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动机理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习动力;高校;经济学英语
教育心理理论认为,学习动力是在个体学习心理系统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下,“由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个性心理倾向所产生的,来自主体自身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动力性、结构性、生成性、系统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合力。该合力引发、维持并强化主体的行为过程,直至达到目标。学习动力系统由认知系统、行为系统和动力系统构成。其中,认知系统是接收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等认知活动的内部控制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形成学习中的智力潜能。行为系统是由行为、行为结果的评价和习惯等因素构成的外部执行系统。而动力系统则是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内部驱动和调节系统,它影响学生的知识、思想、行为和信念的转化过程。
学习动力有目标引力、内部驱力和情境动力三种形式。目标引力是学习目标对大学生的诱引倾向,其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等因素表现出来。内部驱力由学习者获取知识,解决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需要引起,并推动学习者从事满足这些需要的学习行为的内部激起状态。情境动力是由与学习者学习相关的外部情境而使学习者持续学习的倾向,其主要以奖励与惩罚形式表现出来。
一、研究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具有以下意义:第一,教师建立适当的、发展性的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有助于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英语的效率。第二,在经济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业成功,能维持和加强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从而保证学习过程的持久性。第三,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通过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二、经济学英语课程最佳学习心态的构成
经济学英语课程最佳学习心态由轻松感、愉悦感、新奇感和成功感构成。第一,轻松感。学生在轻松的时候,思维就会变得迅速敏捷,这加速了知识的接受、加工和结合的进程,知识也能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第二,愉悦感。愉悦感是最好的诱发剂和最有效的精神振奋剂。学习中有了愉悦感,学生就会积极主动,不知疲倦,思维机制也会加快运转,知识也会很快被吸收。第三,新奇感。新的教学信息,新的教学方法,新颖而又有启迪的教学模式会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而这种状态最有利于接受知识。第四,成功感。学生在学习时,每取得一点进步,如能及时得到肯定,便会有一种经常的成功感,使他们看到自己努力得到的成绩,从而树立信心和进取心。
三、学习动力理论在高校经济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方案
为了在经济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提出适当要求,建立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
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建立适当的、发展性的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有助于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从而提高经济学英语学习的效率。第一,难易适中,突出自主。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要适中,并且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预想自己可以实现,学生就会积极的投入经济学英语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并结合教学的要求来建立这样的目标。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要具有自主性,要出自学生自愿,由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安排。在学生自主动力作用下,学生会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而不需要外力的督促和控制。第二,重视过程,注重体验。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的确立,要以经济学英语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本身为重点。该过程激发直接学习兴趣、指向性明确,没有中间环节。这种学习目标一经建立,就会产生强大的行为动力,并伴随着一种自我愉悦感。第三,目标转化,动力内化。一般情况下,学生怀有一种对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因此在经济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共同的经济学英语学习任务,形成群体性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当利用群体性学习目标的间接动力激起学生投入到经济学英语活动时,教师应适时的引导他们理解学习的价值意义,让学生在经济学英语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魅力,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经济学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一般可以采用合作式教学法来培养群体性学习目标。
(二)体验经济学英语学习成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经济学英语教学中,学习活动被激发起来后,需要有持续的学习动力加以维持和加强,以保证学习过程的坚持性和效率。在经济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面向全体学生,鼓励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英语的自信心。在经济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经济学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第二,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体验成功与进步,促进学习动力的加强。经济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的自我评价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等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学习过程、寻求学习策略,保持学习的动力。
(三)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经济学英语学习内容,克服课堂疲劳心理
教师在安排经济学英语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尽可能避免使学生产生疲劳心理,或在学生产生疲劳心理、兴趣开始转移时,及时调整学习内容,使学生接受新的刺激,重新兴奋起来,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种:第一,采用灵活多变的经济学英语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小组讨论、正反辩论、单独发言等,而听、说、读、写各种训练方式也要灵活变换,使他们始终处于新鲜的刺激中,大脑不易产生疲劳。第二,掌握“逗引”的教学艺术。教师在经济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巧妙的问题逗引学生去深入探究教材,领着他们去领略无限风光。“逗引”能迅速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并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逗引”还能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要选准“逗引”的时机和突破点,以此来引导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想。第三,掌握教学幽默艺术。教师要擅长运用活泼的、富有情趣的、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进行教学,将教学引向成功。幽默能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趣、更有效。尤其在学生进行了一段强度较大的学习之后,大脑很容易产生疲劳,这时如果能适当地动用教学幽默,不时给人以轻松愉悦的笑,就能保持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性,减轻疲劳,振奋精神,增强学习兴趣。实验表明,学生对含有幽默色彩的内容记忆最深刻。总之,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其注意力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确保学习任务高效地完成。
(四)优化经济学英语学习环境
系统论认为,系统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两方面协调,可以使系统在原有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发挥更大的潜力,从而提高系统整体功能的效果。因此,对经济学英语学习动力系统的开发要重视其外部环境。经济学英语学习外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交际环境。第一,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指学校设施、经济学英语教学设备及有关学习资料等。教师要利用高校的物质环境,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其一,发挥校园设施的影响力。教师可以通过对校园物质环境的设计和校园景点的布置,来树立一种正确的导向,激发学生经济学英语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其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经济学英语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把丰富多彩的、形象生动的视听信息合理地呈现给学生,实现教学内容从抽象到具体的良性转化。第二,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指的是经济学英语学习之外的、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实际影响的一切校内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的校风、班风等。教师利用高校的文化环境,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其一,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构建能够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景和氛围。其二,塑造积极向上的班风,构筑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在一种积极的班级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形成健康的情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第三,人际环境。人际环境是在经济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关系。教师利用高校的文化环境,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其一,经济学英语教师的情感能陶冶学生的品德。教师在经济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情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加强学生的情感动机,直至形成稳定的情感特征。其二,经济学英语教师的精神风貌能满足学生快乐求学的需要。经济学英语教师良好的思想言行、感情意志、道德品质能使学生的心理中包涵更多的崇师、敬师和亲师的理智情感。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
[2]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3]吴光林.对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4]陈锋.农业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查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7,(8).
