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清兵卫与葫芦续写范文

清兵卫与葫芦续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清兵卫与葫芦续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清兵卫与葫芦续写范文

2.情感目标:理解作品中所表达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坚持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精神追求。

3.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外国小说的能力;通过学习体验,引发学生对个性的解读,正确培养自己的兴趣和个性的同时,学会尊重别人的兴趣和个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进入新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都有什么爱好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里,主人公有着奇特的爱好,那就是收藏葫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

葫芦在小说中是清兵卫最喜欢的东西,既然清兵卫最喜欢的是葫芦,为什么题目却不是“清兵卫的葫芦”?

提示: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些文章题目也用到“与”字,想想这些文章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老人与海》、《我与地坛》,这些题目的共同点都是由一个人物和一件事物构成,中间用了“与”字。《我与地坛》:地坛之于我是精神家园,说明地坛在我心中地位甚高。《老人与海》:①老人是渔夫,大海是他生存和生活最重要的部分,老人与海是难以割舍的整体②正是大海体现了老人的“硬汉精神”,老人出海捕鱼,在海上不仅要与风浪搏斗,还要与鲨鱼、大马林鱼等作斗争。

“与”比“的”更有感彩。“与”字展现出人与物之间并不仅仅是“从属”关系,而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将人与物并列,足见事物对人物的重要性。小说题目用了“与”字,我们可以想见,清兵卫该是很喜欢葫芦的!

三、情节之美

(一)故事之美

1.喜欢葫芦的清兵卫与葫芦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复述故事情节。

明确:热衷葫芦(2~6,“也许已被他一一看过了”);评葫芦(7~20,“清兵卫沉默了”);买到最喜爱的葫芦(21~24,“买了葫芦就跑回去了。”);最喜爱的葫芦被教员没收,所有的葫芦被父亲砸碎(25~33,“不敢作声”);清兵卫最喜爱的葫芦卖了好价钱(34~39,“价钱是六百块”);葫芦的兴趣转移为绘画(40~41,“又在开始嘀咕了”)。

2.“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可以用哪些动词来体现呢?

明确:爱——买——失——弃。

3.故事之美:故事是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使得故事很有逻辑,很具理性美。

(二)模式之美

1.情节运行模式:发生——发展 ————结局。按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开头应该属于结局。有何好处?

明确:这种写法称为倒叙。作者开篇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清兵卫“过去”又是如何“热衷于葫芦”呢?

2.倒叙作用:读者方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文本方面,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3.模式之美:悬念大师希区柯克说:“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志贺直哉巧妙地设计出扣人心弦的悬念,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神奇的构思效果,使文章运行模式摇曳多姿,尽显模式之美。

(三)细节之美

1.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是如何体现的?(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找出细节描写,并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①第2段对清兵卫制作葫芦进行描写,表明他做事很认真的特点。②第3段写清兵卫错把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当成了葫芦这件事,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③第4段写清兵卫“对葫芦热衷得这么厉害……每次上街的时候……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这表现清兵卫喜爱葫芦。④第5段写“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⑤第5段“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然后上学校去”通过细节描写表现清兵卫喜欢葫芦。

2.细节描写作用: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地说明了清兵卫特别喜爱葫芦,到了痴迷的程度,葫芦于他是一种很重要的乐趣,绝不是三分钟的热度使然;②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推动情节发展,清兵卫看过了很多葫芦,这为下文表现他对葫芦的高超鉴赏力作了铺垫,不会让读者觉得后文安排突兀;③凸显主题。

3.细节之美:作者截取几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清兵卫和他的爱好作了真实描绘和刻画,显示精微、绵密的细节之美。

(四)摇摆之美

1.对于清兵卫的爱好,他周围的人是怎么看的呢?小说还向我们讲述了哪些故事?

