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端午节诗歌范文

端午节诗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端午节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端午节诗歌

第1篇:端午节诗歌范文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唐 杜甫《端午日赐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唐 刘禹锡《竞渡曲》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尧潘《端午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

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宋 苏轼《屈原塔》

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宋 苏轼《少年游 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下阕

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

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宋 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 张耒《和端午》

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宋 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宋 黄裳《喜迁莺 端午泛湖》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

第2篇:端午节诗歌范文

我们生怕江边人多没有地方坐,一大早,也就5点钟吧,就冒着凉凉的晨风出发了。哎,我们还是去晚了一点点,松花江边已经人山人海,一条长长的人墙堵在我们眼前,啥也看不着了。我们走呀走呀,找呀找呀,走了很久,找了好久,老爸跟人说了很多感谢话,才终于在人海中挤了一个地方,让我和好朋友朱星宇坐下。

哈哈,这里真是热闹啊!两架直升机,骄傲地挥着翅膀,沿着松花江在天上轰隆隆地飞过来飞过去,活像两只大大的蜻蜓;美丽的江鸥,在宽阔的松花江上,一会儿飞起来,一会儿落下去,好像在向人们宣告,这是它们的地盘,不许来占领;一条条的三角帆船在江面快速滑过,一艘艘摩托快艇在表演水上舞蹈,它们又转圈又蹦跳的,激起浪花朵朵,真是太酷了……

赛龙舟快开始了,快活的江水已经做好了准备,它们让龙舟骑在自己的背上来进行比赛。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一阵阵鼓声响起,果然是赛龙舟开始了,随着鼓声,“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三条长长的龙舟,满满的一排排赛手,他们穿着红红的彩衣,一弯腰一弯腰,整齐用力地划着大桨,龙舟在水上像一条条机灵的海豚在穿梭,像一条条飞起来的飞鱼,呼呼向前、向前,岸上的人们飞舞着节日彩旗,大声呼喊着“加油、加油、加油、加油”,三条龙舟从江上游了出发,飞快地从眼前冲了过去,几条江船挡住了,看不见了,让它们争夺冠军去吧,这是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一会儿就赛完了,结束了!哎,龙舟太少了。

“走吧,我们去坐江船,上太阳岛!”老爸说。于是,我们乘坐江船到江对面,再坐旅游观光车,四处游玩,哈哈,我们还去江里游泳了呢!

第3篇:端午节诗歌范文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好古代诗歌呢?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那就是“朗读”“品评”和“背诵”。由于古代诗歌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传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学诗、品诗的方法。

一、朗读

朗读对于诗歌的意义,任何一个语文教师都应知道它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已经给出了强有力的结论。怎样朗读更有效果、更能读出诗的味道呢?在朗读之前,做好以下准备:1.查字典读准音;2.划分好节奏;3.把握准感情。从而为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做好准备。必要时教师可做好示范,以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这种抑扬顿挫的读书方法,而且对此种朗读方式感兴趣。我相信,学生在这样的朗读声中是能品出其中三昧的。

好的朗读,也是使学生充分认识诗歌艺术力量的重要途径。教学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才能更准确地体会文中的表现手法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从而受到感染。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进一步使朗读更准确,更富有感情,使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重轻都能恰到好处,符合诗歌的语言规律,体现诗歌的语言美。

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由此得知,反复诵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鉴赏诗歌,还可以做到熟读成诵,从而提高学生背诵的能力。

二、品评

好诗如画。在朗读的基础上对诗歌加以欣赏和评析,诗歌的意境是由情与景交融而出现的艺术境界,“情景者,境界也”,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的描绘,与诗人内在的情感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生动画面。“境”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整体画面,“意”就是蕴涵在这些景物和画面中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有的以意取胜,直接抒发强烈真挚的感情,如李白的《行路难》、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有的则以境见长,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短的五句二十八个字,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残阳夕照,道远村僻,游子思归,悲绪四溢的秋野图景。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并和学生一道,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写诗中的整体画面,激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再现诗中作者创造的意境,从而使学生理解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和寄寓的感情内涵,在思想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和熏陶。

