历史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核心价值体系吗?

张希贤:核心价值体系也可以理解为“指导思想”,靠指导思想立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历史上,从西汉中期到清朝末期,我国的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它起源于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核心价值体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主张“施仁政”、“苛政猛于虎”;以儒家思想来指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考核管理。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儒家思想、“四书五经”的申论;用儒家思想规范全民族的价值观,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些原则贯穿于全民族的道德建设;整个国民教育的指导方针是儒家思想。自汉武帝开始兴办公办教育以来,公办学校开设的主要科目经史子集等等,都在向受教育者灌输儒家思想。

在历史上,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引入哲学,司马迁把儒家思想引入史学,司马相如把儒家思想引入文学。大家都熟悉北宋范仲淹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正是儒家思想 “忠君爱国”观的体现。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社会文化的灵魂。但是到了清朝末年,儒家思想解决不了救亡图存、反帝反封的问题,因此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日益削弱。

如同传统社会一样,当下的中国也要有一个核心价值体系、一个指导思想,目前这个指导思想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若要抓住这次世界发展的大机遇,就需有文化发展的新觉醒

人民论坛: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哪些区别?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张希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为指导的。被引入中国后,不断与中国国情融合。范文澜、郭沫若、、胡绳把引入史学。旧史学不讲人类社会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不讲阶级斗争、不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丁玲等人把引入文学,创造出一系列鲜活的革命者和劳动者的形象。

我国五千年文明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但其中的一些糟粕,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冲突。在传统文化中,皇帝当家做主的专制文化根深蒂固。而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主张要由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核心是民主政治。

传统文化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文化,而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所说的,我们创造的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我们今天要建设的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是大众文化,是对中国过去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一种颠覆。一方面,这种大众文化所有的典型都是工农兵大众。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宣传的红色文化就是源自于当年的工农兵文化。

除了与传统文化存在一些矛盾,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也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传入中国只有不到100年时间,而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自启蒙时代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17-19世纪,世界文化中心在欧洲,20世纪在美洲,21世纪要转向亚洲。这个世界文化中心,中国是主力,但不是全部,还包括日本、韩国和印度,组成了一个大的文化板块。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能有永远挺立在世界发展潮头的国家,一个国家引领世界发展的潮流基本上也就是五六十年的周期。中国若要抓住这次世界发展的大机遇,就需有文化发展的新觉醒。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全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30年后,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全世界都开始调头向中国学习,而这个时候我们自己却还在学习西方,没有调过头来。这是由于我们的文化发展模式还停留在过去的30年,没有发生新的文化觉醒,我们的不少知识分子仍然沉湎在学习西方的状态之中。

另外,我国农村的信教群众越来越多。这一方面与党群、干群关系的疏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新时期主流价值观的缺失有关,这就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群众。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绝不等于空洞的说教

人民论坛:如何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张希贤:中央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这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绝不等于空洞的说教,要通过创造出更多精品力作,潜移默化地引导群众,用文化产品的文艺性、艺术性感染群众。

改革开放过去30年老百姓所表现出来的跌宕起伏的心理感受,从贫穷走向小康的奋斗历程,我们反映出来没有?我们是不是紧紧地依靠老百姓,把老百姓的奋斗写出来了?真正的文化作品是反映时代的文化作品。当年俄罗斯的大小托尔斯泰,就是描绘俄罗斯的实际社会变迁;美国海明威的一些作品,也是描绘美国的社会变迁;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英国的雪莱、拜伦,也都是反映他们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

在改革开放新的30年里,更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以中国人的奋斗为创作本源,依靠中国人的实践,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反映这个伟大的时代,创作出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文化精品。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地”。

第2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

【摘要】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在当前城镇社区大发展的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几点思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传播学思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思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基层党建工作的战略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和谐文化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师德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发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城市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军工企业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组工文化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基金项目: 2012石家庄市哲学规划办课题项目(课题编号:12579065A )

作者简介:盖海红(1968-),女,河北石家庄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社会学。靖桥(1968-),男,河北石家庄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社会学

第3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来源;伦理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经30余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市场经济体制也已初步确立,社会法制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也逐步推进。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迅速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有效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课题。

一、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共同体

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有其必要性,这种必要性根源自人类社会存在的秩序,其中尤以价值秩序为根本。人类社会为何需要秩序尤其是价值秩序,这是因为人类特立独行于宇宙天地之间而又迥异于草木禽兽万物的特殊性。对此,荀子曾有清晰的分析,他言道:“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 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荀子王治篇第九》)所谓“义,宜也。”可参照《礼记中庸》“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礼记中庸》)简洁而清晰地勾勒出儒家价值体系的核心范畴“仁”和“义”。

可见,核心价值体系乃是构建一个社会共同体秩序的观念体系,这一观念体系贯穿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左右人类社会生活的点滴,作为内在人心的观念自觉地规范着人的言和行。今天,我们可以概括地说,所谓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普遍认同了的基本价值观念构成的体系。构成核心价值体系的诸多基本价值观念反映了生活实践中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关系、价值评价标准,如对于社会行为、现象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核心价值体系是这些普遍具有的一般的价值观念集合,它展现的是人对于自身的存在种种本质的最一般的规定,如见义勇为是善的行为能够得到普遍认同,关爱生命的举措能够得到普遍赞扬,因为这些行为体现了实践主体对人之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肯定。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于人的存在的普遍本质的全面呈现,回答的是“什么是人”、“如何成为人”的问题。

