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牧场之国课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学习;感受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093-01
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创设开放而富有思维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学习,相信这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的期望。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善于捕捉各种信息,随时对自己“预设”好的教学程序进行调整和策划,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体验由课堂生成而带来的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在语文课堂中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的喜悦,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心灵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一、“生成”百科知识,感受拓宽视野的喜悦
语文学科涵盖的知识面很广泛,天文地理、气象水利、科技文明、人文景观、自然科学等无不存在。孩子们往往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获得其他领域的知识,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感受着成长的喜悦。
《蟋蟀的住宅》中有这样一句话:“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在同学们理解这句话是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同学们很快就解决了。于是我接着问:为什么要用“弹琴”呀?怎么不用“唱歌”?我也知道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可是我想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也只有挑战一下了。孩子们听到这个问题后,沉默了有十秒钟,一只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我定睛一看,竟然是平日发言很少的徐世杰,我立即请他站起来。“因为唱歌是用嘴唱的,而蟋蟀发出声音是通过振动翅膀来产生的。所以用弹琴而不用唱歌。”甫一站定,他便用高亢有力的声音答道。我一下子激动了,真想不到孩子们会有如此渊博的知识。立即大加表扬,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看到这种情况,立即有更多的小手举了起来,我随机抽了一名,“我还知道蝉也是靠振动翅膀发出声音的。”“还有蜜蜂!”“还有苍蝇!”“还有蚊子!”其他的同学也不甘示弱,纷纷卖弄自己的学问。课堂生成教学的气氛如此热烈,是因为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饱和的张扬。
本来,这篇课文出自于法布尔的《昆虫记》, 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曰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孩子们阅读时能够获得多个方面的知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感受获得知识的快乐。
二、“生成”学习方法,感受获得技能的喜悦
语文学习,特别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也就会相应提高,那么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会提高,孩子们的灵性也因此闪动着光辉。
《牧场之国》一文中,作者四次提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来表达作者对荷兰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的赞叹。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句号,作者看到成群的黑白花牛在细密柔软的绿色低地上安闲自在的生活,禁不住发出赞叹。第二次在第三自然段的开头,用冒号引起下文,描写了膘肥体壮的马儿在一望无垠的绿色草原上悠闲自在的样子。第三次在描写了惬意舒畅的猪羊鸡之后依然用句号发表感叹。第四次描写了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惊叹之后仍旧用句号。读完课文之后,我也好像走进了那宁静和谐的牧场之国,不敢高声语,恐惊牧场国。适时,有学生问:“既然是赞叹,为什么作者不用感叹号呢?而且没有一次用上感叹号。”问题刚一落音,王鑫豪立即就高高地举起了手。我在心中为他的反应之迅速,思维之敏捷而暗暗赞叹。“因为如果用感叹号的话,就打破了牧场之国的宁静和谐了。”他说出的话语更加让我对他的灵性大加赞扬。可是,我并没有让他立即坐下,“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我是联系课文情境得到的,课文的二、三、四、五段描写了牧场之国的安静和谐,还写到动物的悠闲自得,如果用感叹号,就惊扰了动物,打破了宁静。”于是我顺势利导,归纳体会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时代背景。
我看到王鑫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我的赞扬,更多的是因为他掌握了学习技巧而散发着灵性的光芒。
三、“生成”想象空白,感受创新意境的喜悦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不少课文,语言简练,内容丰富,但有很多“空白”需要补充,如果能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尊重他们的独立见解,便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等待着你。
一、多媒体可为语文课堂营造气氛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喜欢刺激,其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表现方式。这就意味着他们喜欢一些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实物。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表现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如生动形象的视频画面、动听的音乐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从而使课堂保持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潜力得到了发挥。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教师在导入的时候,为了表现榕树的巨大、壮观,以及百鸟争鸣、纷飞其中的场景,就可以采用多媒体表现手段,通过相关的视频和影像,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鸟儿的天堂”。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立刻被激发起来了。又如《火烧云》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火烧云上来时的颜色、形状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火烧云的变化之快、之多,说出火烧云颜色的种类、形状的各异,让学生产生了积极观察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说与写的能力,很自然地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二、多媒体可以让语文教学化难为易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课文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纵然详细讲解,口干舌燥,学生仍是一知半解。而多媒体由于其优势,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增强内容的形象性。
