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以交往为话题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话题的审题要“清”
审题就像下棋一样,“走错一个子,输一盘棋”。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话题虽然可以自由拟题,但不是信马游缰,而是像放风筝一样,不管风筝怎样飞,手中总有一根线牵着,这线就是话题。要认真深入地理解所设话题的内涵。
1、拟一个靓丽的题目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的关键。话题作文的题目,一定要准确、醒目、生动、新颖、简洁,做到紧扣文章的内容,能揭示文章的中心,对文体亦有所揭示。常言道:“文题善,佳篇成一半。”有了一个好的题目,就好像有了开启灵感之门的钥匙,阅卷老师也可以从题目上看出作文所涉及的内容。话题作文要求中都有“题目自拟”一条,根据题目自拟的要求,结合平时自己的积累,你应精心打造一个漂亮的题目,为你的作文亮出第一道靓丽的风景。
像有一年安徽省中考作文以“体验”为话题,有的考生起的题目很新颖,如“体验女朋友,狗眼看人”等。这样的题目就能让人耳目一新,引人注意。
2、选拿手的文体
题作文要求自选体裁,那么应当怎样选择体裁呢?这就要根据作文的“提示语”和“要求”来考虑。话题作文写作要求都有“文体不限”一条,这样能给学生选择文体的最大自由,学生可以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文体,或记事,或写人,或议论,或抒情,演出自己的拿手好戏。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文体,都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才华。 像“体验”为话题的作文,有的考生写童话,写寓言,写小说。但千万切记文体“四不像”,把作文写成各种文体一锅炒的“大杂烩”。
二、话题的立意要“奇”
“立意创新”是写好话题作文的保证 。考生在考场上要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确非易事。文章要想再新,立意必须新奇。 立意是作文的灵魂。为此自己必须独辟蹊径,表现个性。这样根据话题的要求立意,确定中心,中心要切合题意,要有现实意义,要有创新意义,尽量挖掘深层含义,力求表现新鲜的意思,如四川省有一年中考话题是"交往"。有一得满分考生由回忆小街拆迁,新楼林立,引起对人生的感悟,其中有一句“小街那悠悠的魂灵定在那里飘荡,保路人一生平安”,这样的典范句写出了新意,引人深思。
三、话题的选材要“新”
平时留心的人物信息和事件是考场上很好的材料,但选材必须做到一想二比三定。想,在话题允许的广阔天地中,看看有哪些材料。比,对材料进行比较。定,就是材料必须选优,是自己最熟悉,自身体验过,深入思考过的,这样易写得具体,有真情实感。要写有积极意义,内容健康向上的,并且要写出新颖,写出自己的个性。有一年在安徽中考中有一得满分的考生选材是母亲节那天,自己由于没钱买花送给母亲,而是在花店里打电话向母亲祝福,传递着自己的爱母之情。这样起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角度上做到独辟蹊径,表现出文章的新颖性和作者的创造性 。
四、话题的布局要“巧”表达要“美”
好的文章结构要合理、完整、严谨。那么布局要巧,也就是采取恰当的顺序,安排好详略,注意过渡,悬念迭出。特别是文章的开头要精彩,结尾要完美。如有一年四川中考一"交往说明书"满分作文,考生就是巧用平时所见药品一类说明书的布局来写的。
针对这种现状,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在强化积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看、多借鉴、多写作,同时教师应加强必要的技法指导。具体适用教学策略如下:
一、“以小见大”,突破瓶颈
初一学生的作文题材多以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学交往、童年趣事等为主,学生以现在的经历只有写这些,因此只能教会学生学会转化,从而化腐朽为神奇。
具体做法有:结合课文及片段材料,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以小见大”;启发学生结合材料反思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思考可否如法炮制;钻研中心句、主旨句,尤其是学习结尾段如何画龙点睛,提升立意高度的写法;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如从展现同学、玩伴友谊的事中加入“理解、尊重、信任”等关键词;从童年趣事、难忘经历事件中加入“教训、收获、体验、启发、财富、珍惜”等关键词;从理想愿望题材中加入“实干、勤勉、做人”等关键词;从亲情、师爱等题材中加入“感恩、铭记”等关键词并予以突破等。
二、反弹琵琶,出奇制胜
多数学生由于基础积累不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不足,用惯用思维写作很难实现质的突破,因此,教给这些学生用逆向思维来作文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立意上先人一招,以立意的新奇来掩饰自己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的不足。如写“行”这类作文,可让学生尝试写作“感谢对手”、“感谢我还年轻”、“感谢挫折”等;对以“保护环境”为话题的作文,可以让学生尝试写“1+1=绿色”、“眼泪——最后的一滴水”等;当然,这样的构思和拟题往往不是一般学生能做到的,教师需要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导学生怎样构思行文,最好是帮助学生修正好写作提纲,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不至于跑题、偏题。长久坚持下去,学生定能不断进步。
三、改变形式,优化结构
1.学写“总分”式写法。
文章采用“总分”、“分总”或“总分总”式,在构思时先拟好本文主体部分的几个基本点,然后在写作时将每个基本点以中心句的方式放在段首,这样可以做到思路清晰,一目了然。当然还应注意课文首尾的呼应和行文中的过渡。
2.尝试写“题记”“后记”式作文。
首先让学生认识题记语和后记语的特点:题记语或是全文“引子”,或是总领全文,文句优美,蕴含哲理,多引用名句;而后记往往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呼应文首或设置悬念。这其实就是常规作文结尾的写法,不过是语句更精炼、优美而已。
其次教给他们具体的方法:(1)坚持独立写题记和后记。学生刚开始写时会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但必须要迈出这一步。因此,平时可以多让学生练习仿写,多写暗喻句、排比句、排比段,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2)学会“借”和“引”。当独立写很难让自己满意或很难出彩时,建议学生恰当引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名言、格言、警句、诗词、歌曲等素材。如何才能引得准,用得当?这就要启发学生扬长避短,做到因人而异。如满腹诗书的可多引用古诗词及名篇名句;爱唱歌的可以恰当引用歌词;爱看小说、故事书的可以让其学会套用故事、创设情境、或是借鉴小说设悬念的方法等。
