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教案范文

科技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教案

第1篇:科技教案范文

【关键词】“Advances in urban planning”(城乡规划新进展) 外籍教师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48-02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在前期项目合作的基础上,聘请德国莱布尼茨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Isolde.Roch教授为“柔性教授”。受聘期间,I.ROCH教授于2011年秋季学期和2012年春季学期分别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8级和2009级本科生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信息科学研究生讲授“Advance in urban planning” (城乡规划新进展)英文专业课程,课程总计32学时,课程同时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本人为助课教师,参与了全部的课程环节,深深感受到外籍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结合研究成果和多方建议,“定制”课程教案

“Advances in urban planning” (《城乡规划新进展》)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双语专业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跟踪本学科的最新进展,了解并吸收该学科领域理论与方法的前沿和代表性成果,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和翻译城乡规划的科学类英文科技文献,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双语课程本身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对学科前沿的了解和掌控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1]。

自任聘以来,ROCH教授以自身几十年的教学成果、研究成果和心得为主,用长达一年的时间编写了专门的课程教案。为了合理把握课程内容,借国际会议和项目合作之机,与多位专家就课程专题进行交流讨论。

最后,结合中国矿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自身的特色,课程教案设计了以下七个专题:规划者所需具备的素养,中西方城乡规划理论和规划体系的发展与对比,城乡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的有机集成,全球环境变化和全球城市空间网络形成背景下本土性的城乡规划与设计,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西方城乡规划与管理,矿区城市与区域的集成规划,中西方城乡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对规划者的要求等。教案以学习理论、概念的思维技巧为主,融入了大量的不同时空尺度下主流规划理论以及不同流派规划理念指导下的中西方典型案例,极大地完善和充实了课程内容,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2.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课程的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专题报告、主题讨论、课外实践、课外交流等多种方式展开。

主题讨论(研讨课)的核心在于通过多层次互动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开展这种教学法之前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必须就某些共同关心的话题和“关注点”有深入的了解,并能总结和分析自己的观点。结合自己在欧洲多国的教学经验、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中国的教学环境,Roch教授对主题讨论课的教学方法贯穿了“Seminar研讨式教学”和“Team Training团队训练”的基本思路。“Seminar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有目的、有组织,但又平等和自由的相对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教学方法[2-3]。“Team Training教学法”是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组成团队对某一专题或案例分析、讨论的训练形式,其核心是充分挖掘每个课程参与者(学生)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思维的认识互动,从而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的目的[4]。而二者可以相互融合,主要方式是让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对某一主题进行研讨训练。

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第一,制定研讨内容与目标。通常根据课程内容中相关理论和实践涉,结合国内外城乡规划中某些热点问题展开。第二,设置重点并安排时间。在内容和目标下,确立2-3个核心的关注点,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开展资料的检索和讨论。一般提前7-10天的时间布置任务,保证学生有相对充分的准备时间。第三,确定研讨的可行方式。可以包括学生团队的主题报告、其他成员对主题报告补充报告,团队之间互相讨论或者正反方讨论,全会讨论,对核心或争议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后期安排等六个环节。第四,教师点评,表扬出色表现。Roch教授在研讨课程别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认真体会学生每一点的付出,并且毫不吝啬地对其进行表扬。第五,整理结果。师生共同整理研讨课的结论。第六,教师对整个研讨课进行最后评估。从每个团队所做报告的创新性、可理解性、对讲座补充性(合作意识和能力)、表达形式(口头和书面表达)等方面为评判标准给出研讨课的成绩。

“Advances in urban planning”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课外实践的主旨是以实践和接触现场的形式来强化课程中某些重点内容,了解本专业的某些实际工作环节,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城乡规划设计中,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用英语思维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5]。Roch教授的实践课程主要安排在徐州市相关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单位,包括城市规划局、城市规划设计院、交通运输局、环境保护局等。整体流程包括前期准备、现场实践和总结三个方面。前期准备主要是根据各部门的职能范围和课程实践主题来确定实践的主要内容和要求。要求包括对实践单位的要求和对学生的要求,对实践单位的要求包括主题讲座,学生可能参与的实践项目,资料收集等。受课时的限制,现场实践主要以现场单位为学生开展主题讲座的方式进行。

课外交流一方面是关于课程内容以及所布置常规作业的检查,另一方面是课余的交流,内容非常广泛,关于中西方文化、生活习惯、教育方式、就业、饮食等方面的交流。方式和时间都很灵活,邮件、Skype、校园草地上的座谈,课间、食堂、散步时……

3.教学效果及师生感受与体会

从两个学年的教学效果来看,整体的教学方式比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都普遍反映真正接触到了西方城市和区域规划的系统理论和前沿思想,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主题讨论课和课外实习等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感觉专业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对中西方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流变、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对比,学生比较客观地认识了中国在目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下城乡规划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现实困难,也理解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乡规划发展所面临的来自于经济、社会、教育和文化、生态意识等方面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学生对专业未来发展前途的信心,有效激发了学生努力投入专业学习、建设美好家园的志向。I.ROCH教授也非常认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取得的成绩,对学生在所有教学环节中的努力和付出表示感谢,并称赞学生为“有思想的中国未来的规划学家”。