落实到单个人来看,人以某种价值观念及体系所确立的道德理想作为自我存在价值追求,努力实践得以实现,就是实现了自我存在。如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了“主静立人极”[1](P.6)的学理要求,恰恰体现了“立人极”的伦理价值诉求,也是对人的存在而确立的本质规定。潘维教授曾解释说,“什么是‘社会价值观’?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关系的场合被称为‘社会’;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人们关于社会关系的‘是非判断’就是‘社会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为社会‘纲常’,也就是埋藏在我们意识深处的‘社会行为准则’。……社会行为准则的前提是界定身份认同,即确定‘我(们)是谁’。自我身份界定清晰,与身份相关的行为准则就能得到公认,价值观就比较稳固并能社会关系,整个社会才能和谐。”[2]

因此我们说,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本质上确立的是价值本体,进而挺立人的本体存在,根本上解决的是人存在的合理性和实现的问题,是对“什么是人”、“如何成为人”的问题的解答,我们的古人已有深刻的认知。然而,在当今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深入发展时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社会精神建设的重要问题被提出来,摆在全社会的面前,恰是要解决此前30年强调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弊端,就是要着力解决社会主义的人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居主导地位的、社会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是从核心价值观层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人”、“如何塑造社会主义的人”的问题给出的解答。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首次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并将其概括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内容。

作为指导思想,始终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人的本质的最终实现,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如果不坚持指导思想,那么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基本制度以及全部的社会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无从谈起?到那时,“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被取消,又从何谈起“社会主义的人”的问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根源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即在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的公正、公平的基础之上,整个社会形成平等的价值关系和共同的利益基础,才有必要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即共同的社会理想。当今中国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制度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造成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均衡、利益分配不公平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从现实国情出发,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推进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终极目标还是社会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其中,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是紧密结合的,只有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品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它赋予每一个当代中国人全新的精神面貌。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是民族的文化!人的文化精神离不开他生活的时代,更不能离开养育他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的利益是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最好注解,也是人的本质存在的最好实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人民生活日益富裕,主体地位和意识日渐彰显,但是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道德观念弱化、义利关系错位等乱象。在这一形势下,社会道德规范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的培养,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我们确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们的生活实践确定了价值取向、提供了道德判断基本准则,树立了鲜明的社会价值观念导向,为社会主义的人的培养提供了道德基础。

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都具有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内在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这是构成这一文明形态的价值原则,也是这一文明形态存在、发展的根基,如儒家文化为中国传统社会所提供的核心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对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悠久而深厚传统。从孔子《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提出“仁”、“礼”二元的核心价值的架构体系——以儒学范畴而言即“道体”范畴,从此开启了儒家关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伦理秩序的理论建构——即“道统”的建构。而后西汉奉行“独尊儒术”的路线即是对儒家所构建的价值体系的肯定。更毋庸言此后的唐宋元明清的现实政治与学术思想了。孟子倡言“仁、义内外”、荀子讲求“隆礼重法”到周敦颐“无极而太极”、“主静立人极”以及宋明儒的“天理”、“人欲”的对峙,读不过是对于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可谓千古一脉、悬而未绝。由此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推展开来就是以儒家礼教思想为主脉的伦理价值秩序体系。

而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正在推进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发展,价值观念体系的建构最终来讲是对人的精神的建设,基于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独具特色的内涵,这是我们这个社会共同体的现实与历史决定的,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是具有开创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着时代的基本特征,引导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3] 作为社会普遍认同的、居主导地位的基本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是对一些基本价值关系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社会主义若干价值关系的反映,也是对于人的存在从价值关系的角度赋予的规定性。这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P.60)的论断,这说明:一切价值关系的确立和实现,确证的是实践主体人的存在以

及存在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的人的观念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本质规定,反映出当代社会主义社会实践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全新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人”、“如何塑造社会主义的人”的问题给出的正确解答。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来源

承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作为文化传统的基本内核,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基础和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有四个基本理论来源。

(一)的直接理论来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归根结底在于其以作为主导,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

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有其核心价值体系,而标志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性质与方向的,便是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灵魂,自然也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

自诞生一百六十年来,其所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化的新理论,进一步指引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推进,进而开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成功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

人之为人,归根结底在于其是文化的人。文化的核心在于其为人塑造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国家所有成员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念,它是核心的、基本的,也是根本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文化生命的根基。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国家的过去,也延续着它的现在与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精神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本位,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优秀的社会伦理精神历经两千余年来的传承、发展,深深地沉淀成为中国人的品格与精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须臾不离地发生着影响,锻造出诸如团结互助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健行精神等等民族品格,无一不是当前我们大力推进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伦理精神建设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资源。