3.尝试写“小标题”式作文。
初一学生写作重叙事,往往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全文写几件事,但过于平均用墨,详略不当;二是只写一件事,故事讲完就结尾,犯了“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毛病。小标题式作文恰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叙事能力差的可以通过多写一两件事来解决,叙事单一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增设小标题式来增加“点”,做到“多点开花”。但教师应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教会学生处理好概写和详写的关系;二是教学生拟好小标题,并处理好各小标题的内在逻辑联系。
四、凸显亮点,扬长避短
一、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其信息资源的丰富,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直观性、仿真性和感染力强,课堂容量大,效率高,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1、提供示范,激起兴趣,强化听说教学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朗读录音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的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和作品蕴藏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同时,录音教材还有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运用录音教材进行听说、朗读训练,效果颇佳。如朗读难度较大的《陈涉世家》《出师表》都可以通过跟读录音教材,迅速地感知内容,还能利用录音教材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
2、形象生动,直观可感,增强理解能力
多媒体能将静止的、抽象的文字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载体,将教师难以表达的原理、现象生动条理地表现出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直观形象 地提示出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同时用Flash课件展示一,对对斑羚飞渡的情景,那是一幅多么壮美的图画啊!“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瞪了一下,下坠的身体奇迹般的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则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老斑羚用悲壮慷慨的死亡升华了生命,诠释了崇高。他们的壮举,是伤心崖上的彩虹,是生命之虹,是精神之虹,是灵魂之虹,美丽、绚烂、久远……他们的爱是世间最伟大最纯洁的爱,形象的多媒体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可见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将实物情景真实、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3、再现情境,拨动心弦,陶冶学生情操
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学生对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不甚了解,很难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难以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我国的“辫子文化”。让学生独立理解这些“清国留学生”的本质是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使学生体会到鲁迅白描手法刻画灵魂的高超艺术功力,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不如说是画灵魂――他以简洁而又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之效。使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力有所提高。让学生感受到鲁迅抱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4、搭建平台,激发写作,提高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作文教学的难点在于教师知道无从下手、学生苦于思路没有头绪。教师可于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像、声音等,或搜集相关的资料网址,将枯燥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如学习了朱自清《背影》后,我 让学生以“亲情”为话题写篇作文。事先要求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我校已上互联网,具备条件),我找到有关亲情的文章如《妈妈喜欢吃鱼头》等,得知学生曾看过《妈妈再爱我一次》、《暖春》等有关亲情的电影,我找到这些电影截取其中最感人的片段,做成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爱”的伟大,学生鸦雀无声,静静观看,虽曾看过但依然被感动得眼中含泪。因势利导,我要求学生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寻找“爱”的痕迹,这样训练,不仅使学生关注、体贴他人,而且又训练了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自然的感情流露于笔端,写出的文章有血有肉,真挚感人。
二、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1、过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学生能力的培养
