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产业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赵寨子镇文化产业基本情况
赵寨子镇位于山东省西部,是高唐县南大门,是全国著名的“中国平板精密机械装备产业之乡”“国家级生态乡镇”和“省级文明乡镇”。全镇总面积64平方公里,有51个自然村,总人口3.4万余人。
赵寨子镇地处济南、聊城、德州三个大中城市构成的“金三角”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北距青银高速公路入口8公里,东距济南国际机场100公里,南到京九铁路聊城站38公里,省道316线与省道322线(高临路)交汇于赵寨子镇境内,辖区内村村通公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该镇文化底蕴深厚,有报恩寺、陈都督墓、千年古树等人文景观,还有炉头古酒、“蒋沙窝”西瓜、赵寨子肉饼和羊肉串等特色食品。随着“农家采摘”“乡村一日游”的发展,赵寨子镇逐步成为一个集兴业、康居、美食、休闲于一身的乡村都市。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赵寨子镇高标准、规范化综合文化站于200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配备文化站站长1名,文化专干2名。站内有排练大厅、民乐室、图书阅览室、非遗展厅、多媒体活动室等。室内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配套设施齐全,室外广场面积1000多平方米。它的建成既改善了赵寨子镇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又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了丰富农民文化娱乐生活,在上级部门的扶持下,文化大院、文体广场、农家书屋等稳步推进。全镇已有49个文化大院、45个文体广场和18个定点农家书屋,设备齐全,发展村级文体组织51个,培养文体活动爱好者近2000人,同时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在赵寨子镇中学建立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二)文化产业逐步壮大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赵寨子镇逐步形成了印刷业、书画业、文化用品销售也、文化旅游业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集群。这既提高了全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又在促进赵寨子镇社会发展、经济进步、扩大就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截止2016年,全镇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57家,从业人员20余人。其中镇书画协会1个,会员10人,主要包括退休干部、退休老师以及书画爱好者;书画院1家,从事书画装裱和书画培训,每年办3期书画培训班,每期招生20人。镇驻地网络文化服务1家,文化用品销售3家,全镇51个村每村有1家便民超市,包含文化用品销售。
二、赵寨子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赵寨子镇党委、政府紧抓文化发展机遇,主动迎接挑穑以建设“党建文化小镇,平板产业之乡”为目标,把赵寨子镇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和谐有序的高唐文化特色乡镇。
(一)继续完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借综合文化站新址启用之东风,全镇各村全部完成文化室、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加大村文化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夯实赵寨子镇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争取上级支持,吸纳社会资金,力争新建一个适合市场发展要求的文化场所。
(二)以党建、美食文化和乡村旅游为牵引,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完善乡村旅游规划,以乡村旅游业吸引社会资源。构建森林小镇、党建小镇等,发展乡村旅游业。对接高唐文化强县的发展举措,使赵寨子镇美酒、美食和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重点开发好党建一条街、王辛孔繁森驻村历史、蒋沙窝西瓜等优势资源,将赵寨子镇建设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传统文化、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开发旅游资源,引领饮食、商贸、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
(三)加强娱乐文化业监管
加大对KTV、游艺、培训班等娱乐文化业的引导力度,打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娱乐服务品牌。
(四)做强非遗产业经济
以赵寨子镇倪堂“落子舞”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契机,加大非遗项目挖掘力度,建立保护、传承与开发基地,做大、做强非遗产业经济,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三、赵寨子镇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结合当前镇文化产业的现况看,其发展不充分,特别是社会化产业规模少、程度低,需要大幅度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范围和效益。阻碍全镇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对发展文化产业缺乏认识
发展文化产业拥有美好前景,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对这一点缺乏认识。思想依旧落后,缺乏产业意识,存在靠、等、要观念,太怕困难和风险。因此,不注意、不主动发展文化产业。
(二)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仍然缺乏
由于缺少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资金,而且无法靠自身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三)文化产业创业、管理及文艺人才匮乏
赵寨子镇缺少专业地文化产业创业、管理及文艺人才,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底下。目前,镇文化市场存在文化程度较低、经营管理能力差、缺乏文化专业人才等现象。
(四)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赵寨子镇文化底蕴深厚,村风朴素,还拥有省级非遗落子舞。但是,没有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包装,未挖掘出文化内涵,未体现出文化商品、人文景观和艺术表演的价值。
四、赵寨子镇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文化部门要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开发文化产业的领导水平。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会议和文件精神,认识到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2)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一方面强化招商引资。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办企环境,加强服务,鼓励、吸引从事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企业进入赵寨子镇。另一方面加强政府投入。镇财政不仅要向上级财政提出资金支持,而且自身要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
而且现代企业秘书的职位特点正从人们传统观念中的“打杂”、“花瓶”向职业化秘书转变。
私人助理百里挑一
以往外资企业对秘书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语言和形象上,对工作经验并没有太多的要求,但现代职业秘书则对工作经验、个人品行、文化素养乃至性格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FESCO秘书职位的招聘、推荐过程中,曾经出现一位公司老板秘书职位100比1的“精挑细选”。根据FESCO的调查显示,秘书分类中的私人助理即“PA”已经成为职业秘书的发展趋势之一。私人助理更像“管家”、“代言人”,针对不同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的辅助职责,甚至在不同场合代表老板出场行事,是老板的替身。
第四季度秘书最抢手
根据FESCO的统计数据显示,秘书的招聘比例随季度的变化也有所波动。每年第四季度是各公司总结和信息汇总的阶段,因此,虽然这一阶段是整体职位需求的“淡季”,却是秘书招聘的“旺季”。20xx年第四季度占全年秘书需求的35%,比20xx年第一季度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这一阶段,银行、保险、金融、法律等机构成为招聘的主体。
秘书要求专业化
根据FESCO的调查显示,现代企业对秘书知识的要求已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和职业化。例如,IT、通讯、机械、电子、微电子等行业,一般会注重秘书所学的专业,在工作中可以利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一些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好了解公司的产品或提出解决方案。
秘书缺口将达万人以上
文化产业大融合已成为趋势
国外动画片《变形金刚》,大家很喜欢,之后《变形金刚》的游戏,也很火爆。国内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改编成游戏,也同样受追捧。可以看出,现如今,游戏产业备受瞩目,前景良好。