而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是现实存在的。其一,全英文的授课环境和教学模式对中方辅助教师和所有学生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语言限制、文化背景不同、新专业知识、新教学方式等都需要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去接受和适应,学生自身英文水平不同更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其二,主题研讨课程中,学生对研讨主题的理解与把握、文献阅读与材料的准备、英文表达报告,以及一个学生陈述观点之后的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讨论等方面都对学生的专业掌握、英文表达(书面和口头)、时间投入等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的深入引导以及师生的努力程度考验着每一节课的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目前主要采取了本校教师辅助、协调的方式。具体而言,包括课前中文预习,课中随堂难点翻译,课后重点中文复习的辅助方式。课前,指导学生预习相关的专业知识,熟悉英文教案和课件,对于专业难点进行必要的中文讲解。课堂,辅助调节掌控教学节奏,在学生听不懂、不太理解而又无法与外教良好沟通的情况下,给学生以中英文提示,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与外教沟通交流。课后,就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和外教进一步交流,强调学习的重点难点,确保学习效果。

4.结语

外籍教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鲜空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带动我们思考自身的教学设计思维及教学构架。取长补短,合理吸取其教学过程的思想精华融合到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与之接轨,又维持我们自身特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姚兰. 面向全球化的双语教学实施的探索与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28(4)

[2]陈潭.“Seminar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其教学模型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4)

[3]沈文捷.“Seminar教学法: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2)

第2篇:科技教案范文

(一)教学档案具有周期性。

技校教学工作的展开本身具有周期性,有正常教学期和假期,学制一般是二到三年,在教学期间需要制定一系列教学计划,包括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进度、学生学籍管理、教师教案存储、实践活动安排、学习结果审核等所有工作都需归档保存,每个学期,每届学生都需要进行有层次的分类,方便使用时查询。

(二)教学档案具有系统性。

技校从注册开始一步步发展起来,教学规模越来越大,所招收的学生和教师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档案数量越来越多,档案管理工作也越来越繁重,不管是制定专业课还是实践课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还是学习效果检验的工作都是一个逐步完善、循环渐进的过程,从前到后的资料具有连续性的,是一个整体工程。

(三)教学档案具有通用性。

同类型的技校之间的档案虽然教学课程和教学目标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教学活动、教学方式还是有一定的共性,一般来说技校的学习时间都是二到三年,前期比较注重理论知识,后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技校的招生在同一地区或是相近地区展开,教学课程更是具有相似性,对技校教学实践进行记录的档案全面反映了技校的教学过程,体现了其中的优势与不足,同类型的技校可以通过相互比较和学习,更好地改进本校的教学实践。

二、技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

近几年技校发展状况良好,学生和教师数量逐年增多,技校中的教学档案也日益增多,教学档案的存储和维护对技校的管理工作也造成了巨大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国技校档案管理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技校管理教学档案的工作量大。

由于技校的独特工作性质,传统专业不断改进,新型专业不断增加,学生人数逐年增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管理方式不断更新,专业课程种类和数量也在增加,每年的教学档案都需要进行筛选、不断更新、变动频繁,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

(二)技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程度较低。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依然是采用纸质材料分类存储,这种方式容易毁坏,保存难度大,整理查找不方便快捷,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信息技术已经走进校园,运用到多媒体教学等多个领域,同样信息技术也应该运用到档案管理中,进行有效的分类、整理、查找、储存,在档案管理和运用方面发挥新科技的优势。

(三)技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标准化程度不高。

一是大多数技校没有严格的档案管理模式和统一的制度要求,档案分散不集中,搜集和保存不完整,没有明确的责任人,材料有可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遗失,也可能发生人为的损坏,没有成熟的管理计划,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二是多个技校之间缺乏互动合作,往往只是注重设立符合自身发展状况的档案管理制度和规范,适用于本校工作需要时查找利用,完全没有考虑到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彼此借鉴,导致同区域各技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少数技校之间的档案管理制度完全相悖,这就造成技校之间无法互通学习,不利于管理工作的改革,管理技术发展缓慢。

(四)技校电子档案缺乏完整性。

有相当一部分技校已经采用了电子档案管理模式,但是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也由于实施时间的短暂,各方面的配合还不是很完善,管理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管理档案的技能不够成熟,很多技校虽然采用了信息技术管理教学档案,但是运用的程度极低,只是停留在表层,单纯运用查找、检索等基本功能,很多技校最后部分资料存档的都依然是纸质材料,由于纸质材料的损坏和遗失,都会导致教学档案不完整。技术运用不够成熟,安全等级不够,可能造成电子资料被盗,学生信息泄露等问题。各技校在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增强电子档案的运用技能有望解决这些问题。

三、技校运用电子档案的好处

(一)电子档案提高管理和运用资料的效率。

电子信息技术拥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大幅度提高技校管理教学档案的效率。技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需要管理的教学档案的数量增多,同时管理难度也增大,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进行统计和分类,费时费力,在查找提取时也十分困难,容易出现错误,效率不高,无法配合发展迅速的教学水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学档案的管理应该引入信息化技术,提高处理档案的工作效率。