其一,由于多媒体的介入,许多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具体化,学生的思维想象会因这种“包办”而受到限制,并影响到学生思考的深度,其二,多媒体将一种以文字形式为主题的抽象的信息表达方式转化成一种以一列画面为载体的直观的信息表达方式,久之多之,会削弱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其三,多媒体课件一般是按事先设定的程序进行,这种定势会挫伤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造成学生思维和推理的单一化,束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过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多媒体课件所控制的教学过程比较严密和紧凑,师生间会因此少一份自如而多一份拘谨。师生间的交流应该是双向互动的,有知识传授和反馈,也有感情交流;而“人”与“机”的交流却多是单向的,即便有人机交互程序,也只是知识传授和反馈,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代替不了教师充满情感的话语和生动鲜活的体态表演。
三、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注意的问题
1、避免重使用,轻开发
依赖现成课件,即不顾自己的教学风格,也不结合教学的实际,对现成课件拿来就用,这样不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重视课件的二次开发,把课件改造成适合自己教学的课件。切忌不论讲什么课都用多媒体课件,或者一节课都是多媒体课件在唱主角。
2、避免重技术,轻实效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地位是辅助作用,对突破教学的难点,抓住重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要求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切忌把课件制成动画、花里胡哨,喧宾夺主。
一、利用文本资源,拓展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空间
综合性学习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加强学科与生活、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课内与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利用图书馆、网络生活等多方面的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解决学习与生活相关问题。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学生在学完这课后,我以本文中心“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开展一次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的综合性学习,课前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资料,让学生知道世界多姿多彩,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许多奇美的地方和有趣的文化,比一比,看谁对世界各国了解的多,这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资料有的制成手抄报,有的编成剧本,有的写心得体会,还有的写导游解说词等……汇报课上同学们跃跃欲试,一个个边解说边展示所搜集到的异国风情图片,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维也纳处处是音乐的幽雅;悉尼动物园以自然为美,呼吁人类和动物和谐相处,学会尊重动物;美国人视读书为平常事的态度……
二、巧用生活体验,加强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指导
综合性学习必须注重实践,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应该说: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和生长点的,在实践中学生开阔了眼界,体验了获取知识的过程,积累了学习经验。如“我们的奇思妙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内容。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一段“奇思妙想”的生活。聊一聊伦敦奥运会的奇思妙想、找一找生活中的点点缺憾、赏一赏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与科幻故事、画一画美好生活的幻想世界。教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自己的切身感受说起,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富有想象的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让孩子们随时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展示台展出。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刺激他们对未来世界的遐想。在老师不经意的经营中,孩子们拥有了一段“奇思妙想”的生活,这段生活调动了他们的生活感悟,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有了这段生活,相信“我们的奇思妙想”口语交际和习作,都会得到有效提升。每一个环节都给予了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尝试的机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从狭小的课堂和书本中解放出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学科知识,挖掘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素材
由于综合性学习拓宽了学习空间,和单一的学科课程相比,更需要综合应用学科知识。如一节小学语文课一般是针对拼音、汉字、语句、修辞、阅读、作文等七种的某一个方面来授课的,是有所侧重的,而综合性学习,需要对以上多项知识进行整合,从多个角度进行训练。比如《蔬菜总动员》我们设计了看蔬菜、说蔬菜、写蔬菜等三种活动形式,综合应用听说读写等语文知识,课堂上有汉字的识记、量词的使用、猜一猜有关蔬菜的字谜、读一读有关蔬菜的儿歌、以蔬菜为话题说一说我最喜欢的蔬菜、模拟买卖蔬菜、写一写你认识的蔬菜等,通过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常见的蔬菜,懂得了蔬菜种类繁多,具有我们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我们每天应该多吃一点蔬菜,做到不偏食、不挑食,才能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四、善用自主学习,激发综合性学习的学习兴趣