[5]张敬国.学生学习动力初探[J].教育探索,2005,(2).
关键词:初中英语;动机;激发策略
英语学习动机是新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这些相关因素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效果。”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起稳定且持久的学习动机,这样就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发扬自身优势,摒弃不足,与他人共同合作,养成健康和谐向上的品质。”为了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广大英语教师们应该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存在问题
最近几年,国内外有很多关于动机类型与如何激发动机的理论,但他们的研究对象以大学生较多,对中小学生的研究不足,几乎没有对初中生,特别是初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大学生与中学生在学习环境、知识积累、社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我们不能将这些研究成果直接用到中学生外语教学实践中去。因此,调查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了解其成因,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对激发、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促进英语学习,提高学业成绩和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国内对于初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我认为本研究的成果对于丰富我国中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成长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现今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对老师不是非常喜欢,这种对英语老师的态度会影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因为加德纳的社会教育动机模式理论指出,学生对语言教师的态度影响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所以只有英语老师多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学习,学生才能更加喜爱老师,喜欢上英语课,进而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
(二)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体验成功
根据调查显示,初中英语学生英语成绩不理想,也没有相应的英语学习策略,所以大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意识。这时作为英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对动机行为都会产生积极的直接影响,有利于学生英语动机水平的提高。
另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的信心和学习动机,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也应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这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强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影响巨大。然而笔者在对学生的研究中发现,多数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低,不懂英语,他们大多忙于工作、生意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对孩子放任自流,他们根本没有心思辅导子女的功课,更没有能力敦促子女学习英语;经过笔者的访谈调查,发现父母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调查发现学生父母一旦发现子女学业荒废或考试成绩不理想,就破口大骂,或者棍棒相加,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防止学生的产生和学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四)教师多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开展生动教学活动
由以上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初中英语学生都认为英语教材相对比较难,教师对教材的设计不合理,然而他们又能充分认识到英语教材的价值,这说明初中英语学生能客观的看待英语教材和英语学习,他们对英语教材的价值持肯定的态度,由于自身英语水平的低,很多知识都不能很好的消化,所以认为教材比较难,而对于教师对教材的设计,他们认为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作为教师应该充分研究初中英语教材,把教材吃透,才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对教材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之后,要能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这样学生就能从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并越发的喜欢上英语,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使英语学生的外部动机逐步转化为内部动机,强化初中英语学生的英语学习。
三、结论
笔者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等相关书籍,并且结合访谈、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初中英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根据笔者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与研究,了解到初中英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能考上一所好高中,想上大学,想找一个好工作。这显示出初中英语学生主要是想通过英语学习获得自己外在的需要,而不是真正的想要融入到第二语言社团中。而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归因等方面都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英语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特点和类型,并对影响他们动机的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然后因材施教,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积极的转化英语学生。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 学习动机 高校学生
一、前言
动机理论作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是教育心理学需要深入讨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有教学的场域存在,我们就必须面对学生学习动机的状况与总体特点,并以此为基点改进教学内容与形式。就目前而言,国内学术界关于学习动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动机理论流派的梳理、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综合分析、高校专业类分与学生学习动机分析、国内外学习动机理论的实践性发展等方面。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学生学习动机亦日渐受到重视。然就目前而言,学术界对高校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学校动机讨论甚少,这不仅影响了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进度,同时也使得众多关于课程改革与学生创造力提升的讨论显得缺乏深度。为此,本文将结合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具体情况,分析高校学生计算机学习动机的几种面相,以期对我们改进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二、高校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总体特征分析
(一)学习动机理论简述
学习动机是心理学动机理论流派下的一个重要方面,意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根据个体特征,学习动机牵涉因素甚广,与学生个人兴趣、需要、态度、期待、价值观、外来鼓励、志向水平、学习后果等几大方面关系密切。其中,我们可以根据内因与外因来将这几大关联因素进行总体归类。
因个体差异性的广泛存在,学习动机也是处于一种多样化的发展状态。众多心理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各有侧重的研究,逐渐形成强化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成就目标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等几大学习动机理论流派。对不同学龄段学生学习动机的全面有效分析,有助于我们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相长的难题。
(二)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特点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经历了十多年的高校扩招时期。学生人数的持续提升,对高校教学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这就促使我们必须进行高校教学的改革,注重从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充分分析,方能制定出更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
学习动机理论作为我们深入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我们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寻求教学改革突破的研究重点。根据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年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随着其年龄及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重大改变。一方面,随着自身心智水平的提升,自我约束力和行为规范有所提升;另一方面,高校教学模式及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又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规划做出更明确的判断与坚持。这种自我约束力的增强与学习环境的复杂化,构成了高校学生学习心理上的更趋多样化。
(三)高校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分析
计算机课程作为全国高校最为普遍的公共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高校子弟。以往讨论高校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时,主要关注计算机课程对高校学生的重要性及学校、教师提升学生学习动机的若干途径。结合学习动机理论与计算机课程具体情况进行的深入分析甚少。
众所周知,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尽管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意识到计算机技能的重要性,但在对待计算机课程学习上显现的动机却呈现的同质性、浅层次和被动性的特征。
所谓的同质性是指,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其对计算机课程的认识与目标定位都较为统一,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学习获得计算机水平资格证书,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运用技能。
与同质性密切相关的,就是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需求上的浅层次性。具体而言就是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停留在较为初级的层面,主要包括:掌握一定的硬件、软件知识;学会运用office办公软件等常用软件;学会运
网络资源查找资料等方面。
而导致以上学习动机特征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学习动机的被动性。如前所述,学习动机受到内外两大因素的共同影响。高校计算机作为公共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进行讲授。但大部分高校在大一时安排了较多的课时量,这导致初入大学的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压力,从而直接导致实用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沦为一门被动应付的必修课程。
三、高校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提升对策思考
根据上述对高校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只有有效促进高校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的提升,方能促使计算机课程教学取得更大成功。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对学生学习动机进行全面调查,总结分析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真实动机与具体难题。只有从学生自身具体情况出发,我们所做的所有改进才会是有的放矢。
(二)对课程内容、授课形式与授课时间进行调整。众所周知,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模式化,是限制课程个性化与实践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学团队有必要根据学校特点进行校本资源开发,将实践融入与理论的教授中,强调学生体验式教学,促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将计算机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模块进行授课,在高年级学生中加强计算机技能的实践培训。
(三)广泛参考其他公共课程的教学经验,开展课外体验活动。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教学的真实案例,方能从外部环境上促使学生学习动机的自我优化,从而克服同质性、浅层次与被动性的学习动机状态。
综上所述,良好学习动机的培育与维持,是高校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核心环节。高校计算机课程作为实践性最强的基础公共课程之一,需要从课程资源调配到授课形式及时间调整等方面去维持、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学习动机,从而帮助高校学生通过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获取更多有效学习技能。
参考文献:
[1]骆国锋.高校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动机的浅析[j].才智2011.32.