(二)电子档案方便技校之间资源共享。

电子档案存储、传输、下载方便快捷,可以实现各个技校之间教学档案相互交流学习。纸质的档案存储时间有限,查询繁琐,相互调阅工作量大,程序复杂,对比困难,可能会造成文件丢失,利用率较低,但是电子档案不存在这类问题,通过电子文档处理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和筛选,快速准确找到需要的资料,也方便学校之间进行资料传输,时间短、准确性高,整体提升了档案的利用率。

(三)电子档案存储条件低。

与纸质档案相比,电子档案更容易保存。纸质档案的存储形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大,保存环境不合理可能造成教学档案的损坏,修复难度较大,而且大量的纸质文件需要的存储空间大,也造成资源浪费。

(四)电子档案能提高文档的安全性和时效性。

电子档案可以设计相应的读取密码等安全措施,保正文件只有相关人员能够进行查询,存储和传输速度快,运用及时。

四、电子教学档案存在的风险

档案保护的安全等级不够,由于电子档案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和储存,互联网载体也有保存寿命,会受到硬盘、使用不规范等问题的干扰,使文档损坏,影响数据的读取和使用,除此之外,最严重的是电子档案的安全等级不够,存在被无关人员盗取利用的风险,使学生身份资料以及一些教学内部资料流失。

五、解决电子教学档案风险的对策

(一)保护存储载体。

电子档案进行分级储存,及时进行备份,规范使用方式,采用统一的读写规范,避免损坏文件;同时加大电子档案的保护力度,采用较高的防护系统,建立电子档案科学的管理方法、严格的管理技术,加强档案在各个环节的安全性、保密性。

(二)建立标准操作体系。

规范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使用方式,使专业人员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各项流程进行,为保证使用寿命使用多种媒介进行存储,限制工作人员职权,防止对档案进行无意删减。

(三)网络使用。

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使档案真正实现数字化,建立学校档案数据库,做到信息同步接受、同步归档,保证电子档案与数字信息完整归档,保证信息资源传递和信息查询的有效性,以便实现检索自动化。

六、结语

第3篇:科技教案范文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出如下特点:

1、注重学生的动手制作。通过一些活动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制作技能,也能让学生在动手做中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课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但更强调思维发展,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让学习活动有别于一般的制作课,进一步体现出科学课的特点。

3、体现“设计与技术”的特点。本课是“设计与技术”课的典型,既有设计的要求,又有制作的任务。因此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经验的综合、设计方案的初定、预期目标的估计、工具手段的选择、方案之间的比较、最终方案的确定、操作制造的实践、评价总结的交流等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准备】

为小组实验准备:长吸管、中吸管、短吸管共30根、回形针若干,剪刀一把。

教师自己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三角形、活动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哈尔滨塔吊倒塌四死一伤新闻,从此四个家庭,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失去了孝顺的儿子,温柔贤惠的妻子失去了疼爱她的丈夫,聪明可爱的儿子失去了亲爱的爸爸;从此四个家庭,失去了精神经济的支柱啊!

2、用课件塔吊公司的招聘广告引出课题(为了避免类似事故发生,我公司招聘塔吊设计人员,应聘者将按要求现场设计制作一个塔吊,承受力强者将被录用,待遇面谈。)今天我们选取塔吊的一部分来加固。在科学里,像塔吊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板书:做框架

二、体验探究。

(一)、加固正方体框架

1、设计加固正方体框架。

么提高框架结构的承重能力,我们选取塔吊的一部分来做,加固一个正方体的框架,看看他能承受多大的压力?怎样做呢?小组讨论,画出草图,制做正方体框架。

指导要点:回形针与吸管的连接方法。

2、测试正方体框架承重能力。

3、分析承重差别的原因。

(1)比较承重最强和最弱的两个框架外观有什么不同,它们与承重强弱有何联系。

出示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我们观察,把手放在上面,他们分别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容易变形?

在做这个对比实验时,我们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使用力不能过大,力气要一样大)

板书:

三角形

稳定

四边形

不稳定

(2)为什么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呢?我们把力作用在三角形上面,力又是怎样传递的呢?小组讨论。

出示教具,演示分析:

三角形顶端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如果没有底边这根杆子,两条斜杆有什么变化?(向外扩),而底边杆子则可以将向外扩的两条斜杆紧紧拉住。

(课件分析)当三角形顶端受压力时,底边杆子对斜边产生一个拉力,起到拉的作用。

当三角形的两条斜杆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又会怎么样呢?谁能结合老师的演示来进行解释呢?

(课件分析)当三角形两边斜杆受压力向内挤,底边杆子对斜边产生一个推力,起到推的作用。

三角形正是通过三边互相之间的推和拉的作用保持它的稳定性。

(二)、改进设计,再比赛加固正方体框架。

1、明白任务:

(1)你有办法让你组的正方体框架更坚固呢?

(2)今天我们来一个比赛,让正方体框架能承受12本书以上的重量。

(3)比赛要有规则,我们来制订一下比赛规则。(预设:承重相同,材料越少越好。材料相同,承重越多越好。)

2、设计方案。

小组讨论,用铅笔和尺在记录纸上画出草图。

3、制作调整。

(1)完成设计后,学生凭设计图纸分组制作。

(2)教师巡视指导。对制作好的小组,提醒其进一步修正。

4、评价总结。

(1)抽几个小组展示交流加固方案、测试承重、分析优点。

(2)比较这么多成功的框架,你们觉得哪个小组最好?为什么?