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和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轻叩诗歌大门”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我们即可设计诗歌朗诵会、知识竞赛、自主创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课堂上综合应用听说读写等语文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感受诗歌的美丽、拓宽知识面。诗歌朗诵会环节,在展示过程中,有个人朗读、小组朗读、齐读、接读、轮读、配乐朗读等,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机会,唤起了学生朗诵诗歌的浓厚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整个过程既分工又合作,提高了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知识竞赛环节能检验学生综合性学习的知识成果,用竞赛形式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在更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自主创作环节使学生明确写诗可以写各种事物,同时要发挥想象,用上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上述设计中各项活动的完成所培养的能力是综合的。除语文能力外,也培养了其他认识能力和活动能力,在人际交往、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活用评价手段,提高综合性学习的考查方法
教师要着重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发展,摒弃单一的知识考查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成效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关注学生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等方面的表现,促使学生知识积累完整化、系统化和熟练化。如教完了《赠汪伦》和《送元二使安西》后让学生从这两首诗中任选一首,展开想象,设计一个简短的小剧本,让学生根据人物设计台词,进行表演或者任选一首展开想象写话,先让学生说说你眼前似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然后把想象到的景象写下来。
[关键词] 现代诵读法 读思结合 语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诵读法,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势日渐衰微、几近消亡,在世纪巨变、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方法又重新走入语文教学的视线,新课标更是把它提到很高的地位。本文试从“诵读法”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现代诵读法”进行分析研究,挖掘其对语文教学的深刻意义:
一、诵读法的历史及分类
在绵亘悠远的历史长河中,诵读法这一语文教学中的奇葩也几度浮沉,根据它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容、形式、目标的不同,分为:传统诵读法和现代诵读法
1.传统诵读法
《说文解字》中解释“读,诵书也”、“诵,讽也”,在《周礼・大司乐》中记载“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说明古代的“读”是一种朗读,“诵”是进行吟咏、背诵的语言教育,传统诵读法是随着语文教育产生而产生,在古代的劳动人民间口口相传,利用反复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熟诵成背”的作用,对语文和文字进行基础的训练。它起于先秦,盛于两汉,成于魏晋,虽历时千年:(1)“要求读书时‘口到’、‘手到’、‘眼到’、‘心到’;(2)要求分散记忆,多次复习;(3)注意熟读与精思、抄写与诵读结合”,但却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没有对它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是把注重背诵的传统继承下来,慢慢随着历史、客观等原因渐渐淡出语文教学的历史舞台。
2.现代诵读法
当今功利性的社会导致功利性的学校教育,又直接导致学校对待考试的功利主义态度。面对升学的“指挥棒”、就业的压力,面对只让死记硬背的“诵读法”,语文教学课内、外不读不写或少读少写的状况屡见不鲜也是情有可原,现代诵读法无疑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传统诵读法的继承和发展的产物――现代诵读法:(1)强调语言学习中对“说”的强化训练;(2)利用出声的朗读,在读中思,在思中读,读思结合;(3)在充分了解、认识文章的基础上,带着读者的感情继续诵读;(4)熟读成诵,熟诵成背,达到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简而言之: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表现方式,读诵结合、缺一不可。我们常见的朗读、背诵、吟咏、美读都是“现代诵读法”的众多 “化身”之一。
二、现代诵读法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以下简称诵读法)
吕叔湘先生说:“白话文学生完全看得懂,教师完全可以少讲或不讲,个别地方学生不理解的就讲一点。”基与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结合“现代诵读法”,是非常必要的:
1.培养兴趣,激发求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为我们揭示了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如《声声慢》的语文课堂教学,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背诵,学生无不沉浸在作者“身世飘零、孤苦无依、心内死灰”而结成的“愁城”中,无不身临诵读所营造的意境,无不震撼诵读所传递的情感。原来语文课竟是如此迷人、如此美妙、如此动人心魄,诵读教学把学生引入的竟是如此奇幻的世界,并由此产生高涨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引发他们迫切学习的旺盛求知欲,也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的探究学习。