根据《2013年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报告》显示,去年中国游戏出版产业总额达831.7亿元,同比增长38%,在客户端、移动端、广告额、海外出口等多项指标中,均有着高于35%的增长率。
而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融合”是关键,无数动漫作品,则为游戏提供着素材与用户基础。除了游戏之外,电影、娱乐节目、文学都加入到了大“CACG”的格局之中,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
动漫游戏要求是好的动漫
好的动画或者是漫画,最适合游戏改编。大多游戏从业者表示,“内容为王”是动漫改编游戏的关键。
2012年10月,国内新锐游戏公司“骏梦游戏”以1000万授权金获得《秦时明月》网页游戏改编权。2013年,第一款萌版SNS休闲游戏上线后,每月活跃玩家达100万人次,月收入300万~400万元。杭州玄机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沈乐平谈到,尽管自己的公司还是以制作动画片为主,但未来五年的目标中,将会把《秦时明月》同题游戏开发作为重点。
成功开发游戏《大闹天宫》和《风云》的深圳墨麟集团副总裁徐谦也公开表示,他们公司一直在寻找打造游戏的品牌,重点盯住知名动漫、经典单机、影视热剧、网络小说四大板块。
游戏品牌化带来商业模式多元化
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总裁刘春宁认为,游戏企业不要把目光只盯着作品本身,而是要考虑做动漫品牌与消费者的通道。乐视方面则表示,今后将打造“全屏生态项目”,除推出“乐视游戏”PC平台外,还将推出覆盖Pad、Phone、乐视TV・超级电视和电影大屏在内的多屏项目。
关键词:《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16-02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要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就要规范文化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国家就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文化产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到了21世纪初,又根据WTO的相关原则对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使之更加合理完善。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合文化市场要求的专业人才,目前国内大多数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校都开设了与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相关的课程。此类课程属于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今后的职业规范。因此,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笔者目前所在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招生近十年时间,笔者先后担任三轮《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任务,使用的规定教材为陈杰、闵锐武编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此外,笔者还参考了由林日葵编著,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与典型案例分析》,以及由赵阳、徐宝祥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这三本书构成了笔者此课程的主要内容。笔者发现这门课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内容繁杂枯燥。本课程涉及出版业法律法规、演出与娱乐市场法律法规、网络文化市场法律实务、文物艺术品市场法律实务、广告法律实务等内容,在2012年修订的培养计划中又增加了民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使得整个内容繁杂枯燥,既激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很难活跃课堂气氛。另外,用于参考的案例分析书籍虽然设计了诸多案例,但是这些案例内容陈旧,解释简单,学生根本无法完全把握其中的内涵,更理解不了相关的政策法规。最终的结果就是课程结束后学生对课程几乎没什么印象,只是觉得这门课程太枯燥无聊了。
2.学时设置严重不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主要面向大二大三学生开设,共有48个学时,3学分,但除去国庆等假期时间,实际教学学时仅为40学时左右,在规定学时内根本无法完成全部教学任务。笔者每次开设此门课程最后最多只能完成三分之二的教学任务,由此可见这门课程在学时设置上的不合理。
3.实践环节形同虚设。本课程属于理论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但是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法律背景知识。可是学生的整个培养计划中几乎没有专门关于法律方面的课程,导致在笔者设计的案例分析环节根本无法理解,最后基本都变成老师自己唱独角戏。再加上学时比较紧张,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将理论基础理解透彻,使得任课老师上课也比较吃力,更加重了教学任务。
二、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要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这门课程,就需要从根本上进行一些教改,笔者认为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首先要遵循客观性原则,这也是该课程教改的最基本原则。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要尊重客观事实,遵循文化产业诸行业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正确对待目前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如知识内容繁杂、学时不够等问题,结合教学事实进行理性分析,根据实际的教学条件和教学任务提出改革设想和措施。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立足点,要求将教学模式与教学目的有机结合,使得教学方法尽量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教学内容要与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相吻合,日常教学设计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更符合科学性原则,也才能让这门课程真正成为实用型的科学课程。
3.协调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主要是要让影响教学质量的各要素之间彼此协调,共同改进,包括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两个层面。其中,内部协调是指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各个具体教学要素进行协调一致的改革探索。例如,一个先进的教学理念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教学方法,那这个教学理念就是空谈;反之,如果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去讲授空洞的教学内容,这个教学方法也就变得一无是处。外部协调则是指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教学改革大方向要与文化市场和社会发展方向、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发展方向,以及其他专业课程相互协调发展。此外,协调性原则还应该关注到教学共性与学生个性之间的关系,在保证教学共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4.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教学改革应该照顾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应该覆盖到有关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科发展、专业发展和实践发展的每个环节。在《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对于教师而言,在努力提高执教水平的同时也要为教师个人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对于学生而言,则要既考虑学生专业知识的习得,又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职业能力的锻炼;既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又不忽视实践教学。总之,在《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遵循全面性原则,将会使教学的内容更丰富,产生的意义更深远。
5.发展性原则。每一种教学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随着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改善、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科学研究的创新不断向前发展,使之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像文化产业管理这样还处于基础发展阶段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快,实践信息密集度高,更要求课程的教学实践要遵循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师要以动态化的眼光去理解教学过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不断推陈出新,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适时性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
