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相对原子质量范文

相对原子质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相对原子质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相对原子质量

第1篇:相对原子质量范文

1、氢,符号为H,相对原子质量为1、007。

2、氦,符号为He,相对原子质量为4、002。

3、锂,符号为Li,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

4、铍,符号为Be,相对原子质量为9、012。

5、硼,符号为B,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1。

6、碳,符号为C,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07。

7、氮,符号为N,相对原子质量为14、006。

8、氧,符号为O,相对原子质量为15、999。

9、氟,符号为F,相对原子质量为18、998。

10、氖,符号为Ne,相对原子质量为20.179。

11、钠,符号为Na,相对原子质量为22、989。

第2篇:相对原子质量范文

氨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7。因为氨是氮和氢的化合物,而氮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而氢是3,所以14+3=17。氨分子式为NH3,是一种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种计算原子质量的方式,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如果人们用它们的实际质量来计算的话那就非常的麻烦,例如一个氢原子的实际质量为1.674×10⁻²⁷千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²⁶千克。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²⁶千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加权平均值。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相对原子质量范文

1、钠-23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钠元素的同位素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

2、钠是一种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3周期、第ⅠA族,是碱金属元素的代表,质地柔软,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放出氢气,化学性质较活泼。钠元素以盐的形式广泛的分布于陆地和海洋中,钠也是人体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相对原子质量范文

一、远程教学资源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据国内外专家调查统计表明,同样的内容,单凭听只能记住25%,单凭看只能记住25%,而视听结合可记住65%。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件,因其具有集声音、图形、文字为一体的特点,就能做到视听结合,从而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远程教育资源中每一课都有教案示例、媒体展示、探究活动、习题精选、扩展资料等内容。这些资源有着丰富、高质的特征,这对于缺乏教学资源而进行课程改革的农村学校教师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教案示例提供了一些示范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我们充分利用他们的设计,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用少量的时间设计出了高质量的教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媒体展示中课件的应用能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集成功能,增强教学活动的交互功能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气氛,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学生的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课堂注入活力。如在教授语文诗歌作品时,那配乐的朗诵、名家的讲解以及生动的视频欣赏,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信息容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是一般教师在常规课堂上很难达到的效果。

二、远程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强有力的冲击,这也对广大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掌握这一工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才能方便地获取远程教育资源上的各种信息,才能熟练地将所获取信息应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远程教育工程向教师提供了很多培训的机会,教师们不但通过工程的实施学会使用工程提供的各种远程教育资源,而且可以学习到信息技术知识,使教师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操作能力不断增强。远程教育资源,不但大大减轻了老师的压力,其中的优秀课件更是激励广大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知识,终身学习,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三、远程教育资源加快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步伐

国家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与之相应的教学改革也同步启动。对于信息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更是迫切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远程教育所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的特征,以及丰富的教改资源,正以突破空间、时间上距离的方式,为农村教师及时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接受新的教育理论,起着指点迷津的作用。

四、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1.要正确看待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应用中的作用。远程教育环境为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课外拓展延伸创造了条件,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于远程教育环境下学习,要根据各门学科自身的特点,合理运用远程教育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远程教育运用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因此,远程教育只能作为教学中的新兴辅助手段。教师在应用远程教育辅助教学手段时,需要注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领会能力上。资源整合是以教师的技能为基础的,在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内容前,教师不仅要掌握远程教育资源使用方法,还要对不同的远程教育素材编辑工具的性能,以及远程教育辅助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不要忽略教师在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学使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成为现实,但也不能忽视教师在学生协作学习活动中的组织、指导和调控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监视、广播、分组、在线帮助等多种功能,对学生的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在思维遇到障碍、学习受阻时,在学生不能自控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有效的引导,从而能够进行有效地个别化学习。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推进的今天,新教材给予教师更多教学手段的选择,作为教师,应该把握远程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第5篇:相对原子质量范文

摘 要:目的:探讨微量元素、氧自由基在皮瓣扩张术中对皮肤软组织扩张的影响。方法:利用白兔背部皮瓣进行扩张,检测不同时间扩张皮瓣,氧自由基的生成水平及应用微量元素制剂对皮瓣扩张的组织学改变影响。结果:不扩张组与剥离组比较、扩张后与扩张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扩张前与不扩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之间呈负相关。结论:组织扩张有氧自由基形成,应用微量元素制剂能抑制胶原纤维形成,扩张皮瓣变薄,扩张面积,长度增加,扩张时间缩短,增加扩张速率。

关键词: 皮肤; 组织扩张;微量元素;氧自由基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Effect of Microelement and Oxygen free

Radicals on Skin Soft Tissue Expansion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microelement and Oxygen free radicals on skin soft tissue expansion. Method: The revels of oxygen free radicals at different time have been determined and the influence of microelement on the area and length of the expanded skin soft tissues in rats has been observed. Result: The content of MDA and the activities of SOD in skin soft tissu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undermining and no expansion group, and no difference between no expansion and prior to last expansion. Conclusion: Oxygen free radicals are not only produced during skin can also inhibite the collagenous formation, thin the expanded skin, increase the expanded skin area and length and shorten the expansion time, so the expansion rate is enhanced.

