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这样想象真有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
一、每人必须至少回答一次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不能重复别人回答的问题。
三、游戏结束,如果有人一次也没有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就稍微站一会儿,如果在站的时间内想出了答案,就可以坐下。
游戏开始了,我们都在想“老师会提出什么问题呢?老师提的问题会不会很难?老师会不会出简单一点的题目......”一会儿,只见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说:“这个像什么?”同学们都小声地说:“原来这么简单。”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同学们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像皮球,有的同学说像字母“”,有的同学说像圆圆的桌面,还有的同学说像盖子......当老师叫别的同学时,我心里可着急了,终于,老天开眼了。老师叫到我时,我心里乐滋滋的,大声说:“老师画的像纽扣”。游戏结束了,只有一个同学没回答一次问题,他自觉地站起来,没多久,那同学终于想起来了,说“像脐橙”。
我有一个神奇的想象如果人类要冬眠会如何。
首先,我觉得人类如果可以冬眠那么会非常无聊。如是人类要冬眠,在冬天冬眠时不能和朋友一起玩,说说笑笑。再或者在冬眠时,自己不能说话,就连眼睛也不能睁开。
在冬眠前,人类要疯狂地吃东西。这样,在冬眠时就不会饿了。如果,有冬眠前没有将东西吃足,那么冬眠时就很饿很饿。
在人类冬眠时,梦境会增多。在冬眠时,梦境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让自己变得开心。但有的梦境非常调皮,它会让人做很可怕的噩梦,还有的梦境会让人做很奇怪的梦,例如,世界变成了颠倒的样子。
如果人类会冬眠的话,不光会有优点出现,也会有更多的缺点。总之,如果人类会冬眠,可真有趣。
1. 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2.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2.1 借助拼音,促使学生自学识字。
初入学的儿童,识字不多。教师可从教汉语拼音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专题训练,使学生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在教材中“看图说话学拼音”部分中要求学生学会52个汉字,所以在教学中学习识字时,可以结合画面组词,让学生边说边识字,从而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识字水平。还可以根据拼音的发音不同,让学生组词造句,使枯燥的拼音字母学习变得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有趣,促使学生利用拼音自主识字、阅读。
2.2 利用插图或者直观教具识字。
低年级语文课本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有丰富的识字内容。在教学中利用图画及汉字在古代的字型认识象形字。如在一年级上册《看画识字真有趣》一文中通过借助插图认识“日、月、水、火、马、虫、鱼”等字。
2.3 联想识字。
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从简单的图形到今天明朗的线条,使它的字体形象多变。在识字教学中,我充分抓住汉字形象直观的特点来诱发学生想象,在识字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开会”的“会”字,在教学中让学生对它进行观察,发现它是由“人”和“云”组成,且“人”在“云”上,启发学生编成一句“人在云上卧”这样易懂易记的话来学习和掌握它;又例如学习“春天”的“春”字,使用同样的方法把它编成“三人观日”这样一句话,使学生很容易就记住它了。在教学中通过比喻,引发学生联想,使难记的字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乐学,好学。
2.4 利用汉字规律,促进学生主动识字。
汉字大多在音、形、义方面有一定的规律。由于儿童认知不多,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生字的规律,体验发现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和独立识字的能力,并且教导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进行自主识字。
3. 及时巩固――预防回生
关键词:废名;诗歌;批评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07-0107-03 “自然”是废名诗评中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而且意蕴丰富,往往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指向。虽然废名并未对其所使用的“自然”一词进行明确的界定或阐释,但如果将它们综合起来加以审视.就会发现,“自然”除在一些句子中作为副词存在具有“当然”意义外,在更多情况下,它不仅是废名所使用的重要批评范畴之一,而且是其评判诗歌作品优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潜在标尺。