(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任何时代的人们都从事着特定内容的实践活动,如革命战争年代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革命,和平建设年代人们的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建设与发展,但归根结底都不外乎人的实践,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从事的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人们不但探索、改造外部客观世界,也同时促进对人们自我的主观世界、内在精神世界的认识与改造,因此,就既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探索认识主客观世界形成对于世界的认识,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促进人类科学知识的进步;反思人类自身实践活动,不断地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这两方面丰富发展着一个时代的人们的精神文明,也就成为这个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如马克思、恩格斯立足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思考“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向何处去”的问题,创立了思想理论,成为19世纪的时代精神的精华,而当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面对资本主义制度内在深刻危机,思考解决问题的良方,各种社会思潮汇聚成为一个特定的时代思想潮流,蔚然成为19世纪的时代精神。

当今中国社会,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开创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在这一历史时代中,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我们这一历史时代的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然不能忽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精神指引作用。如果不是1992年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生产力标准,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就会踌躇于“姓资姓社”的问题面前寸步难行;如果不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仍会继续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如此只会积重难返;如果我们不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积极调整各层面的社会基本矛盾,就无法有效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我们正是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探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积极地思考这些问题,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全社会形成了逐渐共识,把党心、民心团结在这一时代精神的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也为和谐社会建设营造了精神氛围,更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世界优秀的文化文明成果

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一体化消融了国家之间的诸多壁垒,各民族国家之间最为根本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经过冲突、交锋逐渐相互浸染交融。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学习借鉴的现象伴随着全球化浪潮不断涌现,尤其是对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借鉴。我国改革开放成果巨大这一事实本身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对世界的开放,学习借鉴世界优秀的文化文明成果。

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有着悠久而厚重的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世界优秀文化文明成果的学习借鉴这一问题上颇多困难,需要慎重对待。对这一问题历来存在着争论,自19世纪末发韧的中西文化论争就是集中体现。中国社会要走向现代化,是否就必须西化的问题,经历大半个世纪的争论,仍未平息。尽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实际举措是坚持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采取的是拿来主义的做法和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务实态度,但在具体问题上,仍然存在中西之争。在这里,笔者认为,我们必须立足民族文化的本位,在努力保持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基础上学习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文明成果,这才是比较合理的行为。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都不过是各执一端而已。

毫无疑问,全球化浪潮使得各民族国家、社会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发生着直接接触,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进步趋势成为衡量一切行为的首要的、根本的标准,因此,各个国家、民族立足自身文化文明本位进行平等对话与交往,相互借鉴和吸收优秀的文化文明成果,成为比较一致的做法。

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确立一套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观念体系,为我们的生活实践提供一套行为的依据,借用中国古人的思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5](P376)今天我们立足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学习研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就是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确立有效的价值观念规范体系,使得我们大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问题的根本就在于为实践主体的人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从人的因素这一根本上有效地保证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目标地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敦颐.周敦颐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0.

[2]潘维.中国问题:核心价值观的迷失[EB/OL].tecn.cn/data/detail.php?id=17265.

[3]张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人民日报,2007-1-19(9).

第4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

[关键词] 以人为本 核心价值体系 构建 轴心

作为自上而下的深层次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才能使人民群众乐于接受,并转化成人民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什么是此岸通向彼岸的“桥梁”呢,以人文本就是这一“桥梁”。也就是说,执政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以人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其中,把人的利益和追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满足了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使人最终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P660。

一、坚持指导思想,实现人的终极发展目标

包含了丰富的人学思想,构成的三个重要内容,均揭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哲学通过提供给人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方法、武器,最终使人得以解放,使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自在存在”走向“自为存在”。政治经济学通过揭示资产阶级“培养”自己的掘墓人,使自己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在人民群众的反压迫、反剥削的坚决斗争下,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被社会主义社会所替代,人民群众获得了自由宽松的发展环境,成为了自己和国家的主人。科学社会主义揭示只有在经济上实行公有制、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P56人民性的高贵品质就是的根本,把人的利益和追求放在第一位,自然说服了群众,掌握了群众,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重和信任。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指导思想的灵魂地位,要求我们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人的内在需求相契合的,是符合人内在需求的核心机制体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中,坚持以为指导思想,就能提供给人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方法,使人获得改造世界、改造自身,促进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武器。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满足人的物质利益的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人具有工具性和目的性的双重属性。所谓工具性是指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人是依靠力量,“人民群众……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共同理想的实现,必须诉诸于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创造性实践,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3]。只有人民群众广泛、积极参与,贡献力量和才智,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实现。所谓目的性是指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人是服务的对象,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赋予人双重属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情怀和走群众路线的必由之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然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追求就是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把“民富”放在第一位。辩证地处理好国强民富的关系,避免国强民贫或民富国弱不合理现象的发展理念,是我们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道路上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也是区分新旧中国和区分中国与当今一些发达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就是要把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主要的议题,把民生问题摆在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把它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对待。具体说来,就是要合理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人的精神斗志

能否实现且以什么样的速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决于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气质和风貌。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积极向上、勇于开拓、大胆创新的精神斗志,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将仅仅是一句口号。在这一点上,我们有着深刻、惨痛的历史教训。近代中国的落后,与当时国人的素质和精神面貌有着巨大关联。“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4]P5这是鲁迅先生对当时国民精神面貌的形象描述。国人“麻木的神情”促使了他对人生重新做出了选择,“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4]P5。正是在鲁迅等人的呐喊声中,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意识到奋起的必要,他们重新燃起了斗志,奔赴战场,坚守岗位,前赴后继,开拓进取,最终建立了崭新的中国。