Key words: Skin; Tissue expansion; Microelement; Oxygen free radical

氧自由基在多种组织器官的缺血/再灌流损伤及硅胶纤维囊形成中起重要作用[1],因此在组织扩张过程中应用药物防止或减少扩张过程中氧自由基的损害作用,延缓或减少纤维囊的形成,安全、快速及有效地进行组织扩张。本实验以微量元素为研究药物,利用白兔背部皮瓣进行扩张,通过不同时间对扩张皮瓣,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及观察应用微量元素对皮办扩张、组织学改变的影响,为安全快速及有效地进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提供新的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白兔,雄性,70只(广东省广州一军大动物实验室提供,体重2000~3000g),健康,无皮肤疾患。50只用于检测不同扩张时间氧自由基的生成水平;20只用于观察微量元素制剂对扩张皮瓣的影响。

1.2 主要仪器与制剂:皮肤软组织扩张器,20ml,圆形;T2型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低温离心机;ZS83-1型内切成组织匀浆器;多道生理记录仪;超低温(-70℃)冰箱;电子天平。口服微量元素制剂为济南泉城微量元素生命研究所生产,每片微量元素有效含量为0.25g。

1.3 检测不同扩张时间氧自由基的生成水平[2]:将白兔50只按随机化原则分为三组;剥离组:7只,皮瓣掀起后原位缝合;不扩张组:7只,将扩张器置于内膜下注水4ml,以利扩张器舒平,减少剥离腔出血,以后不进行扩张,扩张组:36只,背部放置扩张器,常规每隔3~4d注水10%(2ml):直至100%。用羟胺法测定各组织中的SOD活性;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其自由基反应产物之一MDA含量,同时用Folin酚法测定皮肤组织中蛋白含量,用比活性(Nu/mg蛋白)表示SOD活性,用比浓度(nmol/mg蛋白)表示MDA含量。

1.4 微量元素制剂对皮肤软组织扩张的影响:白兔20只按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①对照组10只,②微量元素治疗组10只,从手术当日开始每日喂养复合微量元素制剂直到实验结束,每只每次6片,一日一次给药。观察:①扩张皮肤各层厚度(表皮、真皮、肉膜及纤维囊),用显微镜检测HE染色的组织切片,任选8个视野;②用Masson’s 三色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形态、大小、排列等;③透明标本观察毛细血管密度、形态、通透性等。

1.6 统计学处理:SOD和MDA含量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判断差异有无显著意义。

2 结 果

2.1 MDA和SOD测定结果:见表1。表1 各组皮瓣在不同状况下SOD和MDA含量比较(略)

2.2 组织学检查:扩张的皮肤显示比不扩张组皮肤内膜层变薄,表皮增厚,胶原纤维含量增加、致密、排列规则,微量元素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对照组纤维囊内层为多层走向一致的致密胶原纤维组织,细胞及血管成份少,外层为肉芽层,见大量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血管周围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染色见真皮层胶原丰富,呈束状纵横交错紧密排列,纤维囊内层胶原纤维丰富,排列紧密。微量元素治疗组纤维囊主要为几层胶原纤维,肉芽组织层不明显,整个纤维囊内细胞成分较少,几乎未见炎性细胞,胶原纤维染色见真皮层及纤维囊内层胶原纤维减少、排列较为疏松。治疗组、对照组及不扩张组三组皮瓣表皮、真皮、内膜及纤维囊各层厚度见表2。表2 各组皮瓣组织学参数(略)注:剥离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微量元素在人体的作用及对创伤治疗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常情况下微量元素在体内的水平很低,但在机体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还证实微量元素在创伤愈合、心血管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甚至癌的发生中的作用。在烧伤整形领域,皮肤软组织扩张的应用是进行组织器官修复和再造的重要手段之一,皮肤软组织扩张一定时期后硅胶囊周围逐渐形成纤维囊。并且其形成过程中有大量的氧自由基产生,至于其形成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许多学者认为[1,2],硅胶假体尽管化学性质极其稳定,组织相容性好,但仍有硅胶微粒逸出进入假体周围组织,尤其是直径为10~60um的硅胶微粒,作为一种抗原或半抗原诱发免疫反应,趋化吸引白细胞,白细胞膜上的还原型辅酶Ⅱ可将还原型辅酶Ⅱ的电子传递给氧,产生氧自由基。皮肤软组织扩张引起的皮瓣缺血及硅胶微粒的刺激,生成大量的氧自由基,SOD逐渐失活,从而其保护作用减弱,本实验结果显示:放置扩张器不扩张组与剥离组比较,MDA含量增高,SOD活性降低且差异有显著性。说明硅胶纤维囊形成过程中产生了氧自由基,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符。

皮肤软组织扩张后早期,由于皮瓣急性缺血,ATP代谢水平下降,ATP转变成次黄嘌呤,产生氧自由基,使生物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引起长链反应,其终末代谢产物MDA含量增高,SOD活性下降。然后由于表皮细胞的分裂增殖、皮肤软组织的粘弹性特性、间液的重新分布、胶原纤维的重新排列等因素使扩张皮肤逐渐变软,血运随之增加,缺血改善,SOD活性不但没有回到,反而进一步下降,MDA含量变进一步升高(单位时间其改变程度远较扩张时大),以6h左右尤甚,随着扩张后时间的延长,缺血状态逐渐改善,通过扩张延迟效应血循环增强,SOD活性有所回升,MDA含量下降,至注水扩张后24h SOD活性,MDA含量基本回复到扩张前水平,扩张组与不扩张组比较,P>0.05,但与剥离组比较P<0.05,可能由于硅胶的刺激促使自由基形成。我们的实验表明,在组织扩张过程中应用微量元素制剂提高了扩张皮瓣中的SOD活性。从而可以清除扩张过程中的形成的氧自由基,抑制胶原合成,减少纤维囊形成。进而提高扩张效率,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防止血小板、粒细胞的粘附、聚集,改善血循环,使组织扩张更加安全[3]。但它不能逆转缺血时已经造成的损伤,且引起扩张细织损伤的因素众多,如细胞水肿,红细胞淤积,能量不足等。至于剂型的选择、给药途径、剂量及临床应用,还有待于自由基生物学,自由基医学、组织扩张基础研究及微量元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平,郭光昭,李松春,等.氧自由基清除剂对硅胶假体纤维囊厚度的影响[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4,5:152-154.