例如教授杜甫的《望岳》一诗时,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假如你现在就在作者当时的地方,眼前同样是泰山的此情此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表述出来。很明显,考生要想成功地完成这道题目,肯定得对全诗有个整体的了解。其中的“所见”,就是作者描绘的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而“所感”当然是作者所表达的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伟大抱负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一来,我们不但考查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在这其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创造力更体现在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语言的描绘把抽象的文字通过想象转化为形象的画面,但是毕竟文字的表达也有局限性,况且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这么强的表达能力。而画画却是学生们喜欢的活动,尽管画得不一定好,但只要形似即可,表意即可。画面的布局,景物的设计,颜色的搭配,人物的衣着、表情等都会融入学生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和诠释,不同的学生会赋予同样一首诗歌以自己独特的感受,再现此景此情此意。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这些诗画结合的作品,也可以使学生们互相借鉴,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背诵

“诗”和“歌”合称为“诗歌”,其实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唱的一首歌。义务教育阶段对诗歌的考查,还是停留在背诵默写阶段。即便这样,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遗忘率很高,毕竟所学的诗歌离我们这个时代相当遥远,想要学生真正感受和领会到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死记硬背的现象比比皆是。

第4篇:端午节诗歌范文

关键词 中式英语 汉语思维 启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清代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读书三境界。众所周知,在翻译领域,特别是在进行汉译英的翻译时,一般人在其译文中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式英语。因而对中式英语的误用也存在三种不同的阶段,即:初时明知有错仍在用;进时似是而非不能辨;终时深陷其中不能察。

1中式英语误用的三个阶段

1.1第一阶段――明知有错仍在用

处于这一阶段的基本上是对英文一窍不通的人,只是凭着自己刚学的几个英文单词就胡乱造句,对语法、惯用法等丝毫不加考虑,其结果必然是闹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例如将“王老吉”译为“the king is always lucky”;“康师傅绿茶”译为“Worker Kang Green Tea”;“鲜橙多”则被翻译为“Fresh Orange are many”等等。看到这些雷人的中式英语,外国人定然是百思不得其解。

1.2第二阶段――似是而非不能辨

处于这一阶段的英语学习者基本上是对英文有一定了解的人,其中也包括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们,这些人虽然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但其英文的表达仍然是处于汉语思维的支配之下,其写出的英文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英文,是一种看似正确,却经不起仔细推敲的中式英语。例如,在翻译汉语中的四字成语时将“乘风破浪”译为:“sailing with the wind to carve open the waves”;“全心全意”译为:“whole heartedly and mindful”;“不屈不挠”译为:“uncompromising and resilient”;对这三个四字成语的翻译,给人的第一印象好像还不错,基本上译出了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但仔细推敲却发现,译文在结构上显得有些累赘。而译文之所以会给人这种感觉,其关键就在于译者没有考虑到中英文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相对于英文而言,中文往往采用重叠表达的方式来加强语气或者增添修辞色彩。而所谓的重叠表达,通俗的来说就是指采用两个或者多个意思相近的词来表达一个本可以用一个词阐明意义的方式。在以上的三个例子中,前两个字与后两个字的意思其实是相近的,采用这种重叠表达的方式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其目的是起到强调作用的同时,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文采。对这种“前后呼应”类成语的翻译,只要译出其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即可,如果全部译出则英文质量就会收到影响,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乘风破浪”建议译为“sailing with the wind”;“全心全意”可用“dedicated”一词来表达,而“uncompromising”一词已足以传达出“不屈不挠”的意思。