如今,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已今非昔比。但是,由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它会遇到来自国内、国际多方面的压力,甚至挑衅。为此,人民群众必须保持高昂的斗志和乘风破浪的勇气,才能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就需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强化人的精神世界的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对国家和民族而言,是要解决凝聚力和向心力问题,这就是所说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持,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5]P246―247。而对于个人而言,直接提供给人战胜困难的智慧、决心和态度,即通过充实人的精神世界,强化人的思想武器,充实人的斗志,从而有力地指导人的社会实践,实现人生目标和价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既要实现国家层面的目的,又要实现个人层面的追求,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但国家层面目的的实现有赖于个人层面追求的满足,只有夯实了个人层面的追求,国家层面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并具有持久的动力。

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实现人的现实价值

人的价值包含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人的价值表现在人的现实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贡献与索取是评价人的价值最基本、最普遍的尺度或标准。当人的社会价值大于自我价值时,意味着这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大于自己向社会和他人的索取,这样的人就会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敬,其现实价值就体现为正值。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两个方面。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主要体现的是对人精神贡献的要求。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讲,其对他人和社会的物质贡献可能非常有限,但精神贡献应该是无限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社会道德生活领域出现了新旧交织,传统与现代混杂局面;旧的封建道德并没有随封建社会的消失而消失,甚至还在不同程度不同人群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形态尚未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实道德生活的混乱,甚至滑坡。”[3]这段话深刻表明,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开展的今天,有些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道德品质不断淡化,贡献意识不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了乐此不疲的第一要务,甚至于不惜牺牲他人和社会的利益。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在于有些人不理解人的价值的真正含义,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只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表达,这一片面的价值观就像一只跛脚的“丑小鸭”,难以经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洗礼,最终得不到人们的尊重而被社会淘汰。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就是要向人们展示什么是荣,什么是耻,怎么做是荣,怎么做是耻,通过提供明确的价值判断,重构人的价值观。也就是说,荣辱观告诉人们,人的行为可以归为两大范畴,即“荣”的范畴和“耻”的范畴。当人的行为属于“荣”的范畴时,他的行为就有价值。相反,当人的行为属于“耻”的范畴时,他的行为不但没有价值,而且会产生负价值。个体的存在实际上是一个价值体的存在,有价值的个体存在才是有意义的。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生存发展的积极意义越大,个体的现实价值才会越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以人文本”的思想,解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紧紧抓住这一主线和轴心,让人民群众真正领会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仅是执政党为了统治的需要,其实更多的是从人民群众的需求来考虑的,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和完善。人民群众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目的,才能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自上而下的社会意识一旦获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就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郑明珍.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Z].2008.

第5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城市文化建设 实现路径

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城市文化居主导地位的人伦和价值观念,城市文化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主导和凝聚作用。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城市文化建设是党治理城市理念的重大创新,体现了党对城市文化本质和城市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创新城市文化观念,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城市文化建设是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稳定、发展、进步的基本精神依托。伴随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空前活跃、价值取向日益复杂多变,对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第一,价值观的扭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推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把西方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借文化产品之体,通过各种途径源源不断地输入我国,给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以巨大冲击。这些消极的价值观在我国迅速膨胀、蔓延、泛滥,有的甚至充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成为一些人的人生哲学,改变着我国民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如果任消极的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价值观随意侵蚀,而不提高警惕,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遏制,后果不堪设想。第二,信仰迷失。在转型时期,一些人精神极度贫乏,信仰迷失,逃避现实者有之,寻求刺激者有之,麻痹自己者有之,这给我们敲响了信仰危机的警钟。第三,迷信盛行,伪科学复燃。迷信思想、活动日益泛滥,求神拜佛,巫婆扬蟠招魂,祈求财运、官运、命运的现象随处可见;借“人体科学”“气功”之名,鼓吹特异功能、散布神秘主义的伪科学死灰复燃、沉渣泛起;反科学、、反人类的等组织大肆宣传歪理邪说。如此种种,使城市市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伤害,玷污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第四,道德滑坡。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削弱,共同理想信念淡化,基本价值观扭曲,社会道德有所滑坡。

市民中出现错误的、消极的思想道德问题令人警醒,人们普遍强烈期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通俗化、大众化,使其真正形成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感召力和约束力,是摆在当前文化建设面前的一个不能回避、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也是文化建设所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只有牢牢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强大的精神支柱,才能凝聚起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树立民族自信的脊梁骨、获得先进文化认同的粘合剂、抵御低级媚俗和下流文化侵蚀的防火墙。城市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城市之魂,提振城市的“精气神”,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增强城市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形成建设文化城市的强大合力,保证城市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推动城市文化科学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魂,决定着城市文化建设的方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是民族团结统一的纽带。任何一种文化软实力资源,能否生发出吸引人、激励人、感召人的魅力,就在于它所蕴含的价值观是否具有能够激发起人们激情、渴望和梦想的力量。概言之,价值体系是文化之髓,决定着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文化的实力因价值而生,以价值为用。价值观是任何一种文化体系核心的角色,主流意识形态或者说核心价值发挥着导向和规范作用,决定着文化的根本性质和走向、基本气质与深层的意义内涵。文化只有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气神。价值观对文化有主导作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同时也意味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是检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程度的核心尺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总书记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城市发展问题上,以何种思想文化为指导,走什么样的路,事关发展的价值取向,事关发展的科学与否,事关发展的最终成效。只有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导向作用,才能牢牢把握城市先进文化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有力地引导和有效地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有效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强化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6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云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6-0113-04