明确:客人、父亲、清兵卫谈论葫芦;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葫芦

(1)客人、父亲、清兵卫谈论葫芦

①分角色诵读,体会各人看法。

②谈论的结果:

清兵卫——周正平凡的葫芦;

客人父亲——又长又大、奇特的葫芦。

③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对话?(对比、铺垫)展示了两大矛盾冲突。小说情节的发展一般都是由矛盾冲突推动的。这篇小说中的矛盾冲突体现在:清兵卫的爱好和父亲的不支持的矛盾;清兵卫的独到眼光和世俗眼光的矛盾。为下文矛盾的爆发做铺垫。说明清兵卫欣赏葫芦的眼光独到,为下文葫芦卖出高价作铺垫。

(2)教员没收葫芦

教员喜欢武士道,自然就会喜欢歌颂武士道的云右卫门。教员的爱好说明什么问题呢?大家都知道,武士道是一种霸道,也是一种忠道,武士道精神的追随者们无条件地服从天皇,不允许个性意志的存在,所以教员对于清兵卫的爱好的剥夺显得顺理成章,而清兵卫则呈现出自然的服从与恐惧。

2.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是小说起伏最大、最惊心动魄的情节了,但是作者并没有让它一瞬间绽放出来,而是极尽跌宕、摇摆,写得一波三折,让读者的心在一张一弛、一弛一张中不断地动荡。

3.引入概念“摇摆”,摇摆: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4.据此判断,小说的摇摆还体现在哪儿?

明确:(1)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事件发生以后,先写这个教员的爱好,再写家访(评价:为什么?可以让学生重点讨论此次“摇摆”)

(2)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

(3)清兵卫心跳,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

(4)幸亏教员只管训斥,并未注意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

(5)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

5.通过这几处的摇摆,我们可以发现,“摇摆”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通过语言、情节性格、主题的摇摆,小说才得以如河流一般不住地奔流向前。小说的运行过程,其实就是摇摆的过程。文章经过若干次摇摆之后留下的曲折、回绕、反反复复的图形,使文章波浪起伏,山重水复,从而增添艺术的魅力,尽显摇摆之美。

6.摇摆的作用:①让小说的情节波澜起伏,有平中见奇的效果;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情节)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人物形象)③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主题)

7.矛盾冲突达到了,为什么不直接交代结局,而是宕开一笔写那个用一毛钱买来的葫芦会卖到600块钱的?0.1=50=600?引入概念“危机爆发”:情节走到一定程度,预计的矛盾就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爆发。之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爆发往往是在一霎那。

明确:体现了情节上的摇摆,照应前文;说明清兵卫眼光独特,很识货;和前文形成对比,父亲训斥清兵卫的话,“你懂得什么,也来插嘴”。也说明大人们对清兵卫不理解;增强悲剧色彩,加大讽刺力度;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8.对于清兵卫的新爱好,父亲是何态度?安排这个结局有何用意?

明确:“又开始嘀咕了”。暗示读者,清兵卫对绘画的爱好会在家长粗暴地干涉下又一次放弃,就结构而言,照应开头。就内容而言,暗示作品主题,清兵卫又有了新的爱好,但这新的爱好也仍然是为父亲所不喜欢的。这就蕴含了新的矛盾。小说再次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试想,如果不断地重演这样的故事,会对清兵卫造成什么影响?清兵卫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开放式的结尾:(可能有两个指向)①父亲又嘀咕了,可能会发生一次葫芦故事的重演,说明当时根本没有自然自由的艺术的生存环境,就加重了悲剧的意味。②可能以清兵卫倔强的性格在绘画上终于取得了胜利。就寄托了作者对个性解放、美和人道的向往。

四、主题之美

1.根据情节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父与子的矛盾冲突,实际上是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呼唤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清兵卫与常人的矛盾冲突,表现了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现状,体现了作者的忧思;而危机爆发后的最终结果,则象征着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的曲折胜利,当然,里面也蕴含着新的矛盾冲突。

2.如何对待孩子个性的问题。日本和中国同属东方国家,文化上受中国影响很深,封建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文化传统上强调统一的意志,缺少个性和自由的空气,因此扼杀个性的现象比较普遍。志贺直哉的这篇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小说中,清兵卫的爱好被剥夺了,这是多么令人悲哀啊!但更令人悲哀的是,清兵卫在这些压力下,自觉地放弃爱好,并且毫无怨恨,这更是令人不寒而栗的。一个曾经有着自己天才般独到审美力的孩子,他以后可能会融入庸庸碌碌的大众,可能会没有了自己的创造火花,天才与创造可能会与他擦肩而过,甚至永远地消失。这难道不是触目惊心的悲剧吗?所以,这小说,有着很深刻的现实意义。它给我们现在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敲响了一个警钟。但愿这样的教训以后少发生或不发生,无论东方还是西方。