1.3第三阶段――深陷其中不能察

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大部分是英语基础比较好的人,其中也包括一些翻译工作者,这些专业人士之所以也会犯中式英语的错误,是因为这一阶段的中式英语比起前两个阶段而言有了更深的隐藏性,是一种语法正确的中式英语,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平时都已经习惯了这种英文表达方式。例如,以下这几个英语句子虽然语法正确,但因并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所以我们仍将其称为中式英语。(1)it is impossible for us to accomplis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overnight;(2)trying to entice the Korean army to launch an attack against them;(3)to bring about a change in this state of affairs. 这三个句子中的斜体部分结构都是由一个多余的动词加名词组成的,即unnecessary verb + noun. 这种表达方式虽然在语法上并没有错误,但却忽视了英文表达应尽可能追求简练的特点,这种由动词与名词组成的短语实际上完全可以仅用一个动词来替代,简练的英文表达法在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也使得英文的结构显得更为“地道”。因此上述四个例句可分别改译为:(1)it is impossible for us to transform the whole society overnight;(2)trying to entice the Korean army to attack them;(3)to change this state of affairs;从改译的这三个句子来看,其共同特点是将原句中的词组以一个单独的动词进行替换,方法虽然简单,但效果却非常明显,原句那种臃肿的结构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简单精练的地道表达。

2结语

从以上中式英语误用的三个阶段来看,中国的绝大部分英语学习者都处在第二或第三阶段,想摆脱第二阶段中对中式英语的误用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认识到当代中英文风格之间的不同。英文加强语气的方式,往往以用词精练为上,点到为止。所以汉译英时如果把所有文字都翻过去,在英文里的效果会恰恰相反,反倒是减字之后才能产生中文里的那种强调效果。而想要摆脱第三阶段里的中式英语,其关键在于摆脱控制我们的汉语思维,要在平时的学习与写作中多加留心观察自己所说所写之英文与地道英文之间的不同,真正做一个学习英语的有心人。

参考文献

第5篇:端午节诗歌范文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最高兴的莫过于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了。每逢过节,孩子们个个情绪高涨,喜气洋洋,在节日当中也会有许多有趣、难忘、热闹的事情发生,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也就随之而来,例如: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是怎样形成的?……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案抓住这一时机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围绕“独具匠心的端午节”为主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书店、走进计算机室、走进老师的办公室、走进社区……广泛地开展阅读交流、调查分析、实践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把各自的思维引向深处,从而进入研究者的境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围绕“独具匠心的端午节”这个主题,从“为什么要过端午节?”“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你想怎样过端午节?”这三个部分入手,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让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参与,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研究目标可归纳为: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询问、网上浏览等方法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由来及一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如:了解人们为什么要过端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人们为什么要给小孩子挂香包、戴手链和五彩线等有关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过节的快乐。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再畅想一下“我想怎样过端午节?”

2、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诗歌,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写一写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3、引导学生尝试设计“怎样过一个独具匠心的端午节”?

四、课题实施的步骤

1、提出问题

(1)你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关于端午节有哪些传说?

(2)在我们这儿过端午节有哪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呢?你知道哪些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呢?

(3)你打算怎样度过今年的端午节呢?

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只是为他们创设了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方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2、探索与展开

(1)组织调查

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一个小组长,由组长组织调查了解有关部门端午节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整理成文,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在调查过程中是通过什么渠道调查的,碰到了那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2)网上阅读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一些地方过端午节的习俗,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3)协作交流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提议学生相互协作,学会自己想学会的一些风俗习惯的做法。例如:编手链、包粽子、折葫芦等。

3、应用与深化

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有关端午节的一些知识,让学生设计自己怎样度过今年的端午节?并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有关端午节诗歌的搜集,鼓励学生培养善于搜集整理的能力与习惯。

第6篇:端午节诗歌范文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同学们对端午节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挂香包、看划龙船,从来没有深入去认识端午节,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的去认识端午节。整个活动设计先从端午佳节的习俗切入,让学生去寻找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动手做香包,以及认识端午节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进而让学生在吃粽子之余,关心一下自己,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划龙船之余,也能体会一下团体同心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赛龙舟录像各种香袋及做香袋的材料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活动过程:

一、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

二、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

三、出旗、奏乐、敬礼

四、唱队歌

五、主题活动开始:

(一)端午奇缘话习俗(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方式了解。)

具体内容如下:

1、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各种起源故事附后)

(二)做香袋比赛

(主持人):同学们,佩香袋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每到那一天,小朋友的脖子挂上了妈妈为自己做的各式的香袋,心里乐滋滋的。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做香袋,看谁的手最巧,做的香袋最漂亮。