当今时代,由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加紧和手段的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各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日趋频繁,致使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十分尖锐,在云南这样的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边疆地区的边防巩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分析,对云南省委宣传部和教育厅有关领导进行访谈,对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学院、楚雄师院、红河学院6所高校大学生及有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云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云南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首先,云南省高度重视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5月以来,确定了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试点学校;颁布了《关于着力构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见》;召开了全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座谈会;在全省高校组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宣讲活动;特别是在试点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总结提炼了“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 的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组织编写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读本》;举办了哲学社会科学骨干研修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题培训;编印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简报》50多期;组织了民族团结问题的宣讲,编印了相关简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高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副书记(副校长)、宣传部长、社科教育负责人专题培训班和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重要培训内容;在全省高校大学生中组织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成长”的主题演讲活动;以“三生教育”为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等。

其次,试点高校的探索实践为全省高校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云南大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到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制定了《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意见》和《任务分解》,做到了“七个融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学校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职工队伍建设、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党建工作、学术研究等七个方面;成立了“云南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心”、 “云南省大众化研究会”等研究机构;举办“引领的力量――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论坛,等等。云南师范大学成立了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云南师范大学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师生员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两所学校的试点经验为全省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三,其他高校结合各校实际,借鉴试点高校经验,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各高校纷纷挖掘自身德育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强化认知认同,注重践行示范,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进” 工作,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积极组织专题培训和实践活动。通过专家宣讲、讲座论坛、座谈讨论、演讲辩论、文艺演出、参观考察、社会实践、文明创建等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深入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昆明理工大学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学习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云南财经大学结合财经院校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新生入学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全过程,突出职业理想、商业道德、财经职业道德、人生价值教育,形成稳定模式,突出长效性;云南农业大学面向“三农”,注重在实践中、在服务“三农”中培育和养成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坚持立足边疆实际,注重发挥民族特色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特别是开设了特色课程“国情省情州情校情及德宏州民风民俗”,编写了相应的教材,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曲靖师范学院着力在融入、贯穿、引领三方面下功夫,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云南中医学院致力于挖掘中医药文化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理学院建立长效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党团组织建设、党校团校教育、“青马工程”及学生社团活动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制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进”方案,深入开展“三进”工作。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要求教师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云南许多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明显成效,云南高校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健康的,绝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认同的,这种健康的主流价值观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云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前述可见,有些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高度重视。从制定建设规划,到机构、人员、经费的保障,都做了全面安排部署。但有些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正如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所总结的:有的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工作上只做了一般性的安排,没有全面部署,没有经费保障;有的学校虽然有规划、有安排,但落实力度不够,没有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之中,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还有极个别学校甚至没有安排、部署。张瑞才.在部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云南教育网《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简报》,2011-01-12,(34).

第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专门系统研究、规划、实施不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践问题。但是,目前云南许多高校都没有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从理论上加以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不多,研究成果则更少;在建设实践层面上,进行系统规划、设计,贯穿于学校工作方方面面的不多。从建设简报上介绍的数十份材料看,有些学校只是简单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概念套用于总结过去已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瓶装旧酒。有些学校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之间统筹协调不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主要看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党委宣传部、团学部门的责任,学校各部门、各学科专业、全体教职工、各类活动的教育力量之间尚未很好地协调整合起来,有些教职工还不能自觉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的根本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的甚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逆反心理。

第三,充分利用云南民族文化优势资源不够。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省份,也是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中难免有一些成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相符,但是,也有许多因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积极有益的。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59%的学生认为少数民族文化中包含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相关内容,661%的学生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但是,许多高校尚未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的优秀成分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四,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调查表明,对于学校组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只有4%的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604%的学生参与积极性一般,还有365%的学生不感兴趣或说不清楚,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相关活动往往是被迫的,而不是出于自觉自愿。

第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还不够强。一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还不甚清楚。有224%的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表示“不太了解”,494%的学生表示“知道一些,但不全面”。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看待。有69%的学生赞同“过时论”的观点,只有768%的学生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中国化的”。一部分学生未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对于“求神拜佛、抽签问卜、看风水”等宗教迷信现象,53%的学生“深信不疑”,415%的学生“将信将疑”,283%的学生“无所谓”。一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坚定。有322%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有所怀疑”,有602%的学生甚至认为“不管走什么样的道路,只要给人民带来福利就是好制度”,有31%的学生对“多党制和两党制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只有174%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一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够健康。有485%的学生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发展”,有446%的学生对“有些人因为见义勇为却给自己带来麻烦”的现象表示“深表同情但不效仿”。对“排队打饭插队现象”,556%的学生表示会“保持沉默”,40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一部分学生还缺乏基本的诚信品质,对于学习和考试中的抄袭和作弊现象,56%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会”,525%的学生表示“偶尔会”。对于“您是否经常上课迟到,或者无故旷课”:35%的学生表示“经常会”,484%的学生表示“偶尔会”。这说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还不够强,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三、云南高校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对策