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巨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以上这两段的内容主要说了桂林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山的特点是奇、秀、险。可是学生从字面知道,却体会不到。而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桂林美丽景色,使人尽收眼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会出了桂林的山水。多媒体弥补了语文课堂中的不足,学生也茅塞顿开,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也理解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充分领略了桂林美丽的风景,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又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作者是以两条线索去双龙洞的,一条是明线,以地点变换为线索;另一条是暗线,以溪流为线索的。这也是语文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课文中很难找出两条线索。在多媒体的教学中能把作者“迎”着溪流而上的画面清晰地欣赏一遍,学生就不难发现这其中的另一条暗线了。让学生反复地欣赏,既提高了学生对事情的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三、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朗读情感
读流利、读懂是一般的读书方式。朗读则是有声化、情感、激趣,引起共鸣的一种读书方式。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朗读入境。而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枯燥、单调的文字直接变为悦耳的声音,形象的视频等,使学生能够很快地领悟文章的意境、作者情感,从而让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牧场之国》一文,在多媒体的教学中展示荷兰的风景,让学生亲眼领略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让学生置身于荷兰。绿的草地、美丽的郁金香、大的风车、成群的牛羊、弯弯的运河,让学生听着优美的旋律认识荷兰,在娓娓动听的朗读声中了解荷兰。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动情,以境引情,朗读的兴趣会随之而生。此刻,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对一些关键词语以及优美的句、段进行闪烁、变色、放大等技巧处理,让学生反复朗读,提高诵读能力。
四、多媒体可以推动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潜能开发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语文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小学生的潜能。多媒体走入语文的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在语文的教学中,让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萌发学生积极思维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火花。
古诗词的语言凝练、传神,思维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其中留有很多让人遐思的空间。学习古诗词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四时田园杂兴》第一、二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画面,配上一段曲调,节奏轻快。让学生聆听诵读,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再让学生口头描述,有的学生这样描述:夏季农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间锄地,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第三、四句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我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的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说“即使不懂耕种、织布的孩子,也学着大人在桑树下种瓜呢?”这样,边通过观察、想象,诗情画意了然于胸,可见,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多么丰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让语文课堂“如鱼得水”?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巧用媒体,亲身体验,激发学习乐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
例如,在教授《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时,笔者为让学生体会互联网的神奇和巨大,演示了利用网络与国外的亲朋好友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交流双方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看到对方的形象,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咫尺。然后,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网上世界的精彩:下载歌曲,查找学习资料,逛淘宝网买东西,快速发送邮件等。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直观地验证了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快捷方便和丰富多彩,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利用媒体,直观演示,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教师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设计课件,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点化难点,不断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最邻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思考,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1.根据画面展开想象。例如,教授《桂花雨》一文时,笔者为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小时的摇花乐,感受桂花雨的芬芳,首先让学生做抱树姿势使劲地摇,并想象摇花的乐趣。接着笔者出示多媒体动画:悠扬舒缓的钢琴音乐声,纷纷扬扬的桂花从树上飘落下来。学生惊喜之情,在想象中流露,在喊声中释放,使学生完全地融入其中,理解也水到渠成。
2.再现历史情境激情。例如,在教授《》一文时,笔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为何的壮举引发了群情激奋,先让学生通过看图,走近那些因吸食鸦片,面黄肌瘦、四肢无力的烟鬼,展现他们病死的悲惨情形。看着鸦片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股痛恨之情在学生心底燃烧;接着播放“林则徐”过程,并采取多媒体导视、朗读、合作交流等功能,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学生自己的话语中,民族自豪感、对林则徐这位英雄的敬佩之情都油然而生。
运用媒体,拓宽视野,激活学生思维
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把静态的书本教材变为声音、文本、图像、视频等构成的动态教材,能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我每天生活得都很愉快:早晨我同小主人一起来到校园,开始我的学习生活.白天,小主人从我身上学习知识,在语文天地里自由翱翔.晚上,我又同小主人一起复习功课.困了,就伸个懒腰,然后就钻进我的被窝??书包里进入香甜的梦乡.有时,我会和新来的书本互相沟通.了解成为好朋友.有时,我会跟同伴们讲述我当天的所见所闻.有时,我还会跟同伴开一个玩笑,逗他们一玩------这就是我愉快的生活.