在废名诗评中,“自然”这一术语所具有的最核心的意义是“自然而然”。所谓“自然而然”,就是诗歌合于艺术规范而又不显出人工斧凿痕迹的自然而然。废名笔下的“自然”以“自然而然”为核心.同时又包含了对诗人心灵世界的真切表现,诗歌创作的“天真”、“有趣”,朴质清新的艺术风格.艺术表现形式的“自然而然”等不同层面的意义指向。它们与传统重要审美范畴“自然”内蕴相承接,也联系着现代诗学的审美价值取向,同时又折射出废名极具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和批评眼光。
废名这样评说林庚的诗作《沪之雨夜》:“它真是写得太自然,太真切,因之最见作者的性情了。”像现代许多文学批评家一样,废名在批评中对“自然”一词也很少单独使用,而是把它与其他词连接、并列起来。这时“自然”往往具有与其相并列的词的意义,“自然”的内涵也因此变得相对具体、明确。废名所强调的诗歌的“自然”,是具有“真切”、“真实”、“真诚”等意蕴的“自然”,又是艺术文本和主体内在世界交互贯通、融合的“自然”。它要求诗歌真实地抒写诗人的理想、个性、情趣,又推崇主体个人感觉、经验、想象的真诚无伪的隐喻化表达。废名重视心灵,强调表现诗人自我,要求诗歌创作要直接对应于创作主体,推崇诗歌是主体自我心灵的自然流露和真诚表现。他批评新月派诗人“不明新诗性质”,“大闹其格律勾当”,“对于新诗已经不知不觉的失掉了一个‘诚’字,陷于‘做诗’的氛围之中”,因而造成新诗发展中不必要的“曲折”。
废名不排斥诗人对现实事物的描绘和历史典故的化用,但这一切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诗人自我情怀。诗歌文本中的现实是诗人性情所选择的现实,是浸润、折射诗人性情的现实:“眼前的现实都是诗人的性情”,典故的引入也不是为了演绎故事或由此生发联想,而是为了表现主体自我真实的心灵世界和情感需求:“李商隐常喜以故事作诗,用这些故事作出来的诗,都足以见作者的个性与理想。”废名看重诗人对自我之梦的营造,因为诗人心灵孕育而生的“梦”最能表现诗人,又“与当初的实生活隔了模糊的界”,所以“艺术的成功也就在这里。……莎士比亚的戏剧包含多可怖的事实,然而我们读着只觉得它是诗。这正因为它是一个梦”。
废名认为诗歌最好表达纯净美好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主张诗人书写自我同时又忘却自我,因为“诗情”的本质“是无我,是美丽”。“美丽”才是诗人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李商隐诗歌虽抒写“哀愁”,但“他的哀愁或者比许多诗人都美”。废名推崇“厌世诗人”,“厌世诗人”“安乐”忘我,能“冷静”“描写一番”纯美的“景物给我们看”,让读者沉醉于祥和美丽的艺术世界之中。
废名大学读的是英国文学系。相较于莎士比亚和哈代,废名更钟情于中国文学。在其美学追求、价值取向、艺术趣味、生命理想等方面,传统印痕都非常明显。废名诗评中所推崇的“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中使用广泛而又意蕴丰富的重要美学范畴之一。废名所强调的“自然而然”正是这一传统术语的核心意义所在。废名自觉承袭传统诗学中真即自然的文学思想,同时又将其与现代审美追求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他重视自然的诗学思想中一个重要而潜在的价值评判取向。
在废名的诗评话语中,“自然”还具有“天真”、“有趣”、“自然天才”的意义指向。他批评应修人《柳》中“‘可惜妹妹不像妈妈疼我’一句写得太幼稚,其实就是不自然,不够天真,大约是凑句子”⑨。在废名的审美判断中,“天真”不仅指诗人的创作动机,也指涉诗歌的一种艺术风格。废名排除诗歌创作的任何功利思想,认为诗人应抱着“写得好玩的”的态度快活地从事创作,写出清新“可爱”,像“童话”一般,“天真活泼”的美的诗篇。他夸赞《道旁》的“最后一句真是淘气得可爱,话长得可爱,真是不会说话的小弟弟的话匣子了”。在废名眼中,写得“天真”、“好玩”的诗句才能摆脱肤浅、幼稚。因为它联系着作者“敦厚”的“感情”,“最见”诗人的“性情”,诗人即使“写着寂寞,却也写得很快乐”。从而很容易把诗“写得这么完全,这么容易,真是水到渠成了”。
废名看重诗歌的趣味,他的诗评中无数次出现“有趣”、“很有趣”、“真真有趣”这类的字眼。废名所说的“趣”更多的是一种源自艺术的雅趣,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是现实的,又是空灵的。它植根于创作时看似不加思索,实际却是“很不易得”的“乱写”,与诗人“天真”的创作心态和深厚的艺术素养密不可分。这种趣味的孕育方式多种多样。或源自诗歌独特艺术形式自身,如卞之琳诗歌的“句子之好”在于它们“欧化得有趣,欧化得自然”。或产生于诗歌传达的趣味人生经验。废名认为他自己的小诗《小园》就寄寓了“年青的人想寄给爱人一件东西,想寄而不可寄”的生活情趣。或滋生于诗歌运用“新鲜”“材料”而产生的“真有生气”的“新鲜气息”,以及对这种“新鲜气息”的创造性使用。废名盛赞周作人诗中的“新鲜气息”,说它“比‘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还要新鲜”,这一古老而又“新鲜”的气息却“表现在最初的新诗里头。真真古怪,真真有趣,而且令我叹息”。
在废名的审美意识中,最好的现代白话新诗应是“天然的”,“偶然的”,“是整个的不是零星的,不写而还是诗的”,即诗歌的产生是诗人兴之所致自然而然产生的,诗歌自身是一个浑然天成而又独立自足,“容易与人接近”的鲜活生命体。”这种诗需要真正有才华的诗人才能写出,因为诗“是天才的表现”。废名很是看重人的天赋、灵感、才情对于诗歌创作的作用,认为诗源自诗人心中,但又为诗人所不察觉,直至灵感袭来,诗情大发,从心中汩汩而出:“诗之来是忽然而来,即使不写到纸上而诗已成功了。”废名欣赏康白情,盛赞他“确乎是写诗的人”,“是诗的天才”,“他的诗表面上看是图画,其实是音乐,即是说是天籁”。