第一,进一步深入认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高度重视建设工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并提供必要的机构、人员、经费等各项保障。

第二,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专门系统研究、规划、实施。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培养相关研究人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省委宣传部“马工程”应设立专项课题,省高校工委应成立研究中心,设立专项课题,各高校也应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给予经费资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及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滚动研究,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教学成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撑;各高校应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各个层次的文化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全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校各有关部门、有关方面,应该既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形成系统整体力量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避免各种教育力量之间的冲突、内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造成的消极负面影响。

第三,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搞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责任,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应特别着重抓好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等四支队伍的建设,广泛宣传动员,组织学习研究,提升队伍的素质和自觉性,使其在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切实发挥重要作用。也要加强对其他广大教职员的宣传教育,提高其认识和水平。

第四,在进一步充分发挥好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的同时,构建人文类选修课程群,辅助主阵地、主渠道教育。学校应该制定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案,要统筹考虑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如何发挥作用,各门课程之间如何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哲学导论、伦理学、文学艺术精品赏析、职业道德、现代西方思潮评析等课程构成的选修课程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精神境界、创新精神、道德水准、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有效辅助主阵地、主渠道教育,构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第五,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且几乎都与宗教文化相联系。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难免有消极的因素,但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成分。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开设地方民族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更有针对性地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影响,高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和建设。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及时清理各种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建设,充分借助网络平台和各种网络资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互联网上各种复杂的信息、文化思潮和价值观,最大限度地消解互联网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使网络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

第七,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强化实践环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永恒的课题,也是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根本。突破以理论教育、课堂教育、职能部门教育、校内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职能部门教育与全员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7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由于人类交往的深度、广度与速度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将会和世界各地的人形成竞争与合作关系,人们的机会也越来越平等,这些都意味着人类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理论总是密切关注着人们的生活,在全球化铺天盖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同时,学术界关于全球化的争论也在如火如荼进行着。让我们清醒认识到,全球化是在西方国家的推动下进行的,尽管全球化促使了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提高了国际合作的质量,但其推动全球化的目的是为了赚取更大的财富,而决不会是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富裕这么高尚。而我们在加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来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遵循这种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不对等的“游戏规则”。可怕的是,主导全球化的西方国家,正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与科技,在为世人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将其政治、经济制度甚至道德价值观念不动声色地输入到我们脑海中。这对尚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来说,将是个不小的冲击。

二、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冲击

全球化是当代特有的现象,也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全球化是以经济为主体的全球化,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冲击也首先表现在经济上。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科技与军事实力,建立起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强劲的经济干预,在这种不合理不公平情况下进入全球化中来的发展中国家将处于一个十分被动的地位,这对我们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在此过程中受到损失也是再所难免的。另外,就经济质量来看,目前社会主义国家仍然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在高科技含量方面的经济较少,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水平不发达。而发达国家业已实现工业化或正在向知识经济转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这无疑对社会主义经济来说,是无法回避的挑战。

三、在全球化浪潮中趋利避害的战略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对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应和着这样的社会背景提出的,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要求,代表着整个社会的根本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之魂,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长远方向。因此,只有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地位,社会主义建设才不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方向。那么,如何在全球化中避害趋利,最大程度地吸取世界各民族的精华来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正确处理“一元”与“多样”的关系:坚持思想的指导地位。“一元”指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具体是指一个社会里必须具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以此来统领该社会内部各种思想,使其不偏离社会经济发展的轨道。“多样”指社会思想的多样性,从国内和国际的现实看,多元经济和政治、文化主体的存在决定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从总体上来看,当前中国主要存在三种文化势力: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自由主义思潮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以及。这里的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经典的思想,还包括与中国实际和传统文化结合而产生的中国化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牢固把握思想的主体指导地位,用其来统领各种社会思潮,规范文化市场,才能为社会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

(二)正确处理融入与独立的关系: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全球化是把双刃剑,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既给我们的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也带来各种各样的挑战。在这样的时期,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激励人不断进步的动力,而共同理想也能调动我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凝聚力。理想具有时代性,在当代中国,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需要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扬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而民族精神又深深地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既需要自觉地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又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保卫中国文化的和安全,以遏制西方帝国主义的全球扩张西式文化的图谋,并通过发扬中国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来化解现代人面临的信仰和精神危机。因此,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四)正确处理思想理念与具体实践的关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理念与人们具体行为之间的结合是指一种将理念内化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并自觉地指导实践。荣辱观是人们对于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分清是非荣辱的标准,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即“八荣八耻”,不仅仅是倡导一种思想理念,更是用来指导人们的行动标准。要扎扎实实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落实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政策环境、制度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人们的理想信念是在社会主义发展中不断逐步树立和增强的,这就是最有效的教育途径。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在全球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需要统筹兼顾,妥善地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培育由其发展凝练而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是引领社会主义思潮在全球化语境下发展的一盏明灯。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

第8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思政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抓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就抓住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首要问题。

第一,抓好思政课教师队伍。任何一个教学过程,总是从“教”开始,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否切实到位,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成了首要任务和关键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高校传播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让教师以自身的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以教风促学风,更好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