别看我很单薄,我可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大学者哦!我有一肚子的学问呢!它们如满天繁星点缀着我.我让小主人认识了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生字宝宝,为小主人课外阅读扫除了障碍;我会带着小主人学习一首首有名的古诗,让小主人去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文学的魅力;我会带着小主人认识一个个闻名世界的人物,了解一下他们永垂不朽的英雄事迹;我会带着小主人品读一个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我会带领小主人走过三山五岳.五湖四海,我会带领小主人来到神奇的九寨沟,看到九寨沟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的壮观景象;我会带领小主人走出国外,去那有着"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让小主人一品荷兰的田园风光;我会带领小主人穿越时空,看看这一影响古今中外所有人的伟大壮举;我会带领小主人来到北京天安门,回到了1994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激动人心的那一刻------
小主人可爱护我啦!新学期开学,老师把我送到小主人手里,小主人一看见我就把我视为"掌上明珠",对我爱不释手,格外呵护,宠爱有加.平常十分节约的他,这次也大方地拿出平时积攒的零花钱给我买了件新衣服,我穿上新衣服就变得更加漂亮了,小主人也更喜欢我了.如果我身上有一丁点灰尘,他会轻轻地将灰尘擦去;如果我被人弄了个小角,他会及时的把角抹平;如果有人对我动手动脚,无论他是谁都会受到小主人的责骂;小主人就连把我放进书包里,也是小心翼翼的,而且总是把我放在一间最舒服的地方;每次有人到家里来,小主人总是拿出我来炫耀.我为有这种小主人感到荣幸.
但是,好景不长,小主人开始厌倦我了:小主人开始从我身上撕下古诗.课文的纸张,用它们来折纸飞机,纸飞机越飞越高,小主人就越来越高兴,我却越来越痛,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我不是缺了这一页,就是少了那一页,弄得我身上的纸都已是七零八落的了.在数学课上,如果小主人没带草稿本,我可就倒霉了,小主人就会把我当作草稿本,在我身上乱写乱画,没过几天,我身上就写满了数学算式,小主人也不给我擦干净.在课后的拳击比赛中,我既是砍人用的刀,又是挡刀用的盾,小主人挥舞着我,好像是在向同学示威.当同学的铁尺.粉笔等武器扔来时,小主人就毫不犹豫地把我举起,许许多多的武器向我飞来,顿时,我的身上已是青一块,紫一块了.在我的掩护下,他又向同学发出进攻,当他打斗赢了的时候,我早已伤痕累累,面目全飞了,而小主人却安然无恙.天气热的时候,小主人就会拿起我,把我上下甩动,抖来抖去的,抖得我都快呕吐了,骨头也快被甩得散架了,这时,小主人晾快了,我却已四肢无力了.当小主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他就把我当作"天然出气桶",用尖尖的铅笔头在我身上使命地戳,用刀在我身上用力地划,弄得我是头昏眼花,那种滋味儿真是苦不堪言呀!当小主人在下雨天忘记带雨伞时,他就会把我当作"备用雨伞"顶在头上飞快地跑回家,光无数的雨点向我打来时,我是多么伤心,多么难过呀!回到家,我全身上下已经湿漉漉的了,小主人的衣服却一点儿也没淋湿,一夜过去了,我已经变得皱巴巴的了,我还得了感冒.小主人的成绩并不好,读书像小和尚念经,上课经常开小差,还经常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鬼混,所以老是受到爸爸.妈妈.老师的批评,每次看到小主人被打的情景,我是多么心疼呀!但小主人却不懂得心疼我.有一次,爸爸和小主人出去钓鱼,小主人怕自己的新裤子被弄脏,就想拿一本书去垫屁股,上天不饶人呀!小主人却偏偏选中了我,我跟着小主人.爸爸去钓鱼,当他们钓了满满一桶鱼,满载而归的时候,净的封面早已满是泥土了.
正因为我变得如此的丑陋,所有的伙伴都离我而去,就连往日里和我最好的"数学书"都离开了我去找其他伙伴了,我常常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偷偷地哭泣,小主人,我多么希望你能像以前一样爱护我呀!我多么希望回到以前那逍遥自在的生活呀!