[2]张学秀.影响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学习动机之因素调查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3]方斌.浅谈如何引发中职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学习动机[j].成才与就业2008.17.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 学习负动机 教师因素
基金项目:本论文由上海理工大学2017年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项目基金支持,基金编号:52-14-133-133
一、引言
语言习得从来都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发生了转向,将语言习得研究从固有的聚焦外部因素如语言特征、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学习方法与手段等转向到语言习得者本身及语言习得的过程上来。语言习得者的个体差异逐渐出现在研究者的视野之中,其中,语言习得的动机(motivation)则成为研究关注的重中之重。学习动机可谓语言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动机理论中的负动机(demotivation)研究由关注外部影响因子转向为内外影响兼顾,改变了原有动机理论研究的视角,丰富和拓展了其研究内涵。本文所谓的“英语学习负动机”是指由于外部因素的负面影响或者由外部影响因子导致的内部因子的负面变化,使得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下降。造成英语学习负动机的影响因子有很多,本文只关注教师这一影响因子。教师因素是诱发英语学习负动机的重要甚至主要因素之一,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重要实践者,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师生关系等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甚至决定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近年来教学改革之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向为以学生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正因为如此,高校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更应该注重教,避免因教师个人原因而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出现负动机这种情况。论文在前期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目前英语学习负动机中的教师影响因子有哪几个主要方面,探讨这些方面的影响程度及差异如何,最后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建议以期消除这些影响因子,从而减少学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出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效果。
二、前期研究综述
关于学习负动机理论,国外有着较多颇为重要的研究成果。1992年高汉(Gorham)与克里斯托菲尔(Christophel)发表题为《高校课堂中教师行为对学生学习动机及负动机的影响》(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eacher Behaviors as Motivating and Demotivating Factors in College Classes)的论文,拉开了负动机理论中教师影响因素的研究。而沃灵顿(Warrington)与杰弗里(Jeffrey)通过自编调查问卷发现影响一年级本科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中教学方法与内容等与教师相关的因素占据 23% ,比例较高。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与其他如学习环境等外部因素相比而言,教师因素是学生学习动机减退的重要因素。21世纪以来,亚洲学者也开始关注学习中的负动机理论研究。如越南学者、日本学者等,他们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与教师相关的影响因子依然是造成学生学习负动机的重要因素。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学习负动机理论研究仍处在起步摸索的阶段。总体说来,国内研究方向与视角大都集中在介绍国外负动机理论及其背景,但近年来已有学者注意到这个问题,开始寻求与国外不同的研究角度,尝试从国内实际情形出发,开展英语学习者学习负动机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学习负动机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李艳辉(2004)通过调查12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与4名英语教师,得出数据:直接与教师相关的负动机影响因子占总比的40%。张哲(2007)对316名大学生的调查也表明:近三分之二的被调查学生负动机行为与教师密切相关。还有张华丽(2010)在论文中归纳出六类最能影响学生学习负动机的教师影响因子。这些研究结果与国外相关实验发现基本类似,都能证明教师因素在学生学习负动机各影响因素中占据重要作用。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前人已经开始注意到教师因素在学习负动机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前人研究较侧重与提取和w纳影响负动机的教师因素,较少对比分析各教师因素内部的影响差异,探索分析各因素产生的原因,极少涉猎尽可能切实可行地消除这些教师影响因子。本研究在归类诱发高校学生英语学习负动机中教师因素的同时,进一步对比分析各教师因素内部的影响差异及影响程度,探索出现教师影响的内在原因,并给出建议,尽可能地将教师影响最小化,以期减少学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出现,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能从自身出发弥补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论文拟探讨与研究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教师因素,而要较为全面详细地研究分析这个问题,就需要解决如下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也是本论文重点所在,即目前英语学习负动机中的教师影响因子有哪几个主要方面,这些方面的影响程度及差异如何,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建议可以消弭或最小化教师影响因子。
为调查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学习负动机中教师因素的比重,调查问卷是种很好的手段。调查问卷题目全部自编,但在问卷的设计上也参考了周慈波与王文斌以及李琳等人的问卷形式。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的个人信息只包括性别、年级、年龄等基本要素,采用匿名的方式上交,以期受试学生在回答问卷上的题目时能够卸下精神压力、尽可能地按照实际情况出发,真实、有效地完成问卷;第二部分则是与学习负动机中教师因素相关的20项陈述,每一项都采用了里克特五级量表的形式,如针对“教师上课不准时,态度不认真,热情不高”这个陈述,有五级量化标准,分别是“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及“非常同意”。受试学生需要针对这个陈述在五个选择中选出最贴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一项。
受试学生来自上海某高校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共500名,其中男人317名,女生183名。学生年级跨度1-3年级,年龄跨度22-28岁。调查问卷发放5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452份,有效率为90.4%。使用SSPS软件对问卷进行检验得出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02,表明此问卷信度系数较高,本问卷的设计是合理、科学的,收集而来的数据亦可用于进一步的分析、解读与研究。
四、研究结果与解读
表一:教师影响因素R总
经过对有效回收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之后发现,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学习负动机中教师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师生互动”与“教学辅助手段”四个方面,详见表一。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对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而言,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是其英语学习的首要影响因素,所占比例为36.1%。这是因为,即使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但归根结底他们仍是学生,虽然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积累了一些英语自学的方法与经验,但如有教师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引导与教育,在英语学习中则更有效率、更能掌握所学知识,事半功倍。“教师素质”以30.6%的比例成为影响学生学习负动机的第二大因素,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因也不难解释,“教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与个人魅力,而这两点也是影响学习效果与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可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而教师的个人魅力则会吸引学生使其跟从学习或者让学生不喜欢使其厌恶学习。在大多数的求学与教学过程中,也曾听说或经历类似场景,因为某位老师的个人魅力而对某个学科的学习更有积极性,或者因为某位老师的某些行为而拒绝学习某门课程。影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第三位因素是“师生互动”,所占比例21.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学习之后需要得到教师的反馈,以此检验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因此“师生互动”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负动机。在本次问卷调查中,还发现教师使用的“教学辅助手段”亦是影响学习负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所占比例为11.8%。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教师的需求贴合实际社会发展状况。在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道路上,教师也要学会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并且合理、灵活运用。