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实效性。针对当前90后学生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内容存在的实际问题,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逐步进行改革,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教育的方式上,不能只有知识的灌输,要结合现代教育的新方法,利用丰富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现代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相关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力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无形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寓“教”于“启”,教师必须着力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自发思考、自主研究、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带动更深入的思考。

二、贴近学生实际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强、时效性强、互动性强、虚拟性强、信息海量等特点而被大学生广泛使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尤其是校园网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减少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的良好的网络成环境。

利用网络这一新兴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针对大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改变简单枯燥的传统说教;必须要认真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内容,形式和手段上下功夫,吸引大学生去浏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从而提高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信息内容的更新上,不仅要保证信息内容的质量,还要保证信息内容的时效性和丰富性。

此外,还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网路道德教育。学校要加强网络法律制度的宣传,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网络道德的宣传和监督,使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规则,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塑造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真正使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三、发挥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熏陶作用

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生活场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言行举止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教育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注重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使学生在良好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熏陶。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大学生的创造激情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类节日、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等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活动,在这些体现多样化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趣。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良好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熏陶。

四、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践行作用

社会实践不仅能让大学生更切实地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

第一,开展暑期文化、科技、卫生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尤其是了解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的情况。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入社会,感受我国社会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新成就,认识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多样化所提出的新问题,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

第9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传承;外推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1―0102―04

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以来,学术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已有相关著作十余部,论文千余篇。大体而言,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内容和意义作用三个方面。如何在最大限度上加强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增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价值主体中的沉淀,进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好地传承下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目前学界对此的研究还不多。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从内心真正认同、践行并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自然过程。因此,要“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同反的界限”,就一定要加强对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认同和传承。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传承

在文化和价值追求多样化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必须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之上,先“知”后“信”再“行”终“内化”,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价值的传承,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首先要解决好认知与认同的问题,继而解决好践行与传承的问题。

所谓价值认同,有学者认为,它是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也有学者认为;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不断改变自身价值观结构以顺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体现出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的一种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还有学者认为,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之间通过变化着的关系使自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过程。弗洛伊德把认同看作是“自我将环境中的现实对象与本我对满足需要之物的想象相对应的过程”,是“个人通过接受模范人物的行为、风格和特征来增强自己趋向”的过程。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界定,可以肯定的是,价值认同作为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趋近的、可共享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价值主体普遍认知、领悟、接受并转化为价值认同,才能为人民群众所自觉遵守和奉行,才能在实践活动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和内在价值标准。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这一认同过程是单向的,但方式不是单一的,更不是要实现价值观的一元化和一体化。就价值主体而言,价值观的认同是双向的和多向的,是各价值主体相互理解、相互认可和相互接受,最终达到相融性、和谐性和一致性的过程。当然,价值认同并不排斥价值追求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获得认同的基础上,允许不同的价值追求和谐共存,并鼓励其各自发挥好不同的价值引导作用。

所谓价值传承,就是价值观的传授和继承。“传承”在佛教中有“一脉相承,从未间断”的意思。儒家的基本经验在于“形上立道,形下行道;明确主流,多元一核;政府立道,志士弘道;先尊德性,后道问学”。其基本教训在于“徒法不利于推行核心价值观,不‘依人建极’亦不利于核心价值观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也有此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将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并通过传递系统在代际之间一脉相承的。它需要在代际之间长久传承,也能够在代际之间长久传承,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辐射作用不但能对同时代的人们有强烈的思想影响,而且可以传递和影响到后来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是价值的认同与传承,也是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把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起来,有益于价值的认同与传承,也有益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二、外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与传承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群体共识的关键在于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取得社会成员认同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拥有的重要品质以及良好的实践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拥有的重要品质以及良好的实践效果要充分外显,让社会成员正确、全面、深刻地知晓和领悟,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外推。

外推是一个推己及己、推己及人的过程。刘云山部长曾强调:“要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舆论氛围,坚持以文化人,注重实践养成,强化机制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贯穿到各级各类媒体传播之中,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之中,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这种“引导”、“贯穿”、“渗透”、“融入”、“转化”等无不是外推的具体显现。外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与传承的路径,有横向外推和纵向外推之分,其中,价值认同是横向外推,价值传承是纵向外推。就价值主体而言,外推包括个人自身的推进、集体推进和代际推进三种;就内容方式而言,外推包括语言的外推、实践的外推和意识形态的外推。此外,外推的同时还要不断内省、密切关注社会成员意识等。

(一)外推的分类

就价值主体而言,外推包括个人自身的推进、集体推进和代际推进三种。

就个人而言,外推是不断提升自我、从自我走向更高自我的过程。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传承,就要从自我做起,把外在的理性认识推进到内在的情感认同。只有在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内化为心理世界的道德自觉、价值支撑和良心发现,才能在 心灵上感到亲切与敬重,在行动上做到自觉地遵守与维护。那么,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到内在的情感认同?就是要把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转变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行为,转变为不需指导的无意识的自觉行为;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意义等的理论阐述,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行动。