朱自清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中指出:“对於课内文章,‘精读’著重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的工夫;对於课外读物,‘略读’著重提纲挈领、持之以恒的应用”“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略读课文教学应该把握好两点:一是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二是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至于抓哪一点,不妨看“阅读提示”。 结合前边朱自清和钱正权的观点,下面就从《麦哨》谈谈略读课文的教学。
一、明确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二、单元整合,精读课着重指导学法,迁移学习。
学生在略读课文中的自学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教师略读教学的设计,更取决于单元中前几篇精读课文的学习,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在精读课堂中对于阅读教学方法的指导,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说略读课文是对前面精读课文的拓展和延伸,因此,教师在前面精读课文的指导上一定要慎重。“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朱自清清语)。那些略读课文,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简单,编者的意图是要求教师在对略读课文教学时,在学法上让学生利用学习精读课文时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运用“学法迁移”来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运用”与“学习”的过程中来提高自己。
这个单元的前三篇文章《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都是描绘的田园风光和乡下孩子幸福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朗读与思考让学生感受田园诗情,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画面,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麦哨》一文正是对前几篇文章的延伸,学生在前面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前面习得的学习方法,去自学《麦哨》就容易多了。
三、提纲挈领,略读课指导阅读提示,明确方向。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义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进行阅读,明确略读方向。如《麦哨》的提示语:“古人描写的乡村生活多么富有情趣。认真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再对同学说说喜欢的理由。”这就为学生后面的自学起到了指向作用,学生在读书时,就得思考,抓住主要内容去读了。
四、适当点拨,自主阅读。
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於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我们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其“略”首先体现在“学法”上,即由于有了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做铺垫,我们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就可以直接让学生采用学法迁移进行学习,而教师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进行“隐身”,这就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其次,还要“略”在学生的学习要求上。虽然同一单元的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非常相近,但对于略读课文而言,由于主要采用让学生运用学习精读课文时所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于是在学习广度与深度上自然相对降低,不要求达到学习精读课文时的水平。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做到“略”而不薄,简中有丰。也就是说,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一定要准确定位,精心切入,深入挖掘,使略读课文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如在教学《麦哨》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对课文全文内容的初略把握,由阅读提示引领,让学生第一次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畅谈阅读收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时地通过评价梳理学生所获的信息,渗透整理信息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整理信息、积累信息的方法,初步感知全文大意。第二层面是对课文精彩片段的阅读欣赏。第三层面是整体赏画,整体赏读,结合本单元学习主题,再谈感受,提升认识,升华情感。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高了,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他们就会去思考,这些句子美,为什么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五、边略读,边做笔记,引导学生思考
大部分的略读课文语言优美,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如果学生能积累起来,用于写作是极好的。如《麦哨》这课的开头与结尾的麦哨音,于是我顺势点拨:这个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开门见山”、“首尾响应”。然后我又及时补充:“这样的开头与结尾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学生经我这么一说,纷纷在写作时争相模仿。另外,从一年级起,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日积月累”,组织学生不定期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并经常检查、督促学生,以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让略读课上练就的本领能够持久地帮助学生吸收多方面的营养。
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让略读课文发挥向课外延伸的作用。
(1)阅读方法的拓展。如学完《麦哨》这组课文后,让学生从本组课文中习得的经验,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观察田园风光,了解不同季节里庄稼、瓜果蔬菜的生长,调查当地人生活的变化,回忆和小伙伴们这间的趣事。然后举办“美丽乡村”口语交际活动。
【关键词】微课设计 关键点 疑难点 延伸点
微课主要针对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制作,具有切口小、时间短、主题突出、类型多样、交互性强、使用方便等特点。选准知识点是微课开发的首要任务,也是微课教学“效能”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以小学语文四年级微课程制作为例,简述如何选好微课的“点”。
一、关键点:熟悉教材,把握目标,形成知识应用的序列
小学语文微课的开发制作,应遵循“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课程总目标,把握学段目标与内容,选准知识应用的关键点。
在微课设计中,笔者首先联系教材内容对学段目标加以细化,形成具体目标,并根据具体目标的要求,梳理形成“微小”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便可成为微课开发的“点”。