废名诗评中“天真”、“有趣”的自然观念与明代李贽和公安三袁视“绝假纯真”的“童心”为人的自然本心,把以“童心”从事创作及由此产生的艺术自然之趣置于创作自然法则的核心地位有明显的承继关系。而其诗歌创作审美自然观中的“天才”思想应该说主要来自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宣扬的“由自然亲手造就”的“自然天才”的艺术思想的影响。废名将两者巧妙融合在一起,建构起他“自然”观念中的一个丰富的内涵。
废名欣赏诗歌质朴而优美的自然风格,把它作为品评诗歌好坏的一种标准。他称赞冯至《十四行集》的第六首:“这首诗最自然最朴质,应该是冯至的一首好诗。”除“朴质”外,废名还常常用与“朴质”意义相近的词诸如“质朴”、“质直”、“浑朴”、“古朴”等来指涉这种自然风格。废名所欣赏的这种艺术风格,不光有平淡质朴的艺术外表,含蓄内敛的思想情感,还有淡雅悠远的艺术境界,和朴实厚重的生命情趣。废名认为诗歌质朴的风格不仅可以标示诗歌的艺术成就,还可以提升诗的思想魅力和艺术价值。陶诗《(读山海经)之九》写出了“前人栽树,后人乘荫”的朴素思想.又写出了诗人“喜欢树阴”的文人雅好,因而显得“质朴可爱”。冯至《十四行集》第二十五首诗人想象虽然“很新奇”,但由于诗歌内容的抒写和营造的情绪氛围很质朴,所以整首诗变得“很可爱了”。废名看重诗歌表达的情感,他喜欢的《蝴蝶》,不仅因为诗里蕴含了“一个很大的情感”。还因为“这个情感”“很质直”,能很好地表现诗人“寂寞”的感受,他主张诗人应有“深厚”的“感情”,同时用俭省、质朴、富有张力的语言去传达这种感情,这样才有助于形成“蕴藉”、“收敛”,“而不是发泄的”质朴艺术风格,他批评的《四月二十五更》最后一句太白太露,明显多余,“可惜作者没有就此打住”。
废名对于朴素诗风的审美追求和艺术主张.无疑汲取和发挥了中国古代自然观念中的“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的朴素诗学思想。废名有着开阔的审美视野和多样化的审美趣味,他称道古朴,也喜欢古人崇尚的“清新”、“俊逸”的自然风格。他称赞林庚的“《大风之夕》与《暮》这两首诗我从前初读时便很喜欢,诗的意思很明白,很像初期的新诗,但初期的新诗决没有这里的清新。我喜欢这里面的诗人的哀愁,其哀愁总不以题目里的事实为止,总另外见诗人的性灵。这是这种诗所以清新之故”。废名同时还推崇古朴和清新相结合的艺术境界。他认为新文学初期的那些诗歌虽“浑朴”却不很“清新”,他非常喜欢卞之琳的《道旁》:“它古朴得好,新鲜得好,句子是真好,意境也是真好,把作者的个性都显出来了。”
废名诗评中的“自然”。还指涉诗歌艺术形式和技巧的自然而然。废名看重诗歌的内容,也看重诗歌的形式。在主张诗歌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自然而然”、“相得益彰”的同时,更强调诗歌形式自身的自然而然。废名特别推崇这种天衣无缝般的形式技巧的自然,因为它既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主体的心灵感受,又符合艺术形式自身的需求。废名主张白话新诗就是“用散文的句子”“自由写诗”。而散文“最要紧的是写得自然”,“随便”,不必“十分用心,用心故不免做作的痕迹,随便则能自然流露”。废名反对在诗歌形式上刻意经营,追求诗歌语言的自由表达,当然这种表达在韵律、节奏、句式、文法等方面都应当合于语言的自然要求。他认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古典诗句妙在“分行”:“这些句子愈分行而愈巧妙愈自然”。他批评冯至的《十四行集》第六首“首章第四行‘是为了一个惩罚,可是’写得太不自然。就说学外国罢,在外国诗里面没有因为音律的原故单独把一个连接词放在一行的末尾,如冯至的‘可是’,前面还要加一个逗号!这样讲韵律,岂不太笑话吗?中国旧诗,如‘三百篇’,一章而句子没有完的没有,但一行而句子没有完的有的是.都非常之自然”。他指出卞之琳的诗同《诗经》、《论语》一样,“造句子而讲究文法,故有时又像是欧化”,他称此类句子为“别扭”,所谓“别扭”。“便是‘渐近自然’的自然”,“渐近自然”虽不能完全等同于自然,但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所以卞诗的句子虽像“蜗牛”般“蜷曲”。但蜷曲得“有趣”。同时,废名认为诗歌语言“最好是不要铺张,宁可刻画,能够自然的描绘出来当然最好”。在这一点上,卞之琳的有些诗则“稍为有铺张之处”。
废名虽推崇诗歌创作的“不自觉”的“乱写”.同时也欣赏那些“很用功”写就的诗篇,因为“诗有时还是要‘做’出来的,不只是写出来的”。诗人在艺术上的雕琢和锤炼,不仅可以造就诗歌“艺术上的‘巧”’这一“美德”,还能够弥补诗人天分和才情的不足。废名认为冯至虽是一个“有诗”的诗人,但“他的诗情并不充足,想借形式的巧而成其新诗”。冯至无疑做到了这点,他的“《十四行集》里的诗也确是因‘巧’而成功了”。
废名关于诗歌形式技巧的自然观念是他凭借自己厚重的诗歌艺术素养和敏锐独特的艺术感悟力和判断力,对古人推崇的艺术表达的“自然会妙”思想和通过匠心独运而获得诗歌艺术的“似等闲不思而得”的自然观念进行拓展和发挥的结果。他这方面的见解,对现代诗歌批评理论的建设而言,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注释:
①②③④⑥⑦⑧⑨⑩⑥⑩⑩⑩废名: 《论新诗及其它》,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109、173、32、161、208、222、100、201、157、48、43、129页。