3.除此主题之外,小说有没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1)从小说人物清兵卫角度来看,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这大概是一种天才的苦闷。周正平凡的葫芦指单纯的葫芦,没开过口的带皮葫芦是指原装、自然的葫芦,不喜欢旧的葫芦二喜欢新鲜、变化的葫芦。

(2)从作者角度来看,志贺直哉,日本作家,“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志贺直哉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创作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白桦派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

(3)从课文内容看,修身课—— 讲授道德伦理,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武士道——压抑个性外强中干的强权;葫芦——自然美和谐的象征;云右门卫——表演歌颂武士道的浪花节演员(暗含对武士道的嘲讽),通过清兵卫与常人的矛盾冲突,表现了美和自然在恶俗时代的艰难和鼓励,最终结果,象征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追求的曲折胜利,但也蕴含着新的矛盾冲突。

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五、探讨

1.你们中有喜爱葫芦的吗?那你们喜欢什么呢?选取学生爱好在中学生中较有代表性的例子讨论受到了怎样的对待呢?

明确:有追求、有爱好是孩子的天性,但发展自己的天性应在一定的前提下。你喜欢打篮球,就可以24小时玩吗?你爱上网,就能不分时间,不选内容,无节制的上吗?你爱看小说,就可以上课看吗?这样还能要求家长老师理解支持吗?发展个性应该在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进行。同时,老师家长和社会也应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应该正确的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健康成长。

2.大家想让家长老师怎样做呢?

(1)“狼爸”,名为萧百佑,商人,自称“中国狼爸”,用“打”的教育方式,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萧百佑也跻身成功父母行列,出版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介绍自己的教育经验。以“打”为法宝的“中国狼爸”,再次掀起对中国国产教育模式的讨论。萧氏家规:第一,所谓民主,孩子是民,家长是主;第二,没有零用钱,不许喝可乐,不能吹空调,不能随便打开冰箱门。

(2)“虎妈”,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菲律宾华侨后代蔡美儿,最近推出养育两个女儿的回忆录《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在美国引起轰动和争议。蔡美儿声称采用“中国方式”养育两个女儿,《华尔街日报》刊登书摘时又加上了耸听的标题《为什么中国妈妈出人头地?》,引起海外尤其美国华人的热议。《虎妈战歌》就是中国传统“棍棒底下出孝子”育儿哲学的现代海外版。①不准夜不归宿;②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③不准参加校园演出;④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⑤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⑥不准擅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⑦不准有任何一门科目的成绩低于A;⑧除了体育与话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⑨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⑩不准在某一天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

六、布置作业

在沉重的打击下,清兵卫最终自觉地放弃了爱好,是多么可惜啊,他将永远无法正确估计自己天才般独特的审美力,而这一切与他擦肩而逝,永远地消失了。

“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小说至此戛然而止,意犹未尽,无限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给我们留下了广阔想象空间:清兵卫的父亲、老师对于他的新爱好会不会像先前那样粗暴地干涉?清兵卫能守住这个爱好吗?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引导学生依据小说主题和情节,运用“摇摆”的技法,续写故事。

第2篇:清兵卫与葫芦续写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18-01

经济时代呼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培育开发创新能力,只有从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盛存亡这个高度来认识,才能把握培育创新能力的深刻意义和重要性,激励我们不断开发个人的创新能力、个人所在企业或单位的创新能力,以至我们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尤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要一改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教学大头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在农村。可以说,农村语文教学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艰巨而又前景广阔的大舞台。说艰巨,是因为农村学生生活面窄、见识少、读的少,没有城市儿童那种视角广、内容多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己的观念必须更新