2.潜移默化,培养语感
诵读通过声音来体验字词句篇的语言形象,从而大大促进了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在吟咏过程中,反复品味文章中有生命力的字词语句,咀嚼消化吸收,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化为自己的血肉。在诵读时,遇见似曾相识的词汇、句式、结构和方法,正如老友重逢,喜不自禁,在写作时,需要某种词汇、句式、结构和方法时,就会涌来笔端,挥洒自如。把繁复、庞杂的语法知识和内化、无形的语感为“和谐优美”、“朗朗上口”的读书声,把语文的学习由强迫被动变为主动自觉。这种语言材料和知识的积累,正是语文功底的基石。
3.反复诵读,积累语言
语文能力的体现,最直观的就是日常交往中“听、说、读、写”的体现。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都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诵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语文教学也因此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因此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三多”――多读点好书、多背点美文、多写点作文这个方面上来,要让学
生广泛阅读,要加强诵读。
三、语文教学中现代诵读法的具体实施
1.营造意境――熟读成诵法
特定意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营造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意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能直觉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教师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既可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诵多了,自然成背;背多了,自然语感;语感有了词汇也积累,一举数得。
例如,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首先先奏出伴着鸟声水声、弥漫着秋天森林气息的音乐作为背景,其次以“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扬动人,这来自天籁般的声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让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来营造意境,接着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再次以自然美抒情言志为话题进行讨论,最终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主旨,达到“读诵结合,寓诵于景,情景交融,找准主旨,体悟感情”的目的。
2.联系扩充――想象入境法
也就是说,选取与所学文章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文章联系起来诵读学习,在诵读欣赏文章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平板、苍白的文字变的立体、生动、鲜活;还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组块;更能激起学生读文、爱文、赏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
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荷花、荷叶、荷香、荷波”的名诗或文章,像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想象,月色下的荷塘的美景――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怎样的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的裙,可以想见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
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二读:把握文章总体和情感脉络情况下,让学生提出问题,继续诵读,以学生自主分析为主,以教师引导辅。体会作者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在诵读间似乎已展现眼前,三读:“熟读成诵、熟诵成背”,整篇文章中作者情感的表达“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也就跃然纸上,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即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的兴趣、教学环境,设备条件等,结合“现代诵读法”来确定适合的教学方式。
无论对诵读法的前世――“传统诵读法”,还是它的今生――“现代诵读法”的研究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将语文这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中蕴含的知识,情感传递给他们。以上只是笔者在“现代诵读法”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时,采撷到的几朵浪花,希望能对“后来人”有所启迪和影响。
注释:
①《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
②《周礼・大司乐》:儒家经典,成书于战国时期。
③吟咏:歌唱;有节奏地诵读;吟诵玩味。首见《诗・周南・关雎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④美读: “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叶圣陶先生首创诵读方法。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
[2]礼记.
[3]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