第6篇:相对原子质量范文

关键词:举重;上肢不稳定练习;体能;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5-0112-04

举重比赛中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心理、技术和战术因素,运动员的自身素质才是重要的。而在众多的素质中,力量素质是最为关键的。在训练中如何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是所有运动员、教练员及体育科研人员所面临的普遍问题,而上肢力量的加强是全身力量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据走访及资料显示在以往举重运动员的上肢力量练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在训练中较多地重视上肢大肌肉群的力量练习,而相对的忽视了深层小肉肌群在力量训练,从而影响了运动成绩的稳步提高。21世纪初随着国际先进体能训练手段的出现,提出肌肉力量训练时应注重平衡训练的理念,并在欧、美高水平运动训练中得以广泛运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在国内一些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康复中也有较广泛的应用,且训练效果显著。但在举重高水平训练及康复中的运用还是一项空白,本文结合举重项目训练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提出针对上肢深层小肌肉群采用几种不稳定的练习手段,用以辅助传统专项力量训练,使专项力量训练更全面,从而提高专项运动成绩,为完善举重力量训练手段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不稳定练习对女子举重运动员上肢力量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检索和收集有关运动训练基础理论方面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 访谈法了解国内、外先进的训练理念及国内教练员、运动员进行面淡,收集目前国内、外在力量举重训练方面的方法和经验。

1.2.3 数理统计法运用实验法采集的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处理。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器材

实验研究所采用的器材极为简便实用,主要是举重训练常用的杠铃、哑铃(5kg),还有普通的篮球和健身用大平衡球。

2.2 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全部为黑龙江省女子举重队运动员,样本N=4,均为省级优秀运动员,训练年限均在4年以上。通过测试实验对象身体形态(体重和上臂围度)及上肢力量(实力推、坐推和卧推)指标作为实验对比参考数据(见表1)。

2.3 实验方法

实验为期16周,针对4名实验对象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用8周的时间,采用举重较为传统的上肢力量专项训练,主要手段是以实力推,坐推和卧推为主的练习,通过量和次数的变化来刺激上肢肌肉,每周4次,每次约40min。运动旦.每次6-8组,每组3-5次;强度:根据测试对象的个体差异决定,约为50%-80%。第二阶段用8周的时间,在举重传统上肢力量练习为主的基础上,附加上肢不稳定力量练习,用以达到上肢肌肉的均衡发展,一种是采用两个篮球为训练器材,将2个篮球放在地上与肩同宽的位置,两只手放在篮球上,两只脚支撑在地上,以两臂为支撑,身体从头到脚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躯干配合稳定下进行俯卧撑练习,下落到肘关节90度角,起来时注意肘关节不要超伸。随着能力的提升,逐渐增加难度,每组次数以控制不住篮球结束(因队员能力不同所以次数不太统一),每次4—6组,每周2次,初始阶段就只能做6~15次左右,上肢力量较差的队员,6—10次不等;二种是采用健身大平衡球,身体趴在健身球上双手持哑铃练习飞鸟动作。每次4—6组,每周2次,开始阶段上肢力量较好的队员持重在5kg壶铃基本上也就只能做6--8次左右。上肢力量较差的队员,5—7次不等。

2.4 实验测试

分别在实验前3天和实验后3天,对实验对象进行身体形态指标(体重、上臂围)及反映上肢力量指标(实力推、坐推、卧推)的数据进行测试,作为本研究的实验数据,以确保测试数据的有效性。

2.4.1 身体形态测试

(1)体重测试。对每个实验对象采用一个测试设备,同一时间、地点进行体重测试,共测3次,求出平均体重值,再求n个实验对象体重的均数作为实验人员的体重测试数据,测试地点为省举重队测重室。

(2)上肢围度的测试。对每个实验对象采用实验前、后上臂围度利用皮尺进行测试,共分3次完成测试。通过测试数据,比较实验前后每种实验方法上臂围度的变化,测试地点同上。

2.4.2 上肢力量的测试主要以能够反应上肢力量的三个主要指标(实力推、坐推、卧推)为测试数据,分实验前、传统训练方法8周后、辅助不稳定训练方法8周后,分3次在同一时间、地点进行测试,求出测试对象3个测试数据的平均值,用平均值除以体重的均值所得的值作为上肢力量的测试数据,测试地点为省举重队训练馆。

3 研究结果

3.1 不稳定训练模式

不稳定训练模式是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力量训练,训练时采用遵循渐进式难度递增模式,力的作用点基于不稳定的支撑平面上,不稳定的支撑条件加大了训练的难度,提高了参与工作肌肉的投入,加大了对机体的刺激,尤其是深层小肌群,特别是关节周围的辅助肌参与运动,进而促进运动员肌肉的均衡发展。能够激发上肢小肌肉和大肌群之间的神经肌肉协调收缩能力,从而提高在不稳定状态下的平衡、控制能力,加强力量在运动链上的传导。提高神经肌肉控制能力,肌肉收缩是神经与肌肉共同作用的结果,神经系统对力量的影响表现在肌肉的协调工作方面。

不稳定练多在不稳定支撑状态下进行,不稳定支撑需要运动员在进行力量训练的同时对身体平衡和动作稳定性进行控制,这由人体运动器官中的本体感受器参与,运动员在多次重复的对肌肉紧张度的控制以及对多块肌肉不同紧张度的调节中形成神经对肌肉的准确支配能力,保证高质量技术动作的完成,提高能量输出,形成有效的动量传递,从而更好的提高运动能力。国内、外专家经过短期的不稳定练习实验证明,对不同层次的运动员均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3.2 采用不稳定训练手段前后实验对象身体形态的变化

通过表2、表3可以看出,采用不稳定训练手段前后实验对象身体形态指标监测显示,体重变化在正常范围内,对于举重项目来说,3-4个训练周期(23天/周期)的身体训练过程中50kg体重变化在1kg之内,100kg体重变化在2kg之内都属正常变化,对举重比赛没有影响,实验前后数据对比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上肢围度的变化在1cm之内,变化不明显,实验前后对比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对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指标的监测结果显示,辅助不稳定练习手段后对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影响不明显。