5、为什么加了斜杆后四边形框架就稳定了?(预设:一条斜杆把四边形框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框架,而三角形框架是稳定。)斜杆有什么作用?

板书:斜杆(推、拉)

稳定

三、总结拓展。

1、生活中你看到过类似框架搭成的物品或建筑吗?课件出示有关框架结构的物品或建筑,帮住学生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

2、谁能解释这些大型建筑或设施上为什么都采用了三角形框架?除了结构稳定外,框架结构还有什么好处?(节省材料、减轻自身重量)

3、小结:框架结构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特点,所以建筑上运用很广。课外再去找找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框架结构。

板书:

做框架

三角形

稳定

斜杆(推、拉)

四边形

不稳定

第4篇:科技教案范文

【关键词】有机化学;网络;视频;教学

由天津工业大学环化学院有机化学课程组开设的《有机化学》课程是天津市市级精品课程。近年来,课程组全体成员一直致力于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研究中,并取得了杰出的成绩。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已成为各理工专业,如化学、化工、材料、纺织、生物、食品、制药、环境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应用性,与许多专业课程联系密切,因此,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系统专业知识的构架和培养人才的质量。然而,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相对庞杂,理论抽象,如果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讲述教材内容,不仅会使同学们感到枯燥乏味,并且也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综观高校的有机化学教学,以往用于传统教学的技术手段主要依靠任课教师的一张嘴和一支粉笔,此时学习者的状态往往比较被动,学生在课堂上走神,开小差的情况屡有发生。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丰富和完善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形式,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教学手段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近两年兴起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即慕课教学,更是引发了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重大变革。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同样感受到了来自慕课授课方式的冲击[1]。高等学校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群体,他们捕捉信息能力极强,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愿意尝试和接受新鲜的理念及事物。因此,倘若高等学校在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增加或辅助以新型的授课方式,则对于有效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的教学工作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机化学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化学基础课程,想要一步实现慕课教学仍是比较困难的,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慕课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2]。然而,利用网络和视频资源进行教学却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新型教学方式。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学习内容和实施教与学活动的网络化学习环境,但并不是电子课本、电子练习、电子课件资源的简单堆砌,其设计与开发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引,立足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知识的构建;认真深入的进行教学设计,创建和利用多种形式的学习和教学资源,科学设计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需求[3]。图像、视频资源在每一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图像而言,它蕴含极为丰富的信息,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进行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感知,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视频则更为直观生动,利用视频来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鉴于此,笔者拟对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突破有机化学教学的传统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植入新的元素,即通过网络视频教学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辅助以网络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任课教师重新系统的安排和设计课程,并录制用于网络教学的视频,因此,笔者拟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筹备网络教学课程。

(1) 精选教学内容,编写并完善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相对庞杂,理论抽象,在规定的学时内讲完所有有机化学知识,时间非常紧迫,而且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掌握重点的理论知识。因此,需要有机化学课程组成员们重新商讨、完善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筛选和精简教学内容,尽量做到知识脉络清晰,学习重点突出。

(2) 制作生动形象、重点突出的电子讲义

根据所编写的教学大纲,制作有机化学电子讲义。结合我校专业设置情况和课时分配现况,针对所有开设有机化学课程的专业,制作一套重点明确的有机化学电子讲义。针对不同专业同学产生的教学重点的差异,也可以在电子讲义中直接标注出来,使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明确自己学习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

(3) 将《有机化学》全部课程内容录制成完整的教学录像

录制和制作视频短片是网络教学授课方式的主要内容。从教育心理学上将,一般人在学习时,即便能够专心学习,也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并且一般认为20分钟是使学习者保持注意力的上限[4]。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的时间被设定为40-45分钟,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在整节课保持高度集中的学习状态,因此学习效果往往并不理想。然而,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辅助以网络视频教学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视频课程划分为20分钟以下的小片段,这些课程视频的小片段存在着天然的边界,学习者在看完一段后就会有一定的概率停下来,或休息,或思考,将这一视频小片段中的内容更好的掌握。此外,网络视频教学另一个优势就在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精神状态自主选定学习时间,同时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自主选择要学习的章节和内容,因此通过网络学习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对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将以制定的教学大纲和电子讲义为依托,录制完整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视频,并进行后期剪辑和制作,以便学生们用来参考和学习。

通过如上所述的电子教案的制作和教学视频的录制,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课后自主的学习有机化学课程相关教学内容,而且对于要求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教案、视频的方式得以掌握和巩固。这样,学生拥有了更丰富的有机化学学习资源,原本枯燥乏味的有机化学课程变得生动起来,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建立有机化学知识框架,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升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现代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高校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及方式,才能够达到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霍红,刘妍. 慕课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 职业技术教育,2014,35,(8):43-45.

[2] 殷丙山,李玉. 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5):29-34.

[3] 李克东,谢幼如. 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的质性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1,17,(1):15-21.

[4] 陈江. 慕课的建设与实施策略[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1):34-42.