三、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与主要措施
为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通文化、懂经营”的创新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在《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实践中,必须紧紧围绕“怎样培养好人”这一工作中心来改进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笔者认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思路,从“淡化知识传授,强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路出发,在现有学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简化理论教学内容,利用多种方式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水平。主要包括:
(一)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最新的教学大纲,笔者所在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文化产业概论》、《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影视文化概论》、《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艺术概论》等课程。因此,针对《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这门课程,笔者在教学中将整个教学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总论部分,包括文化产业概述和文化产业政策概述两大章,共用8个学时来介绍;下篇为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讲解,利用20个学时来具体介绍出版市场、演出市场、网络文化市场、美术品市场、广告类等七大行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利用10个学时来讲授知识产权保护和文物类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最后留10个学时由学生分组进行相关行业政策法规的案例。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不同课程的教学中,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根据《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试图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改革。
1.案例教学法。《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笔者认为可以从当前比较热点的文化现象入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通过制订详细的案例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景,了解案例中提示的有关事实,主动展开讨论,寻求各事物之间的法律关系,并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法律解决方式,再由老师进行总结评述。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尽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法要与案例教学法结合使用才能有效。在学期初就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由7~8个学生按兴趣自由组合,每个小组按照不同产业类别收集本产业的资料与案例,并制成PPT文件。等到教学计划执行到相关产业分论部分时,先由教师分析相关政策法规概况,然后由小组成员讲解本小组的产业典型案例。其他同学对报告进行分析讨论,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问,由主讲小组成员予以回应,实在无法解答的由师生共同商讨解决,最后教师要对本组案例讨论进行点评,加深学生的理解。
关键词:楚汉文化;文化产业;软实力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已经指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报告。可见,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区域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一些有文化传统区域的欠发达地区,通过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地方支柱产业,能起到投入少,见效快的效果。通过提升文化生产力,来培育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城市文化事业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区域文化特征成为城市软实力竞争的核心
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主要由政治、经济、军事、资源等可观察因素组成,而科技、文化、信仰等则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主要部分。现在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组成,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二者比较,软实力的重要性甚至将逐渐超过硬实力的比拼。同样道理,在当代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与竞争中,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大小和发展潜力多少,将比资本、资源等各种硬实力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历史文化名城、公园型生态环境,休闲度假胜地,显然对人的吸引力比污染严重的工业区更强。因此,全国各大城市,纷纷以各种办法,提升环境,培育文化,甚至制造文化,来提升区域竞争力与影响力。
人们通过实践已经逐渐认识到,一个城市只有通过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才能真正在新的经济发展中真正崛起。在以前重点发展与追求GDP等硬性数据指标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后,有识人事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以发展科技基础、发展生态转型、发扬文化影响等软实力的提升方向上寻找城市增长的新突破口。硬实力的发展,开始越来越依赖软实力的提升,离开软实力的支持,硬实力很难再有大的提高,软实力的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综合实力与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指标,软实力的增强,为区域城市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一个城市软实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区域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把握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特别是在一些传统上硬实力较落后,经济上欠发达地区,如果总是在硬指标上下功夫,将事倍功半,难以出成绩,不易见效果。因此,另辟蹊径,用软实力的提升弥补硬实力的不足,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一些有着历史文化传统区域,借助文化集聚,推广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往往能形成后发优势,在招商引资,吸引制造业落户等方面起到奇兵效果。当前,面临着新的产业结构调整良机,一些传统的工业企业、加工企业,由于面临一线城市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等压力,开始向二三级城市寻找落户点,当各个城市间在硬条件上区别不大时,软实力的比较,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筹码。良好的教育医疗环境,便捷的金融保险服务,优美的环境生态,新鲜的富氧空气,良好的劳动力素质,高效的政府效能,合格的市政配套工程,优惠的工商业投资条件,公平诚信的政治法律环境,都将对吸引资金、产业群集聚起到无形的吸引作用。因此,要充分重视对软实力的投入,要意识到软实力的投入,就是对硬实力的倍增投入。
软实力竞争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竞争力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活动目的回归体现。通过对人在经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与物质的集合,强化人的能动性和主体性,构成了文化竞争力的内涵。人是城市的灵魂、目的与归宿,人围绕城市生产建设,目的是为了与城市和谐共处,是为了建设美好城市,美化自身生活条件。文化,就是一座城市的标杆,一种价值尺度,一个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文化建设,是打造城市软实力的基础条件和前提要求。一个文化荒漠的城市,不是现代文明城市,一个道德水准不足的城市,是没有生机的城市。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他的居民必然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一个文明的行为细节,体现着城市的文明程度。良好的公序良俗,积极进取的社会风貌,构成了良好的现代化文明城市氛围。硕果累累的文化产品,欣欣向荣的文化产业,丰富多样的文化品牌,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创造力,赋予城市勃勃文化生机。