表二:教师因素内部子因素汇总
通过表二,可以直观地看出,在“教学方法”中,“重点不突出,没有针对性”与“较少介绍学习方法和技巧”是学生诟病的主要方面,两项占据比例为63.8%。这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中的首要期望还是获得知识并且获得一些有效而实用的学习技巧以便在今后离开课堂之后亦能继续个人学习。而如果教师没有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没有针对性,那么学生无从获得知识,久而久之学习效果不理想进而导致学习负动机的出现。同时“教学方法单一”与“授课时间与进度不合理”也是影响学习负动机的重要因素,导致学生学习容易疲劳甚至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师素质”的子因素中的首要因素则是“上课不准时,态度不认真,热情不高”,几乎占据一半比例,这表明学生对于教师的最为重要的要求就在于教师的教学态度与热情。教师一旦认真教学、态度端正、教学热情高涨势必会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减少学习负动机的产生。教师“发音不标准”是教师素质影响因素的第二位,占据比例也很大,达到了33.7%。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如果自己都无法标准地发音、朗读英语单词,那么学生势必会怀疑该教师的职业性,其权威性也会大打折扣。另外教师“太过严肃”及“衣着不得体”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负动机。教师太过严肃、不平易近人无法让学生亲近,从而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而讲台上教师衣着不得体则可能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或批评或谈论教师的服装上面,从而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在教师因素的“师生互动”这一子因素中,占据首位的是教师“偏爱成绩较好的学生”,比例高达43.9%。如果教师课堂上下都较多关注成绩较好的学生,那么则会挫伤成绩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现学习负动机的情形也就可以理解了。而“不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与“不及时批改作业,不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则分别占据32.3%与23.8%,表明学生想要教师聆听自己的心声,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普遍建议有所改变和转换。在“教学辅助手段”子因素中,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由于教师“较少使用游戏故事等辅助手段”,使得上课过程较为枯燥乏味,使其逐渐降低学习兴趣,导致学习负动机出现。同时“很少使用现代教学工具”也成为学习负动机中教师因素的的重要部分;而“缺少板书”以22.9%的比例成为“教学辅助手段”子因素的第三位,缺少板书会导致学生忽略或抓不住课堂重点,同时课后也无法有效复习,以至于学习效果不佳,学习积极性受挫。
五、策略与建议
在较为全面而细致地分析与解读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学习负动机中的教师影响因素之后,高校英语教师在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授课之时,为期消弭或最小化教师影响,应主要从“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师生关系”及“教学辅助手段”四个方面入手。
就“教学方法”而言,教师应该多向前辈老师学习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尽可能避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根据讲授内容的差别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避免一成不变;同时积极探索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将多样、有效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以维持或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
就“教师素质”而言,教师应该长期、积极地提升自我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跟上高校改革的步伐;同时作为高校新教师还应该进行集体备课、听课观摩等活动,以完备个人教学知识的储备,加强学生对自己权威性的认可,增加学生对于跟着老师能学习诸多有用知识的信心;改变上课对于学生的态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以高涨的热情讲授每一堂课;同时以适合教师这一职业的着装站上讲台,以大方得体的教态进行教学。
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师应该尽量客观公正,不偏爱成绩较好的学生,不忽略甚至歧视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尽量做到一视同仁,避免学生产生厚此薄彼的想法,进而导致学习负动机的出现;教师也应该聆听学生心声,重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及时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与反馈,增加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认识与对教育学整个过程的参与感,从而有效抑制学习负动机的产生。
在“教学辅助手段”方面,教师应该多采用不同的教学辅助手段。英语学习过程中可以以故事或者游戏的方式增加课本内容的有趣性,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忘契合科学发展的现状,加入现代化教学工具,以辅助教师的讲授;同时适当使用板书等手段,让学生能够较为清楚、直观地接受教学内容,以维持或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六、结语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与解读,本研究发现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学习负动机中的教师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这四方面影响深刻程度依次为“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师生互动”与“教学辅助手段”。而这四个教师影响因素又能细分为不同的子因素,通过对子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教学方法”中教师没有针对性,教学重点不突出是最具影响力的;“教师素质”中教师态度不认真,热情不高最能导致学习负动机的出现;“师生互动”中学生学习负动机首要依赖教师偏爱成绩较好的学生;而“教学辅助手段”中与负动机最为密切的因素则是较少使用故事或游戏等辅助手段。
本研究在梳理教师影响因素及其各方面子因素之后也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与建议。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让教育从业者进行反思,认识到自身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发展个人素养、教学能力、教学态度,从而减少学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出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同时亦可作为教育管理者提高管理绩效与职业能力的理论依据,以期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学习负动机中的教师因素最小化。
参考文献
[1] Crooks,G.What Influences What and How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teach[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7(1):67-29.
[2] Dornyei,Z.Teaching andResearching Motivation [M].Harlow: Longman,2001.
[3] Falout,J.& M.Falout.The Other Side of Motivation:Learner Demotivation[A]//In K. Bradford-Watts et al.(eds.) JALT 2004 Conferrence Proceedings [C].Tokyo, 2005: 280-289.