作者简介:

常娜(1984-),女,天津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材料化学研究。

第5篇:科技教案范文

1、过程与方法

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2、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知道解释与假设一样,也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解释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能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

教师准备:滤纸、水、盛水的塑料瓶、水性笔、教科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行新课:

1.指导学生知道解释是怎么回事。

(1)讲述:观察书上56页的图,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板书:看 想)

(2)学生回答。(教师不作判断)

(3)提问:雪地上留下了很多脚印,看过之后,你是怎样想的?

(4)学生回答。(教师同样不作判断)

(5)提问:这是几位同学的身高曲线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有什么想法?

(6)讲述:看到这三幅图之后,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以前科学课我们曾经学习过,比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叫做观察到的事实,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到许多事实,我们的大脑就会思考这些事实,并会在这些事实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和你们还没来得及说的想法,其实就是对这些事实所做出的……解释(板书:解释)

2.指导学生认识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1)提问:解释与事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出示腐烂苹果)

(2)谈话:这是一个腐烂的苹果,这儿有五句话,在这些语言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解释?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看 想 事实 解释)

(4)讲述:苹果变坏只是因为温度太高吗?(学生反应)

由此来看,对某一现象的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为了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你认为还应该怎样做?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我们应该获得充分的证据,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

3.指导学生做“毛细现象”的实验。

(1)谈话:(教师介绍实验用具)滤纸、水性笔,用水性笔在滤纸上画一朵小花,然后用笔的另一端蘸点水,滴在花的中心,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实验。

(3)提问:对于刚才你们观察到的现象,你怎样来解释呢?

(4)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看来,我们要对刚才这些现象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还需要这方面的资料。老师建议同学们回家后查找一下关于纸遇到水会怎样的这方面的资料,有了资料、有了证据以后,你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认识一个正确的解释是要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的。

(1)谈话: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些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一个正常人的眼睛能看到很多东西,人眼睛是怎样看到东西的呢?你是怎样解释的?

“通过反射光看到东西”这一结论现在已经被我们接受了,那么在这个结论得出之前,人们对“人眼是怎样看到东西”是怎样进行解释的呢?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书上58页的各种解释。)

(2)提问:看了这个资料,你认为一个正确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3)学生回答。

(4)提问:你知道日心说、板块说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吗?

(5)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

(6)讲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某些现象的结论,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2.指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分布于众。

(1)谈话:怎么知道我们对某一现象的解释是合理的呢?

(2)学生汇报。

(3)提问:怎样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呢?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公布于众呢?

(4)学生讨论、汇报。

(5)讲述:看来,我们要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3.组织学生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做一架小飞机,详细写下制作的步骤,然后与别人交换记录,再按照他人的步骤进行制作,你会有什么感受?

(2)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活动。

(3)成果展示。

第6篇:科技教案范文

课程名称 分析化学实验 课程类型 必修课

讲授章节 胆矾中硫酸铜含量的测定

授课单元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授课对象 药学系各专业 所在系部 药学系

二、学生特点的分析

学生的知识基础:

1.授课对象是药学系各专业大一学生,学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理论基础知识较扎实,有利于本章的学习;

2.前面关于滴定分析实验的知识技能掌握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3.结合实验课程的开设,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学生更能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及其实际应用。

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

1.学生虽然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但是从实验的过程中就可以明显看出他们对于分析化学中“量”的概念依然模糊不清。

2.从实验课中学生的态度和操作能力等情况来看,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很高,乐于在实验中投入时间和精力,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本章节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间接碘量法的基本原理。

2.淀粉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其使用注意事项。

3.了解碘量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技能目标:

1.掌握间接碘量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滴定分析的操作技能。

3.学会判断滴定终点。

4.熟悉淀粉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其使用注意事项。

5.了解碘量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研究实例,采用讨论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产生教学的真实体验。

课下要和学生多交流,交朋友,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喜欢你,才能喜欢你的课,才能学好,才能建立学生学好本门学科的信心和决心。

四、教学内容

内容:

1.间接碘量法测胆矾中硫酸铜含量的实验原理。

2.间接碘量法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3.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重点:间接碘量法基本原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学会判断滴定终点。

难点:配合演示实验强化学生对滴定终点的判断。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

本实验内容以实验演示与提问式、讨论式、自主式学习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和理论讲授、实验演示、习题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探究,互相提升教与学的能力。

播放魔术视频“可乐变雪碧”,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碘的氧化还原反应),带着这个问题导入本章课程。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我们所学的基本化学理论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氧化还原现象,进而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本章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常见的分析实例,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兴趣,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课堂的主人,享受课堂的气氛,把情感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引导、举例、提问、练习、分析、讨论、总结等形式,可以让学生享受课堂。

六、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1.对迟到学生提出警告,并计入形成性评价考核中的扣分项。

2.实验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基本操作,学生出现错误时,及时纠正并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端正实验态度,如果使学生豁然开朗、身心愉悦,那就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本身也会有强烈的成就感。

3.对于实验报告存在抄袭或涂改数据的现象,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

4.加强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能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理论和实验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或课件

1.黑板(白板)设计:

[胆矾中硫酸铜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仪器与试剂

四、实验步骤

五、注意事项

六、思考题]

2.现代信息媒体设计:

利用PPT有利于学生理解枯燥的原理,结合课程特点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

结合多媒体课件,播放魔术视频“可乐变雪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间接碘量法的实验原理(实验中颜色的变化等)。

3.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课上互动:

①联系生活,问同学们“咖啡”能不能变“牛奶”?