宿迁市,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大力发展楚汉文化遗风,发扬楚汉文化创业拼搏传统,有利于形成城市凝聚力,打造城市竞争力。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个没有竞争力的城市,一个有着文化传统不善于利用的城市,是一个放弃发展机会的城市。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与底蕴,会深深影响城市的价值观以及居民行为标准,并赋予城市向外展现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前景。
美国学者托夫勒曾经说过,哪里有文化,哪里就会有繁荣;哪里有繁荣,哪里就会形成文化集聚。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宿迁要想实现繁荣振兴之路,就需要在文化产业上开动思路,借助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楚汉文化,来提升城市影响力,通过提升文化竞争力,来推动城市竞争力,通过城市竞争力提升,来推动城市经济的腾飞发展。
二、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宿迁经济发展分析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经济发展中的文化与经济融合促进现象被研究重视。经济与文化从分离开始走向融合,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变得紧密起来。经济与文化互动互促效益日益受到重视,一方面,文化内涵对经济活动的灌注,增加了物质财富的附加值,提升了物质商品的品味档次。另一方面,文化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经济成分的吸收,提升了文化产业实力,增强了文化影响力和穿透力,经济元素的输入,还能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的先进性和经济的发达指标相互联系,促进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促进了社会和谐,提升了综合竞争力,增强了整体实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兴起,源于现代化工业程度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富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不在为温饱问题担忧时,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就成了新的时尚。包括艺术、教育、娱乐、体育、休闲、旅游等等新的文化产业的兴起,一方面表达了物质文明的进步与丰富,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兴起,又反过来促进物质文明向更高程度发展。有关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约占据着国民经济总额的1/4―1/3不等,由此可见,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早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样推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尚有巨大的空间等待挖掘。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将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最好方式。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相当落后。我国现阶段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足2000万,实现产值在万亿左右,占GDP总量约5%左右。在一些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文化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占GDP总额都超过了10%,但是,这样的数据,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同时,也说明我国经济获得文化产业的支持还不足,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非文化产业的贡献也有巨大空间可待挖潜。从以上情况分析,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是最高效的投资模式,文化产业的综合产出与边际贡献,将成为我国社会财富增长的新路径和新形式。作为朝阳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决定城市间的竞争力。因此,大力发展宿迁市楚汉文化产业,带动相关文化产业集群,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将对宿迁市洼地崛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宿迁市委宣传部和宿迁市统计局在2011年对宿迁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底,宿迁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共有25356人,文化产业单位合计1830个其中,文化制造业企业有338个,文化批发与零售型企业有437个,其他文化服务型企业有881个,包含乡镇文化站在内的文化行政事业管理型单位172个,以及民间其他非盈利型组织和单位2个。通过对文化及相关产业80个行业小类中有调查数据的54个行业情况统计,宿迁市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7.64亿元,仅占区域生产总值的1.7%,与2009年数据相比提高了0.3个百分点。其中,文化制造业增加值9.54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4.1%;批发零售业统计增加值1.28亿元,占总比的7.3%;其他文化服务业统计增加值6.82亿元,占总比的38.7%。在江苏省文化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宿迁市居于排行榜末位。因此,加强对宿迁市的文化产业投入,挖掘文化产业增值空间,以带动宿迁市发展总量提升,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途径研究
合理规划文化产业结构是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合理规划文化产业结构,有利与规范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有利与和其他产业发展相互融合。要以发展为主题,转变管理模式,增强文化意识,要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文化配套设施,创造条件,提供条件,吸引文化产业人才,培育文化产业后备力量。要借助媒体、电台、互联网等宣传手段,推广楚汉文化影响力、感染力,加强与徐州市的文化合作,共同促进楚汉文化发展,共同推广,能强化影响力。发展数字话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深入研究文化发展趋势,引导区域文化发展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文化产业层次,加强与非文化产业的交融,向其他产业渗透扩张,加大文化生产力建设。
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任何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有效投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瓶颈仍然是资金问题。可以向省政府申请专项资金,也需要宿迁市政府能用多种办法自筹资金,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比重。目前宿迁市已经投入数十亿资金在建设项王故里,并且在外城区建立了文化产业园。这些投入,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必须接受文化产业投资的规律,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回报周期问题,因此,不能拔苗助长,要有耐心。随着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文化产业投资的回报福利,会慢慢体现出来。还需要大量吸收民营资本,甚至是外资进入文化产业,毕竟政府的投资,主要是体现引导作用,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存在时,还是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最为合理。政府的投资,主要以公益性文化项目为主,包括文化安全设施建设,区域文化特色建设等方面。相应地,民营资本的投入以及外资的注入,则以赢利性文化产业投入为主。数据显示,非公有制文化产业从业人数众多,对区域文化产业经济总量贡献巨大。
关键词:苏州;文化产业;集聚效应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5-0060-02
一、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水平不断提升
2014年,苏州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3 760.89亿元,比上年增长8.3%,人均GDP达到12.99万元(约2.12万美元),首次突破2万美元大关。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苏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也迅速提升。据统计,苏州市文化产业的营业收入由2009年的1 118.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 56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6.07%;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从2009年的279.6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894.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由3.6%增长至6.5%。