[4] Gorham,J.& D.M.Christophel.Students′Perception of Teacher Behaviors as Motivating and Demotivating Factors in College Classes[J].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992(3):239-252.
[5] Hammer,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Longman,2001.
[6] Hedge,T.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7] Schumann,J.The Neurobiology of Affect in Language[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8.
[8] Warrington,D.& D.M.Jeffrey.A Rationale for Passivity and De- Motivation Revealed:An Interpretation of Inventory Results Among Fresh-men English Students[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earning,2005,3(2):312-334.
[9] William,M.Motivation in Foreign and Second Laguage Learning:An Interactive Perspective[J].Educational and Child Psychology,1994(11):77-84.
[10] 李琳.大学英语学习者负动机内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2):65-69.
[11] 李如密.教学风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2] 梁良.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动机减弱初探[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3):75-78.
[13] 刘宏刚.外语教学中的负动机研究:回顾与反思[J].语言学研究,2009(8):182-191.
[14] 秦郧.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及其存在问题[J].外语教学,2003(3):16-19.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学习策略 学业成绩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如今,对于学习动机因素、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比较热点的问题。大量的研究探讨了各种动机因素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激励作用以及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大量的研究也探究了学习策略,尤其是自我监控学习策略与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学习动机因素、学习策略等与学生的学业成就是紧密相关的。并且,学习动机因素与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也是相关的。目前,多数学者将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联系在一起研究,而且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细。
1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让学生通过进行学习活动以达到学习目标的心理动力,其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关于动机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研究中心主要在于动机理论的提出,如强化理论、驱力理论等。近些年,我国学习动机的研究密切结合着社会形势和教育趋势的需要。更有学者将学习动机分为表面型学习动机、深层型学习动机和成就型学习动机。
2学习策略的相关理论
学习策略作为一种对内调控的技能,涉及的概念和规则一般都具有很高的概括性,要使这样的规则由老师讲述转变为学生的积极运用,进而支配学生自身的认知行为。
对于学习策略的定义有将其视作学习活动或步骤,如梅耶就认为,学习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也有学者将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的规则、能力或技能。由于定义的不统一,学习策略的分类自然有很多种。有学者从学习策略结构的角度对其进行的分类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等。
3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学业成绩指经过学习和训练后所获得的学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隋洁、朱谨研究认为,在学习初期,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能促进学习者获得知识且二者对知识获得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
刘晓明、郭占基、王丽荣研究初中生成就动机、自我概念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自我概念高者成就动机强,自我概念低者成就动机弱;高自我概念者学习成绩好,低自我概念者与成绩差无关;成就动机的强弱与学业成绩的好坏关系不大;中学生优差生在学习成败归因上普遍存在显著差异。国内关于成就动机的代表性理论有:自我效能感理论,归因理论和成就目标理论。
有关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从 0.49到0.70不等”;张学明(2007)指出:“自我效能感强会提高个体的成就状况,自我效能感差则会降低成就状况。”有关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自我效能感是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主要预期因素之一。对于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密切相关。
掌握目标对学业成就有显著的回归效应,直接影响学业成就。但无论如何,成就目标与内在动机、学业成就是相关的,掌握目标可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业绩目标可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所述,不难发现: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不是独立的,而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业成绩。
4问题和建议
现在,关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几乎只针对某一个大的群体,如大学生、初中生等,虽然有的研究涉及优生和差生,却没有涉及后进生这一群体。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里有的也会有较高学习动机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教师对他们进行的只是关于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励,而没有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的系统教育,这是不够的。而学校的现状仍然是忽视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的系统教育。内在动机与学业成就呈显著的正相关,外在动机与学业成就呈显著负相关,这与有关研究结论一致。在回归和路径分析中,内在动机虽然没有对学业成就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和直接影响,但内在动机会通过直接影响学习策略而间接影响学业成就。如果能够通过研究找出适合不同性格类型学生的不同学习动机以及学习策略,那么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郭占基.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1994(4).
[2] 周国韬等.初中生在方程学习中学习能力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7(20).
[3] 张宏如,沈烈敏.学习动机、元认知对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l).
[4] 黎兵,杨嘉乐.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4(4).
[5]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6] 陆莹莹.女大学生的学业成就与社会角色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
论文关键词: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行为
一、学习动机的理论概述
1.强化论
S·R心理学家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斯金纳认为,无需将动机与学习区分开来。按照强化论的观点,人的行为取决于刺激和行为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牢固联系。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正强化,例如老师和家长的赞扬等,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正强化,就缺乏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惩罚,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因此,在学习当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给予积极的指导和鼓励,使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2.需要层次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等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和实现。因此,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爱和自尊”的需要,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保持良好长效的学习热情。
3.成就动机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由阿特金森所提出。在发展的过程中,人类获得了一种成就需要。成就需要的程度因人而异。阿特森认为这种强度的差异可以由一种假定的相对于追求成功的避免失败的需要来解释。一些人是成功趋向型的,而另一些人则对失败有高度的焦虑。成功趋向型的人通常设置中等难度的现实的目标,对成功的期望水平较高,而受焦虑影响的人选择任务难度时或者太高或者太低。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清晰对自身的归因认识,树立适当的发展目标。