3.3 采用传统力量训练方法对实验对象上肢力量的影响

通过表4可以看出,采用传统上肢力量训练方法经过8周的训练,测试结果显示反应上肢力量的3个指标有所加强,在单位体重下增幅都在7.35%以上,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3.3 采用不稳定训练手段辅助上肢力量训练前、后对实验对象上肢力量的影响

通过表5可以看出,采用不稳定训练手段辅助针对上肢稳定肌群经过8周的练习,测试结果显示反应上肢力量的3个指标明显加强,单位体重增加幅度都在14%左右,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4 分析与讨论

通过近几年国内外举重训练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发现国内有基础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概念和有关训练理论、方法、手段等,绝大多数都处在90年代较的水平上,大多数是教练员长期训练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具有普遍意义并以达成共识。经过长期的举重训练和比赛证明以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但和国外竞技运动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近年来国内少许体育科研人员和教练员,在举重训练的科研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针对上肢力量训练的研究,只是针对大肌肉群训练方法较多,忽略了深层小肌肉群的练习。直接造成上肢力量训练结合专项时达不到较好的效果。其实在训练中真正对杠铃起到控制作用的是深层稳定肌群为主,也就是现在体能训练范畴中提到的核心稳定性,而不稳定训练是提升身体核心稳定性主要的方法,所以我们采用体能训练中较为灵活的不稳定训练手段,加强对上肢深层稳定肌群的刺激,已弥补上肢力量训练的不平衡的现状。

4.1 不稳定训练模式的理论基础

稳定练多在不稳定支撑状态下进行,不稳定支撑需要运动员在进行力量训练的同时对身体平衡和动作稳定性进行控制,这由人体运动器官中的本体感受器参与,运动员在多次重复的对肌肉紧张度的控制以及对多块肌肉不同紧张度的调节中形成神经对肌肉的准确支配能力,保证高质量技术动作的完成,提高能量输出,形成有效的动量传递,从而更好的提高运动能力。不稳定训练模式是体能训练中较为灵活且便于开展手段之一,训练中根据人们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及运动负荷,完成一些普通训练手段达不到的训练目的,从而实现运动员身体能力质的改变。

4.2 不稳定训练提高训练效果的机制探讨

力量训练较为基础的因素包括肌肉和神经两个方面,为了促进神经肌肉的协调性,重复练习组数和次数的最大用力方法是最恰当的。举重传统上肢专项训,主要手段是以实力推,坐推和卧推等为主,通过量和次数的变化来刺激肌肉维度的变化,从而提高肌肉的力量。这些方法基本是以浅表大运动肌群的肌肉练习为主,对深层起稳定作用的小肌群刺激的相对较少,实质上达不大肌肉力量训练的平衡要求。不稳定训练手段以刺激上肢深层稳定肌为主的上肢肌肉耐力练习,较好地辅助专项力量训练,为上肢专项力量的提高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4.2.1 不稳定训练手段对身体形态的影响经过实验对比发现,采用不稳定练习辅助传统上肢力量训练,实验对象的身体形态变化不明显。体重测试指标的变化在1kg以内,对运动员比赛没用影响。主要原因是训练时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的加强,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消耗大量的能源物质,基本达到摄取与消耗的平衡。上肢围度有所增长,但变化不显著,增长在1cm左右。所以可得出不稳定训练手段辅助上肢力量训练,对运动员身体形态影响不显著,不影响举重比赛。

4.2.2 不稳定练习手段对上肢力量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沿用传统上肢训力量练方法,反应上肢力量的3个指标有所加强,在单位体重下增幅都在7.35%以上,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提高幅度不大,训练效果不够理想。采用不稳定练习手段辅助传统训练后,反应上肢力量的3个指标有大幅度的提高,单位体重增加幅度都在14%以上,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训练效果突出。实验证明不稳定训练手段辅助上肢力量训练,解决了现阶段国内举重上肢力量训练无法有效突破的瓶颈,为国内举重力训练手段的丰富做出了新的尝试。

第7篇:相对原子质量范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06

从启蒙的意义上看,初中化学不能视作化学学习的简单阶段,更不能视作所谓文科化的记忆阶段,初三化学应是从生活经验出发并面向学科素养的学科启蒙。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既离生活最近,又紧密联系和建构学科根基。这个阶段的学习虽然说在知识上是少的,简单的,但是在形成学科观念上是丰富而深刻的。

初中化学用语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中的主体内容,主要涉及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化合物纯度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别安排在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主题中。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认为课程标准对这些化学计算定位得比较浅。比如化学式中元素质量比的教学被简单化地视为分子中相对分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比的模仿与操练过程,教学重心落在“纯数字”的处理上,而忽视元素质量比的概念含义和用分子中原子质量比来量化宏观元素的质量比等诸多计量上的内涵,忽略了化学计算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启蒙价值。因此,化学用语计算的教学需要由单一技能性知识教学转向关注学科观念本质的智慧教学,需要由固定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讲解、学生操练”向生动深刻的学科理解性课堂教学转型。