(二)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
近年来,苏州市文化产业通过政策支持、项目补贴、金融创新、人才培育等途径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各类文化产业园不断涌现,规模逐渐扩大,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截至2013年底,苏州市各类文化产业园接近80个,规划总面积超过150平方公里,累计投资总额达526亿元,初步形成以“昆山文化创意园”、“苏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镇湖苏绣文化产业群”为代表的7个国家级、12个省级、39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为主的文化产业空间格局。
(三)产业结构逐步完善
产业结构逐步完善成为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以太仓的天镜湖文化科技产业园为例,数字和移动互联产业成为园区的重点产业,园区集聚了PLU(苏州市游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太仓分所(虚拟现实产业基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分所等文化科技企事业单位超过150家。据《苏州市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苏州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已达78个,其中文化创意类已成为主导产业,该类型的产业园个数达44家,占比56.41%;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类的产业园有20家,占各类产业园总数的25.64%;工艺美术生产类8家,占总数的比重居于第三位,为10.26%。
二、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增加值较低
尽管近年来苏州市的文化产业的营业收入稳步上升,进驻各个产业园的文化企业数量不断提升,文化企业从业人员的数量逐步增加,但与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活跃的地区相比,苏州市的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却明显偏低。2014年,杭州市的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最高,为17.47%,北京市和上海市紧随其后,且均明显高于苏州市3.6%的比重。2014年,北京市、上海市、杭州市、深圳市的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 794.3亿元、2 820亿元、1 607.27亿元、1 560亿元,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苏州市的10倍,远远高于苏州市的279.6亿元。
(二)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虽然苏州市的各类文化产业园初步形成集聚规模,但与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相比,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主要表现在:苏州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内的企业之间的关联度较低,信息资源不能充分流动,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互动较少;产业园内规划和定位不够明确,产业链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延伸,部分产业园的集聚效应仅仅体现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部分产业园内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环境不够优越、交通不够便捷,难以吸引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难以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导致园区内企业小而散,难以形成较强的集聚效应。
(三)企业创新性不足
文化产业具有低污染、低能耗、附加值高的特点。各地区逐步意识到文化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但一些地方的产业园只片面追求文化企业的数量增长,缺乏建设和引进创新能力较强的文化企业,导致产业园内的企业数量多、产出少、效益低的情形。如动漫行业,苏州市已经建成昆山软件园动漫数字产业基地、张家港软件(动漫)产业园、工业园区动漫产业园三大基地,则其他地区的产业园不适合再重复建设更多与动漫相关的产业基地。同时,苏州市产业园内的企业文化创新力明显不足,许多仍处于低端产业链的模仿和粗加工阶段,难以制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三、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现阶段,苏州市尚未建立起以市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要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政府仍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引导和扶持。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园的资源整合,畅通信息公布和流通平台,促进企业间的互动融合,提升企业间的凝聚力,进一步巩固产业集聚效应;另一方面,政府要及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减轻文化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扶持。梳理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科技、金融政策,加大对创新作品的奖励和补贴,对重点发展的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数字内容与新媒体、影视娱乐、会展广告等领域加强政策支持。
(二)汲取优秀经验,发挥区域优势
近年来,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发展水平较高、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附加值高的特点。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苏州市必须充分汲取这些先进地区文化发展的优秀经验,加强政策比较,尤其是针对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努力弥补文化产业的不足。同时,要加强和先进地区的企业交流,定期组织人员考察和调研,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流通,及时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抢占市场先机。苏州市要针对自身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发挥区域优势,加大对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影视制作等重点领域的品牌扶持,努力建设区域的特色文化品牌。
(三)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需要既具有文化创意,又懂得市场推广和营销的人才,故现阶段对高端、复合型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一方面,苏州市要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发展机制,继续增加产学合作项目,缩短技术转化时间,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高层次专业人才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要素,北京、上海等地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端人才。因此,苏州市要不断健全文化产业的人才引进制度,加大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薪金支持和补贴,鼓励优秀人才创办企业,并给予政策优惠。
参考文献:
[1] 高莉莉,顾江.江苏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动态分析及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13,(4):150-156.
[2] 胡慧源.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评价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5,(3):67-71.
[3] 顾江,胡静.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综合竞争力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8,(4):234-238.
[4] 刘璇,张向前.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1):103-109.
[5] 徐文燕.基于文化产业特殊性视角的文化产业政策取向――以江苏文化产业政策文本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3,(8):19-23.
关键词:网络游戏行业;经济贡献;经济增长贡献率
一、引言
在我国,网络游戏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名词,它一直受到来自家长、老师甚至政府教育部门的抵制,如魔兽世界的80级在教育部的审核至今未予以通过,但是网络游戏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市场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网络游戏行业有其自身的很多优点,它的低消耗、零污染是其他任何行业都很难做到的。