4.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与传统行为主义的强化不同的是,他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如奖励、惩罚;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而形成的对下一强化的期待。期待就是班杜拉所说的先行因素,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它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确立适当学习目标,形成理想的自我效能感。
二、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及行为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学习动机和行为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王瑾曾对200名工科专业大学生进行了“学习动力强度”的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在学习动机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占总人数的84.7%。而目前工科专业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学习方法不合理、学习效率低、学习情绪低落、学习功利性强、学习意志力薄弱、学习心态消极等等。
张爱莲曾对137名非重点工科院校大学生进行了学习动机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约四分之三的被调查学生学习动机不够强烈。调查还揭示了对大学生学习动机有促进和阻碍作用的主要因素,如生存与发展、求知与完善、考试压力、上进心、父母的期望、成功的激励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专业与课程不符合学生兴趣、学校管理的个别环节欠妥、学校条件较差、教学状况不理想、课程时序安排不够合理等外部因素以及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自控能力不强等内部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阻碍作用。
工科院校大学生中男生和女生有着不同水平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对于社会取向、害怕失败、个人成就、小群体取向四种动机,男、女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社会取向、害怕失败和小群体取向动机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水平则显着高于女生。男生比女生更加注重个人成就是否能够实现。张爱莲在对非重点工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中发现,在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中女生占多数,而在学习积极性低的学生中男生占多数。学习积极性居中的学生中男生较女生多,但差异相对较小。这表明女生的学习积极性状况比男生要好。
另外,大学生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年级差异。刘淳松等人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出发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二、三年级的学生在求知进取动机水平上高于一年级;在物质追求和个人成就上三年级明显高于一年级;在社会取向、害怕失败的得分上,年级差异不显着。有学者从知识、经验和技能三个维度来考察大学生学习动机,一年级学生的兴趣主要在知识和技能方面,二、三年级动机呈下降趋势,大学生最后一年的学习动机呈回升趋势,这可能与就业、考研等现实情况有关。由于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技能和经验的重要性,并且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养成,所以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等方面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压力和挑战,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学校还有自身的影响因素众多:社会和国家的需要、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求知与完善、责任感、上进心、成功的激励、考试压力、父母的期望等等。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中更多的是由于内部动机的推动。引人注意的是,认为考试压力是其主要的推动力的学生,多数是学习积极性居中的学生,这表明考试压力只能将学习动机维持在中等水平,很难激发学生持久而强烈的学习动机。这也说明了内部动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将学生的内部动机与远大志向、报效祖国等远景性学习动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维持学习行为的稳定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当前社会、学校和学生应当重视思考和解决的重要一点。
三、激发培养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与策略
从调查结果来看,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更加注重实用,更加关注当前利益而缺乏远景性学习动机。当今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如要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学会学习,维持适当的学习动机。因此,基于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实用性的基础上,需要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树立起终生学习的理念。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科学合理定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很多高校缺乏科学合理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毕业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很多学生会迷茫,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足。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轨,导致大学生对生活和就业问题格外关心,因此,就会更加注重学习的实用性。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已经与精英时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有所区别,但是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却没有与时俱进,高校仍然以传统知识的多寡和深浅来作为评判人才培养的标尺,势必会导致学生的“学”与“用”相脱节,使学生倍感课程与考试的压力,同时又无法从内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陷入被动的局面。另外,有调查显示,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学校管理方式欠妥、学校教学实验条件限制、课堂教学方式死板、课程安排不合理等因素,也对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准确科学合理定位,同时制定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丰富人才培养内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成长空间,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人格教育,加强学习动机和行为的培养
有关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动机强弱顺序依次为:生活与就业、求知、报答,社会奉献和消极回避。社会奉献相对被排在了后面,因此,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使之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是非常必要的。在竞争和就业压力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不能批评大学生过于强调实用动机和个体的因素,不过,我们仍然需要强调加强报答和社会奉献的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只有使大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同国家的发展与命运结合起来并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我为什么上大学?”,才会使大学生具有胸怀祖国、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强学习动机,改变不端正的学习动机,树立积极、主动的远景性学习动机。
3.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加以培养,比如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或实践活动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对于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或趣味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形成学习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精心组织课堂,采用新颖而生动的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适当开展学习竞赛等。
关键词:印度 MBBS留学生 汉语 学习动机 成绩 关系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来华学习的MBBS(“MBBS”指全英文教学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正在逐年增加,学生生源地尤以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居多。笔者所在的南京医科大学于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批MBBS留学生,根据2014年4月的数据统计,目前在校MBBS留学生共计358人,其中印度籍学生达109人,占总人数的30%。2007年教育部在《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中强调,汉语作为必修课应贯穿始终,以适应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的便利以及后期接触病人的需要。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校在MBBS留学生培养中的汉语教学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2011级和2012级学生参加新HSK考试获得了首次通过率85%的好成绩。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同比其他国别的学生,印度留学生汉语教学的现状却不甚理想,甚至存在较大的困境。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教材、教学环境一致的前提下,印度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整体低于其他国别的学生,近三年的HSK四级通过率只有31%,且群体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汉语水平两极分化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状呢?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动机是第二语言学习中最有影响的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之一,了解动机对于语言学习的结果具有较强的预测性。Gardner和Trembley(1995)在Gardner开创的社会心理学动机模式(将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的基础上,构建了扩展动机理论模式,认为语言态度、动机行为和学习成绩三者存在间线性的关系。