②讲到淀粉指示剂时,引导学生思考其在实验中加入的时间。

课下互动:

①课后思考题:

胆矾中硫酸铜含量的测定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学生课后查文献。

②课后讨论总结:

氧化还原滴定与其他几种滴定法的异同点。

八、教学改革

首先,实验课教学需要加入多媒体,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可以补充最新的知识前沿,开拓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

其次,多媒体教学文、图、声、色、像并茂,同时又有动画展示以及超文本链接补充教学内容,极大地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通过多媒体可以将实际生产、检测等操作过程搬到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摆脱了“死读书,读死书”的怪圈。

九、自主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

1.教材:池玉梅,分析化学实验,科学出版社。

2.参考书目:

孙毓庆,胡育筑,分析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6。

潘祖亭,黄朝表,分析化学(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网络学习资源:

第7篇:科技教案范文

一、规划选址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科技教育城选址在棠香街道办事处,东起棠香街道办事处红星村10社、金星村1社和3社,西至红星村8社、三合村5社,南起红星村8社,北至红星村8社明昊加油站,涉及2个村8个社,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各迁建、新建学校的具体建设地点,由县教委按照科技教育城总体规划,确定初步方案报县规划管理委员会审定后实施。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近期规划(**至**年);迁建高中2所(**二中、**职业中学)、初中1所(**城南中学),同时迁建棠香街道办事处办公大楼;远期规划(**至2010年)学校控制用地3000亩。

(二)适度超前,配套建设原则。科技教育城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以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适应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需要。建设中,涉及水、电、气、通讯、道路、园林绿化以及文体设施等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

(三)经营城市,多方筹资原则。科技教育城建设应坚持市场运作,县财政主要利用土地的开发增值、土地出让金、建设规费作为财政资金投入,同时依据财力投入货币资金。各迁建学校要通过招商引资、募集资金、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公民合办等形式,广泛筹集建设资金。

三、优惠政策

(一)土地政策

1、学校用地和棠香街道办事处办公大楼建设用地,采取行政划拨办法,由县国土房管局按照程序报批。

2、科技教育城开发用地,其价格由县地价管理委员会审定后出让。其土地增值部分资金和土地收益金由县政府统一收取后,存入科技教育城建设资金专户,全额用于科技教育城的基础设施和学校建设(其中:学校的开发用地——清定桥东面133.1亩地的收益全部用于两所迁建高中学校的建设)。

(二)税费政策

1、科技教育城内学校建设规费按《**市人民政府关于继续做好筹措教育经费加快教育投入的通知》(渝府发[2002]1号)和《**县人民政府转发县中小学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足府发[**]46号)执行,其余规费全额收取,并专户存储,专项用于科技教育城迁建、新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2、科技教育城开发建设项目和商住区建设的规费,按照项目和标准全额收取,存入科技教育城建设资金专户,全部用于科技教育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建设。

3、税收政策。科技教育城的耕地占用税、建安营业税、契税的县级留成部分,实行先征后返或即征即返的政策,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建设。

(三)投融资政策

1、成立**市棠香城市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县科技教育城的投融资业主,并赋予其划定范围内土地的二级开发权,将其获取土地开发的收益全部用于科技教育城建设。

2、允许学校集股融资,用于学校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和购置。集股利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县财政、县教委适量集中全县中小学学杂费支持迁建学校建设。

4、支持迁建到教育城的公办学校改革办学模式,在明确学校发展目标,财政保证编制内的人员经费和基本公业务费的基础上,按照“产权国有或私有、校长负责、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原则,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学校享有民营学校收费政策,以充分调动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加快学校发展。

5、学校建设用地在取得土地使用权证后,可作为抵押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也可用学校收费权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

6、鼓励学校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县内外资金,并享受招商引资的相关优惠政策。

7、支持学校迁到教育城。县财政对学校迁建工程贷款给予适当贴息,暂定贴息二年(**年和**年),每年按项目贴息100万元。

(四)其它政策

第8篇:科技教案范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2)培养学生探究食物链的兴趣,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本节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食物链,构建食物链的概念。难点是:指导学生设计生物防治方案。通过对食物链,特别是与人有关的食物链的分析,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建立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

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了2个“分析活动”和1个“方案设计”3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课件展示儿时“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导入新课,利用游戏“谁吃谁”的活动,建立食物链的概念,通过小组分析讨论归纳出食物链的特点,达到了“做中学”的目的。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分析食谱中的生物,连出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一方面巩固食物链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也处在一个个复杂的食物链中;通过“我请大家吃大餐”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3部分是指导学生设计一个生物防治的方案。通过展示我国生物防治取得的成果,激发学生设计生物防治方法的热情。通过搜集各种资料,设计一个生物防治的方案,组内进行自评和互评,进行修订,评出最佳方案。并设置课后拓展:请学生课后点击相关网站,查阅资料,搜集生物防治的各种方法,为当地农田主要害虫(如:棉芽虫、菜青虫、稻飞虱等)设计一个可行性生物防治方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造福于家乡。

课前准备

1、学生游戏道具:印有各种生物头像的彩色图片,制作成头饰。

2、用于制作食物链的卡片和针线。

3、课前搜集松毛虫天敌的资料和生物防治的方法的资料。

4、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1:观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配乐朗诵,并配上动画)

我国西汉时期刘向的《说苑》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展示课件2:一群小朋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视频)

提问:

1、第一画面描述了怎样一个成语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通过观看两个画面,说说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捕食关系、吃与被吃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展示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尤其是课件2,让学生回想起孩提时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悟出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

(二)新授:

1、食物链

【学生游戏活动】:谁吃谁?