⑤参见《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⑩罗钢: 《一个词的战争――重读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关键词:延伸 发现 抽象 延续 应用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句话对数学与生活两者之间的联系做出了精彩的描述。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借助“生活原型”,发现数学问题,创设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切实感受身边存在着数学,并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的重要数学事实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向课前延伸―――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离开了生活,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生活中离开了数学,那将是一个空洞虚无的世界。在教学中,要时时领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身边的数学”。
1、在现实中寻找“数学原型”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寻找生活原型,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现象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是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的有效方法之一。
2、带领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
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服务。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在导入时,先板书“字母”并让学生齐读,再让学生寻找在身边哪些地方看见过,学生的思维马上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中开始搜索:
学生甲:选择题中A、B、C、D
学生乙:扑克牌中J、Q、K、A
学生丙:摩托车牌照上
……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了很多。此时,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二、在课上体验――在生活中抽象数学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是学生天天经历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学过程中,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1、勾勒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的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结合知识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知识。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这样的内容恰好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有趣、有用的特点,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着熟悉的生活背景,有着学生乐于参与的空间,让学生们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感到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描绘生活画面,寻找内在规律
学生的学前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是依赖于实际生活实践,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
三、向课后延续―――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我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句子让学生继续练习。如“教室里热闹极了”、“教室里真干净”,“公园里花真美丽”,“小鸡吃虫真有趣”等,经过多次的训练、指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也使学生对把话写具体有了认识,为作文的综合训练打下了基础。
二、抓住特征,把人和物写具体客观世界里的人和物千差万别,各具特色。要具体地、维妙维肖地再现某个人、某一物,首先要把握住这个人区别于那个人,这一物区别于那一物的主要特征。因此,我注意指导学生抓住人和物的特征观察、描写。如写“我喜爱的文具盒”,第一步指导学生抓住外形特征(形状、颜色、质地等)观察。第二步指导学生抓住盒盖上的精美图案观察。第三步指导学生观察构造,了解用途。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到内,从上到下地分步描述以后,再指导学生把内容连起来说一段话,写下来。一个同学把文具盒的构造和用途写得非常具体形象:“文具盒的侧面有银白的磁铁,就象把小锁把盒盖和盒身紧紧扣在一起,用时只要轻轻用手一扳,盒盖就‘啪’的一声开了。盒盖的反面有一个水红色的塑料袋,里面装着我的课程表。文具盒里面有两层,上面一层是一块淡紫色的塑料片,上面的五个白色塑料笔套插着一支钢笔和四支铅笔;下面一层有两个格,细长的装尺子,正方形的装橡皮。”