我国网络游戏行业萌芽于90年代后期,兴起于21世纪初。网络游戏行业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创造的价值也逐年大幅增加,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我国网络游戏行业发展现状概述
(一)我国网络游戏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网络游戏行业逐步趋于成熟,市场规模也空前巨大。在地区分布方面,所有网络游戏公司的80%以上集中在上海和北京,而上海一个城市大概就集中了全行业60%的收入和市场价值。
根据2007年度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的《2007年度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05.7亿元,比2006年增长61.5%。报告显示,未来5年,中国游戏市场还将扩大一倍。预计到2012年,中国网络游戏实际销售收入将达到262.3亿元,未来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19.9%。
(二)目前我国网络游戏行业面临的困境
1、传统观念的抵制。我国传统的“丧志”观念非常深刻,再加上青少年自制能力相对较差,使得网络游戏行业的发展一度大受影响。网络游戏作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有它存在的理由,自制能力差也只是个人因素,归根结底还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抵制外界事物诱惑的能力,使网络游戏在社会上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够。目前我国网络游戏产业没有明确的政府政策支持。施蒂格勒在其《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中指出幼小产业需要自行设计,自己解决技术问题,然而想要快速促进幼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应该要意识到网络游戏行业对国民经济强大的推动作用,为更好的促进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产业技术政策。
3、缺乏自主创新。目前我国网络游戏产业主要是采用产品和引进的模式,只有少数的台湾公司和有限几家国内的公司在进行游戏产品的自主开发,并且自主开发的产品内容严重雷同,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少,没有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欧美和韩国的模式。自主研发创新是一个国家游戏产业发展的核心。我国是一个有着大量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可用于游戏开发的题材非常之多。但是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却被外国厂商拿来所用,内容也被篡改,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冲击。
4、缺乏游戏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游戏设计和开发的核心,游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领域内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游戏开发人才极度缺乏,尤其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中高级开发人员。我们可以鼓励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合作共同努力建立游戏开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网络游戏行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进入21世纪,我国一直大力发展互联网,网吧大量出现,宽带上网全国普及,而网络游戏的发展正好赶上了这一趟顺风车。从网络游戏投入方面考虑,以上条件极为有利。当网络游戏又在发展更多客户的时候,大大减少了边际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忽略地域跨度的限制,从而减少了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也使得网络游戏成为投入少、产出多的一项阳光产业,并在不长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全国性的经济新亮点。我国网络游戏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可以看出,我国网络游戏行业的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07年更是突破100亿。通过表1,我们可以简单的计算出它的增长率(见表2):
网络游戏行业的快速稳步增长以及其自身特有的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低污染等特点使其成为国民经济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二)网络游戏行业对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
从2002年开始,游戏产业就已经成为中国各省、区、直辖市、乃至全国各地的经济新亮点和带动行业经济的有力杠杆。据估计,在搜索引擎、网络广告、网络教育、电子邮箱、网络短信、网络游戏等互联网几种主要盈利模式中,网络游戏盈利所占比例为20%。赛迪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网络游戏是目前互联网所有应用中最赚钱的应用,它的收入占到应用服务市场规模的35%。
以2005年为例,与网络游戏相关的电信业务收入为173.4亿元人民币;IT行业相关收入为71.6亿元人民币;出版业相关收入为37.1亿元人民币,整个游戏行业对与其相关行业的总体贡献已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三)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网络游戏行业
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行业都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然而网络游戏行业不仅未出现负增长,增长速度仍与2007年基本持平,展现出非常良好的发展态势。在2008年度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的关于《2008年度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报告摘要》显示,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数达到4936万,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83.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76.6%。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互联网使得游戏业和消费者之间几乎是面对面,极度扁平的销售渠道,杜绝了渠道层层压账、应收账款巨大等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小了产生资金短缺的风险。金山公司董事长兼CEO求伯君表示:“有人说网游是金融危机的避风港,我觉得有一定道理。因为中国网游企业大部分都具有丰富的现金储备,能够应付金融危机。”
在整个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网络游戏行业的表现无疑是值得高分肯定的。由于网络游戏行业的连锁效果很大,给电信、IT等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帮助它们度过了金融危机的严冬。无疑,网络游戏行业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对网络游戏行业的评价
(一)选取评价指标
我国网络游戏行业的发展对与其相关的电信、互联网、IT、软件开发、出版等业务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进而推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然而网络游戏行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到底有多大?需要选取一个评价指标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本文选取了经济增长贡献率作为评价指标。
经济增长贡献率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那么我国网络游戏行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是网络游戏行业当年产值的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增量的比值。
(二)实证分析
1、采集数据如表3所示:
2、计算网络游戏行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表4所示: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的4年-5年时间里,是我国网络游戏行业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因此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非常高,在2002年出现了一次高峰。从2003年起我国网络游戏行业转型,贡献率出现了暂时性的回落,2006年转型后的网络游戏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2002年,并一路攀升。令人惊讶的是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一路攀升的网络游戏行业并没有得到多少政府政策的支持,相反,却是在反对和抵制的社会环境中艰难的生存和发展。对于这样低投入、高产出、无污染并且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一直上升的行业,政府是否该予以支持呢?