请几个学生上台戴上印有不同生物图片的小头饰,来扮演各种生物,并在“人群中”迅速找到“自己”喜爱的食物。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学生完成每组活动后,请下面的学生按上面学生的活动写出相应的食物链,并请学生上黑板写出各条食物链。)

注意:一定要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将被吃的生物排在前面,吃它的动物排在后面,并在它们之间画上箭头,箭头必须指向后面的动物。

第一组:鼠、粮食、猫(粮食鼠猫)

第二组:青菜、鸡、蜘蛛、鹰、昆虫

(青菜鸡鹰;青菜昆虫鸡鹰;青菜昆虫蜘蛛鸡鹰)

讨论:(1)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连在一起,像什么?(食物链)

(2)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食物链?(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就叫做食物链。

(3)在食物链中,连接各种生物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箭头表示生物之间的被吃关系)

第三组:青草、蛇、蚱蜢、鹰、青蛙(青草蚱蜢青蛙蛇鹰)

如果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又增添了一种生物——公鸡,那食物链会不会有什么变化?会有怎样的变化?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公鸡,并寻找“自己”所在的食物链的位置。

(青草蚱蜢鸡蛇鹰;青草鸡蛇鹰;青草鸡鹰;青草蚱蜢鸡鹰)

师: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以,存在的食物链也会有很多条。每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环节越多食物链越复杂。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谁吃谁”的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游戏的不断深入,使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悟出食物链的概念。)

【小组分析】:通过分析以上几组游戏,相信同学们对食物链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结合屏幕上显示的这几条食物链和讨论题,总结一下食物链有哪些特点?(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1)食物链一般由哪几类生物构成?(绿色植物和动物)

(2)它们分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生产者、消费者)为什么?(生产者:可以利用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消费者:不能自已制造有机物,要从外界获取)

(3)从屏幕上的这几条食物链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起始端均为植物,第2、第3及以后的环节均为动物)

(4)第2、第3环节的动物有何不同?

第2环节的动物大多为植食性动物,第3环节的动物大多为肉食性动物)

(5)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鸡既可以位于第2环节,又可以位于第3环节,说明什么?(说明鸡既可以吃植物,又可以吃动物,是杂食性动物。)

学生总结食物链的特点:①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的。

②位于食物链第二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③位于食物链其它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

教师将完整食物链的特点展示在屏幕上:

生产者消费者(植食性动物)消费者(肉食性动物)消费者(肉食性动物)……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新旧知识贯通;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学生活动】:下面请各小组将P74农田中的生物制成卡片,并将卡片用针线将各条食物链串连起来,看哪一组的同学连的又快又准。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将这些“链”小心地夹在笔记本里保存好,下节课还要用到。)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安排目的是对食物链知识的巩固,其实是一个课堂练习。通过手工制作加深一次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也为下一课的学习准备教学用具。)

超链接到课件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请一学生上黑板画出一条符合诗意的食物链。

(树蝉螳螂黄雀人)

师:可见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与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联系。那人类参不参与这种食物链关系呢?大家都知道,民以食为天,人的食物从哪里来呢?

展示课件3:丰富多彩的食物(图片)以及学生在食堂用膳的情景。

【学生探究】:我请大家“吃”大餐

师:请每一位同学为自己选一份午餐食谱,分析每种食物分别来自哪种动物或植物。对于动物,请接着写出它们的食物,别忘了把自己的名字写上,然后用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你能发现些什么问题呢?你这顿午餐从哪几条食物链中获了物质和能量?写出你午餐所涉及的食物链。请学生上台通过实物投影,汇报展示。

学生总结:我们发现自己处在食物链的最高位置。

师:非常正确。人类是食物链中的最高阶层,应当属于消费者。

讨论:从食物链角度考虑,人会受到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吗?

展示课件3:生态农业图

人与动植物之间有着复杂的食物联系。人的食物种类很多,因此与人有关系的食物链,实际上要比我们画的复杂得多。

通过大家所画的食物链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一环扣一环,相互依赖生存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生物受到影响,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我们人类自己。因此我们应该要对它们加以保护,其实也是为了我们人类自身更好的生存。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件1食物链的描述,认识到人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也处在复杂的食物链中;通过“我请大家吃大餐”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天敌与农林害虫

展示课件4:(视频)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啄木鸟;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猫头鹰;稻田里的青蛙;庭院里的猫的捕食行为。

讨论:(1)请找出画面中的食物链并表示出来。

(2)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的天敌?

师:科学家从生物的食物链中得到启发,想出了利用天敌对农林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法。

展示课件5:展示生物防治农林害虫的成果:“森林医生”啄木鸟;“农田卫士”猫头鹰;松毛虫、金龟子等害虫的天敌灰喜鹊;防治棉蚜虫的七星瓢虫等等。

想一想:用生物防治农林害虫有什么意义?