一、计量思想催生了化学符号系统

质和量是物质存在的?筛龌?本属性,其中量包括质量和数量两个基本物理量。计量是用一个规定的标准已知量作单位,和同类型的已知量相比较而加以检定的过程。化学计量学源自于希腊语stoicheion(元素)和metron(测量)。是在德国化学家里希特的建议下提出的,目的是要得到某些化合物中各元素之间的质量比。近代科学史上的化学计量经历了当量定律、定比定律、原子量测定、化学符号和分子学说等阶段,由宏观计量领域走向微观计量领域。可以说,计量的发展成就了化学学科发展,尤其是催生了化学符号系统的发展[1]。例如,化学用语“H2O”的发展过程,普鲁斯特提出参与反应的物质,它们的质量都成一定的整数比,即1克氢气和8克氧气化合生成9克水,假如不按此比例,多余的就要剩余而不参加反应(即定比定律)。道尔顿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组成化合物时,不同元素的原子之间以简单整数比相结合(即倍比定律),他认为水为二元分子,即HO,并测定出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贝采里乌斯认为道尔顿测定的相对原子质量有误,重新测定了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认为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并更新了新的化学符号系统,从而为水的化学式“H2O”的最终确定奠定了科学基础。

由此可见,化学用语是伴随着计量产生和发展的,既是计量的结果,又具有计量的内涵。由此,化学用语“语境”中的计算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数的运用,更不是一个单一的算的处理,而是计量层次上的内涵表达。这就是作为启蒙的初中化学用语计算的本质所在。

二、计量思想在化学用语计算教学中的实践

化学研究的物质及其物质变化存在着计量关系。从计量角度来看,物质的化学计量关系主要有两个物理量,即数量和质量,并由此延伸出浓度、酸碱度、反应速率等物理量;从计量思想来看,定量观是研究化学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是用统计思想将宏观事实与微观本质联系起来,并将结果用符号来表征[2]。这里的计量思想主要是指在获取、表达和分析物质及其物质变化存在的数量和质量关系中提炼出来,有利于计量知识深刻理解的思维方法。初中化学定量观的计量思想主要有科学计量思想、整体局部思想、符号表征思想和量变质变思想。

1. 在相对原子质量中体现科学计量思想

相对原子质量既是原子质量的计量,又是后续有关分子质量和化学反应计量的基础,从计量思想的角度来把握相对原子质量这个概念,是化学用语计算教学的关键开局。

教学片断(人教版)

引入:微观上原子虽小,但它也是有质量的,不然宏观上的物质也就没有了质量。同学们估计一下,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呈示与说明:

(1)观察图1。

(2)6.02×1023个碳原子虽说是一个天文数据,但却只有12g。

(3)出示与12g碳质量相当的砝码,即两个5g砝码和两个1g砝码。

感受:碳原子质量很小。

讲述:碳原子质量大约是1.993×10-26kg,氧原子质量约为2.657×10-26 kg,氢原子质量约为1.67×10-27 kg,可见用千克、克等计量单位来衡量原子的质量不合适,它使得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

思考:原子质量用怎样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比较合适?

讨论与汇报:用接近10-27 kg的计量单位。

介绍:

(1)以一种碳原子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即图2。

(2)列出氧原子、氢原子、碳原子等与这个标准的比式及比值。

(3)相对原子质量H-1、C-12的比较(见图3)。

(4)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练习:查阅铁原子和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由铁的相对原子质量56和锌的相对原子质量65,可以得出铁原子和锌原子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哪些信息?

相对原子质量属于微观计量,以上片段包含三个教学环节:第一是通过天平情境勾勒出计量背景,在微观与宏观的联系中建立微观直观,并体会原子质量的真实存在和极其微小,为探寻合适的计量单位打下伏笔,并为高中“物质的量”提前建立一致性关联;第二是寻找合适的计量单位,并在求算中体验计量标准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第三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相对原子质量,体会相对原子质量的计量意义。而这三个环节都是围绕科学计量思想这个核心来展开。让学生感受到使用什么样的标准而使计量结果准确简约是计量智慧层面上的思考,亦即科学计量思想。而这里科学计量思想的启蒙对于后续化学用语计算,还有溶液的浓度表示、溶解度等教学具有迁移作用。

2. 用整体局部思想建构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中的宏微关系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包括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组成中元素质量比和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三部分内容,其中相对分子质量是基础,宏观上的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与微观上的分子中原子质量比、原子质量分数建立实质性联系是教学难点。

教学片断(人教版)

环节一:相对分子质量

谈话:

谁的质量大,如何来说明?

指出: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计量上的伟大发明。

引入:

谁的质量大?大多少?

思考与汇报:44>18,说明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大;比例为44∶18。

追问:44和18是怎么来的,分别表示了什么?

学生说明:12×1+16×2=44,1×2+16×1=18,即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和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追问:相同质量的水和二氧化碳中,谁所含的分子个数多?

学生说明:(1÷44)

形成:相对分子质量。

精要练习(略)

环节二:元素质量比与元素质量分数

对话:H2O中,1×2∶16×1=1∶8,表示的是什么?

得出:1∶8表示了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

思考与讨论:宏观上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与氧元素质量的比值即为氢、氧元素质量比,那么如何求算这个质量比呢?

汇报与提炼:1.宏观上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就是微观上所有氢原子、氧原子的质量,所以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所有水分子中氢氧原子质量比,又因为每一个水分子都相同,所以这个质量比又等于一个水分子中的氢氧原子质量比,即1×2∶16×1=1∶8;2.宏观上水的?|量就是微观上所有水分子的质量和,因为每个水分子都相同,所以宏观上的水与微观上的水分子是对应的,于是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一个水分子中的氢、氧原子质量比。

指出:宏观上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可以通过微观上一个分子来计量,即以点代面。

追问:如何求算水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即氢元素的质量与各元素的总质量之比)?