五、结束语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网络游戏却是深受广大中青年消费者喜爱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作为娱乐产业,网络游戏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但是凡事都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在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类似于网络游戏这样投入少、收益率高的纯服务型行业,应当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领域加以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尽量降低其不良影响,而不是缩手缩脚、走走停停。应当看到,像上海、杭州这些文化产业发达的城市,都已经把网络游戏当作是近几年来创意产业当中最大的一个发展机会看待,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也是对于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1、邓光娅,秦郁文,刘福满.网络游戏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J].商业时代,2004.
2、曾原.05年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回顾:转型,最重要的关键词[J].网络文章,2006.
3、李新科.中国游戏产业突围[M].朝华出版社,2008.
4、鲍鹏杰.世界电脑游戏文化产业现状报告6[J].搜狐博客,2007.
5、黄伟明.中国电脑游戏产业“进化史”[J].网络文章,2007.
电视剧《纸牌屋》海报
一、影视文化承载着特定的价值观念
影视文化指一切电影、电视剧形态本身及其衍生物,包括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和可能性。根据拉斯韦尔 “三功能说”,媒介承担着社会遗产传承的功能。任何影视文化都承载着特定的价值观念。电影和电视剧集都是信息含量最高的商品。它们不仅在供给信息,也在源源不断地输出社会价值或政治观点。格伯纳在进行“培养理论”研究之时就发现了现代大众媒介不再是直接输出观点,而给它们披上一层娱乐的宣传外衣。不论是早期的美剧《达拉斯》,还是现在的《生活大爆炸》都在通过影视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着美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包括使命感和消费主义。
二、美国影视文化传播文化价值观的策略1.从内容上来看,以象征符号为载体
在影视文化中,象征符号主要指语言符号和物化、活动化、城市化的符号。语言是最典型的象征符号,由人创造,具有直观性和随意性,能自由表达人们的思想。格伯纳在进行“文化指标研究”之时就发现,讯息不是随意排列组合,而是根据一定的观点和意识形态加工整理后的产物。“物化、活动化、城市化的符号”是对语言表达意义的进一步深入,指的是对一个国家建筑、绘画、饮食、习俗等日常生活的反映。影视是由场景和故事构建起来的,日常生活可从中窥见。在《绯闻女孩》中,美国高中生生活在受众眼前铺开。在《摩登家庭》里,上演着一个个普通家庭的诙谐故事。在最近大热的美国电视剧《纸牌屋》中,美国政治生活的另一面得以呈现。这些都在形成受众对美国的认知和价值判断。通过这些大热剧集的传播,美国传媒正在为全世界受众建构一个人人向往的自由浪漫、繁荣民主的国家形象。
2.从媒介来看,多种媒介形态聚合
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联合,为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平台。美国电影是世界电影产业的核心力量,拥有巨大的全球号召力。以中国电影进口市场为例。从1994年引进《亡命天涯》至今,美国大片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增长。从2001年起,每年进口大片(以美国影片为主)从10部升至20部,3年内达到50部。到2012年,每年进口片的总额超过60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70.73亿,其中进口片票房88亿,《泰塔尼克号3D版》、《碟中谍4》、等票房排名前十。美国进口片的高票房印证着电影作为传播平台的成功。美国电视剧一度在中国电视荧屏上占据一席之地,从早期《成长的烦恼》到后来《人人都爱雷蒙德》、《绝望的主妇》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视和口碑。但种种原因让美剧渐渐失宠于电视屏幕。直到互联网兴起,打破了传统电视剧的播出路径,让国内受众几乎能与美国观众同步观看最新的电视剧,最多只需配上字幕,即可接受原汁原味的美剧。美国社会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时尚流行等都能同步传输到海外受众。这种新的传播方式让美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更加高效。电影同样能够经由互联网进行二次传播。
·电影理论董锋童真:影视视角下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全球传播策略3.从受众角度看,把握受众心理,抓住目标受众
美国影视通过对受众心理的准确把握来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需求,实现特定的传播目的。首先,新鲜感和刺激感。研究发现,在当下的中国,美国电影电视剧的主体受众是这样一个形象: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龄介于19—40岁之间的年轻人,生活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有一定的购买能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出于某种需求对媒介进行接触。年轻受众喜欢新鲜事物,追求心理刺激。大片时代的来临正是这种心理的最佳反映,《阿凡达》、《钢铁侠》等影片已不仅仅局限于在内容上出新出奇,3D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未来甚至4D、5D也会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影院。其次,贴近性和亲近感。“选择性接触机制”作用下的受众更愿意接触与自己既有观念、背景一致或者相近的内容。越来越多的美国影片加入了中国元素来迎合中国观众。美剧会穿插几句中文。《功夫熊猫》的主角大熊猫是中国国宝。《变形金刚4》在中国上映时特别插入了李冰冰的戏份,实际上这些戏份对剧情推动的影响是微小的。尽管影片中穿插着这些中国元素,上演的却是一套按照美国思维逻辑编排的故事。
4.从营销角度看,塑造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品牌
借助文化品牌的塑造,发展产业链条,形成文化产业,美国已经打造了好莱坞、迪斯尼等涉及影视传播的规模产业。好莱坞是全球最大的电影工业体系。它云集了一大批电影制作公司,打造出了一大批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影明星,出品了大量优秀的的电影,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国式英雄。几乎全世界最优秀的电影造梦者都希望踏足这块土地,这是好莱坞文化全球传播最成功的体现。然而,好莱坞对中国的认识却仍然停留在功夫中国的肤浅水平上。一方面是电影制作者的认知狭隘,另一方面则是一种策略的体现。根据《福布斯》2013年调查报告,以现实世界中的大宗商品和股票价格来计算,迪士尼出品的唐老鸭成为虚拟世界最富有的人物。在现实世界,迪士尼不仅是孩子的乐园,也是明星、电影、商品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的加工厂,为受众不断地输入着这样的价值观念:这里是一个自由的、充满了欢乐童趣的美国式乐园,尽管尽情享乐,尽情消费。
三、对我国影视文化对外传播价值观的
启示美国已然形成了一个以科技为支撑,以受众需求为导向,以影视产业为核心,充分发挥象征符号功能的跨文化传播路径,对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借鉴意义。
电视剧《生活大爆炸》海报1.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2012年我国国产电视剧产量已经突破17000部集,高居全球榜首。各类电影总量达到了893部。看似繁荣的影视文化市场背后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在国际上斩获大奖,如导演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天注定》,一批制作精良的电视剧也走出国门。但质量赶不上数量,优秀的作品乏善可陈,品牌建设意识较薄弱,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缺乏国际竞争力。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以内容为根本,重视技术创新与应用,是影视文化产业“走出去”亟待解决的问题。
2.加强受众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对外来文化的识辨能力
影视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是大势所趋。如何正确看待美国影视文化的输入才是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国家和媒介组织要提供政策和产业支持让本国优秀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受众作为接受者,也要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思维。影视文化的跨国传播能为受众带来信息和欢乐,也能形成文化帝国主义,尽管西方发达国家不承认自己在文化上的侵略意图。受众不是盲目的,如何提高媒介素养,正确认识媒介及其传播内容,批判性地吸收外来信息,是当前应该着手重点进行的事项。