讨论:小红家菜园里的青菜上长了许多菜青虫,小红把家里的几只老母鸡放在田里去,用母鸡来防治菜青虫。你认为这样的方案可行吗?为什么?

师:那么,在设计利用天敌防治害虫的方案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学生查阅信息库中“天敌的选择”)

提示:设计利用天敌防治害虫的方案,不仅要选择有效天敌,还要充分考虑这些天敌的饲养,以及这些天敌放飞的时间和方法有的时候还要考虑怎样回收天敌以便下次防治时再利用。

师:根据天敌选择的原则,请各小组选择一种松毛虫的天敌,并设计一个可行的方案来防治松毛虫。

学生分工合作,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和信息库的资料进行整合,设计出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方案,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评选出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我国生物防治取得的成果,激发学生设计生物防治方法的热情。设计一个生物防治的方案,这是对食物链知识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小结

第9篇:科技教案范文

8.制作我们的小乐器

【教材简析】

《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最后一课,该内容适合运用工程设计思维进行教学。教材分两部分内容:设计自己的小乐器;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这两部分内容如果都要展开,一节课的时间是不够的,于是尝试着运用STEM的理念与工程设计的思想,通过创设情境把项目要求、自主实践及交流反思这几个环节融合在一起,最终希望孩子初步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的过程,建构起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一概念,同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课内完成“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的任务,实践部分应该是足够的。安排学生们在课内充分思考、充分讨论,要求必须有一个具体可实施的做小乐器的计划,鼓励他们及时完成简易“设计图纸”,能完成制作和调试,最终把小乐器改进,让它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过程。

2.通过口述、图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能从交流中提取信息改进自己的小乐器。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利用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可以改变我们听到的声音高低,并演奏悦耳的音乐作品。

【教学重难点】

能够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不同的材料及工具。

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小乐器并画出草图。

【教学准备】

弹拨类制作:组装纸板、皮筋、琴码

打击类制作:烧杯(500ml)、水、勺子

吹奏类制作:试管、水

小乐器设计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启发谈话,直接导入课题。

1.图片出示几种常见的小乐器。

你认识它们吗?这些都是什么小乐器?它们是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

(启发学生思考:我想做什么原理发声的小乐器、选择什么材料实现。)

2.听一段《欢乐颂》乐曲,今天我们就一起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来演奏这首曲子。(出示课题)

二、明确任务,探讨评价标准

1.问题:想要完成这个任务,小乐器必须满足哪些标准?

能发出声音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能发出有规律的声音(在基本准确的音阶上)

可先出示三大类小乐器的制作所需材料

问题:怎样让橡皮筋/烧杯/试管发出声音?——皮筋振动/烧杯与水共同振动/空气柱振动

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改变皮筋松紧/改变烧杯中的水量/改变空气柱长度

怎样确认发声是否在准确的音阶上?——借助调音器(电子屏)

梳理标准:

1.设计图与小乐器成品相一致

2.能发出接近音阶的音高声音

3.便于使用,能演奏《欢乐颂》

4.制作精美,成本节约

5.分工合作,卫生整洁

出示材料,

(1)6根皮筋、组装纸板、琴码均为免费,若要增加材料需要购买。

(2)烧杯(500ml)、勺子(金属勺)、水(1200ml)均为免费,若要增加材料需要购买。

(3)试管、水(100ml)均为免费,若要增加材料需要购买。

2.明确任务分配(3分钟)

(1)小组讨论确定三大类小乐器的设计制作小组:你想做弹拨类、打击类、吹奏类这三类中的哪类乐器?小组确定选择材料:用你选择的材料和工具,画一画设计图。你打算怎样让它演奏出1、2、3、4、5等的音节?画出示意图。

(2)分享两个小组的设计。

问题:你更喜欢哪个小组的设计?为什么?有哪些优点?(找到不足,针对问题,自己思考、与人讨论,尝试解决问题。大胆设计乐器草图,让教学的难点在小组的交流、合作、探讨和老师的适机点拨中得到解决))

(这些问题设计为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乐器提供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二)制作与调试小乐器

1.学生制作我的小乐器。

(1)各组根据设计图,小组内几个同学分工制作,初步制作小乐器。同时小组内进行交流,边制作边调试。

(2)制作成的小乐器,能否用它试着演奏《欢乐颂》,看看它能否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3)调整和校对小乐器的音准,让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乐器。

小组内分工合作。制作小乐器时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影响到他人。制作时要注意安全,注意小乐器美观度。

(学生开始制作,学生进行制作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可以进行教学辅导,同时老师更应该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所展现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对其他的同学起榜样示范作用。)

做完后组内自我交流。

2.交流分享:问题:在制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如何解决的?完善我们的小乐器。

三、展示:自制小乐器展示会。

根据评价标准,完成小组自评。

请得分较高的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演奏《欢乐颂》。

四、拓展:小结延伸

1.同学们,我们还可以怎样改进我们的小乐器?

2.看一看:这些都是其他同学制作的小乐器。利用家中可以得到的材料,做一做其他类型的小乐器吧!课外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其他类型的小乐器。

【板书设计】

8.制作小乐器

黑板上贴上学生制作小乐器的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