在我校2014年新招收的12个国别的81名留学生中,印度留学生占22%,在学生国别群体中位居前列。为解决现实教学困境,同时使后续针对印度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更加有效,因此研究印度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及与成绩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总体采用Gardner的动机理论模式,并依据MBBS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的特殊性,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探讨来华印度MBBS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类型及其与学习成绩间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南京医科大学2010级至2013级的印度MBBS留学生,他们均已完成500个学时的汉语学习。共发放问卷82份,收回80份,有效问卷为79份。其中男生45名,女生34名。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旨在归纳来华印度MBBS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类型,尝试具体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印度MBBS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类型有哪些?2.性别、学习时长等个体因素对印度MBBS留学生的动机类型是否有差异?3.印度MBBS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维度与学习成绩间存在何种相关关系?4.影响印度MBBS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三)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参考了Gardner的ATMB问卷,并根据来华印度MBBS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相应调整和修改。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个人情况,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问卷主体共设30道题,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动机类问题(18道)、影响动机因素(6道)和努力程度(6道)。问卷采用了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的利克特五级量表形式,且翻译成英语,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问卷内容。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KMO=0.752,Bartlett’s Test结果是显著性水平为0.000)。本研究采用斜交旋转法自然归类,根据因子分析得出每个问题项的因子系数,并对问题项的主题词分析,最后归纳出以下5种动机类型(如表1)。
表1:因子分析结果
(一)动机类型的总体分析
通过对五种因子的均值分析,从总体上看,印度MBBS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较高动机是交际媒介动机和语言兴趣动机,较低的动机是学习情境动机和文化融入动机。五种动机类型的排序依次为:交际媒介动机>语言兴趣动机>证书动机>文化融入动机>学习情境动机(如表2)。
表2:因子均值分布
在所有项目中,均值大于4的项目为A8、A3,平均值小于3的项目为A17、A14,这说明印度留学生普遍认为汉语比较难学,认为学汉语主要是为了适应在中国的基本生活需要,至于使用何种教材等情境性因素对他们的汉语学习影响不大。
(二)动机的个体差异
1.性别因素
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只在因子一(P=0.003
2.学习时长因素
我们在考察学习时长是否对汉语学习动机变化产生影响时发现,随着汉语学习时长的增加,高年级学生(2010级和2011级)与低年级学生(2012级和2013级)在汉语学习动机上并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汉语课程设置有关,因为他们的汉语学习均在低年级时已全部完成,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没有使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动机产生变化。
3.高分组与低分组在学习动机强度上的差异
将调查问卷中受试者各因子的得分相加然后进行排序,分出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为19名学生,再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学习动机强度高的学生与学习动机强度低的学生在五种因子上都有显著的差异性(如表3)。
表3:高分组与低分组在五种因子上的差异
(三)动机维度与成绩的相关关系
在79名受试者中,通过HSK四级考试的占35%。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在五种动机维度和汉语成绩的关系中,最能预测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是“证书动机”(Beta值是0.239,P值是0.05),与HSK成绩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学生的证书动机越强,通过HSK四级考试的可能性越大。
(四)影响动机的因素
为了考察影响印度MBBS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因素,我们对汉语学习动机总体强度较弱的19名学生的回答做了数据分析。在我们的假设和预设中,他们持较肯定的态度。
表4:影响汉语学习动机的因素
上述数据显示,影响印度MBBS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因素主要为“母语干扰因素”和“实习环境因素”。一方面,印度学生的母语印地语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在发音和写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调查显示,71%的学生认为汉字对他们来说是最难的部分,这一因素在汉语学习初期就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困扰,导致他们普遍认为汉语是一门难学的语言,在学习上形成畏惧心理;另一方面,从生源国别角度看,印度留学生相对集中的现状使他们容易形成自己的母语群落,不利于他们在目的语语境中使用所学到的语言技能。另外,实习医院的可选择性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形成了“学会了也没什么用”的思想误区。他们认为自己将来并不打算在中国实习和工作,专业课老师也都采用英语授课。因此,实习环境也成为影响他们学习汉语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研究发现,印度MBBS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总体强度不高,在五种动机因子中,相对较高的是交际媒介动机和语言兴趣动机,学习情境动机和文化融入动机偏低,对汉语学习成绩影响最大的是证书动机。而影响汉语学习动机较大的因素为“母语干扰因素”和“实习环境因素”。然而,对MBBS留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学习汉语可以帮助留学生克服语言障碍,适应在华的生活,缓解“文化休克”带来的焦虑情绪,帮助其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其次,医学教育较强实践性的特点要求留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汉语交际能力,以便在临床见习、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第三,学好汉语可以帮助留学生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将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印度MBBS留学生的学习现状,笔者对印度MBBS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提出两点可能性建议,供后续教学参考。
第一,单独为印度留学生设立汉语班,并制定“语言誓约”。一方面,由于印度留学生较其他国别留学生相对集中,人数较多;另一方面,他们易形成母语群落的现象,使我们有可能也有必要把印度留学生从多国别化的汉语教学中抽离出来,为他们单独开设一个班级,并制定语言誓约制度。这样,既可以使多国别化的汉语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又能保证老师对印度留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汉语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语言誓约的设立可以有效制约母语干扰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第二,教学初期放缓,侧重汉字书写教学。在针对印度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中,在教学初期,老师应放缓教学进程,强化汉字书写的教学,使学生慢慢适应汉字的认读和书写,以保证他们克服认读汉字的障碍,减少其给汉语学习造成的影响。
第三,强化学生的交际媒介动机,同时充分调动他们的文化融入动机。我们发现,印度MBBS留学生的工具型动机明显大于融入型动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强化学生汉语学习交际媒介动机的同时,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激发学生的文化融入动机,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养成自主学习汉语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田雯,朱汉.MBBS留学生汉语教学研究[J].文学教育,2010,(6).
[2]武和平.九十年代外语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述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3]马广惠.学习动机和努力程度对外语学习成绩的影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7).
[4]郝晓丽.来华医学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7).
[5]张曦.论汉语预科化在医学留学生本科教育中的重要性[J].医学教育探索,2008,(7).