就集体而言,外推是不断提升自我、从自我走向他者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不囿于党政干部等某个群体,而是要扩展到所有社会成员。十多亿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主流,也是认同的主要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所在。只有赢得广大民众的认同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才能展现其价值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党政干部推进到广大民众,从个人推进到身边他者,进而转化为实践的力量,就必须通过外推实现自我和他者从认识向认同的跃升与转换。没有这种跃升与转换,我们的行为就只能停留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般知晓上,而不能变成一种行为自觉;有了这种跃升与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能由自在的必然性转化成自我的必然性和他者的必然性,并由外在的约束转化成内在的自律,由外在的规范和命令转化成内在的自我立法、自我命令,从而增强社会的吸引力,扩大群体的认同度。

就代际而言,外推是不断提升自我、从自我走向晚辈的过程。价值主体要从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趋近和践行推进到下一代的认知、认同、趋近和践行,引导下一代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基本内容、现实目标、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增强其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换句话说,就是继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下一代的社会群体意识,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追求,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二)外推的方式

就内容方式而言,外推包括语言的外推、实践的外推和意识形态的外推。

人的素质发展过程是知、情、意、行四因素不断整合、螺旋式地从低到高发展的过程,因此可以实行知行意情合一的外推模式,注重学习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和行为因素的综合发展。具体而言,外推包括三个层面:

(1)语言的外推,即言传说教,在“知”上下工夫。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和普及。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应使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在融入、贯穿、转化上下工夫。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等,着力解决好普及性、操作性、机制性等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深入人心。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是一个自说白话的圈子语言,它的对象除了党政领导等部分群体之外,最主要的还是社会群体,即广大民众,我们需要用他们能够明白的语言,说他们能懂的话:来宣传、推广我们的核心价值。语言外推的目的有两个,即激活个体和心理更新。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提出两年之久了,但在有些地区、有些人群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反应还是木讷的、茫然的,因此,我们首先要激活这些个体,激活他们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潜意识。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特征,目标、要求等沉淀到这些个体的心理层面,刷新以前的陈旧记录。

(2)实践的外推,即身体力行,在“行”上下工夫。实践的外推是指外推者把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认知和践行,通过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实践活动推广到他人的行为活动中,影响和感染他人,给他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更主要的是依靠社会主义的直接实践和社会现实,人民群众只有在践行的过程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利益_和幸福,才愿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示范化”。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流动化”。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身边化”。通过这种抓社会焦点、抓代表人物、抓艺术传播的方式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具体实在、触手可及。

(3)意识形态层次上的外推,即在精神信仰,在“信”上下工夫。语言的外推和实践的外推属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表象的外推,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教育背景等,所以用这两种外推方式也许无法进入他人的“微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应该是当代人类社会核心价值、核心价值与中国社会文化基本价值的有机统一”,需要从意识形态的高度进行外推。由于意识形态(…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意识形式”)是系统的,具有群体性(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具有系统性(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具有历史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意识形态外推的内容就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还应包括“(1)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以和为贵,追求社会的和谐;(3)以法为基,维护公民的权利;(4)以公为善,保障公民当家做主;(5)以劳为美,尊重劳动的价值;(6)以家为安,实现安居乐业”等。

(三)外推的前提和原则

外推的前提,一是不断内省,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不断内省修身,才能更好地推己及人。在实践过程中,越是外推越要返回自己,不断内省,缺少自省,外推就成为自我异化,就会造成错误。二是密切“关注社会成员意识,关注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基础,只有切实关注社会成员意识,才能保证大众需求的真实性和现实性,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们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潜入人们的思想和心灵深处,并作为人们的价值传统和文化精神长期稳定下来、持续传递下去。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如果广大民众没有出自内心的需要和重视,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自己利益休戚相关的意识自觉,那么无论外界的力量多么强大,哪怕是强制力量,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外推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重在建设,妥善处理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积极引导社会思潮运动进程;持之以恒,在不断积累中壮大主流意识形态。

三、更好地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

任何一种核心价值体系要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必须:(1)更具操作性。要使得核心价值体系的 意识形态功能渗透于每一个方面,渗透于任何人和任何领域,使其不能摆脱它的影响甚至控制,核心价值体系就要更具操作性,更加不可抗拒和无孔不入,更加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谓现实合理性,是指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它一定要反映社会的现实利益,基于社会现实利益之上,并获得现实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社会的现实价值取向。对实践问题的透明和公开(非掩盖)不仅仅是对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辩护,更是对人类要求解放的旨趣的尊重。反之,对实践问题的掩盖,是为某种特殊利益的辩护,也是对人类解放旨趣的侵袭。因此,核心价值体系应降低身段立足于人民群众中间,更具操作性,更加细化,更加具体化。(2)减少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本身具有政治性、正确性、公平性和公正性。但是当意识形态与现实结合的时候,有时或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欺骗性,因此,更好地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有时反而要减少意识形态性。当然,这种欺骗也许是善意的谎言,是为了让人们更乐观、更积极、更向上,向着心中那个美好的理想不断迈进,为着和谐美满的将来而奋斗。比如,佛教的教义。(3)更强的辩护性。核心价值体系为现状做辩护的功能远甚于其他意识形态,它并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高远,而是“手可摘星辰”的触手可及。它对人极具说服力,使人心甘情愿自觉遵守,是一种公平的、摆脱了统治的、双方都会满意的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