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丝线(或中国结细线)。

2.工具:剪刀、针、缝衣线。

3.做法:

(1)将碎布画上自己喜欢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桃形、动物形等。

(2)剪下相对的两片

(3)用线将三边从反面缝合,留下一边。

(4)翻过来,塞入沾有中药店买回来的香料粉的棉花。

(5)将最后一边缝合,再加长绳装饰即完成。

学生动手做香包,然后进行评比。

(三)与诗共舞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不知道吧,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请各小队表演诗朗诵。

第一小队:女生小组朗诵。

第二小队:配乐朗诵。

第三小队:小队齐诵。

第四小队:男女朗诵。

(诗歌内容附后)

(四)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们表示祝贺。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到时候我们再一起畅谈节后的感受。

七、呼号

八、退旗、奏乐、敬礼

九、活动结束

附活动资料:

1、故事概况。

①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②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③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④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4、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同学们交流从各种渠道了解的有关于端午节的各种习俗。)

附:习俗的传说。

①吃粽子

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

②喝雄黄

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③挂艾草、菖蒲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去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蒲剑”,可以斩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④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⑤划龙船竞赛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现代则为一种表现团队精神的最佳活动,而且举办划龙船比赛,近年来有逐渐发展成国际邀请赛的情形。龙船比赛会让外国友人喜欢的原因:它是一种有别于国外盛行的独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种需要更多默契的力与美的运动。

⑥游百病

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⑦佩香袋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夺目。

2、诗歌内容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徒欲却蛟龙。沅湘碧潭水,

楚人哀不容。未泯生前恨,应自照千峰。

何尝奈谗谤,而追没後踪。

已酉端午午日处州禁竞渡

贝琼汤显祖

风雨端阳生晦冥,独写菖蒲竹叶杯,

汨罗无处吊英灵。蓬城芳草踏初回。

海榴花发应相笑,情知不向瓯江死,

酒渊明亦独醒。舟楫何劳吊屈来。

午日观竞渡五日(选一)

边贡陈子龙

共骇群龙水上游,吴天五月水悠悠,

不知原是木兰舟。极目烟云静不收。

云旗猎猎翻青汉,拾翠有人卢女艳,

雷鼓嘈嘈殷碧流。弄潮几部阿童游。

屈子冤魂终古在,珠帘枕簟芙蓉浦,

楚乡遗俗至今留。画桨琴筝笮艋舟。

第7篇:端午节诗歌范文

(三)与诗共舞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不知道吧,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请各小队表演诗朗诵。第一小队:女生小组朗诵。第二小队:配乐朗诵。第三小队:小队齐诵。第四小队:男女朗诵。(诗歌内容附后)(四)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六、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们表示祝贺。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到时候我们再一起畅谈节后的感受。七、呼号八、退旗、奏乐、敬礼九、活动结束附活动资料:1、故事概况。①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②曹娥寻父尸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③白蛇传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④伍子胥的忌日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

 

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4、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同学们交流从各种渠道了解的有关于端午节的各种习俗。)附:习俗的传说。①吃粽子 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②喝雄黄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③挂艾草、菖蒲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去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蒲剑”,可 以斩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 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④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⑤划龙船竞赛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现代则为一种表现团队精神的最佳活动,而且举办划龙船比赛,近年来有逐渐发展成国际邀请赛的情形。龙船比赛会让外国友人喜欢的原因:它是一种有别于国外盛行的独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种需要更多默契的力与美的运动。⑥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⑦佩香袋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夺目。2、诗歌内容五月五日 梅 尧 臣 屈氏已沉死, 徒欲却蛟龙。 沅湘碧潭水,楚人哀不容。 未泯生前恨, 应自照千峰。何尝奈谗谤, 而追没後踪。 已酉端午 午日处州禁竞渡

 