关键词:表面及界面化学;激励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10-02
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组成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育人活动,教师通过该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栋梁之才;所谓教学改革是指教师及时发现和了解过去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展现的问题对接下来的教学所做的调整,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制订改革方案,改革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达到更好地教书育人的目的[1]。
表面及界面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分散体系,该体系包括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从分子或原子的尺度上研究各种界面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吸附性质的变化过程[2]。要借助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来理解和学习物体的表面性质、过程机理、化学结构等知识[3]。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毛细现象、界面吸附、表面活性剂溶液化学等几个方面,其中毛细现象是由最基本的界面性质――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所导致的界面现象[4]。
作为物理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表面及界面化学还和高分子化学、油田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并应用在石油生产、催化、纺织、印刷等生产领域[5]。课程基础理论性强、应用范围广,近年来很多高校的化学、化工专业都将该课程开设为专业基础课,其重要性可见一斑[6]。文章根据当前的研究热点,结合课程内容讲述以下几个关于《表面及界面化学》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激励教学法
近几年来,教育界主张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发展,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发展。高校素质教育是一种指导思想,重点关注学生的科学与人文,这就要求老师进行教学实验,如情景教学、愉快教学等模式。最突出的教学方法是罗玲[7]提出的“激励教学法”,该方法以激励为主,以学生为本,通过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理论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该方法有一个较完整的激励教学过程,即“目标(问题)―激励―自学―研讨―测评”五步教学程序。教师上课时引入目标问题,激励学生去思考并自学课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都踊跃参与,最终老师再进行讲评确保学生获悉较系统的知识。许多教师认为激励教学法只适用于中小学生,对大学生的效果不明显。其实,大学生更需要激励。激励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动机,激励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诱发其积极参与学习和讨论,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地完成。《教育心理学》中的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揭示了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的关系: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因学习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学习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大而上升;学习任务的难度适中,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在比较复杂的课题中,学习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大反而下降。大学生进入高校后,惰性增强,不愿意听课,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机不高,采用激励教学法可以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在《表面及界面化学》课程中讲到固体―液体界面作用中的润湿作用时,没有按照课本的内容直接讲授该作用的概念、机理,而是首先提出了自然界中可以很好表现润湿作用的一些自然现象,如荷叶的出淤泥而不染;沙漠甲虫在沙漠中积蓄水分并很好地生存;清晨青草上的“露似珍珠”;水渑号称“水上漂”在水面上自由行走;等等。提出这些身边常见却又不知原因的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程,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和求知的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地去自学课本,了解什么是润湿作用,向课本找答案,进而学习了与润湿相关联的接触角、杨氏方程、固体表面能等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最终他们通过课本的学习表达了各自的见解,什么情况下发生沾湿,什么情况下发生浸湿,什么情况下发生铺展,都一一做了讨论,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成功地理解和学习了润湿作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整个过程中,巧妙地应用了激励教学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的自我实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肯定其学习的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好地完成了教学。
二、互动式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传统教学手段下不易表达的内容,通过动画、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课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更易被学生理解和吸收[8]。同时也解决了教师在黑板上不断板书的辛苦,这样在一定的教课时间内,教师可以轻轻松松地将大量的信息知识传授给学生。多媒体教学逐渐取代了传统教学,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师备课时往往会把与讲点相关的所有知识汇总在课件上,老师不断地讲,而学生忙着埋头记笔记,这样学生很难将课上的知识全部消化吸收,比如一些重要公式的推导,教师直接将过程展现在课件上,没有带领学生亲自推导,就达不到给学生指导思路的目的,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将互动式教学吸收进来,改变多媒体教学机械灌输的弊端,在课堂上教师要针对学生进行一些调整,将“问、答”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将学生的思维、行动和情绪调动起来,使他们敢于向老师发问,勇于发言,教师也要多表扬课堂活跃的同学,从而建立活跃、愉快的课堂氛围。Malamah-Thomas指出:互动就是指人/物之间通过行为互动,互相影响的过程。根据互动对象的不同,互动可以分为人机互动、人人互动,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根据互动形式的不同,互动可以是一对一的,一对多的,也可以是多对多[9]。另外,互动的模式不仅是同时也可以是异时的。互动式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教学的过程。互动式多媒体教学方式是将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在互动式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好角色的转换,教师思考的重点不再是讲授什么内容、怎样讲授,而应该是完成教学内容需要哪些条件,如何在课堂上创造这些条件,如何组织协调、引导好教学进程,从什么角度、哪些方面、如何为学生的学习充当顾问、提供资料帮助。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体差异,倾听学生的问题,深入了解学生。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储备,掌握新的技术和技能。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
理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知识的理论及原理传授学生,有了知识储备,使以后遇到一些现象时可以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记住和理解事物现象,就需要安排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去参与,这样学生才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所学的知识。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工具,而实践是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加强理论教学,还是加强实践教学,都必须要很好地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的前提是理论与实践并重,不能偏废任何一方。理论与实践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在每个教学阶段,教育都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知识、技能需求。比如,可以分几个阶段进行教学,首先,叫学生查阅资料,使其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次,学习专业课程知识,有针对地展开实践训练;最后,结合课程学习和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实践结合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是理论实践结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实行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核心之一。
四、结语
《表面及界面化学》是研究表面和界面现象的一门科学,与能源、材料、生物、化学制造和环境科学有密切的关系,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主要领域中,涉及到其中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如土壤改良、三次采油、人造血浆、油漆涂料等,与国家安全、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等方面密切相关,在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满足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深化《表面及界面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这要求任课教师大胆探索,积累经验,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讲清基本内容,阐明基本原理,突出重点,解剖表面及界面化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迅速掌握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做到举一反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勇为.冲突与调谐: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探讨[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9.
[2]颜肖慈,罗明道.界面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崔正刚.表面活性剂、胶体与界面化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4]赵振国.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0.
[5]赵继宽,孟阿兰,全贞兰.浅谈青年教师参与胶体与界面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2008,(2):75-76.
[6]郭荣.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发展[J].化学通报,2012,75(1):6-14.
[7]罗玲.“激励教学法”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139-140.
要想提高小学作文水平首先就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下手。本篇例举了关于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的范例来展示参考文献的写作规范格式,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参考文献的写作方法。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靳健;;我国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百年变迁[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石录;;反思小学作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5期
[3]王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小学三、四年级写作标准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4]王铭;;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11期
[5]董俊英;;来源于生活流露于自然——浅谈小学作文教学[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01期
[6]尚凤英;;论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J];科技信息;2007年09期
[7]杨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导学生习作的几点尝试[J];科技信息;2008年27期
[8]潘杏丽;;小学作文教学的忧思与探究[J];科学大众;2008年11期
[9]李桂平;;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7年02期
[10]蔡名华;;创设情境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课堂实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年05期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高凤妹;新课程理念下的写作命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鲁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王琪;小学作文“先放后收”的基本理念与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周世国;小学作文迁移训练与作文主体性开发教学策略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杨柳;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赵东阳;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杨瑞;小学生习作“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张文彬;小学生作文中审美体验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万增奎;教育行动研究的构思与设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李志远,梁毅刚,李素英;论大学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郭鸣宇;学习动机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闫蒙钢;高师化学系学生职业素质结构的调查与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5]张雪峰;陈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国化改革的尝试[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杨厚芳;;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材和教学——体育课改有关问题的思考与实践[J];安徽体育科技;2012年03期
[7]袁勇;云瑞江;;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省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