汇报:与求算元素质量比一样,可以通过水分子中氢原子质量分数来求算,即1×2/18×100%。

环节三:提炼计算公式与巩固(略)

环节一中,先通过比较碳原子、氧原子的质量来温习原子质量的计量即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接下来在比较二氧化碳与水分子质量的情景中引出对分子质量的计量,并在对“44、18”的列式与表述中让学生体会分子的质量为各原子质量和,反之各原子相对质量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即计量中的整体局部思想,从而形成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环节二中进一步应用了整体局部思想,体现在“为什么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一个分子中氢氧原子质量比和如何求算水中氢元素质量分数”的思考与追问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图6所呈现的完整的整体局部思想[2],即物质质量与元素质量,元素质量与原子质量,物质质量与分子质量,分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等。

3. 用符号表征思想领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本质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从量的方面研究物质的变化,而量的关键并不是具体计算问题中的数字,也不是计算过程中所列的比例式,而是深刻领会化学方程式这个符号表征所蕴含的计量。

教学片断(人教版)

环节一:体会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

回顾:根据微观图示,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评价:

读:化学方程式。

追问:如果增加一个氢分子,即图8

对应的是几个水分子?

阐述:还是两个水分子。

体会:化学计量数是成比例的,比例是固定的。

环节二:领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根据”

辨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8g氢气与4g氧气燃烧后生成12g水”的说法是否正确?

思考与交流

汇报:1.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关系:v(H2)∶v(O2)∶

v(H2O)=2∶1∶2,得出:m(H2)∶m(O2)∶m(H2O)=2×2∶1×32∶2×18,因为8∶4∶12≠4∶32∶36,所以不可能生成12g水;

2.根据化学方程式,在质量上m(H2)∶m(O2)=2×2∶1×32即1∶8,所以8g氢气与4g氧气中,8g氢气有剩余,不可能生成12g水。

体会: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质量比是固定的,这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根本依据。

追问:如何计算生成的水的质量呢?

展示:计算思路与格式。

环节三:巩固(略)

第8篇:相对原子质量范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原子的结构;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价值目标

(1)了解几位对原子结构的发现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2)了解我国科学家张青莲在相对原子质量的测量作出了突出贡献;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知道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

〖=D(〗二、教学重点〖=〗

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D(〗三、教学难点〖=〗

原子的构成、相对质量概念的形成.

〖=D(〗四、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第二单元中学习了分子、原子,知道它们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回忆分子、原子的概念.

生: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师: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去掉化学变化这个前提,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吗?它还能不能再分呢?今天让我们进入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有关原子的知识.

投影: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活动1:原子结构的发现经过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每位同学手中都有一张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想象把每个阶段的原子结构画在旁边.(见学案)

师:(总结、投影)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大部分α粒子通过原子,少数α粒子方向发生偏转,还有极少数α粒子被打回去.

我们现在学习的原子结构就跟玻尔和查德威克完善的差不多.现在还有一种电子云说法,到高中以后会学到.

提问:从原子结构发现的历程,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师:(总结)科学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创新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也带着这样的精神投入到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也真切地希望若干年后,你们当中也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

活动2:(1)借助教材第70页图4-1,完成图示;

(2)根据第70页表4-1,得出原子内各粒子、原子的带电情况,以及原子质量的分布情况.

活动3:用总结出的结论,解释卢瑟福实验出现的现象.

生:大部分α粒子通过原子,是因为原子核很小;少数α粒子发生偏转,是因为原子核带正电;极少数α粒子被打回去,是因为原子核很小但质量较大.

投影:原子的构成(略).

师:根据原子结构的特点,思考以下问题.

(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

(2)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质子数有什么关系?

(3)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投影: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原子序.

活动4:了解了原子的构成,我们看几种常见原子的构成,表4-2 ,从表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生:……

师:(总结、投影)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过渡:前面学习了分子、原子的特点之一,很小,肉眼看不到、普通显微镜看不到,打个比方:用一个原子与乒乓球比较,相当于用一个乒乓球与地球比.所以原子很小.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10-27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这么小的数据,使用起来不方便,所以引进了一个新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

投影:相对原子质量(略).

(学生计算氢、氧原子、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

师: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而一个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为1,所以相对原子质量除了定义式外,在数值上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第9篇:相对原子质量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构成及构成各粒子的特征。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表找到相对原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学会分析图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及构成各粒子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思维联想、引入新授

1、分子和原子有何本质区别?

2、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吗?

二、进入新授

1、原子的构成

1)思考并回答: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水是由构成,水分子由构成。铁由构成,那么原子能否再分?原子怎样构成的?

2)学生阅读教材P68-69第一自然段,交流对原子的构成的了解。

(每一个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原子核(不带电)

原子

(每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3)讨论:⑴在原子中有带正电荷的质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⑵你能画出氢原子的模型吗?

4)观察分析表4-2,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A、核电荷数=

B、

C、

2、相对原子质量

1)写一写一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思考:这样书写方便吗?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

2)引入相对原子质量

概念:

理解:

3)练习查相对原子质量。71页练习3

4)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A、根据定义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

B、由质子数和中子数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想一想:相对原子质量为什么是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三、课堂练习

1、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察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变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2、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是()

A质子数和中子数B质子数和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D核电荷数和电子数

3、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质子数是16,则中子数是,电子数是,核电荷数是。

4、已知1个碳12原子原子质量为nkg,1个A原子的质量为mkg,则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表示为。

5、1个碳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1个氯原子的质量是5.888×10-26kg,则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相对原子质量为M,核内中子数为N的原子A,其核外电子数是。

6、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B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C原子核带正电荷,但原子不显电性D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四、反思与体会

【教学后记】

课题2元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的概念,理解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学会认识物质组成与构成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学会认识物质组成与构成不同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识,引入新授

(1)一个碳-12原子质量为mKg,某原子质量为nKg,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原子是怎样构成的?相同的原子有什么共同点?