再如写“猜猜我是谁”,指导学生抓装他”的外貌特征来写,也即抓装他”的身高、长相、衣着来写,写出他不同于别人的特征,使人一猜就中。经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而且能抓住特征,把人和物写得栩栩如生。
三、体验生活,把亲身感受写具体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到语言的活水源头去旅行”。就是说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让学生到社会生活课堂里去体验生活,使学生从实践中提高对生活的认识,积累各种写作素材,形成自己的感受,文章才会内容充实、具体感人。因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劳动锻炼、兴趣活动,到郊外风景胜地去游览。
而这样的数学课堂一定会变得生动而形象。
一、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领略数学的别开生面
中科院研究所研究员张梅玲老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讲座中讲到:“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中引入。”因为,数学就存在我们身边。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一课时,我提出关于过生日的数学问题:“明明今年9岁,过了9个生日,明明的爸爸今年36岁,也只过了9个生日,但是明明的爸爸从未漏掉过任何一个生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话音刚落,学生们已经轻声讨论起来,他们说什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此时,“问则疑,疑则思”的效果表现了出来,我于是马上在学生浓得化不开的兴趣中得带着学生学习了有关闰年的知识,学生们马上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的数学是这么有趣。
这样的内容恰好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有趣、有用的特点,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着熟悉的生活背景,有着学生乐于参与的空间,让学生们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感到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二、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妙趣横生
一堂好的课,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音绕梁。在数学课堂上,同样“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的奥妙。可以从生活的某一方面反应数学问题,可以联系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又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接下来我介绍几个课堂中的小片段:
案例:“百分率的意义”课末游戏片段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比如成语用相应的百分率来表示,百分率用相应的成语来说明。成语“十拿九稳”的意思谁能用相应的百分率来表示?
生:(稍愣了一下)“90%”。
师:请同学们自己找一些能用百分率来表示的成语,给大家互相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地找出一些成语,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且看当时回答情境)
生1:“百发百中”——“100%的命中率。”
生2:“百依百顺”——“100%的依服顺从。”
生3:“九死一生”——“死的可能是90%,活的希望占10%。”
生4:“百里挑一”——“被选中的可能性是10%。”
生5:“一无所获”——“形容收效几乎是0%。”
生6:“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工作时间占60%,休息时间占40%。”
“比喻做事三心二意!”(一学生补充说道)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简洁的百分数原来还可以用来表示如此含义丰富的成语,多有趣啊!其实,生活与数学之间本来就是相通的。”(结束这一个片段时,学生意犹未尽)
三、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实践妙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回归到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教学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要给一个长15米,宽10米,高2米的长方体游泳池粉刷,要刷多少平方米?
如,学习了“年、月、日”以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本年度的年历表。
五一是全国人民的黄金周,大人小孩最快乐的节日啦!当然我也没闲着,这么多年了每当放假我都只能待在家里,不是看书就是写作业,这下可好,老爸竟然大发慈悲的让我和弟弟去旅游!高兴呐!