如围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二学段“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研读教材,可发现教材中蕴含的知识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我的发现》这一栏目,在“发现”的范围上较三年级有所扩展,安排了关于读写方法和阅读习惯方面的发现,而且呈现方式由原先的提示语变为学习伙伴“小林”和“小东”之间的对话。这样的编排特点不但体现了四年级语文教学关注学法提炼的特点,而且以学习伙伴对话的形式呈现,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学习小结的范例,也为第三学段“回顾与拓展・交流平台”的学习实践做了铺垫。因此在研读教材后,联系“能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共同讨论”这一目标,我们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三组《语文园地・我的发现》栏目为切入点,确定了“如何进行学习小结”这一微课主题,重在引导学生从畅谈阅读感受、提炼阅读方法、联系相关内容、品读课文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比较不同作品等方面来进行学习小结;小结的时候,提示学生先概括地说一说,再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同样的,我们还关注教材的“课后练习”“导读提示”“宽带网”等栏目,围绕这一具体目标,确定微课开发的“知识点”(知识点列举见图1)。
综上所述,我们围绕“语言运用训练”之主线,遵循“总目标学段目标具体目标知识点”的思路,从阅读、习作与综合性学习等三方面分别确定语文知识运用的关键点。这样设计的微课切口小,主题集中而明确,教学目标达成度比较高。
二、疑难点:关注学情,解答疑惑,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
微课的设计开发,也可以选取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来进行。学贵有疑,根据学生学习的疑难之处来设计开发微课,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的自我学习。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一课时,学生对文中“小夜莺”面对军官盘问时说的两句话表示难以理解。
师:“小夜莺”在面对敌人的盘问时,说了这样两句有意思的话。请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出示句子)
①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② “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生: “小夜莺”回答敌人时说“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是指在树林里有很多鸟,非常热闹。
生:我读着这两句话,感觉“小夜莺”似乎并不是在讲鸟很多,有野兽,应该是有别的含义,但具体是什么,我读不明白。
……
“小夜莺”在回答敌人盘问时,说的话一语双关。“双关”这一语言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是学习上的疑难点,但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语言增长点。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文再思考,如提问:句中的“麻雀、乌鸦、猫头鹰与野兽”还有可能指的是谁?“小夜莺”这样说话有何妙处?课后,我们以“读懂双关语”为主题设计了微课。由课文语例教学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双关”的语言现象,初步了解双关的用法及表达效果。
除了课堂上关注学生学习的困惑之处,我们还在课前,根据学生的学情预设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困惑。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安排了侧重学习表达方法的“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课文:《白鹅》和《白公鹅》,两位作家笔下的白鹅,特点鲜明,形象生动,但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迥然不同;老舍的《猫》和《母鸡》,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但写法完全不一样。教材建议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学习,但如何具体地进行对比阅读,需要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导。又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要求学生体会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这也是学生阅读的难点,需要引导点拨。针对上述例子中谈及的学生疑难困惑,我们设计了微课《对比阅读作家笔下的鹅》和《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帮助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总之,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善于将学生的疑难问题变为教学资源。由学生的疑难问题切入设计的微课体现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效果会更佳。
三、延伸点:补充教材,扩大视野,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
微课的开发设计,还要关注教材的“延伸点”。如何由教材开始“延伸”?有的侧重于补充相关知识,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牧场之国》的课后资料袋提供了有关荷兰的介绍,可由此延伸制作微课,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有的侧重于提供活动建议,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宽带网”栏目指出“让我们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活动,了解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有的侧重于指导品悟语言,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栏目引导学生发现句式的特点;有的则侧重于指导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指导学生阅读生活中的各种票据,等等。
我们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口语交际・保护文物》为例,谈谈如何拓展延伸知识点来确定微课主题。根据教材“保护文物”口语交际训练要求,我们将“保护长城”这一训练载体作了延伸,把身边的月湖景区创设为口语交际训练平台,通过课前资料收集、课中文物保护情况交流与建议及课后延伸实践等活动,训练学生有层次、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表达与倾听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将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与成果制成微课,为口语交际提供言语材料;可以将学生练习交流的过程制成微课,为口语交际的评价与修正提供具有“现场感”的资料。这样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合理开发与利用,使学生与教材、与学习内容贴合得更加紧密。延伸,补充了教材,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增强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与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和把握,结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我做了以下设计。
【教学目标】
1.围绕“田园生活”展开专题阅读,引导学生学会搜集相关资料,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通过诵读、配乐读、对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品味语言文字之美,锤炼语感;
3.感悟田园生活之美,对和谐田园、和谐自然形成更深刻的认知。
【课前准备】
1.学生积累、背诵田园诗,对田园诗的内容、特点有简单的了解;
2.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资料,乡村走访调查),使学生初步了解田园生活;
3.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搜集田园内容的经典文学作品,截取其中有关田园风光描写的片段作为补充阅读材料。
【教学重点】
通过大量诵读,加深对田园生活之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和谐田园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师生齐唱,交流歌曲带给自己的感受。
2.过渡:站在辽阔的原野上,无论是谁都会有纵情高歌的欲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原野上放歌!