二、进入新授

1、元素的概念

阅读并讨论P71第二自然段

小结对元素的理解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试一试列表比较元素与原子。

元素

原子

区别

适用范围

联系

3、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⑴按质量分数计算,在地壳中含量前几位的元素依次是、、、_________。记忆:“养闺女贴盖”

⑵并不是含量少作用就小。

三、讨论P71[讨论]

四、活动与探究

⑴阅读资料,了解生物细胞中元素的含量。

⑵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五、反思与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和体会是:

【教学后记】

课题2元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概念,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过程与方法:采用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授课,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教学方法】师生合作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新授:

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每克含铁15毫克,铜2毫克,锌1.5毫克。锰1毫克这里所标的所标的各成分是指()

A、分子B、原子C、元素D、无法确定

二、进入新授

1、元素符号

为了便于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符号来表示一百多种元素。

⑴定义:

书写规则:

练习书写

钙元素镁元素氧元素铁元素

⑵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A、表示某元素

B、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C、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练习C、S、Fe、Ar等表示的意义。

思考:如何表示几个原子?

⑶常见元素符号的记忆歌诀(讨论记忆方法)

⑷元素周期表简介

阅读教材P74填写下列空白。

①科学家们根据,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得到元素周期表。

②元素周期表按元素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得等式===。

③编排结构

周期:

族:

元素周期表共个周期,个族。

④颜色分区:对金属非金属用不同颜色分区,并标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三、活动与探究

教材P74“活动与探究”

四、课堂练习:P75/1、2、3、4

五、课外拓展:

讲述116、118号元素失踪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讨论。

六、板书设计

元素符号

为了便于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符号来表示一百多种元素。

一、定义:

书写规则:

练习书写

钙元素镁元素氧元素铁元素

二、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A、表示某元素

B、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C、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后记】

课题3离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过程与方法:边看边叙述或边讲边图式,用创设情景来展示电子分层运动,离子的形成等知识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离子的形成的学习,使学生形成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离子的形成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以竞赛方式回忆1-20号元素符号的书写。

2、原子的结构及所带电荷的情况如何?

二、引入新授: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这些电子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三、进入新授: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阅读教材P76第二自然段后小结:

⑴电子层:核外电子经常出现的。

⑵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⑶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有1层,最多的有层,第一层离核最近,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2、认识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你知道各部分的含义吗?(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

3、观察表4-4后得出: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第一层最多排个电子,

⑵第二层上最多排个电子,

⑶最外层最多排个电子。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1)、阅读教材P76第四自然段至第一自然段后讨论:

理解:⑴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He为2个)为一种相对稳定结构,相对稳定性结构是指。在化学反应中一般,化学性质不活泼。

⑵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一般少于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易,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而达到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化学性质活泼。

⑶非金属原子最外层一般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易,使最外层达到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化学性质活泼。

(2)、小结: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有密切的关系。

三:练习:试一试画出氦、氖、氩,钠、镁、铝,氧、硫、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分析它们的化学性质。讨论如果要变成相对稳定结构会怎样?

四、板书设计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阅读教材P76第二自然段后小结:

⑴电子层:核外电子经常出现的。

⑵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⑶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有1层,最多的有层,第一层离核最近,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第一层最多排个电子,

⑵第二层上最多排个电子,

⑶最外层最多排个电子。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后记】

课题3离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离子的概念,并掌握它的形成规律及与原子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采用指导阅读、组织讨论来进行教学,让抽象思维变换为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微观想象能力,推倒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离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离子的表示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⑴回忆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⑵分析讨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二、、引入新授:

分析11号、17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其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后印入。

三、进入新授:

(一)离子的形成

(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2)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书写要求:先写上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所带的电荷数,数字前,符号后,是“1”省略不写。

(3)练习书写离子符号:

氢离子H+镁离子Mg2+铝离子Al3+氟离子F-氧离子O2-硫离子S2-

(4)离子符号的含义

例:2Mg2+表示:一个镁离子表示:每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5)阴、阳离子由于引力作用而形成不显电性的化合物,列如:NaCl等。

(二)离子与原子的比较

*

相互转化

(三)小结: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例: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例:

三、课堂练习P78/1、2

四、板书设计

(一)离子的形成

(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2)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书写要求:先写上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所带的电荷数,数字前,符号后,是“1”省略不写。

(3)练习书写离子符号:

氢离子H+镁离子Mg2+铝离子Al3+氟离子F-氧离子O2-硫离子S2-

(4)离子符号的含义

例:2Mg2+表示:一个镁离子表示:每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5)阴、阳离子由于引力作用而形成不显电性的化合物,列如:NaCl等。

(二)离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概念

电性

表示方法

相互转化

【教学后记】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式的概念及涵义,掌握一些简单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理解化学式前和化学式中有关数字的不同涵义。

过程与方法:多采用组织讨论、指导阅读、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重点】简单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化学式的写法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⑴默写常见元素符号的记忆歌诀。

⑵写出物质分类表,每种物质各举两例,写出该物质的名称。

二、引入新授:

物质的名称很难表示一种物质的组成,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物质,在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的组成。

三、进入新课:

(一)化学式

阅读教材P79后小结:

⑴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示子。

⑵理解:

小组对话:H2O表示的各种意义。

想一想:CO2表示什么意义呢?

⑶小结: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A、表示某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C、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的种类D、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E、表示组成某物质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⑷化学式的书写

金属:如Fe、Cu

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固态非金属:如C、P

A、单质的书写稀有气体:如He、Ne

用双原子表示—气态非金属:如O2、N2

B、化合物的书写(下课时)

⑸多个原子或多个分子的表示方法。

练习:

多个原子的表示:3个铁原子2个氢原子

多个分子的表示:3个氢分子2个氯分子

m个水分子n个二氧化碳分子

讨论:P79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

小结: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前面加上适当系数后只具有微观意义。

⑹化学式的读法:

单质化学式读法:除双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单质在元素名称后加“气”外,其余直接读元素名称。

化合物化学式读法: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例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例如CO读作二氧化碳,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

练习读:CuArN2

三、活动与探究:P82以邻座同学为一小组,对以下题目进行练习,并互相订正。

1、写出溴化钠、氯化钠、氯化铝、二氧化氮的化学式。

2、读出以下化学式的名称:

MnO2CuOSO2KIMgCl2

四、课堂练习:基础训练

五、板书设计化学式

一、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示子。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A、表示某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C、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的种类D、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E、表示组成某物质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二、化学式的书写

金属:如Fe、Cu

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固态非金属:如C、P

A、单质的书写稀有气体:如He、Ne

用双原子表示—气态非金属:如O2、N2

B、化合物的书写(下课时)

【教学后记】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式的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依据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组成。

过程与方法:应多采用组织讨论、指导阅读、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并使学生逐渐学会根据化学概念应用教学工具来解决化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重点】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铁、氧气、铜、硫、磷、金、镁、氮气、氖气

2、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写出上述元素两两结合,可能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其原子个数比为

二、进入新课

(一)化合价

定义:

理解:

原子团(根)定义:

⑴化合价表示方法+1+2-2-2

例:在化合物中:Na、Ca、S、SO4

想一想:化合价与离子的表示方法有何异同?

+1+2-2-1

思考:为什么Na而非Na,S而非S呢?

⑵化合价的确定及其规律

阅读教材P81页后填写

a、化合物中:氧为价,氢为价,金属元素一般显价,非金属元素一般显价。

b、两个零: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⑶化合价及根的化合价的记忆,记忆P80表4-6。

[活动与探究]a、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

b、试着编写能帮助记忆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

化合价记忆歌诀:一价钾钠卤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三磷;二三铁、二四碳;二三四五氮;二四六硫锰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二)化合价的计算与应用

⑴根据化合价原则书写化学式,看P81页例题

例:书写硫酸铝的化学式

+3-2

a正价前,负价后:AlSO4+3-2

b交叉约简定个数:Al2(SO4)3

+3-2

c写右下,验正误:Al2(SO4)3(+3)×2+(-2)×3=0

小结写法:

练习书写化学式:

Cl

O

OH

SO4

NO3

CO3

Mg

-3+1-4+1

特例:NH3、CH4

⑵根据化学式(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推断元素的化合价。

a、讨论:P8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里硫的化合价。

b、试确定SO3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⑶根据化合价判断化学式是否正确。

如:ZnClHSO4MgOH2MgO2

是否正确,并改正。

三:课后练习:以单位为小组进行你问我答,练习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四、板书设计

化合价的规律

1、化合物中:氧为价,氢为价,金属元素一般显价,非金属元素一般显价。

2、两个零: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教学后记】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商品、药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定量的角度对物质进行讨论,让学生体验由定性到定量认识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教学难点】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分组练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数字及符号表示:

氖气一个镁原子m个水分子

n个氯分子五个二氧化碳分子n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2、回忆化学式表示的意义(以CO2为例)

二、引入新授:

化学式除了有质的意义,还有量的意义。

三、进入新课:

(一)相对分子质量

⑴定义:

⑵理解:

(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⑴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阅读教材P82页“1”后,

小结:元素与元素之间用“+”号,元素与右下角数字之间用“×”号。

练习:计算Cl2,2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之和。

⑵计算物质中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看P82页“2”后,明确计算格式

只写元素符号或名称,不写个数;打括号,化成最简比。

练习;计算SO2、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⑶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阅读P82页“3”后,将该题简写成。

N%=2N/NH4NO3×100%=2×14/80×100%=35%

合作练习:计算NH4NO3、CO(NH2)2、(NH4)2SO4、NH4HC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并按肥效(含氮量)由高到低排列。

活动与探究:P83页(课后);P85页第11题。

⑷计算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例]36g水通电后最多能放出氧气多少g?

解:m(O)=36×(O/H2O)×100%=36×(16/18)×100%=32g

答:略。

公式: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练习:100gFe2O3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炼铁多少g?

⑸确定化学式的计算

[例]吸入“笑气”会使人发笑。该气体是由氮、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44,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4,则它的化学式为。

解:设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xOy,则

14x:16y=7:4

14x+16y=44

所以x=2;y=1,故化学式为N2O

四、课堂练习:某金属元素R的氧化物中,R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8,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试写出R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五、板书设计

(一)相对分子质量

(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⑴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⑵计算物质中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⑶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⑷计算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⑸确定化学式的计算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整理与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构成及离子的形成、离子符号;2、使学生巩固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及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能力目标: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及离子的形成、离子符号

【教学难点】学生综合计算的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分组练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知识结构整理

1、化学式的书写

金属:如Fe、Cu

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固态非金属:如C、P

A、单质的书写稀有气体:如He、Ne

用双原子表示—气态非金属:如O2、N2

B、化合物的书写

正价前,负价后;交叉约简定个数;右下,验正误

2、依据化学式计算

⑴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⑵计算物质中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⑶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⑷计算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⑸确定化学式的计算

质子

原子核

结构中子

核外电子——核外电子排布

3、原子结构简图

相对原子质量

4、在描述物质的组成时用来叙述,描述物质构成时用叙述,描述分子构成时用来叙述。

三、专题总结及应用

1、A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为3,其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已知A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n,则A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A、n+1B、n-1C、nD、n+3

2、某种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4,则该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A、+5价B、+3价C、+2价D、+1价

3、有一不纯的硝铵样品(硝铵NH4NO3),经分析其中含氮37%,则所含杂质可能是()

A、(NH4)2SO4B、CO(NH2)2C、NH4ClD、NH4HCO3

四、板书设计

1、化学式的书写

金属:如Fe、Cu

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固态非金属:如C、P

A、单质的书写稀有气体:如He、Ne

用双原子表示—气态非金属:如O2、N2

B、化合物的书写

正价前,负价后;交叉约简定个数;右下,验正误

2、依据化学式计算

⑴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⑵计算物质中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⑶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⑷计算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⑸确定化学式的计算

质子

原子核

结构中子

核外电子——核外电子排布

3、原子结构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