应该这样说吧!从小我只看过火车,不怕你们笑话啦,我没有坐过火车就借此机会去武汉坐了一次,说实话火车真不好玩,我足足坐在座位上睡了一夜,天哪,等到站时我一起身屁股跟什么扎的似的,痛死我了快!刚下火车,舅舅就从孝感赶过来接我们,我们一起坐车去了武汉最有名气的黄鹤楼。黄鹤楼真是让我大吃一惊,好高的楼啊!太漂亮了呐!姥姥刚买完票,我拿着票迫不及待的冲进梦寐以求的黄鹤楼,不等舅舅来,我就跑进了楼里,唉!真有点扫兴,黄鹤楼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啊!它里面很新很新,还装了电梯,褐色的表层面显得很壮观,上下共七层,我们选择了爬楼梯这样才有趣嘛!过了大约一两个小时了,大家也都累的都差不多,最终决定结束黄鹤楼之旅,进军武汉所称最大武汉大学瞧瞧!在走出大门的时候我们买了许多纪念品,这儿可真是坑人呐四个人也不知道买了什么,不知不觉就花掉了姥姥1000多元!现在想想还真是心疼呐~``~~~~~~!
来到武汉大学,真是让本在下汗颜,校园里有斑马道还有公共汽车呢!出租车什么都有,根本就是个.....说不上来,由于武汉大学实在大的很,再加上在黄鹤楼走了一上午了,所以就坐上了大学的公共汽车,汽车跑了半个小时,我想应该把这学校逛完了,可是舅舅跟我说还没到五分之一呢,我一听彻底绝望......
去的地方太多太多了,说也说不过老,总之玩的很开心,希望下次能见识到更多的古老建筑。
他的眉毛弯弯的,像天边的月牙,眉毛下那双眼睛大大的,总爱眨呀眨的,似乎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的鼻梁高高的,我猜想他的嗅觉很灵呢。那张红红的嘴巴总喜欢说个不停,似乎肚子里充满学问,他还爱笑,一笑就露出了有些发黄的牙齿,可能因为他平时糖吃多了吧。
(周畅《我为同学画素描》)
好在哪里观察描写一个人的外貌,不仅写出了作者看到的,还写出了由看到的引起的联想,这样文章就显得生动活泼,人物形象也就充实丰满了。观察描写真是细致呀,想象也很丰富。笔下的这位同学,少吃糖呀,要不你就完美啦!
不仅写出看到的,还要写出由看到的而想到的。这个写作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题材,比如状物作文。
我的钢笔高高瘦瘦的,外壳是紫色铁皮的,就像穿了一身紫色的连衣裙,笔套和笔身连接处还有一圈银色,好像束了一根银色的腰带。哟,笔身上还有精美的图案呢。瞧,米老鼠竖着圆耳朵,踩着滑板车看着我,仿佛在说:“小主人,快快写完作业和我一起玩滑板哦!”
(丁沁楠《我心爱的钢笔》)
好在哪里作者在描写钢笔外形时,由紫色铁皮想到了连衣裙,还有腰带。米老鼠也能通过联想让它开口说话呢。如此想象恰到好处。这样漂亮的钢笔真是人见人爱呀!
写钢笔可以展开联想,写植物也不例外哦。
在密密的绿叶中间,那鲜红鲜红的花可显眼了。这花很奇特,一朵花就只是一片花瓣,火红火红的,红得犹如天边的云霞。再细看那样子,多像张开的手掌!怪不得它叫“红掌”哩。在每一个“手掌”中间,都挺立着一根细细长长的圆柱,那是红掌的花蕊。大的发绿,小的偏黄,摸上去还坑坑洼洼的,像一个个微型小黄瓜,真有意思!
(缪颖《讲台上的红掌》)
好在哪里 “天边的云霞”、“张开的手掌”、“微型小黄瓜”,这些都是作者看着红掌而产生的联想呢。看到这些有趣的联想,你能不急着想亲眼一睹红掌的风采?红掌呀红掌,你这么美,咋跑到讲台上来监督我们咧?是不是还像袖珍版的老师的大巴掌噢?
其实呀,这个方法在几乎所有习作中都可以用。
游戏开始了,我抽出“人物”盘里的一张条子念道:“牛顿。”后面两个女生分别从“地点”和“事情”盘里胡乱展开一张读道:“在恐龙园里”“做游戏”。顿时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科学家牛顿成了老顽童,正趴在地上学毛毛虫爬:一只大恐龙走过来,他们两个跳起了迪斯科。哎,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组合呀,我笑得眼泪都快流了下来。
(魏奇《搞笑的组合》)
好在哪里看到纸条上的词组合成的句子,引起了一个搞笑场景的联想,正是这样的联想让这个游戏变得更加搞笑了,文章也就更吸引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