要打破“教师万能”及“唯我独尊”的观念,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各种不同意见,放弃权威式的发号施令,让学生能够依其能力与兴趣学习。教师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因为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其意见,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无批判性的学习气氛。另外,实现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教育观念的转变,就必须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必须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进而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二、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按照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利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配合课程,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其敏锐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及周密的思维能力。而且教师应该知道,创新性思维教学并非特殊的或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其次,教师要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使学生能主动地、愉快地、成功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三、注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讲究有主有次,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必须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是因为“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样地,课堂教学也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构建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注重积累”、“注重语文实践”为目的新型课堂,倡导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新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感到语文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例如,多年来的中、高考话题作文,平时的改写、续写、缩写、仿写及想象作文等,就是课文与日常阅读的文章,没有“创新”几乎是不存在的。

(二)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创新思维,教会方法也很重要。让学生丢掉过去的思考“习惯”,摆脱思维单向的干扰,进行“反向”、“多向”、“发散”、“超前”、“综合”、“变异”、“变通”思维。例如,在初中学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安排了“要不要注意生活细节”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杜绝“非此即彼”想法。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写作内容,以“想象与联想”为题。在弄清“想象”与“联想”概念的基础上,可以举《天上的街市》与《“零”的联系》作例子,使学生加深认识。

(三)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运用。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真正成为一种“本领”,还应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铺平道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强化能力训练。如在改写《木兰诗》、改写《曹刿论战》、改写《十五从军征》、续写《清兵卫与葫芦》等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第3篇:清兵卫与葫芦续写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知识

经济时代呼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培育开发创新能力,只有从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盛存亡这个高度来认识,才能把握培育创新能力的深刻意义和重要性,激励我们不断开发个人的创新能力、个人所在企业或单位的创新能力,以至我们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1]创造力是智力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正常人,从儿童期开始,都具有创造的能力,只是具有大小之分。但是创造力和别的智力成分不同,它属于一种潜在的能力,如果不注意提供宽松、自主的环境来激发的话,就很容易扼杀一个人的创造力,而一个缺乏创造力的人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培养孩子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或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性的,创造性的思考。尤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特别是小学的基础教育,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要一改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教学大头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在农村。可以说,农村语文教学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艰巨而又前景广阔的大舞台。说艰巨,是因为农村学生生活窄、见识少、读的少,没有城市儿童那种视角广、内容多的创造性思维。说前景广阔,是因为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带动各种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2]按照这一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要打破“教师万能”及“唯我独尊”的观念,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各种不同意见,放弃权威式的发号施令,让学生能够依其能力与兴趣学习。教师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因为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其意见,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无批判性的学习气氛。另外,实现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教育观念的转变,就必须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必须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进而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教师用课改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尽快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只有当观念自觉地体现在教学行动中,变成教师的精神追求时,才能发挥其指导教学实践的功能。”[3]二、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首先,教师要按照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利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配合课程,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其敏锐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及周密的思维能力。而且教师应该知道,创新性思维教学并非特殊的或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其次,教师要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使学生能主动地、愉快地、成功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第三,教师应具备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多媒体的应用技术,掌握一些创造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信息科学及脑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应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的水平。”[4]三、注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讲究有主有次,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必须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是因为“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5]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6]同样地,课堂教学也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构建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注重积累”、“注重语文实践”为目的新型课堂[7],倡导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新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感到语文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

例如,多年来的中、高考话题作文,平时的改写、续写、缩写、仿写及想象作文等,就是课文与日常阅读的文章,没有“创新” 几乎是不存在的。

(二)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创新思维,教会方法也很重要。让学生丢掉过去的思考“习惯”,摆脱思维单向的干扰,进行“反向”、“多向”、“发散”、“超前”、“综合”、“变异”、“变通”思维。

例如,在初中学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安排了“要不要注意生活细节”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杜绝“非此即彼”想法。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写作内容,以“想象与联想”为题。在弄清“想象”与“联想”概念的基础上,可以举《天上的街市》与《“零”的联系》作例子,使学生加深认识。

(三)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运用。

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真正成为一种“本领”,还应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铺平道路。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强化能力训练。如在改写《木兰诗》、改写《曹刿论战》、改写《十五从军征》、续写《清兵卫与葫芦》等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五、开展各种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展适量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让学生尝试新的体验,对于有兴趣的事物作进一步的探究。学校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置身其中,去看、听、尝试、探索及操作,让学生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使创新思维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总之,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