二、田园诗韵悠悠诵。
1.交流课前准备的田园诗资料。
2.分组诵读田园诗:
《归园田居》(一)、《归园田居》(三)、《渭川田家》、《饮酒》、《游山西村》、《清平乐·村居》、《过故人庄》、《四时田园杂兴(夏日)》、《乡村四月》、《渔歌子》。
3.交流诵读田园诗后对田园生活的印象。
4.整理学生的汇报,深入了解田园诗的主题。
清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优美: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养麦花如雪;
静谧: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欢快: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勤劳: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富足: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忙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从容: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过渡:无论是在山间,还是在溪畔,也不管是在春天,还是在秋季,田园生活总是那么富有情趣。就像《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中写的那样: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
三、四时风光入画中。
谈话:生活在乡村的人是幸福的,四季明媚的风光都可以尽情饱览。今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乡村人的幸福。
1.品读田园之春。
(1)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来欣赏乡间那生机勃勃的春天吧。
品读片段: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2)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在这位散文大家的笔下,春天怎能缺少热闹蓬勃的鲜花呢?
品读片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我们的家乡——靖宇,春天来得比较晚,但进入五月,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自然的变化。我们这里的春天与文中的春天有哪些不同?想知道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这料峭春风的吗?
品读片段: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2.品读田园之夏。
过渡:如果说春天的乡村是清亮悠扬的牧童短笛,那么夏天的乡村就是明快绚丽的劲歌热舞。大自然把它最旺盛的生命力全部展示在夏天里了。
(1)品读《苦菜花》片段:
夏天一到,这青山一天一个样,经过烈日的暴晒,骤雨的浇淋,那草木就窜枝拔节很快地长起来,变得葱茏青黑了。这时,山地里一片青纱帐起,那些狼呀山猫呀野兔子呀……逍遥自在地活跃在里面,就像鱼儿游在海洋里那样。
(2)品读《可爱的草塘》片段: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3)品读《乡下人家》片段: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3.品读田园之秋。
过渡: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田园迎来了一年之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季节——秋天。听:欢庆丰收的锣鼓已经敲起来了,喜悦的丰收之歌已经唱起来了——
(1)品读吴伯箫《岛上的季节》片段:
论到颜色的复杂,气候的温和,天空的晴朗,秋并不弱于春。单看重九后那遍野的红叶就抵得过阳春那满山的花草不是?那不只是美丽,简直是灿烂:活像一大蓬火,一整坡笑,看了是会令人感慨,奋发,狂热的。到山上去逛,常常有野兔掠起,你可以尝到猎人的风味。野菊的香,弥漫在山岩谷豁间,又颇饶田家风韵,樵夫生涯。到树叶凋零的降霜时节,出门看山坡里处处野火,那又是另一番情趣了。
(2)品读作文片段:
红艳艳的大苹果撩开绿叶往外瞧;金灿灿的柿子像正月十五的灯笼压弯了枝头;小红灯似的枣子在枝头上一闪一闪的;像玛瑙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葡萄架上荡秋千;有的荔枝太胖了,把衣服撑破了,露出了白白的肚皮,玉米特意换了一件金色的新衣,咧开嘴笑了,露出满口金黄的牙齿;大豆也许太兴奋了,有的竞笑破了肚皮;西红柿为了让自己更漂亮,便把口红涂在了脸上……
4.品读田园之冬。
过渡: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热闹了三个季节的田园在雪花飘落时安静了下来,它睡着了吗?不,当你沿着初雪漫步在原野上,你依然会感受到不一样的田园风光。
品读《我沿着初雪漫步》片段:
我沿着初雪漫步,
心中的力量勃发像怒放的铃兰,
在我的道路上空,夜晚
把蓝色小蜡烛般的星星点燃。
我不知道那是光明还是黑暗?
密林中是风在唱还是公鸡在啼?
也许田野上并不是冬天,
而是许多天鹅落到了草地。
啊,白色的镜面的大地,你多美!
四、原野放歌多自在。
谈话:一路欣赏田园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一路采撷名家笔下的田园花香,同学们的心里一定装满了对乡村的向往,对田园的渴望。那就让我们也来高歌一曲,写下你对田园生活的印象,分享你独特的感悟。
1.布置练笔内容,学生练写。
2.交流、欣赏学生习作。
五、和谐乡村情更浓。
附:教后记
过渡:人们喜欢田园生活,因为这里平静轻松;人们向往田园生活,因为这里温馨和谐。下面,让我们敞开心扉,用心体会一下洋溢在田园里的温情吧。
1.观看动物在田园里怡然自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课件。
2.升华情感:没有动物的乡村是寂寞的,没有人迹的田野是荒凉的。人与动物相亲相爱,永远是乡间最美的风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永远是世间最美的风景!
3.诵读《田园之歌》:
田园诗韵悠悠诵,
四时风光入画中。
原野放歌多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