贝 琼 汤 显 祖 风雨端阳生晦冥, 独写菖蒲竹叶杯,汨罗无处吊英灵。 蓬城芳草踏初回。海榴花发应相笑, 情知不向瓯江死,无酒渊明亦独醒。 舟楫何劳吊屈来 。 午日观竞渡 五日(选一)边 贡 陈子龙 共骇群龙水上游, 吴天五月水悠悠,不知原是木兰舟。 极目烟云静不收。云旗猎猎翻青汉, 拾翠有人卢女艳,雷鼓嘈嘈殷碧流。 弄潮几部阿童游。屈子冤魂终古在, 珠

 

第8篇:端午节诗歌范文

我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蕴涵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影响广及东方,乃至世界。中国的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国节日,从元日到除夕,计十四个,其中最盛大的节日是端午、中秋、年(春节)三节。

端午节起源,

传说多种。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当“夏至”,汉初定五月五为节日,为逐疫辟邪。唐宋时称为“端午”(“五”“午”相通),别称端阳节、重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成为端午节中国两大民俗。

五月五日又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殉国之日。每逢此日,屈原家乡人民以竹筒盛糯米,投江中纪念屈原。后演变用竹叶或苇叶代替竹筒并系以彩绳,即“粽子”。于是,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为广大人民所认同,两千年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国左徒,世称三闾大夫。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弊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兴邦强国。因遭谗臣嫉谤,被楚怀王蔬远,后又放逐湘沅,虽辗转艰辛,仍忧国忧民。闻秦军攻破郢都,忧愤交加,投泪罗江以殉国难。

屈原心系国运民生,是爱国爱民的贤臣,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一生写下《离骚》、《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诗歌。屈原诗歌表现出强烈爱国精神,具有巨大艺术魅力,是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屈原和他的学生作品结集《楚辞》。《楚辞》与《诗经》并称中国古典诗歌璀灿星空中“双子星座”。

屈原代表作《离骚》,是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眷恋故土的深挚感情和忠诚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质。《离骚》诗句优美,想象丰富,开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之先河。诗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诗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哺育着中国一代又一代诗人和文学家。

屈原热爱祖国,关怀人民,忠诚正直,信守芳洁,追求光明,舍生取义。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万世、积厚流光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9篇:端午节诗歌范文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中国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五、蒲节。因时在农历五月初五,所以名为重午,午即是五。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因此,在此日挂菖蒲、艾叶以驱鬼,跳钟馗和喝雄黄酒以避疫,改“五”为“午”。

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如纪念屈原投江、越王勾践训练水师、伍子胥投钱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这些说法经过历代加工,与端午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丰富了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

一、传统的节日活动

端午节的活动很丰富,其主要的活动有以下几种:

一是带佩饰,端午节时节所带的佩饰,有续命缕,亦称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虽名称不一,但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即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用以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端午节时还要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二是挂草药。端午节时,家家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被认为可以避邪。

三是龙舟竞渡。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四是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鬼。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大鬼道:“臣为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即病愈,便召画工吴道子,嘱其按梦中情景画钟馗捉鬼图,道子挥笔即成,明皇见后,竟与所梦一模一样,惊叹不已。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五是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六是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七是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中国传统节日浓缩着我国数千年文明进程的丰富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风貌,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理想情怀,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端午节,人们纪念屈原,体现了传统价值观里对于爱国忧民、清高自守、卓尔不群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悬挂艾叶菖蒲、采药制药,在驱邪避毒中感悟祖先遵从自然令律应对灾疫的生活智慧,传达出民众对生命健康、家庭幸福、国运昌盛的渴望;龙舟竞渡反映着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中秋节,家人团聚,共食月饼,共赏明月,共享天伦,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家庭团聚、生活祥和、未来美满。

二、现代端午节活动

传统的端午节活动,有的可以继承,有的现在看有的已经不合事宜,有的只适合在南方进行,为了使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特别是使其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积极作用,有必要对节日活动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端午活动的设计本着三个原则,一是集体、三是动手,三是知识。

在端午节前后几天,大中学生可以在学校组织以下活动:

1、端午节知识抢答

先放一个关于端午节的短片,然后就短片中的内容,或涉及的内容进行知识问答。问答题可以有10道左右的题,谁答得正确发给谁一个奖品。

这一环节既是作为端午节整个活动的热身活动,也是普及与节日相关的知识的机会。由于端午节有纪念屈原、介子推等活动内容,它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2、包粽子