年初,我局就将“五型机关”建设纳入全年全局的重要工作,在更高层次上持之以恒的推进,着力培养一支党性强、业务精、素质高的干部队伍,把此项工作列入对科室(队、中心)目标责任制考核。局班子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全面抓落实。一是落实学习长效机制。坚持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每二月一次学习制度,坚持局机关干部每周一学习制度,坚持“”制度。党组中心组成员每人做到“六个有”,即有计划、有考勤、有记录、有专用笔记、有学习体会文章、有个人学习小结。二是加强学习阵地建设。今年来我局学习的硬件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年初落实学习经费用于加强学习阵地建设,《大数据》、《统计实务》、《调查数据分析》、《统计法规汇编》等一大批书籍充实流动书屋,丰富了精神生活。三是丰富学习形式。除了原原本本地组织好学习会,我们还通过采取局领导上党课、中层干部学习论坛、邀请市党代表王国先讲课、网络视频专题教育、学习讨论、以考促学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积极参加省局、市局统计演讲、征文比赛。四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每个科室队都有调研课题,年初确定了四大课题,班子成员一人一牵头,每个干部都参与调研活动,把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又通过实践提升理论。五是强化宣传发动。坚持宣教常态化,多次组织主题活动,精心举办“党员活动日”,在白鹤镇红丰村开展“人人年年种树”活动。
二、建章立制,标本兼治,着力推进效能型机关建设,干部工作作风有新转变。
局领导班子一方面发扬好的传统,另一方面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做到既继承又创新。完善了《县统计局财务管理制度》、《县统计局会议安排和严格公务接待工作规定》等,严格各项经费开支审批权限;完善了统计局工作规则,领导班子议事制度,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效能考核制,失职追究制,考勤制度,岗位目标责任制等制度。加强效能网管理工作,健全网上投诉办理制度,落实专人及时浏览、回复效能网投诉。对重点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明确责任人、要求、时限等。每个科室队按工作职责,建立完善台帐,定期进行梳理汇总。今年综合科列入了县重点单位监管,以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以承诺制明确管理和服务要求,以公示制推行政务公开,以公开评议强化民主监督,以失职追究制严肃纪律的制度运行体系,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和统计行风更加提升。同时,积极承担县纪委监察局关于对全县15个乡镇(街道)的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测评。
三、围绕中心,强化服务,着力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统计服务水平有明显提高。
一是加强调研,不断深化分析社会经济运行状况。局领导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经常带领干部深入乡镇、企业等,就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展开调研,陪同省、市局和县领导到企业、社区、农村调研23次,局里下基层调研50多次,并对全县社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认真分析,分析数据背后原因,撰写了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统计分析,提升了统计服务层次。今年以来共编写统计分析、统计信息等共计68篇。其中撰写的统计《关于提升“平安”建设知晓率、参与率的建议》获得县委书记李志坚、县委副书记杨胜杰的批示;统计专报《关于2013年前5个月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专报》获得县长徐淼的批示,统计专报《从上市(拟上市)企业看我县前5月工业经济发展》获得副县长杨尧生的批示,调查报告《7月份“平安”建设与宣传成效调查报告》获得县委副书记杨胜杰的批示。同时确定调研课题6个。统计分析、调研课题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二是强化职能,努力做好统计监测工作。参与修订、完善2013年县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及时搜集、整理、加工和报送督查评议有关数据,全力配合做好每个季度市委、市政府对我县督查评议工作。每月以短信形式在第一时间向县领导发送最新统计数据,及时向县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主要统计数据,专门为今年县“两会”编撰了有关参阅资料。三是创新方式,加大统计信息报送力度。为了让领导在第一时间了解我县专业发展运行情况,我局每月将专业生产、经济效益主要指标、专业经济目标进度完成情况,以《统计专报》形式呈送县领导;同时尽力做好为社会各界提供统计信息的服务工作,今年以来共接受统计数据咨询1450余人次,其中咨询电话接听数1030余人次,现场接待人数360余人次,其他形式咨询数50余人次,月度统计信息通过移动“e”管家向县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发送达5千多人次。我局动态信息省局录用22篇,市局录用69篇,采用量居全市各县市区前列,信息报送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信息窗”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四是拓展广度,强化经常性统计服务工作。服务“两会”工作继续加强,及时编辑出版《2013年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专辑》、《2013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供两会代表参阅。认真做好统计资料月度卡片、统计专报、统计年鉴等统计服务工作,积极提供统计资料,满足用户需求,统计服务范围、形式、内容、层次等都有进一步提升。五是协调沟通,提高为乡镇街道统计服务的水平。利用以会代训和专题培训的形式加强对乡镇街道、部门的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邀请市局吴敏慧处长来我县讲课。开展各类业务培训10多次,培训学员300多人次。建立局领导联系乡镇街道工作制度,完善了统计调研联系点,建立了统计联络员制度,抽调8名中层干部挂职“三个街道五个工业镇”,此项工作在省局信息网工作交流平台上作了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局机关上半年到基层开展调研和检查活动60多次,调研、检查单位60多家。利用省统计教育培训中心等专业力量,在杭州开展了一期乡镇领导干部和统计业务骨干培训班,努力提升基层统计人员工作水平。六是培育和扶持统计中介机构。今年委托统计诚信事务所进行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工作,参加培训人数共35人。根据市局和相关单位安排,11月份由中介机构组织全县统计人员进行网上培训。七是在执法中提升基层单位业务水平。今年以来,我局对全县31家基层单位进行统计稽查,共立案15件。在稽查中本着以业务指导为主,惩戒处罚为辅的原则,发现统计员对业务指标理解有偏差的,现场进行指导,并对相关指标涵义、口径、取数来源、统计范畴等有针对性的开展辅导。
四、积极创新,力求实效,着力推进创新型机关建设,统计调查工作有新突破。
五型机关建设,创新是第一要务,推进是第一责任,我局坚持以创新推动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一是“7上”企业全部实行“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制度。将企业分散实施的各项调查整合统一布置报表,统一采集原生性指标数据,统一指标的涵义,全面建立便于企业填报、减轻企业负担的统一规范的企业一套表制度。二、服务全县中心工作有新举措。9项市定督评指标全面统筹、逐项谋划;“四大会战”项目实地跟踪、全面监测,项目进程以短信形式发送到市局相关领导,进一步认知;市定考核指标未雨绸缪、参谋在先;重要经济指标实时分析、定期专报;统计指导员联系乡镇,从“闭门优势”转向“开门满意”。三是创新住户调查工作。我县的住户调查网上数据采取系统已初步建成,极大的方便记账户的记账上报工作,同时省去报表录入环节,并加强了数据质量的审核控制,实现了住户调查从手工记账到电子化记账、直报的飞跃。四是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服务业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工作全面启用。对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和服务业小微企业等统计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建立了我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库,为文化产业增加值核算和文化产业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五是继续探索能源统计工作。加强对全县全社会能源消耗数据进行统一测算、集中评估。定期对企业及全社会能耗情况进行核算、分析和评估。对定期报表中的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全社会能耗等主要指标进行集中评估。六是改进其他各项统计调查方法。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新样本正式启用。目前新样本运行平稳。完善了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完成了粮食监测样本区调查地块面积核实工作。七是经济普查工作有序推进。我县三经普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组织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单位基础信息规范化工作和划区绘图工作有条不紊、有序推进,并创新手段:一是建立单位基础信息收集常态队伍,涉及到普查单位基础信息的各部门特设一名联络员,二是将全县611个普查区均打印成A3彩色普查区图,将普查区图以及电子地图发到各乡镇进行实际核查。三是将多个普查小区组成的难以区分的自然村向省、市反映要求空白底图。四是利用直线分割网格化的方式,整个普查区图清楚完整,在全省也是首例。经普宣传工作有声有色、亮点纷呈。一是开通第三次经济普查办公室官方微博,打响“经普”品牌。二是建立三大官方媒体(县电视台、《天天》报社、广播电台)固定的经普通讯员制度。
五、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着力推进和谐型机关建设,干部战斗力明显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