现代的学生一般只会吃粽子,不会包粽子,而且许多同学不仅不会包粽子,也不太会做其它家务活,因此,在端午节组织同学们包粽子,不仅是沿袭的传统节日风俗,而且可以锻炼同学们的生活技能,增加生活乐趣。

这一活动重点在准备工作。首先,要准备好材料,如糯米、豆沙、红枣、咸肉、粽叶、粽绳。不同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调整馅心。其次,要事先准备一个教包粽子的视频,可以让不会包粽子的同学边观看视频边包粽子。另外,也要让两、三个同学事先学会包粽子,以便现场做示范,以带动大家。

这一活动最有乐趣的是包粽子。包粽子主要有五步,一是将粽叶折成漏斗形,二是在漏斗形的粽叶里放入适量的糯米和馅心,三是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叶的两边把那个比较长的粽叶向糯米这边压成一个立体三角形,四是将粽叶包好后用准备好的绳子把它绑紧,五是 蒸煮。最后一步由于时间比较长,可以放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即让同学拿回家去蒸煮,这可避免引起危险。

在同学们包完粽子之后,还可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国不同地方包粽子与吃粽子的不同习惯。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有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

3、香包的制作

端午配饰中,多以香包为主。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制作香包是用于驱除毒气和避邪的。由于香包的种类很多,可根据年龄不同选择难度不同的香包来制作;同时,制作香包的香料有些就是中药,也可以借机会是向同学介绍中医药理知识,这可以丰富活动的内容。下面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香包制作方法。

同包粽子一样,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要准备制作香包所使用的工具,如剪刀、针、铅笔;二是要准备制作香包所使用的材料,如布料、纸板、线和香料。其中香料是由多种芳香中草药配制而成的,配制香料所用的中药有: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高本、甘松、丁香,配制时,需用石臼分别将药材捣成碎沫,等量混合后即成香包所用香料。

香包的制作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缝制,一种是缠绕。

缝制香包。第一步是先将布剪成长方形。其大小可以是宽5厘米至10厘米,长10厘米至20厘米。第二步是将剪好的布对折后缝上,再缝上一边,使之成为一个小袋。第三步是将准备好的香料装上。第四步是将布袋口缝上,缝的时候要注意将布袋缝成立体三角形。第五步是将一根绳或用布缝的带子折后缝在香包的一角,以便悬挂。

缠绕香包。第一步是做骨架。把一张宽8厘米,长40厘米的硬纸板由一端折出一个三角形,然后以这个三角形为基准继续向前折制三角形,同方向折制三个三角形后,再按正反两个方向往返折叠,直到折至纸板另一端,对余下的一个小边,也要依三角形的边缘折出折痕,就这样一共折出八个三角形。这时,就可将纸板折叠成一个立体五角形,并用剪刀把小折边上多余的角剪掉,并把这个小边插入到五角形骨架的缝隙中,这样一个粽子形状的立体骨架就做好了。第二步是取一些脱脂棉蘸上香料后,填放到骨架中间,用胶带纸粘牢固定。第三步是缠绕丝线。在进行缠绕时,先把线放置在骨架的一个角上,用胶带把线固定,就可进行缠绕了。绕线时,先沿这个顶点的三个放射边,顺序进行缠绕,绕线要掌握平整均匀的原则。当六个面全部缠绕完成后,将线头塞入绕好的线下面,就完成了缠绕香包的主体制作。第四步是将一根绳或用布缝的带子折后缝在香包的一角,以便悬挂。

制作香包等配饰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从驱邪避毒中感悟祖先遵从自然令律应对灾疫的生活智慧,传达出民众对生命健康、家庭幸福、国运昌盛的渴望。

三、诗歌朗诵

诗歌朗诵既可以作为端午节活动的内容之一,也可以作为独立的活动,即某一年的端午节只搞此一项活动。所朗诵的诗歌与端午有关即可。

四、跳竹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